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针叶林和阔叶林研究现状论文

发布时间:

针叶林和阔叶林研究现状论文

参照这篇的结构和内容吧: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资源与环境学院 X X X)摘要:在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动态的基础上,从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的概念出发,可以确定忽视多样性和稳定性的生物组织层次可能是造成观点纷争的根源之一。特定生物组织层次的稳定性可能更多地与该层次的多样性特征相关。探讨多样性和稳定性的关系应从不同的生物组织层次上进行。扰动是生态系统多样性与稳定性关系悖论中的重要因子,如果根据扰动的性质,把生态系统(或其他组织层次)区分为受非正常外力干扰和受环境因子时间异质性波动干扰 " 类系统,稳定性的 ( 个内涵可以理解为:对于受非正常外力干扰的系统而言,抵抗力和恢复力是稳定性适宜的测度指标;对于受环境因子时间异质性波动干扰的系统而言,利用持久性和变异性衡量系统的稳定性则更具实际意义。结合对群落和种群层次多样性与稳定性相关机制的初步讨论,:在特定的前提下,多样性可以导致稳定性。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生物入侵;生态系统稳定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的生物所有形式、层次和联合体中生命的多样化,简单地说,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入侵则是指外地生物进入另一地区,因为在此地区没有天敌,会较快繁殖而形成种群,打破本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对本地物种的生存造成威胁。生物入侵是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物种的多样性意味着生态系统的结构复杂,网络化程度高,异质性强,能量、物质和信息输入输出的渠道众多而密集,纵横交错,畅通无阻,因而流量大、流速快、生产力高。即使个别途径被破坏,系统也会因多样物种之间的相生相克、相互补偿和替代而保证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的正常运转,使系统结构被破坏的部分迅速得到修复,恢复系统原有的稳定态,或形成新的稳定态。1.生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群落生物组成结构的重要指标,它不仅可以反映群落组织化水平,而且可以通过结构与功能的关系间接反映群落功能的特征。生物群落多样性研究始于本世纪初叶,当时的工作主要集中于群落中物种面积关系的探讨和物种多度关系的研究。1943年,Williams在研究鳞翅目昆虫物种多样性时,首次提出了"多样性指数"的概念,之后大量有关群落物种多样性的概念、原理、及测度方法的论文和专著被发表,形成了大量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一度给群落多样性的测度造成了一定混乱。自70年代以后,Whittaker(1972)、Pielou(1975)、Washington(1984)和Magurran(1988)等对生物群落多样性测度方法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综述,对这一领域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生物多样性通常包含三层含义,即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狭义的遗传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遗传(基因)变化,亦称为基因多样性。广义的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的遗传信息的总和。物种多样性是指一定区域内生物钟类(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丰富性,即物种水平的生物多样性及其变化,包括一定区域内生物区系的状况(如受威胁状况和特有性等)、形成、演化、分布格局及其维持机制等。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群落及其生态过程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的内生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等。从目前来看,生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可分为α多样性指数、β多样性指数和γ多样性指数三类。α多样性指数包含两方面的含义:①群落所含物种的多寡,即物种丰富度;②群落中各个种的相对密度,即物种均匀度。β多样性指数可以定义为沿着环境梯度的变化物种替代的程度。不同群落或某环境梯度上不同点之间的共有种越少,β多样性越大。精确地测定β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①它可以指示生境被物种隔离的程度;②β多样性的测定值可以用来比较不同地段的生境多样性;③β多样性与α多样性一起构成了总体多样性或一定地段的生物异质性。群落物种多样性是梯度变化的。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特征是指群落组织水平上物种多样性的大小随某一生态因子梯度有规律的变化。①纬度梯度:从热带到两极随着纬度的增加,生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有逐渐减少的趋势。如北半球从南到北,随着纬度的增加,植物群落依次出现为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寒温带针叶林、寒带苔原,伴随着植物群落有规律的变化,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逐渐降低。②海拔梯度:随着海拔的升高,在温度、水分、风力、光照和土壤等因子的综合作用下,生物群落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在大多数情况下物种多样性与海拔高度呈伏相关,即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群落物种多样性逐渐降低。如喜马拉雅山维管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变化,就表现了这样的规律。③环境梯度: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环境梯度之间的关系,有的时候表现明显,而有的时候则表现不明显。如Gartlan(1986)研究发现土壤中P、Mg、K的水平与热带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关系。Gentry(1982)对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进行的研究表明,在新热带森林类型,物种多样性与年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而在热带亚洲森林类型,两者则不存在相关关系。④时间梯度:大多数研究表明,在群落演替的早期,随着演替的进展,物种多样性增加。在群落演替的后期当群落中出现非常强的优势种时,多样性会降低。2.生态系统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以及在受到一定的干扰后恢复到原来平衡状态的能力。它包括以下几个概念。1.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抵抗力也叫抗变能力,表示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和维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表示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后恢复到原来状态的能力。2.局域稳定性和全域稳定性 局域稳定性表示生态系统在经受小的干扰后回到原状的能力。全域稳定性表示生态系统在经受一次大的干扰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对不同的生态系统来说,这两种稳定性可能有下列4种情况(图8-13):(1)局域稳定性和全域稳定性都低(图中以小球是否容易保持稳定来表示);(2)局域稳定性高,全域稳定性低;(3)局域稳定性低,全域稳定性高;(4)局域稳定性和全域稳定性都高。3.脆弱性和强壮性 能在环境条件改变不大的情况下保持稳定的生态系统称为脆弱的生态系统。能在环境变化范围很大的条件下保持稳定的生态系统称为强壮的生态系统3.生物的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在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动态的基础上,从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的概念出发,可以确定忽视多样性和稳定性的生物组织层次可能是造成观点纷争的根源之一。特定生物组织层次的稳定性可能更多地与该层次的多样性特征相关。探讨多样性和稳定性的关系应从不同的生物组织层次上进行。扰动是生态系统多样性与稳定性关系悖论中的重要因子,如果根据扰动的性质,把生态系统(或其他组织层次)区分为受非正常外力干扰和受环境因子时间异质性波动干扰 " 类系统,稳定性的 ( 个内涵可以理解为:对于受非正常外力干扰的系统而言,抵抗力和恢复力是稳定性适宜的测度指标;对于受环境因子时间异质性波动干扰的系统而言,利用持久性和变异性衡量系统的稳定性则更具实际意义。结合对群落和种群层次多样性与稳定性相关机制的初步讨论:在特定的前提下,多样性可以导致稳定性。例如采用多样性理论和冗余理论对固沙植物群落稳定性机制进行论述.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能很好地反映固沙植物群落的稳定性状态.在生物学各级水平都存在冗余,冗余是生命系统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特性,其主要功能是确保生物个体和群体更好地适应极端环境、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和保持稳定,而且其功能只是在受到干扰时才明显地表现出来.削弱冗余,会导致在个体、种群或群落水平上产生补偿作用,以此来增加群落的功能.固沙植物群落的稳定程度主要取决于群落内冗余的数量和结构,冗余越多结构越复杂,群落越稳定.削弱固沙群落的根系冗余可获得生物量上的补偿,但使群落稳定性下降.①多数生态学家认为,群落的多样性是群落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尺度,多样性高的群落,物种之间往往形成了比较复杂的相互关系,食物链和食物网更加趋于复杂,当面对来自外界环境的变化或群落内部种群的波动时,群落由于有一个较强大的反馈系统,从而可以得到较大的缓冲。从群落能量学的角度来看,多样性高的群落,能流途径更多一些,当某一条途径受到干扰被堵塞不通时,就会有其它的路线予以补充②May(1973,1976)等生态学家认为,生物群落的波动是呈非线形的,复杂的自然生物群落常常是脆弱的,如热带雨林这一复杂的生物群落比温带森林更易遭受人类的干扰而不稳定。共栖的多物种群落,某物种的波动往往会牵连到整个群落。他们提出了多样性的产生是由于自然的扰动和演化两者联系的结果,环境的多变的不可测性使物种产生了繁殖与生活型的多样化。在群落多样性与稳定性的关系上,目前仍未定论。物种多样性在生物群落中的功能和作用:1.有关物种在生物群落中作用的假说,物种以什么样的机制维持生物群落的稳定?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但是目前还仍然没有解决的生态学问题,而且是生物多样性与生物群落功能关系中的核心问题。目前有关物种在生态系统中作用的假说有下列4种。(1)冗余种假说(Redundancy species hypothesis) :生物群落保持正常功能需要有一个物种多样性的域值,低于这个域值群落的功能会受影响,高于这个域值则会有相当一部分物种的作用是冗余的(Walker 1992)。(2)铆钉假说(Rivet hypothesis):铆钉假说的观点与冗余假说相反,认为生物群落中所有的物种对其功能的正常发挥都有贡献而且是不能互相替代的(Ehrlich,1981) ,正像由铆钉固定的复杂机器一样,任何一个铆钉的丢失都会使该机器的作用受到影响。(3)特异反应假说(Idiosyncratic response hypothesis): 特异反应假说认为生物群落的功能随着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而变化,但变化的强度和方向是不可预测的,因为这些物种的作用是复杂而多变的。(4)零假说(Null hypothesis)零假说认为生物群落功能与物种多样性无关,即物种的增减不影响生物群落功能的正常发挥。 2、概念与类型:上述4个假说中都没有对每个物种的作用程度做出明确的说明。在生物群落中不同物种的作用是有差别的。其中有一些物种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它们的存在与否会影响到整个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这样的物种即称为关键种(Keystone species)或关键种组(Keystone group)。关键种的作用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间接的;可能是常见的,也可能是稀有的;可能是特异性(特化)的,也可能是普适性的。依功能或作用不同,可将关键种分为7类。关键种的鉴定目前比较成功的研究多在水域生态系统,而陆地生态系统的成功实例相对较少(Menge等,1994 )。3.功能群的划分及其意义 :为了更好地认识生物多样性与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关系,有必要引入功能群的概念。功能群是具有相似的结构或功能的物种的集合,这些物种对生物群落具有相似的作用,其成员相互取代后对生物群落过程具有较小的影响。将生物群落中的物种分成不同的功能群的意义表现在:(1)使复杂的生物群落简化,有利于认识系统的结构和功能(2)弱化了物种的个别作用,从而强调了物种的集体作用。4.多样性稳定性的意义及其价值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命长期进化的结果,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由于当今世界人口的高速增长,人类经济活动的不断加剧,生物多样性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威胁,其原因原因在于以下几点:(1)人口增加;(2)生境破坏;(3)环境污染;(4)人类大规模的迁移。除外界因素之外,物种本身的遗传特点,也往往促成了灭绝的发生。如某些种定居与食物链的高级位,还有一些种分布的范围十分有限,某些种散步和定居的能力很弱,它门对环境有特殊的要求,等等这些原因。通过对生物多样性稳定性的研究,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持续利用的角度出发,很好的利用生物多样性具有的现实及其未来的社会经济价值,等等。随着生物多样性研究的不断深入,从以物种为中心转向一生态系统为重点,即从多样性的生物学研究向转向多样性的生态学研究,在大多数物种特化群落或营养级网络层次上认识种群和群落的多样性结构、功能和动态特征。这样将能使种群生物学和保护生物学与生态学的研究内容有机的联系起来,予以它们某种统一规律的认识。充分考虑生物多样性从个体至生态系统的多层次组织结构及其功能的重要性,从而深入了解生物多样性的产生、维持和濒危机制,以及生物多样性结构与动态变化过程的相互关系。参考文献[1] 孙儒泳.动物生态学原理(第三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 林育真.生态学.科学出版社,2004.[3] 人类发展与生存环境.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家指导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这一新的发展观,要求改变传统的发展思维和模式,在重视当前发展的同时,重视未来发展的需要,使经济发展有利于资源的永续利用,有利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水利是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水利建设应该适当超前.同时,水利建设本身也要处理好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现在所从事的水利建设,不仅要为当前、为我们这一代着想,也要有利于长远,有利于子孙后代. 水利建设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纵观数千年,凡治国安邦者,无不重视水利.有些水利工程经历了2000多年,仍在发挥很大的效益,并将长期为人民造福.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水利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兴建水库8万多座,加固新修堤防26万km,初步形成了七大江河的防洪工程体系;全国的供水能力,从每年约1000亿m3增加到5800亿m3;灌溉面积从1600万hm2增加到5300万hm2,为解决占人类1/5多人口的吃饭问题起到了巨大的作用.1998年以来,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进一步加大了水利投资的力度,1998~2002年中央安排水利投资1700多亿元,加固了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堤防,对长江中下游四省240多万人实行了移民建镇、平垸行洪、退田还湖,还安排了600多座重点病险水库加固、200多个大型灌区节水改造、2400多万人的人畜饮水工程和一批水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等工程,既拉动了内需,又为当前和长远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具有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水利建设的成绩是巨大的.同时也应该看到,目前既存在水利建设滞后的问题,水利建设本身也存在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诸多问题,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1 需要进一步重视的几个问题1.1 防洪工程建设任务繁重 我国2/3多的固定资产、近1/2的人口、1/3的耕地、数百座城市,以及大量的重要设施和工矿企业都位于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地区.由于防洪基础设施薄弱,洪水灾害发生频繁,受洪水威胁严重.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洪水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万多亿元,其中1998年损失达2500多亿元.近5年来,国家用于防洪工程建设的投资达1200多亿元,加上地方的配套资金,共计2000多亿元,建设了以长江、黄河为重点的江河堤防加固工程、蓄洪区安全设施、重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使防洪标准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长江干堤加固工程,按照防御1954年型洪水的标准,已基本完成加固任务.由于全国的防洪工程面广、量大,所需的投资多,战线长,所以在今后一定时期内,防洪建设的任务还很重,全国26万km江河堤防中的大部分还需要加固;8万多座水库中的约1/3需要除险加固;蓄洪区建设需要调整思路,加快建设;还需要建设一批拦蓄洪水的枢纽工程;预警预报系统工程等非工程防洪措施也需要进一步加强.防洪建设如不能适当超前,经济建设越快,遇到特大洪水时造成的经济损失越大.1.2 水资源过度利用 北方广大地区,由于过量用水,造成了一些河道断流和地下水超采,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作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黄河,自1972年开始出现断流现象(15 d)后,断流现象不断加重,1997年有226 d没有与海相连.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黑河、塔里木河等河流下游,断流现象也不断加重.近几年,加强了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度,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还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北方地区的城乡用水,大量抽取地下水,2001年地下水源供水超过50%的有河北、北京、山西、河南、山东、辽宁6个省(市),其中河北省高达80.9%.黄淮海平原的地下水超采问题越来越严重,河北、河南、山东、北京、天津5省(市)的200多万眼井,大部分用于灌溉,由于地下水位下降,每年有大批废弃(10万眼左右),而又要新打更多的井,由于超采地下水,引起地面下沉、水质变硬、海水倒灌、生态恶化等,天津部分地区的最大地面沉降量已达3 m左右,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地质灾害.国外专家呼吁:中国正面临严重的缺水问题,而就其严重程度而论,当在世界之最的行列;华北平原的地下水位正日益下降,这有可能从根基上影响该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据有关资料介绍,中国、印度、美国、北非等大量超采地下水,每年超采量达1600亿m3,主要用于农业灌溉,大约有4亿多人食用的粮食是超采地下水灌溉的.1.3 水污染 我国污水、废水的排放量,每年有600多亿t(2001年为626亿t).城市污水处理率,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由1990年的16%提高到现在的36%,但仍有64%的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近20年来,我国地面水和地下水的质量下降.2001年在12.1万km评价河长中,Ⅰ,Ⅱ类水仅占32.6%,Ⅲ类水占28.8,Ⅳ类及劣于Ⅳ类水的河长占38.6%.水体的污染,造成了城市和农村江河湖泊的富营养化,蓝藻滋生.渤海、东海、南海都出现了赤潮,而且近几年出现的频率加快,对沿海城市及渔业生产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工业废水和农业生产中的农药、化肥随水排入城市近郊河流,渗入地下,使城市地下水体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直接影响饮用水水源的水质.农业生产中用超标准污水灌溉农田,造成作物枯萎、减产,使生产出的粮食、蔬菜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成分,危及消费者的身体健康.1.4 水土流失 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km2,其中水蚀面积达179万km2,每年土壤流失量达50亿t,被冲走的氮、磷、钾等营养物质约4000万t.一方面干旱缺水,水资源贫乏;另一方面伴随着土壤侵蚀,宝贵的地表水资源白白流失,使上游的土地减少,土壤肥力和生产能力下降.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大多是贫困地区.流失的泥沙约1/3淤积在江河湖库,抬高河床,使河道防洪能力下降,水库库容减少甚至成为病险水库.不仅人们所熟悉的黄河、长江等大江大河上中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东北黑土区的水土流失也很严重.水土流失对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也存在指导思想以及建设和管理模式上没有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近几年来,已经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尝试性地迈出了一些步伐,但还应该采取更多的行动.可持续发展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遵循,需要与总体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加强生态水利方面的理论研究,边探索,边实践,边总结规律,指导实践.2 采取综合措施,使水利建设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2.1 提高对可持续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我国古代就很重视并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恩格斯也曾告诫我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当人类受到自然界报复的时候,也就受到了自然界的教育”;“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可持续发展的提法源于环境保护.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把可持续发展确立为新的发展观.2002年9月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继1992年里约环发大会以后的第二届“地球首脑会议”),围绕健康、农业、水利、能源、生物多样化等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可持续发展包括多方面的含义,其中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为了处理好这个关系,近几年来,国际上有些专家提出了生态经济的概念,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我国对如何处理好经济与生态的关系,也进行了多学科的研究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目的就是当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发生矛盾时,绝不能以长期牺牲生态效益为代价来换取经济效益,否则,必将付出更大的经济代价.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是当前和今后相当一个时期内的第一要务.从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轨迹来看,在发展经济过程中都对生态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我国的相当一部分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目前生态环境已经很脆弱,在这种情况下既要加快经济发展,又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要做到“双赢”,就必须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关于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方针和政策,牢固树立“持久战”的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把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作为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在发挥市场机制积极作用的同时,完善政策法规,不断实行制度创新,运用先进实用的科技成果,多方面采取综合措施. 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要注意解决“重开发、轻环保,重经济、轻生态”的问题,在战略上和具体工作中所追求的效益目标应该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促进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水利工程和与水利有关的工程建设项目,在前期工作中要加强对生态风险的研究,防止盲目向大自然超负荷索取引起生态报复.对已经建设的工程,要进行综合分析,凡具有生态风险的,要采取综合措施,防患于未然.2.2 加强防洪体系建设,不断提高防洪标准 需要提高防洪工程标准的区域很广,工程量很大,从国家大局的角度,重点应放在大江大河防洪体系上.要从防洪需要、防洪效益和财力可能出发,合理确定防洪标准,统筹安排堤防、枢纽、河湖疏浚和蓄滞洪区建设,完善预警预报和防汛通讯指挥调度系统,首先确保城市和重点地区的防洪安全.在工程布局上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尽可能采用经济实用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比如长江干堤加固,1998年以来建设的工程主要是堤身和堤基的加固,增强了堤防挡水和防渗的作用,但崩岸问题仍然存在,局部河势很不稳定,一些河流深泓已临近堤脚,堤岸合一,形成很不稳定的边界条件.对于长江的河势控制,传统的办法主要是抛石护岸.这种做法简便易行,但其缺点,一是整体性差;二是在山上大量开采石头影响生态环境;三是所抛的石头容易被大水冲走,冲走后还要抛,不能根治.经过专家论证,采用钢筋混凝土沉排的效果比较好,虽然一次性投资比抛石多,但可在较长的时段内(20年以上)发挥护岸和稳定河势的作用,以20年为周期,沉排比抛石节约投资50%以上.所以,在设计、施工等环节,提高科技含量,采取先进实用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对增强工程的可持续性、节约资金以及保护生态环境,都是非常必要的. 水利枢纽的建设(包括病险水库加固)和运行调度,要统筹防洪、水资源利用和发电等多方面,尤其是北方缺水地区,水资源非常宝贵,水利枢纽的运行调度,要充分考虑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处理好防洪与水资源利用和发电的关系.从当前全国水库的总体情况来看,病险水库是各地防洪的一大隐患,尽快除险加固,是当务之急,应该在科研、设计、投入等环节进一步加大力度. 蓄洪区建设,传统的低标准的做法,虽能保证人员撤离,但不能使大多数的住房避免水淹,这是在国家财力和农村经济水平较低的情况下采取的不得已的办法.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实践证明,如再用传统的低标准的做法,很难实行,因为需要分洪时阻力太大,下不了决心,不能按计划分洪,只能被动受淹,而且损失太大.应该参照近几年“移民建镇,退田还湖,平垸行洪”的做法,在需要蓄洪时,只淹地,不淹人,不淹房屋,这样将大大减少损失,真正能够按计划分、蓄洪.2.3 加强全社会的节水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年平均降雨量650 mm,比全球陆地平均水平低150 mm;我国多年平均降雨总量6.2×104亿m3,其中可通过水循环更新的地表径流和地下水即水资源总量,为2.8×104亿m3,人均不足2200 m3,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不但人均水资源少,而且时空分布很不均衡.黄淮海流域的人均水资源仅462 m3,其中京、津两市所在的海河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仅292 m3,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7,黄淮海流域的缺水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要解决缺水问题,必须实行“开源节流并举,节水为主”的方针. 灌溉系统的基础设施差、管理方式落后,浪费水严重.目前全国每年农业用水量约3800亿m3,占用水总量的近70%.由于灌溉设施标准低,更新维护措施跟不上,部分设施老化失修严重,用水管理粗放,近一半的灌溉水量在输水过程中因渗漏而损失,再加上田间灌溉方式和技术落后,全国灌溉水的平均利用率仅40%左右,比先进国家低25%~30%.大水漫灌,不仅浪费水,还造成土壤的次生盐碱化. 近几年来,各地采取了各类节水增效技术措施,主要有:加强农田用水管理、提高水价、渠道防渗、管道输水、短畦灌溉、沟灌、喷灌、滴灌、渗灌、小管出流、膜上膜下灌、集雨灌溉、咸水灌溉、水田浅湿灌溉、污水资源化、坐水种(穴灌)、机械保墒、化学保墒、秸秆与薄膜覆盖保墒等.其中:防渗渠道控制的农田面积已近1 300万hm2,管道输水面积已近670万hm2,喷灌、滴灌和微灌面积已达270万hm2左右,另外水稻节水灌溉、坐水种、膜上膜下灌等非工程节水面积共计1300万hm2. 1998年以来,国家加大了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的投资力度,采取的主要工程措施是渠道防渗.渠道防渗,可采取多种形式,近几年采取“三面光”、U型槽的形式比较多,这些形式的技术和工艺比较简单,效果好,边建设,边受益,可以大量推广.国家补助投资进行配套和改造的200多个大型灌区以及塔里木河、黑河等流域的综合治理,也主要是采取渠道防渗、合渠并口等防渗节水措施.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实行管道输水,可使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到95%以上.在美国西部加州的一些灌区,20世纪20年代就开始用混凝土管代替明渠输水,60年代以来,加大了推广低压管道灌溉技术的力度,现在已有约一半的大型灌区实现了管道化.我国的一些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也大量采取了管道输水,比如:新疆兵团从80年代就采取塑料软管输水;近几年来,北方广大农村也大面积推广用水泥管、塑料管等代替农、毛渠道,成本较低,节水效果好. 关于田间节水,可采用多种形式.从世界总的情况来看,目前仍是以地面灌溉为主.比如美国,以沟灌为主的地面灌溉面积约占总灌溉面积的约2/3.少数国家,比如以色列,已经大部分采用喷、微灌.瑞典、英国、德国、奥地利、法国等发达国家,为了节省劳动力,也大量发展了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喷灌.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在今后一定时期内,总体上仍将是以地面灌溉为主,有条件的地区,可发展喷、微灌,比如北京的顺义县、河北的三河县、山东的临淄区、黑龙江的甘南县等,大面积发展喷灌,取得了好的效果. 城市节约用水要做到“三同时,四到位”,即建设项目的主体工程与节水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取水用水单位必须做到用水计划到位、节水目标到位、节水措施到位、管理制度到位.按照有关规定,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低于40%的城市,在达标之前不得新增工业用水量,并限制其新建供水工程项目;各单位现有房屋建筑中安装使用的不符合节水标准的用水器具,须在2005年前更换为节水器具. 缺水地区要结合调整产业结构调整用水结构,限制发展高耗水作物(主要是水稻)和耗水量大的工业.2.4 合理开发、配置和利用水资源 近年来,北方有关省(市)提出的水资源工程越来越多.对水资源配置要进一步研究,使其有利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利于工程建设和运行的良性循环.根据当前我国粮食供给形势和北方地区严重缺水的情况,新建水源工程的供水对象,重点应放在保证城镇用水和农村人畜饮水方面,农业灌溉主要靠加强节水措施.重点考虑城镇用水,是因为城镇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必须保证用水安全,否则将影响并制约城市的发展,加剧地下水的超采.城市用水的大部分经过处理后回归到河道、渠道,还可以用于下游地区的农业和生态.据有关部门统计,2001年全国城镇生活和工业的平均耗水率分别为26%和25%(农业的平均耗水率则高达64%,北方地区则更高).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的3/4左右可回归用于农业和生态.跨流域调水工程,在增加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的同时,农业和生态也直接和间接受益. 在水资源配置上,要为城市发展留出一定的用水余地,否则,给农业的用水份额,将来也可能被城市挤占(北方地区这样的情况已经很多),使灌溉工程造成浪费,农民也难以接受. 为了解决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和提高供水的保证率,要加强供水水网建设.从全国来说,分期建设南水北调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海河构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大水网.各地也应根据水资源的供需情况,规划建设覆盖一定区域的水网.水网可以调剂余缺,缓解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优化水资源配置. 调水工程特别是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一定要十分重视生态环境问题.比如南水北调工程,要按照国务院提出的“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并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使受水区和调水区做到“双赢”.2.5 搞好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要以预防保护和有效监督为主,防治并举.要实行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结合,实行山水田林综合治理,增加植被,拦蓄泥沙,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 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都要充分考虑与改善当地生产条件和增加群众收入相结合.比如近几年实施的“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政策,群众退耕、退牧后,国家补助一定的资金和粮食,使农民既解决了生活问题,又可以调整结构,改善生产条件,为长期脱贫和逐步致富打下基础.再比如黄河中游地区在小流域治理中采取的淤地坝工程,既拦沙,又能为群众增加高产稳产的沟坝地,群众说“家有两亩坝,旱涝都不怕”.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建设要充分考虑降雨和水资源条件,要实行乔灌草结合.在降雨量少而不稳的地区,不宜大面积种植乔木,否则,靠建设水利工程浇树,成本太高,难以运行,水资源也难以平衡.越是干旱缺水地区,越要珍惜水资源,防止“拆东墙,补西墙”,得不偿失.总体上说,应主要靠天然降雨解决植被的需水问题,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甚至宜荒则荒,历史上千百年形成的大量戈壁荒滩,不去人为地改变地貌,也是一种保护,否则,花很大的资金和资源代价,也不一定获得好的效果,甚至事与愿违.总之,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要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要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决策.2.6 重视保护湿地工作 人们把湿地比喻为“地球的肾”.湿地具有调蓄洪水、调节气候、净化水体、保护生物多样化等多种功能.我国的湿地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由于多种原因,湿地保护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是湿地面积减少、调蓄水的作用降低、水质变差、湿地功能退化.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加以保护. 1992年被联合国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青海湖,由于毁草开荒、大水漫灌等原因,湖水位不断下降,湖面面积不断减少,近年来平均年蒸发量大于补给量,每年减少湖水量4亿多m3,湖水含盐量升高,鸟类栖息环境恶化,鱼类资源大幅度减少,湖区周边大量草地退化,沙化面积不断增加.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节水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实行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解决湖水入不敷出的问题,稳定和逐步恢复湖面面积,改善青海湖周边的生态环境. 湖南洞庭湖和江西鄱阳湖,近代以来由于围湖造田,导致湖面萎缩,蓄洪能力下降.洞庭湖面积1825年为6000km2,1949年减少到4350km2,1995年下降到2625km2.鄱阳湖在20世纪40年代湖面面积为5000多km2,90年代下降到不足4000 km2.长江中下游的通江湖泊面积,建国初期为17 000多km2,1998年仅剩下6000多km2.如果用建国初期的天然调蓄容积对1998年的洪水进行演算,长江中游1998年的洪水位可以降低1 m左右.长期以来,由于滩地围垦,搞了大量洲滩民垸,使得行洪能力大大下降.1998年长江大水,损失很大,灾后反思,为了解决人水争地的矛盾,国家在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实行了移民建镇、退田还湖、平垸行洪政策,投入了100多亿元,对受灾严重的地区,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240多万人从原来的居住地迁走,脱离洪水威胁,并采取不同形式安排了生产、生活出路,使人与水建立一种和谐相处的新型关系.这项工程完成后,在大洪水情况下,退田还湖、平垸行洪地面积可达近3000 km2,其中鄱阳湖增加800多km2,洞庭湖增加约600 km2.已经实施的工程,在1999年和2002年的防洪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其中湖南省2002年在遇到历史第四高洪水位的情况下,先后有220多个堤垸实行“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增加调蓄面积254 km2,21万多人免遭洪水之苦.为了进一步扩大退田还湖地面积,湖南省正在做进一步扩大湖面面积的规划.搞好“移民建镇,退田还湖,平垸行洪”工作,一是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二是要千方百计解决好农民的生计问题,三是要规划好圩垸的平退方式,使扩大蓄洪面积、增加有效蓄洪量与提高农民收入统一起来.2.7 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 要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加快工业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向生产全过程控制的转变.按照有关规定:所有城市都必须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到2005年,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污水处理率应达到60%以上;到2010年,所有城市的污水处理率应不低于60%,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以及重点风景旅游城市的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今后,城市在新建供水设施的同时,要规划建设相应的污水处理设施;缺水地区在规划建设城市污水处理设施时,还要同时安排污水回用设施的建设;城市大型公共建筑和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外的自备水源单位,都要建立中水系统,并在试点基础上逐步扩大居住小区中水系统建设;要通过价格、税收政策和必要的工程措施,促进节约用水和废水资源化,保护城市水源,缓解城市缺水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要按照“污染者付费”的原则,由工业企业和居民用水户承担污水治理的责任和义务,全面推行污水处理的收费政策,合理确定收费标准,逐步达到“补偿成本,略有盈利”的水平. 水污染防治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近期国家的治理重点是:继续抓好“三河、三湖”水污染治理,做到工业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杜绝“反弹”现象的出现;加大对长江上游、三峡库区、黄河中上游、松花江流域和渤海水污染防治的力度;加大对海上采油、船舶和近海养殖污染的防治力度;在水环境治理中,要有效削减有机污染物排放总量,同时要注重控制氮、磷排放量,推广无磷洗涤用品,结合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农业,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实施好京、津等大中城市的水资源保护措施;抓紧南水北调工程水源区和沿线水污染防治工作,保障南水北调的水质.2.8 加快水价改革步伐,积极引入市场机制 对城市供水、节水和水污染防治,按照有关规定,可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和外资投向城市污水处理和回用设施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步伐;对城市和污水处理工程所购置的设备可加速折旧;对收取的污水处理费实行专款专用、滚动使用;各地在调整城市供水价格和污水处理费标准时,要优先将污水处理费的征收标准调整到保本微利的水平,满足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的需要. 发挥经济杠杆对节约水资源的作用,调整水价是核心.提高城市现状用水水价,可为开源节水工程筹集建设资金,也可促进节水机制的形成.目前我国城市供水水价普遍偏低,提高水价还有较大空间.现状居民生活用水的水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偏低(大部分城市在0.6%左右),参考有关国际组织的建议并与有关部门研究,这个比例可逐步提高到2%左右.提高城市用水水价,还可促使城市和企业内部加大节水和中水回用力度,减少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取水量,减少污水排放,促进生态环境改善. 建立新的、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必须体现“定额用水,差别水价,超额累进加价”的原则.要根据水资源情况确定居民基本生活用水定额,定额以内的用水水价,要考虑群众的承受能力,超过定额用水的提价幅度要高于定额内用水的提价幅度.对高消费用水,要大幅度提高水价.提高水价的工作,需要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慎重决策.3 结 语 水利建设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从我国的国情和水利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技术、经济、管理体制、运营机制等方面不断创新,并合理借鉴国外有益的先进经验,使水利建设在规模、质量和效益上不断上新台阶,为国家整体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藻 类藻类植物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初级生产者,它们光合同化生产有机碳的总量约为高等植物的7倍,同时固氮藻类(和固氮细菌)每年约能固定亿t的氮素。因此,藻类不仅是人类和动物极其重要的食物源,而且它们光合作用中放出的氧也是大气中氧的最重要的来源。不言而喻,它们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及环境质量有着深刻的影响。藻类植物广泛地分布在海洋和各种内陆水体中(包括湖泊、水库、江河、溪水、沼泽、池塘、泉水、冰雪等)以及潮湿地表,其中生长在内陆淡水水体中的为淡水藻,分布于海洋和内陆咸水水体中的为咸水藻。中国的藻类包括有:原核生物中的蓝藻门;原生生物的硅藻门、甲藻门、金藻门、黄藻门、隐藻门、裸藻门以及属于植物界的红藻门、褐藻门、绿藻门和轮藻门,其中海藻已记录的共2458种(详细情况将在海洋一节中讨论),这里仅讨论中国淡水藻类的多样性及其所受威胁。1、中国淡水藻类的多样性由于中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使得中国淡水藻类资源也十分丰富而多样。近一个世纪的调查研究表明,淡水藻类中的各个门类在中国都有发现,而且种类都非常丰富。已知全世界藻类植物约有40000种,其中淡水藻类有25000种左右,而中国已发现的(包括已报道的和已鉴定但未报道的)淡水藻类约9000种。但是,由于国内尚有不少地区未进行过藻类调查,即使已进行藻类调查的有些地区,也并不十分全面,加之多数门类的淡水藻类在中国的调查研究还缺乏深度和广度,因此中国淡水藻类的物种数应远远超过9000种,估计约有12000至15000种(按占世界淡水藻类种数的50%~60%计)。淡水红藻和褐藻,它们是海陆演变过程中残留在淡水中的孑遗生物,几乎都生长在清洁、温度偏低、且较稳定的水体环境中,如泉水、井水、溪水中(特别是泉水环境),其分布区相当狭窄,而且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它们在这些环境中长期适应的结果,形成了不少珍稀特有的种类,这对研究地球环境的变化及生物自身的演变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它们在世界各地的淡水中均分布得较稀少,在中国,半个世纪以来对这些藻类的采集研究,发现有些种类仅记录到一次。这样的藻类共有12种,包括淡水褐藻类的层状石皮藻(Lithoderma zonatum),以及淡水红藻类的绞纽串珠藻(Batrachospermum intortum)、中华串珠藻(B. sinense)、中华链珠藻(Sirodotia sinica)、中华鱼子菜(Lemanea sinica)和鹧鸪菜窄变种(Caloglossa leprieurii var. angusta)等,它们应该列入珍稀物种。2、中国淡水藻类资源受威胁的状况(1)物种受威胁的状况 虽然中国的淡水藻类资源非常丰富,但是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人类的活动(特别是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有些罕见的种已遭受灭绝或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其中受威胁最严重的是淡水红藻和褐藻。近几十年来,中国北方许多地区由于气候干旱或工业发展而过量抽采地下水,引起地下水位下降,使一些著名泉区的水源枯竭或濒临枯竭。泉城济南、山西晋祠和娘子关的泉源就是著名的例子。泉水枯竭,使那些依赖泉水环境生长的特有藻类(特别是淡水红藻)面临厄运,有些已荡然无存。淡水褐藻更为珍稀,中国仅在40年代初于四川重庆嘉陵江中发现过,几十年来由于环境的演变,也已消失。最近10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不少泉水资源得到了开发利用,但是由于人们对泉水环境缺乏保护意识,因而造成生长在其中的淡水红藻和其他泉水生物面临濒危,有的甚至灭绝。南京浦口珍珠泉,过去生长有十分丰富的淡水红藻:外界串珠藻(Batrachos-permum ectocarpum)和美芒藻(Compsopogon spp.)。但是随着旅游区的开发,如今那里的红藻几乎绝迹。山西太原晋祠也有外果串珠藻生长,1994年去调查时尚有部分存在。1995年由于泉水枯竭,已经消亡。可以设想那些正在进行开发的泉源(旅游或饮料),如果不注意对泉源环境的保护,那么藻类和其他泉水生物也可能面临同样的厄运。在其他生长大型淡水藻类的水体中,也往往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环境变化,招致大型淡水藻类的消失,如江苏阳澄湖,湖中大型轮藻植物出现成片死亡。又如武汉东湖中的原来主要藻类——鼓藻类(desmids),它们主要生长在清洁的水体中,但自70年代以来由于富营养化过程的加剧,逐渐被蓝藻、绿球藻等耐污藻类所取代。类似的情况,已是十分常见。(2)物种多样性结构受破坏的状况 在正常情况下,一个生态系统(特别是水生生态系统)中,藻类群落的物种结构保持着良好的多样性状态,即种类多,但每个种的个体不多,这时藻类群落发挥出良好的生态效益——保持水质良好状态,且水产丰富。但是当水生生态系统发生逆向转化——受重金属污染或高度富营养化时,藻类群落物种结构的多样性被破坏,某些物种超常生长而导致有害的赤潮(海洋中)或水华(淡水中)发生,并造成管道阻塞,水质恶化,危及渔业生产,甚至出现鱼类中毒现象。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种严重的环境问题已屡见不鲜。中国常见的能形成有害水华的藻类有:蓝藻,常有毒,其中主要的是微囊藻(Microcystis),还有鱼腥藻(Anabaena)、项圈藻(Anabaenopsis)、颤藻(Oscillatoria)、束丝藻(Aphanizomenon)等,它们在中国许多地方都有大面积的发生,危害很大;小定鞭藻(Prymnesium parvum),属定鞭藻类,有毒,它们的水华已引起多起养殖鱼类的中毒事件;硅藻,也偶有大面积发生,其中以1991年冬春之交,湖北省汉江发生的约200km范围的硅藻水华——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最为典型,这次水华造成很大危害,严重地影响了武汉市和沿江地区的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3、中国淡水藻类的保护从上述可知,中国淡水藻类资源虽很丰富,但目前已受到严重的威胁,如不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保护,许多珍稀种类可能很快灭绝。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当前人们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注意力主要放在大型动、植物上,对像藻类这样的微型生物很少注意,这一情况必须改变。在保护大型动、植物的同时,应加强对小型植物的保护。地 衣1、中国地衣的多样性地衣是一群特殊的真菌,这群特殊真菌通常只是与藻类或蓝细菌处于互惠共生的生态系统中才能生存于自然界。因此,地衣本身也是共生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体现。全世界迄今已知的地衣物种约20000种,而中国还不到2000种。就在这2000种中约200种为中国所特有。然而,无论是全世界或中国实际存在的地衣物种远不止这个数字。尤其是中国地衣物种多样性的调查研究才刚刚起步。2、中国珍稀濒危地衣及其受威胁状况由于大气污染和森林采伐,中国许多地方地衣多样性面临威胁。依存于森林树皮附生的中国及东亚特有种,如黄袋衣(Hypogymnia hypotrypa)、粉黄袋衣(H. hypotrypella)、霜袋衣(H. pruinosa)、蜡光袋衣(H. laccata)、横断山袋衣(H. hengduanensis)以及云南石耳(Umbilicaria yunnana)等种类的生存都面临着威胁。因为,它们的兴衰存亡与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兴衰存亡息息相关。如产于云南丽江和台湾阿里山松林中的中国特有附生种中华疱脐衣(Lasallia mayebarae)在系统演化上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云南丽江,这种世界珍稀物种已被森林火灾所吞噬。随着旅游业的大规模发展,特产于华山岩石上的世界珍奇地衣华脐鳞(Rhizoplaca huashanensis)的生存也面临威胁。此外,在抗癌和抗艾滋病毒方面具有潜力的东亚食用地衣美味石耳(U. esculenta)也因无节制的采收与买卖而在中国庐山等地濒临绝迹。若不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在日用香料工业中颇受青睐的扁枝衣(Evernia mesomorpha)和丛枝树花(Ramalina fastigiata),与抗前列腺炎药物有关的戴氏石蕊(Cladonia delavayi)以及在降血压方面有效的地茶(Thamnolia vermicularis)和雪地茶(Th. subuliformis)等地衣的生存也逃不脱因无节制采收与开发所带来的厄运。3、对地衣的保护由于人类对地衣本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开发利用方面,地衣尚处于“未开垦的处女地”状态。因而,它是一个潜力很大的生物资源宝库。此外,地衣在自然界生长极为缓慢,加强对地衣的保护以便可持续利用已是我们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保护地衣多样性除了必须保护它赖以生存的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以外,应注意以下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措施:(1)对于日用化工香料、药用和食用地衣资源应采取分区、按年、有计划、有节制地轮换采收。(2)对于在科学上有重要意义的世界珍稀物种,如陕西华山的华脐鳞,云南丽江的中华疱脐衣,以及庐山的美味石耳等中国和东亚特有种,应选择合适地段,建立珍稀地衣保护小区加以保护。(3)对上述一些重要地衣同时还应采取菌、藻分离真培养,进行室内保存。对地衣物种进行多层次的系列保护措施是地衣物种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方向。(4)加强对中国地衣物种多样性的调查、采集、分离、培养和研究,以便在地衣多样性遭受破坏之前使之受到保护,研究和可持续利用。苔 藓1、苔藓植物的多样性中国的苔藓植物十分丰富。全世界有苔藓植物23000种,中国有2200种,占全世界的。中国苔藓植物的特点是:(1)特有类群丰富。根据近几十年调查的结果,仅见于中国的特有苔藓属和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仅少数涉及邻近地区)的东亚特有苔藓属共35个,占中国苔藓植物属数的%。它们共含有48个种、亚种或变种,占中国苔藓植物种总数的%(表1)。这些特有属、种在中国西南部横断山区、长江流域中游山区和东南沿海山区存在3个分布中心(表2);(2)在系统发生上居关键位置的类群多,如原始类型藻苔目(Takakiales)藻苔科(Takakiaceae)藻苔属(Takakia)的两个种;藻苔(T. lepidozioides)和角叶藻苔(T. ceratophylla)在中国西藏地区的察隅、波密及米林县的高寒山地都有发现;(3)热带、亚热带成分占优势。3、苔藓植物的保护苔藓植物除了科学价值外,还有很重要的经济价值。在药用方面,苔藓作为“清热解毒”的中草药已有数百年历史。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记载了金发藓(Polytrichum commune)和暖地大叶藓(Rhodobryum giganteum)等,暖地大叶藓长期以来在中国西南地区被称作“茴心草”,用来治疗心血管病。传统上,泥炭藓属(Sphagnum)植物或泥炭一直是花卉、苗木栽培或移植的重要包扎材料和园艺肥料,迄今尚无更佳的替代物。中国历来是世界上五倍子出口的主要国家之一。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研究,中国科学家发现,在五倍子生产周期中,苔藓植物作为五倍子蚜虫的冬寄主是五倍子增产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迄今为止,至少已发现有约20种苔藓植物可作为五倍子蚜虫的冬寄主植物。此外,苔藓还是监测环境污染的良好指示植物。苔藓与地衣对大气中的SO2,CO和HF反应极为敏感。在中国,钟帽藓(Venturiella sinensis)、高领藓(Glyphomitrium humilli-mum)和兜瓣耳叶苔(Frullania muscicola)等均系常见的树干附生种类,它们对大气污染有较强的敏感性,可在环境监测方面加以利用。总之,苔藓植物与人类的生存有密切的关系,对它们的保护我们必须给以高度的注意。蕨类植物1、中国蕨类植物的多样性全世界有蕨类植物10 000~12 000种,中国有2 200~2 600种,占世界种数的22%。由于中国地域广大,自然条件复杂多样,除了热带少数科属外,中国拥有的科属数几乎占世界的95%,这说明中国的蕨类植物有极高的多样性。中国分布有在探讨物种进化系统问题上十分重要的种类,如原始类群裸蕨纲的松叶蕨(Psilotum mudum)、天星蕨(Christensenia)。有些属如光叶蕨(Cystoathyrium)、中国蕨(Sinopteris),其分布区狭小,为中国特有,它们的发现对研究该科中属的演化关系有一定意义。而在四川东部长江沿岸发现的圆肾铁线蕨(Adiantum reniforme),其原产地在大西洋的Madeira群岛。中国变种荷叶铁线蕨(Adiantum reniforme var. sinense)的出现,为研究间断分布及中国和非洲蕨类种的关系提供了很好的材料。能生长在海拔4350m高山寒冻荒漠的严酷环境中的玉龙蕨(Sorolepidium glaciale)是研究蕨类形态和生态条件关系的重要属种。仅产中国西南的湖南石灰岩壁的荚囊蕨(Struthiopteris eburnea)是典型的石灰岩钙质土的重要种属。根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特有的蕨类植物有500~600种,占已知中国蕨类植物的25%左右,重要特有属及代表种见表1。2、蕨类植物受威胁和濒危状况随各地区植物考察的深入,不断有蕨类植物新种被发现,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种由于环境改变或人为破坏而消失或濒临灭绝(表2)。除上面提到的特有和濒危属种(表1和表2)外。还有些种类虽然不限产中国,但在中国仅局部地区有分布,如鹿角蕨(Platycerium wallichii)仅产靠近缅甸边境的盈江,而埃及苹(Marsilea aegyptica)仅产新疆的局部水域。像这些种类的个体数量不多,分布区狭窄,如不保护,很易绝灭。类似的濒危种类还有很多,估计约占中国蕨类总数的30%左右,其中重要的有101种(表3)。导致蕨类植物濒危有以下多种原因:(1)森林破坏,造成空气湿度降低,以及地下水位下降,使原有生态环境改变,影响植物种的生存和繁殖,如1963年在四川二郎山团牛坪海拔2450m处林下发现的光叶蕨,1984年专程前往该地,发现森林消失,气候干燥,只在灌丛中找到一株。(2)工农业建设事业的发展使局部地区一些植物种消失,如中华水韭,荷叶铁线蕨。(3)由于对一些药用及观赏植物只宣传其价值,而不强调保护的重要,使一些蕨类植物遭受毁灭性的摧残,如鹿角蕨近年已难见到。(4)旅游区对一些小型稀少植物不加保护,致使其遭践踏而无法生长,如瓶儿小草(Ophioglossum thermale)。3、加强对蕨类植物的保护蕨类植物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关系,它们之中很多种是传统的中药和民间草药,约占全部种类的10%。如贯众(Cyrtomium fortunei)、海金沙(Lygodium japonica)、骨碎补(Davallia barometz)能够健骨补肾,还有绵马鳞毛蕨(Dryopteris crassirhizoma)和石韦(Pyrrosia)等。又如金毛狗脊蕨(Cibotium baronetz)具有补肝肾,强腰膝的功效,近年来出口需求量很大,每年超过百吨。虽然这个种分布较广,也不能不限量出口加以保护。蕨类植物多为阴生,叶质坚厚,宜作观叶植物及插花的切叶材料。还有少数种类如菜蕨(Cal-lipteris esculenta)、蕨(Pteridium aquilinum var. Latiusculum)、荚果蕨(Matteuccia struthiopteris)等的拳卷叶芽,加工后可作蔬菜并出口;满江红(Azolla imbricata)的叶下具有和蓝藻中的念珠藻共生结构,可固定空气中的氮,是水稻的优良绿肥。总之,蕨类植物与其他绿色植物一道共同创造了地球表面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环境条件。因此,加强对蕨类植物的保护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对急需保护的一些稀有濒危种类应建立专门的保护区,如贵州赤水的桫椤自然保护区。其次,对某些特殊植物因建设需要不能保证在原地生存,如长江三峡工程的启动,受威胁的荷叶铁线蕨需要在相同或相近的气候土壤环境条件的安全地点建立试验场,促使其能在野生条件下易地繁衍。同时加强宣传,提高广大群众和干部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识,禁止对某些有经济价值蕨类植物的滥采乱挖也很重要。裸子植物裸子植物是原始的种子植物,其发生发展历史悠久。最初的裸子植物出现在古生代,在中生代至新生代它们是遍布各大陆的主要植物。现代生存的裸子植物有不少种类出现于第三纪,后又经过冰川时期而保留下来,并繁衍至今的。据统计,目前全世界生存的裸子植物约有850种,隶属于79属和15科,其种数虽仅为被子植物种数的,但却分布于世界各地,特别是在北半球的寒温带和亚热带的中山至高山带常组成大面积的各类针叶林。1、中国裸子植物的多样性中国疆域辽阔,气候和地貌类型复杂。在中生代至新生代第三纪一直是温暖的气候,第四纪冰期时又没有直接受到北方大陆冰盖的破坏,基本上保持了第三纪以来比较稳定的气候,致使中国的裸子植物区系具有种类丰富,起源古老,多古残遗和孑遗成分,特有成分繁多和针叶林类型多样等特征。据统计,中国的裸子植物有10科34属约250种,分别为世界现存裸子植物科、属、种总数的%、%和%,是世界上裸子植物最丰富的国家。在中国的裸子植物中有许多是北半球其他地区早已灭绝的古残遗种或孑遗种,并常为特有的单型属或少型属。如特有单种科——银杏科(Ginkgoaceae);特有单型属有水杉(Metasequoia)、水松(Glyptostrobus)、银杉(Cathaya)、金钱松(Pseudolarix)和白豆杉(Pseudotaxus);半特有单型属和少型属有台湾杉(Taiwania)、杉木(Cunninghamia)、福建柏(Fokienia)、侧柏(Platy-cladus)、穗花杉(Amentotaxus)和油杉(Keteleeria),以及残遗种,如多种苏铁(Cycas spp.)、冷杉(Abies spp.)等。中国的裸子植物虽仅为被子植物种数的,但其所形成的针叶林面积却略高于阔叶林面积,约占森林总面积的52%。在中国东北、华北及西北地区的针叶林中裸子植物物种较少,在西南地区针叶林中则有丰富的裸子植物物种。在华南、华中及华东地区除原生针叶林外,更常见的是大面积人工杉木林、马尾松林和柏木林。2、中国裸子植物面临的威胁及其保护问题虽然中国具有极为丰富的裸子植物物种及森林资源,但由于多数裸子植物树干端直、材质优良和出材率高,所以其所组成的针叶林常作为优先采伐的对象,使利该资源正在受到强烈的人类活动的威胁和破坏。如50年代中国最大的针叶林区——东北大、小兴安岭及长白山区的天然林被不同程度地开发利用,60年代至70年代另一大针叶林区——西南横断山区的天然林又相继被强烈采伐,仅在交通不便的深山和河谷深切的山坡陡壁,以及自然保护区内尚有天然针叶林保存。华中、华东和华南地区,因人口密集和经济发展的需求,中山地带的各类天然针叶林多被砍伐,代之而起的是人工马尾松林、杉木林和柏木林。随着各类天然针叶林采伐和破坏,原有生态环境发生改变,加快了林下生物消失和濒危的速度。同时,具有重要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的裸子植物亦破坏严重,如攀枝花苏铁(Cycas panzhihuaensis)、贵州苏铁(C. guizhouensis)、多歧苏铁(C. multipinnata)和叉叶苏铁(C. micholitzii)均在新发表或新的分布点发现后就遭到大肆破坏。三尖杉(粗榧)属(Cephalotaxus)和红豆杉(紫杉)属(Taxus)植物自60年代和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发现为新型抗癌药用植物后,就立即遭到大规模采伐破坏,使资源急剧减少。中国有平均海拔4500m以上的巨大青藏高原,也有广阔的平原低地,山岭重叠、河川纵横、气候多样、地质古老,这些是决定中国生物多样性丰富多彩的主要因素,在被子植物方面表现最为清楚,中国被子植物多样性至少有以下三个特点,(1)生态类型齐备 各种生活型的植物从乔木、半乔木(如梭梭属(Haloxylon))、灌木、半灌木(如沙拐枣属(Calligonum))、小半灌木(如蒿属(Artemisia))、直到多年生草和一年生草,无不具有。生态类群方面,从高山冻原植物(如多瓣木(Dryas octopetala)、松毛翠(Phyllodoce caerulea))到热带雨林种类;从超旱生荒漠植物到潮湿低地的湿生、水生种类;从高寒风大环境的青藏高原垫状植物到华南热带海滨的红树林,各种类型都有代表。各个气候带都有大量代表科属,例如,桦木科(Betulaceae)、壳斗科栎属(Quercus)的落叶树种,以及杨柳科(Salicaceae)、忍冬科(Caprifoliaceae)、小檗科(Berberidaceae)等是温带的代表;樟科(Lauraceae)、木兰科(Magnoliaceae)、山茶科(Theaceae)、壳斗科的常绿树种,金缕梅科(Hamamelidaceae)以及冬青科(Aquifoliaceae)、五加科(Araliaceae)、蓝果树科(Nyssaceae),还有单种的连香树科(Cercidiphyllaceae)和水青树科(Tetracentraceae)等是亚热带的代表;至于中国热带森林中包含的科就更多了,常见的科有龙脑香科(Dipterocarpaceae)、番荔枝科(Annonaceae)、橄榄科(Burseraceae)、山榄科(Sapotaceae)、楝科(Melisceae)、藤黄科(Guttiferae)、使君子科(Combretaceae)、天料木科(Samydaceae)、大戟科(Euphorbiaceae)和四数木科(Datiscaceae)等。(2)原始古老成分很多 在植物系统学研究中,被认为是比较原始的或早期发生的被子植物类群,在中国分布不少,有些仅仅分布于中国。中国的木兰科(Magnoliaceae)、毛茛科(Ranunculaceae)、水青树科、连香树科、三白草科(Saururaceae)、金粟兰科(Chloranthaceae)、金缕梅科和木通科(Lardizabalaceae)等科的植物,在研究被子植物的起源和系统发育方面的重要性,早已为中外学者所公认。近年来,中国在被子植物化石的发现和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对于揭示被于植物的物种多样性,以及揭示被子植物的系统发育,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特有类型极其丰富 中国被子植物有极其多种多样的分布区类型,其中特有类型所占比重极大。到目前为止,统计中国被子植物持有属共有246个,特有种约17000种。古老孑遗种伯乐树(Bretschneidera sinensis)、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领春木(Euptelea pleiospermum)、昆栏树(Trochodendron aralioides)、银缕梅(单氏木)(Shaniodendron subaequalum)、水青树(Tetracentron sinensis)、半日花(Helianthe-mum songoricum)、四合木(Tetracena mongolica)、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is)和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等都是中国特有的例子。这些植物的研究对于认识中国乃至世界被子植物的系统发育和物种多样性形成的历史过程都是极为重要的。中国被子植物特有属、种主要分布于秦岭-大别山一线以南,横断山脉以东的东南部地区,其中又有三个特有属、种分布相对集中的待有现象中心:(i)川东-鄂西-湘西北中心,这里的被子植物特有木本属几乎均为落叶乔木或灌木,具有温带性质;(ii)川西-滇西北中心,即横断山脉南段,这里的草本属在全部属中占的比例较高,被子植物的木本属几乎全为落叶乔木或灌木,青藏高原的快速和强烈隆升使本区产生大量新特有种,大大丰富了中国被子植物的多样性;(iii)滇东南-桂西中心,由于地理位置偏南,处于北回归线附近,居泛北极植物区和古热带植物区的分界线上,其乔木持有屑中几乎一半为常绿植物,特有藤本届全部为木质藤本植物,它们所隶屑的科均为热带分布的科,显示出明显的热带性。3、大力加强对中国被子植物的保护被子植物在大型植物中数量最多,而且与人类的衣、食、医药、工业原料等关系最为密切。被子植物大量灭绝无疑会对人类造成很大的威胁,因而我们必须格外重视对被子植物的保护。为了有效保护它们,必须研究它们受威胁的方式、程度和灭绝过程,从而制定合理的保护策略。在这方面,进行种群存活力的分析(PVA),确定最小能存活种群(MVP)是核心内容。在目前尚无条件对每一个种进行深入的PVA分析的情况下,把保护的范围适当扩大是有必要的,否则,一个种灭绝以后,就再也不能挽回了。与此同时,应该特别重视减少造成物种濒危和灭绝的因素,如防止森林破坏,禁止对有经济价值的种类的过度采挖,尽量多建立一些保护区,加强保护区的管理,必要时采取迁地保护措施(变野生为栽培)等等。所有这些,还必须以立法和政策加以保证。只有这祥,中国丰富的被子植物物种多样性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使它不仅为中国人民,也为全人类的福祉作出应有贡献。

1。先谈谈关于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人与自然与谐相处是社会主义与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 构建社会主义与谐社会, 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果无限制地掠夺自然, 会造成资源的枯竭, 森林的破坏与减少, 土地的退化、荒漠化与沙漠化,水资源的减少与污染, 最终导致人类生产与生活环境的恶化, 这样不仅实现不了发展的目标, 还会使地球变得不再适合人类生存,最终引发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与谐也就无从谈起, 构建社会主义与谐社会更无从谈起。所以人与自然的与谐, 是与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确保人与自然的与谐, 是构建未来与谐社会的重要价值理念。 2。再写“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人与自然与谐要求在人与自然之间保持平衡与协调, 倡导人与自然的与谐发展,将促使人类重新审视自我、重新评估历史、重新定义幸福, 认识到仅仅发展生产与扩充财富并不等于就是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更不等于与人类的进步方向相一致。发展是实现社会与谐的根本之道, 只有最大限度地消除贫困, 才能有效防治许多社会弊端与弥合社会裂痕, 才能实现社会的健康与与谐。但是, 发展生产力, 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不能以牺牲资源与环境为代价, 可持续性发展是被当代社会所公认的最佳的发展模式。 3。最后来一小段结尾,可以写些心得感受之类: 在咱中国,在这“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应试年代,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毕竟太少了。倒不怨其有多可悲,只叹咱中国学生太听话:“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固然,学习很重要,文凭是社会生活的底牌嘛!现在,我也能理解了:当年属于我的“贫困助学金”怎么后来就“名额已满”;也不再埋怨:那几位视我为“得意门生”的恩师,在我搞环保回收时所骂成的“学习败类”;也总是那么“乐意”:把自己的位置调到教室的最后一排去。“差生”厄运——我体会了! 但是,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不说“声声入耳,事事关心”,也总得参加点公益活动吧!若各人自扫门前“雪”,当热爱与奉献没有了印迹,这“世上新人赶旧人”的浪潮还能一浪高于一浪吗? 学生搞环保,是非曲直众人自有其说。我不想再去评议当时选择成立“金宝环保小组”是对是错,只想说:环境是个大课题,环境保护不要只成为一种口号;也不要指望一部分人来完成;更不要计较参与当中自己亏了多少。大众利益,人人参与,愿广大青少年朋友热爱环保;愿社会各界人士都支持环保;愿我们明天的生活更加美好! (以上是自己的收集知识,仅供参考!可以根据实际情

三叶草研究现状论文

三叶草(Shamrock):是多种拥有三出指状复叶的草本植物的通称,主要包括三类:豆科的车轴草属(被认为是最正宗的三叶草)和苜蓿属、酢浆草科的酢浆草属中的某些种类。

三叶草主要分布在温带至热带地区,并在湿润草地、河岸、路边呈半自生状态。喜湿润温暖气候,较耐旱、耐寒。适宜于排水良好、富含钙质的粘性土壤生长。生长周期一般为2-6年,在温暖条件下,常缩短为二年生或一年生。

三叶草多作为草坪种植于各公园,绿地。苗期生长缓慢,种子播入坪床后,每天早晨或傍晚进行喷洒,始终使坪床表面保持湿润直至出苗,出苗后可减少喷水次数,但仍需精心管理,苗期管理约30-50天,期间除注意浇水使坪床保持湿润外,还要随时清除杂草,主要是人工拔除,防止杂草危害。

三叶草由于其侵占性强,不需要进行中耕除草,由于固氮根瘤菌能吸收空气中的氮素,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形态。因此,施肥以磷钾肥为主,不施或少施氮肥。在生长旺季和越冬时,要供给充足的水分,以保证旺盛生长和安全越冬。盛夏前可进行一次刈割,并浇足水,使植株保持绿色。越冬前再刈割一次,浇足冬水。这样,来年返青时,坪面上无枯黄的枝叶。

扩展资料

在西方很多国家(如英国、美国)三叶草代表着幸运,因为它被认为是只有在伊甸园中才有的植物。在有些国家里,扑克牌里面的梅花就是代表幸运的三叶草。三叶草的数目代表真爱、健康和名誉。

三对于“真正”三叶草是那一种植物,精确植物种类定位至今尚未达成共识。约翰·杰拉德(John Gerard)在1597年的草药中将三叶草定义为红车轴草(Trifolium pratense)或白花红车轴草(Trifolium pratense flore albo)。

他用英文对植物进行描述为“三叶草”或“爱德华三叶草”Medow Trefoile”。爱尔兰植物学家凯勒·思雷尔克德(Caleb Threlkeld)在1726年写作的《爱尔兰本土植物》的论文“Synopsis Stirpium Hibernicarum”中,将红车轴草鉴定为三叶草,称之为白斑三叶草。

关于三叶草的确切植物身份,由于伦敦植物学家詹姆斯·埃比尼泽·比切诺(James Ebenezer Bicheno)的研究探讨而陷入更多的困惑。他在1830年发表的论文中称:真正的三叶草是白花酢浆草(Oxalis acetosella)或酢浆草(Oxaliscorniculata)。

比切诺认为三叶草不是爱尔兰的本土植物,只在十七世纪中叶才传入爱尔兰的,他认同爱尔兰人食用三叶草的传统。比切诺认为,这符合酢浆草的植物性质,只有酢浆草才经常被作为一种绿色植物用于风味食品。比切诺的论点并没有被普遍接受,然而,作为证据支持这是三叶草的一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叶草 (植物代表的文化符号)

像部队步话机天线一样的细细叶子的草。

三叶草(英文名称:Shamrock)是多种拥有三出指状复叶的草本植物的通称,主要包括三类:豆科的车轴草属(被认为是最正宗的三叶草)和苜蓿属、酢浆草科的酢浆草属中的某些种类。[2]三叶草是爱尔兰的国花,在西方很多国家(如英国、美国),三叶草代表着幸运,因为它被认为是只有在伊甸园中才有的植物。扑克牌里面的梅花就是代表幸运的三叶草。三叶草的数目代表真爱、健康和名誉。主要信息中文名三叶草拉丁学名Oxalis、Medicago、Trifolium别名白车轴草白三叶荷兰翘摇外文名Shamrock分布区域小亚细亚南部和欧洲东南部。广泛分布于温带及亚热带高海拔地区。展开物种简介对于“真正”三叶草是那一种植物,精确植物种类定位至今尚未达成共识。约翰·杰拉德(John Gerard)在1597年的草药中将三叶草定义为红车轴草(Trifolium pratense)或白花红车轴草(Trifolium pratenseflorealbo)。他用英文对植物进行描述为“三叶草”或“爱德华三叶草”Medow Trefoile”。爱尔兰植物学家凯勒·思雷尔克德(Caleb Threlkeld)在1726年写作的《爱尔兰本土植物》的论文“Synopsis Stirpium Hibernicarum”中,将红车轴草鉴定为三叶草,称之为白斑三叶草。植物学家卡尔·冯·林奈在他1737年的作品《植物学》中,将红车轴草标识为三叶草,并以拉丁文字的形式提到它,写下一段颇为有趣的话:“这些开紫红花的小草,爱尔兰人称之为三叶草,他们认为吃了它的叶子可以获得敏捷、灵活的力量”(Hiberni suo Chambroch,quod est Trifolium pratense purpureum,aluntur,celeres &promtissimi roburis)。基于林奈描述的关于三叶草的资料和信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作家如埃德蒙·斯宾塞(Edmund Spencer)在他的著作 《爱尔兰现状观》中描述了他对战争破坏的芒斯特的观察,其中就有关于三叶草的评论,他说,三叶草是爱尔兰人的食物,特别是在困苦和饥饿的时候。在这里三叶草被描述为一种食物,因为在战后的饥荒中,饥饿的人食用这种植物来摄取营养,作为生存下去的最后的手段。关于三叶草的确切植物身份,由于伦敦植物学家詹姆斯·埃比尼泽·比切诺(James Ebenezer Bicheno)的研究探讨而陷入更多的困惑。他在1830年发表的论文中称:真正的三叶草是白花酢浆草(Oxalis acetosella)或酢浆草(Oxalis corniculata)。比切诺认为三叶草不是爱尔兰的本土植物,只在十七世纪中叶才传入爱尔兰的,他认同爱尔兰人食用三叶草的传统。比切诺认为,这符合酢浆草的植物性质,只有酢浆草才经常被作为一种绿色植物用于风味食品。比切诺的论点并没有被普遍接受,然而,作为证据支持这是三叶草的一种。更科学的方法是由英国植物学家詹姆斯·布里顿(James Britten)和罗伯特·荷兰德(Robert Holland),他们在1878出版的《英文植物名称词典》中引用,通过调查表明,三叶草就是在科文特花园(Covent Garden 伦敦中部一个蔬菜花卉市场)最常见的钝叶车轴草,这就是在圣帕特里克节的三叶草,并在爱尔兰至少有13个城市认定该种植物为三叶草。

三叶草会夏眠,睡眠的不只是红三叶草的叶子,只要留心观察,人们到处可以看到叶子的睡眠。夏天的傍晚,合欢树那无数小羽片就成对成对的闭合,然后低下头来,含羞草的小叶闭合后也会低下头来,这些现象告诉人们,叶儿瞌睡,夜幕降临了。不仅植物的叶子有睡眠要求,就连娇柔艳美的花朵也要睡眠。例如,在水面上绽放的睡莲花,每当旭日东升之际,它那美丽的花瓣就慢慢舒展开来,似乎刚从酣睡中苏醒,而当夕阳西下时,它又闭拢花瓣,重新进入睡眠状态。

昌宁县茶叶产业论文研究现状

毕业论文答辩稿写法:

1、自己为什么选择这个课题。

2、研究这个课题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

3、全文的基本框架、基本结构是如何安排的。

4、全文的各部分之间逻辑关系如何。

5、在研究本课题的过程中,发现了那些不同见解。对这些不同的意见,自己是怎样逐步认识的。又是如何处理的。

6、论文虽未论及,但与其较密切相关的问题还有哪些。

7、还有哪些问题自己还没有搞清楚,在论文中论述得不够透彻。

8、写作论文时立论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论文答辩稿范文: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经济管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一班的XXXX。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茶叶营销状况调查研究》。

三江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北部,处于黔湘桂三省交界地区。近年来,该县的茶叶产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茶叶成为该县唯一成范围种植的农作物品种。

作为一个农业欠发达的地区,该县在整体经济水平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和县域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对于提高该县农业的整体竞争力、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小城镇建设,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至关重要。因此对三江侗族自治县的茶业市场营销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通过在该县农业局实习期间,我收集到了大量关于该县茶叶产业的数据,同时结合相关的参考文献,并在导师的指导下,拟定提纲,写开题报告初稿,毕业论文初稿,修改等一系列程序,于XXXX年6月正式定稿。

具体来说,我的论文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翔实的数据,概述了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基本情况,三江侗族自治县茶叶产业状况,让读者能够在宏观上一目了然的看到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基本情况及茶叶产业的现状。

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三江侗族自治县茶叶生产和茶叶营销存在的主要问题。如叶生产企业实力弱小,生产条件落后,产品竞争力不强,茶叶品种单一,服务体系不健全,生产者的市场营销认识不高,营销方法同质化等问题。

第三部分,运用SWOT分析法对三江侗族自治县茶叶生产营销状况进行了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四个方面的基本的分析和判断,既是对该县茶叶产业的深入挖掘,也是对文章理论体系的完善。

第四部分,提出了茶叶差异化营销策略,树立全员营销观念,创建原生态茶叶区域品牌等策略,并在品牌传播上提出文化营销、精确营销、低成本以营销、网络营销、植入式营销等理念。对全文进行收尾。使得论文整体结构完整,论述合理。

经过本次论文写作,我学到了许多有用的东西,也积累了不少经验。

但由于学生能力不足,加上时间和精力有限以及论文篇幅和结构的限制,论文没有像企业营销策划方案那么详细,许多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思考和研究,借此答辩的机会,我希望各位老师能够提出宝贵的意见,多指出本篇论文的不足之处,学生将虚心接受,从而使该论文得到完善和提高。

随着茶文化的发展演变,最先吸引人们关注的是饮茶的规范化和艺术化,即茶艺。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与茶艺的论文,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中茶艺教育研究

摘要:

本文通过对茶文化的角度对茶艺教育的研究对象以及茶文化所涉及的内容进行分析,最后阐述了茶文化与茶艺教育之间的关系,试图为茶艺教育提供一种更有价值的理念与模式。

关键词:

茶文化;茶艺教育;结构体系

1茶文化教育概述

文化主要包括物质行为文化与精神心理文化。随着文化的发展进步,文化不再是一种单纯的形态,而是一套价值体系。茶文化正是这种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茶文化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代表,以茶叶作为基础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演变,而且许多传统的饮茶习俗还保留至今,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宝贵财富。随着人类对茶文化研究的深入,茶文化也逐渐渗透到现代教育之中,成为一门专业化的教育课程。在关于茶文化研究中,如何组织更科学有效的茶文化体系,构建茶文化的应用领域,是当前教育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茶文化发展的核心内容。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学者就呼吁应当将茶文化作为专门的学科进行研究,茶文化有独立的研究对象,有一定的研究内容,有标准的价值体系。茶艺是茶文化的主要组成内容,随着茶文化的不断发展进步,茶艺教育已经成为茶文化研究的代表内容。随着当前茶艺活动的日渐繁荣,对于茶艺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许多高校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于是开设了茶艺课程。茶艺课程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但是茶文化仍是其前提和基础。

2茶文化教育的研究领域

茶艺教育作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目的是更全面地掌握茶文化知识,以满足茶艺活动的各种需求。对于茶文化的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区分。由于茶文化的发展现状,如果要构建出一个统一完善的教育体系是不现实的,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可以构建不同的结构体系,使彼此之间相互补充完善。对于茶艺教育来说,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职业培训,所培养的是专业型人才,是在科学系统化的知识基础上能够满足社会需求,主要面向的是社会岗位,因此,只有以专业的茶文化知识作为支撑,茶艺人才的培养也要符合教育规律,要充分明确茶文化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相关性,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茶艺专业的目的是满足社会需求

随着茶文化的发展演变,最先吸引人们关注的是饮茶的规范化和艺术化,即茶艺。茶艺不仅展现了茶活动的技术性,同时也更倾向于艺术性和思想性,茶艺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审美特性和艺术形态,因此被称之为茶艺。茶艺的方式也十分丰富,无论是民俗生活还是普通饮茶活动都有茶艺的存在,人们在追求思想与精神的净化与升华时也有茶艺,在现代茶叶宣传推广中,茶艺也必不可少。如何推广更为科学的饮茶方式,以及如何在茶艺这种艺术形态中宣传树立茶品牌都成为当前茶文化的研究内容,茶艺是因社会需求而产生的岗位,茶艺也成为专业人才就业的领域。茶艺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之一,提供了专门的职业与人才,而在他们背后,则是与茶文化内涵密切相关的科学进步,如果没有茶文化的基础与支撑,茶艺是无法真正确立起地位的。

茶艺专业课程的构成

无论是从社会需求来看,还是从茶艺的结构层面来看,茶艺所涉及的学科内容十分丰富,主要的课程知识结构包括以下几个系列。首先是茶叶学。茶叶学的课程主要可以分为茶叶种植、加工、茶综合利用茶健康等内容。学科主要侧重于茶的应用以及民族体质的提升作用。其次是经营学。主要是从经济管理的角度研究茶产业的发展经营,主要包括茶叶外贸业务、茶旅游等内容。再次是茶艺学,主要包括茶艺、茶具、茶道、茶俗等内容,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对饮茶的形式、制度和技术等方面进行研究。最后是茶史学,主要包括茶文化发展史、茶文学、茶与哲学思想等内容,是从不同的角度学习饮茶文化及相关的文学艺术研究。

茶艺内容的相关性

茶艺教育是具有茶文化特征的专业教育,教育内容与知识结构的研究对象相一致,二者不仅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而且具有一定关联性。首先,茶叶学是茶艺教育中的基础内容,也是茶艺课程中的基础内容,主要研究对象是茶叶,只有以茶叶作为科学基础,才能使茶文化得到稳固的发展,茶艺教育才能经得起检验。茶叶也是茶艺教育中最具实物特征的文化代表。茶叶的研究是极具知识性与艺术性的学科。其次,茶史是茶艺课程的主干内容,研究对象是饮茶文化历史。由于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茶文化的研究包括了史学、文学以及哲学等综合内容,厚重丰富的茶文化内涵,进一步促进了茶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再次,茶艺学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主要以茶的行为实践作为研究对象,因此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茶艺学是一门综合的实践学科,主要是以茶史为基础背景,利用茶叶这一实物,演绎出丰富而具有创造力的饮茶方式,同时对茶叶的生产经营、经济发展都有较积极的推动作用。茶艺是一门特殊的文化学科,也是体现茶文化的重要形式,从茶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进一步丰富了茶文化的知识结构与表现形式。最后,茶经营学也是茶艺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研究对象是饮茶的经济法则。经济的发展与文化密切相关,学生在接受茶艺教育时,不仅要符合发展需求,更重要的是能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获得专业的提升与肯定,并从职业发展中获得经济收入。茶艺教育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和教养性,因此,将茶文化与茶经营学相融合,使茶文化能够在现代经济发展中激发出更鲜活的力量,才能有效促进茶艺的良性发展。

3茶文化在茶艺教育中的价值体现

茶文化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通过茶文化的渗透,茶艺教育能够与人类的本性更加协调,使人在真善美等方面获得更好的融合发展。茶文化的价值与茶艺目标价值是相一致的,这也使茶艺教育的意义更具典型性。

真的价值

茶艺教育是一门实物教育,是以茶文化为基础,具有求真的价值体现。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对客观物质的求真。茶文化是以茶叶为载体,通过对茶叶的质量鉴别、冲泡技术、品饮方法的学习和研究,对其内在的规律进行归纳总结,以获得其真的价值所在。茶文化的这一价值体现在茶艺教育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茶艺作为一种茶文化艺术形态,在教育实践中也要求学生要遵守物质求真的价值观,以获得更真实有效的科学规律,有助于对茶文化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其次,是对健康的求真。茶不仅是人们生活中的主要饮品,更有益于人体健康,通过多项科学实验证明,茶叶中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物质。茶的养生功能被不断的推崇,使茶成为世界上的健康饮品之一。最后,是对历史文化的求真。文化与历史是相互融合的,文化就是历史,历史也是文化,虽然历史不可重演,但可以通过茶文化延续历史,使茶文化的历史得以还原,从茶文化史中可以更真实地看到中国文化的精彩一面。

善的价值

茶文化中有善的价值内涵,这也是儒家思想所倡导的至诚为德,尽性是善。在茶文化中,有尽茶之性和尽茶具之性,即再远大的理想也要通过实践而实现,而在实践过程中,要通过至诚来实成人与物的情感连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文化虽然是历史的还原与再现,但始终离不开现代人的思想与感觉,茶文化有深厚的茶德精神,从特性到人性,最终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价值,这也是善的价值最形象的体现。茶文化不仅是文化的体现,也是人们价值观的体现。只有满足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饮茶习俗,才能与人们的生活意义相符合。同时,通过专业化的茶艺形态,能够促进人们的完善生活,体现人们的价值观,在继承了历史文化价值的同时更明确了生活的信念,使人们的生活理想超越了生活的人文意义。茶艺教育既营造了一种独特的茶文化氛围,同时也为社会生活的平和高雅塑造了文化榜样。

美的价值

美是人类的天性,是一种修身养性的体现,是人类对自由的想象与追求。茶艺中展现出的独特艺术魅力正是茶艺之美的体现。茶艺之美是形式与内容美的统一,展示茶艺形式的同时也体现出其内在美。茶艺的形式美主要是由茶、水、器、环境的组成,茶艺的内在美实质上是泡茶的意境之美,茶艺活动体现了一种人与茶相融的意境之美,是最接近生活的艺术表现。茶艺之美主要包括外在美与内在美。外在美主要体现在茶叶、茶具、茶环境、茶技艺之美。内在美是指茶体现出的人格之美,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以提升茶艺的修身养性之乐,实现人与茶的和谐。通过茶艺教育,能够培养学生丰富的人生情感,情顺万物、对应自然等思想情感。茶文化体现了怡情养性的和谐之美,茶文化的美是规范的美,是高洁的美,是自然的修养,是对于人生的无限憧憬与热爱。

4结束语

茶文化是中华文明与智慧的结晶,是人们在几千年历史文化发展中形成的独特艺术形态。以茶文化为基础和支撑,为茶艺教育提供了鲜活的样本,使茶艺的外在形式和内在思想之美得以体现,对于学生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的培养有着积极的影响力和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玲.关于中国茶文化学的科学构建及有关理论的若干问题[A].茶文化丛书编辑委员会.茶文化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庄晚芳,王家斌.研究茶文化,振兴茶业,促进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A].茶文化丛书编辑委员会.茶文化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3]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4]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5]朱红缨.以茶文化促进茶产业品牌经济发展[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3(4):18-24.

[6]朱永兴,王岳飞.茶医学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茶文化在茶艺教学中的影响

摘要:中国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支奇葩,也是茶艺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近几年,茶艺教学重视冲泡技艺而忽略了茶文化。中国的茶文化已与东方哲学思想相融合,对人们的生活习惯、艺术追求、审美标准等有着深远的影响。各地的生活习惯也融入茶事活动中,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俗茶礼,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文探究了茶文化在茶艺教学中的意义。

关键词:茶艺;教学;茶文化;历史;民俗

茶艺起源于中国,是在茶道精神指导下,讲求人、茶、水、器、艺、境自然和谐,完美统一的艺术活动,同时也是茶文化的集中体现。茶艺,简单来说就是泡茶的技艺和品茶的艺术,这其中泡茶是“茶艺”的主体。在茶艺课的教学中,笔者不断深思,茶艺如何教好,让同学在学习过程中找到乐趣,如何达到人、茶、水、器、艺、境自然和谐,完美统一。但学生们将茶艺仅仅理解为泡茶的技艺,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去感受到茶文化贯穿于茶艺表演中的精髓。茶从茶树上采摘下来时结束了它的生命,当我们将茶叶重新放入茶壶中冲泡时,却是茶的第二次生命。我们该怎样用心去领悟到茶生命的又一次轮回?

1中国茶文化发展

千百年,茶文化彰显了一种永恒的魅力,茶文化是人们在对茶的认识、应用过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的形成和发展融入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以及儒、道、佛诸家的深刻哲理。这在学习茶艺和教学过程中是缺一不可的部分,在教学中不难发现同学们更热情于操作技能课,对于茶艺来说停留在最浅的层面——泡茶。而茶艺要求我们掌握“泡好一杯茶的技术,品好一杯茶的艺术”,所以我们在学习时学好茶文化是学好茶艺的基础。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神农尝百草日遇72毒,得荼而解之”,早在神农时期就发现了茶的药用价值,并逐渐演变为日常生活的饮料。茶文化最早起源于巴蜀,巴蜀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一个分支。三国以前以及晋代、南北朝时期应属于茶文化的萌芽阶段。当时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士,茶文化产生之初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到南北朝时,政治家们提出以茶养廉,对抗当时社会的奢靡之风,又因当时较多战乱,文人无以匡世,渐渐兴起了清谈之风,因茶可以保持清醒,于是逐渐将饮酒转向饮茶。到了唐代茶文化基本形成,有丰富的茶叶物质,提出茶道、茶礼、茶文化与中国的儒、道、禅哲学思想相结合,中国茶道吸收了三家的精华讲究“清、静、和、美”,禅茶一味超然世外找回本真。“茶圣”陆羽所做茶经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基础。苏东坡的名句“从来佳茗似佳人”典型的代表了唐宋以后文人墨客将品茶作为一种精神享受。宋代至明初茶文化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宋代人们将煮茶法改为点茶法,讲究色香味的统一,除了宫廷茶文化的出现,民间也兴起了斗茶之风,宋人将饮茶作为人们增进友谊和社会交往的媒介,成为了一种民间礼节,“茶馆文化”也相继出现,“客来敬茶”已成为寻常百姓家的利益美德。清代传统意义的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逐步得到确立,“开门七件事”已进入寻常百姓家,此时的茶文化中茶叶冲泡的艺术性和茶具的独特性,茶馆的普及成为显著的特点。明代基于散茶的兴起,“废团茶兴散茶”,使得冲泡过程不仅方便而且大大增加了饮茶时观赏的艺术性。茶具也各有讲究,不仅江苏宜兴的紫砂茶具工艺有了新的发展,还出现了不同石质粉末烧制的粉彩茶具,除了青瓷、白瓷茶具外,还产生了彩瓷、珐琅彩等茶具,工夫茶的兴盛也带动了专门的饮茶器具,茶人在饮茶中有意识的追求自然美和环境美相结合,也体现出人们饮茶的艺术性。不同的朝代,有着不一样的饮茶方式和冲泡方法,这充分证明了茶文化在不同时期对人们的饮茶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

2茶文化与茶艺教学密不可分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我国茶叶生产历悠久、品类繁多,外观千姿百态,香气、滋味各具特色,绿茶、红茶、黄茶、白茶、乌龙茶、黑茶,它们每一类茶都有不同的冲泡方式,这就与各类茶的茶文化、历史渊源密不可分。茶艺教学中实训冲泡固然重要,但只有我们对茶文化及其各类茶的历史渊源有了了解,才可以说茶艺表演是有灵性的,才能真正做到学习茶艺过程中“人、茶、水、器、艺、境”的完美结合,学会用境泡茶,用境去喝茶。例如:我们玻璃杯用绿茶,玻璃杯中的绿茶透着鲜亮精致,清饮一口,有一种微微的苦,不经装饰,简单本真的滋味。生活中我们总是会遇到很多困扰,如果你懂了绿茶,那么也就不会在意生活中的困扰,因为正是有了他们,才能证明我们充实的活着。我们利用玻璃杯还原了茶叶本真的味道。一杯茶如果缺失了内涵,尽管你用了最精湛的技艺,但是对于一个茶艺师来说也是失败的,茶要真,生活也要真。我们常用紫砂来冲泡普洱,因为普洱茶要经过一定的时间保存才能散发浓香,正如紫砂壶的特性一样,需要岁月的沉淀,才能读懂自己,才能使我们在冲泡中内心平静,才能感知到原本及容易漠视的东西。其实不仅是茶,还包括茶艺冲泡的各类茶具、我们在茶台前冲泡的每一个动作,它们都与我们的茶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凤凰三点头、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春风拂面、白鹤沐浴等等;再如中国茶文化和民间习俗的渊源,云南大理白族三道茶,“一苦、二甜、三回味”寓意青年人在创业的道路上应做到“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这也是茶艺教学中茶文化与冲泡的典型事例,还有各地因不同民俗形成不同的饮茶方式等等举不胜收,可以说茶与茶文化密不可分。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得到发展,生活就是茶,茶就是生活。学习茶艺要始终以茶文化为中心,将人与茶相结合,才能在每一次的冲泡过程中真正将茶人与茶融入到一起,才能够以茶为媒,沉潜涵咏,静心顺气地与心灵对话。

参考文献:

[1]熊素玲.茶文化及其审美意蕴简论[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2).

[2]苏叶扬.中国茶文化中的雅与俗[J].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1).

[3]乐饮编著.中国茶艺[M].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

茶叶销售总量平稳增长

近年来,中国茶产业主动融入与服务构建新经济格局,通过持续创新保持了稳定发展,在传统产品与业态持续发力的同时,新茶饮、新袋泡、花草茶、混搭风味茶等新赛道崛起,线上线下消费繁荣,茶叶总产量、总产值,内销量、内销额,出口量、出口额等多项经济指标实现历史性突破

2014年以来,我国茶叶消费呈现持续增长的发展态势,据统计,2021年,全国茶叶消费量为万吨,较2014年的万吨增长近80万吨。

销售额持续走高

销售额方面,随着我国茶叶市场的持续火爆,全国茶叶销售总额持续增长,到2021年,全国茶叶销售额达到3120亿元,同比增长,销售额再创新高。

茶叶销售总额持续提升的原因一方面是消费者需求的持续提升,另一方面则是茶叶价格的持续走高,2014年以来,茶叶销售均价总体呈现震荡上行的发展态势,到2021年,我国茶叶销售均价元/千克,价格仅次于2018年的元/千克。

绿茶消费占比过半

从各类茶叶消费情况来看,目前绿茶是我国茶叶市场主要消费品种。2021年,中国传统茶类中,六大茶类的消费量均有不同幅度增长。其中,绿茶万吨,占总销量的;红茶万吨,占总销量的;黑茶万吨,占总销量的;其他品种茶叶销量占比均不足10%。

具体到绿茶方面,近年来,我国绿茶消费量呈现平稳上行走势。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绿茶消费量为万吨,到2021年,我国绿茶消费量提升至万吨,同比增长。

——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茶叶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关于茶叶产业机械化生产与经济效益的研究 摘要:茶文化作为中国悠久的民族文化与国家象征,在我国有着很高的地位,深受国内外人民的喜爱。本文借以英德茶叶产业为对象,通过近年来大量机械化生产的投入,试探讨论茶叶机械化生产的优势与进程,发现优质化生产的措施与对策,进一步研究机械化生产对茶叶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茶叶产业;机械化;经济效益 1 茶叶产业与机械化生产 茶叶产业现状茶是中国特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历史悠久享誉内外,作为中国面向世界的一张“名片”,它的发展前景与经济价值一直都备受关注。最近几年,健康与养生的观念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茶叶需求量逐年上升,销售市场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对于茶叶品质,也逐渐由低档茶发展为高档茶。如何保证产量与质量的平衡成为我们促进茶产业经济效益的新课题。 广东英德县茶产业情况 英德县位于广东省清远市辖,地处东经111°55′至113°55′,北纬23°31′至25°12′之间,属东亚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地势以山地、丘陵为主。由于独特的地理特征和气候情况,英德县茶叶种植一直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其生产种植的茶叶也一直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认可。其中“英德红茶”更是由于其色泽乌润、入口醇香,深受品茶爱好者的青睐,获得了海内外一致好评。茶叶产业中机械化生产的现状机械化生产在茶产业中应用主要集中在茶园田间生产机械和采后加工处理机械。我国的茶叶产业居于世界前列,而机械化控制却稍显不足,在生产中机械化应用不足30%。当前,少数的规模化茶场在田间生产过程中使用一些挖掘机械、耕犁机与耕整机;相当一部分茶场利用修剪机、采茶机和喷雾器;而日常除草、施肥和茶叶采摘多依赖于人工。同时,在使用机械生产的规模化企业中,茶叶的机械设备有老化落后的情况,无法保证工作效率和择优茶品的实现。虽然这种高科技方式并没有全面应用于我国茶叶生产中,但是越来越多的茶场负责人把目光转向于机械化当中,逐步改变原有的工作方式,确保更高、更快的生产效率与经济价值。2 机械化生产在茶叶产业中的经济意义与现存问题 节省成本,提高效率 传统的茶叶生产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劳动成本约占总生产成本的80%—90%,而鲜叶原料的采摘又占据劳动力成本的近70%。大宗茶生产中,手工采茶用工总量约占茶叶生产用工量的55%左右[1]。而加强机械化在生产种植中的应用,可以减少劳动总量,降低劳动成本,从根本上解决劳动力用工的不足,节约成本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茶叶种植一直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投入机械化使用也有助于解决当前社会用工荒的难题,避免了由于采摘不及时导致的经济损失。 提高品质,创造经济效益 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大潮中,茶叶机械标准化是促进茶叶生产向优质、高效、低成本、名品牌的方向发展,进一步提高我国茶叶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证[2]。英德茶叶生产基地有一流的茶叶原料,而在生产种植的过程中常常由于技术的局限掩盖了其特有的品质。我们投入开展机械化进程,可以提高茶叶品质,最终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促进茶产业规模化发展 茶产业的基本环节主要围绕生产、加工、销售,我们在发展产业经营的过程中制订有效的长远计划,保证在每个过程都能获得相应的收益,确保每个环节都健康发展。这就要求茶叶企业经营管理者需要长远的眼光,注重机械化的应用,确保整个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机械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第一,我国茶叶机械设备行业落后于世界很多国家,现存的制造企业均存在制造水平落后、研发能力薄弱、生产条件低下等问题。这些企业在加快前进脚步的同时,往往忽略了解决茶叶品质的问题,致使生产种植出的茶叶存在质量略低的情况。第二,通过对众多茶场的现状分析,我们还发现技术人员与设备创新脱节情况的存在。当前茶场中指导使用机械设备的技术人员并不精通茶叶的基本知识,导致了机械与生产无法顺利融合,令茶叶产出没有办法达到应有的效率。第三,行业机械设备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厂家生产的设备缺少统一的技术标准,导致了用户使用的不便利,也让企业增加了维护成本。多家企业在生产统一性能、同一类型的茶机,结构相差无几,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制茶机械的连续化、自动化发展[3]。3 “英德茶”在发展机械化过程中的对策思考 加强培训,宣传新技术 农机宣传部门应该增加相关的技术培训课程,举办多种多样的茶叶种植生产机械技术培训班,经常在企业间、农户间开展设备使用交流座谈,不断完善各种设备的使用技能。与此同时,组织创建先进带头人团队,一方面吸引高学历的专业人才加入其中,另一方面积极培养已有的技术人员,逐步建立一支有方法、有知识的科技队伍,成为本市茶叶产业机械技术发展的带头人。 重点发展名优红茶的规模化生产位于英德市西郊的茶趣园是茶乡英德的特色景区,茶道之乐会让前来的访客增加对英德茶文化的认识,其中最突出的是“英德红茶”对英德县茶产业的重要性。利用机械设备的最终目的是保证茶叶的高产值回报和经济利益的提高,因此,我们更加应该增加名优红茶的规模化生产,让高品质的茶叶更多的出现在消费者眼中,保证茶业经济效益的实现。这样才能形成茶叶品牌或是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增强茶叶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开拓市场、占领市场,获得良好经济效益[4]。 促进重视程度,加强投资建设,推动茶产业发展 财政及各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我市茶叶产业的重视,一方面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以优质环境、优良品种和“英德”品牌效应作为基础,吸引更多的有识之士前来投资,壮大机械化进程和规模化发展;另一方面,政府也应做好上报工作,争取更多的财政补贴,壮大本土茶叶产业的经营规模。整合投资资金,开展购置机械设备工作,最终达到经济效益的增长。 4 结论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产业内机械化生产的大力推广必然会提高茶叶生产的效率,也会增加茶叶的经济效益。在茶园的生产种植过程中,应该以解决机械化存在的不足为根本指向,加大应用机械设备,实现自动化、规模化的生产方式。 参考文献:[1]毛祖法.机械化采茶的经济效益研究[J].中国茶叶,1992(4):31-33[2]郝志龙,谢芬,林郑和.浅谈加工标准化对茶叶竞争力的影响[J].茶叶科学技术,2007(4):11-13[3]朱仁学.国内制茶机械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茶叶加工,2003(1):29-30[4]庞月兰,黄甜,肖文军.论茶叶机械化生产.湖南省茶叶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111-114

桂花叶片组织培养研究现状论文

桂花是我们在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花卉,可地栽也可盆栽种植,那么桂花的养殖中又有什么好的方法呢?下面就由学习啦小编来告诉你桂花树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希望对你有帮助!桂花树的养殖方法最佳繁殖时间:桂花最佳繁殖时间一般适宜在5月中旬至7月中旬。最佳生长土壤:桂花对土壤的要求不太严,除碱性土和低洼地或过于粘重、排水不畅的土壤外,一般均可生长,但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微酸性砂质壤土更加适宜。生长湿度要求:桂花要求年平均湿度75%~85%。最佳生长温度:桂花最适生长气温是15~28℃。最佳生长光照:桂花强日照和荫蔽对其生长不利,一般要求每天6~8小时光照。养殖桂花树的注意事项施撒肥料:桂花地栽前,树穴内应先搀入草本灰及有机肥料,栽后浇1次透水。新技发出前保持土壤湿润,切勿浇肥水。一般春季施1次氮肥,夏季施1次磷、钾肥,使花繁叶茂,入冬前施1次越冬有机肥,以腐熟的饼肥、厩肥为主。忌浓肥,尤其忌入粪尿。浇水要点:桂花生长旺季可浇适量的淡肥水,花开季节肥水可略浓些。修剪要领:桂花修剪要因树而定,根据树姿将大框架定好,将其他葫蘖条、过密枝、徒长枝、交叉枝、病弱枝去除,使通风透光。对树势上强下弱者,可将上部枝条短截1/3,使整体树势强健,同时在修剪口涂抹愈伤防腐膜保护伤口。1、除萌、抹芽:(1)除萌和抹芽是在新芽刚刚萌发或新梢刚刚开始抽生的早期,新梢尚未木质化之前将它们抹除的一种方法。除萌抹芽的重点在幼树近地面的根颈部位,一年要进行多次,特别在春、夏、秋梢旺发前要及时进行。修剪时应该从基部彻底清除,不留活桩,否则,萌蘖越剪越多。(2)嫁接后(枝接或芽接剪砧后)的除萌抹芽特别重要。由于接穗和砧木的愈合需要一个过程,往往是接穗尚未萌发,砧木上的隐芽便萌动抽生,与接穗争夺养分,降低嫁接成活率。即使嫁接成活,接穗抽生了新枝,萌蘖的生长势还是强于接穗,处理不及时,就会严重影响接穗新梢的生长。所以嫁接以后的除萌抹芽要多次反复进行。2、摘心、扭梢:(1)摘心和扭梢主要针对正在迅速生长的新梢进行。摘除新梢先端的幼嫩部分。(2)扭枝是将半木质化的新梢扭伤,通过损伤木质部的输导组织,削弱该枝条的生长势,并保留该枝条叶片的光合功能。(3)摘心和扭梢用于新梢生长势的调控。桂花苗木基部分枝多,主干不明显的时候,选留一个位置着生好,生长相对比较强的新梢,保留不予处理,对所有其他嫩枝进行摘心或扭枝,则保留的新梢由于顶端优势得到加强,营养集中,高度迅速增加。反复操作2~3次,可以培养出粗壮的主干。(4)主干生长过于迅速,会出现太长太细或者出现竞争枝时都可以通过摘心进行调节。3、短截、回缩和疏删:小桂花苗生长老熟的枝条需要借助整枝剪进行修剪。短截又称短剪,是将一年生的枝条剪去一部分,以减少该枝条上芽的数量,集中养分,促进枝条的增粗和分枝,刺激剪口芽抽生强枝。短截修剪多用于主枝延长枝的修剪。短截时应该注意选择剪口芽的饱满程度和芽位方向,通常选择发育饱满的芽作剪口芽,以抽生强的延长枝。如果短截的枝本身生长太旺,春梢、夏梢和秋梢连续生长,单枝延伸过长,也可利用盲节的潜伏芽留作剪口芽,以促进枝条中下部分分枝。芽位的选择主要是调节枝条的延伸方向。短截的轻重程度根据枝 条的粗度和希望达到的修剪反应刺激强度而定。对桂花来说,枝条的前端节间密,容易形成轮生枝,所以主枝延长枝的修剪,一般剪去枝条的1/3,以避免轮生枝的出现。盆土更换:桂花翻盆换土时可以用原盆或者换稍大一点的盆,换土时的土壤必须适宜该树种的生长要求。由于天气炎热,枝叶蒸腾比较严重,所以翻盆换土后的桂花要放置在庇荫处适应两周左右为宜,两周后进行正常养护即可。繁殖要点:桂花繁殖方式有播种法、嫁接法、扦插法和压条法。

基本资料 【拼音】guihua 【英文名】Sweet Osmanthus Flower 【拉丁名】Flos Osmanthi Fragrantis 【学名】 Opsmanthus fragrans Lours. 【别名】木樨、丹桂、金桂、 岩桂、九里香 【桂花科名】木樨科常绿灌木或乔木 桂花(Osmanthus fragrans),又名“月桂”、“木犀”。常绿灌木或小乔木科,为温带树种。叶对生,多呈椭圆或长椭圆形,树叶叶面光滑,革质,叶边缘有锯齿。树冠圆球形。树干粗糙、灰白色。叶革质,对生,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幼叶边缘有锯齿。花簇生,3一5朵生于叶腋,多着生于当年春梢,二、三年生枝上亦有着生,花冠分裂至基乳有乳白、黄、橙红等色,香气极浓。桂花的品种很多,常见的有四种:金桂、银桂、丹桂和四季桂。果实为紫黑色核果,俗称桂子。汉中的汉桂,是桂花中的佼佼者,驰名中外,享誉九州。汉中是蜚声中外的“桂花之乡”。 产区分布 桂花原产我国西南和中部,现广泛栽种于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中国西南部、四川、云南、广西、广东和湖北等省区均有野生,印度,尼泊尔,柬埔寒也有分布。喜温暖湿润的气候,耐高温而不耐寒,为温带树种。桂花叶茂而常绿,树龄长久,秋季开花,芳香四溢,是我国特产的观赏花木和芳香树。中国有20多个城市以桂花为市花。 桂花对土壤的要求不太严,除碱性土和低洼地或过于粘重、排水不畅的土壤外,一般均可生长,但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微酸性砂质壤土最为适宜。 形态特性 桂花为常绿阔叶乔木,高可达15米,树冠可覆盖400平方米。树皮粗糙,灰褐色或灰白色叶对生,椭圆形、卵形至披针形,全缘或上半部疏生细锯齿。树干粗糙、灰白色。叶革质,对生,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幼叶边缘有锯齿。花簇生,3一5朵生于叶腋,多着生于当年春梢,二、三年生枝上亦有着生,花冠分裂至基乳有乳白、黄、橙红等色,香气极浓。花簇生叶腋生成聚伞状,花小,黄白色,极芳香。树皮光滑呈灰色。单叶对生,革质光亮,叶形及叶缘因品种而不同,叶形椭圆至椭圆状披针形,叶缘有全缘或具锯齿。花腋生呈聚伞花序,花形小而有浓香,花色因品种而异。有生长势强、枝干粗壮、叶形较大、叶表粗糙、叶色墨绿、花色橙红的丹桂;有长势中等、叶表光滑、叶缘具锯齿、花呈乳白色的银桂,且花朵茂密、香味甜郁;生长势较强、叶表光滑、叶缘稀疏锯齿或全缘、花呈淡黄色、花朵稀疏、淡香,除秋季9月-10月与上列品种同时开花外,还可每2个-3个月又开一次的四季桂。丹桂和四季桂。果实为紫黑色核果,俗称桂子。桂花实生苗有明显的主根,根系发达深长。幼根浅黄褐色,老根黄褐色。嫁接苗的根系因砧木而异;插条埋入土中各处易生不定根,但无明显主根。挂花分枝性强且分技点低,特别在幼年尤为明显,因久常呈灌木状。密植或修剪后,则可成明显主干。树皮粗糙,灰褐色或灰白色,有时显出皮孔。叶面光滑,革质,近轴面暗亮绿色,远轴面色较谈;椭圆形,长椭圆形、卵形、倒卵形、披针形、倒披针形、长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 生态习性 桂花(Osmanthus fragrans)为木犀科木犀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米。树冠圆头形、半圆形、椭圆形。叶对生、革质,花序簇生于叶腋,花期9~10月,果期次年3~4月。桂花适应于亚热带气候广大地区。性喜温暖,湿润。种植地区平均气温14~28℃,7月平均气温24~28℃,1月平均气温0℃以上,能耐最低气温-13℃,最适生长气温是15~28℃。湿度对桂花生长发育极为重要,要求年平均温度75%~85%,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特别是幼龄期和成年树开花时需要水分较多,若遇到干旱会影响开花,强日照和荫蔽对其生长不利,一般要求每天6~8小时光照桂花(Osmanthus fragrans)为木犀科木犀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米。树冠圆头形、半圆形、椭圆形。叶对生、革质,花序簇生于叶腋,花期9~10月,果期次年3~4月。桂花适应于亚热带气候广大地区。性喜温暖,湿润。种植地区平均气温14~28℃,7月平均气温24~28℃,1月平均气温0℃以上,能耐最低气温-13℃,最适生长气温是15~28℃。湿度对桂花生长发育极为重要,要求年平均温度75%~85%,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特别是幼龄期和成年树开花时需要水分较多,若遇到干旱会影响开花,强日照和荫蔽对其生长不利,一般要求每天6~8小时光照。 桂花喜温暖环境,宜在土层深厚,排水良好,肥沃、富含腐殖质的偏酸性砂质壤土中生长。不耐干旱瘠薄,在浅薄板结贫瘠的土壤上,生长特别缓慢,枝叶稀少,叶片瘦小,叶色黄化,不开花或很少开花,甚至有周期性的枯顶现象,严重时桂花整株死亡;它喜阳光,但有一定的耐阴能力。幼树时需要有一定的蔽荫,成年后要求有相对充足的光照,才能保证桂花的正常生长。据观察,桂花单株树冠的一侧贴近墙面,或两棵桂花的树冠相互重叠时,贴近墙面的一侧或交错重叠的那部分树冠,很快变的稀疏,影响整个树冠的形体与美观。可见,桂花适宜栽植在通风透光的地方;桂花喜欢洁净通风的环境,不耐烟尘危害,受害后往往不能开花;畏淹涝积水,若遇涝渍危害,则根系发黑腐烂,叶片先是叶尖焦枯,随后全叶枯黄脱落,进而导致全株死亡;不很耐寒,但相对其它常绿阔叶树种,还是一个比较耐寒的树种,这为北方桂花盆栽提供了可能。来源:百度开花时最好辩认了。我来说的简单点!金桂:花色黄橙,香气最浓,花朵易脱落。丹桂:发芽较迟,花橙红色,美丽但香气很淡。四季桂:花黄白色,花期长,除严寒酷暑外,其它季节都有花开,以秋花较盛,香气也很淡。金桂品种群:秋季开花,花柠檬黄淡至金黄色,有“大花金桂”、“大叶黄”、“潢川金桂”、“晚金桂”、“圆叶金桂”等品种。 丹桂品种群:秋季开花,花色较深,橙黄、橙红至朱红色,有“大花丹桂”、“齿丹桂”、“朱砂丹桂”、“宽叶红”等品种。 各品种群中都有一些值得推广应用的品种,例如:四季桂品种群中的“日香桂”、“大叶佛顶珠”,均是小灌木,高—米。“日香桂”花淡黄色,同一枝条各节先后开花,几乎日日有花,故得名。现四川苍溪有大量母株。“大叶佛顶珠”花乳白至纯白色,花序密集,顶生花序独特,花期自春到秋连续不断。它们观赏价值很高,既可盆栽入室,也可露地大片栽植。金 桂 Osmamthus fragrans var. thunbergii 桂花属木犀科木犀属,是常绿木本花卉植物,金桂花黄色,是常见的类型,栽培品种较多,花极香。金桂的主要特征是开放金黄色的花朵。这个品种株型高大直立、树冠圆球形、枝叶繁茂、枝条发育强健。发芽期早,一年能两次抽枝,一次在3月上旬开始发芽,到4月底停止生长,一般称为春梢;另一次在秋季花后萌发,称为秋梢。桂花叶色光亮油绿,革质较薄,9月下旬开花,香味农烈。初开时花瓣为嫩黄色,以后逐变为金黄色,发出一种香甜气味,浓可醉人,这是一种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都比较高的品种。 金桂品种群: 1、 晚金桂( CV. Wanjingui) 大灌木,高米。叶卵形,长11-12厘米,宽5-6厘米,先端渐尖,叶缘三分之一以上有锯齿,叶脉6-9对,叶腋内花芽2-3对,花冠径7-8毫米,花型内扣,花瓣中黄色,浓香,雌蕊发育正常,柱头明显,着花量中等。花后结实。花期,9月下旬。 2、大叶黄( ) 标本树:杭州满觉陇1-10 乔木,高米。叶椭圆形,长11-12厘米,宽约5厘米,先端渐尖,叶全缘或有疏锯齿,叶脉7-9对,叶腋内花芽2-3对,花冠径6-8毫米,花型内扣,花冠宿存,不脱落,花瓣中黄色,浓香,雌蕊发育正常,柱头明显,着花量中等。花后结实。花期,9月下旬。 3、大叶金桂( CV. Dayejingui) 标本树:杭州植物园桂花紫薇园1-3 大灌木,高米。叶长椭圆形,长10-11厘米,宽厘米,先端渐尖,叶缘三分之二以上有锯齿,叶脉8-9对,叶腋内花芽2-3对,花冠径9-10毫米,花型内扣,花瓣柠檬黄色,浓香,雌蕊退化,着花繁密。花期,9月中旬。 4、 齿叶金桂( CV. Chiyejingui) 大灌木,高米。叶披针形,长11-12厘米,宽约厘米,先端渐尖,叶缘三分之一以上有锯齿,叶脉7-8对,叶腋内花芽1-3对,花冠径9-10毫米,花型内扣,花瓣柠檬黄色,中香,雌蕊退化,着花疏。花期,9月下旬。 5、大叶籽金桂( CV. Dayezhijingui) 乔木,高米。叶长椭圆形,长12-14厘米,宽厘米,先端渐尖,叶缘三分之一以上有锯齿,叶脉7-9对,叶腋内花芽1-2对,花冠径6-8毫米,花瓣淡金黄色,中香,雌蕊发育正常,花后结实稀疏,着花疏。花期,9月下旬。 6、柳叶苏桂( ) 标本树:杭州植物园桂花紫薇园2-5 大灌木,高米。叶披针形,长厘米,宽厘米,先端渐尖,稍反卷,叶缘波状全缘,叶脉6-8对,叶腋内花芽1-2对,花冠径约8毫米,花型微内扣,花瓣柠檬黄色,微香,雌蕊退化,着花繁密。花期,9月下旬。 7、波叶金桂( ) 标本树:杭州植物园桂花紫薇园6-15 乔木,高约6米。叶长椭圆形,长10-11厘米,宽厘米,先端渐尖,叶缘波状全缘,叶脉7-9对,叶腋内花芽1-2对,花冠径8-10毫米,花型微内扣,花瓣柠檬黄色,中香,雌蕊退化,着花量中等。花期,9月下旬。 银 桂:Osmamthus fragrans var. latifolius 银桂叶较小,花极香,白色。这个品种的树型比金桂小,枝条、叶多一般都比较稀疏,树冠呈现长圆球形,便秋梢比金桂抽发要多。银桂叶片多为黄绿色,背面平展,花期比金桂晚开一周,花朵初开时,为乳白色,后逐渐变为淡黄色,香气四溢,远至数里,是绿化庭院的好品种。闻 家庭养桂花技术4问答[日期:2006-07-19] 来源:山东招远市农技推广中心 作者:张洪春 [字体:大 中 小] 家庭养桂花技术4问答 问:怎样栽培桂花? 答:桂花品种较多,常见的有丹桂、金桂、银桂、四季桂等。 桂花性喜温 暖干燥、日照充足的环境和肥沃、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土壤。 盆栽桂花需在每年春季萌芽前换土一次,同时适当修剪过密和衰老的须根。4~9 月间宜放在通风向阳地方培养,浇水要见干见湿。忌浇水过多或雨后盆内积水。开花季节, 浇水也不能太多,否则容易引起落蕾。桂花喜肥,生长季节每7~10天施一次腐熟的稀薄液肥,花前和花后各施一次干肥(酱渣,每盆约50克)。花前施,可促使开花繁茂;花后施,促使来年新枝生长齐壮。桂花是香花花木,喜欢含磷、 钾质的肥料,因此整个生长期间,应适当多施磷、钾多的肥料。晚秋需移至0℃以上的冷室内越冬,保持盆土略湿润,使其充分休眠,有利来年开花。 问:如何让桂花多开花? 答:要让桂花多开花、开花香,需抓住选好盆土、适时浇水、 巧施追肥、 适当修剪等4个主要环节。(1)桂花喜微酸性土壤。盆栽可选用山泥5份、腐殖土3份、沙土2份混合调制或用腐叶土和砂壤土各半作培养土。 如土壤酸性过强,则生长缓慢,叶枯黄。在碱性土壤中,约经2~3个月,即可导致叶片枯萎, 甚至死亡。(2)浇水要适时。桂花浇水要掌握“二少一多”,即新梢发生前少浇水,阴雨天少浇水,夏秋季干旱天气需多浇水,平时浇水以经常保持 盆土50% 左右含水量为宜。阴雨天要及时排水,以防盆内积水烂根,否则易“淹死”。(3)巧施追肥。桂花喜猪粪,花谚云“要得桂花香,多备猪粪缸”。 如能从初春桂花出室后,即施用腐熟稀薄的猪粪液,4~5月约每10~15天施1次,6~7月每7 ~ 10天施1次;8月初施最后1次,则桂花生长茂盛,开花多,味香。城市没有猪粪,可用腐熟的饼肥液。如果施肥不足,则分枝少,花也少,而且不香。(4)适当修剪。桂花根系发达,萌发力强,成年的桂花树,每年抽梢两次。因此,要使桂花花繁叶茂,需适当修剪,保持生殖生长和营养生长的生理平衡。 一般应剪去徒长枝、细弱枝、病虫枝,以利通风透光,养分集中,促使桂花孕育更多、 更饱满的花芽,则开花繁茂。 问:盆栽桂花为何不开花? 答:桂花喜强光,好温暖,忌积水,怕煤烟。桂花不开花,大体是由5种原因造成的。(1)冬季养护不当。冬季入室后放在低温处使其休眠,次年才能茁壮生长,花繁叶茂。如室温较高,桂花得不到充分休眠,提前抽芽展叶, 枝条细弱,消耗大量养分,春季出室后,遇干旱风易萎缩枯死。 冬季浇水过多或放置 地点光线不足,都易引起植株大量落叶,影响来年开花。(2)栽植地点过于荫蔽。桂花属长日照植物,喜强光。如生育期间植株得不到充分光照,导致枝叶徒长,影响花芽形成。(3)煤烟。桂花不耐烟尘,如让它生活在空气污染的地方,则生长不良,叶片变小并易脱落,开花少或不开花。(4)养分不足。盆栽桂花,年久未换盆、换土,致使养分不足,根系盘不能伸展。为此,盆栽宜每隔1~2 年换盆一次,并施入少量蹄片作基肥。(5)浇水过量。桂花忌积水,生长季节浇水要见干见湿。如浇水过多或连阴雨使盆内积水,均易烂根、落叶。 问:如何繁殖桂花? 答:盆栽桂花的繁殖多用靠接法,在夏至一伏天进行。砧木用2~3 年生小叶女贞,直径厘米,选与砧木粗细相近的2年生桂花作接穗, 将砧木连盆移到接穗旁边,在无节处削去皮层,长3~5厘米, 再在接穗的同等高度削个与砧木相同大小的切面,削口要平滑。两者形成层紧贴,用塑料条扎紧包严,接后3 个月即可切离母株。桂花品种较多,常见的有丹桂、金桂、银桂、四季桂等。 桂花性喜温 暖干燥、日照充足的环境和肥沃、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土壤。 盆栽桂花需在每年 春季萌芽前换土一次,同时适当修剪过密和衰老的须根。4~9 月间宜放在通风 向阳地方培养,浇水要见干见湿。忌浇水过多或雨后盆内积水。开花季节, 浇 水也不能太多,否则容易引起落蕾。桂花喜肥,生长季节每7~10天施一次腐熟 的稀薄液肥,花前和花后各施一次干肥(酱渣,每盆约50克)。花前施, 可促使 开花繁茂;花后施,促使来年新枝生长齐壮。桂花是香花花木,喜欢含磷、 钾 质的肥料,因此整个生长期间,应适当多施磷、钾多的肥料。晚秋需移至0℃以 上的冷室内越冬,保持盆土略湿润,使其充分休眠,有利来年开花。 展开其他相似回答 (1) 举报 .* 2008-11-14 下午01:30:59 xyjflydream 0 0 暖干燥、日照充足的环境和肥沃、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土壤。 盆栽桂花需在每年 春季萌芽前换土一次,同时适当修剪过密和衰老的须根。4~9 月间宜放在通风 向阳地方培养,浇水要见干见湿。忌浇水过多或雨后盆内积水。开花季节, 浇 水也不能太多,否则容易引起落蕾。桂花喜肥,生长季节每7~10天施一次腐熟 的稀薄液肥,花前和花后各施一次干肥(酱渣,每盆约50克)。花前施, 可促使 开花繁茂;花后施,促使来年新枝生长齐壮。桂花是香花花木,喜欢含磷、 钾 质的肥料,因此整个生长期间,应适当多施磷、钾多的肥料。晚秋需移至0℃以 上的冷室内越冬,保持盆土略湿润,使其充分休眠,有利来年开花。 举报 .* 2008-11-14 下午01:32:12 zzhytb 0 0 问:怎样栽培桂花? 答:桂花品种较多,常见的有丹桂、金桂、银桂、四季桂等。 桂花性喜温 暖干燥、日照充足的环境和肥沃、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土壤。 盆栽桂花需在每年 春季萌芽前换土一次,同时适当修剪过密和衰老的须根。4~9 月间宜放在通风 向阳地方培养,浇水要见干见湿。忌浇水过多或雨后盆内积水。开花季节, 浇 水也不能太多,否则容易引起落蕾。桂花喜肥,生长季节每7~10天施一次腐熟 的稀薄液肥,花前和花后各施一次干肥(酱渣,每盆约50克)。花前施, 可促使 开花繁茂;花后施,促使来年新枝生长齐壮。桂花是香花花木,喜欢含磷、 钾 质的肥料,因此整个生长期间,应适当多施磷、钾多的肥料。晚秋需移至0℃以 上的冷室内越冬,保持盆土略湿润,使其充分休眠,有利来年开花。 问:如何让桂花多开花? 答:要让桂花多开花、开花香,需抓住选好盆土、适时浇水、 巧施追肥、 适当修剪等4个主要环节。(1)桂花喜微酸性土壤。盆栽可选用山泥5份、腐殖土 3份、沙土2份混合调制或用腐叶土和砂壤土各半作培养土。 如土壤酸性过强, 则生长缓慢,叶枯黄。在碱性土壤中,约经2~3个月,即可导致叶片枯萎, 甚 至死亡。(2)浇水要适时。桂花浇水要掌握“二少一多”,即新梢发生前少浇水 , 阴雨天少浇水,夏秋季干旱天气需多浇水,平时浇水以经常保持 盆土50% 左右 含水量为宜。阴雨天要及时排水,以防盆内积水烂根,否则易“淹死”。(3)巧 施追肥。桂花喜猪粪,花谚云“要得桂花香,多备猪粪缸”。 如能从初春桂花 出室后,即施用腐熟稀薄的猪粪液,4~5月约每10~15天施1次,6~7月每7 ~ 10天施1次;8月初施最后1次,则桂花生长茂盛,开花多,味香。城市没有猪粪 , 可用腐熟的饼肥液。如果施肥不足,则分枝少,花也少,而且不香。(4)适当修 剪。桂花根系发达,萌发力强,成年的桂花树,每年抽梢两次。因此, 要使桂 花花繁叶茂,需适当修剪,保持生殖生长和营养生长的生理平衡。 一般应剪去 徒长枝、细弱枝、病虫枝,以利通风透光,养分集中,促使桂花孕育更多、 更饱满的花芽,则开花繁茂。 问:盆栽桂花为何不开花? 答:桂花喜强光,好温暖,忌积水,怕煤烟。桂花不开花,大体是由5种原 因造成的。(1)冬季养护不当。冬季入室后放在低温处使其休眠,次年才能茁壮生长,花繁叶茂。如室温较高,桂花得不到充分休眠,提前抽芽展叶, 枝条细弱,消耗大量养分,春季出室后,遇干旱风易萎缩枯死。 冬季浇水过多或放置地点光线不足,都易引起植株大量落叶,影响来年开花。(2)栽植地点过于荫蔽.桂花属长日照植物,喜强光。如生育期间植株得不到充分光照,导致枝叶徒长,影响花芽形成。(3)煤烟。桂花不耐烟尘,如让它生活在空气污染的地方,则生长不良,叶片变小并易脱落,开花少或不开花。(4)养分不足。盆栽桂花,年久未换盆、换土,致使养分不足,根系盘不能伸展。为此,盆栽宜每隔1~2 年换盆一次,并施入少量蹄片作基肥。(5)浇水过量。桂花忌积水,生长季节浇水要见干见湿。如浇水过多或连阴雨使盆内积水,均易烂根、落叶。 问:如何繁殖桂花? 答:盆栽桂花的繁殖多用靠接法,在夏至一伏天进行。砧木用2~3 年生小 叶女贞,直径厘米,选与砧木粗细相近的2年生桂花作接穗, 将砧木连盆移到接穗旁边,在无节处削去皮层,长3~5厘米, 再在接穗的同等高度削个与砧木相同大小的切面,削口要平滑。两者形成层紧贴,用塑料条扎紧包严,接后3个月即可切离母株。 举报 .* 2008-11-14 下午01:31:37 神之番茄 0 0 栽培要点桂花喜干燥,除移栽时注意浇水保湿之外,一般不需灌溉,故要求土壤排水良好。通常大树每年抽枝一次,幼树抽枝2-3次。可于每年6月、9月、12月抽枝或开花前各施肥1次。春季萌芽初期不宜施重肥,肥料以猪牛粪、豆饼等为好。在5-10月,应及时中耕、松土、除草,保持土壤水分,避免杂草与树争肥。 桂花根系发达,须根较多,适应性强,移栽容易成活,一般树龄在20年以下的,在春秋两季都易移栽成活。举报 .* 2008-11-14 下午01:32:14 灰灰俏兔 0 0 桂花对土壤的要求不太严,除碱性土和低洼地或过于粘重、排水不畅的土壤外,一般均可生长,但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微酸性砂质壤土最为适宜。桂花喜温暖环境,宜在土层深厚,排水良好,肥沃、富含腐殖质的偏酸性砂质壤土中生长。不耐干旱瘠薄,在浅薄板结贫瘠的土壤上,生长特别缓慢,枝叶稀少,叶片瘦小,叶色黄化,不开花或很少开花,甚至有周期性的枯顶现象,严重时桂花整株死亡;它喜阳光,但有一定的耐阴能力。幼树时需要有一定的蔽荫,成年后要求有相对充足的光照,才能保证桂花的正常生长。据观察,桂花单株树冠的一侧贴近墙面,或两棵桂花的树冠相互重叠时,贴近墙面的一侧或交错重叠的那部分树冠,很快变的稀疏,影响整个树冠的形体与美观。可见,桂花适宜栽植在通风透光的地方;桂花喜欢洁净通风的环境,不耐烟尘危害,受害后往往不能开花;畏淹涝积水,若遇涝渍危害,则根系发黑腐烂,叶片先是叶尖焦枯,随后全叶枯黄脱落,进而导致全株死亡;不很耐寒,但相对其它常绿阔叶树种,还是一个比较耐寒的树种,这为北方桂花盆栽提供了可能。

桂花树,又名汉桂,汉中市市树。桂花属木犀科、木犀属植物。原产我国西南、华南及华东地区,现四川、陕西、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浙江等地有野生资源。中国的栽培历史达2500年以上,《山海经·南山经》就提到的招摇之山多桂。桂花在日本、印度均有栽培,自1771年我国桂花经广州、印度传入英国,之后便迅速扩展,现今欧美许多国家以及东南亚各国都普遍栽培,成为重要的香花植物。

1、盆土

和大多数植物都相同的一点是,桂花也适合在偏酸性的土壤下生长,所以我们要准备ph值为~的微酸性土壤。可用腐殖土或泥炭、园土、沙土或河沙(比例为5:3:2)混合的土壤。

2、施肥

施肥是养殖桂花的过程中是非常关键的一步,桂花喜欢有机肥,喜爱桂花的花友们一定听说过一句话“要得桂花香,多备猪粪缸”。意思也就是说常用猪粪给桂花施肥那么桂花开出来的话会非常的香。

3、浇水

桂花喜欢湿润湿度大的环境,所以我们在夏季高温的时候要经常给桂花浇水,不然非常容易出现桂花叶子发黄和桂花叶尖为何会枯焦的情况发生,浇水的话最好是选在每天早上十点之前。冬天因为湿度大温度低就可以减少浇水量了。

4、温度与光照

桂花怎么养才长得好呢?想要桂花长得好阳光也很关键,桂花喜欢阳光,每天可接受6~8小时的光照。最适合桂花生长的温度是15~28℃,冬天最低也能耐寒到-13℃。但是幼苗时期的桂花苗也需要一定的遮阴养护,不然很容易造成植株枯萎。

国内外叶片内生菌研究现状论文

观赏植物马尾杉内生菌及其次生代谢产物对AChE的抑制活性 【作者】 杜晓华 【导师】 巩振辉 郑珍贵 【学位授予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科专业名称】 蔬菜学 【论文级别】 硕士 【出版时间】 20030301 【关键词】 观赏植物 马尾杉 内生菌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 【中文摘要】 该实验以观赏植物马尾杉为材料,研究了其内生菌的种类分布、组成及其在植物不同器官分布的特点;通过体外实验,筛选出了对乙酰胆碱酯酶有抑制作用的内生菌种,对效果最明显的一株菌种进行了适宜培养条件的探索;并对此菌种产生的活性成分进行了初步分离与检测.结果如下:1.从观赏植物马尾杉中共分离到分别属于子囊菌,藻菌和半知菌的56种内生真菌,其中子囊菌占73%,藻菌占21%,半知菌占14%;内生菌在观赏植物马尾杉器官中的分布以茎中最多,其次为叶片,假根中最少.2.共筛选出对乙酰胆碱酯酶有抑制作用的菌种13株,其中珠网霉属K11菌种表现出较强的抑制率,其发酵液的生物碱粗提物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率与从蛇足石杉(观赏用马尾杉的同科植物)植株提取的总生物碱相当,IC50分别为410μg/L.该菌种生长和乙酰胆碱酯酶抑制物合成最适培养基为马铃薯培养基,适宜培养温度为26℃±1℃,液体震荡培养速度为120rpm以上.在接种量为2mL时,菌种生长适宜培养天数为四天,乙酰胆碱酯酶抑制物合成适宜培养时间为五天以后.、HPLC分析结果表明,珠网霉属K11菌能够在其发酵液中合成石杉碱甲类物质.

考虑到植物自身的免疫系统。内生菌群可能是通过激活植物自身免疫从而增强DC3000抗性。因此作者把内生菌液注射到了bak1/bkk1拟南芥中。作者利用比较基因组学手段,对比了产生保护的菌和不产生保护的菌基因组之间的差异。并且鉴定出25个同源基因簇。其中14个都是T6SS相关。因此文章对leaf202的T6SS基因进行了突变以验证内生菌激活植物免疫与T6SS的依赖度。将内生菌提高宿主免疫的能力归结为T6SS分泌系统的加持。 从分离并筛选内生菌,配置人工菌群,分析富集单菌功能,再到比较基因组揭示菌的T6SS对宿主免疫的功能。全文的思路比较清晰,工作量主要集中于前中期的组学分析和筛选。早先分离的内生菌库是后继实验和生信数据的重要支撑。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