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法学论文>法学理论论文

全球化情境中的中国雕塑现状的综述分析

2015-07-25 09:3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徜徉在众多现代化的城市雕塑之间,我们似乎找寻不到真正带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雕塑了。在与“国际接轨”的大形势下,一味的追求和推崇“国际化”,无疑导致了我国民族雕塑特色的丧失。雕塑是一个发挥空间很大的领域,针对这种现状,我们既要把目光放到国际上去,又要在自己的本土雕塑上深入挖掘,才不至于在与“国际接轨”的道路上迷失了自己的方向。
  关键词:国际接轨;崇洋;民族文化;线;写意性;吸收
  徜徉在众多现代化的城市雕塑之间,我们似乎找寻不到真正带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雕塑了。或许有,但对于对中国传统雕塑认识尚浅的我们来说,发现它们也不免会有些困难。
  差不多从上世纪起,我们就不停叫嚷着要“与国际接轨”,似乎一切与国际接轨的东西都是先进的。全盘的“与国际接轨”带给我们的又是什么呢?是满城用洋名命名的房地产楼盘,是遍地的英语培训班,是报名火爆的出国留学热,还是那满大街染着黄头发,戴着蓝美瞳所谓的时髦年轻人……在这种大形势下,美术界当然也不甘落后,也要“与国际接轨”,要“全球化”,要“人类化”,要“美术创作的根本目的就是融入国际”。就这样一味的追求和推崇“国际化”,无疑导致了我国民族雕塑特色的丧失。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现象呢?我国民族雕塑到底应该何去何从?
  以前,我们经济落后就不免“人穷志短”,崇崇洋,学习一下西方也无可厚非。但是学术界要崇洋,崇的原因就不简单是物质层面上的了,还有复杂的思想和史观方面的原因。从思想方面讲,自我们在物质方面崇洋之时起,思想方面的崇洋也悄悄开始了。殊不知,当一个世纪前的我们满口叫着“洋车”“洋火”的时候,思想方面也不由自主的对西方文化充满了倾慕之情。而把这种倾慕之情深化的无疑就是西方的先进科学了。于是我们高扬着“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开始学习西方,加之之前的崇洋情怀,以为西方的文化科学,中国的文化就不科学,美术也属于文化的范畴。如此说来,中国的美术当然也就不科学,不科学就是落后,所以要学习借鉴西方的美术。
  雕塑是一个特殊的美术形式,它的三维特性让我们自然的就与西方的美术联系在了一起。西方的人体雕塑自成体系,恰好我国的人物雕塑又有所欠缺,我国明清时期雕塑衰落,加之后来的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的热潮,中国的“走出去”政策,使正值苦闷时期的大批雕塑家走出国门,见到西方“科学”的雕塑品如沐春风,自然也就吸收借鉴了。但由于过分强调走“国际化”路线,导致正处在低沉期的我国民族雕塑更难继续发展,于是大批西化的雕塑涌现了出来。从史观方面讲,我们同样推崇科学,自然方面的物种进化论,反映到史观上就是历史进化论。物种从低级到高级,“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也同样适用于历史。众所周知,在历史这条进化路上,西方走的相对快些,那么美术标准便公理般地在“先进”的西方和美国那里,而中国美术又宿命般地被科学规律安排在了落后的阶段,“落后就要挨打”。所以中国美术,甚至审美都只能跟着西方跑。雕塑作为一种美术门类,自然也难逃。
  其实所谓的“国际化”,本质就是“大国化”和“美国化”。从常理来说,“国际”是由一个个国家组成的,这些国家都有自己的个性,这些充满个性的国家聚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带有共性的“国际”。但是不同的国家有不同个性,我们很难把这些国家共性找出来,即使找出来,也不可能把它们集合起来变成一个只有共性的“国际”。所以综合这多层原因,“国际化”实质就是“大国化”和“美国化”了。这样的结果就是“国际主义者们”也真的找不到一个“国际”去接轨了,他们接轨的对象实际上只能是先进的美国,德国等国家,国际主义无疑就变成了“美国主义”“德国主义”了。大的方向上表现的是这样,美术,雕塑这些小的的方面更是无所顾及的跟去“追风”了。
  面对这种现状,我们必须要坚持我们的民族文化身份,我认为首先应该注重传统,在了解我国民族雕塑精华的同时继承传统,发扬传统。要借鉴吸收西方雕塑的优秀之处,但不是全盘与之融合,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保持我国民族雕塑特色的同时,向里面注入新的,有益于其发展的国际因素。有句话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们不能丧失自己的传统,不能盲目的“国际化”,这样才能在世界雕塑之林中保有一席之地。
  中国的传统雕塑不似西方雕塑那样注重团块,而是更注重线的表达。而种线不是坚硬笔直的直线,而是富有弹性,亦张亦弛的曲线。这种富有柔韧性线不正是中国文化和哲学的最好表达吗?众所周知,“线”在我国传统绘画中的地位尤为突出。如果说古希腊的雕塑是西方艺术的最高体现之一而为后世画家为范本的话,而中国雕塑却极具画风。中国的传统雕塑和绘画同源,二者密切结合。从彩陶时代起,塑绘便互相补充,紧密结合。此后历代雕塑多是“塑形绘质”的,我国传统雕塑还经常在雕塑上加彩,用以提高雕塑的表现能力,而西方这种加彩妆銮的雕塑是很少的,这也无外乎是中国传统雕塑的特色之一了。
  中国雕塑还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和装饰性,建筑大师梁思成曾在他的《中国雕塑史》中说“然而艺术之史,雕塑为先。盖在先民穴居野处之时,必先凿石为器,以谋生存” [5]。可见在我国雕塑刚出现时就是带着实用功能的。原始人雕琢出来的石器虽然简单粗糙,但却比没加工过的天然石头更适合人的使用,这使的原始人开始认识到和开始赞赏自身的智慧和能力。同时,也自然地会进一步把赞赏转移到物化了的对象中去,这样,原先只不过是为了使用而生产的石器,此时却闪现出了美的光辉。所以,从这层意义上讲雕塑还是人们审美意义上的萌芽,从其产生就把审美与实用紧密结合起来了。说到中国雕塑的装饰性,看看商周时期的明器,礼器就会有明显的感受了。一件件富有装饰象征倾向的雕塑品,更带有一种超凡脱俗的神秘感,这是西方传统写实性雕塑所望尘莫及的。
  综合起来,中国传统雕塑与西方传统雕塑最大的区别就是中国雕塑的写意性。这种写意性也正是中国雕塑的精髓,中国雕塑不拘于对形象的再现,而是重在表意,强调主体的特征,与西方雕塑重在写实摹仿,强调客体,显然有别。雕塑家旨在以有限的形表达无限的神,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意象妙境。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中国雕塑重线,装銮﹙加彩﹚,实用性,工艺性,写意性的特点了,只有把这些特点有效的组合在一起或是把上述的某种特性发挥好,我想带有中国特色的雕塑诞生指日可待。在民族特色方面,同是美术门类的中国画就保持的比较好。中国画可以如此,客观方面的原因是它的工具-毛笔和纸张-宣纸都是中国所特有的,使用这两种绘画用品本身就可以代表中国。前面讲过,中国素来塑绘密切结合,我们可以把具有强烈民族特色的中国画与中国雕塑结合起来。借用中国绘画在雕塑上的表现来突出中国的特色。如此说来,除了中国绘画还有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元素和表现题材,像中国的京剧艺术,中国的陶瓷艺术,建筑艺术等等,我认为像这些带有中国符号的因素都可以放在中国雕塑中去表现和发挥。
  雕塑是一个发挥空间很大的领域,我们既要把目光放到国际上去,又要在自己的本土雕塑上深入挖掘。吸收国际上有助于我们民族雕塑成长的因素,壮大带有民族特色的雕塑,让中国的雕塑中既不失本民族的特色,又与国际上的流行接轨,而不是完全与“国际”融合,不分你我。还是那句,“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保持自己的特色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我希望中国雕塑可以像中国画那样贴上自己的标签,让人一看到就知道是中国的。而不是在“与国际接轨的”道路上迷失了自己的方向,过度的与西方融合。
  参考文献:
  [1]欧阳英.西方雕塑艺术金库[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陈洛加.外国美术史纲要[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3]犀然.中国雕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王家斌 王鹤.中国雕塑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5] 梁思成.中国雕塑史[M].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