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企业内的群体行为有何特点? 1、没有行为标准;2、服从某个人而非标准、制度或规范;3、服从的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不同的人;4、以情感的孰近孰远为管理的联系纽带和责任分工的依据;5、主人的初衷和愿望,非规范的管理手段和方法,低于一般管理水平的的管理结果;6、家族成员之间微妙的关系取代了正常的管理秩序和游戏规则;7、对非家族成员的排挤和提防;8、非正式组织的利益分化加剧了帮派效应的负面作用;9、感情互补取代了专业技术互补;10、凌乱运作没有系统性可言。 二、家族和泛家族规则管理有何利弊? 利: 1、便于灵活运作。 2、便于凝聚人心(家族内部成员),稳定队伍。 3、能够抗击外来打击。 4、便于协调(人少时)。 5、便于财务风险控制。 6、有较高的责任心。 7、便于决策。 弊: 1、不能高速发展。 2、不能团结外来人员。 3、很难形成专业互补。 4、不利于企业扩张。 5、难以形成人才梯队。 6、不能形成标准化运作。 7、管理的随意性导致企业在规模稍大时跨掉或无法飞跃。 8、拍脑袋决策带来企业经营失败的最大风险。 3、民营家族企业管理规范化程度低的原因是什么? 1、家族式运作缺乏文件化管理,通常用口头来沟通和传达指令。 2、家族领导人缺乏规范的意识。 3、家族领导人缺乏制定规范和标准的能力。 4、家族成员的文化水平较低、专业互补性较差。 5、任人唯亲导致管理人员执行力弱,规范运作的水平低。 6、家族成员间的现有关系排斥规范化运作。 7、感情关系导致大量制度难以执行。 4、如何优化本案例中企业的组织行为?1、家族成员一般不宜在本企业工作;2、非家族成员出任高级职位;3、非家族专业人士位居要职;4、让外聘管理者享有主人感;5、找好仲裁者。
你是不是家族企业的继承人.是的话.就不用看别人的东西
家族企业发展论文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我整理的家族企业发展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摘要] 本文从知识论和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对家族企业的定义和特征、发展路径及未来趋势做了探讨。知识的有限性和有限理性是家族企业走向社会化的主要因素,家族企业由内在制度占主导到外部制度占主导的转变是家族企业突破发展瓶颈,是实现社会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途径。
[关键词] 家族企业;知识论;制度;经济学;发展路径
一、家族企业的定义及中国家族企业的特征
1.家族企业的定义
美国著名学者钱德勒对家族企业下的定义为:“企业创始者及其最亲密的合伙人(和家族)一直掌有大部分股权。他们与经理人员维持紧密的私人关系,且保留高阶层管理的主要决策权,特别是在有关财务政策、资源分配和高阶人员的选拔方面”。也有的学者认同美国学者唐纳利的定义,把家族企业界定为统一家族至少两代产生能与公司经营控制权的经济组织。潘必胜认为,当一个或数个具有紧密联盟关系的家庭拥有全部或部分所有权,并直接或间接掌握企业经营权时,这个企业就是家族企业。
综合以上定义,可以看出,家族企业是一个或数个有紧密关系的家族拥有全部或部分产权,并直接或间接掌握企业的经营权,合法传给后代的企业。
2.家族企业的特征
家族企业的特征,也即优势和劣势。其优势是:降低市场契约或企业契约配置资源的交易成本;减少企业内部的委托代理成本。家族内部关系中的利他主义可以克服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监督成本巨大而造成的委托代理问题。家族企业区别于其他企业组织的主要特征是家族企业的资源配置大部分是通过利他主义和有关的义务确定的,这在企业成立初期资金技术缺乏的情况下作用尤其突出。其劣势是:不能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对家族以外的人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产权的封闭型,增加了企业的融资难度;管理方面以人情和伦理代替制度规范,使企业管理制度扭曲;集权式的管理模式不利于形成正确的战略决策。其特点:家族企业结构的基本特征是“差序格局”,受中国宗族文化的影响很大,家族文化这种非正式制度安排是家族企业优缺点的主要根源。
对于如何对家族企业治理取长补短,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学者们多认为,家族企业的发展要实现家族企业的产权社会化、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企业外部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完善、社会信用机制的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建立、资本市场的完善等。应当说,这些研究触及了家族企业变革的'实质,但对于家族企业必须转变的理论研究似嫌薄弱,下面本人力图运用知识论和制度经济学的方法来说明家族企业变革的内在原因。
二、“知识问题”是家族企业变革和社会化的本质因素
知识按传递方式可以分为可言传的知识和不可言传的知识,可言传的知识可以靠语言记录来进行传递,不可言传知识需要学习者的亲身实践。新知识的获得产生于边际性适应和既有知识的变化,分为突变性的知识增长和适应性知识增长两类。个人要作出决策,就要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信息(获取知识),信息的收集需要成本,信息成本是从一无所知变为无所不知的成本,极少有交易者能负担得起这一过程。同时,信息收集的特殊之处在于个人在获得信息之前不可能了解获取某类信息的预期成本和效益。所以知识搜集成本必须被看作“沉淀成本”。信息的收集、新知识获取的成本是单个人或单个组织所无力承担的,因此人们才会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来与他人和其他组织进行分工和合作。
由知识论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家族企业只依靠企业主或其家族的知识和经验,是不可能使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企业产权和经营权的封闭性是家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要打破这个瓶颈,家族企业只有使企业社会化,也即是股权的社会化和经营管理权的社会化、监督的社会化,这是家族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国外之所以有许多百年的家族企业,是与其企业的社会化,广泛吸收社会的知识、智慧、资金分不开的。因此,虽然国外家族企业和中国家族企业都称为家族企业,但其内涵和外延是有区别的,中国的家族企业主要处于企业生命周期的创业期和成长期,企业的社会化还没有提上日程。
欧美的家族企业一般只是掌握部分所有权而基本不掌握经营权,中国的家族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一,完全由一个家族来掌控。所以欧美的家族企业家族的影响已十分淡化,事实上完成了由家族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型,完成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社会化。现代企业制度是各种契约和制度的集合,通过这些契约和制度,能够迅速有效地实现信息的收集,降低收集成本,这也是欧美家族企业常盛不衰的原因。中国家族企业受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影响,同时,外部法律制度、经理人制度、融资制度的不健全也阻碍了中国家族企业向更高形式的家族企业发展,阻碍了企业社会化的进程。因此,中国的家族企业由于代理成本的高昂和对经理人机会主义与败德行为缺乏有效的法律和制度资源约束,始终不能改变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封闭性。中国的家族企业由于不能充分利用社会已有知识,单纯依赖企业创始人和家族的有限知识,最终造成了企业发展停滞或迅速破产。
三、家族企业内在制度向外在制度的转变是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途径
有限知识和有限理性是法治社会存在的基础,同样也是企业治理的基础。知识的有限性证明了理性的有限。制度是为减少信息收集和获取新知识的成本而固定下来的经验。制度可分为内在制度和外在制度。内在制度是群体内随经验而演化的原则,而外在制度则被定义为外在地设计出来并靠政治行动由上面强加于社会的规则。内在制度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外在制度则需要国家来制定。内在制度在构建社会交往,沟通自我中心的个人和实现社会整合上具有极其主要的意义。内在制度主要包括习惯、内化规则、习俗和礼貌、正式化内在规则四种类型。
家族企业的制度大多属于内在制度,是中国传统家族伦理观念的产物。血缘、姻缘、地缘、学缘、业缘、构成了企业的内在制度环境,这种内在制度是家族企业创业期和成长期的主要制度,企业主要通过这种关系进行治理。这种家庭与企业合二而一的治理机制在家族企业产生和发展时期,能够发挥内在制度增强企业凝聚力、决策迅速、管理成本低廉的特点,这主要是由家庭存在的利他主义思想和追求家庭共同利益的结果。但随着家族企业的发展壮大,家族成员的利己主义抬头,容易发生利益摩擦。企业发展所必须的社会化也因产权和经营权的封闭型而迟滞,无法引进外部智源和进行融资,权力的过分集中容易导致决策失误,企业的整体利益和家族某些成员的利益容易发生冲突。
要解决家族企业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必须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也即企业的外在制度。这是因为内在制度有其自身的适用范围,内在制度往往含义模糊,弹性较大,不利于节省信息收集成本;企业主或家族成员根据内在制度管理企业,往往存在偏见和倾向性,不利于形成公平、公正、公开、竞争合作的企业秩序;内在制度的执行往往缺乏强制措施,处理结果难以服众;内在制度不能强制企业成员做出可靠的契约承诺,使作为契约集的现代企业组织松散,缺乏竞争力;内在制度的执行和发挥左右往往依靠歧视和排外,区分内部人和外部人,排外性和小规模是内在制度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企业史表明,内在制度只能把企业推进到一定的规模,超出这个规模,外在制度也即现代企业制度就开始处于主导地位,这种制度和家族企业的社会化过程相辅相成,使家族企业成为现代的、开放的、公正、公平的企业。当然,外在制度在家族企业占主导的前提条件是外部法律制度的完善,真正实现依法治国,资本市场和经理人市场完善,社会诚信机制建立。所以外在制度的真正实行还有待于国家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美)小艾尔福雷德·钱德勒:《看得见的手》[M].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2](Y)巴泽尔著:《产权的经济分析》[M].费方域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美)克林·盖尔西克等:《家族企业的繁衍—家族企业的生命周期》[M],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
[4](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经济政策》[M].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5]李振杰:《私营企业透视》[M].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版
家族企业管理论文篇二 家族企业管理模式分析 [摘 要] 家族企业是指企业中的资本或者股本主要控制在某一个家族手中,并且其控股家族成员出任该企业的主要领导职务的一种企业形式。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型私营企业都是靠家族化管理发展起来的,其中不乏高效率并且有的还在继续创造着高效率的优势,也有着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因此,对于家族企业管理模式的研究和分析具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就以“家族企业管理模式分析”为话题来进行浅谈。 [关键词] 家族企业;管理模式;特点;优势与不足; 应对之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8. 035 [中图分类号] F2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8- 0061- 02 我国的企业发展现状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型私营企业都是靠家族化管理发展起来的,其中不乏高效率并且有的还在继续创造着高效率的优势,也有着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因此,对于家族企业管理模式的研究和分析具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就以“家族企业管理模式分析”为题来进行分析。 1 家族企业的特点 家族企业是指企业中的资本或者股本主要控制在某一个家族手中,并且其控股家族成员出任该企业的主要领导职务的一种企业形式。因此,家族企业中的家族利益与企业目标具有一致性,并且企业中的决策权在以创始人为核心组成的家族企业领导人中,而且家族企业经营管理中具有人文主义色彩(即:具有感情色彩)。具体来说,家族企业管理模式具有以下一些特点:①家族企业中的所有者为同一个家族的人,这些人要么是靠血缘关系,要么是靠亲情关系维系在一起的,统称为“自家人”,可以说,这是家族企业的本质特征,即:“自家人当家”。②家族企业中的产权制度一般不具有产权分离的明晰度,因为大部分的企业所有者就是该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他们对于企业财产的所有权是绝对的,这就包括了财产归属权、财产占有权、财产支配权和财产使用权的各个方面。③家族企业中的管理呈现出家长权威制的特点,所以,在企业内部,其所有者往往会表现出专权与教诲相结合的家长式作风,属于集权式领导。这就会使得企业中的重大决策无须经过民主讨论或是投票决定,而是一种从上到下的绝对式服从。④家族企业管理中还会出现人本主义色彩,即:亲情规则。由于家族企业中的构成是由企业所有者决定的,因此,在企业管理人员、企业管理权限等都是凭借企业所有者(或是管理者)与企业内部其他成员之间存在的“亲情关系”来制定和维系的。这就足以解释在家族企业开办之初,企业所有者自己的亲属、朋友们都会参与其中,甚至成为了今后的合作伙伴。那么,家族企业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子承父业”的现象,即:外人不可能取得家族企业的继承权和所有权。⑤家族企业中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具有重合性的特征。在家族企业中,所有权是在家族内代代相传的,因而,其经营权也会被家族内部成员牢牢控制。 2 家庭企业发展的意义 基于以上对于家族企业管理特点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些特点对于家族企业发展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即:①促进经济增长。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型的家族企业日益增多,这些家族式企业对于我国的总体经济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和推动力,是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②家族企业为我国扩大就业,维护社会稳定等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国家族企业的发展使得大量剩余劳动力有了就业渠道,有效地缓解了政府的压力,并且在家族企业日益发展中还大量吸收了高科技、复合型人才,使得就业市场分外繁荣,起到了积极促进的作用。③家族企业在推动和促进工业化、城镇化等方面的意义也是不容忽视的。以家族企业为主导的民营经济,促进了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交流,使得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乡二元结构得到了突破,使得我国深化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道路。④家族式管理模式使得企业家培养成为现实,构建了人力资本形成的良好机制。与传统的国有企业中的按资排辈管理体制不同,家族企业管理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培养一大批勇于进取和开拓的企业家,并使得这种精神在企业中得到贯彻和执行,家族企业能以市场的机制和企业的发展需要为原则来及时引进人才和相应培养,这就有利于创建人力资本形成的良好机制。 3 家族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家族企业管理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果不加以认真研究和制定出相应的对策,那么就会大大阻碍家族企业的发展。这些问题分析如下:①家族企业中往往由于其固有的管理特点而缺乏科学的决策机制。我们知道,家族企业中往往是家长式的管理模式,即:主要是采取集权式的管理模式,这就使得企业在中后期发展的过程中会显得力不从心,缺乏对于家族高级管理者的约束性和监督性,那么,决策失败的可能性就会增大,使得企业的命运仅凭“一言堂”。②由于缺乏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导致了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缺乏,人才选拔制度不规范。我们知道,企业发展必须要靠大量的人才,尤其是高科技和复合型人才,但家族企业往往局限在家族成员中选择人才,这就使得人员安排和使用具有盲目性和不公性,很难获得和留住人才。③家族企业中缺乏核心管理理念,往往是以最高管理层的意志为最高发展目标。家族企业的发展在初期是凭借企业所有者自己的决策和执行,他们充分尝到了成功的果实,但是,市场是在变化的,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是不断交织的,企业如果缺乏长远规划和发展战略就会难以获得可持续性发展,甚至会停滞不前,最后走向衰落。因此,必须要有核心管理理念和长期发展目标和具体实施策略。 4 家族企业高效的管理建议 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就成为了发展家族企业的核心任务,笔者建议:①家族企业要制定该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具体的实施方略。以企业可持续性发展为基础,统筹适应市场环境变化的战略实施,构建严谨而又合理的组织结构和执行机制以及相应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加强企业内部各层级的沟通交流,让企业中的每一成员都动起来。②在企业中建立和创新用人机制,这就要求家族企业用人机制避免重用自己人、排斥他人的作风。因此,家族企业必须统一用人标准,按照公平和公正的原则来引进和聘用经营管理人员,并且要以统一的绩效考核标准来要求所有员工,使得员工的待遇与其自身为企业的贡献相一致。③家族企业中还要注重企业继承人的选拔和培养问题。这就要求家族企业管理中将建立健全接班人的培养和选择机制作为企业发展的目标之一,明确企业接班人的标准及要求,使得企业中的精英管理人员成为企业继承人的导师和监督者,使得他们面对应有的挑战,积极培养他们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总之,家族企业的长远发展需要健康和有效的家族管理模式的保障,我们必须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积极吸纳建议来及时应对,这样才会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晓磊.家族企业管理模式分析[J].潍坊学院学报,2012(1). [2]马玲.我国家族企业管理特征及其管理模式创新探析[J].商场现代化,2013(9). [3]石才员.家族企业中的信任危机[J].现代家电,2011(14). [4]王艳玲.我国家族式企业管理利弊的分析[J].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2(9). 看了“家族企业管理论文”的人还看: 1. 家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2. 家族企业财务管理论文 3. 2017年企业管理论文题目 4. 中小企业管理论文范文 5. 化工企业组织管理论文
一、导言总存在这么一个时刻,当家族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仅仅依靠资本所有者个人的经营管理能力或家族合力,无法使得资本得到进一步增值时,就面临转换经营管理模式的可能。转换经营管理模式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规模、方式、人员以及企业资产构成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界定家族企业转换经营管理模式的临界点,并不是以衡量家族企业资产的多少或规模的大小,而是以企业所有者个人经营管理能力或家族合力,已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为标志。一般能够作出选择的有以下几条路径模式:1.降低企业发展速度,将企业的发展规模与个人的经营管理能力或家族的合力相一致,保持家族企业性质不变,即努力维持企业现状。2.将家族企业的资产或不同职能部门化整为零,并分别交给家族内最亲近的人各自进行经营管理,即俗称分家。3.在企业或社会中,选择已通过长期观察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并具有一定生产经营管理能力,或值得信赖的机构、朋友推荐的人来经营管理企业,即聘请职业经理人。4.对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将家族企业改造成公司治理结构。二、家族企业不同阶段经营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选择适宜家族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经营管理模式,对家族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家族企业创业伊始,因其亲缘关系,人员目标高度一致,内部管理结构稳定,交易成本低廉,信息传递迅捷,失真度小等特点而得到迅速发展,这是家族企业创业及发展初期阶段所显示的最大原动力。分家,可以有效把握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激励家族企业其他成员努力行动的积极性,分散企业经营管理决策风险,但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持续发展和有效规避市场风险的问题。家族企业发展到中期阶段,以聘请职业经理人,利用其知识、信息优势,达到有效提高企业经营管理决策能力,降低企业市场经营管理决策风险的目的,但由于代理人与企业目标的不一致和因信息的不完备,将产生代理成本。家族企业发展到高级阶段,就是针对自身发展需要,通过有效吸纳社会资本,并结合职业经理人的知识、信息优势,在社会范围内,寻求既能有效激励职业经理人积极行动,又能有效防止职业经理人因目标不一致出现道德风险,保障资本所有者权利的广泛适用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以制度化手段降低监督、激励成本,这是企业寻求继续发展的再动力,而公司治理结构为企业提供了这种发展可能的必要条件,同时,公司治理结构也赋予职业经理人在制度框架下更大的经营管理决策的权力。三、影响家族企业转换经营管理模式选择的主要因素在经营管理模式选择中,家族企业主要围绕生存和发展进行,而影响和决定企业选择的主要因素有:1.目标冲突下的风险收益分析当只有在知识、信息资源占优时,同量权力资源配置才能得到最佳利用,因此,家族企业经营管理模式最佳选择,是将生产经营管理决策权转移给具有知识、信息优势资源的外部人,以减少因知识、信息不足导致决策失误成本的增加。因此,知识、信息的增量就是决策效益的增量。选择外部具有知识、信息优势的人,决策失误的成本大大降低,但外部人与家族企业目标不一致导致的成本会随之增加,代理人会因信息的不完备,有隐藏决策信息和行动动机,出现道德风险,选择要么不太努力而出现偷懒行为,要么从中谋取有利于自己而不为他人所知福利的决策。因此,目标一致的增量就是决策效益的增量。由于目标冲突,当决策受内、外部不确定性因素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时,就难以判断结果是因努力程度还是因外部因素所决定。而越是涉及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决策,就越具有不确定性。当代理人因信息不完备一旦跨越道德风险屏障,那么给予家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造成的影响将是致命的。实证中,职业经理人为提高自身福利大多都是通过不断跳槽而得以实现。因此,当知识、信息的增量和目标一致的增量迭加时,其知识、信息的增量给予决策效益的增量是递增的;而目标不一致给予决策效益的增量却是递减的,并存在突变的可能。因此,决定家族企业决策效益增量的是目标一致的程度,而调校代理人目标,就必须依靠委托人监督和激励力度。2.监督激励机制下的效率分析一种假说:某区域里的百姓为抵御失犯者的侵害,自愿提供费用雇用卫队以防御和打击任何来犯之敌。因此,百姓安全福利的增量取决于卫队的有效防御和打击力度的增量。由于信息的不完备,卫队有隐藏行动的动机,仅仅依靠卫队的自律将直接导致有效防御和打击力度的增量递减。百姓提高安全福利,取决于监督的力度。但只有当百姓安全福利大于监督成本,监督才具有实际意义。家族企业对代理人的监督,如同村民为提高安全福利自愿出钱雇用卫队模式一样,由于信息的不完备将引发代理人动机产生道德风险,使得监督始终是必要且是最大的。但是监督的意义却在于可以观察到代理人行动选择的更多信息,提高被观察到行动的概率,从而降低代理风险。但考虑监督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特别是当监督完全不可能时,基于效率需要出发,百姓必须给予卫队必要的激励,而激励的意义在于当代理人具有知识、信息优势,使得监督成本坚挺或监督不可能时,以一种激励制度安排,诱惑(强迫)代理人采取积极主动的行动,以达到自我激励的目的。激励的方法有两种:(1)正面激励:当失犯者来犯时,卫队能及时有效的打击而获得激励,即奖励。当失犯者进行严重失犯时,卫队能给予更严厉的和及时有效的打击,从而获得更大的激励,即更大的奖励。在正面激励下,百姓福利增量取决于卫队的努力程度,卫队努力程度又取决于百姓的激励增量,卫队为获得激励,总存有这样的动机,希望失犯者对百姓不断失犯,这就使得卫队对失犯者的打击力度有所保留,让失犯者有再次来犯的可能,甚至在防范措施上有意留给失犯者来犯的机会,从而增加对激励力度讨价还价的能力,使自己未来的福利得到不断改善。因此,正面激励是激发卫队隐藏行动和信息,导致打击失犯者力度有下降趋势,失犯者失犯次数有上升趋势,百姓安全福利有下降趋势。正面激励低效。(2)负面激励:只要有失犯者来犯,就给予卫队激励,即惩罚。当失犯者进行失犯时,卫队不能及时有效的打击,将给予卫队更大的激励,即更大的惩罚。在负面激励下,百姓福利增量取决于卫队的努力程度,卫队为免受激励,总存有这样动机,希望失犯者不对百姓失犯,以避免和减少激励而加强防范措施和加大打击力度,因而没有隐藏行动和信息的动机。因此,负面激励没有激发卫队隐藏行动和信息,使得卫队打击失犯者的力度有上升趋势,失犯者失犯次数有下降趋势,百姓安全福利有上升趋势。负面激励高效。家族企业对代理人激励,其有效性是负面激励。但是,当代理人不断受到外部负面激励,其积极性将不断下降,又会使得负面激励低效。特别是当代理人面对任何不确定性决策,为免遭负面激励,都会采取规避风险态度,使家族企业的决策收益始终维持在低水平上。因此,负面激励成立并提高负面激励绩效的条件,就只能使外部人拥有决策收益的剩余索取权,达到目标一致的目的。3.剩余索取权边际收益的控制权博弈分析对代理人负面激励的有效条件是:代理人期望效用最大化的行动选择来自于委托人的负面激励,并从自己的决策行动中获得最大收益。虽然,在理论上已证明在信息不完备下,代理人拥有剩余索取权后的行动积极性最大,但在实证中仍无法提供或以产权形式或以契约形式将各自的利益统一起来或明确各自的责、权、利、职,代理人就一定会与企业目标完全一致,从而达到监督成本投入最小,实现各自福利最大的目的。代理人一旦或以产权或以契约形式获得剩余索取权,实质上,就是委托、代理双方围绕产权或契约,在既有的法律和市场规则制度安排下,明晰企业各项权益的划分及责任的分担,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经营管理控制组织运行机构,将日常的和突发的经营管理活动事件以尽可能的程序化制度安排,实现组织剩余最大化和有效防范代理人因信息不完备出现道德风险的目的。公司制就是采取产权为纽带的分权的法人治理结构,并根据人类的经济行为,在信息不完备下,围绕目标冲突,采取有效的监督、激励制度性安排,以达到知识、信息资源结构与同量权力资源结构配置最优的目的。虽然,在公司治理结构下委托权最优安排应当是资本雇用劳动,因为,资本与劳动相比较资源更稀缺,信息更清晰,但对资本的贡献,劳动对资本的贡献更大(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归纳总结了劳动对资本的贡献要大于资本对资本的贡献)。特别是在具体经营管理活动事件中,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完备,更是由于代理人具有知识、信息的优势而作用着资本,当监督成本坚挺或监督不可能时,使得劳动雇用资本成为可能。这种相互作用,实质上,反映的是资本与劳动在经营管理控制权上的博弈过程,其博弈结果决定了是资本还是劳动取得剩余索取权的控制权,它与事件的信息收集及监督成本有关,与产权无关。当法人治理结构的股本高度分散时,由于存在搭便车的心理,更为取得了经营管理控制权的一方,寻求最优的自利行为提供了便捷条件。因此,无论是产权还是契约形式,委托、代理双方都会在信息不完备下出现道德风险,任何一方取得经营管理控制权,就不是计算能够获得多少鱼,而是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拥有捕鱼的能力。典型的山东四砂股份公司作为上市公司,被内蒙的艾史迪公司控股后,大股东通过控制董事会将企业资产向银行抵押,获取数千万元贷款后携款外逃。因此,取得了企业经营管理控制权,就有效地降低了自身利益风险,提高了剩余索取权的边际收益能力。4.法律、制度信用的经济效率分析至此,无论是委托人还是代理人取得经营管理控制权,都不会是帕累托最优的合作博弈。因此,在产权或契约形式下,委托、代理双方的利益增量,将取决于法律、制度、规则等对合法产权和契约的保障程度。当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建立和运行以保证委托、代理双方合作博弈信用时,法律、制度、规则的强制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和经济性,应发挥其再信用的作用。其作用是双重的,一方面对受到伤害的好人们给予及时有效的安抚;另一方面对失犯者给予及时有效的打击,而对准备步入的失犯者产生威慑效应。其有效性取决于好人和坏人的守法和违法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的比较,以及能被观察到的可能性。就我国目前转型过程中,人们有意或无意的失犯所引发人们运用法律、制度、规则来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已造成消费数量急剧增加。一般地,法律、制度、规则作为公共产品,不会因多一个人消费而增加它内在成本,但当消费数量增加到一定时,就会造成法律、制度、规则“拥挤成本”的增加。当消费者因消费成本增加到一定限额时(不同消费事件和消费者有不同的消费限额),既当时间、精力、财力不能通过法律、制度、规则得到公正、及时、足额补偿时,好人就会规避法律、制度、规则,以其他方式保障自身利益,甚至变成坏人。目前,江苏的华西村,重庆的力帆等就以放弃资本进一步增值的可能而坚守企业的经营管理控制权,这从一个侧面给予了我们更多的思考。5.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制度文化的融合分析企业文化对家族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选择的影响是不能忽视的。企业需要塑造一种企业文化,一种文化规范着人们的一种行为,但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原来塑造的企业文化就难以适应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就需要重新塑造一种能够适应企业发展的新的企业文化。因此,企业文化的作用具有双韧特征,一方面,能够规范人们按照约定俗成的方式去思考、协调、解决工作和生活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另一方面,当一切都成为约定俗成的习惯时,原来习惯的一切又会反过来阻碍人们新的发展和创造。现代企业制度需要注入全新的文化理念,需要调校和改变人们一些固有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标准,这样一来,就不可避免地要与原有的家族企业文化相碰撞,改变企业以往依靠亲缘处理和解决企业所出现的生产经营管理问题,用制度化的手段肢解亲情,并推动和保证企业发展。但是,在中华民族的社会价值观念中,亲缘关系始终是作为人际关系第一主体,围绕亲、疏决定对他人的态度,并且泛化到各种领域将其成为利益需要和价值标准,家族企业也不例外。因此,以制度肢解亲情在中国传统观念中是大逆不道的,但在现代企业制度推行中又必须是革命性的,当两种截然不一样的企业文化进行强烈碰撞时,必然是短兵相接,刀光剑影。在一个组织中,一种文化(包括表层的形式、中层的制度、深层的理念),如果不能改变另一种文化,那就只能被其改变或同化。若要改变原有组织的形式、制度、理念,其力量对比,新的形式、制度、理念的力量必须要远远大于原有的形式、理念、制度。就两种文化在中国对人们的影响,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而现代企业文化制度仅仅是短短的一瞬。当人们一旦习惯了过去的一切,就没有什么不可以忍受,而一旦要改变这种习惯,那就什么都无法忍受了。因此,原有形式、制度、理念占有先机的优势是绝不能仅仅依靠一种热情和愿望就轻易抹平的,特别是根植在灵魂深处的图腾。四、结论:效率选择的理性思考家族企业转换经营管理模式实为两难选择,它是在效率激励和效率风险之间分担的矛盾。一方面,要有效提高资本增值能力,就要适当让渡剩余索取权,甚至经营管理控制权;另一方面,适当让渡剩余索取权和经营管理控制权,又要尽一切可能防止代理人因目标冲突出现道德风险。实证中,考察代理人产生道德风险的各种可能变量因素时,亲缘关系越近可能性越小,因为,亲情最难以割裂,最可托以信任和忠诚;产权越清晰产生道德风险的可能性也越小,因为资产所有者追究代理人责任的积极性最大;企业规模越大,发展趋势越好,代理人与企业目标一致的程度越高,产生道德风险的可能性也越小,因为多数人面对长期而稳定的收益是规避风险的,当然,监督的作用越显得重要;法律和市场规则的保障机制程度越高,产生道德风险的可能性也会越小,因为,违背法律和市场规则的惩罚成本最大。因此,就目前我们并不主张,家族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选择以转换关键的亲缘、地缘关系而依靠外生变量的保障机制来寻求企业的发展,其理由如下:1.从家族企业经营管理模式选择的因素分析,当围绕产权或契约建立科学合理的经营管理控制组织运行机构,表面上看是为提高剩余索取权的边际收益,而最后决定企业效率的不是经济因素,而是法律、制度、规则的强制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和经济性,这是震慑和扼守博弈双方可能出现道德风险突变的最后屏障。2.家族企业资本的一一对应,其交易时间和费用最省,合作效率最高,最有发言权,最能反映市场经济的本质。当交换主体双方资本明晰,则产生交易的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的道德风险最小;当交换主体双方资本都不明晰,则产生交易的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的道德风险最大;当交换主体一方资本明晰,则极易为交换资本不明晰的一方提供外生变量的条件而出现内生变量的道德风险。因此,一切模糊的不清晰的市场交易行为,都不能给予市场的最高效率。3.以现代企业制度转换原有的家族企业文化,其亲缘的“拆不开、打不烂、偷不去、带不走、学不了”的企业文化精髓,仍然无法被现代企业制度所替代。现代企业制度文化与家族企业文化在同一企业共存,不但使得原有家族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的特点丧失了,而且现代企业制度文化优势也没能充分有效地发挥出来。因此,家族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转换,应是外部条件成熟,内部发展需要的自然而然的过程,其效率选择应与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和市场的不同发育阶段相一致,任何以“催熟”方式鼓励家族企业转换现代企业制度,其结果必将影响和迟滞现代企业制度在我国企业的推行。当家族企业在转换经营管理模式过程中,任何一个代理人的道德风险事件,都将弱化家族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转换的信心,重新回到“打虎还得亲兄弟,上阵还需父子兵”的传统经营管理理念的选择上来,不利于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参考文献:[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0版.[2]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9版.[3][美]乔.B.史蒂文斯.集体选择经济学(中译本)[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9版.[4][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中译本)[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版.[5][美]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法和经济学(中译本)[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9版.[6][英]马克.布劳格等,罗杰.E.巴克豪斯编.经济学方法论的新趋势(中译本)[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7]扬小凯、张永生.新兴古典经济学和超边际分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版.[8][美]罗伯特.K.默顿.社会研究与社会政策(中译本)[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1版.[9][日]大河内一南.过渡时期的经济思想——亚当.斯密与李斯特(中译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版.[10]卡尼曼和前景理论[A].读者.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12).本文转载自《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回族舞蹈是中国民族民间舞的一部分。其在当下社会中如何找到自身生存价值及发展方向,是值得深思和考究的重要命题。回族舞蹈完美结合“传统与现代”的艺术理念,既保存与继承本民族的文化之“根”,又以现代精神将其发展创新。以“身体的原点”为切入点,逐步建构回族舞蹈语言符号体系,创建回族舞蹈的文第 1 页化品牌。[关键词]回族舞蹈;传统与现代;生存价值;发展方向;文化品牌
回族的食俗,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七世纪中叶,从陆路来到长安的阿拉伯、波斯穆斯林商人,他们在经商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带来了许多阿拉伯、波斯地区的清真菜点,如回族的烧饼据说就是唐代传人的,在民间早就有西域回回在长安卖大饼之传说。这些回族先民按照他们原来的饮食方法与饮食制在长安等地长期生活。从海路来到广州、泉州等地的回族先民也同样带进了许多清真面点和菜点。如唐代就盛行“油香”,相传油香是从古波斯的布哈拉和亦思法罕城传人中国的。据《一切经音义》说:“此油饼本是胡食,中国效之。”西北回族聚居区的糕点“哈鲁瓦”,原为阿拉伯地区的一种甜食(“哈鲁瓦”为波斯语的“甜”字),后从唐朝长安流传至今。宋代,有一道清真菜叫“冻波斯姜豉”。相传,这道菜是回族先民从波斯传人中国的,先在沿海一带后传到内地。元代,回回民族形成后,回族饮食更是丰富多彩,这一时期的回族饮食,一是品种花样多,大街小巷及市场上都有回族饮食摊点。二是具有回回民族的饮食特点,既保留继承了阿拉伯、波斯地区的一些清真菜点,又吸收了中国菜点、面点的一些制作方法,二者结合,为回族所用。如“饦饦馍”就是当时回族人民在阿拉伯烤饼和中国烤饼的基础上,吸收、创造的一种食品。还有“秃秃麻食”、“舍而别”(果子露)及其他清真菜点等。元人著《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十卷,其中有《回回食品》一节,记载了回族食品及其制作方法。如:设克儿匹剌,胡桃肉温水退皮二斤,控干下擂盆捣碎,人熟蜜一斤,曲吕车烧饼揉碎一斤,三件拌匀,揉作小面团块,用曲吕车烧饼剂包馅捏作糁幸撒样,人炉贴熟为度。糕糜,羊头煮极烂剔去骨,原汁内下回回豆,候软下糯米粉,成稠糕糜下酥蜜、松仁、胡桃仁匀供。秃秃麻食,如水滑面和圆小弹,用冷水浸手掌按作小薄饼儿,下锅煮熟,捞出过汁,煎炒即可,任意食之。哈耳尾,干面炒熟罗过,再炒下蜜,少加水搅成,按片刀裁。另外,还详细记载了“卷煎饼”、“酸汤”、“八耳塔”、“古刺赤”、“海螺丝”、“即你匹牙”、“哈里撤”、“河西肺”的制作方法。元代大臣忽思慧编的宫廷食谱《饮膳正要》记载了不少回族民间的清真菜点,如“河西米汤粉”、“河西肺”、“抑蒸羊”等等。其中绝大部分以羊肉为原料,宫廷大臣也已认识到羊牛肉对身体的益处、疗效。明代回族饮食较元代又有了新的发展,在菜肴配制、烹调、面食的制作上有许多创新,饮食品种多样。特别是这一时期,回族在烙饼、蒸馍馍、做长面时,继承先人的传统,喜欢在面里调香料,使烙或蒸出的馍馍,味道极香,这在当时汉族和其他民族当中还不多见。煮稀饭,煮羊牛肉也用香料,这种香料用在菜饭中,不仅能调味,还能消毒、去毒,有治疗作用。如明朝马愈《马氏日钞记》中说:“回回人食事之香料,云,回族茶饭中,自用西域香料,与中国不同。共拌俎醢,用马思答吉,形类地树,极香……又有咱夫兰,状如红花同,云即阿魏根……曲中用回回豆子,状如榛子肉,味极香美,磨细和于面中,味香,去面毒。”这些习俗一直影响到今天。现在许多有名的回族厨师的独特的烹调技术与风格,都是从古到今,代代流传下来的。明代黄正《事物绀珠》一书,也记载了不少回族食品,如“设克儿匹刺”、“卷煎饼”、“糕糜酸汤”、“八耳塔”、“哈尔尾”、“古刺赤”、“海螺丝”等等。清代回族的“豌豆黄”、“塔斯蜜”很有特点。清以后,回族善于学习、引进别的民族的烹调技术,并不断发展、创新。如现在闻名全国的西安羊肉泡馍,就是明末清初长安回族厨师在烧饼和煮羊肉的基础上创新的。西安老童的腊羊肉,据说也是清初回回独创的。还有像牛肉拉面、馄馍等食品,也都是回族在长期的饮食实践中独创的。清末民初,回族的饮食越做越细,越做越精,越做越讲究。“全羊席”就是在清朝盛行起来的,是一种规格很高的回族宴席。“涮羊肉”也是清末在回族当中盛行的一道高级待客莱,在北京的“东来顺”经营,后来传到西安清雅斋饭店等,一直经营到现在,赢得了中外宾客的赞誉。这些回族清真菜肴、面点,经过历代回族厨师带徒传艺,发展到今天,饮食品种繁多,绚丽多彩,独具风味。许多名厨师,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有的已将多年的烹饪经验与技术加以整理出版,有的正在积极抢救将要失传的一些回族清真菜谱。据统计,现在全国已有清真菜谱近二千种,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回族人民的生活,受到了广大回族人民的欢迎。同时,也使汉族及其他民族大开胃口。回族饮食有其自己的惯制。一般都是一日三餐制,分早、午、晚三顿。早餐较简单,年轻人多吃点烧饼之类;上了年纪的人却很讲究,一般在做完晨礼后,要泡上一盅盖碗茶或熬罐罐茶,吃些饼、馄馍、花卷之类的;有的还要喝油茶。中餐、晚餐作为正式餐,要吃饱吃好。但到了喜庆日子或家里来客人或过节,一般吃饭比较讲究。回族有个良好的习惯,就是客人来后,先倒茶,定干果碟子。
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论文
发展和传承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是实现中国梦的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伟大祖国的需要,也是把我国音乐文化艺术推向灿烂辉煌的需要。下面是我整理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论文,欢迎来参考!
摘要: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具有着独特的民族音乐特色,其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民族民间音乐在各民族的交流互动中传承与创新着,并在中国的音乐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对中华传统民族民间音乐进行传承与发扬,从民族民间音乐的现状出发,对其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所展现的特征进行系统分析,并对其进一步的发展与传承给予了可行性建议,以期能推动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民族民间音乐;特征;传承与发展
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是在华夏独有的传统文化基础上,积累发展而来。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民族民间音乐虽历经坎坷,但其精髓依然传承下来,依然保留着中华民族浓郁的文化特征和地域特色,共同构筑了具有独特魅力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推动了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辉煌发展。因此,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进行分析探索,具有独特的现实意义的[1]。
一、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现状分析
民族音乐是在反映本民族文化、生活、地域等特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展现了本民族传统文化特征。而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艺术,是当前世界上独具特色和表现力的一种优秀艺术形式,也是我国传统音乐艺术的基础和核心。从一定层面来说,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艺术,来源于群众生活,而又深深地根植于群众生活,对中华民族的传承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目前,广为流传的民族民间音乐曲目有《十大古曲》《阳春白雪》《十面埋伏》等。近些年来,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在发展过程中,却没有产生突破性的进展。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作为传统艺术的民族民间音乐却在不断被人遗忘。尤其是当前形势下,西方各种艺术的不断涌入,人们对中华传统和古典艺术接触太少,民族民间音乐的未来发展不容乐观[2]。更为严重的是,民间音乐中许多种类出现了断流,甚至濒临灭绝。尤其是在教育领域里,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被人忽视,而流行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充斥着音乐课堂。每年报考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的考生,不仅人数悬殊,更让人心痛的是,还有很多人因为不懂欣赏,甚至对其存在排斥心理。此外,社会多元化的发展,也是民族民间音乐日益没落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快节奏时代的到来,很多人对民族乏认同感。长此以往,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可能会逐渐没落下去。这些,必须要引起相关机构及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二、民族民间音乐的特征解构
在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历程中,我国的民族音乐理论不断地成熟起来。就目前而言,民族民间音乐艺术,主要是指与戏曲、曲艺、民歌等相关的音乐。笔者将对这些音乐的特征进行分析解构[3]。
1。即兴性
一般来说,民族民间音乐主要包括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器乐、戏曲、曲艺等,是民间流传音乐的总称。民族民间音乐指的是各民族间流传的所有音乐类别,以歌曲数量最多。如山歌、劳动号子、小调等,都属于民族民间音乐的艺术范畴。如《信天游》等歌曲,都有很强的即兴性,是当时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
2。流变性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民间音乐的流变性特征十分明显。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逐渐加快,尤其是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也在不断地改变自己,以适应当前这个时代。很多音乐曲目从一个地区,不断扩散到全国甚至世界各地,并产生了不同的变化。民族民间音乐的流变性,对城市和乡村音乐文化的交互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3。地域性
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地域上表现为“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这一特点也体现在民族民间音乐上。地域性也是民族民间音乐的重要特征,不仅是各民族生产生活情况和风俗习惯的重要表述,更是各地区之间人民不同风貌的具体体现。如藏族、蒙古族等边疆地区,其音乐表述形式多为节奏悠扬、风格奔放,这与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关,也与民族习惯息息相关。其属于游牧民族,长期在草原生活,骑马放牧,歌声悠扬嘹亮,也就成为了该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风格;而江浙一带,有着小桥流水人家的闲适,也有着“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烟柳风情,音乐多细腻柔婉、清雅秀丽;中原一带,因为自古以来便是战争的集聚地,群雄逐鹿,百姓流离,因此多为慷慨激昂的悲歌……由此可知,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色彩不尽相同[4]。
4。生活性
我们也可以发现,民族民间音乐曲风动听,朗朗上口,与通俗音乐有着一定的共通性。民族民间音乐是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如劳动号子,是在劳动中产生的一种民歌形式,其节奏与相关劳动项目的节奏极为符合。《川江船夫号子》《见滩号子》《下滩号子》《平水号子》就是这一劳动号子的典型代表。《川江船夫号子》节奏变化多样;《见滩号子》战斗陷入紧张,一触即发;《下滩号子》《平水号子》则通过悠扬、舒畅的旋律,表现了人们心中的安静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5。自律美
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优美,多蕴含着深刻的内涵,展现了自律美的特征。如《二泉映月》以凄苦哀怨的音调,展示了盲人阿炳坎坷的一生,音乐中优美而又满含悲哀,在节奏和情感表达上都体现着典雅和悲伤的美丽,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这种民族民间音乐中自律美的表达,能让听众产生深刻的感悟,让心灵随着音乐的流动激荡万分、感同身受。
三、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在国家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这一大背景下,在“民族艺术进校园”的潮流下,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迎来了美好的春天[5]。如何能进一步传承和发展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艺术,这需要相关部门、教育工作者和各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对民族民间音乐进行正确定位
正确的定位有助于我们对民族民间音乐进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广义上来说,民族民间音乐就是华夏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五声调式的音乐;狭义上来说,民族民间音乐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在华夏大地上的生活过程中所展现的具有传统文化、精神及生活特征的音乐。如今,世界主要包括三大乐系,波斯阿拉伯音乐体系、希腊音乐体系和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体系。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能够跃居第三位,不仅是因为中华民族历史渊源流长,更是因为这些民族民间音乐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艺术特色,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创造出来的音乐财富,位居三大体系之一,当之无愧。
2。将民族民间音乐与其他相关音乐有机结合
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要获得长远的发展,不能故步自封,需将其与国外音乐、流行音乐、西方古典音乐等相关音乐进行有机结合,取长补短,以使具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民间音乐能够适应当前的社会形势变化。山不来就我,我就去就山。我国的音乐工作者也可将民族民间音乐元素融入到其他作品中,形成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这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获得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
3。对民族民间音乐加强宣传和推广
推广和宣传是民族民间音乐得以发展和弘扬的关键因素。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酒香不怕巷子深”已成为过去式,广而告之才是大趋势。国家正大力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作为其中的优秀代表,民族民间音乐有必要站出来,承担起引导人们对中华民族传统艺术产生重视并加以继承的责任。
(1)民族民间音乐要发展,就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将民族音乐融入现代元素,发展成为大众文化,而不是曲高和寡。
(2)学校有义务要将民族民间音乐引入音乐教育。孩子是中国的未来,学校教育则是铺路的重要基石。学校音乐教育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继承和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民族民间音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是世界音乐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与发展,不仅关系到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未来,也关系到世界的未来发展。民族民间音乐,不仅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还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是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此,通过对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加以探讨,能为其长远发展提供一些可行性的建议。笔者衷心的希望,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能够在正确的定位基础上,通过对各部分特征的研究,将其与其他音乐互通有无,有机结合,以适应当前的时代潮流。我们相信,在传统与现代的交错中,在时代的历史洪流中,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必将屹立于世界之林。
参考文献:
[1]张军。一首气势恢弘的泰山赞歌——孙京家《泰山赞》诗赏析[J]。教育教学论坛,
[2]丁宁。探究中国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J]。继续教育研究,
[3]方光耀。民族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传承的当代意义[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4]杜亚雄。二十世纪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发展之回顾[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关于传承好家风弘扬好家训征文范文【5篇】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传承好家风弘扬好家训征文了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我整理的传承好家风弘扬好家训征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就犹如一棵树生长的过程。家长需要精心教育与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孩子们的缺点与不足,不是来源于他自己,而是来源于家长。对于这些缺点与不足,家长不能对孩子进行粗暴的打骂,而是先纠正家长本身的错误,从而再引导孩子往正确的方向走。面对那些误入歧途的孩子,大多数是由于外界因素与家庭因素造成的,不良的家庭坏境会给孩子造成了负面的影响。这时候,家风、家训与家教的好与坏就是最有利的证明。
首先,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它是精神一层表面的教育,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理念。家风是一种正面的、积极向上的行为准则。它在于内化心灵,而外化行为。所以,孩子的家风教育不只停留在表层的行为教育上,更重要的是对孩子精神上的教育。因此,家训对于孩子的精神教育就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训是中国自古流传的一种家庭传统,至今在我们的生活中仍然有强烈的影响。对于家风来说,家训更为具体、易懂。它就是对孩子的一种要求与警示,能够更确切地指出孩子的不对。将家规熟记于心,每当孩子做事时,都会以家规为准,符合则为之,不符合则拒之。无形中,起到了警告、监督的作用。其实,家训也可以理解为在家风的基础上加以补充,达到内外要求,共同形成的目的。
我认为,家风与家训的主要体现还是在家教。家教是由父母双方共同对孩子的亲身教育。这种教育是其他教育不能代替的。总而言之,家风与家训都属于家教。所以,家庭坏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形成。当然,家教是否成功,也能够直接反应你是不是一名合格的,负责任的家长。孩子在初始阶段,他们所有的认知标准都来源于父母对孩子的引导,在这段时间内,父母能否让孩子正确地认识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这些观念一旦形成,就很难再次改变。因此孩子的一生与家庭教育的质量是密不可分的。想要孩子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家长必须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坏境与良好的家庭教育。
家风不是说说而已,家训也不是背背也罢,家教就更不是简单粗暴的那种打骂教育。家长对孩子做得够不够、好不好、严不严,就体现在孩子的未来。千万不要等到无可挽回的地步才开始后悔当初对孩子教育的懒惰与放纵,要从现在就开始对孩子教育,担负起自己作为家长的责任,百分百地投入到教育中去,严格地要求孩子,以高标准的家庭教育帮助孩子成就人生最美好的未来。
好家风,好家训,好家教,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无法忽视的话题。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在好家风,好家训,好家教中幸福成长。
家是大树,孩子是小树苗,家风就如同水一般重要,浸润着我们,让我们健康快乐的茁壮成长。
我相信,每个家庭都有自己家的家训、家规、家风,每一个家庭的家训、家规、家风都对每一个人有着重要的影响。
去年暑假我去了秭归奶奶家。一路上看见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从矮小的土墙屋变成了三屋小洋房,从铺满石头的山路变成了宽敞的水泥路。夏天的奶奶家可真热呀,就像在温棚下似的,在地里干活的农民也都累地汗流夹背。
我马上跑到屋里把电风扇开到了最大,飞速旋转的扇叶发出一阵阵清凉的风使我神清气爽,心旷神怡。坐在沙发上的我心情急躁不安,十分无聊,就在这时姐姐跑过来对我说:“思思,我们到河边去玩吧!”我不假思索地答应了。在那儿,绿树成荫,百花争艳,河中的小鱼、小虾、小螃蟹在水里快乐的嬉戏……沉浸在想象中的我蹦蹦跳跳地跟着姐姐出了门,却忘了关电风扇。等我与姐姐回来时已是夕阳西下,奶奶把我们叫到了她的身旁。奶奶平日慈祥的笑容消失了,表情变得严肃起来大声囔着:“你们为什么出门不关电扇?你们知不知道你们浪费了多少电?你们知不知道你们浪费了多少钱?你们知不知道浪费就是犯罪?你们知不知道……”我心中十分委屈我只是出门忘关电扇而已奶奶却这么凶我!我委屈地扑进了妈妈的怀抱,本想着妈妈会帮我说话谁知妈妈却摸着我的头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你知道吗?电是生命的能源,工业的血液,城市的命脉。这句话的意思是要爱惜电,电能是由一次能源发明出来的,发出一点电能需耗费成千上万个能源,所以电来之不易,我们不仅要知道电的来之不易还要珍惜电以及我们所徉到的一切东西哦,要记住我们家的家风家训是:节约是美德,浪费是犯罪!奶奶是在教育你要节约要做到遵守家风家训!”
是呀!“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节约是美德,浪费是犯罪,这是我家的家风家训!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让我们树立端正的家风,传承优秀的家训,弘扬民族文化,做优秀、健康、快乐的中国好少年!
中国是礼仪之邦,五千年的文化传承至今,深深铭刻在中国人的心中,而家风家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最具特色的文化遗产,是先辈留给后人立身处事的智慧结晶。运用家训告诫家人,教导子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教育子孙后代最基本的形式,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年的新春第一课便以"传承家风家训,践行核心价值“为主题,里面一个个家风故事令人敬佩,感动!
赵一曼在宜昌从事地下工作,第二年的最后一天,生下儿子,取名为“宁儿”。不久,地下交通站被人告密赵一曼只好逃到上海,并忍痛把孩子交给堂哥抚养。不幸的事情发生了,赵一曼被日本人抓走,日本人对她严刑逼供,可坚贞的赵一曼什么也没说。日寇只好将赵一曼押去刑场,在囚车里,赵一曼给宁儿写了一份家书。那饱含爱国情怀的家书也充满了对子女的爱意,赵一曼用自己的牺牲与奉献留给了孩子最后一次言传身教。
除了赵一曼家书蕴含的爱国情怀还有杨启发家庭培育的敬业家风,李元成全家恪守的诚信家道,罗必炎一家的友善家训,看完这些后,我便与父母在一起把心中的感悟以及对更完美的自己的期待写成家规,今后能一直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我的家训中有这样几个词:勤劳、孝顺、友善、忍让、舍得、守法、勤俭持家、和睦相处。我会努力做到这几点,并且我更会“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看了今年的第一课,我向父母保证:在学习中,自己能做到的事情要自己完成,今日事,今日毕;每天坚持看书一小时要坚持课前认真预习,课堂认真听讲,做好详细笔记,课后认真温习,完成各科学习任务,按时按质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以及父母交代的学习任务;写作业时不可粗心大意,字迹潦草,不可少做或故意不做,拖延。写完作业方可玩耍,除假期外不可看电视,玩电脑、在生活中,我应该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每天增加运动量。要孝顺父母,懂得感恩,珍惜幸福生活,遵从父母教导,要尽可能分担父母的忧愁,不可无视父母感受积极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可推辞。要尊敬师长,见到老师,长辈,熟人要主动热情的打招呼,不可视而不见,避而不见,最后要待人真诚,为人谦虚,要脚踏实地,不可弄虚作假,不可骄傲自满,狂妄自大。父母见我信心十足,意志坚定,接着说:“最后一点要志存高远,勇往直前,自强不息,不可胸无大志,不可有丝毫懈怠,不可轻言放弃。”我毫不犹豫的答应了,我想这也是我观看后最想说的吧!
古人有云:“有家规的`家庭,属于书香门第之家;有家规,家训的家庭,属于豪门贵族之家;有家规,家训,家风的家庭,属于王侯将相之家。”我希望我家的家规家训能实现四大目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自古,我国就有尊老爱幼的中华传统美德,自小从我们上学开始,老师先教会我们尊敬长辈、尊敬老师、孝敬父母,学会独立,长大以后更能真正体会理解它的含义。
家是温暖的港湾,只有在一个家庭平等、相互团结、相互谅解、懂得包容中,才会营造出完美的自我。课堂上,我们上了感恩教育课,课上,老师告诉了我们如何做人、懂得感恩、懂得回报、懂得付出,老师的演讲是我们深受感动,每一个同学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在那一刻起,我明白了什么是感恩。
“传承好家训,培育好家风”,“好家训要做到,好家风要创造”,刘奇葆曾说:“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孩子的心灵。家风就是一种由家庭所引起的风气,家庭不一样,风气不一样。一种好的家风,不是一两天养成的,而是靠教育。平常的积累所得。所谓的家风的好坏,不仅代表着一个人、一个家庭、一种责任。
家训就是人活着就要自立、自强,超越社会、超越自我、敢于担当,做事自己要做到问心无愧,做人要做到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无论做什么事,发生什么问题,都会有解决的办法,人一定要自信,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这样无论遇到什么事,都可以微笑着去面对,良好的解决问题。
每个人都想成功,都想出人头地,告诉你光想是没有用的,一定要用实际行动证明看。我一直端正自己的家风,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努力营造一个和谐、和睦、包容、理解享福美满的一个好的家风。让我们每一个人都端正自己的家风,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向来重视家教。历史上见诸典籍的家训并非鲜见,为后人称颂的也很多。而“不成文”,也是我国家规家训的一大特点,成为日常生活行为规范的有机部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一些家风家训中的精华融入新的道德建设中,许多脍炙人口的家训,已经是“家家之训”,形成“家家之风”。
家风是一个家庭在世代传承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道德规范、传统习惯、为人之道、生活作风和生活方式的总和,它首先体现的是道德的力量。注重家风建设是我国历史上众多志士仁人的立家之本。从古至今,颜之推《颜氏家训》、诸葛亮《诫子书》、周怡《勉谕儿辈》、朱子《治家格言》、《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等都在民间广为流传,闪烁着良好家风的思想光芒。历史上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等,同样展现着良好的家风。“非淡澹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等教子中的古训至今为世人尊崇。好的家风不但对自己有利、对子女和家人有利,也逐步影响着大众的道德水平与社会的风气。
“饭前洗手,坐在桌前不许漾腿,不许敲碗敲筷,家中长辈开吃后,小辈儿才能动筷……”这些小小的规矩、基本的家规礼仪是父母的言传身教,已经深深地体现在我的家庭中了。这些小规矩不仅包含着礼仪的文明,更是对长者的尊重。“勤劳是立家之本,节俭是持家之道。”每每看到孩子们吃东西吃一半撒一半的浪费行为,母亲总是一边骂一边捡,饼渣渣、小颗粒糖豆豆统统放在嘴里,能捡起的全都捡起来。我总对这种行为嗤之以鼻,觉得太老古董不屑效仿时。母亲依然我行我素。
家风不仅是一个家族的性格特征,也是一种家庭内部的道德规范。家风是众多家庭世世代代遗传下来的,包括家教、家规、家政、家事、家声,以及家庭礼义和为人的准则等等。它涵盖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历史的方方面面,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家风的`重要基础是团结、平等、和谐的家庭关系。家庭关系不和谐,互相指责、埋怨、争斗,孩子感受到的是冷淡、敌对情绪,心灵深处就会留下痛苦的伤痕。那么我们家里都有什么好的家规?对于孩子健康成长又有什么作用呢?
家风,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我们的衣食住行、待人接物,为人处世,孝老敬亲,大都来自父母的言传身教,所以无论为人父母为人子女,传承好培育好自己的家风变得尤为重要。不重视家风建设的父母,自己的孩子就会在成长中走弯路,就有可能误入歧途。“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位父母教育孩子的美好宏愿,家风就在这些宏愿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而且家风是无论何种学校教育都无法给予的一种教育。所以创立好自己的好家风,延续自己的好家风,就成为每位父母不可推卸的使命了。家风让整个家庭与子女都会受益。父母传承培育好自己的家风,好家风会带动好社会风气。社会风气好了,风气正了,更会惠及到每个人,让家家有个好家风,家家培育文明人,这样的家风理念普及到每个人,那么家庭这个社会小细胞,它的风气在整个社会风气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国之大,民众多,千百种家风联系在一起,经过了一代又一代的言传身教,无言地表达着当今社会的核心价值所在。它是中国传统美德和理念在现代社会的积淀、传承和弘扬。所以,一定要传承培育好家风,因为社会进步发展、文明程度与家风息息相关。中华民族的文明程度高低与否,我们的礼仪之邦名副其实与否,家风更是至关重要。
好的家风家教,是一代又一代人健康成长的保证,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正能量。好的家风就是一所学校,因为家风虽是无形的、潜在的,但对孩子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它对孩子的成长既是一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又是孩子行为规范的“调节器”,更是陶冶孩子道德情操的天然“熔炉”。
大家一起行动起来吧,传承父辈们持家养家的精华,建设培育新时代下小家的现代文明!让积极健康的思想氛围,勤劳的立家之本,节俭的生活氛围,和文明的习惯,处处在生活中闪耀。
传承好家风弘扬好家训优秀征文(精选5篇)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征文吧,借助征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你知道征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传承好家风弘扬好家训优秀征文(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是礼仪之邦,五千年的文化传承至今。
而“不成文”,也是我国家训的一大特点,成为日常行为规范的有机部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些家风家训中的精华融入新的道德建设中,许多脍炙人口的家训,已经是家家之训,形成家家之风。家风的建设关键在家长。家长首先要成为家风建设中的有心人,才能有意识创建自己的好家风,将延续自己的好家风,使自己的家庭和子女受益。
家风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原生家庭。原生家庭不重视家风家规的建设,那就会使这个家庭的成员乃至这个家庭走弯路。原生家庭重视家风家规就会使这个人乃至这个家庭茁壮成长。好的家风会有一些共同特点,如:良好的道德氛围、健康的思想氛围、积极的情感氛围、认真的学习氛围、节俭的生活氛围等等。正是这种氛围造就了一个个身心健康的人、有作为的人、乃至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人。可以说,好家风打造了儿童成长的好摇篮。
有家风家训的家庭,属于豪门贵族之家;有家风家训的家庭,数与王侯将相之家。端正的家风,优秀的家训让我在这个家庭里茁壮成长。
家风和家训,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每个人家里都会有家风,家风包括尊老爱幼,勤俭节约,孝顺父母。我家就有一种家风,那就是勤俭节约。
爸爸常常对我说:‘要省吃俭用,勤俭节约。’我一直将这句话记在心里了。每次吃饭,我都会把碗里的饭粒全部吃完,一点儿也不会留。
妈妈喜欢用洗菜水,淘米水,洗衣服的水用来冲马桶,她常常会说:这样可以省掉不少的清水,也很环保,这是一个佷好的方法。而爸爸更会节省,他没有买过钱包,钱包是由一些废纸制做而成。一顿菜够他吃好几顿饭了。有时妈妈会开玩笑地说:‘你这是小气吧,连一个钱包都不肯买。’爸爸不服气地反驳道:这有什么不好,能省就省,能俭就俭,报纸当钱包,还方便省钱又好用呢!’
廉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家风家训就包含在内。所有良好的家风家训,都是由子子孙孙代代相传教育而得来的。尽管我们嘴里一直提到要做个廉洁清正的人,近几年来还是有很多人进了监狱。这些人都是因为家教不好,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这就会使孩子走上不良之路。所以我们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好的家风习惯,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孝顺父母的好孩子,在学校里同样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节约纸张,不和别人比吃比穿。
家家户户都有一种良好家风,我们都要遵家规,做一个好公民。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主旋律,社会学家将其称为“家庭文化”,心理学家则称为“精神风貌”,其内容是指一个家庭的所有成员共有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及言行表现的总和,也是家庭成员品格、文化素养、道德情操、人际关系的具体体现。
好的家风就是一所学校。因为家风虽是无形的、潜在的,但对孩子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它对孩子的成长既是一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又是孩子行为规范的“调节器”,更是陶冶孩子道德情操的天然“熔炉”。家风好,则人心正,父母慈,儿女孝,婆媳睦,妯娌和,子孙贤;家风不好,则会给后人造成不良影响。
家风通过日常生活影响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人格,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因此,家长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形成一种有利于孩子成长的良好的家风。
首先要言教。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在我国不知有多少脍炙人口、生动感人的名人家规、家训,感召来者,滋养后人。如孔子的“不学礼,无以立”;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以及周总理的10条家规等均是。
其次要身教。即自己以身作则,做出表率。把孩子培养成人格健全、对社会有用之才,这是家长最重要的责任。古人云;父母亦师;身教重于言教。家长的言行举止、生活习惯等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甚至左右着孩子一生的道德行为。
第三要构建和谐家风。良好家风的重要基础是团结、平等、和谐的家风关系。家庭关系不正常,互相指责、埋怨、争斗,孩子感受到的是冷淡、冷酷、敌对情绪,心灵深处就会留下痛苦的伤痕。因此,家庭成员之间要相互尊重和理解,和睦相处,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家长要理智,善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感,不当着孩子的面吵架;要发扬民主,主动倾听孩子的意见,平等协商;要开朗、乐观,和孩子一起玩,让家庭充满欢乐情趣。总之,要给孩子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让他们在和谐、温暖和相亲相爱的人际关系中健康成长。
家风如春雨,润物细无声。要形成好的家风,做父母的就得事事以自我做起,不断提高为人父母的素养,努力将自己的家庭变成人才的学校。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家风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通过日常生活影响着孩子的心灵,塑造着孩子的人格。但愿我们大家都来提高自己,不仅是学识,尤其是修养。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向来重视家教。历史上见诸典籍的家训并非鲜见,为后人称颂的也很多。而“不成文”,也是我国家规家训的一大特点,成为日常生活行为规范的有机部分。
家庭是圃,孩子是苗。家风如雨点,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小苗只有在雨露的滋润下,才能健康成长。孩子只有在优良家风的熏陶下,才能出类拔萃。
我是一个调皮、爱动的孩子。从小时候,每次上幼儿园之前,奶奶总爱叮嘱我几句:“孩子,到学校千万别和同学吵架或打架,如果有人欺负你,就回来跟我说,我去找你们老师。”奶奶生怕我在学校和同学发生矛盾,老是有事没事给我上“政治课”,讲一些经典的故事,教育我遇事要宽宏大量,在学校要和老师、同学和睦相处,不要动不动就和其他人发生冲突。在奶奶的谆谆教诲之下,在幼儿园基本上没有和老师、同学发生过矛盾。
爸爸爱给我讲很多关于他当年服兵役的经历,告诫我:“现在的年轻人没有几个能吃苦耐劳的。你要从小学会能吃苦,否则不能干成什么大事!”爸爸还教导我:“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只有经历了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环境,才能造就真正的人才,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方可出类拔萃。我想也许这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现在,我已经步入小学中年级了,我已逐渐养成了乐于助人、艰苦朴素等好习惯。仔细想想,这些都和我们家的家风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奶奶还是在每次去学校之前给我上“政治课”,爸爸、妈妈还是时不时在饭前饭后给我聊聊关于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非常乐于聆听他们的一言一语,因为那正是我们家的好家风。
我一直在想,树立端正的家风,继承优秀的家规和家训,是值得弘扬的民族文化。如今社会一些不良习气已逐渐退出人民的视线“正能量”得以传递,如再加上优良家风以打造,那么咱们社会的风气将会更加纯洁,人民的生活将会更加美好,国家的未来将会更加繁荣昌盛!
说起家风、家训、家教,总觉得是一个很严厉的话题。就我家的情况,我分别来简单的说一下。
家风就是家规,是一家子的风气。在我们家,体现在孝顺上。爸爸妈妈常说,"百事孝为先"。孝顺孝顺,孝敬长辈,就是什么事儿尽量让他们顺心顺意。在家里,姥姥姥爷说话,我们都要好好的听,就算说错了,也不能当面指责,要换一种他们能接受的方式悄悄的告诉他们。不跟长辈顶嘴,也是孝顺的体现。长辈们说的话,我们小孩子一定要听,让我们做什么事儿,要立马行动,不能拖拖拉拉的。我们家的家风还体现在饭桌上。一家子人开饭了,如果长辈们没有动筷子,我们小孩子绝对不能先吃的。都要等到姥姥姥爷爸爸妈妈到齐了,大家才开始一起吃饭。不知不觉中,这都成了一个习惯了。当然,这是一个好习惯。
家训,字典上这样解释"指对咨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由此可见,家风在人们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妈妈时常教育我:做人最基本的品质就是诚实。所以,我认为,我家的家训就是"以诚为本"。而在生活中,有很多时候我们会说谎。比如,考试成绩不好了,我会说同学们考的都不好,以此想逃脱爸爸妈妈的训导。殊不知,这样只会害了自己。我很小的时候,妈妈就对我说过:做错事情不要紧,如果说谎为自己开脱,那么这个说谎的严重性要比做错事情的严重性厉害100倍。我也曾经为了好多的事情跟爸爸妈妈说谎,最后的结果就是被爸爸妈妈狠狠的打了一顿。有时候做错事情,
爸爸妈妈反而不会打我,根据事情的严重程度,要么给我讲道理,要么比较严厉的进行教育。还有一点,就是妈妈要求我言出必行,她常说的一个词是"掷地有声",就是告诉我,自己说出来的话要能够做到。妈妈说,我是个男孩子,自己的一言一行要敢于承担。无论自己做什么事情,而在做之前要先想好后果。就算犯了错,也要自己去敢于承担。
家教,我自己觉得跟家风有点相像。词典上说家教的重点在于道德礼节方面。我们在生活中,会经常听到大人说,谁家的孩子真好啊,真有家教啊。我觉得家教就是爸爸妈妈对孩子的一种教育。在家长的帮助和教导下,从孩子身上体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反映。我的爸爸妈妈教育我讲礼貌,主动跟认识的长辈和邻居打招呼。他们不仅这样教育我,他们自己也是这样做的。当姥姥的朋友来家里作客的时候,都是妈妈在厨房忙活,让姥姥陪着她的朋友聊天啊,吃零食啊。我也听到姥姥的朋友夸奖妈妈真是个好姑娘,家教真好,每当这时,我就能看到姥姥脸上骄傲的表情,我想怎么人家夸得是妈妈,而姥姥怎么会这么骄傲的样子呢?后来,我慢慢懂得了,夸奖孩子有家教,其实就是在赞赏家长的教育。每逢过节,家里聚会,亲朋好友也是夸我特别有家教,此刻,爸爸妈妈也是一样的骄傲的神色。家教,也是爸爸妈妈的一种言传身教。通常,大人们就是孩子的榜样。
家风、家训、家教有着异曲同工的方面。而每个家庭都有自己不同的体现。良好的家风、家教、家训需要家里的每个人共同努力,不好的方面要及时改正,好的方面要一直一直延续下去。
传承良好家风的征文范文(精选6篇)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写过征文,肯定对各类征文都很熟悉吧,好的征文一般具有句段文采飞扬的特点。你知道征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传承良好家风的征文范文(精选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中孕育了无数的优秀传统美德,其中很多传统美德是以“家风”的形式代代相传、延续至今的。如尊老爱幼、勤俭节约、谦恭孝顺、善良礼让、和气为贵这些最美德通过一代又一代的言传身教,在现代社会积淀、传承和弘扬,形成一个家庭的价值共识,也形成了全民共识。
古语说得好:“百善孝为先。”说的是孝顺父母是人类各种美好品德中最重要和占据第一位的品德,也是每个家庭都应该首先传承的家风。
古代埋儿奉母,弃官寻母的故事,足以让人们唏嘘不已,而当今捐肾救母,退学为母的故事,更是令我们感动万分。不一样的时代,演绎着相同的主题,那就是孝敬父母,回报父母。
小时候总是在父母怀里撒娇,然后是看着白发增多却是无能为力,总是说要让父母以后更好的过日子。可是到大了,却又很多人忘记了小时候的承诺。都说孩子是父母心头一把刀。儿时的调皮,少年的叛逆,青年的奔波,何时才能让父母省心呢?只有人到中年,自己有了孩子,才能感知父母当年的恩情。而此时的父母已过花甲之年,身体大不如前,还能陪伴我们多少年呢?因此孝顺是最不能等待的事情。
可是,在很多的家庭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吃过饭后,孩子扭头看电视或出去玩,父母却在忙碌着收拾碗筷;家里有好吃的,父母总是先让孩子品尝,孩子却很少请父母先吃;孩子一旦生病,父母便忙前忙后,百般关照,而父母身体不适,孩子却很少问候。这种现象,使子女不自觉地养成娇惯、任性、懒惰、自私的不良习惯。凡此种种,值得忧虑。
而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则广告:一位刚下班的年轻妈妈,忙完了家务,又端水给老人洗脚,老人对她说:“孩子,歇会儿吧!别累坏了身子。”她笑笑说:“妈,不累。”年轻妈妈的言行举止被只有3、4岁的儿子看到了,儿子一声不响地端来一盆水。年幼的儿子吃力地端着那盆水,摇摇晃晃地向妈妈走来。盆里的水溅了出来,溅了孩子一身,可孩子仍是一脸的灿烂。把水放在母亲的脚下,为母亲洗起了脚。
父母的言传身教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孝顺的家风需要每一位父母给自己的孩子做出榜样,良好的家风才能代代相传。其实父母亲要的真的不多,如果不能天天见面,每天只是电话的问候,足矣让他们安睡一晚。周末减少不必要的应酬,有时间多回家看看父母,陪老人说说话。外出旅游时尽量带父母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有时,我常在想:我希望我的子女以后如何对我。那现在,我有没有如此对待我的父母?
在这个世界上,最亲近你的人,最包容你的人,最舍得花时间陪你的人,一定是父母。孝与感恩是人最基本的美德,感激父母,善事父母,体现的是人内在的品质。儿女最需做好的一件事情,就是好好报答养育自己的父母。
现在,家风是人们热议的话题之一。其实,家风是个古老话题,对家庭成员而言,有什么样的家风,就会有什么样的处世态度。孝敬父母,关爱父母,就是一种最重要的家风。好的家风在人们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别的东西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某种品德和力量的源泉。就是说,做儿女的,在好的家风熏陶下,会用好的家风内容来塑造自己的行为,从而成就自己的一生一世。
“敬祖宗,孝父母,和兄弟,谨夫妇,端品行,习勤俭,遵法律,慎交游,训子孙,睦乡邻,厚宗族,爱国家”,282字熊氏家训,涵盖为人处世方方面面,滋养熊氏子孙300余年。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15日,走进鄂州市梁子湖区太和镇狮子口村的熊家坳湾,每家每户门前、厅堂张贴的熊氏家训,引人注目。在熊氏祠堂前,老人们正翻看族谱,教导春节返乡的年轻人学习家训。
熊家坳湾乡风文明理事会会长、53岁的熊良胜说,熊家坳湾自康熙十八年,一世祖熊世泰从梁子湖边熊思钦湾迁居到两座狮子山间的平地开基后,七世同居,百余人同财共食,孕育出以“敦厚、仁慈、勤劳、纯朴”为精髓的熊氏家训。
熊氏家训载入族谱、家谱,代代相传,家家户户以家训教育孩子。熊良胜称,自己年幼时相当顽皮,一次到隔壁湾子偷吃西瓜,父亲得知后,不仅以棍棒惩戒,还责令他到祠堂下跪,直到背会熊氏家训中“端品行”的所有内容方可起来。
如今,熊氏子孙不会动辄被责罚下跪,但家训传承及长辈言行举止已潜移默化融入血液。在南京一所大学任教的熊高强说,游子在外,待人接物仍时常记着“不给家族丢脸”,家训中的“慎交游”,对其影响最大,提醒他言行端正,交友慎重、真诚。
熊氏家训中有一条是“睦乡邻”,熊家坳湾25户遵此教诲,至今仍亲如一家。除夕夜,族人自发买来烟花、糖果、瓜子,架起篝火,围坐在电视前,一起观看刻有家训的光碟,看完后还相互交流。大年初一,晚辈媳妇要挨家挨户给湾里长辈倒茶,敬的是红糖水,寓意甜甜美美。
平时日,湾里有事,或谁家有难,族人必争前恐后出钱出力。在去年启动的美丽乡村建设中,不少村民义务修建村道、清理沟渠,无偿让地……为修停车场,村民熊宣华自愿拆除了厨房;中心广场安放健身器材,需拆除村民熊先华的牛棚和杂物间,他二话没说,就将其让出,还义务帮湾里管理水塘、浇灌花草、维护上山景观道等;常年在银川做建筑生意的熊大斌,去年特意赶回老家,发挥己长,带领施工队建设美丽乡村,问及为何要搁下生意来做义务,他憨厚地说,“为湾子尽一份绵薄之力,应该的!”
在家训滋养下,村民的敦厚、仁慈、纯朴,不只对族人,而是早已深入骨髓。去年9月,鄂州市文联、作协组织采风活动,一众人在熊家坳湾露营。当晚文娱活动现场,村民们给采风人员端茶送水,担心采风人员露营寒冷,又送来空调被,看到被子不够用,深夜派人到街上又购回十多床新被子。女作家徐丽玲禁不住高歌一曲《父老乡亲》,来表达感激之情。
为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该湾将宗祠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评选出“十星级文明户”“十佳婆婆”“十佳媳妇”“美德少年”等,整理出《牵手香樟》、《三炷香》、《狮涎泉》等历史传说、名人故事等,将其打造成梁子湖最美乡愁地。
优良的家风家教,可以使个人获得进入社会的基本品质,在道德观念上进行自我约束,尤其对于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树立道德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独特作用。家风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家庭多年构成的为人处世的风尚,或叫家规、家风、精神、品格等,包括家庭成员的为人处事的态度和行动准则。构建良好的家风最重要的是家长或家庭的主要成员的思想、观念、态度、行动的认识和体现;其次,是家庭的规则,家庭规则虽然大多数没有文字记载和要求,但身教、口传的传统美的教育非常关键;最后有着良好传统家风的家庭,在中国自古到今最重视的是子女的教育,良好的教育,培养良好的素养,构成良好的思惟方式、处世原则、行动规范,从而代代相传,代有提高,家庭的文化,良好的家风。
做好家风家教的宣传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在新的历史时期,这项工作也面临功利主义思想在社会的蔓延和渗透,家庭结构变化导致的传统家风家教资源流失,我国成年人教育传统的缺失以及电子产品对家庭日常交流时间的挤压等挑战。因此,倡导和培育优良的家风,让千家万户的日子越过越好,是最深层次的民生工程。
一个家庭或家族,可以没有显赫的家世,殷厚的财富,但不能没有良好的家风。良好的家风也不是一人一时一事就能建立,必须依靠家庭家族全体成员共同努力,人人建设,世代弘扬。其中,起举足轻重作用的,是家庭中的父母,家族中的长辈。中国许多古人为了让后代品行端正,防止儿孙误入歧途,走上邪路,为家庭成员制定了系列道德准绳和行为规范,成为家中一道道不可逾越的红线,这就是家规。不少家庭家族的家规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谆谆叮嘱,阐理透彻,不仅有神圣的权威性,而且有强大的说服力和威慑力,虽历经沧桑,依然能让人启悟,让人警策。
家风的形成,无关家庭贫富,亦无关父母文化程度,所关涉的乃是家庭的德行素养。良好家风的形成,无关家庭贫富,亦无关父母文化程度,所关涉的乃是家庭的德行素养。在今天很多人都忙于工作、事业而无暇顾及孩子,这样的教育方式理当值得我们深思,这不是因为时间与距离的阻隔,更多的乃是我们忽视了家风的力量。良好的家风,能成就孩子一生;而这种熏陶,最好从孩提时代就应开始,你从小给他灌输“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观念,他就可能养成“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思维,做父母的应该静下心来,好好思考如何才能做到让良好的家风伴随孩子一生成长。
今天,如何更好地培育良好的家风家教,应该特别注意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重视优秀传统思想文化资源的发掘和转化。应把家风家教看成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和发掘,在全国逐步建立起家风家教的文化研究体系;发挥各类先进家庭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开展文明家庭、和谐家庭、学习型家庭等创建活动,结合城乡文明建设带动家风培育;抓好培育公民德行和成人、家长教育。以家风家教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要放在培育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公民道德上;建立家风家教宣传的长效、联动机制。要运用各种方式,多方配合,建立相应的切实有效制度。
树立良好家风要与妇女素质提升相结合。良好家风是人成长进步的起点。树立良好家风要与家庭教育工作相结合。优良的家庭教育孕育着优秀的子子孙孙。回顾历史上曾经辉煌一时的家庭,他们的家风各有千秋:岳母为儿刺字“精忠报国”,“忠”为岳家之家风;林则徐勤俭持家,“俭”为林家之家风;曾国藩以为“勤”为人生第一要义,“勤”为曾家之家风。优良的家风形成,往往是通过创立者的建立,和几代甚至数代人的不懈努力,践行而形成的,通过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相互濡染的家庭教育氛围,在生活的点滴之中不断地践行,形成一种无言、无声的教诲,最为直观、最为直接、最为基本、最为经常的家庭教育,在一代又一代的践行过程中,铸就了家庭言传身教的典范,铸就一代又一代的英才。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最为重要的、无以替代的精神财富;它弥漫于整个家庭或家族之中,影响到每一个家庭成员,惠泽于家庭的成员;家风也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魂魄之所在,支撑着家庭的进步与发展。
只有把的良好风气融入到每个家庭的血脉中,不断地规范做人做事的思维和方法,良好家风才能坚实并历经风雨传承下来。只有让良好风气与千家万户共同价值追求相互融合、互为依托、共生共长,才能在全社会激发出崇德向善的正能量。
最近,电视上举办的一个节目搞得不错,值得称赞。节目内容即“家风”教育在社会发展上的作用。这个内容在当今社会的确很重要,宣传中华精神文明,弘扬“尊老爱幼”光荣传统。我们要从家庭内部做起,从社会基层实际生活出发,开启心灵窗户,传承伟大的民族精神,对社会未来发展十分必要的。
家庭是社会最小组合单位,也是最基础的社会分子。没有小家庭就没有社会大家庭。和睦、和谐的家庭关系,是社会稳定的基石。中国是文明古国,有着几千年的光荣历史。在传统思想教育史册上有着璀璨奇葩——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还有家风教育汇聚成中华精神文明的核心。在这百花盛开的园地里有许许多多代表人物,人们把关公、岳飞等人物塑造成“仁、义、礼、孝……”的化身,以忠孝为人生必须遵循准则,光荣的传统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家教在传统教育中起到积极的不可低估的作用。迄今社会上大多数的家庭,继续秉承祖先的教诲,弘扬光荣传统,勤俭持家过日子,以尊老爱幼为出发点建设和睦和谐的家庭关系。这样和谐稳定的家庭关系对社会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值得称赞,值得渲染,促进社会稳定,快速向前发展进步。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由于一切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人人向“钱”看齐,社会上滋生了一种畸形的思想观念:金钱至上。在这种极其不健康的思想影响下,对中华传统的精神文明冲击很大,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健康发展起到负而作用,而且影响极坏。一些人在社会公共活动场合上公开宣称:良心值几个钱?可以断言,“良心”无价之宝藏。“良心”是衡量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的基础。
钱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质,维持人的生存必备基础。但是,良心是衡量做人是准则,是纯洁心灵中的核心,参与社会活动应遵循的公德规则。失去了良心的人,其行为规则将是杂乱无章的,也是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之一。
家庭关系和睦、和谐,融洽,这与良好的“家风”,传承文明思想教育有直接关系。对孩子的家风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家庭教育,灌输文明的思想,启蒙教育影响人的一生。在经济发展大浪潮下,物质生活水平不断的提升,精神文化生活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向前迈进。传统的文明不能遗弃,中华文明精华不能丢掉,要坚持弘扬传承下去,东方古国文明风采不能没有。伟大的中华民族行进在世界舞台上,要有风度,有神韵,展示中华民族的文明思想精华,优良的“家风”教育在此会发挥出积极作用的。
总之,良好的家风传承是社会风尚的健康发展前提,每个家庭都应构建起具有各自特色的家风和家教,作为家庭的核心人物责无旁贷应该担当起这一重任,形成家庭的凝聚合力,给力社会风尚进步发展;给力伟大的“中国梦我的梦”的实现;千万个家庭组合成一股强大的振兴中华力量!
流年岁月,轻轻的翻开了中华民族的史册,点点滴滴的文字,绘声绘色的画面,交织成中华民族历经沧桑的岁月,勾勒出中华民族久经不衰的历史。翻看史册,阅览了三国两晋时不尽的剑影刀光;阅览了五代十国时繁荣的景象;享受了大唐盛世和平富饶的生活;欣赏了宋元明清殿前宏伟的琉璃。岁月,就在朝代的周而复始一点点流逝。它时刻警示着“龙的传人”,让我们挺起脊梁,团结一致,奋发向上。
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有奋发向上的精神,而立志又决定了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命运与在前进道路上的方向。从当初的元谋人时代到现在的小康时代,这质的飞跃是靠我们的先祖用双手拼搏出来的,在无道暴戾的时代,炎黄子孙同仇敌忾,团结一致,开创新的幸福时代,多次出现盛世时期,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光有民族经历的荣盛之巅,还有让很多笔黑暗与耻辱的划痕。
清初,统治者固步自封,重本抑末,自认为天朝无需与外国交流,便闭关锁国。19世纪上半期,鸦片大量流入中国,外国商人疯狂肆虐,牟取暴利,使许多白银外流。爱国义臣林则徐于虎门销烟,后爆发鸦片战争,由于中国落后签订《南京条约》,后外国列强发动多次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由于清朝统治者腐败无能签订《瑷珲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这些条约加剧了中国的贫弱,还令我们丧失了园林瑰宝——圆明园,并且丧权辱国,有义士云:“一撮历史渣滓,玷污纯洁清白,留下铁的罪证,教育我们认识江山如此多娇,原沃一腔碧血、勿忘过去。”而后在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军无耻的预谋制造了柳条湖事件,令人伤痛的九一八事变爆发了。四个多月,因重庆置之不理,使东北三省沦陷,东北三千万同胞过着耻辱的亡国奴生活。而后又有了血染卢沟桥,南京大屠杀,其中还有可恶的百人大屠杀比赛,731细菌武器研究所等,他们就像一把把盐巴散在中国这块受伤的宝地上。经过八年艰苦抗战,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台湾也重回祖国的怀抱
但是这次胜利是有多少血肉筑成,用多少条人命铺垫的`呢?我们这些炎黄子孙要记住在逆境中崛起,回首历史岁月,在绝境中也有很多英雄人才涌现,乱世也能出英雄:衰而有林则徐硝烟,败而有邓世昌沉船,耻才有左宗棠收地,辱才现谭嗣同殉国…所以当我们当我们身处逆境时,要勇敢面对,努力征服。
最近,中日双方于钓鱼岛事件上争论不休,引起了多方面焦点关注,日本想借钓鱼岛事件挑起事端,引发战争,钓鱼岛一直是我们中国的领土,我们决不会割让,而日本非法扣留我国渔船船长是违背道德的,我们应该为维护正义而战斗。不能让屈辱的历史重演。我们反对战争,但我们不怕战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人类漫漫的文化长廊中,一直都是一颗神秘璀璨的东方明珠,一幅精美绝伦的传世之作,无论历史的车轮怎样的前进,人类社会怎样的变迁,都不能使它暗淡无光,相反它会慢慢沉淀下来熔铸成龙的脊梁,使龙的传人更加儒雅,更加睿智。
我们是90的一代,更应该自强,铭记耻辱,正如:“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我们这一代龙的传人更应该挺起我们的脊梁,弘扬我们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美德,振兴中华,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新生代将塑造一个“可爱的中国”!
又过了一个生日,年纪已经到了古人说的“三十而立”,对于“立”的含义,想起小时候爷爷一直挂在嘴边教导我的话——“明德守信,为立心之本;勤勉高节,为立身之本;忠君孝祖,为立人之本。”当时我年纪还小,爷爷一遍一遍的解释给我听,他告诉我一定要像爸爸一样牢记这句话,遇到事情多想想,就知道应该怎样做了。现在虽然爷爷不在了,但是这句话一直伴随我成长,我想,这应该就是我们家的家训。
对于这个家训,我最早记住的是“明德守信”。小时候,在田字方格本上学写字,爷爷就会在旁边说,写字要写满整个“田”字格,横平竖直,就像做人一样,大大方方,品德正直。一个品行不端、德行糟糕的人不可能结识真正的朋友,获得长久的成功。信用很重要,答应别人的事情,哪怕再难也要做到。爷爷说的多,我听得也多,但是直到亲眼目睹了一件事才让我深刻领悟这些话的意思。
妹妹两三岁的时候,有一次病了要去医院,但是她害怕打针,一直哭闹个不停,爸爸着急的情况下就答应她说不打针,只是给医生看下。我陪着妹妹,跟着爸爸一起到了医院。医生检查完之后,悄悄地和爸爸说妹妹需要打针,示意要爸爸配合他一下,爸爸想了想就抱起妹妹,哄她,转移她的注意力,医生就趁机快速地给妹妹打了针。妹妹意识到疼的时候已经打完了,马上大哭。这是在医院经常见到的一幕,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惊呆了在场的人。只听到“啪!”的一声,妹妹狠狠的给了爸爸一个耳光!因为她是被抱着,离爸爸的脸最近,小孩子也不懂得控制力道,不知道是因为打的大力,还是因为生气,爸爸的脸立马就红了,看着爸爸一口气憋在嘴里,脖子青筋都起来了,眉毛也紧紧皱着,怒生生的瞪着妹妹。
暴风雨前的低气压,估计下一秒就要爆发。周围人都屏住呼吸,可妹妹还不会看脸色地边哭边喊“爸爸,你人,说好不打针的,你说话不算数!”谁知道,爸爸突然意识到了什么,刚刚憋的那口气被爸爸深深的吐了出来,下一秒居然对着妹妹尴尬生硬地扬起嘴角,可能是想让他自己看起来是在笑吧,轻轻地拍着哭的很委屈的妹妹,温柔的说:“是,是,对不起,是爸爸说谎了,是爸爸说话不算数,爸爸错了,下次绝对不会不守信用了”,最后和妹妹勾了勾小手指才算了结了这件事。
即使一个大男人,也不绝能失信于一个两三岁的小女孩,爸爸做到了!这一幕这么多年一直在我的脑海里,清晰,深刻。事到如今,在家庭聚会上,妈妈还会时不时聊起这件事,妹妹也很是歉意,爸爸却一直严肃地坚持说妹妹当时做的对,“‘人而无信,百事皆虚’,我们大家都要铭记“明德守信”,此为立心之本,欲立人需立身,欲立身,先立心。”
此外家训的另外两点,我也一直用来自律。“勤勉高节”和“忠君孝祖”,人要勤奋自勉,对辛苦劳累之事报感激之心,趁机增进自己的能力,积累经验,磨炼意志,要像松柏的坚贞劲直,对领导要忠贞,对长辈要孝顺,顺其意,听其命,且不忠不孝之人勿近,但不能愚忠愚孝,人都有疏漏犯错的时候,应该选择合适的方式提醒并帮助改正,才是真正的忠孝。
对于这句家训,长辈们始终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许多年过去了,我慢慢体会到这几句话的深刻意义,从理解它,到以它为指路明灯,用以立身处世,持家就业。现在我也到了即将为人父的年纪,我会将这个家训说给我的孩子听,并像祖辈教导我一样教导他们,并叫他们传承给他们的子孙后代。
好的家规家训,不仅是祖祖辈辈对后代的鞭笞,也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代的希望。无规矩不成方圆,树立端正的家风,继承优秀的家规和家训,更是值得弘扬的民族文化。
中国历来特别重视家族传承与家庭教育,自古就有许多家训,甚至是今天个别有名望的大家族依旧延续着祖上的谆谆教导,一经提起这些家风、家训来聊聊时,自然会别有一番滋味和特别自豪的情感。
记得小时候每每外出时,父母会百般叮咛:紧睁眼、慢张口、谦虚谨慎、待人接物要有礼貌如此云云。父母的这些教育使我领悟到的无怪乎是:谨言慎行、为人低调。这些教导的话语虽不大气,但也相当的适用中肯,在普通民众间为人处事去使用也是恰到好处的。
每当穿梭在文化名城的小巷深处时,不经意间就会看到“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匾额。尽管房屋已是老旧简陋,但有了这些穿越历史的家训,才更能显示出房屋主人曾经沧桑的经历以及世代延续家风所带来的家业平安的传承。细细品味这十个字,不免让人陷入沉思,回味深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家风”传承的重要性,不亚于血缘的传承。“忠厚”与“诗书”,就是中国古人所强烈追求的理想精神与文化特质。古人渴望这种精神与生活方式能够世代相传,也就把它作为家族兴旺与骄傲一种图腾符号。
中国古代重农桑,“耕读传家”是古人世世代代最理想的生活方式。耕田既事稼穑,又丰五谷,既养家糊口,又安身立命。读书则是既知诗书,又达礼义,既能自强不息又能厚德载物。然而中国历史上大多数老百姓虽与名门望族无缘,但他们都有自己的家风传承。透过历史来看,每个家族好的“家风”都称得上是中国人千百年来薪火相传的信仰,所以“耕读传家”就是在以农耕文明著称的中华民族中所有中国人共同的家风了。“耕读传家”不但让国人学会做人,而且还让国人学会谋生,从古至今已经深深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了。
历史上能够传承数十代、辉煌不灭的家族是不多见的。大多是显赫一时,后因家风不继,子孙不能够维系家风,或是世事变迁大难临头,使得家族分崩离析,瞬间灰飞烟灭,给后人留下“俱往矣”的无限慨叹。正如《红楼梦》里的“好了歌”唱得一样苍凉,“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一曲残香,就会又给我们漂浮出了历史上曾经的那份感伤和苍凉。然而在今天千千万万个家庭中,还能有多少“蛙鸣稻浪,诗书吟唱”可言呢?渐行渐远的“耕读传家”也许就只能成为当今世人的无限乡愁吧。
有幸读到《曾国藩家书》,全书以“重德修身”为宗旨,真实细密,平常而又深入地教化着子孙后代。曾国藩对自己及家人要求非常高,不仅在封建的清王朝末期成为修身治家道德楷模,也让崇尚礼仪的儒士大家称誉为“道德文章冠冕一代”。曾国藩认为持家教子要注意以下十事,勤理家事,严明家规;尽孝悌,除骄逸;习劳苦为要义;不可有余财;联姻不必定富室名门;家事忌奢尚俭;治家注重:考、宝、早、扫、书、疏、鱼、猪八字;亲戚交往宜重情轻物;不可厌倦家常琐事;择良师以求教。《曾国藩家书》可谓概括了中国古代持家立业的基本生活理念和世代相传的传统。无论是从修身持家、交友教子、还是处事理财、为政治学等都十分的详实细致,对于我们现世也不愧为一部生动的生活宝鉴。这些教导对现代人仍有教育指导意义,也令现代的“纨绔子弟”以及那些被“官二代”“富二代”坑过的“爹”们感想颇深吧!
生活中我们要懂敬畏,做人要有底线,这是我们在中国传统教育中所总结出的教诲,即使在不懂敬畏、缺乏底线的今天仍有无数中国人在坚持。我们必须坚持好的家风,好的家风能够培育出家之骄子、国之栋梁;树立好的家规就能够培养出更多的品行良好的国之公民。
藏传佛教,或称藏语系佛教,又称为喇嘛教,是指传入西藏的佛教分支。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南传佛教并称佛教三大体系。藏传佛教是以大乘佛教为主,其下又可分成密教与显教传承。虽然藏传佛教中并没有小乘佛教传承,但是说一切有部及经量部对藏传佛教的形成,仍有很深远的影响。藏传佛教是在我国青海、西藏、内蒙古以及现在距离西藏较近等地区流行的一种宗教。公元7世纪佛教密宗传入西藏。也称为喇嘛教。自称“佛教”或“内道”。有人误以为藏传佛教不是真正的佛教,而是佛教与西藏本地宗教“苯教”结合的产物,实则是彻底的误解。佛教之所以为佛教,在于其三藏经典与戒律,以及法脉的传承。藏传佛教所依据者是真实的三藏经典,而未经过其他宗教修改;藏传佛教的戒律体系是真实的佛教体系,比丘、比丘尼、居士瑜伽士等戒律一应俱全;在法脉上,从释迦牟尼佛一直延续到今天,由清净证悟的大德传承代代相传至今。藏传佛教可以说是完整地保存了整个佛教的形式与精髓,相反地,汉地佛教则依据本地风俗而舍弃了一些内容,例如汉地没有班智达这些概念,没有辩经等,这些都是佛教本身就具有的东西,又如汉地佛教造像方面也偏重于姿态优美的佛与菩萨形象,而对形象可怖的菩萨,则少有造像,而西藏佛教则不如此对待。而苯教本身属于外道,但也有相当数量的鬼神皈依这个宗教,也有很多护法神,莲花生大师在应藏王邀请,从印度来到藏地之后,降伏了这些苯教的鬼神,使之皈依佛教。现在一些佛教的大德,也因为一些特殊的用意,学习苯教的教法而成为苯教的上师,虽然如此,佛教仍旧是佛教,并未加入苯教的元素,但苯教却参杂越来越多的佛教元素。藏传佛教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藏族地区形成和经藏族地区传播并影响其他地区(如蒙古、锡金、不丹等地)的佛教;二是指用藏文、藏语传播的佛教,如蒙古、纳西、裕固、土族等民族即使有自己的语言或文字,但讲授、辩理、念诵和写作仍用藏语和藏文,故又称“藏语系佛教”。藏语系佛教始于7世纪中叶,当时的藏王松赞干布迎娶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时,两位公主分别带去了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和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以及大量佛经。依据藏地佛教史记载松赞干布本身为十一面千手观音,文成公主与尺尊公主分别为绿度母和白度母,后建大昭寺和小昭寺佛教大规模地传入西藏应该从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时开始。佛教从两个方向传入,汉地和印度。当时的西藏松赞干布藏王,在他的两个妻子,唐文成公主和尼泊尔毗俱胝,藏名尺尊公主共同的影响下皈依了佛教。他派遣大臣端美三菩提等十六人到印度学习梵文和佛经,回来后创造了藏语文字并开始翻译了一些佛经,并制定法律明令人民要虔信佛教,佛教开始在吐蕃传播起来。随着喇嘛教在西藏的发展,上层喇嘛逐步掌握地方政权,最后形成了独特的、政教合一的藏传佛教清王朝通过尊奉藏传佛教,与生活在西藏、云南、四川、青海、甘肃、新疆、内外蒙和东北地区的蒙、藏民族建立了强大有力的共同的精神信仰纽带,进而控制了东北到西北、西南的广大地区,为入关统一中国创造了重要条件。藏传佛教于后弘期时传入 青海、四川、甘肃、内蒙、云南及今蒙古国,13世纪后开始传入元、明、清宫廷,对中央政府的治藏政策和宗教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还先后传入尼泊尔、不丹、锡金、拉达克等周边邻国及邻境。上世纪初,开始传入欧美,分别建有传教中心或藏传佛教研究机构,并得到发展,现已成为西方国家的宗教信仰之一。赤松德赞对佛教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首先,迎印度僧人寂护和莲花生入藏。寂护和莲华生入藏之后,首先建立了桑耶寺,在桑耶寺建成后,赤松德赞特地派人到印度请来12位僧人,为7位吐蕃贵族青年剃度授戒。这7人出家是西藏佛教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件大事,是藏人出家之始,他们在藏文史籍中被尊称为“七觉士”。并请译师从梵文翻译大批佛典,同时也从汉文翻译一些佛经。因此,佛教三宝——佛、法、僧终于齐备。此时译经事业开始兴盛。这段时期共编著了四部目录:旁塘目录、丹噶目录、青浦目录。但在九世纪中叶,西藏佛教曾一度遭到破坏,即所谓朗达玛灭法,曾有一段时间(842-978)佛教沉寂了。 称为“黑暗时代”。赤祖德赞的兴佛措施和把王朝军政大权交给佛教僧人的做法,引起贵族们的不满。贵族们谋害了赤祖德赞,拥立朗达玛为赞普后,展开了大规模的禁佛运动。桑耶寺等著名寺院都被封闭,大昭寺改为屠宰场,释迦牟尼等身像被埋藏起来。因为是文成公主把释迦牟尼佛像从内地带来并使吐蕃有了佛教,故文成公主被禁佛者说成是魔鬼的转世。僧人被勒令改信苯教,不愿从命而又戒杀生的僧人被强迫操起弓箭,带着猎狗去山上打猎。佛教寺庙内的壁画被涂抹掉后,又在上面画僧人饮酒作乐的画。许多佛像被拖出寺院钉上钉子扔入河中,大量佛经被烧毁或扔到水中。这次禁佛运动对佛教的打击是非常沉重的,以致西藏宗教史籍把朗达玛以后的近百年间称为“灭法期”或“黑暗时代”。朗达玛灭佛一百年之后,佛教后来由原西康地区和卫藏地区再度传入,西藏佛教又得复苏。朗达玛灭佛之前佛教在西藏的传播称为藏传佛教的“前弘期”,之后称为“后弘期”。藏传佛教后弘期根据佛教传入路线的不同,分为上路弘传和下路弘传。这样,佛教逐渐在吐蕃复兴,并发展成独具高原民族特色的藏传佛教,而且从11世纪开始陆续形成各种支派,到15世纪初格鲁派的形成,藏传佛教的派别分支才最终定型。主要有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等前期四大派和后期的格鲁派等。格鲁派兴起后,噶当派则并入格鲁派而不单独存在。藏传佛教的派别差异既不像印度的小乘十八派是由于其遵行的戒律不同而分派,也有异于印度的大乘因其主张的教义不同而分派。其派别差异是因不同师承、不同修持教授、所据不同经典和对经典的不同理解等佛教内部因素和不同地域、不同施主等教外因素而形成众多派别。这是藏传佛教的又一特点。活佛,是藏传佛教发展到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产物,也是青藏高原这块神奇的雪域之地培育出的一种独特的宗教文化现象,在世界宗教舞台上独树一帜。时至今日,各宗派的"活佛"依然是藏传佛教中最重要的宗教神职人员,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在广大信教群众中享有至高无上的宗教地位。关于活佛的转世制度,发端于十二世纪初。公元1193年,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的创始人都松钦巴(意指圣识三时,三时即过去、现在和将来)大师,临终时口嘱他将转世,后人遵循大师遗言寻找并认定转世灵童,从而开了藏传佛教活佛转世之先河。此后,活佛转世这一新生的宗教制度相续被藏传佛教各宗派所普遍采纳,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对于活佛转世灵童的寻找、认定、教育等一整套严格而系统的制度。使活佛世系像雨后春笋般地在青藏高原出现。说到藏传佛教不得不说具有藏传佛教特色的天葬。从传统的角度看,天葬风俗与佛教教义十分吻合,是与佛教的发展息息相关的一种藏俗。行天葬是最高境界的施舍。在佛教中,“布施”是信徒的标志之一, 它直接关系到信徒未来能否成佛得道的关键, 而“布施”之中的最高境界是“施舍”。按照佛教教义, 人死以后,灵魂便离开肉体进入新的轮回, 而肉体只像一件衣服一样再无用处。但死后将尸体喂鹰,又算是人身的最后一次善事,作为“布施”施舍给其他生物也算是发挥了其最后的价值。天葬就是一种最彻底的施舍,天葬并不是死者要借鹰的翅膀把灵魂带上天界。在藏族的丧葬文化中,灵魂和躯体是两个各自独立存在的概念,无论是藏族原始宗教(苯教) 对死亡的认识或者藏传佛教信徒中对死亡的解释,都是把灵魂和躯体截然的分开,天葬这种丧葬方式把尸体喂鹰, 只不过是这个死者的最后一次施舍, 灵魂已经离开了的躯壳,让它喂鹰,就是发最后的一次慈悲。将自己的肉体奉献给天葬台上的秃鹫和那些无形的生灵,从而在此生的最后做了一件有功德的事情。藏族的丧葬习俗是与藏族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天葬里有佛的慈悲、爱心、利众、施舍的观念在里面,应该肯定的是它们都受到宗教的深刻影响,共性很多,人们对死的观念也几乎是一致的,正因为佛教的慈悲之心在天葬得到充分的体现,所以绝大多数的藏族人选择这一葬仪的原因。说到藏传佛教不得不说具有藏传佛教特色的天葬。从传统的角度看,天葬风俗与佛教教义十分吻合,是与佛教的发展息息相关的一种藏俗。行天葬是最高境界的施舍。在佛教中,“布施”是信徒的标志之一, 它直接关系到信徒未来能否成佛得道的关键, 而“布施”之中的最高境界是“施舍”。按照佛教教义, 人死以后,灵魂便离开肉体进入新的轮回, 而肉体只像一件衣服一样再无用处。但死后将尸体喂鹰,又算是人身的最后一次善事,作为“布施”施舍给其他生物也算是发挥了其最后的价值。天葬就是一种最彻底的施舍,天葬并不是死者要借鹰的翅膀把灵魂带上天界。在藏族的丧葬文化中,灵魂和躯体是两个各自独立存在的概念,无论是藏族原始宗教(苯教) 对死亡的认识或者藏传佛教信徒中对死亡的解释,都是把灵魂和躯体截然的分开,天葬这种丧葬方式把尸体喂鹰, 只不过是这个死者的最后一次施舍, 灵魂已经离开了的躯壳,让它喂鹰,就是发最后的一次慈悲。将自己的肉体奉献给天葬台上的秃鹫和那些无形的生灵,从而在此生的最后做了一件有功德的事情。藏族的丧葬习俗是与藏族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天葬里有佛的慈悲、爱心、利众、施舍的观念在里面,应该肯定的是它们都受到宗教的深刻影响,共性很多,人们对死的观念也几乎是一致的,正因为佛教的慈悲之心在天葬得到充分的体现,所以绝大多数的藏族人选择这一葬仪的原因。藏传佛教徒常念六字真言,恰如内地佛教徒常念“南无阿弥陀佛”。在藏区“六字真言”成为藏传佛教使用率最高的诵咒,几乎到了无人不知,无人不念的地步。不少人在六字真言的诵颂中降生,又在六字真言的诵颂中离世。六字真言几乎伴随着广大信教僧俗的悠悠人生,在藏区你可到处见到六字真言的字迹,“六字真言”印于经幡,飘扬于高山峻岭,江河湖吽和牧帐刹顶。飘扬于高空,流淌于江河,还刻于石块摩崖,日积月累形成壮观的高原嘛呢石刻奇景,如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境内一处嘛呢石刻就有上亿之多。藏传佛教寺院的周围,佛堂佛殿的四周都有无数个里而装有“六字真言”的嘛呢轮,有些藏家门道两侧排列着嘛呢经轮,小到信徒们手拿的转经筒上刻的是六字真言,大到一间房子大小的转经轮上刻的也是六字真言。还有的书写在宽长的布条上,藏于经筒中。千百年来,藏族僧俗用此简短的真言,祈求幸福,驱逐烦恼,净化心灵。藏传佛教徒对六字真言尊崇之深厚,信仰之虔诚,确实非同寻常。若说六字真言是藏传佛教经典的根基,那么六字真言也是藏传佛教的徽章。在世人关注藏传佛教文化研究的今天,六字真言不单纯是人们祈求幸福的祷词,而有它更富魅力的文化内涵——那就是它凝聚着千百万僧俗群众的心,使他们自强不息,奋勇向前。
家庭传承模式面临现实冲击儿童是民族文化血脉的继承者和文化基因的承载体。儿童获得文化传承的知识首先是从家庭开始的,比如土家族、畲族等民族,有语言而没有本民族文字,他们的文化靠口耳相传,言传身教,孩子自一出生就开始了文化传承与习得的过程。这种家庭与文化传承的关系是人类最古老、最强韧的关系之一。但是在今天,这种关系出现了松动的迹象。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很多外出务工人员将孩子留在了农村,出现了大批“留守儿童”。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例,长年在外务工的青壮年人数在10万左右,其中80%是朝鲜族,留守儿童达到3万多人,其中个别学校的个别班级有85%以上的学生是留守儿童。在中西部地区,留守儿童也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群体,其中有不少是少数民族儿童。这种人口流动的趋势带来了文化生态的改变,民族文化的家庭传承方式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一些青壮年在经济发达地区创业、成家而后定居,置身于一个没有本民族文化底蕴的城市,民族传统习惯的保持更加困难。文化生态具有不可再生性,传统纽带一旦被割断,要想再重新拾起难上加难。另外一个冲击来自集中规模办寄宿制学校。有些农村地区开始推行低年级寄宿制学校,三年级小学生基本要求到各所属的乡镇完全小学寄宿。这样,学生的学习条件的确得到了改善,但长年的寄宿生活使少数民族学生与家庭的接触大大减少,使得那些原本依附于本民族文化之上的儿童的个人行为和经验日渐淡薄,对本民族的认同也随之减弱。这种情况已经引起了很多有识之士的忧虑。学校教育能否扛起文化传承的大旗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人们将更多的目光转向了学校教育。在不少学校,民族文化的教育也已经开始。云南省昆明市明德民族中学通过开设“民族常识”、“民族文化”、“阿语基础”等课程对学生进行教育,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校本课程(现行课程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即以校为本开发的课程)体系;贵州省贵阳市民族中学将民族知识校本课、民族体育、民族歌舞、民族手工艺制作纳入各年级教学计划,全校100%的学生都能得到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宁夏自治区银川市六中则以学校大型活动和常规活动为契机,开展了一系列的民族文化活动;江苏省南通市西藏民族中学把藏语文课程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开展民族历史文化教育和民族节庆活动,让这些与父母相隔千里的藏族学子也能感受到浓浓的民族文化氛围。但是记者了解到,民族文化的学校传承还有不少难题需要破解。其一,师资缺乏民族文化的传承,关键在于教师。在不少民族学校,师资问题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湖北省仙桃市沔城回民中学就面临这样的问题:“我们没有专业的民族教师,教民族文化课程的教师基本上都是兼职教师,真正懂得回族文化内涵的教师则更少,参加过培训的教师根本没有,上课方式还很呆板。”在青海省西宁市,有的民族学校因为缺少具备相关教学能力的教师,把开设阿语课的任务交给了清真寺承担,由清真寺阿訇对学生进行普及性的知识教育。农村地区、偏远山区的民族学校师资力量本来就很薄弱,要想再解决民族文化课程的师资问题,对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其二,语言危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每一种语言都蕴藏着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智慧,寄托着深厚复杂的民族情感。对于我国许多少数民族来说,民族语言是他们最古老、最辉煌的成就,是他们世世代代创造能力的主要表现。为了保护民族语言,我国在条件成熟的民族地区实行了双语教育。如新疆、内蒙古、吉林延边、西藏等地,都开展了双语教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民族出版物的挖掘和整理工作也成绩斐然。但是在另外一些地方,民族语言的传承情况令人担忧,很多语言现在正在成为濒危语言。比如满语,现在全国能讲满语的人也就100人左右,而精通满语的人不足50人,而且多数都年龄偏大。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民族中学校校长高春梅说:“我小时候居住在达斡尔族自然屯,所有达斡尔族的孩子都用母语交流,甚至连汉族等其他民族的孩子也都会用达斡尔语交流。如今在民族地区,40多岁的汉族兄弟还能用达语交流,但是达斡尔族的青少年却很少会说母语了,人与人交流的主导语言完全变成了汉语。”达斡尔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语言的传承面临更大挑战。同样在东北,赫哲语也没有文字记载,现在能说赫哲语、懂赫哲族历史的也就20多人。在我国,像达斡尔族、赫哲族这样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民族一共有29个。民族语言的危机,部分来自于民族成员对自己的语言、文化缺乏正确的认知,认为本民族的弱势地位是由文化造成的,产生了对民族耻于认同的心理,导致青少年对自己的“母语”不熟悉、不了解、不喜欢的不正常状况,对有关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没有任何了解,甚至表现得极为冷漠。民族语言的危机还源于社会经济的压力。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形势下,学习民族语言之后的出口问题是教师、家长关注的焦点。近几年来,受到中韩贸易的影响,朝鲜族语言成为了香饽饽,有些汉族学生甚至转到朝鲜族学校读书学习。但是其他一些民族语言的学习,情况就没有这么乐观了。有些少数民族认为自己的语言不实用,没有保留的价值,抛弃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化,转而使用另外一种语言,民族学校的学生也大量流入汉族学校学习。即使在开展双语教学的民族地区,这样的现象也不鲜见。在全球化、现代化的背景下,如何转变民族成员的观念,形成“文化自觉”,让民族语言得到更好的传承,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命题。其三,关注不够学校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阵地。但在不少地方,民族学校的发展非常艰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随着集中办学的推进,不少民族学校面临被兼并的危险。一些民族学校迫于生存压力,更改了校名。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目前国家的政策倾斜性还不强,资金扶持的力度不够。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师资培训、民族文化活动的开展等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但是目前还没有足够的经费来做保障,民族文化的传承在民族中小学还处于自发阶段,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再加上民族地区相对贫困,发展举步维艰。在很多地方,民族文化的学校传承缺乏整体规划。其四,传承困惑民族文化包含一个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在学校传承中,如何去梳理这些内容,如何界定传承的范围,哪些文化可以注入时代元素使其走得更远,都是困扰民族学校的难题。在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如何发挥民族文化对学生的吸引力,解决生源问题,如何应对当前应试教育的影响,解决民族文化传承与提高升学率的矛盾,是这些地区民族学校的校长最头疼的问题。部分民族学校领导缺乏民族感情,忽略了传承、弘扬、保护民族文化的职责,还有的认为,民族文化进校园是一种作秀,是一种形式主义,在民族文化传承方面措施不力。在传承的模式上,如何突破现有的模式,使传承的载体从显性向隐性渗透,使民族文化的精髓真正融入到少数民族学生的血液中,而不仅仅是表面光鲜亮丽的文艺演出,这又是一个难题。在学校教育充分发挥出对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功能之前,民族地区原生态文化氛围的保护更加紧迫。在一些注重记忆和口传心授民族传统技艺濒临消失之前,如何培养好接班人,如何实现与学校教育的对接,考验着政府与学校的决心和智慧。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如果完全丧失了自己的文化传统,那么,这个民族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许多发展中的国家、民族在经历经济发展巨变的过程中,其传统文化都经历了从被忽视到重新回归的过程。我们应该吸取前车之鉴,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问题上做好充分的准备,及时破解传承中的难题,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建议去下西宁和西藏,你会有更深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