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管理论文>公共管理论文

论外贸持续增长的战略基础

2015-12-11 11:0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2014 年上半年,中国外贸出现了多年来少有的徘徊状态,这预示着中国外贸强势增长的阶段已近完成,将要进入战略转型的准备过程。这个过程面对的是经济全球化持续发展和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的总体态势,表现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后续推动力、发达经济体产业结构调整中的第二波全球扩张与新兴经济体的接续发展及产业放大关系。这对于中国经济和外贸发展而言责任重大,因为它不仅仅是自身发展的任务和良机,更是世界经济未来的整体方向。因为国际分工正向当年马克思所预言的“真实”方向迈进,这个世纪性的任务才刚刚开始,一旦完成,世界经济将呈现一个空前的发展水平。因此,无论分工的哪一个层面都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为实现马克思所倡导的人类“共同利益”而奋斗。我们说这次转型是战略性的,因为其能量的释放和对接规模远远大于前 30 年的水平。所以从战略基础上,不仅要做好物质方面的准备,更要用新文化、新知识启蒙各族人民的心智,以创新型的战略思维和手段,凝聚成迎接挑战的整体力量。

  一、战略准备过程

  对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为何能够成功的问题,中外学者广发论证,我本人则归纳成五条,不知能否取得学术界的认同。

  (一)解放了劳动力

  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大成绩就是解放了劳动力,解放了生产力,实现了马克思奋斗终身的目标。联产承包责任制,让农民可以多养几只鸡、鸭、猪、羊,多种几垄谷子。计件工资制,让工人可以多采几吨矿石,多车几个螺丝钉,加班后会多领几个加班费。三轮车有了,黄包车有了,缓解了交通不便;“倒蛋部队”把鸡蛋送到城里来卖钱,城里老奶奶卖茶叶蛋的增多了,人们增加了蛋白质,干活有力气了;换大米的把村民舍不得吃的大米送到城里,换回粮票、粗粮和旧衣服;教师课余代课、辅导、办学;医生在采购中可回扣;修鞋的算命的遍布城乡。进一步,人们可以打工、承包、租赁,同外国人打交道。总之,人比以前活了,动一动就有收益,均是有生产力的劳动,这是促进外贸增长的劳动基础。

  (二)解放了市场

  统购统销之外,农村的集市贸易开放了,城市的自由商贩出现了,水货管制不严了。美国的鸡腿、鸡翅膀、鸡爪子进入到中国市场。接着是粮食、布料、汽油、柴油明里暗里输入进来。自由商业逐渐补充了国有商业顾及不到的市场空间,扩大到与国有商业并驾齐驱的地位。商品流通总量不断上升,虽然贵一点,却补偿了过去有钱买不到的大部分商品。进一步,长期执行的定点定时定量的票证供应制开始松动,粮票、布票、油票、肉票、肥皂票及各种购物证券慢慢地退出市场。商品市场的富裕和竞争本身就吸引了大量的服务劳动力,许多农民不种田了,城市中的部分工人和职员不领微薄的固定工资了,开始下海经商。积累已久的购买力势能猛烈地释放出来,从多方面刺激城乡生产力的发展。许多劳动力从生产效益低,工资奖金少的部门和岗位转向效益和收益高的部门和岗位。大量的农民工涌进城市,接替了工人不愿出力气的工作,即使一、两个月的临时工,其收入很可能超过全年的种田收入,为什么不干呢?一些先富起来的个体户办起了家庭工厂并开始招收工人,由一个“炒货”变成两个多个“炒货”,由经营消费品到经营工业品。买卖越做越大;经营范围越来越广;工厂越办越多,生产能力越来越强。

  (三)思想的解放

  如果说改革开放是在穷困经济条件下逼迫出来的,那么思想的解放则把我们的行为带到了发展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必然过程。从国际贸易领域来讲,有两位经济学家在理论上的贡献是值得我们大书特书的。

  (四)国际市场的机遇

  开放国内市场和开发国际市场是两个过程。前者的目标是解决商品短缺和填饱肚子的问题,后者才是发挥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的过程。西方经济学有关对外贸易和国际投资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边际扩张理论都认为,资本生产长期化会表现出边际效益递减的规律,因此都存在对外部市场的边际扩张过程。

  (五)国民经济基础

  贫穷落后可以压抑一个民族的创造力,也可以积蓄奋勇向上的强大的民族动力,把有限的资源用在效益最大化的生产之中,获得哀兵必胜的结果。

  二、战略复兴过程

  这次转型具有强烈的全球化和整体性时代背景,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次转型的局部限制。它不是哪一个国家哪一个地区或者哪一个跨国公司的主观取向,已经超出了制度、观念和思想的不同,进入了大调整大转移的必然过程。刚刚发生过的国际金融危机似乎可以看作这次转型的导火线,而更准确的表述是,为世界经济提出了新的转型要求。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对世界经济重新作出界定。

  三、战略启蒙过程

  这次世界经济结构的大转型、大调整,既需要物质的条件,也需要精神的准备;既需要产业转移国家的准备,也需要接受产业转移国家的准备。经济全球化的前提是利益全球化。正像习近平所说:“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经济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利益一致的目标需要对发展的一致认识,以国际分工的深化推动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以国际分工的深化把世界经济发展的总成本降低到自然水平。

  四、苏格兰启蒙运动的启示

  苏格兰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做了充分的文化准备,其中所形成的理性认识,从道德精神到社会价值观、生产观、财富观,为经济的行为人提供了可遵循的思想规范和行为准则。这是产生后来的工业革命及各次科技革命的重要的文化推动力。当上帝还在批评让富人拿出一分钱来,就像骆驼钻针眼一样难的时候,“自私的美德”却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努力生产,努力积累财富,扩大财富的规模。苏格兰启蒙运动所产生的精神价值并不局限于苏格兰一个“省”,也不仅是英国,而是整个欧洲和北美资本主义世界。它所产生的物质影响也不局限于自由竞争时期,而是影响到资本主义发展的整个过程。仅从它产生的文化价值来讲,至少可以归纳出以下三点:

  (一)运动的广泛性

  首先表现在经济领域的宽广度方面。进一步打破了神学的认识限制,向哲学、历史、文化、思想、道德、法律、政治、经济、科学的纵深发展,反映了生产力发展中对精神文化的更广泛的需求。尤其在科学方面,科学的进步推动了人类对真实世界的思想认识,思想认识的深入又推动科学的发展。

  (二)认识的深刻性

  作为一场运动,文化的探讨涉及自然观、宗教观、社会观、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等各个方面。多方面的意义在于对真实生活的客观反映,经纪人的经济行为和经济关系的现实存在和历史延续性会从各个方面表现出来,又会从这些方面支配着人的行为。

  (三)科学的方法和思想体系

  “政治经济学有权将自己建立成一门科学。” 亚当 • 斯密的《国富论》“首先显示出政治经济学可以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问世。”同欧洲启蒙运动中所产生的另外两大文化范畴,即德国的哲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相比,政治经济学之所以更为广大的社会群体所接受使用,经 200 余年的考验没能动摇其理论根基,并同资本主义的生产变化一样历久弥新,是因为它的理论来源于实际。

  五、结论

  启蒙运动属文化知识的范畴,是否该从文化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首先做起,形成超前意识?还是该从文化欠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做起,以适应新型生产力发展形成增长推动力?还是两者同时进行,找到一致性和统一性?为此,至少可以围绕以下三个方面问题展开讨论:

  1. 能否寻找到经济全球化中的人类共同目标;

  2.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完善内外市场经济体系还有无必要;

  3. 如何制订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分工战略和开发前景。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