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伴随着社会转型、经济结构调整和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480万人,比2005年净增140万,增幅为29%,力口上过去数年未能就业的一部分毕业生沉淀到下一年度竞争就业岗位,2006年全国实际需要就业的普通高校毕业生突破500万人。
我国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局面将会长期存在,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压力很大。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十五”期间,我国每年城镇需要安排的就业人数将达到2300万人左右,1.5亿到2亿农村富余劳动力中,每年向城镇转移的规模约为1000万人,这1000万劳动力要在城市竞争就业岗位,并且在某些行业有较强的竞争力。专家预测,2006年城镇和农村所需要的就业岗位约为3600万个,而社会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约为900—1000万个。也就是说,500万大学生将和3600多万城乡劳动力竞争900-1000万个就业岗位。高校共青团是以青年学生团员为主体的群众组织,服务青年学生的利益是我们工作的第一责任,就业创业是青年学生最具体、最现实的利益,我们要充分利用共青团员的特点和优势,以育人为根本,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为己任,充分发挥共青团的组织优势和先锋作用,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
利用共青团具有的凝聚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的特点,发挥共青团的组织优势,做好青年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工作。共青团是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高校共青团是青年大学生所信赖和拥护的组织,在青年学生中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共青团组织可以发挥自己强大的组织优势,把青年学生团结在团组织周围,针对就业创业方面的疑点、难点、热点问题给予帮助、提供服务。
找准团组织与学校工作的结合点,利用育人目标的一致性,充分发挥团组织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的优势,切实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能力。高校共青团应以育人为根本,大力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就业创业素质训练、就业见习活动和创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素质积累、能力提升等基础性工作。
充分发挥共青团先进性、先锋性特点,深入研究大学生就业创业方面的新情况、新问题,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理论支持和理念引导。共青团的先进性不仅在于教育引导青年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发挥团员青年的模范作用上,也体现在工作理念、工作机制和工作内容的与时倶进上,共青团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就是因为它具有引领青年时尚的创新性和先锋性,这是共青团与青年学生的结合点,我们要利用这个结合点,加大对青年学生就业创业方面的思想引导力度。
共青团应发挥好桥梁与纽带作用,广泛联系、整合资源,为青年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大学生就业可选择的余地较小,信息不对称,改变部分大学生“有业不就”或“无业可就”状况,就要实现就业创业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使青年学生拥有较宽裕的选择空间和足够的信息量,在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构建起就业创业平台。
高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途径有:
1.促进转变就业观念,培养创业精神。
大学生择业观念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三点,一是对到西部欠发达地区和到基层就业发展缺乏正确的认识;二是对岗位的选择视野比较狭窄;三是自主创业的信心和动力不足。可以说,观念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择业就业创业进而形成社会就业压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首先就要帮助青年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正确的就业观,高校共青团组织要通过团课、团日、论坛、报告会等形式,帮助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调整就业思路、改变就业观念,要努力帮助大学生把观念转变到投身西部、基层,投身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上来;转变到灵活就业,先就业、后择业的动态就业上来;转变到行行出状元,“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的敬业观念上来。同时要把培养创业精神、增强创业意识,作为转变就业观念的重点。
2.要开展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指导,加速大学生的职业成熟。
大学生就业创业过程中,往往陷于盲从,随波逐流,缺乏把职业目标与自身条件和社会需求联系起来的自觉和能力。为了让大学生能运用职业设计理论规划大学生活和学习安排,规划未来工作与人生发展,高校共青团要大力开展各种职业规划设计指导活动。首先要帮助大学生树立人生规划的理念,指导他们规划自己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要着重突出“经营”和“管理”的思想,通过职业规划设计指导,让大学生学会经营大学时光,管理未来人生发展。其次要帮助大学生把握“三个关系”,走好大学阶段的“三步”,即正确把握大学学习的关系,明确自身的培养目标,走好大学阶段的第一步;把握性格与职业的关系,科学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走好大学阶段的第二步;把握专业与择业的关系,走科学择业之路,走好大学阶段的第三步。第三在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建立“导师制”,实施对学生面对面的个性化辅导,辅助学生将个人的条件、发展的潜能和发展方向与环境给予的机遇与制约条件相比较,最终达到认识自我。
3.要开展以拓展学生素质为主旨的各类活动,为大学生提高就业创业竞争力提供平台。
要立足职业发展对能力素质的要求,精心设计就业创业能力素质的培训内容,科学地组织实施素质训练,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竞争力。建立学生成长成才的保障和奖励机制,鼓励学生进行科研立项、公开发表文章、攻读高学位,并提供经费、指导教师、学习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帮助,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进取精神。开展各类竞赛活动,如课堂教学大赛、说课比赛,课件制作和网页设计、实验大赛等,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开展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提高创业意识和择业技能。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和大学生就业见习行动,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了解专业知识与社会需要的关系,处理好实现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不断更新知识,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形成互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和大学生就业见习行动,不断增加大学生的“职业经历”,学习择业就业技巧,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就业能力,积累择业就业经验[2]。高校团委应广泛开展各种主题鲜明、具有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大学生“三下乡”、义务家教、企业帮扶、社会调查等活动,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让大学生在实践中端正择业思想,调整就业期望值,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4.要积极开拓新的就业渠道,促进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的统一。
高校团组织应加强与地方团组织的联系,共同拓展大学生就业渠道。高校共青团要充分认识到地方团组织的资源优势和组织力量,运用多种方式,实现优势互补。如通过共同举办就业市场,实现供需交流;发挥青年企业家联合会的作用,与优秀企业实行订单式就业;通过选派优秀大学生到地方进行挂职锻炼,充实地方党政机关岗位等。
依托共青团中央、团省委向全国、全省青年发出的志愿服务西部、志愿服务安徽基层的号召,倡导大学生到西部、到基层去就业创业。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志愿服务安徽基层计划是大学生受锻炼、长才干、做贡献的有效形式,高校共青团不仅要把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志愿服务安徽基层计划作为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渠道,也要把它当作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重要途径,鼓励大学生在志愿服务结束后留在当地就业创业。
作者:刘燕(安庆师范学院团委,安徽安庆246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