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完美主义的心理学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完美主义的心理学研究论文

你如果追求完美,将永远无法感到满足。                                                                                            ——列夫•托尔斯泰 前两天,一位求助者给我发来一封文档,名字叫《自我设限无处不在》, 请我帮忙看看。这篇文档,是她对自己一个生活片段的复盘,大致内容是工作上以发邮件的形式交给她一个任务,她看都没看,就想当然的认为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并因此产生了畏难情绪和拖延行为,直到最后她才发现这只是自己误会——其实这只是一个需要花2分钟填写的表格。在复盘中,她总结了原因,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 恐惧 ,比如 对自己能力的不确定,害怕批评,害怕任务艰巨等等 。在文档的最后,她写道: “在这个过程中,我有很大的内耗,那为什么还不积极行动呢?是因为我更担心自己不能承担结果,比起受到结果的惩罚,我还不如内耗,能拖一会算一会,典型的顾头不顾尾。感觉自己活了个寂寞。” 看到这里,如果你以为这位同学是一个在单位工作能力很差地“loser”,那就大错特错了。她是单位的业务骨干,还刚被单位保送攻读博士学位。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在外人眼里看上去十分“优秀”的人,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依然饱受心理内耗的煎熬。生活中像她这样的人,绝非个例。在她的心理内耗背后,有一个关键词—— 完美主义 。而生活中常见的心理困扰,比如 拖延、易纠结、社恐、玩游戏或刷剧等上瘾、眼高手低、行动力差,意志消沉、自卑,抑郁、行为刻板(比如生活极其规律的人,不容许一点变动) 等,都离不开“完美主义”在背后作祟。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谈谈“ 完美主义 ”这个话题。01 完美主义者的3个标准? 在《如何成为不完美主义者》中,作者将完美主义的标准定义为三个: 情境、品质、数量 。 这个标准有些抽象。举几个例子。比如“情境”这个元素,具体说可以包含 地点、时间段、资 源等内容。以锻炼/健身为例,看看如下几个问题: 你是否认为锻炼必须得去一些特定的场合?比如健身房、公园、羽毛球馆等等。 你是否认为只有早晨跑步才算锻炼,而如果早晨没时间,下午跑步就感觉怪怪的? 你是否认为只有穿上运动衣,甚至必须是自己穿惯了的那件运动衣,才可以运动?如果穿着牛仔裤去跑步,就会感觉很怪? 当你准备开始和朋友打羽毛球锻炼时,你是否会先配置一整套装备,比如球鞋、球拍、运动包等等,否则就感觉“还没准备好”?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毫无疑问,就是对“情境”的完美要求。事实上,锻炼本身,是一个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的事情,只要你想动,“自己的身体”就是你唯一需要的器械。 同理,关于品质或数量的完美要求,也是常见的。比如有个人规定自己每天跑5公里,那么即使他今天身体不舒服,也必须完成,甚至跑公里也不行,会有“缺憾感”,再比如一个人定了一个“每天早晨6点起床”的目标,一周中完成了4次,有3次没起来,他可能就会非常懊恼自责,觉得自己很没有毅力,甚至很失败。以上这些,都是完美要求。 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在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发现我有“用笔记本只用一半或者几页就换新本”的现象。父母将其定义为“浪费”。其实这是一种完美主义心理在作怪,因为我觉得自己的字写的不好看或者记的笔记不够漂亮工整,但又无法在短时间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就采用了“换新本”的方式,妄想“一切都是新的、完美的开始”,结果如何,不言自明。这是典型的完美主义。 02 完美主义的5个方面 如果你有以上列举的现象,我想你一定迫切想知道原因。什么样的人会产生完美主义倾向?一般来说,与 后天的教养环境 息息相关,比如父母严苛、接纳度低的家庭,最容易滋生完美主义倾向的孩子,当然除此之外,社会因素也不容忽视。在工作中,我接触到的几乎所有来访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完美主义倾向。但如果你认为这只是“病人”的专属,那就错了。完美主义倾向,在绝大多数普通人身上都有表现形式和程度不同的显现,而所谓正常人,从某种程度上说,只是没有意识到自己有问题的人,正如荣格所言:“ 潜意识正支配你的人生,而你却误以为那是命运 ”。 《如何成为不完美主义者》的作者史蒂芬•盖斯认为完美主义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入手考量,它们分别是: 过高期待 纠结不放 认同需求 过失担忧 行动顾虑 其实不管是哪一方面,都有一个关键词:恐惧。可以说,恐惧是行动的天花板。生 活中的绝大多数人与富有成效的成功者之间的距离,并不是智力的差别,而是“心理因素阻碍了智力水平的发挥”——人们笼统的说是能力的区别,但本质上,是心理因素,尤其是潜意识中的深层恐惧,阻碍了能力的提升和智力水平的发挥 。举个例子:张三和李四同时接到一项新工作,张三因为这个从未接触过的新领域而兴奋新奇,每天的探索都充满乐趣,当遇到困难和阻碍时,ta关注的重点是“如何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整个过程,就像打游戏通关一样,充满趣味和刺激。在这个过程中,张三虽然经常遇到困难,但却很少有心理内耗 ,所以结果是高效的。当这个任务完成之后,张三的自我效能感大幅提升,当再遇到新挑战和新困难时,充满信心,从而走上了人生的“正循环”。而李四,从接到新任务的第一时间就陷入到了恐惧和抗拒中,他预设了自己可能面临的困难,并认定自己如果不能完美地解决这些困难,就会被别人批评,说自己“能力差”,为此,李四忧心忡忡,迟迟不能进入新工作,陷入拖延和纠结当中。虽然每天紧张得睡不着觉,但大多数时间,他都在追剧、玩游戏,这样,即使最后他失败了,也可以说“因为我根本就对这项工作不感兴趣,也没有投入努力”,言下之意是,“如果我真的努力,绝对没问题 ” ,最后李四失败,再一次强化了他面临新事物的恐惧,从而进入到了人生的“负循环”中。 在这个例子中,李四不是输在智力上,而是输在心态上。大量的恐惧干扰了李四的注意力,使他过上了低效人生,从而碌碌无为。 孩子学习、成年人的职场,包括婚恋关系中,一个人的心理特质都会无时不刻不在施加着影响。这5个方面包含的内涵广泛,在此我们挑选其中重要的几点进行拆解。 03 应对完美主义之“高期待” 经常听见人说“我要成为内心强大的人”, 内心强大与否,首先体现在情绪水平上 ,一个人的情绪是平和淡定、幸福满足的,还是焦虑自卑、易怒暴躁的,直接影响了ta的人生效率。对于完美主义者来说,他们的情绪大多数时候都是低落紧张、焦躁不安的。那么情绪又会受什么影响呢?研究表明 ,情绪很大程度上来自于预期 。举个例子,开车走在路上,如果一路绿灯,你会非常高兴,这就是因为“一路绿灯”超出了你的预期,反之,如果一路红灯,尤其是又因为一路红灯马上就要迟到,那么对于一些人来说,就会很容易暴躁,觉得自己很倒霉,这是因为“一路红灯”低于自己的预期。 大多数时候,我们的预期是不经过大脑思考的,是一种自动化反应 。就像刚才说的红绿灯,有谁会在出门前专门想一下这个问题,设定一下自己的预期呢?答案是没有。完美主义者的第一大杀手,就是“过高期待”,更为可怕的是,这种刻在骨子里的“高期待”,是他们很难觉察到的。所以,如果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在遭遇一路红灯时,大概率ta会是影响心情的。 高期待源于低自尊。或者也可以说,两者互相影响。 一个人自尊水平越低,越容易对自己和外界环境充满高期待,这就好比一个穷人总想着靠买彩票一夜暴富一样。同样,越高期待,失望越多,自尊水平也随之被屡遭践踏。所以,想要走出这个怪圈,最好的方法就是 “刻意降低期待 ”。 “刻意”的意思是,有意识地做某事。所以,“刻意的降低期待”更为准确的表达是: 从无意识的高期待,转化为有意识的正常期待 。还以刚才的红绿灯为例,如果一个完美主义者发现自己因为一路红灯而恼火不已,那么这时候ta可以提醒自己,看看自己是否在潜意识里期待“一路绿灯”?如果你认真觉察,会发现在自己心里一直埋藏着一种潜意识:希望一切顺利,如己所愿。从理智上说,每个人都知道这不切实际,但在潜意识的这种想法却很难控制。所以,我们需要把它“拎出来”,在意识层面“暴晒”,这样我们很快就会发现自己的完美主义又在偷偷作祟,从而降低期待水平,回归理性。 期待分为两种,一种是总体期待,另一种是具体期待。我们修炼的方向就是: 提升整体期待水平,也就是提高我们的自信心和自尊水平,同时在具体事上降低具体期待值,即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上,刻意觉察自己的完美主义倾向并及时修正。 久而久之,你就会发现自己的高期待越来越少了。 04 应对完美主义之“纠结不放” 完美主义者一定是一个爱纠结的人。简单地说, 完美主义的纠结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过去的纠结,二是对问题的纠结。 我具体讲一下。 对过去的纠结表现在,对过去总是耿耿于怀,俗称“ 放不下 ”,比如自己过去犯的错误,遭受的损失,遇到的渣男等等,而对问题的纠结主要体现在“ 以问题为中心 ”,比如完美主义者特别擅长做自我批评,就像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位来访者一样,她的一篇复盘写到最后,成了自责和自我攻击——“我是典型的顾头不顾尾”。完美主义者最擅长“挑刺”,挑自己的刺非常稳准狠。然而,挑刺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加重自责和内耗。从这个角度说,完美主义者还不如自我感觉良好的“傻子”活的快乐。 所以,针对完美主义者的这个特征,我们给出的方法是: 接受沉没成本 厘清“意外”与“失败” 修正错误的自我对话方式 对纠结的问题采取具体的行动 接受沉没成本,意味着接受过去已经发生的,不管是损失也好、疏漏也罢。接受它,放下它。说起来很容易,但很多人做不到。归根到底是因为ta在心中不愿意接受现实。在这里,我不得不再次祭出心理学家托马斯•摩尔的那句名言: 对一个人最好的治疗,就是拉近ta与真实的距离。 沉没成本,本质上说,就是 已经发生的、不以我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损失 。 完美主义者经常混淆“意外”和“失败”。我们经常讲一句话: 一个人能控制的,只有自己的事,除此之外,别人的事和老天的事,你管不了 。这是鸡汤吗?不,这是真理。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说,完美主义者都是自恋者 ,他们会无形中夸大自己的功能,也就是说,表面上看他们很谦逊,经常总结失败,但本质上,他们会把超出自己控制范围内的“别人的事”和“老天(环境)的事”统统归于自己麾下,笼统的认为这都是自己的错误。精神分析很有趣,常常颠覆认知,所以举个例子。 一个人A问路,三次都遇人不淑,没一个人给他好脸色,总之都没人给他指路。他会如何看待这个结果呢?测试一下,你的选项是否是以下几种之一呢? 这些陌生人都很冷漠,世态炎凉啊 大概我身上有某种气质,让别人不喜欢(没人喜欢我) 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要不然为什么一个人都不回应我??? 回归理性,地球上有70亿人,而A的统计成本是3人,结果A就得出了一个结论?请问,这个结论靠谱吗?答案不言自明。3个人的拒绝,可能有多种原因,但完美主义者很容易自动的将这个结果视为“失败”,并认为这是“自己的失败”,他忽视了“意外”因素,比如路人甲那天心情不爽,路人乙赶着上班等等。显然,这是把“别人的事”和“老天的事”都归结为“自己”了。 05 应对完美主义之“过失担忧”和“行动顾虑” 完美主义者大部分都是拖延派。在这里面的核心是恐惧。关于这一点,前文已有涉及。作为一个资深的完美主义者,和一个资深的破解完美主义的实践者,在这里我要给出建立新的行为模式,破解恐惧,最核心的方法。 最小阻力 预设派→体验派 最小阻力的原理,就是拆解。将大目标拆解为小目标,将大人物拆解为小人物,将长远的路拆解为眼前的路。哈~道理很容易理解,但实操很难。在这里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是,很多完美主义者拆解目标时,依然使用了“完美主义”思维,惊不惊喜,意不意外?举个例子: 我的一位来访者是高中生,她在实践这个原则时,是这样用的:学习过程中又想玩游戏了,怎么办?她暗示自己:看完这一章就可以去玩,可以听一首歌。结果失败了——她等不及就去玩了,并一发不可收拾。那么问题出在哪呢?她明明把大任务拆解为小任务了,只看一章而已啊。 问题出在“只看一章”本身,就是一个完美要求了。以她的自制力水平,“看完一页去玩20分钟”是合理的。但她却制定出一个“看完一章,听歌5分钟”的完美目标。所以 ,是否“完美”,针对是个人真实水平,而不是大众水平,更不是心中的理想水平 。 刚才举的这个例子,也可以解释一个困扰:为什么很多人看了很多书,学习了很多方法,但在实践中总是效果不佳?这是因为 浅薄的入门很容易,但真正操作时,需要的是深刻透彻的理解和精细化的梳理。这种“精准化”是需要功力的 。 至于预设派→体验派,简单说,完美主义者之所以出现恐惧,都是因为预设了很多恐惧的事发生,所以他们会焦虑,而不敢行动。体验派就像我们之前说的张三,ta的好奇心和体验占据了主导,这就类似于我们经常说的“ 体验过程,结果顺其自然 ”。但是,想要做到这一点,依然很难。那怎么办呢? 就需要使用一个工具“ 复盘 ”,复盘有很多功能。但对于完美主义者来说,他们应该应用复盘记录“ 过程中的正向体验 ”,这就是扭转认知的方法。比如前文所说的“定了一个早起的计划”,结果一周早起了3次,晚起了4次。对于完美主义者来说,他们的复盘可能会这样写:“这周失败了4次,我太没毅力了,下周我一定要做到”,呵呵,这种复盘如果有效那才奇怪了~那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写呢?我会这样写:“这周早起了3次,感觉精神饱满,自我效能感大大提高。这个结果超过了我的预期,毕竟我以前习惯晚起。早起的那几天,我仿佛多了几个小时自由时间,这种感觉太美妙了。另外的四次,其实是遵照了我原有的生活节律,所以,严格说,它们不是晚起,而是原有生活习惯的顺延。下周我的目标是争取继续保持这周的节奏,能有3次早起就是胜利,同时记录一下四次没起来的原因。” 在后面的复盘中,我把关注点放在改变新作息的正向体验上,对于“失败”,有了更为客观的评价,并对下一周做出了适合自己实际水平的目标。在整个过程中,我感受到的,更多是体验的乐趣,而较少自我批评和否定。 【写在最后】 一眨眼,近6000字写完了。关于这个话题,如果展开来讲,可以扩展出至少10篇长文。篇幅有限,抛砖引玉。大部分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完美主义倾向,它是一种思维定式,并直接影响我们的情绪、感受,行为。想要改变它,需要从认知入手,逐渐进入到思维模式的改变,最后,到达行为(行动)层面。事实上,任何改变,都是一个【知行合一】的过程, 【知】与【行】,互相影响,互为因果 。 如果你也受到完美主义的影响,也有类似的困扰,可以后台私信我。 我是“有梦想的唐糖”,是一名专注干货分享的心理咨询师。欢迎你的点赞、收藏和关注。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完美主义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在心理治疗中经常被提到的一个概念。好像完美主义是病态的根源一样,似乎一个人一旦粘上了完美主义的边就会陷入抑郁或强迫,但事实到底如何呢?完美主义真的有那么可怕吗?

在我们身边会发现很多成功的人,他们都具有完美主义的性格特质,而也有很多患有心理障碍的人也具有完美主义性格特点,二者的完美主义有何关系呢?为何同样的完美主义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呢?在临床中发现,错不在于完美主义,错在于应用的方向。就像核能一样,运用的好会改善我们的生活,运用的不好会危害人类。所以在心理治疗中,即使一个人的抑郁或强迫来自于完美主义的性格特质,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我们无需为了治疗而改变来访者的性格特质,就像虽然核能有危害人类的时候,但是我们也没有必要摒弃核能以保护人类。所以重要的是把完美主义从它运用的.误区中摆脱出来,而用到应该完美主义的地方去完美,这样才是最好的治疗,也是唯一可行的方案。

完美主义之我见

在临床实践中会发现很多人深受“完美主义”之苦,典型的要数“强迫症”及“强迫型人格障碍”,因为在诊断标准中就明确指出了这两种心理障碍和完美主义的密切联系。正是因为不断的追求心中的“完美”,才陷入心理疾患之中。有时来访者会问我的一个问题是:我什么时候该追求完美,而什么时候没有必要追求完美呢?我想,是否追求完美的关键是,要评估我们正在为之努力的事情,是否是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而改变。简单来说,我们可以通过努力提高我们的学习成绩,但是我们无法通过努力不犯错误,如果把精力放在不犯错误这个“非人类”目标的时候,相信很容易落入强迫的陷阱;或者在社交问题当中,我们可以通过努力去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但我们无法通过努力得到所有人的肯定和欢迎,因为这个决定权不在我们自己手里,而在于他人,而他人正是我们有一件不可控事情之一。当我们对“不可控”事件及事情追求完美的时候,也就是离心理障碍很近的时候,如果我们把精力放在“可控”事情的时候也许我们会变得更加成功!

道理虽然简单,但做到不容易,在治疗中很多来访者都是很聪明的人,但为什么聪明人会做“傻事”呢?为什么明知道无法改变还刻意为之,让自己陷入困扰,作茧自缚呢?原因在于,病态的“追求完美”往往不是一件顺其自然的事情,而是被逼无奈之举。举例来说明:曾经我的一位来访者事业比较成功,但是却陷入赤面恐惧症(害怕别人发现自己脸红)当中。相信他的事业成功和他的完美主义分不开,因为他做事情很认真负责,所以让他的事业变得顺利。但紧张或脸红本来是我们无法控制的事情,就像我们无法控制自己的饥饱一样,那么他为什么要控制这本无法被控制的事情呢?原因在于他“怕”,他怕别人因此而笑话他,他怕自己有“缺陷”,所以他才不得不玩了这场无法取胜的游戏;另一位来访者反复洗手,我都担心他会把手洗破,但他不能停止,因为他必须去追求决定的洁净和无污染的感觉,既然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肮脏”的世界里,本来就没有什么所谓绝对的洁净,但他为何无法停止呢?原因在于他内心中的不安全感,他害怕失去亲人,所以通过这种绝对的洁净来阻止自己看到一个必然的事实:亲人有可能离我们而去!所以他甘愿把自己出卖给魔鬼。

所以正常的完美主义是一种顺其自然的行为,而病态的完美主义往往是一种被逼无奈的选择,通过这种完美主义借以达到一种内心的安宁,但可悲的是,这时的追求又是无法达到的事情,无法改变的情景,所以又注定失败,病态的完美主义往往陷入到这种无法面对又无力改变的误区当中,徒劳的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因为“恐惧”又不能放弃这场必输的游戏!

论文完美主义研究

完美主义者对事不对人,喜欢用自己的想法来要求自己和别人。

中国大学生有中度的完美主义倾向,个人标准、组织条理和父母期望在中上,担心错误和父母批评在中下。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生完美主义心理倾向研究》

摘 要:选取安徽师范大学160名大学一年级至四年级的大学生为研究物件,运用Frost多维完美主义量表为研究工具,深入分析了影响当代大学生完美主义心理倾向的各种因素,得出了几个结论:一是当代大学生具有中等水平的完美主义心理倾向。二是不同背景下的大学生的完美主义心理是有所差别的,有些因素对这种差别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如性别、是否独生、父母文化程度等,有些因素对这种差别是有影响的,如年级,低年级同学完美主义心理倾向显著高于高年级同学。

关键词:完美主义;大学生;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C9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3-0083-02

一、文献综述

***一***完美主义的定义

完美主义***perfectioni *** ***是一种人格特质,一种对自己具有过高的标准和要求的倾向。即在个性中具有凡事追求尽善尽美的倾向,其核心特征是自我强加的高标准;自我评价过于依赖成功和成就;较高的自我批评;恐惧失败[1]。应试教育长久地存在于我国,这种教育背景下,孩子的成长基本都伴随着以考试为形式的选拔。大学生群体正是经过这种层层选拔而形成的优质人群,完美主义心理在大学生中更加普遍,加之现代社会竞争压力过大,来自工作、学习、生活的压力及家长的期望要求现代大学生有着更高心理素质。完美主义心理的研究可以追溯奥地利心理学家Alfred Adler,他认为促使人类不断改变自己、发展自己的内在动力就是追求完美。Horney***1950***将过分的井然有序和一丝不苟的行为视为完美主义[2]。Horney和Adler的理论观点为以后的完美主义研究奠定了基础。Frost***1990***等人认为完美主义是“伴随着过度批评的自我评价而对工作设定过高标准”。这种过高标准与恐惧失败相联络,恐惧导致回避行为,而回避行为意味着一个人必须不断地处于警戒和防御中,以避开他所恐惧的事物[3]。Barrow和Moore***1983***认为完美主义是认知网路,主要包括期望、对事件的解释以及对于自己和他人的评估都力求完美。完美主义的特点在于设定的标准不切实际却又刻板地坚持,把表现结果等同于自我价值[4]。从上述材料可见,对于完美主义的概念至今仍缺乏统一的界定。但是完美主义我们可以总结出其几个核心的特质。如王敬群***2007***认为完美主义是一个多维结构,是在个性中具有凡事追求善尽美的极致表现倾向的人格特质。王敬群等***2005***指出完美主义具有四个核心特征:1***自我强加的高标准;2***自我评价过于依赖成功和成就:3***较高的自我批评:4***恐惧失败。本研究采用王敬群的定义[5]。

***二***国内外关于大学生完美主义的研究

国外对完美主义的研究时间久,范围较广,也比较深入。完美主义能够引发多种身心疾病,导致身体、认知、行为、情绪或社会等各种心理问题,对健康人格的塑造十分不利。也有研究表明它可能是强迫型人格障碍的核心成分,在资质优异教育领域中发现,完美主义倾向在资质优异和成绩出众的学生中普遍存在。虽然国内关于完美主义的研究才刚刚起步,但也取得了较大进展。杨巨集飞、张小燕的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大学生有中度的完美主义倾向,个人标准、组织条理和父母期望在中上,担心错误和父母批评在中下。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完美主义与SCL一90中的各因子相关显著,大学生完美主义程度越高,其心理健康水平越低。谢玉兰的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自我完美主义倾向在性别上整体无差异。总之,我国对于完美主义已有一定研究,而对大学生完美主义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完美主义在其与心理健康、自尊、成就动机、人际交往及家庭教养方式等变数的相关方面。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入,需要更多理论资料的支援,研究广度也有待于进一步拓宽。

***三***问题的提出

1.了解大学生完美主义的基本情况。

2.对不同性别、年级、城乡、是否独生子女、与谁生活在一起、父母是否离异、父母文化程度不同的学生的完美主义状况进行对比。

二、被试的选择及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安徽师范大学在校全日制大一至大四学生为样本,共160人,其中男生74人,女生87人。回收问卷109份,回收率。本研究采用中文版Frost多维完美主义量表***Chinese Frost Multid-

imensional Perfectioni *** Scale,CFMPS***。CFMPS共有27个题目,包括5个维度,分别是担心错误***CM***,个人标准***PS***,父母期望***PE***,行动的疑虑***DA***,条理性***OR***。CFMPS有令人满意的信效度,适合在中国文化环境下研究使用。采用对资料进行统计处理。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完美主义心理倾向的总体状况

***二***对不同年级被试者的CFMPS得分比较

本研究将大一大二学生归为低年级,大三大四学生归为高年级,因此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高低年级在完美主义的得分差异,得出在总平均分,错误关注,个人标准维度上高低年级得分存在显著差异。

***三***其他因素的CFMPS得分比较

对不同性别的被试者的CFMPS得分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不同性别的CFMPS得分没有统计学差异。对独生和非独生学生的CFMPS得分进行比较,t=,p=,差异显著。对父母离异和没离异的学生CFMPS得分进行比较,t=,p=,无显著差异。对分别与父母、父亲、母亲及***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学生CFMPS得分进行比较,采用单因素ANOVA分析,无显著差异。父母文化程度不同的学生的CFMPS得分采用单因素ANOVA分析,无显著差异。

四、结果讨论

从总体上看,大学生具有中度的完美主义心理倾向。不同背景下的大学生的完美主义心理是有所差别的,有些因素对这种差别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如性别、是否独生、父母文化程度等,有些因素对这种差别是有影响的,如年级。对不同大学生完美主义心理倾向的特点,本研究的结果表明不同性别的大学生的CFMPS得分没有统计学差异。这可能与现代社会进步,主张男女平等有关。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的完美主义心理得分有显著差异,在“错误关注”,“个人标准”两个维度上低年级同学得分明显高于高年级同学。这可能因为告别高中时代,低年级大学生刚进校园,虽然刚刚告别了高中紧张的生活,但是高标准的学习态度仍然对大学学习生活有着重要影响。加之大学的学习和生活都是未知的低年级学生没有参照的标准,他们更加担心错误的发生,因此给自己的标准也相较于高年级学生更高,对自己行为正确或错误的关注程度更高。而进入高年级之后,大学生在各个方面都更加成熟和理性,对于自身的要求也更加符合现实。完美主义心理是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更有可能与被试者自身的阅历和个性相关。

参考文献:

[1]龚艺华.父母教养方式问卷的初步编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5.

[2]终月华.完美主义研究述评[J].济南大学学报,2006***16***:73-75.

[3]王敬群,梁宝勇,邵秀巧.完美主义研究综述[J].心理学探新,2005***93***:69-73.

[4]Paeh On Perfeetioni *** [J].Ameriean Psyeh-

ologist,1984,39***4***:386-390.

[5]王登峰,崔红.中国人人格量表的编制过程与初步结果[J].心理学报,2003***35***:127-136.

点选下页还有更多>>>

过于追求完美反而会连连出错 “完美主义是一种流行病”,美国近日的心理学双月刊《今日心理学》上这样说。诚然,加快的社会节奏让人更加精益求精,但过度的完美主义却会弄巧成拙,让人焦虑沮丧而又难登成功之巅。 一方面,瞬息万变的时代困扰着家长们,让他们给子女的成功施加了更大压力,通过口头语言、叹气、沉默和皱眉等方式塑造出具有完美主义性格的后代。 另一方面,这种个性反而让人僵化,失去了适应多变世界的灵活性,对不确定的事物容易焦虑。 首先,完美主义者给自己定的标准往往高不可攀,因此注定收获无情的挫折,甚至沉浸在失败前的担惊受怕和失败后的悲观丧气中。 第二,高标准的人并不都是完美主义者,完美主义的关键在于过分担心出错,认为任何一次表现都是自己能力和形象的全部体现。“哪怕遇到地震也绝不会不化妆就跑出去”,他们想方设法回避或掩盖错误,也因此很难从自己的错误和失败中得到成长和提高,比如一些运动员在上升时期就早早结束运动生涯。其实,越怕出错就越容易出错,心理学研究证明,过强动机会让运动员动作变形、学生记忆力下降。 第三,担心出错还可能演变成对自己行为的怀疑、不确定感,从而重复无意义的动作、反复检查,这些都是强迫症和广泛性焦虑的重要症状。 另外,完美主义者还跟周围人过不去。耶鲁大学的心理学教授高兰·沙哈认为,完美主义者通常先入为主地觉得自己比别人更能干,因此对人际交往感到厌倦,对他人和社会容易挑剔、仇视甚至攻击。古代诗人屈原的一生就颇具完美主义的悲情色彩,他“怀瑾握瑜”,不屑与市井大夫为伍,“举世皆浊我独清”,最后对外界完全绝望,只得怀石沉江。 其实,“完美”并不等于“优秀”:前者是懊丧不成功,后者是享受成功。如果“完美”已经成为你的束缚,记得常常温习不完美的好处。首先,转移注意力。在追求“最好”疲惫不堪时暂停一下,看场电影、打场球,再重新审视快乐的真正所在。其次,故意犯错误。一向妆容完美的你可以试一次素面朝天出门:别人嘲笑你了吗?小看你了吗?新的感觉会给你新的思路。 人生的烦恼在于追求完美辩论赛2008-12-13 17:32:46 百思特社团 由南昌大学辩论协会承办的学院杯辩论赛于2008年12月12日在大学生活动中心正式开赛。本次活动邀请的嘉宾有来自南昌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的副主席、南昌大学学生会副主席等。参加这次比赛的选手分别是来自信工学院、理学院、环工学院、法学院的代表。其中有经验丰富的选手,也有的是大一新生。 在由信工学院与理学院的对辩赛中,正方信工学院的论题是“人生而平等”,反方辩题是“人生而不平等”。一个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正方认为所有人的平等应该是在人格、尊严、权利的平等,他们的辩手说:“平等并不代表完全的等同,他们之所以追求平等是因为他们生而平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反方认为人与人之间是不平等的,正方毫不领情,他们认为陈胜、吴广之所以说出这番话,是因为他们认为他们是生而平等的。正方说,人,出生在这个世界上是随机的、不可预测的,是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的,但他们有同样享有追求幸福的权利,所以说他们是平等的。而反方指出,有的人是出生在发达国家,他们所享有的福利是出生在不发达国家不能相比的。双方唇枪舌剑,场面激昂。 第二场反方是来自法学院的代表,他们的观点是“人生的烦恼在于追求完美”,来自环工学院的代表——正方,他们的观点是“人生的快乐在于追求完美”。正方说,“完美”意思是完美美好毫无缺憾,当我们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我们不断进步,我们的能力提高了,自身的价值、素质提高了,我们会为我们的进步感到快乐、感到欣慰;完美并不代表好高婺远,而是一种对思想的提升、对自身错误的改正、对自我能力的提高。“进步并不代表追求完美,当我们努力奋斗时,我们不是在追求完美,而是在追求进步。追求完美,就是一个追求虚无的过程,是一种过度表现,并且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我们会不断的遇到挫折,会不断的感觉到里我们的目标越来越远,渐渐的焦虑来了,压力大了,我们还能快乐吗......”这是反方的精彩辩答。 舌枪论战之后,两位学长为他们做了精彩点评:每个人都说的很精彩,很有理,但有些问题他们还是有待提高。 本次比赛的结果是理学院和环工学院的代表胜出,最佳辩手分别是来自信工学院的上官江波和来自法学院的一位代表。听了这次比赛的同学说,上官江波很幽默风趣,博得掌声一阵又一阵。 本次活动本着“秉承理性,思辩人生”的的精神,宣扬“群英荟萃,激情飞扬”的口号 ,旨在为广大昌大学子提供展现辩论魅力的舞台。据辩论协会的策划部部长说,这次活动达到了他们预期的效果,因为在他们的组织过程中没有意外的事件发生,现场的秩序也很好,观众们都得到了精神上的享受,一切都是按照他们的原定计划顺利进行的。

完美主义者基于自身条件较好,所以不能忍受自己被他人忽略或看不起,他们很在乎别人对他的尊重,因为这是对他们努力培养出来的特质的认同,然而对别人给他的赞美,他们却显得不以为然,这是由于他们内心中那不断挑剔的声音在提醒他们、表面上,完美主义者对别人的赞扬会很客气地接受,毕竟别人是在恭维.而他们心里却在想这个评价与专家的水平相比,没有任何意义。

大学生完美主义研究综述论文

完美主义是种人格缺陷 完美主义是一个模糊的术语,让你不晓得应该为之感到自豪或者羞愧。当我的客户无奈地看着我,告诉我说,他们是如此完美主义的时候,我很难辨认他们是在抱怨或是在吹牛。他们口中的完美主义是一种缺陷还是一种称赞? 我们诚实一些吧。说自己是个完美主义者,就像是在面试的时候告诉对方,你最大的缺点就是你无法不去想工作,而且还要在周末带一些工作回家。不知到为什么,我们会假设,如果要别人认真看待我们,我们就要有最好的表现。我们要立下不可达到的标准。我们要不断地提高门槛。研究表明,当学生想要让他们的同学和教授对自己有更好的印象时,他们就会形容自己为完美主义者。 那么,完美主义是一种值得吹嘘的特征,还是一种阻碍成功的事物? 有可能两者兼是。 根据有关完美主义的文献,完美主义者有两个种类:适应良好的积极完美主义者,以及适应不良的消极完美主义者。 这两种类型的相似之处,多过于它们之间的差异。两种类型的完美主义者都会设下很高的标准,也会追求崇高的目标。为了得偿所愿,两者都会一样努力地工作,也会非常在乎自己是否表现得好。两者都会因为他们不懈的努力而培养出强大的技能,最终都也会取得卓越的成就。 不过,两者之间有一个很小的差异。这个很小的差异,却让他们之间有了天渊之别。 积极完美主义者都是以成就为导向。 消极完美主义者则是以失败为导向。 取胜虽然对积极和消极完美主义者都一样重要,但是他们想要取胜的'理由却有很大的不同。积极完美主义者希望在比赛中获胜。消极完美主义者则是不想输掉比赛。他们在目标取向的这种差异,影响了他们设定目标的方法,他们对自己工作的感受,以及他们对挫折的反应。 积极完美主义者背后的推动力,就是他们希望自己可以成长,而且被挑战本来就让他们感到快乐。如果他们能将一件事做得更好,这就会让他们的生活有了意义,也会让他们保持满足。他们虽然喜欢擅长某样事物,但是当他们表现欠佳的时候,他们也不会反应过度。相反的,他们会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改善自己。他们很少会想要放弃,因为实现目标是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当他们碰到障碍的时候,他们就会试着解决问题。面对失败的时候,他们的应对就是回顾他们的工作、分析结果、规划他们的下一步。 例如,一个积极完美主义的职员会努力工作,是为了得到擢升,获得表彰,或者得到加薪。一个积极完美主义的大学生会花更多的时间写论文,是为了掌握课程材料,同时让自己学得比所需要的还要深入。一个积极完美主义的临床心理学家会花上数千美元参加继续教育课程,是为了确保客户得到她所能提供的最好的照顾。 前面例子中的职员若是消极完美主义者,他努力工作反而是为了避免自己被解雇、得到差评、不被擢升。这位大学生花很多时间写论文,反而是因为他害怕得到“B”而不是“A”,使他得不到的GPA(平均绩点)。不断地上更多课程的临床心理学家,反而是在担心自己失去客户,无法符合保持执照的条件。你是否已经感受得到这三个人和他们积极完美主义的同行之间,在试图达成他们的目标时,会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 在目标取向的这种差异,也有长远的后果。研究表明,积极完美主义者比较不会受到情绪困扰的影响。他们在心理上往往比较健康,情绪也往往比较稳定。相反的,消极完美主义跟自卑感、焦虑感较高、抑郁感较高都有关联。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点的积极完美主义,也有一点的消极完美主义。我们都很自然地想要完美。我们渴望创造一个有价值的产品,渴望提供一种良好的服务,渴望达到很好的表现;这些都不是缺陷。这些都是健康的志愿。不过,我们的积极完美主义虽然可以驱策我们前进,但是我们的消极完美主义却有可能阻碍我们。 你怎么辨认出你在自己生活中是积极或是消极完美主义者?如果要我以短短一句话作总结的话,我就会用这一句: 你要非常清楚“我可以做得更好”和“我做得不够好”之间的差异。 从这里开始吧。你会更常使用哪一句话形容你的工作? ;

完美主义的根源,是幼儿式的二分法思维模式。完美主义就是要求十全十美,这样的表述是毫无意义的,必须界定其背后的价值判断。 完美主义,最根本,最简单的形式是一体两面的这样一对诉求:趋近好的——远离坏的。 显然,幼稚与成熟的区别,在于好坏的判定是否符合公认的标准。所谓适应能力的核心也在于此。(这是在病理层面而论的,在愚智层面不同。)幼儿的特征就是“非好即坏”的二分法思维。而所谓成人的世界就复杂辩证多了,当一个人意向通道失效,而更多地以幼年方式面对现实世界时,必然的结果就是,因为对好与坏进行定夺,而在趋近与逃避之间斗争,在完美与全否之间轮换。因此,对于好坏事实的判断与公认标准的差距之大小,是一个重要的症状划分标准。因为“完美”在事实上的不可得,但却顽固地要求完美,于是,只能以内部平衡的方式营造某种完美的假象。正因此,完美主义者通常没有适时放弃的智慧。但是,当他们再也无法在现实的冲击中,维持那自欺欺人的完美假象时,将无可避免地滑入另一个认知极端,全盘否定一切。对于完美主义者来说,几乎没有任何进步和收获能持续地提供激动人心的满足,这样,也就不可能在他们身上发现激动人心的自我激励。因而,坚忍不拔也就不可能成为他们的风格。相反,半途而废,功亏一篑是他们的例行遭遇。(而对于追求完美主义者,善于自我激励正是他们的鲜明特征。)正是因为完美主义,人们才能借着反省的名义,把对自己的不满意放大成自卑,然后进行讨伐,人为制造心灵世界的战争。于是,把促使自己进步的动力,变成了自我惩罚的凶手。所谓自我激励,也就是从困难中看至希望,从不完美的自我中发现自己的优点,这种人善于建立自尊自信。而“要求”完美的人,是做不到这些的。所以,完美主义者总是看不到希望,除了每天自怨自艾,自暴自弃,还能做什么呢?于是,这些负面情绪,成了他们的生活风格,甚至,成了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特殊方式,所以,他们会努力去保护这种方式,不会轻易改变。因为不能在现实的生活实践中体验自我的存在价值,于是只能在自我的内部,以“痛”的形式来证明自己还存在着。从这个角度来说,“痛苦”确实是一种价值。当现实功利得不到满足时,“痛苦”是替代品,它与满足感本质上都是提供自我确认的资粮。所以,在完美主义者来说,他们的自暴自弃和自我毁灭总是如此理直气壮,如此义无返顾。怎么改掉完美主义 论怎么改掉完美主义要么就不做,要做就做得最好,这经常是完美主义者的口头禅与精神支柱,所以完美主义者经常表现为死板、极端、烦躁等。死板是因为怕失败,所以不敢作为到不作为,对失败的恐惧使他们如履薄冰,工作效益远不如其他人,并最终缺乏冒险精神等;走极端多是个人好强与错误的价值取向结合造成的结果,走极端者容易偏激,成为孤立主义,将自己与社会隔离开来,从而形成人生的痛苦生活;烦躁则是由于外部事物发展和外部意识与自己的理想不相符,或者与自己的意识完全对立时,所表现出来的不良情绪,这种人基本缺乏客观意识,其后果严重者易产生语言与行为冲突。如果一个完美主义者还因为个性非常好强,必然会导致精神压迫症与心理障碍。研究表明,强迫性完美主义不利于人的身心健康,而且会导致自我挫败,工作效益低、人际关系、自尊心都会受到伤害,这类人群是极其痛苦的。例如道德完美主义者见到别人犯错误,即使是小错误,也会有恶心、精神痛苦等症状,严重者有消灭摧毁对方的念头,这种人极度缺乏宽容之心,更缺乏包容之心,由精神压迫产生的道德洁癖无形中形成一堵心灵之墙,将他与外界实际生活隔离起来。当然,这被隔离的一定是他自己;如此,他最明显的表现为心灵孤独与心理障碍的痛苦。这种人对自己的各种要求极高,并以已推人,所以用自己唯一的标准衡量外部一切,所以必然造成意识冲突,如果情绪一不受控,极其容易造成肢体冲突,并伤人伤已。再严重者则会有意识混乱、心智迷失的倾向。而个人精神的完美主义者,则容易产生自恋与自傲,他藐视外部世界的概率要远远多于认同与包容外部世界,他为自己的任何错误都精心辩解,但对别人却毫不宽恕、评头论足,这无疑会伤害别人,影响同事、朋友之间的关系。这种人经常不切实际的提升自己的理想与要求,最终导致自己远离实际生活的轨道。有时候他们害怕自己的意见不被采纳,使自己的完美形象受到影响。例如有一个大学生毕业后就非常不适应社会,其原因是觉得社会中的人都很愚蠢,不愿与之为伍,最终将自己孤立起来。而后来他知道是自己的适应能力太差以后,还是不愿意面对现实,他实在害怕别人对自己指指点点。笔者还曾经辅导过一个个人卫生洁癖者,他每上一次卫生间完后都要洗澡,最终他只能以少吃少喝来控制自己上洗手间的次数,以次来减轻心理障碍与精神压迫。而个人精神完美主义者表现的最严重后果就是自杀。这当然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太大,或者完全相反后,其精神的支柱轰然倒塌,个人自信心的完全丧失,这种人由于没有在平时生活中提高自己的心理抗压力与抗挫折能力,所以选择自杀来逃避这种痛苦。从精神层面上讲,这便是一种精神的解脱。这种现象在当今社会反应是非常明显的,特别是在校大学生,在我写这篇文章时,我在网上又看到了一个北大博士跳楼自杀了;几个即将参加高考的中学生也因为学习压力太重而选择了自杀。

被 逼 无 奈

物质主义的积极心理学研究论文

就目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来看,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主观水平上的积极体验研究;个人水平上的积极人格特质研究;群体水平上的积极社会环境研究。

1、积极主观体验研究

积极情绪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它主张研究个体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体验。在对待过去方面,主要研究满足、满意等积极体验;在对待当前方面,主要研究幸福、快乐等积极体验;在对待将来方面,主要研究乐观和希望等积极体验。

2、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

积极人格特质是积极心理学得以建立的基础,因为积极心理学是以人类的自我管理、自我导向和有适应性的整体为前提理论假设的。

积极心理学家认为,积极人格特质主要是通过对个体各种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加以激发和强化,当激发和强化使某种现实能力或潜在能力变成一种习惯性的工作方式时,积极人格特质也就形成了。

3、积极社会环境的研究

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指出,当孩子的周围环境和教师、同学和朋友提供最优的支持、同情和选择时,孩子就最有可能健康成长和自我实现。

相反,当父母和权威者不考虑孩子的独特观点,或者只有在孩子符合一定的标准才给予被爱的信息的话,那么这些孩子就容易出现不健康的情感和行为模式。

扩展资料:

积极心理学的局限性

1、理论基础单薄,理论体系不完整早期积极心理学家不愿承认它的人本主义渊源,后来虽然承认人本主义心理学是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但是相关的理论研究较少,这使得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有些单薄,理论体系也不够完整。

2、表现出一定的“积极话语霸权”,即否认消极的价值与功能积极心理学是由Seligeman 等著名的心理学家倡导的一种自上而下的运动,当积极心理学的一些观点与这些知名学者的权威性结合在一起时,它在一定意义上表现出“积极话语霸权”。

3、研究对象不够全面,缺少令人信服的纵向研究积极心理学在其研究对象的取样上还不够全面,表现出典型的成人化价值取向,忽略了儿童和老年人这两个重要的群体。另外,由于其发展的历史较短,缺少有重要影响的纵向研究以及跨民族和跨文化的研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的理念理念对比谈到理念,一定要和其他理念相对比之后,才能显示出其独特性。为了作对比,我们先分类,姑且把从二战之后到积极心理学诞生之前的心理学称为“消极心理学”(之所以这么称呼仅仅是因为这个时段的心理学只关注人类的伤痛、弱点、缺陷等消极的一面,而绝不是给人们带来的都是消极影响)。其实消极心理学在二战后的几十年里也取得了丰硕成果:至少研究揭示了10多种以前难以治疗的心理疾病的奥秘,帮助了千百万人减轻或治愈了他们的心理困扰。如果消极心理学能在解决人们心理疾病之后就能让人们过上幸福的有意义的生活的话,积极心理学就不会有机会出现还发展这么迅速。很显然,消极心理学的这一理念(仅仅消除心理疾病就能让人过上有意义的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根本行不通。这里仅举一个例子以说明。几十年来,心理学发展出了应对抑郁症的各种方法以及药物治疗,但是以美国为例,20世纪末美国的抑郁症患者的数量是40年前的10多倍,而且抑郁症还呈现出一种低龄化的倾向,40多年前抑郁症患者多为中年人,而如今却连十几岁的孩子都出现了抑郁症的症状。所以只关注人类消极的一面,觉得只要治愈了消极就能赢得积极有意义的人生,绝对是妄想,几十年的结果证明这是不可能做到的。这个时候积极心理学就应运而生了。从消极→积极,是补充而不是否定之前也提到了消极心理学的丰硕成果了,所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并不是对消极心理学的否定,只是因为消极心理学不能解决人类心理上的所有问题以及不能让人们过上蓬勃发展的有意义的生活,所以积极心理学的出现是对消极心理学的补充,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帮助,两者共同为人类服务,让全世界的人们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过上越来越好的生活。所以消极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两者之间是互相补充,互相合作,互相帮助,从而达到一种全方位的均衡的发展,以更好的服务人类。举个不是特别恰当例子,一个地方种小麦提供口粮,但不够这个地方的人们吃的,即种小麦不能解决所有人的吃饭问题,人们可以选择在其他合适的地方再种些玉米以补充口粮,而不是把所有小麦全扔了。所以种玉米是对小麦的一种食物上的补充,而不是因小麦不能解决温饱问题而否定之。

总体来说,人们所能体验到的幸福感在很大程度上与心理健康与否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物质条件或客观环境等同的情况下,心理健康程度高的人比程度低甚至不健康的人能够体验到更多的幸福。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 《广州青年白领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探究人口学变数、情景性因素和人格特质因素对广州青年白领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对广州市 *** 、企事业单位340名青年白领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广州青年白领积极人格特质处于中上水平,生活满意度处于中下水平。2情景性因素和特质性因素与广州青年白领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密切相关。3阶层回归分析表明,性别、压力知觉、社会支援和乐观是广州青年白领主观幸福感的显著预测变数,而心理健康的显著预测变数是乐观和社会支援。结论:广州青年白领对生活状况不甚满意,但对自我评价积极、乐观向上,对未来充满希望,并且情景性因素和特质因素对广州青年白领的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有不同的预测作用。 关键词:广州青年白领;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84201302-0175-04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水平飞速提升,在此发展过程中白领青年作为国家人力资本的中坚力量,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也为自己创造著财富,但是,物质上的丰富并不能等同于主观上的幸福。相关调查显示,诸如公务员、高校教师、外企职员等白领青年的幸福感相较于其他人群并不高,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在工作和生活中承受着相当大的压力,时常受到负面情绪的困扰,紧张、失眠、无意义感常常充斥着他们的生活谈杰,2008;田振敏,2010。该研究把青年白领定义为:年龄在40周岁以下,具有大专包含大专以上文化水平,从事脑力劳动,依靠知识和技术谋生,月薪4000元以上,有较稳定经济收入和较高社会地位的工薪阶层。 产生于20世纪末美国的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是当代心理学的一股重要力量,它反对传统心理学过分关注人类心理问题、心理疾病诊断与治疗的消极取向,它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包括积极个人体验、积极人格特质和积极组织系统。目前,关于主观幸福感和核心自我评价这一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多以学生群体、教师群体、老人群体等为研究物件,涉及青年白领群体的研究也更多的是偏向于社会学、人口学等视角,并且多以理论上的描述性研究为主,鲜有实证研究去探讨青年白领的主观幸福感状况及其与核心自我评价的关系。而作为社会发展主要推动力量的青年白领的主观幸福感状况如何?他们对自我的评价状况又如何?他们的核心自我评价与主观幸福感究竟存在何种关系?核心自我评价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到底存在哪些影响机制?当了解了这些关系之后,又该如何改善他们的自我评价水平和主观幸福感状况呢?这些都是摆在研究者面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而学术界没有进行深入研究的问题,这正是提出该研究的理由所在。因此本文将以广州青年白领为研究物件,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在调查基础上考察他们的核心自我评价和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及分析核心自我评价影响主观幸福感的机制。 主观幸福感及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众多,可以分为人口学变数、情景性因素和特质性因素。压力和社会支援作为情景性因素对个体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已经得到了诸多证明严标宾,郑雪,2006;Schiffrin&Nelson,2008。而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积极人格特质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Shimai等人2006对1099名美国和308名日本青少年的研究表明,热情、希望、好奇心和感恩等性格优点与人们的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Peterson及其同事2006通过网路取样所进行的一项回溯研究也表明,积极特质有助于帮助个体从生理和心理疾病中恢复过来。而目前对于白领青年心理健康或者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仍缺乏整合研究,因此该研究拟从人口学变数性别、年龄、情景因素社会支援、压力知觉和积极人格特质核心自我评价CSE、希望、乐观三个层面探究白领青年群体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以期能客观揭示白领青年群体心理状况及其内外部影响因素,为白领青年的生活和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提供理论支援。 2 研究物件与方法 研究物件 研究采取方便抽样法,选取广州市越秀区 *** 单位集中和天河区商业中心的 *** 、企事业单位的青年白领作为研究物件。共发放38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40份,有效回收率为。其中,男性213人,占,女性127人,占;未婚51人,占,已婚210人,占,其他79人,占;一般员工202人,占,基层管理者77人,占,中高层管理者61人,占18%;被试年龄22~35岁,平均为岁。 研究工具 主观幸福感量表 Diener等人1995编制,共19个专案,7点评分。包括生活满意度量表、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三个分量表。该研究中主观幸福感及其三个分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 心理健康量表 李虹等2002修订,共20个专案,采用“是”和“否”计分。包括自我肯定、忧郁和焦虑3个分量表,总量表的Cronbach仪系数为0,88,分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和。 核心自我评价量表 杨晓峰等2009修订,12个专案,5点评分,单一维度,其Cronbach α系数为。 乐观量表 袁立新等2007编制,共11个专案,5点计分。 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考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者以主观幸福感为因变数,人口学变数、情景性因素和人格特质因素为自变数进行阶层回归分析。首先,性别和年龄组成第一阶层进入回归方程,其次,可能会因人口学变数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的特质因素CSE、乐观和希望作为第二阶层进入回归方程,最后情景性因素压力知觉和社会支援作为第三阶层进入回归方程。结果发现,三个阶层可以解释主观幸福感41%的变异量F9,168=,p=。以同样的方法对心理健康进行回归,结果发现三个阶层可以解释心理健康43%的变异量F9,185=,p 4 讨论 广州青年白领积极人格特质处于中上水平,生活满意度处于中下水平 对广州青年白领群体的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的初步描述,得知广州青年白领的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的题均得分分别为、、,情景性因素压力知觉和社会支援的题均得分分别为、,特质性因素CSE、乐观和希望的题均得分分别为、、,结合量表专案的评定等级,可以发现广州青年白领的积极情感、希望、乐观和CSE等积极因素都在中等以上水平,而广州青年白领的生活满意度和消极情感则低于量表的理论中值。研究者发现,青年白领所向往和憧憬的幸福生活与其现实需要有着密切的联络,价值期望过高和现实中的需求缺位降低了他们的生活满意度,从而影响他们的主观幸福感。比如:理想中期待拥有自己的产业,而现实中却处处受制于公司和领导;理想中期待有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而现实中却是繁忙的工作和单调的休闲活动等等。 情景性因素和特质性因素与广州青年白领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相关分析表明,情景性因素和人格特质因素与广州青年白领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密切相关。阶层回归的结果表明,乐观和社会支援均是广州青年白领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的显著预测变数。研究表明,社会支援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有两种作用机制董增云,2007:一是主效应模型,该模型认为社会支援对个体身心健康具有普遍的增益作用,能够维持个体良好的情绪体验和身心状况,从而有益于身心健康;二是缓冲效应模型,该模型认为社会支援在压力条件下与个体的身心健康发生联络,它缓冲压力事件对身心状况的消极影响,保持和提高个体身心健康水平。领悟社会支援是指个体对社会支援的期望和评价,是对可能获得的社会支援的信念,也是主观支援的一种。相对于实际社会支援,领悟社会支援对于了解和预测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领悟社会支援更可能表现出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增益性功能。广州青年白领在平时社会或者面对应 *** 景时,感知到较多社会支援的个体拥有更多的应对资源,采取更积极的应对方式去化解压力,从而能够拥有较多的积极情绪体验或者缓解压力的负面效应,因此领悟社会支援是广州青年白领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乐观是指对事情的结果持积极的态度,更多看到生活中好的一面,认为事情会向好的方向发展。乐观主义者对未来抱有良好的期待,这种期待能鼓励个体为解决问题不断做出努力,因此更有可能顺利解决问题,并由此带来更好的结果。与悲观主义者相比,乐观主义者通常会看到现实生活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好的一面,有利的或有建设性的一面,并且这种态度能够在实际行动中体现出来,发挥出积极的作用,会有较高水平的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水平。 阶层回归分析表明,性别、压力知觉、社会支援和乐观是广州青年白领主观幸福感的显著预测变数 该研究发现性别和压力知觉也是预测广州青年白领主观幸福感的显著变数。研究表明,性别与主观幸福感正相关,即女性的主观幸福感要显著高于男性,而压力知觉与主观幸福感负相关。每个人都需要一定的压力水平以促使个体的心理机能和行为状态达到最佳程度,但是如果压力水平过高或压力持续时间过长,个体应对压力的身体资源就会减少,能量消耗、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引起身心紧张,从而降低个体的幸福感水平。广州青年白领的压力主要来自工作和家庭,尤其是工作前景不明升职无望、跳槽困难等和生活开支过大供房、供车、物价飞涨等等问题较为突出,这些问题无疑对广州青年白领的主观幸福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在中国社会,无论是工作还是家庭对男性的角色期望普遍都会更高,这种高标准会导致其感受到的压力会更大,男性的幸福感水平会低于女性可能源于这一社会因素。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研究者认为可以从两方面提高广州青年白领的心理健康和主观幸福感水平:一是 *** 部门、工作单位和家庭朋友等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工具性或情感性支援,良好和谐的社会,家人、朋友、同事的理解和关心可以排解负面情绪,缓解心理压力,使他们能够及时宣泄自己的压力和紧张等不良情绪;二是开发和加强广州青年白领的积极心理力量,它们是:勇气、关注未来、乐观主义、人际技巧、信仰、职业道德、希望、诚实、毅力和洞察力等等,这些积极品质是他们应对生活情景的重要心理资源。

完美为主题的论文

示例一:在群星中,因为有了转瞬即逝的流星,才愈发美丽;在百花中,因为有了风雪侵袭的腊梅,才愈显芬芳;在雕塑中,因为有了维纳斯,才更加神秘。同理,世间万物只有存在缺憾才更显完美。示例二:自古以来,人类不断追求完美,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他们将自己美好的愿望寄托到神话。但到了至今,我们人类仍非完美。仍逃脱不了生老病死,仍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示例三:画家梵高说:“没有一种蓝色不含有黄色和橙色。”正如他所言,即使蓝天大海也不是“纯蓝”的。不过,正因为有了那一点杂质,才成就了它们的美丽与壮阔。示例四:生活本是一壶酒,每个人都是酿酒师。有的人把生活酿成了美酒,天天都在品味生活的甘甜;有的人吧生活酿成了苦酒,天天都在咀嚼自己的不幸。生活不可能是完美无瑕的,我们要坦然面对那些缺憾,才能创造奇迹,赢得自我。

完美—一个令人向往的境界。面对完美,我们变得挑剔,用我们狭窄的瞳孔来丈量纭纭众生,我们不曾发现我们的不完美。作为一种高等动物,我们为之自豪,我们用挑剔的眼光来看待我们身边的一切——除了我们自己。

在评价身边事物的时候我们往往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我们那太完美的眼中容不下一点错误,于是剩下的只有悲伤了。

何必如此的去挑剔身边的一切呢?没有现实的意义嘛!我们是生活在世界中,我们不是因为完美而生活,而是世界因为生活而完美的。不是吗?审视我们的生活,审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们会发现我们并不完美,我们会有缺点,我们会有过错,我们会有痛苦,我们会有失败,我们会有误会……我们不论从生活还是从学习,我们在追求完美,可是说白了我们在逃避过错,我们在逃避现实,我们在埋没自己的过错……因为我们不完美!

我们永远不会满足,因为我们所追求的完美没有刻度,我们无法在生活中找到真正的完美。当我们离开时,我们不会得到我们所要的——如果我们一味地追求完美。也许你听过这么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乞丐,他虽然贫困,但他非常快乐,他每天只乞讨今天所须的食物,他从不要钱,他就这样过着他快乐的生活……但有一天,他在一个庙里捡到一包钱,他数了数一共是99英镑,他很开心,但他也很失落,他一夜没睡,第二天早上,他抱着着一包钱想区买东西吃,可是很快他改变了决定,他告诉自己要得到第100英镑后再说。这一天他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乞讨,但他失去了笑容,他开始向行人乞讨钱——为了他第100个英镑。认识他的行人们都十分奇怪他的行为,因为他失去了欢乐,所以行人们便不再给他食物和微笑,他依旧没有笑容,他为了他第100英镑他一整天没有吃东西……到了晚上他只差1个硬币就得到他的第100英镑了,可是路上没有了行人,他拖着病体回了破庙,他没吃一点东西就躺下了……第二天,以是正午了,而行人们并没有见到他,他依旧躺在破庙的地上,正在这时来了一个人——一个富足得人,那人诧异地看着他,问行人“他怎么了”“他已经一天没吃东西了”“怎么会呢?我前天在这里留了一包钱,共99英镑”“是的,可他希望得到第100英镑,所以……你为什么给他钱?”“因为他的快乐,我希望他更快乐”“可你知道吗?因为你的希望,他失去了生命……”这时,富人把手放到他的鼻下——没有了呼吸……富人诧异地看着远方………听了这个故事,不知你是否会与我有同样的感受——是完美毁了他,是追求夺取了他的生命……

朋友,或许你会问:“人就不应该追求完美了吗?”回答是否定的。是的,人生活在世上是应该有所追求,这样的人生才是美好的,但是过分的追求完美会使我们失去许多东西,这样的完美我们不需要,我们需要的是——像郎平所说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气概。我们应该正确的面对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现实……这样我们才不会掉进“完美”的陷阱中,我们才能在现实中正确的看待自己,正确的看待生活……

完美很美,她是一个美好的境界,我们应该用现实的美去打开她的大门……

有句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但我认为,这句话虽然说的是客观的事实,也包含了一种消极的思想在里面.虽然我们无法做到完美,但我们一定要有一颗追求完美的心.惟有此,我们才会在人生的道路上,永不停止前进的脚步,不断进步. 翻阅历史,关羽完美吗?千里走单骑,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多少战绩名垂青史,直到今天,人们仍以关羽的义气相标榜,可也因大意失荆州成了他千古遗憾的一生瑕疵;诸葛亮完美吗?忠诚不阿,智慧超群,见识卓越,羽扇纶巾的智士模样传唱千古,可也因“扶不起的刘阿斗”,终未完成振兴汉室的志向,落了个“出师未捷身先死”的下场;刘邦完美吗?任人唯贤,志向远大,垓下一战成千古帝王霸业,可起于亭长,出生寒微,少时无赖懒惰,是这位英雄的污点.他们都是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伟人,也不完美,但他们却用自己赫赫的丰功伟绩,从古至今,备受人们敬仰.可见,不完美不代表不成功.成功的人也并不是尽善尽美的人.关键在于他是否追求完美,走出过不完美的自我. 我们从小就提倡虚心求教,取长补短,但它之所以成为我们行为准则的原因却是我们对完美的追求.发扬长处,弥补短处,传承优秀的品质,发扬崇高的精神,致力于对人生完美的追求实是我们的理想.明白了这一点的人,便会“三更灯火五更鸡”地勤奋学习,便会“三人行,必有我师”地虚心求教;便会“只要功夫到,铁杵磨成针”地执著追求,这世界就会因一颗颗追求完美的心而高尚、崇高、美丽. 其实,完美并不是我们要求的目的,它只不过是人生一种无法企及的极高境界,我们追求它,就是为了完善自己,不断地向着完美努力.我认为,只要你有一颗追求完美的心,你就是完美的. 有华而不实的东西,能让人迷惑自己的眼睛;也有过于朴实,失去了自己绚丽的色彩,为人所轻视.但不管如何,人人都应该有一条属于自己路.“秀”独特的自己,追求完美的自己,让我们共勉吧!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