摘要:随着六师“三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六师劳动力也呈现出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的趋势。因此,如何合理引导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使之成为助推六师经济社会发展、增加职工收入的又一动力,成为六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六师团场职工的多渠道就业的主要做法为例来探讨进一步促进团场职工多渠道就业的途径。
关键词:团场职工;多渠道就业;多元增收
文章编号:1004-7026(2017)03-0104-01中国图书分类号:F279.21文献标志码:A
六师促进团场职工多渠道就业的主要做法
2014年,师市党委把促进职工多元增收作为调结构、转方式、促改革、惠民生的有利抓手,初步形成了农业承包经营、设施农业、畜牧养殖、三产服务业、季节性务工、股份合作等多渠道就业促增收的格局。随着六师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经济增长方的加快转变,团场职工群众的就业方式和创业方式也要随之调整和转变,目前职工的增收和创业渠道很宽,但层次和水平和就业创业方式还需要不断创新。
1.1“转”观念、“转”土地、“转”劳力
1.1.1转观念。针对团场职工“小富即安”、“不富也安”和增收致富单一的情况,通过宣讲培训、现场会、表彰会等形式,广泛发动职工群众,从而让职工群众的增收愿望高起来,信心足起来,致富能力强起来。
1.1.2转土地。以龙头企业和合作社为方向,制定政策引导和鼓励职工对土地进行流转,实行规模化种植和产业化经营。2014年师市内部土地流转面积为17.66万亩,占大田承包面积的10.4%,流转土地人数10189人,人均流出土地面积17.33亩,流转土地人数占承包土地总数的27.8%,。
1.1.3转劳力。引导职工“三出三进”(走出农田,进棚圈走出连队,进企业,走出团场,进城镇)。截至2014年12月,师市大田劳动力转移人数为3260人,占土地承包总人数的8.86%,仅奇台农场2014年就已新增200余人发展养殖业,700余人进入团场工业企业务工,74人在五家渠工业园区长期就业。
1.2“建棚”、“建圈”、“建平台”
1.2.1建棚建圈拓渠道。师市团场积极推进设施农业、商贸物流、旅游、农家乐等第三产业,大力引导职工建棚建圈。目前,奇台农场已新建各类规模化养殖小区30个,牲畜存栏19.88万头只。建设施农业大棚218座。
1.2.2建就业和创业新平台。充分发挥农工专业合作社这一促进职工增收的有效载体,截止2014年,师市共成立了344个专业合作社(两年新增316个),入社社员6700人,共带动1.35万职工参与到产业化经营,实现社员户均增收1721元。目前仅奇台农已引进各类招商项目35个,提供就业岗位500人。
2进一步促进职工多渠道就业的对策建议
2.1积极拓展就业岗位,增加就业机会
2.1.1挖掘团场内部潜力,扩充团场的容人之量。调整农产品结构,加快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出口创汇农业以及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观光农业,促进劳动力在农业内部转移。
2.1.2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鼓励职工自主创业。立足六师产业发展实际,重视适用技术的采用,发展投资少,门槛低,就业制度灵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民营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
2.2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技能
一是大力开展技能培训。对团场转移就业劳动者,重点开展初级技能培训;对团场应届初高中毕业生等新成长劳动力,鼓励其参加1-2个学期的劳动预备制培训;二是完善職业培训补助政策。以职业资格证书和专项能力证书作为主要依据,按照不同等级标准给予补助,促进劳动力技能培训从“重数量”向“重质量”、“补过程”向“补结果”的转变。
2.3优化扶持创业环境,鼓励青年职工创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基。只有创业特别是就地就近创业,才能更好地建设新型农牧团场。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应把推动职工创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推动创业带动就业。继续加大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力度,积极推进创业孵化园基地建设,积极引导团场职工树立社会化创业就业理念,重点扶持团场复转军人和职工子女等青年群体创业和带动就业。
作者:杨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