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问题己经成为严峻的社会问题,因此必须重视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成因分析,从源头上防控青少年犯罪事件。在研究犯罪行为的诸多理论中,特拉维斯·赫希的社会控制理论被认为是当代犯罪学研究中最主要的理论成果之一。这一理论对青少年犯罪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也诠释了家庭在防范青少年犯罪中的重要作用。
一、社会控制理论概述
赫希的社会控制理论是建立在霍布斯的性恶论和迪尔凯姆的失范理论基础之上,赫希认为,每个人都有犯罪的自然倾向,如果放纵自己的欲望,人人都会实施犯罪,而大多数人之所以从未犯罪,是因为有外在的社会控制机制将其抑制,这些外在社会控制是诸如学校、家庭、教会等社会力量。赫希通过“社会联系”这一核心范畴论证青少年犯罪与社会控制之间的关联,并认为这种“社会联系”会使青少年增强社会责任感,顺从社会传统规范,从而防止青少年犯罪。
“社会联系”包含依恋、奉献、参与、信仰这四个要素:依恋即个人与他人,特别是父母和学校的感情联结,一个人如果对家庭、学校的感情联结越强烈,就越不可能走向犯罪;奉献是指将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传统生活目标的追求,以及对未来成功的期盼,如果个人渴望获得成功,那么就不会冒着损害自己前途的危险去从事违法犯罪活动;参与是指对社会传统活动的参加,赫希认为,较深入地参与传统活动,就会缺少从事越轨活动的时间和精力;信仰是指对传统价值观念和道德法制观念的态度或者接受意愿。在赫希看来,从这四个方面增强个人与社会的联系能很好地达到防控犯罪的效果。
二、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影响
家庭因素对未成年人犯罪具有很大的影响。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在2010年所做的调查显示,家庭关系不好和家庭教育不当是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因素。研究者对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影响因素的探讨归纳起来分为三类:(1)家庭背景变量,主要包括家庭的社会经济条件、家庭结构等因素;(2)家庭功能变量,主要包括家庭气氛、亲子依恋、亲子沟通等;(3)家庭成员的行为变量,主要包括家庭的教养方式和父母监控。
(一)家庭背景变量
1.家庭结构。有研究表明,家庭结构不健全会对子女的发展产生副作用,尤其当家庭破裂是由于离婚、遗弃、父母分居造成而不是死亡造成时,单亲家庭与犯罪的联系最明显。一方面,父母离异对青少年的心理会造成很大的伤害,致使他们情绪消极、自暴自弃、孤独、自卑、怨恨。另一方面,不健全的家庭结构预示着家庭教养功能的减弱,有不少青少年犯罪就是因为处在单亲家庭中,家长疏忽了对孩子的教育。离异家庭儿童在同伴关系、自控能力、情绪、性格、道德和学习等方面都明显不如来自健全家庭的儿童。这些很可能会成为孩子正常社会化过程中的障碍,影响他们的正常成长。2010年调查显示,在“长期生活对象”的调查中,未成年犯选择“亲生父母”的仅为55%,“爷爷奶奶”、“兄弟姐妹”、“朋友”均占较大比例,尤其是“朋友”,高达31.3%,仅次于“亲生父母”。而“不与亲生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原因主要有:“父母离异”、“父母感情不好”、“父母因工作原因离开自己”。家庭健全对未成年犯影响显著。
2.家庭的社会经济条件。家庭经济状况在某种程度上会对青少年犯罪有一定的影响。家庭条件过于贫困,容易使青少年在心理上产生落差,在与同龄人的对比中产生自卑、内向的情绪,为了满足自己从家庭中无法满足的物质欲望,往往铤而走险。但另一种情况,在富裕型家庭中,父母如果给孩子过度的物质享受,满足子女的任何要求,这容易让孩子把物质价值放在第一位,甚至认为任何事情都能通过家里父母的钱财、权利或者关系解决,如此一来在行为上极易触及社会底线,实施社会越轨行为。
(二)家庭功能变量
1.家庭气氛。家庭关系和谐,青少年对家庭有强烈的归属感,这对其健康成长十分有利;而如果家庭关系紧张,青少年容易缺少安全感,从而对家庭产生恐惧。这种家庭紧张对青少年来说是非常有害的,因为他们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和照料,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特别是当家庭的情感功能无法发挥时,青少年有可能逃离家庭,转而向社会寻求支持与认同,一旦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就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值得注意的是,在家庭关系中,家庭暴力的出现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是最严重的。家庭暴力使青少年感受不到家人间的亲密、温暖,无法产生归属感,易产生与他人和社会的隔阂,导致性格冷漠、孤僻,易形成反社会人格。
2.亲子依恋。在赫希对“依恋”这一要素的解释中,很重要的一方面是个人对父母的依恋,即与父母之间的情感联系,这是犯罪的重要抑制因素。感受到爱、认同父母、尊重父母的青少年最不可能犯罪,这主要是因为个人在打算进行犯罪行为时,会考虑到这一行为对这种联系造成的损害,会先联想到这一行为会让父母失望和不安,所以会有效地制止犯罪。
3.亲子沟通。有研究表明,积极沟通对犯罪行为有重要的预防作用,在沟通的过程中青少年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学到一些处理解决问题的技巧,通过良好的沟通可以防止和减少问题的发生,也可以共同解决己经发生的问题。有研究表明父母与孩子沟通时间越长,孩子越少有行为问题。若与父母一方存在沟通问题或与父母沟通较少的儿童青少年更有可能参与严重的违法事件。同时,亲子沟通还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社会适应均有重要作用。
(三)家庭成员的行为变量
1.家庭的教养方式。良好的教养方式有利于促进青少年的社会化发展,而不良的教养方式则是子女心理、精神、行为问题的重要危险因素。可以说,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与父母对孩子的不良教养方式有密切关系。犯罪青少年的父母对子女采取的教养方式有多种类型,比如:过分溺爱、过多的干涉与保护,过多的拒绝和否认,过于严厉的惩罚,这些较为极端的方式都会影响子女的正常社会化,使其形成不良的习惯与人格。因此,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不当是导致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原
因之一。
2.父母监控。有研究表明,父母对儿童行为的监控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发生发展。青少年知觉到的支持和控制(特别是来自父母的)水平越高,参与问题行为的可能性越低。可以说,父母的监控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社会控制理论认为,依恋父母的青少年受到父母监控,这将减少他们接触有违法犯罪或问题行为同伴的机会,从而有利于制止犯罪。而如果没有对父母的依恋,与父母关系疏远,这时家庭就失去了控制青少年犯罪的作用,个人就很可能实施犯罪行为。
三、社会控制理论对我国家庭教育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启示
按照特拉维斯·赫希的社会控制理论,个人与家庭、学校、宗教等传统社会制度之间的纽带,会保证个体不去实施违法行为,而这些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家庭因素。我们应当重视家庭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中的作用。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发挥家庭预防的功能:
(一)优化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社会化的顺利完成有着重要影响,青少年的行为问题与家庭教养方式有着密切关系。如果父母给子女更多的关心与理解,让子女感受更多来自家庭的爱与温暖,那么子女出现行为问题的可能性就会减少,而如果对子女的教育更多的是通过惩罚、拒绝否认,或者过于溺爱与过度保护,则容易助长不良行为的出现。另外,家庭的教育方式也应当适合青少年的特点,青少年是不断成长和发展的个体,因此,教育方式也应当随着青少年的成长而调整。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要尤其注重培养和引导子女的道德观念与法律意识,让他们懂得遵从最基本的价值规范,以及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感,等等。
(二)构建和谐的家庭环境
家庭氛围对青少年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在良好的家庭气氛中,青少年容易形成乐观平和的心境,能够与他人友善相处。而紧张的家庭气氛让青少年没有安全感,导致他在人际交往中容易形成多疑的性格,很难与他人和睦相处。要营造融洽的家庭氛围,关键在于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沟通。因此,父母要多与孩子沟通和交流,积极主动地去了解他们的心理和内心想法,能够及时掌握其思想变化,以帮助子女正确地分析与处理前进道路上遇到的烦恼和困惑,避免各种情绪和行为问题的产生。同时,父母还要鼓励子女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情感,对于子女表达的观点,父母应耐心倾听、合理引导。这些方式都有助于强化子女对家庭的归属感和依恋感,青少年与家庭之间的这种紧密联系可以起到防控犯罪的作用。
(三)家长要提高自身的素质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对于青少年而言,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较强,倾向于模仿,父母是他们重要的模仿对象。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加强自身修养,用正确的价值观与行为方式影响子女,为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父母既能言传,又能身教,这样教育的效果会更好。
参考文献
[1] 常爱芳.当今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分析[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01).
[2] 王广聪.犯罪学中社会控制理论的回顾与展望[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9(06).
[3] 操学诚等.2010年我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分析报告[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1(06).
[4] 李艳丽.家庭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J].研究生法学, 2007(05).
[5] 冯宇平.论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2).
[6] 孙菁菁,陆箭宇.浅析家庭因素对我国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影响——一种犯罪社会学角度的分析[J].法制博览, 2013(07).
[7] 蒋索等.家庭因素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6,14(3).
作者简介:秦宏宇(1984.05- ),女,北京政法职业学院,研究方向: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