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法学论文>司法制度论文

简论贪污贿赂罪中询问证人的特点

2015-08-12 09:1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论文摘要]贪污贿赂罪是属于职务犯罪的一类罪,该类罪中的证人作用重大,特点突出,随着反腐败战斗的推进,职务犯罪的侦办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其中证人对贪污贿赂罪侦办的影响显得愈来愈大,我国询问证人的制度需要研究和完善。
  [论文关键词]贪污贿赂罪;证人;污点证人;询问时间

  证人,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法律上指除当事人外能对案件提供证据的非当事人。根据《刑事诉讼法》第六十条的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有作证的义务。”虽然在法律中规定了案件知情人的作证义务,但实践中,相关证人往往出于自身或家人的人身或财产的安全而拒绝作证,这给办案机关的工作带来挑战,也在一定程度上放纵了犯罪。相对于普通的刑事案件,贪污贿赂罪中的证人,也就是案件知情人则会有更多的心理活动,他们对案情的交代与否,往往成为决定案件成立的决定性因素。笔者将会在本文中就贪污贿赂罪中证人的特点展开讨论,并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证人与犯罪嫌疑人身份的混同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反腐力度的增大,部分公职人员在贪污或受贿的时候开始变得小心谨慎。每一件贪污贿赂罪案件的报道,一方面是为了警醒公务员队伍,预防犯罪,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使案件的处理公开透明,避免新的腐败发生,使人民大众满意的同时,显示政府打击腐败的决心和力度。但不得不说,这也教会了潜在的犯罪人如何犯罪,如何去规避法律的制裁。
  正是贪污贿赂罪的犯罪人的小心,相关案件的知情人非常少,这些知情人往往就是犯罪行为的参与者。贪污贿赂案件与其他刑事案件相比,这类案件的被查对象为了保护自己,都是尽量缩小知情的范围,能够直接证明犯罪人犯罪事实的知情人往往就是犯罪行为的参与者。如受贿罪和行贿罪,这是一个典型的对向犯。对向犯,是指以存在二人以上相互对向的行为为要件的犯罪。也就是说,只要公职人员的受贿罪成立,该行贿人的行贿罪也将成立。当然了,这个对向犯的成立与否,还要排除公职人员索贿的情况,同时行贿人谋取的应当是不正当的利益。即是说,知情人就案件相关事实向检察院自侦部门进行陈述的行为,不仅仅是在为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行为作证,也是在承认自己犯有行贿罪,虽然根据《刑法》第三百九十条第二款的规定:“行贿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代行贿行为的,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但实践中每一个行贿人在接受司法人员询问伊始,都会否认自己有行贿行为,以图避免法律的责难。正是这种知情人可以由证人身份转化为犯罪嫌疑人身份的两重性,使证人在接受侦查机关询问时,往往拒绝配合,他们这种做法也是出于保护自己的目的。

  二、证人证言的重要性

  贪污贿赂罪的证人往往比一般的刑事案件中知情人显得更加重要,一般的刑事案件是“以事立案”,所以知情人的作用更多体现在找人方面,这样的知情人大多是与案件没有任何关联的群众,从这些知情人的口里得来的信息多是犯罪人的相貌特征和行迹,对案件的事实大多没有影响;贪污贿赂罪多是“以人立案”,贪污贿赂罪中的证人,常常是获得案件信息的重要来源,往往能够决定一个案件的查办方向。因为贪污贿赂罪案件暴露的时间较长,犯罪人有足够的时间销毁犯罪后的证据,并与知情人达成攻守同盟,编好理由以应对未来可能的调查。所以一些时间较长的犯罪线索里,证人证言对案件的发展尤为重要,有的案件几乎就是要通过询问证人才能明确犯罪人的犯罪事实,为立案定罪打下基础。

  三、询问证人的时间没有法律依据

  正如前文所述,贪污贿赂罪中的知情人多与犯罪嫌疑人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如果一旦在接触知情人后,侦查机关没有成功获取有用的证人证言,知情人很可能会在离开侦查机关后与相关人员通风报信,使他们产生侦查机关没有客观证据的认识,从而会给侦查机关的办案工作带来不小的阻碍。由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执法轻司法的观念存在,检察院的自侦部门的发展要远远逊于公安机关,基本上没有如公安那样的电话监听等技侦手段,短信或即时通讯工具的聊天信息也因为调取的难度较大、周期较长等原因,在侦查初期的作用有限,所以检察院自侦部门的侦查手段一直比较单一,更多地是靠法律政策攻心,长时间问话来获得有用的证人证言。2012年通过的新《刑事诉讼法》增加了排除非法证据的款项,这给检察机关的办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为贪污贿赂罪中的证人身份的复杂性,询问证人的难度有时不亚于讯问一名犯罪嫌疑人,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证人证言,这是每一个办案人员要面对的难题。
  虽然《刑事诉讼法》中没有就证人接受询问的期限做出规定,但《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七条第二款就讯问犯罪嫌疑人做出规定:“传唤、拘传持续的时间不得超过十二小时;案情特别重大、复杂,需要采取拘留、逮捕措施的,传唤、据传持续的时间不得超过二十四小时。”根据“举重以明轻”的刑法学理论,讯问一名犯罪嫌疑人的最长时间尚不得超过二十四小时,那么询问一名证人的时间就更不应该超过二十四小时了。实践中,侦查机关询问证人的时间也是控制在二十四小时以内,这种做法于法无据,仅仅是出于舆论考量的无奈之举。如果有侦查机关询问证人的时间超过二十四小时,这种行为虽然看似不违法,但恐怕很难承受舆论的诘责,因为这很容易侵害证人的人身权利。《刑事诉讼法》没有规定询问证人的时间的这一做法,一方面会使保护证人合法权利的工作陷入不稳定状态,另一方面也陷侦查机关于被动局面。

  四、几点思考意见

  (一)建立贪污贿赂犯罪案件污点证人制度
  污点证人是证人的其中一种,就是具有犯罪污点且知道案情情况的人,多存在于贿赂犯罪、共同犯罪和团伙犯罪等案件之中。{2}因为贪污贿赂犯罪案件的知情人范围小,且多存在利益关联,很容易形成攻守同盟,给办案取证带来巨大难度,非常不利于案件的办理,若建立污点证人制度,将会大大提升侦办案件的质量和效率。贪污贿赂犯罪对政府的威信伤害极大,所以惩治公职人员的腐败才是制定贪污贿赂罪等罪名的主要目的,倘若对在犯罪中处于次要地位、罪行轻微的知情人实行豁免,让他们抛却被法律责难的思想负担,不难预见,侦查机关会很容易瓦解贪污贿赂犯罪里的利益同盟,从而取得关键证据,惩治公务人员的腐败行为,从而彰显法律的威严和维护政府的公信力。
  这种污点证人制度早在2003年13月31日就在《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第三十七条做出了规定:“对于在根据本公约确立的犯罪的侦查或者起诉中提供实质性配合的人,各缔约国均应当考虑根据本国法律的基本原则就允许不与起诉的可能性作出规定。”鉴于贪污贿赂案件的复杂性和隐蔽性,其对政府公信力和法律威严的破坏是持久且严重的,只有尽可能多地扩充案件线索,尽可能快地查办案件,才能让民众更好地信仰法律。因此,为了能够使侦破贪污贿赂案件变得高效便捷,我们应该参照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司法经验,结合我国的特点建立污点证人制度。
  (二)适当放宽询问证人的时间限制
  如前文所述的贪污贿赂犯罪中的知情人特点,他们不愿作证或者拒绝作证的现象十分普遍,由于没有污点证人制度的建立,侦查人员要花费很长时间和精力对知情人宣讲法律和政策,往往也只是得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很多案件因为时间的限制贻误了战机。一项制度的建立费时费力,所以我们在短期内不能指望污点证人制度的确立,只能将办案的突破方向放在询问时间上。现行的《刑事诉讼法》对于询问证人的时间并没有规定,实践中,办案机关往往是参照讯问犯罪嫌疑人的时间来询问证人。这在表面上看来是有利于保障证人的人身权利,但实际上并没有法律的支持,也不利于惩治腐败。
  既然如此,笔者认为可以适当放宽询问证人的时间,较长的时间会使侦查人员与知情人进行更充分的沟通交流,也能使知情人充分感受到压力,从而提升案件的侦破率。为了切实保障知情人的人身权益,建立询问证人的审批制度。在询问期间,要保障被询问人的饮食和必要的休息时间,询问的时间不超过二十四小时,如案情需要,经过主管检察长或检察长的批准可以再延长二十四小时,这样即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询问时间紧张的症结,也使询问证人成为一项被严格监管的工作,有利于减少当前部分检察机关因为急于获取口供而超期羁押或暴力取证的现象发生。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