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法学论文>法学理论论文

社会认同理论视角下的警民沟通障碍研究

2016-03-31 15:3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党和国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公安机关也面临着各种考验,尤其是解决群众的利益诉求方面。公安机关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担任着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治安秩序的重要任务,已成为与群众联系最为密切国家机关。因此,公安民警在与群众进行沟通时难免会存在_定的障碍,如果障碍不及时解决则往往会导致警民矛盾激化、警民关系恶化等一些不良后果。社会认同理论作为学术领域的_个重要概念,其本身具有丰富的内涵。现实社会中,警民的沟通不畅更多的是建立在双方不能互相认同的情形之下的。本文以社会认同理论为视角,分析在社会认同的视角下警民沟通存在的特定障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社会认同理论与警民沟通

 

  社会认同理论

 

  社会认同理论是学术界_个较为重要的理论,其本身具有丰富内涵。认同理论的丰富复杂性源于不同学科对社会认知理论的不同认知和界定。诸如: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对它的释义是不同的。所谓社会认同是指个人通过自己(或他人)在某社群的成员资格把自己(或他人)与其他人区分开来,并将该社群内典型成员的特征冠于自己(或他人)身上,让自己(或他人)的特性等同于社群内典型成员的特性。简言之,就是个人将自己归属为某一社会群体,从而对另一个人或社会群体的行为、态度、言语等有一定的区别性倾向。

 

  ()警民沟通

 

  警民沟通是指警务工作人员在具体的警务活动中与人民群众彼此交流或者信息共享,从而就某些问题达成共识,彼此相互了解,最终保证警务工作顺利开展。警民沟通是确保实现警务活动最终目标,使警民双方在感情与思想上达到一致的有效工作方式。

 

  ()社会认同理论视角下警民沟通的契

 

  合点

 

  按照社会认同理论,警察由于其职业属性而以_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存在于社会中,警察群体和人民群众是相互依存、相互协作的关系。两个群体在维护国家安全、社会治安秩序以及共同打造平安事业上有着共同的目标,因此也具有共同的认同。但在一些具体的警务活动中,两者不可避免的会因为社会认同的差异而发生一些矛盾和问题。因此,本文基于警民具有共同的社会目标这一契合点,借鉴社会认同理论指导警民沟通,化解警民矛盾和问题,去除沟通障碍,提高警民认同,共同打造和谐警民关系。

 

  二、社会认同视角下警民沟通的障碍

 

  公安机关在进行相关警务活动中,进行良好的警务沟通并非是一件易事。由于警民间彼此掌握的信息不对等以及某些特定因素的影响,沟通不可避免地会存在_定的障碍。基于社会认同视角下的警民沟通障碍,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_)源自警察的障碍

 

  1.警察执法理念不明晰

 

  我国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执法工作是基于国家法律所赋予的,警察是我国国家政权的坚定维护者,是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忠实捍卫者。但在具体的执法过程中,部分警察不能够准确把握正确的执法理念,行动中不愿放下执法者的身段与群众进行平等的沟通。无论针对已经违法了的公民,还是面对日常民众的纠纷,部分警察都将这种本职工作视为发挥自身权力的主要方式,认为只有在执法过程中以管理者身份自居才是实现自身执法价值的有效途径。一些警察长久以来还有强烈的职业优越感,部分警察身着警服高高在上的思想根深蒂固,从而在具体的工作中忽视了群众,脱离了群众,致使公安工作的开展也得不到群众的认同。还有部分公安民警打着公安工作隐蔽性的旗号,不愿将可公开的政务予以公开,或只公开_些无关紧要的公安工作,使得百姓对此并不能认同。网络时代,多媒体的介入爆出公安机关虚假信息事件、执法不规范案件等更是引发了诸多负面的涉警舆论,加剧了群众对公安机关的不认同程度。

 

  2.警察角色的认知差异

 

  角色认同是社会认同狭义层面的又_维度,所谓角色认同是指人们在社会中必须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扮演不同的角色,各种角色都有_种约定俗成的行为标准,_个人如果赞同社会对某个角色的行为标准,并按照这个行为标准行事,就是角色认同。有关警察的角色定位历来都会引发纷争,而警察角色的定义在国内外的研究中可谓众说纷纭。所谓警察角色是指社会对警察地位的态度与看法,也包括警察对自己的态度与看法。人民群众对警察角色的期待,认为所谓警察应该去从事什么工作以及以什么特定的方式进行工作都是完全基于自身价值观念的不同。在理性选择的指引下每个人都会期望警察所扮演的社会角色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自己的利益诉求。这就是为什么_些群众希望警察以打击犯罪者的身份出现在公众面前,另一些人则希望警察担任社会公仆的角色。

 

  在警察与公众的实际沟通中,例如家庭纠纷,从心理学对警察角色释义的角度出发,将自己定位为打击犯罪的警官认为不必要为了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大动干戈。相反,把自己视为社会服务者角色的警官可能更愿意花费大量时间去调解纠纷。因此,面对双方当事人,纠纷的一方可能将警察视为打击犯罪的战士,认为警察小题大做地采取了压迫者的方式而非本着服务者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因此对警察采取了一种敌视的态度,而纠纷的另外一方可能则与之截然相反。

 

  因此在警民沟通中,如果群众认为警察所扮演的角色与其心目中设想的警察角色有所出入,警民沟通则由此产生障碍,从而导致群众不认同公安民警的执法形式,不配合公安工作,影响了警民共同维护社会安定的良好局面,不利于警民共同打造平安事业。

 

  3.警察形象的不认同

 

  形象认同是社会认同的另一层面,警察形象认同是指人民群众对警察的总体的、抽象的、概括的正面认识和评价。随着招警考试录用方式的推行以及公安院校教育水平的提高,近些年来全国公安队伍日趋显示出知识化、专业化的特点,公安机关形象整体上有很大提升。但部分民警尤其是基层民警依旧存在不符合警容风纪的现象,一些民警上班时间未按要求着装,执勤时候抽烟以及不能严格遵守上下班制度等不良行为,加之目前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民数量不断增加,有关警察的负面舆论_发生便会迅速席卷整个网络。例如湖北佘祥林案伴孙志刚案件曝光出的警察不规范执法现象,这些负面案例已经严重影响到整个公安队伍的形象。此外,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作为与群众密切联系的国家机关,人民警察时刻坚守在打击犯罪的第_线,不可避免的要接触社会阴暗面,要和_些有负面情绪的人打交道,部分民警由于政治立场的不坚定,利用手中职权为他人提供便利,为暴力犯罪充当保护伞在执法过程中变相搞创收等行为已经使广大群众深恶痛绝。正是由于少部分民警的违法乱纪,导致在人民群众心中已形象不佳看,某种程度上已经影响到警察的执法形象。

 

  ()源自群众的障碍

 

  1.对警务工作的态度上

 

  在曰常警务活动中,群众与警察进行沟通通常分为两种情况:_是群众在主动的情况下与公安民警进行沟通,二是群众在被动的情况下与民警进行沟通。对于群众主动与公安机关进行沟通交流,多是因为人们群众有了困难需要警察提供必要的帮助。而群众被动的与公安机关进行交流,则主要是因为公安民警需要群众的配合从而使得某项公安工作得以开展。

 

  对于第_种情形下,在沟通过程中群众通常比较配合民警工作,但由于切身利益受到损害以至于出现自身情绪的不稳定,因此,在面对民警的询问等程序工作中可能会表现出焦虑、不耐烦等。这就使得在警民沟通的过程中,群众由于自身利益的牵绊不能理解警务工作的正常程序和部分民警的执法方式,从而导致沟通出现不顺畅。对于第二种情形,人民群众面对需要配合公安机关进行工作,有的群众本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处事原则,不予配合或消极回应与民警沟通,这种局面是不利于警务工作的开展,也不能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导致警民关系的障碍。

 

  2.对警察形象的认知上

 

  认知障碍是指由于人们对于同一种信息,由于其自身教育程度、生活阅历、背景知识的不相同,由此产生不同的理解程度,从而导致一定的沟通障碍。我国群众对警察产生认知上的障碍多半是对警察群体产生的刻板印象。不可否认的是,负面涉警舆情事件的_再发生的确对我国警察形象提出严重挑战。众所周知,绝大多数警察形象还是较为良好,但不可否认,部分警察的执法瑕疵或不规范执法行为,已在人民群众的心中留下不太高大的形象,使得我国公安机关的整体形象受到不良影响。以至于在警务沟通中,造成人民群众容易对所有警察带有偏见,甚至是有抵触的情绪。警民之间的沟通也会因为群众首先产生了一种先入为主的偏见,使得其不能认同警察开展的警务工作,从而使其沟通效果大打折扣。

 

  3.对警察权威的理解上

 

  警察权威,是警察机关和人民警察在行使警察职权中形成的使人信服的影响力量,是警察机关和人民警察通过执行职权影响公众生活与公众对警察权力信从的统_®作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国警察机关以及警察人员是代表国家行使执法权。但在具体执法的过程中,部分群众对此并不完全认同,暴力阻碍警察执法的事件时有发生。近些年来,暴力抗法成为一些媒体上屡见不鲜的字眼,我国警察的执法权威已经受到了严重挑战。

 

QQ截图20160328111007.png


  一些群众在面对警察的执法活动时,表现出蔑视警察权威,不配合警务工作,更有甚者对警察恶语相向,拳打脚踢。还有部分群众更是不顾警察的职责范围,认为有了困难就要找警察,虽然在某种层面上反应了对警察的信任。但警察_方面受制于警力数量,另一方面也受制于自身的职责权限范围所限,警察也并非万能,_旦警察不能解决相关问题,_些群众就会对警察产生不信任,甚至有群众会对警察权威提出挑战。目前我国警察的权威不断受到挑战,警察与群众在某些问题上不能形成广泛的认同,导致了群众并不认可所谓的警察权威,从而在警民沟通中出现不和谐的音符。

 

  三、解决警民沟通障碍的有效途径

 

  综上,我国警民之间的沟通还存在着很多认同上的障碍,不和谐的现象屡有发生。如何有效的解决警民沟通的障碍以及探索解决障碍的有效途径,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公安机关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在社会认同的理论背景下笔者主要从民警、群众两方面来探索其实现途径。

 

  ()警察方面

 

  1.明晰执法理念

 

  每_个组织的存在都有其特定使命,组织内部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与培育是该组织及其成员履行使命的力量源泉。以忠诚、为民、公正、廉洁为核心的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从根本上解决了‘‘为谁掌权、为谁执法、为谁服务的问题,也为民警履职尽责提供了思想基础和动力源泉。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种社会矛盾彼此交织,人民警察作为人民群众利益的忠实捍卫者,党和国家的坚定拥护者,必须充分认识到自己所意肩负的重担,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与整个公安队伍的执法价值有效的统_起来。公安机关应坚持群众路线,不脱离群众,尽可能的公开政务,使老百姓充分了解公安工作,同时放下身段积极与老百姓进行平等沟通。在警务沟通过程中,不能表现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不能以冷漠麻木的态度面对群众。应该放低身段,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去接待群众,蠃得群众的支持,使民警警务工作的价值得到群众认同,要变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为民本位思想,全心全意为民服务,使得百姓认同公安机关的执法价值,实现警为民、民拥警的终极目标。

 

  2.准确定位警察角色

 

  公安机关的性质、职能、职责都决定了公安机关在开展具体警务活动时扮演着两种角色:犯罪打击者和社会服务者。正确理解警察的角色,不能割裂两则之间的关系,在面对违法犯罪分子时,公安机关毫不犹豫的以打击犯罪的角色出现在公众面前,不能一味迁就,要敢于采用强硬的态度与之斗争,同时也就是在体现服务群众的角色。而在处理群众纠纷以及开展正常的群众工作时,公安机关应从事直接服务群众的角色,当然要与群众进行耐心的沟通。公安民警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具备能够充分实现打击犯罪和服务群众的多种能力。人民群众对警察角色越认同,其警务开展也就越顺利,相对应的警民沟通障碍就越少。浙江省湖州市公安局每年开展的百曰禁毒警方利剑出鞘,严肃打击贩毒、吸毒者,给老百姓一个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同时,在曰常警务中,湖州市局率先兴起的警务广场,与老百姓充分沟通、交流,了解百姓诉求并及时调整公安工作重点让民意领跑警务这一沟通形式得到了当地百姓的一致好评。

 

  3.树立良好警察形象

 

  我国公安机关民警数量庞大,部分民警的不良形象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整体警察形象的提升。改善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不良形象,首先,提高政治素质。人民警察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正确的政治立场。要严格执行公安部出台的三项纪律公安机关和公安干警十个不准等规定,依法从严治警。广大公安干警要摒弃错误的价值观念,时刻警惕不良思想的侵蚀,始终坚持从领导和干部抓起,贯彻实施中共中央八项规定,做到不碰触法律红线,不违反道德原则,不滥用自身职权。从日常细节做起,自觉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监督,在警队内部采取零容忍政策,严肃处理违法违纪的害群之马,做到净化公安队伍,警钟长鸣。其次,还要具有熟练的法律素质。当前建设法治国家,警察具备良好的法律素养是当前我国公安队伍执法的重中之重。警察不仅要深刻领会和执行国家大政方针,熟悉精通公安业务,提高工作技能,以较强的法律素养提高公安工作的效率,实现公安工作目标,蠃得老百姓的认同,建设法治国家要放在重要的议事日程。最后,坚守制度规范。在人民警察的日常工作中认真履行自身岗位职责,发挥警察相关职能,提高执法服务水平。

 

  4.掌握必要的沟通技巧

 

  控制情绪。公安机关面对不同的执法情景,必须迅速作出判断,明确自己应扮演的角色。在面对穷凶极恶的犯罪分子时,人民警察应毫不犹豫的发挥其打击犯罪的职能,维护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于此同时,当以服务者的身份出现在公众视野时,对情绪的良好控制有时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民警情绪的好与坏可能直接影响着警民沟通的效果。现代社会绝大多数人民群众普遍的政治觉悟和法律素养虽然得到了很大提高,但不可否认会有部分群众在面对警察执法工作时产生不理解和不予配合的情形,作为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要时刻提醒自己执法者的身份,善于抓住维护群众利益和坚守法治底线的思维,面对可能产生的不良情绪,要学会克制、保持冷静,使得群众认同公安机关的角色表现,同时良好的情绪也使得警民沟通同频共振,相得益彰。

 

  学会倾听、勤于思考。在警民沟通中,两者之间的许多误会都是由于彼此掌握的信息不对等所引起的,究其缘由都是因为警民之间没有更好的倾听对方的声音,不了解对方的真正意图,由此使得沟通产生巨大的障碍。公安民警在与群众的交流过程中要善于聆听,从中获得必要的信息,了解群众的真正诉求,善于从信息中抓住问题的本质,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维护百姓的切身利益,从而与群众更好的进行沟通。在聆听的过程中,公安民警也会获得公众的支持和信任,公众对公安工作产生认同感,进而也减少了警民之间的沟通障碍。

 

  熟练运用语言沟通。公安机关开展任何警务工作,要将语言沟通摆在所有沟通形式的首位,因此,公安民警必须培养自身的语言沟通能力。在面对违反犯罪分子时,严肃的语言往往起到震慑违法犯罪的作用,而在面对人民群众时,公安民警要懂群众心理,会说群众语言,运用得当、准确、到位的语言同群众进行沟通。同时也要掌握不同的语言表达技巧,使自己所表达的信息能够充分被对方感知,由此实现信息对等,减少不必要的误会。此外,在沟通时还要调整语气,准确适用修辞,使所表达的信息更加具体、详实,让群众真切的感知到警察自以社会服务者的身份开展警务工作,从而对警务工作产生认同感,打破原有的沟通障碍。

 

  ()群众方面

 

  1.认同警务工作

 

  正如前文所述,民警与群众的沟通主要表现为主动和被动两种形式。由此引发的沟通障碍通常情况下也表现为两种情形,即由于自身利益受损而表现出的不耐烦以及对自身利益不相关的不配合。无论面对哪种情形,公安机关的警务工作都难以开展,公安机关单打独斗在现代警务模式下根本是孤掌难鸣。公安机关开展警务工作,要遵循公安工作群众路线,实行一切为了群众,_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针。与此同时,广大群众也要支持公安工作,在面对具体的警务工作时,要积极与公安机关进行

 

  沟通,为公安机关提供帮助,发挥自身主人翁地位。不能因为事关自身利益,就对公安机关提出不合理的要求;也不能因为事不关己,而对公安工作冷漠蔑视。要认同我国公安民警的工作价值,从而避免警民沟通的障碍。

 

  2.认同警察形象

 

  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关键时期,各种社会矛盾交织,部分民警因受不良价值观的侵蚀,使得全体警察形象受损。在诸多百姓心中,人们警察的光辉形象已经不复存在。在面对具体事宜时,往往会出现人们群众不信任警察,不愿与警察进行沟通、交流,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我国警务工作的开展。我国公安民警庞大,更多的人民警察都有着坚定的政治信仰,是国家意志的坚定维护者,是人们群众的坚定守护者。老百姓要不能因为部分警察的负面形象就否定了整个公安机关,要破除对人民警察的刻板印象。人民公安作为人民群众的公仆,也要时刻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做好自身工作,蠃得群众支持,树立正面形象,打破沟通障碍。

 

  3.尊重警察权威

 

  我国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执法权是法律授予的,公安机关开展正常的警务工作也是由法律所许可的,公安机关的正常执法活动任何人都应该全力进行配合。但现实的状况则不尽然,部分群众挑衅警察执法地位,蔑视警察权威的现象屡有发生,对警察权威的不认同,严重阻碍了警务工作的开展,影响了警民之间的交流。尊重警察权威,并不是要求人民群众将警察放置于_个高高在上的地位,而是将警察视为一个执法者的角色,尊重警察的执法活动。在警民沟通中,双方都要彼此尊重、互相支持,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的尊重能够更好的促使公安机关保障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公安机关对群众的尊重则能使人民群众更好的支持公安工作。久而久之,由于群众对警察权威的不认同,从而引起的沟通障碍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