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是由两位杰出的学者——冯诺曼和摩根斯坦,在上世纪中期创立的,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杰出的贡献之一。用专业术语说,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在直接相互作用时,人们如何进行决策、以及这种决策如何达到均衡的问题”。博弈论原本是数学的一个分支,但由于它较好地解决了对竞争等问题的可操作性分析,成为经济学中一个令人关注的研究领域。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说:“要想在现代社会做一个有文化的人,你必须对博弈论有一个大致了解。”
一、囚徒困境
1950年,数学家塔克任斯坦福大学客座教授,在给一些心理学家作演讲时,用两个囚犯的故事对博弈论作了形象化的解释。这个博弈说明了维持合作的困难:即使合作能使所有人状况变好,人们在生活中也往往不会想到合作。
囚徒困境是一个关于两名被警察捉住的犯罪份子的故事。两个同案犯罪嫌疑人(囚徒)A和B被警方拘捕后,为防其相互间串供而分别拘捕、隔离审问,两疑犯面临着认罪策略选择的问题。摆在两疑犯面前的选择无非两种:坦白或不坦白。按照我们通常的政策,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所以若两人均坦白,则可从轻处理,分别判刑8年;若两人中有一人坦白而另一人拒不坦白,则坦白者可免于处罚,而拒不坦白者,将从重处罚被判10年;当然,若两人拒不交代,而警方手中又无足够的证据可以指控犯罪嫌疑人,那他们只能按妨碍公务被判1年。由于两个囚徒没有条件串供,每一方都担心由于对方坦白而自己不坦白使自己遭受重判。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囚犯从自己的利益考虑,最后的选择都是坦白。这种结局被称为“纳什均衡”,也叫非合作均衡。这对他们个人来说都是最佳的,即最符合他们个体理性的选择。在这一点上,任何一人单方面改变选择,只会得到较差的结果。但从个人理性角度出发所选择的占优策略的结局,从整体来看,却是最差的结局,即反映了个人理性和团体理性的冲突。
“纳什均衡”对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提出挑战。按照斯密的理论,在市场经济中,每一个人都从利己的目的出发,而最终使全社会达到利他的效果。从“纳什均衡”我们引出了“看不见的手”的原理的一个悖论:从利己目的出发,结果损人不利己,既不利己也不利他。两个囚徒的命运就是如此。
二、企业管理就是博弈
任何一个博弈都有三个基本要素:参与者、策略和支付。在每一个博弈中,都至少有两个参与者,每一个参与者都有一组可选择的策略。作为博弈的结局,每个参与者都得到各自的报酬,即各自得到一笔支付,且每一个参与者得到的支付都是所有参与者各自所选择的策略的共同作用的结果。
管理可以理解为人与人关系的调整,因此,管理是科学,更是艺术。企业管理可以理解为按照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调整企业行为的过程。一方面,在法律、政策、规则等市场环境中,企业需要调整自身同政府的关系、同客户的关系、同供货商的关系、同竞争对手的关系;另一方面,在企业内部,需要调整组织、机构和员工的行为和相互关系。
企业管理具备博弈的三个基本要素:参与者——决策主体,组织或个人;策略——组织或个人的行为方式或行为规范;支付——追求价值或利益的最大化。企业管理就是博弈。因此,以上问题都可归结为博弈问题。对于企业经营者来说,如何理解博弈理论,通过建立博弈模型寻求纳什均衡,并对企业管理进行有效的指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博弈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博弈论在决策中的应用
博弈论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运用于现代企业的经营决策中。一个行为主体的决策会对其他主体产生重要的影响,其他行为主体的决策也会直接影响着这个行为主体的决策结果。这如同一个拳击手打算攻击对方要害时,不仅他的每一步计划都会招致抵抗,而且他还面临对方主动的攻击。企业要生存,要实现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就必须善于博弈,必须同内部、外部的各种利益主体进行无休止的博弈。
行业内外多种力量的挑战使公司经营面临着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些力量来自竞争对手、潜在竞争者、替代产品、原料供应商、消费者等,公司间的竞争是同行业中的争先行为,不争先就会落后,落后就会被动。企业在这种情况下的经营发展总体战略和职能战略决策必须在充分掌握竞争对手信息和策略的情况下进行。作为管理者你必须意识到,你的商业对手都是聪明而有主见的人,是关心自己利益的人,而不是被动的中立的角色。一方面,他们的目标常常与你的目标发生冲突;另一方面,他们当中包含着潜在的合作因素。在你进行决策时,必须将这些冲突考虑在内,同时注意发挥合作因素的作用。因此,企业运用博弈论中的决策模型进行决策,将使决策过程更加合理化。
(二)博弈论在价格战中的应用
囚徒困境博弈表明了为什么在某些行业我们经常会看到价格大战,如我国家电市场上,生产厂家出于自身利益大幅降价,但由此引发的价格战使所有企业都遭受重创。厂家价格大战的结局也是一个“纳什均衡”,而且价格战的结果是谁都没钱赚。因为博弈双方的利润正好是零,竞争的结果是稳定的,即是一个“纳什均衡”。这个结果可能对消费者是有利的,但对厂商而言是灾难性的。所以,价格战对厂商而言意味着自杀。博弈双方在决策时都以自己的最大利益为目标,结果是无法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导致双方都最不利的结局,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性。
但是,价格战能否避免呢?答案是肯定的,如果博弈次数是无限的,即重复博弈,那么,博弈方会选择相互合作的策略。1994年,RupertMurdoch公司《纽约邮报》就成功运用了此种价格策略,当它将《邮报》的价格从40美分提高到50美分时,其竞争对手《每曰新闻》却并没有提价,随后,邮报的价格又在回到40美分后挑衅性地在部分地区降价至25美分,此时,其竞争对手终于明白其合作意向,主动将价格提高至50美分,最后,RupertMurdoch公司又重新将价格恢复到50美分,最终实现了双赢。
可见,如果公司是理性的且掌握博弈论的重要原则:你要了解竞争对手,也要让竞争对手了解你,并让竞争对手明了公司的策略,向竞争对手清楚地表明公司打算合作,但对背叛行为将采取以牙还牙的报复,那公司最终将会赢得竞争,而竞争通过合作也将会大有收获。
(三)博弈论在激励中的运用
博弈论中还有一个经典案例是“智猪博弈”。假设猪圈里有一头大猪、一头小猪。猪圈的一头有猪食槽,另一头安装着控制猪食供应的按钮,按一下按钮会有10个单位的猪食进槽,但是谁按按钮就会首先付出2个单位的成本,若大猪先到槽边,大小猪吃到食物的收益比是9:1;同时到槽边,收益比是7:3;小猪先到槽边,收益比是6:4。那么,在两头猪都有智慧的前提下,最终结果是小猪选择等待。
用博弈论中的报酬矩阵可以更清晰的刻画出小猪的选择:
从矩阵中可以看出,当大猪选择行动的时候,小猪如果行动,其收益是1,而小猪等待的话,收益是4,所以小猪选择等待;当大猪选择等待的时候,小猪如果行动的话,其收益是-1,而小猪等待的话,收益是0,所以小猪也选择等待。综合来看,无论大猪是选择行动还是等待,小猪的选择都将是等待,即等待是小猪的占优策略。
“智猪博弈”给了竞争中的弱者以等待为最佳策略的启发同时,也反映了一种“搭便车”现象。许多人并未读过“智猪博弈”的故事,但是却在自觉地使用小猪的策略。股市上等待庄家抬轿的散户;大股东行使监督上市公司的职责,小股东却坐享这种监督带来的利益;等待产业市场中出现具有赢利能力新产品、继而大举仿制牟取暴利的游资;山村中出外跑运输、做生意的人出钱修路,其他村民走好路;公司里不创造效益但分享成果的人。对于社会而言,因为小猪未能参与竞争,创造价值,小猪“搭便车”时的社会资源配置的并不是最佳状态。
“小猪”之所以选择等待,主要是因为它的能力有限,不足以与“大猪”进行较量,因此,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尤为重要。企业管理层在构建战略性激励体系过程中,既要掌握激励理论,也要学习博弈论。从目标出发,设计相应的合理方案,既要注意创造适当的竞争压力,能唤起“小猪”们的生存意识和竞争求胜之心,让其参与到竞争之中;也要注意通过培训学习等手段,提高小猪的自身能力;最后还要注重团队成员的角色分配和绩效分解,正确处理好“智猪博弈”中的距离和食量两个关键因素,让每一位团队成员都能真正充分发挥作用,并根据其绩效予以相应的奖励和惩罚。
博弈论可以使企业跟上现代经济学与管理学发展的步伐,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最具影响力的前沿理论支撑。对于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学习博弈论的原理,掌握博弈的思想方法和技巧进行高效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