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疟原虫科普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

疟原虫科普论文范文

点击可看上一篇 在所有疾病中,疟疾也许是与人类历史最微妙的相互作用之一。它长期影响着人类,并在现代人群中留下了遗传的印记。地中海贫血、达芬抗原和其他几种遗传变异都归因于该疾病。疟疾这种疾病成为欧洲帝国主义发展的障碍,甚至也使世界上许多地区丧失生产力。因此,自远古时代起,人们就深受疟疾的影响,并饱受痛苦。 为了方便理解和阅读,开头先说一下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四种,即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 有很多参考文献提到,古代文献中疟疾的间歇性发烧,例如公元前四世纪和五世纪希腊的希波克拉底语料库的作品,古代印度文本(但是难以判断具体时间),以及公元前一千年的中国文献中都有提到过疟疾这种疾病。这些文献也毫无疑问地表明,从希腊到旧世界,疟疾这种疾病都是一直流行的。那么,现在就让我们详细去了解疟疾的历史。 中国古代医学中描述了疟疾的症状。在公元前2700年,医学经典Nei-Ching(作为一个中国人,我竟然认不出这是啥,应该就是黄帝内经~)中描述了后来被称为疟疾的几种特征性症状。Nei Ching是由黄帝编辑的。 到公元前四世纪,疟疾在希腊得到广泛认可,并且导致许多城邦人口的减少。希波克拉底注意到主要的疟疾症状。在梵语医学论文Susruta中,描述了疟疾热的症状,并将其归因于某些昆虫的叮咬。古代学者曾怀疑它是由沼泽地恶劣有害的空气(瘴气)引起的间歇性发烧。罗马时代的学者认识到排干积水,有时能控制其发病。印度古籍Susruta已提到了蚊子与疟疾的关系。而中世纪意大利人则把该病归咎于有害的空气。 现代学者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判定不少名人曾遭疟疾戕害,其中有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第一次攻占罗马这座“永恒之城”的蛮族西哥特人首领阿拉里克、文艺复兴初期的意大利大诗人但丁、近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领袖克伦威尔、汉代抗击匈奴的霍去病等。疟疾曾长期在旧大陆各地区肆虐,如14世纪时曾发生了罗马教廷避居意法边境的“阿维农之囚”事件。现有研究表明,其中虽有亲法教皇想就近得到法国支持的原因,但是担心染上罗马热症、避开疟疾流行区,也是其重要原因。 上面讲到的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这里也就多说两句,相当于简单给大家科普一下但丁的历史。但丁的著作神曲三部曲中,讲述了他从地狱到天堂所看到的一些场景。当然这些都是想象的,但是他写这三部曲的主要意向是希望人们向善,并且归于基督教,但是要划清楚的是,这里的基督教并不指当时的罗马教会,因为在神曲中有大量抨击罗马教会迂腐的主要情节。但丁在神曲地狱篇中,也指明了当时教皇尼古拉三世在地狱的第八层。好了回到正题,但丁神曲的地狱篇里面可以看到很多惨无人道的酷刑,比如说往人的身上浇灌沥青,用铁刷刷人之类的。而地狱篇里有一个特别的惩罚,犹如患三日疟的人临近寒战发作时,指甲已经发白,只要一看阴凉儿就浑身打战,我听到他对我说话时就变得这样,但是羞耻心向我发出他的威胁,这羞耻心使仆人在英明的主人面前变得勇敢。这里需要补充一点,但丁的想象力并没我们想象中的那么丰富,可以想出这种满清十大酷刑。在他的作品中他可以想出这种酷刑,都是基于他日常观察得出的,就比如说刚才往人身上浇灌沥青的惩罚,就是他在威尼斯经常可以看到船坞中的补船工人被沥青烫伤。同理他能想出疟疾这样子的疾病进行折磨,也是因为他自己曾经患过疟疾,甚至很有可能是死于疟疾这种疾病。能让但丁把其作为地狱篇折磨人的素材,除了他自身患病感知更深的原因以外,还有疟疾带来忽冷忽热让人无法忍受的病症。 刚才讲了疟疾在文学作品里面造成的影响,现在再来讲一讲更现实的就是,疟疾给古代的社会格局造成了哪些巨大的变化。古希腊将疟疾称为“沼泽热”,因为多在沼泽水源密集之处发病;罗马帝国时期疟疾也曾多次流行,特别是公元前1世纪的疟疾大流行,对罗马帝国国力造成了沉重打击。 1988年至1992年之间,大卫索伦在罗马意大利发现了最大的婴儿墓地之一。在罗马时代,婴儿很少会得到适当的埋葬。这些发现的几个特征使考古学家得出结论,婴儿的死亡可能是由一种流行病引起的。所有的墓葬都是在一年内的短时间内完成的。墓地内墓葬的空间分布,表明在这一时期流行病的活动日益频繁。植物遗骸表明,一年中的时间是夏天,这是过去疟疾在意大利活跃的季节。造成这样大规模的死亡需要一种流行疾病,这种疾病能够席卷整个种群,同时感染几乎所有的孕妇。此外,在47个挖掘出的婴儿遗骸中,有22个是早产,而其他大多数是新生儿。因此,推出这种疾病不仅会导致高死亡率,而且还会导致孕妇流产或者早产。 恶性疟疾非常符合上述描述,而且在意大利,河谷是疟疾的主要发生地,因为洪水退去后,留下积水小水池,经常会成为蚊子的滋生地。奥尔特附近距离卢格纳诺几公里,在台伯河上,过去特别容易遭受洪水袭击。1832年,当地医生安杰洛·索戈尼描述了,卢格纳诺附近农业工人存在间歇性发烧的有害症状。这证实了卢格纳诺当地的环境,确实对疟疾非常有利。根据这些间接的论点,考古学家提出了一个假设,即卢格纳诺婴儿的死亡是由公元5世纪中叶某一年夏天的恶性疟疾流行引起的,疟疾造成大量的人口死亡,劳动力丧失,罗马帝国可能因此而衰败。 除了罗马帝国的例子以外,疟疾还使得苏格兰失去独立,让非洲免于过早的被欧洲侵犯,具体说的话故事其实特别多,这里就不再赘述了(不多说了,就是懒)。 虽然疟疾不断吞噬着人类的生命,但人类也从未向疟疾服输低头。从文明肇始之初起,人类就在寻求战胜疟疾的方法和武器。 大家都知道屠呦呦,医学界杰出的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屠呦呦的团队发现青蒿素之前,世上主流的治疗疟疾的药物是奎宁,这种药物对治疗疟疾的确有帮助,但是过度食用会引发很多副作用,所以在治疗中奎宁的用量一直是很严谨。清朝的康熙皇帝也得过疟疾,而治疗的药物是两名从法国到来的传教士身上所带来的金鸡纳霜。这个金鸡纳霜是从金鸡纳霜树的树皮中提取出来一种粉末,最早是由生活在秘鲁的印第安人发现的,他们发现把树皮扒下来泡到水里面喝就可以治疗疟疾。17世纪时西班牙的殖民者发现了这种可以治疗疟疾的药物,并把它带回了欧洲。100年后,人们发现了金鸡纳霜中的有效成分奎宁,所以那时候起人们开始在东南亚地区大量种植金鸡纳霜树。 二战期间,日本攻占了金鸡纳霜的产地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日军想要通过限制抗疟药物的出口来控制敌军。美国人也没辙,但他们反向思考了一下,既然无法治疗疟疾,那就消灭蚊子。所以说他们在战争中大量的使用了杀虫剂,把驻扎营地的地方的蚊子消灭掉,从而大大减少了疟疾的产生。 奎宁作为抗疫药物,让人们使用了上百年,而疟原虫也不傻,也逐渐形成了抗药性,直到青蒿素的出现,为治疗疟疾带来了福音。所以说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才变得如此的伟大。人类在不断与各种疾病的斗争中,也变得越来越强大。 我承认,关于疟疾的这篇文章有点水,虽然说有很多人有可能听说过疟疾,却没听说过梅毒(是我没错了),但确实疟疾的医学资料、历史资料等,都是出奇的难找,光国内外查资料每天就占我写作时间的一半。。。。 这个应该是影响历史疾病系列正传的终章,全十篇。。。。 回头来看这个系列,自己都没想到会写这么多篇。这个假期,因为新冠状病毒的影响,有感于流行病对人类的影响,我花了很多的精力去查资料,去润色,在此过程中我了解了很多,也感悟了很多。。。我会把自己的感悟与读者分享。。。 后面估计还会更新一些番外。。。也就是与此有关的话题,如一些药品,一些人物,一些事件。

研究疟原虫产生耐药性的论文

自屠呦呦发现青蒿素以来,青蒿素衍生物一直作为最有效、无并发症的疟疾联合用药。然而,世卫组织最新发布的《2018年世界疟疾报告》显示,全球疟疾防治进展陷入停滞,疟疾仍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致死病因之一,“在2020年前疟疾感染率和死亡率下降40%”的阶段性目标将难以实现。究其原因,除对疟疾防治经费支持力度和核心干预措施覆盖不足等因素外,疟原虫对青蒿素类抗疟药物产生抗药性是当前全球抗疟面临的最大技术挑战。

屠呦呦认为,要想破解“青蒿素抗药性”难题,就必须搞清楚青蒿素的作用机理。屠呦呦团队成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研究员王继刚说,青蒿素在人体内半衰期(药物在生物体内浓度下降一半所需时间)很短,仅1至2小时,而临床推荐采用的青蒿素联合疗法疗程为三天,青蒿素真正高效的杀虫窗口只有有限的4至8小时。

而现有的耐药虫株充分利用青蒿素半衰期短的特性,改变生活周期或暂时进入休眠状态,以规避敏感杀虫期。同时,疟原虫对青蒿素联合疗法中的辅助药物“抗疟配方药”也可产生明显的抗药性,使青蒿素联合疗法出现“失效”。

屠呦呦认为,解决“青蒿素抗药性”难题意义重大:一是坚定了全球青蒿素研发方向,即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青蒿素依然是人类抗疟首选高效药物;二是因青蒿素抗疟药价格低廉,每个疗程仅需几美元,适用于疫区集中的非洲广大贫困地区人群,更有助于实现全球消灭疟疾的目标。

对于这样的现象团队用这种特殊的药物来抵抗这种抗药性,最后达到理想的效果吧,团队们都非常努力的去研究。

一方面是由于疟原虫抗药基因的多态性的原因导致很难有一种药物可以针对所有的疟原虫都有用;另一方面就是基因突变产生抗药性。对于疟疾的治疗是否可以采用针对阻止其变异来入手?找到其引起变异的基因,并切断。

诺奖后又有突破,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是怎样的贡献

2015年,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因为发现治疗疟疾的新药青蒿素,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6年,屠呦呦又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今年年初,已经88岁高龄的屠呦呦再次刷屏。原来,获奖以来她并没有在家养老,而是在带领团队勤奋地工作,并又得到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比如,发现双氢青蒿素对治疗红斑狼疮有明显效果。

对于这位传奇式的人物和这种传奇式的药品,有不少问题经常令公众困扰。屠呦呦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科学家吗?在所有的诺贝尔奖成果当中,这一个的价值有多高?世界抵抗疟疾的形势怎么样?青蒿素是集体协作的成果,那么屠呦呦的贡献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诺贝尔奖只发给屠呦呦一个人?青蒿素是中医的胜利,还是跟中医毫无关系?……

下面,我们以答客问的形式,对这些常见问题进行分析,希望大家读完以后,对于屠呦呦和青蒿素,以及更广泛的,对于科学界的评价体系和思维方式,得到一个清晰的大图景。

在此需要先说明一下,我对医学和生物学的了解很有限,所以远远不敢说给出专业的答案。我的专业是理论与计算化学,青蒿素的分子结构以及提取和结构鉴定的方法都属于化学的范畴,因此对这些方面我还可以看懂。下面我做的解读,都是基于这些化学专业知识,以及更广泛的,我对科学界运行方式的理解。如有浅陋错误之处,欢迎内行多多指正。

一、问:屠呦呦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科学家吗?

答:不是。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和李政道,在得奖的时候国籍都是中国。他们加入美国籍,是后来的事(杨振宁在1964年,李政道在1962年)。2015年,杨振宁又放弃美国国籍,恢复了中国国籍。

获得自然科学诺贝尔奖的华人,还有丁肇中(1976年物理学奖)等多位,不过他们都是以美国籍或英国籍的身份得奖的。包括杨振宁和李政道在内,所有这些人的研究生教育都是在国外接受的。

而屠呦呦的本科是在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此后到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工作。当时没有研究生制度,著名生药学家楼之岑相当于她的研究生导师。因此,屠呦呦受的教育都在国内,对她的描述应该是“第一个中国本土培养的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科学家”。

二、问:屠呦呦的成果,在所有的诺贝尔奖成果中属于什么级别?

答:二十一世纪以来,青蒿素类复方药成为治疗疟疾的主流药物。世界卫生组织2015年9月发布《实现关于疟疾的千年发展目标》报告,提到进入2015年,人类与疟疾斗争的现状与新千年开始时的悲观预言完全相反:与2000年相比,全球疟疾新增感染人数下降37%,死亡率下降60%,可折算为620万人的生命被拯救。

这样巨大的人道主义成就,用古人的语言,称为“万家生佛”也不为过。不过,这项成果用到的技术手段基本都是常规的,没有开创新的理论或者新的实验方法。因此,这是一项比较孤立的成果,意义低于(比如说)发现量子力学或发现DNA的双螺旋结构。当然,那些属于人类知识体系的根基,本来就是可遇不可求的。我只是说,诺贝尔奖成果固然都非常重要,但一定要分的话,重要性也有高低之分。

跟青蒿素比较恰当的比较对象,大概是弗莱明发现的青霉素、班廷发现的胰岛素和多马克发现的磺胺类抗菌药。它们都是针对某些重要疾病的特效药,属于有重大应用价值的医学成果。

三、问:世界抗击疟疾的形势如何?

答:在屠呦呦的诺贝尔奖演讲中,特意强调了这个问题。虽然青蒿素复方药物治疗(Artemisinin-based Combination Therapies,缩写为ACTs)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全球97个国家与地区的33亿人口仍在遭遇疟疾的威胁,其中12亿人生活在高危区域,这些区域的患病率有可能高于1/1000。2013年全球疟疾患者约为1亿9千8百万,疟疾导致的死亡人数约为58万,其中78%是5岁以下的儿童。得不到ACTs治疗的疟疾患儿仍达5千6百万到6千9百万之多。

更加令人担忧的是,在一些地区,恶性疟原虫已经出现对于青蒿素的抗药性。据我理解,这其实是进化论的必然后果。因为药物相当于对病原体的一种自然选择,不能抗药的被杀死了,有抗药突变的生存下来了,于是抗药的基因所占的比例就一代代地扩大。微生物的生命周期很短,进化得很快,因此这是一场人类长远而言几乎注定要输掉的斗争。药学家就好像古希腊神话里推石头上山后石头又自动滚落的西西弗斯,这是一种悲壮的工作。

事实上,在青蒿素之前,人类就有治疗疟疾的重要药物——奎宁。但疟原虫在与奎宁类药物的几百年较量中产生了抗药性,从1960年代开始,恶性疟疾又卷土重来。在越南战争期间,美军由于恶性疟疾死亡的人数远远超过阵亡人数。

因此,2011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了遏制青蒿素抗药性的全球计划。参与该计划的100多位专家们认为,在青蒿素抗药性传播到高感染地区之前,遏制或消除抗药性的机会其实十分有限。屠呦呦在诺贝尔奖演讲中,呼吁全球抗疟工作者认真执行WHO的这项计划,可见遏制青蒿素抗药性的任务已经迫在眉睫。

四、问:屠呦呦的贡献究竟是什么?

答:简而言之,是证明了特效抗疟药的存在。

此前他们已经在中药中做了反复的筛查,但都没有找到特别有效的药物。1971年9月,屠呦呦重新温习古籍,进一步思考了东晋著名道教学者葛洪(抱朴子)的《肘后备急方》中的这样一段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她由此想到,青蒿的有效成分可能需要在低温下提取,以前的提取温度太高,把有效成分破坏了。因此,她决定把提取的溶剂,从乙醇改成低沸点的乙醚。

这样一个改变,就带来了奇效。他们发现,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对老鼠和猴子的疟疾的抑制率,达到了100%。

当时他们参加的全国性抗疟研究,代号叫做“523项目”。1972年3月8日,屠呦呦在523项目的会议上报告了这个结果,引起轰动。此后,经过多个研究单位十几年的合作奋斗,确定了有效成分及其化学结构,找到了大量制备青蒿素的方法,完成了临床研究,建立了质量标准,1986年通过了新药审批。

中医研究院抗疟药研究团队当年的简要工作总结,其中蓝底标示的是中医研究院团队完成的工作,白底标示的是全国其他协作团队完成的工作,蓝底向白底过渡标示既有中医研究院也有协作单位参加的工作(摘自屠呦呦的诺贝尔奖演讲)

五、问:既然青蒿素是这么多单位和个人协作的成果,那么为什么诺贝尔奖只发给屠呦呦一个人?

答:因为从0到1是最重要的突破,比从1到100重要得多。

外行看那么多单位和个人长达十几年的协作,可能会被大量的术语和人名绕得晕头转向,然后产生一个印象:每个研究者都很重要,无法判断谁的贡献更重要。但这个印象是错误的。

实际上,现代科学界很少见到单独一个人完成的工作(数学除外)。你如果去翻一下科学期刊,就会发现绝大多数论文都不止一个作者。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论文的平均作者数还有越来越多的趋势。

青蒿素从发现到应用,是一个牵涉很多专业领域的浩大工程,显然不可能是一个人、一个机构就能完成的,必定是很多机构合作的成果。

然而,所有的这些努力,都建立在一个认识的基础上:存在一种抗疟的特效药。如果没有屠呦呦向大家展示这一点,后面所有的这一切都不会发生。

我们需要注意,抗疟特效药是否存在,绝不是一个事先就可以确定的问题。在逻辑上,它完全可以不存在。正如你现在问,是否存在抗癌症的特效药、抗艾滋病的特效药、抗阿尔兹海默症的特效药?没有人知道答案,很可能是不存在。

正如有些读者指出的:“没有个人的突破,集体就在做无用功,抗疟药物研发竞赛中美国的集体就干了这个事情。”事实上,在同一时期,美国曾以陆军研究院为中心,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筛选了30多万个化合物,但一无所获。

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院士陪同屠呦呦到斯德哥尔摩领了奖,他认为:“虽然青蒿素是特殊时期团队协作的结果,但屠呦呦的贡献是非常关键的发现。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我们强调集体,忽视了对科学家首创贡献的认可。”

疟原虫现状及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怎样预防疟疾 1.什么是疟疾? 答:疟疾就是打摆子,也叫瘴气。热地方最容易得这种病。 2.疟疾是怎样传染的? 答:疟疾是被蚊子叮咬而传染的,蚊子叮咬了病人的血后再叮咬健康人就把疟疾传给健康人了。 3.那些人最容易感染疟疾? 答:到河谷地带从事经济作物开发的青壮年、住在田棚或到森林里从事野外作业的人员、从无疟区到疟区打工的民工、出入边境留宿人员等均属于高风险人群,最容易感染疟疾。 4.患了疟疾有哪些症状或者不舒服? 答:主要的症状有发冷、寒战、发热、出汗、头、腰肌及全身疼痛。 5.您或您的家人患了疟疾怎么办? 答:赶快找医生!吃药、打针。而且越快越好!因为疟疾的迅速治疗可以挽救生命。 6.患疟疾后不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危害有那些? 答:轻则延长病程并引起贫血,重则发展为重症疟疾或脑型疟引起死亡。 7.患疟疾后要吃多少天药才能停止? 答:一般至少要服5~8天,否则疟原虫会残存在体内,造成日后的复发,所以患疟疾后一定要按医生嘱咐的服完全部疗程的药才能有效的治疗疟疾。 8.既便宜效果又好的疟疾治疗药有哪些? 答:治疗间日疟最有效的药物是氯喹和伯喹;恶性疟则从青蒿琥酯、蒿甲醚、哌喹和科泰新(双氢青蒿素)中任选一种加2天伯喹一起治疗。 9.用什么方法可以预防疟疾? 答:预防疟疾最好的方法是防止蚊子叮咬。另外还可通过服预防药、铲除蚊子的孳生地、杀灭成蚊等方法预防疟疾。 10.怎样防止蚊子叮咬? 答:正确使用蚊帐和帐屏、涂趋避剂、蚊香熏蚊、从事野外作业穿长袖衣裤等都是防止蚊子叮咬方法。 预防疟疾用什么药? 预防疟疾除搞好灭蚊、防蚊工作,根治病人外,对于疟疾高发区或爆发性流行区的全体人员和外来人口,在整个流行季节定期服用以下预防药: 息疟定[处]:每周一次,每次25毫克口服;或每次50毫克,两周服一次。对于孕妇和肾功能不全者忌用。 伯氨喹[处]:每周一次,每次毫克口服。对于孕妇忌用;对于有肝、肾、血液系统疾患及糖尿病者慎用。 以上两种预防疟疾药,在流行季节无特殊情况不宜中断,离开疫区后,宜继续应用一个月后,方可停药。怎样预防疟疾 1.什么是疟疾? 答:疟疾就是打摆子,也叫瘴气。热地方最容易得这种病。 2.疟疾是怎样传染的? 答:疟疾是被蚊子叮咬而传染的,蚊子叮咬了病人的血后再叮咬健康人就把疟疾传给健康人了。 3.那些人最容易感染疟疾? 答:到河谷地带从事经济作物开发的青壮年、住在田棚或到森林里从事野外作业的人员、从无疟区到疟区打工的民工、出入边境留宿人员等均属于高风险人群,最容易感染疟疾。 4.患了疟疾有哪些症状或者不舒服? 答:主要的症状有发冷、寒战、发热、出汗、头、腰肌及全身疼痛。 5.您或您的家人患了疟疾怎么办? 答:赶快找医生!吃药、打针。而且越快越好!因为疟疾的迅速治疗可以挽救生命。 6.患疟疾后不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危害有那些? 答:轻则延长病程并引起贫血,重则发展为重症疟疾或脑型疟引起死亡。 7.患疟疾后要吃多少天药才能停止? 答:一般至少要服5~8天,否则疟原虫会残存在体内,造成日后的复发,所以患疟疾后一定要按医生嘱咐的服完全部疗程的药才能有效的治疗疟疾。 8.既便宜效果又好的疟疾治疗药有哪些? 答:治疗间日疟最有效的药物是氯喹和伯喹;恶性疟则从青蒿琥酯、蒿甲醚、哌喹和科泰新(双氢青蒿素)中任选一种加2天伯喹一起治疗。 9.用什么方法可以预防疟疾? 答:预防疟疾最好的方法是防止蚊子叮咬。另外还可通过服预防药、铲除蚊子的孳生地、杀灭成蚊等方法预防疟疾。 10.怎样防止蚊子叮咬? 答:正确使用蚊帐和帐屏、涂趋避剂、蚊香熏蚊、从事野外作业穿长袖衣裤等都是防止蚊子叮咬方法。 预防疟疾用什么药? 预防疟疾除搞好灭蚊、防蚊工作,根治病人外,对于疟疾高发区或爆发性流行区的全体人员和外来人口,在整个流行季节定期服用以下预防药: 息疟定[处]:每周一次,每次25毫克口服;或每次50毫克,两周服一次。对于孕妇和肾功能不全者忌用。 伯氨喹[处]:每周一次,每次毫克口服。对于孕妇忌用;对于有肝、肾、血液系统疾患及糖尿病者慎用。 以上两种预防疟疾药,在流行季节无特殊情况不宜中断,离开疫区后,宜继续应用一个月后,方可停药。怎样预防疟疾 1.什么是疟疾? 答:疟疾就是打摆子,也叫瘴气。热地方最容易得这种病。 2.疟疾是怎样传染的? 答:疟疾是被蚊子叮咬而传染的,蚊子叮咬了病人的血后再叮咬健康人就把疟疾传给健康人了。 3.那些人最容易感染疟疾? 答:到河谷地带从事经济作物开发的青壮年、住在田棚或到森林里从事野外作业的人员、从无疟区到疟区打工的民工、出入边境留宿人员等均属于高风险人群,最容易感染疟疾。 4.患了疟疾有哪些症状或者不舒服? 答:主要的症状有发冷、寒战、发热、出汗、头、腰肌及全身疼痛。 5.您或您的家人患了疟疾怎么办? 答:赶快找医生!吃药、打针。而且越快越好!因为疟疾的迅速治疗可以挽救生命。 6.患疟疾后不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危害有那些? 答:轻则延长病程并引起贫血,重则发展为重症疟疾或脑型疟引起死亡。 7.患疟疾后要吃多少天药才能停止? 答:一般至少要服5~8天,否则疟原虫会残存在体内,造成日后的复发,所以患疟疾后一定要按医生嘱咐的服完全部疗程的药才能有效的治疗疟疾。 8.既便宜效果又好的疟疾治疗药有哪些? 答:治疗间日疟最有效的药物是氯喹和伯喹;恶性疟则从青蒿琥酯、蒿甲醚、哌喹和科泰新(双氢青蒿素)中任选一种加2天伯喹一起治疗。 9.用什么方法可以预防疟疾? 答:预防疟疾最好的方法是防止蚊子叮咬。另外还可通过服预防药、铲除蚊子的孳生地、杀灭成蚊等方法预防疟疾。 10.怎样防止蚊子叮咬? 答:正确使用蚊帐和帐屏、涂趋避剂、蚊香熏蚊、从事野外作业穿长袖衣裤等都是防止蚊子叮咬方法。 预防疟疾用什么药? 预防疟疾除搞好灭蚊、防蚊工作,根治病人外,对于疟疾高发区或爆发性流行区的全体人员和外来人口,在整个流行季节定期服用以下预防药: 息疟定[处]:每周一次,每次25毫克口服;或每次50毫克,两周服一次。对于孕妇和肾功能不全者忌用。 伯氨喹[处]:每周一次,每次毫克口服。对于孕妇忌用;对于有肝、肾、血液系统疾患及糖尿病者慎用。 以上两种预防疟疾药,在流行季节无特殊情况不宜中断,离开疫区后,宜继续应用一个月后,方可停药。怎样预防疟疾 1.什么是疟疾? 答:疟疾就是打摆子,也叫瘴气。热地方最容易得这种病。 2.疟疾是怎样传染的? 答:疟疾是被蚊子叮咬而传染的,蚊子叮咬了病人的血后再叮咬健康人就把疟疾传给健康人了。 3.那些人最容易感染疟疾? 答:到河谷地带从事经济作物开发的青壮年、住在田棚或到森林里从事野外作业的人员、从无疟区到疟区打工的民工、出入边境留宿人员等均属于高风险人群,最容易感染疟疾。 4.患了疟疾有哪些症状或者不舒服? 答:主要的症状有发冷、寒战、发热、出汗、头、腰肌及全身疼痛。 5.您或您的家人患了疟疾怎么办? 答:赶快找医生!吃药、打针。而且越快越好!因为疟疾的迅速治疗可以挽救生命。 6.患疟疾后不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危害有那些? 答:轻则延长病程并引起贫血,重则发展为重症疟疾或脑型疟引起死亡。 7.患疟疾后要吃多少天药才能停止? 答:一般至少要服5~8天,否则疟原虫会残存在体内,造成日后的复发,所以患疟疾后一定要按医生嘱咐的服完全部疗程的药才能有效的治疗疟疾。 8.既便宜效果又好的疟疾治疗药有哪些? 答:治疗间日疟最有效的药物是氯喹和伯喹;恶性疟则从青蒿琥酯、蒿甲醚、哌喹和科泰新(双氢青蒿素)中任选一种加2天伯喹一起治疗。 9.用什么方法可以预防疟疾? 答:预防疟疾最好的方法是防止蚊子叮咬。另外还可通过服预防药、铲除蚊子的孳生地、杀灭成蚊等方法预防疟疾。 10.怎样防止蚊子叮咬? 答:正确使用蚊帐和帐屏、涂趋避剂、蚊香熏蚊、从事野外作业穿长袖衣裤等都是防止蚊子叮咬方法。 预防疟疾用什么药? 预防疟疾除搞好灭蚊、防蚊工作,根治病人外,对于疟疾高发区或爆发性流行区的全体人员和外来人口,在整个流行季节定期服用以下预防药: 息疟定[处]:每周一次,每次25毫克口服;或每次50毫克,两周服一次。对于孕妇和肾功能不全者忌用。 伯氨喹[处]:每周一次,每次毫克口服。对于孕妇忌用;对于有肝、肾、血液系统疾患及糖尿病者慎用。 以上两种预防疟疾药,在流行季节无特殊情况不宜中断,离开疫区后,宜继续应用一个月后,方可停药。

疟疾是严重危害人类 健康 的重要寄生虫病之一,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疟疾报告显示全球共报告亿疟疾病例,近万人死于疟疾[1]。

虽然近年来,在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全球疟疾防治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据WHO报道, 近两年全球疟疾防控工作停滞不前,疟疾疫情不降反升 ,消除疟疾工作面临诸多挑战[2]。

作为一种有着悠久发展史的疾病,疟疾有着深厚的底蕴。无论是三国时期诸葛亮七擒孟获,还是二战时期美日热带雨林战争, 直到今天疟疾依然是一种严重并可危及生命的热带病,每年大约有40万人因其死亡,其中大部分是非洲的儿童 。

2017年疟疾病例国家分布

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由蚊传播。全球疟疾流行虫种以恶性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为主,但绝大部分为恶性,且 只有雌性蚊子会传播疟疾 [3]。当蚊子叮咬疟疾患者时,含有寄生虫的血液会进入到蚊子体内,然后在叮咬下一个受害者时把寄生虫注入其中,从而引起疾病的传播。

当寄生虫侵入机体后,会在肝脏中大量繁殖 ,随血液流经机体的各处,在红红细胞中扎根、产卵,待红细胞不堪重负和破裂后,继而寻找下一个目标……

疟疾的症状通常会在被感染蚊虫叮咬后的10-15天出现。有三点需要特别注意:

疟疾首发症状与感冒或流感症状十分相似,容易忽视;

不是所有疟疾都是在2周内发生;

疟疾的典型症状可分为3个时期——发冷期(寒战、肢体厥冷、鸡皮样皮肤,口唇,指甲发绀,后体温迅速上升);发热期(体温可高达39-40 ,呼吸急促,持续4-8小时);出汗期(全身大汗,后体温迅速下降)

除了高热、寒战和大汗外,可能还会出现头晕、头痛、腹泻、疲劳、全身疼痛、黄疸等症状。 多次发作后,脾脏明显 肿大,可有压痛,慢性患者脾质变硬,肝脏常同时肿大并有轻度压痛[4]。

面对这种可以迅速危及生命的疾病,尽早的就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由于婴幼儿及孕妇患病几率比较高,更需要引起注意。如果在疟疾高发地区旅行或者在几周、月前或一年内去过疟疾高发地区而出现上述症状,最好及时就医并告知你的医生关于你 旅游 史。

参考文献:

[1]SOUMYADEEP B. Malaria funds drying up: World malaria report 2012.[J]. The National Medical Journal of India, 2013(1): 62.

[2]The malERA Refresh Consultative Panel on Tools for Malaria Elim⁃ ination. malERA: an updated research agenda for diagnostics, drugs, vaccines, and vector control in malaria elimination and erad⁃ ication [J]. PLoS Med, 2017, 14(11): e1002455.

[3]朱国鼎,曹俊. 全球消除疟疾进展及面临的挑战[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9,31(01):19-22+52.

[4]姚存荣. 疟疾治疗的基本常识和心得体会[J]. 中国医药指南,2017,15(10):292-293.

是防止虐待还是预防疟疾??????????根据知识宣传来看,应该是预防疟疾。疟疾俗称打摆子、打脾寒,是由一种叫按蚊的蚊子叮咬人而传播的寄生虫病,病原体为疟原虫。疟原虫进入人体内首先在肝细胞内发育,破坏肝细胞,然后进入血液在红细胞中发育,破坏红细胞,多次发作引起病人肝、脾肿大和贫血,小孩会影响发育,孕妇会引起流产,恶性疟如不及时治疗会引起死亡。 患上疟疾后要及时就医,医生根据临床症状和血检疟原虫进行诊断和治疗,间日疟治疗坚持服8天药后可以根治。 预防疟疾的最有效办法是防止蚊虫叮咬。流行区居民和外出务工人员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野外作业人员要穿长袖衣服或在暴露的皮肤上擦驱蚊剂,从而减少疟疾的传播。另外,住在高疟区或到高疟区工作的人员要定期服用预防药。一旦出现发冷、发热的症状要及时看医生,早期进行抗疟治疗。 1.什么是疟疾? 答:疟疾就是打摆子,也叫瘴气。热地方最容易得这种病。 2.疟疾是怎样传染的? 答:疟疾是被蚊子叮咬而传染的,蚊子叮咬了病人的血后再叮咬健康人就把疟疾传给健康人了。 3.那些人最容易感染疟疾? 答:到河谷地带从事经济作物开发的青壮年、住在田棚或到森林里从事野外作业的人员、从无疟区到疟区打工的民工、出入边境留宿人员等均属于高风险人群,最容易感染疟疾。 4.患了疟疾有哪些症状或者不舒服? 答:主要的症状有发冷、寒战、发热、出汗、头、腰肌及全身疼痛。 5.您或您的家人患了疟疾怎么办? 答:赶快找医生!吃药、打针。而且越快越好!因为疟疾的迅速治疗可以挽救生命。 6.患疟疾后不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危害有那些? 答:轻则延长病程并引起贫血,重则发展为重症疟疾或脑型疟引起死亡。 7.患疟疾后要吃多少天药才能停止? 答:一般至少要服5~8天,否则疟原虫会残存在体内,造成日后的复发,所以患疟疾后一定要按医生嘱咐的服完全部疗程的药才能有效的治疗疟疾。 8.既便宜效果又好的疟疾治疗药有哪些? 答:治疗间日疟最有效的药物是氯喹和伯喹;恶性疟则从青蒿琥酯、蒿甲醚、哌喹和科泰新(双氢青蒿素)中任选一种加2天伯喹一起治疗。 9.用什么方法可以预防疟疾? 答:预防疟疾最好的方法是防止蚊子叮咬。另外还可通过服预防药、铲除蚊子的孳生地、杀灭成蚊等方法预防疟疾。 10.怎样防止蚊子叮咬? 答:正确使用蚊帐和帐屏、涂趋避剂、蚊香熏蚊、从事野外作业穿长袖衣裤等都是防止蚊子叮咬方法。

sdffgdfghgjjlkkdfgdsashjfvkhb.,glhlhkldkgkhlsdkfgkfgklgfk问你老爹

维普本科论文查重原理

论文查重的原理你了解多少呢?每年大学毕业生在毕业之际,最关疼的地方应该就是论文这一关。一边要找实习单位或者忙于考研,或者是在实习中,所以写论文就是最头疼的事情。所以要了解知网查重或者维普查重等论文查重系统的原理,对于论文来说就是事到功倍,才能更好完成论文这个重中之重的事情,接下来就给大家介绍下论文查重原理:

首先,正常情况下,知网查重系统设有一个灵敏度的阙值,为百分之五,也就是说如果一篇论文如果是10000个字,那么文章中有500个字是不会被知网查重所检测,所以同学们要好好利用好这个百分之五。

其次,查重率又叫重复率、相似率以及抄袭率等,意思都差不多,只是换了一种表达语言的文字。意思就是指论文通过系统对比检测,得出一个与他人文献相似程度的比值。

最后,不同大学、不同学历以及不同专业所要求的论文查重率标准都是有差别的,有的学校规定查重率在20%内,有的学校规定查重率10%内。而对于“论文明显拼接,虽均进行引证标注,但原创观点基本没有”这种,有些大学认定为抄袭,有些大学觉得仅凭此还不能构成抄袭。

通常本科生论文查重率的标准在30%内,MBA论文和在职研究生论文的查重率标准在20%,普通高校研究生论文查重率标准也是20%或者10%,博士论文查重率的要求就相对比较严格了,在10%或者5%内,如果超出了这个标准,论文就不合格,需要对论文进行修改再次提交查重,直到查重率低于此标准,否则的话就无法顺利毕业。

要提醒大家的是,具体查重率还是要根据自己学校的规定为准,如果自己不清楚,可以去咨询学长学姐或者导师,提前了解一些信息还是好的。

根据官网介绍,维普论文查重是通过采用空间向量余弦算法,检测到文章中存在的抄袭和不当引用现象,实现了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检测服务。包含已发表文献检测、论文检测、自建比对库管理等功能。

维普论文检测官方网站(VPCS),由维普旗下泛语科技研发并运营,是目前权威的论文查重平台之一,提供论文检测、报告下载、报告验真、机构用户检测、毕业论文管理、作业管理等服务。

维普检测系统是国内老牌的、比较可靠的论文检测系统。国内高校论文主要采用知网、维普。维普论文检测系统,是市场上比较严格的几大系统之一,特别是很多北京、湖南、重庆等高校都将它视为毕业生首选检测系统。

维普论文检测相对于万方检测来说要严格很多,其特有的中外文学期刊和学术论文以及十亿中英文互联网资源,有效确保了论文检测的精准度,特别适合对检测报告有严格要求的同学检测。

扩展资料

不同检测系统检测出来的重复率不一样,不同学校规定的重复率和使用的检测系统也不一样,要根据学校的要求选择相应的监测系统进行查重,国内大多数高校采用的是知网查重。

不论是知网查重还是维普,亦或是paperpass之类的软件,都是通过收录海量的文献库,再通过本身特定的算法,比待检测的论文跟自身文献库进行比对查重原理,进而生成检测报告。

维普是一个中国的学术期刊数据库,提供了大量的学术文献资源。在这个数据库中,维普查重指的是检测文章是否存在抄袭或者剽窃行为。

当作者提交一篇文章时,维普系统会对该篇文章进行文字比对,将其与维普数据库中已经存在的文章进行对比,以检测是否存在重复或者高度相似的内容。

维普查重通常是为了确保学术论文的独立性和原创性,以防止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如果一篇论文被检测出存在抄袭或者剽窃行为,可能会被拒绝发表或者撤回已经发表的文章。

因此,维普查重也是一种保障学术诚信的手段。

维普系统计算字符数的方法为:通过字符数+空格来计算,WORD不计算图表,格式代码信息,但图表和格式设置在转化中的部分是会计算总字数的。此外,中文论文按字符数计算,外文论文2个字母算一个字符。可以选择将论文粘贴复制到txt文本里在提交,减少图表转换产生的字符及隐藏字符等。所有的论文检测系统计算字符数都是按即空格那一项为准的,这往往会大于字数,不管怎么样,系统对待每一篇论文字符数计算方式都是使用同样的计算方法的。

维普系统计算字符数的方法为:通过字符数+空格来计算,WORD不计算图表,格式代码信息,但图表和格式设置在转化中的部分是会计算总字数的。此外,中文论文按字符数计算,外文论文2个字母算一个字符。可以选择将论文粘贴复制到txt文本里在提交,减少图表转换产生的字符及隐藏字符等。所有的论文检测系统计算字符数都是按即空格那一项为准的,这往往会大于字数,不管怎么样,系统对待每一篇论文字符数计算方式都是使用同样的计算方法的。

科普小论文漫游原子世界

在原子王国里漫游缥缥缈缈的神秘云雾中,一扇七彩的大门若隐若现——远在天边,又似乎近在眼前。这迷蒙的原子王国的大门里,有多少令天下万物黯然的珍奇,有多少严密而普遍的自然规律呢?大门紧闭,“天梯”也似乎遥不可攀,耗费一生行至门前,却又无力叩响玉扃……自古希腊以来,一批又一批探索的勇士整装出征,想敲开这自混沌初开以来沉寂几千年的原子王国的大门窥探其奥秘。勇敢智慧的,迈着坚实的脚步,向前行进着。1869年,大门前走来一位年轻人,他锲而不舍地观察、实践,终于找到了敞开大门的金钥匙。“咣!”门豁然大开。这位勇士昂首阔步,第一个闯进了原子“王国”。他,就是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原子“王国”的立法者。从此,人们可以自由自在地进。人这个王国遨游了。啊,我怎样才能用语言来向你描述那个无边无际的原子王国呢?…… 那空间是广裹无尽的。我们像浮云一样轻盈,像小鸟一样展翼。一个一个的电子从身旁箭一样穿过。——哦,箭的速度又怎能和这些“飞毛腿”们相比!它们来去匆匆,像严肃的奔赴使命的战士,却又在急促的飞奔中连着打滚儿,像群调皮的孩子。更令人惊奇的是:这么多高速运动的电子,没有一个在途中耍“孩子脾气”,和别的电子相撞。它们井然有序,就好像一辆辆火车在条条轨道上奔驰。是的,它们跑得多快:每秒钟大约30万千米,接近光速!但是它们又总是绕着一个中心飞奔:这个中心,被科学家们称为“原子核”,俨然是“一国之君”,被电子——众臣民膜拜。然而它在一个原子的世界中所占据的空间如此之小,就像放在一座十层大楼里的一颗小小的樱桃。且慢!更神秘而有趣的东西还没有游历到呢。先设想一下这样一个游戏:把一个大泥娃娃敲碎,从里面挖出一个小泥娃娃来,当你惊奇地再把小泥娃娃打开,哈,里面又跳出一个更小的泥娃娃!……原子王国的奥秘,正像这个不肯宣布自己秘密的泥娃娃:当你找不到合适的工具打开外面一层,你会多么伤脑筋!而当你成功地又取出一个滑稽可爱的小泥娃娃,你又会多么惊喜!在惊喜的同时,我们应该记住这两个科学家的名字:汤姆逊和卢瑟福——是他们首先敲开了原子的最外层,打破了人们先前认为“原子不可分”的观念。1897年汤姆逊在阴极射线管气体放电实验中发现了电子。1919年卢瑟福以他成功的a粒子散射实验,宣布了这样的结论:原子内有核,在距核很远的地方,有一些电子绕核旋转。等到1932年查德威克在用a粒子轰击铍靶的时候发现了中子,人们才掌握了敲开原子核这个“小泥娃娃”的工具。快,我们再钻进原子核内去漫游一番吧。核内的世界比外头可就小多了。我们看到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把它们与轻灵的电子相比,咳,那简直就像是拿大象和小蝴蝶相比,质子和中子都比调皮的电子重1836倍!要是在你周围出现一个比正常人重十几个一百倍的家伙,谁见了不吓一跳!不过你不必为它是否需要“减肥”而担心。这些质子和中子们显然对自己的体重感到相当满意。看,它们悠闲自在的样子,还颇有些“南山樵夫”的乐天派精神呢!从核中出来,眼前顿时就开阔了许多。电子依然忠诚地卫护、礼拜着原子核,而核内的家伙们也就安然受之了。突然,一个外层的电子惊叫起来,霎时,它就消失了。其余的电子们立即高声地议论起来:“又有一个姐妹被夺走了,真可怜。”“有失必有得嘛,大伙儿齐心协力,也到别的‘王国’里去抢一个回来!”要知道,在微观世界里,有多少个原子王国啊!它们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大原子王国。这个大王国通常被人们称为元素家族。原来,在原子王国里也充满了惊涛骇浪,也有恃强欺弱的“不平”事啊!不过,这些议论倒使我好奇起来:别的原子王国在哪里?于是,我飞出了这个原子王国,四处寻觅。果然,有不计其数的原子王国呢!我便在一片和谐的气氛中拜访了碱金属原子、放射性原子以及惰性原子等等原子王国。各王国的特色是不同的,正如妍丽的百花,缤纷多姿。庞大众多的原子王国间有 “战争”,也有“和平”;有的王国和睦相处,结为近邻,比如氢原子王国和氯原子王国就是这样;有的却战火绵延,双方为了夺取原子,互不相让。我不禁浮想联翩——向大自然挑战的科学工作者们历尽艰辛、磨难,经历了多少次失败,才取得一点成功。不是么?自伦琴发现X射线以来,玛丽亚•居里等人都曾在放射性原子王国的大门前披荆斩棘,向后来人献上了打开这一层“泥娃娃”外壳的钥匙。居里夫人那本实验记录,直至今天,它的扉页、内页的辐射性仍然高于周围环境2~3倍甚至 10倍!更不消说居里夫人是死于致命的镭辐射了……在敲开科学大门的探索之路上,多么需要这种勇于献身的人啊!世界是如此之大,即使在人类肉眼无法看到的原子内部,也有那样丰富而巨大的世界!漫游在原子王国里,我不仅为自然的现象和严谨的规律而惊叹;我更多的是思考:作为有志青年,作为中国人,我们该为人类科学的发展、中华民族的腾飞,为彻底揭开这原子王国无穷的奥秘,作出怎样的努力?

性教小文章我就会,在精子的王国漫游!

范文:我们的水球 有人说,我们的地球应当叫水球。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有水,而且71%的表面积被水占着。在宇航员看来,地球是一个蓝色的球,十分璀灿,太阳系家庭中独一无二。地球拥有的水量非常巨大,总量为亿立方千米。其中,在海洋里;在冰川、冻土、雪盖中,是固体状态;在地下;余下的,分散在湖泊、江河、大气和生物体中。因此可以说,从天空到地下,从陆地到海洋,到处都是水的世界。 惊天动地的水循环 全世界的水是一个有联系的整体。海水在阳光的照射下,不断蒸发,水汽弥漫在海洋上空;一部分水汽被气流带到陆地上空,遇冷就凝结成细小的水滴,变成云,降落到地面就是雨或雪;雨雪水落地后,有的流到洼坑里,有的渗入地下,有的流入小沟,汇进江河,奔向海洋。无数小水滴就是这样一刻不停地在世界上旅游。水循环保证了人类淡水的供应。知道水的循环以后,你就能解释:云的故乡在哪里?为什么江河里日日夜夜总是川流不息?为什么千万年来那么多江河水流进海洋,而海洋不见满溢出来? 淡水在哪能里 地球上的水,尽管数量巨大,而能直接被人们生产和生活利用的,却少得可怜。首先,海水又咸又苦,不能饮用,不能浇地,也难以用于工业。其次,淡水只占总水量的左右,其中的绝大部分(占99%),被冻结在远离人类的南北两级和冻土中,无法利用,只有不到1%的淡水,它们散布在湖泊里、江河中和地底下。与全世界总水体比较起来,淡水量真如九牛一毛。----------------------------一、什么是科普小论文 有些同学把写科学小论文看得很神秘,认为是科学工作者的事,对我们少年儿童是高不可攀的。这完全是一种误解,同学们不仅能写而且可以写出质量较高的论文来。 科学工作者写的科学论文,是指作者根据所制定的科研项目和确定的科研课题,通过实验、观察等手段,获得大量的科学数据,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科学结论,从而写出的科研报告。同学们写的科学小论文,比科学工作者写的科学论文要短一些、浅一些。 科学小论文实际上是同学们在课内外学科学活动中进行科学观察、实验或考察后一种成果的书面总结。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后得出结论;可以是动手实验后分析得出的结论;也可以是对某地进行考察后的总结;还可以靠逻辑推理得出结论…… 那么,科学小论文有没有质量标准呢?有。它必须具备"三性"。 1、科学性。科学性是科学小论文有别于其他各类体裁文章的重要特点之一,是科学小论文的生命。它要求选题科学,研究的方法正确,论据确凿,论证合理且符合逻辑,文字简洁准确。 2、创造性。小论文的选题、主要观点要有自己新的发现、独特的见解,而且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等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同样的小论文没有参加过各级科学讨论会,也没有在各级报刊上发表过。当然,你如果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提出新颖、独到而又论据充分、言之有理的见解也是可行的,不失创造性。 3、实践性。论文选题必须是作者本人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发现的;支持主要观点的论据必须是作者通过观察、考察、实验等研究手段亲自获得的,有实践依据;论文必须是作者本人撰写的。不能有凭空捏造、猜测、成人包办代替的迹象。 以上"三性"是衡量科学小论文的质量标准。如写"太阳花",尽管你的观察细致入微,它的姿态描写得栩栩如生,它的品格剖析得完美无缺,但如果没有获得科学的、有意义的结论,那最多只能算是一篇好的散文或观察日记,而不是科学小论文。 写科学小论文是一件很艰辛的工作,更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成功属于勇于探索、不懈追求的青少年朋友! 二科普小论文的类型 科学小论文最常见的形式有科学观察小论文、科学实验小论文、科学考察小论文和科学说明小论文。 (一)科学观察小论文 科学观察小论文,是指青少年对某事物或自然现象通过周密细致的观察,并对取得的材料和数据进行认真的分析、综合研究后得出结论,作出科学的解释和描述。 湖南廖郝同学的爸爸经常咳嗽,他通过长期、反复的观察,发现了风向与爸爸咳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并查出了"罪魁祸首"--湖南橡胶厂的大烟囱里飘来很多烟气,里面含有二氧化硫,爸爸一闻到它,咽喉部就产生过敏反应,反射性地引起咳嗽。他的《爸爸的咳嗽》这篇小论文主要是利用观察这一研究方式得出结论,属于科学观察小论文,获得了第二届全国青少年科学讨论会三等奖。 需要注意的是,科学观察小论文中研究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事物或现象,是在自然发光的条件下不加以人为控制发生的,所以文中所描述的内容应是作者所观察的对象、过程和它产生的条件、各种现象,不能附加人为的任何条件或个人偏见。另外,观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反复进行的活动,需要作者耐心、细致、锲而不舍的精神。 (二)科学实验小论文 科学实验小论文,有时也称"实验报告",是青少年对研究的对象创设特定的条件,经过反复实验,对获取的材料和数据进行分析、综合得出结论而写出的文章。它着眼于对实验过程的客观叙述以及实验现象的科学解释。 爬山虎能爬墙,这是许多同学所知道的。但是,爬山虎为什么能爬墙呢?武汉的熊斌同学通过观察发现这与爬山虎的"触角"有关,接着他测算了平均每一米长的爬山虎茎干上有25个吸附在墙上的"触角",并作了"触角的拉力测定和吸附作用"实验,实验目的明确,实验步骤详尽,数据准确,说明力强,得出的结论真实可信,不失为一篇优秀的科学实验小论文。 (三)科学考察小论文 你想研究某一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水域污染程度、某地的空气污染源,弄清某奇石奇山的演化过程、某范围动植物资源及分布情况等,你就得实地考察。通过调查、访问、实地勘探等考察方式为主要研究手段写出的小论文称为科学考察小论文。有时也称为"科学考察报告"、"科学调查报告"。 荣获第五届全国青少年科学讨论会一等奖的《愿胜天水库的水常绿》一文中,小作者们对水库的地理生态环境、库容等作了实地考察,并力所能及地进行了实测,找出水库存在的隐患,提出了较为合理的建议。文中除写明了考察时间、对象、内容及综合分析得出的结论外,还绘出了"胜天水库集雨图"、"强烈侵蚀中山示意图",加上一些实际数据,使读者对考察对象有比较概括清晰的认识。 写科学考察小论文时,有时还应将有关动植物、岩石、土壤等标本或照片附在文后,以增强说服力。 (四)科学说明小论文 科学说明小论文是指作者通过利用翔实可靠的资料对某一自然现象或自然事物进行解释和说明的一类小论文。一般来说,它并不直接采用观察、实验、考察等研究手段,而主要是从书刊资料、师长等地方获取丰富的第二手材料,并经过自己的综合分析、逻辑推理,用自己所理解的语言阐明某一观点。 《为什么说贵阳是祖国的第二春城》是获第二届全国青少年科学讨论会三等奖的小论文,该文作者的研究方法有其特别之处,一是利用广播、电视,坚持记录整理贵阳与昆明两地的天气和温度;二是利用现成的科研成果《中国气候图集》找出有代表性的重庆、北京的气温情况来同贵阳、昆明相比较;三是从书上查证昆明与贵阳1、4、7月和10月的平均气温,进而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这类文章虽然没有前三类的亲自实践得到论据,但它毕竟是通过作者精心地收集整理资料,综合分析提出了新的观点,新的见解,所以也承认它是科学小论文。 特别提醒的是,写科学说明小论文是,千万不要提出一个问题后就赶忙查资料,再不加分析地原本照抄、作出解释,这样没有新意,没有新的见解的文章只能算是一般性科普文章,不能称为科学小论文,更不能培养自己研究问题的能力。 三、科学小论文的选题 写作小论文的第一步,就是要确定研究的对象,考虑研究什么问题,这就是选题。有人说,选择好题等于完成小论文的一半,可见小论文选题的重要性。 有的同学说,大自然的奇妙现象太多了,研究什么好呢?有的同学说,大自然的事物我都已看惯了,没有发现什么新奇现象。再说,我想研究的东西别人已经研究过了,写了没多大意义。 实际上,只要你明白了选题的基本原则,掌握常见的几种选题方法,而且在日常学习、生活和科技活动中做个有心人,就一定能发现值得探讨的题目。 科学小论文选题的方法很多,个人可根据不同的情况适时选择。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选题方法,供同学们选题时参考。 1、偶然发现法。一个星期天,松滋的胡长城同学在屋后的小沟边玩耍。沟里有许多小蝌蚪游来游去。忽然,他发现有一个小蝌蚪与其它蝌蚪不和似的,孤独地在一边游。他用小树枝把那脱群的蝌蚪拔到成群的蝌蚪中去,不一会儿,它又孤独地游到一边去了。他感到奇怪,就用瓶子将他和另外成群的几个小蝌蚪分别装起来,放在家里饲养观察。最后,不合群的小蝌蚪成了青蛙,其它长成了癞蛤蟆。通过长期观察,它弄清了青蛙和癞蛤蟆的幼子之别,写出了一篇优秀小论文。 这种选题没有事先考虑,只是对偶然发现的一瞬即逝的现象产生了兴趣,从而抓住不放,追根求源。 2、课堂延伸法。小学自然课《动物与环境》中,同学们研究了蚯蚓与光、温度及水分的关系,弄清了蚯蚓喜欢阴暗、超市、温暖的环境,而且学会了用差异法进行试验以判断失误因果联系。课后,你可用学过的方法研究蜈蚣、蟋蟀、蚂蚁等小动物的生活环境,你可以继续研究蚯蚓的其他奥秘:如蚯蚓有眼睛吗?蚯蚓张耳朵吗?蚯蚓的再生能力、松土能力等。 3、问题探究法。苍蝇这个小东西真讨厌,它是传染疾病的罪魁祸首呢!但他也真怪,它经常接触各种细菌而自己却为什么不会的病呢? 睡觉可以解除疲劳,恢复精力,那整天在水里悠闲游荡的鱼类也睡觉吗? …… 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你肯定会有一些不懂的问题,你能不能把它作为小论文的研究对象呢? 湖南省道县五年级学生毛登圣,一天和几个同学一起在学校附近的竹林里玩,为竹子里面究竟是空的还是装有什么东西而争论不休。 细心的毛登圣一直把这个问题记在心里,它课余查资料,做实验,用大量的证据得出了结论:竹子里面不是空的,装有空气,有氧、氮、二氧化碳等气体。据此写的《竹子里面有什么》小论文,荣获了第一届全国青少年科学小论文竞赛一等奖。 4、教师指导法。如果你饲养了一只小动物或栽培了一些花卉,项研究它们但又不知从哪方面入手,你可去请教老师,让老师根据你的实际情况和条件选择课题。 如果你参加了学校的科技小组,你可以把研究的设想告诉老师,请老师确定研究的题目,你再围绕题目去观察、实验。 如重庆市人民小学生物小组的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了一些考察、研究课题,完成了《重庆黄角树特性调查》、《愿胜天水库的水常绿》等多篇小论文,并多次获得全国青少年小论文一等奖。 5、成语、谚语科学验证法。成语大多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但有的是来自寓言故事、民间传说,也有些是约定俗成的。其中少数成语不一定符合客观实际。你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辨析和验证。 "水滴石穿"这个成语是大家熟悉的,意思是水不住地滴下来,能把石头滴穿,比喻只要坚持不懈,力量虽小也能做出看来很难办到的事情。但常识告诉我们,"水滴"只不过是一滴液体,他力量很小,冲击速度也不算太快,怎么能把坚硬的岩石滴穿呢?成员同学从对这个成语的科学性产生怀疑开始,通过做模拟实验和查阅资料,验证了这个成语的科学性。 "春东风,雨祖宗"是一句流传得比较广泛的气象谚语。一位同学3月份一个月的气温、风向、天气情况作了详细观察记录,然后利用科学统计法得出了这句谚语的适用范围,为气象预报提供了参考基数。 "葵花朵朵向太阳"这还有假吗?但湖南蒋林波同学对这一定论发起了挑战。他通过两年的实验观察,以令人信服的论据得出了"葵花并不是总向太阳转""向日葵跟着太阳转应该是指花蕾期,到开花后,就不转动了"的结论。 由此看来,即使对早已被公认的结论,也要认真地研究,不要人云亦云。只有这样,才能有所创新。 特别要注意的是,选题时要考虑主客观条件。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选题时要龙清楚自己的长处是什么,短处是什么,自己对研究的问题是否有兴趣,有没有这个能力把它研究清楚,自己是否达到了这个知识层次和认识水平,自己受否有毅力去完成这个题目以及是否具备研究这个问题的实验器材、场地等。 如果完成《探索一种蛇的奥秘》这个题目,研究前就必须掌握有关蛇的基础知识,具备捕捉蛇的本领,能够区别有毒蛇和无毒蛇,掌握被毒蛇咬伤的救护方法。此外,还要具备饲养蛇的器具等。否则,还是换一个更切合主客观条件的选题为好。 四小论文的取材与分析 选题确定后,就可进行取材与分析了,具体内容为制订研究计划,收集整理资料,深入实地考察,进行观察实验,分析各种材料,归纳得出结论。 (一)取材 1、直接观察。就是用眼睛仔细去看,它是人们对自然现象在自然发生条件下进行考察的一种方法。 观察时要认真仔细,不放过任何细微末节。云南庄跃平同学利用2_0_天时间详细观察了家鸽孵化的全过程,几乎每天都有新发现,连小鸽子身上一粒黑点、眼皮上的皱纹都没放过,所以写出的小论文《家鸽孵化的观察》真实可信,内容丰富。同时,观察时要做好详细记载,否则就不可能得到真实的第一手材料了。 2、动手实验。实验方法是人为地干预、控制所研究的对象,它比观察更利于发挥同学们的能动性去揭示隐藏的自然奥秘。 昆虫的后腿有什么作用?湖北的张俊同学先后捉来了蝗虫、蜢蚱、蟋蟀等十几种昆虫,分别将它们的后腿切断,通过反复实验,观察比较,发现了昆虫的许多特殊功能。 3、实地考察。包括调查、访问、实地勘探等方式。考察前,必须明确考察目的,准备好必需的工具、仪器、药品、生活用具等。考察过程中,一定要把时间、地点、过程及考察的结果随时随地详细地记录清楚,有时还要采回必要的标本、样品,将比较重要的现象拍照,这些都是很有用的第一手材料。 4、查阅资料。有些材料由于时间、空间或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可能亲自去观察、实验、考察,这就得查阅书刊或请教老师、家长等,这种间接地获取的材料叫第二手材料。有些问题是你的知识水平、能力和条件所不能解决的,而这个问题又是你的选题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你就得去查资料,把它弄清楚。 (二)分析 取得材料后,就要进行分析研究,从中选出可以作为论据的材料,还要根据论点进行去粗去精,去伪存真,按照科学的态度进行整理分析,并得出自己的论点和看法。 首先,应审核各种材料的真伪虚实,有些查阅到的材料是早已过时的观点,有些解释只适合某范围内,有些材料没有普遍性,有些材料在记录时有错误或本身就是自己虚构的,这样的材料应坚决不用。 其次,要注意材料的典型性,也就是选择的材料要能说明问题,不要多,而要精,与论点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材料应舍弃。 第三,将选择的材料进行归类,研究他们之间的共同点与不同点,以及相互联系,然后概括得出结论即论点。论文论点是从对材料的分析\研究中产生的,不能先定论点,后找适合证明论点的材料.如熊小佳同学研究蚯蚓的视力,她选择了4个材料(1)用木棍\红领巾、铅笔等在蚯蚓面前晃动的现象;(2)蚯蚓面对各种食物的反应;(3)蚯蚓放在"屋"门口的反应;(4)请叫爷爷得出关于蚯蚓是否有眼睛的材料。它通过前三个实验分析,初步判断蚯蚓没有眼睛,是靠嗅觉找到食物,靠感光细胞找到阴暗的地方。第四个材料更加证实了她的推论,使得论点论证充分,有较强的说服力。 五科学小论文的撰写 对材料的整理分析完成后,就可以开始撰写了。写作虽没有固定的格式,但一般应按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研究分析、得出结论的步骤进行。一般来说,科学小论文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标题标题是小论文的"眼睛",好的标题确切简明,富有吸引力,能给读者以新鲜的感受和深刻的印象,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所谓"确切",就是小论文的标题必须概括文章的中心内容,使人一目了然,不能离题或扣题不紧,更不能用夸大的字眼。所谓"简明"是指标题要精炼,既要概括全面,又能突出主题,做到言简意骇。 开头开头的方式多种多样,依研究内容、自己喜欢的写作风格而定,但一般应开门见山地提出你讨论的问题,你是怎样想到要研究这个问题的。 《为什么说贵阳是祖国的第二春城》一文开头:"我住在贵阳,常听人们说'昆明是春城,贵阳是第二春城'。至于为什么,我也弄不明白,我决心记录天气预报,看贵阳真是第二春城吗?"由常言产生验证其科学性的欲望。 有些文章的问题是在偶然观察中产生、发现的,你也可以开头先根据时间顺序叙述其过程,再适时提出问题。 正文 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部分。它包括对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观察、实验、考察过程、发现的现象、判断、推理得出结论等,这是小论文的核心部分。 应注意的是:研究步骤要写得详略得当,实验过程、数据的来历、现象要写清楚,叙述时应有一定的顺序。数据材料要准确,可设计成能说明问题的表格、图解,必要时可附上拍摄的照片、采集的标本等,以增强说服力。获得的结论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并且和论据保持一致性,论据要有严密的逻辑性。文字要简洁生动,层次清晰,条理分明。 结尾 小论文的结尾应写你得出的结论和对某一问题的建议。 《蚯蚓的视力》一文结尾:"噢,我明白了,蚯蚓是不折不扣的瞎子,它是靠嗅觉来寻找爱吃的食物,用感光器来辨别光的强弱。"以得出结论做为结尾,同开头提出问题相呼应,收到良好效果。 小论文的初稿完成后,还要反复修改。看开头是否简明扼要,论据是否典型真实,论证是否符合逻辑,论点是否新颖一致,段落是否衔接自然,语言是否通顺准确等。改好后再让同学和老师帮助修改,逐步完善。最后誊清寄往报刊发表或参加各级小论文竞赛。

在原子王国里漫游缥缥缈缈的神秘云雾中,一扇七彩的大门若隐若现——远在天边,又似乎近在眼前。这迷蒙的原子王国的大门里,有多少令天下万物黯然的珍奇,有多少严密而普遍的自然规律呢?大门紧闭,“天梯”也似乎遥不可攀,耗费一生行至门前,却又无力叩响玉扃……自古希腊以来,一批又一批探索的勇士整装出征,想敲开这自混沌初开以来沉寂几千年的原子王国的大门窥探其奥秘。勇敢智慧的,迈着坚实的脚步,向前行进着。1869年,大门前走来一位年轻人,他锲而不舍地观察、实践,终于找到了敞开大门的金钥匙。“咣!”门豁然大开。这位勇士昂首阔步,第一个闯进了原子“王国”。他,就是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原子“王国”的立法者。从此,人们可以自由自在地进。人这个王国遨游了。啊,我怎样才能用语言来向你描述那个无边无际的原子王国呢?…… 那空间是广裹无尽的。我们像浮云一样轻盈,像小鸟一样展翼。一个一个的电子从身旁箭一样穿过。——哦,箭的速度又怎能和这些“飞毛腿”们相比!它们来去匆匆,像严肃的奔赴使命的战士,却又在急促的飞奔中连着打滚儿,像群调皮的孩子。更令人惊奇的是:这么多高速运动的电子,没有一个在途中耍“孩子脾气”,和别的电子相撞。它们井然有序,就好像一辆辆火车在条条轨道上奔驰。是的,它们跑得多快:每秒钟大约30万千米,接近光速!但是它们又总是绕着一个中心飞奔:这个中心,被科学家们称为“原子核”,俨然是“一国之君”,被电子——众臣民膜拜。然而它在一个原子的世界中所占据的空间如此之小,就像放在一座十层大楼里的一颗小小的樱桃。且慢!更神秘而有趣的东西还没有游历到呢。先设想一下这样一个游戏:把一个大泥娃娃敲碎,从里面挖出一个小泥娃娃来,当你惊奇地再把小泥娃娃打开,哈,里面又跳出一个更小的泥娃娃!……原子王国的奥秘,正像这个不肯宣布自己秘密的泥娃娃:当你找不到合适的工具打开外面一层,你会多么伤脑筋!而当你成功地又取出一个滑稽可爱的小泥娃娃,你又会多么惊喜!在惊喜的同时,我们应该记住这两个科学家的名字:汤姆逊和卢瑟福——是他们首先敲开了原子的最外层,打破了人们先前认为“原子不可分”的观念。1897年汤姆逊在阴极射线管气体放电实验中发现了电子。1919年卢瑟福以他成功的a粒子散射实验,宣布了这样的结论:原子内有核,在距核很远的地方,有一些电子绕核旋转。等到1932年查德威克在用a粒子轰击铍靶的时候发现了中子,人们才掌握了敲开原子核这个“小泥娃娃”的工具。快,我们再钻进原子核内去漫游一番吧。核内的世界比外头可就小多了。我们看到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把它们与轻灵的电子相比,咳,那简直就像是拿大象和小蝴蝶相比,质子和中子都比调皮的电子重1836倍!要是在你周围出现一个比正常人重十几个一百倍的家伙,谁见了不吓一跳!不过你不必为它是否需要“减肥”而担心。这些质子和中子们显然对自己的体重感到相当满意。看,它们悠闲自在的样子,还颇有些“南山樵夫”的乐天派精神呢!从核中出来,眼前顿时就开阔了许多。电子依然忠诚地卫护、礼拜着原子核,而核内的家伙们也就安然受之了。突然,一个外层的电子惊叫起来,霎时,它就消失了。其余的电子们立即高声地议论起来:“又有一个姐妹被夺走了,真可怜。”“有失必有得嘛,大伙儿齐心协力,也到别的‘王国’里去抢一个回来!”要知道,在微观世界里,有多少个原子王国啊!它们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大原子王国。这个大王国通常被人们称为元素家族。原来,在原子王国里也充满了惊涛骇浪,也有恃强欺弱的“不平”事啊!不过,这些议论倒使我好奇起来:别的原子王国在哪里?于是,我飞出了这个原子王国,四处寻觅。果然,有不计其数的原子王国呢!我便在一片和谐的气氛中拜访了碱金属原子、放射性原子以及惰性原子等等原子王国。各王国的特色是不同的,正如妍丽的百花,缤纷多姿。庞大众多的原子王国间有 “战争”,也有“和平”;有的王国和睦相处,结为近邻,比如氢原子王国和氯原子王国就是这样;有的却战火绵延,双方为了夺取原子,互不相让。我不禁浮想联翩——向大自然挑战的科学工作者们历尽艰辛、磨难,经历了多少次失败,才取得一点成功。不是么?自伦琴发现X射线以来,玛丽亚�6�1居里等人都曾在放射性原子王国的大门前披荆斩棘,向后来人献上了打开这一层“泥娃娃”外壳的钥匙。居里夫人那本实验记录,直至今天,它的扉页、内页的辐射性仍然高于周围环境2~3倍甚至 10倍!更不消说居里夫人是死于致命的镭辐射了……在敲开科学大门的探索之路上,多么需要这种勇于献身的人啊!世界是如此之大,即使在人类肉眼无法看到的原子内部,也有那样丰富而巨大的世界!漫游在原子王国里,我不仅为自然的现象和严谨的规律而惊叹;我更多的是思考:作为有志青年,作为中国人,我们该为人类科学的发展、中华民族的腾飞,为彻底揭开这原子王国无穷的奥秘,作出怎样的努力?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