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管理论文>企业管理论文

促进产业集群竞争力政策研究

2015-11-07 11:0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论文导读::产业集群作为联系企业、产业和国家经济的桥梁。在提升各种竞争力方面发挥着基础性的重要作用。产业集群政策与竞争力。
论文关键词:产业集群,竞争力,政策

  竞争力研究先驱波特教授认为存在四种范围的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产业集群或区域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产业集群作为联系企业、产业和国家经济的桥梁,在提升各种竞争力方面发挥着基础性的重要作用。如今,集群竞争开始代替企业竞争而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世界范围内各种产业集群的蓬勃发展及其在资源和市场上开展的争夺,使得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内涵
  随着人们对产业集群及其竞争力认识的深入和发达国家产业集群竞争实力的展现,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概念逐渐明朗起来。到目前为止,有关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解释可归纳为三种观点。
  1.因素观点
  波特对产业集群竞争力问题进行了理论研究,提出了钻石模型。波特(1998)认为,如果将一个集群看作一个整体,其竞争力取决于四个相互关联的因素: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者;需求状况;相关的支持产业;要素状况,包括气候条件、劳动力供给和技术供应、薪资水平及生活费用、税收、研究机构、政府支持等方面。这四个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了产业集群竞争力。李勇等(2004)对波特的解释进行了补充,认为产业集群的机构稠密性、根植性、创新能力、战略定位、文化和制度特征等六个方面才是构成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朱方伟等(2004)提出了从传统产业集群到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是围绕生产要素而演进的规律,传统产业集群形成的核心要素是低层次的、基于资源禀赋的基本生产要素,只具有静态比较优势;高技术产业集群形成的核心要素是高层次的、基于知识集聚的高级生产要素企业管理论文,具有强劲的动态竞争优势。“因素观”认为,各因素的质量水平决定了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强弱,因而强调的是质量导向。
  2.结构观点
  横向结构观点认为,集群内企业间存在生产、市场、技术、采购、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关联,同时又存在基于声誉、友谊、相互依存和利他行为的竞合关系,因此产业集群是拥有经济属性、社会属性和自学习属性的网络组织(Ahuja,2000),功能差异化程度和网络密度以及网络凝聚力、网络集中化、网络基础设施质量等构成了产业集群竞争力(Kr-tke和Stefan,2002;Tracey等,2003)。而纵向结构观点(如Manuel,2001)则认为,产业集群竞争力是集群内三个层面竞争力的综合:企业层面的竞争力来源于所有企业及其之间的关系作用;集群层面源自于集群的组织管理、联合行动、相互信任、经济外部性等的作用;国家层面来自于集群所能利用的宏观经济、政府支持行为、政策体系等的作用。Stamer(2003)将产业集群竞争力扩展为四个层次:微观层次、中观层次、宏观层次和兆观层次。前三个层次的竞争力与Manuel的划分类似,而兆观层次的竞争力主要表现在集群面对全球竞争的区域品牌、应对外部竞争等方面的竞争力。集群纵向结构的层次性为横向结构提供了整体演进路径。结构观强调了产业集群的关系导向和产业集群竞争力由内到外、由低级到高级变化的动态过程。
  3.能力观点
  Lynn和Fulvia(2000)认为,产业集群竞争力就是集群的能力,主要体现为集群的创新能力论文怎么写。张辉(2003)认为产业集群竞争力就是两种能力:一是学习效用和区域资源利用能力;另一是对不利于集群发展的多种因素的经济规避能力。Pekka(2004)强调从集群提高生产率和创新绩效、发挥正的专业化效应、推动正的外部性和知识溢出、增强企业间协同作用、占有全球市场份额等五个方面的能力来理解产业集群竞争力。能力观强调产业集群的功能导向,即强化集群与环境的关系能力,引导内部资源的合理化配置和高效利用,鼓励参与市场竞争,优化集群的整体绩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综合上述三种理论观点,产业集群竞争力概念可以定义为:是以产业集群的各种资产要素(包括企业、资源、基础设施和技术条件等)为基础,以企业间的动态网络关系及其层次性递进为运行方式,具有对环境的利用能力和规避能力,在全球市场竞争中能为产业集群的整体绩效带来实质性功效的强劲竞争优势。把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定义落脚到竞争优势,是因为竞争优势能概括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因素”、“结构”和“能力”三个属性,而且最根本的是产业集群较强的竞争力在于其所拥有的持续竞争优势。
  二、产业集群政策与竞争力
  产业集群政策是政府外加给集群的,集群政策的行为主体是集群所在地的各级政府。产业集群因其拥有突出的竞争优势而一直被政府作为繁荣区域经济的政策工具,但如何发挥集群政策的作用来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却成为政府所面临的难题。产业集群的传统政策倒不少,归纳起来有表1所列的几种,但大部分产业集群政策都是在集群危机发生后作为补救措施实施的企业管理论文,或者与传统产业政策毫无区别,没考虑到集群政策与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内在联系,也没有顾及集群政策的系统性和连续性(Gorman和Kautonen,2001)。
  表1 传统的产业集群政策
  

政策种类

政策内容

以企业为导向

为企业提供融资、发展咨询服务和培训人才等

以增强集群吸引力为导向

鼓励集群内部投资,吸引区外的技术、资本和劳动力等经济资源向产业集群集中

以服务设施建设为导向

物质设施、知识设施、特殊服务和技术中心的建设

以信息为导向

技术、市场、出口、业务等信息的收集、存储、流通和交换

以培训和研发为导向

支持教育、培训和研发项目

以鼓励协作为导向

支持企业网络及协同作用,培育开放性竞争和文化氛围等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资料整理而成。
  产业集群政策的重要性不在于政策的多寡,而在于政策是否有效,因此政策的制定过程与政策摘要目标;新经验表明,集群政策不只是用来解决企业合作过程中的矛盾、提供基础设施和信息服务、促进技术升级等微观问题,它的有效性更体现在为集群提供宏观外力支持,如开放性的贸易体制、稳定的政策环境、有利的法规条件等,避免产业集群因自组织能力下降而引起的波动,提高产业集群对外界资源的利用能力和对环境风险的规避能力,从而增强产业集群竞争力。欧盟委员会对欧洲国家制订和实施产业集群政策的过程进行调查时发现,各成员国在制定产业集群政策时显得非常理性,尊重集群的内生性,一般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和合理、科学的制定过程(EU-Commission,2003)。图1是目前欧洲某些国家制定产业集群的流程,突出了集群政策与产业集群竞争力的逻辑关系和集群政策的个性特征,而且集群内企业的参与和全程监督(集群政策的民主化)保证了集群政策长久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比较理想的产业集群政策模式应该是产业政策、技术政策和区域政策三者所交叉的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重叠部分(Jerry等,2004)。
  集群企业的参与和监督
  
  图1 欧洲国家产业集群政策的制定流程
  三、促进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政策
  1.有关促进市场作用发挥的政策
  市场是集群形成、发育、成熟、升级的最基本、最重要力量。如何有效发挥市场力量应该是产业集群政策的最基本方面。促进市场机制的成熟,提高区域竞争程度,遏止过度竞争和垄断。健全市场法规体系,维护市场秩序,提高地区信用水平,提高集群的区域品牌价值,从而促进集群成长。加强本地专业市场的建设。专业市场是集群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因此注重专业市场建设,可以提高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南海西樵通过建设高标准、高层次的纺织品专业市场带动本地纺织产业集群竞争力提高的经验可以借鉴。加强企业体制市场化改革以及产权制度建设,扩大市场作用范围,增强市场有效性程度。
  2.政府作用的有效发挥
  政府对集群的政策干预主要以诱导性政策为主,而非强制性企业管理论文,以防止“非集群化”倾向,避免“长官意志”和“行政撮合”等半强制地“植入”以阻碍市场机制作用发挥;其中,弥补市场失灵,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是政府最基本的作用。
  3.产业集群战略制定
  战略是政策的基础,将产业集群战略思想融入到产业政策中去,通过政策将战略思想体现到特定集群中的企业市场行为中去。产业集群战略的最主要目标是实现对世界产业转移的承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集群层次。
  4.区域柔性组织体系、网络化机制的建设。目的是促进集群产业组织的演化,促进集群由横向一体化组织向市场型或纵向一体化组织类型转变,促进集群中网络机制和信任机制的完善。主要有两个方面:
  (1)区域整体中网络化组织的建设。可以借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验,在企业从业人员层次、产业层面、政府层次上建立地区网络联系机制。
  (2)集群中网络化组织的建设,主要通过促进集群中的各种中介机构的完善,建立各种协会、行会等产业中介性组织。这可以加强集群中的信任机制、合作网络机制。
  5.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区域创新系统可以改善创新环境,促进集群中创新机制健全,构筑集群的“学习型组织”优势。最主要是完善集群的创新体系,形成政府、科研机构、企业、服务中介机构等集群主体的相互联系和对话机制。
  (1)创新政策。在促进创新和技术进步上,主要是要培育创新要素以及刺激创新要素作用的发挥。第一,加大对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的研发投入力度。我国整体上研发投入在全球不领先,研发投入的不足大大限制了技术创新的能力,使创新存量大大落后于经济发展的要求论文怎么写。由于创新的公共产品特征,政府是创新的重要主体之一,这是创新的基本规律。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能否获得持续动力和竞争力,R&D投入强度是关键。第二,加强人才的引进和激励机制。人才是创新的基本要素。第三,完善研发的环境,如对研发基础设施、设备的投入和维护等等。第四,完善创新成果产权保护机制。建立灵活的专利申请制度,刺激个人创新积极性企业管理论文,如承认在职创新成果的私人产权。第五,鼓励民间资金参与公共研究机构的研发活动。第六,构建创新的金融支持机制。
    (2)科技产业化政策。技术只有从大学和研究机构转移到产业,才能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此,创新政策是培育创新的源头,而产业化政策则是实现科技创新走向市场,变为产品和服务的途径。产业化政策主要是促进产、学合作,提供优良的技术转移环境和所需条件。第一,成立专门促进技术转移的协调机构。日本为促进技术从大学向产业的转移,就专门成立了管理协调机构。第二,加强金融、税收政策促进产业转移。如风险投资制度的完善、成立高校技术产业化的专门基金、对与高校合作技术转化的企业进行税收优惠,等等。第三,鼓励高校建立“大学—产业合作委员会”,专门从事技术转移事务。给予大学成立这一机构的专门拨款,成本补贴,等等。第四,灵活的就业制度和人事管理制度,促进大学和产业的人员流动。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魏守华.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探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2,(1).
[3]Kr~tke Stefan. Network Analysis of ProductionClusters: The Potsdam/Babelsberg Film Industry as an Example[J]. EuropeanPlanning Studies, 2002, 10 (1):27-54.
[4]郭曦,郝蕾.产业集群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层次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05,(4):34-46.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