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管理论文>企业管理论文

评价分析模式在油田效益评价中的应用_业务框架

2015-11-03 11:0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论文摘要:使用面向对象技术进行概念建模,往往只关注于业务过程本身,比如采用业务过程重组,然而这样的领域建模方式通常构建的是静态模型,无法适应多个领域。分析模式的出现可以创建更有意义的通用的动态模型。本文根据油田公司管理效益评价需求建立一种评价分析模式。
论文关键词:分析模式,领域模型,业务框架
  一、引言
  MartinFowler将模式定义为:模式是一种思路,它已经被引用到某个实际的上下文环境中,并可能会被应用到其它的上下文环境中。定义同时指出模式可以是任何从真实项目的实践经验中总结、发现的东西。可以说,模型是在被发现并且具有通用性的时候才成为模式。分析模式就是这样一组概念,这些概念反映了业务建模中的通用结构。它不但可以只与某个特定的领域相关,而且也可以跨越多个领域。
  本文根据MartinFowler提出的一系列分析模式,开发了一个评价分析模式。这个模式不仅考虑评价业务在油田评价业务中的静态模型,同时创建可用于其它领域的通用动态模型,以满足灵活性和重用性的要求。同时,在构建业务框架时,又尝试用抽象的概念过程建模来代替传统的业务过程重组(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BPR),从而扩展面向对象分析技术,用以发现可以跨越系统开发和业务工程之间少量的高度通用的过程。
  二、评价分析模式概念模型
  当进行评价业务时,通常按照某种评价方案对评价单元进行评价。其中,评价方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给出进行评价的具体方法。而要进行评价还需要有定量或定性的判断标准。
  当评价进行定量描述时,一般是将一些可测量的不同事物(利润、产量、成本等)都作为测量对象,根据其数量(由数字和对应单位构成)属性进行判断。在这里考虑到测量对象可能成千上万,所以将其作为对象处理,同时引入一种叫“现象类型”的对象类型。这样,每个评价单元可能拥有多种测量,每种测量是一个带有数量属性的现象类型;而评价单元只需要拥有一个专门针对所有测量的属性。测量处理的复杂性就被转移到了对成千上万的测量和现象类型的实例的查询上。进而可以给测量增加别的属性,以描述其他的一些信息,比如谁来做、什么时候做、在哪里做等。
  例:对采油厂1000万元的利润进行评价,该信息可以通过一个测量来描述,其中评价单元是采油厂,现象类型是利润,数量是1000万元。同时测量可方便的增加年报表日进行的信息。
  另外,可以有选择性地为现象类型增加测量单位,并用数字来取代测量中的数量,但这样无法方便的支持“一个现象类型,多种单位”的情形。
  有时,评价除了需要大量定量的描述外,还需要一些定性的描述,比如成本过高、效益高效等。我们无法使用属性来定义这些描述,因为这样的描述太灵活,于是就需要用到一种类似于测量的结构。
  当评价效益时,可能简单的将效益取值分为高效、中效和低效。可以把效益想象成一个评价目标,就象数值可以作为利润值一样,那么高效、中效和低效就是效益的评价结果值。于是我们可以采用一种新的类型—分类评价,它类似于测量,但其值是分类,而不是数值。同时,引入一种新的评价类型来扮演测量和分类评价的超类型的角色。
  现在不妨考虑一下当评价抽油机效率时,分类也可以是高效、中效和低效。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分类和现象类型之间的映射为多值。解决的办法就是使分类和现象类型之间形成一种强制性的单值映射。将其分类转移到知识级中,并重命名为现象。现象为现象类型定义了可能的取值。
  例:构建一个采油队分类评价模型来刻画效益为中效的情形,其中,现象类型是效益,可能的现象(取值)是“高效”、“中效”和“低效”,而评价将采油队和效益联系起来。
  增加评价概念作为现象的超类型。这样就可以将效益看成一个评价概念,而于现象类型无关。当允许评价概念的泛化存在时,就可以创建具有任意通用度的评价对象。同时,评价概念存在自关联,是因为评价概念互相存在关系,比如上下级的关系,例如效益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同时,定量和定性的评价也需要带有范围的现象进行关联。通常,可以采取给现象增加一个范围属性的方式对评价加以分组。这样一来,当创建一个测量时,就可以观察它是否落在该测量的现象类型的任何现象的范围之内。也需要考虑是否存在现象类型产生重叠,以及现象类型的范围是否完整。对于复杂的情况,也可以采用范围函数,比如,多种范围同时存在的时候。这里采用的是观察分析模式。
  评价通常也会有一定的时间范围,评价所需要的时间记录类型的实例可能是时间段或者时间点。这里采用双时间记录分析模式。
  对于评价单元,有时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层次关系、关联关系等,采用责任分析模式进行分析细化。
  针对评价业务领域通用特性构建评价分析模式如图1所示。
  
  图1评价分析模式
  三、评价分析模式在油田效益评价中的应用
  根据油田效益评价管理需求,效益评价包括整体效益评价和单井效益评价(本文关注整体效益评价)。其总的思路是建立各评价单元(包括油田公司、核算区块、地质区块、采油厂、采油队)的商品量、净资产、利润(内部利润)等现象类型之间的变量关系,通过不同的测量,针对评价概念—效益落在现象的不同范围内,以寻求产量、净资产、利润三者的最佳结合点,从而形成一整套效益评价数据模型,达到各评价单元效益最大化。


  其中,整体效益评价采用成本的不同构成作为评价方案,在评价区间内对评价单元的效益进行定性描述。评价方案中成本构成分为四种:直接操作费、直接操作费+队级分摊费、直接操作费+队级分摊费+厂级分摊费和直接操作费+队级分摊费+厂级分摊费+折旧折耗费。不同的评价标准暗示着不同评价单元的关注点,例如:评价单元中的采油厂不仅关注直接操作费的效果,而且要关注直接操作费+队级分摊费的效果,从而可以通过调节成本构成方式,达到满意的评价结果—效益最大化。油田效益评价模型如图2所示。
  
  图2油田效益评价模型
  在这里,评价区间多为会计期间,即一年中不同的月份。而评价单元中虽然存在潜在的层次关系,但并非是严格的层次关系,比如区块就独立于组织结构之外,所以这里采用责任分析模式,各评价单元继承自组织类型。同时,将根据用户提供的评价概念—效益的不同值,针对分类评价的现象的不同范围进行判断,其中现象又分为高效、中效、低效、无效和数据不全。
  效益最终可由现象作定性描述,这种描述依赖许多现象类型(包括产量、净资产、利润等)的测量的函数关系,这些现象类型可作为组织的属性存在。
  四、结论
  分析模式的提出本身就是一种探索,这种建模过程不仅是对分析技术的一种提高,对过程中的语言和过程的认知也有改变。对于领域专家,创建这样的高度可复用的、跨领域的分析模式并不是太困难的问题,但当分析人员试图这样做的时候,却遇到很多问题。比如,考虑到分析模式在实现时,不同的分析模式会形成不同的业务包,如何使用这些包、包之间如何相互调用、如何扩展包。这些都需要实践的不断尝试和检验。
  在本文所涉及的油田效益评价分析模型中,采用面向方面(AOP)和代码自动生成的技术(Xdoclet)解决包之间如何调用和扩展包的问题。采用面向对象继承技术使用分析模式包。随着技术的发展,比如Java1.5中元数据的技术,这样的问题会得到更好的解决。
  Reference:
  [1]MartinFowler.AnalysisPatterns:ResuableObjectModels.Addison-Wesley,1997
  [2]Cairns,T.,A.Casey,M.Fowler,M.Thursz,andH.Timimi.TheCosmosClinicalProcessModel.NationalHealthService,InformationManagementCentre,15FrederickRd,Birmingham,B151JD,England.ReportECBS20A&ECBS20B,1992.
  [3]Thursz,M.,M.Fowler,T.Cairns,M.Thick,andG.Gold.“ClinicalSystemsDesign”,InProceedingsofIEEE6InternationalSymposiumonComputerBasedMedicalSystems,1993.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