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财经界杂志社副主编

发布时间:

财经界杂志社副主编

华人顶尖总裁导师被誉为“中国总裁实战培训第一人”汇聚国际教育集团董事长世界知名企业路明科技集团战略及管控顾问畅销书《总裁战略突围》、《总裁实战管理》作者国内财经媒体权威杂志《财富人物》特 约 撰 稿 人2009年度中国咨询培训业最具社会责任感企业家2009年年度中国咨询培训业品牌建设十大杰出人物2009年度中国教育培训界十大领军人物2008年度中国培训行业最具社会责任感企业家2008年度中国培训行业品牌建设十大杰出人物他,一位典型的成功实践者他从一名普通员工做到中国百强民营企业副总裁、上市公司副总裁,集团企业总裁。曾带领团队累计完成销售额50亿人民币。他10年内投资超过350万在学习上,接受过无数世界级大师的培训课程。亲自拜访亚洲顶级亿万富豪一百位以上,请教企业成功之道。他是一位典型的成功实践者,他在用俞凌雄特有的方式带领汇聚集团飞速发展,为社会直接和间接地创造了近千亿的价值。他,一位极具社会使命感的企业家他从2004年创办汇聚国际教育集团以来,一直秉承“致力于中国企业做强、做大,引领中国企业走向世界舞台”的伟大使命,针对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状况不断研究企业战略、企业管理、团队执行。从1家分公司10个人发展到如今9家分公司800多名教育培训界专业人士。5年来,他正在用自己毕生所学,回报给这个社会。他是一个拥有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的男人,或至情至性,或率性而为。2008年他被评为“中国培训行业最具社会责任感企业家”,“中国培训行业品牌建设十大杰出人物”,并被国内财经媒体的权威《财富人物》杂志社聘为杂志副主编,所带领的汇聚集团更是荣获了“中国教育培训行业最具诚信十大品牌”。他,一位大爱无疆的爱心人士他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了影响中国经济的三位培训师之一,他是中国唯一一位立志并且公众承诺一生捐献100亿给社会慈善事业、捐献100所希望小学的人。在得知汶川大地震的第一时间,俞凌雄个人捐款50万,组织全公司员工募捐100万元在四川援建汇聚爱心小学。2009年4月,他帮助中华慈善总会青海省玉树州果洛久治县慈善分会,组织汇聚的企业家会员为偏远山区的孩子们进行一次以爱为主题的大型募捐活动。2009年5月,在他的指导下,汇聚与青海省政府合作共建“汇聚希望小学”正式启动。爱在心中,心随爱动!【主讲课程】《总裁实战管理》《总裁实战战略》《商业实战模式》【适合对象】企业董事长,总裁,高级职业经理人【课程特色】课程针砭时弊,言简意赅,透析各大知名企业成功秘诀,以实际办法解决现实问题,实战、有效。

怎么才能联系俞总裁

商界财经杂志主编

第一财经报道,天天财经经济新闻联播,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等等。

《新旅行》、《财经》、《证券市场周刊》、《成功营销》、《美好家园》、 《证券市场红周刊》、《视觉》 。

《福布斯》、《华尔街日报》、《第一财经周刊》、《商界》等都是些不错的杂志。

财经类杂志:财经、商界、第一财经周刊、经理人、商学院、商业周刊、理财周刊、财新新世纪周刊、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商界评论、哈佛商业评论、环球企业家、财新周刊、销售与市场、中国企业家、IT经理世界、现代酒店经营与管理、浙商、财富、商业现代化、中欧商业评论、国际融资、中国科技投资、《财新周刊》,一本社会精英与财富阶层都在看的杂志。被《纽约时报》誉为中国大陆权威的商业刊物之一,隶属财新传媒。原名为财新《新世纪周刊》,2015年初正式更名为《财新周刊》。《商界》杂志自1994年创刊以来,坚持办刊宗旨和文章风格不动摇,目前已成长为全国发行量较大的商业财经杂志,在世界财经类杂志排名中亦名前30位,并被众多国内同行竞相跟踪模仿。《商界》杂志的成功历程,已被国内期刊界公认为“《商界》现象”。《中国企业家》杂志创刊于1985年,由经济日报报业集团主办,是以“企业家”命名的杂志。正式改2005年为半月刊。《中国企业家》杂志是中国本以“企业家”命名的杂志。杂志定位于“一个阶层的生意与生活”,秉承“国力的较量在于企业,企业的较量在于企业家”核心理念,立足企业家立场,弘扬企业家精神,致力使企业家阶层成为中国社会受尊重的主流人群。

财经界杂志社社长

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是最权威专业的低碳官方第一站。独家拥有483个会员城市市长、100位著名专家、学者等高端资源,独家拥有中、英、日三语频道,资讯及时迅达全球,目前已经成为低碳类网媒搜索引擎收录最多的权威资讯平台。主要致力于为城市市长决策层提供重要信息参考咨询,是各级政府制定低碳发展决策的最佳学术工作助手;同时为关注气候变化、城市低碳发展的中外高端人士、城市研究管理者、城市规划设计者、集团企业总裁等提供翔实专业的低碳参考,更是服务于城市建筑、城市交通、城市发展、城市品牌、城市投资、城市规划等领域机构展示低碳成果的最佳发布平台。 刘国光,1923年11月出生,男,汉族,江苏南京人,中共党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名誉理事长。1946年西南联大经济系本科毕业,1955年莫斯科经济学院研究生毕业。中国社会科学院特邀顾问、研究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共中央十二届、十三届候补委员,全国人大第八届常务委员;兼任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评委会主任,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名誉理事长,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学术专长为经济学。1988年波兰科学院推选为外籍院士;2000年俄罗斯科学院授予荣誉博士; 2005年获得首届中国经济学奖“杰出贡献奖”。张卓元,1933年7月出生,男,汉族,广东梅州市梅县区人,中共党员。1954 年7月中南财经学院经济系毕业,大学学历。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成本研究会会长、中国价格协会副会长、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秘书长。学术专长为政治经济学、价格学。1990年获“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1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程津培,男,汉族,1948年6月出生,籍贯江苏灌云。化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中科院院士、有机化学家。1989年5月加入中国致公党,现任中国致公党中央副主席、致公党天津市委名誉主委,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此外,还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科教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委,《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编委等职。潘家华教授现为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1985年获硕士学位,1992年获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经济学)。1993年回国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从事环境经济学与全球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研究。1997/98年任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北京代表处资深项目官员和能源与环境顾问。1998-2001,赴荷兰参加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关于温室气体减排的社会、经济、技术综合评估报告的协调、组织、写作和统纂工作。2001年10月回中国社会科学院,任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2005年10月,任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应聘为浙江省等生态省建设活动顾问。同时担任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保护母亲河顾问团成员、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欧洲气候论坛理事。研究领域为环境经济学、可持续城市化、全球变化与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发表学术(会议)论文200余篇,撰写专著4部,译著1部。主编大型国际综合评估报告和论文集3部。分别有一篇论文和一部专著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参与撰写的一套丛书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郑新立,经济学硕士,研究员,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长期从事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研究,在计划和投资体制改革、宏观经济调控、中长期发展政策等领域,都有较深的研究和独到见解。多次参加中共中央全会、《政府工作报告》和“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规(计)划的起草工作。2009年4月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范恒山,1977年考入武汉大学经济学系,分获经济学学士、硕士学位。1984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系,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88年进入原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主要从事经济体制改革总体规划,方案的研究设计和城市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后任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司长,2006年6月任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司长,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学术研究领域广泛,尤其是在经济改革与发展理论研究方面造诣很深,主持或参与了一系列重要文稿的撰写,提出了许多重要政策建议。杨朝飞,男,汉族,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1951年9月出生,河北定州人,1968年12月参加工作,1973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武汉大学法学院环境法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法学硕士。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史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政法大学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环境法学会副会长。2010年11月任环境保护部核安全总工程师。陈淮,国家级有特殊贡献专家,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曾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现为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城乡建设经济研究所所长。出版有《工业化-中国面临的挑战》等专著十余部,公开发表论文数百篇;主要研究领域:工业化理论、产业结构理论、区域经济理论。工业化理论与房地产经济研究者。周天勇,1958年生,经济学博士,教授,中共中央党校校委研究室副主任,北京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1980年从青海省民和县考入东北财经大学投资系,1984年毕业留校,1989年考取东北财经大学汪祥春教授博士研究生,1992年获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在东北财经大学期间,经济理论方面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东欧经济学各流派、西方经济学;并学习了货币银行、财政税收、会计、统计、工业经济等部门经济学。1994年调入中央党校执教和从事研究至今。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小城市发展促进会副会长,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科技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兼职教授;北京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价格咨询专家;浙江资本与企业发展研究会名誉理事长。徐嵩龄,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文化和自然遗产经济学研究工作。2009年5月16日国务院续聘徐嵩龄为国务院参事。刘迎秋,男,北京市人。1950年8月出生河北深泽。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1993年起评为终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96年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院级突出贡献专家。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兼研究生院教授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及学位委员会主任,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朱铁臻,江苏省南京市人(祖籍镇江)。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东北财经大学兼职教授、城市生态经济委员会常务副会长。1992年荣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经济理论、城市发展与城市生态经济理论研究、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刘树成,1945年10月出生于上海,男,汉族,中共党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特邀理事。1967年8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毕业,1981年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系毕业,硕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经济研究》主编,中国数量经济学会顾问。学术专长为宏观经济学。1992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获“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杨圣明,山东金乡人,1939年7月13日生,从1966年至今的35年间,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财贸所和研究生院工作,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兼副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对外经贸与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特邀顾问。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党委书记、《财贸经济》杂志主编。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价格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城市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成本研究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贸易学会理事等。1992年10月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证书》。199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任博士生导师,至今已培养20名博士和2名博士后。1994年获国家人事部颁发的《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证书》。2003年当选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陈栋生,男,1935年10月出生于湖北省应城市,著名区域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咨公司总经理、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副盟长。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名誉主任,研究生院教授,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学术委员,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特邀理事,武汉市社会科学院名誉院长,10余个市(地)政府经济顾问和深圳大学等几所大学的客座教授,武汉市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特聘专家。云南财贸学院区域发展研究所兼职教授。曾获孙冶方经济科学著作奖,第二届(2005)中国发展百人奖。1991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有突出贡献专家证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赵人伟,1933年3月出生于浙江金华。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1957—1985年,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90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特邀理事。赵人伟研究员还曾担任过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经济研究》杂志主编等职务。他长期从事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并且因为计划和市场问题的研究而获得1984年孙冶方经济学奖;因为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而分别获得1986年和1994年孙冶方经济学奖。自1995年以来,曾被列入美国的世界名人录(Marquis Who's Who in the World)。张平,现任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导),经济所副所长,江南信托首席经济学家,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曾任宏观经济研究室副主任,资本理论研究室主任,所长助理。高培勇,1959年1月出生,男,汉族,天津市人,中共党员。1978年至1985年,在天津财经学院财政学系获经济学学士、经济学硕士学位。1991年至1994年,在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系获经济学博士学位。2000年,在英国卡迪夫大学商学院做高级访问学者。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陈耀,经济学博士,汉族,1958年出生于湖南长沙。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研究员,工业布局与区域经济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科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秘书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管理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特邀理事。专业研究领域:区域经济、产业空间组织和政府政策。研究重点:国家区域政策、区域规划、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力、开发区定位、资源型城市转型、大都市圈经济、西部开发战略、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以及县域经济。董志凯,女,1944年生于上海市。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经济史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特邀理事。曾多次主持国家重点项目研究,如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常务副主编、国家重点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第一卷、第二卷主编等。曹建海,河北省永年县人,1967年12月28日生,经济学博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投资与市场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投资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特邀理事。魏杰,1952年9月生于西安。曾先后获得经济学硕士、博士学位。曾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主任、教授、博导,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研究所所长。现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导,企业战略与政策系主任,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特邀理事,兼任全国十三个省市的经济顾问,十五家企业经济顾问,中国国有资产管理学会等5家学会的副会长。1991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特殊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自1979年起至今,20余年共发表论文400余篇,出版专著20余本。吕斌,男,日本东京大学博士、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城市和区域规划系主任、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中心主任,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肖灼基,广东汕头人。1953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大三时因品学兼优被推荐攻读研究生。现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政协常委兼社会与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特聘顾问。获首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等诸多奖项。1992年国务院批准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全国政治经济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经济界》杂志社社长兼总编,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特邀理事。周一星,教授,江苏常州人,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教授,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特邀理事。胡兆量,教授,男,1938年出生,浙江人,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现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特邀理事。兼任中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理事长,主要贡献:完成宁夏南部山区、温州等国土与城市规划工作,获教委和省级一等奖,对地理学基本理论、中国发展规律、北京城市发展、中国钢铁工业布局等有系统论著,讲授经济地理学导论和中国经济地理等课程。卫兴华,山西五台县阳白乡善文村人。中共党员一级教授。于1952年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系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校学位委员会理论经济学分会主席、《中国人民人学学报》总编辑等职;曾任第三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经济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经济学科规划小组成员、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全国综合性大学《资本论》研究会会长、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特邀理事。何伟,1926年11月12日生,河北赵县人。曾任教研室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杂志主编,国家几个研究所特邀研究员及企业的顾问和几所大学的客座教授,为进行学术交流曾到日本九州大学讲学。现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私营企业研究会理事、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特邀理事等职。

投稿信箱:《财经界》杂志于1983年创刊,国内统一刊号是: CN 11-4098/F;国际标准刊号是: ISSN 1009-2781.邮发代号82-569。业界认为《财经界》杂志是新理念的第一推力,新财富的在手利器,是管理财经期刊网络传播中国阅读排行前10名期刊。《财经界》背景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是国务院宏观调控部门 国家信息中心主办——国家信息中心是国家经济决策支持和信息咨询部门 国家经济信息系统指定刊物——国家经济信息系统包括国家、省(区、市)、地市、县四级信息中心 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国务院各部委主要领导特送刊物、每年“人大”、“政协”主会场特送刊物 栏目:财会研究、金融天地、投资理财、管理论坛、理论探索、博硕论坛、学术探讨等。侧重学术研究理论探索;知网、万方、维普、龙源等期刊网收录;编辑:董晓磊投稿信箱:

(一)基金管理人概况⒈名称:华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⒉住所:上海浦东新区浦东南路360号,新上海国际大厦38楼⒌办公地址:上海浦东新区浦东南路360号,新上海国际大厦2楼、37楼、38楼⒏注册资本:亿元人民币⒐股权结构: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持股20%、上海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持股20%、上海工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持股20%、上海沸点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持股20%、上海广电(集团)有限公司持股20%。(二)主要人员情况⒈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1)董事会:徐建国先生,研究生学历,高级经济师及上海财经大学兼职教授。历任上海日用化学工业公司副经理,上海市轻工业局局长助理、副局长、党委书记,上海市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宝山区区长,上海市黄浦区区长,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上海市经济委员会主任,现任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董事长。辜昌基先生,大专学历,高级工程师。历任上海合成纤维研究所副科长,中石化上海石化总厂涤编厂总工程师、厂长助理,中石化上海石化股份公司副总经理,中石化上海金山实业公司总经理,上海市经委副主任,现任上海工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万才华先生,大专学历,经济师。历任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市分行川沙支行营业部职员,浦东花木信用社信贷组长,浦东洋泾信用社副主任,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市分行陆家嘴支行营业部副行长,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市分行金桥支行副行长,兴业银行上海分行浦东支行行长,现任上海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顾培柱先生,大专学历,高级经济师。历任上海电子管二厂车间副主任,上海电子管厂副科长、办公室主任,上海电子管六厂、二厂厂长、副厂长,上海灯泡厂厂长,上海真空电子器件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副董事长、董事长,上海广电(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兼上海广电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广电NEC液晶显示器有限公司董事长,现任上海广电(集团)有限公司总裁。独立董事:萧灼基先生,研究生学历,教授。现任全国政协委员,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云南省、吉林省、成都市,武汉市等省市专家顾问,北京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经济界》杂志社社长、主编。吴伯庆先生,大学学历,一级律师,曾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律师与上海市十佳法律顾问。历任上海市城市建设局秘书科长、上海市第一律师事务所副主任、上海市金茂律师事务所主任、上海市律师协会副会长。现任上海市金茂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上海仲裁委员会仲裁员、上海市律师协会顾问。夏大慰先生,研究生学历,教授。历任上海财经大学科研处处长,上海财经大学南德管理学院院长,上海财经大学常务副校长,现任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院长、党委书记,APEC金融与发展项目执行秘书处秘书长,兼任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教授、中国工业经济研究与开发促进会副会长、中国会计学会副会长、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咨询专家、上海证交所上市公司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工业经济专业研究会主任委员等职务。(2)监事会:谢伟民先生,研究生学历,副教授。历任上海市城建沪南工务所干部,空军政治学院训练部中共党史研究室正营级教员、讲师,上海市计委直属机关党委干事,中共上海市综合经济工作委员会组织处干部、宣传员(副处级)、副处长,中共上海市金融工作党委组织处(宣传处)副处长兼机关党委副书记、机关纪委书记(正处级)。陈涵女士,研究生学历,经济师。历任上海国际信托投资公司金融一部项目经理、资产信托总部实业投资部副经理、资产管理总部投资业务部副科长,现任上海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资产管理总部投资业务部科长。柳振铎先生,研究生学历,高级经济师。历任上海良工阀门厂团委书记、车间主任、副厂长,上海机电工业管理局办公室副主任、规划处处长,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副总裁兼上海机电股份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徐丹女士,研究生学历,高级会计师,中国注册税务师。历任上海石化总厂计财处会计、财务副科长,中石化上海金山实业公司财务处副处长,上海金山实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会计师兼财务部主任,上海金山区财政局副局长,中石化上海浦东开发办财务处处长兼上海浦东实华经济发展公司财务部经理,现任上海工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会计师。戴金宝先生,研究生学历,高级经济师。历任上海无线电三厂供销科科员,上海无线电二厂设计科设计师、党委书记助理、纪委书记,上海广电股份有限公司(原上海广播电视集团公司)组织部长、办公室主任、董事会秘书处主任,现任上海广电(集团)有限公司战略发展部经理。蒋位先生,研究生学历,经济师。曾在上海财经大学任讲师,上海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工作,现任上海沸点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投资部高级经理。孙志方先生,研究生学历,经济师。曾在上海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综合研究室、法律顾问室、证券投资信托部工作,历任华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监察稽核部总经理,现任华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研究发展部总监、全球投资部总监。(3)高级管理人员:邵杰军先生,研究生学历,14年证券、基金从业经验。曾任申银万国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基金管理总部总经理助理,现任华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炳旺先生,研究生学历,20年基金业工作经验。曾任国际证券投资信托公司资讯暨注册登记部主管、怡富证券投资信托公司注册登记与IT资讯部主管、综合规划部副总经理,现任华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章国富先生,研究生学历,21年经济、金融从业经验。曾任上海财经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大华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师、中国诚信证券评估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副总经理、上海华虹(集团)有限公司财务部副部长(主持工作)、上海信虹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上海新鑫投资有限公司财务总监,现任华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督察长。⒉基金经理介绍刘光华先生,工商管理硕士,持有基金从业人员资格证书,9年银行、基金从业经历。曾就职于农业银行上海分行国际业务部、路透集团上海代表处、中银国际上海代表处。2001年加入华安基金管理公司,曾任研究部高级研究员,2003年9月至2005年5月任华安180指数基金基金经理助理,2005年5月起担任华安180指数基金(现更名为华安MSCI中国A股指数基金)基金经理,2006年4月至2007年3月兼任上证180ETF基金经理,2007年3月起兼任安瑞证券投资基金(现更名为华安中小盘成长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⒊该公司采取集体投资决策制度,投资决策委员会成员的姓名和职务如下:王国卫先生,总经理助理、基金投资部总监孙志方先生,总经理助理、研究发展部总监、全球投资部总监陆敏慧女士,固定收益部副总监诸 慧女士,集中交易部副总监上述人员之间均不存在近亲属关系。

电影世界杂志副主编

《萨利机长》

电影类书籍译者。

看得出一位80岁以上老男人的修养:东木导演深沉内敛,不动声色却处处抓人,让人非常紧张。总共只有几分钟的事件,分几次闪回,打破常规结构,一点点把整体面貌交待清楚,同时一步步呈现心理变化,做得非常有数,高明又谦逊,还不滥煽情,最后点到为止。看得非常舒服,敢放心哭到妆花。如今的汉克斯演这样的角色太合适了。

2. 悉尼卡通:8分

影视剧编剧/影评人。

这部跟《美国狙击手》之间实在有太多需要一一厘清的关联了,只是这次东木先生选了个更小的切口,但扎得更深。影像层面,这部影片划了三层:事后调查线是叙事主线,担负着主体事件的时间轴和承担影片主要立意的作用;惯常灾难片在意的灾难本身,穿插在调查其中,节奏上一点不拖,还省去了主线里复述事件的冗余;主角过往线带出几桩小事,对主角性格进行补述——本质上讲,这不是事件戏,而是人物戏。

东木先生最胆大的一手是,他敢在叙事主线的场景纯以主角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反应方式塞事件回顾,这手其实非常冒险,玩得不好就成了国产电视剧里的低劣闪回。但东木达成的效果是既没拖住节奏,又通过回顾后对主线场景的回归,将事件对主角的影响强化。除了对东木先生的手艺表示由衷折服,其他没的说。

然而,这部影片的价值是远大过影像本身的,它里头被东木赋予了太多内涵。最表层的就是九一一后遗症的继续治愈,看这片你才能明白,9·11对美国人的伤害,到现在都未终止。而呼之欲出的是对英雄价值的回归。不管NTSB在现实里是什么,它就是东木树起来的一个靶子,借着这个官僚主义和卸锅专家的化身,告诉你什么是对的。看明白了这部和美狙,你就能读懂今年的大选——并不只是全面右转那么简单,哼。

3. 吴李冰:8分

常用笔名LOOK/影评人/《虹膜》电影杂志编辑总监。

还是美国老炮儿牛逼纯粹,跟约翰·福特、黑泽明一样,不喜欢藏着掖着玩阴的。右派保守主义价值观代表的是一种肯定性的思维习惯,肯定什么,什么需要肯定,肯定了之后就需要保住,守住。对伊斯特伍德来说,惩恶扬善、开拓进取、个人主义、经验主义、家庭秩序、男性至上、职业伦理,都是他认为的人身在世最重要的价值观,这套价值观不论世情如何沧海桑田,都要保住,守住,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守则,这是美利坚合众国的立国精神。这套价值观从根本上决定了《萨利机长》用形象大于叙事的方式构建影像文本。

4. 桃桃林林:8分

影视自媒体人/运营微信公众号「桃桃淘电影」微博「桃桃淘电影」优酷视频「桃淘好莱坞」和「本周院线新片」。

看到结尾想鼓掌的那种,你们需要英雄,我就打造一个英雄。东木头的叙事很出色,有悬念有挣扎,然后还很热血。主旋律拍成这样也是厉害,一个成功的美国英雄,看完真是肃然起敬。主角分明是东木头自己,一个人老不服输的孤独牛仔。

5. 妖灵妖:8分

抽丝剥茧的迫降细节拼凑,是否误判的悬念保持到最终,这样的主旋律剧本才是示范级的。

6. magasa:8分

《虹膜》电影杂志主编,「虹膜」微信公众号(IrisMagazine)运营者。

导演手法炉火纯青,表演无声中有惊雷。

7. 西帕克:7分

影评人/电影媒体从业者/蓝光收藏爱好者。

伊斯特伍德的又一部个人英雄主义赞歌电影,整体流程和《父辈的旗帜》如出一辙,讲述的都是成为英雄后的自我怀疑和迷茫,甚至不惜狠狠黑一下NTSB(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电影真正的悬念其实在于真人模拟是否会成功,权威是否能被个人打败,最终我们期待的高潮其实并非拯救,而是两次彻彻底底的坠机。

8. 迷影兰波:7分

电影从业人员。

主旋律示范片,基本就是一则真实新闻事件和人物的深入报道,顺带鼓舞下美国人因9·11和伊战、金融危机而消沉的士气,技法娴熟,角度巧妙,表演扎实,但我对老牛仔的期许远不止这些。伊斯特伍德最近十年急于将一颗颗定心丸喂给敬仰自己的美国人民,却忘了自己曾展开翅膀翱翔在天空的孤傲。

9. 徐元:7分

电影媒体人,曾任《电影世界》主编、时光网及《大众电影》副主编,现为《人间电影大炮》制作人。

还是伊斯特伍德爷爷一贯的洗练醇厚,其实歌颂的是非常美式的个人英雄主义(当然,这当然是值得歌颂的),而如今在新一代电影里时髦的对英雄的质疑或曰反思,本片基本就是虚晃一枪——而且,有谁在本片里看到黑人了吗?

10. 汽车大师:7分

电影撰稿人。

很聪明的叙事方式,让电影远离灾难片俗套;以调查为线索串联,将高潮转移、嵌入听证会,更深入到这个平民英雄的内心世界。但将调查局过犹不及的“恶人”化处理反使得对峙戏难让我真正信服。

11. 大奇特:7分

欧美老电影爱好者/DVD收藏发烧友。

把卡普拉式美国良心和福特极右西部片合二为一,审查机构就是“麦卡锡主义”的再现。

12. 赛人:6分

影评人/CCTV6《电影报道》(前身为《中国电影报道》)策划。

作为2016中国电影市场引进片的掩卷之作,也是我今年看到的最好的引进片。沉着、干练。对白很密,但没一句废话。跟很多灾难片最大不同,它没有展示机组与乘客的群像。美国电影最核心的家庭因素在这部影片里并不彰显,但却有着更为沉重的家国梦。一个受到质疑的英雄,与一个企图重新建立信任的国度,在老东木的这部影片里,合二为一。这不是简单的理解万岁,而是对人心和真相的,二者缺一不可的依赖。我私人很喜欢那些上了岁数的女空乘,跟这部电影,不是特别养眼,但很舒心。

13. 独孤岛主:6分

电影文化研究者/选片人。

平稳扎实,是伊斯特伍德一贯的平民英雄,沉默中爆发,充满了对机长处事应变的全方位细致描写,不过结局太像九零年代末的主旋律电影,矛盾转化太顺风顺水,对整个人物的丰满其实是弱化了。

14. 风间隼:6分

影评人。

老伊斯特伍德还是在一如既往地宣扬美国硬汉精神。叙事上下足了功夫,但还是嫌略闷。

本书选自赛人影评文集《与光同尘》。虹膜正在独家发布本书的签名版,购买方法见文本末。也可参考:

文 | 赛人

上海电影译制厂,对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人来说是一个不可磨灭的声音记忆。那些金石之声让电影中千变万化的面孔拥有了同一的音质,却一样富有变化和更幽深的神秘莫测。

《虎口脱险》(1966)

用陈丹青形容配音大师邱岳峰的话来推而广之,也就是上译群英用他们声带的运动和气息的吐纳,以及再纯正不过的中文「塑造了整个西方」。这个西方是我们不熟悉的,让我们困惑,又让我们艳羡。不仅仅是他们的华服、洋车、豪宅,还有与我们的道德建设迥异的人际、人伦。伴随着上译那些细腻、传神而又不乏勇敢的声音,我们仿佛听到了整个世界的另一种呼吸的节奏和韵律。

好比当时的联邦德国与奥地利合拍的《屠夫》,让童年的我第一次听到同性恋这个词汇,那是上译的老牌绿叶于鼎的一次极上乘的发挥。还有一部德国电影是由娜塔莎·金斯基主演的《春天交响曲》,讲的是大音乐家舒曼和他的妻子克拉拉的爱情故事。

《春天交响曲》(1983)

其中有一段,已经小有发育的克拉拉,快乐地任由其专横并深爱着她的父亲为其沐浴,也着实吓了我一跳。还有一幕,舒曼刚与另一名女子交欢,刚巧克拉拉到来,这位大作曲家的脸上竟然丝毫不带羞歉的神情,这也让我莫名其妙。

那大概是上译的当家花旦刘广宁离开上海前往香港之时最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我倒不是完全能接受她声音的甜美,但她一面纯洁、一面神经质的表现却真的能把我们带入一个新的世界。

《春天交响曲》(1983)

我对上译的记忆不仅仅来自大银幕,还有收音机。由于那时电视还不普及,小小的半导体让我听到过很多电影。奇妙的是,听过之后还想看,真看了,逢到电影录音剪辑的节目也一样割舍不下。一次听著名盲人歌手周云蓬的访谈,谈起对电影的感想,他是只能去听的,却依然能感受到电影的美好。

我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译制片也永远不会消亡。他提到他听过的最爱的电影是金棕榈奖得主《德州巴黎》。

《德州巴黎》(1984)

我和我周围的很多同好也是先听后看这部电影的,第一次听时就觉得这是个太奇妙的故事。丈夫找妻子,找得都患了失语症,真找到了,妻子却成为脱衣舞娘。后来因一个特殊的关系,我在大银幕上看了这部影片,还为没有上译的声音而倍感遗憾,这一课后来还是补上了。

这部电影也是由金斯基主演(其父为沃纳·赫尔措格的御用演员克劳斯·金斯基,世界影坛最具风格化的性格演员),由刘广宁代言。刘广宁之于金斯基,就像邱岳峰之于卓别林、毕克之于高仓健、盖文源之于让—保罗·贝尔蒙多。而这部影片里声音表现最优异的是尚华,他是邱岳峰去世后上译最重要的反派声音之一,除此以外也为一些滑稽人物发声,最著名的就是《虎口脱险》了。

《德州巴黎》(1984)

在《德州巴黎》中他的声音是有些无助兼小可怜的,更多的则是难以名状的沧桑,以及过于汹涌的温柔所导致的忧伤,隐隐的起伏和若有若无的停顿都非常好。他说那对夫妻都不太关心周围的事,他们一开始就想拒绝世俗的生活。男的更厉害一些,他甚至要拒绝记忆,也可以说,他之所以把妻子捆起来是想把那种只关乎心灵的状况牢牢绑住。

影片非常高明地没有通过影像来表现这些,只要一个忧伤的男人缓缓地叙述就够了,清幽的吉他声响了起来,不仅仅是在拨动心弦,也是在荡开某些人的记忆,仿佛时间之河在管不住地流淌。是的,是某些人,不是所有人。

《德州巴黎》(1984)

说到上译的声音,基本上是个顶个的强,既拥有极高的辨识度,又能让人忘记是这位声优在表述,在抒情。对于男声我不能免俗地要首推邱岳峰和毕克,另外曾担任过上译厂厂长的杨成纯我也极其喜爱,还有一位是富润生。他们的声音,严格来讲都不够亲切,都有一份倨傲,用一分唇启齿,就好像特别乐意待在他们自己的个人王国里,也可以说他们容易享受孤独。

上译的声音跟其他配音机构比起来,最大的特色是能营造出一种距离感,不是拒人于千里之外,而是近在咫尺却又能远在天涯。女声里我个人是喜欢老旦的,如苏秀和赵慎之,另两位是李梓和曹雷。她们的声音都有着惊人的可塑性,一如沐浴春风,却又有寒意袭来。

记得苏秀在《孤星血泪》里为那个老太太配音,那句「这是我的心」,她停顿了一下,然后说「碎了」,真的让人为之动容。而片尾刘广宁的那句「小孩,过来亲我一下」,则足足地让人要魂飞天外了。

《孤星血泪》(1955)

说到上译的群英会,一般人会提及《尼罗河上的惨案》。那是一个群戏,上译的精英也基本悉数到齐,还很年轻的乔棒、童自荣、丁建华也显露出超卓的潜质。苏秀为一个诲淫作家代言,她曾笑言这个人物就是个「十三点」,她那句「沸腾的拉丁血液」,屡屡被我周围的人提及。

《尼罗河上的惨案》(1978)

而毕克最后的结案陈词也成为中国配音史上的经典,他的慵懒与智慧交相辉映,像一条老狐狸一样从容不迫,又如一名老猎人一般流露着悲悯。而在我这儿,最爱的群戏则是苏联电影沙皇谢尔盖·邦达尔丘克自导自演的《战争与和平》。

这是全世界最昂贵的电影,到现在也难以统计它到底运用了多少人、财、物力。这部影片在美国公映时震惊了这个计较投入产出比的世界头号电影强国,最终其中的一集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本片共分四集,时长近六个半小时。当时苏联还没解体,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逢十月革命节,中央电视台都会放映一部优秀的苏联电影。

《战争与和平》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与我们会面的。

《战争与和平》(1966)

《战争与和平》的译制导演是曹雷,几乎出动了上译的全部人马。乔榛的彼埃尔、尚华的老包尔康斯基公爵、毕克的库图佐夫元帅、盖文源的拿破仑都令人难忘。而最为优异的则是杨成纯,他为男二号安德烈配音,冷漠、高贵,善于隐藏自己,全在那种诗句一样的对白、旁白里得到了一种专属文学的表达,而他强抑激情又依然能喷薄而出的声音运动,具备了俄罗斯大地所特有的辽阔。

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杨成纯声音艺术的最高峰,他有了这样一个安德烈就足以傲视配音群英并比肩大师了。为女一号娜塔莎配音的丁建华同样表现卓异,她保留了她过往声音中的娇憨和纯真,同时又兼具这个小可爱由着性子来,却丝毫不让人厌弃的任意妄为。既耽于幻想,又对真实的生活产生疑惧,这种诉尽千言又无法言说的纠结,真要表现出来殊为不易,好样的丁建华,她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战争与和平》(1966)

在如此浩瀚的配音影片里,还必须提到一个声音,那便是著名电影艺术家和配音大师孙道临,他主配的《王子复仇记》是配音界人人称颂又难以企及的模本,他是中国配音界音质和表现力超一流的大家,这一点只有毕克还能与他一较短长。

《王子复仇记》(1948)

在《战争与和平》中孙道临担任旁白,当大平原上的小花开始生长,孙道临的声音穿过云层和雾霭,来到我们的耳际,「如果不道德的人能聚集在一起,形成一股力量的话,那么善良的人也应该这样去做,道理就这么简单」。

遥想20世纪八九十年代,那真是看电影的黄金时代,除了什么电影都有人看—就是《最后一班地铁》和《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一个小县城的电影院里也能有四五成的上座率。

《最后一班地铁》(1980)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1985)

再一个,什么国家的电影都能看到,现在你能想象委内瑞拉的《螃蟹》在上映前的一星期,就在发廊对面的马路边贴上种种耸人听闻的海报吗?有的电影可以是小众的,但内容本身并不小众,我就亲眼见过一对农民工夫妇领着孩子去看得过两项奥斯卡奖的《温柔的怜悯》,而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温柔的怜悯》(1983)

那时连普通人的攀谈用的都是电影中的台词,例如,「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又或者,「往前走,你就会融入蓝天中去」,这在姜文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也有所表露。

那时候看电影不是什么品位的象征,只是去看,而电影就在那儿,一束光照亮发白的银幕,我们看别人的悲欢离合,窥伺着人为的秘密如何发酵,然后获得一种心安理得,然后心满意足地去过电影之外的生活。而这些,大多时候,是由上海永嘉路383号的一栋小楼里,那些大多时候只闻其声、不闻其人的艺术家所带给我们的。

1.合作联系邮箱:

2.虹膜读者微信群:加微信个人服务号hongmomgs为好友,邀请入群

往期精彩内容

赛人影评文集《与光同尘:漫谈110年以来的中国电影》 虹膜全网首发 ,并独家提供 签名版 。今天下单,今天发货。

赛人老师为虹膜读者签了这么多,据说手已残

赛人介绍:电影频道《中国电影报道》栏目资深策划人,曾担任《新电影》杂志主笔、《电影世界》杂志副主编。

在《与光同尘:漫谈110年以来的中国电影》里,赛人系统地评介了中国第一至五代导演的时代特点和艺术特性,并从影史、影人、影片三重视角,详细解读了中国电影的历史脉络、人事掌故,以及思想与形制的演变。其中影史部分以「百年流影」为题,借历代导演、女演员、古龙、译制片等特定主题,以线带面铺陈中国百年影史的完整风貌。

赛人老师签了整整一天

如果你想增进对中国电影的了解,让自己从对国产片期待-惊诧-失望-愤怒的恶性循环里解脱出来,赛人的《与光同尘》提供了一个宽广的视野。

这本书是你希望入门乃至深入了解国产电影的首选。它之于中国电影,跟佐藤忠男《日本电影史》之于日本电影、后浪《认识电影》之于基础影视知识一样,意义不可替代。

本书取名「与光同尘」,典出《道德经》里「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意思是要不露锋芒、平和处世。你恰恰可以从这本书里看到一个和「影向标」那个愤怒的赛人不一样的赛人,冷静、娓娓道来。他怀着自童年起就萌生的对电影源初的爱,他把大半辈子的学养都倾注了进来。

他的爱不止于冷静的工业标准化的视听分析,还会蔓延到丰盛的文化背景和细腻的人物解读上。我们常说一流艺术家对人物毫不留情的解剖背后,必然藏有不易为人察觉的理解与深切同情。赛人也是如此,大量观影的虚拟经验与现实中的邂逅融会贯通,每每聊起一部看过的电影,他都像过电一样激发自己的全部生命经验,赛人写电影,其实也是写人生。

这一点,有北京电影学院杜庆春教授的观察为证:

「赛人对于中国电影如此丰富的记忆和因而产生的电影与人生的关系呈现,这些对我而言足以构成一种惊异的体验,如同大雨之后天上出现一轮彩虹,我们虽然不会再以为是神迹之类,但还是会放出兴奋的眼神……他看电影的生命展开的历史构成了他所有工作的起点。」

也有老友卫西谛的见证:

「每与赛人吃饭,啤酒,他三五瓶我一瓶,他三五句我半句。话全是电影,全是电影里的人,感情,电影里的某个时刻。滔滔不绝,三五个小时不算多。真影痴。也有真知灼见,性情之见。多少年来,与赛人的一席话已经成为我电影经验的一部分。」

王家卫说,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有一个人来找我喝酒,他叫黄药师。这样说起来,黄药师可能是金庸笔下最能喝的人。如果他遇到赛人,不知谁更能喝?他们会聊武功还是电影?

长按识别二维码,进入虹膜独家销售通道,请赛人喝杯酒。

目前这批书都是签名版,请放心购买。

而且,部分签名版还有彩蛋喔,但你能不能拿到彩蛋版,这个就全凭运气了,没人知道哪本是。

声明:没有动物在本次拍摄中受到伤害。

文 | magasa

七十年代在香港电影的历史上是一段承上启下的时间,粤语片在六十年代末产量跌到零之后开始重新崛起,并逐渐挤占了国语片的空间。相比六十年代邵氏和国泰的两强争霸,七十年代的影坛竞争更加激烈,但又不像后来的八十年代那样呈现去中心化的群雄逐鹿局面。

那时的香港电影界仍由垂直整合的邵氏公司主宰着,又因为竞争对手国泰的出局,邵氏安享了好几年一家独大的安稳时光。

但是,邵氏的霸主地位很快受到来自嘉禾的挑战,嘉禾的主事者是邵逸夫一手提拔起来的邹文怀,他邀请了很多昔日邵逸夫旗下的旧将助阵,连退出业界的国泰也慷慨提供了闲置的永华片厂襄助,让嘉禾具备了和邵氏抗衡的实力。

但霸业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嘉禾一开始完全是模仿邵氏的管理制度和市场策略,走得举步维艰,直到大胆签下从美国回来的李小龙,嘉禾迎来了转折点。

李小龙对嘉禾的意义,其实不在于他本身拥有的极大号召力,而是和李小龙的合作方式,让邹文怀意识到,必须实行外判制作模式,下放权力,扶持卫星公司,引入分红奖励,才能颠覆邵氏的统治。

邹文怀和李小龙

因此在李小龙骤然离世之后,嘉禾依靠许冠文、洪金宝、成龙,继续围剿邵氏,并逐渐占据了上风。

邵氏和嘉禾的竞争,很像好莱坞在五十年代从大片厂时期过渡到后大片厂时期时两种制度的冲突,只不过发生在好莱坞的冲突更多是自己对自己的纵向更替,而香港版本的冲突是横向的、同一时间的。这两种制度的竞争,也对应了两种不同的明星制度。

邵氏的明星,几乎都是公司「包养」的合约演员,一入行就踏进邵氏,接受公司的培训,住在公司的宿舍,拿着比较固定的工资,一丝不苟地按照公司安排接戏。

而嘉禾的明星,多是已在江湖上摸爬滚打了一段时间,和嘉禾的关系更像是合伙人,一起承担风险,一起分享果实。这两种制度下的明星,在自身气质、能力和未来的命运上,的确也体现出了很大的差异。

嘉禾的明星,以上面提到的许冠文、洪金宝、成龙为代表,他们将成为香港影坛上的常青树和中流砥柱,影响力直达今天。

而邵氏的明星,如王羽、李丽华、岳华、狄龙、姜大卫、刘家辉等,在邵氏衰落之后,有的息影,有的移民,有的转战电视,完全将大银幕让给了新崛起的TVB艺训班一代。

李丽华

这里只说邵氏明星,七十年代的邵氏可说是男星的天下,张彻掀起的武侠阳刚革命,改变了此前阴盛阳衰的局面。1965年前的邵氏,

最红的是林黛、李丽华、乐蒂、凌波这几位女星,为他们配戏的男星,则是赵雷、关山这种英俊儒雅的传统小生。

乐蒂、赵雷主演的《倩女幽魂》

武侠浪潮兴起后,最受欢迎的男星变成王羽、狄龙、姜大卫、陈观泰、傅声这样的「打仔」,为他们配戏的女星也为之一变,从林黛、李丽华那种雍容华贵、倾国倾城的王妃公主,变成井莉、何莉莉、李菁这样的小家碧玉和时髦女郎。

井莉是邵氏老演员井淼的女儿,井淼还是邵氏演员剧团的导师,因此井莉是不折不扣的「星二代」,这种情况在当时的香港电影界不足为奇。井莉还在读大学时就加入了邵氏公司,处女作是根据琼瑶小说改编的《船》。

《船》

要说井莉的气质并不适合古装片或武侠片,但那是邵氏当时的主流类型,所以她也出现在了《十二金钱镖》《马永贞》《刺马》这类影片里。

这么说的一部分原因是井莉继承了她父亲的方脸蛋,确实算不上人们理想中的传统美女,而她本人也没有郑佩佩身上那种英武气,若要当「打女」,也嫌说服力不足,所以她给人留下更多印象的是一些良家妇女类的角色。

井莉前期和张彻合作较多,后来也陆续和楚原合作。我认为《小楼残梦》是井莉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这是一部典型的邵氏伤感文艺片,与井莉搭档的是跟她合作过十多次的凌云。

《小楼残梦》

用楚原的话说,这部影片只能找井莉来演,因为她身上有一种独特的忧郁气质,让人一见之下便会产生怜惜之情。邵氏旗下女明星如云,比井莉漂亮的其实不少,但没一个有她这种气质。

井莉在这部影片中根据角色所处状态不同,频繁改变发型和衣着,长发、短发、盘发,风衣、喇叭裤、皮裘都一一尝试,体现了她对人物外形和心理的出色把握能力。

生活中的井莉其实并不像楚原说的那样忧郁惆怅,她落落大方,谈吐得体,从不矫揉造作,又兼活泼俏皮,偶尔爱和人开玩笑。父亲井淼都说摸不准女儿的脾气。

井莉一开始演惯了武侠,后来古装片衰落,她反而非常不习惯。因为按照邵氏的规矩,古装片里演员的服装由专门的服装部打理,而时装片须得自己挑衣服搭配,这让井莉十分犯难。

若是把井莉换成何莉莉,那挑衣服就完全不是问题了。何莉莉是邵氏公认数一数二的大美女,因为外形条件太出色,身材高挑,脸型是标准的鹅蛋脸,她可以轻松驾驭时装和古装的不同类型。

何莉莉

生活中的何莉莉非常热衷时尚,讲究穿着,那时候香港的几家顶级百货商店要是进了什么欧洲的新款式时装,会第一个打电话给何莉莉,让她试穿。何莉莉在衣服上舍得花钱,一买就是好多件。她一年花在买衣服上的开销就有20多万。所以后来何莉莉开了家时装店,估计也是为了方便自己吧。

何莉莉来自台湾,《文素臣》和《船》让她脱颖而出。尽管在时装剧和古装剧中都非常亮眼,但有人还是认为,何莉莉更适合演古装,尤其是一身绫罗绸缎的古代名妓,她在《群英会》中是让大盗罗烈不惜舍命一见的名妓石中玉,又在《北地胭脂》里演了让岳华饰演的正德皇帝一见倾心的名妓佛动心。

《群英会》

《北地胭脂》

何莉莉也会反串,在《十四女英豪》中她演少年英雄杨文广,一身紧身盔甲,英俊潇洒,紧接着在《大军阀》里再次女扮男装。除了后来的林青霞,华语电影还没有哪个演员能反串出她的风姿。

《十四女英豪》

《大军阀》

何莉莉短暂的演艺生涯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应该是《爱奴》了,也是由楚原执导,她演的依然是一位古代的妓女。何莉莉不俗的容貌自然无可挑剔,她还将刚烈和隐忍的个性融为一体。

《爱奴》

《爱奴》可能是香港最早的一部女同性恋题材影片了,何莉莉和贝蒂拥吻的场景,已经定格为香港电影史上的经典。

《爱奴》

井莉、何莉莉这批女明星,其演艺生涯不约而同地短暂,可能这就是香港娱乐圈无需言明一条公理——女明星最合适的归宿是嫁入豪门,在八十年代之前更是如此,所以那一代明星中没有人像张曼玉、刘嘉玲一样长盛不衰。

井莉、李菁八十年代中期息影,当时不过三十出头,何莉莉更早,二十八岁就告别了电影界,以武侠片成名的郑佩佩也很早就急流勇退,结婚生子,只是她后来又复出了几次。

李菁

韶华易逝,红颜易老,不管当年是多么艳盖众生的红星,今天在她们的鬓边也已生出白发,姿色、名气、钱财来了又去,只有电影才能打败时间并使自身成为时间的刻度,而一旦被刻下,就获得了不朽,井莉、何莉莉们应该会为此感到幸运。

赛人影评文集《与光同尘:漫谈110年以来的中国电影》 虹膜全网首发 ,并独家提供 签名版 。今天下单,今天发货。

赛人老师为虹膜读者签了这么多,据说手已残

赛人介绍:电影频道《中国电影报道》栏目资深策划人,曾担任《新电影》杂志主笔、《电影世界》杂志副主编。

在《与光同尘:漫谈110年以来的中国电影》里,赛人系统地评介了中国第一至五代导演的时代特点和艺术特性,并从影史、影人、影片三重视角,详细解读了中国电影的历史脉络、人事掌故,以及思想与形制的演变。其中影史部分以「百年流影」为题,借历代导演、女演员、古龙、译制片等特定主题,以线带面铺陈中国百年影史的完整风貌。

赛人老师签了整整一天

如果你想增进对中国电影的了解,让自己从对国产片期待-惊诧-失望-愤怒的恶性循环里解脱出来,赛人的《与光同尘》提供了一个宽广的视野。

这本书是你希望入门乃至深入了解国产电影的首选。它之于中国电影,跟佐藤忠男《日本电影史》之于日本电影、后浪《认识电影》之于基础影视知识一样,意义不可替代。

本书取名「与光同尘」,典出《道德经》里「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意思是要不露锋芒、平和处世。你恰恰可以从这本书里看到一个和「影向标」那个愤怒的赛人不一样的赛人,冷静、娓娓道来。他怀着自童年起就萌生的对电影源初的爱,他把大半辈子的学养都倾注了进来。

他的爱不止于冷静的工业标准化的视听分析,还会蔓延到丰盛的文化背景和细腻的人物解读上。我们常说一流艺术家对人物毫不留情的解剖背后,必然藏有不易为人察觉的理解与深切同情。赛人也是如此,大量观影的虚拟经验与现实中的邂逅融会贯通,每每聊起一部看过的电影,他都像过电一样激发自己的全部生命经验,赛人写电影,其实也是写人生。

这一点,有北京电影学院杜庆春教授的观察为证:

「赛人对于中国电影如此丰富的记忆和因而产生的电影与人生的关系呈现,这些对我而言足以构成一种惊异的体验,如同大雨之后天上出现一轮彩虹,我们虽然不会再以为是神迹之类,但还是会放出兴奋的眼神……他看电影的生命展开的历史构成了他所有工作的起点。」

也有老友卫西谛的见证:

「每与赛人吃饭,啤酒,他三五瓶我一瓶,他三五句我半句。话全是电影,全是电影里的人,感情,电影里的某个时刻。滔滔不绝,三五个小时不算多。真影痴。也有真知灼见,性情之见。多少年来,与赛人的一席话已经成为我电影经验的一部分。」

王家卫说,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有一个人来找我喝酒,他叫黄药师。这样说起来,黄药师可能是金庸笔下最能喝的人。如果他遇到赛人,不知谁更能喝?他们会聊武功还是电影?

长按识别二维码,进入虹膜独家销售通道,请赛人喝杯酒。

目前这批书都是签名版,请放心购买。

而且,部分签名版还有彩蛋喔,但你能不能拿到彩蛋版,这个就全凭运气了,没人知道哪本是。

声明:没有动物在本次拍摄中受到伤害。

世界财经杂志社

你好!我个人比较推荐《21世纪经济报》和杂志类《南风窗》,《财智》也不错!

11月9日下午,重庆市金樽林科技有限公司为旗下的铃壹深海弹性胶原蛋白肽举行感恩回馈活动。来自四面八方的消费者参加了活动,世界财经杂志社西南分社副社长刘水星、重庆电视台栏目组蒋总监、重庆医科大学王教授、太极集团王总等各行业领导专家等亲临活动现场。感恩会上,铃壹深海弹性胶原蛋白肽品牌的创始人 陈女士发表致辞,她首先对莅临活动的各位领导、来宾表示衷心的的感谢。她对公司发展现状及产品作了简要介绍。她说,重庆金樽林科技有限公司秉承“创卓越品质、献健康大爱”宗旨,以产品品质为根本,以创新技术为导向,以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满足客户需求为目标,不忘初心,追求卓越,为客户带来了健康幸福。--随后,公司核心股东品牌创始人母亲龙女士女士也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她说,公司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实现了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赢,因为公司的初衷就是为百姓打造一个更加健康和幸福的生活,用实际行动贯彻与落实“健康中国”这一理念。活动中,多名产品受益人上台分享了使用产品的感悟。他们以亲身经历,以肺腑之言表达了感谢之情。活动现场还进行了多轮抽奖活动,将活动氛围再次推向高潮。最后,该品牌的创始人表示,最开始做这款产品的初心就是希望能将健康带给身边人,即便当时遇到了重重困难和不理解,她依然选择继续坚持下去。她认为,只有身心健康才能带来快乐,而最平凡的快乐才能给予人最平凡的幸福。感谢广大客户的信任与支持。

《财经》,《中国经济时报》 《华尔街日报》《21世纪经济报》【补充】:《财经》被广泛地评论为目前中国国内仅见的高级财经类新闻性出版物,其主要读者为中国的中高级投资者、政府管理层和经济学界。自 1998 年 4 月创刊以来,《财经》的很多报道、评论为海外重要媒体如华尔街日报、路透社、远东经济评论、南华早报、金融时报等广泛转载或引述,在2008年世界权威的品牌价值研究机构——世界品牌价值实验室举办的“2008世界品牌价值实验室年度大奖”评选活动中,财经凭借良好的品牌印象和品牌影响力,获得“中国最具竞争力品牌”称号。《中国经济时报》(China Economic Times)创刊于1994年,是一份以经济为主的综合性日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其办报方针为“对读者负责,对历史负责”,日读者近百万人次,年读者人次逾2000万,读者对象为国际国内政务和商务人士,有较强的消费影响力 。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创刊于1889年,以超过200万份的发行量成为美国付费发行量最大的财经报纸。这份在美国纽约出版的报纸,着重在财经新闻的报道,其内容足以影响每日的国际经济活动。《华尔街日报》的读者主要为政治、经济、教育和医学界的人士,金融大亨和经营管理人员以及股票市场的投资者,其中包括20万名的董事长、总经理。美国500家最大企业的经理人员绝大部分订阅此报。2007年6月,华尔街日报被新闻集团收购。《21世纪经济报》是南方报业集团下属中国最大的商业报纸媒体,是中国商业报纸的领导者。致力于服务最优秀的人群,是在世界经济界最受关注的中国经济类日报。全国三大经济类报纸之一。南方系新闻媒体之一。

比较有名的财经类杂志报纸有:

1、《福布斯》(Forbes):是美国一本福布斯公司商业杂志。该杂志每两周发行一次,以金融、工业、投资和营销等主题的原创文章著称。福布斯还报道技术、通信、科学和法律等领域的内容。福布斯杂志总部设于纽约市,它在美国商业类杂志的主要竞争对手是《财富》和《彭博商业周刊》。该杂志因其提供的列表和排名而为人熟知,包括最富有美国人列表(福布斯400)和世界顶级公司排名(福布斯全球2000)。福布斯杂志的座右铭是“资本家工具”(The Capitalist Tool)。

2、《华尔街日报》: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创刊于1889年,以超过200万份的发行量成为美国付费发行量最大的财经报纸。这份在美国纽约出版的报纸,着重在财经新闻的报道,其内容足以影响每日的国际经济活动。《华尔街日报》的读者主要为政治、经济、教育和医学界的人士,金融大亨和经营管理人员以及股票市场的投资者,其中包括20万名的董事长、总经理。美国500家最大企业的经理人员绝大部分订阅此报。

3、《巴伦周刊》: Barron's 创刊于 1921年,现在隶属于莫多克新闻集团,发行量超过30万份。作为专业财经周刊,《巴伦周刊》以帮助美国专业及机构投资者把握金融市场发展方向为宗旨,以准确的判断和透彻的分析为特色。

4、《第一财经周刊》:创刊于2008年2月,是唯一一个商业媒体能够从商业信息、商业逻辑到生活方式、价值观全方位影响读者的财经周刊。从2008年以来周刊举办各个商业类评选活动,包括炫商业大奖评选、年度公司人品牌调查报告发布、“这个设计了不起”商业设计大奖等,在各相关行业拥有极高的媒体话语权。周刊以优秀的品质、良好的口碑、巨大的市场反响被评为“中国邮政最畅销报刊”。

5、《经济观察报》:创刊于2001年4月16日,以理性、建设性为基本价值观,服务于中国主流商业人群,目前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财经商业信息提供者和媒体平台之一。以客观、独到、深度、权威的高品质报道和分析,为商业人群决策提供最有价值的帮助。报刊以中国社会拥有财富、拥有权力、拥有思想、拥有未来的实力阶层为读者对象。

7、《经济观察报》:创刊于2001年4月,是全新商业资讯平台,经济观察网冷静理智的报道风格,并糅合最新的网络技术,拥有专业的采编力量以及独家的新闻报道,提供及时、便捷、专业的信息服务。

拓展资料

1、杂志(Magazine),有固定刊名,以期、卷、号或年、月为序,定期或不定期连续出版的印刷读物。它根据一定的编辑方针,将众多作者的作品汇集成册出版,定期出版的,又称期刊。“杂志”的形成来源于罢工、罢课或战争中的宣传小册子。这种类似于注重报纸的时效的手册,兼顾了更加详尽的评论,一种新的媒体也就因这样特殊的原因而产生了。最早出版的一本杂志是于1665年1月在阿姆斯特丹由法国人萨罗出版的《学者杂志》。我国最早的中医杂志——《吴医汇讲》,创刊于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停刊于清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前后历时10年,共刊出11卷,每卷均合订为一本,是类似年刊性质的中医杂志。它的稿件是当时江南一带的名医所供给的,故名《吴医汇讲》。任何一种杂志以自己的“ISSN"(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进行出版。

2、杂志形成于罢工、罢课或战争中的宣传小册子,这种类似于报纸注重时效的手册,兼顾了更加详尽的评论。所以一种新的媒体随着这样特殊的原因就产生了。

最早出版的一本杂志是于1665年1月在阿姆斯特丹由法国人萨罗(Denys de Sallo)出版的《学者杂志》(Le Journal des Savants )。

1703年,伦敦出版了第一种介于报纸和杂志之间的定期刊物,发行者是《鲁宾逊漂流记》的作者丹尼·笛福。刊物名叫《评论》,篇幅为四小页,共发行九年。

美国最早发行的杂志是佛兰克林的《美洲杂志》和《将军杂志》,都是模仿英国杂志的月刊,同在1741年1月出版。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杂志)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