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幼儿园游戏师生互动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幼儿园游戏师生互动研究论文

师幼互动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形态,它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教师内在教育观念、教育能力和外显教育手段于教育行为相结合的综合表现。师幼互动,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互动,是指在教师和幼儿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和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在日常生活中,幼儿还广泛地与幼儿和家长、同伴及社会上的他人发生互动。教师除与幼儿互动外,也与幼儿家长、同事及他人发生交往互动。师幼互动特指发生在师幼双方间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它是教师、幼儿各自人际互动系统中的一种特殊和主要的形式。那么,如何构建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呢? 一、找到师幼互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幼儿的主体地位缺失 在师幼互动中,教师与幼儿都是互动行为的主体,无论在互动行为的发起和行为的反馈方面都应具有主动权。但是,在现实的幼儿教育活动中,教师往往更多地处于主动者的地位,她们控制着互动行为的发起和互动过程,左右着幼儿的行为,而幼儿常常处于服从、依赖的被动地位,他们在互动中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而幼儿在互动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二)师幼互动模式单一 在幼儿园师幼互动中,教师与幼儿的互动主要表现为一种教育与被教育,指导与被指导、管理与被管理、照顾与被照顾的倾斜式互动。尤其是在集体教育活动中,教师作为教育者组织、控制着整个教育过程,掌握着师幼互动的主动权,幼儿被期待的应该是保持安静,听从教师的教育与指导,而不能不经教师的允许随意打断教师精心策划的教育进程,也不能任意发起与教师或与同伴的互动行为。幼儿的互动被严格地限制在一定的时间与范围内,而且主要是配合教师的教育内容与教育行为。幼儿在许多事情上,包括能不能再玩一次自己想玩的游戏,能不能离开自己的位置去取水,可不可以上厕所等,都得接受教师的指令,没有任何主动权与自主权。教师与幼儿之间进行彼此平等的交流与行为往来,相互问候、表达情感体验、共同游戏以及幼儿向教师主动发表见解等平行互动方式却很少体现。 二、和谐师幼关系创建的主要障碍分析 (一)对教学活动中的教师角色缺乏科学定位 师道尊严的传统让多数教师在更多的时候采用的是灌输式、鞭策式教育。教师往往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在规则的制定者和维护者,而把幼儿视为规则的绝对服从者。因此,在教育活动中,以“维护规则”为内容的控制与被控制的不平等交往是师幼关系的主要体现。 (二)幼儿的人格未得到尊重 随着社会的进步,幼儿教育也在不断地改进、发展和完善,但幼儿被看作什么都不懂、不会、完全由成人来主导的教育客体的传统观念依然存在。幼儿甚至没有独立的意志和人格,只有处于被动和服从的地位。因此,幼儿的人格未得到尊重。 (三)忽视了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许多幼儿教师虽然在思想上树立了“师幼双主体”的观念,但在现实的教育行为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在游戏活动中,教师会以减少纠纷和照顾幼儿安全为出发点,为幼儿制定细致的游戏规则,却忽略了幼儿能够在矛盾中自行生成规则的需要。 三、建构良好师幼关系的策略 (一)树立新型的教育观念和科学定位教师的角色,实现师幼之间的有效互动 幼儿教师应该设身处地地体验并理解幼儿的所作所为,以真诚、有爱和关怀的态度对待每一名幼儿。科学定位教师角色就要求幼儿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游戏和交往互动中,要注意体现幼儿真正的主体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为了实现师幼之间的有效互动,教师对幼儿的观察领悟能力,对自己行为的反思能力都必须提高,这样才能避免仅根据表面现象、主管意识去判定幼儿的行为。 (二)积极主动地与幼儿交往 教师与幼儿交往的态度影响师幼交往的效果与师幼关系的性质。因此为了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教师首先应以亲切、平等、尊重的态度积极主动地与幼儿交往,注重幼儿之间积极的情感交流。 (三)对幼儿和幼儿的活动真正关注并感兴趣 关注和感兴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和态度,其外在表现是教师与幼儿交往时所处的位置,他(她)的身体朝向、手势、面部表情,甚至是所用的感叹词等。 (四)理解、体谅与宽容地对待幼儿的错误 教师对幼儿所犯错误处理不当会对和谐师幼关系的建立产生消极影响。因此,教师首先应认识到幼儿是成长中的个体,其身心发展尚不成熟,犯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幼儿在许多方面的行为和成年人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需要设身处地地从幼儿的角度来考虑他们的感受和行为。幼儿是成长中的人,不像大人那样成熟。在他们身上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错误,需要教师引导、帮助、教育。纠偏正错、引导幼儿健康成长是教师的神圣职责,而不是额外负担。教师一定要理解、体谅和宽容幼儿,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谨言慎行,切莫以自己的好恶和兴趣,妄加评判。 (五)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 群体性是幼儿在托幼机构生活的一个主要特点,也是教师应当重视和利用的教育资源。 有这一个案例:在我的班级里有一个叫凯凯的幼儿,他是个行为问题较多的孩子,经常有小朋友告他的状:“老师,老师,凯凯咬我了!”“老师,凯凯打人了”“凯凯用脚踹我了!”……同时,也有很多的家长对老师提出要求:“别让我们的孩子和凯凯在一起玩!”“我们的孩子不能和凯凯坐在一起!”“凯凯不能睡在我的孩子旁边!”遇到这样的情况老师通常都很为难。我从事幼教工作这么多年来遇到的像凯凯这样的小朋友真的是很多,我感觉有个办法是比较实用的:我感觉班级中凡是像凯凯这样行为问题多的孩子他们大都比较聪明,而且他们的打人现象多属于无意识的动作,虽然行为问题比较多,教师抓住凯凯小朋友身上某一方面的优点,让全班的小朋友以正确的态度去认识和了解凯凯,让他为班级的小朋友做事情,为集体服务,或者请他帮助老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及时地在集体中表扬凯凯。这样既能帮助他在集体中树立威信同时也有效地控制了凯凯与其他小伙伴发生矛盾的机会,我觉得这种方法对问题儿童的处理上是很有效的。 如若想用全面的眼光看待幼儿的发展,就不能孤立地、片面地只强调某方面的发展,忽视人的整体和谐发展,而是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善于发现每个幼儿的特点。在教育实践中要杜绝只重智力而忽视德育、体育的片面做法。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要求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要尊重幼儿的感受,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鼓励幼儿的创造性。总之,只有和谐、健康、科学的互动氛围,能使课堂教学活动高效地完成,才能使教学活动熠熠生辉!

论文摘要: 在幼儿园教育体系中游戏和教学都不可相互替代。游戏能满足儿童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需要,帮助他们自由表达意愿,从而达到智慧和情感的平衡。而教育机构是不可能没有教学的,幼儿园也不例外。本文从整体上概述了幼儿园教学中课程与游戏的区别和联系,应该将二者进行有机的融合,同时对当前幼儿园教学课程与游戏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并提供了一些建议。

论文关键词: 幼儿园教学 游戏 渗透 课程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游戏蕴藏着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的契机,发展的多样性、差异性、自然性等特点,在游戏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游戏是早期儿童课程的核心。游戏不仅为教师提供了评价儿童的线索和完成课程目标的媒介,更重要的是,儿童通过游戏与群体的要求与不断发展的自我意识之间进行协调,在智力、社会性、体质和情感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要求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形式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强调活动的趣味性与综合性。

越来越多的事实告诉我们,只研究游戏本身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游戏与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游戏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与发展需要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在游戏中反映出自己的现实生活经验,让游戏成为幼儿创造的源泉,使游戏发挥出应有的教育价值。

(一)游戏给幼儿园课程注入了活力

幼儿园课程内容作为一个统一的、相互联系的整体,只有贴近幼儿的生活,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才能促进幼儿的发展。游戏是幼儿的生命和真实生活,渗透了课程意义的游戏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功能。

游戏和课程的渗透就好像血液和身体的关系,血液渗透在身体的每一部位,当血液的供应充足时,人的生命力会非常旺盛,当血液出现毛病时,人就会显得苍白无力。而游戏在课程中的地位与之相似,它渗透在课程设计、组织实施和评价之中。游戏作为一种内容和形式融入幼儿教育,不应是孤立的、分割的,它以反映幼儿完整的经验为目的.。安排游戏不是为游戏而游戏,而是为了借助游戏这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来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课程选择的形式和内容要注意趣味性,强调在内容之中渗透游戏性特征。

在教育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应该从孩子的体验来辨别游戏是否真正存在。如果课程中游戏成分较多,就会因其富有趣味性而深深吸引孩子,表现出较强的生命力;反之,教师可能因不自觉地猜疑幼儿已有的经验而过分使外部受到控制。如,教师的过多命令,提供经过精心准备,便于控制的材料,课程内容因而显得枯燥,幼儿常常会表现出厌烦、劳累。

(二)幼儿需要相互渗透、彼此联系的经验

各种各样的学科把儿童的世界割裂和肢解了,但是,学科互相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而是一个完整的世界,生活事件和现象是整体的、相互联系的。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价值从来就不是单一的,智力游戏绝对不可能只发展智力,就像角色游戏也有智力的价值一样。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以一定的方式与幼儿发生作用,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渗透在各个领域中。因此,幼儿园课程各个领域在目标、内容和形式上应该有机联系、相互支持,关注幼儿的整体生活,抓住生活、游戏和偶发事件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最大限度地将游戏与教育因素融合在一起,用生活化、游戏化的方法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幼儿教育的形式、内容贴近幼儿的生活和兴趣,帮助幼儿建构一个完整的经验体系。

(三)课程使游戏变得更有魅力

离开了幼儿园课程内容的游戏,就好像是没有源头的枯水,缺乏生命力和自身的免疫力。当幼儿缺乏基本的生活经验,幼儿的游戏就会在原有水平上徘徊。很多时候,由于内容和形式的贫瘠导致幼儿在游戏中频繁出现变换主题、改变游戏形式甚至有无所事事的打闹现象,从而难以实现教育目标。

从某种意义来说,幼儿园课程的实施就是设置一个丰富而相互联系的整体环境,将课程中相互渗透的各领域内容和经验迁移到游戏中来,增加游戏主题,丰富游戏情节,这样,不仅用课程滋养了游戏,增加了游戏自身对幼儿的吸引力,而且使幼儿的经验在游戏中得以延续,不断为游戏注入新的内容,帮助幼儿学习和过滤经验,促进幼儿智力和道德的成长,有指导的游戏更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游戏与课程有机联系、相互融合,游戏保持自身的基本特征,又发挥出教育价值。将游戏与教育活动相融合已成为一种趋势,比如:一日生活主要围绕主题来开展,游戏与教育活动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作为课程实施重要活动之一的游戏,所有活动都在幼儿主动积极地参与下以游戏或游戏性的方式出现。师幼关系表现出较多的互动性,教师是游戏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关怀和激发幼儿的兴趣,在游戏过程中认真努力地研究幼儿,与幼儿一起感受和体验,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和发现,把活动引向深入。

结 语

幼儿园是实施学前社会教育的专门机构,幼儿园教学是由游戏活动与教学课程共同构成的。在这个特定的教育环境中发生的游戏活动绝不等同于自然游戏活动,在这个环境中的教学活动也绝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教学活动。近年来,随着幼儿园教育改革的深化,同时也是为了尊重儿童以及体现儿童自主性的需要,游戏被推崇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探讨游戏与课程的关系对开展幼儿园游戏与教学活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炎,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黎安林,走近幼教实践[j],学前教育研究

幼儿园游戏幼儿园角色游戏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哥哥我可以给你完整的都是以前自己用过的来取

幼儿园幼儿游戏的研究论文

幼儿教育与游戏理论实践研究论文

一、游戏理论概况

游戏理论大致分为传统游戏理论和近现代游戏理论。传统游戏理论主要包括剩余精力理论、松弛理论、生活预备理论、生长理论、成熟理论;近现代理论主要有精神分析派的游戏理论、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学习理论、原苏联游戏理论。这些基于不同的出发点提出的游戏理论都有一定的合理性。我国的幼儿游戏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幼儿游戏的意义与作用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和提高,我国对于幼儿游戏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化,新时期我国的幼儿教育游戏理论,已经发展为“以儿童发展为本”的现代幼儿教育理念。现代幼儿教育理念,将幼儿教育的目标定位于贴近生活,充分考虑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实现“促进每一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充分的发展”,促进幼儿生动、活泼的发展,为幼儿终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游戏理论指导下的幼儿教育实践现状

1.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就认为游戏是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提出一系列认可游戏的积极作用的主张。但是在实践中,以知识传递为中心的学本位主义教学观,长期以来占据我国幼儿教育领域的统治地位。在这种教学观念指导下,幼儿仅仅是被动接收教师传递的知识信息的客体。教学方法是幼儿教师向幼儿的单向灌输。

长此以往,幼儿园就演变为应试教育的“预演”。游戏的设计与内容不仅是完全服务于课堂教学的`需要,而且游戏的实施与情节往往按照教师预先的设计与安排发展,这样的僵硬化、机械化的游戏设计难以发挥游戏对于幼儿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违背了将游戏理论引应用到幼儿教育领域的初衷。虽然在短期内可以达到使幼儿提前接受小学所学知识的效果,但是以扼杀和牺牲儿童的天性和长远发展为代价的,必须改变这种不足。

2.幼儿教育实践的有益探索

面对我国幼儿教育领域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关于幼儿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都发生深刻的变化。首先,在幼儿教育实践中,不再把幼儿视为被动接收知识的客体,而是肯定和越来越重视发展幼儿的主体地位,并认识到幼儿是自身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游戏是幼儿参与和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进而形成自身知识结构的重要媒介和载体。

教师应当提供和创造条件引导幼儿进行游戏。其次,重视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这种观点认为,个体差异广泛存在于幼儿之间,主张因材施教,反对“一刀切”的游戏方法,促进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四、结语总之,游戏在激发幼儿天性,培养和发展幼儿个性,促进幼儿的长远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应当认识到游戏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和研究符合儿童发展规律和特点的游戏理论,并将游戏理论应用到幼儿教育实践中,促进幼儿在快乐、愉悦的环境中实现全面发展。

《试论幼儿游戏教育教学》

摘要:游戏符合幼儿好动的年龄特征,切合他们具体形象的认知特点。妙趣横生的游戏和生动活泼的组织形式,能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孩子。前苏联的阿尔金称游戏为“儿童的心理维生素”。幼儿游戏蕴藏着幼儿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的契机,发展的多样性、差异性、自然性等特点在游戏中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这是游戏的本质所决定的。

关键词:幼儿 游戏 教学

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活动,是幼儿的天性。游戏能把幼儿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的学习,能把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形象,能最大程度激起幼儿学习的兴趣。在幼儿阶段的游戏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积极的树立正确的游戏观,充分发挥游戏的教育作用,合理运用各种游戏,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开发孩子智力以及培养孩子各方面能力,引导孩子健康成长。以下是笔者在多年的幼儿教育中总结的几点看法,在此和广大同仁交流分享。

一.正确认识幼儿游戏教学。

我国学者丁海东在他的《学前游戏论》中这样论述:“游戏是发生在一定情景之中,外部有可观察的行为表现,内部有特定心理体验的儿童主动自愿、自主自由的活动”。游戏是幼儿最基本,最主要的活动,也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内容,更是幼儿特有的一种学习方式。游戏能促进幼儿身体的发展,巩固和丰富幼儿的知识,并且能培养幼儿的良好品质、良好情感及发展其社会性。幼儿园教学由于受幼儿身心发展的制约,有着不同于中小学教学的特点。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们应树立正确的游戏观,要认知到游戏对于幼儿成长的重要性,要认识到游戏是幼儿的天性,任何禁止幼儿从事游戏活动的做法都是不正确的,都是不尊重孩子的体现,都是违背幼儿成长规律的。教师要多从幼儿的角度理解游戏,要尊重、理解和爱戴孩子,要尽可能满足幼儿的各种需要,做到在教学中游戏,游戏中教学。正确认识、把握与协调幼儿园各项活动之间的关系,使它们有机联系、相互融合、彼此渗透、相辅相成,以易于理解的、简单的、具有启蒙性的知识为内容,通过有趣的游戏、自身的操作活动、直观的教具、灵活的形式进行,使之能有效为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服务。

二.给予孩子自主选择游戏的机会,培养孩子自主意识。

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孩子们就是在游戏中、在玩中一天天长大和进步的。如何使游戏真正成为孩子们自己的游戏,如何在游戏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教学中,教师应摆正自身在游戏活动中观察者、引导者、参与者的地位,放手给予孩子自由选择游戏、发挥潜能的机会,让孩子自主的去选择玩什么,怎样玩,玩多久等等,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例如,我在组织幼儿进行诗歌朗诵的教学活动时,提前在教室的图书区准备了许多关于冬天赞美雪花的图书和图片。为了给幼儿奠定升学的基础,激发他们读书的热情,提高阅读能力,我要求幼儿带自己喜爱的图书来到幼儿园,在图书自选区里举行“我来读”的游戏活动,每个幼儿都可以将自己喜欢的故事讲给小朋友们听。通过这样让孩子自主的去选择的方式,孩子们都积极的去挑选了自己最爱的图书和自己最擅长的阅读方式,在孩子阅读的过程中,孩子们都有效的阅读了自己所选的内容,在让孩子有效的参加活动的同时,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极大的调动,孩子的自主意识也得到有效的培养,这对孩子的未来有效发展起重要作用。

三.利用游戏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潜在动力和前提。”幼儿也是如此,处在幼儿时期的孩子们,兴趣将是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最直接和最有力的动力。幼儿生活中感兴趣的任何事物,都是教师引导幼儿学习和实施教育影响的契机。爱游戏,是幼儿的天性。高尔基曾说过:“儿童通过游戏。非常简单,非常容易地去认识周围的世界”。在幼儿阶段的教学中,为了孩子能更好地学习,教师应如实的根据课程的需要、孩子的爱好、心理规律等各方面特点,合理设计各种孩子喜欢的游戏,引发孩子的好奇心,引导孩子有效的开展游戏,使孩子主动愉快地去游戏,通过游戏去激发孩子想象的兴趣,激活孩子想象的思维,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语言活动中讲“记得牢”一课时,上课一开始,我就用游戏的口吻:“小白兔跳跳到我们家做客,给小朋友带来了许多礼物,我们看一看它给我们带了什么礼物?”利用语言增加神秘感,一下子就紧紧抓住了幼儿的注意力,而整个过程中,又用“变魔术”、“击鼓传花分礼物”等游戏手段,使幼儿在饱满愉快的情绪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达到了学中有玩,玩中有学的目的。孩子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由于好奇心的驱使,学习兴趣极为浓厚,在教学的很多个环节中,孩子的思维都异常的活跃,孩子的学习兴趣得到增强,教学效率得到明显的提高。

四.利用游戏,开发孩子智力,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

游戏对于幼儿来说,除了能引起情绪上的变化外,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往往还会有不少新的好奇、新的发现。就拿幼儿最爱玩的吹肥皂泡来说吧,一些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就会纳闷:为什么一吹就会出泡泡呢?为什么吹出的泡泡是圆的呢?为什么会出现五颜六色的色彩呢?等一系列的问题。这时,作为教师的我们,就应该不失时机的给孩子讲解一些相关的科学道理,开发学生的智力,当孩子在发现相同的现象时,就会渐渐的明白很多事物都可以用相同的道理去解释。幼儿的信心就会得到极大的满足,会进一步激发他们去思考,去探索科学的奥秘。另外,在幼儿的生活中,往往不会缺乏创造美,如他们在折叠糖纸、粘贴树叶、制作玩具、搭积木等过程中都能显示出自己的独特智慧来,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的给予孩子保护,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为孩子的后继学习以及科学探究打下基础。在幼儿阶段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点点滴滴,合理的运用游戏去开发孩子的智力、培养孩子的方方面面能力,让孩子在快乐中逐渐学习知识,了解世界,培养能力。

总结:搞好幼儿阶段的教育,是教师教学的需要,是孩子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社会的需要。游戏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教学中,教师要不断的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探索新的游戏教学法,努力为幼儿游戏创造条件,科学地指导幼儿游戏,巧妙地利用游戏进行科学教育。

参考文献:

[1]李定仁,徐继存主编.教学论研究二十年[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幼儿大多指3~6岁的孩子,他们的年龄小、自制力差、可塑性强,这一时期对他们进行教育需要特殊的方式方法。而游戏集教育性、趣味性、活动性、创造性和对抗性于一体,对幼儿有很大的吸引力,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通过游戏活动,幼儿不仅可以获得知识,更好地了解周围的事物,还能够拓展思维空间,发展想象力,增强自信心。目前,幼儿教学中已广泛地应用了游戏,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从整体情况来看,部分教师对游戏的应用还是不能够得心应手,存在滥用游戏、漫无目的的问题。那么,如何正确、有效地将游戏应用于幼儿教学中呢?下面笔者从游戏之于幼儿教学的重要性入手,对此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一、游戏之于幼儿教学的重要性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园实施幼儿教育的主要手段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仅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还有利于他们智力的发展。

(一)游戏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幼儿的自制力较差,且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若教师在教学中仅口头说教或按部就班地组织幼儿学习,不但不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反而会使他们对老师产生抵抗心理,不愿学习。而游戏的趣味性较强,往往能够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在幼儿教学中引入游戏,将一些活动设计成一个个游戏,这样便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掌握知识与技能。

(二)游戏有利于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每个人都有表现欲,都希望受到他人的肯定,幼儿更是如此,他们往往能够因为教师的一句话而或喜或忧。游戏就为幼儿提供了这种机会,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当幼儿完成了包含在游戏活动中的一定课题与任务时,他们不仅能得到教师、同伴的肯定、表扬、赞叹,还能感受到自身的价值,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建立起对自己的信心。

(三)游戏有利于发展幼儿的语言和智力

幼儿阶段是孩子语言和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参与游戏活动,他们的语言和智力就可以得到发展。一方面,幼儿在游戏活动过程中需要用语言来交流思想,商讨各种办法,这就促进了幼儿语言的发展;另一方面,幼儿在游戏活动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感知、动手操作、放飞想象来掌握知识与技能,发展思维,这就促进了幼儿智力的发展。如堆积木的游戏,教师可让幼儿根据自己印象中大楼的形象,自由想象,互相交流,亲自动手边思考边摆放,最后堆积出一座结构合理的大楼。这个游戏就有利于幼儿语言和智力的发展。

二、将游戏应用于幼儿教学中需注意的问题

前面已经对游戏的重要性做了充分的说明,广大教师很有必要将其应用于幼儿教学中。但目前的幼儿教学中游戏的应用情况却不太乐观,存在很多问题:有些教师怕麻烦,剥夺了孩子游戏的权力,即便组织了游戏,也多是集体游戏、智力游戏,甚至教师包办。这样的游戏活动,只会抹杀幼儿的天性,禁锢幼儿的`创造力,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那么,如何才能正确发挥游戏在幼儿教学中的作用,使之真正服务于幼儿教学呢?笔者认为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要将教学目标渗入游戏中

游戏是服务于教学的,而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有目标和目的,因此游戏活动的开展不能漫无目的,无目的、无目标就不可能让幼儿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发展思维。幼儿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设计游戏活动,并将目标渗入游戏的具体环节中,从而使游戏具有一定的目的性,让幼儿在游戏中更好地掌握知识与技能,体、智、德、美、劳得以全面发展。如为了培养幼儿讲文明、有礼貌的习惯,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幼儿开展“看望生病的小猫”的游戏,让幼儿扮演其中的角色,在游戏活动中掌握礼貌用语,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

(二)要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

一般来说,游戏环境包括外部环境和心理环境两方面,游戏的顺利开展,需要外部环境和心理环境共同作用。但很多教师都忽略了这一点,仅注重外部环境的创设,而忽略了心理环境的营造。在这方面,我们不仅要给幼儿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即拓宽游戏空间,丰富游戏材料,还要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从幼儿的兴趣点出发,创设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富有情趣的环境,从而使他们以积极的情绪面对各种问题,顺利解决各种问题。

(三)要开展多样化的游戏活动

幼儿的兴趣持久性短,若总让他们玩一种游戏,即便再好玩也会厌烦。但很多教师习惯于应用一种游戏或一类游戏,长时间没有变化,这显然不符合幼儿的身心特点,不利于他们学习。幼儿教学中,教师应不断丰富游戏的形式,根据对游戏过程的观察和讲评活动的思考,将游戏的形式按照幼儿的需求改进和增加,使之多样化。这样,游戏内容丰富了、形式多样化了,就能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游戏中快乐成长。

(四)要注意游戏的安全性

幼儿园中的主要活动是游戏,游戏的本质是自由,“无拘无束”是游戏活动的独特性格,但这也造成了游戏活动中存在许多安全隐患。作为幼儿教师,我们不能忽略这些安全隐患,要尽可能地减少、消灭它们,以确保幼儿参与游戏活动的安全。具体做法:一是在游戏开始前,检查游戏场地及需要用到的物品,将游戏中一些可能造成危险的物品替换成安全物品,防患于未然,以确保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不会受到伤害;二是游戏开始之前和幼儿讲明游戏规则,提醒幼儿注意安全,当发现他们有不安全的做法时,马上制止,并说明这样做的危险性。

总之,游戏在幼儿学习与成长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教师应充分发挥游戏的特性,根据教学需要,合理设计游戏活动,从而让幼儿在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中轻松学习、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辜国敏。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及应用策略[J].华夏教师,2013(6)。

[2]林菁。关于幼儿园游戏与教学整合的几点思考[J].学前课程研究,2007(4)。

[3]方晴。论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及应用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3(17)。

[4]项国飞。促进成长--论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2(5)。

[5]申利娟。浅谈游戏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J].学园:教育科研,2012(17)。

幼师研究幼儿游戏论文

幼儿教学是为以后读书进行准备,但主要的学习任务不是学专业知识,而是培养幼儿的情感、性格和人格。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幼儿教师教育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幼儿教师教育论文篇一:幼儿游戏教学的重要性 幼儿教学是为以后读书进行准备,但主要的学习任务不是学专业知识,而是培养幼儿的情感、性格和人格,在集体生活中,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识别能力、集体观念,锻炼他们的语言功能,培养他们的数学概念。由于幼儿生理和心理发育都不成熟,因此在教学中应该以游戏的形式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识别能力和集体观念,在游戏中锻炼语言,培养记忆力,学习数学概念。 一、游戏在幼儿教学中的重要性 幼儿正处在大脑发育时期,对一切新事物都具有好奇心,但由于年龄幼小,耐力差,不适合长期坐在一处学习,根据这种特点,幼儿教师应当将游戏和教学联络起来,在游戏中学习。根据幼儿的天性,他们喜欢和同龄人交往,和同龄人一起游戏是他们最开心的事情。根据心理学规律,幼儿和同龄人在一起,可以培养他们的人际交流能力,使他们学会分享,学会忍让,学会关心,还能学会竞争,这样对于他们人格的形成有积极作用。目前,我国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孩子在家得到父母、祖父母的多重溺爱,这样的溺爱只会让孩子变得脆弱和自私,并且由于年龄不同,孩子在家和大人的交流沟通很有限,如果在幼儿园里,还像小学生一样按时上下课,就会使他们的感情得不到宣泄,久而久之,容易形成自闭、孤僻的性格,而通过幼儿园的游戏,可以让他们敞开心扉。 二、幼儿游戏化教学 一生活能力游戏化 幼儿生活能力主要是指动手能力,像扣扣子、穿衣服这样的日常活动。很多孩子这方面能力欠缺,在家里由家长完成,在幼儿园由老师帮助完成。这样的能力是每个人必须掌握的,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活动来激发孩子积极参与。幼儿尽管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但同时也有来得快去得也快的现象。比如对于颜色的识别,很多人只能记住大致的主色,像红、绿、黄、蓝,对于玫红、粉红、浅绿这一类颜色容易忘记。对于这种现象,教师也可以利用游戏的方式,将不同颜色的纸折成小飞机,然后教师发口令,让指定的幼儿迅速找出相应颜色的飞机,这样促使他们快速记住不同颜色。培养幼儿的集体观念,可以进行分组游戏,让几个人一组,这样组与组之间进行竞争,幼儿就会自发地将同组人看成一个整体。 二幼儿语言游戏化教学 语言教学有两种,一种是书面语言,一种是口头语言。幼儿在三岁到五岁期间,语言能力正处于从单音词向长句迈进的时期,锻炼他们的语言能力,除了要多说,还要善于记忆。对于书面语言,可以通过读儿歌和五言诗来锻炼,但这种读书法,时间一长,孩子会失去耐心。因此,可以让孩子在学完一篇儿歌后,采用游戏接龙的方式来加强记忆,可以让几个孩子分为一组,第一人说出第一句,让后面的人接着说第二句、第三句,这样回圈几次,孩子基本能完整掌握,比强记有趣得多。很多幼儿园都注重对书面语言的培养,忽视对口头语言的培养,为了孩子将来能流利地与人交流,在幼儿园应当要多进行口语锻炼。幼儿的生活范围除了家庭就是幼儿园,要他说说自己的活动有点难度。教师可以将幼儿分为几个小组,让每个人说说自己的家庭,例如自己叫什么名字,什么时候生日,爸爸叫什么,妈妈叫什么,家在哪里。在说的时候,教师要提醒其他人注意听,然后让别人将刚才同学说的复述一遍,看谁复述得最详细。这样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能力,也锻炼了他们的注意力、记忆力,同时也让孩子对家人多一份了解。这样的游戏要定期开展,说话的内容要不断变化,可以从家庭开始,转到个人爱好,再转到每天活动情况,这样对于孩子以后写作文、观察周边事物也有帮助。 三幼儿数学概念游戏化教学 在幼儿园期间,对于数学不要求他们进行计算,只要掌握数学概念就可以,像数数,不能让他们像唱歌一样从一唱到一百,而是要让他们用实物来表示,至少知道八个和三个各是什么概念,哪个多哪个少。除了数字概念,还要掌握多边形的概念,像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直线和曲线这样的概念,这些可以通过做手工来加强认识,也可以让他们通过吃饼干的形式,“吃”出不同的图形,也可以让他们回家,在家里的家俱中找出不同的图形。 三、幼儿游戏化教学必备的条件 在幼儿教学中采用游戏化教学对于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发展幼儿的能力都有积极作用,但幼儿游戏化教学则要具备几个条件:第一,要适合幼儿的身心发展条件,幼儿年龄不同,认知条件也不同,要避免出现拔苗助长的现象,这样的游戏不仅不会使他们产生兴趣,反而会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第二,要创造轻松愉快的游戏环境,关于语言和数学方面的认知游戏,应该要安排在幼儿精力旺盛时期进行,像刚刚做完体育方面的游戏,幼儿还沉浸在亢奋中,但身体开始疲劳,就不能继续做游戏;也不能安排在即将放学的阶段,幼儿人没走,心已经走了,也不能安心做游戏。第三,教师要精心编排各种游戏,将动手、动脑游戏搭配进行,不能将同一类游戏在短期内反复进行,而是要留下“空白”,在学生意犹未尽时停下,换其他型别。这样下次再做,学生仍然兴趣高涨。要使幼儿对各种游戏有积极参加的兴趣,教师就要多动脑筋,查询资料进行编排。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充分了解幼儿的心理特征,掌握幼儿心理才能设计出他们喜爱的游戏。 作者:郑自春 单位:镇坪县华坪小学 幼儿教师教育论文篇二:幼儿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一、多媒体技术的特征分析 多媒体技术具有全方位资讯展示的特征,教师可以通过情境讲学的模式将课本知识趣味化、动态化以及形象化。多媒体技术也有利于学习氛围的营造,特别是能够有效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的学习集中力提高,教师通过动态的知识教学可以引起幼儿的情感共鸣,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能有效地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幼儿园中多媒体运用现状分析 一发展水平较为落后 我国不断地加大在幼儿园教学上的资金投入,却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以及教育水平差异,导致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教学的应用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化现象。经济落后地区的幼儿园缺乏相应的多媒体教室,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也只有少数的幼儿园建立起功能完善的多媒体教室。总的来说,幼儿园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相关专业技术缺陷 部分开展多媒体幼儿教学的课堂仍是较为初级的状态,多数采用的都是基础的投影仪等装置,多媒体课件开发存在很大的缺陷。同时,幼儿园多媒体教师的专业水平有待提升,他们对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不能全方面把控,这是直接影响多媒体教学效果的重要原因。 三、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 一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效果 1.提高学习效率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可以有效缩减教学时间,同时,它使幼儿教学摆脱了空间上的限制,将静态的知识进行动态展现,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大大增强了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官协调。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教学课程进行多次重复展现,而不必占用过长的时间,这有效提高了幼儿对知识的记忆力。 2.提高幼儿学习兴趣 多媒体装置具有动画、音乐播放等诸多功能,幼儿园多媒体教学受到绝大多数学生与家长的欢迎。同时,多媒体装置还可以进行程式设定,比如当幼儿取得相应收获或进步时,多媒体装置可以自动出现一个笑脸进行表扬与激励,多媒体装置多样化的功能有效提升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3.多媒体教学案例探讨 以幼儿教学读物《弟子规》为例,教师在开始多媒体教学前,首先需要准备充足的教案资料,其次是对教案资料进行多媒体处理,使课本知识在多媒体技术的转化下,以文字结合图片、视讯的方式进行展现。由于《弟子规》的内容都是抽象化的概念,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幼儿往往很难理解,多媒体技术能够有效地将知识内容生动化、形象化。《弟子规》又与幼儿常听的语言故事、儿歌不同,它带有很强的古风。因此,可以采用一边播放古典音乐与展示国画,一边教授《弟子规》内涵的方式进行教学,幼儿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中得到了情感上的薰陶。《弟子规》写到“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缓揭帘,勿有声”主要是对古建筑进行的描写,多媒体技术可以播放相关视讯,向幼儿展示古代人生活的影像,再加上教师生动的讲解,幼儿就会了解那句话是指轻轻开门的意思。再比如现代的散文诗《秋天的雨》教学,幼儿一般会觉得散文内容乏味,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将散文内容用静态与动态画面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情景展现,并配以柔和的背景音乐,比如《秋日的私语》:“雨滴滴答答从天上落下,秋天的大门开了,秋天的树叶慢慢飘落了”。多媒体技术将幼儿带入到一个浓厚的秋天环境中去,幼儿真切感受到散文所描绘的意境,进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多媒体运用注意事项 多媒体技术应与传统教学相结合,而不应该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师讲授方式,教师选用多媒体技术时不能忽略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多媒体手段应该与幼儿的年龄与学习状态相适应。同时,在进行多媒体幼儿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总之,适当的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现代化的必要途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需要与幼儿教育理念相互适应。我们应该在满足幼儿教育适当性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将多媒体教育技术更好地运用到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去,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钱雯 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掘港镇群力幼儿 幼儿教师教育论文篇三:幼儿因材施教教学方法研究 一、通过幼儿之间的差异体现因材施教的作用 幼儿是一个人一生中的启蒙阶段。而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著名教师于漪就曾经有过一个“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的主题演讲,可见因材施教这个概念广泛应用于人生教学的各个阶段。 1.了解幼儿之间的差异在幼儿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对不同幼儿充分了解才能把握他们之间的差异,从而制定出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而对于幼儿的兴趣、脾气、爱好、性格以及认知等多方面情况的了解也是教师需要准备的工作之一。当然,了解渠道和方式多种多样,如通过与家长进行沟通、召开家长会、发放问卷、网上留言等方法从而获得幼儿资讯情况,也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与幼儿沟通相处时对其行为、言语、动作和习惯进行仔细的研究观察。最后进行总结和实施教学。这样的方式运用到教学当中就会有不一样的效果。 2.幼儿存在不同的认知方式教育心理学研究说明,幼儿的认知发展情况是存在差异的。比如存在场独立和场依存、沉思型和冲动型、复合型和发散型等等。这跟幼儿自小生活环境、家庭影响以及自身因素都密切相关。比如场独立型的孩子更擅长于独立思考,自己解决问题。而场依存型的孩子则惯于依附旁人的想法从而获得自己的概念和认知。 3.因材施教的作用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人与人也是各不相同,性格、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也各有差异,所以教育要因人而异,才能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才能实现最佳发展。所以,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结合自身能力和幼儿的基本情况进行因材施教十分有必要。 二、实现因材施教教学的方法 1.不同的教学引导在对于两种完全不同型别的幼儿进行教学时,教师就应该把握不同的方法,如对于场依存型的孩子教师可以进行更多方法教学,让其掌握更多知识和原理从而更好地进行思考创作。而对于场依存型的孩子,教师则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引导,让其产生自己的思维方式,学会自我思考。当然,引导不仅仅只存在于幼儿认知方面,同时也存在于幼儿知识技能掌握差异方面,例如一些学校会针对孩子对不同知识的不同掌握程度进行分班补习等等。 2.具体形象思维教学不同的幼儿因为自身所接触的各方面条件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兴趣爱好。当然,这种差异也存在于年龄、性别、民族等。例如在幼儿阶段,孩子们更加偏爱动画片,而其中女孩子会更加偏爱洋娃娃,男孩子则偏爱赛车等机械玩具。所以,在对幼儿进行教学时,教师在掌握因材施教的基础上,还需要注意具体形象思维教学,不能用笼统单薄的语言去引导幼儿,而是应该以具体的形象,用画面感、或是借助多媒体、书本图片来进行辅助教学。例如女孩子喜欢公主的形象,那么教师在说到公主时,应该借助童话故事如豌豆公主、白雪公主等采用形象的教学方式传达给孩子,让他们更加深刻的认知和掌握概念。 3.课内外结合型教学因材施教的另一个重点就在于课内外教学应相互结合,很多人都会错误的将幼儿教学定义在幼儿园、定义在幼儿教师,这是一个误区,父母家人,以及周围的环境,其实都会对幼儿产生影响。幼儿的思维是开放而且发散的,当他第一次做出尝试,并且得到了父母以及周围人的认可后,他就会开始自觉更多的从事这项任务,获得满足感。而如果在幼儿尝试第一次活动后,被周围的人否定,他就会产生内疚感,从而可能不会在从事那项活动。例如大家熟知的,第一位登上月球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他儿时玩耍时在地上画了一个圈,并不停地跳跃,他的母亲问他在做什么,他说他要一直跳,一直跳到月亮上去。他母亲听到后,并没有嘲笑他的无知,反而鼓励他并给予他诸多支援,最后他真的成为了世界第一人,为人类跨出了一大步。 三、因材施教对于幼儿教学的发展助力 1.开放式教学,更好的引导幼儿过渡“因材施教”一词出自《论语•先进篇》,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在幼儿成长的关键阶段,正确使用因材施教开放式教学,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让每一个孩子在教学中发光。 2.因人而异,培养各方面人才因材施教让孩子能发挥其天分而不浪费,并让其能在有兴趣领域更多的学习、使其更能学好,同时还可以引导幼儿发挥个人先天条件、特长、兴趣等因素,可以按所需不同培养出孩子不同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引导幼儿走向他们理想的目标和道路。 四、结束语 2014年6月9日,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就创新人才教育方面指出,“要按照人才成长规律改进人才培养机制,‘顺木之天,以致其性’,避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是以,因材施教适用于各个教学领域和教学方式当中,并成为现代教育当中最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而幼儿教学,处于人生阶段的启蒙时期,起到非常重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树立作用,采取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教学方式,可以让祖国的未来成长得更加茁壮。 作者:刘金红 单位: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小泊头镇乔家幼儿园 1.幼儿教师教育论文3篇 2.关于幼儿教育的论文范文3篇 3.幼师教学论文范文 4.幼儿教师教育论文范文3篇 5.幼师教育论文范文 6.幼师教育相关论文范文

摘要: 随着人们对学前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幼儿园的日常教育教学日益受受到 社会 大众的广泛关注。

安吉 游戏 是当下幼儿园的热门话题,是一种站在幼儿的角度进行思考的 游戏 模式。

为了能够把安吉 游戏 更好的应用在幼儿园幼儿的发展上,本文先对幼儿园幼儿进行 游戏 的现状进行分析,再对幼儿园安吉 游戏 在幼儿发展中的应用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幼儿园;安吉 游戏 ;幼儿发展

引言: 近几年, 游戏 作为幼儿园教育的主要形式,不但给幼儿带来了很多快乐,还让幼儿在 游戏 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在幼儿园的日常教育教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而安吉 游戏 是在此基础上的又一次升级创新,为了帮助幼儿园的幼儿更好的成长和发展,下面先分析幼儿园幼儿进行 游戏 的现状,再探究幼儿园安吉 游戏 在幼儿发展中的应用策略。

一、幼儿园幼儿进行 游戏 的现状分析

幼儿园的幼儿年龄段较低,过于正统严肃的教育形式并不适合在幼儿身上应用实施,而 游戏 作为寓教于乐的教学手段则非常适合在幼儿园的日常教育教学中进行应用。

为此,幼儿园在日常教学中 开 设了很多适合幼儿的 游戏 科目,但是这些 游戏 内容并不是幼儿自行选择的,特别是在室外进行 游戏 活动时,幼儿只能按照老师安排的 游戏 内容进行 游戏 活动。

因此,幼儿在幼儿园进行 游戏 的过程中并不能发挥自己的独立意识,在 游戏 的选择上基本是在配合老师的教学安排[1]。

这样会导致幼儿园的日常教学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可以简要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是,幼儿园的幼儿在 游戏 时,不能很好的利用当地的本土资源,让幼儿的教育与现实环境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

二是,老师在为幼儿安排 游戏 内容时只是按照教学要求来进行,没有充分尊重幼儿的独立意识,阻碍幼儿独立意识的发展。

三是,老师安排的 游戏 科目相对安全,不能让幼儿的体能和思维受到考验和挑战,不能更好的帮助幼儿成长发育[2]。

二、幼儿园安吉 游戏 在幼儿发展中的应用策略探究

1、充分 开 发和利用本土自然素材,进行幼儿发展基础教育

安吉 游戏 是充分利用幼儿园周围环境中的现有资源, 开 发自然素材进行的 游戏 设定。这对帮助幼儿亲近自然环境,了解当地的本土资源及民俗特色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

幼儿在贴近自然的环境中,能够更好的了解和认识周围现实生活环境,有利于对幼儿未来的发展打下非常良好的基础,在幼儿未来发展的过程中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3]。

例如,在北方的冬天都会下雪,幼儿园可以组织幼儿到户外欣赏北国冬天的自然风光,通过打雪仗和堆雪人感受北国冬天的寒冷。

让幼儿了解北方的气候特点,以及在冬季在户外可能遇到的意外情况并规划如何避 开 潜在危险。

这样可以帮助幼儿更好的适应北方寒冷的气候,减少幼儿在户外发生意外伤害的可能,让幼儿在成长和发展的同时,能够对周围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准确生动的基础认知。

2、适当增加幼儿 游戏 难度,帮助幼儿进行自我挑战

安吉 游戏 是在给予幼儿自由发挥的同时,完成对自我的认知和自我的提高的。幼儿园可以在幼儿 游戏 时,适当增加 游戏 的障碍,提高幼儿在 游戏 时的难度,以达到帮助幼儿找到自己的不足,正确对自己的能力进行认知,进而给幼儿找到提升空间的目的。

老师不需要特意去设定 游戏 内容,只需要在幼儿 游戏 时减少提供帮助的机会,让幼儿试着自己独立去面对困难,并自己思考和找到解决困难的办法。

这种帮助幼儿进行自我挑战的安吉 游戏 ,可以更好的帮助幼儿将来的发展,锻炼幼儿的个人能力[4]。

例如,在幼儿进行体能类 游戏 时,可以适当增加 游戏 的难度,考验幼儿的体能和毅力。幼儿从小都是在家长和老师的呵护下长大的,很少遇到超出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情况,也不知道自己的体能怎么样,当遇到问题时会处理成什么样。

老师可以通过观察和记录幼儿的表现,对幼儿进行评估,在 游戏 结束后进行总结,给出指导意见。

这样可以更好的帮助幼儿对自身的不足进行认知和改进,帮助幼儿完成自我挑战,提升自信心,对幼儿未来的发展能起到十分正面的作用。

3、定期 开 展教学研讨,对安吉 游戏 进行改革升级

针对幼儿的特点和幼儿园的日常教育教学环境,定期 开 展安吉 游戏 教学研讨,对幼儿园的安吉 游戏 进行改革升级,提升当前幼儿园安吉 游戏 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安吉 游戏 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安吉 游戏 的教育主题是适合幼儿园幼儿进行自主选择的 游戏 ,通过 游戏 培养孩子健全独立人格的教学理念。

因此,为了让安吉 游戏 的理念能够更好的适应不同的幼儿园,并在不同的幼儿园发挥教育教学作用。

要结合幼儿园当前的教育环境进行研究讨论,针对性地做出有效调整,让安吉 游戏 可以随时随地的充分发挥出好的作用[5]。

例如,幼儿园的领导可以定期组织 开 展教学研讨会,鼓励大家积极踊跃的发言,对当前安吉 游戏 的教育教学情况提出有效的整改意见,并整理好会议记录,针对幼儿园的具体教学情况做出调整。

当教育环境和教育要求做出改变时,各幼儿园的相关负责人也可以通过以评选本区域优秀教师的方式,挑选有经验的优秀教师分享教学经验,对当前的安吉 游戏 进行升级改革,让安吉 游戏 能够更好的适应时代和环境的变化,为幼儿将来的发展做出有利贡献。

这样不仅可以让安吉 游戏 的教育教学内容更加完善成熟,还可以让幼儿得到更好的教育,对幼儿将来的发展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结论: 当下幼儿园的幼儿通过安吉 游戏 不但可以学到很多知识,还可以 开 发幼儿的思维逻辑,是非常是适合低龄幼儿进行的教育模式。

本文在分析了幼儿园幼儿进行 游戏 的现状后,又对幼儿园安吉 游戏 在幼儿发展中的应用策略进行探究。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和探究,可以对幼儿园安吉 游戏 与幼儿发展的研究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袁青,刘笑男,蒋雯娟.“真 游戏 ”与“真实场景”,孰真孰假?——辨明“真 游戏 ”内涵,反思实践误区(一)[J].学前教育,2021(03):9-13.

[2]戴艺.且行且思且进步——基于“安吉 游戏 ”课程模式的园本教研[J].学前教育,2021(03):13-15.

[3]胡玉梅,胡晓霞.携手安吉 游戏 共创幸福童年[J].湖北教育(政务宣传),2020(12):62.

[4]罗向东,苏红宇,罗佳丽.安吉 游戏 本体功能取向及启示[J].林区教学,2020(09):121-124.

[5]邹洪玮,伍香平.“学习者中心”理论视角下“安吉 游戏 ”的教育启示[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14):23-25.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教学实践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幼儿教育是孩子们的基础教育,孩子们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但主要活动却是游戏。孩子们活泼、好动、好玩,思维是具体形象的,因此需要生动形象的课程教育,游戏教育便是不二的选择。将幼儿的学习和游戏结合起来,让幼儿们能够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玩乐,对于幼儿园教育的探究和持续性发展是很有必要的。

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和教育方式的进步,教育越来越以人为本。幼儿园的教育方式在逐步发生改变,以游戏贯穿幼儿教学已经成为当下幼儿教育的主流。在对幼儿实施游戏化教育中,我们对此进行了如下探索与研究。

一、幼儿为什么要游戏化教学

幼儿教学游戏化,是指把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融于各种游戏之中,教学游戏化的内涵是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游戏对于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已经得到教育界普遍人士的认同。福禄贝尔曾说:“游戏是儿童发展的最高阶段,游戏给人欢乐、自由、满足……它具有一切善的来源。一个能够痛快地、有着自动的决心、坚持地游戏,直到身体疲劳为止的儿童,必然会成为一个完全的人、有决心的人,能够为了增进自己和别人的幸福而自我牺牲的人。”这段话体现了游戏对幼儿们的身心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

二、对游戏学习的探索与尝试

1、选择恰当的游戏

幼儿教师在选择游戏时应该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1)游戏教学的目的与任务。在游戏中要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如:在一次画春天时,有个幼儿园的教师将游戏“到春姑娘家做客”巧妙地结合起来,幼儿在游戏中参观了“春姑娘的家”,知道“春姑娘的家”有漂亮的鲜花、嫩草、绿树、蝴蝶宝宝等。作画中因为有了游戏所丰富的实物印象,幼儿自然而然画出了生动活泼的图画,教学目标“画春天”自然地体现在游戏中。

(2)灵活指导不同类型的游戏并且考虑到所教幼儿的身体、智力、社会性和情感等方面的发展。对待不同的幼儿,我们应该采取不同的游戏方法,控制好游戏的难度。以幼儿为学习主体,对待不一样的课堂选取游戏难度,老师通常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幼儿的游戏。当幼儿需要帮助或者出现大的常规性问题时,我才以特定的角色身份深入其中,作一些间接的指导,但是时刻以不干预幼儿的游戏为准则。

(3)根据不同的学科灵活采用不同的游戏形式。语言课以说为主,所以课堂上可进行角色扮演游戏,表演游戏;音乐活动,可进行音乐游戏歌唱大赛,听歌猜歌名;体育活动,可组织同学们进行各种体力游戏……

2、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教学环境

(1)情景融入。在《小蚂蚁和大西瓜》这个活动时,老师带上一个黑色的帽子说:“我现在是小黑了,你们和我一起来搬西瓜吧!”这句话一说孩子们立刻被带入到情景中,孩子们就把自己当成了“小黑”的小伙伴小蚂蚁,后面的活动孩子们就很愿意和老师一起继续下去。包括后面的模仿蚂蚁搬西瓜的样子,孩子们在情景中玩得开心也学到了知识。

(2)丰富的肢体动作让课堂生动活泼起来,让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能够加上动作,自己编排会更加记忆深刻的游戏。如:在一次《春天在哪里的》音乐教学中,老师让同学们根据音乐自己编排动作进行表演,然后上台演出。这样不仅让同学们学会了音乐,还发展了创造性思维。

3、成为幼儿游戏的伙伴。老师是幼儿活动的主要指导人,在活动中老师要融入游戏中,与孩童们一起玩乐,不要让幼儿觉得你是一位监督者。在活动中要多方面地鼓励学生们,肯定学生们的劳动成果,对待不同的学生,老师应该给出不同的参考意见,让学生们自己选择比较。在游戏课堂结束时,老师一定要重视活动的评价总结,重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所反映出的良好个性品德。

三、游戏化教学的重要性

1、游戏化教育能够促进孩子们的智力发展。游戏总是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融为一体的。在游戏的过程中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只有自我探索、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和思维判断能力想出办法解决这些问题,游戏才能进行下去,才能体会游戏所带来的乐趣。游戏培养了孩子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了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2、游戏促进社会性的发展。游戏是社会活动的一个浓缩,它把一些复杂的社会现象融入游戏中,用游戏玩乐形式呈现出来,在游戏中让幼儿认识事物及规律,并学会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在游戏中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学会合作,认识自我,促进自身社会性的发展。

3、游戏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意志品质。一个游戏的成功完成,在其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幼儿们在遇到困难时首先便会尝试解决困难,在尝试克服重重困难的过程中便无形培养了他们良好的意志品质,促进了他们日后的成长。

4、游戏在儿童情感的满足和稳定方面有重要价值。美国医生辛德勒曾说:“每个人的体内都有人所共知的最有助于身体健康的力量——就是良好的情绪的力量。”精神愉快,积极乐观有利于儿童生长发育。游戏活动积极有趣味,让孩子们都能热情参与,积极性高涨,以认真的态度对待游戏。游戏能够使儿童克服紧张情绪、消除愤怒,有利于儿童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

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主导活动,是符合学前儿童年龄特点的一种独特活动形式,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社会、生活是孩子学习的大课堂、资源库,幼儿学习的动机、动力来自游戏生活,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指向于幼儿课程游戏化,从而培养幼儿爱学习的天性。因此,幼儿学习的内容不能脱离生活游戏,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应该和生活紧密相连,其过程本身就是幼儿生活的一部分。只要幼儿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在游戏中愉快学习,接受知识,培养了良好的个性品质,就说明游戏化教学达到了最佳效果。

自《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颁布以来,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念得到了更为深入的实践。江苏省于2014 年开展了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旨在引导幼儿园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游戏观和课程观,推进幼儿园实施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学前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我们重新认识游戏的价值,并将游戏的精神和理念切实渗透到幼儿园课程实践中。

一、当前课程游戏化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是未能很好地处理好游戏与教学的`关系,“羞谈”或“忌谈”教学。在行政指导的驱动下,课程游戏化作为江苏省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的重要手段,游戏被再次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少幼儿园和教师开始对既有的教学组织形式表现得迟疑不决,尤其是忌谈集体教学,以为提教学就是在走小学化的路,没有坚定的教育立场,使教学成了“地下工作”。

二是游戏组织方式不恰当,存在两个极端倾向。一种倾向是游戏始终处于教师的高控之下,教师以设计教学的思路设计游戏的主题、场景、材料、人物、规则等,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幼儿都缺乏自我探索、自主建构的经验,难以获得愉悦的游戏体验。另外一种倾向则是放任幼儿的游戏,认为游戏既然是幼儿的自主活动,那就应将游戏完全交给幼儿,教师主动放弃自身的指导和教育职责,成为一个纯粹的旁观者。这样的游戏多数无法深入,幼儿也只能获得一种浅层次的快乐。

三是游戏化课程构建缺乏方向和目的,无法真正理解课程游戏化的内涵和覆盖的范围。这也就是说,课程游戏化对于多数教师来说还只是一个概念,不明确其具体内涵,更没有在深层次上把握课程游戏化的本质,也就不可能使游戏真正成为幼儿园实施教育教学的一种基本手段。

针对这些问题,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虞永平教授在江苏省教育厅“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推进会上的讲话指出,课程游戏化不是用游戏去替代其他课程活动,其根本目的是要把游戏的理念、游戏的精神渗透到各类课程活动中,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同时提升教师课程建设水平和课程实践水平。之所以会出现上述问题,一是幼儿园和教师未形成科学、系统、成熟的儿童观、教育观和游戏观,未能跟上学前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幼儿是在与外部环境不断互动的过程中实现经验、知识的获得和自我的建构的,这一过程应该是主动的、积极的,而非成人全部预设和安排的,教育应该只是为幼儿创设“有准备”的环境。幼儿园教育应该从儿童的主体性出发,实现从传统的“重教”向“重学”的转变。而游戏活动是除生活活动、学习活动之外发生概率最高、幼儿参与范围最广的一种活动,某种程度上儿童的存在状态可以被视为一种游戏着的状态。杜威也曾强调,游戏精神代表幼儿心智的发展态度。[3]可见,游戏是联系儿童与教育的桥梁,与形式相比,游戏的精神才是课程游戏化的内核。正因为教师以成人的评判标准去衡量幼儿,使教师难以把握游戏对于幼儿成长的意义和作用,对于需要以何种形式、施以何种教育才能促使幼儿获得全面、恰当的发展,也就不可能形成科学的认识,在课程游戏化的实践中也就容易失去方向;二是教师培养未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而长期的实践又固化了教师的教育观念与行为技能。不能有效地组织游戏活动,首先与当前的教师培养模式有关,我国学前师资的培养存在重知识、重技能的偏颇,知识化倾向导致实践技能缺乏,技能化取向则把艺术技能从教育实践中抽离出来,割裂了教育及人的培养的完整性,使得教师难以满足游戏活动对综合施教能力的要求。而固化的教育观念及行为技能更是使教师难以内发地对已有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有效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可以说,正是施教技能的缺乏和思想的惰化阻碍了课程游戏化的有效实施。

二、推进课程游戏化的策略

幼儿教育的本质是要使儿童获得愉快的成长体验,其过程要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尊重儿童的兴趣与需要。这决定了幼儿园开展的游戏活动应具有生活情境性和开放性,并要有良好的环境支撑。

(一)加强教师培训,解决课程游戏化的认识及施教技能问题

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是课程游戏化有效推进的前提。各级教育部门、教师培训机构和幼儿园应广泛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如采用集中培训、专题报告、主题沙龙、答疑和辩论会、现场跟踪与临床诊断等方式,帮助教师解决在课程游戏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如下问题:一是幼儿园课程为什么要游戏化,以此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游戏观。之所以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不断强调游戏的价值,是因为游戏更为贴近幼儿的发展特点和发展需要,幼儿的行为与活动充满游戏精神。课程游戏化是克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重要手段,但更为根本的是,游戏是幼儿的存在方式,成人应该尊重幼儿的生活世界和成长规律,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把自身意志强加于幼儿;二是正确认识游戏与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的关系,游戏只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方式,而不是惟一的方式。游戏有组织形式和精神内核之分,幼儿知识的学习和经验的获得也并非只有通过游戏才能获得。重要的是,与单纯地在形式上以游戏代替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相比,游戏更应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发展目标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在游戏中主动探索和构建对事物的认识,才能获得精神的愉悦和心智的发展。因此,教师要能根据教育目标和实际条件,恰当地选择教学组织形式,不能将教学简单地等同于“小学化”;三是如何开展游戏化的课程活动,这需要教师明确自身在游戏活动中扮演的角色。幼儿受自身发展水平的限制,其自发开展的游戏活动都具有有限的自主性,需要成人进一步的支持和引导,才能使游戏走向深入。因此,教师在游戏活动中要同时扮演游戏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从儿童的视角引发游戏,从成人的视角引导游戏,进而促进幼儿游戏活动的有效开展。这就意味着,还要培训教师掌握具体的游戏活动组织技能,包括设计符合幼儿发展需求和现实情境的游戏的能力、观察幼儿游戏行为与情境的能力、及时对幼儿游戏进行修正和调整的能力,从而保证游戏始终不偏离幼儿发展和教育的目标。

(二)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明确课程游戏化的方向及内容

课程是教育活动的内容载体,游戏化则是幼儿园课程应具有的基本特点。要把游戏当作幼儿园主要的课程组织形式,就必须加强游戏化课程体系建设,使之成为园本课程的一种表现形式,为此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课程开发和建设能力。由于课程游戏化强调的是游戏精神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渗透,所以这一课程形态不是对原有课程体系的颠覆,而是要在幼儿园所有课程活动中体现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这是游戏化课程建设要把握的方向。

除了要在理念上准确把握课程游戏化的这一内涵外,还必须把握幼儿游戏形式上的生活性和生成性,在环境创设和材料的投放上保持开放性,即不管何种形式和内容的游戏,都必须以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前提,注重幼儿的活动体验和自主探索,并对游戏活动进行及时的调整和修正,避免过度使用统一和量化的标准评价幼儿。例如,笔者所在幼儿园在开发主题特色课程的过程中,围绕“海安花鼓”这一主题,先组织幼儿观看花鼓舞表演,引发幼儿模仿的兴趣,再在缺少花鼓的情况下鼓励幼儿用雪碧瓶、小棒、红色即时贴等材料制作花鼓,从而完成整个游戏过程。如此开放和富有生活性的游戏,就可以将教学目标与幼儿的发展需求有效融合在游戏中,促进幼儿的整体发展。

(三)改革教学管理和评价机制,优化幼儿园游戏活动评价

与集体教学相比,游戏活动是一种更为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二者在理念和目的上也各有侧重。课程游戏化强调游戏精神在教育活动中的渗透,强调保证幼儿有充分的游戏时间,这就要求改革教学管理和评价机制,优化对游戏活动的评价。适当打破原有的刚性管理制度,采取因人而异、因活动而异、因教育目标而异的课程和教学活动评价制度,注重过程导向,才能给课程游戏化提供充分的施展空间。例如,对于新入职或课程组织能力较弱的教师,可以制定较为明晰和刚性的活动指导和评价方案,让这些教师参照方案组织开展游戏活动,但对于理论功底较深、施教能力较强的教师,则应允许他们根据教学需要和教学实际组织游戏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他们对课程游戏化的认识和组织游戏活动的能力。

随着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近些年在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多元化、本土化发展趋向已经十分明显,这不但是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幼儿园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过程。因为只有多元化的课程类型才能适应我国不同地区幼儿园发展的实际需要,也只有本土化的课程建设才能保证我国幼儿园教育的健康发展。本文针对我国幼儿园课程发展的需要,就幼儿园游戏课程的概念界定、内在意蕴、基本特点以及价值取向等问题进行简单探讨。

一、从字面上来分析

“游戏课程”是“游戏”和“课程”两个词的组合,这一组合本身反映了游戏和课程间所蕴含的内在必然联系,这种联系集中体现在幼儿的“发展”上幼儿的游戏在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自发的,所以也就具有了开放性的特点,这种特点凸现了游戏的娱乐功能,而隐含了发展功能。教育者要对幼儿的游戏活动加以引导,其目的是在幼儿享受游戏的娱乐过程中将隐含的发展功能进行挖掘,使之从隐性转变为显性。为此,游戏指导者在不破坏幼儿游戏自主性的前提下,要对幼儿的游戏进行改造,使之变成系统、有序的系列活动方案;换句话说,幼儿园的课程必须是:在形式上要以幼儿喜欢和适应的方式开展,在内容上要以幼儿熟悉的生活常识和各种活动技能的训练为主,在目标上要以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为核心,这就是游戏课程。简言之,所谓游戏课程是指以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为目的的系列化、生活化、结构化、规范化、技能化的游戏活动方案。游戏课程的这一界定具有五个方面的内涵。首先游戏课程的目的是保证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其次,在形式上要以幼儿喜欢的游戏活动为主;再次,在内容上要以幼儿熟悉的生活常识、维持日常生活所需要的技能为核心,要以获得直接经验为主,以学习间接经验为辅;第四,在要求上保证幼儿的自主性活动和教师的参与指导相结合;第五,在评价上要以幼儿获得满足为基础,以社会要求和个体需要相结合的整体发展程度为评价标准。

二、从幼儿游戏的本质意义分析,幼儿游戏的核心功能就是娱乐

其他功能都是在这一功能基础上衍生和发展出来的。如果游戏的娱乐功能消失,那么游戏活动中所产生的其他功能,诸如行为规范功能、认知开发功能、人格塑造等功能都会大打折扣。从幼儿的内在需要来看,幼儿进行游戏并没有什么清楚的理性目的,幼儿之所以游戏就是为了游戏,就是因为喜欢和高兴,就是为了娱乐;幼儿在游戏中能够体验成人难以理解的快乐,他们将多种情感、多种角色、多种向往融入自己的游戏中,而这些活动都是幼儿自觉完成的。从现实上看,几乎所有的幼儿都喜欢游戏,没有人引导,没有成人的训练,每一个幼儿天生就是游戏专家。在多数情况下,没有成人的参与幼儿也能非常顺利地进行游戏,成人“虚情假意”或“好心好意”的参与,反而容易破坏幼儿游戏的正常开展。游戏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必需,是幼儿的天然需要,也是幼儿的天性。游戏课程正是尊重幼儿的这一天性而提出的教育方案。

为了更好地适应幼儿本质发展的需要,首先,游戏课程应该是生成的。就是说游戏与课程互为生长点,即课程生成游戏和游戏生成课程。游戏生成课程强调用自得其乐的活动丰富和补充“预设课程”,将游戏作为课程的生长点,新的课程便不断生发出来。课程生成游戏强调用“预设课程”的内容丰富和充实游戏。在教育中引入积极游戏,并将“预设课程”作为积极游戏的生长点,用课程的内容来充实游戏,这样也就可以得到“发展”和“享乐”双重效果。将课程作为游戏的生长点后,不仅教育效果十分明显,发展的目标能够得到高质量的实现,而且学习者也会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获得乐趣,能够享受教育的过程,从而有利于增进学习者继续学习的兴趣,对培养终身学习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课程是对话的。对话是一种自由地来回、融合而产生的更新或创生的现象。对话致力于消解种种两极对立。课程作为游戏,课程本身成了“对话”的延续。在课程中,教师、儿童与作为“文本”的课程、教材进行对话。这里,儿童与教材之间不再是传统认识中的那种生硬的对象性关系,而是一种“我”与“你”的平等对话关系;这里教材作为文本,它是一种语言,它像一个“你”一样自身说话。它不是一个客观对象,而更像对话中的另一个人。在这种对话中,教师和幼儿不断实现着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偏见得以克服,不断形成新的视界,让真理的探求不断增加新的可能性,与此同时实现自己人生经验的增长。

最后,课程是体验的。从形式上看,游戏课程是假想的、虚构的,但从实质上看,游戏者在游戏中获得的体验却是真实的。课程作为游戏,在游戏的境界里,教师与儿童都作为游戏者把自己的全部生命投入其中,无所谓主体,也无所谓客体,游戏者与游戏世界直接“遭遇”,其身心是与游戏世界不可分割地交融在一起,由此他们获得的是一种真切的体验。课程作为游戏,是儿童的全身心投入过程,是儿童生命的全部展开。儿童不是站在对象的旁边,而是进入对象,与对象融为一体,真正去体悟、创造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三、游戏课程作为一种完整的教育方案,具有以下几种基本特点

自主合作性。游戏固然是源于生活,但不是生活本身,游戏之所以成为游戏,是因为游戏者将生活中的自我经验和他人经验进行了改造,把本来不关联的事情通过想像、情感等因素进行了联系,再加入情节而形成。这些过程在一般情况下是游戏者自主完成的。就幼儿游戏来说,不但每一个幼儿都喜欢游戏,都具有策划游戏的能力,而且也都善于合作。根据这一特点,将幼儿的游戏进行重新策划形成教育方案的游戏课程,必须充分体现幼儿在课程实施中的自主和合作,使幼儿在感受快乐和合作中学到有价值的知识。

开放灵活性。游戏课程既具有游戏本身的开放性特点,也具有课程本身的结构性,所以游戏课程追求的不是像以往课程实施中的刻板的结构和过程,而是崇尚过程和结果的有机统一。由于在课程方案的制定中注重幼儿的参与,重视幼儿的自我感受、自我体验和需要,所以,游戏课程所制定的方案不是封闭的,更不是刻板的,而是相对开放和灵活的。一种方案可以有多种实施方法和运行规则,组织者的任务之一就是将这些实施方法和运行规则,不断连接形成一种完整丰富的结构体,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要求和幼儿的实际需要。

整体系统性。游戏课程作为一种教育方案,在结构上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在内容上具有合理的系统性。课程应该是指导性的方案,而不应该是一种执行程序;游戏课程强调的是整体上的连贯统一,使幼儿熟悉的生活内容归纳组织成具有主题性的整体结构和系统游戏活动。

四、课程是人的活动,课程价值体现着人的价值,人的价值与人的全面发展关系密切

幼儿处于人生的起始阶段,其本身就具有特殊价值。人的价值体现在人生的整个历程之中,要从人的整体价值上来看待幼儿。因为每一个体的终身发展都是通过不同阶段的独特性与连续性的过程完成的,每一阶段都有其发展特点,每一阶段也都有其独特的发展任务,不同阶段任务的完成都必须尊重该阶段发展的特点才能保证教育活动的有效性。所以幼儿园教育必须:一要充分重视幼儿在现阶段获得发展的价值,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特点;二要体现现阶段的价值成为后续价值的基础,重视每一幼儿作为独立个体的“可持续发展”之需。幼儿园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就是要求幼儿园教育课程必须指向使幼儿成为何种特征的人,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途径使幼儿具有这些特征,又怎样保证幼儿具备这些特征,成为理想的人的需要。

幼儿教育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幼儿园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幼儿园教育课程是整个终身教育开端阶段的育成方案,在教育者有意识的指导下与幼儿教育情境相互作用,从而使幼儿获得全面的基础素质,并使幼儿得到适宜性发展的非义务性课程。简言之,幼儿园教育课程旨在促进幼儿全面基础素质的适宜发展。由此可见,塑造完整人格,发展儿童的主体性,实施全面人格教育和主体性教育,在根本上是统一的,统一于发展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之一就是要体现课程追求的共同价值,这是幼儿园课程理想价值取向的合理选择。游戏课程的价值取向,理所当然的体现幼儿课程的价值取向,而且由于游戏课程强调游戏的内在精神实质,注重“享乐”,而“享乐”从根本上尊重了该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特点和需要,重视了幼儿阶段儿童认识外界客观世界和环境的特点,尊重了幼儿在接受和认识事物过程中更多的受非智力因素影响的特点。正因为这样,幼儿园游戏课程的价值取向更重视幼儿当下的现实存在,强调幼儿在现阶段获得发展的价值,注重现阶段发展对其以后发展的基础性价值。

游戏中的师幼互动论文研究方向

师幼互动,是指教师与幼儿之间发生的相互关系,表现为你来我往的关系。是幼儿社会性交往的表现,也是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有利方式,互动越充分,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支持就越大!互动包括言语和非言语的互动。言语指的是口头语,非言语的互动包括:表情、动作、情绪情感、提供材料等等。 根据刘晶波等人的研究。根据互动的发起主体,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由教师发起的互动,比如教师对幼儿提问、请求、命令等;第二,由幼儿发起的互动,如幼儿向教师告状、请求帮助、提出问题等。根据互动的主题,大体有教学活动中的师幼互动、游戏活动中的师幼互动和生活活动中的师幼互动。 以下就游戏活动中的师幼互动行为进行分析。为了便于分析,我们把幼儿园游戏分为两大类:教学游戏和自由游戏。 教学游戏,是由教师组织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的游戏。通常教师是游戏的掌控者和组织者,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这类游戏,教师的介入比较多。游戏具有很强的教育目的性,而且这个目的是游戏之外的,比如在排球游戏中,让孩子学会排球、发展手眼协调能力等。教学游戏更关注的是游戏的结果。比如教师组织孩子进行“超市购物”的游戏!孩子是不是学会购物、学会付钱找钱了! 自由游戏,是由幼儿自行发起的游戏。幼儿是游戏的主体。无论是游戏的主题还是游戏的规则,还是游戏的形式都是由幼儿自己确定的。包括区域游戏活动。通常表现为游戏的无目的性,幼儿愉快地嬉戏玩耍即是目的,不追求游戏之外的目的!同样是排球游戏,更关心的是孩子是否玩得开心,有点为拍而拍的意思,而不是是否学会排球。自由游戏更关注的是游戏的过程。比如孩子自行发起“超市购物”的游戏活动。不是关心是否学会购物,而是关心幼儿是否玩得开心。 所以,教学游戏有更多“学”的意味,而自由游戏有更多“玩”的意味。前者以“学”带玩,后者以“玩”带学。前者学为主,后者玩为主。这是二者的区别之一。区别之二,是幼儿或教师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不同,或者说教师在游戏中的介入程度的差异。自由游戏中教师少介入甚至不介入,除非有必要。如幼儿需要帮助,需要提供材料,需要寻求支持。 下面,结合实际,就这两类游戏活动中,师幼互动行为进行分析,总结其互动表现,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改良策略! 一、教学游戏中的师幼互动 (一)表现 教学游戏中,由于教师介入比较多,所以师幼互动的行为比较多,而且以教师发起的互动占主体。根据笔者在幼儿园教学游戏的观察中发现,其中的师幼互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以教师发起互动为主。教学游戏中幼儿处于被动的地位,规则的掌控者是教师,幼儿通常是没有话语权的。 第二,幼儿发起的互动内容集中于对规则的遵循上。比如询问要怎么玩游戏?还有一个就是对规则的维护上,比如向老师告状别的小朋友破坏了规则。一个小朋友对老师告状说:某某某,不分享玩!某某某乱拍(球)…这就是属于规则维护而发起的互动! 第三,教师发起的互动主要表现为语言互动,就是通过言语方式与幼儿进行互动。在观察中,还发现,言语的方式比较多地采用要求、命令、批评、斥责等负向的方式进行!表扬、鼓励等正向的方式比较少。这既是教学游戏中师幼互动的特点,也是存在的问题!很明显,这样的互动,方式过于单一,负向互动过多! (二)问题 通过分析教学游戏中的师幼互动特点。我们也发现了几个问题:第一,教师在游戏中主导地位过强,幼儿话语权缺失。第二,幼儿在教学游戏中处于被动的地位。第三,互动中方式单一,以言语方式为主,而缺少其他的方式,显得互动中的社会性交往不足!第四,无论是教师还是幼儿发起的互动,互动的内容都主要集中于规则的遵循与维护,太过于注重游戏的结果而忽视游戏的过程!第五,以负向的互动居多,而缺少正向的互动。 (三)原因 分析以上问题的原因,大概有两点。第一,游戏的类型决定的。教学游戏带有很强的教学目的性。教师不自觉地把目光放在了目标是否达成上去。这就使教师会比较关注幼儿是否遵循了规则,是否按照教师的要求来做!一但幼儿有越轨行为,教师便会加以制止、纠正,同时伴随言语上批评、要求、指责和命令!第二,根本原因还是因为教师对游戏的理解,即观念的问题。游戏中,还是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如果能够少注重游戏的目的性,淡化游戏的结果,转而多关注游戏中幼儿的投入和表现,以支持和鼓励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那至少在互动的方式上会多样一些,正向的互动也会多一些! 二、自由游戏中的师幼互动 (一)表现 相比较于教学游戏。幼儿在自由游戏中表现得更积极、主动和自由。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能得到很好地体现。自由游戏中师幼互动行为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发起互动的主体以幼儿居多。但总的看,师幼互动的行为变少了。但幼儿之间的互动行为会增多! 第二,幼儿发起的互动也以言语互动居多,主要表现为请求帮助和告状行为。这其中又以告状行为最多。即如果排除告状行为,幼儿很少主动发起与教师的互动!非常有意思的是,幼儿的告状主要围绕的也是有关规则执行过程中的问题——这是否说明,我们的幼儿园真的是太过于注重规则了,以致孩子也形成了这样的思维惯性。 第三,在自由游戏中,教师成为了可有可无的角色。一般认为自由游戏就是让孩子自由地玩耍,所以教师是不需要介入的。若非维护秩序保障安全,教师一般不主动发起互动!就是说,在自由游戏中,师幼互动可能存在这种情况:一次互动也没有发生! (二)问题 自由游戏中,幼儿成为了发起互动的主体,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否师幼互动就一定变少了呢?却是未必。实际情况却是变少了,这是需要反思的!此其一,第二,幼儿在游戏中的有效互动缺乏引导,教师角色缺失。第三,教师在自由游戏中的作用发挥不好,不发起互动,不参与游戏互动。 (三)原因 自由游戏中最大的问题集中于两点: 第一,教师的角色缺失现象严重。教师变成游戏的旁观者。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教师对于自己在游戏中的定位认识不清楚。受到教学思维的惯性影响,教师把自己看成是权威的维护者、规则的制定者和秩序的维护者。而忽视了教师是游戏者、参与者、支持者、观察者、引导着等游戏中的重要角色。所以,当幼儿进行自由游戏的时候,教师的规则制定者角色被弱化了,于是就认为自己可以退居幕后了,这也是自由游戏中师幼互动行为变少的原因——教师找不到自己的角色定位了! 第二,为何自由游戏中,幼儿发起的互动也以规则维护和遵循规则居多?这恐怕也是教师对自由游戏不恰当介入所致。幼儿已经习惯了教师以权威者、秩序维护者和规则制定者的身份出现在他们的面前。所以,只有当幼儿需要教师发挥这样的作用的时候——比如有孩子抢玩具,需要教师来制止——才会想到发起与教师的互动。这即是为何,幼儿发起的互动会以告状居多。因为告状即是维护规则。所以幼儿不会想到要邀请教师一起游戏或者教师主动介入游戏。所以师幼互动变得非常单一和模式化! 综上。无论是自由游戏还是教学游戏。在师幼互动中需要共同注意的问题有两点:第一,明确师幼双方在游戏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教师,不能仅仅把自己当成“法官”或“警察”的角色。仅仅做出裁决和判断是不够的。教师在游戏中还可以是游戏者、伙伴和支持者等多种角色!第二,需要对游戏进行重新的认识。游戏是幼儿园最基本的活动,也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游戏中应多关注游戏的体验性、过程性和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主性。不要过多关注游戏的结果。要淡化游戏的目的性、功利性和工具性。要把游戏当成游戏,游戏就是游戏,不要把游戏当成达到游戏之外的某个目的的手段或途径——游戏本身就是目的!!

论文摘要: 在幼儿园教育体系中游戏和教学都不可相互替代。游戏能满足儿童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需要,帮助他们自由表达意愿,从而达到智慧和情感的平衡。而教育机构是不可能没有教学的,幼儿园也不例外。本文从整体上概述了幼儿园教学中课程与游戏的区别和联系,应该将二者进行有机的融合,同时对当前幼儿园教学课程与游戏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并提供了一些建议。

论文关键词: 幼儿园教学 游戏 渗透 课程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游戏蕴藏着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的契机,发展的多样性、差异性、自然性等特点,在游戏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游戏是早期儿童课程的核心。游戏不仅为教师提供了评价儿童的线索和完成课程目标的媒介,更重要的是,儿童通过游戏与群体的要求与不断发展的自我意识之间进行协调,在智力、社会性、体质和情感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要求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形式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强调活动的趣味性与综合性。

越来越多的事实告诉我们,只研究游戏本身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游戏与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游戏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与发展需要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在游戏中反映出自己的现实生活经验,让游戏成为幼儿创造的源泉,使游戏发挥出应有的教育价值。

(一)游戏给幼儿园课程注入了活力

幼儿园课程内容作为一个统一的、相互联系的整体,只有贴近幼儿的生活,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才能促进幼儿的发展。游戏是幼儿的生命和真实生活,渗透了课程意义的游戏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功能。

游戏和课程的渗透就好像血液和身体的关系,血液渗透在身体的每一部位,当血液的供应充足时,人的生命力会非常旺盛,当血液出现毛病时,人就会显得苍白无力。而游戏在课程中的地位与之相似,它渗透在课程设计、组织实施和评价之中。游戏作为一种内容和形式融入幼儿教育,不应是孤立的、分割的,它以反映幼儿完整的经验为目的.。安排游戏不是为游戏而游戏,而是为了借助游戏这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来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课程选择的形式和内容要注意趣味性,强调在内容之中渗透游戏性特征。

在教育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应该从孩子的体验来辨别游戏是否真正存在。如果课程中游戏成分较多,就会因其富有趣味性而深深吸引孩子,表现出较强的生命力;反之,教师可能因不自觉地猜疑幼儿已有的经验而过分使外部受到控制。如,教师的过多命令,提供经过精心准备,便于控制的材料,课程内容因而显得枯燥,幼儿常常会表现出厌烦、劳累。

(二)幼儿需要相互渗透、彼此联系的经验

各种各样的学科把儿童的世界割裂和肢解了,但是,学科互相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而是一个完整的世界,生活事件和现象是整体的、相互联系的。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价值从来就不是单一的,智力游戏绝对不可能只发展智力,就像角色游戏也有智力的价值一样。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以一定的方式与幼儿发生作用,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渗透在各个领域中。因此,幼儿园课程各个领域在目标、内容和形式上应该有机联系、相互支持,关注幼儿的整体生活,抓住生活、游戏和偶发事件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最大限度地将游戏与教育因素融合在一起,用生活化、游戏化的方法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幼儿教育的形式、内容贴近幼儿的生活和兴趣,帮助幼儿建构一个完整的经验体系。

(三)课程使游戏变得更有魅力

离开了幼儿园课程内容的游戏,就好像是没有源头的枯水,缺乏生命力和自身的免疫力。当幼儿缺乏基本的生活经验,幼儿的游戏就会在原有水平上徘徊。很多时候,由于内容和形式的贫瘠导致幼儿在游戏中频繁出现变换主题、改变游戏形式甚至有无所事事的打闹现象,从而难以实现教育目标。

从某种意义来说,幼儿园课程的实施就是设置一个丰富而相互联系的整体环境,将课程中相互渗透的各领域内容和经验迁移到游戏中来,增加游戏主题,丰富游戏情节,这样,不仅用课程滋养了游戏,增加了游戏自身对幼儿的吸引力,而且使幼儿的经验在游戏中得以延续,不断为游戏注入新的内容,帮助幼儿学习和过滤经验,促进幼儿智力和道德的成长,有指导的游戏更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游戏与课程有机联系、相互融合,游戏保持自身的基本特征,又发挥出教育价值。将游戏与教育活动相融合已成为一种趋势,比如:一日生活主要围绕主题来开展,游戏与教育活动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作为课程实施重要活动之一的游戏,所有活动都在幼儿主动积极地参与下以游戏或游戏性的方式出现。师幼关系表现出较多的互动性,教师是游戏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关怀和激发幼儿的兴趣,在游戏过程中认真努力地研究幼儿,与幼儿一起感受和体验,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和发现,把活动引向深入。

结 语

幼儿园是实施学前社会教育的专门机构,幼儿园教学是由游戏活动与教学课程共同构成的。在这个特定的教育环境中发生的游戏活动绝不等同于自然游戏活动,在这个环境中的教学活动也绝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教学活动。近年来,随着幼儿园教育改革的深化,同时也是为了尊重儿童以及体现儿童自主性的需要,游戏被推崇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探讨游戏与课程的关系对开展幼儿园游戏与教学活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炎,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黎安林,走近幼教实践[j],学前教育研究

幼儿园游戏活动实践的研究论文

摘要: 幼儿园可以把绳子作为开展 游戏 教学的基本的 游戏 活动材料,要在 游戏 教学中把绳子变化性强的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

因此可以开展各式各样的绳类活动,可以满足幼儿不同的、多样化的 游戏 学习的需要,进而可以促使幼儿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各类 游戏 教学活动中。

绳类活动为幼儿园教师提供了更加富有创造性发展和优化教学行为的平台,从而促使幼儿园教师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绳类运动具有成本低质量高的优势,能让幼儿在各类绳类活动中充分体会到运动的快乐,能让幼儿在各类绳类活动中锻炼身体的协调性,同时还能有效的刺激幼儿园师生的创造力。

关键词: 幼儿园;绳类活动; 游戏 化

游戏 教学是幼儿园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因此幼儿园教师在组织幼儿教学活动的时候,要深入地挖掘和充分地发挥 游戏 教学的优势,以此来达到刺激幼儿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的目的。

幼儿园教师只有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创新和改进幼儿 游戏 活动的材料、内容和组织形式等,才能达到提高幼儿园教学实效的目的。

绳类 游戏 能很好地满足幼儿 游戏 教学的需求,幼儿在进行绳类 游戏 活动的时候可以自主选择活动的地点。

自己决定绳类 游戏 活动的内容,这样能更加有效地提高幼儿参与 游戏 教学的兴趣,也能促使幼儿小组活动的延伸,最终达到满足幼儿个体发展需求的目的。

一、幼儿园要组织多样化的绳类 游戏 活动

幼儿园组织多样化的绳类活动 游戏 能达到进一步提高幼儿智能开发、进一步提高幼儿身体素质、进一步提高幼儿心理品质的目的。

幼儿园教师要充分尊重幼儿在年龄、身心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不断的创新绳类 游戏 活动以此来满足幼儿不同的 游戏 需求和兴趣爱好[1]。

因此,幼儿园要组织多样化的 游戏 活动,不仅要从幼儿对 游戏 不同需求出发,还要充分考虑到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在 游戏 教学中得到快乐,才能促进幼儿身心的 健康 、全面的发展。

幼儿园教师在设计绳类 游戏 活动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特点,幼儿园中班的幼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可以利用绳类设计需要动手的 游戏 活动,可以给幼儿一些毛线,让他们自己动手用绳子做出自己想象的形状和事物。

通过这类的绳类活动 游戏 不仅可以帮助幼儿园中班的幼儿提高动手能力还能有效地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

有些幼儿园中班的幼儿还能使用绳子进行拔河比赛和跳绳 游戏 ,这样不仅能很好地锻炼身体,还能培养和提升幼儿的合作意识。

幼儿园教师要想进一步提升幼儿参与 游戏 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需要充分的满足幼儿对 游戏 的不同需求,只有充分的满足了幼儿的 游戏 需求才能促使幼儿身心在 游戏 教学活动中得到全面的提升和发展。

因此幼儿园教师在设计和组织幼儿绳类 游戏 活动的时候,要从幼儿的个体差异出发,合理设计和组织 游戏 教学,合理的组织多样化的绳类活动,让幼儿能在积极参与 游戏 教学中获得全面的发展[2]。

二、幼儿园要创设绳类 游戏 情境

幼儿园可以利用 游戏 教学情境来对幼儿参与绳类活动 游戏 的兴趣进行刺激和激发,可以让幼儿对动画或童话中的角色展开创造性地模仿,这个时候幼儿会对所扮演角色的行为活动进行有意识的模仿,并会对角色所使用的各种物品进行创造性的仿制。

这样不仅能促使角色扮演 游戏 顺利并成功地进行,同时还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进而达到促进幼儿快速 健康 成长的教学目的。

因此幼儿教师在组织绳类活动 游戏 的时候可以使用情境设置、角色扮演的方式,这样能有效的提高 游戏 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3]。

幼儿园教师在创设绳类活动 游戏 情境的时候要把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绳类材料的特点结合起来,利用充满趣味性的情节导入来对幼儿的积极主动性进行调动和激发。

与此同时幼儿教师还要不断的、深入地 探索 各种绳类材料的不同玩法,并利用情境教学法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这样一方面能培养幼儿的 情感 ,另一方面能对幼儿的智力、想象力进行不断的开发[4]。

例如:幼儿园中班的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参与《踩小蛇》的活动,幼儿教师可以提出有趣的问题对幼儿进行引导:“有没有小朋友想和老师一起去那边捉小蛇呢?”通过这样的提问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然后利用绳子设计各种难关。

幼儿园教师可以使用长麻绳摆出曲线或直线让幼儿把它假想成小水沟,让幼儿跳跃过去,这样能锻炼幼儿跳的能力;幼儿园教师可以利用绳子搭建高低不同的山洞,让幼儿钻过去,这样能锻炼幼儿钻的能力;幼儿园教师可以在一段时间抖动绳子,让幼儿踩绳子,这样能锻炼幼儿踩的能力。

通过这样的绳类活动 游戏 ,一方面能对幼儿的动作技能进行不断的锻炼,同时还培养和提高了幼儿头脑与手脚的协调能力。

踩绳子是这个绳类活动 游戏 的后续部分,同时也是这个绳类 游戏 情境创设的高潮部分,在踩绳子环节,幼儿达到了最大的兴奋点和最大的运动量。

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幼儿教师会发现如果能科学合理地把 游戏 情境的设置与 游戏 材料结合起来进行 游戏 教学,不仅能让幼儿在愉快的 游戏 教学氛围中不断的锻炼身体机能,同时还能培养和提升幼儿的思维能力、协调能力。

结束语:

幼儿园的幼儿具有生性好动的特点,因此幼儿园教学的基本载体是各类 游戏 。幼儿园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利用绳类 游戏 创设各种富有特色的 游戏 教学情境

绳类 游戏 具有“一绳多用”“一物多玩”的特色,能很好地满足幼儿多样化 游戏 教学需求,能让幼儿乐于参与 游戏 教学活动,能让幼儿在绳类活动 游戏 中不断的提升身体素质,同时也能不断的刺激幼儿智力和思维的发展。

因此幼儿园教师在进行 游戏 教学的时候要充分发挥出绳类材料的优势,不断的利用绳类材料创新 游戏 活动,不断的创设绳类活动 游戏 的教学情境,从而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在绳类活动 游戏 中得到快乐。

进而达到刺激幼儿参与 游戏 教学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的目的,让幼儿能都在绳类活动 游戏 中不仅提升了身体素质,同时还培养了幼儿的思维能力、协调能力、想象能力等,为幼儿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孟成菊. 浅谈幼儿园 游戏 化活动课的设计[J]. 文理导航, 2020, (11):96-96.

[2]吴海辉. 幼儿园绳类 游戏 的开展 探索 [J]. 基础教育论坛, 2020, (11):66-67.

[3]欧茜. 幼儿园跳绳活动 游戏 化教学初探[J]. 山海经:教育前沿, 2020, (2):1-1.

[4]严琳. 《指南》引领下大班幼儿跳绳活动新思考[J]. 早期教育:教育教学, 2019(9):38-39.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教学实践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幼儿教育是孩子们的基础教育,孩子们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但主要活动却是游戏。孩子们活泼、好动、好玩,思维是具体形象的,因此需要生动形象的课程教育,游戏教育便是不二的选择。将幼儿的学习和游戏结合起来,让幼儿们能够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玩乐,对于幼儿园教育的探究和持续性发展是很有必要的。

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和教育方式的进步,教育越来越以人为本。幼儿园的教育方式在逐步发生改变,以游戏贯穿幼儿教学已经成为当下幼儿教育的主流。在对幼儿实施游戏化教育中,我们对此进行了如下探索与研究。

一、幼儿为什么要游戏化教学

幼儿教学游戏化,是指把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融于各种游戏之中,教学游戏化的内涵是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游戏对于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已经得到教育界普遍人士的认同。福禄贝尔曾说:“游戏是儿童发展的最高阶段,游戏给人欢乐、自由、满足……它具有一切善的来源。一个能够痛快地、有着自动的决心、坚持地游戏,直到身体疲劳为止的儿童,必然会成为一个完全的人、有决心的人,能够为了增进自己和别人的幸福而自我牺牲的人。”这段话体现了游戏对幼儿们的身心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

二、对游戏学习的探索与尝试

1、选择恰当的游戏

幼儿教师在选择游戏时应该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1)游戏教学的目的与任务。在游戏中要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如:在一次画春天时,有个幼儿园的教师将游戏“到春姑娘家做客”巧妙地结合起来,幼儿在游戏中参观了“春姑娘的家”,知道“春姑娘的家”有漂亮的鲜花、嫩草、绿树、蝴蝶宝宝等。作画中因为有了游戏所丰富的实物印象,幼儿自然而然画出了生动活泼的图画,教学目标“画春天”自然地体现在游戏中。

(2)灵活指导不同类型的游戏并且考虑到所教幼儿的身体、智力、社会性和情感等方面的发展。对待不同的幼儿,我们应该采取不同的游戏方法,控制好游戏的难度。以幼儿为学习主体,对待不一样的课堂选取游戏难度,老师通常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幼儿的游戏。当幼儿需要帮助或者出现大的常规性问题时,我才以特定的角色身份深入其中,作一些间接的指导,但是时刻以不干预幼儿的游戏为准则。

(3)根据不同的学科灵活采用不同的游戏形式。语言课以说为主,所以课堂上可进行角色扮演游戏,表演游戏;音乐活动,可进行音乐游戏歌唱大赛,听歌猜歌名;体育活动,可组织同学们进行各种体力游戏……

2、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教学环境

(1)情景融入。在《小蚂蚁和大西瓜》这个活动时,老师带上一个黑色的帽子说:“我现在是小黑了,你们和我一起来搬西瓜吧!”这句话一说孩子们立刻被带入到情景中,孩子们就把自己当成了“小黑”的小伙伴小蚂蚁,后面的活动孩子们就很愿意和老师一起继续下去。包括后面的模仿蚂蚁搬西瓜的样子,孩子们在情景中玩得开心也学到了知识。

(2)丰富的肢体动作让课堂生动活泼起来,让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能够加上动作,自己编排会更加记忆深刻的游戏。如:在一次《春天在哪里的》音乐教学中,老师让同学们根据音乐自己编排动作进行表演,然后上台演出。这样不仅让同学们学会了音乐,还发展了创造性思维。

3、成为幼儿游戏的伙伴。老师是幼儿活动的主要指导人,在活动中老师要融入游戏中,与孩童们一起玩乐,不要让幼儿觉得你是一位监督者。在活动中要多方面地鼓励学生们,肯定学生们的劳动成果,对待不同的学生,老师应该给出不同的参考意见,让学生们自己选择比较。在游戏课堂结束时,老师一定要重视活动的评价总结,重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所反映出的良好个性品德。

三、游戏化教学的重要性

1、游戏化教育能够促进孩子们的智力发展。游戏总是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融为一体的。在游戏的过程中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只有自我探索、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和思维判断能力想出办法解决这些问题,游戏才能进行下去,才能体会游戏所带来的乐趣。游戏培养了孩子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了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2、游戏促进社会性的发展。游戏是社会活动的一个浓缩,它把一些复杂的社会现象融入游戏中,用游戏玩乐形式呈现出来,在游戏中让幼儿认识事物及规律,并学会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在游戏中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学会合作,认识自我,促进自身社会性的发展。

3、游戏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意志品质。一个游戏的成功完成,在其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幼儿们在遇到困难时首先便会尝试解决困难,在尝试克服重重困难的过程中便无形培养了他们良好的意志品质,促进了他们日后的成长。

4、游戏在儿童情感的满足和稳定方面有重要价值。美国医生辛德勒曾说:“每个人的体内都有人所共知的最有助于身体健康的力量——就是良好的情绪的力量。”精神愉快,积极乐观有利于儿童生长发育。游戏活动积极有趣味,让孩子们都能热情参与,积极性高涨,以认真的态度对待游戏。游戏能够使儿童克服紧张情绪、消除愤怒,有利于儿童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

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主导活动,是符合学前儿童年龄特点的一种独特活动形式,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社会、生活是孩子学习的大课堂、资源库,幼儿学习的动机、动力来自游戏生活,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指向于幼儿课程游戏化,从而培养幼儿爱学习的天性。因此,幼儿学习的内容不能脱离生活游戏,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应该和生活紧密相连,其过程本身就是幼儿生活的一部分。只要幼儿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在游戏中愉快学习,接受知识,培养了良好的个性品质,就说明游戏化教学达到了最佳效果。

自《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颁布以来,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念得到了更为深入的实践。江苏省于2014 年开展了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旨在引导幼儿园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游戏观和课程观,推进幼儿园实施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学前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我们重新认识游戏的价值,并将游戏的精神和理念切实渗透到幼儿园课程实践中。

一、当前课程游戏化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是未能很好地处理好游戏与教学的`关系,“羞谈”或“忌谈”教学。在行政指导的驱动下,课程游戏化作为江苏省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的重要手段,游戏被再次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少幼儿园和教师开始对既有的教学组织形式表现得迟疑不决,尤其是忌谈集体教学,以为提教学就是在走小学化的路,没有坚定的教育立场,使教学成了“地下工作”。

二是游戏组织方式不恰当,存在两个极端倾向。一种倾向是游戏始终处于教师的高控之下,教师以设计教学的思路设计游戏的主题、场景、材料、人物、规则等,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幼儿都缺乏自我探索、自主建构的经验,难以获得愉悦的游戏体验。另外一种倾向则是放任幼儿的游戏,认为游戏既然是幼儿的自主活动,那就应将游戏完全交给幼儿,教师主动放弃自身的指导和教育职责,成为一个纯粹的旁观者。这样的游戏多数无法深入,幼儿也只能获得一种浅层次的快乐。

三是游戏化课程构建缺乏方向和目的,无法真正理解课程游戏化的内涵和覆盖的范围。这也就是说,课程游戏化对于多数教师来说还只是一个概念,不明确其具体内涵,更没有在深层次上把握课程游戏化的本质,也就不可能使游戏真正成为幼儿园实施教育教学的一种基本手段。

针对这些问题,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虞永平教授在江苏省教育厅“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推进会上的讲话指出,课程游戏化不是用游戏去替代其他课程活动,其根本目的是要把游戏的理念、游戏的精神渗透到各类课程活动中,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同时提升教师课程建设水平和课程实践水平。之所以会出现上述问题,一是幼儿园和教师未形成科学、系统、成熟的儿童观、教育观和游戏观,未能跟上学前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幼儿是在与外部环境不断互动的过程中实现经验、知识的获得和自我的建构的,这一过程应该是主动的、积极的,而非成人全部预设和安排的,教育应该只是为幼儿创设“有准备”的环境。幼儿园教育应该从儿童的主体性出发,实现从传统的“重教”向“重学”的转变。而游戏活动是除生活活动、学习活动之外发生概率最高、幼儿参与范围最广的一种活动,某种程度上儿童的存在状态可以被视为一种游戏着的状态。杜威也曾强调,游戏精神代表幼儿心智的发展态度。[3]可见,游戏是联系儿童与教育的桥梁,与形式相比,游戏的精神才是课程游戏化的内核。正因为教师以成人的评判标准去衡量幼儿,使教师难以把握游戏对于幼儿成长的意义和作用,对于需要以何种形式、施以何种教育才能促使幼儿获得全面、恰当的发展,也就不可能形成科学的认识,在课程游戏化的实践中也就容易失去方向;二是教师培养未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而长期的实践又固化了教师的教育观念与行为技能。不能有效地组织游戏活动,首先与当前的教师培养模式有关,我国学前师资的培养存在重知识、重技能的偏颇,知识化倾向导致实践技能缺乏,技能化取向则把艺术技能从教育实践中抽离出来,割裂了教育及人的培养的完整性,使得教师难以满足游戏活动对综合施教能力的要求。而固化的教育观念及行为技能更是使教师难以内发地对已有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有效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可以说,正是施教技能的缺乏和思想的惰化阻碍了课程游戏化的有效实施。

二、推进课程游戏化的策略

幼儿教育的本质是要使儿童获得愉快的成长体验,其过程要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尊重儿童的兴趣与需要。这决定了幼儿园开展的游戏活动应具有生活情境性和开放性,并要有良好的环境支撑。

(一)加强教师培训,解决课程游戏化的认识及施教技能问题

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是课程游戏化有效推进的前提。各级教育部门、教师培训机构和幼儿园应广泛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如采用集中培训、专题报告、主题沙龙、答疑和辩论会、现场跟踪与临床诊断等方式,帮助教师解决在课程游戏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如下问题:一是幼儿园课程为什么要游戏化,以此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游戏观。之所以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不断强调游戏的价值,是因为游戏更为贴近幼儿的发展特点和发展需要,幼儿的行为与活动充满游戏精神。课程游戏化是克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重要手段,但更为根本的是,游戏是幼儿的存在方式,成人应该尊重幼儿的生活世界和成长规律,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把自身意志强加于幼儿;二是正确认识游戏与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的关系,游戏只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方式,而不是惟一的方式。游戏有组织形式和精神内核之分,幼儿知识的学习和经验的获得也并非只有通过游戏才能获得。重要的是,与单纯地在形式上以游戏代替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相比,游戏更应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发展目标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在游戏中主动探索和构建对事物的认识,才能获得精神的愉悦和心智的发展。因此,教师要能根据教育目标和实际条件,恰当地选择教学组织形式,不能将教学简单地等同于“小学化”;三是如何开展游戏化的课程活动,这需要教师明确自身在游戏活动中扮演的角色。幼儿受自身发展水平的限制,其自发开展的游戏活动都具有有限的自主性,需要成人进一步的支持和引导,才能使游戏走向深入。因此,教师在游戏活动中要同时扮演游戏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从儿童的视角引发游戏,从成人的视角引导游戏,进而促进幼儿游戏活动的有效开展。这就意味着,还要培训教师掌握具体的游戏活动组织技能,包括设计符合幼儿发展需求和现实情境的游戏的能力、观察幼儿游戏行为与情境的能力、及时对幼儿游戏进行修正和调整的能力,从而保证游戏始终不偏离幼儿发展和教育的目标。

(二)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明确课程游戏化的方向及内容

课程是教育活动的内容载体,游戏化则是幼儿园课程应具有的基本特点。要把游戏当作幼儿园主要的课程组织形式,就必须加强游戏化课程体系建设,使之成为园本课程的一种表现形式,为此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课程开发和建设能力。由于课程游戏化强调的是游戏精神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渗透,所以这一课程形态不是对原有课程体系的颠覆,而是要在幼儿园所有课程活动中体现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这是游戏化课程建设要把握的方向。

除了要在理念上准确把握课程游戏化的这一内涵外,还必须把握幼儿游戏形式上的生活性和生成性,在环境创设和材料的投放上保持开放性,即不管何种形式和内容的游戏,都必须以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前提,注重幼儿的活动体验和自主探索,并对游戏活动进行及时的调整和修正,避免过度使用统一和量化的标准评价幼儿。例如,笔者所在幼儿园在开发主题特色课程的过程中,围绕“海安花鼓”这一主题,先组织幼儿观看花鼓舞表演,引发幼儿模仿的兴趣,再在缺少花鼓的情况下鼓励幼儿用雪碧瓶、小棒、红色即时贴等材料制作花鼓,从而完成整个游戏过程。如此开放和富有生活性的游戏,就可以将教学目标与幼儿的发展需求有效融合在游戏中,促进幼儿的整体发展。

(三)改革教学管理和评价机制,优化幼儿园游戏活动评价

与集体教学相比,游戏活动是一种更为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二者在理念和目的上也各有侧重。课程游戏化强调游戏精神在教育活动中的渗透,强调保证幼儿有充分的游戏时间,这就要求改革教学管理和评价机制,优化对游戏活动的评价。适当打破原有的刚性管理制度,采取因人而异、因活动而异、因教育目标而异的课程和教学活动评价制度,注重过程导向,才能给课程游戏化提供充分的施展空间。例如,对于新入职或课程组织能力较弱的教师,可以制定较为明晰和刚性的活动指导和评价方案,让这些教师参照方案组织开展游戏活动,但对于理论功底较深、施教能力较强的教师,则应允许他们根据教学需要和教学实际组织游戏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他们对课程游戏化的认识和组织游戏活动的能力。

随着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近些年在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多元化、本土化发展趋向已经十分明显,这不但是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幼儿园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过程。因为只有多元化的课程类型才能适应我国不同地区幼儿园发展的实际需要,也只有本土化的课程建设才能保证我国幼儿园教育的健康发展。本文针对我国幼儿园课程发展的需要,就幼儿园游戏课程的概念界定、内在意蕴、基本特点以及价值取向等问题进行简单探讨。

一、从字面上来分析

“游戏课程”是“游戏”和“课程”两个词的组合,这一组合本身反映了游戏和课程间所蕴含的内在必然联系,这种联系集中体现在幼儿的“发展”上幼儿的游戏在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自发的,所以也就具有了开放性的特点,这种特点凸现了游戏的娱乐功能,而隐含了发展功能。教育者要对幼儿的游戏活动加以引导,其目的是在幼儿享受游戏的娱乐过程中将隐含的发展功能进行挖掘,使之从隐性转变为显性。为此,游戏指导者在不破坏幼儿游戏自主性的前提下,要对幼儿的游戏进行改造,使之变成系统、有序的系列活动方案;换句话说,幼儿园的课程必须是:在形式上要以幼儿喜欢和适应的方式开展,在内容上要以幼儿熟悉的生活常识和各种活动技能的训练为主,在目标上要以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为核心,这就是游戏课程。简言之,所谓游戏课程是指以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为目的的系列化、生活化、结构化、规范化、技能化的游戏活动方案。游戏课程的这一界定具有五个方面的内涵。首先游戏课程的目的是保证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其次,在形式上要以幼儿喜欢的游戏活动为主;再次,在内容上要以幼儿熟悉的生活常识、维持日常生活所需要的技能为核心,要以获得直接经验为主,以学习间接经验为辅;第四,在要求上保证幼儿的自主性活动和教师的参与指导相结合;第五,在评价上要以幼儿获得满足为基础,以社会要求和个体需要相结合的整体发展程度为评价标准。

二、从幼儿游戏的本质意义分析,幼儿游戏的核心功能就是娱乐

其他功能都是在这一功能基础上衍生和发展出来的。如果游戏的娱乐功能消失,那么游戏活动中所产生的其他功能,诸如行为规范功能、认知开发功能、人格塑造等功能都会大打折扣。从幼儿的内在需要来看,幼儿进行游戏并没有什么清楚的理性目的,幼儿之所以游戏就是为了游戏,就是因为喜欢和高兴,就是为了娱乐;幼儿在游戏中能够体验成人难以理解的快乐,他们将多种情感、多种角色、多种向往融入自己的游戏中,而这些活动都是幼儿自觉完成的。从现实上看,几乎所有的幼儿都喜欢游戏,没有人引导,没有成人的训练,每一个幼儿天生就是游戏专家。在多数情况下,没有成人的参与幼儿也能非常顺利地进行游戏,成人“虚情假意”或“好心好意”的参与,反而容易破坏幼儿游戏的正常开展。游戏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必需,是幼儿的天然需要,也是幼儿的天性。游戏课程正是尊重幼儿的这一天性而提出的教育方案。

为了更好地适应幼儿本质发展的需要,首先,游戏课程应该是生成的。就是说游戏与课程互为生长点,即课程生成游戏和游戏生成课程。游戏生成课程强调用自得其乐的活动丰富和补充“预设课程”,将游戏作为课程的生长点,新的课程便不断生发出来。课程生成游戏强调用“预设课程”的内容丰富和充实游戏。在教育中引入积极游戏,并将“预设课程”作为积极游戏的生长点,用课程的内容来充实游戏,这样也就可以得到“发展”和“享乐”双重效果。将课程作为游戏的生长点后,不仅教育效果十分明显,发展的目标能够得到高质量的实现,而且学习者也会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获得乐趣,能够享受教育的过程,从而有利于增进学习者继续学习的兴趣,对培养终身学习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课程是对话的。对话是一种自由地来回、融合而产生的更新或创生的现象。对话致力于消解种种两极对立。课程作为游戏,课程本身成了“对话”的延续。在课程中,教师、儿童与作为“文本”的课程、教材进行对话。这里,儿童与教材之间不再是传统认识中的那种生硬的对象性关系,而是一种“我”与“你”的平等对话关系;这里教材作为文本,它是一种语言,它像一个“你”一样自身说话。它不是一个客观对象,而更像对话中的另一个人。在这种对话中,教师和幼儿不断实现着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偏见得以克服,不断形成新的视界,让真理的探求不断增加新的可能性,与此同时实现自己人生经验的增长。

最后,课程是体验的。从形式上看,游戏课程是假想的、虚构的,但从实质上看,游戏者在游戏中获得的体验却是真实的。课程作为游戏,在游戏的境界里,教师与儿童都作为游戏者把自己的全部生命投入其中,无所谓主体,也无所谓客体,游戏者与游戏世界直接“遭遇”,其身心是与游戏世界不可分割地交融在一起,由此他们获得的是一种真切的体验。课程作为游戏,是儿童的全身心投入过程,是儿童生命的全部展开。儿童不是站在对象的旁边,而是进入对象,与对象融为一体,真正去体悟、创造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三、游戏课程作为一种完整的教育方案,具有以下几种基本特点

自主合作性。游戏固然是源于生活,但不是生活本身,游戏之所以成为游戏,是因为游戏者将生活中的自我经验和他人经验进行了改造,把本来不关联的事情通过想像、情感等因素进行了联系,再加入情节而形成。这些过程在一般情况下是游戏者自主完成的。就幼儿游戏来说,不但每一个幼儿都喜欢游戏,都具有策划游戏的能力,而且也都善于合作。根据这一特点,将幼儿的游戏进行重新策划形成教育方案的游戏课程,必须充分体现幼儿在课程实施中的自主和合作,使幼儿在感受快乐和合作中学到有价值的知识。

开放灵活性。游戏课程既具有游戏本身的开放性特点,也具有课程本身的结构性,所以游戏课程追求的不是像以往课程实施中的刻板的结构和过程,而是崇尚过程和结果的有机统一。由于在课程方案的制定中注重幼儿的参与,重视幼儿的自我感受、自我体验和需要,所以,游戏课程所制定的方案不是封闭的,更不是刻板的,而是相对开放和灵活的。一种方案可以有多种实施方法和运行规则,组织者的任务之一就是将这些实施方法和运行规则,不断连接形成一种完整丰富的结构体,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要求和幼儿的实际需要。

整体系统性。游戏课程作为一种教育方案,在结构上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在内容上具有合理的系统性。课程应该是指导性的方案,而不应该是一种执行程序;游戏课程强调的是整体上的连贯统一,使幼儿熟悉的生活内容归纳组织成具有主题性的整体结构和系统游戏活动。

四、课程是人的活动,课程价值体现着人的价值,人的价值与人的全面发展关系密切

幼儿处于人生的起始阶段,其本身就具有特殊价值。人的价值体现在人生的整个历程之中,要从人的整体价值上来看待幼儿。因为每一个体的终身发展都是通过不同阶段的独特性与连续性的过程完成的,每一阶段都有其发展特点,每一阶段也都有其独特的发展任务,不同阶段任务的完成都必须尊重该阶段发展的特点才能保证教育活动的有效性。所以幼儿园教育必须:一要充分重视幼儿在现阶段获得发展的价值,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特点;二要体现现阶段的价值成为后续价值的基础,重视每一幼儿作为独立个体的“可持续发展”之需。幼儿园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就是要求幼儿园教育课程必须指向使幼儿成为何种特征的人,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途径使幼儿具有这些特征,又怎样保证幼儿具备这些特征,成为理想的人的需要。

幼儿教育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幼儿园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幼儿园教育课程是整个终身教育开端阶段的育成方案,在教育者有意识的指导下与幼儿教育情境相互作用,从而使幼儿获得全面的基础素质,并使幼儿得到适宜性发展的非义务性课程。简言之,幼儿园教育课程旨在促进幼儿全面基础素质的适宜发展。由此可见,塑造完整人格,发展儿童的主体性,实施全面人格教育和主体性教育,在根本上是统一的,统一于发展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之一就是要体现课程追求的共同价值,这是幼儿园课程理想价值取向的合理选择。游戏课程的价值取向,理所当然的体现幼儿课程的价值取向,而且由于游戏课程强调游戏的内在精神实质,注重“享乐”,而“享乐”从根本上尊重了该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特点和需要,重视了幼儿阶段儿童认识外界客观世界和环境的特点,尊重了幼儿在接受和认识事物过程中更多的受非智力因素影响的特点。正因为这样,幼儿园游戏课程的价值取向更重视幼儿当下的现实存在,强调幼儿在现阶段获得发展的价值,注重现阶段发展对其以后发展的基础性价值。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