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管理论文>旅游管理论文

旅游资源开发发展策略问题对策论文(共5篇)

2023-12-12 13:4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第1篇:三亚市槟榔河乡村旅游资源开发


  槟榔河片区在三亚市凤凰路以北一公里处,南抵环岛高铁,北达水源池水库,地处水源池水库下游,槟榔河两岸。该地分布有15个纯黎族自然聚落,人口达5000余人,属海南黎族五大方言中哈方言一支。槟榔是槟榔河片区的主要特色,也是村里大部分农家的作物。槟榔村有丰富的水系、温泉资源,槟榔河贯穿全村,上流是源池水库,河水清澈见底温泉资源丰富,现已开发官坝温泉度假区。大面积的水稻田园景观,构成一道靓丽的绿色风景线。槟榔村是个纯黎族村庄,有丰富的黎族文化资源、村落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槟榔村现有11平方公里用地规模,开发空间大。11个村小组沿河两岸分布。而在国家评定的100个“2014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三亚市槟榔村获得“特色民居村”称号。槟榔村地处槟榔河、水源池水库的下游,绿化率达到85%以上,空气质量优良、生态良好。槟榔村黎族特色鲜明,区域内黎族村民擅长各类黎族特色工艺、织品、饮食,拥有优秀的人文特色。槟榔村乡村游,在应打造符合黎族乡村旅游特色的产品时,现已经形成规模的还有海南特色餐厅、槟榔村温泉、露天酒吧,距离槟榔村1公里还有梦幻水上乐园等。旅游资源的丰富,形成商业集群效应,这是乡村旅游摆脱独战,得以走向资源整合的必然趋势。


  为更加积攒创造力、团结实力、凸显特点、扩大路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走出更大步伐、获得更大成果;旅行旅游路线少、相似化选择、适合国内的选择多,人文观光路线少、多元化选择少、面向海外游客路线少的旅游布局情况,进一步开展腹地旅游览,平衡不同地区的发展,在槟榔村新农村建设的情况上,三亚市政府提出了建设国家5A级乡村文化旅游区的目标,并委托海南雅克城市规划设计院对槟榔河旅游区进行了总体规划的编制。规划范围为6.83平方公里。2008年6月20日,三亚市政府与三亚槟榔河旅业有限公司签署了《三亚槟榔河乡村旅游区项目合作协议书》,由三亚槟榔河旅业有限公司对槟榔河片区实施5A级景区筹建,真正的对槟榔村开始观光开拓。


  槟榔河计划工程总预算为75.9亿元,截至2016年5月已投入资金约7.9亿元。目前,涉及到项目建设的地块还未征收完毕,市政道路已建成通车,涉及到村民安置的东部安置区地块还未征收完毕,导致村民安置楼还未开工,综合服务区171项目原计划2016年6月进场清表、土方等施工,目前涉及集体土地仍有3户农未因不同意分配方案至今未领取征地补偿款,导致施工无法顺利进行。


  槟榔村优势与缺点并存,在这种条件下,我们必须合理发展,科学统筹。下面是几点是我对槟榔村发展提出的对策:


  一、政府主导,科学规划与合理开发


  槟榔河景区的挖掘需要政府的主导,槟榔河开发建设公司对于怎么挖掘景区潜力,怎样物尽其用的计划构造,都需要政府主导和协调。跟随政府壮大村落观光的想法,根据当地情况,充实有用地耦合景区观光资本,且及时调研,制订切合现实的观光开发筹划。要体现自己的特点以及长处,避免结果相似。各个部门亦要整合目标,一心为大局,塑造杰出的政治氛围,使得村落观光可连续成长的情况。槟榔河村落观光开始全面准备阶段,应该合理利用每个地区的地方连接性和地区合作性,使这个观光村落坐落科学,功效最大化,互相合作。


  二、合理統筹,加大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


  首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游览区的一个明显缺点是基础设施不完善,像公厕数量太少,导致很多人不雅观行为的出现。这种形式即困扰游客,也导致了游览区范围卫生差、环境差、体验差的征象,极大伤害了游览区。同时,遇到一些吸引力大游览路径较困难的游览区,可增加一些小巷子,减少游览的困难。景区相关领导必须组织科学调研,增加投入,完善公共观光条件。其次,突出景区各景点的主题性。现今槟榔河景区的各类游览区比较分散,不方便游客观光。最后,设立完整的旅游导游体系,完善观光区观光向导体系是提升观光者印象、体验、感受景区天然风景与文化民俗的重要方法。景区当地部门要创立专业的观光向导培养部门,对人员举办职业的训练、同一的管控,加强向导职员的职业素养,提高游览区观光体验。


  三、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人才


  天涯区槟榔河发展依然属于萌芽时期,激烈的互相竞争让开发乡村旅游业的从业者的眼光放在从业者的培训上。对从业者素质的培养即给产业提供活力也为未来埋下种子,而且用素质提升整个行业水平也提供了不少就业岗位。同时实施人才引进来策略,特别对能会多种语言的优秀人才结合本地区发展需要进行引进来。利用从业者素质之提高,大大增加行业水准和能力,以持续拉高旅客的体验度和回复率。


  四、加强宣传,形成多方路径的营销方式


  槟榔河要面对多样的顾客群体,逐一不同的利用多样宣传方式。短途旅客市场主要有家庭顾客、自驾顾客、乐趣顾客、团体顾客等,面对以上的顾客类型一般采用巴士宣传、高速路口广宣传、电视台宣传、报纸宣传、政府旅游推介会、旅游宣传大篷车等手段促进宣传。而长途旅客的广告方式要利用短途客源的宣传,但多是利用不同地方特点来打广告,适应地区宣传。同时,可以开展节事活动,调动游客的积极性,如举办乡村体验、互动式节目、地方文艺汇演等活动,增加旅游品牌的话题性。


  五、乡村旅游开发要与农村扶贫相结合,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


  短时间来说,我国的就业形势日渐困难,融合利用乡村富余劳力上岗是一个非常难以攻克的困难。槟榔河的开发可提供多种工作岗位,某种意义上延缓农村富余人口的困难,减轻乡村富余人口对政府的依赖。


  总而言之开发乡村旅游的目的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以保护乡村的自然生态环境为重点,保护自然村落性和当地特点,走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和品牌化一体化的路线,完成产业化的最低任务,日后完成乡村旅游业的深度挖掘。


  作者:李欣

  第2篇:重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对策研究


  在当前社会经济不断快速发展的形势下,旅游行业的发展势头也越来越迅猛,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越来越高,选择出行的概率也越来越大。在旅游行业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少数民族旅游已经逐渐成为旅游行业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甚至一直保持持续上升的趋势。很多少数民族地区大力的开发旅游资源来获取相对应的经济发展,但是同时,在这种形势下,对自然资源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因此,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协调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是当前非常重要的內容。


  1.重庆少数民族旅游资源


  重庆少数民族聚集地区一般分布在黔江开发区的5个民族自治县,其中包括土家族、苗族等等,与张家界、梵净山两大旅游景区相邻。在境内有非常多的奇山、溶洞,不仅风景非常的秀丽,而且还具有一定的人文文化,在这片土地上,少数民族人口数占据了76%左右,各个民族都有其自身独有的文化、风俗习惯,由于交通仍然是一个问题,所以境内很多人仍然延续的是古老人的习惯和生活方式。重庆民族旅游资源可以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个部分。自然旅游资源主要包括乌江画廊区、黄水国家森林公园等等,这些都是重庆非常著名的自然景观,能够让人流连忘返。人文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赵世炎故居、巾帼英雄秦良玉陵等等。另外,还有一些风土人情是非常吸引游客的,少数民族都有具有其自己特色的歌曲或者是舞蹈,在欣赏这些歌舞的时候,能够感受到少数民族的文化以及风情[1]。比如土家族的摆手舞、铜铃舞等等,各个民族的节日也成为重庆民族旅游资源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在重庆来旅游,感受少数民族的文化和精神。


  2.重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现如今,在社会经济不断快速发展的形势下,旅游行业的整体发展势头也越来越迅猛,人们选择出去游玩的概率非常大。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对于旅游目的地的要求也越来越多样化,不仅要具有一定的娱乐性,而且还要具有一定的文化性和欣赏性,在这种形势下,少数民族旅游的发展就越来越好。重庆旅游行业也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各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政府也已经意识到了旅游行业的地位,加快旅游行业的发展,对其自身的地区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2]。各个地方政府将旅游行业作为一种新的产业支柱。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基础设施正在不断的加强当中,公路、水、电以及其他基础设施都在不断的完善和优化当中,对于景区的开发也在不断大力的进行当中,旅游整体服务接待能力也在不断加强。


  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不难看出,重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到重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的有普遍在旅游之前并没有做好相对应的知识储备,文化旅游的经历非常的肤浅,对少数民族的文化了解非常缺乏,即使与当地的少数民族人民进行交流和沟通,也只是单纯的表面语言,没有达到文化交流的根本目的。其次,重庆少数民族地区已经出现严重的“汉化”现象,很多民族旅游产品已经严重的缺少独有的特色,很多人在旅游过程中,经常会感觉到“失望”,缺少一定的真实性。另外,重庆地区旅游服务体系仍然不够完善,服务设施的档次比较低,严重的缺乏专业素质比较高的服务人员和导游。


  3.重庆少数民族旅游资源的保护对策


  3.1加强对重庆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宣传


  从整体上来说,旅游产品的创造者为旅游者提供了良好的旅游经历和旅游机会,要让旅游者能够从根本上感受到他们自身是经历了高质量、难忘的旅游体验。这样不仅能够起到良好的宣传作用,而且能够真正的体现出重庆少数民族的文化资源。旅游营销者在创作目的地形象的过程中,其自身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对于大多数旅游者来说,对于一个目的地的印象,基本上都是来自于各种各样的选方式。因此,在这种形势下,重庆少数民族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要加强对其自身的宣传力度,将少数民族文化进行全面、深入的讲解。旅游销售部门应当对不同旅游者的旅游动机进行分析,推出不同种类的营销策略,利用图画、文本、商业广告、影视、娱乐等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全面的介绍重庆少数民族旅游地的历史、民俗、文化等等,让更多的旅游者能够欣赏到重庆的少数民族风土人情和文化内涵。


  3.2开发有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


  在重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以及实际保护过程中,要注重将一些传统性的东西遗留下来,这样不仅能够起到良好的传承作用,而且能够将少数民族自身的文化传达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能够对少数民族文化有所了解和认识。在这种形势下,要加强对民族特色旅游商品的开发力度,根据不同少数民族的特色,制作具有其自身特色的旅游商品。这些旅游商品都深受旅游者的喜爱,将这些产品作为旅游商品来进行销售的话,不仅能够带动少数民族旅游行业的发展,而且能够给游客留下回忆,并且将自己民族特色和文化进行宣传。少数民族的种植传统作物,比如彝族人的苦荞,在经过加工之后,可以作为饮品、食品,苦荞皮还能够做枕头,这不仅能够将彝族人的传统工艺保留下来,而且能够转化成为旅游商品,对其形成良好的保护和宣传。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当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越来越高的形势下,对于出行目的地的选择性更加的多样化,为了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整体开发力度以及保护利用,要从根本上加强宣传力度。让人们能够深入的了解少数民族旅游资源的内涵,在带动重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起到良好的文化宣传以及传承作用。


  作者:贾慧

  第3篇:对柳州市职业旅游资源开发的构想


  一、开发柳州市职业教育旅游资源的意义与价值


  柳州市是历史文化名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在近些年的开发之中逐渐建立起生态宜居城市、民族风情之都、中华石都、水上娱乐运动之都、百里柳江等旅游资源。而在职业教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则不大理想,职业教育旅游资源的开发更是空白。


  而相应的职业教育旅游资源的内涵却相当丰富,除了传统概念上的教师学生度假旅游外,还包括国际国内的教育交流、访问、会议,教师科研游、各种形式的夏(冬)令营、职业园游、家长携子游、技能学习游等等。全面整合柳州市的职业教育旅游资源,进行“捆绑式”的营销,开发柳州市的职业教育旅游,打造出柳州市职業教育示范市的全新旅游形象,将对弥补柳州市职业教育旅游资源开发的空白,促进柳州职业教育的弘扬以至优化柳州旅游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职业教育旅游的现状


  近几年,部分高校正在利用自身的教育旅游资源,积极探索研学旅游产品的开发,其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就是从2011年开始陆续有学校利用校园自身或实训基地开始创建校园景区。通过校园景区的建设,将学校丰富的教育旅游资源开发成研学旅游产品,吸引各层面的学生群体参与,如广西城市职业学院、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山东旅游职业学院、江苏农牧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等。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充分利用校园内的烹饪实训室、品酒实训室开发西点DIY制作、美酒鉴赏活动;利用茶文化实训室开展茶艺研习活动;利用四位一体模拟导游实训室开发全国重点景区虚拟旅游产品;利用浙江旅游博物馆、遂园地方文化展示馆、智慧旅游体验中心等展示演示场馆开发旅游博览产品。这些以教育旅游体验为主的产品受到了杭州市中小学生及三口之家亲子游市场的欢迎,具有较高的参与度。


  虽然国家没有明确提出发展职业教育旅游,但现在部分高校开发的研学旅游产品,有大部分内容是和职业教育有关。2014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其中第九条明确提出:积极开展研学旅行,将研学旅行、夏令营、冬令营等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的重要载体,支持各地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大型公共设施、知名院校、工矿企业、科研机构,建设一批研学旅行基地,逐步完善接待体系。2015年1月召开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提出开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研学旅游活动,建设一批研学旅游基地,推进研学旅游全面开展。


  三、柳州市职业教育旅游资源的现状


  职业教育旅游作为教育产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产业,在我国已初露端倪,但是柳州对此方面的系统旅游开发还几乎是一个空白。作为柳州城市的名片,面对亟待开发的旅游市场,打造“职业教育旅游”品牌,如何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一职业教育资源,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一个重要的机会与挑战。


  目前,柳州市职业教育旅游资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职业院校和实训基地


  柳州市共有各级各类职业院校28所,在校生近十万人。专业方向涵盖旅游酒店管理、公共事务管理、现代物流技术、网络信息化技术、建筑工程技术、现代营销、模具及数控技术、汽车技术及制造、制冷与冷藏技术、铁道技术及运营、动漫设计与制作、服装设计等领域。基本覆盖全市一、二、三产的全部行业。这些专业,都有相应的实训基地如:“汽车零部件精密制造教学工厂”、“面点实训工厂”、益智动漫实训基地、汽车检修实训基地、焊接实训基地、物流中心、东风景逸特约维修站、路创汽车装配实训中心、公路运输管理及汽车营销实训中心、数控职业体验中心、汽车驾驶训练场,柳州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启建)等。


  (二)职教园


  柳州市柳东新区职教园区总投资预计达50个亿,建成校舍500万平方米,容纳全市15所高、中职院校,全日制在校生达15万人,年培训20多万人次……并且,职教园区将实现校和校、校和城、产和教等多方面的互动融合,进而带动整个柳州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是广西2007年职教攻坚以来所形成的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社会资源共享程度最高的一个项目,是最具特色的“柳州模式”。


  园区内学校不是单纯的学校与学校的简单叠加和集中,也不只是一个视觉上的"园区"概念,而是所有学校形成了一个特色共同体和资源共享体。整个园区摈弃了原来的钢筋水泥的围墙,将建设成为集生活、观赏与休闲于一体的园林景观校园,园林风景与具有现代气息的宏伟建筑和优美的教学设施观浑然一体,达到了景中有景的效果,职教园区将成为全区最大最美的花园式学校。


  职教园将建立两个配套实训基地如工厂实训区、三产实训区等,还建设1个中部共享区,均可不拘院校,充分实现共享,达到1+1>2的目标。该项目共分二期进行建设,一期投资约4亿元建设职教园工厂实训基地,三产实训基地,体育、医疗、金融商业、图文信息中心等中部共享区,其中的三产实训按三星级酒店标准设计建设,包括餐饮区、茶室、商场等;二期将建设高档次五星级酒店,项目投入使用后,将进一步完善新区投资环境,提升新区城市品位,同时将满足职教园各院校旅游、烹饪、茶艺、电商物流等专业实习实训的教学需要,让职教园区内的学生们真正的做到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进步。


  (三)柳州市知名企业的旅游产品


  2004年,国家旅游局公布首批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柳钢、广西中烟柳州分厂两家企业名列其中,成为当时广西仅有的两个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点。柳州两面针、广西花红药业、东风柳汽、上汽通用五菱、金嗓子喉宝等企业,也先后开发了旅游产品。


  (四)职业教育体验活动


  近年来,柳州市教育局举办职业教育活动周。活动周期间,柳州市各职业院校安排有开放校园、开展体验、服务社区等职业教育展示、交流和服务活动。职业教育体验活动对象既有学生,也有教师,还有社会群众,体验活动项目丰富多彩,有学前教育游戏活动、叉车驾驶、汽车紧急故障处理、图片处理、中式点心制作、中华茶艺、虚拟商业社会、自动化生产线、给空调机补充氟、高压洗车、工业机器人操作、扮演客户购车、汽车装配、二级维护等项目。


  四、柳州市职业教育旅游资源开发构想


  目前到柳州旅游,绝大多数进行的仍然是观光旅游,要想使柳州的职业教育旅游成为城市名片,当务之急是,开发职业教育旅游产品,不断满足多样化的职业教育旅游消费需求。体验旅游、研学旅游为柳州职业教育旅游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启示,职业教育旅游产品的开发可从以下策略入手:


  (一)全面整合全市职业教育旅游资源


  作为柳州城市的名片,职业教育正在打造,深入、广泛的挖掘职业教育旅游资源,对柳州市职业旅游资源进行整合与开发,充分发挥职教园区的作用,并且根据地方特色与情况新建柳州职业教育展厅、职业教育大讲堂、职业课程资源包等教育文化旅游资源。在营销方面加大投入,运用多元化的營销手段,对旅游产品实施“捆绑式”整体促销,即把旅游景点、职业院校和企业参观、职业体验等集中起来,打造出柳州市职业教育示范市的全新旅游形象。


  (二)职业教育旅游产品寓教于乐


  职业教育旅游兼具教育和旅游的特点,其产品设计要体现教育特色,但又不能通过简单说教的方式,而应该“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寓教于乐,寓教于游。职业教育旅游市场的消费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他们是知识一族,文化一族,因此其消费心理的“知识性”倾向较为明显。针对学生一族,职业教育旅游产品必须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满足他们从紧张的学习中走出来,迫切需要放松身心的愿望,而不能以单调乏味、走马观花式的产品应付学生。


  (三)职业教育旅游产品参与性强,体验深刻


  职业教育旅游者不仅要学习,更要在体验过程中学习。这样,职业教育旅游产品的设计就要体现参与性强的特点。为增强职业教育旅游的吸引力,应在传统的参观教育活动基础上,努力体现职业教育旅游的“体验属性”。要逐步改善和提高旅游档次,改变简单的图片展示和导游讲解,应鼓励游客参与进来。如参观职业学校的实训基地可以让游客参与做一些小实验;参观烹饪实训室,可以让游客体验做糕点。而其他一些相关的职业教育旅游也可以给游客提供一些相关的知识和理论指导。使游客在旅游的同时,获得了知识,增长了见识,从而感到参加职业教育旅游物有所值。


  (四)职业教育旅游产品形式多样,体验丰富


  旅游项目能够以多种方式,在多个层面体现其教育功能。职业教育旅游可以单独形成旅游产品,也可以附着在其他主体旅游项目之上。职业教育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也是对形形色色旅游项目的教育功能进行挖掘、整合、包装的过程。依靠传统的旅游项目,进行精心策划,提炼出旅游项目的教育功能,例如,游览柳州的山水风光后,进行职业教育了解、体验,通过创新组合,深度挖掘其内在的教育功能,设计出对学生、家长等客源群很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


  (五)职业教育旅游确定体验主题


  确定职业教育旅游的体验主题应该根植于柳州职业院校重点专业集群和对主导客源市场的需求、个性、特色等的充分认识。职业教育旅游的主题必须符合教育本身的特色,与之相吻合,主题设计要素和体验的事件要风格统一。


  五、柳州市职业教育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困难


  (一)需得到旅游及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


  职业教育旅游作为一项新型的旅游产品,学校在建设校园景区及开发旅游项目时需要得到旅游部门、教育部门以及各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包括给予行业的指导,协调各相关部门的关系以及在人员编制、文化展品搜集、校园景观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及资金支持。


  (二)需要旅行社、各职业院校、企业共同合作


  在对职业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不能只依靠旅行社的力量,还需要各职业院校、企业共同参与职业教育旅游产品的开发。学校参与,可以请老师或高年级学生担当临时的全陪,这样一方面可以让旅行社减少了一些产品开发的投入资金,也节省了许多时间和精力来进行专业人员的培训。因为老师或学生比较了解自己本专业,能更从专业的角度去让游客了解该旅游产品的内涵;企业参与,可以提供更真实的场景或职业体验,也能更好的宣传柳州的职业教育,同时也利于企业了解游客需求和开发合适的产品。学校、企业、旅行社在接触游客的过程中,还可根据了解到的游客心理特点、消费习惯以及个人爱好等,找到“游”和“学”的最佳结合点,开发出具备教育和娱乐双重功能的特色旅游方案。这样一来,才能使开发出来的职业教育主题的旅游产品发挥出其实质的功效和作用。


  (三)需要建立专门的管理和运营机构


  职业教育旅游产品的开发及景区建设是一项较为复杂且牵扯面较广的事情,不但需要学校各相关职能部门及院系专业的全面参与和支持,同时更加需要建立专门的管理和运营机构,全面负责基地的建设和运营,这样才能更好地将职业教育旅游项目运转起来,为游客提供更为优质的旅游产品和服务。


  (四)需要处理好日常教学与旅游活动开展的关系


  各职业院校在创建校园景区及职业教育旅游产品时必须要处理好日常教学活动与教育旅游活动的关系,不能让游客的行为影响到正常的教学秩序。建议可通过设立限制游览区域、实行网上预约、提供导览服务等多种方式来组织校园旅游活动的开展,并且更好地服务游客。


  作者:王彦

  第4篇:试述林州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及对策


  林州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晋、冀、豫三省的交界处,依托其独特的红色旅游资源和优美的太行山水风光,在旅游资源开发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当前,林州旅游资源开发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效果,但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亟需我们寻求解决此问题的相关对策。本文拟围绕林州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以及对策,展开具体论述。


  一、林州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


  随着旅游市场竞争的加剧,鲜明突出的旅游形象日益成为各个旅游地竞争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林州的旅游业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林州长期以来因地处太行山脚下,河南最北部而被视为神经末梢,又因为林州的历史文化不突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使得外人对林州的印象比较淡薄。


  长期以来,人们对林州的形象定位就是:红旗渠的故乡。红旗渠是林州第一次打造城市形象的品牌,这个品牌到今天已经颇具效应,2004年以来,随着红旗渠精神展在全国部分大城市的巡回展出,使得林州的红旗渠形象得到了质的升华。但是这个形象并不能全部代表林州的旅游形象,它只是林州旅游形象的一部分,并且这个形象没有得到很好的营销。今天,林州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一句“红旗渠的故乡”,显然不符合林州迅速发展所需要的形象地位。林州不仅有红色旅游资源—红旗渠,还有迷人的太行大峡谷风光。因此必须整合林州的“一红一绿”旅游资源,重新定位林州旅游形象,塑造和推广具有林州特色的旅游形象。


  二、林州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


  针对林州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本文拟从以下方面展开对策分析:


  (一)改善林州政府和当地居民形象,提高服务质量


  林州政府形象是林州旅游形象的代表,主要体现在旅游景区的规划与发展方向、旅游节事活动的组织与策划、旅游市场的发展动态、旅游活动的开展、旅游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关旅游业部门的办事效率及是否公正。因此,政府部门应构筑“公正、高效、廉洁、无私、务实、敬业”的林州政府形象,推动旅游管理的法制化、健康化。在实际工作中,要树立全局观念,善于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工作人员既应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又应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处理问题要公正严明,高效而優质。


  在现代旅游中,当地居民形象尤为重要,因为这是当地旅游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林州旅游区居民形象策划包括林州居民的言行、待人接物友好性、旅游意识、精神文明风貌等方面。应当发扬林州人热情好客、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并加强主人翁意识的培养,使每个林州人都意识到自己的形象代表着林州的形象。


  (二)加大旅游形象宣传力度


  各种宣传媒介要相互配合、相互补充,采取统一的标志、口号,给予游客强烈的感觉和心理刺激,最终才能使林州旅游形象在游客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电视广告是最直观、最有实效性的传播途径,现林州旅游在当地的宣传采取的是电视广告媒体,在林州电视台、安阳电视台的旅游宣传片的播放,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应。在河北,山西等周边地区也可以采用电视广告的形式进行旅游推介宣传。除电视媒体以外,也可采取户外广告、报刊、杂志等相对便宜的媒介进行旅游营销。林州可采取编制《林州旅游手册》,做好红旗渠篇、大峡谷“三绝”篇、滑翔基地篇、民族风情篇。宣传手册配以中英文版,内容主要是景点介绍,并制作成光盘。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向旅游者传播林州旅游形象。


  鉴于网络促销具有低成本、没有时间限制、访问方便等特点,应继续提高林州旅游网、林州红旗渠网的宣传功能,在网络设计上采取风格一致的宣传标志,加深游客对林州旅游的印象。在内容上力求囊括林州“吃、住、行、游、购、娱”信息。设立专门网页,详细介绍各个旅游景点。网页添加互动参与环节,起到及时沟通的效果。


  (三)打造林州旅游品牌


  林州旅游业发展的标志是红旗渠,而青年洞又是红旗渠的标志。因此,可用红旗渠、青年洞作为林州的旅游标志,打造林州旅游品牌。林州的旅游标志可以通过户外广告的形式向游客传递信息。一般来说,旅游地的户外广告包括招牌、旗帜、路牌广告、方向牌、灯柱广告、条幅、户外导游图等,它们不仅构成旅游地形象的一部分,也具有为旅游者提供实地旅游的向导和信息解释的功能。显然,一个缺乏足够的户外广告解释系统的旅游地,不能给游客带来旅行方便和满意,从而会影响旅游地形象的感知。


  作者:王海利

  第5篇:我国森林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策略


  2003年,国务院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要求努力发展好森林公园、城市森林和其他游憩性森林,突出发展生态旅游等新兴产品产业。200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中要求在不破坏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利用森林景观发展森林旅游业。森林旅游业作为旅游业的一种类型,不仅是旅游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国家各级管理部门的重视,并且由于森林本身具有的环境与旅游双重价值,发展森林旅游业还对森林资源保护、人类康体以及环境修复等具有重要的价值,可以说,森林旅游是一种真正的生态旅游。尤其在我国目前因为经济快速发展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及各类问题凸显的时代背景下,发展森林旅游业成为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全面梳理了我国森林旅游的资源开发历程及发展现状,分析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进而提出我国森林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以期为促进我国森林资源保护,带动森林旅游业及林业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1森林旅游资源内涵与开发载体


  1.1森林旅游资源内涵


  森林旅游资源是随着森林旅游与森林旅游区的兴起而出现的,与旅游资源定义类似,森林旅游资源发展至今也没有一个明确的、通用的概念,存在多种界定方法。


  目前比较常见并引用较多的定义为:但新球认为森林旅游资源是人们在闲暇时间内进行休闲、度假、疗养、观光、游憩娱乐等旅游行为的森林资源,它是林木、林地、森林环境、森林小气候、森林景观等森林生态系统的综合体;LY/T5132—1995《森林公園总体设计规范》标准中定义森林旅游资源是以森林景观为主体,其他自然景观为依托,人文景观为陪衬的一定森林旅游环境中,具有游览价值和旅游功能,并能够吸引旅游者的自然与社会、有形与无形的一切因素;陈小琴等认为森林旅游资源是存在于有林区,能吸引人们产生旅游动机,并能被森林旅游者群体重复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各种自然存在和人文要素;GB/T18005—1999《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定义森林风景资源是森林资源及其环境要素中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相应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物质和因素;钟林生等认为,森林旅游资源指的是森林资源及其环境要素中能吸引旅游者,可以为旅游业所开发利用并产生相应效益的自然与社会、有形和无形的一切因素。第1种概念列举了森林资源可产生旅游行为的部分类型,但并不完整,尤其没有表达出森林旅游资源作为旅游资源的本质要素——对旅游者的吸引性。第2种概念使用频率较高,包含了森林旅游资源对旅游者的吸引性,也提出了森林旅游资源的有形与无形形式;但是,森林旅游资源以森林景观为主体这一表述值得商榷,在《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附录A中,对“景观”一词进行了解释,即将景素按美学观点完美结合而构成的画面,通过人的感官给予的美的感受。根据其解释,景观即那些通过人为开发形成的风景,而资源是生产的基础,应在开发之前就客观存在,因此,景观与资源本身就有较大区别。第3种概念则过于侧重旅游者角度进行定义,没有考虑森林旅游资源在森林旅游活动中的价值。第4、第5种概念与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旅游资源的概念是对应的,既包含了森林资源对旅游者的吸引性,也体现了森林资源对旅游业的可利用价值。但是,第4种概念使用了“森林风景资源”这一并不常用的术语作为概念名称,不利于使用的统一化与标准化;此外,概念是针对森林旅游资源进行的定义,那么该资源本身是对森林旅游的活动者具有吸引力,并对森林旅游行业具有可利用性,因此,第5种概念应该进一步细化。综合以上分析,本研究认为森林旅游资源是指,森林资源及其环境要素中凡能对森林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森林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相应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自然与人文、有形与无形的一切因素。


  1.2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载体


  森林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的地域空间载体即森林旅游景区,或称为森林旅游地。不同载体包含的森林旅游资源主体类型有所差异,成为各种森林旅游活动进行的主要场所。目前,由我国林业系统主管的森林旅游区主要包括:(1)以大面积人工林或天然林为主体建设的森林公园。(2)以保护动植物资源及特殊生态系统为目的的自然保护区。对于森林旅游活动来说,通常指林业自然保护区,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类型保护区。(3)以湿地为主体建设的湿地公园;(4)其他森林旅游区,如植物园、野生动物园、沙漠旅游区、林业生态观光园等。


  2我国森林旅游资源开发历程与分布现状


  通过多年的森林旅游资源开发与建设,我国目前已建成各级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各级湿地公园,以及林业生态观光园等森林旅游区,覆盖全国的森林等自然资源旅游景区体系已经基本形成。至2014年年末,全国各类森林旅游景区规模逐步壮大,全国各级森林公园总计3101处,总面积为1779.11万hm2,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总计792处,总面积为1226.12万hm2;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数量达2174处,总面积为1.25亿hm2,占国土面积的13%,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44处;全国各级湿地公园900多处,其中国家级湿地公园数量增至569处。同时,还建立了一大批植物园、野生动物园、荒漠公园等,森林旅游资源的持续开发为我国森林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2.1森林公园的发展与分布


  1982年,我国第1个国家森林公园——湖南省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批准建立,我国森林公园事业由此起步,并不断发展壮大。在21世纪之前的近20年间,我国森林公园发展速度总体比较缓慢,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期间,只建立了16个国家森林公园,平均每年不到2处,体现出这一阶段我国森林公园建设处于初期起步阶段,仍然在探索我国森林公园的发展路径等基本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家做出了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旅游业的作用被社会认可;同时,我国国有林区长期以来单一木材生产的产业结构亟须调整。于是,建设森林公园、发展森林旅游经济的观点迅速被社会各界认同,我国随之掀起了建设森林公园的热潮,这一阶段共批建国家级森林公园328处,平均每年批建30多处。在此期间,我国还陆续出台了森林公园的各项行业管理规定,加强行业管理,如《森林公园管理办法》《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划》以及《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等,这些规定的出台,使我国森林公园建设逐步向标准化、可量化方向发展。


  新世纪以来,我国森林公园建设继续快速发展。十余年来的森林公园建设数量与面积变化如图1所示。至2014年年底,全国共建立森林公园3101处,比2004年增加了1330处,数量上定基增长了75.1%;森林公园总面积1779.11万hm2,比2004年增加了318.92万hm2,定基增长了21.8%。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792处(含国家级森林旅游区1处),比2004年增加了227处,面积1226.12万hm2,比2004年增加了167.54万hm2。在新世纪以来的发展时期里,国家相继出台了多部规范以更好地促进森林公园事业发展。2011年,国家林业局颁布《国家级森林公园管理办法》;2012年,国家林业局颁布实施LY/T2005—2012《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规范》,并且编制了《全国森林公园发展规划》《全国森林等自然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等。


  近5年来我国各个级别森林公园的数量变化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目前国家级森林公园的批建已经进入缓慢时期,平均每年批建9处;省级森林公园的批建速度最快,平均每年批建55处;县级森林公园批建速度居中,平均每年批建39处。这说明我国森林公园建设已经全面覆盖了不同级别,进入了稳定、有序的发展时代。


  至2014年底,全国森林公园数量在各个省的空间分布情况如图3所示。可以看出,森林公园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特征,即东强西弱、南强北弱,并且东南部浙江、福建、广东、湖南、江西5个省份的森林公园数量占全国森林公园总量的近40%。从各省具体分布看,森林公园数量位列前十的省份有广东省、山东省、浙江省、山西省、福建省、江西省、河南省、湖南省、四川省、黑龙江省,前三甲分别为广东省(532处)、山东省(251处)、浙江省(199处)。


  2.2林业自然保护区的发展与分布


  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历史较早,1956年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建立,标志着我国自然保护区发展的开始。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由于我国特殊的历史原因,导致自然保护区的发展非但没有进步,反而出现倒退、破坏现象。1972年开始,我国才恢复了自然保护区发展,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了较快发展阶段,至20世纪90年代末,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量就达到136处,各类自然保护区总量已经突破1000处。在此期间,《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规的相继出台,为我国规范、有序建设自然保护区提供了法律依据。


  近十年来我国林业自然保护区具体变化情况如图4所示。2004年,我国林业自然保护区总计1674处,面积为11869.5万hm2,10余年来,至2014年底,总数增加至2174处,定基增长了29.9%,平均每年新增50处,保护区面积增加至12500万hm2,定基增长了5.3%。其中,林业自然保护区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数量由2004年的166处上升至2014年底的344处,增长了107%,平均每年新增18处,面积由2004年的7141.8万hm2,上升至2014年底的7873.65万hm2,增长了10.2%。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数量和面积大幅增加,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和范围也大为扩展。至2013年底,森林生态系统类自然保护区增加至1339处,其中湿地生态系统类为379处,荒漠生态系统类为33处,野生植物類为120处,野生动物类为283处,自然遗迹类为7处,草原与草甸类2处。这些保护区有效地保护了我国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野生动物种群和65%的高等植物群落,以及20%的全国天然林面积、50.3%的天然湿地面积和30%的典型荒漠地区。但是,自然保护区在全国的空间分布与森林公园类似,空间分布不均衡,具体如图5所示。自然保护区数量的省域空间分布主要集中于我国北方及西南部,数量分布大于100处的省份包括:广东省、黑龙江省、江西省、内蒙古自治区、云南省、贵州省、湖南省、安徽省。其中,广东省的自然保护区数量高达300多处。


  2.3湿地公园的发展与分布


  湿地公园是森林旅游的吸引区之一,也是国家湿地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湿地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保护小区、湿地野生动植物保护栖息地及湿地多用途管理区等共同构成了湿地保护管理体系。我国在近些年也不断加强对湿地公园的建设与管理,国家林业局于2010年制定了《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2013年颁布了《湿地保护管理规定》,2014年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管理的通知》,说明国家对湿地及其保护工作的重视力度在不断增强。截至2014年年底,全国已建设各级湿地公园数量达900多处,比2013年增加了近200处;其中国家级湿地公园569处,占全部湿地公园总量的60%以上,比2013年增加了140处,同比增加了32.6%。可以发现,国家级湿地公园建设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发展速度很快。2005年以来的国家级湿地公园的数量变化如图6所示。2005年,国家林业局批准杭州西溪湿地成为我国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试点以来,国家级湿地公园以年均56.9%的发展速度增加,尤其是2010年之后发展极快,年均增长速度达84.8%。


  在空间分布上,截至2014年年底,国家级湿地公园数量的省域空间分布状况如图7所示。可以看出,目前国家级湿地公园主要集中分布在山东省、湖北省、黑龙江省、湖南省,而在我国南部省份、西部省份以及北京周边区域分布较少。


  2.4综合性森林旅游区形成


  经过多年的森林旅游资源持续开发与利用,不仅前述的各类独立的森林旅游区获得了极大发展,我国还初步形成了9个以森林公园为主、湿地公园、林业自然保护区和沙漠景观旅游区等其他类型森林旅游景区协同发展的森林旅游大区。每个片区由于资源、区位、文化等差异,各具特色、各有优势,分别为大兴安岭—三江平原—长白山森林旅游区、天山—祁连山—蒙新高原森林旅游区、太行山—泰山—黄河中下游森林旅游区、秦岭—大别山—淮河流域森林旅游区、四川盆地—武陵山—长江中下游森林旅游区、武夷山—南岭—珠江流域森林旅游区、热带雨林/季雨林森林旅游区、云贵高原珍稀动植物森林旅游区、青藏高原高寒植被森林旅游区。这些综合性森林旅游大区的形成与发展,对我国森林资源分片及整体保护、森林旅游的分区及整体开发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我国森林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根据我国森林旅游资源开发的历程,以及目前各种类型森林旅游区的建设进展状况,本研究进一步分析了森林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相应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等提供参考。


  (1)森林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应筹集资金,率先推动经济落后地区的森林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从我国森林旅游资源的主要开发载体——森林公园、林业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的空间分布图(图3、图5、图7)均可以明显看出,森林旅游区数量的省域空间分布均极不均衡,这是由于森林资源本身分布的不均衡性导致的。一般来说,资源富集的省份,相应开发的旅游区数量也多。比较特殊的是,以山东省为例,全省森林资源面积仅254.6万hm2,森林覆盖率只有16.7%,均位列全国省份20名之后,但其已批建的森林公园数量位居全国第二,国家级湿地公园数量为全国第一,自然保护区数量也接近100处。这充分说明,森林资源的旅游开发与利用,不仅依赖于资源禀赋本身,也与当地经济、社会等条件密切相关。


  因此,针对那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应多渠道、多形式筹集建设资金,不能仅仅依靠政府或林业部门的力量进行森林旅游开发,也应适当引入外部力量。可以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模式进行招商与开发;灵活把握运营方式,广泛筹集建设资金,促进我国经济落后地区进一步开发森林旅游资源,并通过森林旅游业的发展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从而形成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机制。


  (2)森林资源的旅游景观塑造形式单一,应多样化开发,增加森林旅游资源吸引度。由于我国森林资源構成中自然林数量持续减少,人工林数量不断上升,但栽种的人工林以常绿林为主,树种类型、结构等相对单一,导致森林资源以及在此基础上塑造的森林旅游景观外在形式单一,削弱了森林本身的层次性、多样性等独有特征。


  因此,我国人工林的栽种应尽量符合原生森林生态系统的特点,选择多样化的树种,在森林资源开发的同时,也应注重旅游景观塑造的多样性,从而增加森林旅游资源的吸引度,以满足森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需要。


  (3)森林旅游资源规范化管理欠缺,应整合各方力量,推动森林旅游资源管理法制化建设。我国森林旅游业发展速度过快,导致森林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等缺乏有力的制度保障与制约已经成为常态。然而为了保证森林旅游行业整体的可持续发展,从资源开发、建设,到旅游区形成、运营均需要法律法规的支持与约束。如国家林业局在近些年持续推动森林旅游行业及资源开发的立法进程,并大力宣传湿地、沙漠公园等的管理办法。因此,政府应该整合各方力量,共同推进我国森林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与管理的规范化与法制化。


  作者:陈玲玲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