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格式>论文题目

基于“卓越计划”“双导师制”毕业设计探索与实践

2023-12-10 17:3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执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项目,是推进教育部开展“本科教学工程”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创建高校和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的有力保障。“卓越计划”强调校企联合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强调工程教育对学生工程实践、工程设计和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无缝接轨。 

  1 “双导师制”毕业设计模式 

  本科生毕业设计双导师制,是指以本科阶段的教育、服务与管理为对象,在大学四年教育中的最后阶段,学生完成毕业设计任务时,为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学习、实践活动,设置的校内专业指导教师和来自社会业界精英、工程专家等企业指导教师,共同完成培养学生的教学管理制度[1]。该模式的特点是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和专业实验实践课程的学习、学科竞赛、基础科研等能力培养由校内导师完成;而专业方向及研究课题,由企业导师完成,企业导师负责指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开发和工程设计、项目管理等研究;校企双方各自利用优质科教资源,共同制定培养方案,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共同拟定毕业设计任务书,共同考核、联合培养,最终完成毕业设计及论文撰写。该教学方式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牢固的专业知识,更需具备宽广的视野、逐步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有效提升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为社会培养出适应性强有工程背景的应用型人才[1]。因此实施大学生毕业设计双导师制度,必须具备以下软、硬件方面要素:大学生工程实践教育基地、校企联合具有工程背景的师资队伍建设、校企联合制订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制度、毕业设计考核评定标准等。 

  2 “双导师制”毕业设计实施基地建设 

  多年的教学经验及就业反馈意见表明,工程实践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工程素养的核心环节,且最易受传统观念影响而被轻视和忽略的环节;尤其对于工科院校的本科生培养,仅依靠校内的实验设施和实践环境进行学习和实践,是一种脱离社会实际需求的“闭门造车”的陈旧做法,也不能满足国家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对本科毕业生的需要,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适应企业工作环境能力难以在学校本科阶段得到充分锻炼,因此到企业中接受生产环境下的真实工程训练,理论联系实际,参与企业项目设计,借助于毕业设计机会,使毕业论文内容“有血有肉、血肉相连”,毕业设计一部分教学工作必须在企业完成,企业承担高校学生的校外实践教学任务,促进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的建设,一方面推动高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大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提升高校学生的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就业能力[2]。 

  2.1 校外工程教育实践教程 

  借鉴CDIO模式,将工程实践职业环境作为教育环境,通过一线企业工程实践,提升学生的企业文化认知和项目设计实际操作能力。与专业关联的高科技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共同申报成立国家级大学生实践基地,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建立校企共赢机制;建立和完善工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3]。对于IT领域工程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始于大一年级第2学期,按照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方案及学分制规定,学生四年期间在企业学习累计时间是36周,计30学分,其中,第二学期校外基地实践,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知性和提高学生的工程文化素养,7周,计6学分;第7学期参加企业工程实践,作为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基本素质培养的综合实训课程,参与项目开发过程管理,质量控制等学习与实践,11周,计9学分;第八学期18周,计15学分,是企业工程实践的最后一个综合性教学实践环节——毕业设计,该过程是学生所学知识、理论等各种能力的综合应用与升华,是创新潜能得到激发的过程[1,4]。要求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及论文必须结合工程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与实践。通过企业学习、生产实习及毕业设计,加深了学生的工程背景和创新实战能力[5]。

   2.2 校内工程实践平台建设 

  为了更好地与企业培养阶段接轨,校内外联动提升学生工程素养,加强校内实践能力综合训练,加强IT工程素养的训练。通过校内建设专业实训实验基地及开放实验室等工程训练平台建设,为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进行课堂实训,特别是模拟IT企业进行软件开发实训,适时配备适用于软件类项目开发平台USDM(Unified Software Data Management),提供从需求分析到设计、实现、测试和实施等各环节提供模拟的实践环境,以缩短与软件企业的距离,更好地与企业培养环节接轨,为培养计算机软件工程领域卓越工程师打好基础[6]。 

  3 “双导师制”毕业设计师资队伍建设 

  进入大学生工程实践教育基地的本科生分别配有校内导师和校外企业导师。校内导师负责实验实践,讲授、解惑理论知识、学术前沿、科研方法和学术规范等问题;企业导师主要由企业高层技术人员、有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师等人选,负责实际问题的指导和技术前沿的工程项目指导[7]。在校企双方导师指导下,大学生能够将在企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通过调研收集数据资料,并利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加以解决,即能将所学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于实践中[3,5],提高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学校派出优秀教师到基地为大学生讲解工程算法、数据结构、网络技术的相关课程,和其建立信息技术的知识体系;公司为大学生安排相关实践岗位,使其熟悉项目设计的各个环节(或流程),增长实务技巧,缩短使其成为企业紧缺人才的周期(距离)。此外,学校(或企业)利用其在行业中的优势地位,争取机会,选派学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高层次会议及项目论坛,或邀请行业内资深专家到基地举办讲座,使学生开阔视野,深入了解业界前沿技术动态、增长知识,更好地在毕业设计、研究论文中体现出来,为论文撰写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 

  3.1 校企协同,共建“双结构型”工程教师队伍 

  针对培养具备工程技术背景的校内导师和具备扎实理论知识、善于归纳总结并表达的校外导师是工程教育改革遇到的瓶颈问题。学校顶层设计并以政策引导,抓住工程教育改革的机遇,及时出台系列鼓励政策和制度,为高校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量身定制职业规划,建立培养青年教师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用制度去激励青年教师结合本专业加强自身工程背景的提高,拓展视野,提升工程技能。建立工程型教师职务聘任、考核与培训制度[7]。督促青年教师去高新企业参加项目管理及工程实践能力提升培养,对新引进博士,若无工程实践经历,除参加校内青年教师研习营外,必须参与从事累计不少于3个月的工程创新及工程实践锻炼。完善企业导师管理规定,制定《工程技术型企业导师选聘及管理办法》《加强教师工程实践及创新能力培养的实施办法》等相关政策。 

  3.2 校外导师聘任制度 

  与企业联合制定企业导师选聘及管理办法,选拔聘请责任心强、懂教育、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担任企业导师,充分发挥企业导师的工程技术专长;与被选聘的企业导师签订明确的聘任协议、授予相应的教学级别及颁发聘书;采用灵活多样形式聘请有丰富实际经验的工程师校企两地联合指导学生;对有些积累丰富项目管理经验、技术水平高超的企业导师,在讲台上出现“茶壶煮饺子”现象,则有针对性地进行形式灵活的思想和教学业务培训(如参加新教师研习营),不定时考核其教学情况、教学秩序、教学要求、教学效果等,及时纠正企业导师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给出指导意见;制订企业导师岗位职责,建立奖惩激励机制,使企业导师尽快掌握本科教育的研究方法,努力做到治学严谨,为人师表,提升高校整体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1,7]。 

  3.3 校内导师队伍建设 

  学校宏观层面重视,通过成立教师发展中心和工程实践教育发展中,提炼青年教师讲授教学水平,教师发展中下设“青年教师研习营、卓越教师成长之路、省名师工作坊”等系列讲堂;工程实践教育发展中心定期举办工程实践教学沙龙、教学午餐会,教学研讨会、某某教学论坛等活动,通过“老少配、传帮带”,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并带动和影响更多的教师追求卓越、共同成长。鼓励青年教师走进企业和出国做访问学者,加强国际教学交流合作[7]。选派优秀青年老师出国进修,留学攻读学位,短期访问、讲学,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参加重点项目的联合攻关等,使青年教师感受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与教育方式。 

  4 双导师制毕业设计流程及管理 

  按照“双导师”制毕业设计要求,進入大学生工程实践教育基地的学生配备两名导师,即校内专业指导教师和校外实务指导教师。建立双导师制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制度,在大学本科四年级完成毕业设计任务时,为指导其进行毕业设计的学习、实践活动,而设置的校内专业指导教师和来自社会业界的企业、行业领军人物及实战专家的企业指导教师,共同培养学生的教学管理制度。校内专业指导教师,侧重对学位论文的理论指导,包括理论知识、文献检索、研究方法、学术规范等;校外实务指导教师,侧重于实践活动环节中实践能力的指导培养。双导师制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流程主要经历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前期热身,双导师制毕业设计动员会;第二步,双向选择,校企导师研究方向网上公布;第三步申请报告,包括:双导师制网上双向选择→双导师制企业毕业设计申请表→开题报告;第四步加强监督管理,在企业做研究时,打卡考勤,在学校做研究时,刷脸谱报到;第五步研究检查,工作日志→周进展程度→中期检查报告;第六步成果演示,毕业设计答辩,校企融合,双导师团队答辩[1,4,7]。 

  双导师制毕业设计与传统毕业设计考评的管理方式不同、评价体系不同、完成论文的形式也有区别,学生不仅要掌握牢固的专业知识,更需具备宽阔的视野、积累具体的工程实践知识和经验,只有亲身体验、脚踏实地地参与到企业工程项目的设计中去,方能较好地完成论文的撰写。 

  5 结语 

  我校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推进高等工程教育工程实践和试运行“双导师制”毕业设计进程中,通过建立和完善系列培养制度,解决了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瓶颈”问题,如校内导师的工程背景问题,学生毕业设计与考研、就业的矛盾等,我们探索工程实践和毕业设计双导师过程管理,在实践中摸索前进,构建了完整的过程管理体系,希望为高等工程教育校企联合培养创新人才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一些贡献。 

  参考文献 

  [1] 段蓉,江冰,朱金秀,等.关于“卓越计划”的本科生“五位一体”工程实践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11):31-34. 

  [2] 任乃林.高校应用型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实践[J].广州化工,2013,41(18):158-160,166. 

  [3] 宋星月.基于校企整合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改革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15,17(3):11-13. 

  [4] 曹成茂,李玉洁.毕业设计质量影响因素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6(5):113-118. 

  [5] 聂春燕,王桔.电类生产实习与毕业设计整合模式探讨与实践[J].长春大学学报,2014,24(12):1780-1782. 

  [6] 李旭,沈岚,姚春龙,等.以“卓越工程师计划”为契机探索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计算机科学与工,2011,33 (A1):109-111. 

  [7] 段蓉,朱昌平,等.“卓越计划”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实践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4):144-146,150.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