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管理论文>公共管理论文

借鉴新公共服务理论 不断提升海上救助公共服务

2015-07-04 20:5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借鉴新公共服务理论 不断提升海上救助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问题提出:大部制改革背景下海上救助事业的发展更加引人注目
  我国是拥有约300万平方公里辽阔海域和1.8万公里大陆海岸线的海洋大国,同时又是用海大国——94%的对外贸易货运量依靠海运来完成,每年有逾百个国家和地区的船舶航行于我国海域,加入wto以后,海上交通运输论文联盟http://、海洋渔业、海洋资源开发、海上等用海活动更加迅速,对海上公共安全的需求更加迫切。在加快政府机构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人民群众对海上出行安全有更新、更高的期待。作为保障海上公共安全、处置海上突发事件的专业队伍,中国海上救助力量经过60年的发展,已经步入了全新的公共服务、科学发展时代,如何提升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更加引人注目。
  
  理论启迪:找准新公共服务理论与海上救助实践的结合点
  以美国著名公共行政学者登哈特(robert b.denhardt)夫妇为代表的“新公共服务”理论,强调政府的职责是服务而非掌舵,推崇公共服务精神,重视公民社会与公民身份。把握理论的精髓,找准与实践的结合点,有助于我们在政府转型和公共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大局中,准确定位,把握方向,有效提升海上救助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结合点之一:人本精神。公共服务体系是由服务主体、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资源、服务模式和服务制度等多元因素构成的综合体。WwW.133229.CoM公共服务一切依靠人,一切为了人。只有充分尊重人并不断满足人的各种发展着的合理的利益需求,公共管理活动才能取得成效。这与中国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一致的。人民大众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李盛霖部长总结交通运输“十一五”发展经验时谈到的重要一条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先”,不断顺应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的新需求、新期待。海上救助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紧密联系民生,直接服务群众。加快发展现代海上救助事业,对于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结合点之二:责任意识。公共服务中的行政人员主要是对公民负责。公民是服务的对象,既是纳税人又是公共服务的购买者,政府与公民构成“委托—代理”的关系。作为受公民委托管理公共事务的“代理人”,政府自然要向公民负责,要围绕公众的切身利益,面向公众(而不是面向权力)最大限度地满足公民的一切合理需求。海上救助是纳税人供养的专业队伍,“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一旦海上发生险情,救助人义不容辞,要确保“冲得上去、救得下来”。近年来南海救助局提出的“使命救助”理念,就是对救助人责任的深化,他们视责任为神圣的使命,用“使命救助”强化责任、推动创新,引领队伍“英勇救助、科学救助、安全救助”,确保“首战用我,用我必胜;有难必救,救则必成”,实现了主要救助业绩指标连年增长。
  结合点之三:服务理念。“服务型政府”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更加凸显政府的服务意识,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服务理念强调的是,公共管理的权力和合法性来源于公众,公众的满意度是评判公共管理活动的最终标准。公共管理者提供的服务应该是社会和民众所需要的服务,而不是政府“想当然”的服务;应该是与公益相符的服务,而不是打着服务的幌子实际上却与公益背道而驰的服务。偏离公益目标的服务,都是与创建“服务型政府”相背的。交通运输部党组准确把握了公共服务的“服务”核心,于2006年提出“三个服务”(即交通运输要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服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为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服务)的理念,集中、准确、全面地概括了交通运输业的本质属性,明确了交通运输由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发展方向。要将交通运输业做好“三个服务”的具体要求落到实处,通过不断提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高人才、装备、技术专业化水平,切实提高服务能力,在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最大限度地保障海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实践探索:把握“三性”“三管齐下”,提升海上救助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
  借鉴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人本精神”、“责任意识”和“服务理念”,提升海上救助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要凸显“公益性”、“专业性”和“服务性”,从决策、执行、监督各层面“三管齐下”。
  1、突出“人本精神”,牢牢把握海上救助的“公益性”,从国家层面建立和完善海上救助保障机制
  国家赋予海上救助专业队伍的职责是:贯彻执行国家和交通运输部有关海上救助工作的方针、政策、法规;负责在我国沿海及相关水域的水上人命救助和以人命救助为目的的海上消防;承担以人命救助为直接目的的船舶和水上设施及其它财产的救助;承担国家指定的特殊的政治、军事、救灾等抢险救助任务;履行有关国际义务等。职责决定着海上救助专业队伍的属性是“纯公益性”,其“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 (汪玉凯语)的特点,决定着这支国家专业应急救援队伍,要“适应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和发展安全保障的需要;适应国家反恐和安全防范应急反应的需要;适应国家重大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紧急救援的需要”,必须持续成为国家支持的重点,应得到国家层面的各项保障。
  2、提升“责任意识”,牢牢把握海上救助的“专业性”,切实提高海上救助的执行力
  中国海上救助是国家唯一的海上救助专业力量。“唯一”和“专业”意味着,在海上发生险情、在人民群众生死攸关的危急时刻,要拥有超强的执行力,能人所不能,“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冲得上去、救得下来”。
  3、强化“服务理念”,牢牢把握海上救助的“服务性”,建立和完善海上救助的考评与改进机制
  公共服务,是政府与社会“多元主体”、“双向互动”的过程。一方面,政府要主动作为,不断地提高管理水平,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能力;另一方面,社会要全面参与,要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各自的优势,逐步实现公论文联盟http://共服务多元主体合作机制,完成“政府再造”。
  一要完善自我考评,加强持续改进。通过建立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实施内部绩效管理,实现内部不断改进和完善。要紧紧围绕提高管理水平、提高救助服务能力这个中心,制定考评标准、考评办法和考评手册,力求考评由定性向定量、静态向动态、单一向综合、传统向现代转变,努力提升考评工作科学化水平;同时,更加注重考评结果的运用,更加注重工作的持续改进,有效促进绩效考评与救助服务能力提升的良性循环。
  二要加强综合考评,完善多元合作机制。要避免主体角色单一(自己考评自己)和价值取向扭曲(如“官本位”、片面追求政绩等)的问题,加强综合考评。要引入“360度绩效评估”理论,建立多元绩效管理主体,召集包括搜救指挥部门、社会有关部门、被救人员、施救人员、专家学者等各有关部门和人员,对重大海上救助行动进行全方位的综合测评;要全面测评救助信息的准确性、救助资源的使用率、救助方案的科学性、救助实施的有效性等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要注重分析诊断结果的运用和救助工作的持续完善与提高。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