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旅游管理专业规模在各高校发展缓慢,专业吸引力逐渐减弱。存在诸如学生专业能力低下,行业高频度的人员流失,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低位等问题。本文通过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提出适应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CBE模式,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完善旅游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具有实践意义。
旅游管理是一门应用型较强的学科。专业的应用性主要表现在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业务水平上,实践教学在旅游管理教育中占有着重要的比重,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近年来,我国旅游行业对人才的要求逐渐提高,但在旅游教育与旅游企业人才需求层面上出现了一些矛盾。为了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适应旅游市场的能力,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促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高位就业”,提出CBE模式下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重在培养较高技能水平又适应市场需求的旅游专业人才。
一、CBE模式的概述
能力本位教育简称CBE,它是从行业职业岗位出发,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任务,以适应企业需求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它以能力培养为基础和从企业出发的思想,冲击了传统的学科教育模式,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互为课程活动主体的组织流程,并通过学生反馈及时改进教学方法。这种模式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实践性,能够符合培养旅游管理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标。该模式除了能够培养学生旅游业务技能以外,还可以培养学生组织、合作、协调、应急等能力,而这也是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应该具有的职业能力。因此,能力本位教育能够很好的契合旅游管理专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CBE模式可概括为:“一三四”,即:坚持一个核心——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核心;把握三个要素——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指导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学生努力实践,处理四个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与学的关系、讲与练的关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体系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的目标定位不明确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特殊学科。专业的实践可操作性决定了该专业并非完全意义上的理论学科,而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甚至是实践培养目标多于理论培养的学科类别。我国旅游教育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界定一直存在争议,各大院校制定的培养目标也不尽科学,随之产生的实践教学的目标培养就更少有人关注。形成了教学内容与专业培养的脱节、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重失衡,实践教学内容侧重点不明等问题。如何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技能,如何适应旅游企业的市场需求,在人才培养目标中没有很好的体现。
2.实践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旅游管理专业中实践课程设置问题主要存在以下方面:
(1)理论与实践课程在课程和学时数上失衡
因为本科教育中涉及经济学、管理学甚至是通识教育等公共课程,在旅游专业课程体系中,实践课程在课程门数和学时数上都占有比例较少,比较好的院校可以达到45%,较差的院校仅为25%,这种比例状况很难培养出专业技能较强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
(2)实践课程缺乏时代性和前瞻性,无法适应当前旅游市场需求
大部分的旅游高校,技能课程还停留在旅游管理专业十几年前的培养水平上,以饭店餐饮、客房服务和旅行社导服为主,技能操作课程没有根据旅游市场发展而发展,缺乏课程的时代性和前瞻性,有些实践课程中的操作已经远远落后于社会发展,比如:客房服务中的技能操作大多没有涉及高压冲洗机的使用,但在各高级酒店中,大型清洁设备的利用率已经较为普遍。
(3)缺乏完整的实践课程体系
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大多数旅游高校都没有形成完整的实践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课程较为独立,以导游服务,餐饮服务,客房服务课程为主的课程内容较为零散,没有形成旅游管理专业实践体系的整体规划,不能完成旅游行业各岗位轮岗统筹兼顾锻炼,使得学生对旅游行业其他岗位一无所知。
3.教师队伍缺乏实践经验,教学方法陈旧
旅游业是新兴行业,旅游教育也是刚刚起步发展,培养有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一直是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一方面因为教师队伍大部分直接来自高校,没有旅游行业工作经验,对于实践课程的理解停留在基础层面上,无法跟上行业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中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专家教授缺乏实践操作经验,而有实践工作经验的行业专家又缺少教学经验和教学能力,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同时,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陈旧,实践教学重于形式,仍然沿用讲授法、案例法等理论性较强的教学方法,而对实践能力培养较强的仿真模拟法、现场模拟法、项目导向法却不常被使用。
4.实践教学考核和评价体系不完善
校内实践教学考核标准陈旧,仍然沿用笔试考试方式,考核方法单一,考试内容不能反映学生队技能操作掌握的情况。同时,校外实习考核没有固定要求,实践教学管理混乱,很难保证学生的顶岗实习效果。
三、CBE模式下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1.确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
依据CBE模式要求,建立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体,以就业为目标的适合于旅游行业群体发展的教学体系,并重点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完善和明确,明确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定位,并延伸至专业方向、特色课程,重新规划设计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中,要突出实践课程的课程门数和比重,要统筹各实践课程的连贯性和前瞻性。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培养理念,培养适应于旅游行业需要的旅游管理应用型专门人才,构建以能力本位为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
2.校企合作协同开发实践课程
旅游院校与旅游企业合作开发实践课程,有利于建立“以教学为基础,技能培训为推动,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实践课程体系。通过旅游行业与旅游院校的协同合作,使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旅游行业的介入帮助旅游院校明确实践课程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法,能够使旅游院校根据市场需求,开设实践课程,设置实践课程的项目和内容。
3.双师队伍实践能力的培养
建立适应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的双师型队伍,保证专业队伍教师定期在旅游行业企业轮岗挂职锻炼,避免教师的“眼高手低”和“高学历少实践”的现实情况,对专业教师实行实践考核制度,把职业资格证过关率及教师实践教学成果纳入教师考核内容。聘请旅游行业企业管理人员参与旅游管理专业教研活动,提高其教学能力的同时,把行业中的新发展,新动态,带入教学,丰富教师的专业市场知识。
4.创新能力本位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创新对旅游管理实践教学尤为重要,改变原有陈旧的教学方法,用新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让学生亲身体验,让学生在能力本位的驱动下,完成技能学习任务。比如:项目法、现场体验法、角色扮演法。这些创新方法即能生动课堂,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快速提升学生技能水平。
5.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管理机制
结合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要求制定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对校内实验、见习、校外教学实习按阶段等级进行量化考核标准。改变原来的实践教学管理混乱的局面,对实践教学各环节进行统筹协调,制定校内实践课程的特殊考核方法,完善校外实习的实践教学规定,系统、严格的执行监控制度,不要流于形式,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管理机制,保障实践教学各环节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