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承接产业转移概况与利用外资的就业效应
我国自实施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以来,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革,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全球最大市场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总量跻身世界前列的同时,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要体现在经济结构的变化和完善上。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承接了来自东南亚的全球产业链制造业环节,人民币也于1994 年实行了单一汇率制改革,产业转移引发的一国经济结构调整是推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融合的主要机制,由此我国经济步入快速上升的轨道。承接产业转移使我国迅速摆脱了两缺口模型中储蓄缺口的瓶颈,在1993 年开始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提升了一个台阶,389.6亿美元的总额是1992 年192.03 亿美元的一倍。
产业转移对我国产业发展及就业的挑战
(一)我国产业面临调整的国际因素
金融危机的出现改变了发达国家的经济运行模式,消费信贷泡沫的破灭导致全球需求持续低迷。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各国纷纷采取政策保护本国制造业及出口,进而引发新的国际产业转移浪潮。目前产业转移出现三大特征:向我国中西部等内陆地区转移,或者像东盟国家转移,以及向发达国家回流。我国西部地区存在复制东部地区比较优势的可能,但是环境约束、地理位置、劳动力的异质性等会产生新的贸易成本。东盟国家是我国自身产业资本和西方产业资本对外投资理想的目的地,其拥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发展所需的要素禀赋;发达国家资本回流则表明当前的比较优势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劳动力成本优势不再是单一考虑因素,原料供给、能源价格、物流等因素考虑均被纳入比较优势的范围。通过上述几项成本综合对比可知,我国在国际大宗物资领域缺少定价权,能源使用效率低且环保成本不断增加,而物流与美国相比更是相差悬殊。
(二)我国产业面临调整的国内因素
产业的国际转移是一个客观进程。我国既有的产业结构不得不进行方向性调整,由依靠外需转而到内外平衡的新兴产业结构。从劳动力角度看,2005 年以来人民币渐进式削弱了中国制造的终端成本优势,说明我国劳动力价值实现依然停留在微笑曲线的低端;新增社会劳动力出现了明显的异质性变化,渴望落户于城镇的年轻一代农民工更倾向于从事服务业,且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得传统以劳动力为主的加工流程逐渐被工业机器人所取代,而劳动力绝对数量的减少已经成为趋势。
产业转移背景下东西部区域发展策略及就业效应提升
(一)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局限
从资源禀赋上看,东部地区土地资源稀缺、能源紧张,城市人口压力很大,工业及制造业的发展潜力不足。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应在保持经济发展速度和解决就业两个宏观发展目标下,做出产业结构调整,外迁重化工等企业,使它们更接近原料生产和出口销售地;失去的工业产值由新的产业来填补,失去的就业岗位应由新的行业来创造,服务业自然成为首选目标。具体而言,东部地区的服务业发展要以原有的外向型经济既有成果为依托,通过发展生产性服务行业使产业活动进入附加值更高的环节,以人力资本取代廉价劳动力,升级东部地区的就业层次。
(二)东部地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优势信息优势。国内外企业、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在华设立的分支机构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的特大城市及省会城市。市场信息的汇集能够为市场参与者提供全面、正确、及时地了解全国和全球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动态。
金融资本优势。东部城市中各类金融机构,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机构及分支机构众多,这些机构可为企业在金融领域的需求提供多样化的且富有市场竞争力的创新服务。
(三)生产性服务业对东部地区就业结构的影响
1.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呈现产业聚集效应,以大城市为核心,逐级向外辐射。传统的制造业有明显的产业聚集效应,作为依附于其发展而产生的生产性服务业也在地理上呈现出聚集发展的趋势。国内外的知名企业纷纷将其总部设在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直接提升了城市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并带动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东部经济带的发展。
2.总部经济效应为精英白领阶层提供了更多施展才华的机会。对企业而言,总部至于大城市能够有效降低市场成本,加速经济活动的周转效率,降低营运风险。其品牌形象和信息传播能力,这些处于微笑曲线高端的环节能够为企业支付较高的人力资源成本,其中人力资源成本反映在高端白领工人的就业上,具有高学历和丰富工作经验使其成为千里马型的劳动力价值得以实现,反过来又促进了市场相关参与者的经济活动效率。
(四)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调整
第一,落实可持续发展观念,实现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资源环境三者的和谐发展。西部地区长期以来的产业发展观念是开发本地的自然资源产业,这种思路会造成不可持续性的短期开发。当资源被攫取后,劳动力将面临再次失业,其技能与素质没有得到根本性提高,生存环境恶化且没有资金用于恢复,地方也因此失去了未来发展的产业动力和基础。短期的巨额经济利益不能提高整体的收入水平,劳动力也会再次出现外出务工的趋势,资本的流出会再次造成产业空洞化。
第二,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应打破传统经济发展概念的束缚,扩大区域对外开放力度。西部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经济规模相比东部小,且经营管理观念落后,劳动力也缺少必要的对外交流意识和经贸知识,与外界的经济交往受制约于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随着西部大开发与陆上丝绸之路的建设,西部地区正在成为我国陆路贸易发展的前沿。因此树立符合经济形势发展的开放观念十分重要,西部地区广大劳动者和地方政府要通过自身的学习和与东部地区的经验交流来摆脱过去相对封闭的区域发展观念的限制。
第三,转变政府工作职能。政府应着力进行公共管理流程的改革,减少行政成本给企业带来的负担,建立企业诚信系统,缓解信息不对称给企业融资带来的额外成本,对于人才问题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推进,立足本地现有劳动力存量,加大对普通劳动者的素质教育。通过产、学、研的结合加大对劳动者科研能力的挖掘,联合选拔优秀人员到东部或国外学习进修以引入高级的人力资本。要建立良好的软环境,吸引外部人才的加入。创新智力资源进口方式,特别是通过互联网的交流把国内外的优秀人才与本地经济发展形成互通、互联,以此突破本地人力资本的瓶颈。从长远看使更多的智力资源汇入到西部发展的进程中,能够与当地加快融合,为本地区技术研发水平的提升起到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