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管理论文>工商管理论文

全球商学院发展历程探析

2015-11-27 11:1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早在1881年就已经萌芽的美国管理教育,直到二战后才真正迎来黄金时期,一百三十余年间经历了多次大起大落,才达到今天的水平。而欧洲的管理教育则是在20世纪50 年代,为与大举进入欧洲的美国企业竞争、培养本土企业家才快速发展起来的。与美国、欧洲、香港等商业教育非常成熟的国家和地区相比,国内的现代商学院虽然仅有三十多年的历史,却浓缩了先行者百年的波折,发展势头十分迅猛。然而我们也需要清醒的认识到,从整体水平上来说,国内商学院仍存在着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教师水平不高、生源质量较差、商学院管理效率较低等,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美国商学院发展历程

  美国南北战争结束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五六十年时间里,美国企业蓬勃兴起,大量专业的企业管理人员成为当时社会的急需人才。因此,1850年后,在美国纽约、费城两地首先出现了商业学校,至1870年两地已有26家商业学校,共计5800名在校学生。

  1881年是美国管理教育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出生于美国费城富商家庭的宙斯弗·沃顿通过经营伯利恒钢铁公司和美国镍公司积累了一笔可观的财富,但由于没有儿子沿承他的家族姓氏和经商智慧,55岁的沃顿便提出了“学院式商业管理教育”的设想,用其资产的一部分捐给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立了沃顿商学院,其初衷是培养那些继承了前辈财富的年轻人成为国家新的商业领袖。这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建于大学内的商学院。创办之初,沃顿商学院设置的是四年制的工商管理课程。

  至1900年,全美商业学校已多达400家,在校学生高达11万人。然而快速发展的美国工商业,需求巨大的管理人才市场,均向美国商学院要求着更高层次的经营管理人才。1900年,达特茅斯大学阿尔莫斯学院,即现在的塔克商学院,最先提出了商业研究生课程。1898年——1908年的十年间,接连有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芝加哥大学、威斯康星、纽约等六所知名大学设置了商学院,但这一时期的商业研究生课程,仅授予工商管理学士学位,培养的只是BBA,而非是MBA。直到1908年,哈佛大学商学院成立,并创办了为工商业服务的高级学位,招收了第一批工商管理专业研究生。同年,西北大学也设置了商学院,连同上述九家,构成了美国最早设立的十所大学商学院。这十所商学院迄今仍然在美国乃至全世界信誉卓著。

  最初,美国大学内增设商业课程,主要来自工商界的大力推动。所以早期的商学院也多位于当时美国各主要商业中心或其附近,如费城、纽约、芝加哥、旧金山等。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全美有超过四十所大学设有商学院;到1930年,大学里独立的商学院已经达到一百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由战时经济转变为和平时期经济,民间消费能力大量释放,电器、汽车等耐用消费品市场蓬勃兴起,为企业发展带来很好的机会,进而使管理人才的需求激增。同时根据政府的“退伍军人教育法案”,大量退伍军人利用政府资助进入大学就读,其中许多人选择攻读商科学位课程。这些因素导致美国管理教育的规模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迅速增长,不但其地位在大学里得到了认可,而且在学生数量上占到了相当大的比重。

  从最早设立的十所商学院的名称来看,除沃顿、哈佛及蒙斯达克三所学院之外,其他学院全部采用商业学院的名称,可见当时的商学院主要以培养商业人才为目的。芝加哥及达特茅斯两所大学的商学院名称中也有行政字样,表明商学院也培养政府行政人才。哈佛及伊利诺斯两所学校的名称首先采用了企业字样。值得注意的是,早期的商学院在名称中都未使用管理字样。在商学院以后的发展中,人们逐渐对其作为以培育企业界高层管理人才为宗旨的专业教育的定位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到了20世纪60年代,人们又进一步认识到贯穿管理教育各功能课程的知识体系应该是包括目标设定、规划、组织、执行和控制等内容的管理理论。许多大学如西北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康奈尔大学等的商学院又改名方管理学院。由于历史原因,许多顶尖的商学院仍然保留了原来的名字。美国早期的商学院教育以学士层次为主,截至1958年,在600所商学院中,仅有125所提供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课程,而这一年里,获得MBA学位的5200人中,有四分之一来自哈佛大学和纽约大学。MBA这一学位名称,也是直到1961年才首次出现在美国大学商学院联合会(简称AACSB)的学位认证标准中。此后的二十多年间,美国的工商管理教育盛极一时,MBA教育成为大学财务来源的重要支柱,商学院在大学中的地位得到了承认与尊重。

  20世纪80年代,美国产品在国际以及国内市场上,面对自日本、欧洲,甚至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竞争,节节败退,出现了国家贸易及预算双重赤字问题。有人指责美国工商管理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眼光短浅、金钱挂帅、缺乏领导才能,也缺少对组织的效忠精神。《哈佛商业评论》1984年发表又章称,“商学院不能令人满意的工商管理教育应对美国工商业国际竞争力的下降负有一定的责任。”

  引发这次反思也有内部原因:从20世纪60-80年代攻读工商管理学位的学生人数快速增长,绝大多数商学院都没有在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上进行改革和试验。这种长时间的固步自封,使美国的工商管理教育难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也有人认为,问题不在于工商管理教育本身,而在于一段时间内商学院膨胀太快,出现了很多不合格的学校,破坏了商学院的名誉。

  20世纪90年代,美国进入经济结构调整期,经济环境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导致了一系列的管理问题,这些都对工商管理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与此同时,由于世界经济低迷以及就业结构的变化,人们对工商管理教育的兴趣减弱,报考工商管理本科的人数几乎回落到了1970年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美国著名的商学院对工商管理的教育模式进行了反思,由点到面逐步刮起了变革之风。

  最近一次人们对商学院的“声讨”和反思来源于最终影响了全球经济和金融走势的次贷危机。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的六年时间里,民众对华尔街的忿恨难平,声讨华尔街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而构成华尔街精英主体的美国顶尖商学院毕业生无疑成为了“声讨”的主要焦点。评论人、观察家甚至是编剧和导演纷纷从不同的角度批判商学院毕业生在职业伦理、社会责任感甚至是道德良知方面的缺失,更有人提出“如果没有那些所谓的年轻且聪明的 MBA发明的金融衍生工具,现在的世界可能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

  如今,商学院工商管理教育变革仍在继续,有些问题的解决之道仍在探索例如:商学院应建立什么样的机制以适应新经济时代的要求。商学院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来融入瞬息万变的环境。商学院如何招募到世界一流师资。如何吸引最有潜力的学生等等。总之,美国的工商管理教育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也在不断调整自己的培养机制和模式。

  二、欧洲商学院的发展历程

  欧洲工商管理的发展受到政府的阻碍,早期许多欧洲国家不允许社会集资的大学创办“职业化”商务课程。直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企业大举进入欧洲,对欧洲各国的企业界和教育界形成了强烈的刺激,为了与美国企业竞争,培养现代企业家的商学院也如雨后春笋在欧洲各国纷纷建立起来。

  欧洲第一所商学院是欧洲商业管理学院(INSEAD),于1957年由两位在哈佛商学院供职的法国教授发起,由巴黎工商联的实业家出资创立于巴黎。学院的宗旨是对欧洲的管理人员进行现代化的教育,培养国际化的高级管理人员,以促进欧洲的管理与经济一体化。随着教程的不断成熟,INSEAD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面向全球招生,并在短短的几年里,创下良好的国际声誉。在法国,许多一流公司的总裁或执行董事都参加过INSEAD的速成教育。

  INSEAD商学院将国际化作为学院发展和改革的方向。学院要求MBA具有激烈的国际开放意识,掌握三门语言,力争培养学员处理多元化差异情景的能力。因此,INSEAD为学员提供去一些欧洲国家企业实习的机会,让学员适应国际市场和国际环境,培养学员处理跨国业务的能力。同时,为了培养国际开放型人才,INSEAD采取许多具有国际内容的教学课程,增加全球性的内容和问题分析,引进世界科技的先进成果,保持并增强学员对于国际知识研究的专业项目的注意力。INSEAD商学院是欧洲MBA教育的中心,欧洲自此成为全球第二个管理教育重镇。

  在英国,20世纪60年代,由于英国政府有意建立“商业教学与研究的卓越中心”,从而促成了伦敦商学院(LBS)和英国曼彻斯特商学院(MBS)在1965年创建。在这半个世纪里,它们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自我,不仅迅速地成为欧洲MBA教育研究中心,而且跻身于全球十大商学院行列。美国《时代》杂志也曾报导这两所学校,并把他们作为欧洲MBA教育的成功典范之。

  伦敦商学院是伦敦大学的一个研究生院,坐落在伦敦市,只有研究生课程。这所学院的教授来自20多个国家,每年都吸引着本国之外70多个国家的100。多名学生,并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建立了24500个校友会。LBS是欧洲金融思想的发源地,也一直是欧洲各大银行招聘雇员的首选学校。

  英国曼彻斯特商学院工商管理教育成功的关键即是与工商业保持密切的合作。为了加强与公司合作并鼓励学员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MBS与许多一流的企业,如福特、Halifax等均保持着良好的伙伴关系,企业通过赞助或奖学金资助一些学员,让学员为他们讨论解决公司的实际管理课题,并将其制订的管理计划付诸实践。

  MBS对生源要求很高,这也是许多声誉良好的组织团体与其保持密切联系的重要原因。要被其录取,学员必须有很高的智商,能够掌握复杂的工作技能,而且MBS要求学员能够自我管理,以驾驭自己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这些都符合企业高级管理人才的要求。事实上,MBS的很多学员在入校之前就已是公司或部门的高级管理人员,这些公司认为这些管理人员通过在MBS的学习,能够真正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因此资助他们来MBS进修。据调查,大约80%的在职MBA学员和25%的全日制MBA学员是由公司资助来学习的。

  同时,在师资力量方面,虽然MBS的教授都有商务和管理经验,但MBS还是鼓励他们花相当的时间去一些公司与其高层管理者相互交流。另外,MBS有一半以上的管理成员是优秀的工商管理者,他们同时也在一流的公司里身兼要职。这样,当教学研究深入到有关工商业的实际事物时,可以保证教授讲解、指导的中肯性和典型性。

  事实上,在1965年以前,英国尚没有一所正式的商学院,而到了21世纪初,英国商学院数量已达到120余所。1961年,英国的专家学者还自信地断言“管理学还不能成为一个成熟的大学学科”,而到了2011年,英国高校八分之一的本科生、五分之一的研究生、四分之一的留学生就读于商学院。英国商科高等教育每年为英国经济带来大约95亿英镑的贡献。在英国总体上快速发展的高等教育领域,没有哪个学科能够像商科和管理学科这般发展迅速。亚洲商学院的发展历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亚洲各国和各地区都充分认识到经济要发展最重要的是要培养人才,都非常重视制定和完善管理教育制度。

  特别是由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统治下后独立的国家,如新加坡规定“必须由本国的经济和企业管理人才来接替过去由外国人所管理的经济部门和企业”,因此对管理教育的需求更为迫切。于是,1969年新加坡国立大学管理学院将1965年成立的工商管理系及会计系合并成立了会计与工商管理学院。1980年,新加坡国立大学与南洋大学合并,该院师资得到扩充。1983年,教师队伍重组,该院分而形成两个学院:会计学院和管理学院。1987年,会计学院合并到南洋理工大学,于是管理学院正式更名为“工商管理学院”。

  发展至今,新加坡国立大学管理学院已有来自20个国家的160名专职教授,这些教授多在一流的学府取得博士学位,多数还兼任跨国企业的顾问和培训讲师。学院出版的学术刊物如《亚太管理》期刊、《亚洲案例研究》期刊、《亚洲营销》期刊,也在亚太地区赢得好评。国大管理学院的MBA课程开始于1970年,当时是非全日制课程,1980年开始颁授工商管理硕士学位,1985年开设一年半的全日制MBA课程,1994年增设中又课程。2003年该学院获得了AACSB国际认证,由美国和亚洲商学院院长组成的AACSB审核组从研究、教学、学生素质、入学程序、学生服务、校友支持、企业联系、基础设施以及在亚洲和世界的名望几方面对商学院的整体素质进行评估。亚太地区仅有了家商学院通过该认证,这种最具公信力的认证意味着新加坡国立大学管理学院已经达到了世界级商学院发展的最高水平。

  泰国国立朱拉隆功大学Casio工商管理研究生院的前身是朱拉隆功大学工商管理研究生院,1982年,朱拉隆功大学校董会为适应高等教育革新的需要,正式批准成立一个独立的工商管理研究生院。这个学院是朱拉隆大学与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学院、沃顿商学院合作的成果,1987年12月5日泰王国国王60岁寿诞时,赐名该研究生院为Casio研究生院。Casio研究生院发展迄今,已经达到了创立者最初的设想“教育学院的最高宗旨在于培养人的美德”。

  历史上曾受美国影响巨大的菲律宾,在20世纪60年代也开始向欧美派遣留学生,接受管理教育,随后转向国内自己培养。最初是以半脱产的在职学员为主,但很多的年轻企业家倡导在亚洲地区设立为亚洲人服务的专门培养企业家和管理者的管理学院。因此,1968年由美国福特基金会和菲律宾财界支援,在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的指导下,亚洲管理学院(AIM)成立了,其以亚洲地区总体为对象,特别强调亚洲管理风格和战略,在亚洲地区来说具有很强的品牌效应。

  同样受美国影响较深的还有日本的管理教育。虽然,日本积极引进美国开发研究的经营管理理论、经营方法以及崭新的管理创意等,也非常重视美国的MBA教育。但日本企业已经习惯于招聘丝毫不懂管理、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大学毕业生,进入企业后再进行内部教育培训,以此来培养符合本企业又化的人才。因此,管理课程在日本发展缓慢。直到1978年,在哈佛的帮助下,庆应大学创办了两年制的MBA班,最为接近美式教育,其强调国际化、集体学习及理论的实际应用。

  作为亚洲的商业中心,香港大学商学院的MBA课程开始于1976年,为三年非全日制课程,其教学方法以案例分析为主,以小课堂上课和讲座为中心。20世纪90年代,香港开展了管理者教育计划,于1996年在香港中又大学开设了全日制MBA课程。为了营造一个国际化的学习环境,制定了与英、美、加拿大等九所大学交换留学生的制度。香港中又大学全日制MBA课程的最大特点,是与中国内地具有密切的关系,近750名毕业生基本上都从事与中国内地有关的商贸管理工作。

  三、国内商学院的历史沿革

  中国商科教育的发展源远流长。早在清光绪年间,《钦定高等学堂章程》就将大学教育分为经学、政治学、医学、又学、格致学、农科、工科、商科。民国初年的《大学令》中,规定商科为七大学科之一,即又、理、农、工、商、医、法。到1948年,商科学生占在校大学生总数的114%。七大学科的设置也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

  1949年以后,高等教育全盘“苏化”,为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呼应,商科改成“财经类”,人才需求在计划经济模式下,迅速下降,高等商科教育也急剧跌落。尤其是“又革时期”,高等商科教育更是受到了严重的摧残,全国18所财经院校只剩两所。1970年,全国仅有财经类本科生90人,占全国在校大学生总数的2%。值得注意的是,又科类院校或专业的命运,几乎与此相差无几。

  直到改革开放后,由于经营管理活动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久违了的“商科”才被人们重新认识。1979年国内终于恢复了高等财经教育。到1996年,全国普通高校中有63%设立了经济学类和工商管理类专业,专业种数40种,专业点31引个,在校生数占全国在校生总数的153%。

  与此同时,为了培养大批经管类人才、以适应经济改革和发展的需要,1983年,邓小平与时任美国国务卿的基辛格博士讨论了合作培养经济管理人才的意向,MBA教育理念由此萌芽。1984年起,原国家经委与美国、欧共体、英国等陆续联合举办国际合作工商管理培训和MBA教育项目,其中就包括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的前身中欧管理中心,以及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销管理学院联合开办的MBA教育,这是中国MBA的首次尝试。

  在与外国合作办学的基础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于1987年开始筹办中国自己的MBA学位教育。1988年至1989年间,原国家教委成立了“培养中国式MBA研究小组”,并于1990年召开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决定,在中国开展设置和试办MBA学位的工作。1991年,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9所院校成为了首批招收和培养MBA的试点单位。1994年,又批准了17所高校试办MBA教育。

  2003年3月1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这是中国政府颁布的第一部关于中外合作办学的行政法规。这一年,国内独立建制的财经类院校已达到68所(含专科学校),除此之外,还有一大批在综合性大学及其他科类大学中设立的商科专业、院系以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对于MBA教育来说,1997年是个分水岭。在1997年设立全国联考之前,国内仅允许26所院校开设MBA,招生规模不过千人。在中国商学院的教育体系中,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为主体,MBA基本上处在一个探索者、补充者的地位,社会影响也十分有限。然而从1997年开始,至2011年的十四年时间里,国务院分A批次授予了212所院校的MBA招生资格,至此全国共有237所院校获批开展MBA教学任务,MBA教育已经成为中国商学院体系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这些数字也说明了商科已经成为国内高等教育中规模最大的科类之一。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