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金融危机下船舶企业成本控制的现状与控制措施
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和高科技产业的迅速发展,船舶成本控制的重要性日益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及组织所认识,以最小成本获取最大利润的指导思想下,每个企业都要想方设法降低工程项目投资,追求最低成本支出,以最低价来实施项目。
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遭遇重创,即使是经济快速而平稳发展的中国,也未能独善其身。我国船舶制造企业发展也不可避免的遭受到金融危机的巨大影响。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船舶制造企业如何强化项目成本管理,是船舶制造企业必须要予以高度重视问题。
一、金融危机对造船企业项目成本管理影响
船舶是一种大宗投资品。船舶制造企业目前已是个世界性的行业,国际化的市场。造船市场的买方和卖方并不局限于某一区域,而是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交易。世界造船业自2003年以来,进入了高速增长期,但自2007年下半年开始,造船业的外部环境日益趋紧。
由于发轫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愈演愈烈,逐步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并逐步向实体经济扩展,世界经济的发展速度已经明显放缓,国际贸易急转直下,融资环境日趋恶化,反映航运业景气度的“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值指数”大幅下跌,从年初的11000多点,下降到最低的600多点,航运市场运力过剩苗头已经显现。
船舶制造企业随之感受到询价的减少,承接新船的订单速度放缓。与此同时,受金融危机影响,船东融资难度加大,订船需求大幅下降。同时,各船舶制造企业在合同执行过程中,也会面临船东方面更多的挑剔,更加严格的监造,甚至可能面临船东弃船的巨大风险。
就我国来看,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进一步深入,新船的订单速度放缓。我国的造船业也不可避免的遭受到了巨大影响。近两年新船订单量还将进一步减少,新船价格逐渐下降。
凡此种种都对船舶制造企业的项目成本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金融危机背景下一些船东也纷纷要求修改合同交船期,设备供应商也很难按新的计划提前供货,使得新的船舶建造计划几乎无法完成。
二、目前船舶制造企业成本控制的特点与现状
2.1船舶制造企业成本控制的特点
船舶建造周期较长,占用资金量大,在船舶建造过程中,技术覆盖范围广、集成度高、落差大,往往是尖端制造技术、工艺和传统手工操作并存。因此,其成本控制呈现以下特点:
2.1.1由于其产品重复性差,船舶制造企业成本控制相对其他制造业来讲,时效性强,必须控制在产品生产周期内,难以或无法像大量大批生产那样进行产品生产周期间的成本控制。
2.1.2为了保证按期交货,企业通常难以在产品技术资料全部准备完成后才开始生产,而是边设计、边生产、边修改,这意味着其生产组织过程中所用的制造信息MBOM是不定性的、动态的,所以其成本控制也是动态的。
2.1.3由于其产品结构及产品生产过程标准化程度低,工艺种类及工艺路线复杂多变,需面向市场进行设计与制造,传统的标准成本法等很难满足管理的需要。相对说来,目标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有较好的适应性。
2.2船舶制造企业成本控制的现状
2.2.1多数企业以传统成本控制为主。我国船舶制造企业长期以来一直以船舶的定额成本或目标成本作为船舶制造成本的控制目标,但效果并不理想。随着成本控制理论和方法的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概念和理论,如全生命周期成本、战略成本、供需链成本、目标成本、作业成本等。
但由于船舶制造的复杂性、特殊性,先进的成本管理理念、方法等在我国船舶制造企业运用得不全面、不深入,往往以事后成本核算为主,事中成本、事前成本控制相对较弱。
2.2.2 现代造船工程理论很少考虑成本控制。世界造船产业正快速向我国转移,韩日等先进造船强国对船舶产品的成本控制基本实现通过设计成本或标准成本来控制,这是韩日等国造船技术特别是技术设计方面先进性的体现,我国造船设计成本明显高于韩日。
同时,先进造船模式将形成优化的工艺流程,是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径。现代造船模式倡导设计、生产、管理一体化,壳、舾、涂一体化等,我国在具体应用这些先进的现代造船工程理论时都没有充分考虑产品的成本控制。
2.2.3 针对船舶制造企业成本控制的系统研究不够。虽然目前有一些与船舶制造企业成本控制相关的研究,但考虑并不全面,如未考虑控制手段、工具的革新,制造者成本、使用者成本、社会成本的变化,供需链协同的行业整体的成本控制等。
三、船舶制造企业成本控制措施
根据上述分析,笔者认为船舶制造企业成本控制的理念是按照全生命周期成本思想开展绿色造船,控制战略是围绕世界造船强国进行战略成本管理,控制战术是以作业成本法与目标成本法相集成控制造船成本,见图1。
3.1控制理念
按照全生命周期成本思想开展绿色造船在日趋激烈的船舶制造市场竞争中,采用全生命周期成本的思想控制成本越来越得到大家的认同。贯穿整个船舶生命周期的成本信息符合全面成本管理和管理会计的要求,可以成为造船企业信息集成的核心,对造船成本的分析更加准确、全面。
绿色造船是指在其设计、制造、营运、报废拆解的全生命周期中,通过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能够经济地满足用户对船舶产品使用功能和技术性能的要求,节省资源和能源,减少或消除环境污染,并且对生产者和使用者具有良好保护的先进建造技术。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开展绿色造船:
3.1.1从材料的选择上考虑,在船舶建造的全生命周期中,对环境影响最大的一是船舶制造过程中的焊接、涂装作业,二是船舶拆解后废弃的舱室绝缘材料,因此材料的选择尤其重要。
3.1.2从船舶及制造工艺上考虑,在船舶的设计及制造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优化各个设计环节,提高整个制造系统的资源利用率,节约资源。
3.2控制战略
围绕世界造船强国进行战略成本管理。船舶制造企业的成本控制应该提升到战略层次上来进行。2010年我国造船能力将超过4000万载重吨,这几乎相当于全世界每年船舶订单的总量,然而具备最大生产能力造船大国和世界造船强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造船强国不能简单化为产量大国,作为强国,其行业整体实力以及在国际行业中的影响力和市场地位必须是一流的,主要表现在品牌声誉、产品开发和工艺技术的创新水平、营销和市场覆盖能力等。这些需要造船国家的造船企业在国际市场具有强大的竞争能力。
强大竞争力的培养需要从战略上进行考虑。进行船舶行业战略成本管理体系的构建,从船舶制造企业角度进行战略成本管理研究,是由船舶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地位与目前船舶工业存在结构性矛盾的不协调以及迫切需要培育船舶制造企业竞争优势的要求决定的,以保证船舶制造企业的发展战略不偏离我国世界造船强国的战略目标。
3.3控制战术
以作业成本法与目标成本法相集成控制造船成本。目标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集成,可以目标成本为起点,根据市场调查,结合企业中长期发展计划以及近期经营战略,确定产品市场定价和企业目标利润,进而确定目标成本,通过横向的分割进行细化,将成本压力传递给各个不同的责任中心,各个不同的责任中心又将所分得的成本目标进行进一步的纵向细化,将压力传递给下一级责任部门承担,直到将成本压力部分传递给原材料或零部件的供应商。
集成后的成本管理系统可以用作业分析与考核的结果修正目标成本,这样就使得目标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形成一个闭环系统。
目标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集成的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目标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的集成点体现在:
3.3.1目标成本的设定和分解
在这一环节充分利用目标成本法强烈的市场导向性,使得成本的分析范围从生产制造环节扩大到产品设计阶段。应用作业成本法进行目标成本的计算、设定和分解,为企业提供客观、真实、全面和准确的成本信息,进行有效的事前控制。
3.3.2成本的分析与改进
作业成本法能使设计者减少新产品的生产过程,将生产集中在组成作业的活动中。然后,设计者就会在特定的作业活动中尝试成本的改进,以使新产品的预期成本和其目标成本保持一致。
目标成本法的有效应用也必须结合价值工程、作业成本法和全面质量成本管理进行。在满足产品必要功能的前提下,剔除不必要功能所引起的不必要作业,降低成本。两者的结合可有效进行成本流程的事中控制。
3.3.3成本的控制与业绩评价
成本控制目标的真正实现还有赖于事后的控制与激励。控制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员工采取有利于完成目标成本的行动,要求企业以责任报告为依据,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控制并调节各责任中心的活动,实行严格的奖惩制度,激励员工为实现目标成本而努力。通过动因分析及作业分析,使目标成本控制更加有效,使业绩评价更加客观。
四、结语
船舶制造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造船业产业链很长。现阶段很多船舶制造企业的项目经理负责的范围大多主要为项目的建设阶段,而项目的前期决策及合同签订和后期阶段的售后服务等大多由企业的其它部门负责,在对于控制成本效果最显著的决策和设计阶段,项目经理很少插手。这样就造成了项目成本控制的分割,而不让项目经理参与决策和设计就对事先控制的效果大大的打了折扣。
第2篇:船舶制造企业人工效率与产品成本控制相关性问题研究
一、人工效率的概念及对船舶制造企业的作用
人工效率反映了一定量的人工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也称为单位人工投入产出比或者劳动效率。企业可以通过降低人工成本或者提高产出来实现收益最大化,实现人工效率最高。在船舶制造企业中,如何获得成本优势,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下来?提高人工效率、降低成本是关键因素之一。
人工效率对于船舶企业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注重人工效率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保障产品交期
船舶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流程长、环节多、分工细致,只有每个环节紧密联系相互协作、人工效率得以提高,才能实现整体人工效率的提高。以笔者所在企业的实践情况总结所得,如某一环节效率下降、将会在后续配套环节出现累积现象,整体的人工效率都会发生较大下降,产品质量乃至产品最终交期都将受到明显影响。
(二)注重人工效率有利于发展技术
船舶企业不仅仅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同时也是技术密集型企业,其工作人员不同于一般流水生产线上的工作,都是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技术人员。人工效率不仅仅反映了某个个体的投入产出比,同时也反映了一个班组、一个车间、一道工序、乃至整个生产的技术水平.如笔者所在企业就专设成本控制部、与人力资源部门通力协作,从计划排程、到现场人员施工安排,环环相扣,这样方可确保工作人员的数量及技术的稳定性,维持生产过程的衔接与平衡,促使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反过来也有效促进人工效率的提高。
(三)注重人工效率有利于提升服务水平
船舶制造企业不仅仅要注重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必须注意服务水平的提高。对于制造业企业,一般都是注重其产品的生产过程和控制,而实际上在现代以客户为导向的生产模式下,如何做好客户的服务工作、提升服务水平是企业所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本质上讲,服务水平,就是服务效率、一定意义上讲也就是人工效率。因而,如何注重售后服务的人工效率已成为当前船舶制造企业乃至整个制造企业着重关注的问题。
二、船舶制造企业人工效率与成本控制问题现状及分析
船舶制造企业成本控制问题不仅仅在于其原材料的消耗控制,更在于其属于重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工同劳动资料相结合。
2015年5月,世界船厂订单总量排行第一的韩国大宇造船玉浦船厂,持单量829.9万吨。国内排名前三家船厂持单量总和666.8万吨(沪东中华:255.5万吨、外高桥:209.5万吨、新扬子:201.8万吨)。韩国一个造船厂的持单量轻松超越国内订单排名前三的船厂总和。差距不仅仅是由于技术、资金因素,更重要的是在于管理制度方面。
当前相当部分的船舶制造企业加工环节采用的主要是传统的外包制度(即,部分工种、环节采取对外分包的形式),一定程度上使企业的人工成本控制隔靴抓痒、难以着力。表面上看外包过程中能够通过有效的市场竞争方式降低人工成本的投入,但是由于市场模式与企业模式混同在同一项工程当中,实际上对于人工投入的产出缺乏了有效的控制。因为人工的产出在很多情况下都是隐秘的,而且是不可比较的。
在这种企业与市场双重资源运营模式下,如何考虑投入产出比也就是人工效率的确是相当困难的。现将企业的特征同人工效率分析如下:
(一)人工效率与企业行业呈负相关
由于船舶制造企业不同于一般企业的流水线生产模式,其产品不具有大批量、单一性的生产模式,因而不可能如同一般企业投入生产线进行大批量生产,并且所雇佣的工人及技术人员都必须具有一定程度的技术水平,但是当前船舶企业的人员管理过程当中具有以下特点:1.人员高流动率2.文化水平相对较低3.劳动强度较大待遇相对较低4.心理归属感较差5.主人翁意识淡薄。因而以人员高流动性带来的问题将会导致员工队伍稳定性差,增加了企业的分离成本、招聘成本、选拔成本、雇佣成本以及生产损失。从成本管理的角度而言,这种较高流动性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导致了财务成本控制的难度。
(二)人工效率与固定资产投入与使用程度呈正相关
生产是人力资源同物化资料相互作用的过程,由于船舶制造企业生产的特点导致了在当前固定资产投入与使用完全不同于流水线生产,通用型设备较多、专业性设备较少,这就导致了在生产过程中需要配合人的技术和经验来操作,在这种人与机器协调过程中就已经丧失了相当多的效率,导致了人工成本投入过多,没有能够通过专业性设备的高效性来进行生产,实际上对于成本控制、产品质量控制都带来不小的困难。
三、加强人工效率控制、努力降低企业成本
(一)建立人工效率制度
将人工成本管理制度、人工效率考核体制纳入企业引进管理制度。以制度管人、以制度服人、以制度激励人。
(二)建立人工效率预警机制
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是管理的终极目标,作为船舶企业,人工效率是影响其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优化成本管理、降低管理风险,争取最大限度的提高企业竞争力。采用经验估算法、统计分析法、指标预算法等方法,做好事前计划、事中控制及调整,事后分析总结。
(三)建立人工效率评价体系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完善成本控制制度、加强财务管理的标准。没有定量化的管理标准,再好的管理制度也将流于形式,因此在建立定性管理制度的同时,也必须加强定量化的评价体系。比如引进人工成本总量指标、人工成本结构指标、人工成本投入产出指标、人工成本弹性指标等。
(四)协调企业管理模式
成本管理制度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其他部门之间存在相互协调、相互协作的关系,因而从人工效率为着眼点的财务成本管理,不仅仅是从财务的角度和方法来进行管理,更重要的是通过其他的人事管理制度、生产管理制度、销售管理制度等结合起来,加强综合管理,做到各个制度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形成良好有序的管理模式。计划、成本控制、人力资源协调等齐头并进。
同时,对于外包环节,以合同条款形式明确、锲入式介入外包环节管理,明确环节、分段要求,全程跟踪、促进,以提高人工效率、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五)提高专用设备使用范围及效率
在前面的分析当中就可以发现,正是由于员工流动性的存在和对技术工种的要求,使得在固定资产使用上,一方面是不断提高固定资产占整个生产的投资比重,另一方面是不断提高专用设备占整个固定资产的比重、扩大专用设备使用范围,不断降低人工成本,逐步降低人工效率变动对成本控制所带来的影响,也减轻财务管理所面临的不确定影响,同时也降低人事管理、营销管理的难度。
四、结论
人工效率对于船舶企业成本控制的管理,从根本上是反映了财务管理必须考虑企业模式和市场模式对于投入产出的影响。正是由于交易费用的存在,使得船舶制造企业过多的考虑的是成本的投入问题,而没有考虑到市场模式在解决人力资源配置问题以及管理手段上的缺陷,船舶企业对于人工效率的管理应当更多的采用企业模式,而不是市场模式。
船舶企业不仅仅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加强管理,而且应当协同企业的生产模式的改变,逐步将个性化生产走向模块化生产,逐步使用专业设备、淘汰通用设备,大量使用机器手,减少人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