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两高”新掌门尘埃落定。曹建明,将脱下中国一级大法官袍,走向首席大检察官之位;王胜俊,在披上首席大法官袍时,身后是陪伴他15年的副总警监警衔。
这可能是1949年以来最有意思的法检两长交替:在“首席大法官”、“首席大检察官”、“副总监督”这些现代法律语汇中完成转换。
1992年,王胜俊成为被授予副总警监警衔的13位政法人士之一。当时他是安徽省政法委书记、省公安厅厅长。这一年,曹建明开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7岁的他已是华东政法学院的著名教授。
10年间,曹建明第一个走进中南海讲法制课,之后从上海来到北京,由学者成为官员。2002年,他以最高法院副院长之身荣任中国一级大法官。有人说,当年在最高法院副院长提名人中,曹建明的履历让人看到了“学者的出路、教授的荣耀”。
此次当选最高检检察长,曹建明又创造了法律学者从政所能达到的最高级。
相比之下,王胜俊的上京路并无熠熠星光。正如和他有过接触的人所说,他的仕途如其个性般“稳健从容、中正平和”。1993年,当了近18年安徽省政法委书记的王胜俊来到北京东华门――中国司法体制运行的中枢――中央政法委。
1998年,王胜俊升任中央政法委秘书长,一当就是10年,而这10年正是体制内外司法改革要求最迫切的10年。
王胜俊任职15年的中央政法委是中国司法改革重要的发动机,近些年几乎每项重大司法部署都从这里发出,而且也只有强大的中央政法委才可能协调中央编制办、中组部、财政部等政法系统外部门,共同开启司法体制改革的大船。
正因如此,有着30年地方和中央政法委工作经验的王胜俊,尽管非法律科班出身,亦被法律界人士看作深谙中国司法体制运行逻辑的“内行”。
从革命人到政法人
从1949年沈钧儒、罗荣桓分别出任最高法院院长、最高检检察长起的之后40年,“德高望重”是“两高”首长人选的共同特点。“延安五老”中的二老董必武、谢觉哉就曾担任最高法院院长,他们的继任者杨秀峰、江华是参加革命多年的老前辈,多位最高检检察长如张鼎丞、黄火青、杨易辰也不例外。
他们中有学法之人,也有人在任院长前从事过法律职业,如沈钧儒曾经是大律师,董必武曾在东京私立日本大学攻读法律,杨易辰早年就读于天津法商学院。总体而言,历任两高之长多数都是久经考验、功勋赫赫的老一辈革命家。
随着公众对司法公正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两高”换届也成为关注焦点。“两高”前任肖扬与贾春旺因各自政法背景被外界赋予“两高”走向专业化的标志。此次,王、曹两人的履新延续了这一风格。
目前31位地方高院院长中,17人法律科班出身,在很多人看来,已是法律职业化成果初现。
思想开明最重要
新任法检“两长”征途漫漫。因为正值司法改革推进已届10年,他们的上任被附上与下一步改革有关的注脚。
有观察人士称,10年司法改革行至深水区,在体制上动刀不可避免。资深政法委官员的协调能力和政治敏感是王胜俊非常可观的优势。法律界人士表示,他出任最高法院院长,或携中央下一步司法改革意图而来,也显示出上层对法院作为司法改革中心的重视。
据悉,中共十七大后,中央正在酝酿新一轮司法改革。这次将直面“司法地方化、行政化”的沉疴,解决法院人财物受制于地方的问题。
对王胜俊而言,从神秘的幕后走到了风口浪尖,除了要面对法官们对他的利益期待,他还要面对那些涉诉上访的拦车人,所有民众对司法的不满和期待。
而曹建明的难题是,他将率领他的检察团队,监督他服务了近10年的法院系统。这位学者型的最高检检察长或将面临来自复杂司法现实的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各负重任的“两高”之长,作为一把手,他们将必须保持法律家的思维,也必须扮演政治家的角色,毕竟转型远未结束,司法尚未呈现本色。本文来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