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管理论文>工商管理论文

论概念、人际与技术“三位一体”的 工商管理专

2016-03-10 13:3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目前,工商管理专业(本文指作为二级学科的工商管理专业)在普通高校开设的专业中比较常见,招生规模也相当大。但是,近年来从就业市场反馈回来的信息显示,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似乎越来越难以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一次性就业率不断走低。如此尴尬的就业态势促使许多以教学为主业的高校开始思忖如何调整与改革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增强学生的市场生存力和职业竞争力。作为一种探讨和尝试,本文将在分析目前一般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简称为传统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借用管理学中的经典学说,提出一个概念、人际与技术“三位一体”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简称新模式)设想以及它的构建措施,希望能够为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和建议。

  

  一  传统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精明的用人单位越来越发现对工商管理人才的甄选关键要看应聘者能够做什么,有没有掌握娴熟的、与卓越工作绩效直接关联的管理技能。由此可见,高校在大学4年间对学生进行管理技能的培养,增添他们求职的砝码是何等的重要。遗憾的是,概括目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最突出的问题,正是在管理技能培养上存在很大不足,才在较大程度上导致了学生求职的窘况。

  

  首先,目前高校大部分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主要来自自己培养的博士和硕士,他们从“学校”到“学校”,擅长“研究”管理,却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管理技能训练与开发。在高校执教,工作业绩和业务水平主要是由科研、论文、职称等一些学生并不在意的因素来衡量,所以,许多专业教师的主要精力和才华都陷于一种被动的学术研究之上,教学反而被边缘化了。可见,高校缺乏擅长或者愿意关注管理技能培养的专业教师;其次,课堂教学中充斥着无休止的理论讲授与知识灌输,教学方式单一,造成对管理技能培养的植入严重不足。很少有专业教师愿意把学生组织起来,把单纯的“说教”转变成倾听、引导、提醒、评价,把专项的管理技能培养植入课堂教学,使之与理论讲授形成有效的互动;第三,课程体系中缺乏综合性的管理技能训练与开发课程。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大体是按照管理科学的学术体系,而不是按照管理技能体系来设置的。虽然若是教法得当,每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完成一项管理技能的分解训练与开发,但是专业课程体系中往往没有设置综合性的管理技能培养课程来提升训练与开发的总体水平,从而形成了管理技能培养体系中上的又一“断层”。


    由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学生在毕业后处理实际管理问题时常常手足无措;第四,对隐性课程的利用相当不足。组织课外活动、参与技能竞赛、竞聘与担任团委与学生会干部、管理社团与俱乐部、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等等,这些都可以规划到隐性课程的范畴,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但是实际情况是,高校包括理科、工科专业在内的所有专业对这些隐性课程的建设基本上处于同样的低水平层次,并没有完全把这些隐性课程纳入到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中,并挖掘它对管理技能培养的独特内涵。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也与其他专业一样,对“努力学习”的认识就是坚持每天坐在教室或者图书馆里“发愦图强”。


     要知道处在这样的学习层次上,将来一般是做不好单位上管理工作的;第五,一些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可能出于人才培养成本的考虑,对工商管理专业实验室及相关硬件和软件的投资严重不足,导致大部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无法安排模拟实验,结果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管理知识几乎没有多少可以应用的机会。即使有实验环节,也是一些层次低,内容比较陈旧的实验。最严重的是管理模拟实验仍是以教师灌输为主,成为了课堂教学的翻版和延续。学生在实验中只是被动地接受操作程序,难以起到培养管理技能的作用;第六,实习进程难以为管理技能培养提供足够的现实平台。实习几乎成了工商管理专业的“鸡肋”。实习的时间比较短,安排不合理,关键的是缺乏保持长期合作关系的实习基地,没有多少企业和单位愿意接收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进入管理岗位实习。因此实习的形式往往就是在学校看看录像,或者到某个企业听听报告,走马观花地参观一下,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把实习当成了被动完成任务。

  

  二  新模式的理论依据

  

  既然传统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少对学生进行管理技能培养,那么改革的方向就是要建立一个注重管理技能培养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首先就应当寻找新模式的理论依据,弄清楚什么是管理技能以及它有一个怎样的分类体系。

  

  目前,最经典的管理技能分类体系由罗伯特•卡茨1955年在《高效管理者的三大技能》_文中勾勒出来。他从管理工作的普遍性和一般性的角度考虑,将所有管理者应该具备的管理技能划分为居于3种不同位级的技术技能、人际技能与概念技能。其中,技术技能是管理者对某项特定活动的理解程度和熟练程度,主要是如何“处事”。对于基层管理者来说,技术技能具有更加显著的意义,因为他们要直接管理好员工,必须熟知员工所做事物,从而做到由“事”及“人”。


    人际技能是与人共事,理解他人,激励与领导他人的能力。许多管理者虽熟知技术事物,但不善通过管理他人而实现组织目标。例如,他们不善于倾听,不善于理解别人的需要,或者不善于处理冲突,常常使组织陷于内耗困境。由于管理者是企业向心力的缔造者与维持者,因而必须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技能才能实现有效的沟通、激励和授权,这对各层管理者都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最高层次的管理技能,概念技能是管理者对复杂情况进行分析、诊断,进行抽象和概念化的技能。例如,面对困难,管理者必须看透问题的本质,做出周延性的思考,搜索到问题的解决方案,并通过评估从中选择最优方案。概念技能是高级管理者最迫切需要的技能,实质上是一种战略思考及执行的能力。管理技能学说提出的背景人们并不陌生。


    当时,美国企业界泛起的一股搜寻“理想经理人”的狂热。人们认为一定存在拥有某种性格特质的人最适合担任经理人,只要甄别出这种性格特质,然后按图索骥,企业就能找到理想的经理人。罗伯特•卡茨敏锐地发觉到,许多企业强烈地执着于寻找类型化的经理人,以至于他们只盯住某些特定的性格特质或素质,却忽略了最关键的问题——这个人究竟能做成什么事情。因此,他提出了“管理技能”学说,试图消除“特质说”给人们带来的误导。在他看来‘技能”指的是一种通过训练而获得的一种解决问题能力,是行动最直接的引导者;这种能力要在实际行动中得以展现,并不仅仅蕴藏于潜能之中。因此,根据可以观察的管理技能来评判一个管理者,比根据他表面上的性格加以评判更加有效和可靠。

  

  三  构建新模式的主要措施

  

  根据罗伯特•卡茨的学说,具有稳定性和高度能动性的管理技能与真实世界的管理实践最为近缘,以至于在外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必然能以较大的概率转化为任何一种成功的管理实践。而且就专业特性而言,工商管理专业比起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其它管理类专业更强调抽象意义上的管理。所以,新模式就是要突出对管理技能的培养,要视概念技能、人际技能和技术技能为既彼此区分又相互关联的3种不同位级的要素,把三要素合成一体的的具有明确指向性的“技能包”作为高校所要培养的管理类人才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规定,并将该总规定的主旨内化到管理类人才的培养内容、培养手段、培养制度和培养评介当中去。当然,要构建新模式,免不了要从目标设定、师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实验与实习等方面入手。

  

  (一)瞄准企业中层和基层管理人才,设立应用型、技能型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向大众的转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已不存在,毕业生更多地流向公司、企业等单位。所以,新模式不能再像传统模式那样空谈“高层次、高级别”也不需要追求什么“研究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为在笔者看来,在当今的教育格局和态势下,这样的目标已经超出本科教育功能的范畴,而且无论从生源素质还是用人单位的现实需求来看,传统培养模式的目标也已经显然不合时宜,因此往往只是“设”而不“达”倒是有不少浮夸之嫌。如果奉行务实的风格,新模式的人才培养目标大致可以简单描述为:培养熟谙现代管理理论、原理、方法和企业经营管理趋势,并具有娴熟人际技能、技术技能和一定概念技能的企业中层和基层管理人才。笔者以为,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关键的原因是企业需要的是大量的低层和基层管理人员,从而拥有巨大的市场容量,而高层管理人员的市场容量相当有限,而且他们一般是从企业内部成长起来的,而不是高校能直接培养出来的。

  

  (二)支持专业教师参与企业管理实践,获取管理技能

  

  任何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师资都是关键。为了给新模式提供师资保障,可以以学校的名义积极与校外各种企业和实体接洽,在信息、关系、商谈与担保上为专业教师提供支持,安排专业教师到这些单位担任咨询顾问、挂职锻炼或者直接参与运作。毕竟在其中所获取的管理实战经验是对学生进行管理技能与开发的重要基础,也构成专业教师教书育人的“底气”和“资质”。西方发达国家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普遍在企业中担职,也正是这个原因。还可以加强专业教师与企业管理培训界的交流和学习。企业管理培训界应该说在对学员的管理技能与开发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巧,他们更懂得如何抓住那些最关键的管理要点,如何培养那些最切实际的管理技能,这些资质和能力正是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师最缺乏的。最后要补充的是,如果在激励和支持专业教师获取管理技能培养的资质上已经做足了工作,还可以聘请有丰富管理实战经验和技能,又有良好表达能力,而且愿意展示自我的企业管理人员到学校开展短期或者长期的培训授课,让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接受他们的训练和点拨。当然,也可以直接引进擅长管理技能培养的新教师,而不是那些只会写论文的。

  

  (三)采用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体系,


   为管理技能培养提供支撑模块一门课程至少可以帮助学生完成一门管理技能。目前一般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大同小异,每门课程对管理技能的指向性不强。为了构建“三位一体”的新模式,需要把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分成4个模块,分别主要负责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以及综合管理技能的培养。例如,生产与运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学、财务管理、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会计学、统计学等课程就可以规划进技术技能模块。据笔者的研究,这个模块所容纳的课程最多,都是重在培养技术技能的;企业领导科学、管理心理学、管理沟通等课程可以规划进人际技能模块;战略管理、管理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组织行为学、公司治理、企业诊断等课程则可以划入概念技能模块;管理思想、管理学可以划入综合管理技能模块。

  

  4个模块的课程只要相互分工协作,并辅以适当的教学方法和训练形式,内化到学生身上后就能形成一体化的管理技能。有两点值得补充:一是考虑到技术技能在管理技能中的显著地位,新模式必须格外关注人际技能的培养。显然这种技能光依靠几门人际技能模块的课程是无法完成的,所以必须开发一些重要的隐性课程。例如鼓励和支持学生组织课外活动、参与技能竞赛、竞聘与担任团委与学生会干部、管理社团与俱乐部等等;二是考虑到管理思想、管理学两门课程有较强的学术味,所以还必须开设管理技能训练与开发这类以实训而不是知识讲授为主的课程,来帮助完成对学生综合管理技能的培养。

  

  (四)革新教学方法,强化学生的参与和课堂训练

  

  不能否认,无论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变化,都无法动摇课堂教学的基础性地位。所以笔者以为,新模式“聚焦管理技能”的理念仍然要在课堂教学上得到贯彻。与教师“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不同,新模式采取的是情境导入、角色扮演、管理游戏等等灵活多样的方法,强化学生的参与和课堂训练。例如,其中的情境导入在实质上是案例教学的延展和深化,要求教师能真正将学生导入到案例情境中,激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对策,并且对学生在情境中的言行加以观察与评估,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各项管理技能的目的。管理游戏就是一种以管理为主题,以游戏为形式,以培养为目的教学方式,它使学生在生动、活泼、欢愉、激烈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体味到管理过程中一些微妙的原理和规律,同时也可以暴露自身行为的优缺点,并通过别人的参照,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智模式和技能状态。角色扮演是为了消除学习的疲劳感,教师临时分派角色,让学生即兴演练如何处理实际问题,在角色扮演中掌握管理技能,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互换,体验不同角色所带来的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内心感受。例如在市场营销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顾客和推销员,在商务谈判中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公司的谈判代表,如此等等。

  

  除了上述教学方式以外,教师只要有足够的激励和职业素养,还有许多有效的教学方式可以利用。例如展现标准操作规范的视频演示,针对管理工作中那些尚无定论东西的课堂辩论,拟定行动计划的小组合作,带有模拟性质的管理情景剧等等。教师必须记住,有时课堂教学“形式比内容更重要’,“怎么教”比“教什么”更重要。对不同教学方式的利用实际上形成了“讲授+训练”的课堂模式,能够真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课堂参与意识,并能增加学生对于未来岗位的适应性,增强对企业管理情境的认识,从而达到培养概念技能、人际技能和技术技能的目的。


     (五)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发挥实验在管理技能培养中的关键作用

  

  实验室的模拟演练是培养管理技能过程中非常关键的环节,因为它主要是在实验室里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通过对现实经营环境的设计和仿制以及提供各种决策参数,让学生置身一个模拟的经营环境中对经营问题进行判断、分析、决策与操作,从而达到培养管理技能的目的。所以,新模式要求学校必须加强实验室建设,注重案例讨论室、体验式教室、实验室、计算机、软件系统等基础设施投入的数量、质量与利用效率,为学生打造管理技能培养的物质平台。与此同时,要指派既懂计算机又懂管理的实验指导教师,完善实验教学计划,加强对实验教学的监控、管理、评价和纠偏,提高实验教学质量。这样才能发挥实验在管理技能培养中的关键作用。

  

  (六)推动实习基地建设,突出实习在新模式中的显著地位

  

  众所周知,实习环节可以让学生检验、巩固、运用在校所学知识。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而言,更是适应管理角色,在真实世界中进行培养管理技能、提升职业水准的绝佳机会。

  

  所以,要构建新模式,就必须推动实习基地建设,突出实习在新模式中的显著地位。一般院院校应当站在战略的高度,派出有谈判技巧的外联队伍,以校方的名义,在社会上广泛搜索和接洽目标企业,建立多个稳定的实习基地。其中要特别注意设计有效的合作机制和模式,也要提供某种程度或者形式的担保,为实习单位打消疑虑。实习基地不能只是让学生走马观花地参观一下,或者是听听报告,而是要让学生参与他们日常的管理事项,在具体的岗位上接受具体的任务,从而得到真正的锻炼机会。学校也可以鼓励和支持学生在假期或者毕业实习期间发挥自己的力量,主动联系公司、工厂、商场、超市等等单位,去从事财务、策划、人事管理、市场推广与市场调查等活动,深度培养自己的管理技能,尤其是其中的技术技能与人际技能,为毕业后的职业搜寻奠定直接的基础。当然,为了提高实习期间管理技能培养的效果,除了创造实习条件之外,还必须加强对实习的组织尤其是控制,做好计划、动员、解释、引导,尤其是检查、反馈、评价等等一系列相关工作。

  

  四  处理好新模式与传统模式之间的关系

  

  要构建新模式,必须要处理好它与传统模式之间的关系。新模式不是对传统模式的全盘否定,而是以传统模式为构架基础的。这种关系取决于知识与技能之间的关系。一般而言,知识是技能形成的必要条件。知识可以表现为某种活动的一种定向映像,丰富、准确的定向映像直接影响着技能的形成过程。心理学家安德森认为技能的形成直接源自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这同样反映了知识对技能的影响作用。如果说“影响”尚不能证明知识与技能之间的“强度关联”,那么来自心理学大量的实验与教育领域的经验都表明,技能的形成直接依赖于学习者所获得的知识。从“专家”与“新手”的对比可以发现,专家在知识的数量与组织方面都明显优于新手。专家拥有某一领域具体而丰富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又是按照概括的原则即知识的内在联系组织起来的,形成了有效的思维框架与路径。这些丰富的、经过良好组织的知识将促进对新信息的加工,保证了技能的形成、发展与应用,同时也促进各种技能的整合,而这一切又为解决复杂的问题提供了前提。

  

  由此可见,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如果脱离管理知识而直接训练管理技能也只能是一种徒劳。所以,新模式强调管理技能的培养,并不能代表对管理知识传授的淡化。而传统模式非常讲究“知识传授”,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专业教育的“学术气质”,因此,要构建新模式必须以传统模式为基础,而不应该对其加以全盘否定。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