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文化冲突理论认为所有的文化行为规范可以分成主流和非主流。刑法是主流文化行为规范的表现,犯罪则是与主流文化相冲突的非主流文化行为规范的表现,是少数群体或者各个阶级文化的产物。由于非主流的文化与主流文化相冲突,所以如果行为者选择非主流的文化行为规范,就必然会产生违反刑法的犯罪行为。
[论文关键词]文化冲突;犯罪心理;主流文化;亚文化
一、文化冲突的作用机制
(一)文化冲突诱发犯罪心理
犯罪心理是影响和支配行为人实施犯罪的内心意愿的表达,没有犯罪心理的支配,行为人就不可能实施犯罪。文化冲突会导致某些人出现与主文化不相符合的不良心态,这种不良心态在外界的作用之下,可能会出现恶性循环,当这种恶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最终有可能会转化为犯罪心理,从而促使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
(二)文化冲突导致犯罪行为
文化是由人类创造的,同时人们也离不开文化,人们将文化作为赖以生存的精神条件,人类的行为要受制于文化,决定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在整个社会中,所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当一部分人为了获取比较多的资源而影响了其他人获取资源的权力,此时就会出现冲突。当一种过限的需求削弱了他人获取需求的权力,不愿意接受损害的主体就会寻求救济。救济的方式也是多样的,有人就会冲破主流文化的限制采取比较极端的方式,这种方式可能是主流文化所不能容忍的或者是禁止的,由此便引发了犯罪行为。行为人因为对待文化的态度不同,对行为的选择也就不同,不同的选择就会导致文化冲突。行为人一旦选择了非主流的行为规范并且采取了为主流文化所摒弃的行为方式,就要承受此行为所带来的负面结果,接受主流文化的责难。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抉择也是一个制约与反制约的选择过程,这两种不同的作用机制具有同样的作用力,行为人一旦选择了反制约,就是选择了犯罪。
(三)文化冲突降低犯罪预防和控制
犯罪的预防和控制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制度层面的规范,主要包括法律制度、纪律等,在这些制度规范的引导下,人们就能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另一方面是主流文化中的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和思想道德层面的控制。道德意识和价值观念是文化的固有形态,在一个社会中,正确的思想能够促使社会成员自我约束。行为人的自我意识是内因,对于行为人选择何种行为方式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自我约束能最有效的控制犯罪的发生。预防犯罪和控制犯罪是一个社会加强法制治理的社会文化方面的表现形式,这两种方法所采用的机制是相互联系,有机结合的一个统一整体。在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中,文化冲突使得这两个文化组成部分在不同程度上都遭受了削弱,最后导致社会对犯罪的调控状态失衡,犯罪发生率上升。
二、禁毒主流文化和毒品亚文化中存在的文化冲突引发毒品犯罪
吸毒亚文化群体的成员为了追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将毒品作为群体成员之间的一种时尚的交往方式,吸食毒品成为吸毒亚文化群体成员进行自我标榜,彰显个性的途径。所以说,存在于主流文化和毒品亚文化之间的这种文化冲突是毒品犯罪的一个诱因。
(一)集体主义与个性自由的冲突
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产生和成长在不同的文化生态环境中,在表现形式和固有内容上都存在差异。我国是传统的农业文化,农耕文化崇尚自我约束、借鉴、强调集体的荣誉感和责任心,注重集体的力量。而西方的外来文化,以崇尚个人为中心,主张充分发展个人的价值和个性,具有强大的独立意识,追求个体的成功和价值。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的号召下,一直都是以集体主义为主要的价值取向,弱化和排斥个性自由和个性张扬。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开放也带动了文化领域的开放。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也慢慢地渗透到我国,对我国本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在价值冲突的选择中,个人主义价值观和集体主义价值观发生激烈的冲突。这两种文化的碰撞不仅仅能迸发出火花,甚至能燃起熊熊大火。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许多的人更趋向于选择推崇自我张扬和个性自由的独立意识,导致过分强调自我权利和自我价值,却忽视了个人的社会义务和对社会的责任。没有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的支撑,个人就会丧失对社会的关怀和热爱,甚至对整个社会持冷漠的态度,从而开始放纵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脱离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约束走向犯罪的道路。
(二)崇尚节俭和推崇消费的冲突
我国的传统文化一直提倡节俭,中华民族也将节俭视为优良传统之一。节约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以农业为主要形态的中华大地上,在时间的长河中逐渐成长的农耕文明是谨慎的、未雨绸缪的。所以儒家思想中强调节俭,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只有细水长流才是持续之道。而西方的商业文明则是崇尚以个人为中心,张扬个体的独特性和个人价值,追求个人的成功和个性。西方国家商品经济发达,生产力发展水平高,具有丰富的物质财富。在此基础上产生和发展了以追求享乐和追求生活品质为核心的消费文化,有些人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将追求物质利益和精神享受视为人生的终极目标。
现代社会物质极大丰富,不少人沉溺于物质中,缺乏积极向上的价值追求,低迷的精神状态为毒品提供了市场。同时,在物质生活极为丰富的情况下,人们不仅仅满足于物质层面上的消费,更渴望获得心里的享受。在追求个人享受的时候,很多人禁不住毒品的诱惑,为了贪图一时之快,放纵个人私欲,生活穷奢极欲,不惜浪费大量的金钱去购买毒品。不良的消费观,导致人的欲望膨胀,往往会产生违法行为。病态的消费观念违背了消费的正常规律,盲目的进行攀比。目前,国内的一些吸毒群体将毒品视为高档消费品,成为炫耀财富的资本。
(三)道德至上和功利主义的冲突
道德至上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追求,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向来是把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放在第一位,强调精神追求优于物质追求,人生的最高追求就是自我修养和自我确认,养家、治国、平天下是个人的道德修养的基础。而以市场经济为背景的现代文化,则更加侧重于物质利益的追求,充分体现了以功利主义为核心的价值取向。功利主义是整个社会中的一种价值取向,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行为者自身的个人素质导致功利主义的思想意识会产生不一样的后果。
在道德至上和功利主义的冲突中,很多人陷入了功利主义的泥潭中不能自拔。一味追求物质享受,沉醉在物质中,就会忽视道德的约束,对于道德要求视而不见,由此可能走向负面,走向万恶的深渊。在贩毒分子看来,钱才是最重要的,为了赚钱可以不惜一切代价,不计任何手段。在他们看来,金钱的损失才是最大的痛苦。在金钱的诱惑下,贩毒分子不惜铤而走险。很多的贩毒分子不能抗拒金钱的巨大诱惑,一而再,再而三地从事犯罪行为,沦为金钱的奴隶,最终自己也成为阶下囚。对吸毒者而言,一部分娱乐明星为了达到表演的目的而吸食毒品,还有的作家为了激起创作的灵感而吸食毒品。艺术家从事艺术创作是天经地义的,但是要在道德礼仪和法律规范的约束下进行,如果艺术家只是钟情于自身的创作,而无视法律和道德的约束,那么笔者相信艺术家的艺术人生也不会太长久。
(四)公平与竞争的冲突
公平作为一种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取向,有着极为深远的历史。公平思想是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人们对于共同美好生活的一种希望。孔子曾经说“不患贫而患不均”,在同一个社会群体中,利益的分配要体现出合理性要公平合理。只有在公平合理的环境中,各个群体的成员才能获得心理上的满足,社会发展才能稳定。
在竞争理念的影响下,实施“按劳分配”的分配方式。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竞争确实有效地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和积极性,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是竞争具有排他性,为了谋取自己利益最大化,有些人在竞争中会采取不正当的手段,通过违法的手段在短时期内获得财富的积累。众多的贩毒分子没有选择通过劳动致富,而是铤而走险,另辟蹊径,冒着被法律惩罚的风险获取暴利就是不正当竞争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