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公共管理学报编委

发布时间:

公共管理学报编委

董克用教授于1977-1982年在北京经济学院学习、获经济学学士学位;于1982-1985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学习、获经济学硕士学位;2001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在职学习、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2001年至2015年1月,担任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1986-2000年,董克用教授先后担任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院长。 董克用教授兼任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公共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行政学院兼职教授、美国密歇根大学福特公共政策学院客座教授。担任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机构编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教学与实践分会会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特聘专家、国内外多所大学兼职教授、国内多个部委研究所兼职研究员、《International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英文杂志编委会成员。作为公共管理领域专家,董克用教授在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有深入研究,成就突出。近年来,主持的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有:《2020-2030基本公共服务研究》、《中欧合作项目:养老保险体系研究》、《职工医疗保险缴费年限政策研究》、《适应行业特点的公立医院薪酬制度》等,并且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第三批重点教材——《人力资源管理》首席专家;董克用教授主编、出版了《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概论》、《中国经济改革30年-社会保障卷》、《中国转轨时期薪酬问题研究》等多部专著与教材;在《公共管理学报》、《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中国行政管理》等期刊上发表文章百余篇。研究成果获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包国宪,男,甘肃庆阳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教学名师,甘肃省优秀专家,甘肃省第一层次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0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现任兰州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兰州大学中国政府绩效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兰州大学管理科学研究院(深圳)执行院长。兼任兰州大学社会科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政府绩效管理研究会副会长,全国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委员,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常务理事,甘肃省管理学会会长,华南理工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副主编,《视野》、《管理通鉴》主编,《公共管理学报》、《公共行政评论》编委,《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学术委员会委员,甘肃省委省政府聘为宏观战略顾问,并兼任多个地方政府的管理顾问。主要从事管理学基础理论、治理理论与公共政策、政府绩效管理和战略管理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主要学术建树在政府绩效管理和虚拟组织管理两个领域。主持国家基金项目3项,出版专著5部并主编出版《中国政府绩效管理年鉴(创刊卷·2010)》,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学术年鉴》、《人大复印资料》全文摘录。提出了以公共价值为基础的政府绩效治理理论,完成了基础研究工作,其成果发表在美国公共行政领域的高水平杂志Administration and Society(doi:)上,处于国际前沿水平,为我国公共行政研究国际化做出了积极探索。他的研究成果获得甘肃省社科一等奖、二等奖和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政府绩效评估研究贡献奖”等多项奖项。包国宪教授在兰州大学第二届学生投票选出的“我最喜爱的十大教师”中位列第二。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蒙代尔组织的“世界企业家高峰会”上多次被评为“中国最受尊敬的商学院教授”之一和“中国最受尊敬的商学院院长”之一。

公共管理学报初审

4周。公共管理学遵循“三审制”,审理过程较长。4周后会收稿。公共管理学,是运用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群体系。

公共管理学报属于中文核心期刊

《公共管理学报》杂志社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主办的学术期刊;2004年创刊,面向全国发行,邮发代号14-116;季刊,每期正文160页,每期发表14篇左右的研究性论文,每篇论文一般在15000字左右。《公共管理学报》杂志社刊载的学术论文主要涉及“政府管理、公共政策分析、公共卫生管理、社会保障”等与公共管理学科有关的研究主题,在研究方法上注重以事实为基础的实证研究,强调研究成果在中国场景下的适用性和应用价值,旨在繁荣与深化中国公共管理学术研究、探索提升政府治理水平的方略与途径。《公共管理学报》杂志社已经成为我国管理类期刊中高水准的学术平台,其展现中国场景、关注现实问题、规范学术研究的办刊指导思想,公开、公平、公正的办刊原则已经得到我国公共管理学界同仁的认可与支持;目前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认定的22种管理科学A级重要期刊之一,已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目录》、《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据中国知网提供的“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公共管理学报》影响因子近年来一直居中国政治类期刊第一位,管理类期刊前列,荣获“2016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心理学报编委

2008年9月8日被聘为西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2007年11月9日被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和中国心理学会聘为第二届心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2007年5月28日被聘为全国博士后管委会第六届专家组成员教育学组召集人(国人部发[2007]77号);2006年11月7日被聘为西南大学学科评审组教育与心理学学科组组长;2006年9月4日被聘为重庆市高校教师社会科学学科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聘期2006年9月至2009年8月;2006年9月1日被聘为重庆市高等学校教师(社会科学学科)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教育心理学学科组组长,聘期:2006年9月至2008年8月;2006年6月1日被任命为西南大学第一届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西校[2006]161号);2005年至今担任《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基础心理学人格研究专栏的主持人;2005年被聘请为中国心理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2005-2009);2005年被聘请为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教学工作委员会”主任(2005-2009);2005年被聘请为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报编委会”编委(2005-2009);2005年10月被选为第九届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兼心理学教学工作委员会主任,并被聘为《心理学报》编委、《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编委;2005年元月4日被选为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二届委员会副主席;2003年12月20日-21日重庆市心理学会第二次会员大会暨第四次学术大会在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召开,黄希庭教授继续当选为理事长;2003年9月16日被聘为重庆市高等学校教师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聘期:2003年9月至2006年6月;2003年9月被聘为重庆市高等学校教师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教育心理学组组长,聘期:2003年9月至2006年6月;2003年6月3日被聘请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学科评议组心理学评议组召集人。学位聘字第5-0702号;2002年7月27日经专家评议委员会评议通过,中共重庆市委组织部、重庆市人事局审定同意,批准为重庆市首届学术技术带头人,任职时间:2002年1月-2005年12月。(学科门类:教育学;一级学科:心理学;二级学科:基础心理学);根据关于增补教育部高等学校有关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的通知(教高司函[2003]56号),为2001-2005年高等学校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增补委员;2001年11月被选为中国心理学会第八届副理事长兼心理学教学工作委员会主任,并被聘为《心理学报》编委、《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编委;2001年10月15日被聘为陕西师大兼职教授(陕师人发[2001]8号为期三年)。16日下午为教育学院作了一个“当代心理学进展”的报告;2000年10月被聘为华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国家人文社科基地兼职研究员;2000被选为重庆市第一届学校心理健康研究会理事长;1999年2月12日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文件人发[1999]10号文关于在全国设立78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有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1999年3月17日西南师大校人[1999]19号文被任命为专家指导组组长;1998年被选为重庆市第一届心理学会理事长;1997年6月至今任重庆市第一届政协常委;1997年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届学科评议组成员;1997年至今被聘为西南师范大学学位委员会副主任;1997年被聘为国家教委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指导委员会委员;1997年被选为中国心理学会第七届全国常务理事、副理事长兼心理学教学工作委员会主任,并被聘为《心理学报》编委、《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编委;1996年至今被聘为全国心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1995年至2001年被聘为国家教委高等学校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94年至今被聘为西南师范大学理科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94-1999年任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主任;1993年至今被聘为台湾大学《本土心理学研究》编辑顾问;1993年12月11日至今被评定为普通心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1993年被选为西南师范大学科协副主席;1993年被选为中国心理学会第六届全国常务理事兼心理学教学工作委员会主任,并被聘为《心理学报》编委、《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编委;1989年被选为中国心理学会第五届全国常务理事兼普通心理和实验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并被聘为《心理学报》编委;1988年至今任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研究所所长;1987年4月被选为重庆市心理学会理事长;1986-1988年任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系副主任;1986年5月晋升为教授;1983年6月晋升为副教授;1979年2月晋升为讲师。

黄希庭(1937年生,浙江省温岭人)一、教育从业经历: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心理专业1967年北京大学普通心理学专业研究生毕业曾任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系副系主任、心理学系主任,北京师范学院和四川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兼普通心理与实验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成员和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学科评审组成员,全国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指导委员会成员,重庆市政协常委。现任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心理学研究所所长,西南发展与人才资源研究院院长,心理学与社会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校学位委员会副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西南师范大学国家级重点学科基础心理学专业负责人、心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站长,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兼心理学教学工作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全国心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心理学报》和《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编委,台湾大学《本土心理学研究》编辑顾问,重庆市心理学会理事长,重庆市政协委员,四川大学、苏州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等。1979年2月 晋升为讲师 1983年6月 晋升为副教授 1986年5月 晋升为教授 1986-1988年 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系副主任 1987年4月 重庆市心理学会理事长 1988年至今 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研究所所长 1993年 西南师范大学科协副主席 1993年 中国心理学会第六届全国常务理事兼心理学教学工作委员会主任 1993年至今 《心理学报》编委、《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编委 1993年12月 普通心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1994-1999年 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主任 1994年至今 台湾大学《本土心理学研究》编辑顾问 1995-2001年 国家教委高等学校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96年至今 全国心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 1997年 中国心理学会第七届全国常务理事、副理事长兼心理学教学工作委员会主任 1997年至今 《心理学报》编委、《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编委 1997年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届学科评议组成员 1997年至今 西南师范大学学位委员会副主任 1997年至今 重庆市第一届政协常委 1997年 国家教委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指导委员会委员 1998年 重庆市第一届心理学会理事长 1999年2月 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专家指导组组长 2000年10月 华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国家人文社科基地兼职研究员 2001年10月 陕西师大兼职教授 2000年 重庆市第一届学校心理健康研究会理事长 2001年11月 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心理学教学工作委员会主任 2001年11月 2001-2005年高等学校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增补委员 2002年7月 经专家评议委员会评议通过,中共重庆市委组织部、重庆市人事局审定同意,批准为重庆市首届学术技术带头人 2003年6月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学科评议组心理学评议组成员 2003年9月 被聘为重庆市高等学校教师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聘期:2003年9月至2006年6月。 2003年9月 被聘为重庆市高等学校教师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教育心理学组组长,聘期:2003年9月至2006年6月。 2003年12月 重庆市心理学会第二次会员大会暨第四次学术大会在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召开,黄希庭教授继续当选为理事长。 2005年1月4日 被选为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二届委员会副主席。 二、部分研究成果:1、时间心理学方向,在中国开创了时间心理学研究,最先将模糊统计赋值、信号检察论、多因素实验应用于时间心理研究;开辟了时间隐喻的跨文化研究;提出了时间认知的分段综合加工模型;发现了Kappa效应的年龄特征,时间判断的通道效应,心理时间的分段性和时间维度的人格特征。其成果被国外学术专著及国内多本教科书引用,其中一篇被国外学术刊物全文译载;40余篇论文被PA收录。2、人格心理学方向,在中国开创了大学生心理学的研究,将模糊聚类分析法、模糊偏序关系矩阵排列法、多特质多方法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法因素分析等应用于人格研究;最先把价值观引入心理学教材;把价值观划分为十大类,即人生价值观、政治价值观、道德价值观、人际价值观、职业价值观、审美价值观、宗教价值观、自我价值观、婚恋价值观和幸福价值观,对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进行实证研究并根据其特点提出许多合理的教育建议;开创了对自立、自信、自尊、自强的心理学研究;对儿童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养成教育做过深入的研究;有一项成果获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9项成果被教科书引用,25项成果被PA收录。3、教材建设与教学科研,出版了一系列高等学校心理学的优秀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如《普通心理学》(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获国家教委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获国家教委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获国家教委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心理学》等(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重庆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获教育部优秀教材一等奖)为培养我国的心理学人才做出了贡献。已出版教材、专著、译著52部,发表学术论文205余篇。2003年被评为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同年被评为中共重庆市委和重庆市人民政府颁发的“振兴重庆争光贡献奖”。三、部分专著:1988年 《心理学》(黄希庭参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获国家教委第一届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1988年 《普通心理学》(黄希庭著)(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获国家教委第一届普通高等学校教材二等奖 1992年 《人生心理咨询手册》(黄希庭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获四川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1991年获河北省优秀图书二等奖1993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 心理学研究方法分册 ,黄希庭副主编)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颁发的在编纂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工作中作出重要贡献表彰1995年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获国家教委第三届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1997年 《加强研究生的教学改革,促进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发展》(黄希庭、张庆林、张进辅、邱玉辉、程昌伦)获四川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997年 获得中国科协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颁发的《1987-1996年度全国讲理想比贡献竞赛活动优秀组织者称号》1998年 《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与教育》(黄希庭 ,张进辅,李红等著)(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获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第三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 2001年 《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黄希庭,郑涌等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获重庆市第二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教育部人文社科二等奖。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第四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2001年 面向21世纪高师公共课心理学教学内容和课程教学改革(黄希庭、陈红、陈传锋、郑涌),获重庆市人民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证书编号:20001002(4-2)2001年 面向21世纪高师公共课心理学教学内容和课程教学改革(黄希庭、郭亨杰、张承芬、卢家楣、陈红),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证书号:20014542001年 获西南师范大学第七届“挑战怀”竞赛优秀指导教师。2002年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教材)(黄希庭、郑涌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四、部分荣誉: 1985年被授予“重庆市劳动模范”称号等1989年被授予“四川省优秀教师”称号1992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1993年荣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二等奖 1995年被授予重庆市先进工作者称号1997年获四川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2年获西南师范大学第四届校级优秀教材一等奖 2002年《人格心理学》获西南师范大学第四届校级优秀教材一等奖2002年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的编制,(黄希庭、张志杰)获重庆市第三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3年《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的编制》(黄希庭、张志杰)获重庆市第三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2003年《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心理学二等奖,教社政证字(2003)第168号。2003年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2003年度“振兴重庆争光贡献奖”获得者2005年“全国先进工作者”

1952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研究生毕业。吉林大学社会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辽宁师范大学特聘一级教授。 曾先后任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山西大学等10余所院校客座教授或兼职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所顾问、苏州大学心理咨询中心顾问。曾任中国心理学会第五、第六届副理事长,全国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现任吉林省心理学会理事长,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心理学报》编委,《心理学探新》顾问,台湾大学《本土心理学》杂志顾问编辑,美国心理学会外籍会员。吉林大学哲学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兼心理学教研室主任、副系主任、南开大学社会学系、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系等校兼职教授,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心理学会第五、六届副理事长,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哲学专业(心理学)委员。 吉林大学社会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等校客座教授或兼职研究员,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空军航空心理康复中心兼职教授、专家组组长,《心理学报》编委,《心理学探新》名誉主编,台湾大学《本土心理学研究》编辑顾问,美国心理学会国外会员。

中国公共卫生杂志编委

HNO HERZ IRBM B-ENT CUTIS PFLEGECHIRURGIN VIVOIN VIVOJBR-BTR NOTARZT给你一些四区的IF<1的医学SCI期刊,你自己琢磨下

临床医学进展,不过是核心不是SCI

CHINESE MEDICAL JOURNAL《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 月刊 ISSN:0366-6999 影响因子 CELL RESEARCH《细胞研究》(英文版) 双月刊 1001-0602 中西医结合杂志(英文版)中医杂志(英文版)中国药理学杂志

管理科学期刊编委

主编杨宝臣 教授天津大学 (Prof. Baochen Yang, Tianjin University)任浩 教授同济大学 (Prof. Hao Ren, Tongji University)编委会车阿大 教授西北工业大学 (Prof. A'da Che, Northwes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陈冬林 教授武汉理工大学 (Prof. Donglin Chen,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陈旭 教授电子科技大学 (Prof. Xu Che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葛秋萍 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 (Dr. Qiuping Ge,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谷斌 教授华南理工大学 (Prof. Bin Gu,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李登峰 教授福州大学 (Prof. Dengfeng Li, Fuzhou University)刘志迎 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Prof. Zhiying Li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刘新旺 教授东南大学 (Prof. Xinwang Liu, Southeast University)刘业政 教授合肥工业大学 (Prof. Yezheng Liu,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秦学志 教授大连理工大学 (Prof. Xuezhi Qin,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齐二石 教授天津大学 (Prof. Er'shi Qi, Tianjing Univercity)宋守信 教授北京交通大学 (Prof. Shouxin Song,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宋艳 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 (Prof. Yan Song,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吴祈宗 教授北京理工大学 (Prof. Qizong Wu,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onology)徐章一 教授武汉理工大学 (Prof. Zhangyi Xu,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胥悦红 教授中央民族大学 (Prof. Yuehong Xu,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薛惠锋 教授西北工业大学 (Prof. Huifeng Xue,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尤建新 教授同济大学 (Prof. Jianxin You, Tongji University)杨建华 教授北京科技大学 (Prof. Jianhua Y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Beijing)袁勤俭 教授南京大学 (Prof. Qinjian Yuan, Nanjing University)左小德 教授暨南大学 (Prof. Xiaode Zuo, Jinan University)

中国应急管理科学好一点。安防科技杂志创办于2001,是陕西省贸促会主管的重点学术期刊,是省级期刊。中国应急管理科学是正规国家级连续型电子期刊,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可查,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主管。期刊编委会由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领域的知名专家组成,负责确定期刊的办刊宗旨,期刊的发展方向,审定论文的学术质量等。

徐飞,男,汉族,1964年3月出生,1982年7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MIT)高级访问学者,现任上海财经大学委员会委员、常委,上海财经大学常务副校长(正局级),四川第十三届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 2001年和2003年7月分别被张江高科技园区党委和上海交通大学党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出版《战略管理》《成蹊集》《大象无形》等著作和译著。198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6年获西南交通大学博士学位,1998年从上海交通大学自动控制博士后流动站系统工程方向出站后,曾任上海市信息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战略发展部经理,上海展望集团总裁。从2002年6月起至2013年9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工作,先后任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助理、副院长、常务副院长、院党委书记,校党办主任、校长助理,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创业学院院长,校通识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主任等职务。[1]2008年9月,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2012年11月,任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2013年9月12日起任西南交通大学校长。[2]2017年5月起,任西南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现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创新创业学会副会长,中国高校创新创业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管理学会组织与战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大体联副主席,上海市青联副主席,上海市行为科学学会会长,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专家,上海市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专家,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2005年9月获教育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006年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和上海市曙光学者称号,2007年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MIT)高级访问学者。[1]《管理学家》特邀主编、《战略管理》副主编、《系统管理学报》编委、《创新与创业教育》编委会副主任,《Frontiers of Business Research in China》学术顾问,《北大商业评论》学术指导,“管理前沿”、《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专栏撰稿人。1998年3月起,先后受聘为上海豫园集团、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展望集团、正泰集团等多家公司的战略顾问和咨询专家,出任3家公司的独立董事,曾为多家国内外大中型企业提供战略管理咨询服务。2001年4月17日,作为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优秀青年企业家和创业者代表,受到了朱鎔基总理的亲切接见。[1]2019年1月,任四川省第十三届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3]2019年2月26日上午,第三届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成立大会在成都举行,徐飞当选第三届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科学技术组副组长。[4]2019年7月9日,徐飞不再担任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5]2019年7月11日,徐飞任中共上海财经大学委员会委员、常委,上海财经大学常务副校长(正局级)。[6]

大家好我名字叫徐飞来自武汉 长相武断抱头鼠窜 下体腐烂切成五瓣 做成午饭我叫徐飞 继承王位罚单昂贵 叫声狼狈拖欠电费 搬弄是非胡作非为 暴跳如雷吃相虚伪 承诺作废面目全非 再给室友计价收费徐飞,南京市中华中学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全国统编高中教材政治、语文两科编写组成员。中国逻辑学会理事、逻辑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南京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南京市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著有国内首部中学生批判性思维教程《给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书》,致力于探索建构融贯学科教学的批判性思维课程体系。曾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批判性思维与学科教学融合——以高中语文为例作者 徐飞编辑 傅莎【摘要】高中生批判性思维培养应在具体学科规定性的统领下和固有教学内容密结合:要抓住批判性思维中最本质并且对学科教学最有价值的要素,聚焦 “会质疑”“重实证”“讲逻辑”三个要点,从论证或推理切入,自然渗透到学习活动之中,并通过 “质疑—共解”教法使其与课堂教学过程深度融合。【关键词】批判性思维;学科融合;高中语文批判性思维是一种自觉通过质疑、查证和推理考察论证的合理性从而决定信什么和做什么的思维[1]。一个完整的批判性思维过程包括理解主题论点、分析论证结构、澄清观念意义、审查理由质量、评价推理关系、挖掘隐含假设、考察替代论证、综合组织论证八个步骤[2]。批判性思维至少包括情意特征和认知能力两个维度[3],前者可以看作批判精神,后者可以看作批判技能。批判性思维和影响学生终身发展的认知性或认知高相关性素养——如尊重差异、崇尚真知、理性思维、勇于探究、勤于反思、批判质疑、问题解决 [4]——直接相关。运用批判性思维必定调动和统合相关素养,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同时也是在进行相关素养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理应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课题。从国外学校教育实践来看,批判性思维培养任务应该贯穿学生发展的不同阶段,方法也可以有多种,一般方法是开设专门课程,注入法是在学科教学中明确批判性思维教学目标,浸没法则在学科教学中不明确该目标,混合法则是以上三种之结合[5]。目前,我国批判性思维教育取得的成就在学段上集中于高等学校,在方法上侧重独立课程。这当然是由最初引入批判性思维的学术 路径所决定的,但显然不足以体现批判性思维的日常性和渗透性,也不能充分发挥其促进国民素质普遍提高的价值。青少年阶段是思维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基础教育理应是批判性思维培养的主阵地[6]。然而,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科教学,又不能照搬批判性思维的专业理论和高校教程,否则不仅会妨碍学科教学任务的完成,也令批判性思维培养无法落地生根。基础教育阶段的性质、任务和学生特点决定了这一阶段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必须走学科融合之路,以隐性目标为主,使培养意图“浸没”于具体学科之中。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