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设计源于欧洲也源于欧洲的艺术和工业生产的糅合在艺术方面欧洲乃至全世界的高端艺术都源于宗教如欧洲的教堂壁画和中国敦煌的壁画等等最高尚的艺术源于信仰和自我的人性释放而设计是世俗化的艺术而设计为了达到高端人群的审美水平必然会跨越世俗化的阶段进入信仰的高度引言中国是一个有浩瀚文化历史的悠久文明古国,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大量的文化瑰宝。从各个时期出土的文物中,我们可以看到劳动人民在活动生产中的智慧结晶,也可以看到平面设计在远古中国就已初现端倪。从新石器时代的末期开始到中国封建文化的鼎盛时期直至衰败,甚至延续到新中国的建立至今,宗教的影响在中国的艺术史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是众多民间艺术,视觉艺术的心理根源和文化根基。宗教艺术作为辉煌灿烂的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文化与审美价值已不容置疑。其中,西藏的佛教艺术,云南的东巴文化艺术,敦煌的壁画,以及中国不同省份所出现的民间艺术,例如脸谱,剪纸,年画,服饰等都将是讨论的重点。而这些不可磨灭的影响在设计领域也是不可小觑的,因为它基本符合中国人民的思想感情,在设计创作中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更易被观者接受。所以,中国平面设计发展至今,宗教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第一部分:藏区艺术的影响早在远古时代,在中国关于人类的起源产生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在新石器时代之前,农业文化已经兴起,并出现了村落,一些简易的装饰品,“陶器,甚至彩陶也已出现,而且有花纹,细腻且呈网状交叉,有的还有彩绘符号。”(《图说中国历史》P9)进入新石器时代,经过制陶技术提高所制出的陶艺图案更加精美。在末期,玉器品种大幅度增多,造型优美,雕工精致,刻有兽面纹,且花纹对称。后来在中国是具有宗教意义的艺术品。除此之外,岩画与神庙出现,“并在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墙壁上的彩绘,祭祀专用的特殊陶器。”(<<图说中国历史>>P15)当中国历史发展至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统治者制定了一系列的文化制度。其中,宗教的兴起对整个中华文明在文化思想,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伦理道德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在当时,中国的宗教包括佛教和道教,已佛教占据主要地位。在佛教历史中,藏传佛教产生于约公元五世纪,“在八世纪后期出现了最著名的赤松赞德的大规模兴佛运动,但是在九世纪前期摩赞普执政期间的灭佛运动导致了此后130余年间佛教的衰微甚至寂灭。”(<<中国藏族石刻艺术>>Chaoyin Zhang,P3,1995,7,)然而,佛教已在藏族人民心中扎下了根。到十一世纪中叶,藏传佛教趋于成熟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藏传佛教艺术中有著名的唐卡,壁画,雕塑,还有出自民间工匠,寺院僧人之手的嘛呢石刻,摩崖造像。“人们把佛教的教义化为故事和雕刻加以艺术表现。”(<<中国藏族石刻艺术>>Chaoyin Zhang,P5,1995,7)。除了印度之外,藏族石刻艺术的另一个来源是中国汉地,工匠们开始在岩石上造像,这一举动,“开创了在岩石上雕刻人物佛像的风气,以动物形象和咒文为主的石刻,逐渐转变为以佛像为主了”(<<中国藏族石刻艺术>>Chaoy-inZhang,P7,1995,7)。我认为,这种创作方式是中国早期平面创作的先河,藏族人民在对佛教和自然的崇敬和膜拜中创作出了各种神态各异,颜色艳丽的造型,具有很好的艺术效果,突出了藏民卓越的想像力和创造力。第二部分:敦煌艺术在平面设计中成为主要元素与藏传佛教艺术一脉相承的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敦煌壁画。敦煌地区,自古便成为中国通往中亚和欧洲的交通枢纽,拥有“丝绸之路”的美称。其图案在敦煌石窟中的佛像,飞天及佛座,华盖,藻井,幡灯和织物上都有所反映。而敦煌石窟的壁画和彩塑,显示了中国佛教艺术的光辉灿烂,并远远超过了同时期的欧洲教堂的宗教艺术。由于敦煌艺术是以宣传佛教为目的,因此“只有通过感染力很强的艺术语言才能沟通各民族间的宗教与文化。所以早期中国佛教艺术的形成,带有外来民族风格的影响。”(<<中国敦煌历代服饰图案>>常沙娜,P4,2001,10,)可以说,敦煌艺术,不但有外域,特别是印度,波斯和希腊艺术的精华,而且又因唐代文化发展的昌盛而充分反映了唐代艺术的独特风貌。重要的是,“它反映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和隋唐盛世的佛教美术以及当时的社会生活,而且记录了中国历代的装饰图案,色彩运用和工艺技术。”我想这对当代艺术创作是非常值得借鉴的,而且也符合中国人民的审美需求。“从敦煌壁画和彩塑上临摹下来的丰富多彩的图案,实际上就是中国历代服饰和织造,印染工艺的重要历史资料,也是研究敦煌艺术很重要的一个侧面。”(<<中国敦煌历代服饰图案>>,ChangshaNa,P5,2001,10)。敦煌壁画中,比较著名的是莫高窟,“窟内丰富精致的壁画和彩塑反映了中国古代艺术在继承民族传统的基础上,接受佛教艺术和其他外来艺术的有益成分,经过千余年来连续不断的努力,创造了具有时代风格和民族特色的卓越艺术珍品”。(<<中国敦煌历代服饰图案>>,P30,2001,10)。其中可以看到狩猎生活的写照,佛教故事,神话题材更丰富了石窟艺术的民族色彩。壁画还描绘了古代社会的生产及生活场面,形象地记录了各时期社会风俗,地理,山川,交通,生活,建筑,服装,音乐和舞蹈等极为宝贵的艺术和历史资料。但是,除了绘画,彩塑艺术风格和历史渊源关系,我认为敦煌的装饰图案也是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有机地,协调地衬托壁画的主体内容,装扮塑像,使整个石窟艺术更加精彩。”“这些装饰图案,还突出反映了一千多年的历程中,中国在染织,服饰,纹织,地毯,缨络佩带等工艺美术装饰方面演变,发展的成就。”(<<中国敦煌历代服饰图案>>P30,2001,10)“几何纹”是敦煌早期石窟装饰图案的一种形式,也是当时织造上的一次飞跃。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装饰图案有了重要突破,达到了很高水平。出现了飞禽,走兽图案。在色彩运用上协调浑厚,绚丽夺目,而且流行很广。在唐代,达到了繁花似锦的新阶段,并且有了独特的装饰风格。在绘制时,表现手法更为写实,也注重表现服饰材料的质感。从这一时期,由于绘画的越发精美和技艺的提高,我想这是与当时社会繁荣发展是分不开的,而对佛像的描绘和大量绘画的产生,说明了宗教,尤其是佛教对当时的人民的影响是巨大的。不仅如此,各种印花纹,花鸟纹更是中国平面设计领域中的装祯艺术中的基础。在当时,这些精美的装饰图案还流传到了日本,成为唐代终日文化艺术交流的历史见证。在中国当代社会中,我们仍可以见到受唐代敦煌壁画所影响的视觉艺术。例如奥运会的吉祥物设计,它们的头饰均取自于中国古老的传统纹样:鱼纹图案,水纹图案,莲花瓣,火焰纹样及飞鸟造型。以至在后来的民间创作中,这些纹样都成为典范。我想,这一时期的关于宗教的创作对后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有些造型和图案不仅影响了中国的艺术设计,同时在亚洲其他国家的设计领域,象是建筑中采用的图形,日本和韩国的传统服饰,家具设计等的影响范围是相当广的。第三部分:古老而独特的多民族艺术中国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除了中国的西藏地区,敦煌地区,还存在着不同类型的艺术风格。而劳动人民在创作过程中有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材料选择。在这里我想谈到的是存在于中国云南地区的一种非常特别的文化艺术—东巴文化艺术。关于东巴文化,“是纳西族古代文化中独具风采,卓有价值的一个轴心部分,因完整全面地保存与东巴教而得名。” 而东巴教,“是介乎原始巫教与发达宗教之间的过渡性宗教,它信奉万物有灵,多神崇拜,并吸收融合了苯,佛,道等宗教多元文化。”(<<东巴文化艺术>>和万宝主编,P3,1992,10)它有如图似画的象形文字和标音文字,用它撰写的经典宏富浩繁,也有多彩而规范化的种种仪式。而繁多的东巴教仪式是东巴文化艺术的主要载体,“亦是举世罕见的原始宗教典型性‘活化石’。” 在这些仪式进行过程中,“伴有粗犷奔放的古典乐舞,透过色彩缤纷的艺术场景折射出纳西人追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愿望,给人以丰富的艺术享受和精神熏陶。” (<<东巴文化艺术>>P11,1992,10)其中,有一种最古老的原始绘画艺术,叫作“木牌画”,即画在木牌上的画。一般用松木,分尖头形和平头形两种。尖头形一般画神的形象,插于神坛前。平头形画鬼的形象,插于鬼寨中。近代木牌画普遍用红,黄,蓝等颜色添加色彩,画面鲜艳,引人入胜。“而木牌画的内容因东巴教仪式的不同而有区别,以画自然神为多” 由于在作画时不打草稿,一气呵成,因此风格迥异,各领风骚。在艺术上,图画和象形文字混合使用,保留着文字起源于图画的遗迹。“有的构图上端画着日月星辰云风,中间画鬼神像,下端画祭品宝物。图像造型奇特,形貌古朴,线条粗犷,笔法豪放,自然流畅,具有先民原始艺术的特点。”(<<东巴文化艺术>>P21,1992,10)而这些木牌画的用色也与佛教壁画有共通之处,它们多为用色大胆鲜艳,所画的人物,鬼怪,神灵又与藏传佛教中的有异曲同工之处。在东巴艺术中,还有一种称作“画谱”,它是木牌画艺术发展的产物。由于木牌画用量极大,且内容庞杂,所以需要把这些形象大体固定下来,归类注名,方便应用。因此画谱往往比随手画的木牌画珍贵。再从视觉审美角度看,一卷卷的东巴经就是一册册书画集,是因为这些纳西象形文字本身就是一幅幅原始的画。除此之外,东巴文化艺术还有卷轴画,竹笔画,经书封面,都是一幅幅清新古朴,各呈异彩的装饰画。“而卷轴画是在纳西族传统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汉传佛教,道教和藏传佛教的画风画艺,特别是受元,明以来藏传佛教中的‘唐卡’的影响较为明显,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东巴文化艺术>>P119,1992,10)因此,东巴文化艺术反映了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独特的宗教文化,在艺术创作中,它与主流宗教佛教相通,是不断演变出的一种具有地域特征的宗教艺术。与今日相比,现代的东巴文化艺术的继承处于一种相对薄弱的状态,面临着失传。但是它所表达的艺术精神却是不可动摇的,它为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所带来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可以这么说,东巴文化艺术为中国民间艺术提供了丰富资源。第四部分:息息相关的民间艺术成为创作主体如果说到民间艺术,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与中国悠久的历史分不开的,其艺术涵量之浩大是举世罕见的,其各类艺术形式和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是无所不包的。而今,它已成为一种十分独特的文化现象。“中国自古以来体现在观念形态,哲学道德,文化艺术上的意识,以及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习惯,完全是自成血脉,与周围各国不同。它的视觉造型艺术,包括舞蹈,建筑,工艺,书法和绘画,雕塑等等,也完全是遵循着与西方视觉造型艺术不同的规律,发展着自己的艺术体系。”(<<中国乡土艺术>>,杨先让,杨阳,P11,2000,1)从远古时代起,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曾形成了众多的部落,它们融合发展并同化了数千年之久。中国最后形成的一个强大的汉民族,正是众多部族融合的混杂体。这就是至今以五十六个民族所组成的中华民族。当时祖先用土捏成型经火烧制而发明了陶瓷艺术,造纸术的产生又创造出了剪纸,描图,而纸和镂雕的结合又有了印刷术和木版画,佛教的传入带来了泥塑艺术和壁画艺术。从中国现有的原始艺术遗存的发现中,首先是刻画在山洞壁上或山崖上的岩画。“中国是世界上岩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乡土艺术>>P16,2000,1)在表达那些图像的同时,审美意识也逐渐产生了。但是只有相对的稳定,才有可能形成那么完美有那么多地域性的艺术现象。在这众多艺术现象的后面,“如果没有固定的哲学思想基础,也是不可想象的。这种哲学思想,就是古老的阴阳观。”(<<中国乡土艺术>>P23,2000,1)而宗教艺术,有相当一部分保留着浓郁的民间艺术审美趣味。民间艺术的创作队伍主要是不脱离劳动生产的农村妇女,是一种无保留的,开放性的活动,又与生活紧密相关。在古老的时代,艺术创造活动多为生命和生殖崇拜,消灾避难,驱鬼逐疫。例如年画,它用色鲜艳,造型饱满各异,与佛教壁画及东巴文化艺术中的神灵鬼怪用色相近。又例如木版画,“是中国古代印刷术和纸的发明应用而引申创造的一个艺术系列” 它的色调单纯而强烈,制工粗犷简练。可以说,“民间木版年画是整个中国民间美术载体中,最后派生发展出的一项极其辉煌的艺术瑰宝,是世界上独有的。” (<<中国乡土艺术>>P34,2000,1)它包括门神,年画和纸牌等。门神在造型和色彩上最具特点,吸收了庙宇门前的佛教造型并加以夸张,其严谨饱满的艺术效果胜过任何绘画艺术。中国民间美术的造型规律和艺术法则与西方有很大区别,而是以自己心中的意象,或是规整的概括,或是装饰的均衡,或是模糊的抽象,或大胆的夸张。不受视觉空间的限制,只要表现手法上需要,就都百无禁忌。关于民间美术的色彩,也不同与西方的色彩学,他们认为只有强烈的色彩才可以与大自然协调相配,他们要求精神上乐感的美化刺激。“艺术本来就是一种情感的表露,情感的表达是各式各样的。而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简直就是象征性的观念艺术”(<<中国乡土艺术>>P38,2000,1)就拿剪纸艺术来说,它是农村妇女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经验,在创作时只是表达自己心中所想,所期盼的样子。但是它所构成的装饰效果是无法比拟的,比较有名的有陕西剪纸,其中各式花纹的巧妙运用与新石器时期的花样纹相似,而且这些剪纸在图案上都各自对称,给人以整洁却又丰富的视觉效果。而大量红色的运用,符合了中国人民的审美需求。时至今日,红色在中国的视觉艺术中仍是主要角色,它已经成为了一种民族的符号,所代表的含义可以更好地表达艺术语言。此外还有面具和刺绣。其中面具文化主要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种类繁多,用途不同,其艺术造型也各异。“面具的形象大都象征一定观念的符号,艺术风格粗犷神奇,夸张原始。”) 民间面具的制作一般采用木雕,石刻,布制或陶泥,出现在巫术活动和宗教仪式中。有些属于辟邪镇宅物和装饰物,“与古代的兽面砖,兽面瓦当,盾牌上和青铜器上的兽面纹都有着密切联系,它们在中国历史中已成为人们不断创造的以恶慑恶的艺术符号的象征。” 如今的面具艺术已经成为了一种装饰艺术得到更好的发展,“中国戏曲脸谱很可能就是从社火脸谱发展而来。”(<<中国乡土艺术>>P123-124,2000,1)刺绣,由于自身工艺的特点,色彩的表现力显得尤为突出,是“民间美术诸门类色彩规律的集中体现。”(<<中国乡土艺术>>P75,2000,1) 首先是造型,多以花卉和图案花纹表现女性美和吉祥如意的祝福,寄托了她们的情感。其中,以苗族刺绣最为突出。它以苗族剪纸为底,大部分是各种龙的形象,还有各种神兽。其次是色彩,主要是原色的运用,大部分以黑为底,红色或蓝色,绿色为主调。这些刺绣,有的绣于外衣上,有的绣于枕头上或作为鞋面鞋垫等,但与民间艺术中的其他种类一样,即都是表达了创作者心中美好的祝愿与企盼,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第五部分:平面设计的多元性除了上述谈到的藏传佛教中的壁画岩画,敦煌壁画,东巴文化艺术和传统民间艺术,中国还有大大小小的不同门类的艺术形式存在着。而以此作为根基的中国平面设计,拥有极其深刻丰厚的创作资源。如今,那些古老的图腾符号,富有涵义的色彩的运用,都为创作者提供便利条件。个人见解以上
这个问题你在各大网站搜一下、一大堆、主要是不好整理。既然是毕业论文自己就要下点功夫整理一下啊。
1947年古历正月23日 出生在陕西岐山青化镇1963年16岁创作剪纸《出诊》《学文化》入编《岐山新剪纸》1965年18岁 青化农业中学毕业,考入西安美术学院附中1966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在上海、韶山、北京大串联,毛泽东第六次接见1967年 文化大革命斗批改阶段、与王百顺、刘文西户县写生1968年 同张惠民教授,扬改朝同学赴河南学习扬水才英雄事迹并创作组画。为扬水才寻找民国期间失散二十多年的妹妹。1969年 在宝鸡红旗大队学习英雄王恒德并集体创作连环画页,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并参加举办英雄事迹展览。1970年1月 西安美术学院革委会分配到麟游县文化馆工作。1971年1月-12月 在麟游县澄铭窖抓样板戏点,排出样板戏六本,县上在此召开现场会。1973年 创作油画《灯亮心红》1975年 创作年画《公社桃李》入选《陕西省年画作品展》组织麟游县文艺创作组,主持创作《新来的老石匠》(扬苗执笔)《双喜临门》(罗天执笔)获得陕西省创作奖,演出奖出版单行本,电视录像。1977年 参加市美术创作组,与王尊农合作《长征路上》、《关怀》入选《陕西省美术作品展览》1978年 创作版画《山丹丹》,发表于《宝鸡文艺》封面1979年8月11日 版画《读》发表于,《陕西日报》8 月 19日 版画《忆延安》发表于《陕西日报》并入选《陕西省美展》宣传画《海洋工程的未来》、科普连环画《海洋的秘密》入选《陕西省科普画展》获陕西省科普美术创作二等奖版画《山丹丹》入选《庆祝国庆30周年陕西省美术作品展》编辑出版《九成宫》综合文艺集1980年5月 负责编写出版《范文赏析》并设计封面、插图,装帧。版画《忆延安》发表于《群众艺术》杂志版画《大雁塔》入选《宝鸡伊犁版画联展》并发表于《伊犁日报》倡议并参与组织《宝鸡市美术作品巡展》在宝鸡市十二个县区巡回展出。同年调岐山县蔡家坡文化馆1981年 举办《春联展览》,,在蔡家坡文化馆工作版画《晨》发表于《陕西日报》版画《春曲》发表于《群众艺术》版画《晨曲》入选《庆祝建党60周年陕西省美术作品展览》版画《家乡美》发表于《陕西农民报》篆刻作品发表于《宝鸡文学》举办《陕西版画展览》主编《秦川黑白木刻选》组织举办《延安精神永放光芒》篆刻硬笔书法展同年又赴四川自贡展出、篆刻作品发表与《自贡日报》版画《家乡美》发表于《文艺报》杂志版画《艺海》发表于《宝鸡文学》、《西安晚报》版画《珍惜动物》(五幅)发表于《环境杂志》篆刻作品发表于《民兵建设》杂志1982年 调岐山县博物馆,连环画《黄鼬喊冤》发表于《陕西农业》杂志版画《晨曲》发表于《宝鸡文学》版画《春催桃李》发表于《陕西日报》入选《陕西省美协作品展》获优秀奖版画《 春曲》发表于《曲艺》杂志封面剪纸《优》发表于《民兵建设》连环画《黄鼬告状》发表于《科普文艺》剪纸《边疆女民兵》发表于《民兵建设》版画《山村人家》发表于《群众艺术》版画《赶集路上》发表于《群众艺术》版画《益鸟家燕》发表于《陕西农业杂志》版画《桃李满天下》发表于《上海团讯》封面连环画《海洋的秘密》发表于《科学美术》杂志版画《史诗》、《艺海》、《雁归来》入选《陕西省版画作品展览》、入编《陕西版画作品展》1983年 版画《雁归来》发表于《西安晚报》版画《暮归》发表于《陕西农业》杂志版画《桃李争艳》发表于《西安晚报》并入选《陕西省卫生美术摄影展览》书法参加《支援安康救灾义卖展览》,砖版画《劳动,艺术,宝库》发表于《科普文艺》参加五丈原诸葛亮庙维修工作,邀请舒同、梁伯载、扬隆山为庙上题字,请吴东魁先生作画,同时拜访张振烺、启功、孙其峰等先生。1984年 版画《赶集路上》获岐山县文化艺术优秀作品奖,篆刻作品《钱来苏诗》入选《淮海战役35周年书法篆刻展览》1984年4月19日 调入宝鸡市群众艺术馆散文《游五丈原》发表于四川《游天府》杂志论文《唐九成宫与礼泉铭碑》发表于《星期天》报故事连载《海峡追鱼》发表于《宝鸡文化》报童话,组画《老虎,狮子和牛》入选《全国第六届美术作品展》获陕西省美术创作二等奖。1985年 任宝鸡市群众艺术馆研究部主任,唱词《十唱政府政策好》发表于《陕西农业报》参与组织《宝鸡民间艺术展览》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陈列被展出,受文化部嘉奖。论文《耍社火脸谱》发表在《北京日报》《一幅有讽刺性民间术版年画——小人图》发表于《人民日报》《宝鸡社火》发表于《经济时报》《吉祥的寿鸡》发表于《陕西日报》、《宝鸡文化》《为了展出成功》发表于《宝鸡文化》《寿鸡》发表于《星期天》报论文《以权谋利者戒》发表于《陕西工人报》1986年 《宝鸡名胜三字经》发表于《宝鸡文化》、《陕西农民报》,摄影作品《社火脸 谱》让中国图片社作为广告发表筹办《陕西民间美术展》参加“杭州86中国特殊游项目交流会”,担任总体设计并出席大会。《农民书法家梁伯载》一文发表于《宝鸡民间文学》《黄镇题词五丈原》发表于《星期天》报《凤及其图案》发表于上海《美术丛刊》1986年11月11日 岐阳印社正式被批准为市级社团单位并在市军转站开会成立。《一束盛开的玫瑰》一文发表于《宝鸡日报》版画《雁归来》发表于《工人日报》、获陕西省版画荣誉奖《金戈铁马大散关》一文发表于《陕西画报》、当选为宝鸡市青年书法协会常务副主席版画《婆婆的心》入选《陕西省首届版画展》主持梁伯载先生逝世纪念会、立碑一通、由中国书协主席沈鹏题写碑文:“农民书法家梁伯载纪念碑”创办宝鸡《秦宝斋》艺术服务部,方济众、吴三大题字1987年 书法作品入选《宝鸡市第二届青年书法展览》获优秀奖创办“风翔师范宝鸡教学点美术班”招收34名学员参于《九成宫杯全国书法大赛》工作、担任组委会委员兼秘书组长“上海文化艺术沙龙协会”为特邀顾问担任《中国曲艺志宝鸡所属条目》副主编、书法作品入选《陕西省首届艺术馆美术书法作品展览》书法作品入选《丝绸之路国际书画展览》获优秀奖1988年 筹办《太白杯全国书画摄影公开赛》任秘书长,请欧阳中石题字《墨海奇珍》一文发表于《文化艺术报》书法两幅作品入选《百家书法展》《农民书法家梁伯载》一文发表于《陕西农民报》报告文学《他用甜蜜报答春天》一文发表于“陕西人民广播电台”论文《清代山水长卷--云栈图》参加《中国褒斜石门学术研究会第三届国际学术研究会》并出席研讨会报告文学《黄土换来金钥匙》(记民家艺术家胡新民访美)陕西电台配乐播出书法作品《镂金长寿字》携刻于河南神墨碑林论文《岭南书苑石门风》一文发表于《汉中日报》聘请为“中国宝鸡画院”副院长论文《召伯、甘棠树、甘棠图》一文入选《周公与古卷阿学术讨论会》书法作品入选《中国新书法大展》推荐为政协宝鸡市委员会委员、赴沈阳、盘锦、北京三地笔会主编《中青年书法家读书法》一书出版、三秦出版社出版1989年 摄影作品《市长上街写春联》发表于《宝鸡日报》获的摄影三等奖论文《苏轼书法的创新思想》入选《全国第六届苏轼研讨会》篆刻作品入选《全国印社篆刻联展》并入编作品集1990年 主编《龙泉青瓷杯全国中师书法大赛获奖作品集》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创办《石鼓》杂志、主编《论书技法诗百首》组织筹办《银母寺铅锌矿全国书画名家作品邀请展》1991年 联合浙江紫薇印社江苏苍梧印社组织全国城市印社联展、并主编《全国城市印社联展作品集》书法作品入选“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海峡两岸书画展”1992年 在福建三明市举办《曹宇书画展》、《三明日报》三明电视台全程报道,返途于浙江美术学院拜访顾生岳教授、刘江教授。倡议重修炎帝陵、书法作品入选“咏湖墨苑”并刻石1993年 当选为宝鸡市书协副主席论文《石门颂在隶书创作中的指导意义》入选《蜀道及石门石刻国际学术研究会》书法作品入选“圣泉碑林”并刻石1994年 国画《甲戌大吉》发表于《人生报》国画《五更鸡》入选《94陕西省群星美术作品展览》国画《几度沧桑》入选“陕西省美展”并发表于《陕西日报》入编《炎帝故乡书画集》举办《宝鸡—镇江金石书画联展》〉1995年 任周原文化研究会秘书长、组织陕西妇女文化艺术节在半坡文化馆开幕1996年 国画《麟山秋月》入选“中央电视台书画院画展”主办《全国名家作品展》国画《烈日当空》入选《宝鸡、汉中、陇南》三地市书画展散文《文怀沙心系宝学》发表于《宝鸡日报》国画山水入选《海内外文化名人纪念史可法殉难350周年书画展》书法作品入选《中华万岁书画金石大辞典》举办岐阳印社成立十周年暨《石鼓》杂志创办五周年大会、并举办《岐阳金石展》在北京北普陀举办《周秦文化艺术展》、中国作协主席李准题字。 应邀在广西艺术学院作《中国西部民间艺术》报告在广西南宁群众艺术馆举办《曹宇历代碑贴收藏展》、《孙倩侠剪纸展》1997年 篆刻作品入选《首届书法艺术节》创建西普陀、创办西秦美术专修学院书法入选《三都澳中国书画大展》、《周原金文名家释评书法展》、《97香港回归书画展》、《纪念周恩来诞晨百年全国书画展》与吴三大、贫恩风、雷冰等倡议“小艺术级希望工程”在省党校举办首期培训班设计并规划重修大散关1998年 传记入选《东方之子》中共宝鸡市委市政府授予“优秀文艺工作者”筹办《连接新世纪陕西版画回顾展》雕塑作品《腾升》被宝鸡县政府采用并筑于西环街中心《三凤迎宾》被凤县政府采用并筑于老城三角街中心书法作品携刻于北海市“南珠碑廊”国画《莽原无声》获“98陕西群星奖”1999年 国画《祖国万岁》入编《奋进的历程》〉画册、宝鸡市政协主编2000年 出版《孙可兴隶书联集》论文《北周七女碑赏析》获“宝鸡艺术节”三等奖书法作品入选《陕西省政协成立50周年书画展》2001年 国画《暗香浮动》入选《宝鸡市庆祝建党80周年书画展》获一等奖2003年 受聘于西京大学、任人文艺术学院教授出版《曹宇书画集》2006年 书画作品入选《纪念赵朴初诞辰百年书画展》并收藏2006年10月 美术作品入选《首届中朝美术交流大展》获一等奖11月18日 书法作品入选《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书画展》,作品发表于《赣南日报》杨建兮为《石鼓》题字2007年 赴云南采风书法入选《第五届海峡两岸书画大展》并收入作品集、获书法百强奖书法作品入选《中国新农村建设艺术展》作品入选《千禧宝典》作品集西菩陀菩萨店开工2008年《石鼓文图》创作发表于《华海报》、《宝鸡日报》、《西部建设报》获《和谐陕西2007年书画新闻人物奖》作品入编《和谐陕西文献》国画四幅发表《中国书画鉴藏》《西秦美术学院画展》在西安、宝鸡展出塑西普陀菩萨像、赴银川笔会,贺兰山、沙湖采风赴新疆库尔勒吐鲁番、乌鲁木齐等地采风参于编辑《安正中文集》《剪纸探源》一文入选“第四届国术剪纸艺术论坛”获优秀奖。《剪纸史话》获陕西省山花奖2009年 北京请文怀沙题写“西普陀四字碑”,廖静文为西普陀“天然大佛”题词赴北京联系中国书协举办九成宫全国书法大赛、编《九成宫概览》赴北京参加传统与现代对话展,看望欧阳中石、文怀沙、廖静文、吴东魁等书画家出版《石鼓堂尺牍》一书蔡家坡召开“岐阳印社第四届社员代表大会” 在蓝天宾馆召开“岐阳印社换届会议”曹宇当选为社长在深圳宝安画院举办《岐阳印社社员作品展》、《宝安日报》、《中国书法网》等报刊网站报道应邀在麟游作“九成宫文化”专行报告会赴山西灵石县参观“王家大院”、“资寿寺”,洪洞县参观大槐树、广圣寺、霍泉等名胜《古今剪纸与艺术创作》金盾出版社出版2010年 《石鼓》杂志复刊,新《石鼓》杂志为大16开、64页全彩色胶印入居麟游县,筹办九成宫全国书法大赛、任麟游“二会一赛”秘书长创意刻制“九成之宫”巨印,《宝鸡日报》《三秦都市报》专题报道2011年 深圳举办《曹宣画展》、出版《曹宣画集》编辑《石鼓堂法贴》三原举办西安美院师生联谊展、《岐阳印社书画展》2012年 《曹宇教授从艺五十周年座谈会暨师生书画展》在凤鸣岐山故地举办举办宝鸡首届篆刻艺术联展出版《宝鸡首届篆刻艺术联展作品集》编辑《石鼓堂楹联》
传统戏曲文化在高校传播的价值论文
摘要 :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经历多个朝代的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高度艺术综合性和民族特色的戏剧。传统戏曲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弘扬传统戏曲文化是每个中华儿女应担当起的重任,而高校则是传播戏曲文化非常重要的场所。通过青年大学生来对传统戏曲文化进行传承和弘扬,具有十分高的教育价值,而本文则主要对中华传统戏曲文化在高校传播的教育价值进行探讨。
关键词 :传统;戏曲文化;高校;传播;教育价值
中国传统戏曲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俨然已经发展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中的一朵奇葩,是世界上最古老且最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之一。高校是弘扬戏曲这个中华艺术之瑰宝的重要阵地。高校教育要认识到传统戏曲艺术传播的现实价值与意义,继承和发扬这门综合艺术,让大学生深入地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的水平,充分发挥传统戏曲文化在高校传播的教育价值。
中华传统戏曲文化的相关概述
中华民族的戏曲文化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戏曲文化起源于原始歌舞,具有“渊源早而形成迟”的特点。汉代时期就已经诞生了具有故事表演性和戏剧性的角抵戏《东海黄公》。在戏曲文化不断地发展过程中,唐代参军戏《踏摇娘》、北宋的宫廷杂剧《目连救母》等经典戏曲相继出现,直至北宋南渡之际,永嘉杂剧(温州杂剧)的出现才标志着戏曲艺术的真正成熟。中华传统戏曲拥有很高的国际地位,它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中华传统戏曲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豫剧、越剧、评剧、黄梅戏”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戏曲百花苑。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在传承文化,涵养道德,增强文化自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传统戏曲拥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艺术品位,这主要是因为传统戏曲具有程式化的特点。戏曲程式化是将各种源于生活的语言和动作等,通过艺术化的加工,提炼成具有舞台化的、定型化的,且具有一定规范性的技巧,具体为戏曲表演中的唱、念、做、打等。程式与生活密不可分,息息相关,是现实生活的总结和概括,也是对现实生活的虚化、艺术化,所以,程式化的语言具有观赏性,要比实际生活中的语言、动作更加优美,有内涵,有表现力。戏曲具有相当丰富的程式,而这程式主要分为两部分,即角色行当程式和表演动作程式。传统戏曲根据人物不同的特点,包括性别、年龄、性格、行业等,将戏曲舞台上的角色分为不同的行当。不同的行当对应不同的程式,在戏曲表演的各个方面都有不同的要求,表演方法也存在着不同的差异。中国传统戏曲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是脸谱。脸谱凭借着夸张而靓丽的色彩和线条,来突出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我们可以从脸谱中看出对人物的褒贬等评价,比如红脸代表了忠义宽厚,黑脸代表了正直严肃,黄脸代表了心计很深,绿脸代表了勇猛暴躁,白脸则代表奸诈多疑。
中华传统戏曲文化在高校传播的教育价值
1.中华传统戏曲文化在高校传播的艺术观赏价值
中国戏曲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中华传统戏曲文化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很多都是来自于生活中的语言、动作,然后再将这些语言、动作进行艺术加工,使得其符合舞台的表演要求。传统戏曲在舞台上的角色主要有生、旦、净、丑这四大行当,主要是根据人物的性别、年龄、性格、行业、地位等特点来划分的,不同的行当具有不同的表演风格,演员的手、眼、身、法、步的要求也不同,不同的运用构成舞台人物表演的群体,共同演绎纷繁多样的人间故事。中国戏曲文化博采众家之所长,衍变出唱腔、念白、身段、舞蹈、武打等各种表现手段。传统戏曲对于演员的要求比较严格,不但要求演员会唱念,还要求演员能做会打,必须要具有集百艺于一身的高超技艺,才能在舞台上成功塑造角色。中国传统戏曲就是靠演员的各种惟妙惟肖的表演展现戏曲艺术的魅力,使其具有极佳的观赏性。戏曲没有固定的、逼真的环境布置,时间和空间都比较自由灵活,应用完全虚拟的手法来展现。通过虚拟化的、程式化的表演,不仅为演员带来了更大的自由发挥的余地,也留给了观众更大的想象空间。在虚拟化和程式化的相互配合下,中国戏曲演绎出了极具文化韵味的形式之美。引导大学生对戏曲进行观赏,可以让大学生感受到这种形式之美,更好地发挥大学生的艺术想象力,让学生享受传统戏曲文化的美。
2.中华传统戏曲文化在高校传播的`审美教育价值
审美教育就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生活美来培养学生们正确的审美观,使其感受美、鉴赏美,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这种学习也可以带给大学生们美的享受。中国传统戏曲文化是中华民族最富有特色的文化形式,融合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艺术精华,集众家之所长,将歌、舞、剧等等表现形式融为一体,使得戏曲的表演更具有观赏性、艺术性。大学生们在观赏戏曲时能体会到民族艺术的博大精深,培养高尚的艺术趣味。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形式美赋予了艺术能够引起人们美感的形式,这种审美艺术教育主要是通过引起大学生的美感享受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中国传统戏曲有着独特的形式美,这种形式美可以影响学生们的情感,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和优化。
3.中华传统戏曲文化在高校传播的德育渗透价值
中华传统戏曲是感性的艺术,这种艺术可以深刻强烈地作用于人的意识,并且能够有效地发挥德育功能。中华传统戏曲具有优美动听的旋律、,活泼生动的唱词、丰富多变的唱腔、鲜活动人的舞台形象,能够感动学生,触动学生的情感,甚至震撼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们在欣赏戏曲艺术的同时,还可以去感受人生,感受真善美,有助于大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大学生可以通过欣赏戏曲作品来增长历史知识,了解更多悠久的中华历史文化,激发自身的民族自豪感。中华传统戏曲有很多都是以著名的历史事件为题材的,戏曲将历史题材进行艺术处理,通过特有的表演形式来展现。许多作品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和生活场景有较深刻的把握,从凡俗中挖掘出了丰富的思想内涵,表现出了深刻的情感力量,塑造了栩栩如生的感人艺术形象,这些形象光彩照人,深入人心,表达了百姓喜、怒、哀、乐等丰富的情感。这些作品所蕴含的哲理,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和道德取向,学生们通过欣赏戏曲文化可以提高辨别力,认识真善美。
结语
将中华传统戏曲文化在高校学生中传播具有非常高的教育价值,高校引导学生欣赏和传播戏曲艺术,能够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能够培养大学生的艺术鉴赏力、道德情操等,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使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做出更多贡献。
参考文献:
[1]马惠琪.中华传统戏曲艺术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价值探究[J].知识经济,2017,(14):120,122.
[2]付炜炜.浅析中国高校的戏曲艺术教育[J].大舞台,2015,(8):186-187.
[3]蒋培培.戏曲艺术在高校人格教育中的价值与实践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3.
[4]熊伟.谈中华传统戏曲文化在高校传播的教育价值[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5):57-59.
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看现代设计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体现了中华民族自身所特有的精神内涵和表征文化。在当今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形势下,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变为视觉形象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具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中国绘画、书法、篆刻及传统图形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丰富了现代平面设计表现形式和表现语言,增强了现代艺术设计的感染力,体现了现代设计的历史厚重感的同时也体现了设计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彰显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融合时代特色,对提高现代平面设计的艺术价值起了重要作用。关键词:传统文化;艺术形式;视觉形象;现代设计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先辈在漫长的岁月中向往美好、追求光明而上下求索的精神沉淀,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生命线[1]。传统的文化价值对于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度来说是巨大的资源,不仅体现为一种历史怀旧情结、历史记忆和寻找可以安慰、表现和确认自身历史性的东西,而且也体现为一种传统的人文精神和价值体系及展示某种能够体现自我、民族和国家身份的文化形象。文化是设计理念产生之源泉,背离传统文化的设计必然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然而,单纯地拷贝或间接地挪用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又将丧失艺术的感染力。因此,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的关系,将传承民族文化与发展中国特色的现代设计有机地融合,使其在现代设计中更为广泛和深入的应用,是当今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一、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文思想的意向载体,它所追求的和谐、节制、朴素和含蓄的思想是与中国传统的人文、自然、哲学观一脉相承的,是基于儒、道、释三家互补交融、兼容并蓄观念的注解。中国传统文化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独特的智慧、意境和精神,印证着中华民族内在的积养、品行和操守。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广泛而丰富,如传统的哲学思想、古典文学、书画艺术、民间艺术、园林、建筑、音乐、戏剧、饮食、茶道等等[2]。这些都是中国当代设计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中国现代设计师中,有人由于缺少传统文化知识,面对庞杂的设计资源往往会不知所措,或张冠李戴,或随意发挥。下面就以利于感知的物质属性将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进行归类。(1)建筑:华表、庙宇、古塔、寺院、园林、民宅(四合院、窑洞等)、长城、天安门、牌坊、亭、檐、木雕、砖雕、石雕等。(2)生活用品:炊具、食器、灯具、雨具、计时器、货币、化妆用具、学习用品、服饰用品等。(3)生产用具:衡器、农具、运输工具、渔具、木制工具、制陶工具、冶炼工具、织绣工具等。(4)文娱用品:戏剧用品、体育用品、博弈用具、书法、印章、国画、宠物用具等。(5)民俗用品:荷包、门神、年画、剪纸、风筝、脸谱、对联、中国结、中秋月饼等。(6)宗教礼仪用品:神器、神像雕塑、壁画、祭祀用品、占卜用品等。(7)人格化的自然:昆仑山、五岳、长江、黄河、井、黄土地、五针松、竹子、牡丹、梅花、莲花、葫芦、寿桃、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等[3]。(8)其他:兵器、刑具等。传统文化元素的这些可视形象或是人类为了生产生活创造的用具和用品,或是因无知和恐惧制造的怪异物品,或是志趣把玩的用品,或是借物抒怀的自然景象……在历史长河中都渐渐演变成中国人精神特质的典型形象,把它们作为我们视觉传达的图形语言,有着极强的民族个性。因此,追寻中国传统文化印迹,从中寻找智慧的启迪,汲取丰富的营养,才能不断充实中国现代设计艺术宝库。二、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沉淀五千多年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犹如一座巨大的宝库为现代设计者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素材。(一)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1.中国画技法的再现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线条和墨色作为中国绘画的语言表现了我们民族绘画语言独有的审美特征。中国绘画的线条充分发挥了中国毛笔、水墨及宣纸的特性,具有丰富的笔墨技法变化趣味,具有东方特有艺术美感。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就是一个传统绘画技法与现代设计思想完美结合的经典设计。会徽中奥运五环蓝、黑、红、黄、绿的典型颜色组成五角星形状,以中国手工艺品的“盘长”方式环扣在一起,在表现元素上采用了中国绘画的笔迹,暗含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用绘画笔迹组成的“同心结”或“中国结”,寓意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团结、合作和交流[4]。中国绘画元素及其表现技法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丰富了现代平面设计的表现形式和表现语言,开拓了平面设计的创作思路。2.中国画意境的再现中国绘画艺术在美学上重于营造意境,意境一般从虚灵的空间即画中之无形处(留白处)产生。中国画的留白之虚与笔墨之实交相辉映,虚虚实实,相辅相成,使绘画作品达到通体皆灵的完美境界。在现代图形设计中,为了便于形象的传播,加深读者记忆,要求设计简洁、集中、概括又意味深长。中国传统艺术中空白、虚形的表现方式已体现在许多现代设计师的作品当中。陈幼坚设计的“前卫新形象设计公司”标志中运用了中国画的技法,让观者展开想象的翅膀:红色的圆使人想起冉冉升起的太阳,上部的“一”就是太阳上空的云彩。这种图形之间奇妙的组合,在全神贯注于一个物形的同时又能注意到之外的空白处,使观众全面领略图形所要传播的信息,是现代图形创意的亮点。艺术和设计是相通的,从中国画的空灵意境到图形设计的负空间、虚拟形,再到建筑设计的简约含蓄,看不出有什么本质的不同[5]。艺术家和设计师擅长于找出一个共同的着力点:把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内涵作用于现代设计,增强设计的艺术感染力,使之带有无尽的韵味和悠远的意境。正如王国维所说:“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随之矣”。(二)书法篆刻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1.书法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宗白华先生说:“中国书法是一种艺术,能表现人格,创造意境。不像其他民族的文字,停留在作为符号阶段,而是走上艺术美的方向,成为表达民族美感的工具,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和各具个性的视觉美感,并形成了完美的审美意识。”把书法融入到设计中,丰富了视觉表达语言,提高了文化品位,更符合千百年来形成的民族审美文化定式。书法能使简约的线条生成繁复丰富的气韵之美。这种美是书法艺术形式美的灵魂。而书法线条之间的抽象之美,通过用笔的急缓、润涩、顿挫,产生音乐般的律动,洋溢在字里行间,演绎出千变万化、千姿百态的视觉艺术形象。平面设计中有不少成功的作品正是借鉴了这种用笔和书体形态,才增添了设计作品诗一般的意境,较高的文化品位与民族特色,为平面设计注入了新的血液。靳埭强设计的招贴《山》、《云》、《风》就是中国书法元素在平面设计中应用与创新的一个成功范例。作者用浓、淡墨变化的字迹来组成整个画面的形式,采用空白的底色,精心安排了水墨的浓淡变化,而且匠心独运将其字融合了甲骨文、如意纹、书法。这组招贴设计,让观众强烈感到中国书法艺术的文化魅力[3]。2010年亚运会会徽设计以草书构成申亚城市“广州”二字,点线富于动感,传达了强烈的现代城市精神、人文精神和亚运精神。草书流畅飞动的艺术特征在这里得到充分发挥,使标志图案舒展、自由、活泼、灵动,体现了时代的节奏与动感。这件标志作品堪称运用汉字书法表现形式设计的成功之作。2.篆刻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篆刻艺术是中国传统的视觉形象语言,其外部特征与内在意蕴完美结合,显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代表着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篆刻的艺术形式以其自身显著的特征,如:色彩、式样、造型、结构等。各元素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沉淀之后,成为现代平面设计艺术创作中的灵感源泉,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起着重要作用。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就是印章艺术在平面设计中运用较为成功的范列之一。这个设计之所以成功,其中最大的原因在于它体现了中国特色,寓现代于传统之中,“中国印”代表浓重、深厚的中国意蕴。印章本身的特性成为设计的一部分,它是一种诚信的象征与表现,与奥运精神相结合,体现了中国的独特文化,并恰如其分地象征着中国式的承诺。该标志图案通过单纯、简洁的图形语言,准确、生动地向人们传达出奥运信息,鲜明醒目,给人以深刻的中国印象。所以,把中国传统的文化引入到我们的设计中,使之自然融合,对提高现代设计的价值起着重要作用。(三)传统图形在现代设计中应用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文明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极具民族特色的图形。从原始时期的洞窟岩画起传统图形演变出多样又统一的格调,带有浓郁的东方民族特色。我们的传统图形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形成的,它不仅仅是对日常生活的装饰,也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物质化、对象化的图示,在这些朴素的图形背后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有着无形的宇宙观;有着更广阔、更生动的人生感悟[6]。比如吉祥图形,在我国明清以来是非常盛行的,“形必有意,意必吉祥”,百事如意以柏(百)、柿(事)、如意三种素材所组成,比喻事事称心如意;“和合二仙”源出于唐代人物,是我国传说中象征相爱的神,一持荷花一持宝盒,借荷(和)、盒(合)之形寓意象征合家团圆、婚姻美满之意。这一类还有寿星、连(莲)年有鱼、五子登科等等,这些都体现着中国农耕文明下的民生愿望,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庸思想的体现。再如太极图的格律是一种阴阳对立、相互转化的世界观、物质观,可概括为宇宙观[7]。它体现了道家哲学思想中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太极图的内敛、封闭轮回、平衡完满、和谐稳定的特征又使它可以延伸到如万字纹、回纹以及中国很多文化图形中。传统图形是借助于用一定的物象来表达一定的精神内涵与情感特征。对传统图形的应用并非拘泥于完整的形式沿袭,而是着眼于创新。将传统图形的深厚内涵和完美形式与现代设计理念结合起来达到“古为今用”,进而充分展现出独特的中国文化风采。例如,中国联通公司的标志,采用的就是源于佛教八宝中八吉祥之一的“盘长”的造型,盘长纹样的“同心结”,回环贯通的线条,象征着中国联通作为现代电信企业的井然有序、迅达畅通以及联通事业的无以穷尽,日久天长。上下相连的“心”,形象地展示了中国联通的通信、通心的服务宗旨,将永远为用户着想,与用户心连着心的服务理念。LOGO中的中国红,是蕴含着中国人几千年情结的颜色,代表热情、奔放、有活力。象征快乐与好运的红色增加了企业形象的亲和力并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与中国联通“创新、活力、时尚”的企业定位相吻合。水墨中的黑则是最具包容与凝聚力的颜色,是高贵与稳重的象征,红色和黑色搭配具有稳定、和谐与张力的视觉美感。水墨黑字体中中国红的双“i”是点睛之笔,既像两个人在随时随地沟通,体现了“让一切自由连通”的品牌精神,又在竖式组合中巧妙地构成了吉祥穗造型,强化了联通在客户心中吉祥的形象。这种吉祥寓意的完美使用,使得该设计不仅增加了企业的亲和力,更增添了丰富的文化气息。中国传统图形追求和谐、节制、朴素和委婉的思想与中国传统的人文自然观、哲学观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思想内涵和文化趣味。向往艺术生活,讲究内敛恬静,平淡天真的境界,正是传统图形被关注的重要原因之一。传统图形中蕴含的人文情趣、精神关怀使现代设计的意蕴不仅仅停留在物态设计上,而是更多地指向人与人之间递关怀的主题。三、对传统文化艺术元素现代再设的思考 对传统文化艺术元素的现代再设计应是一种现代化的转型,而决不应是生硬地照搬,简单的挪用或是随心所欲的组合。我们一方面要提高自身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水平,另一方面要结合现代设计语言、现代设计概念,从传统元素中取其形态然后再利用现代构成手段如打散、切割、错位、变异等方法,将这些提取的造型元素再进行新的设计重组,这样设计出来的作品不仅能够保留传统艺术的韵而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导致设计势必要配合当今简约生活原则及时代风尚潮流,倾向简约的个性。我们可把一些繁杂、细腻的中国传统艺术,根据需要,保留图形的韵味予以简化创新,融入于代设计。中国人民银行的标志设计即是成功的一例。设计师以春秋战国时的货币之一———布币与汉字“人”为造型元素,标志基本形态为向心式的稳定三角形。三个布币向心组合形成基本形与中心负形均为人”字,众多的“人”就有了“人民”的意义该造型动静结合、方中寓圆、简洁大方。传统文化艺术元素的再设计要有新意、有现代感,还必须在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传统艺术元素的神韵提炼出来,重新与现代形态相结合,以新的视觉形象彰显一个民族的创新活力[8]。中国典型的传统图式———太极图以S形的骨式结构体现了对立统一、永恒运动、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的意象。根据这个意象设计出的凤凰卫视中文台台标,文化底蕴深厚,体现了现代媒体的特色。借凤与凰的吉祥安康寓意,预示东西方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历史性整合重组。图形简洁凝练,极富动感。凤尾和凰尾突出开放的特点,表现出凤凰卫视“开拓新视野,传播新感受,记录新生活,创造新文化”的理念。四、结束语在现代设计作品中,往往存在着对传统文化所产生的一种亲近中的陌生,亲近是由于传统文化中历史的积淀引发的,而陌生则是由于缺乏时代的印记产生的。因此,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的运用一定要把握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结合现代的审美情趣和社会文化状况,对传统文化艺术元素进行消化吸收和深层次的再设计,使其既不失民族传统性,又不乏现代设计的时代感。设计主体也只有在深入领悟传统的艺术精神、充分认识来自现代西方的各种设计思潮的基础上,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才能打造出民族的、符合新时代的、同时又能够为国际社会所认同的现代设计。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流传久远。在现代设计中运用传统元素为平面设计的符号,表明中国的现代设计在往民族化的方向上发展。这不是一种表面上的搬用与模仿,也不是停留在对“形”的简单的挪用和堆砌上,而必须对其中的观念性意义、文化内涵予以领悟和把握,同时吸收现代设计理念,适应现代审美习惯,扩展设计思维空间,在造型、表现手法、精神内涵等方面对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加以改造、提炼、运用与创新,形成特有的、民族化的设计艺术,做到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参考文献:[1] 唐德阳.中国文化的源流[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1994:16.[2] 李学英,舒彤.中国传统图形赏析[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1994:16.[3] 杭间,何洁,靳棣强.岁寒三友[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4] 赵炬宇,赵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平面设计[J].艺术探索,2006,20(4):84-85.[5] 柳燕子.含蓄的力量———由中国传统艺术表现形式谈现代设计[J].咸宁学院学报,2005,25(2):137-138.[6] 顾林,龚继先.中国民间艺术[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18.[7] 张蓉,韩鹏杰,陆卫明.中国文化的艺术精神[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4.[8] 殷玲玲.谈传统图形在现代设计中的表现[D].苏州:苏州大学,2007.
“民间艺术”是艺术领域中的一项分类,依照字面上来看就是“某某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冠上“民间”字样,显然是要与所谓的“宫廷艺术”与“贵族艺术”等有所区隔。不过姑且不论“民间艺术”的领域有多广,其基本架构“某某艺术”的重点在于“艺术”,因此我们有必要先了解有关于艺术的含意。《辞海》(台湾中华书局)中有如下的定义:“艺术”(Art)一、广义:凡含技巧与思虑之活动及其制作,如机械、工匠、建筑、房屋之类,皆称艺术;义与技术相当。二、狭义:指含美的价值之活动,或其活动之产物;意义与美术(fine art)同。可见艺术是指学问与技术而言,也可谓是“巧艺”或“工艺”。这可从周朝的六种技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以及《周礼》郑氏注国学基本丛书中有关“百工”的记事,得知艺术本来的意义就是指“工艺”,而我们从古书中可以归纳出以下之定义:1. 工艺是指生活所必备的知识。2. 工艺是指人类制作生活用具之事。3. 工艺是指考虑材料与加工技术以人工的方式制作器物之事。4. 工艺是指熟练精巧的技术。由以上所列对于艺术的定义,再冠上「民间」而成「民间艺术」,就不难理解「民间艺术」其实就是「民间工艺」,而有别于「贵族工艺」、「机械工艺」、「产业工艺」、「美术工艺」、「现代工艺」等艺术领域。举凡在民间形成、发展并广为流传的各种通俗的传统艺术以及具有民间色彩的技术与艺能,例如传统工艺、戏曲、舞蹈、音乐、雕塑、编织、中国结、剪刻、木偶、魔术、杂技、原住民文化……等等,都属于民间艺术。“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中国皮影艺术,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颗精巧的明珠。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布幕,观看一种平面偶人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而皮影戏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场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皮影戏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它的演出装备轻便,唱腔丰富优美,表演精彩动人。千百年耒,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所以流传甚广。不仅如此,皮影戏还对国内外文化艺术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有不少新的地方戏曲剧种,就是从各路皮影戏唱腔中派生出来的。中国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原理,以及皮影戏的表演艺术手段,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也都起过先导作用。西方世界从十八世纪的歌德到后来的卓别林等世界文化名人,对中国皮影戏艺术都曾给予过高度的评价。建国后,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也曾多次以皮影戏来招待国内外宾客。然而,皮影戏艺术在遭遇“文革”劫难之后,濒危的处境至今未能扭转。至于皮影戏中人物、景物的造型与制作,却又是属于我国的民间美术范畴。它的艺术风格,在民族艺苑里也是独树一帜。它为了适应皮影戏的幕影表现形式,采取了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对人物及场面景物进行了大胆的平面化、艺术化、卡通化、戏曲化的综合处理。其脸谱与服饰造型生动而形象,夸张而幽默。或纯朴而粗犷,或细腻而浪漫。再加上雕功之流畅,着色之艳丽,通体透剔和四肢灵活的工艺制作效果,着实能使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皮影人制品(简称影人)不只是用于皮影戏的演出,而且每个人都可以用双手耍玩娱乐,还可以置于窗前或白墙之上,作为室内艺术装饰。由于皮影造型古朴典雅,民族气味浓厚,既具有艺术欣赏性又有收藏价值,所以国内外很多博物馆、收藏家、艺术工作者和皮影爱好者都藏有中国皮影。在国际交往中,也常有国人以中国皮影为上等礼品赠与国际友人。中国剪纸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据考证,从商代开始就有人用金银箔、皮革或丝织品进行镂空刻花制作装饰品,后来在公元 105 年,蔡伦改进和推广前人的经验开始大量造纸,这种镂花形式因找到了更易普及的材料从而诞生为现在的剪纸艺术。风筝风筝起源于中国,是目前世界风筝界一致公认的结论。中国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的科学家墨翟制造的,早期风筝主要是用在军事方面的,从晚唐开始逐渐被当成玩具使用,现在中国的风筝一部分还出口日本、朝鲜、欧洲等国家。剪纸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大约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而普遍受欢迎;更因它最适合农村妇女闲暇制作,既可作实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流派。剪纸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并含蕴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艺之一,其造型特点尤其值得研究。现在已发现的最早剪纸实物是南北朝墓葬中的动物花卉团花,学者们则认为可推溯到汉唐妇女使用金银箔剪成方胜贴在鬓角为饰的风俗,而虽已找到蔡伦以前的东汉纸张实物,严格意义上的剪纸恐不会早于汉朝。早期的剪纸大约跟道家祀神招魂祭灵有关,例如杜甫诗中就有“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明确记载。今日苗族仍有年节剪鬼神之形贴于牛栏或门上的巫术习俗。在过去,人们经常用纸做成形态各异的物像和人像,与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礼上燃烧,这一习俗在中国境外有时仍可见到。剪纸艺术一般都有象征意义,此外剪纸还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装饰物。现在,剪纸更多地是用于装饰。剪纸可用于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灯和灯笼等,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甚至剪纸本身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人们以前还常把剪纸作绣花和喷漆艺术的模型。熟练的民间艺人只打腹稿就直接用剪刀把纸剪成图形,专业艺人则有用刻刀在蜡板上制作者,称“刻纸”。经起稿、剪刻、粘贴、揭离、修整而成,可以一次刻透多层纸,而提高产量。剪纸因材料单薄,多用满幅铺排匀称而物像互相串连的平面构图法,形象多富装饰性,避免大块黑白,用精致花纹点缀装饰主体人物。聪明的艺人在表现“猫捕鼠”时竟创造出“鼠在透明猫腹”的奇特效果,天真烂漫的风格十分耐人寻味。平面重叠铺陈的手法不仅造成浓烈的民族风味,并且扩大了画面的容量、提高了剪纸的表现力。绝大多数剪纸都并不追求严格写实,而是群众心目中的意象的表现,例如陕西剪纸的牛,把牛身上的漩毛做极度夸张而成为牛身上的装饰花纹,既增添了视觉的动感变化,又加强了形式美感。春节习俗:舞狮子围绕着春节,几千年来形成了许多风俗习惯。有些习俗,如接神、敬天等,带有迷信色彩。随着人们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已逐渐被淘汰了,有的习俗,赋予了新的内容,如燃放鞭炮、张贴春联和年画、耍龙灯、舞狮等等,迄今仍广为盛行。舞狮子每当“爆竹一声除旧岁”时,在我国广阔的土地上,传统的舞狮活动就伴随着送暖的春风和欢乐的锣鼓,出现在城镇和农村。为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欢乐气氛。舞狮是我国一项传统的民间体育活动,起源于南北朝时代。据传,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公元466年)五月,宋朝交州刺史擅和之奉命伐林邑,林邑王范阳还使用了象军参战。这支象军由于士兵持着长矛骑在又高又大的象背上,所以使仅仅拥有短兵器的敌方,连接近它都很困难,宋军的士兵开始吃了大亏。后来,先锋官振武将军宗悫想了个办法。他说,百兽都害怕狮子,大象大概也不会例外。于是,连夜用面、麻等做成了许多假狮子,涂上五颜六色,又特别张大了嘴巴。每一个“狮子”由两个战士披架着,隐伏草丛中。他还在预定的战场周围,挖了不少又深又大的陷阱。敌方驱象军来攻,宗悫用弓放出了假狮子,这种“雄狮”一个个翻动着斗大的血口,张牙舞爪直奔大象。大象吓得掉头乱窜,宗悫又乘机指挥士兵万弩齐放,受惊的大象顿时没命地向四处奔跑,不少跌到陷井里,人和象俱被活捉。……从此,舞狮首先在军队中流行,然后传到民间。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西凉使》中就有“假面胡人假面狮,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起毛衣摆双耳……”。可见,在唐代已有类似现代的狮子舞了。为什么在春节期间人们喜欢舞狮子呢?据说,明朝初年,广东佛山地区出现了一头怪兽,每逢年岁将尽,则在佛山郊区出现,到处糟踏庄稼,残害人畜,乡农不胜其苦人们就把竹篦扎成若干头狮子模型,并涂上各种斑驳的颜色,事前布置好,当怪兽出现时,锣鼓齐鸣,群狮奋舞,一齐朝着那头怪兽进发,那怪兽惊恐万状,掉头就跑,尔后,当地乡民认为狮子有驱邪镇妖之功,有吉祥之兆。于是,每年春节打锣鼓,挨家挨户,舞狮拜年,以示消穴除害,预报吉祥之意。舞狮子,除春节外,在喜庆的日子里,也常以舞狮助兴。民间一般舞狮由两人合作扮一头大狮子(有的地区称太狮),一人扮作一头小狮子(有的地区称少狮),另一人扮武士,手拿绣球作引导,并先开拳踢打,以诱引狮子起舞。狮子随着鼓点的快、慢、轻、重,忽而翘首仰视,忽而回头低顾,忽而回首匍伏,忽而摇头摆尾,千姿百态,妙趣横生,在模仿动作上,有舐毛、擦脚、搔头、洗耳、朝拜、翻滚等动作;在技巧上,有上楼台、过天桥、跨三山、出洞、下山、滚球、吐球和采青等。竹马,一般是用竹皮或者竹篾扎起骨架,外面用纸裱糊,再经过彩绘而成。竹马分为前后两半,系于表演者的腰部,使表演者如骑马状。山西晋城市的阳城县,则是用中式大裆裤填满于草,一头作马首,一头作马尾,白裤腰是表演者的坐骑部位,外加马头,人称之为“裤马”。跑竹马,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闹“红火”时活动于广场或街头巷尾。山西省各地参加跑竹马表演的人数不等,活动形式也有一定程度的不同。中国民间艺术剪纸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根据考古其历史可追朔到公元六世纪,甚至更早。在过去,人们经常用纸做成形态各异的物像和人像,与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礼上燃烧,还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装饰物。现在,剪纸更多地是用于装饰,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甚至剪纸本身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剪纸不是用机器而是由手工做成的,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剪刀剪和刀剪。顾名思义,剪刀剪是借助于剪刀,剪完后再把几张(一般不超过8张剪纸粘贴起来,最后再用锋利的剪刀对图案进行加工。刀剪则是先把纸张折成数叠,放在由灰和动物脂肪组成的松软的混和体上,然后用小刀慢慢刻划。剪纸艺人一般是竖直握刀,根据一定的模型将纸加工成所要的图案。和剪刀相比,刀剪的一个优势就是一次可以加工成多个剪纸图案。剪纸作为一门民间艺术,在中国各地广为流传,其中又以蔚县剪纸最为著名。蔚县剪纸,有悠久的历史。蔚县剪纸的特点,主要集中在“三分刀工七分染”上。它的工艺流程别具一格,第一步是“熏样”,即把原纸样或设计的草图,帖在一张白纸上,然后点燃蜡烛进行烟熏,使其在白纸上留下一个清晰“黑样”。现在这道工艺人们已采用晒图的方法。第二步是“闷”,就是将刻窗花用的宣纸剪成将要刻制的画幅大小,因为剪纸层数一般是三十到五十为宜,所以要用水淋湿,用手压实,使之形成一个整体,以待刻制。第三步是刻制。蔚县由剪纸剪刀换成刻刀,其优点不仅在于生产的数量多,更主要的是,刻刀能更好的发挥艺人的艺术思想,刻起来随心所欲,花样翻新。在艺人的手上,刻刀灵活得象笔一样。刻刀有单刀、三角刀、圆口刀之分。刻制时以阴刻为主,兼有阳刻或阴阳结合的方法,使得作品玲珑剔透,层次分明。第四步是着色,艺人们的行话叫点染。点染所用的颜色要事先用酒调合,因为剪纸的原料是宣纸,用酒调色可以使色彩浸润而不渗透,色彩效果极佳。回答者: 我可心碌碌 - 二级 2009-12-28 20:01检举 中国民间艺术剪纸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根据考古其历史可追朔到公元六世纪,甚至更早。在过去,人们经常用纸做成形态各异的物像和人像,与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礼上燃烧,还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装饰物。现在,剪纸更多地是用于装饰,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甚至剪纸本身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剪纸不是用机器而是由手工做成的,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剪刀剪和刀剪。顾名思义,剪刀剪是借助于剪刀,剪完后再把几张(一般不超过8张剪纸粘贴起来,最后再用锋利的剪刀对图案进行加工。刀剪则是先把纸张折成数叠,放在由灰和动物脂肪组成的松软的混和体上,然后用小刀慢慢刻划。剪纸艺人一般是竖直握刀,根据一定的模型将纸加工成所要的图案。和剪刀相比,刀剪的一个优势就是一次可以加工成多个剪纸图案。剪纸作为一门民间艺术,在中国各地广为流传,其中又以蔚县剪纸最为著名。蔚县剪纸,有悠久的历史。蔚县剪纸的特点,主要集中在“三分刀工七分染”上。它的工艺流程别具一格,第一步是“熏样”,即把原纸样或设计的草图,帖在一张白纸上,然后点燃蜡烛进行烟熏,使其在白纸上留下一个清晰“黑样”。
京剧脸谱的艺术特征及其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摘要:京剧脸谱是京剧人物角色的面部绘画,具有较强的装饰性和形式美感。中国的脸谱艺术设计又承袭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来源于现实生活却是对现实生活的夸张表现。了解京剧脸谱的审美特征和表现手法,从艺术造型和内在精神上探索脸谱元素对平面设计的意义和启迪。关键词:戏曲文化;脸谱艺术;现代平面设计一、京剧脸谱的发展历史和文化内涵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众多的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中,有一种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于一体的舞台艺术——中国戏曲。京剧,又称“皮黄”,是中国戏曲中的一种,它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时有“国剧”之称。所谓戏曲脸谱是指戏曲人物角色行当中“净”行的面部绘画。京剧脸谱吸收了微、汉、昆、戈、梆等古老剧种脸谱的长处,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比较完整的脸谱系列,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京剧脸谱从戏剧的角度来讲,它是性格化的:即通过脸谱的造型和颜色、图案,开宗明义地告诉欣赏者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和道德伦理特征。从美术的角度来看,它是图案式的:在色彩上,脸谱有其特有的色彩体系,对色彩运用有一定内容和含义;在图案上,它丰富多变,大体上分为额头图,眉型图,眼眶图,鼻窝图,嘴叉图,嘴下图,每个部位的图案变化多端,有规律而无定论;在描绘着色方式上有揉,勾,抹,破四种基本类型。不同色彩、图案、描着方式构的变化组合形成脸谱谱式,大致可分为整脸、三块瓦脸、十字门脸、六分脸、碎脸、歪脸、象形脸等。本论文主要从京剧脸谱的美术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二、京剧脸谱的艺术特征(一)脸谱色彩京剧脸谱是戏曲脸谱中用色最多的剧种,它的色彩运用十分讲究,用不同的颜色搭配以求美观,同时塑造戏曲人物性格特征,所以色彩在脸谱中不仅有视觉的愉悦之情,也有精神上的传达之意。人物脸谱的色彩最初只有红、黑、白三种,为了明确表现戏剧人物的性格,又在原有的三色上衍生出黄、蓝、紫、绿、金、银等,这些色彩将写实与象征融合在一起,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一张脸谱中用色众多,一般以一种颜色为主色,它是角色性格和品质的标识,其余颜色为辅助色,起到装饰效果。中国人自古有着红色情结,传统观念中与喜庆、温暖、冲动联系起来,它在脸谱艺术中象征忠义、耿直、有血性,积极热诚,红脸角色一般为赤胆忠心、忠勇正直的人,典型代表有关羽、黄盖。黑色带给人的心理感受是神秘和危险,被人认为是一种消极而沉重的色彩,充满不可知和不确定性,它代表性格严肃,不苟言笑,如包公。白色象征阴险疑诈,树立反面形象,如曹操。其余色彩在脸谱艺术中都有自己的性格特征,如蓝色喻意刚强骁勇,桀骜不驯;紫色表现肃穆稳重,富有正义感;绿色表现勇猛、莽撞;黄色暗示凶狠残暴;金银两色象征威武庄严,表现神仙一类角色。(二)脸谱描着方式脸谱描绘着色方式分为:揉,勾,抹,破四种基本类型。不同的描着方式产生不同的脸谱效果,恰当选用有助于戏曲人物性格的塑造。揉脸是用手指将颜色揉满面部,整色为主,概括出眼目口鼻的轮廓,再加重五官纹理实现。这种描着方式给人带来凝重威武的感觉,是一种十分古老的描染手段。它像真性高,大多是还原小说、评书所描述的人物,如《三国演义》中关羽所揉的红脸。勾脸是指先用毛笔勾画眉目面纹,绘出各种图案后填充色彩,这种方式变化性大,可以让脸谱看上去色彩斑斓、内容丰富,贴金敷银后更显五光十色、华丽无比,如《西游记•金钱豹》中的金钱豹。抹脸是用毛笔蘸白粉或浅色颜料把脸涂抹成白色,可以是整张脸也可是局部,以涂粉于面来表示不以真面目示人,突出奸诈狡猾之性,是一种饰伪性脸谱,又称粉脸,如《三国演义》的奸雄曹操。破脸是用揉、勾、抹得描着方式绘出左右图形不对称的脸谱,形容面貌丑陋或性格反面,是一种以贬意为主的脸谱。(三)脸谱图案脸谱图案非常丰富,大多都取形于现实生活中的某物象,然后加以夸张表现,使其图案化、装饰化。脸谱图案大体上分为额头图,眉型图,眼眶图,鼻窝图,嘴叉图,嘴下图。一般脸谱的谱式是将眼睛、额头和两颊画成蝙蝠,蝴蝶或燕子的翅膀状,夸张表现嘴和鼻子,制造出所需的脸部效果。拿眉型图的绘制来说,可根据戏剧人物性格来设计出柳叶眉、螳螂眉、飞蛾眉、火焰眉、云纹眉、剑眉、宝刀眉、寿字眉等等形形色色的眉毛样式,这些眉毛,既有一定的生活依据,又在现实原形的基础上夸张化,使其充满浓郁的装饰趣味和形式美感。脸谱图案的设计往往是为了还原表现小说或评书所描述的人物,辅助塑造角色性格特征,增加人物角色的记忆点。如包拯清正廉洁,黑额头上有白月牙;赵匡胤的龙眉表示为真命天子;雷公脸谱中有一雷电纹等等。这些脸谱图案变化多端,极为丰富,具有较强的装饰性可趣味性。脸谱艺术非常讲究章法,将点、线、色、形有规律地组织成装饰性的图案造型,不同色彩、图案、描着方式构的变化组合形成脸谱谱式,大致可分为整脸、三块瓦脸、十字门脸、六分脸、碎脸、歪脸、象形脸等。三、京剧脸谱艺术表现手法对现代平面设计的意义现代平面设计艺术是视觉传达艺术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因为受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和新观念的介入,现代平面设计趋于多元化,因此产生了新的设计需求。基于京剧脸谱装饰性显得非常突出,具有相对独立的欣赏价值和审美意义,已广泛运用到现代平面设计上,远远超出了舞台应用的范围,出现在招贴设计、标志设计、服装设计领域中,展示了它较强的生命力。在现实设计中,可根据脸谱的艺术特征提炼出对现代平面设计有意义的元素加以创新,如提炼脸谱的色块进行抽象化,形成装饰性强且具有脸谱特征的图案运用到书籍装帧或服装设计上,具有传统艺术和现代气息交融的设计效果。根据脸谱图案提炼出丰富多变的脸谱图案,以线条概括,可运用到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标志设计中,它不仅仅要对传统脸谱进行引用,而且是对中国文化艺术精神的继承。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文化开始以这种更快更新的渠道传播,在设计领域中,计算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们在进行脸谱艺术设计时,可借助计算机将不同谱式的脸谱矢量化,如QQ表情那样,创新设计出一系列趣味性强的个性脸谱,用颜色、图案的组合塑造性格和表情状态,如整脸、三块瓦脸、十字门脸、六分脸、碎脸等都可作为性格识别标志。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是将脸谱文化融入到现代设计理念的一种方式,使脸谱艺术与现代设计接轨,了解这种传统文化的人也会更多。四、结束语目前,脸谱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还处在初级阶段,在一些平面设计作品中,几乎是一种对脸谱式样的简单搬用和脸谱尺寸的简单缩放,生搬硬套的痕迹随处可见,这样使得脸谱艺术在现代平面设计中丧失了时代个性。因此,对京剧脸谱艺术的研究意义与目的在于寻找脸谱艺术中色彩、图案、旋律等与现代平面设计元素的契合点,在此基础上将传统的脸谱文化揉进现代设计的观念里进行创新设计,使脸谱艺术在当今时代中更加鲜活,同时让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借助平面媒介得到真正的弘扬和继承。参考文献:[1]程宇宁.从京剧脸谱看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觉符号意义[J]. 湖南社会科学2004,(3)[2]焦继顺.京剧脸谱符号文化特点解析[J].四川戏剧 2007,(05)
脸谱是一种中国戏曲内独有的、在舞台演出中使用的化妆造型艺术。从戏剧的角度来讲,它是性格化的;从美术的角度来看,它是图案式的。在漫长的岁月里,戏曲脸谱是随着戏曲的孕育成熟,逐渐形成,并以谱式的方法相对固定下来。脸谱是中国戏曲独有的,不同于其它国家任何戏剧的化妆。戏曲脸谱有着独特的迷人魅力。脸谱与服装的配合构成了舞台上净、丑角人物的外观,再配合唱、念、做、打的表演就形成了舞台上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唤起观众的心理共鸣。眼睛、面部是情绪、心理的窗户,因此脸谱是观众的视觉中心,脸谱对唤起观众审美心理的美感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是,有收藏价值
Peking Opera styles of makeup is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the feudal ethical values and aesthetic view of the product, is China's most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facial makeup form, high abstraction, stylized adornment language reflects the ancients outlook, values and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view.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Peking Opera styles of makeup element in the design of innovation and font is very important.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Peking Opera styles of makeup element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e method in the typeface design. Try to Chinese traditional elements and the typeface design to extend a combines new font design work. Make facebook in the modern age of art more fresh, and let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opera by plane media culture really carry forward and inheritance.关键词Peking Opera styles of makeup font design adornment language
Rough analysis to the creative expression in the typeface design on the facial makeup in Beijing operaAbstract: Peking Opera styles of makeup i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dentity, is the feudal ethical concept of value and aesthetic products, is our country strong ethn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acial makeup, highly abstract, stylized decorative language reflects the ancient world outlook, values and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Beijing Opera elements in typeface design innovation is also very important. This article mainly summarized the Peking Opera elements in typeface design method. Trying to Chinese traditional elements and typeface design integration and extension of new typeface design work. The facial makeup art in the modern era of more fresh, while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ese opera with plane media to get the real development and word: Peking Opera styles of makeup typeface design adornment languag
京剧脸谱的学问就是它是跟我国的戏曲行业同时发展的,而且是密不可分的,而且我国的脸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红色的脸谱代表勇敢耿直,白色的脸代表阴险狡诈,黑色的脸代表正直,铁面无私,黄色的脸代表骁勇善战。
京剧中的脸谱是根据不同人的人物外貌、性格特点而设定的。脸谱红色一般代表忠勇侠义多为正面角色;红色其他表示有讽刺意义,是假好人;黑色一般则代表着直爽,刚毅勇猛而智慧;黑色其他则表示,阴阳中的应用于鬼魂;绿色表示,刚勇、强横、暴躁;黄色表示凶残、阴险工于心计;紫色表示威严、果断;粉红色表示年长。
写一些脸谱的颜色对应的性格:白的奸诈,黑的公正,黄的勇武,红的忠心,(刘喜也是红的,为了讽刺他是奸臣,)还有些特殊的,后翌脸谱上有九个太阳,郑子明因破相是歪脸等等。
京剧脸谱的艺术特征及其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摘要:京剧脸谱是京剧人物角色的面部绘画,具有较强的装饰性和形式美感。中国的脸谱艺术设计又承袭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来源于现实生活却是对现实生活的夸张表现。了解京剧脸谱的审美特征和表现手法,从艺术造型和内在精神上探索脸谱元素对平面设计的意义和启迪。关键词:戏曲文化;脸谱艺术;现代平面设计一、京剧脸谱的发展历史和文化内涵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众多的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中,有一种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于一体的舞台艺术——中国戏曲。京剧,又称“皮黄”,是中国戏曲中的一种,它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时有“国剧”之称。所谓戏曲脸谱是指戏曲人物角色行当中“净”行的面部绘画。京剧脸谱吸收了微、汉、昆、戈、梆等古老剧种脸谱的长处,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比较完整的脸谱系列,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京剧脸谱从戏剧的角度来讲,它是性格化的:即通过脸谱的造型和颜色、图案,开宗明义地告诉欣赏者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和道德伦理特征。从美术的角度来看,它是图案式的:在色彩上,脸谱有其特有的色彩体系,对色彩运用有一定内容和含义;在图案上,它丰富多变,大体上分为额头图,眉型图,眼眶图,鼻窝图,嘴叉图,嘴下图,每个部位的图案变化多端,有规律而无定论;在描绘着色方式上有揉,勾,抹,破四种基本类型。不同色彩、图案、描着方式构的变化组合形成脸谱谱式,大致可分为整脸、三块瓦脸、十字门脸、六分脸、碎脸、歪脸、象形脸等。本论文主要从京剧脸谱的美术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二、京剧脸谱的艺术特征(一)脸谱色彩京剧脸谱是戏曲脸谱中用色最多的剧种,它的色彩运用十分讲究,用不同的颜色搭配以求美观,同时塑造戏曲人物性格特征,所以色彩在脸谱中不仅有视觉的愉悦之情,也有精神上的传达之意。人物脸谱的色彩最初只有红、黑、白三种,为了明确表现戏剧人物的性格,又在原有的三色上衍生出黄、蓝、紫、绿、金、银等,这些色彩将写实与象征融合在一起,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一张脸谱中用色众多,一般以一种颜色为主色,它是角色性格和品质的标识,其余颜色为辅助色,起到装饰效果。中国人自古有着红色情结,传统观念中与喜庆、温暖、冲动联系起来,它在脸谱艺术中象征忠义、耿直、有血性,积极热诚,红脸角色一般为赤胆忠心、忠勇正直的人,典型代表有关羽、黄盖。黑色带给人的心理感受是神秘和危险,被人认为是一种消极而沉重的色彩,充满不可知和不确定性,它代表性格严肃,不苟言笑,如包公。白色象征阴险疑诈,树立反面形象,如曹操。其余色彩在脸谱艺术中都有自己的性格特征,如蓝色喻意刚强骁勇,桀骜不驯;紫色表现肃穆稳重,富有正义感;绿色表现勇猛、莽撞;黄色暗示凶狠残暴;金银两色象征威武庄严,表现神仙一类角色。(二)脸谱描着方式脸谱描绘着色方式分为:揉,勾,抹,破四种基本类型。不同的描着方式产生不同的脸谱效果,恰当选用有助于戏曲人物性格的塑造。揉脸是用手指将颜色揉满面部,整色为主,概括出眼目口鼻的轮廓,再加重五官纹理实现。这种描着方式给人带来凝重威武的感觉,是一种十分古老的描染手段。它像真性高,大多是还原小说、评书所描述的人物,如《三国演义》中关羽所揉的红脸。勾脸是指先用毛笔勾画眉目面纹,绘出各种图案后填充色彩,这种方式变化性大,可以让脸谱看上去色彩斑斓、内容丰富,贴金敷银后更显五光十色、华丽无比,如《西游记•金钱豹》中的金钱豹。抹脸是用毛笔蘸白粉或浅色颜料把脸涂抹成白色,可以是整张脸也可是局部,以涂粉于面来表示不以真面目示人,突出奸诈狡猾之性,是一种饰伪性脸谱,又称粉脸,如《三国演义》的奸雄曹操。破脸是用揉、勾、抹得描着方式绘出左右图形不对称的脸谱,形容面貌丑陋或性格反面,是一种以贬意为主的脸谱。(三)脸谱图案脸谱图案非常丰富,大多都取形于现实生活中的某物象,然后加以夸张表现,使其图案化、装饰化。脸谱图案大体上分为额头图,眉型图,眼眶图,鼻窝图,嘴叉图,嘴下图。一般脸谱的谱式是将眼睛、额头和两颊画成蝙蝠,蝴蝶或燕子的翅膀状,夸张表现嘴和鼻子,制造出所需的脸部效果。拿眉型图的绘制来说,可根据戏剧人物性格来设计出柳叶眉、螳螂眉、飞蛾眉、火焰眉、云纹眉、剑眉、宝刀眉、寿字眉等等形形色色的眉毛样式,这些眉毛,既有一定的生活依据,又在现实原形的基础上夸张化,使其充满浓郁的装饰趣味和形式美感。脸谱图案的设计往往是为了还原表现小说或评书所描述的人物,辅助塑造角色性格特征,增加人物角色的记忆点。如包拯清正廉洁,黑额头上有白月牙;赵匡胤的龙眉表示为真命天子;雷公脸谱中有一雷电纹等等。这些脸谱图案变化多端,极为丰富,具有较强的装饰性可趣味性。脸谱艺术非常讲究章法,将点、线、色、形有规律地组织成装饰性的图案造型,不同色彩、图案、描着方式构的变化组合形成脸谱谱式,大致可分为整脸、三块瓦脸、十字门脸、六分脸、碎脸、歪脸、象形脸等。三、京剧脸谱艺术表现手法对现代平面设计的意义现代平面设计艺术是视觉传达艺术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因为受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和新观念的介入,现代平面设计趋于多元化,因此产生了新的设计需求。基于京剧脸谱装饰性显得非常突出,具有相对独立的欣赏价值和审美意义,已广泛运用到现代平面设计上,远远超出了舞台应用的范围,出现在招贴设计、标志设计、服装设计领域中,展示了它较强的生命力。在现实设计中,可根据脸谱的艺术特征提炼出对现代平面设计有意义的元素加以创新,如提炼脸谱的色块进行抽象化,形成装饰性强且具有脸谱特征的图案运用到书籍装帧或服装设计上,具有传统艺术和现代气息交融的设计效果。根据脸谱图案提炼出丰富多变的脸谱图案,以线条概括,可运用到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标志设计中,它不仅仅要对传统脸谱进行引用,而且是对中国文化艺术精神的继承。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文化开始以这种更快更新的渠道传播,在设计领域中,计算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们在进行脸谱艺术设计时,可借助计算机将不同谱式的脸谱矢量化,如QQ表情那样,创新设计出一系列趣味性强的个性脸谱,用颜色、图案的组合塑造性格和表情状态,如整脸、三块瓦脸、十字门脸、六分脸、碎脸等都可作为性格识别标志。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是将脸谱文化融入到现代设计理念的一种方式,使脸谱艺术与现代设计接轨,了解这种传统文化的人也会更多。四、结束语目前,脸谱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还处在初级阶段,在一些平面设计作品中,几乎是一种对脸谱式样的简单搬用和脸谱尺寸的简单缩放,生搬硬套的痕迹随处可见,这样使得脸谱艺术在现代平面设计中丧失了时代个性。因此,对京剧脸谱艺术的研究意义与目的在于寻找脸谱艺术中色彩、图案、旋律等与现代平面设计元素的契合点,在此基础上将传统的脸谱文化揉进现代设计的观念里进行创新设计,使脸谱艺术在当今时代中更加鲜活,同时让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借助平面媒介得到真正的弘扬和继承。参考文献:[1]程宇宁.从京剧脸谱看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觉符号意义[J]. 湖南社会科学2004,(3)[2]焦继顺.京剧脸谱符号文化特点解析[J].四川戏剧 2007,(05)
大家好,我是京剧脸谱。
各路朋友,老少爷们儿,请听咱说一说……瞧,咱刚一张嘴就有人说咱是北京天桥的把式。这呀,也难怪,咱的名儿就叫京戏脸谱,咱和京戏分不开,京戏又怎能和北京城分开呢?
咱和京戏的交情可算深到家了。自打一有京戏,咱就跟着他,无论风吹雨打,总和他相依为命,形影不离,也算“铁”了!
嗨!说起来呀还真有些感慨:当年老百姓是真爱听京戏也就喜欢上了咱。好多的“票友”都磨着演员们给他们“勾勾脸”,即把咱画到脸上来过过戏瘾。可在过去,唱戏的是下九流,咱呢,也跟着“掉价儿”。今儿不同了,京戏是国粹,咱也就成了艺术珍品——扬眉吐气了!
今儿个,咱就大大方方地介绍自己。京戏的角儿分生、旦、净、末、丑,咱呢也就分成了这几类。
你瞧,那鼻梁子上总有片白的脸不是挺逗人吗?那是丑角的脸,也叫“小花脸”。“小花脸”又分文丑与武丑,模样差不多。
像那些演生角的,咱就得变变,因为他们有老生、小生和武生(末角儿算老生一类)。这些角儿的脸可不像“小花脸”, 得通过脸的不同显示出岁数、性格、人物的不同。净角儿呢,称“花脸”,都是些性格粗暴或刚烈的人物,咱要是千人一张脸,那就没什么劲了。说实在的,咱的真正魅力还就在净角儿上。您不是总也忘不了豹头环眼的张飞,脸墨黑、额上一弯明月的包公,红胡子蓝脸的混世魔王程咬金,蚕眉凤目、面如重枣的关云长吗?
凡是在您心中留有印象的戏剧人物,除了演员的表演之外,还不是咱在“装门面”?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说到旦角儿,她们分青衣、花旦、花衫、老旦、刀马旦、武旦。这些角儿的演员本身就天生丽质,咱再大显身手,就更使她们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让您流连忘返。
无论是谁,想要画画咱,也得琢磨一番。虽然看了现成的谱儿,若不根据演员本身的脸型和模样,画出来就不像。对于演员来讲,你行头再好,作派再棒,脸要是不像呀!总好像张僧繇没给龙点上眼睛。
像“花脸”(净角儿)就得剃个光头,因为这脸得勾到头颅的中缝处。否则一戴上行头,总让您觉着是个窄脑门儿,显不出豪气。如果要勾个山大王的脸,得上面稍窄下面稍宽,就是常说的“倒大脸”,否则显不出霸气。
若是花旦,不连鼻翼,不贴鬓发,您就会看见一张扁鼻梁的大脸盘儿,显不出秀气。
所以说,咱也不简单,还有那么一套。可是这些不是一句半句说得完的,只能给您说个皮毛。
现在,连外国人都对京戏感了兴趣。咱也跟着沾光,一下子身价百倍,正所谓“越具民族性,就越有世界性”。可咱心里边儿总有个缺憾,那就是现在的青少年喜欢京戏的不多,喜欢咱的就更少。
咱多希望青少年朋友们能热爱国粹,千万别丢了老祖宗传下来的宝呀!因为咱毕竟还是中国人创造的。
脸谱,是根据某种性格、性情或某种特殊类型的人物为采用某些色彩的。红色有脸谱表示忠勇士义烈,如关羽、妾维、常遇春;黑色的脸谱表示刚烈、正直、勇猛甚至鲁莽,如包拯、张飞、李逵等;黄色的脸谱表示凶狠残暴,如宇文成都、典韦。蓝色或绿色的脸谱表示一些粗豪暴躁的人物,如窦尔敦、马武等;白色的脸谱一般表示奸臣、坏人,如曹操、赵高等。
中国传统戏曲的脸谱,是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程式。一般应用于净、丑两个行当,其中各种人物大都有自己特定的谱式和色彩,借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使观众能目视外表,窥其心胸。因而,脸谱被誉为角色“心灵的画面”。
脸谱的演变和发展,不是某个人凭空臆造的产物,而是戏曲艺术家们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对生活现象的观察、体验、综合,以及对剧中角色的不断分析、判断,作出评价,才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艺术手法。
中国戏曲理论家翁偶虹曾撰文说:“中国戏曲脸谱,胚胎于上古的图腾,滥觞于春秋的傩祭,孽乳为汉、唐的代面,发展为宋、元的涂面,形成为明、清的脸谱。在戏曲形成之后,脸谱与面具仍然交替使用。最明显的贵州的‘地戏’,江西、安徽的‘傩戏’,西藏的‘藏戏’,无论生旦净丑,都戴面具,每剧多至百余,少者亦须数十。‘南昆’里的神仙鬼怪,一般均戴面具,并不勾画脸谱。京剧是具有全国性的大剧种,大量发展脸谱,可是加官、财神、魁星、土地、雷公,仍戴面具。从脸谱、面具的混合使用与脸谱谱式的由简至繁,可以看出中国戏曲累递发展的轨迹。”
星期天,我在家做语文《新课标同步练习》,我读了一篇文章——《青春无美衣》,让我感慨良深。
这篇文章主要讲作者倔强,不服输的个性,让作者在别人看不起自己的时候,没有自嘲,反而因此而奋起。她就是在逆境中成长起来的。
文章中,最具有哲理性的句子是“青春无美衣,我并不遗憾”。漂亮的衣服可以把女孩子们装扮成一朵花,而我曲折的经历赋予我坚韧、纯朴、勤奋的品质,会使我成为一棵树。
花总有凋谢的时候,而松树却可以长青。 是的,一个人可以凭自己的容貌和家境让人羡慕不已,而当你无法拥有这一切的时候,你只能凭自己的努力赢得别人的尊重,否则,你就会永远被人看不起!容貌并不能够代表你所有的一切,它只不过是你的外表,它就是所谓脸的美,但就算你有了漂亮的脸蛋又能怎样呢?只是会有更多的人喜爱这美丽的外表。
以前我们班有一个女生长得很丑,班里很多人都不搭理她,都有些讨厌她,有些人还会骂她。而她好像还不明白青春无美衣其中深刻的道理,对自己不好,对自己更没信心,对自己只有自卑。
虽然她没有美丽的脸,没有漂亮的外表,但他还有一颗对人真诚、善良的心。有人伤心,有人哭了,她如果认识你,她一定会上前问你为什么哭?怎么了?和这个恰恰相反的人,及少部分都有可能美丽的脸蛋,但却不知道其中暗藏了多少心机。
金絮其外,败絮其内。也许他们也会慰问在哭着的你,可心里却早已笑开了花。
你的脸,你的容貌是父母给的,就算你去做整容手术,那也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只有靠自己,才能铸就成更辉煌的一页。
记住一句:青春无美衣. 冷眼看“面具” 屈凝 小时候.最喜欢看川剧中的“变脸”,那台上的演员能在瞬间变换出许多的脸。令人心驰神往,感叹不已。
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那“变脸”便停留在回忆的空间里。后来也见过许多的类似“变脸”的面具,但却没有了小时候的那种新鲜感和亲切感。
面具已越来越多地走进人们的生活,随处可见活生生的面具。舞台上的道具,小弦手中的玩具……处处都少不了它。
一提起它,小孩子的脸上便多了几分欢笑,因为它实在是吸引人。 但是,还有一种面具也逐渐走入人们当中,他看不见摸不到,只能用心去感受。
这就是人人谈及人人都摇头的“假面具”。 “假面具”的诞生无疑是人类的一种灾难,它只会教人去学习如何虚伪,所以人们又称它为“人情杀手”。
现如今的社会几乎每人都戴“假面具”.可殊不知这样不仅仅自己活得太累,而且也伤害了别人的感情。一旦戴上这张面具,人人都会变得冷酷无情. 真实的面具改变的只是人的面貌,而虚伪的面具往往改变的是人的心灵。
在这张面具里所包裹的是被丑化了的灵魂,一颗被污染的心。虚伪的人永远只会以“假面具”的形式出现在人群中。
现在的面具已变成了虚伪的代名词。体味世态炎凉,倾听秋风落雨,这个世界本来就存在尔虞我诈、互相争夺,这是我们旁观者再怎么捶胸顿足也改变不了的事实。
关于“脸”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小时候,看电影《林海雪原》,一眼就认出了穿匪服,说匪话,深入坐山雕老巢的杨子荣。
他身上透出的正气与威仪,逼迫着我少小的心灵,让我明白,好人自有好人的形象,无需表白与标榜,冥冥间就会闪射出来。 虽然,“人可以衣装,佛可以金装”,通过外在的包装会改变形象,但内在的、骨子里的“底气”仍是无法包装的。
还记得陈佩斯和朱时茂演的小品《主角和配角》,陈佩斯抢演朱时茂的主角八路军,让朱时茂演配角汉奸,然而不管陈佩斯怎么穿那身八路军军服,举手投足间流露的尽是匪气与歪气,而朱时茂哪怕穿一身汉奸服装,给人的感觉也是打入汉奸队伍的“地下党”。 这就是形象。
无需装饰,举手投足间,一颦一笑中,自然而然流露出为人、人品、身份。这有些象京剧中的脸谱,尖眉子菜刀脸,脑门勾个圆光是弄权害人的宦官;圆形眼花鼻窝,脑门上一个红色舍利圆光是僧人。
就连脸谱色彩也有固定的形象意义,红表忠勇,黑表刚直,白表奸邪,黄表阴狠。观众只需要看一眼脸谱就能明白舞台形象的性格、品格、身份甚至地位。
脸谱是观众对舞台人物形象的一种认同。 这种认同也由舞台渐渐深入到日常生活,人们凭借生活经验,将一类类人的形象脸谱化。
颐指气使,爱理不理是官吏;左顾右盼,看人说话是商人;步履矫健,一脸威仪是军人;温文尔雅,谈吐得体是教师;卷着裤腿,脸色黝黑是农民……而后,又根据这些“形象化脸谱”去判别、衡量身边的人,从而确定如何与其交往、合作。 有一回,我去一所学校找同学,按照门卫老师的要求,办好了一切手续,然而就在我准备进校的时候,门卫老师又突然叫住了我,神色慌张地问我是哪个学校的,来这里干什么,我详细地告诉了他,但门卫老师一会低头看看我填的单子,一会又朝我脸上、身上直看,一定要我拿出可确定身份的凭证,不然还是不能进学校。
好不容易等到一个熟人,好说歹说,给作了担保,才进了学校。身后,门卫老师还和我的熟人嘀咕:“这人一脸流气,头发老长,我哪敢放进去?有事,你可要负责!……” 我才明白,原来是我的“形象。
脸谱艺术欣赏—脸谱艺术综述 中国京剧脸谱艺术是广大戏曲爱好者的非常喜爱的艺术门类,在国内外流行的范围相当广泛,已经被大家公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标识。
脸谱来源于舞台,大家在有些大型建筑物,商品的包装,各种瓷器上以及人们穿的衣服上都能看到风格迥异的脸谱形象。这远远超出了舞台应用的范围,足见脸谱艺术在人们心目中所占据的地位,说明脸谱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许多国际友人、国内的有识之士出于对中国戏曲脸谱的好奇与喜爱,都在探索脸谱的奥秘。 大家看到的脸谱大致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工艺美术性脸谱。
这类脸谱是作者根据自己的思维想象,在石膏材质的脸形上,用绘画,编织,刺绣等手法制作出形态各异,色彩图案变化多样的脸谱制品,这类脸谱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另一类是舞台实用脸谱。这类脸谱是根据剧情和剧中人物的需要,演员用夸张的手法在脸上勾画出不同颜色,不同图案和纹样的脸谱。
关于舞台脸谱的起源有几种说法,一种是源于我国南北朝北齐,兴盛于唐代的歌舞戏,也叫大面或代面,是为了歌颂兰陵王的战功和美德而做的男子独物,说的是兰陵王高长恭,勇猛善战,貌若妇人,每次出战,均戴凶猛假面,屡屡得胜。人们为了歌颂兰陵王创造了男子独舞,也带面具。
戏曲演员在舞台上勾画脸谱是用来助增所扮演人物的性格特点,相貌特征,身份地位,实现丰富的舞台色彩,美化舞台的效果,舞台脸谱是人们头脑中理念与观感的谐和统一。
“哇,你画的脸谱真好看!”“你这画的是‘四不像’”……美术课上,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我们在学画脸谱呢!
高老师一本正经地告诉同学:“画脸谱要注意脸型和五官,脸部应该是上大下小。”说着,老师在黑板上工工整整地画了两个有点重叠的圆,颇像灯泡儿。接着,老师几笔一勾,一双“虎视眈眈”的眼睛就好了。然后,一个大鼻子、一对小小的耳朵和一张微微翘起的嘴又被老师镶嵌在脸谱上。最后,高老师又添了几条弯曲的花纹,一张栩栩如生的脸谱就完成了。
看着那色彩斑斓的脸谱,我的手也痒痒了。我学着老师的样子,先画一个大圆,再画一个小圆,可我画的园歪歪扭扭,只得修改。好不容易“磨”出个圆,却呈扁平状,根本就是个不规则的图形!唉,又得重画……
终于勉强将脸型画好,画五官我又碰到了难题:位置该怎么确定?大小怎样?不管如何,我决定孤注一掷。我先用线条勾出五官的位置,然后将形状小心翼翼地描出来。可五官的对称也是个难点,我虽然用直尺划了条对称轴,但眼睛却一高一低。我只得擦了重画,涂涂改改,费了好大的劲才将五官完成。
最后画花纹。这花纹的花样可多了,弯曲的、笔直的、连续的、间断的……既要美观,又不能拥挤。我在脸谱的额头处画了四条弯曲的花纹,可以显现出额头的突出,接着我又在眼睛旁边凹下去的部位设计了弧形的图案,最后在嘴巴旁边勾了几条弯曲的图形。
大功告成,看着自己画的脸谱,我心里满是喜悦。
脸谱艺术的发展与中国戏曲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大约在十二至十三世纪的宋院本和元杂剧的演出中,就出现了面部中心有一大块白斑的丑角脸谱。
为适应露天演出,所勾脸谱一般只用黑、红、白三种对比强烈的颜色,强调五官部位、肤色和面部肌肉轮廊,如粗眉大眼、翻鼻孔、大嘴岔等。这种原始的脸谱是简单粗糙的,随着戏曲艺术的发展逐渐装饰化了。到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京剧逐渐形成相当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表演方法后,京剧脸谱也在吸收各地方剧种脸谱优点的基础上,经几代著名演员和戏剧艺术家的不断探索研究,加工提高,创新改革,得到充分的发展。图案和色彩愈来愈丰富多彩,各种不同人物性格的区分也越加鲜明,并创造出许许多多历史和神话人物的脸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化妆谱式。
脸谱的作用,是通过脸谱的色彩、图案来表现角色的性格、品质、身份、特长、相貌等。表现这样丰富的内容大体上是采用两种手法:一是颜色的变化组合,二是图案的构成。
从色彩上说,现在的京剧脸谱有红、紫、黑、白、蓝、绿、黄、老红、瓦灰、金、银等色,这是从人物自然肤色的夸张描写,发展为性格象征的寓意用色。一般说来,红色描绘人物的赤胆忠心,义勇无俦;紫色象征智勇刚义;黑色体现人物富有忠耿正直的高贵品格;水白色暗寓人物生性奸诈、手段狠毒的可憎面目;油白色则表现自负跋扈的性格;蓝色喻意刚强勇猛;绿色勾画出人物的侠骨义肠;黄色意示残暴;老红色多表现德高望重的忠勇老将;瓦灰色寓示老年枭雄;金、银二色,多用于神、佛、鬼怪,以示其金面金身,象征虚幻之感。
京剧脸谱的构图多种多样,加上五彩缤纷,装饰性很强的各种图案,容易使人眼花潦乱,产生神秘感。其实,归纳起来也不过有十几个类型,由于相互借鉴,相互变化,就派生出许许多多的谱式。这些谱式都是以各种人物的形貌、性格特征为依据的,即使是同一类型的谱式,因人物性格不同,各部位的线条勾画与色彩处理也就各异,使每个人物都富有各自的个性,而绝不雷同。脸谱的构图大体有这样几种:
整脸,基本上以一种颜色为主体把脸涂满,然后再用一种颜色勾画出五官。
三块瓦脸,用线条勾出眉、眼窝和鼻窝,在额部和两颊呈现出三块明显的主色。
十字门脸,这种画法大都是从鼻梁向上画一条色柱并与左右眼窝相连,在脸部中间形成十字形。
碎花脸,正额有一完整主色,其余部位用辅色添勾花纹,色彩种类丰富,构图形式多样,线条复杂而细碎。
象形脸,这种脸谱大部分是神话中的精灵神怪,它是用额头案勾出装饰性的鸟、兽、鱼、虫等图案,表明它是由什么动物化为人形的。
歪脸,一般表现心术不正的歹徒或面部受过伤的人,所以五官歪曲变形。
京剧剧目中,还有不少以神话、传说为题材的,这些戏中的角色多为神妖,他们脸谱的门类,属于“神仙脸”或“象形脸”。其中最著名的角色莫过于孙悟空。他是一只从石头中迸出的猴子,后得道成精,武艺高强,神通广大。他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一路上降妖伏魔,历经磨难,终取回真经,修成正果,位列仙班。他的脸谱属“象形脸”,图案表现出猴子的面部特征;但他后来又成了神,所以又具有“神仙脸”的特征,即眼窝处涂成金色。额上的珠光表示他乃佛门弟子。
除以上例举的脸谱门类外,还有“太监脸”、“英雄脸”、“小妖脸”等。
关于京剧脸谱,还有一些特例不妨一述。旦角一般不勾脸谱,但也不尽然,钟离春就是一例。此女传说为战国时齐国无盐(今山东东平)人,故又称钟无盐,她能征惯战,颇具男子气,且又生得貌丑,所以在剧中采用了勾画脸谱的处理方法。而无盐毕竟是位女杰,故额上绘有莲花一朵,示其女性身份。
《让我感动的京剧名人——梅兰芳》 北京市顺义区光明小学五年级四班3233363533e58685e5aeb9336 周晟萱 梅兰芳是中国京剧艺术大师,生于北京,曾担任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戏剧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
梅兰芳出生于梨园世家,从其祖父梅巧玲到梅兰芳已是三代京剧旦角。梅兰芳8岁学戏,11岁登台,在五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塑造了大量真实感人的艺术形象,被誉为“美神”。
从1919年到1960年,他多次出国进行访问演出,并被美国波摩那学院和加利福尼亚学院授予“文学博士”学位,是第一位将京剧艺术推向世界的人。梅兰芳开创的“梅派”戏剧表演艺术是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
梅兰芳在京剧艺术方面是宗师级人物,在为人方面也堪称楷模。抗日战争期间,梅兰芳“蓄须明志”的故事让我非常感动。
1937年8月,日军进攻上海,淞沪战事爆发。日寇占领上海不久,得知闻名世界的京剧第一名旦梅兰芳住在上海,就要他为日本“天皇”服务。
梅兰芳洞察到日本人的诡计后,便决定举家南迁,赶赴香港,摆脱日寇纠缠。他一边给日本人带口信说要外出演戏,一边携带家眷星夜乘船赴港。
梅兰芳来到香港后,深居简出,不愿露面。他除每天练太极拳、打球、学英语、看报读书外,把主要精力转移到绘画上。
梅兰芳这种幸福的生活才过不到半年,就又失去了。1941年12月,日军侵占香港,梅兰芳担心日本人再让他唱戏,最后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留蓄胡子,罢歌罢舞,退出京剧界。
可是,日本人却强行要求梅兰芳演出。梅兰芳只得坐船返沪,回到阔别三年的上海老家。
梅兰芳坚持不为日本人演出,蓄须明志的故事,成为神州大地感人的佳话,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奋勇抗日的决心。梅兰芳先生的这种民族气节为世人所敬仰,在中华儿女中广为传颂。
京剧,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另外,“京剧”也是一个网络用词,意思同“惊惧”。
京剧角色
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一步分工。“生”是除了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统称,又分老生(须生)、小生、武生、娃娃生。“旦”是女性角色的统称,内部又分为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揺旦)刀马旦。“净”,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净”又分为以唱工为主的大花脸,如包拯;以做工为主的二花脸,如曹操。“丑”,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
京剧脸谱
在人的脸上涂上某种颜色以象征这个人的性格和特质,角色和命运,是京剧的一大特点,可以帮助理解剧情。简单地讲,红脸含有褒义,代表忠勇;黑脸为中性,代表猛智;蓝脸和绿脸也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黄脸和白脸含贬义,代表凶诈;金脸和银脸是神秘,代表神妖。脸谱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宗教和舞蹈面具,今天许多地方戏中都保留了这种传统。
2010年11月16日,经由正在内罗毕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 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第五次会议24个成员国共同审议,北京市文化局代表全国京剧传承机构和流布地区申报的京剧成功入选2010年“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一对贫穷的夫妇,一样善良的心灵,在别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不约而同、毫不犹豫的伸出援助之手。
《穷人》这篇文章记叙了渔夫和他的妻子桑那收养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最后把他们抚养成人的故事。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成人之美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高尚的品德。成人之美之人,是出自对别人的尊重和关心,对别人的缺点善良的指出;对别人的为难尽力相助;成功时不居动自傲,而是想到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和感恩。
当桑那拉开帐子的那一刻,无言的感动潮水一样包围了你我: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他们用行动解释了什么才是真、善、美。让我们像渔夫和桑那一样用爱心去世界,因为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
内蒙古乌海市海区六小六年级:许可
京剧脸谱的艺术特征及其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摘要:京剧脸谱是京剧人物角色的面部绘画,具有较强的装饰性和形式美感。中国的脸谱艺术设计又承袭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来源于现实生活却是对现实生活的夸张表现。了解京剧脸谱的审美特征和表现手法,从艺术造型和内在精神上探索脸谱元素对平面设计的意义和启迪。关键词:戏曲文化;脸谱艺术;现代平面设计一、京剧脸谱的发展历史和文化内涵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众多的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中,有一种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于一体的舞台艺术——中国戏曲。京剧,又称“皮黄”,是中国戏曲中的一种,它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时有“国剧”之称。所谓戏曲脸谱是指戏曲人物角色行当中“净”行的面部绘画。京剧脸谱吸收了微、汉、昆、戈、梆等古老剧种脸谱的长处,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比较完整的脸谱系列,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京剧脸谱从戏剧的角度来讲,它是性格化的:即通过脸谱的造型和颜色、图案,开宗明义地告诉欣赏者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和道德伦理特征。从美术的角度来看,它是图案式的:在色彩上,脸谱有其特有的色彩体系,对色彩运用有一定内容和含义;在图案上,它丰富多变,大体上分为额头图,眉型图,眼眶图,鼻窝图,嘴叉图,嘴下图,每个部位的图案变化多端,有规律而无定论;在描绘着色方式上有揉,勾,抹,破四种基本类型。不同色彩、图案、描着方式构的变化组合形成脸谱谱式,大致可分为整脸、三块瓦脸、十字门脸、六分脸、碎脸、歪脸、象形脸等。本论文主要从京剧脸谱的美术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二、京剧脸谱的艺术特征(一)脸谱色彩京剧脸谱是戏曲脸谱中用色最多的剧种,它的色彩运用十分讲究,用不同的颜色搭配以求美观,同时塑造戏曲人物性格特征,所以色彩在脸谱中不仅有视觉的愉悦之情,也有精神上的传达之意。人物脸谱的色彩最初只有红、黑、白三种,为了明确表现戏剧人物的性格,又在原有的三色上衍生出黄、蓝、紫、绿、金、银等,这些色彩将写实与象征融合在一起,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一张脸谱中用色众多,一般以一种颜色为主色,它是角色性格和品质的标识,其余颜色为辅助色,起到装饰效果。中国人自古有着红色情结,传统观念中与喜庆、温暖、冲动联系起来,它在脸谱艺术中象征忠义、耿直、有血性,积极热诚,红脸角色一般为赤胆忠心、忠勇正直的人,典型代表有关羽、黄盖。黑色带给人的心理感受是神秘和危险,被人认为是一种消极而沉重的色彩,充满不可知和不确定性,它代表性格严肃,不苟言笑,如包公。白色象征阴险疑诈,树立反面形象,如曹操。其余色彩在脸谱艺术中都有自己的性格特征,如蓝色喻意刚强骁勇,桀骜不驯;紫色表现肃穆稳重,富有正义感;绿色表现勇猛、莽撞;黄色暗示凶狠残暴;金银两色象征威武庄严,表现神仙一类角色。(二)脸谱描着方式脸谱描绘着色方式分为:揉,勾,抹,破四种基本类型。不同的描着方式产生不同的脸谱效果,恰当选用有助于戏曲人物性格的塑造。揉脸是用手指将颜色揉满面部,整色为主,概括出眼目口鼻的轮廓,再加重五官纹理实现。这种描着方式给人带来凝重威武的感觉,是一种十分古老的描染手段。它像真性高,大多是还原小说、评书所描述的人物,如《三国演义》中关羽所揉的红脸。勾脸是指先用毛笔勾画眉目面纹,绘出各种图案后填充色彩,这种方式变化性大,可以让脸谱看上去色彩斑斓、内容丰富,贴金敷银后更显五光十色、华丽无比,如《西游记•金钱豹》中的金钱豹。抹脸是用毛笔蘸白粉或浅色颜料把脸涂抹成白色,可以是整张脸也可是局部,以涂粉于面来表示不以真面目示人,突出奸诈狡猾之性,是一种饰伪性脸谱,又称粉脸,如《三国演义》的奸雄曹操。破脸是用揉、勾、抹得描着方式绘出左右图形不对称的脸谱,形容面貌丑陋或性格反面,是一种以贬意为主的脸谱。(三)脸谱图案脸谱图案非常丰富,大多都取形于现实生活中的某物象,然后加以夸张表现,使其图案化、装饰化。脸谱图案大体上分为额头图,眉型图,眼眶图,鼻窝图,嘴叉图,嘴下图。一般脸谱的谱式是将眼睛、额头和两颊画成蝙蝠,蝴蝶或燕子的翅膀状,夸张表现嘴和鼻子,制造出所需的脸部效果。拿眉型图的绘制来说,可根据戏剧人物性格来设计出柳叶眉、螳螂眉、飞蛾眉、火焰眉、云纹眉、剑眉、宝刀眉、寿字眉等等形形色色的眉毛样式,这些眉毛,既有一定的生活依据,又在现实原形的基础上夸张化,使其充满浓郁的装饰趣味和形式美感。脸谱图案的设计往往是为了还原表现小说或评书所描述的人物,辅助塑造角色性格特征,增加人物角色的记忆点。如包拯清正廉洁,黑额头上有白月牙;赵匡胤的龙眉表示为真命天子;雷公脸谱中有一雷电纹等等。这些脸谱图案变化多端,极为丰富,具有较强的装饰性可趣味性。脸谱艺术非常讲究章法,将点、线、色、形有规律地组织成装饰性的图案造型,不同色彩、图案、描着方式构的变化组合形成脸谱谱式,大致可分为整脸、三块瓦脸、十字门脸、六分脸、碎脸、歪脸、象形脸等。三、京剧脸谱艺术表现手法对现代平面设计的意义现代平面设计艺术是视觉传达艺术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因为受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和新观念的介入,现代平面设计趋于多元化,因此产生了新的设计需求。基于京剧脸谱装饰性显得非常突出,具有相对独立的欣赏价值和审美意义,已广泛运用到现代平面设计上,远远超出了舞台应用的范围,出现在招贴设计、标志设计、服装设计领域中,展示了它较强的生命力。在现实设计中,可根据脸谱的艺术特征提炼出对现代平面设计有意义的元素加以创新,如提炼脸谱的色块进行抽象化,形成装饰性强且具有脸谱特征的图案运用到书籍装帧或服装设计上,具有传统艺术和现代气息交融的设计效果。根据脸谱图案提炼出丰富多变的脸谱图案,以线条概括,可运用到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标志设计中,它不仅仅要对传统脸谱进行引用,而且是对中国文化艺术精神的继承。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文化开始以这种更快更新的渠道传播,在设计领域中,计算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们在进行脸谱艺术设计时,可借助计算机将不同谱式的脸谱矢量化,如QQ表情那样,创新设计出一系列趣味性强的个性脸谱,用颜色、图案的组合塑造性格和表情状态,如整脸、三块瓦脸、十字门脸、六分脸、碎脸等都可作为性格识别标志。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是将脸谱文化融入到现代设计理念的一种方式,使脸谱艺术与现代设计接轨,了解这种传统文化的人也会更多。四、结束语目前,脸谱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还处在初级阶段,在一些平面设计作品中,几乎是一种对脸谱式样的简单搬用和脸谱尺寸的简单缩放,生搬硬套的痕迹随处可见,这样使得脸谱艺术在现代平面设计中丧失了时代个性。因此,对京剧脸谱艺术的研究意义与目的在于寻找脸谱艺术中色彩、图案、旋律等与现代平面设计元素的契合点,在此基础上将传统的脸谱文化揉进现代设计的观念里进行创新设计,使脸谱艺术在当今时代中更加鲜活,同时让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借助平面媒介得到真正的弘扬和继承。参考文献:[1]程宇宁.从京剧脸谱看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觉符号意义[J]. 湖南社会科学2004,(3)[2]焦继顺.京剧脸谱符号文化特点解析[J].四川戏剧 2007,(05)
是,有收藏价值
自己下去 s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