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法学论文>经济法论文

浅谈社会管理创新对环渤海区域法治建设提出的

2015-10-13 09:3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区域建设呈现出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社会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正在经历着国际间、区域间、地域间的转型和改革。其中,环渤海区域便是其中值得称道的一笔。一方面,环渤海区域建设在诸多产业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另一方面,传统社会管理体制的局限性也日益呼吁创新性改革。笔者希望以社会管理创新为视角,着眼于环渤海区域法治建设的新转型、新目标和新要求。

  [论文关键词]环渤海区域;社会管理创新;法治建设;新要求

  一、环渤海区域的动态与发展

  (一)环渤海区域的动态
  作为我国重要内海,渤海三面环陆,被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华北平原所环绕,并夹在辽宁、河北、山东、天津三省一市之间。渤海面积达77000平方公里,平均深度约18公尺,其不仅自然资源丰富,同时也已逐渐成为了东北、华北、西北和华东部分地区的主要出海港口。总而言之,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复合的生态系统赋予了渤海五大资源优势:海盐、渔业、港口、石油和旅游,而这便是环渤海经济区得以建立的资源基础。
  “环渤海区域”,或称“环渤海经济圈”,是指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同时一直延伸辐射到辽宁、山西、山东以及内蒙古中东部的区域性经济区。该区域位于中国沿太平洋西岸的北部,环绕着渤海全部及黄海的部分沿岸地区,是中国北部沿海的黄金海岸。环渤海地区主要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也就是三省两市的“3+2”经济区域。
  (二)环渤海区域的发展
  作为我国新兴的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近年来,环渤海区域吸引了许多国内外大中型企业在此建址。经过了十几年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建设,环渤海城市对全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此也带来了环渤海区域各大城市的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更重要的是,港口作业的兴起和对外贸易的加大进一步促成了大量的商业机遇。可以说,环渤海经济区的建立,充分体现了“地域有界而商无界”的理念。可以预测的是,在未来几年,环渤海经济区以及其周边的产业竞争定会更加激烈。

  二、社会管理创新的背景与内涵
  (一)社会管理创新的背景
  第一,社会阶层的利益博弈需要社会管理创新。
  现代社会区别于传统社会的一点便在于阶层的层次性和利益的多元化。当前,随着我国市场体系的初步建立,利益分配的格局已经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分化,中国社会已经形成了以失地农民、进城民工、城市下岗职工、拆迁户等为代表的位于社会底层的特殊困难群体。一方面,在传统社会的环境中,社会竞争程度低、资源分配模式集中、社会意识相对保守决定了社会主体的独立意识薄弱以及利益主张简单。但是,伴随着社会发展的进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社会主体的世界观、价值观逐渐多元发展,直接导致了现代社会中的阶层分化和利益博弈。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便显得捉襟见肘,于是如何能够以更现代的方法协调各方利益关系便成为了当今社会管理体制的新要求。
  第二,人口流动和区域迁徙需要社会管理创新。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信息丰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贯穿于社会生产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一方面,社会的发展拓宽了人的视野和空间,使得不同国家和区域中的人际交往和人口流动逐渐成为常态。可以说,现代社会中的人口流动和区域迁徙是信息社会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现代社会中的人际交往已经不仅是面对面的沟通与互动。伴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与人之间的时间和空间变得更加多维,一个人足不出户,并不意味着孤立无为。网络社会使得闭门造车成为了可能。虚拟社会的复杂性对现代社会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其中,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既源于社会管理创新的崭新的迫切需要,又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题中应有之义。
  第三,社会失范和无序风险需要社会管理创新。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事实上,“没有规则,不成社会。”一个健康的社会发展模式应当将发展与稳定相结合。同时,社会的发展也好,秩序的维护也罢,规则在社会中的作用是基础性的、不可替代的。一方面,社会调整系统是由多种社会规则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另一方面,现代社会调整系统应当建立以法律为主导的规范系统。基于此,面对新兴的社会管理问题和管理要求,我们以往所惯常使用的社会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不得不做出相应的调整。在这种意义上,社会管理创新首先应当是管理理念的创新,然后是管理制度的创新,更重要的是社会管理方法的创新。唯有此,社会失范和无序风险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与规制。
  (二)社会管理创新的内涵
  社会管理创新,是指在现有社会管理条件下,运用现有的资源和经验,依据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态势,尤其是依据社会自身运行规律乃至社会管理的相关理念和规范,研究并运用新的社会管理理念、知识、技术、方法和机制等,对传统管理模式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造、改进和改革,建构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以实现社会管理新目标的活动或者这些活动的过程。社会管理创新既是理念创新,也是制度创新,更是一种社会实践,其目的在于使得社会关系能够得到更好的调整,社会秩序能够得到更好的维护。当前,创新社会管理就应是一种依法创新的社会管理。否则,这种管理就会走向歧途,造成没有必要的损失和麻烦。



  三、社会管理创新对环渤海区域法治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一)建立和完善环渤海区域开发和发展的法律制度
  从静态意义上讲,社会管理创新要求环渤海区域建立区域开发和发展的法律体系。总体上讲,环渤海区域开发和发展的法律体系至少应当包括法律层级的多样性,规则适用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同时还包括中央立法与地方立法的有机的结合性。例如,第一,环渤海区域开发和发展的法律体系通常应当包括基本法、综合法、专门法等层级,确立环渤海区域的法律地位、法律规制和制度保障。第二,制度设计既要强调“中央立法至上”,又要兼顾环渤海当地情况。第三,环渤海区域的法律制度应当将中央立法的权威性与地方立法的针对性相结合。总体而言,环渤海区域开发和发展需要建立以《区域开发和发展法》、《地区开发规划法》和《环渤海区域开发和发展法》为主干的法律体系。   (二)加强环渤海各省、市、区之间的立法、执法与司法协作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强社会管理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快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积极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之路。由此可见,环渤海区域的法治建设也应当建立健全的社会管理模式。正基于此,我们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加强环渤海各省、市、区之间的立法、执法与司法协作工作。例如,第一,构建环渤海立法协调机构,以及环渤海立法协作会议、立法信息沟通机制;第二,推行环渤海行政合同或协商机制,执法信息公开和省市通报机制;第三,加强各省、市和民族自治地方的司法协调,构建环渤海区域纠纷解决机制和政策协调机制。
  (三)为环渤海区域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
  环渤海区域的建设是以环渤海区域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和基础的,而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所以,总体而言,环渤海区域的法治建设需要以一定的经济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生态环境为依托。其具体内涵大致包括:
  1.健全环渤海区域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
  实质意义上讲,环渤海区域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依赖于区域投资法律机制的构建。事实上,环渤海区域开发和发展中引资、融资、投资关系,官方投资和民间投资,传统型投资和创业型投资,这些问题均需要一个安全、公正、便利、诚信的投资环境。对于环渤海区域而言,一方面,在深化改革、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过程中,应当注意鼓励和保护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的共同发展和平等保护。同时,对于区域开发中未利用或是未被充分利用的国土资源实行符合区域特色的财产制度,这需要民商事法律法规作出应时的制度性回应。另一方面,赋予环渤海区域的投资主体广泛的投资自主性,并且加强环渤海区域经济的宏观调控。其中,政府应当提供更多经济政策支持,以缓解环渤海中小企业在人工成本和原材料供应上的压力。
  2.加强环渤海区域的法律运行机制,保持区域社会和谐稳定有序发展。
  环渤海区域的法治建设应当是全面的、动态的。具体而言,在环渤海区域开发和发展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应当依法行政,努力提高各省、市以及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决策和行政管理的协作能力。不仅如此,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地加强环渤海区域的社会综合治理机制,及时有效地治理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力争通过法律和政策将区域建设中的“民族、民生、民权”问题以及“三农、社保、宗教”问题有效地解决。
  3.维护环渤海区域的生态环境平衡,实现环渤海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的保护需要一体化保护,更需要区域化保护。在环渤海区域开发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坚决防止地方利益和部门利益破坏生态环境,努力解决生态环境的整体性和保护的分散性之间的矛盾。国家环境资源法制的统一性和执法的地方保护主义之间的矛盾;依法实行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的优惠政策,并且充分调动各类利益主体的生态意识;针对环渤海区域的环境污染问题,要将“预防性”措施和“惩罚性”规制相结合,充分总结和汲取生态保护的经验教训,造福环渤海区域人民。例如,到2012年,天津将初步建立流域污染控制和综合整治系统,实现重要海洋功能区达标率85%,入海水量增加12.2亿立方米;实现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80%。
  4.构建环渤海科教兴区战略,通过制度创新,培育环渤海区域良性互动机制
  环渤海区域的开发与发展,不应当仅仅依赖于经济资源注入的“输血”原理,更应当依法大力实施科教兴区战略,通过制度创新构建“造血”机制,以求环渤海区域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一方面,环渤海区域的开发和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事实上,区域科技产业的兴起和外国科技产品的引进,将成为环渤海区域开发和发展中强劲的动力来源。另一方面,如前所述,环渤海区域的经济建设不仅仅需要“输血”机理,更需要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团体加强教育宣传,使环渤海区域的人民不仅能够看得见经济发展的成果,更能够发自内心地感受到环渤海区域建设的内在精神与价值。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