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公安机关警务机制改革是顺应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适应复杂的动态治安环境而进行的。我国警务机制改革的目标和价值取向是服务型警务的构建和完善。当前警务机制改革的路径选择和对策是:树立公共治理理念,完善服务型警务模式;提高思想认识,激发创造活力;加强体制机制创新,让群众成为最大受益者。
论文关键词 公安机关 警务 机制改革
一、当前我国警务机制改革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公共安全是纯粹的公共产品,必须由国家和政府向公民提供,警察是国家与政府公共安全政策的执行者,这种产品是否令公众满意,成为评价政府是否尽责的一个重要指标。特别是在新的历史阶段,全球化、互联网、非政府组织、公民社会、阳光行政、责任政府等等,这些词汇都不再为民众所陌生,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使信息的传递再无障碍,传统公共行政那种自上而下的权力运行方向,运用政府的政治权威,通过发号施令,制订和实施政策,对公共事务实行单一向度的管理模式,已经逐渐被“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强调顾客导向和结果导向,主张以多元的、民主的、协作的行政模式管理公共事务。实质是建立在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合法性认同基础上的合作。”这种新型的公共治理模式所代替。
因此,公安机关警务机制改革是顺应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适应复杂的动态治安环境下社会管理工作的重大创新,其主要内涵当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公安精神为动力、以整体作战法为抓手、以信息化建设为目标,以一警多能、综合执法、群众满意为目标,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全力打造民生警务、阳光警务、平安警务、效能警务的成果。其主要内容主要是减少层级,做大做强基层派出所;落实民警“五员”角色,做专做实警务室;建立职责规范体系,做优做精市局机关;体外监督,强化执法规范;合并警种,实现警力下沉;回归警务运行权,实现职责权一致;教育培训,合理配置警务资源;科学设置勤务,构建快反机制。
二、当前中国警务机制改革的目标与方向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的政府改革目标。这一目标明确反映出的信息就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随着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大职能的确立和不断加强,新时期政府改革战略选择的核心就是建设企业型政府,即规范化的服务型政府。
所谓服务型政府就是指政府遵从民意的要求,在政府工作目的、工作内容、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上用公开的方式给公民、社会组织和社会提供方便、周到和有效的帮助,为民谋利,促进社会稳定发展。服务型政府的服务主体是各级政府,服务对象是公民、社会组织和社会,服务的宗旨是为民谋利,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服务的内容是由民意决定,服务的方式是公开透明。
众所周知,警务作为政务的一种,是政府最贴近于民众的政府管理,时时刻刻和民众息息相关。人们对政府的评价、感知,很多时候可以通过警务感知。而服务型警务正是服务型政府的具体职能要求。因此在这些基础上,我们可以认为,当前中国警务机制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必然是服务型警务的构建与完善。
从公共治理的视角来观察,服务型警务也应该是和有限警务、责任警务、法治警务、廉洁高效警务、诚实信用警务、有效警务紧密相连的,内在统一的。具体的说,服务型警务要求:明晰警察的角色定位,倡导顾客导向的服务理念;实行适度分权,创建弹性化管理;引入绩效管理,全方位提高绩效;建立完善责任机制,塑造责任警务;引入竞争机制,改善公共服务质量;建立回应机制,提高公民参与能力。
三、当前中国警务机制改革的价值追求和具体体现
纵观当前中国正在或将要进行的警务改革,实质上包含了三个层次的改革,第一层次的改革是警务体制的改革;第二个层次的改革是警务机制的改革;第三个层次的改革是警务运行模式、警务方法的改革。而警务机制的改革主要是在深度应用“整体作战法”的基础上,开展民生警务、平安警务、阳光警务、信息警务、快速反应警务、合成警务。仔细研究,我们不难发现,服务型警务正是当前我国警务机制改革的价值追求,其主要内容和具体表现有三:
(一)群众满意
当前中国警务机制改革的总目标应该设定为“一警多能、综合执法、群众满意”,真正做到了明晰警察的角色定位,倡导顾客导向的服务理念,真正将执法为民落到了实处,由于评价体系的改变,这也从根本上解决了民警执法的动力问题,使民警能真正伏下身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可以用下列图示来表明当前中国警务机制改革模式与群众满意度的关系。
(二)执法效能提高
警务机制改革中的“一警多能、综合执法”,就是所谓的“一加”,“一减”。即“四警合一”,推动警力下沉。如河南省新乡市公安局对交警、巡特警、治安警、刑警等警种实行“四警合一”,打破警种分工,一警多能,综合执法,构建集情报信息、打击犯罪、治安防控、交通管理、人口管理、城市管理和服务群众一体化的新型警务体制,使一线基层的警力由过去的25%升至70%。正如新乡市洪门派出所所长张新平说:“实行四警合一后,一个民警不再像过去一样交警不管治安的事,治安不管刑侦的事,而是在干好主业的同时,兼顾其他,真正实现了警力的无增长改善。”这就大大提高了民警的执法效能,提高了工作效率。当然,警务绩效也随之提高。
(三)扁平化管理体制的建立
让群众成最大受益者——是公安机关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与改革的目标追求和本质特征,警务机制改革所确立的扁平化管理体制,无疑正是为适应和满足这一目标而建构的。警务机制改革的鲜明特点就是“减少层级”,变过去的市公安局、公安分局、派出所三层管理为市公安局、公安派出所两层管理。比如新乡市将市区原有的6个公安分局和23个派出所撤销,新建12个派出所,由市公安局直接领导。每个派出所内设“四队一室”,即案件侦查大队、治安管理大队、社区警务大队、交通巡防大队和勤务综合室,改变了过去分局和派出所警种、部门设置过多、职能单一的弊端。“比如,案件侦查大队由过去的刑侦、经侦、禁毒等部门整合而成,负责侦办辖区内发生的所有刑事案件,较好地解决了警种分工过细、职能单一的弊端,避免了警力资源浪费。”也使更好更便捷的服务群众成为可能和现实。
四、当前我国警务机制改革的路径选择和对策分析
(一)树立公共治理理念:完善服务型警务模式
世界银行报告认为“政府对一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这种发展能否将持续下去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追求集体目标上,政府对变革的影响、推动和调节方面的潜力是无可比拟的。当这种能力得到良好发挥,该国经济便蒸蒸日上,但若情况相反,则发展便止步不前。”亨廷顿也认为:“各国之间最重要的政治分野,不在于他们的政治形式,而在于他们政府的有效性。”可见政府对一个国家社会和政治的影响是多么巨大。而作为政府重要组成部分的公安机关的治理理念又决定着它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模式来管理社会。公共治理理论提出的“善治”,作为一种比较理想的政治和社会管理形式,是人们在政治和行政改革中所追求的目标。合法性、透明性、责任性、法治、回应、有效性,作为善治的七个要素,正是服务型警务的理论基石。在警务体制和机制的改革中,只有持续不断的强化这种理念和基石,才能持续不断的把我国的警务改革推向深入和更高的高度。
(二)提高思想认识:激发创造活力
责任性和回应是服务型政府的两个重要因素。责任性,它指的是管理者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服务型政府要求运用法律和道义的双重手段,增大个人及机构的责任性。而回应的基本意义是公共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必须对公民的要求作出及时的和负责的反应。在必要时还应当定期地、主动地向公民征询意见、解释政策和回答问题。回应性越大,善治的程度也就越高。从公共治理的角度来分析,公安机关的社会管理创新作为整个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切实提高广大公安干警的责任意识和回应。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做好一项工作,思想的统一和认识的提高是前提,是关键,是保证。只有真正做到这一点,公安机关才能在大力推进的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和改革的大潮中游刃有余、顺风顺水。
警务机制改革是在当前面对社会转型、体制转轨、利益格局调整、社会矛盾凸显、维稳任务艰巨的复杂社会环境下,如何通过有效的社会管理成功实现对社会治安的管控,进一步改进警务体制、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提高快速反应处置能力,从而有效地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化解社会矛盾,真正的实现公安机关巩固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保障人民的安居乐业的重大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更好地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有益改革和尝试。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只有广大公安干警的思想认识到位了,自然而然会迸发出强烈的责任感和回应,有利于警务模式改革的推进和完善。
(三)加强体制机制创新:让群众成最大受益者
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孟建柱2010年6月10日至11日在重庆调研时指出,公安机关要始终继承和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问题,进一步加强公安队伍建设,切身维护社会稳定,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2010年6月26日至29日,孟建柱在广东调研时强调:各级公安机关要牢固树立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宗旨,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完善部门警种协作配合机制,……,努力把社会管理创新成果惠及于民。孟部长关于推进公安机关社会管理创新的观点和要求,正是公共治理理念的很好诠释。同时,我国公安机关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强化服务理念、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创新队伍管理载体……,我国各级公安机关坚持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实践,不断创新体制机制,着力破解社会管理难题,日益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新期望和新要求。群众的满意度日益提升,人民群众正在和必将成为公安机关开展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最大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