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教育的不断创新,初中语文教学体系也正在逐步健全完善,与此同时,初中语文教学也在逐渐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引起重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教师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三生教育”包括“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这是当前进行素质教育的基础内容,是引导学生构建生命观、生活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需要。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老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学生价值观的培养,作为初中语文老师,要有意识地将“三生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一、“三生教育”的特点
“三生教育”注重提高学生的素质,以及塑造学生的品德。“生命教育”旨在让每一个学生和老师尊重生命、关爱生命、关心他人。“生活教育”则注重提倡人们掌握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确立良好的生活目标。“生存教育”教育学生懂得保护环境,关心社会和自然,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和创造力。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生命教育”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珍惜生命,善待他人,尊重别人。“生活教育”“生存教育”则注重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三者相互结合,共同形成学校德育的内容,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做贡献,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的方法
初中语文新课标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最终目标。语文素养不只是听、说、读、写的能力,也包括学生人格、思想道德的培养。
1.在课文讲解时,挖掘“三生教育”
“三生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认识生命,感悟生命,了解生存环境,提高生存质量,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热爱生活。这方面的内容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体现。因而,中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课文来渗透“三生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学习中感悟生命的美好和学习的快乐。例如,初中语文教材中《假如生活欺你》《济南的冬天》《春》《海燕》《谈生命》《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课文中都包含了“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在中学教学中也有很多体现。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关于“生存教育”的内容,例如,《生于安乐,死于忧患》《三峡》等文章。此外,就是“生活教育”在中学语文中的渗透。生活教育的宗旨就是帮助学生掌握生活技能,获得生活经验,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语文源于生活,反映生活。例如:在海伦•凯勒所写的《再塑生命》中体现了作者面对生活的困境不低头,保持乐观心态,努力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
2.在写作中,运用“三生教育”观点
初中语文老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表达内心真实想法。学生作文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大自然,老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感知生活,在生活中多思考,积累一些生活的素材,从而运用到写作教学中。例如,5•12汶川地震发生后,组织学生观看地震后续发展的视频,学生通过视频对事情了解后,让学生根据所感所想,写一篇与生活有关的作文,增加学生对生命、生活、生存的理解,让学生通过写作更加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渗透“三生教育”的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语文老师应该善于抓住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渗透。例如,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学生写日记的过程是对生活的感悟和生活经验的积累。
3.在阅读中,融入“三生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许多方法,让学生感悟生命、生存与生活。语文老师应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励学生敢于表现自己,在阅读中提高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将文章中涉及的事物或者情景给学生展现出来。除了使用一些教学手段,还要注意营造阅读的氛围,老师要根据阅读文本内容的不同创设不同的氛围,让学生融入文章中,才能真正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内涵,在阅读中体验生命、生存与生活。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采用多种阅读方法,例如,分角色朗读、课本剧表演等。在语文教育中渗透“三生教育”,语文老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渗透。语文教育与“三生教育”的结合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初中是学生学业生涯的基础阶段,这个时期的学习对学生未来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此时,学生不仅要积累很多知识,还要养成好的习惯,而这些都与教师的教学息息相关。语文对于初中生来说,是升学必考科目,也是学好其他科目的前提条件。因此,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教好语文科目,既是一种责任,又是一种光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有章可循的,笔者从自己教学的实践出发,浅析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之法。
一、提高备课质量
认真备课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第一步。有些教师每天需要连续为多个班级或者不同年级班级授课,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下,如果不预先进行备课,做到心中有数,上课时难免失去方向和重心,课堂教学质量也难以得到保证。备课首先要确定每节课需要讲述新内容的量及所要回顾的知识,并规划好回顾旧知识与讲解新知识的时间比例。其次,要明确新知识中哪些知识是需要重点讲解的,哪些知识可以稍微少花点时间去分析,还要留意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衔接关系是什么。再次,要注意准备好一些例子,以启发学生思考,或者帮助其理解所授内容。功夫在课外,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语文教师须从两方面做好课前准备,为上课打下坚实基础。一是认真研读文本,获得自己的感悟。教师要对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经历有一个清楚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更好地认识文章的主题思想;要对课文的语言文字从字、词语到句子再到段落以及全文做一个疏通,这是理解文章的前提;要对文章的结构包括过渡有一个清晰的把握,文章的逻辑结构是体现文章主题的重要形式;在综合各方面信息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思想感情。教师要认真研读文本,结合教学参考资料,最终获得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对文本有自己的感悟和理解,而不是人云亦云,是课堂上解读课文的重要一环。二是研究学生。学生是语文课堂教学对象,研究教学对象是课前准备的又一重要环节。试想,如果教师对学生一无所知,教学目标如何确定,教学重点如何体现,教学难点又如何攻破呢?不明白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兴趣点,教师教学时就难以做到有的放矢,教学的有效性也就难以有保障。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两者相结合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在课堂上,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自己得出结论,通过一个又一个的提问、回答问题环节的循环,学生得到了训练,提高了能力,思想情操也得到了熏陶。而这一切以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兴趣为基础。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水平怎样,全班学生的整体基础如何,学生的传统文化根底如何,学生对文学作品是否有足够的兴趣,等等,这些是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攻破教学难点、突出教学重点、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必要课前准备工作。
二、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教师应该想办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来,让其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语文授课效果。而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一个人在不停地讲,学生在听,这样使得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交流很少,缺乏互动,导致大部分学生和教师步调不一致,大大影响课堂效率。因此,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师要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大家一起交流,相互学习,加强沟通。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了解学生的理解情况,发现学生的困惑和理解误区,并及时帮助其纠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转变传统观念,主动把自己融入到学生中间,使自己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成为学生面对困难时倾述的对象,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人生导师。
三、把握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
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可以在备课阶段进行初步的规划,但是也要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进行调整。调整要依据学生的理解程度进行,并考虑学生的兴趣,同时要参考教学大纲要求。如果学生的接受能力比较强,理解都到位了,可以适当提高讲课的速度,反之,需要放慢讲课速度,花更多的时间帮助学生去理解所授知识。节奏的把控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长期的观察和总结才能得到的,是一种经验的积累,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能力。熟练、恰当地把控课堂节奏,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言,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在哪些内容上需要多花时间,哪些地方可以稍微加快进度,更好地把控课堂教学的秩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重视作文教学
作文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部分,分值高,对语文成绩的好坏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要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不可忽视作文教学环节。作文教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抓。第一,在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渗透作文的写法。当讲述到比较经典的课文时,教师应注意教导学生好好体会课文的句式、段落的写作方法,并引用到自己的作文当中去。第二,安排专门的写作课,教导学生作文的写作方法,包括审题方法、文章的谋篇布局方法、段落结构形式设计方法等。第三,课堂上注意布置一些周记练习的任务。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组词造句、炼句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其在考试过程中的写作速度及水平。周记应要求学生用特定的篇幅结构、段落结构等进行练习,有助于学生熟练掌握作文的写作技巧。
五、结语
初中语文教学课程改革研讨论文
摘要当前现行语文课型中存着一些弊病,随着教学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化,这些弊病显得尤为突出,语文课型转换问题就被提上意识日程。本文就现行语文课的弊端、语文课型的种类、语文课型的转换的依据,提出个人的见解,为我国的语文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1.现行语文课型的弊端
经过数次改革,语文教学质量确有显著的提高,但是从为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培养创造型人才的要求看,从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实际能力来看,语文教学仍旧存在着“少慢差费”、“高耗低效”的现象,课堂教学仍被“讲读课堂”和“串讲课堂”主宰。“讲读型”和“串讲型”可以说是语文教学传统的基础课型。这两种课型偏于教师讲学生听,师与生缺乏交流,教与学缺乏联系信息,传输单向化。教师在教学中按照预定的教学计划,不折不扣地将知识信息传递给学生,而不向学生提供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学生被当作知识的消极接收器,始终于被动地位,毫无学习兴趣,更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可言。吕淑湘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那是白讲,是无效劳动”。学生个个身上都潜藏着巨大的学习的积极性,他们不是消极接受知识的“容器”。而现行语文课型的弊端,既忽视了教师和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对知识的积极建构,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建立一种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尽管“讲读型”和“串讲型”的弊端是显而易见,但是,这两种课型仍被广泛采用,原因何在?主要原因大概有两点:其一,一部分语文教师思想还没有解放,片面地认为,只有讲深讲透,学生才能听懂,只有讲课讲透,才是对学生负责,否则放心不下。其二,有些教师惰性较为严重。教学按部就班,照本宣科走捷径,图方便,因为“讲读法”和“串讲法”对教师来说,备课方便,教材内容弄通了,教学路子就出来了,一套教法,终身受用,无须再去动脑筋研究教法,设计课型了,正是因循守旧的思想才导致语文课型单调、机械,教学质量和效率得不到提高的重要原因。
2.语文课型转换的必要性
形势发展要求语文课堂形式的转换
我们正处于现代化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知识爆炸的时代,从战略的眼光,我们的教育对象将肩负起追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使命。
随着形势的发展,信息、知识总量的激增,对人才的要求也有不同。过去,可以满足于储存型的人才,而现在和将来则需要创造型人才。人们必须具有在综合、分析、学习、研究的过程中进行创造的能力。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师必须以发展的眼光来面对学生,积极探索并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专业水平,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适应学生心理特点的课型,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社会培养成具有创造性的'人才。
课程改革要求语文课堂形式的转换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重新思考学生的角色,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有探求新知、获取知识的愿望。在教学中,教师是教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而学生是学的主体,没有人能代替学生本人的学习。教师应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的课型。让学生有机会尝试并掌握接受、探究、质疑、模仿、讨论、体验等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既然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中的平等主体,那么,新的课型就应建立在师生关系平等对话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积极互动,加强交流与对话,从而相互理解、达成共识。可见,转换语文课型,也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内在的必然的要求。
语文学科的性质要求语文课堂形式的转换
语文学科具有多重属性,具有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综合性、基础性、实践性、情意性、知识性、人文性等等。语文不仅仅是生活学习、交际交流、表情达意的语言工具,同时又是“做人的工具”。“语文”负载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单一的语文课型,语文教师只重视对语言材料的详尽分析讲解,而忽视了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受与领悟,语文课堂成了“讲堂”,老师不仅大讲课文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还大讲相关的习题集、练习册。该让学生感受的,而没有给他们机会去感受;老师习惯于对文章的篇章结构作详尽剖析,从而取代了学生对语言的口味;语文知识,特别是写作知识,还是以静态重复灌输的方式,取代学生对语言的实践。这些教学方法严重违背了语文学科的性质,因此,只有转换课堂形式,才能达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3.语文课型转换的新模式
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原来的旧形式,势必出现新的更适合语文教学的课型,笔者推荐以下几种课型,以供尝试。
阅读课
阅读课就是教师指导阅读方法,让学生独立地去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每个人课桌上都放着字典、词典、笔和笔记本,遇到不会的字词自己查,认为是重点的内容就圈点勾画,觉得用得好的词,写得精彩的句子就摘录下来,认为写得好的章节、段落,就反复阅读、口味、体会其中的奥妙,吸取其中的营养,这样的课堂就像开放的阅览室。
“熟读朗读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通俗的说法却形象直观地告诉人们阅读的重要作用。事实上,没有大量的阅读,即使一个人天赋再好,也不可能有厚实的语文知识。便无从谈及学习方法的养成和生存技巧的掌握,无从谈及语文素质的提高。
欣赏课
欣赏能力是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欣赏课的形式有三种:第一种是让学生自己去“高声朗读以畅其气,低声慢吟以玩其味”,直接把握课文的主旨,情境和艺术手法等,领悟课文的神韵;第二种是教师富有表情地朗诵,对文章加以评点和讲析,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感染;第三种是借助幻灯、录像机、电视机、多媒体课件、音响等现代化科学手段。这类媒体可以同时给学生视听两个方面的综合信息,能够更强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上共鸣,同时,以多彩动感的画面,把学生带到诗情画意之中,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和熏陶。
书评课
学生读一本好书、或看一篇文章、或为人物的精神所感化、或被文章的情节所吸引、或对文章的开头结尾赞不绝口、或为作者的遣词造句拍案叫绝———指导学生把阅读后的这些点滴体会和收获写成文章进行交流,这便是书评课。开设书评课,不仅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认真钻研,勤于思考的习惯。这种课型既为作文命题开辟了广阔的途径,又为学生作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讨论课
讨论课不同于现在有些教师惯用的“问答课”。它是以研讨式为主,要求教师和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进行有理有据、有因有果的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见解。讨论课型还包括质疑课和辩论课。许多国家都采用了讨论课型,例如法国,课堂讨论就多有全班讨论、有小组讨论,教师善于组织各种不同意见进行讨论或辩论。如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特点的讨论,对某些作品的局限性和瑕点的讨论。讨论时教师不轻易下结论,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每讲一课,都让学生对本课的一些疑点、难点展开质疑讨论,这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大有裨益。
演讲课
所谓演讲课型,就是让学生走上讲台,就某个问题对全班学生说明事理,发表见解,或教师命题、或自由命题、或有所准备、或即兴演讲、或看稿、或脱稿,这种课型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为作文教学开开辟新天地,而且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也大有好处。又因为演讲不同于一般的发言,它要借助于表情,动用传递信息,交流感情,所以经常让学生登台演讲,又能不断增强学生的主人公意识,改变过去教师独占讲台的局面,培养学生的表演技能。
表演课
有些课文故事性强,对话富个性,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可以让学生排练表演。如《我的叔叔于勒》故事情节曲折,让学生改编成剧本然后再排练表演。编剧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作文的过程,扮演角色演出,实际上就是深入体验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对课文的理解并不停留在浅层面上了。这样不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在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上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竞赛课
当今的时代是竞争性很强的时代,未来社会竞争中的强手,就必须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竞赛本来就是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它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有效手段。竞赛课灵活多变,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说适用范围最广,适用性最强,单竞赛内容而言,就有以下多项:拼音竞赛、查字典竞赛、普通话竞赛、朗读竞赛,速读竞赛、背诵竞赛、成语竞赛、文学常识竞赛、益智抢答赛、口头作文竞赛等。竞赛形式也多种多样,有口头竞赛、书面竞赛、个人竞赛、小组竞赛、男女生擂台赛等。在竞赛过程中,学生的成就动机更强烈,不但学习兴趣浓,而且增强了克服困难的毅力,学习效率会明显提高。
当然,语文课型绝不止上述几种,但不管什么样课型,都必须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个性,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总之,课程改革倡导探究的、合作的、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它要求平等、合作和交流。因此,作为语文教师不仅担负着传授知识的任务,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教会学生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相处合作。这就必须要求每一个语文教师付出艰辛的努力去探索和实践语文课型,从根本上推进语文课的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宁鸿彬.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2李创新.中学语文创新教法[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
3(苏)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4夏正江.试论中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层次结构及其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01(2)
5任长松.探究学习:18条原则[J].教育研究与实践,2002(1)
6汪佳敏.关于课题来源的思考和实践[J].中文自修,2002(2)
7祝新华.语文能力发展心理学[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3
初中语文课改教学中的几个问题及思考的论文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初中语文课改教学中的几个问题及思考的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摘要: 伴随着语文教育课改的普遍推行,初中阶段的语文课程在教学素质方面已经有所提升。但是,大部分语文教师在执行新课标语文教学时都是本着摸索的态度进行,对于语文教学目标规划,教学模式的调整上仍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鉴于此,为了优化新素质教学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笔者就目前语文课改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诠释并展开思考。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课改教学;问题;对策
当前,我国语文课程教学标准的改革与创新已经进入了一定阶段,相较于以往注入式教学模式,经历了课改之后的语文课程呈现出更为显著的教学功效。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部分教师在践行素质教学新模式中因思想认识不足,导致语文课程教学仍存在着诸多教育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只有将语文教学问题加以分析,并进行教学模式改进和改良,才能更好地为初中生提供优质学习空间。
一、初中语文课改教学中存在的重点问题分析
新课改中就“教”与“学”两大语文课程组成部分在课堂中的地位进行了重新的调整[。即将主教,转变成以学为主的课堂结构,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自主总结而实现相关语文知识的内化。然而,部分教师在语文课程执教工作中并未真正领悟这一教学标准的实际内涵。通常,语文教师根据语文教材内容设定完问题之后,便将接下来的课堂完全交由学生安排与处理。在学生自主探究期间,教师基本上是放任不管,对于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表现也未能提高关注。这样,就导致部分过于调皮的学生钻空子,不仅不会积极参与到语文问题的探究讨论,甚至还会做出扰乱语文课堂秩序的不良行为。其实,之所以会存在这一问题,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对新教学标准存在误解,虽然推崇主学理念,但教师在语文课堂中的引导与辅助功能也是不容忽视的。此外,当前,学生在语文阅读方面表现的学习状态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教师未能掌握好教与学课堂作用的调整,导致大部分阅读时间都被浪费,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还未能得到有效提高。
二、初中语文课改教学相关问题的策略思考
1.合理分配语文课堂时间并适当监督,维护语文课堂秩序
课堂秩序的有效性,是决定语文课程教学进度顺利进行的重要指标。而对于教师来讲,如何在更加自由、开放的课堂环境下维护好课堂秩序,是一项比较难的教学问题。作为语文课堂的组织者与执行者,教师的任务既要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得到有效发挥,又要确保规定好的课堂任务能够在短暂的四十五分钟时间内顺利完成。因此,教师在语文课程合作教学环节实施之前,应就课堂时间进行合理的分配与安排。在课堂上,教师利用5-10分钟的时间完成课程导入并提出问题。在接下来的15-20分钟的课堂时间内,教师鼓励学生以组为单位就所提问题进行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虽然不再担当知识灌输角色,但仍要以引导者的状态,参与到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氛围当中。最后,利用课堂剩余时间进行组间探究结果分享以及教师总结。教师将课堂的45分钟时间优化分配到各个教学环节,并以引导者和监督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自主探究中。
2.践行动与静双向阅读教学,实现思维与实践能力共同进步
针对语文课程,传统形式下过于静态的阅读教学模式,以及部分课堂中呈现的极端动态化探究模式,都不利于学生语文阅读水平的快速提高。只有动静结合,才能够实现学生在掌握阅读思维能力的同时,提高读与说技能的转化。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环节,教师应根据不同课堂阶段,设计不同的阅读执教手段。阅读初期,学生通过大声朗读排除语文素材中的生词生意,提高文章阅读的流利程度。进入中期阶段,教师鼓励学生就阅读素材内容进行分角色朗读。同时,朗读完成之后,应先鼓励学生就具体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此时需要保持课堂气氛足够安静。以便学生能够就素材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掌握,尤其是在文章情景以及情感的感悟上有一个正确认识。最后阶段,教师根据课堂内容设置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展开热烈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将自身看法与他人见解相结合,从而加强阅读文章解读的深度。
3.正确认识学生乱发问现象,引导学生走出知识盲区
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的一个重要标志,便是能够就语文课堂知识提出自己的问题。因此,作为语文课程教学的实施者,教师应当积极鼓励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当然,每个学生在语文学科学习上所表现的`素质基础也各不相同,在所提出语文问题的难度和深度上也有所差异。教师所要做的便是要尊重学生所提出的语文困惑,或者关于语文学习的见解,以一颗包容、理解的心态正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给予适当的思维引导和行为鼓励,以充分调动初中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当学生提出问题之后,教师首先要做的便是对发问学生进行言语鼓励,如“你表现很好,善于提问是好的,只有积极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才能证明学生是真正的参与到语文课堂学习活动中来。”然后,便要就学生所提出问题进行分类分析以及归纳总结。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所提问题,判断学生的语文学科思考方向是否有误,并给予及时的纠正和引导。如若是比较有建设性作用的问题,可以鼓励其他学生就该学生提出的具体语文问题进行互动探讨。在训练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能力的同时,实现语文知识的高效传递与共享[3]。以学生为主的问题的提出与探讨,是营造师生互动交流的主要途径。通过问题的摄入,加强师生之间语文知识感知上的交流。从而实现语文学科教与学的共同进步。
综上,语文学科在初中生的文学涵养,以及理解与交际能力提升上发挥着重要的影响意义。为了解决当前语文课改探索过程中存在的教学问题,教师务必要加强语文课堂教学经验的总结与反思。并就初中生语文课程学习的实际需求,就语文课程设计与实施模式加以优化。以促进初中生获得更好的语文学科素质教育,实现语文课改的纵深发展。
摘要: 作文作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运用文字传递讯息、表达感情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学生成长、成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见,作文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道德情操以及审美观与爱国主义精神的重任。因此,作文教学在整个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据着重要作用。而作文教学作为中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同时也是长期以来亟待教师解决的一大难题。基于此,本文下面将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简要探讨新课程改革下如何有效提高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质量,让其走向精彩,以此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关键词: 作文教学;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走向精彩
作文教学是一个长期、反复的综合训练活动。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识字与写字,还需要运用这些字进行遣词造句,并针对文章的具体框架进行谋篇布局。可见,作文教学是提升学生语言运用与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而提升作文教学质量既是顺应素质教育的教学思想,同时也是事实新课程改革要求的一项重要指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求作文教学应当遵循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个性特征。而如何顺应时代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成为了目前广大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难题。基于此,本文将针对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进行简要探讨,以期帮助广大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一、贴近学生生活,加强素材积累
作文作为一种实践性的活动,不仅需要生活历练,更需要技艺磨炼,可以说,作文题材来源于生活,又归于生活。因此,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想要让作文教学走向精彩,就需要鼓励学生主动走进生活,做生活的参与者与实践者。因为生活才是作文素材的源泉,才是一篇结构完整、布局巧妙作文的成功之处。然而由于受到各种原因的限制,不可能人人都能做到“行万里路”,但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当努力让学生尽可能地多读书,争取“读万卷书”。我们的世界、我们的生活是多姿多彩,变化万千的,学生是最容易被感染与打动的,而学生也能在这种美好生活的熏陶中写出精彩的文章。所以,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多用心去感受、去接近自然与生活,不要让其再将思想与目光集中在课堂上,而是要学会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的热情与兴趣,在全身心地参与中感受到大自然与生活的美好,加强与自然的心灵交流。大部分喜欢阅读课外书籍的学生都能写出一篇优秀的文章,就在于课外知识能够丰富学生的视野,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并能做到信手拈来,下笔成文。为了让学生主动走进生活,教师就不能当旁观者,而应当主动引导学生走入生活,对其多留意、多分析、多总结、多反思、多思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从不缺少美,只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教会学生唯有用心观察、用心发现与用心思考才能写出一篇好的文章。
二、结合学生实际,满足学生需求
素质教育教学理念强调学生是具有差异性的个体,是发展中的人,每一位学生都有其各自的闪光点。不同学生对语文写作学习有着不同追求,如何满足不同层次与不同群体学生的学习特点,是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学的一个教学要求。作文最忌讳千篇一律,而是强调个性与新意,因为千篇一律的作文会严重影响学生想象力、创造力以及思维力的发展,更会影响学生语言学习能力、写作能力的提升。在目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需着重关注学生个性化的教学追求。
首先,需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根据自己的性格特征,自由发言与表达。在现今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常常会看到“假、大、空”文章的出现,学生未能对生活进行推敲与实际考量就进行胡编乱造,使得整个文章没有任何阅读性与欣赏性,还会出现作文构思不完整的现象,严重影响学生的写作水平。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时刻警醒与鼓励学生从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写自己想写、感兴趣的内容充实丰富的作文。
其次,需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发挥其个性化思想。由于每位学生的成长环境、性格特点都有所不同,所以,就会造成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人生观与世界观。这种思想感情会在学生的作文中体现出来,但大部分学生却不敢将自己的真实想法与感受书写下来,而比较偏向于取悦老师。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需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真实的自己,说自己想说的、写自己想写的。唯有这样,学生才能将自己的个性化思想体现在作文中,促进其作文水平的提升。
三、注重教学技巧,传授写作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即使教师的教学非常好,可如果教师未能将具体的写作手法传授于学生,无异于“授人鱼”。而这种教学方式的缺点在于当没有教师在场的时候,或者教师不对其进行引导时,学生就如无水之木,根本不知从何说起,也不知从何写起。因此,这就告诉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不要只注重传授学生理论知识,还要传授学生具体的写作手法,让其拿到一篇作文题目过后,能够有针对性、有目的性、有组织性地进行写作,而不是毫无根据地瞎写。提高写作水平是一个长期、反复、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在写作过程中,需要从阅读教学入手,在平时教学中注重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向学生传授这种写作技巧,让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自己的写作技巧,以此丰富学生的认知,让其能有更多的选择,并在具体的练习实践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写作风格,从而提高其写作速度与写作质量。
四、结语
总而言之,作文教学是一个长期、反复、循序渐进的过程,而非一朝一夕就能达到效果。所以,新课程改革下,初中语文教师要善于结合时代背景、学科特点以及学生实际需要进行教学,并将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丰富其阅读素材,结合学生实际,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同时还要善于注重教学方法,传授学生写作技巧。
参考文献:
[赵颖.回归生活的作文教学策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
李晶.农村初中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3]季曼丽.小学生活作文教学策略的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5.
[4]刘晓光.作文教学的生命化策略[D].华中师范大学,2013.
摘要: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翻转课堂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与重视。针对初中学生语文基础较差、缺乏学习兴趣的现状,笔者学校语文教研组正在进行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利用微课、导学案以及网络平台等翻转课堂,努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和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关键词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初中语文课改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定义和特点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指重新调整课内外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交给学生。与以往的课堂相比,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在业余时间自主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师生、生生互动的场所,课前能解决的问题课堂上不做讲解,课堂上主要解答学生个人学习或小组合作探究后还无法解决的学习难题。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课堂的应用
20世纪50年代,人们就已经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利用视频实施教学,很多国家的广播电视教育就是很好的例证。今天,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备受关注,具体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有如下应用。
1.课前利用微课自主学习
微课视频大多只有几分钟的时间,最长也不超过十几分钟。每个视频针对一个知识点进行集中讲解。视频时间短,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和专业,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由于视频能独立播放,学生可以对视频进行暂停或回放等,更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学习。
2.课上针对难点集中讲解
一般情况下,可以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学习新知与内化提升。前者只要学生努力都能够达到预期效果,是对大多数学生学习语文的一般要求;而后者则需要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提升。学生在认真完成第一阶段的学习后也会有疑问,通过小组讨论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如果是大多数学生都有的疑问,则需要教师引导和解决。而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第一阶段是学生在课前进行的,教师在提供微课视频的同时还有在线辅导,跨越时空将教师与学生联系起来;第二阶段是在课堂上通过讨论完成的,教师通过课前学生学习的反馈,提前了解学生学习困难的所在,在课堂上给予积极引导,小组合作探究更有助于促进知识的内化提升,真正做到个别问题课前个别解决,共性问题课堂集中讲解。
3.课后复习检测方便快捷
学生观看微课视频后,针对学生是否理解了相关学习内容,能否回答微课和导学案中提出的问题,可以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检测,使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对学习进行调整,并再次进行检测,直至彻底解决相关问题。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课前或课堂上的讨论中得到解决。如果学生还有其他问题,可以在课后再次观看微课视频,利用平台中的相关习题进行复习与检测,使最终成绩能够通过平台进行汇总,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期中考试或者期末复习阶段,学生也可以利用微课视频巩固相关学习内容。
三、初中语文实施翻转课堂的必要性
1.转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曾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主动参与者。”教师提前将导学案和微课视频通过网络平台下发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查阅资料和思考问题的时间。特别是语文基础薄弱的初中学生,课前的充分准备可以让学生在课堂的表现更优异,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自信心和成就感。翻转课堂改变了以往教师课堂唱独角戏、课堂气氛沉闷的状况。
2.促进合作与交流
通过导学案、微课视频以及相关学习资源链接,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充分预习的前提下,课前与课上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完成学习任务,感受成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从而形成初中语文教学的良性循环。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要顺应时代的变化,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而翻转课堂只是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其中的一环,还要不断进行尝试与创新。但无论课堂怎样变化,都必须以学生为本位,教学的目的都是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希望通过初中语文一线授课教师的努力,能够改变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以满足不断变化的人才需求。
伴随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教育的不断创新,初中语文教学体系也正在逐步健全完善,与此同时,初中语文教学也在逐渐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引起重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教师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三生教育”包括“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这是当前进行素质教育的基础内容,是引导学生构建生命观、生活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需要。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老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学生价值观的培养,作为初中语文老师,要有意识地将“三生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一、“三生教育”的特点
“三生教育”注重提高学生的素质,以及塑造学生的品德。“生命教育”旨在让每一个学生和老师尊重生命、关爱生命、关心他人。“生活教育”则注重提倡人们掌握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确立良好的生活目标。“生存教育”教育学生懂得保护环境,关心社会和自然,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和创造力。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生命教育”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珍惜生命,善待他人,尊重别人。“生活教育”“生存教育”则注重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三者相互结合,共同形成学校德育的内容,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做贡献,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的方法
初中语文新课标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最终目标。语文素养不只是听、说、读、写的能力,也包括学生人格、思想道德的培养。
1.在课文讲解时,挖掘“三生教育”
“三生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认识生命,感悟生命,了解生存环境,提高生存质量,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热爱生活。这方面的内容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体现。因而,中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课文来渗透“三生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学习中感悟生命的美好和学习的快乐。例如,初中语文教材中《假如生活欺你》《济南的冬天》《春》《海燕》《谈生命》《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课文中都包含了“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在中学教学中也有很多体现。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关于“生存教育”的内容,例如,《生于安乐,死于忧患》《三峡》等文章。此外,就是“生活教育”在中学语文中的渗透。生活教育的宗旨就是帮助学生掌握生活技能,获得生活经验,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语文源于生活,反映生活。例如:在海伦•凯勒所写的《再塑生命》中体现了作者面对生活的困境不低头,保持乐观心态,努力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
2.在写作中,运用“三生教育”观点
初中语文老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表达内心真实想法。学生作文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大自然,老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感知生活,在生活中多思考,积累一些生活的素材,从而运用到写作教学中。例如,5•12汶川地震发生后,组织学生观看地震后续发展的视频,学生通过视频对事情了解后,让学生根据所感所想,写一篇与生活有关的作文,增加学生对生命、生活、生存的理解,让学生通过写作更加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渗透“三生教育”的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语文老师应该善于抓住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渗透。例如,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学生写日记的过程是对生活的感悟和生活经验的积累。
3.在阅读中,融入“三生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许多方法,让学生感悟生命、生存与生活。语文老师应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励学生敢于表现自己,在阅读中提高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将文章中涉及的事物或者情景给学生展现出来。除了使用一些教学手段,还要注意营造阅读的氛围,老师要根据阅读文本内容的不同创设不同的氛围,让学生融入文章中,才能真正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内涵,在阅读中体验生命、生存与生活。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采用多种阅读方法,例如,分角色朗读、课本剧表演等。在语文教育中渗透“三生教育”,语文老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渗透。语文教育与“三生教育”的结合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初中是学生学业生涯的基础阶段,这个时期的学习对学生未来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此时,学生不仅要积累很多知识,还要养成好的习惯,而这些都与教师的教学息息相关。语文对于初中生来说,是升学必考科目,也是学好其他科目的前提条件。因此,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教好语文科目,既是一种责任,又是一种光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有章可循的,笔者从自己教学的实践出发,浅析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之法。
一、提高备课质量
认真备课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第一步。有些教师每天需要连续为多个班级或者不同年级班级授课,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下,如果不预先进行备课,做到心中有数,上课时难免失去方向和重心,课堂教学质量也难以得到保证。备课首先要确定每节课需要讲述新内容的量及所要回顾的知识,并规划好回顾旧知识与讲解新知识的时间比例。其次,要明确新知识中哪些知识是需要重点讲解的,哪些知识可以稍微少花点时间去分析,还要留意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衔接关系是什么。再次,要注意准备好一些例子,以启发学生思考,或者帮助其理解所授内容。功夫在课外,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语文教师须从两方面做好课前准备,为上课打下坚实基础。一是认真研读文本,获得自己的感悟。教师要对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经历有一个清楚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更好地认识文章的主题思想;要对课文的语言文字从字、词语到句子再到段落以及全文做一个疏通,这是理解文章的前提;要对文章的结构包括过渡有一个清晰的把握,文章的逻辑结构是体现文章主题的重要形式;在综合各方面信息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思想感情。教师要认真研读文本,结合教学参考资料,最终获得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对文本有自己的感悟和理解,而不是人云亦云,是课堂上解读课文的重要一环。二是研究学生。学生是语文课堂教学对象,研究教学对象是课前准备的又一重要环节。试想,如果教师对学生一无所知,教学目标如何确定,教学重点如何体现,教学难点又如何攻破呢?不明白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兴趣点,教师教学时就难以做到有的放矢,教学的有效性也就难以有保障。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两者相结合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在课堂上,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自己得出结论,通过一个又一个的提问、回答问题环节的循环,学生得到了训练,提高了能力,思想情操也得到了熏陶。而这一切以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兴趣为基础。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水平怎样,全班学生的整体基础如何,学生的传统文化根底如何,学生对文学作品是否有足够的兴趣,等等,这些是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攻破教学难点、突出教学重点、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必要课前准备工作。
二、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教师应该想办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来,让其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语文授课效果。而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一个人在不停地讲,学生在听,这样使得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交流很少,缺乏互动,导致大部分学生和教师步调不一致,大大影响课堂效率。因此,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师要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大家一起交流,相互学习,加强沟通。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了解学生的理解情况,发现学生的困惑和理解误区,并及时帮助其纠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转变传统观念,主动把自己融入到学生中间,使自己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成为学生面对困难时倾述的对象,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人生导师。
三、把握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
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可以在备课阶段进行初步的规划,但是也要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进行调整。调整要依据学生的理解程度进行,并考虑学生的兴趣,同时要参考教学大纲要求。如果学生的接受能力比较强,理解都到位了,可以适当提高讲课的速度,反之,需要放慢讲课速度,花更多的时间帮助学生去理解所授知识。节奏的把控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长期的观察和总结才能得到的,是一种经验的积累,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能力。熟练、恰当地把控课堂节奏,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言,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在哪些内容上需要多花时间,哪些地方可以稍微加快进度,更好地把控课堂教学的秩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重视作文教学
作文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部分,分值高,对语文成绩的好坏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要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不可忽视作文教学环节。作文教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抓。第一,在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渗透作文的写法。当讲述到比较经典的课文时,教师应注意教导学生好好体会课文的句式、段落的写作方法,并引用到自己的作文当中去。第二,安排专门的写作课,教导学生作文的写作方法,包括审题方法、文章的谋篇布局方法、段落结构形式设计方法等。第三,课堂上注意布置一些周记练习的任务。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组词造句、炼句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其在考试过程中的写作速度及水平。周记应要求学生用特定的篇幅结构、段落结构等进行练习,有助于学生熟练掌握作文的写作技巧。
五、结语
初中语文课改教学中的几个问题及思考的论文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初中语文课改教学中的几个问题及思考的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摘要: 伴随着语文教育课改的普遍推行,初中阶段的语文课程在教学素质方面已经有所提升。但是,大部分语文教师在执行新课标语文教学时都是本着摸索的态度进行,对于语文教学目标规划,教学模式的调整上仍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鉴于此,为了优化新素质教学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笔者就目前语文课改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诠释并展开思考。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课改教学;问题;对策
当前,我国语文课程教学标准的改革与创新已经进入了一定阶段,相较于以往注入式教学模式,经历了课改之后的语文课程呈现出更为显著的教学功效。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部分教师在践行素质教学新模式中因思想认识不足,导致语文课程教学仍存在着诸多教育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只有将语文教学问题加以分析,并进行教学模式改进和改良,才能更好地为初中生提供优质学习空间。
一、初中语文课改教学中存在的重点问题分析
新课改中就“教”与“学”两大语文课程组成部分在课堂中的地位进行了重新的调整[。即将主教,转变成以学为主的课堂结构,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自主总结而实现相关语文知识的内化。然而,部分教师在语文课程执教工作中并未真正领悟这一教学标准的实际内涵。通常,语文教师根据语文教材内容设定完问题之后,便将接下来的课堂完全交由学生安排与处理。在学生自主探究期间,教师基本上是放任不管,对于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表现也未能提高关注。这样,就导致部分过于调皮的学生钻空子,不仅不会积极参与到语文问题的探究讨论,甚至还会做出扰乱语文课堂秩序的不良行为。其实,之所以会存在这一问题,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对新教学标准存在误解,虽然推崇主学理念,但教师在语文课堂中的引导与辅助功能也是不容忽视的。此外,当前,学生在语文阅读方面表现的学习状态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教师未能掌握好教与学课堂作用的调整,导致大部分阅读时间都被浪费,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还未能得到有效提高。
二、初中语文课改教学相关问题的策略思考
1.合理分配语文课堂时间并适当监督,维护语文课堂秩序
课堂秩序的有效性,是决定语文课程教学进度顺利进行的重要指标。而对于教师来讲,如何在更加自由、开放的课堂环境下维护好课堂秩序,是一项比较难的教学问题。作为语文课堂的组织者与执行者,教师的任务既要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得到有效发挥,又要确保规定好的课堂任务能够在短暂的四十五分钟时间内顺利完成。因此,教师在语文课程合作教学环节实施之前,应就课堂时间进行合理的分配与安排。在课堂上,教师利用5-10分钟的时间完成课程导入并提出问题。在接下来的15-20分钟的课堂时间内,教师鼓励学生以组为单位就所提问题进行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虽然不再担当知识灌输角色,但仍要以引导者的状态,参与到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氛围当中。最后,利用课堂剩余时间进行组间探究结果分享以及教师总结。教师将课堂的45分钟时间优化分配到各个教学环节,并以引导者和监督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自主探究中。
2.践行动与静双向阅读教学,实现思维与实践能力共同进步
针对语文课程,传统形式下过于静态的阅读教学模式,以及部分课堂中呈现的极端动态化探究模式,都不利于学生语文阅读水平的快速提高。只有动静结合,才能够实现学生在掌握阅读思维能力的同时,提高读与说技能的转化。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环节,教师应根据不同课堂阶段,设计不同的阅读执教手段。阅读初期,学生通过大声朗读排除语文素材中的生词生意,提高文章阅读的流利程度。进入中期阶段,教师鼓励学生就阅读素材内容进行分角色朗读。同时,朗读完成之后,应先鼓励学生就具体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此时需要保持课堂气氛足够安静。以便学生能够就素材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掌握,尤其是在文章情景以及情感的感悟上有一个正确认识。最后阶段,教师根据课堂内容设置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展开热烈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将自身看法与他人见解相结合,从而加强阅读文章解读的深度。
3.正确认识学生乱发问现象,引导学生走出知识盲区
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的一个重要标志,便是能够就语文课堂知识提出自己的问题。因此,作为语文课程教学的实施者,教师应当积极鼓励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当然,每个学生在语文学科学习上所表现的`素质基础也各不相同,在所提出语文问题的难度和深度上也有所差异。教师所要做的便是要尊重学生所提出的语文困惑,或者关于语文学习的见解,以一颗包容、理解的心态正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给予适当的思维引导和行为鼓励,以充分调动初中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当学生提出问题之后,教师首先要做的便是对发问学生进行言语鼓励,如“你表现很好,善于提问是好的,只有积极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才能证明学生是真正的参与到语文课堂学习活动中来。”然后,便要就学生所提出问题进行分类分析以及归纳总结。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所提问题,判断学生的语文学科思考方向是否有误,并给予及时的纠正和引导。如若是比较有建设性作用的问题,可以鼓励其他学生就该学生提出的具体语文问题进行互动探讨。在训练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能力的同时,实现语文知识的高效传递与共享[3]。以学生为主的问题的提出与探讨,是营造师生互动交流的主要途径。通过问题的摄入,加强师生之间语文知识感知上的交流。从而实现语文学科教与学的共同进步。
综上,语文学科在初中生的文学涵养,以及理解与交际能力提升上发挥着重要的影响意义。为了解决当前语文课改探索过程中存在的教学问题,教师务必要加强语文课堂教学经验的总结与反思。并就初中生语文课程学习的实际需求,就语文课程设计与实施模式加以优化。以促进初中生获得更好的语文学科素质教育,实现语文课改的纵深发展。
摘要: 作文作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运用文字传递讯息、表达感情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学生成长、成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见,作文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道德情操以及审美观与爱国主义精神的重任。因此,作文教学在整个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据着重要作用。而作文教学作为中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同时也是长期以来亟待教师解决的一大难题。基于此,本文下面将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简要探讨新课程改革下如何有效提高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质量,让其走向精彩,以此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关键词: 作文教学;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走向精彩
作文教学是一个长期、反复的综合训练活动。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识字与写字,还需要运用这些字进行遣词造句,并针对文章的具体框架进行谋篇布局。可见,作文教学是提升学生语言运用与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而提升作文教学质量既是顺应素质教育的教学思想,同时也是事实新课程改革要求的一项重要指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求作文教学应当遵循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个性特征。而如何顺应时代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成为了目前广大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难题。基于此,本文将针对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进行简要探讨,以期帮助广大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一、贴近学生生活,加强素材积累
作文作为一种实践性的活动,不仅需要生活历练,更需要技艺磨炼,可以说,作文题材来源于生活,又归于生活。因此,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想要让作文教学走向精彩,就需要鼓励学生主动走进生活,做生活的参与者与实践者。因为生活才是作文素材的源泉,才是一篇结构完整、布局巧妙作文的成功之处。然而由于受到各种原因的限制,不可能人人都能做到“行万里路”,但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当努力让学生尽可能地多读书,争取“读万卷书”。我们的世界、我们的生活是多姿多彩,变化万千的,学生是最容易被感染与打动的,而学生也能在这种美好生活的熏陶中写出精彩的文章。所以,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多用心去感受、去接近自然与生活,不要让其再将思想与目光集中在课堂上,而是要学会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的热情与兴趣,在全身心地参与中感受到大自然与生活的美好,加强与自然的心灵交流。大部分喜欢阅读课外书籍的学生都能写出一篇优秀的文章,就在于课外知识能够丰富学生的视野,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并能做到信手拈来,下笔成文。为了让学生主动走进生活,教师就不能当旁观者,而应当主动引导学生走入生活,对其多留意、多分析、多总结、多反思、多思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从不缺少美,只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教会学生唯有用心观察、用心发现与用心思考才能写出一篇好的文章。
二、结合学生实际,满足学生需求
素质教育教学理念强调学生是具有差异性的个体,是发展中的人,每一位学生都有其各自的闪光点。不同学生对语文写作学习有着不同追求,如何满足不同层次与不同群体学生的学习特点,是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学的一个教学要求。作文最忌讳千篇一律,而是强调个性与新意,因为千篇一律的作文会严重影响学生想象力、创造力以及思维力的发展,更会影响学生语言学习能力、写作能力的提升。在目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需着重关注学生个性化的教学追求。
首先,需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根据自己的性格特征,自由发言与表达。在现今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常常会看到“假、大、空”文章的出现,学生未能对生活进行推敲与实际考量就进行胡编乱造,使得整个文章没有任何阅读性与欣赏性,还会出现作文构思不完整的现象,严重影响学生的写作水平。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时刻警醒与鼓励学生从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写自己想写、感兴趣的内容充实丰富的作文。
其次,需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发挥其个性化思想。由于每位学生的成长环境、性格特点都有所不同,所以,就会造成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人生观与世界观。这种思想感情会在学生的作文中体现出来,但大部分学生却不敢将自己的真实想法与感受书写下来,而比较偏向于取悦老师。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需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真实的自己,说自己想说的、写自己想写的。唯有这样,学生才能将自己的个性化思想体现在作文中,促进其作文水平的提升。
三、注重教学技巧,传授写作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即使教师的教学非常好,可如果教师未能将具体的写作手法传授于学生,无异于“授人鱼”。而这种教学方式的缺点在于当没有教师在场的时候,或者教师不对其进行引导时,学生就如无水之木,根本不知从何说起,也不知从何写起。因此,这就告诉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不要只注重传授学生理论知识,还要传授学生具体的写作手法,让其拿到一篇作文题目过后,能够有针对性、有目的性、有组织性地进行写作,而不是毫无根据地瞎写。提高写作水平是一个长期、反复、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在写作过程中,需要从阅读教学入手,在平时教学中注重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向学生传授这种写作技巧,让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自己的写作技巧,以此丰富学生的认知,让其能有更多的选择,并在具体的练习实践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写作风格,从而提高其写作速度与写作质量。
四、结语
总而言之,作文教学是一个长期、反复、循序渐进的过程,而非一朝一夕就能达到效果。所以,新课程改革下,初中语文教师要善于结合时代背景、学科特点以及学生实际需要进行教学,并将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丰富其阅读素材,结合学生实际,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同时还要善于注重教学方法,传授学生写作技巧。
参考文献:
[赵颖.回归生活的作文教学策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
李晶.农村初中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3]季曼丽.小学生活作文教学策略的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5.
[4]刘晓光.作文教学的生命化策略[D].华中师范大学,2013.
摘要: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翻转课堂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与重视。针对初中学生语文基础较差、缺乏学习兴趣的现状,笔者学校语文教研组正在进行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利用微课、导学案以及网络平台等翻转课堂,努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和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关键词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初中语文课改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定义和特点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指重新调整课内外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交给学生。与以往的课堂相比,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在业余时间自主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师生、生生互动的场所,课前能解决的问题课堂上不做讲解,课堂上主要解答学生个人学习或小组合作探究后还无法解决的学习难题。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课堂的应用
20世纪50年代,人们就已经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利用视频实施教学,很多国家的广播电视教育就是很好的例证。今天,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备受关注,具体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有如下应用。
1.课前利用微课自主学习
微课视频大多只有几分钟的时间,最长也不超过十几分钟。每个视频针对一个知识点进行集中讲解。视频时间短,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和专业,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由于视频能独立播放,学生可以对视频进行暂停或回放等,更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学习。
2.课上针对难点集中讲解
一般情况下,可以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学习新知与内化提升。前者只要学生努力都能够达到预期效果,是对大多数学生学习语文的一般要求;而后者则需要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提升。学生在认真完成第一阶段的学习后也会有疑问,通过小组讨论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如果是大多数学生都有的疑问,则需要教师引导和解决。而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第一阶段是学生在课前进行的,教师在提供微课视频的同时还有在线辅导,跨越时空将教师与学生联系起来;第二阶段是在课堂上通过讨论完成的,教师通过课前学生学习的反馈,提前了解学生学习困难的所在,在课堂上给予积极引导,小组合作探究更有助于促进知识的内化提升,真正做到个别问题课前个别解决,共性问题课堂集中讲解。
3.课后复习检测方便快捷
学生观看微课视频后,针对学生是否理解了相关学习内容,能否回答微课和导学案中提出的问题,可以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检测,使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对学习进行调整,并再次进行检测,直至彻底解决相关问题。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课前或课堂上的讨论中得到解决。如果学生还有其他问题,可以在课后再次观看微课视频,利用平台中的相关习题进行复习与检测,使最终成绩能够通过平台进行汇总,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期中考试或者期末复习阶段,学生也可以利用微课视频巩固相关学习内容。
三、初中语文实施翻转课堂的必要性
1.转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曾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主动参与者。”教师提前将导学案和微课视频通过网络平台下发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查阅资料和思考问题的时间。特别是语文基础薄弱的初中学生,课前的充分准备可以让学生在课堂的表现更优异,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自信心和成就感。翻转课堂改变了以往教师课堂唱独角戏、课堂气氛沉闷的状况。
2.促进合作与交流
通过导学案、微课视频以及相关学习资源链接,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充分预习的前提下,课前与课上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完成学习任务,感受成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从而形成初中语文教学的良性循环。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要顺应时代的变化,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而翻转课堂只是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其中的一环,还要不断进行尝试与创新。但无论课堂怎样变化,都必须以学生为本位,教学的目的都是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希望通过初中语文一线授课教师的努力,能够改变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以满足不断变化的人才需求。
英汉谚语文化差异及翻译我们写
(英语系毕业论文)英文谚语的文化场景在中译文中的缺失与弥合 摘 要本文从谚语文化角度着手,分析谚语中的文化因素,以及英汉谚语中的文化差异,尝试研究在谚语的英汉翻译过程中发生文化缺失时如何弥合。最终通过意译手段实现英语谚语的可译性,从而顺利完成跨文化交际活动,实现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播。关键词 谚语文化; 文化缺失; 意译; 翻译补偿ContentsAbstract ⅠKeywords Ⅰ摘要 Ⅱ关键词 ⅡIntroduction 1I. The Brief Introducton to Proverb 3II. Proverb Culture Factors in Proverb Different Cultur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Proverb. Belief Living Conditions. 8III. English Proverb Translation in English to Chines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Proverb National Feature Art of Language Compensation 12Conclusion 14Acknowledgements 15Bibliography 16
在前面的帖子中,我提到一句中国谚语“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这个帖子发表后,网友vmax给我留言,问我这个谚语是否可以翻译成下面的句子。我回答他说,当然可以,但我不鼓励您这样做,主要原因是:您的译文,我们中国人看得懂,但外国人看不懂,他们根本不知道诸葛亮是什么人,如果您想让外国人也能看得懂,您就必须在译文的后面,额外增加一段注释,介绍一下《三国演义》,再介绍一下诸葛亮,只有这样,外国人才能真正理解这个谚语,您说麻烦不麻烦?! Three cobblers are more clever than Mr. Zhuge Liang.(三个皮匠会比诸葛亮先生更聪明。) 其实,我们中国的许多谚语,都有对应的英语谚语,两者意思相同或者相似,完全可以互相代替,一般情况下,不需要我们自己翻译。比如“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这个谚语,就有一个对应的英语谚语,请看下面第一行。另外一个与《三国演义》人物有关的谚语“说曹操,曹操到”,也有对应的英语谚语,请看下面第二行。 ①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两个脑袋比一个脑袋更好。) ②When we talk about the devil, he will appear.(当我们谈论魔鬼的时候,他将会出现。) 看到这里,有些朋友可能会问:在哪里可以找到这些对应的英语谚语呢?我曾在北京王府井的外文书店中,看到过这方面的书,书名好象叫做《汉英谚语词典》(时间长了,记不清楚了),我们可以从这种词典中,查出大多数中国谚语的对应英语谚语。现在国内是“英语热”,英语图书(包括英语词典)多如牛毛,我想这种词典应当不难找到。 一个中国谚语,只有在词典中找不到对应的英语谚语时,我们才考虑自己翻译,不过这种情况好象并不多见。比如“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个谚语,我就一直没有找到对应的英语谚语,因此我把它翻译为: One is willing to sell, and the other is willing to buy.(一个人愿意卖,另外一个人愿意买。)
研究英汉谚语的意义是为了学习文化背景、增加词汇量、提高沟通能力、培养思维能力。1、学习文化背景:谚语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谚语,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和思维方式。2、增加词汇量:谚语的语言表达具有简洁、生动、形象的特点,通过研究谚语,我们可以学习到更多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3、提高沟通能力:谚语具有很强的表达力和说服力,通过运用谚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沟通他人,增强我们的沟通能力。4、培养思维能力:谚语的含义往往不言自明,但有时也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解读,这有助于我们培养分析问题和思考的能力。
浅谈初中英语听说训练中的异步教学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初中英语听说训练中的异步教学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初中英语异步教学的特点,是学生学习的个体化与教师指导的异步化高度有效的统一。这为语言教学提供了最优化教学方式。学习语言,必须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首先通过语言环境的影响(即语言的输入条件),然后逐渐自然地形成规则,最后再创造性地输出。在这三个程序中,只有语言环境可以人为地创造、改变,而后两个方面则是自然发生的。异步教学则为遵循这个规律,有效地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给予了理论指导。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虽然掌握了较多的语言知识,但是交际能力却没有得到有效地培养,听、说、读、写“四会”能力较差。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传统的英语教学法与学习语言的规律相悖。本文试图结合自己的异步教学实践,探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听说训练。
一、听说训练准备中的异步教学
1.提前进行语音教学
在中小学阶段,系统讲授音标知识有助于学生学习记忆单词。学生要记住一个单词,首先要会读。所以音标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本人在预备教材教学时,就尝试打破教材编排顺序,先把每个模块后的音标集中教学,再在以后的单词教学中分散认读,让音标和拼读练习在单词教学中反复呈现。在学生掌握一定量的单词后,要求他们通过观察单词的发音和拼写归纳读音规则,使学生逐步形成听音拼词、见词读音的能力。
2.培养和提升学生自学的能力
教师要逐步改变每上新课之前把学习的生词一个一个写在黑板上,再逐个讲解,反复领诵的传统教法。而是让学生自学,具体办法是:学生先听课本录音磁带,自己给生词注音、拼读、记忆、模仿试读。然后老师再进行指导,个别检查学生的发音、读音,重点指导差生,对好生逐渐提出难度较大、辐射面较广的要求。这样学生学习个体化,教师指导异步化得以有效地统一,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后来逐步过渡到句型、对话、课文的自学打下基础。上述这一教学过程,开始必须专门在课堂上进行强化训练,逐步地要求学生拿到课外学习中去完成,以便有更多的课内时间来进行听说实践。
3.向学生传授听说技巧,培养良好的听说习惯
初中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是与良好的听说习惯是分不开的。初一学生对听说英语仍然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与好奇,但是听说方法不对,久而久之会使这种兴趣与好奇心随着难度的加大、词汇量的增多而丧失,最后就厌学、弃学。因此从初一第一节课开始,这就注意培养学生听说的良好心理素质。比如听的时候心要静,不要怕听不懂而过度紧张;说的时候一定不要怕羞,要大胆开口,并要求学生在说时,根据所说的内容辅以动作、表情等。并要求他们在课外尽量用学过的英语与同学、老师或家长交谈,并养成习惯,成为自动化的技能。
二、初中英语教学中听说训练的具体做法
牛津教材每个单元都包括Comic strips等九大部分。在教学中,要灵活地把它们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学得轻松有趣,享受牛津教材所带来的成功感。
1.扎扎实实过好语音关
牛津教材的词汇量多,有助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要熟练地掌握这些单词,则一定要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好单词的读音规则与拼读技巧。这就要求在教学中,首先要强化语音训练,促使他们尽快突破语音关,为以后的英语单词的学习扫清障碍。具体做法:用8—10课时时间,从26个字母着手,让学生彻底分清元音字母与辅音字母,元音音素与辅音音素的划分;分清音节的概念,掌握音节的拼读,从而扎扎实实地培养起学生自学单词的能力,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
2.生词教学词组化,语句化
人们在表达时,常常用到的并不是单词,而是固定搭配和句子。在教学时,把单词词组化、短语固定化、句型具体化,使学生既学会了单词,又掌握了语言的运用能力,扩大了词的外延,提高词的使用频率,对听说教学很有帮助。
3.结合实际,注重听说和探究能力
牛津教材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的需要,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之为教学服务。以8AUnit1为例,笔者把第一课与第三课融为一体进行教学,先让学生看着卡通画带着下列问题去听Eddie和H obo之间的对话(练习听的能力)。 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Who is hungry? Can he eat some food?
通过这此问题的回答,从而引入本单元的学习课题: Friends。Guess: Can Eddie give Hobo some pizza? Why? Teacher: Eddie and Hobo are friends, they can share lots of things, such as the food. I believe everyone here has some friends, what do you think of your friends?
因为Friends是我们身边的人,Friends所经历的事就是我们身边的事,所以学生听和说的欲望都非常强烈,问答完毕之后,教师把表达Friends的要点板书呈现(学key words),然后再让学生把这此散珠穿成线,练习说的能力。这种通过“听——说——学——说”的反馈过程是练习听说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这种方法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当听说训练过后,让学生再去探究。
重视“Reading”教学。牛津教材中每单元的Reading都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也是一单元的核心所在。通过Reading,教会学生如何分析文章,如何写作,如何谈论话题,表达自己的观点。笔者采用的方法是“听——读——说——写”。先让学生带着较简单的问题,逐段去听,掌握每段的大意(培养听力);再让学生带着较难的问题去读(培养分析句子的能力);读过后,用keywords把全文简述出来(培养说的能力);最后落实到笔头上(培养对词法,句法的掌握能力)。学生学会了分析文章,激发出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也巩固所学的语言点。
建议:教师可以在“Reading”教学完成后,从网上或报刊上收集一些符合学生口味或迎合时代潮流的文章,让他们课后阅读,扩大知识面,培养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
4.重视语法教学
牛津教材重视听说读写的同时,也不轻视语法教学。每单元都安排了课时进行语法训练,它以“举例——归纳——操练”这三个步骤,呈现给学生,条理清晰,并且配有图片,形象生动,学来有趣。笔者在教学时采取“学生观察——教师指导——学生归纳——师生一起总结——训练巩固(举一反三)”这样的步骤进行教学,收益菲浅。学生觉得英语语法不难学,作业的错误率也很低。
教材越改越新,越改越实用,但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不断学习、更新观念、提高教学能力,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地、有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
三、多为初中学生创造练习听说的机会
学生除在课堂上尽量给学生创造语言实际的环境外,本人还充分利用课前和课外可能的时间,让学生练习听说。
1.进行课前三分钟“Free talk”
上课开始的三分钟“Free talk”,是在师生之间共同进行的,所谈内容一般是前一课的知识,或者也有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时事新闻,逐步过渡到由学生说说一句话新闻,讲故事或说笑话,然后老师再根据所讲的内容提几个主要问题由其他学生回答,这样听和说得都到了训练。
2.创设课外活动
初中英语课外活动,是整个英语教学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和课堂教学是紧密相连,是使学生掌握外语所不可缺少的辅助形式。它不但能巩固加深、扩大课堂上学的知识,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课外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比如组织兴趣小组,举办英语听说竞赛,开英语班会等。英语晚会形式比较多样化,可以由学生唱英语歌、表演节目、讲故事、朗诵小诗等。课外活动的内容要密切结合教学,由学生自编,教师审阅。这样的活动适合学生的水平,使学生能在语言运用上得到提高,在能力上得到锻炼。
有教师说英语课堂异步教学难以实现很到位的听说训练,这是因为教师过分强调了学科特点,没有把英语教学的特点与异步教学理论有效地结合起来。我们的教学实践证明,异步教学是加强学生听说训练,培养“四会”能力的有效途径。
拓展阅读:有关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听说训练改进措施的论文
一、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听说训练现状
虽然初中英语教学大纲中一再强调“听说”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弊端,如“哑巴英语”现象严重、诸多学校更注重英语词汇、语法等知识的教育而忽略了对学生英语听力和口语的进一步培养,等等。受到我国传统教育观念和考试形式的影响,不少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偏重与对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而轻视对其听说能力的提高,这无疑偏移了语言学习的目的,以至于学生往往能够在考试中取得高分,但在生活中很难使用英语流畅交流,久而久之,有的学生甚至形成了厌学的心理,这种情况不容乐观。
另外,对于已经从理论上重视英语听说训练的教育机构和教育者来说,也存在着教育方法流于表面和形式化的问题。大多数教师能够在课堂上坚持英语教学,并设计课堂游戏,鼓励学生进行英文歌曲、电影赏析等,这些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但是缺乏测评机制的现象却是普遍的,以致学生不能够对自己的英语水平有一个明确的了解,也就影响了进一步的深入学习。
目前,初中英语教学中听说能力培养力度薄弱的问题已经逐步引起了教育界的普遍关注,关于提高初中生英语听说能力的方法措施纷纷涌现。
二、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听说训练改进措施
(一)创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
提高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听说训练,首先要创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坚持“Speak English every day",培养学生对英语的自然运用,使其养成对英语的使用习惯。教师应保证课堂教学英语化,即在英语课堂上师生尽量完全使用英语,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并根据具体教学情况增加难度,例如上课问好时,可以从一开始的“Goodmorning, students",转变为提问式的“How are you guys re-cently?”以提高师生互动。
同时,应合理安排教学课时,留出英文歌曲、电影欣赏课时。教唱一些简单的英文歌曲,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听力和口语水平,教材上的“The num-her son扩等较为简单,如学生接受较好,可以适当添加课外内容,如“DoReMi'’等。同样的,对于原文电影的欣赏,能够在提高学生英语听力水平的同时增加学生对于英美国家的常识了解,培养学生审美水平。
(二)鼓励学生“多开口”
提高学生英语口语水平的最有效途径无疑是鼓励学生大胆开口,多说多练,通过进行丰富的课堂活动设计可以对初中英语的听说训练起到明显的改进作用。一方面,可以在正式讲课之前开展5-10分钟的“free talk"活动,安排同学上台进行简短的演讲,例如谈谈个人爱好,身边的趣闻等等,接卜来进行自由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另一方面,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情境短剧,让同学们进行角色扮演,将传统的“分角色朗读课文”升级为情境的代入,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多多开口说英语。另外,还可以设计一些英语小游戏,如“What am I doing`?”,教师做出一种动作,让同学们猜是什么并用英语表达出来,等等。多种多样的课堂活动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听英语、说英语,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不再惧怕枯燥的英语学习,而是享受着英语听说训练的乐趣。
(三)增加课外听说训练机会
改进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听说训练,可以采取增加课外听说训练机会的辅助措施,让英语学习从课堂之中走进学生的生活。师生在校内见面时完全可以用英语进行问候和简单的对话,打电话和发信息也可以尽量使用英文,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水平,也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打卜基础。
为了增加学生的英语听说机会,许多教育机构通过建立校内“英语角”来帮助同学们提高英语听说能力,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效果。有条件的学校则可以组织师生参与课外英语实践活动,如英语夏令营、冬令营等,帮助学生在游玩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的英语知识,以丰厚英语听说教学成果。
(四)建立实用的评测机制
建立实用的评测机制能够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也能够为学生本身提供一个学习效果的检阅平台,在初中英语教学的听说训练中经常被忽略,却是非常必要的。具体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定,内容可包括语音、语调准确,会使用课堂用语,能用英语提问或回答,经常使用学习过的英语日常用语,能够看懂简单的原文电影,积极参与英语听说训练等。
评测机制的运行能够帮助教师更好的掌握学生的阶段学习情况,从而建立因材施教的教育目标和教学方法,学生也能够找出自身的缺点,进行专项训练,从而弥补自身的不足,使英语听说水平更上一层楼。
关于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的研究论文
一、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发挥的作用
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能给学生提供足够多的开口交流的机会,不利于初中英语的口语教学。运用任务型教学模式开展初中英语教学,更加突出了语言实际运用的重要性,它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人际交往、思考、决策和应变能力的培养。任务型教学方法重在实际应用,在任务履行过程中,以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在具体的交流实践中去感知、认识、运用语言,充分实现了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的相结合,对于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具有重大作用。
二、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的具体过程
1.设计任务,引导学习
任务的设计是该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首先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情况以及教学内容作详细的了解,包括初中生的整体心理特征、学生的英语基础、教学要求等,这样才能合理、科学地设计任务,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如译林版八年级下册Unit4Agoodread.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与之相关的任务,比如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本课外书,并解释喜欢它的原因,从中受到什么启迪等。在明确的任务的驱使下,学生的学习目标会更加明确,学习效率也会大增,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去积极、主动的学习,同时也达到了强化学生组织、表达能力的目的。
2.组织练习,巩固知识
在学生学习了知识之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不断的练习,将所学的词汇灵活应用于生活实践、日常表达,这样就能达到英语知识的深化与迁移的目的。比如在上完译林版八年级下册Uint5Goodmanners的课程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设计并表演与礼仪相关的情景剧或围绕相关主题开展采访等。如让学生结合所学的礼仪知识和英语词汇,模拟餐厅中礼貌点餐、用餐的场景,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去练习知识点,更加透彻的理解和掌握知识点,达到在生活实践中灵活运用的效果。
3.交流心得
在学生结束任务之后,应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心得交流活动,交流的形式可以为分组讨论、情景采访或者代表演讲等。一方面,学生可以将自己的体验、心得与他人分享,并从中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另一方面,通过多个教学体验学习,还能提高课堂的新鲜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对于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教师应作详细的记录,根据不同的完成情况来进行不同的评价、鼓励或者点拨,便于适时的调整教学方案,提高初中英语教学质量。初中阶段的英语教育是英语学习的基础阶段,对整个阶段的英语学习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应灵活巧妙地运用任务型教学模式,以达到优化教学效果,全面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目的。
一、任务教学在我国初中英语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在我国的初中英语教学中,任务教学方法虽然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优势,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还不同程度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由于教师的任务设计存在缺陷等,任务教学相比其他教学方法往往耗时较长,而且要求的知识点等内容难以全部涵盖其中,造成了课堂效率较低,不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一些学生虽然表面上很热衷于参与课堂设计的任务,但仅仅是抱着好玩的心态,“看热闹”而不“看门道”。在任务完成不好时,并没有自觉主动地对照相关内容进行查缺补漏或课后加强练习,而是采取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从而起不到应有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在目前的英语考试体制中,很多地区仍然沿袭以笔试为主的模式,不能全面考察学生对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而这与任务教学是不相适应的。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一些教师对任务教学方法采用不积极,有的甚至又重新回到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的老路上。
二、进一步促进初中英语与任务教学的合理结合
在当前的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任务教学虽然遇到了一些发展中的问题,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而应加强对任务教学的研究,充分认识任务教学的本质和优势,努力把握任务教学的基本原则,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探究规律,进一步促进初中英语与任务教学的合理结合。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任务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任务教学中,只是一个指导员或裁判员的从属角色。要坚决摒弃“一言堂”的做法,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比如,笔者在进行任务教学时,多让学生走上讲台完成相关任务,自己则作为一名“观众”走下讲台,仅在必要的环节进行适当引导,从而保证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发挥的空间。
2.任务教学要服从于、服务于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
任务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不能只追求“华丽的形式”和”热闹的场面”,而忽略或弱化了教学内容,以致完不成相应的教学目的。
3.教师要精心设计任务
在设计任务时,要针对初中生的年龄阶段,符合其生理、心理特点。设计任务要紧密联系学生日常生活,注重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使任务具有趣味性和实用性。对完成任务的要进行及时表扬和鼓励,对完成不好的尽量少用或不用批评,而是注重做好引导和个别谈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营造活泼、开放、向上的教学氛围。此外,任务设计要尽量面向全体而不是部分或个别学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设计不同层次的任务,以满足学生的不同愿望和需求,尽可能使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任务中。
4.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进一步推动英语应试模式的改革
探索改变当前初中英语考试以笔试为主的模式,适当增加听力测试、口语测试、情境模拟测试等环节,以便与任务教学密切衔接。
三、结语
任务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和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切实贯彻了“寓教于乐”的教学原则,符合英语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发展趋势。在我国的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应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积极探索创新,充分发挥任务教学的优势,做到初中英语与任务教学合理结合,在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初中英语教学的现状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往往会将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从而忽视了英语的应用性特点,在教学环节中没用重视对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培养。同时,在传统的英语教学课堂上,初中英语教师往往将英语教学的重点放在单词、语法以及句型的讲解上,教学模式较为单一,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从而造成英语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同时,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没有考虑到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仅仅是以同一种任务规范来要求学生。这样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些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无法完成任务,从而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丧失学习的信心。而对于学生成绩较好的学生来说,反复的对旧知识进行复习造成他们无法早点学习新的知识,影响学习进度。而传统的通过考试的方法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查造成教师忽视了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的活跃程度,对社会价值的是非判断能力、社会道德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实际应用能力、与同学的沟通交流能力等方面的检查。这样的初中英语教学评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过度对于书面成绩的重视影响了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发展。
二、任务型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课堂的运用策略
1.实行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由于英语本身的应用性特点,所以初中英语的教学不能仅仅依赖于课堂上的讲解,也不能依赖于传统教育背景下应试教育方式,而要实行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拓宽教学途径。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加强英语应用化的教学,例如教学生学唱英文歌曲,让学生模仿英语电影中的一段对话进行英文口语技巧练习,这不仅能够改善枯燥的课堂的氛围,同时还能够起到锻炼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作用。另外,初中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英语教师可以通过举办英语阅读比赛、英语演讲、英语话剧表演等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从最大的程度上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合理安排教学任务
初中英语教师在进行教学任务安排是,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设置不同的任务安排标准。同时在进行安排任务时要与一些课外活动结合起来,保证任务带有一定的趣味性,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升初中英语学习效果。
3.实行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在初中英语的教学评价上应当实行多元化的评价机制,而不应当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需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课堂参与程度、思维能力等等进行综合评价,引导学生成为综合型人才。任务型教学法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善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因此将任务型教学法运用到初中英语教学中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
1.正式任务活动情景设置
教师提供多种不同的情景模式让学生练习,可以得到不同的学习效果。其次,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完成任务。教师设置好任务之后,将任务分配到各个小组中或者让各个小组进行自由选择。一旦任务分派完毕,小组成员必须以最快的速度进行分工,制订出合理的练习方案,并对其进行修改完善,使其能够实现良好的练习效果。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也可以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热情,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竞争中做出好的学习作品。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由于事先标注出了正确的路线和设置了对话内容,再结合正确的表达方式,比如:Istherearestaurant?Whereistherestaurant?等,取得良好的练习效果。
2.后期任务巩固教学
首先,学生回顾完成任务的细节。根据每个人的现有居住环境的分析,设计出更加理想的居住场所。其次,教师和学生一起复习本课程语言和文化知识,将知识点呈现给学生。上节的介绍旨在介绍自己理想的生活环境,对学生在执行任务过程中犯下的错误标注出来,并将其写在黑板上,分析其产生错误的原因,进而进行指导纠正,并依次告诫学生只有意识到错误的存在,才能不断取得进步,这样就能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练习。但是教师不能对学生的某一个错误纠缠不放。另外,教师可以将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使用到的书本中的重点句式标注出来,进行点评。最后,教师在学生完成任务后,再适当的布置一些课后作业:学生根据条件邀请外国朋友到家里做客,给外国朋友详细介绍家周围的基础设施、特征以及能顺利到家的方式,课堂上教师随机进行适当的抽查、点评。
3.结束语
英语教师在中国的教育事业中不懈努力多年,已经取得了非常有益的成绩,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英语教学中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现在的任务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完成了由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的转变,任务型的教学方法出现了新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师生之间的角色发生转变,学生成为主动者,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它的产生与人类认知规律的发展相适应。任务型的教学方法的作用显著,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另一方面,学生自学能力和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显著提高。
初中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初中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新课程改革后,各种创新高效的教学法被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其中小组合作教学是十分受教师欢迎的一种高效英语教学法,教师会经常采用分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来让学生对课堂问题进行讨论。
摘要:
英语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的是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的培养,其中,使学生具备听、说、读、写四项能力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但是目前我国的初中英语教学现状却并不尽如人意,存在较多问题,阻碍了英语教学的进步。为此,本文将在着重研究初中英语教学中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就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给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英语教学;初中英语;问题;建议
前言:
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推进,初中英语教学更加注重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初中英语教学要在逐渐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其独立思维模式,改善应试教育体制,并需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其知识运用技能能够得到同步提升。但在逐渐完善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本文将主要分析在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应对策略。
1、初中英语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充分体现:
在当前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在英语教学中,如果学生的需求得不到关注,那么就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师生的互动效果大打折扣。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在学习过程中,会偏向于自己感兴趣的科目。如果英语教学不能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那么他们就会在这门科目上缺乏前进的动力,致使学习成绩越来越差,更严重的则会形成恶性循环。所以教师要学会对英语教学过程进行课堂检验、反馈和调节,并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对症下药。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积极思考,踊跃配合,课堂教学才是成功的。
教师的主导作用缺失:
现今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倡导的是以学生为主体,但部分英语教师还存在着在教学中以知识灌输为主,并不注重对学生的激发和引导。教师对于教材过度依赖,一味的采取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法,把具有多样性、开放性的知识点讲成一种固定模式,使学生缺少思考的过程,过于依靠死记硬背来获取知识,如此一来会导致学生掌握的知识只是各种知识点的叠加,达不到融会贯通的效果。尤其是英语教学,如果不了解外国的风俗习惯,不深入的掌握国外国情,那么在以后的语言交流中还会闹出大笑话。
避免形式主义的教学手法:
新课程改革后,各种创新高效的教学法被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其中小组合作教学是十分受教师欢迎的一种高效英语教学法,教师会经常采用分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来让学生对课堂问题进行讨论。但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每个问题适合进行小组探讨。但一些英语教师由于不够深入的.了解此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会让学生针对一些浅显易懂的问题进行讨论,这种为讨论而讨论的形式主义教学十分不可取。这种教学做法虽然表面上似乎带动了课堂气氛,然而其实际上却忽视了学生上课的根本目的,而课堂形式大于教学内容的教学方式,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
2、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有效策略
教师要做好备课工作,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在备课时应根据本班级同学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的对教材进行加工提炼,再通过合理的方式加以组合,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对教材的讲解,教师不能只停留在课本表面,而应该更深层次的去挖掘英语课文背后的民俗习惯、风土人情。最重要的是教师一定要引发学生的思考,注重对其理解能力的培养,如果碰到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更要做到循循善诱。当然,除了把教学内容按照类别、难度划分之外,还要把学生接受知识能力考虑在内,这样才能兼顾成绩不一样的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能够有梯度的理解接受新知识点。比如: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预习并根据上课内容布置相关的英文对话小练习、英文对话短剧等,让学生融入课堂,然后教师再根据同学们的表演讲述相关背后的语句表达,风土人情,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丰富课堂英语授课形式,营造英语教学气氛:
要想让学生产生浓厚的英语学习兴趣,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是远远不够的,让课堂变得活泼、生动、有吸引力才能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学生的大部分学习兴趣都源自于教师的主观努力与培养。所以,为了有效提高初中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课堂上的教学形式必须丰富起来,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授课的设计上做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比如在英语语法教学中,教师可以和同学们一起将语法知识点写在一张大白纸上,然后将这张白纸按照知识点的分类裁剪成若干份,来做拼图游戏,让同学们在讨论中把英语语法完整的拼凑出来。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娱乐中记忆语法,还能让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
减轻英语课堂的课业负担,提高自身的素质能力:
目前,迫于应试成绩带来的压力以及家庭带来的初中升高中的升学压力,初中生在课上课下的学习压力都成倍递增,因此减轻学生的课业压力势在必行,让学生能够在课上就掌握重点,缓解课后的学习负担是英语教学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这就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有严格要求,教师应利用有效时间对知识点进行精讲,对应知识点重点、难点一定要讲透,要面面俱到,有的放矢。比如:教师可以在讲完知识点后,组织学生自己概括主要内容,形成良性竞争机制,以此来鼓励学生们对重点知识的强化。
结语:
总而言之,英语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极具实用性。英语教师要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不断探索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除了教师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外,学生也要端正学习英语的态度,培养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英语教学质量势必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徐永芳.初中英语教学问题及应对策略[J].科教文汇(中刊),2011,12:155-156.
[2]付爱萍.探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问题及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3,18:34-35.
[3]丁薇,汪小漫,吴晓威.初中英语课堂教学问题与解决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04:73-75.
发表论文研究意义写作技巧如下:
写作研究意义可以从两方面把握,一个是研究的理论意义,另一个就是研究的实际意义,常见的研究意义可以分别从这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理论意义就从本学科理论发展角度来阐述,实际意义既要从工作实践的角度阐述,工作实践活动未来发展趋势、前景等等,将自己的研究融入其中。
论文研究意义写作的重要性
研究意义是论文写作的一个重要部分,主要是对论文研究背景的交代,简单来说就是文章为什么选择研究这个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学术界的研究现状,和已经存在的研究成果,以及这个问题的研究对今后的本学科或者本研究领域的发展有何影响,这就是研究意义的主要内容。
研究意义其实就说明文章的研究内容是有价值的,但是研究意义的写作也是应当有所侧重的,意义的写作应当更加倾向于体现研究能够产生什么样的价值和推动作用,这里需要作者注意区分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目标的不同之处。
研究目的主要交代清楚做这项研究想要达到什么目的,想要解决什么问题,对研究成果的预期,研究目标则更为具体一些,如通过研究构建某种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方法,获得某某规律,揭示某某机理等等。
在写论文的研究意义的时候作者要根据自己的选题来写,如下:
1、是前人没有研究过的,也就是说研究领域中一个新颖有意义的课题,被前人所忽略的。
2、前人有研究过,或者阐述过但阐述论证的不全面和有不足的地方,作者加以丰满,或者驳斥前人的观点。
总之就是,所写论文研究的意义一定要叙述的清晰并且是有一定的新意。次也要注意自己所使用的理论,是用什么理论证明此观点的,也要叙述清楚,否则难以有说服力。
而且在做文献综述和国内外研究水平的评价等也要有详实的根据,这样才能衬托出作者的选题的意义所在。
当然,研究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所以要从现实的方面去进行论述,要写的具体点。这里,作者可以了解一下数学教学论文研究有什么意义。
其主要内容包括:
1、研究的有关背景课题的提出: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
2、通过分析本地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
扩展资料
论文作用
所谓撰写教育科研论文,就是在调查研究或实验的基础上,经过分析论证的深化认识过程,把研究成果文字化,形成论文或报告。
撰写教育科研论文是中小学教育科研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作用在于:
⑴、显示研究的水平与价值
⑵、提高研究者的研究水平
撰写科研论文,不仅是反映科研成果的问题,而且也是个深化科研成果和发展科研成果的问题,在撰写科研论文过程中,对实验研究过程所取得的大量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和升华,使研究活动得到深化,使人们的认识得到深化。
⑶、推广经验,交流认识
教育科研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这种经过精心设计、精心探索而获得的直接经验不仅对直接参加者来说是十分宝贵的,而且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和发展都是十分宝贵的。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现代自然科学已经把全部思维内容起源于经验这一命题加以扩展,以至把它的旧的形而上学的限制和公式完全推翻了。
由于它承认了获得性的遗传,它便把经验的主体从个体扩大到类,每一个体都必须亲自去经验,这不再是必要的了;它的个体经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由它的历代祖先的经验的结果来代替。”(《马克思恩格斯选集》3卷564页)可见,为了不同空间、不同时间人们交流认识,承接认识成果,必须搞好论文撰写。
⑷、推动教育科研活动自身不断完善
教育科研活动是个探索未知领域的活动,并无既定模式和途径可循,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讲,教育科研活动均属创造性活动。为了保证教育科研活动越发卓有成效,为了给进一步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提供可靠依据,在每一科研活动终端都撰写报告或论文是十分必要的。
针对现状的调查研究,加以分析论证,提出对策,体现论文的成果。
研究现状是开题报告的关键部分,对开题报告的层次和水平起决定性作用,也是英语论文“文献综述”的基础。
撰写研究现状之前,需要查阅与论文选题有关的国内外文献,以便了解国内外在该选题上的研究现状,比如:目前已经有了哪些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是如何实施的;它们的研究方向和深度;取得了什么成果;还有哪些问题有待解决等等。
对选题相关文献的认真查阅不但可以让我们避免进行无效重复的研究工作,而且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拓展我们的研究视角。通过较全面的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分析就可以发现以往研究的不足或漏洞,甚至可以启迪新的研究思维和角度,为我们提供新的研究目的和切入点。
扩展资料
写论文研究现状注意事项
研究现状内容长度一般是在1000字左右。并要附上有权威性和时效性的参考文献目录。在写研究现状时,不能单纯列举,应避免繁琐和不得要领。
另外也应避免空洞和泛泛而谈。要先从大处着手,然后逐步归拢,最后集中到本选题的研究问题上。要对所搜集到的研究文献进行的归纳和整合,客观地阐述研究背景,然后对巳有研究的不足进行主观评论。
必须指出国内外文献就相关论题已经提出的观点、解决方法和阶段性成果,阐述这些研究的广度、深度和不足,从而提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确定本选题研究的平台,并指出本选题的研究预期将有哪些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