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新公共服务理论 不断提升海上救助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问题提出:大部制改革背景下海上救助事业的发展更加引人注目
我国是拥有约300万平方公里辽阔海域和1.8万公里大陆海岸线的海洋大国,同时又是用海大国——94%的对外贸易货运量依靠海运来完成,每年有逾百个国家和地区的船舶航行于我国海域,加入wto以后,海上交通运输论文联盟http://、海洋渔业、海洋资源开发、海上等用海活动更加迅速,对海上公共安全的需求更加迫切。在加快政府机构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人民群众对海上出行安全有更新、更高的期待。作为保障海上公共安全、处置海上突发事件的专业队伍,中国海上救助力量经过60年的发展,已经步入了全新的公共服务、科学发展时代,如何提升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更加引人注目。
理论启迪:找准新公共服务理论与海上救助实践的结合点
以美国著名公共行政学者登哈特(robert b.denhardt)夫妇为代表的“新公共服务”理论,强调政府的职责是服务而非掌舵,推崇公共服务精神,重视公民社会与公民身份。把握理论的精髓,找准与实践的结合点,有助于我们在政府转型和公共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大局中,准确定位,把握方向,有效提升海上救助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结合点之一:人本精神。公共服务体系是由服务主体、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资源、服务模式和服务制度等多元因素构成的综合体。WwW.133229.CoM公共服务一切依靠人,一切为了人。只有充分尊重人并不断满足人的各种发展着的合理的利益需求,公共管理活动才能取得成效。这与中国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一致的。人民大众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李盛霖部长总结交通运输“十一五”发展经验时谈到的重要一条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先”,不断顺应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的新需求、新期待。海上救助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紧密联系民生,直接服务群众。加快发展现代海上救助事业,对于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结合点之二:责任意识。公共服务中的行政人员主要是对公民负责。公民是服务的对象,既是纳税人又是公共服务的购买者,政府与公民构成“委托—代理”的关系。作为受公民委托管理公共事务的“代理人”,政府自然要向公民负责,要围绕公众的切身利益,面向公众(而不是面向权力)最大限度地满足公民的一切合理需求。海上救助是纳税人供养的专业队伍,“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一旦海上发生险情,救助人义不容辞,要确保“冲得上去、救得下来”。近年来南海救助局提出的“使命救助”理念,就是对救助人责任的深化,他们视责任为神圣的使命,用“使命救助”强化责任、推动创新,引领队伍“英勇救助、科学救助、安全救助”,确保“首战用我,用我必胜;有难必救,救则必成”,实现了主要救助业绩指标连年增长。
结合点之三:服务理念。“服务型政府”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更加凸显政府的服务意识,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服务理念强调的是,公共管理的权力和合法性来源于公众,公众的满意度是评判公共管理活动的最终标准。公共管理者提供的服务应该是社会和民众所需要的服务,而不是政府“想当然”的服务;应该是与公益相符的服务,而不是打着服务的幌子实际上却与公益背道而驰的服务。偏离公益目标的服务,都是与创建“服务型政府”相背的。交通运输部党组准确把握了公共服务的“服务”核心,于2006年提出“三个服务”(即交通运输要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服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为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服务)的理念,集中、准确、全面地概括了交通运输业的本质属性,明确了交通运输由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发展方向。要将交通运输业做好“三个服务”的具体要求落到实处,通过不断提
高人才、装备、技术专业化水平,切实提高服务能力,在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最大限度地保障海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