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细胞因子测定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细胞因子测定论文参考文献

2022年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俊院士团队在  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  发表了题为“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 reveals the multi-cellular ecosystem indifferent radiological components of pulmonary part-solid nodules”的研究成果。通过比较肺腺癌早期患者部分实性结节的两个区域(磨玻璃样和实性部分)和正常肺组织,发现磨玻璃样成分的细胞景观更类似于实性部分。深入分析发现二者除免疫微环境存在轻微差别外,周细胞在两种不同放射学成分中也具有独特作用。 该研究中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服务由博奥晶典提供。 【发表期刊】 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 【发布时间】 2022年2月 【影响因子】 【检测技术】 10x Genomics 单细胞转录组测序 研究背景 随着胸部 CT 扫描的广泛应用,影像学上伴有亚实性结节(SSN)的早期肺腺癌(LUAD)的检出率显著提高。与实性结节相比,SSNs 具有惰性生长模式和良好的预后。根据薄层 CT 扫描特征可进一步将 SSNs 分为单纯磨玻璃(GG)结节和部分实性(PSNs)结节。前期研究表明 SSNs 的生态系统介于正常肺组织和实体肺腺癌之间,然而基于放射学区分的部分实性结节中的2个部分中,磨玻璃样成分的微环境与正常组织还是侵袭性成分更相似,微环境变化是否由磨玻璃成分向实性部分逐渐转化尚不知晓。 研究路线 研究结果 1、构建部分实性肺结节及正常肺组织单细胞图谱 为了解部分实性肺结节(PSNs)中磨玻璃样(GG)、实性部分与正常肺组织的区别,研究人员对来自12名未经治疗部分实性肺结节患者的磨玻璃样部分和实性部分组织样本以及5个非肺癌区域的正常对照组织,利用 10x 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进行检测,分析获得9种主要的细胞类型,包括 T 细胞、髓系细胞、自然杀伤(NK)细胞、B 细胞、血浆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B 细胞(MALT B)、肥大细胞、成纤维和周细胞、内皮细胞和上皮细胞(肺泡细胞和癌细胞)。 通过比较三组间的免疫细胞发现,髓系细胞和 NK 细胞在对照样本中富集,并且其占比从健康样本向实性部分逐步减少。此外,从 GG 到实性部分 T 细胞、B 细胞、血浆和 MALT B 细胞的占比趋于增加,这些细胞在病变组织中的占比显著高于正常肺组织,暗示亚实性肺结节(SSNs)中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激活。通过免疫组化,研究人员也证实了 GG 和实性部分组织中免疫细胞类型的细微变化。2、磨玻璃样及实性部分间肿瘤内异质性分析 接下来,研究人员对主要细胞类型表达谱特征进行分析。在上皮细胞中有种亚型,包括I型肺泡细胞(AT1)、II型肺泡细胞(AT2)、基底呼吸道上皮细胞和纤毛呼吸道上皮细胞,而其中能够诱发肺腺癌的 AT1 和 AT2 细胞最为丰富。为区分肿瘤组织中上皮细胞的恶性程度,研究人员分析了上皮细胞中的拷贝数变异(CNV)水平,发现同一个体来源的 GG 和实性样本具有相同的 CNV 模式,说明基因组特征与放射学影像特征不存在关联性,细胞降维分群结果则表明在不同患者来源的肿瘤在转录组水平具有明显的异质性。此外,GG 和实性样本在所有上皮细胞中具有相似比例的恶性细胞,表明不同的放射学影像表现并不是由细胞从正常转变为恶性的程度决定的。 为了解 GG 和实性组织中癌细胞的转录组特征及二者之间的差异,研究人员利用非负矩阵分解(NMF)的方法解析每个样本的肿瘤异质性。分析发现在 GG 和实性组织中存在7个相同的功能模块,涉及翻译起始、免疫激活、基于微管的运动、RNA 剪接、胞外基质重塑/上皮间质转化(EMT)、应激反应和体内平衡。而与 GG 中的肿瘤细胞相比,实性部分的肿瘤细胞中血管生成、EMT、KRAS 和 p53 信号传导及细胞周期相关通路显著上调。这些结果表明 SSNs 中两种放射学分型来源的恶性细胞具有不同的功能模式,可能导致二者增殖和侵袭性的差异。3、亚实性肺结节实性部分 T/NK 细胞毒性作用受到抑制 对 T 细胞和 NK 细胞进行细分群,比较分析发现 GG 和实性部分 CD4+ T 细胞占比相当,但显著高于对照样本。效应 CD4+ T 细胞和效应记忆性 T 细胞是肿瘤样本中的重要细胞群,特征是高表达细胞因子  IL2 ,二者均表现出抗肿瘤功能。此外,耗竭的 CD4+ T 细胞高表达滤泡辅助性 T 细胞的 marker 基因  CXCL13  和  BTLA ,并在肿瘤样本中富集。对 CD8+ T 细胞分析发现,虽然各亚群在3组样本中占比相近,但细胞毒性打分结果显示与 GG 组相比,实性组细胞的细胞毒性功能减弱。 相较于肿瘤样本,NK 细胞在正常肺组织中显著富集,并且高表达细胞毒性相关 marker,如 PRF1、NKG7 和 GNLY。细胞毒性打分显示,高表达 CD16 的 NK 细胞具有最强的细胞毒性,并且 CD16highGZMBhighNK 细胞从正常组织到 GG 和实性部分逐渐减少。基于上述结果,推测 NK 细胞的免疫应答在实性部分受到抑制,这可能会促进亚实性结节中其他侵袭性区域的免疫逃逸。4、磨玻璃样和实性部分肿瘤中髓系细胞分析 巨噬细胞细分为4个亚群,其中 IL1Bhigh 肺泡驻留巨噬细胞表现出促炎的 M1 型巨噬细胞特征,相对高表达 IL1B、IL1A、肿瘤坏死因子(TNF)和 CXCL10-11,而另一亚群——血管周驻留巨噬细胞则表主要现出抗炎的 M2 型巨噬细胞特征。此外,血管周驻留巨噬细胞群还高表达血管生成相关基因,如 VEGFA 和 CXCL8,并且在肿瘤组织中更为富集。分析还发现,实性部分肿瘤中 M1 型巨噬细胞相关基因表达要低于 GG 肿瘤,暗示两种放射学分型的肿瘤中巨噬细胞具有不同的炎症程度。 DC 细胞分析得到3个亚群,分别为单核细胞衍生的 DC 细胞、迁移性 DC 细胞和2型 DC 细胞,三个亚群均在肿瘤样本中显著富集。对中性粒细胞的分析得到2个亚群,分别是 IL1Bhigh和 LI1Blow 亚型,他们在所有髓系细胞中显示出最强的急性炎症功能。中性粒细胞是人体先天免疫的第一道防线,可以通过释放大量具有生物活性的 IL-1β 以调节炎症消退。通过分析发现正常肺组织中中性粒细胞占比高于亚实性肺结节的任何一个组成部分,表明适应性免疫反应在肿瘤中被激活。5、磨玻璃样和实性部分肿瘤中基质细胞功能分析 对内皮细胞重降维得到6个亚群,其中 INSR 是肿瘤相关内皮细胞的 marker 基因,其功能涉及血管生成,并且 INSR+ 肿瘤内皮细胞在肿瘤组织中更为富集,说明肿瘤微环境中内皮细胞亚型存在重塑。另一 ACKR1+ 肿瘤内皮细胞亚群在实性部分占位中显著富集。ACKR1 在肿瘤相关的血管内皮细胞中表达,这说明实性部分肿瘤中炎症反应上调。 通过对3组样本中的基质细胞进行受体-配体分析发现,基质细胞在肺癌的细胞间相互作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性肿瘤中,内皮细胞通过 CCL14-CCR1 信号招募 CD4+ T 细胞、CD8+ T 细胞和巨噬细胞,而在亚实性结节中观察到更为富集的内皮细胞与周细胞间 VEGF-VEGFR 信号传导。有趣的是,在实性部分肿瘤中发现了更多的从周细胞到内皮和肿瘤细胞的信号传导,推测周细胞在不同放射学肿瘤分型中有着独特的作用。 研究结论 本研究通过分析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数据,全面剖析了磨玻璃和部分实性结节的实性部分中细胞生态系统。分析发现在实性部分的恶性细胞中血管生成、上皮-间质转化、KRAS、p53 和细胞周期信号通路显著上调。对于肿瘤微环境,实性部分中髓系细胞和 NK 细胞的相对丰度往往高于磨玻璃区域,二者之间存在轻微的细胞亚型组成差异。另外,T/NK 细胞亚群的细胞毒功能和巨噬细胞的促炎功能在实性部分中受到抑制。 参考文献: Li Yanmeng, Li Xiao, Chen Haiming et al. 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 reveals the multi-cellular ecosystem in different radiological components of pulmonary part-solid nodules.  Clin Transl Med , 2022, 12: e723.

细胞生物是指所有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这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细胞生物学术论文,仅供参考!

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

关键字: 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具有非常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包括促进靶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增强抗感染和细胞杀伤效应,促进或抑制其它细胞因子和膜表面分子的表达,促进炎症过程,影响细胞代谢等。

一、免疫细胞的调节剂

免疫细胞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调节关系,细胞因子是传递这种调节信号必不可少的信息分子。例如在T-B细胞之间,T细胞产生IL-2、4、5、6、10、13,干扰素γ等细胞因子刺激B细胞的分化、增殖和抗体产生;而B细胞又可产生IL-12调节TH1细胞活性和TC细胞活性。在单核巨噬细胞与淋巴细胞之间,前者产生IL-1、6、8、10,干扰素α,TNF-α等细胞因子促进或抑制T、B、NK细胞功能;而淋巴细胞又产生IL-2、6、10,干扰素γ,GM-CSF,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等细胞因子调节单核巨噬细胞的功能。许多免疫细胞还可通过分泌细胞因子产生自身调节单核巨噬细胞的功能。许多免疫细胞还可通过分泌细胞因子产生自身调节作用。例如T细胞产生的IL-2可刺激T细胞的IL-2受体表达和进一步的IL-2分泌,TH1细胞通过产生干扰素γ抑TH2细胞的细胞因子产生。而TH2细胞又通过IL-10、IL-4和IL-13抑制TH1细胞的细胞因子产生。通过研究细胞因子的免疫 网络调节,可以更好地理解完整的免疫系统调节机制,并且有助于指导细胞因子做为生物应答调节剂(biologicalresponsemodifier’BRM)应用于临床 治疗免疫性疾病。图4-1 细胞因子与TH1、TH2的相互关系(略)

二、免疫效应分子

在免疫细胞针对抗原(特别是细胞性抗原)行使免疫效应功能时,细胞因子是其中重要效应分子之一。例如TNFα和TNFβ可直接造成肿瘤细胞的凋零(apoptosis)’使瘤细胞DNA断裂’细胞萎缩死亡;干扰素α、β、γ可干扰各种病毒在细胞内的复制,从而防止病毒扩散;LIF可直接作用于某些髓性白血病细胞,使其分化为单核细胞,丧失恶性增殖特性。另有一些细胞因子通过激活效应细胞而发挥其功能,如IL-2和IL-12刺激NK细胞与TC细胞的杀肿瘤细胞活性。与抗体和补体等其它免疫效应分子相比,细胞因子的免疫效应功能,因而在抗肿瘤、抗细胞内寄生感染、移植排斥等功能中起重要作用。

三、造血细胞刺激剂

从多能造血干细胞到成熟免疫细胞的分化发育漫长道路中,几乎每一阶段都需要有细胞因子的参与。最初研究造血干细胞是从软琼脂的半固体培养基开始的,在这种培养基中,造血干细胞分化增殖产生的大量子代细胞由于不能扩散而形成细胞簇,称之为集落,而一些刺激造血干细胞的细胞因子可明显刺激这些集落的数量和大小因而命名为集落刺激因子(CSF)。根据它们刺激的造血细胞种类不同有不同的命名,如GM-CSF、G-CSF、M-CSF、multi-CSF(IL-3)等。目前的研究表明,CSF和IL-3是作用于粒细胞系造血细胞,M-CSF作用于单核系造血细胞,此外Epo作用于红系造血细胞,IL-7作用于淋巴系造血细胞,IL-6、IL-11作用于巨核造血细胞等等。由此构成了细胞因子对造血系统的庞大控制 网络。某种细胞因子缺陷就可能导致相应细胞的缺陷,如肾性贫血病人的发病就是肾产生Epo的缺陷所致,正因如此,应用Epo 治疗这一疾病收到非常好的效果。目前多种刺激造血的细胞因子已成功地用于临床血液病,有非常好的 发展前景。

四、炎症反应的促进剂

炎症是机体对外来刺激产生的一种病理反应过程,症状表现为局部的红肿热痛,病理检查可发现有大量炎症细胞如粒细胞、巨噬细胞的局部浸润和组织坏死,在这一过程中,一些细胞因子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如IL-1、IL-6、IL-8、TNFα等可促进炎症细胞的聚集、活化和炎症介质的释放’可直接刺激发热中枢引起全身发烧’IL-8同时还可趋化中性粒细胞到炎症部位’加重炎症症状.在许多炎症性疾病中都可检测到上述细胞因子的水平升高.用某些细胞因子给动物注射’可直接诱导某些炎症现象’这些实验充分证明细胞因子在炎症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基于上述理论研究结果’目前已开始利用细胞因子抑制剂治疗炎症性疾病’例如利用IL-1的受体拮抗剂(IL-1receptor antagonist’IL-lra)和抗TNFα抗体治疗败血性休克、类风湿关节炎等,已收到初步疗效。

五、其它

许多细胞因子除参与免疫系统的调节效应功能外,还参与非免疫系统的一些功能。例如IL-8具有促进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M-CSF可降低血胆固醇IL-1刺激破骨细胞、软骨细胞的生长;IL-6促进肝细胞产生急性期蛋白等。这些作用为免疫系统与其它系统之间的相互调节提供了新的证据。

细胞衰老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摘要:细胞衰老(cellular aging)是细胞在其生命过程中发育到成熟后,随着时间的增加所发生的在形态结果和功能方面出现的一系列慢性进行性、退化性的变化。细胞衰老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细胞生命活动过程的客观规律。为研究细胞衰老分子生物学机制,本文就此展开研究。

关键词:细胞衰老;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

细胞的衰老和死亡与个体的衰老和死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个体的衰老并不等于所有细胞的衰老,但是细胞的衰老又是同个体的衰老紧密相关的。细胞衰老是个体衰老的基础,个体衰老是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和结果。

细胞衰老是正常环境条件下发生的功能减退,逐渐趋向死亡的现象。衰老是生界的普遍规律,细胞作为生物有机体的基本单位,也在不断地新生和衰老死亡。生物体内的绝大多数细胞,都要经过增殖、分化、衰老、死亡等几个阶段。可见细胞的衰老和死亡也是一种正常的生命现象。我们知道,生物体内每时每刻都有细胞在衰老、死亡,同时又有新增殖的细胞来代替它们。

衰老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的长短即细胞的寿命,它随组织种类而不同,同时也受环境条件的影响。高等动物体细胞都有最大增殖能力(分裂)次数,细胞分裂一旦达到这一次数就要死亡。各种动物的细胞最大裂次数各不相同,人体细胞为50~60次。一般说来,细胞最大分裂次数与动物的平均寿命成正比。通过细胞衰老的研究可了解衰老的某些规律,对认识衰老和最终找到延缓或推迟衰老的方法都有重要意义。细胞衰老问题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生物学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随着科学发展而不断阐明衰老过程,人类的平均寿命也将不断延长。但也会出现相应的社会老龄化问题以及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脑血管病、癌症、关节炎等老年性疾病发病率上升的问题。因此衰老问题的研究是今后生命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1 细胞衰老的特征

科学研究表明,衰老细胞的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膜等均有明显的变化:①细胞内水分减少,体积变小,新陈代谢速度减慢;②细胞内酶的活性降低;③细胞内的色素会积累;④细胞内呼吸速度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颜色加深。线粒体数量减少,体积增大;⑤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形态变化总体来说老化细胞的各种结构呈退行性变化。

衰老细胞的形态变化表现有:①核:增大、染色深、核内有包含物;②染色质:凝聚、固缩、碎裂、溶解;③质膜:粘度增加、流动性降低;④细胞质:色素积聚、空泡形成;⑤线粒体:数目减少、体积增大;⑥高尔基体:碎裂;⑦尼氏体:消失;⑧包含物:糖原减少、脂肪积聚;⑨核膜:内陷。

2 分子水平的变化

①从总体上DNA复制与转录在细胞衰老时均受抑制,但也有个别基因会异常激活,端粒DNA丢失,线粒体DNA特异性缺失,DNA氧化、断裂、缺失和交联,甲基化程度降低;②mRNA和tRNA含量降低;③蛋白质含成下降,细胞内蛋白质发生糖基化、氨甲酰化、脱氨基等修饰反应,导致蛋白质稳定性、抗原性,可消化性下降,自由基使蛋白质肽断裂,交联而变性。氨基酸由左旋变为右旋;④酶分子活性中心被氧化,金属离子Ca2+、Zn2+、Mg2+、Fe2+等丢失,酶分子的二级结构,溶解度,等电点发生改变,总的效应是酶失活;⑤不饱和脂肪酸被氧化,引起膜脂之间或与脂蛋白之间交联,膜的流动性降低。

3 细胞衰老原因

迄今为止,细胞衰老的本质尚未完全阐明,难以给明确的定义,只能根据现有的认识,从不同的角度概括细胞衰老的内涵。细胞衰老是各种细胞成分在受到内外环境的损伤作用后,因缺乏完善的修复,使“差错”积累,导致细胞衰老。根据对导致“差错”的主要因子和主导因子的认识不同,可分为不同的学说,这些学说各有其理论基础和实验证据[1]。

差错学派 有以下七种学说,有代谢废物积累学说、大分子交联学说、自由基学说、体细胞突变学说、DNA损伤修复学说、端粒学说、生物分子自然交联说等。其中最主要的自由基学说和端粒学说。

自由基学说 自由基是一类瞬时形成的含不成对电子的原子或功能基团,普遍存在于生物系统。其种类多、数量大,是活性极高的过渡态中间产物。正常细胞内存在清除自由基的防御系统,包括酶系统和非酶系统。前者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非酶系统有维生素E,醌类物质等电子受体。机体通过生物氧化反应为组织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同时在此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活性自由基。自由基的化学性质活泼,可攻击生物体内的DNA、蛋白质和脂类等大分子物质,造成损伤,如DNA的断裂、交联、碱基羟基化。实验表明DNA中OH8dG(8-羟基-2‘-脱氧鸟苷)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OH8dG完全失去碱基配对特异性,不仅OH8dG被错读,与之相邻的胞嘧啶也被错误复制。大量实验证明实,超氧化物岐化酶与抗氧化酶的活性升高能延缓机体的衰老。Sohal等(1994、1995),将超氧化物岐化酶与过氧化氢酶基因导入果蝇,使转基因株比野生型这两种酶基因多一个拷贝,结果转基因株中酶活性显著升高,平均年龄和最高寿限有所延长。

英国学者提出的自由基理论认为自由基攻击生命大分子造成组织细胞损伤,是引起机体衰老的根本原因,也是诱发肿瘤等恶性疾病的重要起因。自由基就是一些具有不配对电子的氧分子,它们在机体内漫游,损伤任何于其接触的细胞和组织,直到遇到如维生素C、维生素E、β-胡萝卜素、OPC(原花青素)之类的生物黄酮等抗氧化剂将其中和掉或被机体产生的一些酶(如SOD)将其捕获。自由基可破坏胶原蛋白及其它结缔组织,干扰重要的生理过程,引起细胞的DNA突变。此外还可引起器官组织细胞的破坏与减少[2]。例如神经元细胞数量的明显减少,是引起老年人感觉与记忆力下降、动作迟钝及智力障碍的又一重要原因。器官组织细胞破坏或减少主要是由于自由基因突变改变了遗传信息的传递,导致蛋白质与酶的合成错误以及酶活性的降低。这些的积累,造成了器官组织细胞的老化与死亡。

生物膜上的不饱和脂肪酸易受自由基的侵袭发生过氧化反应,氧化作用对衰老有重要的影响,自由基通过对脂质的侵袭加速了细胞的衰老进程[3]。 自由基作用于免疫系统,或作用于淋巴细胞使其受损,引起老年人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功能减弱,并使免疫识别力下降出现自身免疫性疾病。

端粒学说 染色体两端有端粒,细胞分裂次数多,端粒向内延伸,正常DNA受损。

遗传学派 认为衰老是遗传决定的自然演进过程,一切细胞均有内在的预定程序决定其寿命,而细胞寿命又决定种属寿命的差异,而外部因素只能使细胞寿命在限定范围内变动。

参考文献:

[1]郭齐,李玉森,陈强,等.脱氧核苷酸钠抗人肾脏细胞衰老的分子机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5):3688-3690.

[2]胡玉萍,吴建平.细胞衰老与相关基因的关系[J].中外健康文摘,2012,09(14):35-37.

[3]孔德松,魏东华,张峰,等.肝纤维化进程中细胞衰老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2,26(05):688-691.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绿色荧光蛋白;RNA;转染 Effect of dendritic cells transfected with total RNA of HepG2 cell line using GFP marker in vitro 【Abstract】 AIM: To investigate the feasibility of GFP as a marker to observe the dendritic cells (DCs) transfected with total RNA of tumor cells and the feasibility of the transfected DCs serving as a vaccine for potential immunotherapy. METHODS: Plasmid pGFPC3 was transfected into HepG2 stably. Total RNA was extracted from the HepG2GFP using Trizol; DCs were induced by liver cancer patients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s), and transfected with the total RNA. The effect of transfection was observed by a fluorescence microscope, the changes of phenotype were detected by flow cytometry, and the change of IL12 secretion in the supernatant of DCs was detected by ELISA assay. The cytotoxic effect of CTLs was assessed by MTT assay. RESULTS: GFP was expressed stably in the HepG2GFP cells that presented green fluorescence under a fluorescence microscope, so did DCs transfected with total HepG2GFP cell RNA. After transfection, the expression of membrane molecules such as CD80 ( to ), HLADR ( to ), CD83 ( to ), CD86 ( to ) was increased dramatically, IL12 secretion in the supernatant was elevated significantly 〔(±) ng/L to (±) ng/L, P<〕. The CTLs activated by DCs transfected with total HepG2GFP RNA showed a potent specific lysis to HepG2 cells. CONCLUSION: GFP could be used as a marker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transfection of DCs with total tumor cell RNA. DCs transfected with total tumor cell RNA may serve as a promising vaccine of immunotherapy. 【Keywords】 dendritic cell;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RNA;transfection 【摘要】 目的:探讨GFP作为标记观察肝癌细胞RNA转染DCs效果的可行性及肿瘤细胞RNA转染DCs制备疫苗的可行性. 方法:绿色荧光蛋白质粒载体 pGFPC3稳定转染肝癌细胞HepG2,Trizol法提取筛选后细胞HepG2GFP总RNA;分离肝癌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体外诱导DCs细胞,总RNA转染DCs,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转染效果,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前后DCs表型变化;ELISA法检测转染前后上清中IL12变化情况;MTT法检测效应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率. 结果:pGFPC3稳定转染肝癌细胞HepG2后可得到稳定表达GFP的细胞HepG2GFP,荧光显微镜下呈绿色荧光;总RNA转染的DCs荧光显微镜下呈绿色荧光,CD80(上升至),HLADR(上升至),CD83(上升至),CD86(上升至)表达明显升高,上清IL12分泌量ng/L显著增高(±→±,P<);诱导的CTL能够对肝癌细胞株HepG2起特异性杀伤作用. 结论:GFP可以作为肿瘤细胞RNA转染树突状细胞的观察标记,肿瘤细胞RNA转染DCs可作为一种有效的肿瘤疫苗.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绿色荧光蛋白;RNA;转染 【中图号】 0引言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适合手术治疗的患者只占一少部分,具有较高的复发率,预后很差,严重威胁人类健康〔1〕. DCs(dendritic cells, DCs)是体内功能强大的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它能够高效的摄取、处理抗原,并将处理后的多肽呈递给静息型T细胞,引起针对该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反应〔2〕. 国内外类似的研究中,都没有明确的可以观察肿瘤RNA转染DCs效果的指标,我们应用绿色荧光蛋白质粒载体 pGFPC3稳定转染肝癌细胞HepG2,提取筛选后细胞HepG2GFP总RNA转染DCs,观察转染后DCs绿色荧光蛋白表达及特异性表面标志及功能相关分子表达,检测其上清细胞因子分泌,探讨其作为肿瘤疫苗的可行性. 1材料和方法 材料肝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于我科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HepG2肝癌细胞株由我科常规传代培养. 流式细胞仪(BD),DG3022A型酶联免疫检测仪(华东电子管厂),荧光显微镜Optiphot XIF(Nicon)等均为我院常备. FITCCD80,FITCHLADR,PECD83,PECD86抗体购自BD公司;rhGMCSF,rhIL4购自Peprorotec公司;TNFα购自我校生物技术中心;绿色荧光蛋白载体pGFPC3由陕西省肿瘤医院贾军博士惠赠;脂质体Transfection2000,Trizol Reagent购自Invitrogen;RPMI 1640培养基、胎牛血清、G418购自Gibco公司,Xvivo无血清培养基购自BioWhittaker;IL12 ELISA检测试剂盒购自Bioscience公司;MTT购自Sigma公司. 方法参照Transfection2000说明书,pGFPC3转染HepG2,G418筛选2 mon. 筛选细胞命名HepG2GFP,荧光显微镜下观察. Trizol试剂提取HepG2GFP总RNA,紫外灯下观察,-80℃冻存备用. 同样方法提取HepG2总RNA. 取肝癌患者造血干细胞分离液,贴壁法分离单核细胞,贴壁细胞在细胞因子rhGMCSF,rhIL4作用下,诱导DCs. 倒置显微镜、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型. 转染树突状细胞收集培养4 d的DCs,转入6孔板,转染HepG2GFP总RNA. 另设转染HepG2总RNA及空白对照组. 继续培养48 h. 荧光显微镜下观察. 细胞因子分泌的测定48 h后,收集各组DCs上清,ELISA法检测转染前后各组细胞上清中IL12分泌量. 效应收集各组DCs,30 Gy 60Co照射后与复苏冻存的非贴壁细胞按20∶1比例混合接种于24孔板,培养5 d,收集的细胞即为效应细胞. 收集对数生长期的HepG2细胞作为靶细胞,将效应细胞与靶细胞按20∶1比例混合接种于96孔板. 同时设单一靶细胞组、单一效应细胞组. 培养24 h后,MTT法检测.以下述公式计算杀伤效率.CTL杀伤效率=〔1-(效靶A490-效应细胞A490)/靶细胞A490〕×100%.统计学方法:结果采用SPSS 统计软件分析.2结果 总RNA转染DCs稳定转染及筛选后得到的HepG2GFP细胞,能够稳定的表达GFP,荧光显微镜下所有细胞都呈现绿色荧光(图1),传代20次以上仍无消失. 与对照细胞相比,GFP基因修饰细胞在形态、生长等特性上均无显著改变,也未见GFP表达对靶细胞的毒性. 使用Trizol提取HepG2GFP细胞总RNA后,取2 μL总RNA进行凝胶电泳,可见5 s,18 s和28 s条带(图2). 单个核细胞贴壁后,贴壁细胞在细胞因子GMCSF,IL4的作用下,培养第2日出现细胞集落,但细胞集落较小. 5 d后,集落明显增加、变大,出现具有毛刺状突起的细胞. 至7 d,集落开始减少,产生大量具有树枝状突起的细胞(图3A,B). 荧光显微镜下,HepG2GFP总RNA转染DCs组细胞呈绿色荧光,而HepG2总RNA转染组及空白对照组则无明显荧光表达(图4A,B,C). 图1荧光显微镜下pGFPC3稳定转染后HepG2胞浆荧光阳性 ×250(略) 图2HepG2GFP细胞的总RNA电泳(略) 图3树突状细胞形态(第7日)(略)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型诱导d 7,DCs表达CD80 ,HLADR ,CD86 ,CD83低表达,仅;转染后上述分子表达明显升高,分别为CD80 ,HLADR ,CD86 ,CD83 ,提示转染后细胞具有成熟DCs特征. 图4总RNA转染DCs×250(略) 检测IL12分泌HepG2GFP总RNA转染DCs组上清中IL12分泌明显增加,显著高于转染前〔(±) ng/L vs (±) ng/L; n=6,P<〕. 介导细胞毒效应HepG2GFP总RNA转染DCs刺激的CTL对HepG2细胞杀伤率为(±)%,未转染的DCs刺激的T细胞对HepG2的杀伤作用为(±)%,无DCs刺激T细胞对HepG2的杀伤作用为(±)%,总RNA转染DCs刺激的CTL对HepG2细胞杀伤率明显高于两个对照组(n=6,P<). HepG2GFP总RNA转染DCs刺激的CTL对SMMC7721和K562细胞杀伤率分别为(±)%和(±)%,对HepG2细胞杀伤率明显高于SMMC7721和K562细胞(n=6,P<). 3讨论 DCs是体内功能最强大的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它在T细胞免疫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 应用各种肿瘤抗原致敏DCs制备疫苗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3-8〕. 肿瘤细胞总RNA转染DCs制备疫苗与其他方法相比,具有如下优越性:首先,它不受已知肿瘤抗原的限制,可诱导出多克隆的CTL;其次,转染所需的RNA可以通过扩增方法得到,很少量的肿瘤组织样本即可扩增得到大量的RNA〔8〕. 但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中,尚未有可以明确观察总RNA转染DCs效率的方法. 我们应用稳定表达GFP的HepG2GFP总RNA转染DCs,以GFP为标记观察总RNA转染DCs的效率,探讨其作为肿瘤疫苗的可行性,为肝癌临床治疗提供实验基础. 本试验中,HepG2GFP总RNA转染后的DCs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胞质呈现绿色荧光,证实GFP mRNA可以在DCs胞质内正常表达,同时说明肿瘤细胞总RNA同样也可以在DCs胞浆内进行翻译表达. 转染后CD83,CD80,CD86,HLADR表达明显升高,IL12分泌明显增加,说明RNA转染,促进了DCs的体外成熟. 成熟DCs主要通过MHCI类途径,将肿瘤细胞总RNA在DCs胞质内进行翻译表达的肿瘤抗原呈递给T淋巴细胞. 此途径诱导的T淋巴细胞主要为CD8+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 本试验中,诱导的CTL对HepG2的细胞毒效应明显高于对照组T细胞,证实诱导的T淋巴细胞为肿瘤特异性的. 因此,在当前仍未发现肝癌特异性抗原情况下,应用肝癌细胞总RNA转染DCs制备瘤苗,诱导针对肝癌细胞的多克隆CTL,可以作为肝癌DCs疫苗的一个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Qin LX, Tang ZY. The prognostic molecular markers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J〕.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02, 8(3):385-392. 〔2〕 张红梅,任军,张利旺,等.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体外定向诱导树突状细胞及功能鉴定〔J〕.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3, 24(1):83-85. 〔3〕 Kaplan JM, Yu Q, Piraino ST, et al. Induction of antitumor immunity with dendritic cells transducted with adenovirus vector encoding endogenous tumorassociated antigens 〔J〕. J Immunol,1999, 163(2): 699. 〔4〕 Schnurr M, Galambos P, Scholz C, et al. Tumor cell lysatepulsed human dendritic cells induce a Tcell response against pancreatic carcinoma cells: An in vitro model for the assessment of tumor vaccines 〔J〕. Cancer Res, 2001, 61(17):6445-6450. 〔5〕 Barbuto JA, Ensina LF, Neves AR, et al. Dendritic celltumor cell hybrid vaccination for metastatic cancer 〔J〕. Cancer Immunol Immunother, 2004, 53: 1111-1118. 〔6〕 Heiser A, Maurice MA, Yancey DR, et al. Induction of polyclonal prostate cancerspecific CTL using dendritic cells transfected with amplified tumor RNA 〔J〕. J Immunol, 2001, 166: 2953-2960. 〔7〕 Heiser A, Coleman D, Dannull J, et al. Autologous dendritic cells transfected with prostatespecific antigen RNA stimulate CTL responses against metastatic prostate tumors 〔J〕. J Clin Invest, 2002, 109(3):409-417. 〔8〕 Kalady MF, Onaitis MW, Emani S, et al. Dendritic cells pulsed with pancreatic cancer total tumor RNA generate specific antipancreatic cancer T cells 〔J〕. J Gastrointest Surg, 2004, 8(2):175-181.

细胞因子的相关论文参考文献

细胞因子主要有 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趋化性细胞因子、 转化生长因子、生长因子。

1、 白细胞介素

促进胸腺细胞、T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增强Tc和NK细胞的杀伤活性;引起发热,参与炎症反应;刺激造血功能;促进免疫应答。2、干扰素

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剂,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而主要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同时还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活力,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并增强抗病毒能力。3、肿瘤坏死因子

杀伤或抑制肿瘤细胞,提高中性粒细胞的吞噬能力,增加过氧化物阴离子产生,增强ADCC功能,刺激细胞脱颗粒和分泌髓过氧化物酶;抗感染;TNF是一种内源性热原质,引起发热,并诱导肝细胞急性期蛋白的合成;促进髓样白血病细胞向巨噬细胞分化。4、集落刺激因子

集落刺激因子是指能够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分化,阶段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相应细胞集落的细胞因子。

5、趋化性细胞因子

趋化性细胞因子是一类重要的免疫调节因子,为介绍有关趋化性细胞因子/趋化性细胞因子受体在抗肿瘤免疫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特异性趋化性细胞因子受体阻断剂的应用研究新进展。

6、 转化生长因子

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是一类多功能的多肽类生长因子,对细胞的增殖与分化、细胞外基质的产生、血管的生成、细胞凋亡及机体免疫系统均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TGF-β与多种人类疾病相关。 7、生长因子

促进生成大量的成骨细胞、抑制破骨细胞。治疗骨质酥松、股骨头坏死、关节炎、风湿病和因钙缺乏导致的疾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细胞因子

xì bāo yīn zǐ

cell factor

cytokine

cytokines

机体的免疫细胞和非免疫细胞能合成和分泌小分子的多肽类因子,它们调节多种细胞生理功能,这些因子统称为细胞因子(cytokines)。细胞因子包括淋巴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和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的单核因子等。目前已知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干扰素(interferon,IFN)、集落 *** 因子(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CSF)、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 factor,TNF)、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octor,TGFβ)等均是免疫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它们在免疫系统中起著非常重要的调控作用,在异常情况下也会导致病理反应。

研究细胞因子有助于阐明分子水平的免疫调节机制,有助于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特别是利用细胞因子治疗肿瘤、感染、造血功能障碍、自身免疫病等,已收到初步疗效,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1979年第二届淋巴因子的国际会议上,将介导白细胞间相互作用的一些细胞因子命名为白细胞介素(IL),并以阿拉伯数字排列,如IL1、IL2、IL3。随着分子免疫学的研究进展,不断有新的IL被命名,迄今已正式命名到IL15,可以预期,还会有更多的IL被发现。目前的研究发现,许多IL不仅介导白细胞相互作用,还参与其它细胞的相互作用,如造血干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纤维母细胞、神经细胞、成骨和破骨细胞等的相互作用(表41)。

表41 白细胞介素的特性(IL)

在进行造血细胞的体外研究中,发现一些细胞因子可 *** 不同的造血干细胞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细胞集落,这类因子被命名为集落 *** 因子(CSF)。根据它们的作用范围,分别命名为粒细胞CSF(GCSF),巨噬细胞CSF(MCSF),粒细胞和巨噬细胞CSF(GMCSF)和多集落 *** 因子(multiCSF,又称IL3)。不同发育阶段的造血干细胞起促增殖分化的作用,是血细胞发生必不可少的 *** 因子。广义上,凡是 *** 造血的细胞因子都可统称为CSF,例如 *** 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ctin,Epo)、 *** 造血干细胞的干细胞因子(stem cellfactor,SCF)、可 *** 胚胎干细胞的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LIF)等均有集落 *** 活性。此外,CSF也作用于多种成熟的细胞,促进其功能具有多相性的作用(表42)。

表42 集落 *** 因子的特性

干扰素(IFN)是最先发现的细胞因子,早在1957年,lssacs等人发现病毒感染的细胞产生一种因子,可抵抗病毒的感染,干扰病毒的复制,因而命名为干扰素。根据其来源和结构,可将IEN分为IFNα、IFNβ、IFNγ,它们分别由白细胞、纤维母细胞和活化T细胞产生。IFNα为多基因产物,有十余种不同亚型,但它们的生物活性基本相同。IFN除有抗病毒作用外,还有抗肿瘤、免疫调节、控制细胞增殖及引起发热等作用。

TNF是一类能直接造成肿瘤细胞死亡的细胞因子,根据其来源和结构分为两种,即TNFα和TNFβ.前者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后者由活化的T细胞产生,又名淋巴毒素(lymphotoxin)。TNF除有杀肿瘤细胞作用外,还可引起发热和炎症反应,大剂量TNFα可引起恶液质,呈进行性消瘦,因而TNFα又称恶液质素(cac hectin)。

由活化的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都可称为淋巴因子(lymphokine),如IL2、3、4、5、6、7、8、9、10、11、12、13,TNFβ,IFNγ等均为淋巴因子。

由单核已噬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统称单核因子(monokine),如IL1、6、8,TNFα、IFNα等。

目前发现并正式命名的细胞因子有数十种,每种细胞均有其独特的、起主要作用的生物学活性。尽管种类繁多、产生细胞和作用细胞多样、生物学活性广泛、发挥作用的机制不同,但众多的细胞因子具有以下共同的特性:

1.天然细胞因子是由细胞产生的 正常的静息或休止(resting)状态的细胞必须经过激活后才能合成和分泌细胞因子。通常是由抗原、丝裂原或其它 *** 物激活免疫细胞和相关细胞,6~8小时后细胞培养上清中即可检测出细胞因子,于24~72小时期间细胞因子水平最高。但是有些细胞株不需外源 *** 就可以自发地分泌某些细胞因子。

2.细胞因子的产生和作用具有多向性(pleiotropi *** )即单一 *** 如抗原、丝裂原、病毒感染等可使同一种细胞分泌多种细胞因子,而一种细胞因子由多种不同类型的细胞产生可作用于多种不同类型的靶细胞。

3.细胞因子的合成和分泌过程是一种自我调控的过程通常情况下,细胞因子极少储存,即不以前体形式贮存在细胞内,而是经过适当 *** 后迅速合成,一旦合面后便分泌至细胞外以发挥生物学作用, *** 消失后合成亦较快地停止并被迅速降解。

4.为低分子量的分泌型蛋白质常被糖基化。分子量大小不等,大多数为15~30kD,小者仅8~10kD,一般不超过80kD。

5.细胞因子需与靶细胞上的高亲和力受体特异结合后才发挥生物学效应。

6.生物学效应极强 细胞因子在pM(1012M)水平就能发挥显著的生物学效应。这与细胞因子与靶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之间亲和力极高有关,其解离常数在1012~1010M之间。

7.单一细胞因子可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但多种细胞因子也常具有某些相同或相似的生物学活性。

8.主要参与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影响反应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涉及到感染免疫、肿瘤免疫、自身免疫、移植免疫等诸多方面。

9.以非特异性方式发挥生物学作用且不受MHC限制。

10.某种细胞因子对靶细胞作用的强弱取决于细胞因子的局部浓度,靶细胞本身的类型(即作用于自身产生细胞)和旁分泌方式(paracrine,即作用于邻近的靶细胞)短暂性地产生并在局部发挥作用。

11.天然细胞因子大多是在近距离发挥局部作用 大多是通过自分泌方式(autocrine,即作用于自身产生细胞)和旁分泌方式(paracrine,即作用于邻近的靶细胞)短暂性地产生并在局部发挥作用。

12.细胞因子的作用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通过合成分泌的相互调节,受体表达的相互调控、生物学效应的相互影响而组成细胞因子网络(addidveeffect)也可以取得协同效应(synergy),甚至取得两种细胞因子单用时所不具有的新的独特的效应。

不同细胞因子之间的结构上有很大的差异,一般,多数细胞因子为小分子多肽,分子量不超过60kD,多由100个左右的氨基酸组成。不同细胞因子之间无明显的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

多数细胞因子以单体形式存在,少数因子如IL5、IL12、MCSF、TGFβ等以双体形式存在。

给大多数细胞因子带有糖基,但这些糖基多与细胞因子的生物活性无关,可能起延长细胞因子体内半衰期的作用。

细胞因子都是通过与靶细胞表面高亲合力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其生物学效应的。细胞因子受体与其它膜表面受体一样,均由3个功能区组成,即膜外区(细胞因子结合区)。跨膜区(疏水性氨基酸富有区)和膜内区(信号传导区)。细胞因子受体存在有单链、双链或三链不同形式的结构。最近的研究发现,有些细胞因子受体共同使用一条多肽链,如IL3、IL5和GMCSF共同使用同一β链,IL2、IL4和IL7共同使用同一γ链。由于细胞因子在受体水平存在相似性,因而会使用共同的信号传导途径,发挥类似的生物学效应。根据细胞因子受体膜外区的氨基酸序列,可将其主要分为三个受体家族:

(一)造血生长因子受体家族(HPR)

大部分细胞因子如IL2、3、4、5、6、7、9等的受体均属于这一家族,其典型结构特点是含有TrpSerXTrpSer(WSXWS)的五联保守序列,与细胞因子结合功能密切相关。

(二)lg超家族

IL1受体、MCSF受体等属于这一家族,IL6受体同时含有lg超家族和HPR家族两个结构区。这一超家族的特点是均在膜外区含有lg样的分子构型,每个lg样功能区由100个左右的氨基酸组成,通过二硫键形成稳定的发夹样反平行的β片层折叠结构。

(三)干扰素受体超家族

干扰素α和β共用同一个受体,与干扰素γ受体的结构有类似之外,均含有一段200个氨基酸的保守序列,其中4个半胱氨酸是共有的。

细胞因子具有非常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包括促进靶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增强抗感染和细胞杀伤效应,促进或抑制其它细胞因子和膜表面分子的表达,促进炎症过程,影响细胞代谢等。

免疫细胞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调节关系,细胞因子是传递这种调节信号必不可少的信息分子。例如在TB细胞之间,T细胞产生IL2、4、5、6、10、13,干扰素γ等细胞因子 *** B细胞的分化、增殖和抗体产生;而B细胞又可产生IL12调节TH1细胞活性和TC细胞活性。在单核巨噬细胞与淋巴细胞之间,前者产生IL1、6、8、10,干扰素α,TNFα等细胞因子促进或抑制T、B、NK细胞功能;而淋巴细胞又产生IL2、6、10,干扰素γ,GMCSF,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等细胞因子调节单核巨噬细胞的功能。许多免疫细胞还可通过分泌细胞因子产生自身调节单核巨噬细胞的功能。许多免疫细胞还可通过分泌细胞因子产生自身调节作用。例如T细胞产生的IL2可 *** T细胞的IL2受体表达和进一步的IL2分泌,TH1细胞通过产生干扰素γ抑TH2细胞的细胞因子产生。而TH2细胞又通过IL10、IL4和IL13抑制TH1细胞的细胞因子产生。通过研究细胞因子的免疫网络调节,可以更好地理解完整的免疫系统调节机制,并且有助于指导细胞因子做为生物应答调节剂(biologicalresponsemodifier,BRM)应用于临床治疗免疫性疾病。

图41 细胞因子与TH1、TH2的相互关系

在免疫细胞针对抗原(特别是细胞性抗原)行使免疫效应功能时,细胞因子是其中重要效应分子之一。例如TNFα和TNFβ可直接造成肿瘤细胞的凋零(apoptosis),使瘤细胞DNA断裂,细胞萎缩死亡;干扰素α、β、γ可干扰各种病毒在细胞内的复制,从而防止病毒扩散;LIF可直接作用于某些髓性白血病细胞,使其分化为单核细胞,丧失恶性增殖特性。另有一些细胞因子通过激活效应细胞而发挥其功能,如IL2和IL12 *** NK细胞与TC细胞的杀肿瘤细胞活性。与抗体和补体等其它免疫效应分子相比,细胞因子的免疫效应功能,因而在抗肿瘤、抗细胞内寄生感染、移植排斥等功能中起重要作用。

从多能造血干细胞到成熟免疫细胞的分化发育漫长道路中,几乎每一阶段都需要有细胞因子的参与。最初研究造血干细胞是从软琼脂的半固体培养基开始的,在这种培养基中,造血干细胞分化增殖产生的大量子代细胞由于不能扩散而形成细胞簇,称之为集落,而一些 *** 造血干细胞的细胞因子可明显 *** 这些集落的数量和大小因而命名为集落 *** 因子(CSF)。根据它们 *** 的造血细胞种类不同有不同的命名,如GMCSF、GCSF、MCSF、multiCSF(IL3)等。目前的研究表明,CSF和IL3是作用于粒细胞系造血细胞,MCSF作用于单核系造血细胞,此外Epo作用于红系造血细胞,IL7作用于淋巴系造血细胞,IL6、IL11作用于巨核造血细胞等等。由此构成了细胞因子对造血系统的庞大控制网络。某种细胞因子缺陷就可能导致相应细胞的缺陷,如肾性贫血病人的发病就是肾产生Epo的缺陷所致,正因如此,应用Epo治疗这一疾病收到非常好的效果。目前多种 *** 造血的细胞因子已成功地用于临床血液病,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

炎症是机体对外来 *** 产生的一种病理反应过程,症状表现为局部的红肿热痛,病理检查可发现有大量炎症细胞如粒细胞、巨噬细胞的局部浸润和组织坏死,在这一过程中,一些细胞因子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如IL1、IL6、IL8、TNFα等可促进炎症细胞的聚集、活化和炎症介质的释放,可直接 *** 发热中枢引起全身发烧,IL8同时还可趋化中性粒细胞到炎症部位,加重炎症症状.在许多炎症性疾病中都可检测到上述细胞因子的水平升高.用某些细胞因子给动物注射,可直接诱导某些炎症现象,这些实验充分证明细胞因子在炎症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基于上述理论研究结果,目前已开始利用细胞因子抑制剂治疗炎症性疾病,例如利用IL1的受体拮抗剂(IL1receptor antagonist,ILlra)和抗TNFα抗体治疗败血性休克、类风湿关节炎等,已收到初步疗效。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许多细胞因子除参与免疫系统的调节效应功能外,还参与非免疫系统的一些功能。例如IL8具有促进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MCSF可降低血胆固醇IL1 *** 破骨细胞、软骨细胞的生长;IL6促进肝细胞产生急性期蛋白等。这些作用为免疫系统与其它系统之间的相互调节提供了新的证据。

正常情况下,细胞因子表达和分泌受机体严格的调控,在病理状态下、细胞因子会出现异常性表达,表现为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缺陷,细胞因子表达过高,以及可溶性细胞因受体的水平增加等。

包括先天性缺陷和继发性缺陷两种病理情况,例如先天性的性联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人(XSCID),表现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双重缺陷,出生后必须在无菌罩中生活,往往在幼儿期因感染而夭折。现已发现这种患者的IL2受体γ链缺陷,由此导致IL2、IL4和IL7的功能障碍,使免疫功能严重受损。细胞因子的继发性缺陷往往发生在感染、肿瘤等疾病以后,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并破坏TH后,可导致TH细胞产生的各种细胞因子缺陷,免疫功能全面下降,从而表现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一系列症状。

在炎症、自身免疫病、变态反应、休克等疾病时,某些细胞因子的表达量可成百上千倍地增加,例如为风湿关节炎的滑膜液中可发现IL1、IL6、IL8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而这些细胞因子均可促进炎症过程,使病情加重。应用细胞因子的抑制剂有可能治疗这为类症性细胞因子水平升高的疾病。

细胞膜表面的细胞因子受体可脱落下来,成为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存在于体液和血清中,在某些疾病条件下,可出现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的水平升高。这类分子可能结合细胞因子,使其不再与膜表面的细胞因子受体结合,因而封闭了细胞因子的功能。

目前,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的重组细胞因子做为生物应答调节剂(BRM)治疗肿瘤、造血障碍、感染等已收到良好的疗效,成为新一代的药物。重组细胞因子做为药物具有很多优越之处。例如细胞因子为人体自身成分,可调节机体的生理过程和提高免疫功能,很低剂量即可发挥作用,因而疗效显著,副作用小,是一种全新的生物制剂,已成为某些疑难病症不可缺少的治疗手段。目前已批准生产的细胞因子药物包括干扰素α、β、γ,Epo,GMCSF,GCSF,IL2,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的包括IL1、3、4、6、11,MCSF,SCF,TGFβ等(表43、44。)这些细胞因子的主要适应症包括肿瘤、感染(如肝炎、AIDS)、造血功能障碍、创伤、炎症等。

表43 已批准生产的细胞因子多肽药物

表44 已批准临床试验的细胞因子多肽药物

细胞因子疗法(cytokine therapy)基本上可分为两种,即细胞因子补充和添加疗法及细胞因子阻断和拮抗疗法。

通过各种途径使患者体内细胞因子水平增加,充分发挥细胞因子的生物学作用,从而抗御和治疗疾病。目前已有多种细胞因子(多为基因重组产品)试用于临床治疗,经大量临床资料验证,以下几种细胞因子的临床适应症比较明确,临床疗效比较肯定。

1.IFN 不同型别的IFN各有其独特的性质和生物学活性,其临床应用适应症和疗效有所不同。IFNα主要用于治疗病毒性感染和肿瘤。IFNα对于病毒性肝炎(主要是慢性活动性肝炎)、疱疹性角膜炎、带状疱疹、慢性宫颈炎等有较好疗效。IFNα对于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如毛细胞白血病(有效率达80%以上)等疗效较显著,但对实体肿瘤的疗效较差。虽然IFNγ的免疫调节作用强于IFNα,但其治疗肿瘤的效果弱于IFNα,目前有人应用IFNγ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慢性肉芽肿取得了一定疗效。

2.IL2 目前多将IL2与LAD/TIL合用治疗实体肿瘤,对肾细胞癌、黑色素瘤、非何杰金淋巴瘤、结肠直肠癌有较显著的疗效,应用IL2(或与IFN合用)治疗感染疾病亦取得了一定疗效。

3.TNf 由于其全身应用副作用严重且疗效差,目前多倾向将其局部应用如瘤灶内注射治疗某些肿瘤和直肠癌,其确切疗效尚待进一步评价。

4.CSF 目前主要应用GMCSF和GCSF治疗各种粒细胞低下患者。例如与化疗药物合用治疗肿瘤可以降低化疗后粒细胞减少程度,使粒细胞的数量和功能能尽快回升并能提高机体对化疗药物的耐受剂量,从而提高治疗肿瘤的效果。对再生障碍性贫血和AIDS亦有肯定疗效。用于骨髓移植后可使中性粒细胞尽快恢复,降低感染率。此外,应用EPO治疗肾性贫血取得了非常显著的疗效。

其基本原理是抑制细胞因子的产生和阻断细胞因子与其相应受体的结合及受体后信号传导过程,使细胞因子的病理性作用难以发挥。该疗法适用于自身免疫性病、移植排序反应、感染性休克等的治疗。例如抗TNF单克隆抗体可以减轻甚至阻断感染性休克的发生,IL1受体拮抗剂对于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细胞因子检测是判断机体免疫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因而具有重要的实验室研究价值,同时还可能在临床上有诸多实用价值、包括许多疾病的诊断、病程观察、疗效判断及细胞因子治疗监测等。但是,由于细胞因子在体内的含量甚微,给细胞因子的检测带来困维。目前细胞因子的主要检测方法包括:

一些肿瘤细胞株必须依赖于细胞因子方能在体外增殖,如DTLL细胞株依赖IL2;FDCPL细胞株依赖于小鼠IL3;TF1细胞株依赖于人IL3和人GMCSF,因而可利用这些依赖细胞株检测相应的细胞因子。这种方法敏感性高,特异性也不错,但可异的是并非所有细胞因都能找到相应的细胞株,因而限制了它的应用。

利用一些细胞因子的功能特性,可建立相应的活性测定方法,如干扰素的抑制病毒感染效应,肿瘤坏死因子对L929细胞的杀伤作用等。这样的方法敏感性高,但特异性不够,容易受一些扰因素的影响。

利用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制备出抗细胞因子的单克隆抗体或多克隆抗体,可进行细胞因子的免疫检测。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特异性强、操作简便,缺点是灵敏度不够,且不能代表活性测定的结果。从目前的国际发展趋势来看,已研制出了高灵敏度、特异性高、高度配套的细胞检测试剂盒,其应用范围正在扩大,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为解决功能定特异性不够,免疫测定灵敏度不够的问题,可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利用各自的长处,有可能得到较为可靠的结果。在这一方法中,所用的抗细胞因子抗体必须是具有中和活性的抗体。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制备出细胞因子的基因探针,可通过分子杂交技术检测细胞内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这是一种高度敏感和高度特异的检测技术,目前在实验室研究中使用较广,其缺点是操作较为繁琐,测定结果只能代表细胞因子基因的表达,而不能代表活性细胞因子的水平。

根据细胞因子主要的功能不同分类

1、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1979年开始命名。由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或其它非单个核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在细胞间相互作用、免疫调节、造血以及炎症过程中起重要调节作用,凡命名的白细胞介素的cDNA基因克隆和表达均已成功,已报道有三十余种(IL-1―IL-38)。

2、集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CSF)根据不同细胞因子刺激造血干细胞或分化不同阶段的造血细胞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不同的细胞集落。

分别命名为G(粒细胞)-CSF、M(巨噬细胞)-CSF、GM(粒细胞、巨噬细胞)-CSF、Multi(多重)-CSF(IL-3)、SCF、EPO等。不同CSF不仅可刺激不同发育阶段的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增殖的分化,还可促进成熟细胞的功能。

3、干扰素(interferon, IFN)1957年发现的细胞因子,最初发现某一种病毒感染的细胞能产生一种物质可干扰另一种病毒的感染和复制,因此而得名。

根据干扰素产生的来源和结构不同,可分为IFN-α、IFN-β和IFN-γ,他们分别由白细胞、成纤维细胞和活化T细胞所产生。各种不同的IFN生物学活性基本相同,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作用。

4、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最初发现这种物质能造成肿瘤组织坏死而得名。根据其产生来源和结构不同,可分为TNF-α和TNF-β两类,前者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后者由活化T细胞产生,又名淋巴毒素(lymphotoxin, LT)。

两类TNF基本的生物学活性相似,除具有杀伤肿瘤细胞外,还有免疫调节、参与发热和炎症的发生。大剂量TNF-α可引起恶液质,因而TNF-α又称恶液质素(cachectin)。

5、转化生长因子-β家族(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family, TGF-β family)由多种细胞产生,主要包括TGF-β1、TGF-β2、TGF-β3、TGFβ1β2以及骨形成蛋白(BMP)等。

6、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GF)如表皮生长因子(EGF)、血小板衍生的生长因子(PD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肝细胞生长因子(HGF)。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1)、IGF-Ⅱ、白血病抑制因子(LIF)、神经生长因子(NGF)、抑瘤素M(OSM)、血小板衍生的内皮细胞生长因子(PDECGF)、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等。

7、趋化因子家族(chemokinefamily)包括四个亚族:

(1)C-X-C/α亚族,主要趋化中性粒细胞,主要的成员有IL-8、黑素瘤细胞生长刺激活性(GRO/MGSA)、血小板因子-4(PF-4)、血小板碱性蛋白、蛋白水解来源的产物CTAP-Ⅲ和β-thromboglobulin、炎症蛋白10(IP-10)、ENA-78。

(2)C-C/β亚族,主要趋化单核细胞,这个亚族的成员包括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MIP-1α)、MIP-1β、RANTES、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MCAF)、MCP-2、MCP-3和I-309。

(3)C型亚家族的代表有淋巴细胞趋化蛋白。

(4)CX3C亚家族,Fractalkine是CX3C型趋化因子,对单核-巨噬细胞、T细胞及NK细胞有趋化作用。

扩展资料:

1、细胞因子的作用方式:自分泌作用;旁分泌作用;内分泌作用。

2、细胞因子的作用特点:多效性、重叠性、协同性、拮抗性和双重性。

细胞因子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用意义,它有助于阐明分子水平的免疫调节机理,有助于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特别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的重组细胞因子已用于治疗肿瘤、感染、炎症、造血功能障碍等,并收到良好疗效,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细胞因子正逐渐作为佐剂用于疫苗的研制,如白介素-2、IL-12等。

细胞因子基因:

IL-2基因可以作为T细胞活化期间细胞因子基因转录调节的典型,IL-2对于大多数正常T细胞来说是一种自分泌生长因子。

因此,其基因的转录调节对于T细胞活化是必需的,IL-2基因在TCR介导的正常T细胞刺激45nim-1hr内开始转录。细胞因子基因转录本RNA水平升高大部分是由于转录的增加,而不是由于RNA降解减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细胞因子

细胞生物是指所有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这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细胞生物学术论文,仅供参考!

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

关键字: 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具有非常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包括促进靶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增强抗感染和细胞杀伤效应,促进或抑制其它细胞因子和膜表面分子的表达,促进炎症过程,影响细胞代谢等。

一、免疫细胞的调节剂

免疫细胞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调节关系,细胞因子是传递这种调节信号必不可少的信息分子。例如在T-B细胞之间,T细胞产生IL-2、4、5、6、10、13,干扰素γ等细胞因子刺激B细胞的分化、增殖和抗体产生;而B细胞又可产生IL-12调节TH1细胞活性和TC细胞活性。在单核巨噬细胞与淋巴细胞之间,前者产生IL-1、6、8、10,干扰素α,TNF-α等细胞因子促进或抑制T、B、NK细胞功能;而淋巴细胞又产生IL-2、6、10,干扰素γ,GM-CSF,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等细胞因子调节单核巨噬细胞的功能。许多免疫细胞还可通过分泌细胞因子产生自身调节单核巨噬细胞的功能。许多免疫细胞还可通过分泌细胞因子产生自身调节作用。例如T细胞产生的IL-2可刺激T细胞的IL-2受体表达和进一步的IL-2分泌,TH1细胞通过产生干扰素γ抑TH2细胞的细胞因子产生。而TH2细胞又通过IL-10、IL-4和IL-13抑制TH1细胞的细胞因子产生。通过研究细胞因子的免疫 网络调节,可以更好地理解完整的免疫系统调节机制,并且有助于指导细胞因子做为生物应答调节剂(biologicalresponsemodifier’BRM)应用于临床 治疗免疫性疾病。图4-1 细胞因子与TH1、TH2的相互关系(略)

二、免疫效应分子

在免疫细胞针对抗原(特别是细胞性抗原)行使免疫效应功能时,细胞因子是其中重要效应分子之一。例如TNFα和TNFβ可直接造成肿瘤细胞的凋零(apoptosis)’使瘤细胞DNA断裂’细胞萎缩死亡;干扰素α、β、γ可干扰各种病毒在细胞内的复制,从而防止病毒扩散;LIF可直接作用于某些髓性白血病细胞,使其分化为单核细胞,丧失恶性增殖特性。另有一些细胞因子通过激活效应细胞而发挥其功能,如IL-2和IL-12刺激NK细胞与TC细胞的杀肿瘤细胞活性。与抗体和补体等其它免疫效应分子相比,细胞因子的免疫效应功能,因而在抗肿瘤、抗细胞内寄生感染、移植排斥等功能中起重要作用。

三、造血细胞刺激剂

从多能造血干细胞到成熟免疫细胞的分化发育漫长道路中,几乎每一阶段都需要有细胞因子的参与。最初研究造血干细胞是从软琼脂的半固体培养基开始的,在这种培养基中,造血干细胞分化增殖产生的大量子代细胞由于不能扩散而形成细胞簇,称之为集落,而一些刺激造血干细胞的细胞因子可明显刺激这些集落的数量和大小因而命名为集落刺激因子(CSF)。根据它们刺激的造血细胞种类不同有不同的命名,如GM-CSF、G-CSF、M-CSF、multi-CSF(IL-3)等。目前的研究表明,CSF和IL-3是作用于粒细胞系造血细胞,M-CSF作用于单核系造血细胞,此外Epo作用于红系造血细胞,IL-7作用于淋巴系造血细胞,IL-6、IL-11作用于巨核造血细胞等等。由此构成了细胞因子对造血系统的庞大控制 网络。某种细胞因子缺陷就可能导致相应细胞的缺陷,如肾性贫血病人的发病就是肾产生Epo的缺陷所致,正因如此,应用Epo 治疗这一疾病收到非常好的效果。目前多种刺激造血的细胞因子已成功地用于临床血液病,有非常好的 发展前景。

四、炎症反应的促进剂

炎症是机体对外来刺激产生的一种病理反应过程,症状表现为局部的红肿热痛,病理检查可发现有大量炎症细胞如粒细胞、巨噬细胞的局部浸润和组织坏死,在这一过程中,一些细胞因子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如IL-1、IL-6、IL-8、TNFα等可促进炎症细胞的聚集、活化和炎症介质的释放’可直接刺激发热中枢引起全身发烧’IL-8同时还可趋化中性粒细胞到炎症部位’加重炎症症状.在许多炎症性疾病中都可检测到上述细胞因子的水平升高.用某些细胞因子给动物注射’可直接诱导某些炎症现象’这些实验充分证明细胞因子在炎症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基于上述理论研究结果’目前已开始利用细胞因子抑制剂治疗炎症性疾病’例如利用IL-1的受体拮抗剂(IL-1receptor antagonist’IL-lra)和抗TNFα抗体治疗败血性休克、类风湿关节炎等,已收到初步疗效。

五、其它

许多细胞因子除参与免疫系统的调节效应功能外,还参与非免疫系统的一些功能。例如IL-8具有促进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M-CSF可降低血胆固醇IL-1刺激破骨细胞、软骨细胞的生长;IL-6促进肝细胞产生急性期蛋白等。这些作用为免疫系统与其它系统之间的相互调节提供了新的证据。

细胞衰老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摘要:细胞衰老(cellular aging)是细胞在其生命过程中发育到成熟后,随着时间的增加所发生的在形态结果和功能方面出现的一系列慢性进行性、退化性的变化。细胞衰老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细胞生命活动过程的客观规律。为研究细胞衰老分子生物学机制,本文就此展开研究。

关键词:细胞衰老;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

细胞的衰老和死亡与个体的衰老和死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个体的衰老并不等于所有细胞的衰老,但是细胞的衰老又是同个体的衰老紧密相关的。细胞衰老是个体衰老的基础,个体衰老是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和结果。

细胞衰老是正常环境条件下发生的功能减退,逐渐趋向死亡的现象。衰老是生界的普遍规律,细胞作为生物有机体的基本单位,也在不断地新生和衰老死亡。生物体内的绝大多数细胞,都要经过增殖、分化、衰老、死亡等几个阶段。可见细胞的衰老和死亡也是一种正常的生命现象。我们知道,生物体内每时每刻都有细胞在衰老、死亡,同时又有新增殖的细胞来代替它们。

衰老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的长短即细胞的寿命,它随组织种类而不同,同时也受环境条件的影响。高等动物体细胞都有最大增殖能力(分裂)次数,细胞分裂一旦达到这一次数就要死亡。各种动物的细胞最大裂次数各不相同,人体细胞为50~60次。一般说来,细胞最大分裂次数与动物的平均寿命成正比。通过细胞衰老的研究可了解衰老的某些规律,对认识衰老和最终找到延缓或推迟衰老的方法都有重要意义。细胞衰老问题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生物学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随着科学发展而不断阐明衰老过程,人类的平均寿命也将不断延长。但也会出现相应的社会老龄化问题以及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脑血管病、癌症、关节炎等老年性疾病发病率上升的问题。因此衰老问题的研究是今后生命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1 细胞衰老的特征

科学研究表明,衰老细胞的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膜等均有明显的变化:①细胞内水分减少,体积变小,新陈代谢速度减慢;②细胞内酶的活性降低;③细胞内的色素会积累;④细胞内呼吸速度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颜色加深。线粒体数量减少,体积增大;⑤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形态变化总体来说老化细胞的各种结构呈退行性变化。

衰老细胞的形态变化表现有:①核:增大、染色深、核内有包含物;②染色质:凝聚、固缩、碎裂、溶解;③质膜:粘度增加、流动性降低;④细胞质:色素积聚、空泡形成;⑤线粒体:数目减少、体积增大;⑥高尔基体:碎裂;⑦尼氏体:消失;⑧包含物:糖原减少、脂肪积聚;⑨核膜:内陷。

2 分子水平的变化

①从总体上DNA复制与转录在细胞衰老时均受抑制,但也有个别基因会异常激活,端粒DNA丢失,线粒体DNA特异性缺失,DNA氧化、断裂、缺失和交联,甲基化程度降低;②mRNA和tRNA含量降低;③蛋白质含成下降,细胞内蛋白质发生糖基化、氨甲酰化、脱氨基等修饰反应,导致蛋白质稳定性、抗原性,可消化性下降,自由基使蛋白质肽断裂,交联而变性。氨基酸由左旋变为右旋;④酶分子活性中心被氧化,金属离子Ca2+、Zn2+、Mg2+、Fe2+等丢失,酶分子的二级结构,溶解度,等电点发生改变,总的效应是酶失活;⑤不饱和脂肪酸被氧化,引起膜脂之间或与脂蛋白之间交联,膜的流动性降低。

3 细胞衰老原因

迄今为止,细胞衰老的本质尚未完全阐明,难以给明确的定义,只能根据现有的认识,从不同的角度概括细胞衰老的内涵。细胞衰老是各种细胞成分在受到内外环境的损伤作用后,因缺乏完善的修复,使“差错”积累,导致细胞衰老。根据对导致“差错”的主要因子和主导因子的认识不同,可分为不同的学说,这些学说各有其理论基础和实验证据[1]。

差错学派 有以下七种学说,有代谢废物积累学说、大分子交联学说、自由基学说、体细胞突变学说、DNA损伤修复学说、端粒学说、生物分子自然交联说等。其中最主要的自由基学说和端粒学说。

自由基学说 自由基是一类瞬时形成的含不成对电子的原子或功能基团,普遍存在于生物系统。其种类多、数量大,是活性极高的过渡态中间产物。正常细胞内存在清除自由基的防御系统,包括酶系统和非酶系统。前者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非酶系统有维生素E,醌类物质等电子受体。机体通过生物氧化反应为组织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同时在此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活性自由基。自由基的化学性质活泼,可攻击生物体内的DNA、蛋白质和脂类等大分子物质,造成损伤,如DNA的断裂、交联、碱基羟基化。实验表明DNA中OH8dG(8-羟基-2‘-脱氧鸟苷)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OH8dG完全失去碱基配对特异性,不仅OH8dG被错读,与之相邻的胞嘧啶也被错误复制。大量实验证明实,超氧化物岐化酶与抗氧化酶的活性升高能延缓机体的衰老。Sohal等(1994、1995),将超氧化物岐化酶与过氧化氢酶基因导入果蝇,使转基因株比野生型这两种酶基因多一个拷贝,结果转基因株中酶活性显著升高,平均年龄和最高寿限有所延长。

英国学者提出的自由基理论认为自由基攻击生命大分子造成组织细胞损伤,是引起机体衰老的根本原因,也是诱发肿瘤等恶性疾病的重要起因。自由基就是一些具有不配对电子的氧分子,它们在机体内漫游,损伤任何于其接触的细胞和组织,直到遇到如维生素C、维生素E、β-胡萝卜素、OPC(原花青素)之类的生物黄酮等抗氧化剂将其中和掉或被机体产生的一些酶(如SOD)将其捕获。自由基可破坏胶原蛋白及其它结缔组织,干扰重要的生理过程,引起细胞的DNA突变。此外还可引起器官组织细胞的破坏与减少[2]。例如神经元细胞数量的明显减少,是引起老年人感觉与记忆力下降、动作迟钝及智力障碍的又一重要原因。器官组织细胞破坏或减少主要是由于自由基因突变改变了遗传信息的传递,导致蛋白质与酶的合成错误以及酶活性的降低。这些的积累,造成了器官组织细胞的老化与死亡。

生物膜上的不饱和脂肪酸易受自由基的侵袭发生过氧化反应,氧化作用对衰老有重要的影响,自由基通过对脂质的侵袭加速了细胞的衰老进程[3]。 自由基作用于免疫系统,或作用于淋巴细胞使其受损,引起老年人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功能减弱,并使免疫识别力下降出现自身免疫性疾病。

端粒学说 染色体两端有端粒,细胞分裂次数多,端粒向内延伸,正常DNA受损。

遗传学派 认为衰老是遗传决定的自然演进过程,一切细胞均有内在的预定程序决定其寿命,而细胞寿命又决定种属寿命的差异,而外部因素只能使细胞寿命在限定范围内变动。

参考文献:

[1]郭齐,李玉森,陈强,等.脱氧核苷酸钠抗人肾脏细胞衰老的分子机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5):3688-3690.

[2]胡玉萍,吴建平.细胞衰老与相关基因的关系[J].中外健康文摘,2012,09(14):35-37.

[3]孔德松,魏东华,张峰,等.肝纤维化进程中细胞衰老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2,26(05):688-691.

细胞甲基化原因论文参考文献

大家好,最近因为有需要了解甲基化作用,看到这篇文献,拿出来给大家分享一下,这是一篇关于揭示蛋白BANP与基因组的CGCG基序结合,从而激活必需基因表达的文章。

文章题目: BANP opens chromatin and activates CpG-island-regulated genes (BANP打开染色质并激活CpG岛调节基因)

期刊: Nature

影响因子: 2020_IF = ; 中科大类: 综合性期刊 1区; 中科小类: 综合性期刊 1区; JCR分区: Q1

发文单位: 瑞士弗雷德里克-米歇尔生物医学研究所,瑞士生物信息学研究所和瑞士巴塞尔大学等5家单位。

摘要: DNA甲基化是一种化学修饰,可以抑制基因的活性。哺乳动物基因组中RNA聚合酶II产生的大多数基因转录起始于CpG岛(CGI)启动子,然而我们对其调控的理解仍然有限。造成这种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我们对转录因子、它们的DNA结合基序以及具体基因组结合位点在给定的细胞类型中起何种作用的信息不完整。另一方面,还有一些没有已知结合基序的孤儿基序,如CGCG元件,它与人类组织中的高表达基因相关,并在CGI启动子子集的转录起始点附近富集。在研究中,作者将单分子足迹与互作蛋白质组学相结合,以确定BTG3相关核蛋白(BANP)在小鼠和人体基因组上作为转录因子结合该元件。作者发现BANP是一种强大的CGI激活剂,可以控制多能干细胞和终末分化神经元细胞中的基本代谢基因。BANP结合在体外和体内被其基序的DNA甲基化所排斥,这在表观遗传学上限制了大多数与CGI的结合,并解释了癌细胞中异常甲基化CGI启动子的差异结合。当与非甲基化基序结合时,BANP打开染色质和核小体相。这些发现证实了BANP是一组重要基因的关键激活因子,并提出了一个模型,其中CGI启动子的活性依赖于能够打开染色质的甲基化敏感转录因子。

主要结果: 1. BANP在体内与CGCG元件结合 为了测试单个基序,作者开发了一种简化方法,将单个转录因子基序置于体外衍生序列中,并使用重组酶介导的盒交换(RMCE)将其插入小鼠胚胎干(ES)细胞的特定基因组位点。这些基序的占有率由单分子足迹(SMF)监测,SMF使用甲基转移酶足迹并通过亚硫酸氢盐测序获得(图1a)。在测试CGCG元件时,作者观察到一个显著的足迹(图1b),表明了未知因子的占有。为了鉴定结合蛋白,作者使用含有CGCG元件的寡核苷酸作为诱饵,在小鼠ES细胞核提取物中进行亲和纯化。质谱检测发现BANP是唯一的富集蛋白(图1c)。BANP是哺乳动物BEN结构域蛋白之一,被认为与核基质相关,并在转录抑制中发挥作用。接着,作者通过ChIP–seq确定检测到小鼠ES细胞中1302个可重复的峰(图1d),对前500个峰的独立k-mer富集分析确定CGCG元件为主要序列(图1e),称之为BANP基序。这些基序主要存在于启动子中,尤其是CGI启动子(图1d,f)。同时作者发现几乎90%的启动子与基序是结合的,有12%的基序位于远端(图1g)。这与BANP结合单个基序的能力不一致(图1b)。作者猜测BANP结合可能受到DNA甲基化的抑制。

2. BANP对DNA甲基化敏感 在DNMT三重敲除(TKO)细胞中,BANP在野生型细胞中甲基化的其他基序处结合并打开染色质(图2a,b)。尽管大多数这些基序位于启动子的远端,但一些启动子也表现出结合增强和高表达,表明BANP为依赖性上调。为了在体外检测BANP的DNA结合,作者使用纯化的重组全长蛋白进行电泳迁移率转移和荧光偏振分析,发现BANP可以在体外特异性结合其非甲基化基序,基序甲基化使亲和力降低六倍以上(图2c)。为了确定BANP的结合特异性及其甲基化敏感性在人类细胞中是否保守,作者在两个表现出DNA甲基化异常模式的人类癌症细胞系中测定了其结合情况(图2d),得出BANP在体外和体内特异性地直接结合到其未甲基化CGCG基序,体内结合解释了癌症特异性基因组结合事件。

3. BANP驱动重要基因表达 作者使用RMCE系统将一个具有三个BANP基序的报告基因插入基因组,并将其与已知CGI结合激活子的三个基序和已建立的强CGI衍生启动子(PGK)进行比较(图3a)。BANP基序导致表达增加近3000倍,比其他测试基序(如NRF1)至少高15倍,仅比PGK启动子低倍,表明BANP基序在染色质中具有强烈的自主激活。在BANP降解后,大多数结合基因快速下调(图3b,c),同时在蛋白质组中也检测到延迟但镜像下调(图3d)。这些结果表明BANP是CGI岛调控基因的一个重要子集的有效激活剂。虽然BANP结合在神经元中大部分是保守的,但一些CGI启动子显示出差异结合(图3e,f)。

4. BANP在CGIs处打开染色质 作者通过ATAC-seq分析转座酶可及染色质来确定BANP对开放染色质的影响。在BANP降解后,一小时后可及性已经降低,后续变化很小(图4a,b),这表明BANP在其CGCG基序中(甚至在CGI中)一直具有较高的可及性。为了了解结合是否影响核小体及其位置,作者进行了MNase-seq,确定了结合的BANP基序周围的高相位核小体(图4a,c,)。最后,作者检测了初生组织中BANP基序是否存在开放染色质。DNaseI足迹被检测到主要在CGI(图4d),这表明BANP结合和染色质开放在所有检测的初生组织中都是保守的。

在该研究中,作者鉴定出一种新的开关,它可以调控小鼠和人类基因组中的必需基因。识别缺失的基因开关及其功能对于全面了解健康和疾病的分子基础至关重要。

文中所有图片均来自BANP opens chromatin and activates CpG-island-regulated genes

文中有表述不当的地方,是我的问题,请在后台与我联系修改,也可以自行阅读原文,谢谢理解与支持。如有团体或个人认为本文侵犯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删除。

文章链接地址:

参考文献: Grand, ., Burger, L., Gräwe, C. et al. BANP opens chromatin and activates CpG-island-regulated genes. Nature (2021).

DNA甲基化是细胞分裂过程中遗传的一种表观遗传标记,影响细胞的生物学功能。而单细胞水平上的全基因组甲基化分析将有助于深入了解转录调控和细胞异质性。 单细胞DNA甲基化研究怎么做? 来自韩国的科研人员在《 Biomolecules 》发表综述文章, 介绍了单细胞DNA甲基化分析方法,包括实验策略和数据分析;此外,还介绍了相关科研应用并讨论了未来的发展。 注:此篇综述没有介绍5mC分析方法,虽然介绍了许多多组学方法,但每种方法的单独分析过程未作深入讨论。 亚硫酸氢盐转化法被认为是DNA甲基化分析的金标准。 由于它的高转化率(>99%)、可重复性和通过商业试剂盒的简单易用性而受到研究人员的青睐。然而,亚硫酸氢盐转化法采用了导致DNA降解的苛刻反应条件,PBAT的开发即是为了解决降解造成的损失问题。RRBS和WGBS是流行的全基因组甲基化分析方法。 这两种方法都包括亚硫酸氢盐转化和NGS制备。主要区别在于,RRBS使用适当的限制性内切酶和大小选择来筛选富含GC的区域。WGBS(特别是MethylC-seq)的优势在于能够覆盖基因组中的大部分CpGs。与RRBS相比,WGBS的纯化和筛选过程相对简单。在WGBS中防止亚硫酸氢盐转化过程中的降解损失被认为是相对重要的,因此许多基于WGBS的单细胞方法往往是基于PBAT的。 多组学方法是根据甲基化分析方法与其他分析方法(RNA、染色质可及性)相结合来区分的。 例如scM&T-seq是基因组和转录组测序(G&T-seq)与scBS-seq的结合,G&T-seq是一种基于Smart-seq2识别DNA和RNA的方法。此外,应用于单细胞甲基化分析方法的技术,如PBAT,也可以类似地应用于NOME-seq,NOMe-seq可以根据核糖体的存在与否,利用GpC甲基转移酶的染色质可及性差异,确认双硫酸盐转化的DNA中开放染色质和CpG甲基化。scCOOL-seq、iscCOOL-seq和scNome-seq可以一起监测染色质可及性和CpG甲基化。通过转化以外的方法观察甲基化主要分为两类:利用甲基胞嘧啶的亲和结合和利用限制性内切酶对甲基胞嘧啶的敏感性。MBD-seq和MeDIP-seq是具有代表性的基于亲和性的方法。 基于亲和力的方法不适合在单细胞规模上应用 ,因为这些方法基于DNA片段产生平均DNA甲基化谱,这不允许区分单个细胞中DNA甲基化模式的差异。然而,与基于亲和力的方法不同, 基于MSRE的方法可以被改进, 使用MSRE的单细胞方法的细化可以在Methyl-seq中看到,scCGI-seq测量甲基化的方式与Methyl-seq类似。在测序实验之后,包括RRBS或WGBS,需要对数据进行预处理。预处理步骤可分为 数据质控(QC)、序列修剪和比对 ,例如使用 FastQC 测量总体的基本测序数据质量,使用 Trim Galore!、fastp和Trimmomatic 等软件修剪,下表列出了常用的比对工具。甲基化分析的主要目的是探索构成样本、器官和疾病状态(包括癌症)之间差异的表观遗传学证据。为了发现这些差异,需要一个暗示此概念的数值,一个广泛使用的术语是β值。在甲基化调用后,进行后续分析,如可视化分析的t-SNE,聚类分析,以及识别差异甲基化胞嘧啶(DMCs)或差异甲基化区域(DMRs) 上述方法主要依赖于单个CpG位点的甲基化水平。最近的甲基化分析利用了每个reads的甲基化模式来诊断疾病,尤其是癌症。这种新的分析概念是基于甲基化的生物学特性,即除非出现从头甲基化,否则相邻CpG位点之间有保持甲基化的趋势。 该读取模式方法能够检测具有疾病信号的DNA分子,并且具有增加疾病信号检测机会的可能性。 例如,一项大型液体活组织检测研究设计了一个集成分类器,根据读取模式分析对肿瘤类型进行分类,并在早期癌症的检测中显示出显著的结果。此外,通过甲基化模式对肿瘤衍生的DNA分子进行量化是观察肿瘤负担的另一种方法。生殖细胞或胚胎细胞的成熟受到特定基因表达的影响,这与DNA中的甲基化水平相关。例如基于植入前的胚胎细胞的甲基化特征,利用单细胞甲基化测序,通过对早期胚胎系追踪的研究,研究植入前细胞甲基化的机制及其现象。研究团队观察到非CpG甲基化在卵母细胞成熟过程中不断积累,说明非CpG甲基化与CpG甲基化在卵母细胞成熟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在疾病患者中,DNA甲基化的模式与健康人不同。在各种疾病中,癌症尤其具有正常细胞所不具有的DNA甲基化模式,从而导致基因表达水平的差异。在对具有这种异质性的癌症研究中,需要使用多组学方法,将基因组变异和RNA表达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例如一个研究小组最近开发了一种称为scTrio-seq2的方法,它整合了单细胞转录组和单细胞甲基化测序数据。多项研究表明使用单细胞甲基化测序(sc-methyl-seq)的多组学方法可以克服先前方法的局限性,并且具有更好的鉴别能力。因此,sc-methyl-seq可用于各个领域,以解决与生物过程和疾病相关的基本问题。 单细胞DNA甲基化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其中第一个问题是亚硫酸氢盐转化的降解问题,这是目前的金标准。然而,在数量有限的单细胞尺度上,由于降解而造成的损失比在体积尺度上更严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采用了PBAT等技术,但其性能无法与使用大量DNA的方法相比。近年来,利用TET酶活性的方法,如TAPS和EM-seq,已经被开发出来,并作为一种解决慢性降解问题的方法而受到关注。另一个问题是一个明确的标准分析过程还没有建立。由于这些挑战,目前最好的方法是引入多组学方法进行交叉验证。 随着数据采集的成本正在逐渐降低和数据联盟的建立(例如国际人类表观基因组联盟(IHEC)等),全面数据的积累可以提供一个了解甲基化的机会。关于甲基化证据的积累将使大家有可能找到因不同组织类型、不同实验或环境条件以及异质性疾病(如癌症)而波动的甲基化热点区域。此外,通过积累的数据发现细胞类型的特异性标记,将有利于通过单细胞DNA甲基化数据的可视化来进行细胞异质性分析,包括在t-SNE图中分配细胞集群。相信对甲基化及其在疾病中的生物学作用之间关系的理解将随着未来进一步的数据而得到揭示。首发公号:国家基因库大数据平台   参考文献 Ahn J, Heo S, Lee J, et al. Introduction to Single-Cell DNA Methylation Profiling Methods[J]. Biomolecules, 2021, 11(7): 1013.

一般情况下DNA的甲基化能够使基因的活性受到抑制。DNA甲基化用于区分复制过程中的亲链和子链,在转录的时,可以通过DNA甲基化来抑制该DNA的转录。

真核生物基因表达受多种机制、多层面的综合调控。基因的DNA序列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基因的表达水平与功能发生改变,并可遗传现象,称为 表观遗传(epigenetic)现象 。

表观遗传学:调控机体基因表达的最重要途径之一。

如图所示,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层次:1. DNA水平调节;2. 转录水平调节;3. 转录后水平的调节;4. 翻译水平调节;5. 翻译后加工的调节。

然而,表观遗传学的调节机制主要包括 DNA甲基化 、 组蛋白修饰 、 非编码RNA作用 等多种形式,其中, DNA甲基化是目前研究的比较清楚的表观遗传修饰方式 。

真核细胞内甲基化状态有3种:持续的低甲基化状态(如持家基因的甲基化)、诱导的去甲基化状态(如一些发育阶段特异性基因的修饰)和高度甲基化状态(如人类女性细胞内缢缩-失活的X染色体的甲基化)。

# tup引用于别人

人体内,DNA甲基转移酶主要有四种:DNMT1、DNMT3A、DNMT3B和DNMT3L。

研究证明, 细菌DNA复制起始与DNA甲基化 及DNA与细菌质膜的相互作用 有关 ,DNA甲基化作为一种标签决定了复制起始点,控制了复制起始,使得DNA复制与细胞分裂保持一致;DNA错配修复是细胞增殖过程中纠正DNA复制错误的重要手段。复制后双链DNA在短期内(数分钟)保持半甲基化状态,错配修复系统从而能够区分旧链与新链,为新链中掺入的错误碱基提供了分子标记。

DNA甲基化为非编码区(如内含子等)的长期沉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抑制机制。 基因启动区域内CpG位点的甲基化通过三种方式影响基因转录活性 :DNA序列甲基化直接阻碍转录因子的结合;甲基CpG结合蛋白结合到甲基化CpG位点与其他转录抑制因子相互作用;染色质结构的凝集阻碍了转录因子与其调控序列的结合。

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基因组范围内的 DNA甲基化水平会发生剧烈的改变 ,其中,改变最为剧烈的是 配子形成期与早期胚胎发育阶段 。错误甲基化模式的建立可能会引起人类疾病,如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

肿瘤中普遍存在DNA甲基化状态的改变,其特点是总体甲基化水平的降低与局部甲基化水平的升高。在肿瘤细胞中,癌基因处于低甲基化状态而被激活,抑癌基因处于高甲基化状态而被抑制。

参考链接:

细胞论文的参考文献

生物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生物教学论文参考文献有哪些呢?生物教学论文参考文献是毕业论文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欢迎阅读我整理的生物教学论文参考文献,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1、生物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1]刘冬.关于做好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的思考[J].新课程(教师版),2011(1).

[2]杨茜.浅谈高中生物与初中生物教学的衔接[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4(8).

[3]马淑霞.浅谈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4(14).

[4]刘闯,陈娟.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优势[J].教学仪器与实验,2010(10).

[5]邵永刚,赵林川.构建互动生物课堂———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16:54-56.

[6]杨滨,任新英.基础教育阶段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应用现状及发展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06:71-77.

2、生物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1]蒋丽丽.浅议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说”[J].新课程导学,2014(20).

[2]张俊梅.新课标下农村初中生物实验教学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1(11).

[3]赵晓君.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之我见[J].关爱明天,2015,(1):161-161.

[4]赵秀娟.浅谈目前农村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现状[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15):343-343.

[5]钱顺虎.对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J].新课程中学,2013(5):173.

[6]郭荣满.关于初中生物概念教学的现状与有效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12):60-61.

[7]田庆森.初中生物实验教学面临的困难及对策浅析[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5,(11):285-285.

[8]杨美晶.边疆地区初中生物学实验面临的`困难及对策[J].生物学教学,2009,34(8):53-54.

[9]刘宏.初中生物实验课教学初探[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1.

[10]黄胜.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0.

[11]孙炳军.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对策研究[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5(12).

[12]曾瑞清.初中生物实验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13(83).

[13]刘欣.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的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12(57):148-149.

[14]谭启鹏.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生物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J].学周刊:b,2011(12):28-29.

3、生物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1]徐芳英.初中生物分层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5(1):69.

[2]黄敏.初中生物分层教学策略探究[J].新课程研究旬刊,2016(1).

[3]黄鹤.初中生物学科探究教学现状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2.

[4]王飞.初中生物教学现状研究与对策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43).

[5]黄月欢.当前初中生物教学现状分析及建议[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3(2).

[6]谢小荣.重视初中生物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5):9-10,17.

[7]笪春梅.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J].理科考试研究,2015(18):91.

[8]徐远群.试谈情境创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1(19):46.

拓展内容: 生物基因工程论文的参考文献

[1] Brackett B G, Baranska W, Sawicki W,et al. Uptake of heterologous genome by mammalianspermatozoa and its transfer to ova through fertilization. Proc Natl Acad Sci USA,1971,68(2):353-357.

[2] Jaenisch R, Mintz B. Simian virus 40 DNA sequences in DNA of healthy adult mice derived frompreimp antation blastocysts injected with viral DNA.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974,71 (4): 1250-1254.

[3] Palmiter R D, Brinster R L, Hammer R E, et al. Dramatic growth of mice that develop from eggsmicroinjected with metallothionein-growth hormone fusion genes. Nature, 1982,300(5893):611-615.

[4] 李宁.动物克隆与基因组编辑.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2.

[5] Hammer R E, Pursel V G, Rexroad C J, et al. Production of transgenic rabbits, sheep and pigs bymicroinjection. Nature, 1985,315(6021):680-683

[6] 杜伟,崔海信,王琰,等.精子载体法制备转基因动物的研究进展.生物技术通报,2012(12):13-18.

[7] Maione B,Lavitrano M, Spadafora C, et al. Sperm-mediated gene transfer in mice. Mol ReprodDev, 1998,50(4):406-409.

[8] Lavitrano M, Bacci M L, Forni M, et al. Efficient production by sperm-mediated gene transfer ofhuman decay accelerating factor (hDAF) transgenic pigs for xenotransplantation. Proc Matl Acad SciUSA, 2002,99(22):14230-14235.

[9] Sperandio S, Lulli V,Bacci M L, et al. Sperm - mediated DNA transfer in bovine and swinespecies. Animal biotechnology, 1996,7(1):59-77.

[10] 武坚,刘明军,李文蓉,等.精子载体介导法生产转基因绵羊的研究.草食家畜,2001(S2):186-190.

[11] Pfeifer A, Kessler T, Yang M, et al. Transduction of liver cells by lentiviral vectors: analysis inliving animals by fluorescence imaging. Mol Ther,2001,3(3):319-322.

[12] Lois C, Hong E J, Pease S, et al. Germline transmission and tissue-specific expression oftransgenes delivered by lentiviral vectors. Science, 2002,295(5556):868-872.

[13] Hofmann A, Kessler B, Ewerling S,et al. Efficient transgenesis in farm animals by lentiviralvectors. EMBO Rep, 2003,4( 11): 1054-1060.

[14] Hofmann A, Zakhartchenko V, Weppert M, et al. Generation of transgenic cattle by lentiviral genetransfer into oocytes’ Biol Reprod, 2004,71 (2):405-409

[15] Lillico S G, Sherman A, McGrew M J,et al. Oviduct-specific expression of two therapeuticproteins in transgenic hens. Proc Natl Acad Sci USA,2007,104(6): 1771-1776.

[16] Lyall J,Irvine R M, Sherman A, et al. Suppression of avian influenza transmission in geneticallymodified chickens. Science,2011,331(6014):223-226.

[17] Golding M C, Long C R,Carmell M A, et al. Suppression of prion protein in livestock by RNAinterference.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6,103(14):5285-5290.

[18] 杨春荣,窦忠英.利用干细胞生产转基因动物研究进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7):37-40.

[19] Hai T, Teng F,Guo R, et al. One-step generation of knockout pigs by zygote injection ofCRISPR/Cas system. Cell Res, 2014,24(3):372-375.

[20] Hongbing H, Yonghe M A, Tao W, et al. One-step generation of myostatin gene knockout sheepvia the CRISPR/Cas9 system. Frontier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4,1(1):2-5.

[21] Swanson M E,Martin M J, O'Donnell J K, et al. Production of functional human hemoglobin intransgenic swine. Biotechnology (N Y),1992,10(5):557-559.

[22] Zbikowska H M,Soukhareva N, Behnam R, et al. Uromodulin promoter directs high-levelexpression of biologically active human alpha 1-antitrypsin into mouse urine. Biochem J, 2002,365(Pt1):7-11.

[23] Golovan S P,Hayes M A, Phillips J P,et al. Transgenic mice expressing bacterial phytase as amodel for phosphorus pollution control. Nat Biotechnol, 2001,19(5):429-433.

[24] Rapp J C, Harvey A J, Speksnijder G L, et al. Biologically active human interferon alpha-2bproduced in the egg white of transgenic hens. Transgenic Res, 2003,12(5):569-575.

[25] Wright G, Carver A, Cottom D, et al. High level expression of active human alpha-1 -antitrypsin inthe milk of transgenic sheep. Biotechnology (N Y), 1991,9(9):830-834.

[26] Li S, Ip D T, Lin H Q, et al. High-level expression of functional recombinant humanbutyrylcholinesterase in silkworm larvae by Bac-to-Bac system. Chem Biol Interact,2010,187(1-3):101-105.

[27] 刘英,张瑞君,伍志伟,等.转基因疾病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动物医学进展,2006(12):44-49.

[28] Kragh P M, Nielsen A L, Li J, et al. Hemizygous minipigs produced by random gene ion andhandmade cloning express the Alzheimer's disease-causing dominant mutation APPsw. Transgenic Res,2009,18(4):545-558.

[29] Lee M K, Stirling W, Xu Y, et al. Human alpha-synuclein-harboring familial Parkinson'sdisease-linked Ala-53 Thr mutation causes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 with alpha-synucleinaggregation in transgenic mice.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2,99(13):8968-8973.

[1]党建红,金志军.脐血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应用.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11;38:89-92.[2] 瞿勇,缪应雷. 干细胞移植在炎症性肠病中的治疗.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0; 35:3772—377.[3] 魏蕊,洪天配.干细胞技术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1;19:441—450.[4] 王紫菲,赖文玉,柯琼,等.Nestin.GFP小鼠胚胎干细胞的建系及体外神经分化.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1;32:155-162.[5] 林育辉,何晓青,倪晓彬,等.hBcl一2和hVEGF165双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实验研究. 广东医学2011;32:548-551.[6] 袁源,但齐琴,刘佳.人脐带干细胞携带NGF基因脑内移植对脑损伤大鼠神经行为学的影响.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1;20:298-301.[7] 杨志宏,田诗政.骨髓问充质干细胞在皮肤创面修复中应用的研究进展.中国美容医学2011;20:161-163。[8] 何乐人,庄洪兴.血管内皮祖细胞在整形外科方面的研究进展.中国美容医学2009;18:1213-1217.[9] 徐红珍,苏俭生. 骨组织工程常用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中国美容医学2010;19:620-622.[10]仝朋飞,杨大平. 脂肪来源干细胞在脂肪移植中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进展. 中国美容医学2010;19:1097-1099.[11] 洪晓娅,徐靖宏. 脂肪干细胞在皮下软组织充填中的研究进展. 中国美容医学2008;17:1540-1542.

细胞凋亡论文参考文献

坏死 这属于不正常结束细胞的生命进程 所以是坏死!

细胞凋亡指由于细胞内部程序激活而发生的自杀性死亡,艾滋病显然是使T细胞坏死

在显微镜下观察

细胞凋亡的检测细胞凋亡与坏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细胞凋亡形式,根据死亡细胞在形态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上的差别,可以将二者区别开来。细胞凋亡的检测方法有很多,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测定方法。 一、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检测 根据凋亡细胞固有的形态特征,人们已经设计了许多不同的细胞凋亡形态学检测方法。 1 光学显微镜和倒置显微镜 (1) 未染色细胞:凋亡细胞的体积变小、变形,细胞膜完整但出现发泡现象,细胞凋亡晚期可见凋亡小体。贴壁细胞出现皱缩、变圆、脱落。 (2) 染色细胞:常用姬姆萨染色、瑞氏染色等。凋亡细胞的染色质浓缩、边缘化,核膜裂解、染色质分割成块状和凋亡小体等典型的凋亡形态。 2 荧光显微镜和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 一般以细胞核染色质的形态学改变为指标来评判细胞凋亡的进展情况。 常用的DNA特异性染料有:HO 33342 (Hoechst 33342),HO 33258 (Hoechst 33258), DAPI。三种染料与 DNA的结合是非嵌入式的,主要结合在DNA的A-T碱基区。紫外光激发时发射明亮的蓝色荧光。 Hoechst是与DNA特异结合的活性染料,储存液用蒸馏水配成1mg/ml的浓度,使用时用PBS稀释成终浓度为2~5mg/ml。 DAPI为半通透性,用于常规固定细胞的染色。储存液用蒸馏水配成1mg/ml的浓度,使用终浓度一般为 ~1mg/ml。 结果评判:细胞凋亡过程中细胞核染色质的形态学改变分为三期:Ⅰ期的细胞核呈波纹状(rippled)或呈折缝样(creased),部分染色质出现浓缩状态;Ⅱa期细胞核的染色质高度凝聚、边缘化;Ⅱb期的细胞核裂解为碎块,产生凋亡小体(图1)。 3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结果评判:凋亡细胞体积变小,细胞质浓缩。凋亡Ⅰ期(pro-apoptosis nuclei)的细胞核内染色质高度盘绕,出现许多称为气穴现象(cavitations)的空泡结构(图2);Ⅱa期细胞核的染色质高度凝聚、边缘化;细胞凋亡的晚期,细胞核裂解为碎块,产生凋亡小体。 二、磷脂酰丝氨酸外翻分析(Annexin V法) 磷脂酰丝氨酸(Phosphatidylserine, PS)正常位于细胞膜的内侧,但在细胞凋亡的早期,PS可从细胞膜的内侧翻转到细胞膜的表面,暴露在细胞外环境中(图3)。Annexin-V是一种分子量为35~36KD的Ca2+依赖性磷脂结合蛋白,能与PS高亲和力特异性结合。将Annexin-V进行荧光素(FITC、PE)或biotin标记,以标记了的Annexin-V作为荧光探针,利用流式细胞仪或荧光显微镜可检测细胞凋亡的发生。 碘化丙啶(propidine iodide, PI)是一种核酸染料,它不能透过完整的细胞膜,但在凋亡中晚期的细胞和死细胞,PI能够透过细胞膜而使细胞核红染。因此将Annexin-V与PI匹配使用,就可以将凋亡早晚期的细胞以及死细胞区分开来。 方法 1 悬浮细胞的染色:将正常培养和诱导凋亡的悬浮细胞(×106)用PBS洗2次,加入100ul Binding Buffer和FITC标记的Annexin-V(20ug/ml)10ul,室温避光30min,再加入PI(50ug/ml)5ul,避光反应5min后,加入400ul Binding Buffer,立即用FACScan进行流式细胞术定量检测(一般不超过1h), 同时以不加AnnexinV-FITC及PI的一管作为阴性对照。 2 贴壁培养的细胞染色:先用的胰酶消化,洗涤、染色和分析同悬浮细胞。 3 爬片细胞染色:同上,最后用荧光显微镜和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进行观察。 结果 [图4、图5] 注意事项 1. 整个操作动作要尽量轻柔,勿用力吹打细胞。 2. 操作时注意避光,反应完毕后尽快在一小时内检测。三、线粒体膜势能的检测 线粒体在细胞凋亡的过程中起着枢纽作用,多种细胞凋亡刺激因子均可诱导不同的细胞发生凋亡,而线粒体跨膜电位DYmt的下降,被认为是细胞凋亡级联反应过程中最早发生的事件,它发生在细胞核凋亡特征(染色质浓缩、DNA断裂)出现之前,一旦线粒体DYmt崩溃,则细胞凋亡不可逆转。 线粒体跨膜电位的存在,使一些亲脂性阳离子荧光染料如Rhodamine 123、3,3-Dihexyloxacarbocyanine iodide[DiOC6(3)]、Tetrechloro-tetraethylbenzimidazol carbocyanine iodide[JC-1]、Tetramethyl rhodamine methyl ester(TMRM)等可结合到线粒体基质,其荧光的增强或减弱说明线粒体内膜电负性的增高或降低。 方法:将正常培养的细胞和诱导凋亡的细胞加入使用终浓度为Rhodamine 123(1mM)或终浓度为DiOC6(25nM),JC-1(1mM),TMRM(100nM),37°C平衡30min,流式细胞计检测细胞的荧光强度。 注意事项 1. 始终保持平衡染液中pH值的一致性,因为pH值的变化将影响膜电位。 2. 与染料达到平衡的细胞悬液中如果含有蛋白,他们将与部分染料结合,降低染料的浓度,引起假去极化。四、DNA片断化检测 细胞凋亡时主要的生化特征是其染色质发生浓缩, 染色质DNA在核小体单位之间的连接处断裂, 形成50~300kbp长的DNA大片段, 或180~200bp整数倍的寡核苷酸片段, 在凝胶电泳上表现为梯形电泳图谱(DNA ladder)。细胞经处理后,采用常规方法分离提纯DNA,进行琼脂糖凝胶和溴化乙啶染色,在凋亡细胞群中可观察到典型的DNA ladder。如果细胞量很少,还可在分离提纯DNA后,用32P-ATP和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TdT)使DNA标记,然后进行电泳和放射自显影,观察凋亡细胞中DNA ladder的形成。 1. 大分子染色体DNA片段的测定细胞凋亡的早期,染色体断裂成为50~300kbp长的DNA大片段。所有超过一定分子量大小的双链DNA分子在琼脂糖凝胶中的迁移速度相同。线性DNA的双螺旋半径超过凝胶半径时,即达到分辨力的极限。此时凝胶不再按分子量的大小来筛分DNA,DNA像通过弯管一样,以其一端指向电场一极而通过凝胶,这种迁移模式称之为"爬行"。因此,细胞凋亡早期产生的50~300kbp长的DNA大片段不能用普通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来分离。通常采用脉冲电泳技术可圆满地解决这一问题。这个方法是在凝胶上外加正交的交变脉冲电场。每当电场方向改变后,大的DNA分子便滞流在爬行管中,直至新的电场轴向重新定向后,才能继续向前移动。DNA分子量越大,这种重排所需要的时间就越长。当DNA分子变换方向的时间小于电脉冲周期时,DNA就可以按其分子量大小分开。 参考文献 Brown,., Sun, ., and Cohen, .(1993) Dexamethasone-induced apoptosis involves cleavage of DNA to large fragments prior to internucleosomal fragmentation. J. . 268, 3037-3039 2. DNA Ladder 测定 方法:收获细胞(1′107)沉淀?细胞裂解液?13000rpm′5min, 收集上清?1%SDS和RnaseA(5mg/ml)56°C,2h?蛋白酶K()37°C,2h?1/10体积3M醋酸钠和倍体积的冷无水乙醇沉淀DNA,4°C过夜?14000rpm′15min?最后将沉淀溶解在TE buffer中,加DNA Loading Buffer?琼脂糖凝胶电泳,EB染色并照相。 结果:[图6] 参考文献 Herrmannm M, Lorenz HM, Voll R et al. A Rapid and simple method for the isolation of apoptotic DNA fragments. Nucleic Acid Res. 1994; 22:5506-5507 3. 凋亡细胞DNA含量的流式细胞计分析 方法:收集细胞?70%冷乙醇(in PBS)4°C固定过夜?PBS洗涤,1000rpm′10min?RNase A()37°C消化30min?PI(50mg/ml)染色,室温避光15min?FACScan分析DNA亚二倍体的形成及细胞周期的变化。 结果:[图7] 4. ApoAlertTM LM-PCR Ladder Assay (CLONTECH)优点:敏感度高,适合于检测少量样本,小部分凋亡细胞。如临床活组织检测。五 TUNEL法 细胞凋亡中, 染色体DNA双链断裂或单链断裂而产生大量的粘性3'-OH末端,可在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TdT)的作用下,将脱氧核糖核苷酸和荧光素、过氧化物酶、碱性磷酸酶或生物素形成的衍生物标记到DNA的3'-末端,从而可进行凋亡细胞的检测,这类方法称为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 mediated nick end labeling, TUNEL)。由于正常的或正在增殖的细胞几乎没有DNA的断裂,因而没有3'-OH形成,很少能够被染色。TUNEL实际上是分子生物学与形态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完整的单个凋亡细胞核或凋亡小体进行原位染色,能准确地反应细胞凋亡典型的生物化学和形态特征,可用于石蜡包埋组织切片、冰冻组织切片、培养的细胞和从组织中分离的细胞的细胞形态测定,并可检测出极少量的凋亡细胞,因而在细胞凋亡的研究中被广泛采用。 六、Caspase-3活性的检测 Caspase家族在介导细胞凋亡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caspase-3为关键的执行分子,它在凋亡信号传导的许多途径中发挥功能。Caspase-3正常以酶原(32KD)的形式存在于胞浆中,在凋亡的早期阶段,它被激活,活化的Caspase-3由两个大亚基(17KD)和两个小亚基(12KD)组成,裂解相应的胞浆胞核底物,最终导致细胞凋亡。但在细胞凋亡的晚期和死亡细胞,caspase-3的活性明显下降。 1 Western blot 分析Procaspase-3的活化,以及活化的Caspase-3及对底物多聚(ADP-核糖)聚合酶[poly(ADP-ribose)polymerase,PARP]等的裂解。 方法: 收集细胞→PBS洗涤→抽提细胞裂解液→蛋白定量→SDS-PAGE电泳→硝酸纤维素膜或PVDF膜转移→5%脱脂奶粉封闭,室温或4°C过夜→Caspase-3多抗或单抗室温反应1~2h或4°C过夜→TBS-T(含 Tween 20的TBS)洗3次,5~10min/次→HRP-标记的羊抗鼠IgG或AP标记的羊抗鼠IgG室温反应1~2h→ TBS-T洗3次, 5~10min/次?→ECL显影或NBT/BCIP显色。 结果:[图8-1、图8-2] 2 荧光分光光度计分析 原理:活化的Caspase-3能够特异切割D1E2V3D4-X底物,水解D4-X肽键。根据这一特点,设计出荧光物质偶联的短肽Ac-DEVD-AMC。在共价偶联时,AMC不能被激发荧光,短肽被水解后释放出AMC,自由的AMC才能被激发发射荧光。根据释放的AMC荧光强度的大小,可以测定caspase-3的活性,从而反映Caspase-3被活化的程度。 方法:收获细胞正常或凋亡细胞?PBS洗涤?制备细胞裂解液?加Ac-DEVD-AMC(caspase-3四肽荧光底物)?37°C反应1h?荧光分光光度计(Polarstar)分析荧光强度(激发光波长380nm,发射光波长为430-460nm)。 结果:[图9] 3 流式细胞术分析 方法:收获细胞正常或凋亡细胞?PBS洗涤?加Ac-DEVD-AMC?37°C反应1h?UV流式细胞计分析caspase-3阳性细胞数和平均荧光强度。 结果:[图10]七、凋亡相关蛋白TFAR19蛋白的表达和细胞定位分析 TFAR19(PDCD5)是由本研究室在国际上首先报导的一个拥有自己知识产权的人类新基因,前期的功能研究表明,它是促进细胞凋亡的增强剂。利用荧光素(FITC)标记的TFAR19单克隆抗体为探针,对细胞凋亡过程中TFAR19蛋白的表达水平及定位研究发现,凋亡早期TFAR19表达水平增高并出现快速核转位现象,伴随着细胞核形态学的变化,持续较长时间,在凋亡小体中仍然可见。同时我们发现,凋亡早期TFAR19蛋白的核转位早于磷脂酰丝氨酸(PS)外翻和细胞核DNA的片段化,提示TFAR19蛋白的核转位是细胞凋亡更早期发生的事件之一。进一步的研究证明,凋亡早期TFAR19的核转位具有普遍意义,不同细胞凋亡早期均出现TFAR19高表达和核转位。这为研究细胞凋亡早期所发生的事件,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和指标。 (一)TFAR19蛋白的细胞定位分析 材料试剂:FITC标记的单克隆抗体, 、 PBS,3%的多聚甲醛,PBS-T( 、 PBS 含 Tween 20),胎牛血清,荧光细胞洗液: 、 PBS含2%胎牛血清及 。FACS管,Tip头,移液器。 仪器:低温水平离心机, 37°C水浴箱,荧光显微镜,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流式细胞计 方法: 1 悬浮细胞的染色: (1)收获正常和诱导凋亡的细胞(′106),PBS洗2次,1000rpm′10min。 (2)3%多聚甲醛冰浴10min,PBS洗2次,1000rpm′10min。 (3)加入PBS-T溶液,37°C孵育15min,PBS洗2次,1000rpm′10min。 (4)加入200ml胎牛血清,室温反应30min。 (5)加入5ml FITC标记的TFAR19单抗(终浓度为1:40),4°C反应30min (6)荧光细胞洗液洗2次,1000rpm′10min。结果观察:将细胞沉淀滴片,荧光显微镜及共聚焦激光显微镜下观察TFAR19在细胞中的定位。同时用流式细胞计定量检测TFAR19蛋白的平均荧光强度。[图11] 2:贴壁细胞的原位染色 (1) 贴壁生长的对数期细胞铺在24孔或6孔板中(内有洁净盖玻片),让其爬片生长,待长到50%~80%满时,凋亡诱导剂处理细胞。 (2) 将不同时间点处理的细胞进行免疫荧光染色,染色步骤同上。 (3) 将染色的爬片细胞放于一张滴有少量甘油(5ml)的载玻片上,荧光显微镜或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观察TFAR19在细胞中的定位。 结果观察:[图12] 3:临床病理切片的染色、检测。 4:原代细胞的培养、检测。 5:分析TFAR19蛋白在人体内各组织器官的分布及定位 (二)TFAR19蛋白的表达与临床疾病 1. ELISA法检测正常人和疾病状态下,以及疾病的不同时期,血清中TFAR19蛋白水平及其TFAR19自身抗体水平。 材料和试剂: 1. 包被Buffer: , 碳酸盐Buffer 2. 洗涤液: , PBS 含 Tween 20 3. 封闭液: 3%BSA(用洗涤液配制) 4. 酶标抗体的稀释:用封闭液稀释 5. OPD底物Buffer: 柠檬酸 DDW 100ml 6. 显色液(现配现用):底物Buffer 10mlOPD 2mg30% H2O2 2ml 7. 终止液 2Mol/L H2SO48. 重组人TFAR19, HRP标记的羊抗人IgG9. ELISA板, Tip, 移液器,ELISA Reader(OD490nm),洗板机 操作步骤 1. 用包被Buffer稀释的重组人TFAR19(1mg/ml)包被ELISA板, 100ml/well, 37°C孵育2h或4°C过夜(一般24h以上)。 2. 洗涤Buffer洗板三次,加入封闭液,200 ml/well , 37°C孵育2h或4°C过夜。 3. 洗涤Buffer洗板三次,加入不同稀释度的病人血清(3个重复孔)100ml/well ,37°C孵育1h。设包被Buffer、洗涤Buffer 、封闭液为阴性对照。 4. 洗涤Buffer洗板三次,加入1:2500稀释的HRP标记的抗人IgG, 100ml/well,37°C孵育1h。 5. 洗涤Buffer洗板三次,加入显色液,100 ml/well,避光反应10~15min。 6. 加入H2SO4终止反应,50 ml/well。 7. ELISA Reader 读取OD490 光密度值,分析和比较病人血清和正常血 清中TFAR19自身抗体的表达水平。 2. Western blot 分析原发性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的TFAR19蛋白的表达水平。来源(北京大学人类疾病研究中心):——————————————————————————————————————————————————————————————————————————细胞坏死的鉴定细胞坏死是因病理而产生的被动死亡,如物理性或化学性的损害因子及缺氧与营养不良等均导致细胞坏死。坏死细胞的膜通透性增高,致使细胞肿胀,细胞器变形或肿大,早期核无明显形态学变化,最后细胞破裂。另外坏死的细胞裂解要释放出内含物,并常引起炎症反应;在愈合过程中常伴随组织器官的纤维化,形成瘢痕。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