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盗版书的技术层出不穷。本文通过对盗版书在图书馆层面存在的成因探究、现今盗版书的技术手段以及如何防止图书馆采选盗版书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究。
盗版书的概念与正版书是相对应的。业内人士习惯称盗版书为“B 版”,正版书则称为“A 版”。在当今中国,几乎所有接触过书的人,都不同程度地读过盗版。客观来说,盗版书侵犯了作者权利,也侵犯了出版社的权利,甚至侵害了读者的阅读感受。尽管盗版书有其违法性,但由于盗版书利润极高,生产的违法成本低下,盗版书在我们周围一定还会续存。所以,研究盗版书的生产、传播、危害等对图书馆的公共管理有着巨大的意义。
一、盗版书流通到图书馆层面的成因
(一)不法出版社或个人生产盗版
在图书发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有些不法书商为了降低成本,谋取更大的经济利益,就用盗版书来替代正版书进行销售,盗版书在图书的馆配和零售平台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严重扰乱了图书市场的秩序。
(二)图书馆采选环节中出现纰漏
图书馆的流通层面不应该出现盗版书,但有时销售者将正版书与盗版书“混搭”出售,甚至在图书馆采选的图书批销或馆配机构的集散地也不时出现。一般而言,在图书馆选购图书的过程中,会定向与几家书商签订合同,在合同中注明“书商不能提供盗版书”。但在实际操作中,仍有各种因素导致了盗版书是否会进入图书馆的流通。甚至到了流通环节,反倒是读者发现盗版书后反馈给采编部门。
(三)图书馆采选人员自身建设问题
盗版书不仅误导了读者,还会向其传授有害的、扭曲的、错误的信息。过去,识别盗版书,主要依靠工作人员肉眼识别,一般根据图书外观和纸张质量来鉴别。现今,伴随印刷术的发展,仅凭人的肉眼已经不能鉴别盗版书与正版书,而必须利用现代化的手段。这就要求工作人员顺应时代,根据现代化的要求改变工作方式,在业务上精益求精。
二、盗版书的分类现状
(一)从盗版书的印刷过程分类
1.私下印刷增量图书
在出版方与印刷方的合同中,一般都会明确标注印刷数量,但有些单位为谋取私利,私下多印刷一定量的盗版书,以极低的价格(一般低于市场价)批发给各个零售商,来谋取经济利益。
2.重新仿印原版图书
部分实力雄厚的盗版商都会建立自己的团队,这些团队将原版书籍的内容重新设计再版,制造出来的盗版书效果相较于其他盗版书会更好,如果所选印刷的纸张质量也达到正版标注,便能够鱼目混珠、以假乱真。但是,这类盗版书相较于正规出版社的书籍,校对环节和编辑审核并不会那么专业认真,往往会有许多错字、漏字,甚至前言不搭后语,影响读者的阅读感,尤其损害青少年的阅读体验。
3.扫描原版书之后再版
再版方式印刷出来的盗版书内容与原版一模一样,不存在缺页少行,也不会错字漏字。唯一不同的是纸张的选择和印刷效果的区别,当然版面再调整得不够仔细的话,立刻就会出现版面模糊,再加上粗糙的纸张和低成本的印刷质量,就能看出它是盗版。
(二)从ISBN号看盗版书分类
ISBN 号又称国际标准书号,全称International Standard Book Number,它是书号的机读形式,是每本图书的身份证。按规定,每种图书的每一个不同时间的版本都有世界上唯一的标识代码,它的组成部分是由国别号、地区号、出版社代码、书序号和校验码五段来构成的。
以一种书来举例:《延安一月》 ISBN: 978-7-5078-3500-7
其中978—国别代号、7—地区号(指中国大陆)、5078—出版社代码、3500—出书顺序号、7—计算机校验码。ISBN 号在图书采选查重和编目工作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直接研究ISBN 号的码位含义、顺序是否正确就能够检验图书的真伪。
1.全部拷贝印刷
是指印刷ISBN 号、书名、著作者、出版社名等文献外部识别和内容特征与正版图书完全一致的图书,这种图书一般很难识别盗版,如果纸张较差,或者印刷质量非常离谱才能够鉴别。
2.借用ISBN号印刷其他书籍
印刷方盗用正版图书的ISBN 号,制造一种与正版书相同,但书名、作者、出版社、内容都与正版书完全不同或者其中几类项目相同的图书。这种现象在市场上较多,而且方式方法多样。
3.伪造书号印刷图书
伪造一个并不存在的ISBN 号,或制造一个顺序颠倒、难以解释的ISBN号,欺骗对ISBN号认知不那么了解的读者。内容上,也基本与盗号的印刷出版方式雷同。
值得一提的是,2006 年前,国内图书ISBN 号都是以号码7 开头的九位数。而2006 年后,ISBN号首位之前加入了前缀978,末位之后又加入了一位校验码。所以,同一本书不同时间的版本,它的ISBN 号和2006 年以前出版时命名的位数不同,不了解前因后果的采选人员就会误作其为盗版书。
三、如何防止采购盗版书
美国图书馆学家Michael Gorman提出:“图书馆拥有三大资源——馆藏;供检索用的书目控制系统;训练有素、知识渊博的图书馆员。”
馆藏在图书馆的作用非常巨大,没有丰富的馆藏和高质量的书籍,图书馆工作就无法开展。书目控制系统是图书馆的进步助推器,在现代化进程日趋快速的情况下,控制系统的日益升级支撑了图书馆的现在,也传承了图书馆的过去,更引领了图书馆的未来。图书馆员则是第一手接触书籍并将其采选到图书馆的人,他们的水平和能力,直接影响了盗版书是否会进入图书馆的流通。
(一)注重版权意识
图书馆作为国家在各个地方设立的公益性文化机构,在社会中担当传播文化、承担正义的角色。多数图书馆采选人员具有很强的版权意识,能够自觉维护著作者和出版社的合法权益,严格采购图书,以保证读者的需求。实际上,图书馆能够控制盗版书,防止其侵入,无疑是对打击盗版的有力一击。
(二)提升业务素养
出色的采选人员可以从技术层面上判断书籍的正版与否,比如通过上文的ISBN条码进行选择。盗版书虽然方式多样、内容参差不齐,但只要依据图书的ISBN 号,依次从图书订购平台、出版社发行书籍目录和全国各大图书馆馆藏数据,如:CALIS 、HORIZON、IPAC2.0等系统进行认真比对,是完全能够识别盗版图书的。
再者,通过正规的出版社进行判断,截止到2014年底,中国大陆共有正规出版社583家,换言之,如果在这583家目录之外的出版社,就一定不是正规渠道的出版社。
还有,通过出版社各自的特色来加以判断。比如中华书局和商务印书馆等老牌出版社,影印书和线装本就是其特色;新星出版社的选题往往贴近青少年和文艺青年;江苏文艺出版社多出版热门小说等等。
(三)积累阅读经验
“胸藏文墨虚若骨,腹有诗书气自华。”——多读书能让人产生甄别好书的“第六感”,这种感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好的东西看的多了,那些糟粕的东西自然就“不入法眼”。小小书卷,涵盖了大千世界,依靠着书籍的滋养,身上自然会带一股书卷气,言谈举止间流露出读书人所特有的气质,或雍容、或恬淡、或温雅。
结语
“一生创作有限,盗版毁人一生。”——这是《盗墓笔记》作者南派三叔在微博上抵制盗版的原话。盗版书是一种客观存在,或许我们没法左右它,但通过自身的努力,正确认识和把握它,把它流入图书馆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作者简介:邱颖倩(1985-),女,汉族,上海市,学历:在职研究生,职称:中级;研究方向: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