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帝国这本书还可以,你可以看看。
从前。有个仙人对女娲说:我想在人间看到一个让人见了很汗颜的人。女娲说:好。我去造一个成吉思汗。
去百科查
摘要:纵观民族伦理学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它经历了3个10年,大体可分为3个时期:第1个10年是初步发展期(1978年~1988年),第2个10年是深入发展期(1989年~1998年);第3个10年是趋向成熟期(1999年~2008年)。 在景颇族的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一直为人们所尊崇。图为重阳节期间,参加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老年人运动会的景颇族老人。资料图片 改革开放为中国学术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也促使了各学科快速发展。民族伦理学作为横跨民族学与伦理学的新兴边缘学科,以研究民族道德为己任,在短短30年中大体经历了起步、发展和趋向成熟3个时期,并在宏观的学科定位等理论研究和各民族伦理思想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回顾与总结30年来民族伦理学所取得的成就,展望其发展趋势,有助于民族伦理学的进一步发展。 民族伦理学发展历程 纵观民族伦理学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它经历了3个10年,大体可分为3个时期:第1个10年是初步发展期(1978年~1988年),第2个10年是深入发展期(1989年~1998年);第3个10年是趋向成熟期(1999年~2008年)。 民族伦理学的初步发展期 从中国历史上看,虽然人们过去为民族伦理学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资料,但并没有把民族伦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来看待,没有从学科建设的高度进行研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人文社会科学事业迎来了春天,各学科研究开始恢复。民族伦理学这门跨界于民族学和伦理学之间的新兴边缘学科,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萌生出来的。 民族伦理学,又称民族道德学、民族道德科学或民族伦理科学。与民族道德有关的所有方面都是民族伦理学研究的对象。其主要任务是研究民族道德的内在客观规律与普遍法则,了解各民族特有的道德伦理规范,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伦理道德交流,不断丰富和充实民族伦理道德内涵,批判地继承和弘扬优秀道德传统文化,促进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中国境内的各民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都为丰富和发展中国的伦理道德文化作出了贡献。在中国各民族伦理道德中,汉族伦理道德是主体。在这一时期,汉族伦理道德研究得到初步恢复与发展,基本上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阵容壮观的学术队伍,陆续推出了一批学术专著,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影响并推进了其他民族伦理道德的研究。在一些民族学研究的核心期刊及各民族地区创办的民族研究类刊物上,学者们陆续发表了一大批研究各民族伦理思想的专题论文,介绍中国少数民族伦理思想研究的状况及发展趋势,探讨中国少数民族伦理道德及其发生作用的社会机制,深化了少数民族伦理道德的研究。 在学术组织方面,1987年4月,中国西部伦理学会首届研讨会在西安召开。这次会议是由四川、陕西两省发起组织的。与会学者根据西部地区民族成分众多、民族道德传统文化遗产异常丰富的情况,提出了应重视从民族学和伦理学相结合的角度来研究民族伦理学的设想。这一想法得到了中国西部伦理学会的积极支持,并成为该学会长期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1988年8月,在贵阳召开了中国西部地区第二次伦理学讨论会,学者们对民族伦理学的若干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贵州省伦理学研究会也在会上正式成立。这些会议的成功召开及西部各地方伦理学研究会的成立,为民族伦理学研究和民族伦理学学术交流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证。 民族伦理学的深入发展期 这一时期,除了汉族伦理道德研究稳步发展外,民族伦理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少数民族伦理思想研究同样有不菲的成绩。1989年10月在昆明举行了中国西部地区第三次伦理学讨论会,并成立了云南省民族伦理学研究会。云南省民族伦理学研究会首届年会于1991年1月在昆明举行,学会成员出版了《中国少数民族道德概览》、《中国西南少数民族道德研究》、《中国少数民族道德史》和《民族伦理学引论》等专著。1993年10月,四川省伦理学会承办的中国西部地区第四次伦理学讨论会在成都召开。以少数民族伦理思想研究为主题的学术会议的召开,有关学术组织的相继成立,为民族伦理学特别是少数民族伦理思想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证和领导保证,这是民族伦理学在此阶段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因素。 在学术研究方面,《民族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等民族学研究的核心期刊及各民族地区创办的民族研究类刊物上,发表了多篇有关民族伦理学研究的文章;《民族伦理研究》、《中国西南少数民族道德研究》、《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研究》、《中国少数民族道德概览》等专著陆续出版发行;《伦理学大辞典》、《中国伦理大辞典》、《中国伦理学百科全书》中收录的少数民族伦理辞条达上百条。1992年10月,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了由中央民族大学施正一教授主编的《广义民族学》,该书把“伦理民族学”(或称“民族伦理学”)作为广义民族学下属的一门分支学科单列为一编。吉林人民出版社于1993年出版的《中国伦理学百科全书·应用伦理学卷》将“民族伦理学”单列,收录辞条20条,这标志着民族伦理学作为民族学、伦理学的一个研究方向、一门分支学科(或边缘、交叉学科)已经开辟出来、建立起来了。此后,从宏观总体上探讨少数民族伦理学结构体系的《民族伦理学》,具体研究各民族伦理思想的《藏族传统道德与现代文明》、《回族传统道德概论》、《白族传统道德与现代文明》等著作陆续问世,这无疑是对民族伦理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民族伦理学趋向成熟期 这一时期,民族伦理学的发展步入了趋向成熟期并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理论上趋于成熟。我国伦理学界有意识地开展民族伦理学研究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事情,起步虽晚,但成绩斐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民族伦理学原理和结构体系日趋完善并富有时代气息,为普通伦理学原理研究增添了新的养料。 第二,民族伦理学的分支学科涌现。随着对民族伦理学研究的深入及普通伦理学的发展,形成了许多民族伦理学的分支学科和应用学科。少数民族经济伦理学、生态伦理学、科学技术伦理学、宗教伦理学和教育伦理学等新兴学科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经济伦理学、生态伦理学、科学技术伦理学等学科的发展和繁荣,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一个应用伦理学大放光华的时代。 第三,民族性与普遍性兼备。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伦理学本质上是中国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有机结合,是民族性与全球性、历史性与现实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辩证统一。少数民族伦理具备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民族伦理道德思想的宝贵遗产,更是世界伦理道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挖掘、保护、发展并保持其民族特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活动日趋频繁,中国的民族伦理学有一个走向世界和被世界了解认识的问题,同时也有一个吸取世界各民族优秀伦理文化成果以丰富发展自身的问题,这种交流和沟通必将促使跨民族的伦理学和跨文化的民族伦理学产生。中国的民族伦理学在理论旨趣、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范等方面亦将大大深化伦理全球化的品质和内容,使伦理全球化成为包含着多民族伦理特质和多样化伦理文化的普遍伦理发展运动。 民族伦理学主要研究成果 我国民族伦理学主要研究成果,从内容上可区分为宏观总体的理论研究和微观具体的各民族伦理思想研究两个方面。 宏观的理论研究 民族伦理学诞生至今,学者们为构建民族伦理学科学、合理的体系孜孜不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在学科界定方面,学者们认为,民族伦理学具有可行性与必要性。民族伦理学是民族学和伦理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是一门介于民族学和伦理学之间的新兴边缘学科,是研究民族道德的学科,具有多元化结构的特点。它综合地、全面地研究民族道德的各种问题。学者们强调,中国民族伦理学应把少数民族伦理思想作为研究重点,这是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民族伦理学理应具备的重要内容。 在研究方法上,学者们认为,民族伦理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做好积累和搜集资料的基础工作,从宏观和微观研究入手,纵向和横向相结合,吸收各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特别要注意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正确运用。 在学科建设方面,成立了有关的学术组织,为民族伦理学研究提供领导和组织保证,并推出了有关专著、学术论文等。在一些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民族伦理学学科建设也在有序地进行,一支具有专业水准的学术队伍正在形成。 各民族伦理思想研究 少数民族伦理道德是中华民族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具有自身相对独立的性质与特点。近年来,学者们在少数民族伦理思想研究方面硕果累累,藏族、蒙古族、回族等民族伦理思想的研究尤其突出。 藏族是一个富有浓厚道德感和道德传统的民族。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近年来藏族传统伦理道德研究不断涌现出新的研究成果,如1993年出版的谢启晃、李双剑、丹珠昂奔等主编的《藏族传统文化辞典》、2003年出版的刘俊哲等著《藏族道德》等。 蒙古族传统伦理思想是蒙古族历史上各种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的总称,在蒙古族的历史典籍、史著、史诗及格言、谚语、礼仪礼节等诸多方面均有反映,千百年来在蒙古族群众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中起着规范与准则的作用。郝宜今著《<蒙古秘史>的政治伦理思想》、《再论<蒙古秘史>的社会伦理思想》等论文对《蒙古秘史》的社会伦理思想作了较为深入的阐释与论证,熊坤新、曹冬、张勇著《蒙古族伦理思想概述》则对蒙古族伦理思想作了较为全面的梳理。 回族伦理思想是回族文化和回族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1998年出版的马绍周、隋玉梅著《回族传统道德概论》对回族道德进行了挖掘、整理,较为准确、深刻地分析了回族传统道德的形成发展与特点等,反映了回族传统道德丰富的内涵。 此外,1999年出版的杨国才著《白族传统道德与现代文明》,对白族传统道德与现代文明的关系、传统道德的特征、白族社会公德等进行了全方位的阐述和深入细致的剖析,对传统道德在现代化中的作用和白族地区当前的道德建设进行了探讨。2008年出版的熊坤新、李建军编著的《新疆诸民族伦理思想研究》,对新疆13个世居民族的伦理思想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论述,并对民族伦理学进行了多层面的探讨。这些著述从不同层面推进和深化了民族伦理学研究,有助于人们全面了解中国少数民族伦理思想的概貌。 民族伦理学研究展望 相对于中国民族学和伦理学发展的总体状况而言,民族伦理学研究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与前者存在着明显差距,这也正是加强民族伦理学研究的重要性所在。 展望未来,民族伦理学研究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不断完善学科体系,丰富学科内容。民族伦理学的研究对象非常广泛,既包括国内各民族,也包括国外各民族,包含的内容丰富,需建立完善的学科体系。目前,民族伦理学研究存在着重汉文化系统的伦理思想研究,轻少数民族及国外民族传统伦理思想研究的现象。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在社会活动中形成了既带有人类生活共性又具有各自特点的传统道德观念和道德思想。社会和时代的进步,赋予了各民族伦理道德鲜明的时代特色。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民族与世界的交融,必将拓展研究范围,丰富民族伦理学学科体系与内容。 提高理论研究水平,向更高层次发展。目前,民族伦理学研究主要以描述性研究为主导,是伦理学原理体系和传统伦理道德体系的简单移植。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民族伦理学应在描述的基础上,加强历史与逻辑、理论与现实的结合,使研究成果具备应用性、时代性与前沿性的特点,从而建立一种借助描述伦理学和分析伦理学来提升研究层次、拓展研究内容的新的规范伦理学。 培养一支高水准、专业素质过硬的学科队伍,实现民族伦理学稳步、长远发展。人才是学科形成、发展、体系化的支柱,对于民族伦理学这门新兴学科更是如此。相信在一批中老年学者的带动下,通过扩大招收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方式,必将形成一支结构合理、阵容壮观的学术队伍
我们居住的星球——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因此从有人类的那一天这个星球就令人敬畏,受人敬仰,无论被当时的人叫做什么,人类对地球的感情从未改变过。但地球在宇宙中却是一颗最普通不过的星球,甚至在太阳系都是如此。在地球存在的太阳系中,一共有九大行星,按体积计算地球排在第五位,按照距离太阳的距离地球排第三位,距离太阳的平均距离为5亿km,在地球内侧是水星和金星;地球的密度是5515千克每立方米,与太阳系其它行星相同的是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时候同时也在进行自转。因为我们居住的地球是我们最熟悉的星球,因此我们称其它八大星球为类地行星。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的家园地球是颗在普通不过的星球,但为什么太阳系中只有地球上有人类居住呢? 其实在这普普通通的特性中也蕴含着不普通,正是地球自身的一些特殊性造就了地球上丰富多彩的世界。从位置角度讲,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温度适宜,而且从太阳系诞生到地球上开始有原始的生命痕迹,太阳没有明显的变化,在这种稳定的光照条件下,地球上孕育生命成为了可能;另外一个方面,地球与其它行星互相之间的位置比较合理,绕日公转方向一致及公转轨道处于同一平面都决定了地球的演变不受其它行星的干扰;地球本身是一个特殊的物理化学系统,这一点也有别于太阳系其他行星,地球的体积和质量决定了地球物理化学形态的演变,同时液态水圈和氮-氧形成的大气圈,还有固体地圈的板块运动都让地球渐渐变的不再普通。基于以上这些地球特有的特征,水在地球的地质作用力和原始大气圈的影响下开始形成原始的海洋,而生命的起源就在这片蓝色的世界中开始了
《地球探秘:海洋·极地·太空(加强版)》内容简介:01业界顶级专家编写、翻译、推荐。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欧美国家相关学科带头人执笔,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国家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中国发明协会南京大学等国内顶级单位一线专家、教授翻译、推荐。02内容新嚣、精准、权威,全球同步。《地球探秘:海洋·极地·太空(加强版)》汇聚了众多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最新探索发现,信息量大知识点更深入,独创性强,让中国读者和世界读者一起同时体验最前沿最先进的科技内容带来的震撼享受。全球40多个国家、19种语言同步出版发行。03体例统一,编排特色分明。书中每一专题均采用了统一的编排体系,总体分为介绍和“聚焦”两大部分,介绍——好似经纬网的纵坐标以点带面全面介绍某个领域里各个方面的信息,聚焦——好似经纬网的横坐标,深入讨论这个领域里一个个有趣的主题。全书编排紧密,图文搭配巧妙,每一个对页为一个完整的阅读单元,很适于阅读。04图片画质精细,场面恢宏,细节一览无余。拥有绝无仅有的精美三维制作的图片,乃全球首度运用3D模型和CGI成像技术制作,不仅画质精细,而且形式多样,有开页大图、纵向立体解剖图、图例等多种配图,利用图片来深度解析探索主题,展示事物的神秘构造。
漫谈地球一、 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在无限的宇宙空间中,地球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它处在永不止息的运动中。二、 地球的特点1、 自身构成特点(1) 内部构造: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形成包层,这就是地球大气层。(2) 运动周期:地球就像一只陀螺,沿着自转轴自西向东不停地旋转着。她的自转周期为23小时56分4秒,约等于24小时。 同时,地球还围绕太阳公转,她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轨道的半长径达到149,597,870公里。 公转一周要25天,为一年。2、 普通性与特殊性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从质量、体积、运动等方面看,地球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员,但是,存在生命尤其是高级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特殊的一员。(1) 普通性地球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地球在太阳系中并不居显著的地位,但由于人类定居和生活在地球上,因此对它不得不寻求深入的了解。 它是行星地球, 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地球是第3个行星,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是496亿千米,这个距离叫做一个天文单位。在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地球的质量、体积、平均密度和公转、自转运动,与其它行星相比,尤其与类地行星相比,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按八大行星离太阳的距离来说,地球处于第三位;按质量和体积比较,地球都处于第五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速度,在八大行星中,既不是最快,也不是最慢,其平均密度与其它类地行星也差不多所以,从这些方面看,地球确是一颗普通行星。(2) 特殊性自身条件:地球只是一颗普通的行星。但由于地球在太阳系中是唯一具有水圈和生物圈的行星,其大气圈也是独特的。它具备了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充足的水分,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份,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等,在地球上产生了目前所知道的唯一的高级智慧生命——人类。从这种意义上说,地球是宇宙中一颗特殊的行星。外部环境: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看,主要有以下两个有利条件:(1)太阳在过去50亿年中没有明显的变化,并还将保持这种状态达50亿年之久,这就使地球有稳定的光照条件,生命从低级向高级的演化没有被中断。(2)太阳系的各大行星和大多数小行星都以近似圆形的轨道围绕太阳运动,不仅公转方向一致,而且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所以它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三、 地球是我们人类生存的家园它是美丽的。我们要爱护她,保护她。标题你不满意的话,可以自己改一下文章也可以有标题的我写的就是从整体上整合的不知道你是要怎样的整体文章
各种《海洋探秘》必有一本适合你,请问是哪一本?
从小在我的印象当中海洋里就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探索的,今天我通过看了一本有关海洋的书,名字叫《海洋探秘》,这本书介绍了许多海洋生物,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本书吧!这本书是美国作家贝弗莉?麦克米伦编写的,书中讲了一个个有趣的生物,每一个生物的特点,生长规律和身体的构造都写得活灵活现,它激起了我们对海洋生物五彩缤纷的幻想。在书中的海洋就像一个奇异的魔方世界,让我们不由自主的喜欢上这本书。这本书有六个单元:一、海洋哺乳动物、海鸟和爬行动物;二、海洋与人类;三、海洋和海岸;四、航海探险史;五、海洋鱼类;六、船和艇。通过阅读《海洋探秘》这本书让我知道了许多珊瑚礁就是一种掩饰结构,有大量的珊瑚虫的股给堆积而成。海藻就是结构简单的植物体。海洋中的大部浮游生物都是藻类,而且让我知道了企鹅是群居性动物,喜欢集成大群生活在一起。企鹅是不会飞的大型海鸟。企鹅大约有17种,大多数生活在南极地区。人们在最北至加拉帕戈斯群岛也发现了一些企鹅的品种。在温暖的海域可以发现体形小的企鹅。它丰富了我对海洋的知识。读了《海洋探秘》这本书让我喜欢上了海洋这个奇妙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美丽的珊瑚礁、可爱的海龟、凶狠的鲨鱼、庞大的蓝鲸……这本书它让我对海洋有了更深的了解,使我对世界各地的海洋有了比较全面性的认识,我还知道了五大洋占地球海洋总面积的几分之几,让我对地球上的一切事物的形成以及毁灭有了深刻的体会。《海洋探秘》丰富了我的文化和我的知识我要继续加油争取做一个海洋小卫士。
期待已久的海洋之旅终于来临,全家人欢天喜地的开车前往三面环海的半岛。它不仅有天然的珊瑚礁以及潟湖外,还是半岛上最大的渔港。 时光飞逝,不知不觉车子已开到潟湖区,阳光耀眼灼目,一望无际的海洋景色尽收眼底,原来大海是这么辽阔,海水是这么湛蓝,海浪是这么澎湃,海洋生物种类相当丰富。这里主要为细泥沙,沙地间夹杂着一块块珊瑚礁岩。 紧接着我们就迫不及待的换上潜水装备,这是我第一次穿上潜水衣服,感觉全身很不自在,但兴致未减。当教练把我带到潜水区,在海面下让我和鱼儿做近距离的接触,整个人好像一只悠游自在的鱼儿在水里游着,享受着和大海拥抱在一起的感觉。还看到许多五颜六色的海底生物和奇景,让我看得眼花缭乱! 下一站我们来到有金沙白浪之称的南湾,海水蔚蓝,海岸线长达600米,多么让人赞叹不已的美丽海景,让我像置身在南洋风情之中。我和弟弟最喜欢南湾的海水,因为水质清澈又很干净,海浪似有似无的拍打在身上,多么冰凉又舒服啊! 海洋是每一个人的资产,我们应该要好好维护,不要让他受到污染,这样我们才会有美丽的大海,下一次还能继续领略海洋之美。
我喜爱大海的力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海不择细流,故成其大。大海的一切来源于她的“纳”。她的广阔,她的深邃,她的无垠,她的源远流长,来自于她的禀性。从她的性情中,我找到了博爱;从她的言辞中,我找到了深远;从她的声音里,我找到了慈祥;从她的体魄里,我找到了刚毅。在她的灵魂里,我洗涤了心胸;在她的慈爱里,我学会了宽容;在她的深远里,我学会了坚强……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海是宽博的,是美丽的。在大海上,尽管我只是“天地一沙鸥”,但我仍然喜爱她,喜爱她的吞吐日月;因为我坚信,大海中我锤炼了自己,领略了大海的性情,我同样拥有“吞吐日月”的本领。 海洋是地球表层最主要的水体,因此在地球水分的蒸发中占的比例最大。然而研究结果发现,与从大海海面上蒸发的水汽相比,每年从空中落回到大海的总水量要少掉大约36000立方公里。而每年陆地上的降水量却大大地多于它的年蒸发量,超过36000立方公里。由此可见,每年大海都慷慨地让36000立方公里的水汽随云往陆地飘去,然后再以雨、雪等形式降落地面,流入江河。正因为如此,大海不可能被装得满满的。 含有盐类的海水 最初的时候,海水和江湖的水一样,都是淡水。可是,每年从海洋表面蒸发的水分多达25亿吨,它们变成雨、雪飘落到陆地上的每一个角落,冲刷土壤,对岩石加以破坏,将其中以盐类物质为主的可溶性物质带入江河湖泊中。随着回归大海的江河百川,水又返回到了自己的“老家”——海洋。在大西洋里的脊裂谷中央,有一座高度为2500米的“雪山”。其实它并不是被陆地上常见的那种雪所覆盖,而是一种浮游生物的白色絮状物。由于这种物质的密度和海水几乎相等,因此能在海水中飘来飘去,沉积下来之后便把海底的物体覆盖掉。就这样日积月累,几千米的高山被它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成为常年不化的白色“雪山”。 海风轻柔的吹过脸颊,留下一丝的惬意与不舍,海边,像气球一样的水中魔轮承载着两个天真可爱的孩子与一位母亲,这是来到海边著名的娱乐项目之一,魔轮在两孩子和母亲的跑动下渐渐驶向了大海的怀抱,在远处观望的人们,会看见,一个白色透明的水球滚动在蔚蓝的海平面上,缓缓飘向海的远方,飘过的地方留下了分叉的海道航迹线,标记着返航的路线,似乎像是在告诉着人们,不管走了多远,飞了多高,都不可以忘本,这是做人的道理
听,大海苍凉地呼唤 近来,我常常梦到:在一望无垠的大海上的,漂浮着大量垃圾,还有一层厚厚的油膜,几只海鸟停在上面,呼吸已经停止,一双布满血丝的眼深邃着,似是要诉说什么。远远地,传来一个苍茫的声音,听了好久才听清:那是大海的呼唤,大海的哭泣! 众所周知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活上不可缺乏之物质、人体组织中水份占人体重量的百分之六十到七十,其他动物或植物其体内的水份也占百分之五以上,可见水是维持生命不可缺少的物质。 大海,这个无私地奉献者,回顾他的贡献,没有谁能与之相比:充沛的水分每年海上到陆地的台风季风滋润了大片的陆地使人们在此休养生息;洁净的空气海洋藻类的光合作用提供了大量的氧气海水净化了大量了污浊空气;丰富的物产矿藏丰富了人们的餐桌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提供了大量的矿藏是现代科技发展的重要支柱…… 海洋是生物进化的发源地!地球上第一种生物体——单细胞生物就是在海洋中最早出现的!生命起源于海洋。海洋,生命的摇篮,万物的母亲。 海洋面积辽阔,储水量巨大,因而长期以来是地球上最稳定的生态系统。由陆地流入海洋的各种物质被海洋接纳,而海洋本身却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然而近几十年,随着世界工业的发展,海洋的污染也日趋严重,使局部海域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并有继续扩展的趋势。 海洋污染物可分为以下几类:①石油及其产品(见海洋石油污染)。②金属和酸、碱。包括铬、锰、铁、铜、锌、银、镉、锑、汞、铅等金属,磷、砷等非金属,以及酸和碱等。它们直接危害海洋生物的生存和影响其利用价值。③农药。主要由径流带入海洋。对海洋生物有危害。④放射性物质。主要来自核爆炸、核工业或核舰艇的排污。⑤有机废液和生活污水。由径流带入海洋。极严重的可形成赤潮。⑥热污染和固体废物。主要包括工业冷却水和工程残土、垃圾及疏浚泥等。前者入海后能提高局部海区的水温,使溶解氧的含量降低,影响生物的新陈代谢,甚至使生物群落发生改变;后者可破坏海滨环境和海洋生物的栖息环境。 就海洋的石油污染来说,其危害也是不可估量的。油及其产品在开采 、炼制、贮运和使用过程中进入海洋环境而造成的污染。特别是海湾战争中造成的海洋石油污染,不但严重破坏了波斯湾的生态环境,还造成洲际规模的大气污染。。石油污染物会干扰生物的摄食、繁殖、生长、行为和生物的趋化性等能力。受石油严重污染的海域还会导致个别生物种丰度和分布的变化,从而改变群落的种类组成。高浓度的石油会降低微型藻类的固氮能力,阻碍其生长,终而导致其死亡。油污能降低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阻碍细胞的分裂、繁殖,使许多动物的胚胎和幼体发育异常、生长迟缓;油污还能使一些动物致病,如鱼鳃坏死、皮肤糜烂、患胃病以至致癌。同时,也对水产业造成影响:海洋石油污染会改变某些经济鱼类的洄游路线;沾污鱼网、养殖器材和渔获物;着了油污的鱼、贝等海产食品,难于销售或不能食用。 1967年 3月“托利卡尼翁”号油轮在英吉利海峡触礁失事是一起严重的海洋石油污染事故。该轮触礁后,10天内所载的8万吨原油除一小部分在轰炸沉船时燃烧掉外,其余全部流入海中,近140公里的海岸受到严重污染。受污海域有 25000多只海鸟死亡,50~90%的鲱鱼卵不能孵化,幼鱼也濒于绝迹。为处理这起事故,英、法两国出动了42艘船、1400多人、使用10万吨消油剂,两国为此损失800多万美元。相隔11年,1978年超级油轮“阿莫戈·卡迪兹”号在法国西北部布列塔尼半岛布列斯特海湾触礁,22万吨原油全部泄入海中,是又一次严重的油污染事故。 海洋环境质量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最终又将危害人类自身。一、局部海域水体富营养化;二、油海域至陆域使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三、海洋生物死亡后产生的毒素通过食物链毒害人体;四、破坏海滨旅游景区的环境质量仔细聆听大海的呼唤,别让悲剧上演!
百度一下
在地球的表层,浩瀚的海洋占了70%以上,面积达6亿平方千米,平均深度为3800米,海水的总体积大约7亿立方千米。它有时风平浪静,犹如舒展开来的蓝色绸缎,令人心旷神怡。有时波涛汹涌,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使人望而生畏。大海隐藏着太多的“X”,吸引着科学家去思考和探索。 装不满的大海 海洋是地球表层最主要的水体,因此在地球水分的蒸发中占的比例最大。然而研究结果发现,与从大海海面上蒸发的水汽相比,每年从空中落回到大海的总水量要少掉大约36000立方公里。而每年陆地上的降水量却大大地多于它的年蒸发量,超过36000立方公里。由此可见,每年大海都慷慨地让36000立方公里的水汽随云往陆地飘去,然后再以雨、雪等形式降落地面,流入江河。正因为如此,大海不可能被装得满满的。 含有盐类的海水 最初的时候,海水和江湖的水一样,都是淡水。可是,每年从海洋表面蒸发的水分多达25亿吨,它们变成雨、雪飘落到陆地上的每一个角落,冲刷土壤,对岩石加以破坏,将其中以盐类物质为主的可溶性物质带入江河湖泊中。随着回归大海的江河百川,水又返回到了自己的“老家”——海洋。 经过源源不断的水循环过程,海洋不断地得到来自陆地的盐类物质。在海水的蒸发过程中,不能随水汽升空的盐类只能滞留在大海里。它们越积越多,使得海水变得越来越咸。 咸味更淡的海冰 与海水相比,海冰的含盐量要低得多。而且形成的时间越久,冰中的盐分也就越少。 属于单矿岩的冰在结晶过程中为了保持纯洁会自动排除杂质。然而由于结冰的速度比较快,使得一部分盐以“盐泡”的方式存在于冰晶之中,而且外壁也会粘附上盐分。所以海冰是有咸味的,实际上不属于淡水冰,但是盐度明显低于海水。“盐泡”浓度高且比重大,在重力的作用下会沿着冰晶间隙下坠。在气温升高至熔点时,冰块里的“盐泡”往往互相沟通起来,使盐汁从冰块漏出,在海冰表面留下“百孔千疮”。由于海冰在夏天会排出一定的盐分,天长日久就会逐渐地变成淡水冰。 奇特的“瀑布”和“雪山” 丹麦海峡大瀑布位于大西洋里格陵兰岛和冰岛之间的丹麦海峡,落差达3500米,为著名的尼亚加拉大瀑布的7O倍。它每秒钟从水中峭壁飞流直下的海水有50亿升,相当于把25条亚马逊河的河水全部倒入海洋的流量。 在大西洋里的脊裂谷中央,有一座高度为2500米的“雪山”。其实它并不是被陆地上常见的那种雪所覆盖,而是一种浮游生物的白色絮状物。由于这种物质的密度和海水几乎相等,因此能在海水中飘来飘去,沉积下来之后便把海底的物体覆盖掉。就这样日积月累,几千米的高山被它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成为常年不化的白色“雪山”。 大大小小的“河流” 实际上,将海洋中的“河流”称作“海流”更为准确。和陆地上的河流相比,相同的是它们都沿着固定的路线日夜不停地流动;不同的是它们首尾相接,因循环往复又被称之为大洋“环流”。海洋中的“河流”宽几十至几百公里,最长的有几千公里,深200至300米,最深的达800米。每小时的流速2至3公里,快的为8至9公里,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少。通过海洋中的“河流”,海水能从一处流动到另一处,从而使各地海水的温度和运动方式产生变化,出现异彩纷呈的海洋壮观。 至于海洋中的“河流”形成的原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说是风力引起的,有的认为系海水密度造成,有的则归因于地球的自转、季节的变化、大陆轮廓和岛屿分布等。 神秘的“黑洞” 一提到百慕大三角和龙三角,人们都情不自禁的有一种不祥之感。这两个地名已成为“灾难”、“死亡”的代名词,因为有许多的船只和飞机葬身于这两个海域。百慕大三角从佛罗里达海峡走北东方向到百慕大,然后南下到小安的列斯群岛,再折回到佛罗里达。龙三角从日本东岸海域沿东南方向直到东经145度左右的太平洋海面,接着转向西南方,经过小笠原群岛到关岛与台湾以西的雅浦岛,然后再沿着北东方向到日本东京湾。 研究人员发现,两个三角海域似乎有着某些联系。一是它们正好分别处地球的两面,彼此相互呼应。如果沿着百慕大三角西侧的西径5O度北上翻过北极,再往下走,正好从龙三角经过。二是它们的位置都在大陆架的东方,由于地层陡降而海水极深。另外海底火山频繁活动,洋流汹涌强劲。三是它们的海床深浅变化极大,既有浅滩,更有世界上最深的海沟。以龙三角的马里亚纳海沟为例,深度达到11034米,就是把珠穆朗玛峰这个世界第一峰放进里面去,距离海平面也还差87米。人们认为,在百慕大三角和龙三角这样的海洋“黑洞”里,很有可能存在着难以想象的生物和别的神秘力量。 奇特的“峡谷” 像陆地一样,海底世界不但分布着广袤的平原和深陷的盆地,而且还有绵延起伏的群山和纵横交错的峡谷。海底峡谷为直线形,大都横贯于大陆架和大陆斜坡。它的两壁是阶梯状的陡壁,横断面呈“V”字形状。海底峡谷是如何形成的呢?早在冰川时期,随着海平面显著下降,致使大陆架变成了大面积的浅水区。由于风暴和浪潮的作用,浅水区里的泥沙被海浪搅拌起来,形成比重较大的沉积层。在地震所产生的强大作用下,这种沉积层犹如一股巨大的激流,从大陆架流出,沿着大陆坡流到大洋底。大陆坡大多地处地壳活动的频繁地带,地壳的断裂便形成海底峡谷的雏形。强大的海底沉积流顺着海底裂缝滑动,经过漫长岁月之后形成了今天的海底峡谷。 最大的“金库” 研究证实,海水的含金浓度为十亿分之五,即每立方千米的海水含有黄金5吨,比地壳的含金率高10倍。从绝对量说,有70亿吨黄金溶解于海水中,这还不包括埋在海底的大量砂金。 为了从海水中获取黄金,研究人员使用过许多方法:一开始,采用电镀法;继而用离子交换法,直接从海水里提取黄金;后来使用细菌冶金法,又叫活性淤泥法。 现在,科学家正在实验通过将海水中的浮游生物加以凝聚的方法来获取黄金。研究发现,海水里的金多存于浮游生物中,以胶体悬浮物的形式存在。浮游生物能有选择性地从它的周围把黄金和别的金属吸附过来。胶体悬浮物也会把金属吸过来贴附于黏土泥浆上。事实上,这些悬浮体所吸附的金属阳离子的量要比海水中的盐分高出100倍。 研究人员推出用一种便宜的硬沥青粉来凝聚海水中的黄金的方法:首先,把少量的这种粉末加入海水中,经过搅拌便可吸附浮游生物,并将其凝聚沉降;待到这些浮游体凝聚成小颗粒沉淀后,用电动过滤机把水过甩掉,将其过滤成很薄的“滤饼”;接着用醋酸、硝酸、硫酸或某些有机酸溶液去溶解“滤饼”,在溶解液中,含有大量的黄金和其他金属的阳离子;最后用电解法在电解槽中按顺序将溶解液分离,从中得到黄金。据说,这种凝聚法可以从每立方米海水中获得黄金近300克,十分可观。这是我写的,,请投我一票有事在来找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