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论文百科 > 正文

认识中医学论文

2023-12-10 14:56:0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对核医学的认识论文

你附得的是基本要求。核医学毕业论文既然写就得按要求给出处理。要就快点,come

1、不作常规检查;2、评估全身摄核病灶(一般为恶性肿瘤)分布范围;3、选择性定性检查。

核医学是研究原子核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及其理论的学科, 是一门新兴的应用放射性核素或核射线进行疾病诊断、治疗及医学研究的学科。核医学涉及领域之多、应用范围之广、技术手段之先进、方法学内涵之丰富是核技术现代应用的典范。 核医学的日常工作离不开放射性核素和核射线。由于原子核技术在战争中应用的缘故,人们对射线普遍存在着一种恐惧心理,甚至包括一些医务人员在内,对核医学知识的了解也不多,患上了恐“核”症,谈“核”色变。也许您要问:应用核医学方法进行诊治真有那么危险吗? 放射性核素在医学的合理应用与核武器的使用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我们可以用自然现象打一个比方,同为气象学的降雨,春季里陪伴春风缓缓落下的绵绵春雨是滋润大地的甘露,它催就了百花盛开与春意盎然;而夏日里龙卷风夹杂着急速坠落的冰雹带来的却是大地和人类的灾难。核医学就像春天里的春风与春雨,而核武器就像飓风与冰雹;一个是抚平人类的疾苦,而另一个却是给大自然与人类留下无限的创痛。显而易见,二者对人类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究其原因除了人们利用它们的目的不同之外,其根本区别是核射线与辐射剂量不同。核医学所用的射线能量较低、半衰期短,且所用剂量较小,因而是非常安全的,合理应用它不仅不会给人类带来损伤,相反给人类开辟了一条具有广阔前景的诊治新途径,这里我们真要好好谢谢那些为核物理及核医学做出卓越贡献的先驱们。 其实,人类本身就生活在一个充满射线的世界里,只不过我们对它不了解而已。我们每个人随时随地都在与射线“亲密接触”,尽管看不见摸不着,却都在不知不觉中承受着射线的辐照。来自太空的宇宙射线时时处处就笼罩在我们的上空;地球上的土壤、岩石和水源中也存在着微量的天然放射性核素;在人类的各项生产、消费活动中,也会产生放射性,比如我们每天观看电视节目,电视机的显像管受到高速电子的轰击,也会有微量的放射线产生。此外,手机、电脑等等都会有微量辐射。这一切所构成的基础辐射我们称为放射性本底。相对于这些已有的放射源,核医学所带来的辐射剂量并没有显著的增加,因而不会对受检者造成危害,而且在核医学诊疗过程中所用的放射性药物,其用量本身都被严格控制在绝对安全的范围之内,可以说核医学是十分安全的。 核医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医学应用中有着巨大优势。在医学示踪研究中,它是一种灵敏、准确的示踪技术,对于人体生物活性物质的定量测定,它提供了高度特异性的超微量分析手段;在疾病诊断方面,SPECT/CT与PET/CT的应用已将形态学检查与功能代谢检查有机的结合起来,提供的不仅仅是形态学的图像,更重要的是给予了有关脏器功能、代谢及受体变化的资料,使人们能从分子水平去认识疾病的本质,开创了分子影像学的新纪元。核素治疗有了近70年的发展历程,它应用靶向治疗的全新理念,为甲状腺疾病、恶性肿瘤及皮肤等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方法。我们深信、也在努力,必将使核医学为现代医学的发展做出了新的巨大贡献。

对中西医临床的认识论文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定义是:“综合运用中西医药理论与方法,以及中西医药学互相交叉渗透中产生的新理论与新方法,研究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自然与社会)的关系,探索并解决人类健康、疾病及生命问题的科学。”  40多年的实践表明,中国在世界上首创的中西医结合医学,不仅成为我国医药科学和卫生事业的一大优势,是中国在20世纪对人类医学发展的一大创举和贡献,而且给人类医学特别是各国各民族传统医学发展带来了深刻启示及深远影响。“结合医学”(有称“综合医学”或“第三医学”)已为人们普遍接受,成为20世纪人类医学的新概念。  理论层面有:中西医比较研究及发展史研究;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对象;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目的;中西医结合临床与基础学科职能;中西医结合医学学科内部结构及学科族结构;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学科特征;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学科知识构成;中西医结合医学模式探索;中西医结合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实践层面有:中西医结合医疗体系研究;中西医结合预防医学体系研究;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体系研究;中西医结合保健体系研究;中西医结合护理体系研究;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体系研究;中西医结合科研体系研究;中西医结合教育体系研究;中西医结合管理体系研究。  方法论层面有:中西医结合临床方法研究;中西医结合科研方法研究;中西医结合教学方法与人才培养研究;中西医结合技术方法研究;中西医结合管理方法研究;中西医结合思维方法研究;中西医结合领域计算机与信息系统研究;哲学与中西医结合研究;数理统计在中西医结合研究中的应用研究。  按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学术是事业发展的基础,所以,90年代制定的“中西医并重”卫生工作方针,其根本是中医与西医两个医学理论体系应当并重。不可重西轻中,更不可以西代中。从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而言,科学是技术的理论依据,技术是科学的实践应用,所以,讲“中西医并重”,核心是中医与西医各自的科学、理论部分必须并重,既不能以技术代替科学,更不能在科学、理论上以西非中。因此在东西方文化与科学多元共存的今天,科学地理解“中西医并重”的战略方针,同样也是一个政治问题。  当前,中医医疗、教学、科研、管理上的突出难题是两个“西化”,即学术与管理上的“中医西医化”。这两个西化是上述悖论困扰的结果,至今仍是中医面临的首要难题。用西医生理、病理的观念与方法解释中医的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用西药药理、药物化学的观念与方法代替中药、方剂理论,几乎占据了中医科研课题的主导地位。而为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的中医科学学、软科学研究却仍然一直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在一些人的头脑里,“中医西医化”就是“中医现代化”;有的部门甚至“寺院当教堂,神父管和尚”。  中医与西医是两个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从两者的观念、方法到概念、范畴,各不相同,不可通约。因此,中医的医疗、教学、科研、管理必须符合中医的理论与临床特点。人们常说:有为才能有位。处于世纪之交的中医,绝非无可作为,关键是“如何为”的问题。若以西代中,则中医错位。如此而为,则为必无为,为更无位。从这个角度看,当前,中医必须彻底摆脱从属于西医的地位,并牢牢站稳自己的科学位置,有位才会有大作为。因此,全面贯彻“中西医并重”的战略方针,首先要彻底走出“西化”的误区.  面对21世纪,必须使全国上下清楚地认识到:中医正处于一个千载难逢的全面振兴的前夜,这是人类科学发展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性惠顾,必须抓住机遇,不可彷徨、蹉跎。  其一:20世纪里,在西医飞速发展的同时,越来越暴露出西医无法克服的自身观念、理论的局限性;西药化学合成药物的毒副作用以及2/3以上的内科疾病缺少特异性治疗的现实,迫使西医不得不“回归自然”,希望从传统医学中求得互补与自救。而在世界的传统医学领域,形成相对完整理论体系者,唯独只有中医。其它各国的传统医学,在理论上尚处于粗浅的萌芽水平,实际上只是经验性的传统治疗方法与技术而已。当今,西医向传统医学求得互补,其视野已经集中在中医上了,所以“中西医并重”很可能发展为21世纪人类医学的大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医药要堂堂正正地走向世界”,就是要把国外没有的地地道道、原原本本的中医,传播到世界各国去。尽管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计划、分步骤进行,但决不是把中医西化以后再送到国外去。  其二:中国是中医的故乡,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中药材生产大国。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并逐步走向世界,那么中医就很可能发展为我国最大的知识经济产业。比如,全世界每年用在医疗卫生上的总投入大约 5万亿美元,我们12亿人口的大国仅占其中的6%左右。如果中医在不断振兴的同时逐步走向世界,那么,我们在医学传播、药品输出、医疗服务等方面精心组织、科学管理,从全世界医疗卫生总投入中取得10%的份额,并非天方夜谭。果能如此,每年将会拿回2,500亿美元的外汇。到那时,中医就自然成为我国独有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巨大的经济增长点,并造福于全人类。对于中医来说,这就是我们的大政治。所以,中医不但不能“西化”、“不能丢”,而且必须振兴和发展。(详见《关于中医生存与发展的战略思考》一文——《中国科技导报》,1999年第7期)  21世纪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将沿着1996年《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的“促进中西医结合”方向和目标不断向纵深发展。  (一)在中国已形成的中西医结合(含传统医药与现代医药相结合)认识,必将深化发展。实践将进一步证明中西医结合的必要性、必然性、优越性、规律性和创新性,展示中西医结合是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  (二)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科学家、医学家、药学家,乃至医药企业等将投入到中西结合研究中,使中西医结合研究朝着多学科、多层次、高层次、综合性研究方向发展,从而吸纳多学科知识成分,提炼出新医学认识,形成新的医学范畴,产生新的医学成果和医学技术,编织新的中西医结合医学新概念框架之网,构建中西医结合理论体系,促进中西医药学理论与实践的融汇贯通。  (三)紧紧围绕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大疾病及常见病开展防治研究,以及新药物和新技术的研究开发等,仍是21世纪中西医结合研究主要方向。中西医药结合必将成为“综合防治”人类疾病的重要途径。  (四)中西医结合医学(包括临床与基础)学科建设将逐步完善,形成中西医结合学科体系。保证我国的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居国际领先地位。  (五)中西医结合医学教育必将迅速发展,教育体系不断完善,以满足社会发展及医学发展的需求。如中国的“全科医师”必将是中西医结合的全科医师。  (六)中西医结合医院等医疗机构建设将迅速发展,愈加显示出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在医疗、预防、康复、保健、护理、社区卫生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中西医结合的思路方法及研究成果,将在各种类型医疗机构得到进一步推广应用。  (七)中西医结合医学知识将更加普及,进一步形成“中医好、西医好、中西医结合更好”的社会共识。  (八)中西医结合医学将与现代医学、中医药学并驾齐驱,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促进和实现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学发展的方向和远大目标,是我国医药卫生工作者以及科技工作者共同承担的历史使命。  21世纪必将是中西医结合医学蓬勃发展的世纪。也是全人类传统医药与现代医药相结合的“结合医学”蓬勃发展的世纪。  你准备给我加多少分啊

用中医临床,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为题作文论文有点点,其中研究成果要怎么写呢?我觉得你既然要写论文论文的话,你应该研究得很多东西了,而且你研究的东西也应该有很多收货获很多,发现以及成果理解18,这些发现成果有那些研究出来的信息都记录上来,写出来就可以了,如果是别人的话,我觉得别人也帮不了你们什么忙,你自己的论文要你自己实际操作,自己实际去写就可以了。

中西医结合应该成为人类解决健康问题的终极系统方案,但当前最重要的是要将阴阳五行原理完全彻底的融入到现代科学理论当中并衍生出一套全新的生命科学理论体系!要坚持以阴阳五行理论为体以现代科学技术为用的指导思想,否则只能路越走越窄!在人工智能离我们越来越近的将来,只有中医知识才是唯一有用的真知!而西西最终都会被机器和互联网所取代的!

自创得你自己来啊 呵呵,自己写的才有感觉呢。

对中西医结合的认识论文

西医来钱快,中医来钱慢,中西医结合适中!

‍‍事实是,中西医就从来没结合在一块过,从来都是各干各的一个感冒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最能说明问题。西医一般看看嗓子听听呼吸音查个血常规,大部分情况下针对流鼻涕或咳嗽开点对症的药,血WBC高了加点抗生素,然后病人又会跑中医那开点中成药或草药。于是感冒中药西药一块吃,这也叫“中西医结合”?神经病的逻辑。‍‍

中西医根本不能结合,至于我们现在发展的中西医结合,也只不过是中西药的结合,两个理论体系是很难融合的,但是中西药却大有互资互助的趋势,很有好苗头

中医执简,西医就繁。西医治病称对病用打用杀,中医治病称对人体用通用排。细菌病毒万种,西医的杀法也得万变。中医则不管你是何种病毒,把它排出体外就好,不需要称对不同的细菌病毒改变治疗方法,把人体里不需要的多余的东西清除使人体恢复正常运营秩序就可以了。思路不一样,结合不了。

我所认识的核医学论文

1、不作常规检查;2、评估全身摄核病灶(一般为恶性肿瘤)分布范围;3、选择性定性检查。

hgjhjhghjh

你附得的是基本要求。核医学毕业论文既然写就得按要求给出处理。要就快点,come

对社会医学的认识论文

研究病人、医生、医务人员和医疗保健机构的社会关系、社会功能及其与整个社会相互关系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它是社会学与医学相互渗透而形成的,有医疗社会学、卫生社会学、保健社会学、健康和病患的社会学、医学和病患的社会学、医学的社会学、医学中的社会学等不同名称。   发展简况  1894年美国医学家C麦克英泰尔发表题为《医学社会学研究的重要意义》的论文,首先提出《医学社会学》的概念,他下的定义为:“是把医师本身作为特定群类的社会现象来加以研究的科学,是从总体上研究医疗职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的科学”。1902年英国医生E布莱克威尔博士编的《医学社会学》,收集了一些关于社会工作和公共卫生方面的论文。1910年J瓦巴斯的《医学社会学》出版,书中对医学提出一些改革措施,其中特别强调进行健康教育。在20世纪的头30年中,医学社会学一词主要是指医疗方面的社会工作。30年代以后,特别是50年代,美国的一些社会学家进入医学领域,医学社会学得到了较大发展。1957年,美国医学社会学家斯特劳斯在《美国社会学评论》上发表的《医学社会学的性质和状态》一文中,把医学社会学分为:①医学中的社会学。着重分析健康障碍的病因,社会对于健康的态度方面的差别,以及诸如年龄、性别、社会经济状态、种族和部族、教育水平和职业等因素对于某种特定的健康障碍的产生和流行的关系。研究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医学问题。②医学的社会学。主要研究医学实践中的组织、角色关系、规范、价值观念和信念等人类行为的因素,着重研讨在医学领域中的社会过程,帮助人们了解医学与社会的关系。50年代后,医学社会学的研究发展很快。1960年,美国从事医学社会学研究的人数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十余人增至数百人,1950~1959年间,医学社会学的从业人员比社会学其他各分支学科从业人员增长的百分数都要大。英国较有影响的《医学社会学在英国:研究和教学名录》(第3版,1978)一书,收录1970年以来英国 260位医学社会学家的情况,介绍约500 个进行中的研究计划和在综合大学、医学院中所开设的约 100种医学社会学的课程。在苏联,60年代以来,共出版医学社会学专著达数十种,其中查列戈罗得采夫著的《医疗的社会问题》、伊祖特金等著的《医学的社会学》影响较大。保加利亚、波兰、匈牙利等东欧国家也开展了医学社会学的教学与研究。日本于1977年建立了保健·医疗社会学研究会,每年出版一册论文集。国际社会学学会设有专门的医学社会学研究委员会。   研究内容和方法 医学社会学主要研究的内容有:①医学领域中的角色,主要是医生、护士、病人等角色;角色行为,包括求医行为、施医行为、遵医行为等;角色关系,包括医患关系、医际关系、医护关系、护际关系、患际关系等,以及角色组织、角色流动和角色变迁等。②医学与各种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如医学与政治、医学与军事、医学与经济、医学与文化、医学与宗教等的相互关系。③不同类型的医疗保健机构的组织结构、服务形式和社会效用。   医学社会学主要是运用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一般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尚未形成自己的独特理论和方法。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流行病学方法、实验医学方法、临床观察方法等医学方法也越来越多地被引进了医学社会学的研究。   医学社会学在中国  医学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的兴起,始于 1981年 12月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的首届全国医学辩证法学术讨论会上成立的“医学社会学研究组”,随后出版了内部交流刊物《医学社会学研究通讯》。1982年 5月在中国社会学会首届年会上,医学社会学研究组为中国社会学会接纳。1982年8月,在黑龙江省镜泊湖召开“医学社会学近期工作规划会议”。1983年 8月,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举办“全国首届医学社会学讲习班”。1984年8月,在河北省北戴河召开了首次医学社会学学术讨论会。江苏、北京、山西、陕西等地也建立了医学社会学研究组,开展了一些专题研究。《医学与哲学》、《中国医院管理》、《中国社会医学》等杂志有专栏刊登医学社会学文章。部分高等医学院校相继开设了医学社会学课程。1983年,台湾出版了蓝采凤、廖荣利合著的《医学社会学》;1985年,中国医院管理杂志社出版了刘宗秀、阮芳赋主编的《医学社会学概论》;1986年,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蔡建章主编的《医学社会学》;198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美国H恰范特、蔡勇美和中国刘宗秀、阮芳赋合著的《医学社会学》。

首先,登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或者 维普数据库(此为中国三大专业文献数据库)或Pubmed/Medline等国外专业数据库,然后搜索相关的文献,写出您的文章。其次,再去以上数据库中搜索相关专业期刊编辑部信息,找到投稿联系方式,这样的方法避免网上很多钓鱼网站,确保您投稿的期刊是合法的。最后,祝好运。欢迎交流。静石医疗,竭诚为您服务。

毕业论文吗

社会医学论文写作方法和一般的医学论文一样,首先写摘要:阐述下论文研究目的和内容,以及研究结果。引言部分做做前人成果对比分析,正文先介绍基础理论,然后讲述自己的思想和方法等,最后测试结果做做曲线图分析。如果你还是不懂如何写,可以百度搜下:普刊学术中心,有相关论文写作方法视频教程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