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以仁为中心思想,不管在家侍奉父母,还是入朝对待同僚,总是以仁为基础,并加以延伸扩大,使整个国家都弥漫着仁的芬芳。而可以让我终身奉行的仁,并不是妇人之仁,优柔寡断、无法下决定,是以广大的胸襟用仁德来对待万物。有一次,楚庄王大宴群臣,大家都喝得不省人事,突然灯熄了,一名大臣竟伺机想非礼楚王的宠妃,而宠妃也很机智拉下了他的官帽并大声叫喊,楚王的反应却是先叫大家都把帽子丢到地上,再把灯点起,楚王不因小过而杀人之仁,使那位原本应死的大臣感激涕零。几年后,秦国来攻打楚国,楚国的军队全军覆没,正当楚王于存亡危急之秋,一名大将不顾危险地杀进重围,英勇地将他救了出来,在犒赏之际,楚王好奇他的忠诚,,他才流泪答说:“我就是那位非礼大王妃子的臣子,因为大王的仁,我才可以继续活着,所以一直在找机会报答。”楚王无心地行仁,救了一个人的生命,而在他濒死之时,那人也奋不顾身的报答,这可以见证人所带的益处。仁,让我们待人处世圆融美满;仁,让周围的人感受温馨和平;仁,让这社会弭平暴戾之气,使每个脚落都升起美好的旗帜。而仁是可以互相影响、传递的。当我们以仁对待别人,仁就似弹力球般滚回你身旁,可以感受的温暖也是芬芳而持久的。只要别人都秉持着仁,这社会将不会再有犯罪;只要大家接近仁、喜爱仁,那在人与人之间就会绽放美德的鲜花,先从我自己做起,“仁”就是我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希望长大我也能与孔子一样,做一名传播“仁” 的园丁。
仁爱当小小露珠从嫩绿的草尖上滑落,它会选择钻进土壤,奉献自己,让嫩草茁壮成长。而对于我们来说,需要做的不仅仅是奉献,更多的在于要仁爱待人。就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蔺相如一样,面对廉颇的恶言,选择回避,周围人问为何时,他却说:“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意思是说:“我之所以这么做,只是因为将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把个人的仇怨放在次要的位置啊”。事后廉颇负荆请罪,蔺相如宽容的对待他,这便是仁爱待人。仁爱待人,出自《论语》,而《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它教导我们如何做人做事。所谓仁爱待人,就是要对他人尊重,设身为他人着想,这不是简简单单的人,这是平等互待,以礼为本。《论语》不像唐诗宋词那样易懂,却也不像鲁迅的文章那样让人难于理解,里边谈到的次数最多的一个字,便是“仁”,对于“仁”,总是有不同阐述,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比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仁爱待人,就像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进一步说明则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爱待人,就像《颜渊》里边提到的“克己复礼为仁”一样,要克制自己,提升道德修养。仁爱待人,就像孟子所说的:“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我们要孝顺父母,不让他们担心。是啊,我们就应该如《论语》中所写的一样,要“仁爱待人,推己及人”。然而,现在的生活中,高科技已逐步占有人们的心智,尤其是青少年们,渐渐远离书籍,整天捧着手机、电脑,从而感悟不到品味书籍的好处,于是,各种各样的问题产生了:不孝敬父母长辈、不爱学习、脾气差、缺乏爱心……,这时,何尝不可以翻一翻那些陪伴过自己的经典书籍?虽然它们可能早已被我们放在书柜底层,但那些经典之作,那些有着传统文化的作品,那些沉实古典的中华书籍,无论是哪一本都可以教导我们做人,教导我们做事。只有诵读了这些经典之作,我们才能感悟生命,感悟成长。
仁,它诞生于昨天,却夭折于现在,在一个冰霜结冻的瞬间,它离我们而去,留下的不再是宁静,却亦呈现灵魂腐蚀,真空的现在,生命萎靡。仁非常人趋利,亦如君子重义。仁有忠厚宽恕之心,仁谓“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仁亦见览思齐;仁,知而不行非真知,行而未果非有德;仁亦万物人生韵律的跳动;仁,如正午的日影,总是迟迟的脚步,在我心间游戏。当仁无力地吹着,从昏暗的世界把希望吹来,人间流溢着郁热的香。因为人心的韵律遍地牵延着,如那菟丝子从草根缠上树尖,夕阳从古代的地阙落下,日月托摩着摇落的心,它凝着忍耐的驼铃声,留滞在长长的人间道路上,如一滴眼泪流向人间,带着残忍的脚步,人们为它哭泣,烧起落叶与断枝的火来,让仁韵律跳动。 如果,这个世界近视了,仁站在高处,握住你我的手,告诉我们还有仁。如果这个世界的耳朵都被堵塞了,仁亦风,掠耳底,诉实相,如果这个世界被扭曲了,仁一定会站直自己,挺起骨骼和灵魂,仁是裂亮穹宇的闪电。仁亦德,一个有德的中学生,一定不是一个自私的生命,一定会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美国前总统里根很爱狗,觉得它们身上有很多值得人类学习的地方。在1932年的一次白宫记者招待会上,总统表示对美国社会越来越浮躁的风气很担心,台下有人问:那么您认为现代社会中,人类最重要的美德是什么呢?演员出身的里根低头沉思了一会儿回答。 你醒来后不用猛灌咖啡就能开始一天活动,你能永远兴高采烈,不在乎小疼小病,你从不抱怨。你从不唠唠叨叨地惹人嫌,每天吃同样的饭菜,却还能心怀感激,能谅解,能忍受他人,也能平静地接受批评。心中不存怨恨,穷富同仁,不辈子从来说过谎,有人拿你出气,恶言相向后,你能很快原谅对方,忘记一切不愉快。无论身份高低,肤色深浅,受教育多少等等,毫无偏见。那么你就是个非常值得尊敬的人。停顿了半秒钟,里根对提问的人说:“不过,我的朋友,你的狗从小就拥有这样美德。”一个有首先的人,常常醒在这个世界上,如何底的风声,一阵涓风刮过,满池的翠荷,摇曳生姿,楚楚动人,我们最早追求的仁,其实动物早已有此,我们嘲笑动物愚味,冷血,其实最冷血的还是我们人自己。美亦真与善统一,我们人与人之间友善相处,团结互助、讲信修睦,我们每个为他人,为社会,为人民谋利益,树立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的道德规范,那亦的.最简的德,在人们的心中,德如死一般的强,也已在死亡。在心中凋谢的百花丛中,人该给它寻找一些地方。在心旁栽上青草,放一块石头在心中。这样,我们许可以创造德。仁,它诞于人心,去夭于人心。在一个寒冷世纪,它离我们而去,不再回来!心中的音韵也停于跳动。轻轻地拨动琴弦,我们悲哀地低声歌唱:我们的目光倾注在青春的草上,当岁月流逝,仁也披满了忧伤,眼前一切恍如昨月,可是仁却在缓缓流失。 德任使日月如梭,斗转星移,也毅然不动,德来领导我们中学生提升人之价值,促使人们心智成熟。爱好仁德应该成为我们中学生的追求。我们中学生不应该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进德修业和学习知识难道不应该自强不息,坚持到底吗?“谓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修养德,学习都是这样的,如果不寻进步,就一定会退步,我们做为中学生,没有进步停留在原地,同样也是退步。我们学习就该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每一个分数就是循序渐进取得的,所以我们都应干什么都持之以恒。学习不能投机取巧。想依靠天姿而努力,惟有失败于学习。想学得更好就要扎扎实实地辛苦付出,内心浮躁,考试作弊,临时抱佛脚是不可取的。我们中学生都想取得骄人的成果,所以每天都与书同行。但每一颗种子不可能都发芽。不是每一次努力都会有所收获。面对挫折和失败,我们其中多少人放弃了却不知,学与道并非一日之功,只要有德,不论命运如何,不放弃,心怀德,成功也许早已相伴。 道德亦人生永不停止的目标,不论何时,不论何地,都应有德。它是人生起点,但愿不是终点,是开始,但愿不是结束,是出发,归宿简待寻求,是离散,德与欢聚当可待,握爱生命的本质。无德亦行尸走肉,德亦人生精彩,让我们从现在做起,让生命的韵律跳动,让人生精彩。
仁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同样在这真诚与美好的世界里让我们互相帮助吧!我们来自不同的国家;我们拥有不同的文化;我们有着不同的语言。但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地球孕育了我们的生命,为此我们更应该互相帮助。无论是谁都应该有着宽大的胸怀,我们应去帮助别人,给别人温暖,别人才会给你阳光。我们曾读过一篇文章,文中的故事让我记忆深刻,使我难忘。文中说一位黑人帮助白人,可白人却歧视黑人,黑人几次想和白人做朋友都被拒绝了,还骂他是小黑鬼呢。可当白人因患肺炎住院,而又无钱治病的时候,黑孩子毅然决然地捐出了自己辛苦存的钱,并一直默默的祈祷让他快点好起来。虽然最终白人还是不幸去世了,但当白人爸爸知道黑孩子为了自己的孩子捐出了自己辛苦赚的钱的时候,十分感动,并且拥抱了黑孩子,要知道,之前他是非常讨厌黑人的。帮助别人从小事做起,让我们信守这一点,互相帮助吧。
孔子关于仁的论文
从“仁”与“礼”的关系出发,探讨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指出凡君子所行就是“仁”,即使在当下不符合“礼”,但从长远看来还是符合“仁”的标准的;而小人就必须用“礼”来约束,使之行为不违背“仁”。以“仁”、“礼”关系作为标准,孔子从道德上把人分为君子与小人,从智力上把人分为上智、中人及下智。下面是我整理的孔子关于仁的论文,欢迎来参考!
关键词:“仁”;“礼”;划分
对于孔子思想中“仁”与“礼”的关系,一般认为二者是意识和实践的关系,“仁”是孔子的理想人格和追求的最高目标,“礼”是价值标准和外在要求,二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可以说“仁”就是内化的“礼”,“礼”就是外化的“仁”,“仁”是内圣的基础,“礼”是外王的条件,只有二者相结合,才能成就内圣外王的圣贤。但是,在《宪问》中有记录,“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可以看出,孔子对于管仲是肯定的,说管仲的行为是符合“仁”的标准的;而在《八佾》中,“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在这一句中,明显可以看出,孔子认为管仲不符合“礼”的规定性的。由此可见,管仲这个人在孔子那里,用孔子的“仁”和“礼”的标准去衡量,是只符合“仁”而不符合“礼”的。一般的对于“仁”与“礼”的关系的认识,是认为二者具有内在一致性。也就是说,具有“仁”的品质的人,他们的行为也必然合乎“礼”的规定,反之,在行为上能遵守“礼”的人,也肯定就能达到孔子所说的“仁”的境界。但是孔子却认为管仲达到了“仁”却不符合“礼”,这与一般的对于孔子“仁”和“礼”关系的认识是相矛盾的。由此可以看出,孔子的“仁”与“礼”并没有内在的一致性。那么这二者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关联呢?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君子是一刻也不会离开“仁”的,君子之所以叫做君子就是因为他们符合“仁”的标准。这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如果一个人是君子,那么,他的所作所为就是符合“仁”的标准的,即使在当下不符合“礼”的要求,从长远看来,还是符合大众利益的,还是可以归于“仁”的。就像《宪问》里说,“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管仲未死,有利于天下民众,便是大节,为公子纠而死,只是小信小节,小节要服从大节。顾炎武在《曰知录》中说:“略其不死子纠之罪,而取其一匡、九合之功,盖权衡于大小之间而以天下为心也。”可见,即使管仲的做法不符合“礼”的要求,他依然是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在《伯泰》中有记载:“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蒽,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颜渊》中也说:“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无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可见,对于一般的民众来说,他们本身不能达到“仁”的境界,所以他们的行为必须有一定的规定性以保证其不会破坏“仁”,这个规定性就是“礼”。“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宪问》)“礼”是统治者统治人民的一种工具,是维护一种秩序或者达到“仁”这样一种状态的必要手段。
可见,“仁”与“礼”的区别并不在于一个是“意识”一个是“实践”,而是对于不同等级的人要达到孔子心目中理想人格的不同规定性。是孔子对人的不同划分导致了“仁”与“礼”这两个概念的差别。简而言之,孔子认为能达到“仁”的境界,并且其行为不违背“仁”,不违背民众利益的人是“君子”;而不能达到“仁”的境界,并且其行为必须依靠“礼”来约束才能不违背“仁”的要求的人是小人或者愚人,也可以说是一般民众。根据这个标准,从道德上,孔子把人划分为君子与小人;从智力上,把人划分为上智,中人与下智。
孔子所说的君子始终是不违“仁”的,而小人却在不同的方面,从不同的'程度上违反了“仁”。一、在对待“天”、“道”、“命”的态度上,“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季氏》)君子有所畏,所以他们在行事的时候,必然是以不违背“天命”、“大人”或者“圣人之言”为前提,或者说是出发点的。而他们行事的目的也是有利于这些他们所敬畏的事物的。而小人则无所畏惧,他们没有任何敬畏,所以在行事中只依据自己的好恶来行动,所以行事的结果往往造成许多不利的结果或者影响。“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所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子路》)可见,君子通常在“大道”上有所担当,而小人却在小事上计较。
二、在对待义利的关系上,“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君子始终把“德”和“义”摆在首位,并不以自己的私利为目的,心怀天下,为人民着想,所以能凡事皆以“仁”为出发点,小人却正好相反,如果没有一定的礼数来加以约束,他们就会没有任何顾忌的去追求私利。
三、在对待他人的问题上,“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路》)
君子在与人交往中,注重整体的利益以及团结,可以为了整体而牺牲自我。小人只会为了一己的私利而勾结在一起,当整体失去价值的时候,小人们便会分散开来。这种现象也就是“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而“礼”恰恰是要把大家约束在一个维度之内,使得人们不能随意的破坏一种和谐或者说秩序。破坏整体利益的就是只顾一己私利的小人,也可以说,“礼”就是用来规范小人的行为的。
四、在对待困难的态度上,“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卫灵公》)君子面对困难毫不退避,敢于直面问题,并且能够坚守自己的立场与信念,不像小人一样整天为了困难而哀愁,消极。君子解决问题依靠自己,不依赖于别人,也不会为了解决自己遇到的困难而危害别人的利益。小人就正好相反了。所谓“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小人往往会借助别人的力量实现自己的目的,有时甚至是使用损人利己的方式。
正因为君子在各个方面,无论是行为还是信念都坚持大众为先,不以自己的利益为重,所以君子的行为从始自终都不会离开“仁”,也就是说,君子的行为就代表了“仁”。小人作为与君子相对的一群人,他们凡事以自己为先,这样就容易做出损人利己的事情,更有甚者会祸国殃民,所以对于这类人,要制定一套“礼”来约束他们的行为,规定他们该做什么,要如何做。这样才不会危害人民的利益与统治的秩序。
在智力上,孔子把人划分为三个等级:上智、中人和下智。“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在这里,孔子说的“上”指的就是他的道德理想、政治理想等等。对于中人以下智力的人,不必对他说太多高深的,他所不能够理解的话语,即使告诉他,他也不知道应该如何行事,如何帮助实现“上”,只需要告诉他们应该做什么,要如何去做就可以了。这样形成的规定性就变成了“礼”,中人以下的人只要遵守“礼”就不会违背“仁”。对于中人以上的人,他们的智力可以领悟到孔子所说的“上”所容纳的广泛内涵,并且能够自觉的为实现“上”而作出努力。他们会思考什么于“上”是有益的,什么于“上”是有害的,能够自觉的趋利避害。所以他们的行为就不会违背“上”,也就不需要“礼”的约束。因为“唯上知与下愚不移”(《阳货》),所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泰伯》)。
可见,孔子理想中的人是君子,是上智之人,因为只有他们能实现孔子的理想与信仰。但对于小人和下智之人,孔子也没有放弃,依靠“礼”来约束他们,依靠“教”来化育他们,期望他们能够配合君子和上智之人来实现自己的追求。
仁是孔子思想中的最高道德。 郭沫若认为:仁的含义是,克己而人的一种利他的行为。仁是牺牲自己,以为大众服务的精神。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无恻隐之心,非仁也。显而易见,同情他人是仁爱的具体表现,帮助他人是从行为上展示了仁爱的精神。 就拿这次汶川级地震来讲,它是一种自然灾害,突如其来,猝不及防,却也挽救了很多人被残酷的竞争而消磨掉的同情心。通过电视、新闻等媒介,了解到,刑释人员六天救了两名幸存者,他说,救人是对自己罪恶的救赎:来自看守所的捐款申请:“戴罪之人尽绵薄之力”。那一句“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要付出百倍的努力”,对于人民的生命,一诺千金,所以才有了被埋压100个小时的奇迹出现,接着又有了105个小时,……127个小时被埋省生命的奇迹出现。 仁者爱人,就是,就是内在的真诚的爱的情感,内心真诚,没有代价,不是为别人,而是发自内心,实实在在存在的。恻隐之心的流露无疑是对仁爱现代价值的一种肯定,是医治现代社会痼疾的一剂良药。 “我不慌张,你先救他们”,这是出自被困小孩的话,“我们和你在一起”,这是福建泉州赈灾慈善募捐的语言,催人泪下、震撼人心。 仁爱在当代不再仅仅是一种观念,而是活生生的游走于人们心灵与行动之间,不再是金钱关系代替了仁爱,结果导致的恩格斯所抨击“罪卑下的利益的情欲,卑下的物欲,对公共财产自私自利的掠夺”和“最卑鄙的手段偷窃、欺诈与背信” 从全国的每个角落对灾民的帮助如雪花般飞来,中国人发现了兄弟般的'民族友爱,志愿者赶赴灾区,企业捐助食品,乞丐倾其所有。人们的行为正符合了墨翟所言,“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加以教人。 仁爱的精神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爱惜动物的一种道德武器。曾经在鸽子市场,一名大学生穿着短袖,头上戴着”猫咪“面具,身前放着一个”替动物请命“的牌子跪在路上,一个女孩举着印有”拒吃猫狗肉“的T恤跪在他旁边。他们身后,几名学生拿着”善待生命、刀下留情“的广告牌陪同,同学们在瑟瑟的寒风中用这种方式感染那些掠杀动物的商贩,让商贩们放下屠刀,珍爱生命。们之所以保护动物,往往基于这样的理念:动物也是生命,只要不对人类造成大的危害,它们就有生存的权利;动物是地球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节制地捕杀它们,会破坏地球的生态平衡。我们唯独很少想到这样一个道理:动物的智慧其实远远高于人类对它们的估价,它们不但懂得彼此善待,还知道用自己的“才能”回报人类点点滴滴的爱心。我们最大限度地保护它们,一方面可以让动物享有同类彼此关爱的权利,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人类自己的生活获得一份坚实的凭借。 世界的温暖永远是由不同生命的互相救援构筑的。仁爱,让人们下意识的知道:生命宝贵,名利卑微。世界没什么大不了的,最重要的就是你身边的人、和时光。
如果说一个人不仁不义,必定是贬斥他人格的低劣和道德的败坏。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关于仁义的议论文,仅供参考。
关于仁义议论文篇一
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型文化,作为其主干的儒家学说主要是一种论理道德学说。包括伦理道德规范在内的价值规范系统,是一切文化的核心,也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课题。中国的传统美德深深扎根于百姓日用伦常之中。我们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应当继承传统美德的这一优良传统,下大力气建设百姓日用伦常规范。
中国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政治是社会生活的主旋律,政治化的国家伦理规范独尊,百姓日用伦常不被关注,甚至被冲击。进入新时期后,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提出要加强“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两大领域建设,到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加上一个“家庭伦理道德”(后改为“家庭美德”)建设,到2007年的中共十七大又加上一个“个人品德”建设。至此已注意到道德的四大领域。与此相应,引导人们自学履行的除“法定义务、社会责任”之外还有“家庭责任”,并说要“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至此可以说已注意到百姓日常伦常。而我们的传统美德本来就深深扎根于百姓日用伦常之中。我们的社会主义新道德建设应当继承传统美德的这一优良传统,下大力气建设百姓日用伦常规范。
道德德目很多,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把各个方面的道德要求一一罗列让全社会记住背出。同一道德体系中主要德目的道德精神是相通的,我们要选取处于核心位置的能够统摄、支配、辐射整个道德体系并能长久起作用的“常德”,作为核心道德,把它们突出出来,不求立竿见影,务要一代复一代,持之以恒地教化下去。这种核心道德的教化不能经常变,不能没有连贯性,要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在全社会扎下根,就会枝繁叶茂。核心道德抓好了就能收到举一反三之效,一通百通。
中华民族的新道德必须与中国人意识和潜意识中的传统美德相承接,才能生根成活,才能持续发展。这样做也便于将潜藏于国人心中的传统美德复苏起来,培育起来。以什么德目代表传统美德呢?我以为,作为整体德目,可以“仁、义、礼、智、信”这“五常”为代表。常者恒也,古人认为其精神可以超越时空而且长久起作用。五常不仅是五种具体的核心道德项目(德目),而且形成并高度概括了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精神。作为中国传统伦理体系中的核心因素,在华夏神州已影响人们两千多年,贯穿中华伦理和中华文化的发展中,是中华文化能发挥凝聚作用的重要因素。
道德观念总植根于一定时代的经济和社会基础,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传统美德的合理内核包含着具有相当普适性的内容,但也要经过现代转换,才能适合当今新时代而得以传承。核心道德的确立绝非一蹴而就,也非一人之功,往往要经过相当长的历史过程,经过集思广益,逐渐取得共识。我试着提出五个字,看看能否作为一种意见抛砖引玉。
关于仁义议论文篇二
做仁义之人 如果说一个人不仁不义,必定是贬斥他人格的低劣和道德的败坏。自古以来,圣人贤士都以仁义来严 格律己,孟轲“舍生取义”,谭嗣同“杀身成仁”,他们甚至用自己的生命来诠释“仁义”二字,可见, 这如千斤巨石之重的两个字是支撑人的两块基石,做人,就要做仁义之人。
“仁”是大圣人孔子一生所追求的,孟子对仁的理解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那么何谓恻隐之心 ?如果你看到东风无力百花残,原本绚烂的事物在一个湿冷的夜在记忆中离去,只剩满地残破的躯体,你 是否心中有所触动,戚戚然若有所失;如果你看到有人衣衫褴褛,眼神因为饥饿而黯然无光,双眸深深地 凹陷,你是否顿生怜悯,不禁要伸出援手,如此,就是恻隐之心在暗中怂恿,而人之为人,是不可离了这 颗恻隐之心的。没有恻隐之心,也就无所谓“仁”,人,就成了高山上无法融化的永久冰雪,冷漠代替了 热心,社会也就永远处于冰冻状态,没有情感,没有光明,没有温暖,试问这样的世界怎么会惹人留恋? 都言“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既然人是人,而非草木,就应当胸怀仁心,让人间有情。 “义”的本义是“仪”,中国人习惯于以平衡的原则来处世,所以也把“正义”作为行为的准则之一 。
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何谓羞恶之心?《诗经》有言:“相鼠有齿,人而无止! 人而无止 ,不死何俟?”所以人之为人,要懂羞恶,顾廉耻。俗话说人要脸树要皮,也正是指的这一点。可是看看 我们现在的社会中,又有多少人是能抵抗诱惑肯坚持自我,做到为人有“义”的?今年四月震惊全国的邯 郸农行金库特大盗窃案结案,金库被盗款数达5100万之多,然而犯罪嫌疑人初起贪念是为了买彩票,小中 了几次之后就频频向金库伸出黑手,而这两个人竟都是该银行现金管理中心管库员,难怪结案后街巷老人 要连骂他们“不顾廉耻”了。义,应当成为做人的根本立足点和价值取向,这也是我国传统道德文化积淀 的精蕴。 仁和义向来是相辅相成,形影不离的,作为儒家文化的最高的道德准则和人生理想,它不仅是这千年 的回音,也要成为当今社会中人们安身立命之本,只有坚持仁义,做仁义之人,才能成就坦荡荡凛然大丈 夫,才能使人格升华,社会才有桃源之和谐。
关于仁义议论文篇三
如果说一个人不仁不义,必定是贬斥他人格的低劣和道德的败坏。自古以来,圣人贤士都以仁义来严格律己,孟轲“舍生取义”,谭嗣同“杀身成仁”,他们甚至用自己的生命来诠释“仁义”二字,可见,这如千斤巨石之重的两个字是支撑人的两块基石,做人,就要做仁义之人。
“仁”是大圣人孔子一生所追求的,孟子对仁的理解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那么何谓恻隐之心?如果你看到东风无力百花残,原本绚烂的事物在一个湿冷的夜在记忆中离去,只剩满地残破的躯体,你是否心中有所触动,戚戚然若有所失;如果你看到有人衣衫褴褛,眼神因为饥饿而黯然无光,双眸深深地凹陷,你是否顿生怜悯,不禁要伸出援手,如此,就是恻隐之心在暗中怂恿,而人之为人,是不可离了这颗恻隐之心的。没有恻隐之心,也就无所谓“仁”,人,就成了高山上无法融化的永久冰雪,冷漠代替了热心,社会也就永远处于冰冻状态,没有情感,没有光明,没有温暖,试问这样的世界怎么会惹人留恋?都言“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既然人是人,而非草木,就应当胸怀仁心,让人间有情。
“义”的本义是“仪”,中国人习惯于以平衡的原则来处世,所以也把“正义”作为行为的准则之一。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何谓羞恶之心?《诗经》有言:“相鼠有齿,人而无止! 人而无止,不死何俟?”所以人之为人,要懂羞恶,顾廉耻。俗话说人要脸树要皮,也正是指的这一点。可是看看我们现在的社会中,又有多少人是能抵抗诱惑肯坚持自我,做到为人有“义”的?今年四月震惊全国的邯郸农行金库特大盗窃案结案,金库被盗款数达5100万之多,然而犯罪嫌疑人初起贪念是为了买彩票,小中了几次之后就频频向金库伸出黑手,而这两个人竟都是该银行现金管理中心管库员,难怪结案后街巷老人要连骂他们“不顾廉耻”了。义,应当成为做人的根本立足点和价值取向,这也是我国传统道德文化积淀的精蕴。
仁和义向来是相辅相成,形影不离的,作为儒家文化的最高的道德准则和人生理想,它不仅是这千年的回音,也要成为当今社会中人们安身立命之本,只有坚持仁义,做仁义之人,才能成就坦荡荡凛然大丈夫,才能使人格升华,社会才有桃源之和谐。
关于仁义相关议论文:
1. 关于仁义的议论文2篇
2. 关于社会现象的高考议论文5篇
3. 关于善的高考议论文4篇
4. 201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作文素材
5. 关于品德的议论文3篇
英雄者,乃胆识过人、聪明智慧、无私忘我、不辞艰险、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民利益英勇奋斗令人敬佩的人。汉代文学家刘劭云:“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 英雄者,有凌云之壮志,气吞山河之势,腹纳九州之量,包藏四海之胸襟;英雄者,拥有载视一切之能力,傲视群雄之气势,世人对其无不敬畏;英雄者,深明大义,救黎民于水火,解百姓于倒悬。但是,无论是英雄造时势,还是时势造英雄其本旨都离不 开“国”“民”两字,头顶正义、肩扛民族、手托国家是英雄永恒的担当。英雄是时代的辉煌、历史的记忆,英雄是国家荣耀、民族的偶像。 英雄不论成败、不问出处。在抗击外来侵略时,民族英雄是为捍卫本民族利益和尊严,不畏强暴、不怕牺牲、英勇抗争的人;在民族和平发展变革时,民族英雄是为本民族的发展繁荣做出杰出贡献的人。近代以来,一切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而牺牲的人们,一切为中华民族摆脱外来殖民统治和侵略而英勇斗争的人们,一切为中华民族掌握自己命运、开创国家发展新路的人们,都是民族英雄,都是国家荣光。中国人民将永远铭记他们建立的不朽功勋! 我们正在经历的当下,将会成为未来反复回味的历史片段,任何一个作家和戏剧家的作品都很难超越这历史本身。翻看再多的人物传记,都不及当下的现实更能让中国年轻人再次思考或重塑自己的英雄观。日新月异的时代,深刻变革的中国,年轻一代是最直接的感知者。有的人曾认为不少90后、00后沦于英雄虚无主义,而事实证明,他们擅长在当今社会发掘闪光的偶像,并赋予崇拜行为全新的涵义。人类群星闪耀古今,对他们来说,最好的偶像就在当下。【抗疫英雄谱】抗疫勇士,他们都正在为中国战疫写下生动的注脚,无论尊贵与否,无论名声大小,都是最勇敢的战士。内涵很丰富、深远:时代责任、悲悯善良、天下为公、舍身忘己、家国情怀、爱岗敬业、命运共同体……(84岁。17年前,他是中国抗击非典的领军人物,17年后,84岁高龄的他又一次义无反顾地来到抗击新冠肺炎最前线)17年前,钟南山教授领军抗击非典;17年后的这个冬季,84岁的他再次临危受命,出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他建议公众“没什么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自己却做了“逆行者”,义无反顾赶往武汉防疫第一线,满满的行程安排,风尘仆仆。 这位当年敢讲真话、敢涉险滩、敢啃硬骨的老人,再次成为绝对的超级明星、全民偶像。他的言谈举止令全网疯狂刷屏,令无数人为之振奋与动容,很多经常看偶像剧的女性朋友都说:没想到被一个老爷爷圈粉,毫无抵抗。84岁,在这个绝对需要安享天年的年龄,支撑他出山,承担如此大的身体与精神负荷的,绝对是医者仁心和国士风范。84岁高龄的钟南山,是一位长者,一位医者,一位仁者,他有院士的专业,有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一位老师这样概括:知识渊博,专业过硬;悬壶济世,心怀悲悯;勇于于担责,敢说真话;义无反顾,不怕牺牲;救民于水火,救国于危难……我们一直在寻找读书之用,教育之本,或许这就是吧。(73岁。2月20日,73岁的李兰娟院士进入ICU病房,等她脱掉防护装备,面部的压痕清晰可见。)疫情后,“李兰娟”多次登上微博热搜。冒险亲赴武汉、建议武汉封城、怒怼谣言毁谤……这位73岁的女院士,是巾帼不让须眉的女中丈夫,极具传奇色彩 有人说,她是一个可以和钟南山院士并驾齐驱的抗疫灵魂人物。有他们二位在,我们就更加心安。她是国内唯一一个传染病学科院士;在她掌舵浙江省卫生厅期间,巾帼不让须眉,创造了“二次感染率为零”的奇迹。从贫寒的农家女,到浙江省卫生厅厅长;从赤脚医生,到名震天下的院士;李兰娟的人生,足够传奇,也足够“硬核”。李兰娟院士率先提出“封城”建议:在防控疫情时,市民们不得进出武汉。万一疫情没那么严重,李兰娟院士的名誉可能毁于一旦。为了更多人的生命安全,她顾不上多想,与钟南山院士联名上书。次日,湖北省关闭“离汉入汉通道”。一个建议,保护了更多人。也是从那天开始,李兰娟院士每天凌晨两三点后才睡,睡眠时间不超过三小时。那些最光辉伟大的人格,并不是儒家编造的童话,而是真实存在着。本可安享荣华,却“哀民生之多艰”,不惜深入险境。李兰娟和钟南山,要是在古代,是会被封神立庙的。在这种长者面前,年轻一辈是既感到崇敬,也感到汗颜的。(63岁。年逾60的她驻守在重症疗区,“国家有需要,这是我应该做的一件事”)63岁的她不顾家人劝阻,主动请缨参与抗击疫情工作。作为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疾病诊治中心主任、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她在专业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而主动请缨驰援武汉则更让人钦佩与感动。她说:“我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教学和科研领域已经工作35年了,在处理心血管系统常见病及多发病的诊断上,我有把握;面对急危重症的抢救及疑难病,我有治疗经验;在介入治疗上,我有技术。”“我喜欢干活,热爱工作,这也是医生的职责。我并没有觉得有什么特别值得说的,这是我应该做的。只要国家需要,我多大年纪都上!”(57岁。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在身患渐冻症的情况下,自疫情爆发就开始了连轴的救治工作,“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病人。”)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57岁的张定宇本人身患绝症,妻子同为医护被感染,他却顾不上照顾妻子,在抗击疫情最前线奋战了30余天,无疑是可歌可泣的英雄! 他说:“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病人。”“如果你的生命开始倒计时,就会拼了命去争分夺秒;同时,我很内疚,我也许是个好医生,但不是个好丈夫。我们结婚28年了,我也很害怕,怕她身体抗不过去,怕失去她!”“愿用渐冻的生命,与千千万万白衣卫士一起,托起信心与希望。”因患渐冻症,他的腿一瘸一拐,夜以继日地与病毒赛跑。他是一个做指挥的将军,同时也是一个拼命的战士。《湖北日报》评价说:他知道自己患上了绝症,却要为患者、为社会燃起希望之光;他阻挡不了自己的病情,却用尽全力去把危重患者拉回来。他的双腿已经开始萎缩,但他站立的地方,是最坚实的阵地。” 30年隐姓埋名,用算盘和计算尺计算核潜艇数据; 一生都为国家核潜艇呕心沥血,与惊涛骇浪相伴,抛家舍业,隐姓埋名,30年没回过老家;他默默地一生,就像深海中核潜艇-无声,但有无穷力量,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从1958开始,黄旭华至今仍战斗在核潜艇研制领域,孜孜不倦、呕心沥血,为我国核潜艇事业奉献了毕生心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24年心无旁骛,为中国“天眼”燃尽生命; “人是要做一点事情的。”这是南仁东生前常说的话。为了给“中国天眼”找到性价比最高的台址,他拄着竹竿翻山越岭,踏遍了贵州大山里的所有洼地,一找就是12年。“鸟的翅膀系上了黄金,就再也飞不高了”,要像南仁东一样为了事业,淡泊名利、忘我奉献、磨练意志、砥砺志趣,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 在茫茫戈壁工作生活20多年,参与主持决策30多次核试验; 为航天事业奋斗了一辈子,被钱学森称为“中国航天事业的见证人” 87岁的孙家栋是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也是中国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等多个“第一”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 颁奖词:少年勤学,青年担纲,你是国家的栋梁。导弹、卫星、嫦娥、北斗。满天星斗璀璨,写下你的传奇。
尘世间,万家灯火交替闪烁,仿佛充满希冀。微微的光芒也照亮了角落的黑暗。
亮是灯光熹微
天色早已暗淡,凛冽的寒风吹过阵阵落叶,枯叶应着风,在地上不停地打旋儿,唯剩群星在天空中眨着眼睛,时而隐匿。在黑暗之中,有一个身影不停地忙碌着,那是一位身着环卫大衣的老人。夜晚十分黑暗,他只能缓慢地扫着落叶,这时风吹得更大了,他冻得哆哆嗦嗦,裹紧了大衣。霎时,在万般黑暗之中,一盏灯亮了起来,发散着光芒。老人眼前一亮,扫起路来更加迅捷。在他拍打尘灰之余,老人抬头望着那盏灯,会心地笑了,任凭狂风吹得多么猛烈,他的心却暖暖的,一盏“心灯”照亮了黑暗。
亮是皎月流光中,任凭大风飞扬,仍有灯光熹微。
亮是静待美好
走在街上,一个契机,我望向了那位老人。柔和的春光撒在他身上,散发出光亮。那位老人眼眸低垂,他手中拿起画笔,轻抬,一点,一抹,小指弯曲,他拿着画笔细细地勾勒,条条线线,一笔一画,满城风色缓缓呈现。心中不由一惊,他绘画时的专注,更惊于他“铅华洗尽依丰盈,雨落荷叶珠难停”。在画中,我仿佛感受到在深处透出了古老质朴的屋脚,那袅袅炊烟,悠闲地从叶子间隔里洇开。”生活匆忙,何能静心描绘?”“生活的美好,总是在你不经意间,悄然出现。”话落,他浅笑,眼底唤着光亮。
亮是浮华年间中,任凭人流喧嚣,仍能静待美好。
亮是不忘初心
在参加一次演讲比赛时,为了获得那个金灿灿的奖杯,我只看到时间短促。我渐渐麻木练习,机械化地重复,没有耐心去领悟比赛的真正含义。如地面被无数个脚步磋磨,日益失去光泽。那次比赛,我输得一败涂地,输给的,是自己的初心,而忽视了比赛的真正含义。那一天,夜间辗转反侧,我拿起了不远的书,想寻找心中的答案。对着漫漫黑夜,偶然看到“不坠青云之志”,迷茫的我像找到了前方的光芒。此时书仿佛一盏明灯,照亮了我空荡沉沦的心灵,在茫茫苍穹之中璀璨夺目,让我守住最初的梦想。
亮是清欢岁月中,任凭孤单坎坷,仍能不忘初心。
世界广大,在流年中总会遇到一丝光亮,照射在前方的路,在心之所向之处,熠熠生辉。
夜阑人静,繁星闪现,我总喜欢跑到阳台上去看那美丽的月亮。阴阳潜移,春秋代序,便也体味出这月不同的滋味。
看得最多的便是晓月如钩,弯弯的月牙如光亮的手链紧紧锁住你的眼睛。微风起,灰暗的云彩悠悠地游过玦月,竟竟如皮影戏般柔亮,淡淡的月光仁慈地洒在金色的长江上,风轻轻地,轻轻地吹向那泓涟漪上的一片薄薄的月光。月亮倒也恬静得很,一声不吭如端坐的淑女。可是棱角分明的月总给人一种无名的逼迫感。“辛苦最怜天上月,一夕如环,夕夕都成玦”怪不得那么多文人骚客都喜爱吟咏圆月,每每丢下困扰的题目,向月寻求安慰时,却见“山如黛,月如钩”,冷冰冰的棱角像夜幕被活生生撕开的一个口子,其中分辨不清外面的色彩。夜静得只听得到微风吹拂树叶的声音,看着渺渺澄江一片,不仅愁绪萦绕,唉,这月留下仅有水一般的清凉,梦一般的安详,雾一般的迷茫。
天阴了,夜幕将天空压低,娩出深沉而浓烈的幻象,一轮圆月像是罩在子夜上的洁白面纱,光晕一片。我喜欢在十五的黄昏一直静坐到夜幕。像孩童期待玩具般期待圆月的出现。这时的圆月温的让人心疼,她静静拄在空中凝视着大地。繁星就是她落下的悲痛的泪滴,我静静地看着月亮无声的抽泣,想奔上墨蓝的天空。去与你相见。“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更深夜浓,久待落空,玲珑秋月,如注如诉。“玉树后庭前,瑶草妆镜前。去年花不老,今年月又圆。”楚馆秦楼,瑶草镜前,圆月依旧,惆怅依旧。月的一次的回眸,便换来千种感叹,万份吟咏。带岁月荏苒,时光流逝,月依然与天地长存,依然化为一个个美丽的传说世代相传。是明月给予我无尽的慰藉,为伴我度过夜夜风风雨雨,点点滴滴。望断明月,烦恼如绿叶,渐渐舒展,趋于平坦。这一夜,与月相望醉眼。只要她还在,我就不会悲伤,即使黑夜吞噬了一切,还有月亮的光芒亘古不变,原谅我以茶代酒,遥敬你……
有风,从田垄旁游曳而来,摇响了深秋悬停的空气,摇响了烈火涂红的暮色。天地间万物缄默,唯剩一抹夕阳,酿出风情万种的秋的颂歌。
素风浅缀的田垄旁,我与阿婆分享着这活色生香的风景。
阿婆念过私塾,满腹诗书,极爱宋词。她所回忆的少女时代,让人坚信人生最大的满足就是,案头有本宋词,桌边有杯清茶。
就着晚风,阿婆牵起我的手,开始浅浅地吟诵。她的眉梢扬起,笑眼仿佛托起整个世界。她额上浅浅的纹流淌着厚重的历史长河。她颂:“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那声音似绵亘的秋雨,似痴缠的秋风。
我被这暗藏波澜的声音勾了魂去,一字一句地跟读。阿婆总在这时用她略带沧桑的音调追上我的声音,在一串活泼后缀上一段沉稳。
活色生香的风景中,我与阿婆分享着温婉含蓄的意境。
望向阿婆,熠熠的光晕裁下她轮廓的剪影。她就这样伫立着,朝着夕阳。我能感受到她的肃穆与沉醉,宛如一刹那,世间只剩下她和她挚爱的宋词,只剩那由时光来牵线的心灵的交汇。
我的心也沉静。田垄间吹来一阵裹挟着清香的风,将我的四周包围。那风是带着苦涩的,是否一并吹来了易安居士缠绕不断的泪水与思愁?
目光流转,我望向阿婆。她宠爱地将我搂入怀中,她的眼神溯金黄的光线,化成一滩清水,环成一个温柔乡。笑容在她的眼角绽成花朵:“璇儿爱词,阿婆欢喜呦。”
稍寒的空气凝住,泛着柔光的夕醺打着旋儿。吟诵间,我与阿婆徜徉于文学的灿烂长卷,陶醉于宋词的绚烂华章。
温婉含蓄的意境里,我与阿婆分享这逶迤千年的精魂。
远处浅青色的田埂上,一抹斜阳自亭上。我与阿婆就这样分享着最美的秋色,最美的宋词,最美的时光。
我将这分享背入我成长的行囊,珍藏。这分享为我开启了文学殿堂的大门,让我迷恋长短句的动人韵律。
踽踽独行过许多路口,一个人。这分享让我学会执著,走过迷茫,成为我成长过程中那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那永不磨灭的亮色。
阿婆,为你填词一曲,致最好的分享。
潇湘曲
夕醺旋,田垄翠。似花笑靥淡淡秋。
暮引进风谁人醉?吟词赏景宛如仙。
漆黑的夜,有着数不胜数的星星。在星空下的人,有着一种东西,支撑着他们,让他们能够在漆黑的夜空中,找到方向,找到信念。
黑夜过去,黎明的曙光洒在窗外的草地上,天空中飞过几只小鸟,叽叽喳喳地,似乎在谈论着飞行的快乐。那些被阳光照射到的每一寸土壤仿佛都有了生命。可是在我的面前的却是课文,生字,公式,以及那像鸡肠般难认的英文字母,我望着窗外,幻想着我是那明媚阳光下的一棵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的小草……
突然,我被老师不幸地选中,我站起来。老师正在检查文言文的背诵,顿时,我感到了胆怯与害怕,因为我连一小段都背不出来。心想“完了”,刚才那美如仙境的幻想顿时也化为了泡影,心情如同那泄气的气球般低沉起来。
下课后我被老师叫到了办公室。一向严厉的老师看着我的眼睛,看到那充满“杀气”的眼神,我赶紧准备认错,谁知他却先开了口:“读书不是为了我,也不是为了别人。我小时候跟你一样,也是一个不爱学习、喜欢在阳光下奔跑的的男孩。但是我发现周围的人都在奋力地向上爬,都想成为成功人士……”。我默默低下了头。
晚上,我独自来到一片草地散心。头顶的星空还是如往常一般,但我却觉得哪里有些不对劲。周围空无一人,空气似乎也变得凝重了。晚风扑打在我的脸上,飘落的树叶毫无规律地飞起来,远处的田野不时地传来青蛙与鸟儿的混合叫声,经久不息。我望着那灿烂的星空发呆,脑子里回想着今天早上老师对我说的`那番话,心里五味杂陈。湖里的月光散发着微弱的光,风一吹,不见了……
努力,不是为了要比别人强,只为了争做那星空中最特别的一颗。我幡然醒悟:每个人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都会有许许多多的障碍,但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有跨过那重重障碍,才能成为不平凡的人。即使我成为不了太阳,那我也要成为一颗星星,一颗在天空中闪着最亮光芒的星星!
努力,只为争做那夜空中最亮的星星,它将指引我在那片漆黑、死寂的夜空寻找光明。
夜空中最亮的星,指引我前行。
--题记
深蓝的夜空中繁星点点,闪烁着,亮了谁的眼,心中泛起涟漪。
采菊东篱下
“先生可否携吾采菊?”你欣然点头,我随你一道奔至东篱旁,悠然自得,不为世俗喧嚣所忧,果真,我见到了那仙境般的世界。你带着我畅游桃花源,赏你田园居,不也乐乎。我凝视着你,你的眉眼尽显淡然。我沉默了,看着你,忽然问道:“辞官归乡,从此锦衣玉食不再有,你当真不后悔?”你淡然一笑:“心之所向。”我细细咀嚼这几个字,恍若隔世:心之所向,随心而为,五柳先生跟随心的脚步,你走出了官场,远离了尘世,换一世飘然洒脱。
竹杖芒鞋轻胜马
疾风走雨中,我看见了你,华鬓斑斑的老人。被贬黄州,你在赤壁边上“大江东去,浪淘尽”,感叹这历史的沧桑;面对涛涛的江水,你把盏赋词,道出了“吾与子之所共适”的清风明月……你终于舍弃官场,舍弃功名利禄,“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云任平生”。我问你“甘心如此?”你淡然一笑:“心之所向”我心下轻颤:“心之所向?苏子之心所向,舍弃官场,换北宋文坛一世璀璨……
逍遥乎无事之业
“水击三千里,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从六月息者也。”庄周,庄子,我远而望之,两位楚大夫盛世邀你,没有任何顾忌,你“持杆不顾”,淡泊于世才是我的追求。你超然尘世,独善其身,袖手天下。,你与我相视一笑。我笑问:“逍遥一世,无为而存,有意义吗?”你淡然一笑:“心之所向。”
我笑了,明悟你言语间的真谛。庄子心之所向,于是诸子百家,道家跻身于前。
心之所向,太白心之所向,三分剑意七分才气,绣口一吐,成了半个盛唐;心之所向,稼轩心之所向,吟咏古今,畅意抒情,墨尖一点,便是词意豪放……
我呢?心之所向,我又将去向何方?是淡然洒脱,是潇洒不羁,或是浪漫豪放……。星光璀璨,晃着我的眼:诗情画意,赏壮美河山,窥盛世浮华。
兰,心之所向,清丽绝伦。
梅,心之所向,孤高绝美。
竹,心之所向,亭亭玉立。
菊,心之所向,清高隐逸。
心之所向,方有璀璨星光,为你点亮,指引方向。
--卷尾语
照亮生命的红星月亮照亮漆黑的夜空,星星也同它一起闪烁,他们照亮了大街小巷,为人们照亮夜行的路,如同照亮生命的红星,一颗红星虽微不足道,但它能指引你走向一片光明,我们该感谢这颗红星。
老鹰在天空自由的翱翔,展现出它的风采,它感谢天空;马儿在绿绿的草原上飞奔,展现出它的速度,它感谢草原......这些是她们生命中的红星,而我则要感谢老师。
老师,她善良、质朴,严厉却不失仁慈。
老师,她为我照亮知识的宝库,她让我知识的双翼逐渐有劲。
我感谢老师,却不知该如何表达,现在我只能用我贫乏的文字来写出对老师的深厚的感谢。
老师如辛勤的园丁一般朴实,她培育出一朵朵艳丽的花;老师如李商隐写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之中的春蚕和蜡炬一般无私,为教我们知识,奉献了自己的青春;老师如一棵大树,他在我们疲惫的时候,给我们依靠;老老师如杜甫写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的春雨,润物无声,她默默地为我们奉献着......老师是这样的无私。
老师她在我们犯错误的时候,不对我们动手,而是对我们做思想教育,她告诉我们“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有苦才有甜,要刻苦学习,才能尝到成功的果实;她告诉我们“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好好读书,积累知识,这样才能写出好文章;她告诉我们“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不要因为事小而不去注意,做人要有修养;她告诉我们“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要抓紧时间好好学习,不浪费一分一秒的时间;她告诉我们“一双筷子易折断,十双筷子坚如铁”,我们要一起努力,共同进步......这就是老师的仁慈。
老师谢谢你,千言万语都表达不出我对您的感激之情,那么就让行动来体现吧,我以后一定好好学习。
放着劲爆的音乐,迈着大步快走的是谁?当然是暴走族了,他们成了油区傍晚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晚上,我在家里闲来无事,爸爸对我说:“走,咱们去文体中心。”到了文体中心,我懒洋洋地坐在石阶上。突然,我被一阵劲爆的音乐吓了一跳,我扭头一看,原来是暴走族,只见他们摔着有劲的胳膊,迈着整齐的步伐,快速的走着。只见一个清秀的叔叔,步伐矫健轻快,两只胳膊像小鸟一样在飞舞,别人都累得汗流浃背。只有他,步伐还是那样轻快,胳膊还是一样的苍劲有力。这时,爸爸对我说:“我带你去走几圈吧?”我犹豫了一下,说:“好。”爸爸带着我在暴走团里,前两圈,我还能支持得住,但后面的几圈就体力不支了,汗水像豆子一样大滴大滴地落了下来,腿也开始渐渐发软,我产生了放弃的念头。突然,我看见了一个小胖子,他也在暴走,看样子,他已经精疲力尽了,汗水不停往下滴,身上的肥肉也一直往下坠,两颊通红,不停地在喘着粗气,可他还在努力坚持着。于是,我以他做榜样,把剩下的几圈走完了。以后,我天天跟着走,后来,我惊奇地发现,我更有劲了,而且走起路来更轻盈啦!
“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由此看来,锻炼对健康的重要性,想要健康起来,就要积极地锻炼。于是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锻炼,在广场上有大妈在翩翩起舞,公路旁,有暴走团放着劲爆的音乐在暴走,这是多么好的运动呀!每天清晨起来,到公园去看看,有爷爷们在耍剑,他们左一挥,右一挥,那样子帅呆了。还有的在打太极,他
们一会将手往上扬,一会又将手放在身后,动作轻盈潇洒。晚上,有许多大妈在广场上跳着扇子舞,只见她们拿着红艳艳的扇子,左挥一下,右挥一下,扇子在空中飞舞,像小鸟一样在天空飞舞,她们优美的舞姿,让我心旷神怡。连小孩没事也会打打排球,练练舞蹈,我也要天天锻炼,让身体健康起来。所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所以我们一定要有一个健康的气魄,要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来吧,暴走吧!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融入到这道亮丽的风景线中!让我们一起把胳膊挥舞起来,向着健康出发。
如果说湛蓝的天空上有朵朵白云是蓝天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如果说伟岸的高山和潺潺的溪流是大地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如果说汹涌澎湃的大海与天边相接是海洋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那么,我想说,在我们身边,文明美德才是一道更为亮丽的风景线。
我漫步在大街上,天气真好,太阳扬扬洒洒地照射在我的身上,我享受着生活的惬意。这时,一位老爷爷映入我的眼帘,他骑着一辆三轮车,车上的货物堆成小山,正吃力地骑上一个斜坡,头上豆大的汗珠顺着他的脸颊流下,似乎稍不留心,便会从斜坡上倒退下来,忽然,一双有力的大手搭在了车后,用力地向上推,两人齐心协力,终于走完了这段斜坡,当他回过头再次去看时,人群中早已没有了他的身影……老爷爷笑了,那是他发自内心的笑……
此时,有份感动涌上心头,他的面孔将永远烙在我的心里,这一幕,让我与文明相识,是最美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继续往前走,一个白色塑料袋映入我的视线,我的好心情瞬间烟消云散;如此干净整洁的街道上竟在这样刺眼的垃圾,就像一件雪白的衣服上留下了一块刺目的黑色的斑点!正想上前将它扔进垃圾箱,只见远处走来一对母女,小女孩特别可爱,那樱桃小嘴笑得正甜,像一朵美丽的太阳花。突然,小女孩放开妈妈的手,跑到垃圾面前,轻轻地捡起,然后扔进了垃圾箱,双跑回妈妈身边,天真地说:“这样,就变漂亮了!”妈妈夸她是个好孩子,她笑得更甜了,一下子乐开了花,在我的目送下,一蹦一跳地远去……
她的笑声仿佛一直回荡在我的耳边,她天真的言语,是最动听的,这一幕,让我与文明同行,成为了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
这美丽的风景线不仅是一道文明品德的风景线,更是一道中国悠远文明的风景线,它将永远以一种固有的根的意识,滋润着我们海阔天空的心!
“美丽的宇宙太空,正以他的神秘和绚丽,召唤我们踏过平庸,进入无垠的广袤。”大屏幕上的老者声音嘶哑,吃力的把这句话一字一顿的说出来,催人泪涌。
这位老者就是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老先生。毋庸置疑,南仁东的一生是光辉灿烂的。他曾在日本国立天文台担任客座教授,享受世界级别的科研条件和薪水。但他割舍不下他深爱的祖国,他回来了!1994年,年近50的他开始主持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计划。
为了选址,南仁东用了十几年,走遍了贵州的大山里的上百个窝凼;为了工程预算,这个腼腆的人,成了一名推销员,大会小会中国外国逢人就推销天眼;为了这个大型工程,南仁东从纸面到设计到建造运行,跨越了十万八千里的距离,历经了九九八十一难。苦心人,天不负。在追逐科学梦想的道路上,南仁东不用扬鞭自奋蹄,不计个人名利得失,一直默默耕耘在科研的第一线。8000多个日夜,终于研制出中国天眼。
23年!从壮年走到暮年,他将一个本来是异想天开的一个想法变成了国之重器。天涯梦成,而先生却离开了我们。踏平坎坷艰难地,埋进深山志高远。南仁东先生坚毅执着的科学精神和无私奉献高尚的品格,会永远留在我的心里。他的家国情怀和科学精神,正是中国在飞速发展的时代中最需要的。
不太公平的是,相较于浩渺无垠的宇宙,人的一生太过短暂。很多像南先生一样的科学工作者,甚至没有亲自见证过自己探索的奇迹,生命就已经结束了。我想,他们也并不遗憾,在科学领域里的孜孜以求,人的一生已经活得足够宽广,就像探寻宇宙的宽广需要先有内心的宽广一样。大多数人的一生是平庸的,而科学家们却用热爱谱写了动人的旋律,点亮了这个时代,点亮了生命。
斯人已逝,如今老先生已收到绚丽宇宙的召唤,踏过平庸进入无垠的广袤,化为他所爱的宇宙中一颗明亮的星。他的助理曾这么说起他,“他的人生充满的是调皮、义气、玩世不恭,甚至有些捣蛋”。南先生度过了极好的一生,唯一有些遗憾的是他未曾拥有自己的宇宙飞船,否则他一定会在今年偷偷一个人驾驶它飞向太空,扭头看着身后望着他、尊敬地称他为首席的、目瞪口呆的家伙们,哈哈大笑。
10月8日下午,在温州图书馆听一讲座《中西哲学的苦乐观》。座中的张乘健先生,语到孔子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八字。以为这八字精髓,须世人深切体味。读懂了这八字,才能读懂论语。如此云云,我也以为然。张先生,读这乐字,也是音为傲。又前几日,在温州博客看到,两位同宗的金先生见仁见智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于是,有疑惑更有兴致。提问。张先生的回答也是语焉不详。窃以为,论语是微言大义,有些更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张先生答道,陆九渊的我心即宇宙,反之则宇宙即我心。讲座一毕,赶紧上三楼,去查阅这八字的注释。最常见最流行的解释: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乐,古音yào,喜爱的意思。所以泽雅水库的大坝上干脆就写成智者爱水,仁者爱山。如此解释,最早见之于朱熹老师的《论语集注》。这样解释一个最大的优势是,既然聪明人是喜爱水,仁者是喜爱山,反之,喜爱谁也将会变得聪明,喜爱山也会变仁德起来。如此看来,生活出美德,生活出智慧。在中国传统中,“仁”与“智”是高度相关的元素。多品青山,多赏秀水,就能修得美德与聪明,这又何乐而不为呢。我为朱熹老师鼓掌。如果有补充的话,似乎应作互文来看的。但注释还在继续。智者的快乐,像水一样流动,仁者的快乐,像山一样厚重。这一种解释,似乎更符合孔子的本义。儒者积极进取提倡的是天人合一。孔子这里所说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仁者的境界是要高于智者,而智者高于勇者。孔子鼓励人更要追求仁者的境界。最好是智勇仁三合一,那将是圣人的境界。孔子老师自评自己智勇仁三者都不具备,而孔子的同学们认为老师是智勇仁三者都具备的。后人,就干脆直呼孔子为圣人了。孔子老师是要说没有一个人是能完全做到圣人的境界的,这点连尧舜也概莫能外。如此,所谓仁者寿,解释为仁者是长命的,似乎过于俗气了,应该译为永恒的快乐!翻看几多注释。以为有分歧,有争议。想起一句话:“六经注我,我注六经”。这话也是陆九渊老师说的。孔子老师也强调说,信而好古,述而不作。其实我们是都是按照自己的需要来注释这些经典的。孔子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我以为体味这句关键是这么几处。关键之一是山水。山水能彰显人内在的美德与智慧。林则徐大人的名联,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苏轼大人观水,得奔湍巨浪,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尽水之变。而柳宗元大人却写有《愚溪诗序》,偏将水和愚联系在一起了。说溪水“盖其流甚下,不可以灌溉。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大学
大学”,最 孔子
早出现在8世纪末,它是社会找到全方位知识的进路。“大学”的拉丁文名字Uni-versitas,是由Versus“趋向”和Unum“一”合成,是“合众为一”的涵义。当时的先知先觉之士,意识到到长久以来的“养士”之风,固然可以集结“知识分子”,但是,如何聚集“知识”?“知识”究竟有多少?如何能有全方位的知识进路?当时聪明才智高的人,他们在圣经中的《旧约.创世纪》中,诠释人的三重祝福。首先是:人的灵魂是上帝的肖像;第二重是:亚当获赐“伴侣”;第三重是:上帝将天上飞的鸟、地上走的兽、水中游的鱼都交与人类管理,人类成了“万物的主人”。当时的学者们依照这三重祝福,认为知识应该包括“人与自己”、“人与人”、“人与物”三个面向,因而界定“大学”的统一知识,于是大学三学院:人文学院、社会学院、科学学院的规定因而形成。
《大学》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两千年来无数仁人志士由此登堂入室以窥儒家之门。 该文从实用主义角度,对现代人如何做人,做事,立业等等均有深刻启迪意义。 国父孙中山作三民主义之民族主义中第六讲题提到;“我们现在要能够齐家、治国,不受外国的压迫,根本上便要从修身起,把中国固有知识一贯的道理先恢复起来,然后我们民族的精神和民族的地位才都可以恢复。”
前面你自己挑的写点就行了
从这开始正文
秦誓》说:“如果有这样一位大臣,忠诚老实,虽然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但他心胸宽广,有容人的肚量,别人有本领,就如同他自己有一样;别人德才兼备,他心悦诚服,不只是在口头上表示,而是打心眼里赞赏。用这种人,是可以保护我的子孙和百姓的,是可以为他们造福的啊!相反,如果别人有本领,他就妒嫉、厌恶;别人德才兼备,他便想方设法压制,排挤,无论如何容忍不得。用这种人,不仅不能保护我的子孙和百姓,而且可以说是危险得很!”因此,有仁德的人会把这种容不得人的人流放,把他们驱逐到边远的四夷之地去,不让他们同住在国中。这说明,有德的人爱憎分明,发现贤才而不能选拔,选拔了而不能重用,这是轻慢:发现恶人而不能,了而不能把他驱逐得远远的,这是过错。喜欢众人所厌恶的,厌恶众人所喜欢的,这是违背人的本性,灾难必定要落到自己身上。所以,做国君的人有正确的途径:忠诚信义,便会获得一切;骄奢放纵,便会失去一切。 生产财富也有正确的途径;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生产的人勤奋,消费的人节省。这样,财富便会经常充足。仁爱的人仗义疏财以修养自身的德行,不仁的人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去敛钱发财。没有在上位的人喜爱仁德,而在下位的人却不喜爱忠义的;没有喜爱忠义而做事却半途而废的;没有国库里的财物不是属于国君的。孟献子说:“养了四匹马拉车的士大夫之家,就不需再去养鸡养猪;祭祀用冰的卿大夫家,就不要再去养牛养羊;拥有一百辆兵车的诸侯之家,就不要去收养搜刮民财的家臣。与其有搜刮民财的家臣,不如有偷盗东西的家臣。”这意思是说,一个国家不应该以财货为利益,而应该以仁义为利益。做了国君却还一心想着聚敛财货,这必然是有小人在诱导,而那国君还以为这些小人是好人,让他们去处理国家大事,结果是天灾人祸一齐降临。这时虽有贤能的人,却也没有办法挽救了。所以,一个国家不应该以财货为利益,而应该以仁义为利益。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论语·宪问篇》
【翻译】
孔子说:“有德行的人一定有善言,有善言的人却不一定有德行.有仁德的人必然勇敢,但勇敢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解读】
本章谈“德”与“言”、“仁”与“勇”的关系.
在孔子文化中,“德”与“仁”通常是同义词,“为政以德”即“为政以仁”.德通常也称为“仁德”.“言”与“智”相通,智者多言,言者必有智,智者必有言,智者不失言,一言既出,即知是否为智,孔子说:“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卫灵公篇》)“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子张篇》)“智”“言”相通.实际上本章所谈的就是“仁”与“智”与“勇”三者之间的关系.《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仁、勇、智,“仁”乃“全德”之谓也.“仁德”包涵勇德,智德,仁者高于智者,智者高于勇者,也就是说勇不如智,智不如仁.仁者比勇者又高出一等境界.《述而》有一段对话,表明孔子对颜渊和子路的不同态度,可以看出孔子对仁者与勇者之境界高低的不同评价:“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乎!’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无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这里,孔子赞扬了颜渊的君子之仁,嘲笑了子路的匹夫之勇.所以孔子说:“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关于“言”“德”“仁”“勇”的关系.《论语集释》引李充说:“甘辞利口,似是而非者,佞巧之言也.敷陈成败,合连纵横者,说客之言也.凌夸之谈,多方论者,辨士之言也.德音高合,发为明训,声满天下,若出金石,有德之言也.故有德必有言,有言不必有德也.陆行而不避虎兕者,猎夫之勇也.水行不避咬龙者,渔父之勇也.锋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顺大难而不戄者,仁者之勇也.故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不仁.”
1. 译文:君子应该首先注重德行。君主有德行才有人拥护,有人拥护才会有国土,有国土才会有财富,有财富才能供使用。德行是根本,财富是末事。如果轻根本而重末事,那就会与民争利。
2. 出自《大学》曾子
3.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至于《大学》的作者,程颢、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就是说,“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
4. 的版本主要有两个体系:一是经朱熹编排整理,划分为经、传的《大学章句》本;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礼记》中的《大学》原文。以朱熹《大学章句》本,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本篇就是采用的《大学章句》本。
5.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小学即:“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大学”是大人之学,古人十五岁入学,学习伦理、政治和哲学等“穷理正心,修礼治人”的学问,实则是学习如何参与国家政治。
含义:讲诚信守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而获取财路是枝叶;自身的德行及福报要与你所的社会地位及享受的待遇相匹配,如果违背自然规律行事会受到报应即所谓的“反作用力”。
出自《大学》节选段,“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 *** 散,财散 *** 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白话文:所以,君子应该谨慎地修养德行。具备了德行才能获得民众,有了民众才会有国土,有了国土才会有财富,有了财富才能享用。德行为根本,财富为末端。如若本末倒置,民众就会互相争斗、抢夺。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出自《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据说为曾子所作,但其实是秦汉时期的儒家作品。
《大学》是一本我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它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译文:孔子说:“有仁德的人一定有言论,有言论的人不一定有仁德。仁德的人一定勇敢,,勇敢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译文:南宫适问孔子:“穷国的国君羿擅长射箭,过国的国君可以用臂力让船在陆地上划,但他们都不知道怎么死的。夏朝国君禹和他的农官稷亲自种庄稼就治理了天下。”夫子没有回答。南宫适离开,孔子说:“真是个君子啊!品德如此高尚!” 羿和奡(ao四声)是权势财能的代表,但不如禹和稷实实在在做事的态度。南容没有被外在的力量吸引,而是看到了事情的本质:踏实本分才是君子应该追求的。
孔子的仁与礼论文
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以下是我整理的孔子的仁与礼论文,欢迎阅读!
摘要: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和礼各自的地位和价值及其相互关系,一直是众所注目的重要问题。或云仁重于礼,或云礼重于仁,众说纷纷,莫衷一是。事实上,仁固然是孔子的发现,但仁的发现原本是对礼的意蕴深入开掘的结果,而礼的价值也正由仁的发现而重新确立。仁是礼的内在根据,仁心外化而成礼,依礼而行而成仁,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恰成一辩证的统一关系,而其前提则是:仁作为一个德性范畴乃是一个动态的存在,即仁由根之于心的潜在的德性,到经过礼的规范而实现为完美的人格,其间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仁之作为潜在的德性和礼之作为外在的规范,各有其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价值。仁不发于心,则礼便成为毫无意义的虚文;而失去礼的规范,则仁流为自然性情,虽不失为直,但却难免于野,甚至难免为乱。由仁之作为动态的范畴这一特点,我们又不妨推断:人性美善而又非纯美纯善或即是孔子未曾明言的独特的人性观。
关键词: 孔子 仁礼相成 动态 人性观
孔子的学说,当时深得其心的弟子颜渊已有“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的感叹(《论语·子罕》以下引《论语》只出篇名),不同的弟子对孔子学说的理解也已有差异。孔子卒后,关于孔子学说的真谛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两千多年来,解释孔子的着述汗牛充栋,但孔子的思想却不仅没有因此而变得清晰明朗起来,相反,却变得更加扑朔迷离,更加难以把握了。不过,在众多不同的解释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一些为大家所一致认同的东西,这就是仁和礼。尽管人们对仁和礼各自的内涵及相互关系仍有不同意见,但几乎无人否认,仁和礼是孔子思想中具有纲领性意义的两个概念。
一、仁的发现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仁的观念在孔子之前已经产生。据学者们研究,仁字和仁的观念皆渊源于古东夷文化,后来进入“中国”,成为“中国人”的文化观念。春秋时,仁往往与忠、义、信、敏、孝、爱等并列,被看成是人的重要德性之一。但是,孔子以前,仁并未受到特别的重视,只有到了孔子这里,仁才被从其它德性中超拔出来,并被赋予新的丰富的内涵。(1)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世衰道微,“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一降而为“自诸候出”,再降则“政在大夫”,三降则“陪臣执国命”,“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完全乱了套。但是,在这崩溃和混乱的局面中,礼乐文化反而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一方面,有识之士鉴于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竭力强调以礼治国的重要性,认为礼是“国之基”,“人之干”,“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传》隐公十一年);“礼,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无失其民者也”(《左传》昭公五年);“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而从,妇听而婉,礼之善物也”(《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在有识之士的倡导下,一股颇具规模的礼治思潮蔚然兴起。
另一方面,那些越位逾分的大夫和陪臣,为了巩固其已经获得的地位权力,满足其高高在上的虚荣心,也需要用礼乐来文饰自己。他们除了自己亲自学习礼乐知识外,还重用一些懂得礼乐知识的人。掌握一定的礼乐文化知识成为当时一般士人入仕为官的一条捷径。如此一来,学习和研究礼乐文化竟成为一时的社会热门(关于春秋时期礼治思潮的兴起和学礼之风的盛行,吴龙辉博士有较详细的论述
孔子十分重视礼,认为对一般人来说,“不学礼,无以立”(《季氏》);对统治者来说,“上好礼,则民易使”(《宪问》),“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子路》)。因此,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要求人们“非礼勿视,非礼无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但孔子对于礼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他曾说: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阳货》)
孔子的意思是说,礼乐不仅仅是一种形式和节奏,而是有着更为本质的内涵。那么,这个更本质的内涵是什么呢?《论语·阳货》中的一段记载,给我们提供了很珍贵的启示: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从以上对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孔子的心目中,三年之丧这一礼制,并不是毫无意义的一种形式,实际上,它是儿女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一种恰当的方式。一个真正热爱和怀念父母的人,会自觉地遵守这一规定,否则便于心难安。这种发自内心的真挚感情,孔子称之为仁。仁既是礼所由生的内在根据,也是人们自觉守礼的内在动力。只有仁发于心,则行才能合于礼,仁心不动,礼就失去了根据,变成一堆毫无意义的虚文。既然是虚文,当然就可以随意改动,也可以随意废弃了。宰我欲改三年丧制,孔子便斥之为“不仁”,原因即在于此。由此可见,所谓礼的本质内涵不是别的,正是仁。孔子说: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的确,为人而不仁,如何能理解礼乐制度的本质内涵呢?不能理解其本质内涵,又如何能尊重其仪文形式呢?
毫无疑问,在孔子的心目中,仁显然超越礼而具有先决性的意义和价值。《论语·八佾》如下一段记载,可以证明这一点: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曰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矣。”
冯友兰解释此段说:“子夏以‘绘事后素’而悟及‘礼后’,盖人必有真性情,然后可以行礼,犹美女先有巧笑美目,然后可施脂粉也。否则礼为虚伪形式,非惟不足贵,且亦可贱矣。”又说:“不仁之人,无真性情,虽行礼乐之文,适足增其虚伪耳。”
(3)冯友兰用“人必有真性情,然后可以行礼”来释“礼后”,可以说十分恰当独到。所谓“真性情”,即是根之于心、流露于外的仁心、仁性。由此可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对于礼的优先性和决定性的地位,的确是无可怀疑的。
必须注意,孔子并没有因为仁的发现而贬低或轻视礼在社会生活中的`支配地位和规范价值,相反,恰恰是仁的发现为礼的合理性提供了强有力的根据。礼既然是仁心外化的必然表现,那么只要是人,如果他内心还有一点真性情,如果他不想泯灭这点真性情而沦为禽兽的话,那么他就应该而且必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范,否则,他就是“不仁”。
更为重要的是,属于心性范畴的仁还为礼的永恒性奠定了基础。世道会变,但人之为人本诸自然的一些基本性情不会变(如亲情、友情、恻隐之情等等),与这些性情相适应的一些人类行为的基本规范也不会变。荀子说:“百王之无变,足以为道贯。”(《荀子·天论》)董仲舒也说:“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天人三策》,见《汉书·董仲舒传》)这些话人们往往只道其荒谬的一面,而未见其合理的一面。如果能从儒家心性论的角度去审视,则这些话未尝没有一定的逻辑必然性。换言之,礼的合理性、权威性、永恒性在儒家那里不是凭空确立的,而是有其心性的基础。事实上,从本诸自然的人之常情出发来论证传统礼义道德的合理性和永恒性,这是自孔子以至当代新儒家一脉相传的家法。可以说,由孔子创立的儒家仁学,自始至终都担负着为传统礼义辩护的理论使命。
冯友兰曾说:“孔子对于中国文化之贡献,即在一开始试将原有的制度,加以理论化,与以理论的根据。”(3)这话非常正确。而孔子所给与原有制度的“理论的根据”不是别的,正是仁。如果说,礼是孔子归本三代、述古得来的话,那么作为礼之根本的仁,则完全是孔子动心忍性、敏求善思,自家体贴出来的,是孔子述中所作。仁基一立,本诸三代的礼乐制度,在三代礼乐秩序这一现实的根基崩解之后,又获得了一个新的“生长点”
(1)。在这个“生长点”上,三代礼乐这颗数千年历史孕育而成的文化的种子,经孔子亲手采撷、点播,又重新生根发芽。孔子之后,在历代儒家不断地浇灌和护理之下,这棵新芽历经两千多年的时空穿越,终于又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儒家文化及以儒家文化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因此,发现仁,并且把礼乐文化植根于仁的基础上,这确实是孔子对中国文化最伟大的贡献。借助于仁,中国传统文化顺利地实现了由上古向中古的转折;借助于仁,孔子之前数千年和孔子之后数千年的文化血脉得以沟通连接,而没有中绝断裂。大哉仁!大哉孔子!
二、仁、礼相成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里面,仁和礼实在只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彼此混然一体,而非毫不相干、各自独存。它们相辅相成,谁也离不开谁。如果说,仁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的话,那么礼便是人在社会生活中实现其本质的唯一恰当的方式和途径。孔孟都曾把礼比喻为出入房屋所必经的门户。孔子说:
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雍也》)
孟子说:
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孟子·万章下》)
以礼为门,这个比喻形象而又恰切,准确地反映出礼在孔子和整个儒家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和价值。一个人,除非自甘堕落做那见不得人的“穿窬”者(《阳货》),否则,便不能出不由户,也不能行不由礼。只有经过礼这道门,人才能实现其人之为人的本质,或者说,只有经过礼这道门,仁才能由内在的德性转化为外在的德行。而只有当仁由内在的德性转化为外在的德行时,它才能成为一种真正完美的人格。孔子教人“成仁”、“成人”,实际上就是引导人们将其潜在的德性经由礼的规范和约束,在实践中实现为完美的人格。可以说,离开礼,别无其他“成仁”、“成人”的门路。《论语·宪问》篇载子路问孔子“成人”之道,孔子即回答说:
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卡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恭而无礼而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泰伯》)
看来,一旦失去礼的规范和约束,不仅“成人”无望,而且还会使一些原本可贵的品质走向它们的反面,带来种种弊端,甚至酿成大乱。特别是“勇”,孔子认为“君子道者三”,而“勇者不惧”居其一(《宪问》)。他还说:“见义不为,无勇也”(《为政》)。可见,他主张有勇。但“勇而无礼则乱”,“君子有勇而无义则乱,小人有勇而无义则盗”(《阳货》)所以,他又明确表示自己“恶勇而无礼者”。其弟子子路以勇武闻名,孔子也很看重他,曾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听了很高兴,而孔子却接着说:“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孔子认为子路虽是一个难得的治国之才,但还不是一个仁者:“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不知其仁也。”(《公冶长》)孔子为什么不以仁许由,原因或不止一条,但子路的“勇而无礼”,恐怕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孔子认为应“为国以礼”,而子路却总是“其言不让”(《先进》),“野哉由也”是孔子经常训斥子路的话。孔子曾说“事君尽礼”(《八佾》),又说:“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先进》)但他认为子路及其另一位弟子冉求都做不到这一点。因此他们只可以说是有才能的“具臣”,而不能说是“以道”、“尽礼”的“大臣”。
尽管他也肯定子路、冉求都不至于跟随着乱臣贼子去做那“弑父与君”的悖逆之事,但从君子人格的完美性上看,由于不能“以道”、“尽礼”,所以总不免有所缺欠。在众多的弟子中,孔子唯一许为“三月不违仁”、并且曾想以衣钵相传的人是颜回。为什么呢?原因也可能不止一条,但颜回对礼的地位和价值有着深刻的体认,深得孔子仁学和礼学的关系之奥秘,或许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克己复礼为仁”即是孔子传给颜回的仁学大法。颜回请问其目,孔子又教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十六字诀。颜回听了恍然有悟,恭恭敬敬地谢道:“回虽不敏,请事斯语。”(《颜渊》)后来颜回赞美孔子对他教育的恩德时,用的也是“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这样的话。看来,颜回对礼的体会和践履与孔子许其为仁之间,恐怕有着不小的关联。而礼对孔子“成仁”或“成人”之教的价值及其在孔门儒学中的地位,也由此可以想见了。
从成就完美人格的角度来说,仁可以说是德之质 ,而礼则是德之文,文质须相辅而行,才能成就完美的人格。所以孔子说: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卫灵公》)
又说: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卫灵公》)
三、由仁礼相成看孔子的人性观
仁礼相辅相成的关系,或者可以这样来比喻:根之于心的性情之仁犹如一块璞玉,虽然蕴含着上好的玉质,但未经雕琢之前,它还不能说是纯美纯善的艺术品。它不仅质朴无文,混沌未开,而且还混合着其它杂质,甚至藏污纳垢。这时,充其量它只是一块上好的玉材而已,既非艺术成品,也就没有多少观赏价值。一块玉材只有经过一番精雕细刻之后,才能剔去杂质,尽现文理,成为美仑美奂、赏心悦目的艺术珍品。同样,根之于心的仁要从潜在的德性之真发展为现实的人格之美,也必须经过一番刻磨雕琢的功夫,只不过刻磨雕琢的工具不是刻刀,而是礼。因此,学礼、知礼、视听言动皆不违礼是人们修养成人必不可少的功夫。仁不存于心,礼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仁虽存于心,没有礼的约束和规范,也未必能实现为完美的人格。《三字经》中“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几句话,表达的正是这个意思。而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为仁”这句话,也必须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也才感到妥帖。
通过上述喻论,我们似可对孔子的人性观有所解悟。有的学者说,孔子对人性未曾有明确的主张,此说似可商榷。仁作为潜在的德性根之于心,其质地美善,但未经礼的雕琢之前,它又非纯美纯善,这就是我们从上述喻论中得出的结论。如此,则似乎可以肯定:人性美善而又非纯美纯善即是孔子的人性观。以此为基础,孔子既确立了仁的自主性地位,又确立了礼的规范性权威。因为人性有善,所以“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因为人性非纯美纯善,所以需要“学礼”、“知礼”,“克己复礼为仁”,“不学礼,无以立”。毫无疑问,如果性美善而又非纯美纯善果为孔子的人性观,则人在修养成人的过程中,其来自内部的自由、自律和来自外部的他由、他律,应当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其间并无逻辑上的矛盾和不彻底。有的学者之所以有此看法,主要原因可能即是未能认清孔子性美善而又非纯美纯善这一独特的人性观。
关于孔子人性观的上述认定,还可以使我们对于从孔子到孟荀之间儒学发展的逻辑线索有更加清醒的认识。事实上,孟子的性本善和荀子的性本恶,恰是孔子性美善而又非纯美纯善两个方面合乎逻辑的分化和发展。孟子就其性美善的一面而言性善,以此为基础,强调“存心养性”,强调道德自觉;荀子则就其人性非纯美纯善的一面而言性恶,强调克己修身,强调礼法规范。看起来矛盾对立、不可调和,事实上却本出一源,都是上承孔子而来。
从仁礼相辅相成的关系中推论孔子的人性观乃是一个尝试,结论未必恰当,但研究孔子的人性观,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子贡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公冶长》)以子贡在孔门弟子中的地位及其与孔子关系的密切,他所“不可得而闻”的,别人恐怕也难得而闻。因此,《论语》所载孔子明确论及人性的话只有一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也就不奇怪了。但是,我们也不能太相信子贡的话。从《论语》所载内容来看,孔子的确不象后来的孟子和荀子那样,直接而明确地谈论人性是什么或不是什么。这可能与他对人性动态而复杂的特点的深刻体认有关。
比如,当宰我欲改三年之丧而孔子批评他“不仁”时,这正如我们平常指责某某人“没人性”一样,其中正暗含着一个人性本善的价值预设。再如,孔子论“直躬”,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子路》),这个“直”实际上就是父子天性的自然流露。天性由中而出,不加伪饰,是为直。孔子很珍视直性,反对不直,认为“人之生也直,枉之生也幸而免”(《论语·雍也》)。直所透露出来的真性情乃是“礼之本”,如父子天性即是孝敬之本。失去了这点天性,什么孝敬什么礼义,统统失去了意义。这点天性乃是善的种子,或者用w阳明的话说,是照亮人生的“一点灵明”,可贵无比。
但是,孔子又说,“直而无礼则绞”。这又说明,直之为性虽然可贵,但若无礼乐文饰节制,也未必即是美德,纵使父子天性也不例外。如果对父母不能“生事之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则单凭一点父子天性,也不能算是真正的孝敬。如此一来,则孔子关于天性美善而又非纯美纯善,必经礼乐规范而后至美至善的思想,岂不是昭然若揭了吗?细审上引孔子话语,其间虽无一个性字,但其所论却都是人性在具体情况下的具体表现。孔子正是从这些各不相同的人性表现方式中,展露出人性动态而又复杂的特点。只要我们转换角度,改变方法,放宽视野,则就不难发现,孔子的人性观绝非一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所可范围,而是有着更加丰富和深刻的内涵。
孔子关于仁的论文
从“仁”与“礼”的关系出发,探讨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指出凡君子所行就是“仁”,即使在当下不符合“礼”,但从长远看来还是符合“仁”的标准的;而小人就必须用“礼”来约束,使之行为不违背“仁”。以“仁”、“礼”关系作为标准,孔子从道德上把人分为君子与小人,从智力上把人分为上智、中人及下智。下面是我整理的孔子关于仁的论文,欢迎来参考!
关键词:“仁”;“礼”;划分
对于孔子思想中“仁”与“礼”的关系,一般认为二者是意识和实践的关系,“仁”是孔子的理想人格和追求的最高目标,“礼”是价值标准和外在要求,二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可以说“仁”就是内化的“礼”,“礼”就是外化的“仁”,“仁”是内圣的基础,“礼”是外王的条件,只有二者相结合,才能成就内圣外王的圣贤。但是,在《宪问》中有记录,“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可以看出,孔子对于管仲是肯定的,说管仲的行为是符合“仁”的标准的;而在《八佾》中,“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在这一句中,明显可以看出,孔子认为管仲不符合“礼”的规定性的。由此可见,管仲这个人在孔子那里,用孔子的“仁”和“礼”的标准去衡量,是只符合“仁”而不符合“礼”的。一般的对于“仁”与“礼”的关系的认识,是认为二者具有内在一致性。也就是说,具有“仁”的品质的人,他们的行为也必然合乎“礼”的规定,反之,在行为上能遵守“礼”的人,也肯定就能达到孔子所说的“仁”的境界。但是孔子却认为管仲达到了“仁”却不符合“礼”,这与一般的对于孔子“仁”和“礼”关系的认识是相矛盾的。由此可以看出,孔子的“仁”与“礼”并没有内在的一致性。那么这二者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关联呢?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君子是一刻也不会离开“仁”的,君子之所以叫做君子就是因为他们符合“仁”的标准。这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如果一个人是君子,那么,他的所作所为就是符合“仁”的标准的,即使在当下不符合“礼”的要求,从长远看来,还是符合大众利益的,还是可以归于“仁”的。就像《宪问》里说,“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管仲未死,有利于天下民众,便是大节,为公子纠而死,只是小信小节,小节要服从大节。顾炎武在《曰知录》中说:“略其不死子纠之罪,而取其一匡、九合之功,盖权衡于大小之间而以天下为心也。”可见,即使管仲的做法不符合“礼”的要求,他依然是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在《伯泰》中有记载:“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蒽,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颜渊》中也说:“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无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可见,对于一般的民众来说,他们本身不能达到“仁”的境界,所以他们的行为必须有一定的规定性以保证其不会破坏“仁”,这个规定性就是“礼”。“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宪问》)“礼”是统治者统治人民的一种工具,是维护一种秩序或者达到“仁”这样一种状态的必要手段。
可见,“仁”与“礼”的区别并不在于一个是“意识”一个是“实践”,而是对于不同等级的人要达到孔子心目中理想人格的不同规定性。是孔子对人的不同划分导致了“仁”与“礼”这两个概念的差别。简而言之,孔子认为能达到“仁”的境界,并且其行为不违背“仁”,不违背民众利益的人是“君子”;而不能达到“仁”的境界,并且其行为必须依靠“礼”来约束才能不违背“仁”的要求的人是小人或者愚人,也可以说是一般民众。根据这个标准,从道德上,孔子把人划分为君子与小人;从智力上,把人划分为上智,中人与下智。
孔子所说的君子始终是不违“仁”的,而小人却在不同的方面,从不同的'程度上违反了“仁”。一、在对待“天”、“道”、“命”的态度上,“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季氏》)君子有所畏,所以他们在行事的时候,必然是以不违背“天命”、“大人”或者“圣人之言”为前提,或者说是出发点的。而他们行事的目的也是有利于这些他们所敬畏的事物的。而小人则无所畏惧,他们没有任何敬畏,所以在行事中只依据自己的好恶来行动,所以行事的结果往往造成许多不利的结果或者影响。“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所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子路》)可见,君子通常在“大道”上有所担当,而小人却在小事上计较。
二、在对待义利的关系上,“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君子始终把“德”和“义”摆在首位,并不以自己的私利为目的,心怀天下,为人民着想,所以能凡事皆以“仁”为出发点,小人却正好相反,如果没有一定的礼数来加以约束,他们就会没有任何顾忌的去追求私利。
三、在对待他人的问题上,“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路》)
君子在与人交往中,注重整体的利益以及团结,可以为了整体而牺牲自我。小人只会为了一己的私利而勾结在一起,当整体失去价值的时候,小人们便会分散开来。这种现象也就是“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而“礼”恰恰是要把大家约束在一个维度之内,使得人们不能随意的破坏一种和谐或者说秩序。破坏整体利益的就是只顾一己私利的小人,也可以说,“礼”就是用来规范小人的行为的。
四、在对待困难的态度上,“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卫灵公》)君子面对困难毫不退避,敢于直面问题,并且能够坚守自己的立场与信念,不像小人一样整天为了困难而哀愁,消极。君子解决问题依靠自己,不依赖于别人,也不会为了解决自己遇到的困难而危害别人的利益。小人就正好相反了。所谓“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小人往往会借助别人的力量实现自己的目的,有时甚至是使用损人利己的方式。
正因为君子在各个方面,无论是行为还是信念都坚持大众为先,不以自己的利益为重,所以君子的行为从始自终都不会离开“仁”,也就是说,君子的行为就代表了“仁”。小人作为与君子相对的一群人,他们凡事以自己为先,这样就容易做出损人利己的事情,更有甚者会祸国殃民,所以对于这类人,要制定一套“礼”来约束他们的行为,规定他们该做什么,要如何做。这样才不会危害人民的利益与统治的秩序。
在智力上,孔子把人划分为三个等级:上智、中人和下智。“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在这里,孔子说的“上”指的就是他的道德理想、政治理想等等。对于中人以下智力的人,不必对他说太多高深的,他所不能够理解的话语,即使告诉他,他也不知道应该如何行事,如何帮助实现“上”,只需要告诉他们应该做什么,要如何去做就可以了。这样形成的规定性就变成了“礼”,中人以下的人只要遵守“礼”就不会违背“仁”。对于中人以上的人,他们的智力可以领悟到孔子所说的“上”所容纳的广泛内涵,并且能够自觉的为实现“上”而作出努力。他们会思考什么于“上”是有益的,什么于“上”是有害的,能够自觉的趋利避害。所以他们的行为就不会违背“上”,也就不需要“礼”的约束。因为“唯上知与下愚不移”(《阳货》),所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泰伯》)。
可见,孔子理想中的人是君子,是上智之人,因为只有他们能实现孔子的理想与信仰。但对于小人和下智之人,孔子也没有放弃,依靠“礼”来约束他们,依靠“教”来化育他们,期望他们能够配合君子和上智之人来实现自己的追求。
关于孔子仁义的论文
“仁”是孔子思想的中心观念,仁的人生哲学思想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也是儒家学说得以确立其主流文化地位的依据。“仁”作为道德观念虽不是孔子最早提出来的,但其基本内涵却来自孔子的发明。以下是我整理的关于孔子仁义的论文,让我们一起了解下孔子的“仁义”思想。
当今社会,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一些企业诚信缺失、社会诚信缺失、个人诚信缺失已经渗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已经影响到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影响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极大地败坏了社会风气,党的十八大提出;到建国一百周年时,要把我国建成为富强民主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2013年3月召开的两会期间,人民网策划的“把你的声音带到两会来”,一些代表和网友呼吁,塑造道德要从青少年抓起,表明全社会和民众对重塑社会道德的渴望与呼唤。“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需要进行专门道德教育和管理,学校作为培育人的机构,肩负着教育和管理的重任。而孔子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的伦理价值观影响了中国几千年,“仁义礼智信”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道德建设的根,把它纳入思想道德教育和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对弘扬优秀文化传统,特别是对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 道德缺失原因
只有对导致青少年道德缺失的`原因进行分析,才能对症下药,达到提升青少年学生的道德素养的良好效果。笔者认为,道德缺失原因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家庭教育方式不健康
青少年的道德与父母的言行、教育方法、责任等密切联系。现在许多父母节衣缩食,要给儿女享受最好的教育资源、最好的物质生活,无原则的对儿女的溺爱、迁就,使其从小就养成懒惰、任性、自私、攀比等不良心理。稍不如意,就采取极端方式反抗、出走甚至是自杀。一些家长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存在问题,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缺乏与子女有效的沟通。有的父母工作和生活压力大,无暇顾及对子女的教育等。这些不健康的家庭教育方式阻碍了青少年思想道德的良性发展。
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的范围很广,包括社会关系、社会风气、习惯势力、文化设施,亲友关系等,是客观存在的,对青少年的发展来说,是一种隐性的社会约束力量,对青少年道德形成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一些拜金主义,享乐思想的存在,社会上的不良风气等使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受到一定的冲击,对学生道德成长的影响不容小视。并且随着信息化的发展,青少年学生接触的事物更多、更杂,模仿能力也越来越强。模仿的大多是不健康的东西。这些因素也腐蚀了青少年那颗涉世未深的心,导致青少年思想行为功利化现象明显。
道德教育与现实脱节
道德是人与人之间行为规范的总和,体现在日常活动中人们待人接物上。如果道德远离了生活,就成了“政治口号”,成了空的东西。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道德规范,内容比较空泛,没有很好地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结合,缺乏针对性,往往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不佳。教育与实际脱节,不但导致青少年信仰的失落,而且也是个别青少年自私、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形成的根源。
学校思想教育疲弱
目前,很多学校教育还存在重智轻德现象,把抓专业课的教学放在首要位置,思想道德教育课所分配的时间越来越少,也不重视传统美德课,使青少年对我国的道德传统美德不了解。在德育课中,重视德育的理论灌输,轻视道德的实践教育;重视道德规范教育,忽视道德信仰教育。而道德教育的理论、内容只有通过实践内化为青少年的心理需求,才能推动青少年道德素质的提高,而道德实践活动恰恰是我国学校德育教育所缺乏的。
2 仁、义、礼、智、信的内涵
孔子的学说,自古以来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他提倡的“仁义礼智信”思想,其内涵大致包括以下几个层面。
“仁”即同情、友爱之意,即爱人,爱人是人对自我的发现,自我的肯定和自我尊重,体现在教学中,是处理好师生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与社会的关系的一济良方。引申为人们应以博大的胸襟对待一切人和事。
“义”即公正或合乎公益的道理或举动,是处理人际关系,遵守言约信用的道德行为和价值取向,是作为人应该遵守的最高道义和应该依归的人间正义。体现为勇敢、忠诚、见义勇为,敢于坚持正义,惩治邪恶。义成为一种人生观、人生价值观,义是人生的责任和奉献。在中华文化中,对人生的终极目标和根本价值的思考与追求,体现为对义的思考与追求。
“礼”表示尊敬的态度和动作,引申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礼即行为规范、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礼之用,和为贵”,“和”是礼的最高价值,其价值取向为“和谐”,继承和发展礼,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智”即聪明、智慧之意,引申为知识。古语有“通晓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智从道德智慧引申到科学智慧,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和统一起来,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文化知识和技能。
“信”即诚实,不欺。引申为学生在学习和做人做事时要诚实,不舞弊、不欺。要言必行、行必果。如果一个人言不由衷,说假话,肯定不会再有信誉。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是做人的根本,是兴业之道,治世之道。
3 融入“仁义礼智信”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的途径
在授课过程中,引入行为导向教学法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只注重职业道德方面的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教育效果不明显。教学过程中由于教育手段与途径相对单一,道德知识不能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了使学生加深印象,并主动参与学习,可引入行为导向教学法进行教学。什么叫行为导向教学法?指以学生行为的积极改变为教学的最终目标,通对各种自主型的教学样式和共同解决问题的教学样式塑学生认知、社会、情感等方面的多维人格。教学技术包括:项目教学、模拟、表演、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设问等形式,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给学生更多参与、体验、感悟、思考和内化的机会,通过教学与活动逐渐提升学生的高度责任心、诚信待人,与人为善。使学生知、信、行相统一,使学生树立一种责任意识,培养道德素养。 组织学生进行社会服务活动
一些特殊的节假日,可带领学生走入社会,通过对自己专业知识的运用,为群众提供一系列无偿的帮助:敬老助残、公益宣传、或者去福利院当义工、去农村看望留守儿童等。积极参与志愿者服务,扶危济困、爱心帮扶、保护环境等群众性道德实践活动。使学生的“仁义礼智信”与社会接轨,去社会实践中去体验。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道德之心,教会他们在生活中如何仁爱,思考生命的意义。以爱心为动力,身体力行,提倡“经世济民,以人为本,义利兼顾”之道,把学生的道德知识内化信念,外化为行动。我校在这方面就做的比较好,2008年被评为德育示范校以来,这几年在社会服务活动方面稳步推进,使道德建设更上一个台阶。
搞好学校道德讲堂
2011年,中央文明办提出的学校要建设道德讲堂,提升师生的道德修养和文明程度。笔者认为搞好这个道德讲堂对青少年学生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建设道德讲堂,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倡导师生“在家中为长辈尽孝心,在学校为同伴送爱心,在社会为他人献爱心”。通过听、看、讲、议、行等方式,传播身边凡人的“仁义礼智信”推动先进道德观念入脑入心,营造“讲道德、做好人、树新风”的浓厚氛围,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净化学生心灵,弘扬善行,以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等“四德”为重点的道德教育。
将“仁义礼智信”融入到学校管理的各个环节中
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在教育中,遵循学校德育规律和青少年成长成才规律,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把德育工作融入到学校教育教学之中。学校可以利用班会、晨会、国旗下的讲话,使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得到的道德的熏陶。也可以利用广播站和板报等宣传工具进行以“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为专题的事例教育,还可以利用不同的节日,如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母亲节、父亲节、中秋节等节日,让学生通过节日,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从内心感谢父母,感恩亲情。还可以通过“成人宣誓”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作为一个成年人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利用讲座、报告会、讨论会、辩论会等活动,使学生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情感得到升华,责任感、使命感、奉献精神得到强化。
完善学生德育的评价机制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一直是重智轻德,三好学生、文明学生、优秀班干部几乎都要成绩好的学生才有资格,而学习稍差、但品德良好的学生几乎与这些荣誉无缘。为了改变这种缺陷,笔者认为,在评选三好学生、文明学生、优秀班干部时还要重点考查德,有才无德的坚决不评,对遵守道德突出的学生给予褒奖,加大对违反道德行为进行惩罚,逐步完善德育的评价机制,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积极践行仁义礼智信。在校园文化中开辟一个“本期校园之星园地”或“最美园地”,每个月为一期,专门针对学生的好人好事、文明礼貌等优秀品质进行宣传,可以设置“助人为乐之星、拾金不昧之星、诚实守信之星、孝老爱亲之星、爱护环境之星、文明礼貌之星等等,以学生为榜样对学生的善举进行宣传,从而给学生以直观、鲜活的印象,深化了学生对道德力量的了解和认同,使学生在道德实践过程中有了标准和参照。
强化兼专职德育师资队伍
要提升青少年的“仁义礼智信”等美德,就要配备较强的德育师资队伍,除了专职的德育课教师和班主任以外,还应邀请热心德育工作的校外人士担任辅导员、开设讲座或组织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充分调动师资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要像重视业务学术骨干那样重视德育队伍的选拔培养,加大培训力度,加快德育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只有教师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提高了,学生才能获得较好的发展。
将“仁义礼智信”的内涵贯穿整个德育教育过程,是一个系统、长期而全面的工程,要达到最终的道德教育目标,道德缺失的原因又复杂,仅凭学校的教育可能会事倍功半,还需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协作的教育网络,使德育工作由学校向家庭辐射、向社会延伸,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只有全社会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措施得力,排除管教误区,净化社会环境,才能促进学生知行合一、德才并进、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