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格式>论文写作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审计风险研究范文

2024-02-07 14:3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各地区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及各项高居民生活水平与舒适度的公共设施投入也随之增多。地方债务对促进经济增长、增强公共服务水平有很大的积极作用,但随之而来的地方政府债务数量、规模、各地债务负担压力也在不断加大,在地方债务的举债过程与途径、资金使用方向与效率等方面的问题以及地方债务风险也日益凸显。地方债务一旦发生风险期危害是较难消除的。不仅导致政府机关形象与公信力的损害,甚至引发财政危机。审计机关作为有效监督、控制地方债务风险的职能部门,国家和审计署给予了高度重视,随着地方债务审计工作量与难度的加大,出现部分审计行为不恰当、审计制度不尽完善、审计方案不够科学的现象,由此审计工作也就不能更为客观的反映债务情况、监督债务管理。目前,关于我国地方债务审计的理论研究尚不成熟,没有一套较为完整的地方债务审计理论对审计风险控制进行指导。因此,本文通过对地方债务审计风险相关研究,对强化审计机关工作实践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对加强我国地方债务审计事业发展,建立国家政府机关权威性与公信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第一部分对文章的研究意义与背景进行了总体的述,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相关研究的重要思想和主要创新想法进行了梳理。第二部分对文章展开的主要理论基础进行了列举。文章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了目前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的现状和审计风险的具体表现。第四部分选取A地为案例研究对象,A地的地方债务审计工作在全过所有省市之中较为典型,基于A地债务基本情况和2011年至2013年在审计署要求下进行的大规模审计实施情况,分析其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并分析潜在的审计风险。第五部分总结归纳了地方政府债务审计风险的成因。第六部分结合上文的分析结果,对地方政府债务审计风险控制从三个主要层面出了具有参考性与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风险;控制.

第1章绪论

1.1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迅猛发展,综合国力的飞速提高,各地区对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产品的投资也越来越大,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也随之增长,债务风险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历史的进程致使地方政府债务在长期积累中为地区经济发展、公共事业的完善、以及各类造福民生项目做出贡献的同时,各方面问题积累也越来越多。地方债务风险所带来的危害影响是深远且严重的,做到放缓于未然,加强地方债务审计工作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然而目前我国在地方政府债务审计体制、规则、监督、法规建立等方面仍存在很多欠缺之处,其相应理论研究数量较少也不够深入。

2011至2013年,国家为了摸清全国整体地方债的真实状况,由审计署牵头进行了三次审计工作。审计工作对总共包括五级政府的地方债进行了全面的摸底,审计对象包括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相关事业单位的地方债情况。最终审计结果显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总体可控,但仍有问题和潜在的风险。问题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部分地区债务规模增速较快、债务负担与本地财政收入不相匹配,存在违规融资和违规使用债务资金的现象。

政府审计的职责在于使保证公共资金的使用能够充分的用之于民,地方政府债务审计作为政府审计的一种,不仅能有效降低公职机关与人员借用职务之便以权谋私的现象,也是监督管理政府机关人员行为规范与作风廉洁的有效手段。所以,如何规范地方债务审计执行、完善相关体制与制度、改善现行机制缺陷、创新更为科学的审计方法,其相应理论研究的逐步推进是实践的基本与前提。因此,本文结合我国整体情况与A地区案例展开分析,进而探索控制地方政府债务审计风险的有效措施,为地方债务审计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升提出具有参考性的意见,是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

1.2文献综述.

本部分对国内外有关地方政府债务审计风险有关的文献进行了梳理、总结。在国内文献方面,首先是对我国地方债的相关文献梳理,整体掌握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与大致情况,是论文后续写作的重要前提。其次对地方债审计方面的文献进行了总结,包括目前审计工作的开展情况以及主要存在的问题。再次是相关政府审计风险研究文献的梳理,进而更好的发掘地方债审计风险的成因与主要表现形式。最后是针对A地区地方债务相关文献的整合,也是对本文案例进行分析的研究前提。

1.2.1国内研究现状.

本部分对国内外有关地方政府债务审计风险有关的文献进行了梳理、总结。在国内文献方面,首先是对我国地方债的相关文献梳理,整体掌握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与大致情况,是论文后续写作的重要前提。其次对地方债审计方面的文献进行了总结,包括目前审计工作的开展情况以及主要存在的问题。再次是相关政府审计风险、国家审计风险研究文献的梳理,进而更好的发掘地方债审计风险的成因与主要表现形式。最后是针对A地区地方债务相关文献的整合,也是对本文案例进行分析的研究前提。

(1)关于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现状的主要观点:

地方政府债务不仅仅是地方政府是当地公共基础建设的有效资金来源,也是地方发展自身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考虑到我国特殊的国情以及现行的经济制度与发展重点,虽然各地方政府举债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关于地方债的举债问题和资金使用问题仍留存着较多的问题,例如地方债的规模是否得当、债务总体风险是否处在合理范围等。本部分将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方面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和评述。

我国地方债在2009年年底达到7万亿的规模,大大超过了0.8万亿的中央债务。潘正彦(2010)在其文章中提出了地方政府债务负债率过高,是潜藏着巨大的债务风险的,因此应该加强对其的重视程度。时红秀(2005)认为,地方债举债过度的成因可以归结为两个层面:一是我国政府部门缺乏过硬的制度制约,二是由于地方政府存在的道德风险。此外在其2010年的文章中还对如何加强完备我国对政府机关的监督与相应制度的建立,提出了建议。邓凯(2017)着重强调了地方政府债务对地方经济的影响。通过模型研究地方债的规模变化与经济增长变化直接的规律,及何时会对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何时则会造成抑制经济增长的结果。黄九聆(2015)从人力资本与要素生产率两个方面为出发点,提出了如何减轻地方政府的债务压力的方案与办法。李丹(2017)在我国地方债的可持续性上作出了研究,认为财政、金融与经济三方面的良性发展与循环,是地方债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进而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就得到了更好的保障。王志浩(2016)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为出发点,结合博弈论,认为地方债对于地方自身和中央来说都是一把双刃剑。

上述文献涉及了地方债务的历史、成因、相关制度等方面,具有很大的理论意义。

同时让我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有了总体的认识与掌握。并对文章研究重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审计风险提供了研究基础。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地方债的问题,但是由于地方债务数据的难以获取,公开发布的仅2011年与2013年的国家审计署地方政府债务的数据,因此较多学者开展的是定性分析,关于定量分析仍是较少。

(2)关于地方政府债务审计的主要观点:

地方政府债务的审计工作在近年来也是学者们讨论与研究的热点。其探讨的主要方向是地方政府对于审计工作开展中的内容与重点,同时也为地方债的风险防范与控制提出了较多具有参考性的建议。

段亚波(2015)认为要想尽可能的实现审计对于地方政府债务的监管作用,就应该构建地方债的审计模式,使其贯彻到地方债审计工作的各个方面,才能达到规范地方债的管理目标。徐倩星(2013)提出地方债的审计工作可以通过交叉和上下审计的结合。

要实现科学化的审计,应该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相互结合,财政与金融审计同时开展。

穆昱(2012)认为遵循中国的基本国情与经济发展的趋势,建立符合中国且具有本国特色的地方债务审计模型,同时结合多种不同的审计方法,科学的审计工作才能更好的开展下去。余逸蕙(2014)认为对于地方债务的审计工作其着重点之一应放在审计人员方面。同时对于特殊的时间段和特殊事件的发生期应更加注意。欧阳能、赵哲(2017)在其文章中认为常规的审计工作是对于地方债中的隐形债务是无法完全的发现与跟踪的,进而我国关于地方债审计的审计模式必须要逐步的完善与规范。赫雁翔(2015)认为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与政府的监管力度有着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因此政府的监督对于地方债的管理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王玮钢(2015)认为地方债务的审计工作中应该重点关注地方融资平台、财政支出与土地出让金三个方面的审计。张晓琳(2015)认为地方债务的风险有一定的可能性造成较严重的灾害性风险,因此建立审计的预警以及相关联动机制对风险把控有很大的强化与改善综上所述,我国学者关于地方债审计方面的研究主要在地方债事后处理机制、预警机制的建立、审计方法的完善、审计工作的重点、审计模式的建立几个方面。地方债务的审计工作开展情况与文章研究重点及地方债的审计风险息息相关,也正是发掘地方债审计风险的着手点。

三、关于政府审计风险的主要观点:

地方政府债务审计风险与政府审计风险存在着很多共性之处,也可以说包含在政府审计风险之内的,其风险的形成原因、特征、表现形式存在很多相同点。目前我国国内学者关于政府审计风险研究的重点主要在风险的成因分析与对其控制提出建议措施两个层面。

王洪伟(2012)认为政府审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是一个体统的程序,必须全面的把握审计工作的各个节点,才能有效的控制住其审计风险。任慧莉(2005)认为我国的政府审计风险是受到国家经济发展、民生发展、综合国力、政治文明影响的。同时也与审计权利与责任的增强而产生变化。宋燕、张会(2007)在文中表示在审计工作的开展过程,会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其工作的开展偏离正确轨道的可能性,这也就意味着审计风险的产生。也就存在无法保证财政收支可以真实与合法。王会金、尹平(2002)在文中表示当审计的结论与事实存在偏差并产生危害,且审计的主体是政府的审计机关,这种情况下产生的风险也就是政府审计风险。张世鹏(2015)认为国家审计风险与我国整体经济、法律与政策的大环境有关。其中关系最高的是政府的干预程度。

综上所述,各位学者主要研究的层面集中在影响政府审计风险因素的研究,随着社会与时代的不断进步,政府审计风险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例如诉讼风险、公告风险等。这些也是政府审计风险较社会审计风险的差异所在。

四、关于A地区地方政府债务的研究:

赵琼(2014)以A地区为实证模型,对其债务的审计结果进行了研究,同时分析了该地区在地方政府债务的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邓鸿志(2014)认为A地的地方政府债务总体是相对可控的,其偿债能力较强。景玲(2016)A地区的资金需求量在全过整体范围内是相对较大的,且其在2011年成立了地方债管理处,其地方债问题在我国30个省份当中是较为典型的。姜丹(2016)A地的债务风险在近几年来逐渐显现,在如何借助新常态下的背景下来更好的降低债务风险、发展自身经济提供了有效的建议。官金华、常有新、常友玲(2016)认为化解A地的债务风险可以从通过借助与社会资本合作、争取债券发行的额度、债务结构的优化等几个角度着手。

此外还参考了《全国政府债务审计结果》、《A地区政府债务审计结果》和关于《A地区政府债务审计结果》公告有关内容答记者问。

1.2.2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在地方政府债务类别、债务风险、风险防范措施等领域的研究有着较为突出的成果。

早期的国外学者在地方政府债务方面有几个较为突出的观点。亚当.斯密(1776)提出了,政府举债可能会导致通货膨胀。在政府债务超过政府的承担能力时,政府只能通过发印货币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因此便会产生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世界银行学家Hana(1999)在其文章中重点关注了政府债务风险的计算,对财政风险矩阵进行了分析,以中央政府作为出发点,更为清晰的对政府债务进行了界定。大卫.李嘉图(1817)提出了等价定理,他对地方政府的举债行为是持否定意见的。哈维.罗森(1992)提出隐性债务的概念,他认为政府正在使用同时承诺在今后的某段时间内来完成款项的支付即为隐性债务。所以政府的债务不仅仅包含直接债务。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936)认为国家应该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认为政府通过发行债务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进而达到提高国民经济的目的。

后期,国外学者对地方债审计的相关研究也给予了很大的关注。Ashoka Mody(2002)他认为政府债务的风险主要是来自于其资产、直接负债和收入三者的结构。DavidYuravlivker和William Easterly(2003)是世界银行专家,他们为政府债务的风险提供两种分析方法:差额发和比率法。Ghosh(2013)通过对发达经济体政府债务进行的评估,提出全球经济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发达经济体若想恢复政府债务的可持续性应该需要多大财政方面的调整范围。

1.2.3国内外研究述评.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问题自始至终不仅仅是金额界、财政界、政府机关人员着重关注的,也是我国人民群众十分重视的关乎我国民生的一个问题。关于方债的研究在国内外学者中是有着一定的研究基础和长久的研究历史的。总体而言,目前国内外的学者对地方政府债务审计风险的内涵仍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对地方债的审计风险的研究仍然较为传统,创新性不足,系统性的理论体系也仍没有形成。因此对于现在的地方债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的指导性、规范性仍不强。

1.3研究思路及方法.

本文的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为文献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

(1)文献分析法.

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关于地方政府债务的经典理论和近年来学者的创新想法进行了梳理与归纳,是本文后续部分展开的理论支持。文献资料类型大致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审计署与地方审计机关公开发布的关于地方政府债务工作开展的通知、调研报告,下发的关于地方债务的管理意见,以及公开的审计结果公告。第二部分主要是在各大文献集合与搜索网站对“地方政府债务”“政府审计风险”“地方政府债务审计”等关键词进行了文献检索。对检索出的文献进行了分析、整理和比较。通过对各学者研究观点的分析,结合本文研究重点,展开后续写作,以期对地方债务审计风险控制的理论深化和审计实施起到促进作用。

(2)案例分析法.

本文以2011-2013年由审计署牵头的全国政府债务审计专项调查中A地区的审计工作为案例分析对象,主要根据对A地区2011-2013年审计工作重点和第三次审计工作实施情况,并结合A地区公开的审计结果公告展开分析。通过工作期间存在的不恰当不合规问题,找出潜在风险点,最后探讨完善地方政府债务审计的方案方法和控制审计风险的可参考意见.

1.4创新.

本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两点:通过针对本文研究重点在当前主流文献库的搜索,发现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地方政府债务审计风险的研究不多,主要集中在研究地方政府务风险,地方债的风险层级与债务风险评价。地方政府债务审计方面针,重点研究审计风险的文献较少。本文在各学者关于地方债务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审计风险和政府审计风险,通过对其共性与差异的分析,有针对性的对地方债务审计风险的表现与控制进行研究。

本文针对地方政府债务审计风险的控制工作,提出了若干具有参考性和创新性的建议。建议从多个角度出发,包括审计主体、审计客体及审计环境三个方面,并结合我国国情,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