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机构为主体时,在其行使其行政行为和处理公共事务的过程中,产生了额外的公共物品或提供了附加的公共服务,称为公共服务。当以公共部门和准公共部门为主体时,其在解决社会公共冲突、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过程中,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行为,称为公共服务。
从以上论述可以发现,公共服务针对主客体的不同,含义也不尽相同,其涵盖的层面较广,涉及的领域较多。对以上公共服务的定义进行概括,可以发现,公共服务就是一类公共组织(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公共部门)为了满足公共需要而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混合物品。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可及性和均等性是公共服务的两个基本属性。可及性,也可以看作方便性,即所有的民众都可以享受到公共服务提供的服务和物品;均等性,也可以看作公平性,即民众在享受到公共体育服务提供的服务和物品时,都是公平且无差别的。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中,明确地对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做出了规定,即:基本公共服务范围,一般包括保障基本民生需求的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计划生育、住房保障、文化体育等领域的公共服务。因此从该《规划》中可以看到,所谓公共体育服务,就是公共服务整体下在体育领域的一个分支,即公共组织(主要是政府、非政府的组织和公共体育相关的部门或机构)通过提供运动设施与器材等公共物品来满足社会公共体育需求的一种行为。与公共服务类似,可及性和均等性也是公共体育服务的两个特征属性。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定义相似,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是指使民众可以平等地获取大致无差别的公共体育服务的行为。
国内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现状
众所周知,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我国体育事业也经历了几个很大的变革阶段,在最初为了迅速恢复体育工作,快速提高体育竞技成绩,定下了“普及和提高相结合的前提下,侧重抓提高”的方针,这一战略与以竞技体育为工作中心的举国体制十分契合,并确实使得我国体育工作快速恢复,竞技体育成绩显著提高,但竞技体育的优异成绩并不能掩盖因为了提升竞技体育成绩就继续举国体制搁置体育改革对公共体育带来的冲击和忽略。
直到1993年,随着《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这一文件的颁布,公共体育事业和学校体育教育开始出现在了公众的视野中,并逐渐受到重视。虽然这段时期有了国家的重点帮助和扶持,但是公共体育发展仍然相对迟缓,主要资金仍投入于竞技体育,改革程度不够深入,顺应市场经济基础的体育产业不够成熟。市场和产业的不成熟造成以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问题频发,在牟春雷2014年的研究中,以北京为例,在第五次全国场地普查中,人均建筑面积与人均场地面积分别为0.3平方米和2.54平方米。同时,国际体育总局在《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提出,要求实现每千人拥有2-5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期望标准。但在实际情况中,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是要远远小于这个数字的,很多时候社会指导员在公共体育中心起到了举重若轻的作用,同时,在其他方面也存在这类似的缺口,提高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水平和程度,可以大幅度的减轻其与公共服务方面的压力,真正的做到在根源上解决公医疗的很多问题,也会降低很多“富贵病”的得病率,在很多研究中都发现,如糖尿病、高血压、颈椎病等现代人极易得的各种慢性疾病都是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预防。另外,不仅在生理方面,在心理方面对于当今社会压力大的问题,体育锻炼也可以做到缓解压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防止防治心理疾病。
纵观近些年来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近况,可以发现,现如今在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主要表现出了以下几种特点: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区域不均等情况。宏微观角度上来说,公共体育服务资源配置十分不合理,发达城市与二三线城市区别很大,南北方,沿海内陆城市均对比很大。城市和乡村差距十分明显,并且有越来越大的趋势,在对2013年林建军对我国体育产业政策效应评价研究中给出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如下图表1、表2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不论是劳动力资源投入增长情况还是劳动力资源投入,东部地区都比中西部地区存在着很大的竞争优势,政策倾斜优势,这由于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仍处于初级建设阶,各地政策不同,很多条例处于摸索阶段,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政策差距很大,很多欠发达地区因人力物力原因对中央指导意见的覆盖程度不完全。
在均等化方向的公共体育体制改革没有足够深入,首先我国体育共组织就不太健全,虽然体育改革已经说了二十年,但是只是由举国体制到相对集中的举国体制的变化,公共体育发展亟待完善,因而组织无法在均等化过程中,承担其本应该承担的责任。
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中各级政府间的关系不清,不仅是公共体育,我国体育产业中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政府职能不清,责任与实施主体不分,即“政府集投入、管理与运作主体为一身,运用行政命令和计划指令调控,管办一体。”
内蒙古地区体育供给现状
在过去的十年中,内蒙古的公共体育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在设施建设、从业人员培训和社会组织机构完善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建设。根据相关资料报道,截止至2004年,在内蒙古自治区全境内,一共建成有各种类型、不同大小和规模的体育场总计有21094个,其总面积达到了6163万平方米。按全自治区人口为2400万来计,平均每千人就拥有一个体育场,人均可使用体育场地面积为2.6平方米。同时,与东部较为发达地区的江苏省相比,江苏省共有体育场地40743个,其总面积达到了6957万平方米。但是按江苏省人口7400万计算,其千人体育场占有率和人均可使用体育场地总面积都要比内蒙古低。因此,在总体上,内蒙古的公共体育资源相对较为丰富,且人均资源占有率较高。同时,根据内蒙古自治区体育局在2012、2013年的工作总结分析报告中可得出,在“十一五”期间,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有力地推进了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在建设“草原万里健身工程”的过程中,一共在贫困地区建设“雪炭工程”16个,扶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40个,支持体育民族传统项目学校34所。除此之外,为了使公共体育服务建设可以惠及所有民众,还建设了国家级社区体育俱乐部3个,全民健身路径4000多个。这些建设设施和场所的建设,大大方便了人民群众参加体育锻炼和活动的积极性,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可以享受到优质的公共体育服务。同时,为各个主要小区,公园,街道增添运动设备,鼓励民间健身行业的发展,督促学校和体育场对大众的开放,减免一定场馆的费用,加大开发体育资源力度,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和民族优势,开发射击,草地,骑马,户外等项目,丰富可选择运动项目,拓宽民众视野,又在一定程度上增收,使自治区体育产业更加多元化。
公共体育服务从业人员培训。在从业人员方面,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开始重视体育人才的培养。体育人才主要包括专业体育人才和社会体育指导员两种。其中,专业体育人才主要是指体育院校科研指导人才和专业、职业运动员,他们对我国的竞技体育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社会体育指导员则主要活跃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十分有力地推动着公共体育事业的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我国体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的出现意味着公共体育服务的生产者提供方由政府转变为公共参与。社会体育指导员肩负着普及体育知识,指导人民锻炼,让社区群众正确的、科学的锻炼的任务,可以帮助群众在日常运动训练中少走弯路,避免错误锻炼带来的身体伤害和不该有的运动损害。至2013年,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为17546人,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符合国家全民健身计划建议的十万分之一。
公共体育服务组织建设。在组织方面,现今中国的公共体育服务组织还主要以俱乐部为主,同时辅以多种单项体育项目协会,虽然在形式上比较单一,同时其组织存在的时间较短,缺乏现成的管理经验和现成的运作模板,但发展前景十分良好。为了加快公共体育的发展步伐,政府大力支持民间体育组织的成长,由财政支持到技术指导均为民间体育组织提供了良好温和的生长环境和发展空间,为体育产业的从业公司,集团的成长提供了必须的帮助。但是内蒙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区,省内贫富差异较悬殊,地理环境差异较大,在公共体育设施的提供和支持方面,很多旗县都仍然过度依靠雪炭工程,这种现状是亟待改变的。过去十年内蒙古的体育组织网络建设发展也十分迅速,其范围覆盖全自治区内,分布包含全阶层人群。其中,一共建设体育先进社区45个,先进苏木乡镇35个,全民健身活动站点3659个,已经实现了一个基层站点至少组建一支健身队伍的目标。
从以上数据和分析可以看到,内蒙古自治区的公共体育建设充满着蓬勃的活力,虽然在总数上和东部发达地区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考虑到内蒙古自治区地广人稀的因素,在人均占有公共体育服务资源上具有较高的优势。
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现状成因
历史成因:我国体育发展一直没有脱离举国体制的桎梏,虽然1993年就提出體育改革并且给出了目标和要求,但至今波折不断,尤其是2001年申奥成功后,为了准备第29届奥运会,竞技体育还是摆到了第一位的位置,改革也就就此搁置在一旁,倾举国之力发展竞技体育确实给我国奥运之路带来了巨大的帮助,但改革也就在2008年前完全停摆。举国体制是满足我国在特定时期的需要的组织形式,但举国体制的重点在竞技体育,很多地方都处于摸索状态,运动员的选拔途径略显单一,都是从省队或者体育学校,而对运动员的保障不够到位,因而随着时间发展,体育学校运动员数量逐渐减少,随之而来的就是体育人才的匮乏,大众体育与学校体育受关注度极低,人民意识不强。
政治成因:体育一直承担着一定的政治责任和期望,因而在体育发展的服务提供之中往往优先考虑的是效率至上的效率最优选,而没有太过注意公平的需求,体育服务非均等化是经济发展不一产生的政府决策差异,而中央所采取的转移支付这一用来调控的手段没有办法解决地区经济的不均衡,各地在自己的行政能力,执行效率之间也有不同的差异,快慢不一,对公共体育和学校体育的政策与优惠也各有章法,都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尽快得利为目的引导产业发展,无法提供各地统一的扶持和政治保障。
自1989年后我国一直在一种探索由“一元制”转变到“多元制”道路的时期,即单位制度为单位模式的大众体育垄断模式渐渐消解,这一过程将“体育活动仪式化”的垄断制度的消解并将公共体育分成了三个板块,单位体育、社区体育和俱乐部体育。这一分解并未解决民众日渐发展的体育需求与公共体育服务不足的冲突,缺乏体育场所,缺乏基础体育知识培训普及,缺乏相关方面法律法规管理,缺乏力量等等,都需要相关政策指导支持和管理。
经济成因:每年我国都在体育事业中进行了大量的投资。如在2013年进行的全国公共财政支出决算统计中,体育事业方面的支出就达到了300亿元,占公共财政支出总额的0.21%。但是,其中用于公共体育的支出仅为27亿元,人均不到2元。显而易见,这个数字是十分差强人意的。
公共体育服务的资金来源分别是体育彩票收益、财政拨款和公益捐献,其中,体育彩票和公益捐献只占了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仍旧依靠的是财政拨款。
而体育产业作为新兴第三产业,借助于体育科研成果,据统计,全球体育产业的年增长值可以达到8000亿美元,其中欧盟可达到5340亿美元,美国可以增加到2100亿美元,这分别占到了他们各自国家的GDP的3%到5%和2.34%。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落后也直接导致了地区体育经济的不均衡,各地重视程度不同。
关于公共体育的研究文章之中很多很多学者都研讨过,公共体育服务的提供主体并不能完全依赖政府,应当由社会和群众主体承担提供一部分体育服务。
内蒙古自治区特殊成因:除了之前分析的全国体育服务均等化存在的问题之外,内蒙古自治区省内存在的问题特点更为鲜明。
地域差异明显。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民族自治区,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大省,由于省内面积较大,地域差异较明显,各所属盟市或旗县的发展水平,风土人情均有很大差异,群众在体育锻炼的意识对于体育锻炼的主观需求都并不相同,如包头与赤峰行政级别相同,但是包头居民较赤峰居民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就有很大不同,并且在体育偏好上都会对居民体育锻炼与否以及对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上产生很大影响,同样对这一选择产生影响的还有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习俗,如蒙古族较汉族,蒙族同胞会更加好动更加喜欢参与体育活动,项目选择上也偏好竞技类更多。
不同地域的财政投入也不同,体育服务作为公共服务的一部分,只是政府在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以后为社会提供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服务,并且我国竞技体育为主要任务的时代刚刚过去,难免留下竞技体育高于公共体育发展的印象。再加上财政收入有限,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政府难免会忽视公共体育服务方面的财政投入。这种情况不但存在于首府和其他城市之间,同时也存在于城市和农村之间,因此城市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公共体育服务不均等现象的出现也都是在所难免的。
从业人员严重不足:如前文分析,百姓对于体育这一时时刻刻围绕在身边的行业其实了解都不算太深,体育行业的从业的专业人员也严重不足,体育产业因为没有专门性的人才,除了体育彩票与竞技体育之外发展都十分缓慢,造成了从业人员不懂体育,体育人员不懂经营或不具备其余所需技能和知识储备,行业发展不成熟造成就业困难,最后形成恶性循环,公共体育产业作为第三产业,其发展前景十分光明,但目前却并没有达到预期水平,公共体育服务的平均化效果也比较一般,尤其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这和专业人才不足有很大关系。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呼和浩特市一共组建单项体育协会34个,体育俱乐部47个,培养各级社会指导员2751人。而与其相比,乌海市在这方面的工作则明显表现出了较大的非均衡性。虽然乌海市也组建了一支指导能力强的服务人才队伍,全市社会指导员仅1137人,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师共300人。与呼和浩特市相比,乌海市的专业从业人员数量较少。
我国自1993年就已经提出社会体育指导员这一介于部队体育和学校体育之外的专门人才。但是对于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大规模推广和培训指导,还仅仅是从近几年才开始的,由于在不久前刚刚意识到公共体育重要性,公共体育方面的专门人才储备严重不足,远远达不到国家对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预期要求。而同时,与发达国家对比,我国存在明显的社会体育指导人员紧缺,公众获得体育指导意见的水平明显偏低的现象。
政府扶持力度不同:以呼和浩特市与乌海市举例,在2013年和2014年,呼和浩特市开始将全名健身经费100万元列入财政预算,并且期望“十二五”期末,全市的人均健身费用达到1元。而与此同时,据北方新报体育版报道,乌海市从2011年开始,就已经实现了每年拨款100万元来举办每年一次的全名健身运动会,全市群众人均的健身费用从2007年的0.42元增加到了2015年的0.85元,遠远低于国家平均值的2元。不仅是资金,两地对体育项目的选择,体育产业从业人员的扶持,以及包括与体育有关的健身俱乐部,民间社团组织的建立等均有不同的政策,虽然都在支持公共体育产业发展,但是由于城市不同,政策难免不同,扶持力度也不同,因而公共体育服务的均等化的成果有很大的区别。由前文我们可以看到,内蒙古在公共体育服务的投资和建设上下了很大的力气也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是基于巨大的人口数量,体育设施还是没有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体育锻炼需求,因而还存在着一定的缺口仍然需要建设。但是我认为除此以外,体育设施维护也需要下更大的功夫,与其余公共服务设施类似,体育设施尤其是社区中的器械存在着损坏容易维修困难,各部门推诿责任的现象。建设体育设施可以算作政绩,但是维修和管理往往是容易被忽略的地方,因而在维修和管理之间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十一五”期间,国家号召学校体育馆,特别是大学的规范性体育馆,面向全社会开放以解决公共体育设施不足的问题。但是学校在考虑到场地管理、器械寿命和学生优先满足等多种实际问题和因素下,往往选择规避开放,真正做到开放场馆给社会的大学体育馆寥寥无几。与此同时,自治区大力兴建各种场馆,配合体育改革,重视公共体育,但是体育场馆的管理模式并不科学,管理机构和管理方法都比较混乱,场馆利用率低,甚至有些场馆干脆选择常年关闭。没有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由于很多场馆的维护费用非常高,政府无法全部负担,与企业共同经营,由此也就出现了政府与企业权责不明,场馆运营困难的尴尬局面。
均等化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过度重视财政方面改革
在我国的公共体育服务中,不论是医疗、交通或是体育服务,很大一部分的学者专家认为中心是对财政体制的改变革新,但是实际上,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政策的顺利实现必须要与其余配套政策共同发展,过度的以经济为中心只会造成体育服务的供给需求差异不断增大,不能达到预期最合理的结果。没有实现资源的最优化利用。
在有些公共领域中,公共服务的投入和增长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即随着投入的增加,其经济也会有较明显的增加。公共医疗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但是从前人对公共体育服务的分析和思考中,可以发现这一现象的适用性还有待商榷。似乎投入和增长的正相关性并不是在所有公共服务中通用的。
而同时,在法律和规章制度方面,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缺口,主要是相关方面的法律还不够完善,针对细节性的规定还有所欠缺。这就导致了公共体育服务的专业保障缺乏,包括法律保障、维权保障等等,而同时相关方面的人才和针对该方面的研究也很匮乏。对这样权力表达的途径不畅也是重要的问题之一。
对服务均等化的标准程度研究没有进行足够深入
我国对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标准并没有统一制定,各地不一,无论是从各种项目角度来说,或者从体育场地,人员分配或者人均经费角度来界定,都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这一标准问题在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推进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因为无标准可言,无政策依据可循,地方政府也很难保证为所有的公民提供基本相同的公共体育服务,因而,在对服务均等化的标准程度研究上,我们还任重道远,还需要进一步的仔细琢磨。
对于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协调和激励机制发展不够成熟
在公共服务的发展道路中,政府与非政府民间协会组织等对提供公共服务的主体职责和互相协调一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一点在公共体育服务中也存在,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系统工程浩大,不只体育部门,提供一个完整的丰富合理的公共体育服务需要各部门共同参与,对于民间组织,公共管理者和非营利组织的成员,也需要一定的激励措施来帮助他们发展。
过度重视经济投入对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影响
经济投入对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但是一味的重视经济投入,忽视了对前期经济投入的后续监督管理,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忽视了对公共体育服务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的相关执行方面的重视,并且在投入之后的维护方面不到位,造成公共体育服务的有效供给程度不高因此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程度不高。
结论
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存在问题
公共体育服务发展到今天,就宏觀来看,存在着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区域差异较大,公共体育服务资源配置十分不合理,在均等化方向的公共体育体制改革没有足够深入,以及在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中各级政府间的关系不清等一系列原因。而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目前存在的问题有过度重视财政方面改革,对服务均等化的标准程度研究没有进行足够深入,对于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协调和激励机制发展不够成熟,过度重视经济投入对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影响等。
仅仅就内蒙古而言,在公共体育设施上存在着管理混乱,更新维护弛缓等问题,在公共体育服务事业从业人员方面存在着专门人员不足,普遍专业水平较差的问题。同时,在内蒙古自治区内各地政府对公共体育事业的支持力度也各有不同,各地群众对体育运动的需求和意识也不同。这些都是造成内蒙古自治区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发展缓慢的原因。
公共体育服务不均等的对策
以制定标准作为前提。为了实现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良好起步,首先需要明确制定出均等化的标准,为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推广和施行提供规范和标准;
以政府引导作为手段。在解决地区性体育服务差异性较大的问题上,需要有效地将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和其它协调机制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政府激励机制,以政府为导向,有效地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注意解决供需是问题关键。随着公共体育服务改革的深入进行,群众对于体育运动的需求必然会快速增加,从而导致政府供给和群众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解决这个矛盾的关键就在于促进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具体的实施办法,首先要实现公共体育的多元化和多渠道发展,其次是有效利用根据不同区域和不同阶层情况构建出的供给实现体系;
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是有效途径。在公共体育方面,美国、欧洲等国家有着先进的管理和实践经验。将其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有机地和我国的国情联系起来,以推动我国公共体育和民间体育组织的发展,为我国走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改革道路做铺垫。就内蒙古自治区分析,需要加强对专业人员的人才储备和技能培训,做好对公共体育的宣传活动,吸引更多群众对体育的热情,尽量减少各地对公共体育服务的财政投入差距,对贫困地区加大补贴力度,理清政府各级部门的关系,做好体育场馆的运营维护以及公共体育器材的维修工作,出台优惠倾斜政策引导体育产业积极蓬勃发展,扶持民间体育组织和体育协会或者俱乐部的成长。
对未来内蒙古自治区公共体育服务改革的展望
作为西部大省,内蒙古自治区已经在公共体育事业的发展上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对于内蒙古自治区公共体育服务方面的研究不多,很多文献都从体育产业方面下手,大多是阐述如何开发内蒙体育旅游资源,随着省内公共体育事业的发展,政府和群众对体育事业的重视,公共体育均等化也终将成为我们关心和关注的重要指标。而对于我国公共体育服务方面的研究,从体育改革的第一天起前辈学者们就做了很多,竞技体育的辉煌成绩往往掩盖了举国体制的很多不足,但是我个人认为以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为组成部分的公共体育将会成为竞技体育成功的最大助力,因一时的贪图政绩,只抓竞技体育而忽略公共体育是不太明智的做法,体育改革正是在一条由竞技体育向公共体育发展转变的道路上倾斜,而在这条路上我们一直都在摸索,在全面,关于公共体育服务的均等化方面的相关研究,历史并不算悠久,能借鉴的他人经验也不是很多,但群众对体育的重视和需求程度在逐渐提高,公共体育服务的均等化研究将会避免在未来很多时候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或者至少会提前预警给出解决方法,因而是十分有必要也是今后一定会有更多丰富成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