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利机长》
分
电影类书籍译者。
看得出一位80岁以上老男人的修养:东木导演深沉内敛,不动声色却处处抓人,让人非常紧张。总共只有几分钟的事件,分几次闪回,打破常规结构,一点点把整体面貌交待清楚,同时一步步呈现心理变化,做得非常有数,高明又谦逊,还不滥煽情,最后点到为止。看得非常舒服,敢放心哭到妆花。如今的汉克斯演这样的角色太合适了。
2. 悉尼卡通:8分
影视剧编剧/影评人。
这部跟《美国狙击手》之间实在有太多需要一一厘清的关联了,只是这次东木先生选了个更小的切口,但扎得更深。影像层面,这部影片划了三层:事后调查线是叙事主线,担负着主体事件的时间轴和承担影片主要立意的作用;惯常灾难片在意的灾难本身,穿插在调查其中,节奏上一点不拖,还省去了主线里复述事件的冗余;主角过往线带出几桩小事,对主角性格进行补述——本质上讲,这不是事件戏,而是人物戏。
东木先生最胆大的一手是,他敢在叙事主线的场景纯以主角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反应方式塞事件回顾,这手其实非常冒险,玩得不好就成了国产电视剧里的低劣闪回。但东木达成的效果是既没拖住节奏,又通过回顾后对主线场景的回归,将事件对主角的影响强化。除了对东木先生的手艺表示由衷折服,其他没的说。
然而,这部影片的价值是远大过影像本身的,它里头被东木赋予了太多内涵。最表层的就是九一一后遗症的继续治愈,看这片你才能明白,9·11对美国人的伤害,到现在都未终止。而呼之欲出的是对英雄价值的回归。不管NTSB在现实里是什么,它就是东木树起来的一个靶子,借着这个官僚主义和卸锅专家的化身,告诉你什么是对的。看明白了这部和美狙,你就能读懂今年的大选——并不只是全面右转那么简单,哼。
3. 吴李冰:8分
常用笔名LOOK/影评人/《虹膜》电影杂志编辑总监。
还是美国老炮儿牛逼纯粹,跟约翰·福特、黑泽明一样,不喜欢藏着掖着玩阴的。右派保守主义价值观代表的是一种肯定性的思维习惯,肯定什么,什么需要肯定,肯定了之后就需要保住,守住。对伊斯特伍德来说,惩恶扬善、开拓进取、个人主义、经验主义、家庭秩序、男性至上、职业伦理,都是他认为的人身在世最重要的价值观,这套价值观不论世情如何沧海桑田,都要保住,守住,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守则,这是美利坚合众国的立国精神。这套价值观从根本上决定了《萨利机长》用形象大于叙事的方式构建影像文本。
4. 桃桃林林:8分
影视自媒体人/运营微信公众号「桃桃淘电影」微博「桃桃淘电影」优酷视频「桃淘好莱坞」和「本周院线新片」。
看到结尾想鼓掌的那种,你们需要英雄,我就打造一个英雄。东木头的叙事很出色,有悬念有挣扎,然后还很热血。主旋律拍成这样也是厉害,一个成功的美国英雄,看完真是肃然起敬。主角分明是东木头自己,一个人老不服输的孤独牛仔。
5. 妖灵妖:8分
抽丝剥茧的迫降细节拼凑,是否误判的悬念保持到最终,这样的主旋律剧本才是示范级的。
6. magasa:8分
《虹膜》电影杂志主编,「虹膜」微信公众号(IrisMagazine)运营者。
导演手法炉火纯青,表演无声中有惊雷。
7. 西帕克:7分
影评人/电影媒体从业者/蓝光收藏爱好者。
伊斯特伍德的又一部个人英雄主义赞歌电影,整体流程和《父辈的旗帜》如出一辙,讲述的都是成为英雄后的自我怀疑和迷茫,甚至不惜狠狠黑一下NTSB(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电影真正的悬念其实在于真人模拟是否会成功,权威是否能被个人打败,最终我们期待的高潮其实并非拯救,而是两次彻彻底底的坠机。
8. 迷影兰波:7分
电影从业人员。
主旋律示范片,基本就是一则真实新闻事件和人物的深入报道,顺带鼓舞下美国人因9·11和伊战、金融危机而消沉的士气,技法娴熟,角度巧妙,表演扎实,但我对老牛仔的期许远不止这些。伊斯特伍德最近十年急于将一颗颗定心丸喂给敬仰自己的美国人民,却忘了自己曾展开翅膀翱翔在天空的孤傲。
9. 徐元:7分
电影媒体人,曾任《电影世界》主编、时光网及《大众电影》副主编,现为《人间电影大炮》制作人。
还是伊斯特伍德爷爷一贯的洗练醇厚,其实歌颂的是非常美式的个人英雄主义(当然,这当然是值得歌颂的),而如今在新一代电影里时髦的对英雄的质疑或曰反思,本片基本就是虚晃一枪——而且,有谁在本片里看到黑人了吗?
10. 汽车大师:7分
电影撰稿人。
很聪明的叙事方式,让电影远离灾难片俗套;以调查为线索串联,将高潮转移、嵌入听证会,更深入到这个平民英雄的内心世界。但将调查局过犹不及的“恶人”化处理反使得对峙戏难让我真正信服。
11. 大奇特:7分
欧美老电影爱好者/DVD收藏发烧友。
把卡普拉式美国良心和福特极右西部片合二为一,审查机构就是“麦卡锡主义”的再现。
12. 赛人:6分
影评人/CCTV6《电影报道》(前身为《中国电影报道》)策划。
作为2016中国电影市场引进片的掩卷之作,也是我今年看到的最好的引进片。沉着、干练。对白很密,但没一句废话。跟很多灾难片最大不同,它没有展示机组与乘客的群像。美国电影最核心的家庭因素在这部影片里并不彰显,但却有着更为沉重的家国梦。一个受到质疑的英雄,与一个企图重新建立信任的国度,在老东木的这部影片里,合二为一。这不是简单的理解万岁,而是对人心和真相的,二者缺一不可的依赖。我私人很喜欢那些上了岁数的女空乘,跟这部电影,不是特别养眼,但很舒心。
13. 独孤岛主:6分
电影文化研究者/选片人。
平稳扎实,是伊斯特伍德一贯的平民英雄,沉默中爆发,充满了对机长处事应变的全方位细致描写,不过结局太像九零年代末的主旋律电影,矛盾转化太顺风顺水,对整个人物的丰满其实是弱化了。
14. 风间隼:6分
影评人。
老伊斯特伍德还是在一如既往地宣扬美国硬汉精神。叙事上下足了功夫,但还是嫌略闷。
本书选自赛人影评文集《与光同尘》。虹膜正在独家发布本书的签名版,购买方法见文本末。也可参考:
文 | 赛人
上海电影译制厂,对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人来说是一个不可磨灭的声音记忆。那些金石之声让电影中千变万化的面孔拥有了同一的音质,却一样富有变化和更幽深的神秘莫测。
《虎口脱险》(1966)
用陈丹青形容配音大师邱岳峰的话来推而广之,也就是上译群英用他们声带的运动和气息的吐纳,以及再纯正不过的中文「塑造了整个西方」。这个西方是我们不熟悉的,让我们困惑,又让我们艳羡。不仅仅是他们的华服、洋车、豪宅,还有与我们的道德建设迥异的人际、人伦。伴随着上译那些细腻、传神而又不乏勇敢的声音,我们仿佛听到了整个世界的另一种呼吸的节奏和韵律。
好比当时的联邦德国与奥地利合拍的《屠夫》,让童年的我第一次听到同性恋这个词汇,那是上译的老牌绿叶于鼎的一次极上乘的发挥。还有一部德国电影是由娜塔莎·金斯基主演的《春天交响曲》,讲的是大音乐家舒曼和他的妻子克拉拉的爱情故事。
《春天交响曲》(1983)
其中有一段,已经小有发育的克拉拉,快乐地任由其专横并深爱着她的父亲为其沐浴,也着实吓了我一跳。还有一幕,舒曼刚与另一名女子交欢,刚巧克拉拉到来,这位大作曲家的脸上竟然丝毫不带羞歉的神情,这也让我莫名其妙。
那大概是上译的当家花旦刘广宁离开上海前往香港之时最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我倒不是完全能接受她声音的甜美,但她一面纯洁、一面神经质的表现却真的能把我们带入一个新的世界。
《春天交响曲》(1983)
我对上译的记忆不仅仅来自大银幕,还有收音机。由于那时电视还不普及,小小的半导体让我听到过很多电影。奇妙的是,听过之后还想看,真看了,逢到电影录音剪辑的节目也一样割舍不下。一次听著名盲人歌手周云蓬的访谈,谈起对电影的感想,他是只能去听的,却依然能感受到电影的美好。
我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译制片也永远不会消亡。他提到他听过的最爱的电影是金棕榈奖得主《德州巴黎》。
《德州巴黎》(1984)
我和我周围的很多同好也是先听后看这部电影的,第一次听时就觉得这是个太奇妙的故事。丈夫找妻子,找得都患了失语症,真找到了,妻子却成为脱衣舞娘。后来因一个特殊的关系,我在大银幕上看了这部影片,还为没有上译的声音而倍感遗憾,这一课后来还是补上了。
这部电影也是由金斯基主演(其父为沃纳·赫尔措格的御用演员克劳斯·金斯基,世界影坛最具风格化的性格演员),由刘广宁代言。刘广宁之于金斯基,就像邱岳峰之于卓别林、毕克之于高仓健、盖文源之于让—保罗·贝尔蒙多。而这部影片里声音表现最优异的是尚华,他是邱岳峰去世后上译最重要的反派声音之一,除此以外也为一些滑稽人物发声,最著名的就是《虎口脱险》了。
《德州巴黎》(1984)
在《德州巴黎》中他的声音是有些无助兼小可怜的,更多的则是难以名状的沧桑,以及过于汹涌的温柔所导致的忧伤,隐隐的起伏和若有若无的停顿都非常好。他说那对夫妻都不太关心周围的事,他们一开始就想拒绝世俗的生活。男的更厉害一些,他甚至要拒绝记忆,也可以说,他之所以把妻子捆起来是想把那种只关乎心灵的状况牢牢绑住。
影片非常高明地没有通过影像来表现这些,只要一个忧伤的男人缓缓地叙述就够了,清幽的吉他声响了起来,不仅仅是在拨动心弦,也是在荡开某些人的记忆,仿佛时间之河在管不住地流淌。是的,是某些人,不是所有人。
《德州巴黎》(1984)
说到上译的声音,基本上是个顶个的强,既拥有极高的辨识度,又能让人忘记是这位声优在表述,在抒情。对于男声我不能免俗地要首推邱岳峰和毕克,另外曾担任过上译厂厂长的杨成纯我也极其喜爱,还有一位是富润生。他们的声音,严格来讲都不够亲切,都有一份倨傲,用一分唇启齿,就好像特别乐意待在他们自己的个人王国里,也可以说他们容易享受孤独。
上译的声音跟其他配音机构比起来,最大的特色是能营造出一种距离感,不是拒人于千里之外,而是近在咫尺却又能远在天涯。女声里我个人是喜欢老旦的,如苏秀和赵慎之,另两位是李梓和曹雷。她们的声音都有着惊人的可塑性,一如沐浴春风,却又有寒意袭来。
记得苏秀在《孤星血泪》里为那个老太太配音,那句「这是我的心」,她停顿了一下,然后说「碎了」,真的让人为之动容。而片尾刘广宁的那句「小孩,过来亲我一下」,则足足地让人要魂飞天外了。
《孤星血泪》(1955)
说到上译的群英会,一般人会提及《尼罗河上的惨案》。那是一个群戏,上译的精英也基本悉数到齐,还很年轻的乔棒、童自荣、丁建华也显露出超卓的潜质。苏秀为一个诲淫作家代言,她曾笑言这个人物就是个「十三点」,她那句「沸腾的拉丁血液」,屡屡被我周围的人提及。
《尼罗河上的惨案》(1978)
而毕克最后的结案陈词也成为中国配音史上的经典,他的慵懒与智慧交相辉映,像一条老狐狸一样从容不迫,又如一名老猎人一般流露着悲悯。而在我这儿,最爱的群戏则是苏联电影沙皇谢尔盖·邦达尔丘克自导自演的《战争与和平》。
这是全世界最昂贵的电影,到现在也难以统计它到底运用了多少人、财、物力。这部影片在美国公映时震惊了这个计较投入产出比的世界头号电影强国,最终其中的一集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本片共分四集,时长近六个半小时。当时苏联还没解体,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逢十月革命节,中央电视台都会放映一部优秀的苏联电影。
《战争与和平》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与我们会面的。
《战争与和平》(1966)
《战争与和平》的译制导演是曹雷,几乎出动了上译的全部人马。乔榛的彼埃尔、尚华的老包尔康斯基公爵、毕克的库图佐夫元帅、盖文源的拿破仑都令人难忘。而最为优异的则是杨成纯,他为男二号安德烈配音,冷漠、高贵,善于隐藏自己,全在那种诗句一样的对白、旁白里得到了一种专属文学的表达,而他强抑激情又依然能喷薄而出的声音运动,具备了俄罗斯大地所特有的辽阔。
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杨成纯声音艺术的最高峰,他有了这样一个安德烈就足以傲视配音群英并比肩大师了。为女一号娜塔莎配音的丁建华同样表现卓异,她保留了她过往声音中的娇憨和纯真,同时又兼具这个小可爱由着性子来,却丝毫不让人厌弃的任意妄为。既耽于幻想,又对真实的生活产生疑惧,这种诉尽千言又无法言说的纠结,真要表现出来殊为不易,好样的丁建华,她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战争与和平》(1966)
在如此浩瀚的配音影片里,还必须提到一个声音,那便是著名电影艺术家和配音大师孙道临,他主配的《王子复仇记》是配音界人人称颂又难以企及的模本,他是中国配音界音质和表现力超一流的大家,这一点只有毕克还能与他一较短长。
《王子复仇记》(1948)
在《战争与和平》中孙道临担任旁白,当大平原上的小花开始生长,孙道临的声音穿过云层和雾霭,来到我们的耳际,「如果不道德的人能聚集在一起,形成一股力量的话,那么善良的人也应该这样去做,道理就这么简单」。
遥想20世纪八九十年代,那真是看电影的黄金时代,除了什么电影都有人看—就是《最后一班地铁》和《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一个小县城的电影院里也能有四五成的上座率。
《最后一班地铁》(1980)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1985)
再一个,什么国家的电影都能看到,现在你能想象委内瑞拉的《螃蟹》在上映前的一星期,就在发廊对面的马路边贴上种种耸人听闻的海报吗?有的电影可以是小众的,但内容本身并不小众,我就亲眼见过一对农民工夫妇领着孩子去看得过两项奥斯卡奖的《温柔的怜悯》,而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温柔的怜悯》(1983)
那时连普通人的攀谈用的都是电影中的台词,例如,「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又或者,「往前走,你就会融入蓝天中去」,这在姜文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也有所表露。
那时候看电影不是什么品位的象征,只是去看,而电影就在那儿,一束光照亮发白的银幕,我们看别人的悲欢离合,窥伺着人为的秘密如何发酵,然后获得一种心安理得,然后心满意足地去过电影之外的生活。而这些,大多时候,是由上海永嘉路383号的一栋小楼里,那些大多时候只闻其声、不闻其人的艺术家所带给我们的。
1.合作联系邮箱:
2.虹膜读者微信群:加微信个人服务号hongmomgs为好友,邀请入群
往期精彩内容
赛人影评文集《与光同尘:漫谈110年以来的中国电影》 虹膜全网首发 ,并独家提供 签名版 。今天下单,今天发货。
赛人老师为虹膜读者签了这么多,据说手已残
赛人介绍:电影频道《中国电影报道》栏目资深策划人,曾担任《新电影》杂志主笔、《电影世界》杂志副主编。
在《与光同尘:漫谈110年以来的中国电影》里,赛人系统地评介了中国第一至五代导演的时代特点和艺术特性,并从影史、影人、影片三重视角,详细解读了中国电影的历史脉络、人事掌故,以及思想与形制的演变。其中影史部分以「百年流影」为题,借历代导演、女演员、古龙、译制片等特定主题,以线带面铺陈中国百年影史的完整风貌。
赛人老师签了整整一天
如果你想增进对中国电影的了解,让自己从对国产片期待-惊诧-失望-愤怒的恶性循环里解脱出来,赛人的《与光同尘》提供了一个宽广的视野。
这本书是你希望入门乃至深入了解国产电影的首选。它之于中国电影,跟佐藤忠男《日本电影史》之于日本电影、后浪《认识电影》之于基础影视知识一样,意义不可替代。
本书取名「与光同尘」,典出《道德经》里「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意思是要不露锋芒、平和处世。你恰恰可以从这本书里看到一个和「影向标」那个愤怒的赛人不一样的赛人,冷静、娓娓道来。他怀着自童年起就萌生的对电影源初的爱,他把大半辈子的学养都倾注了进来。
他的爱不止于冷静的工业标准化的视听分析,还会蔓延到丰盛的文化背景和细腻的人物解读上。我们常说一流艺术家对人物毫不留情的解剖背后,必然藏有不易为人察觉的理解与深切同情。赛人也是如此,大量观影的虚拟经验与现实中的邂逅融会贯通,每每聊起一部看过的电影,他都像过电一样激发自己的全部生命经验,赛人写电影,其实也是写人生。
这一点,有北京电影学院杜庆春教授的观察为证:
「赛人对于中国电影如此丰富的记忆和因而产生的电影与人生的关系呈现,这些对我而言足以构成一种惊异的体验,如同大雨之后天上出现一轮彩虹,我们虽然不会再以为是神迹之类,但还是会放出兴奋的眼神……他看电影的生命展开的历史构成了他所有工作的起点。」
也有老友卫西谛的见证:
「每与赛人吃饭,啤酒,他三五瓶我一瓶,他三五句我半句。话全是电影,全是电影里的人,感情,电影里的某个时刻。滔滔不绝,三五个小时不算多。真影痴。也有真知灼见,性情之见。多少年来,与赛人的一席话已经成为我电影经验的一部分。」
王家卫说,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有一个人来找我喝酒,他叫黄药师。这样说起来,黄药师可能是金庸笔下最能喝的人。如果他遇到赛人,不知谁更能喝?他们会聊武功还是电影?
长按识别二维码,进入虹膜独家销售通道,请赛人喝杯酒。
目前这批书都是签名版,请放心购买。
而且,部分签名版还有彩蛋喔,但你能不能拿到彩蛋版,这个就全凭运气了,没人知道哪本是。
声明:没有动物在本次拍摄中受到伤害。
文 | magasa
七十年代在香港电影的历史上是一段承上启下的时间,粤语片在六十年代末产量跌到零之后开始重新崛起,并逐渐挤占了国语片的空间。相比六十年代邵氏和国泰的两强争霸,七十年代的影坛竞争更加激烈,但又不像后来的八十年代那样呈现去中心化的群雄逐鹿局面。
那时的香港电影界仍由垂直整合的邵氏公司主宰着,又因为竞争对手国泰的出局,邵氏安享了好几年一家独大的安稳时光。
但是,邵氏的霸主地位很快受到来自嘉禾的挑战,嘉禾的主事者是邵逸夫一手提拔起来的邹文怀,他邀请了很多昔日邵逸夫旗下的旧将助阵,连退出业界的国泰也慷慨提供了闲置的永华片厂襄助,让嘉禾具备了和邵氏抗衡的实力。
但霸业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嘉禾一开始完全是模仿邵氏的管理制度和市场策略,走得举步维艰,直到大胆签下从美国回来的李小龙,嘉禾迎来了转折点。
李小龙对嘉禾的意义,其实不在于他本身拥有的极大号召力,而是和李小龙的合作方式,让邹文怀意识到,必须实行外判制作模式,下放权力,扶持卫星公司,引入分红奖励,才能颠覆邵氏的统治。
邹文怀和李小龙
因此在李小龙骤然离世之后,嘉禾依靠许冠文、洪金宝、成龙,继续围剿邵氏,并逐渐占据了上风。
邵氏和嘉禾的竞争,很像好莱坞在五十年代从大片厂时期过渡到后大片厂时期时两种制度的冲突,只不过发生在好莱坞的冲突更多是自己对自己的纵向更替,而香港版本的冲突是横向的、同一时间的。这两种制度的竞争,也对应了两种不同的明星制度。
邵氏的明星,几乎都是公司「包养」的合约演员,一入行就踏进邵氏,接受公司的培训,住在公司的宿舍,拿着比较固定的工资,一丝不苟地按照公司安排接戏。
而嘉禾的明星,多是已在江湖上摸爬滚打了一段时间,和嘉禾的关系更像是合伙人,一起承担风险,一起分享果实。这两种制度下的明星,在自身气质、能力和未来的命运上,的确也体现出了很大的差异。
嘉禾的明星,以上面提到的许冠文、洪金宝、成龙为代表,他们将成为香港影坛上的常青树和中流砥柱,影响力直达今天。
而邵氏的明星,如王羽、李丽华、岳华、狄龙、姜大卫、刘家辉等,在邵氏衰落之后,有的息影,有的移民,有的转战电视,完全将大银幕让给了新崛起的TVB艺训班一代。
李丽华
这里只说邵氏明星,七十年代的邵氏可说是男星的天下,张彻掀起的武侠阳刚革命,改变了此前阴盛阳衰的局面。1965年前的邵氏,
最红的是林黛、李丽华、乐蒂、凌波这几位女星,为他们配戏的男星,则是赵雷、关山这种英俊儒雅的传统小生。
乐蒂、赵雷主演的《倩女幽魂》
武侠浪潮兴起后,最受欢迎的男星变成王羽、狄龙、姜大卫、陈观泰、傅声这样的「打仔」,为他们配戏的女星也为之一变,从林黛、李丽华那种雍容华贵、倾国倾城的王妃公主,变成井莉、何莉莉、李菁这样的小家碧玉和时髦女郎。
井莉是邵氏老演员井淼的女儿,井淼还是邵氏演员剧团的导师,因此井莉是不折不扣的「星二代」,这种情况在当时的香港电影界不足为奇。井莉还在读大学时就加入了邵氏公司,处女作是根据琼瑶小说改编的《船》。
《船》
要说井莉的气质并不适合古装片或武侠片,但那是邵氏当时的主流类型,所以她也出现在了《十二金钱镖》《马永贞》《刺马》这类影片里。
这么说的一部分原因是井莉继承了她父亲的方脸蛋,确实算不上人们理想中的传统美女,而她本人也没有郑佩佩身上那种英武气,若要当「打女」,也嫌说服力不足,所以她给人留下更多印象的是一些良家妇女类的角色。
井莉前期和张彻合作较多,后来也陆续和楚原合作。我认为《小楼残梦》是井莉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这是一部典型的邵氏伤感文艺片,与井莉搭档的是跟她合作过十多次的凌云。
《小楼残梦》
用楚原的话说,这部影片只能找井莉来演,因为她身上有一种独特的忧郁气质,让人一见之下便会产生怜惜之情。邵氏旗下女明星如云,比井莉漂亮的其实不少,但没一个有她这种气质。
井莉在这部影片中根据角色所处状态不同,频繁改变发型和衣着,长发、短发、盘发,风衣、喇叭裤、皮裘都一一尝试,体现了她对人物外形和心理的出色把握能力。
生活中的井莉其实并不像楚原说的那样忧郁惆怅,她落落大方,谈吐得体,从不矫揉造作,又兼活泼俏皮,偶尔爱和人开玩笑。父亲井淼都说摸不准女儿的脾气。
井莉一开始演惯了武侠,后来古装片衰落,她反而非常不习惯。因为按照邵氏的规矩,古装片里演员的服装由专门的服装部打理,而时装片须得自己挑衣服搭配,这让井莉十分犯难。
若是把井莉换成何莉莉,那挑衣服就完全不是问题了。何莉莉是邵氏公认数一数二的大美女,因为外形条件太出色,身材高挑,脸型是标准的鹅蛋脸,她可以轻松驾驭时装和古装的不同类型。
何莉莉
生活中的何莉莉非常热衷时尚,讲究穿着,那时候香港的几家顶级百货商店要是进了什么欧洲的新款式时装,会第一个打电话给何莉莉,让她试穿。何莉莉在衣服上舍得花钱,一买就是好多件。她一年花在买衣服上的开销就有20多万。所以后来何莉莉开了家时装店,估计也是为了方便自己吧。
何莉莉来自台湾,《文素臣》和《船》让她脱颖而出。尽管在时装剧和古装剧中都非常亮眼,但有人还是认为,何莉莉更适合演古装,尤其是一身绫罗绸缎的古代名妓,她在《群英会》中是让大盗罗烈不惜舍命一见的名妓石中玉,又在《北地胭脂》里演了让岳华饰演的正德皇帝一见倾心的名妓佛动心。
《群英会》
《北地胭脂》
何莉莉也会反串,在《十四女英豪》中她演少年英雄杨文广,一身紧身盔甲,英俊潇洒,紧接着在《大军阀》里再次女扮男装。除了后来的林青霞,华语电影还没有哪个演员能反串出她的风姿。
《十四女英豪》
《大军阀》
何莉莉短暂的演艺生涯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应该是《爱奴》了,也是由楚原执导,她演的依然是一位古代的妓女。何莉莉不俗的容貌自然无可挑剔,她还将刚烈和隐忍的个性融为一体。
《爱奴》
《爱奴》可能是香港最早的一部女同性恋题材影片了,何莉莉和贝蒂拥吻的场景,已经定格为香港电影史上的经典。
《爱奴》
井莉、何莉莉这批女明星,其演艺生涯不约而同地短暂,可能这就是香港娱乐圈无需言明一条公理——女明星最合适的归宿是嫁入豪门,在八十年代之前更是如此,所以那一代明星中没有人像张曼玉、刘嘉玲一样长盛不衰。
井莉、李菁八十年代中期息影,当时不过三十出头,何莉莉更早,二十八岁就告别了电影界,以武侠片成名的郑佩佩也很早就急流勇退,结婚生子,只是她后来又复出了几次。
李菁
韶华易逝,红颜易老,不管当年是多么艳盖众生的红星,今天在她们的鬓边也已生出白发,姿色、名气、钱财来了又去,只有电影才能打败时间并使自身成为时间的刻度,而一旦被刻下,就获得了不朽,井莉、何莉莉们应该会为此感到幸运。
赛人影评文集《与光同尘:漫谈110年以来的中国电影》 虹膜全网首发 ,并独家提供 签名版 。今天下单,今天发货。
赛人老师为虹膜读者签了这么多,据说手已残
赛人介绍:电影频道《中国电影报道》栏目资深策划人,曾担任《新电影》杂志主笔、《电影世界》杂志副主编。
在《与光同尘:漫谈110年以来的中国电影》里,赛人系统地评介了中国第一至五代导演的时代特点和艺术特性,并从影史、影人、影片三重视角,详细解读了中国电影的历史脉络、人事掌故,以及思想与形制的演变。其中影史部分以「百年流影」为题,借历代导演、女演员、古龙、译制片等特定主题,以线带面铺陈中国百年影史的完整风貌。
赛人老师签了整整一天
如果你想增进对中国电影的了解,让自己从对国产片期待-惊诧-失望-愤怒的恶性循环里解脱出来,赛人的《与光同尘》提供了一个宽广的视野。
这本书是你希望入门乃至深入了解国产电影的首选。它之于中国电影,跟佐藤忠男《日本电影史》之于日本电影、后浪《认识电影》之于基础影视知识一样,意义不可替代。
本书取名「与光同尘」,典出《道德经》里「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意思是要不露锋芒、平和处世。你恰恰可以从这本书里看到一个和「影向标」那个愤怒的赛人不一样的赛人,冷静、娓娓道来。他怀着自童年起就萌生的对电影源初的爱,他把大半辈子的学养都倾注了进来。
他的爱不止于冷静的工业标准化的视听分析,还会蔓延到丰盛的文化背景和细腻的人物解读上。我们常说一流艺术家对人物毫不留情的解剖背后,必然藏有不易为人察觉的理解与深切同情。赛人也是如此,大量观影的虚拟经验与现实中的邂逅融会贯通,每每聊起一部看过的电影,他都像过电一样激发自己的全部生命经验,赛人写电影,其实也是写人生。
这一点,有北京电影学院杜庆春教授的观察为证:
「赛人对于中国电影如此丰富的记忆和因而产生的电影与人生的关系呈现,这些对我而言足以构成一种惊异的体验,如同大雨之后天上出现一轮彩虹,我们虽然不会再以为是神迹之类,但还是会放出兴奋的眼神……他看电影的生命展开的历史构成了他所有工作的起点。」
也有老友卫西谛的见证:
「每与赛人吃饭,啤酒,他三五瓶我一瓶,他三五句我半句。话全是电影,全是电影里的人,感情,电影里的某个时刻。滔滔不绝,三五个小时不算多。真影痴。也有真知灼见,性情之见。多少年来,与赛人的一席话已经成为我电影经验的一部分。」
王家卫说,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有一个人来找我喝酒,他叫黄药师。这样说起来,黄药师可能是金庸笔下最能喝的人。如果他遇到赛人,不知谁更能喝?他们会聊武功还是电影?
长按识别二维码,进入虹膜独家销售通道,请赛人喝杯酒。
目前这批书都是签名版,请放心购买。
而且,部分签名版还有彩蛋喔,但你能不能拿到彩蛋版,这个就全凭运气了,没人知道哪本是。
声明:没有动物在本次拍摄中受到伤害。
252 浏览 1 回答
240 浏览 5 回答
355 浏览 4 回答
270 浏览 7 回答
206 浏览 5 回答
315 浏览 5 回答
339 浏览 5 回答
292 浏览 5 回答
83 浏览 3 回答
100 浏览 8 回答
343 浏览 3 回答
156 浏览 3 回答
267 浏览 3 回答
338 浏览 2 回答
197 浏览 4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