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早期教育与天才的研究方法论文

发布时间:

早期教育与天才的研究方法论文

肯定是有必然的联系,在早期教育方面如果教育的比较好,而且也比较会引导的话,将来肯定是会成为一个天才的。如果我们早期学习方法用对了的话,将来也有可能成为一个天才。学习方法在学习当中占很大的一个比例。

可以很好的帮助孩子智力,情感,神经,方面的发展,与人多进行沟通,并且在学习上有所帮助,天才是99的天赋加1%的努力,早期教育可以很好的帮助宝宝提高学习的能力。

很多家长朋友都很注重孩子的早期教育,这也引发了现在很热门的早教机构,很多早教机构都是宣扬一种,上了他们的早教课,就能更早地发掘孩子的各种天赋和才能,让他们优于其他孩子。其实早期教育真的能让孩子成为天才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因为天才和智商相关,而人的智商是先天因素决定的。

孩子的早期教育和很多因素有关,例如父母亲的抚养,父母永远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想要给予孩子一个好的早期教育,那么父母首先要是一个好的陪伴者和教育者。这并不是指父母一天二十四小时的陪着孩子就是高质量的陪伴,因为一些父母虽然花了大量时间陪伴孩子,但是他们的陪伴缺乏和孩子的互动和交流,他们只是让孩子玩他们自己的,而自己却总是玩手机和处理自己的事情,这对孩子早期教育的发展肯定是没有任何帮助的。

影响孩子早期教育的第二个因素是学校教育,这个包括各种早教机构,幼儿园和兴趣班等。没有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孩子成为佼佼者和天才,但是各种兴趣班和早教机构,能够帮助孩子的只是激发他们对各种事物的兴趣,创造力和审美能力,不可能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创造出一个天才。但是家长们也不要气馁,因为孩子早期性格,兴趣的培养,对他们将来是有很大帮助的。一个好的老师和机构,也可以帮助孩子在一些领域和方面给予好的指导和方向,让孩子能够更早地确立自己的兴趣点和特长,知道自己的目标,自己喜欢的东西,从而为其拼搏和奋斗。

权威专家们根据对100多名有贡献的知名人物开展了系统实施,结果看到它们的贡献与早期教育没有很大的关联。调研发觉,这种成功者的父母也没有逼迫她们的孩子去学习,并且也不觉得早期教育能生产制造创造力的智谋,反过来,她们会给孩子充足的随意,让孩子自身选择自己的发展前途。

根据之上这一科学研究还可以看得出,父母的功能并没有有一些家长想一想的那般,或者让孩子很早念书、认字、学钢琴、教画等,只是适用、激励孩子自身兴趣爱好、喜好,也有便是为她们的家里拥有 聪明智慧的氛围。

启蒙者教会她们某类专业知识和技术并没有这种成功者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的首要要素,只是启蒙者对自身的工作怀着巨大的激情,恰好是这类激情深深感染了她们。

她们十分喜欢自身的工作和充足资金投入是其完成的首要要素。对于详细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不需急切学习培训。反倒许多家长在开展早期教育时舍本逐末了。坚信此项调研所是出的结果对众多家长放正早期教育的看法有较大协助。

除此之外,现如今社会发展上面有许多的如电子钢琴、民族舞蹈、书法艺术、美术绘画、英语儿童初期技术专业培训机构,搞的热火朝天。从这一点能够看得出家长们十分重视对孩子的塑造教育,这也意味着社会发展在发展。

可是,在其中的许多家长不管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喜好的和专长,把自己的意向强加在孩子,其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一些研究表明,家长太多的干涉孩子,反倒会直接影响到孩子智力发展趋势,尤其是创造力智能化。因而,家长在提前准备对孩子开展初期学习培训时,应深思熟虑以下好多个难题:

要依据孩子心身发展的特性,适度地、由浅入深地为孩子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有效的文化教育取决于能真真正正推动孩子的智力发展,而不是逼迫孩子。

家长应当重视孩子的意向,让孩子有随意发展的室内空间。家长应当从孩子生理学心理状态生长发育规律性的视角考虑到,不必限于某类教育方式,留意执行多元化的文化教育,针对学龄前儿童的小孩而言,关键应趣味性,把塑造孩子的兴趣和兴趣爱好为主导位。

从里面的解析表明,历经早期教育的孩子不一定便会变成奇才,真真正正的奇才也并不是历经早期教育。家长依据孩子的特性选用科学合理的形式开展文化教育才算是根本所在。

早期教育的研究论文

随着人们对幼儿教育的重视度日益提高,而人们针对早期教育在对幼儿教育方面是否能起到作用还存在一定的疑虑,对早教的有效性进行探讨和明确,可以增进我国在幼儿教育工作方便的开展。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早期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0―3岁幼儿早期教育》

【摘 要】“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由此也可看出,三岁之前的教育对幼儿一生的成长至关重要。文章从早期教育的原因探析、早期教育的误区以及有效地实施早期教育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为家长更好、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早期教育提供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0-3岁幼儿;早期教育;建议

意大利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幼儿出生后头三年的发展,在其程度和重要性上,超过儿童整个一生中的任何阶段。”这说明,出生至三岁的早期教育为幼儿的健康发展打下基础,也为培养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才铺下道路,重视幼儿早期教育是毋庸置疑的。

一、早期教育的原因探析

1.早期教育是国家的基石。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曾在他的著作《理想国》中描述一个自己所向往的理想国度,在那个理想国度中“幼儿的教育是国家的基石”。在当今社会各种各样的国际竞争中,归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就依赖于教育,教育的成功捷径,则追溯到幼儿时期的早期教育。早期教育的成功关乎国家的未来,民族的繁荣和昌盛是国家日益强大的基石。

2.抓住幼儿潜能发挥的关键期。日本儿童教育家木村久一总结出儿童潜能的递减规律,他强调每一个幼儿都具备潜能,但潜能通常遵循“递减规律”:如果幼儿生下来就在理想的教育条件下被培养,幼儿可以发展自己能力的100%;但是,如果从5岁开始进行教育,就是在理想的教育环境中,幼儿也只能发展自己能力的80%;若从10岁开始教育,就只能发展自己能力的60%,也就是说,教育越晚,儿童潜能发展所受到的阻力越大。简单地讲,每种动物都有适合发挥潜能的关键期,有的动物长,有的动物短,无论长与短,动物潜能必须在这个期限里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在潜能开发的关键期内进行开发,则会“事半功倍”,相反错过关键期,则会“事倍功半”,三岁之前的教育决定幼儿一生的健康顺利成长,因此,要抓住幼儿发展的关键期。

3.幼儿是早产三年的动物。王东华在《发现母亲》一书中提到人类的婴儿刚出生时,头部特别大,脑的重量是成人脑重的约25%,比成年类人猿还要重,在出生后头一年,大脑发育特别迅速,要想使人类的幼儿像一些哺乳类的幼崽那样强大,就需要把人类现在的妊娠期再延长12个月,这也就是说,人类是生理上早产的动物,但是波特曼从把人与动物幼崽的现象对比中发现,人类并不是生理上早产的动物,恰恰相反,人类婴儿的生理是比较成熟的,早产仅仅是他的大脑的发育,心理学家格赛尔曾对野生儿的智力发展进行研究发现,在人的一生中,出生以后的头几年是形成正常个性和心理机能关键的时期,此时脑的正常发育,特别是周围环境的影响决定他今后的心理发展方向,脑在此时仍处于胎儿期,从母亲孕育的胎儿变成环境孕育的胎儿,此时大脑就像高级电脑,有着强大的兼容,植入狼的环境的子宫就变成狼孩,植入熊的环境的子宫就变成熊孩,但是一旦过了这关键的3年,人脑从环境子宫孕育分娩,这时大脑基本成熟而不再会发生大的变化,人脑是早产3年,因此,在这3年里要对幼儿进行及时教育。

二、早期教育的误区

1.把早期教育视为“超前教育”。“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位家长所期待的,但是从小让幼儿的自由玩耍时间被各种各样的“超前教育”所替代,那么原本对学习充满兴趣和期待的幼儿便会对学习产生厌倦,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幼儿今后的发展,这是因为家长未能正确认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缺乏对早期教育正确理解导致的。

2.家长教育方式的误区。重视幼儿的早期教育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同,并且许多家长多以“早教书本”为标准喂养幼儿,例如,孩子的肢体发展、睡眠时间等,但是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身心发展存在差异,家长不应该按照同一标准模式要求。

3.儿童观的误区。许多家长对幼儿的教育,曾抱有“实现自己当年的梦想”的理念,把幼儿视为自己的“还愿”工具,因此,不顾幼儿的兴趣爱好,过早、过多地进行智力的教育,更有些家长把幼儿视为宠物,娇惯成风,过分保护、替代,使得幼儿从小失去许多锻炼的机会,导致幼儿的成长受到阻碍。

三、有效实施早期教育

1.早期教育从一出生就开始。教育要及早进行,出生就对幼儿实施教育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正如木村久一总结出的儿童“潜能的递减”规律,及早实施教育,抓住幼儿潜能开发的关键期对幼儿的成长至关重要,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也讲过,教育应该从一出生就可以,家长应及时抓住教育时机,对幼儿进行适时教育。

2.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早期教育观。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其生命的每一个历程都有不同的发展规律,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是教育好幼儿的前提。正如爱尔维修所说,“即使最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教育得法即指应该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因材施教,而且家长还要树立正确的早教观,对幼儿的早期教育,要通过幼儿的自主活动而唤起其好奇心、兴趣、求知的欲望,从而刺激幼儿智力迅速地发展,而不是注重幼儿各种各样的智力知识的灌输,忽视其当下的心理发展特点。

3.尊重幼儿的兴趣,激发他们活动的积极性。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曾讲过,“早期对幼儿开展教育就是要使幼儿的兴趣和热情得到顺利发挥,如果孩子的兴趣和热情得到顺利的发辉,就会成为成功的人。”然而现如今家长一发现幼儿有某方面的兴趣,就似乎如获至宝,认为幼儿在这方面是天才,就不遗余力地培养幼儿这方面的天赋,久而久之,幼儿对这方面的兴趣大大减弱,幼儿的兴趣是天然的,而父母对待幼儿的兴趣则包含功利性的,这种功利性的期待无形中对幼儿施加了一种压力,最终把这种兴趣的萌芽毁灭掉。因此,家长应该尊重幼儿的兴趣,给予耐心地指导,让幼儿参与到活动中去,想办法使幼儿的兴趣保持长久,为幼儿今后的成长铺垫道路,与此同时,家长还要激发幼儿活动的积极性,让幼儿乐于动手参与活动创作,对幼儿的积极性给予鼓励与支持,培养幼儿的进取意识。

4.习育和化育并存进行。习育指环境,一种社会遗传。人是早产3年的动物,他先天的生理遗传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必不可缺少的前提,但是仅仅生理遗传还不能决定发展的进程,还需要社会遗传,需要生活在人群之中,同成年人交往,并在其帮助下成长。因此,家长要为幼儿优化生活环境,带幼儿多到人群中去,多接触大自然,让幼儿在生活中得到教育。当然化育也是非常重要的,化育即人的精神上的教育,纵观人的精神发展的几个阶段,最重要、最关键的不是最后理想实现的显影阶段,而是在童年、少年气概形成时的感光阶段,这种感光阶段形成他人生的规模,因此,在幼儿时期,家长要培养幼儿树立自我形象,给予幼儿积极地鼓励和支持,重复讲述伟人传记,让幼儿心理树立要成为“伟大的人”的自我形象。

5.努力学习教育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幼儿是通过什么样的渠道不断获取、巩固和提高自己能力的?当然是通过模仿,幼儿的模仿不是简单地模仿,他是一种范式模仿,较早认识这种范式模仿的是日本儿童教育家井深大,他发现幼儿之所以一眼看到汽车说出车种,之所以听几遍就能唱广告歌曲,都是范式感受方法所致。范式模仿是把所有的信息不假思索地接受下来,并且幼儿在范式基础上就形成习惯,形成人的心理动力定型。人是早产3年的动物,人在出生时大脑的大部分还是空白,这部分空白要在出生后继续完成,也就是在接受外界各种信息的刺激下,人脑才变得更加聪明完善,然而父母是为幼儿提供各种不同的刺激,促进其发展的第一人,因此,父母如何开展教育对幼儿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父母应该为幼儿提供良好的范式,这就要求家长努力学习各种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修养,规范自己的行为,为幼儿做好榜样。

参考文献:

[1]威特,蒙台梭利.卡尔・威特的教育全书、蒙台梭利家庭教育合集[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12,4.

[2]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86.

[3]木村久一.早期教育与天才[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9.

[4]王东华.发现母亲[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2.

[5]片意欣.对于才能开发的思考[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2,(10).

[6]陈章顺.儿童早期教育初探[J].郴州师专学报,1995,(2).

[7]钱萍.浅谈早期教育误区及干预措施[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10).

[8]丁忠鉴.幼儿早期教育的误区及对策[J].幼教研究,2012,(2).

[9]白艳霞.0-3岁幼儿早期教育的重要性[J].赤峰学院学报,2013,29(10).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儿早期教育论文

幼儿的早期 教育 不仅仅是智力教育,教育者应多方面来发展幼儿的早期教育。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有关早期教育的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每一个幼儿都有权利接受教育,发展自己的潜能,获得人生的良好开端。幼教机构和家庭都要依据《3~6岁 儿童 学习与发展指南》,尊重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客观规律,保护幼儿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渴望学习的天性,充分挖掘和利用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宝贵资源和教育契机,寓教育于生活和游戏之中。制止超前学习、练习,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使每一个幼儿都受到科学优质的保育和教育,获得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和快乐的童年生活。

【关键词】早期教育指南 安全教育 家园共育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0—6岁是人生最重要的启蒙阶段,科学、优质的早期教育对人的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对幼儿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将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得到不同程度发展,是我们所有成人特别是家长和幼儿发展从业者的追求,所以我们首先要了解并思考什么对孩子来说最重要?

不容置疑,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生命,生命的存在是其他的一切存在的前提,而健康作为生命存在的保证也就成为其他各方面学习与发展的基础。

其次是品格,即如何做人,如何生活以及提高生活的质量。其实这些和我们常说的行为习惯养成休戚相关,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态度,良好的生活态度是一个人后继发展的基础和保证。

第三是贡献,即服务于社会。社会服务项目何止是“三百六十行”,了解各行业劳动者对社会的贡献和重要作用,建立良好的荣辱观和服务的意识,成为早期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四是才能,即才学、才华、才艺、才干。最不足挂齿的是出身、性别、长相、身高……

但是,纵观我们当前的早期教育现象,本末倒置者比比皆是:重喂养轻教养;重认知轻运动;重规范轻道德;重物质给予轻精神抚慰;重近期目标轻长期目标;重智商开发轻情商培养;重知识技能轻社会适应;重外表技能技巧学习轻伦理道德灵魂塑造;重学习结果成功与否轻学习过程快乐与否……

作为幼儿发展的从业者,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的指导幼儿的发展?我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学习中得到了许多启示。《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就像一枚指南针,给我们对幼儿的早期教育指引了方向。

《指南》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每个方面由学习与发展目标、教育建议两部分组成。

学习与发展目标部分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教育建议部分针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目标,列举了一些能够有效帮助和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教育途径与 方法 。其中让我最有感触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解和认同指南的理念是正确使用《指南》的前提。

教育理念对幼儿教育有重大影响。对待幼儿学习和发展的理念不同,对幼儿学习和发展的理解、态度就会不同,教育方式和指导方法也会不同,给幼儿的学习和发展带来的后果也截然不同。因此,使用《指南》做好幼儿早期教育,必须首先理解和认同《指南》的理念,正确地把握《指南》的标准与教育建议的内涵。

二、《指南》和《纲要》不同。

《纲要》是制定《指南》的依据。它比较宏观地指导和规范着幼教机构的保育和教育。从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的角度,指出了应该教什么、各领域中“教”的重点是什么,教师应该做什么、怎样做等。《指南》从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角度,明确地反映了幼儿应当知道什么、能够做什么、各领域中“学”的重点是什么、需达到什么基本水平、成人应当给予怎样的支持和帮助等方面,比较微观地指导教师和家长的教育实践。对幼儿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提出了比《纲要》更详细的教育标准和建议,它是对《纲要》的细化、具体化,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正确的了解认识了早期教育理论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在教育活动的安排中有“法”可依。

三、《指南》各部分相互渗透具有整体性。

在《指南》中,为了清楚地表述各领域幼儿应该学习与发展的核心指标而将六个领域和每个领域的标准分别列出,但这绝不意味着各领域是彼此分割的。幼儿各个领域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应把《指南》把幼儿各领域的学习自然地结合在一起,不强调夸大任何一个领域而忽视其他领域的教育。

四、《指南》是幼儿发展的“路标”,而不是简单评价幼儿的“标尺”。

幼儿的发展具有累积效应,行为习惯的养成尤其如此。因此,不应当用突击训练的方法强化幼儿练习,从而达到《指南》的指标。幼儿有自身发展的敏感期,会出现某段时间发展较快,而某段时间发展缓慢的现象,因此,在教育活动中,不宜以统一标准评价幼儿的发展和教育活动的效果。鉴于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不可能也不应当要求所有3~6岁幼儿按照统一的时间达到同样的目标。即使同一个幼儿,其各领域的发展也不一定同步。因此,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幼儿的具体发展状况给予适宜的指导,尊重每一个幼儿的发展速度和进程。帮助每一个幼儿按照自己的速度在其原有水平上得到应有的发展和进步,避免以盲目的比较或不恰当的评价伤害幼儿。

五、根据环境的不同需要灵活地使用《指南》。

在幼儿园,《指南》可以帮助教师提高观察了解幼儿的能力。在《指南》的指导下,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了解幼儿,记录有关信息,并运用相关指标分析和评价幼儿发展的状况;以便教师制订适宜的教育活动目标、选择适合幼儿教育活动,灵活地融入到一日生活和各种教育活动中,创设活动区、投放活动材料,依据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并评价和 反思 教育活动的效果,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在家庭中,家长可按孩子的年龄,参考《指南》的相应内容,对孩子进行观察,特别是注意那些过去忽视的方面,从孩子的日常表现中,比较全面地了解孩子学习与发展的情况;参考《指南》相应的活动建议,了解关于孩子学习和发展的规律,有意识地利用家庭和社会交往中的各种机会帮助孩子学习;提高家庭的教育水平和效果。

六、强调安全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在拐带、溺水、交通安全等公共事件广为关注的背景下,幼儿安全问题仍是大家的关注重点,希望幼儿能具备最基本的 安全知识 和自我保护能力。比如:3-4岁的孩子要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不跟陌生人走,不在河边和马路边玩耍;要遵守交通规则。在提醒下能注意安全,不做危险的事,不动热水壶,不玩火柴或打火机,不摸电源插座,不攀爬窗户或阳台。在公共场所走失时,能向警察或有关人员说出自己和家长的名字、电话号码等简单信息。

4-5岁的孩子知道在公共场合不远离成人的视线单独活动。认识常见的安全标志,如:小心触电、小心有毒、禁止下河 游泳 、紧急出口。

能遵守安全规则。运动时能主动躲避危险。不允许别人触摸自己的隐私部位。知道简单的求助方式。记住自己家庭的住址、电话号码、父母的姓名和单位,一旦走失时知道向成人求助,并能提供必要信息。遇到火灾或其他紧急情况时,知道要拨打110、120、119 等求救电话。

5 -6 岁的孩子未经大人允许不给陌生人开门。能自觉遵守基本的安全规则和交通规则。运动时能注意安全,不给他人造成危险。知道一些基本的防灾知识。七、强调家长在幼儿教育中的不可忽视的作用。《指南》强调“亲切地对待幼儿,关心幼儿,让他感到长辈可亲,可近,可信赖的,家庭和幼儿园是温暖的。”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教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孩子的饮食习惯、作息习惯、行为习惯很大程度上依靠在家养成,因此,《指南》详细指出“为幼儿提供多样化、均衡搭配的食物,保证幼儿每天睡11 ~12 小时,其中午睡一般应达到2小时左右;”“幼儿做错事时要冷静处理,不要斥责打骂,允许幼儿表达自己的情绪;”“每天按时睡觉起床,要多喝白开水,不贪喝饮料,不挑食;”“3-4岁连续看电视不超过15 分钟,4 - 5 岁不超过20 分钟,5 -6 岁不超过30 分钟。建议孩子看电视要离电视3米远,建议家长和幼儿一起观看体育比赛或有关体育赛事的电视节目,培养他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引导幼儿生活自理或参加家务劳动自己穿脱衣物、鞋袜、扣纽扣、系鞋带、整理自己的物品,帮助家人打扫卫生、择菜叶,做面食等。”“每天有足够的时间与幼儿交谈,谈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询问和听取他们对自己事情的意见等;”“幼儿社会性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成人应注重自己的言行的榜样作用,避免简单生硬的说教。如在超市购物时,幼儿懂得要排队付款,要使用礼貌用语,学习他人是如何与营业员交流沟通的,对幼儿来说也是一种现鲜活的教育。”因此,幼儿教育中家园合作是必然的,幼儿的成长需要家庭和幼儿园的同步协调,形成教育合力才能真正担负起教育人的责任。学前儿童正是无忧无虑、天真烂漫、享受快乐童年的时候,但很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忽视了儿童生理、心理成长的规律或“拔苗助长”或强行灌输。让孩子过早地承担起并不适合他们的重担。过高的期望,带来孩子的无望;过度的保护,带来孩子的无能;过分的溺爱,带来孩子的无情;过多的干涉,带来孩子的无奈;过多的指责,带来孩子的措。岂不知孩子的早期教育有规律可循,如此心急只会适得其反。今天,良好的早期教育的重要问题不是成人对孩子的期望是赢是输,而是如何为孩子们创造更健康的成长环境,使孩子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得到更好地保护。只有真正做到尊敬儿童学习与发展的特点,才能真正促进儿童健康发展,帮助儿童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 李季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简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年4 月版。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3 - 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8。

[3] 《刘延东在全国学前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2010. 12. 01。

[4] 《渴望学习》(美)芭芭拉? 鲍曼等著,吴亦东、周萍、罗峰、刘红译,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年9 月第1版

摘要:本文分析了儿童早期教育的发展,以及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在以后的社会发展当中如何看待早期教育这一社会发展趋势,以期给一些不太了解早期教育的家长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早期教育 重要性 发展趋势

今天,早期教育已经成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的一种重视的表现,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同时也是教育自身建设、发展的结果。

一、早期教育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社会的发展,高科技水平的提高,人才的匮乏是早期教育得以发展的社会前提。我国是个具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0―3岁婴儿约有7000多万,是世界上无可置疑的人口大国。我们具有足够的人力,我们如何将第一人口大国转变成为第一人力资源大国,这是个巨大工程,是场深刻的革命,没有捷径可走,必须优化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动员全社会各方力量致力于这项工程。将提高人口素质纳入国家人口计生工作职责范围,建立完善的系统,整合营养、卫生、医疗、心理、教育等多学科的力量,组建跨学科专业团队,做为全社会、全民族的主要任务来抓。甚至于深入到每个家庭,落实到每个父母肩上,在国家提供的政策论证,科学研究,教育培训等诸多政策、队伍组织的支持和帮助下,才可使此工程落到实处。

全世界人才竞争的激烈,我国飞速发展的速度,人才匮乏的严重,给教育提出了极为严重的课题,加速培养高素质、高能力、高水平、有超越世界高科技水平的创造性人才。教育责无旁待,是社会赋予我们的责任,只有高速、高质量的又多、又快、又好地,源源不断地培养出人才来,才能满足国家的需要。

二、早期教育是孩子生长发育规律的需要

(一)早期教育是开发孩子潜能的最有效的途径

科学证明儿童与生俱来就具有巨大的潜力,应该说每个孩子生下来个个都是天才。那是遗传基因决定的,科学发现,人的基因当精卵子一经结合就决定了孩子大脑的结构,其影响作用占30%――60%,所占比例因人而异,以生理遗传最为明显。它告诉了我们儿童的潜能是客观存在的,开发的空间的巨大的。这不仅为孩子发展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物质前提和发展的可能性,而且还制约着孩子日后发展的方向。

日本学者木村久一曾经提出过儿童的可能能力的递减法则,他说:生来具备一百度可能的能力的儿童,如果从一生下来就给他进行理想的教育,那么就可能成为具备一百度能力的成人。如果从五岁开始教育的话,教育再好,也只能达到具备六十度能力的成人。到十五岁时教育就会剩下四十度。说明教育开始的早晚对开发潜能的巨大影响。

开发的可能性、可发的前景及开发时间早晚为早期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必然。

(二)早期教育是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需要

1.早期教育是开发智力的有效手段

开发智力一个重要条件,必须以知识为载体,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发展孩子的能力,早期教育就成为开发智力的内容和有效手段。

2.早期教育是脑细胞发育和大脑网络形成的必备条件

儿童早期是孩子大脑发育最快,而且最具开发可能性的时期。儿童是一个具有一定潜能积极发展的个体。急待开发。出生后新生儿的脑重量为360克――390克,是成人脑的25%;六个月新生儿脑重为660克――700克,近成人的一半;1岁脑重量为900克;三岁脑重量为1011克,是成人的四分之三;七岁脑重量为1280克接近成人;十三岁脑重量为1350克;成人平均脑重量为1400克。可见,早期教育是大脑发育和促进大脑发达的需要。

3.早期教育是脑神经发展规律的需要

脑神经发育有几个特殊的发展规律,成为孩子生长发育及成熟的天然的驱动力。

第一个“关键期”。关键期是指儿童在某个时期最容易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只要错过了这个时期,发展的障碍就难以弥补。这个概念是从奥地利著名的动物学家劳伦兹在研究小动物发育过程中发现的“印刻现象”引入的,“印刻现象”是指小动物在出生后一个短时期,具有很容易生成的一种本能的反应。如追随对象、偏爱对象、对象消失时发出悲鸣等反应。

第二是“敏感期”和“最佳期”,敏感期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错过了敏感期或最佳期,则学习起来较为困难,发展比较缓慢。世界著名的教育家蒙台梭利主张,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有两种内在的动力,引导着孩子努力的达到成熟,这是一种是儿童趋向成熟的冲动力,儿童借助着这种内在的敏感能力,去发展自己对复杂环境的反应能力、适应能力。他对敏感期的解释,为敏感期是在儿童生长阶段中某些时间范围内儿童只对环境的某一项特质专心,所以儿童在这个阶段产生特别的兴趣和主动探索的狂热,直到内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才会消失,孩子不需要任何理由对某种行为产生强烈的兴趣,不厌其烦的反复、学得快、效果高。在整个人生的心理发展过程中,我们发现0-6岁间有许多的敏感期,因此,早期教育的发展是孩子身心发展的需要,是孩子身心发展的必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

(三)早期教育的实践 经验 证明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是真理

卡尔・威特的聪慧,威廉・詹姆斯的睿智等,各国超长孩子都受到世界瞩目。当今世界美国是零岁教育发展最早最快的国家,既有全国性研究机构在理论上探讨和实践上实验观察;又有全国国民的普遍关注和积极实施,成果非常显著。

国际上非常关心人才培养,国际超长儿童基金会,一直在做这项工作,赞助世界各国异与一般能力的儿童,进入世界名牌大学深造,让他们享受最好的教育,使其能够发挥最好的潜能,为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

早期教育是有理论基础和实践见证的,孩子具备了充分的可能性,只要我们适时、适度、科学、准确、均衡、全面的进行教育和影响。会换来孩子精彩的人生。由此看来,社会的疾呼、孩子生长的急切、教育革命的深入,无疑证明早期教育是重要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是人生不可缺或的,是孩子生长发育的所必须的,是奠定人生基础的基石。

参考文献:

[1]卡尔・威特的教育.关于儿童早期教育.教育.2008.

[2]早期教育与天才.早期教育和天才关系的思考.教育与天才.2009.

教育研究方法与论文

进行 教育 研究,离不开教育研究范式的指导。近年来我国关于教育研究范式方面的研究成果不少,但多是追随西方研究现状而进行的研究,缺少教育研究范式的本土化。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教育研究30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体育道德教育及其教育重心

【摘要】体育道德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具有以人为本的核心特征。由于体育道德本身的重要地位以及当前社会诸多体育道德问题的存在,决定了开展体育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按照教育对象范围大小,可以将体育道德教育划分为社会、学校和家庭三种教育形式。其中,体育院校中的教育是体育道德教育的重心,可以在体育院校大学精神中贯彻落实。

【关键词】体育道德;道德教育;教育途径;体育院校大学精神

一、体育道德内涵及开展体育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一)体育道德的内涵

所谓体育道德,是调整体育社会里各种社会角色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从构成上看,它有两部分,一是一定社会的共同生活对人们的体育行为提出的道德要求,即社会体育公德;二是社会对从事体育工作的人提出的道德要求,即体育职业道德。”二者同时分别属于社会公德范畴和职业道德范畴,体育职业道德只是在社会体育公共道德的基础上多了职业道德的规范要求。

(二)开展体育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体育道德本身地位重要。不管是从国际视野来看,还是从体育道德所约束的各种社会角色来看,体育作为现代社会主流 文化 的一部分,它的道德要求已经成为能够影响整个社会文明发展进程的重要因素而存在了。

其次,体育道德失范现象阻碍公平公正的发展。这里的体育道德失范是指体育活动参与者在道德范畴里的越轨行为,使道德不能正常发挥调节作用,导致体育社会的无序。

再次,新的体育道德问题亟待解决。除了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道德问题,在新的信息时代背景下,人们还面临着许多新的体育道德问题。这些问题是伴随着人们全新的生活特征和体育的新特点产生的,要应对这样的新问题,需要相关部门迅速制定行之有效的应对计划,但要解决问题的根本,还得靠全社会范围内的体育道德教育。

二、开展体育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

(一)社会教育中的体育道德教育

体育道德的社会教育 渠道 广泛,它可以是 政策法规 的约束教育,可以是大众传媒的舆论影响,还可以是人文道德的环境熏陶。环境熏陶是众多教育渠道中进展速度最慢,但也是受影响最彻底的体育道德教育途径。只有不断地为全民健身创造条件,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体育道德教育的成果才能日渐突出。

虽然社会教育的受众范围大,但是教育的针对性较弱,因此,社会教育只能作为体育道德教育的扫盲班,使社会公众对体育道德有一个基本、正确的衡量和评判标准。

(二)学校教育中的体育道德教育

学校教育是开展体育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它具有系统、直接的特点,因此是体育道德教育中最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途径。学校体育道德教育可以针对不同的受教育群体,设置不同的教学重点。例如对中小学生的的教育,要侧重奥林匹克人文知识、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理想和体育道德教育;对在校大学生就应该进行正规体育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

(三) 家庭教育 中的体育道德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物质条件对人们日常生活的不断满足,精神追求在人们的价值观念里变得越来越重要。参加体育活动是一件既舆情又有益于健康的活动,况且身体健康也是精神愉悦的基础,因此,体育是与现代家庭密切相关的一项活动。人们经常参与的与体育相关的活动除了日常体育锻炼,还包括观看和评价体育赛事、关心体育动向、从事体育相关行业等,在这些活动中,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能传达个人的体育见解,体现个人的体育道德观,从而对其他家庭成员产生影响。

三、在体育院校大学精神建设中贯彻体育道德教育

(一)体育道德所面临的挑战要求体育院校带头贯彻落实体育道德教育

历史证明,思想道德的培养有助于指导人的实践行动。因此,体育道德教育的贯彻落实有助于指导体育活动的开展,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从近些年体育道德失范现象产生的原因出发,可以看出体育道德正面临着一些挑战,也可以发现要贯彻落实体育道德教育,当先从体育院校开始。

体育院校的科研成果累累,科研人员众多,如果这些人员和他们的研究成果在投入市场和赛场之前能够在用途和意义上有个价值倾向,就会对竞赛公平产生相对积极的影响力。体育院校作为专门培养体育人才的高等院校,无论在对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还是普通体育 爱好 者的体育道德培养方面,都可以借助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和资源优势为社会供应高素质体育人才。

综上所述,体育院校是体育道德教育应对各种挑战的首要战场,是体育精英、体育文化、体育真谛的所在,是体道德育教育的重心。所以,体育院校有责任带头贯彻落实好体育道德教育的普及和推广,为体育社会的上层建筑把好关。

(二)在体育院校大学精神建设中贯彻体育道德教育的可能性

首先,体育院校大学精神中富含体育道德因素。爱国自强、拼搏奉献、追求进步、崇德守则,团结友谊的体育院校大学精神中,每一项都富含体育道德因素,这在前文中已经有所体现。

其次,体育道德教育可以添补体育院校大学精神教育价值利用的不足。体育院校大学精神的教育价值存在多种不足,其中就包括道德方面教育价值利用的不足,体育院校可以通过体育道德教育的有效开展,结合体育院校大学精神中道德方面的内容,完成它们彼此之间有益的补充和修复。

体育道德教育的学校教育通常情况下存在“管教式”和“说教式”的不足,即一个是硬性管理,教育内容难以内化;一个是机械灌输,在学生中易引起逆反心理。然而,体育院校的体育道德教育可以通过对其大学精神的形成条件的活用,轻易避免这些不足。比如,在了解校史的过程中,学生们带着对历史和人物的兴趣了解到热爱国家、热爱集体、追求进步和拼搏奉献精神也是体育道德的要求;在团体比赛中,体育活动会教会学生团结协作、拼搏竞争、尊重他人、遵守规则等一系列道德品质。

总之,体育道德教育为体育院校大学精神架起了一座桥梁,桥的此岸是学生,桥的彼岸是教育成功的对象。体育道德教育不仅通过体育院校大学精神让它自己充满了生机,更给体育院校大学精神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让其道德教育价值得以充分利用。

参考文献

[1]向剑文,辛静.新形势下加强我国体育道德建设的思考

[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5).

[2]潘霞.论公平竞赛[J].体育文化导刊,2010,(1).

[3]黄彬,王爱萍.“人文奥运”与现代体育伦理[J].江苏社会科学,2008.

[4]熊文.竞技体育伦理之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04.

试论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

摘 要: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师若能与家长形成教育合力,那必定能达至更佳教育效果。 文章 针对家校合作中遇到的各种现象进行研究,指出尊重家长的重要性,列举了若干有效的沟通方式、家教 方法 指导以及能促进家校持续合作的激励手段,以利于家庭教育更好地配合学校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关键词:家校;家庭教育;尊重;沟通;指导

“知子莫若父,怜子莫若母”,家长总是伴随着孩子的成长,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也是一种很值得去开发利用的广阔的教育资源。因此,教师在加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外,还要努力使自己的工作得到学生家长的配合和支持,从而有助于形成教育合力,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一、尊重家长是家校合作的前提

人与人只有在平等的交往中才更容易接受对方,教师和家长的交流也不例外。有的教师在指责学生错误的同时,往往会不自觉地把对学生的不满情绪转移到家长的身上,埋怨家长没有尽到家庭教育的责任,甚至说出一些诸如“孩子是跟你一辈子的,你现在还不教好他,以后后悔的还是你自己”的话;有的教师把家长当成助教,随意给家长提要求、布置各种任务,处处要家长签字,弄得家长筋疲力尽。这样会让家长觉得老师在推卸自己的主要职责。也有的教师总爱把学生的过错完全归咎于学生或学生家长,这必定会使家长心里不舒服而导致彼此关系僵化。在与家长进行联系时,首先要以诚相待,使交谈气氛和谐一致,提高双方的心理相容度。如家长访校时,教师可起身相迎并让家长坐下,让这些无声的语言拉近家长与老师的距离,使家长觉得老师是在真诚地关心和帮助学生,进而使家长乐于接受老师的意见,以赢得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实现共同教育学生的目的。其次,要尊重、理解家长,在交谈中要善于倾听,当与家长的看法有分歧时,也应平心静气地讲清道理,说明利害关系,既要以礼待人,更要以理服人。

二、沟通,为家校合作搭建平台

沟通是一种复杂的社会与心理现象,与家长沟通,是教师和家长的双边活动,是语言、情感的双向交流。因此,教师首先要做好沟通前的准备。事前要对该学生的方方面面进行充分了解,包括学习成绩、性格特点、优点和缺点,家庭基本情况以及你为这个学生做了哪些工作等。这样,在与家长交流时,就能让他感觉到教师对他的孩子特别关心、重视,以及教师工作细致、认真负责。其次,要创设合适的沟通方式。教师应当发挥更多的主动性、主导性,创造沟通机会,开拓沟通渠道。如针对学生在家“不参与家务、做作业拖拉、爱看电视”等现象,特地开设“每周家长意见反馈本”,让家长每周给孩子的表现来个小结,并于周一带回,教师适时回应家长的某些疑难或简单描述学生在校的表现。这种方式的沟通很受家长的欢迎,家庭与学校对孩子都有更深入的了解,既促使家长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孩子,也能收到很明显的教育效果。教师还应针对不同家长的个性特点灵活运用沟通技巧。针对放任型家长,要强调父母的教育在孩子一生中的重要作用,使家长明白自身的责任。针对粗暴型家长,应该有策略地向家长多报喜少报忧,减少家长粗暴现象的发生,促使家长与子女交流,消除教育过程中的障碍,充分发挥家长在教育环节中的作用。针对理智型家长,则应该实事求是地向其介绍子女的全面情况,一分为二地分析,并帮助其确定更合理的教育方法。针对呵护型家长,应该突出问题的不良“后果”,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家长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总之,沟通是一门艺术,只要在充分尊重家长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与家长交流、沟通,就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指导,增强家校合作效果

要想家庭教育更好地配合学校教育,教师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必须多提指导性建议、少说空话,不要把沟通当成是汇报情况或告状,要让家长觉得老师是在真心真意地帮助他的孩子进步。

1. 专家型指导

现在的家长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尤为迫切。有的家长认为,学校教育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自己的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于是,铺天盖地的练习题,假期排着满满的兴趣班,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结果适得其反。有的家长却认为工作很忙,于是把家庭教育交给家教、长辈,或只单纯地关心孩子的成绩、作业等问题。有的家长对孩子缺乏客观的评价,觉得自己的孩子总不如人,孩子有一点儿毛病就感到无可救药。也有的家长只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不健康,认为教育只是学校的事。诸如此类,都是部分家庭教育的误区。为此,学校可每年或每学期开展一些家庭教育专题讲座、咨询活动等,以更新家长的家教观念,从而增强家庭教育的效果。

2. 教师的专业指导

孩子能够成才是每个家长殷切的期望,但并不是每一位家长都懂得运用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因此,作为教师,有责任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思想和方法,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走向科学化、合理化,从而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因此,教师可结合班级实际不定期给家长印发家庭教育资料或推荐相关网站、报刊。教师可以派发给家长《中、美孩子吃饭异同》《关注孩子的心理》等资料,推荐“中国家庭教育指导师网”“中国教育网”“中华教育网”等网站,并鼓励他们到邮局订阅《现代家长报》。这样,就使家长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他们学会了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去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去解决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能抽时间去阅读教育资料。所以,教师要随时随地去发现并纠正家长在教育中的偏差。如班级同学小L的家长在“家长意见反馈本”中常提女儿的缺点(其实小L是个很乖的孩子),每周都能找出女儿的一些不足之处。小L刚开始一两周还是很愿意改正妈妈提出的要求,但慢慢地就没有动力去改了。这时,教师从中发现了原因,及时指导家长对孩子要有客观的评价,语言最好要有激励性,多发现孩子的优点,看待孩子做事要重过程,不能光盯着结果,不然可能会导致相反的效果。小L家长很快明白了自己的错误,在以后常能看到她对女儿的赞美。小L也越学越带劲,上学期还取得了总分第一名。

3. 家长与家长、家长与教师的互相指导

有些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做得比较成功,教师可以让他们进行 经验 介绍,因为他们的经验也许比老师的指导更有吸引力。有些在家庭教育中处处碰钉子的家长也可向其他家长或老师请教。这样,大家在热热闹闹的气氛下共吐心声,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和体会,可能比看书得到的收获还要大。

4. 开展相关活动,在实践中进行指导

教师可组织一些亲子活动,增进亲子间的感情,以增强教育效果。如每周要有一次以上与孩子共同读书、谈书,结合生活实例教育孩子,给孩子的读书表现写个评价,有条件的可拍下相片或录像等。亲子活动有很多,但无论搞什么样形式的活动,都必须让家长明白其中的好处,让家长认为这是非常有意义的,而不是一种负担。

四、激励,让家教动力更为持久

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指出,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仅取决于他本身的能力,也与教师及同伴对他的期望有密切的关系。同样的道理,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所能发挥的力量也不仅取决于其本身的教育理论水平,还与家长自身、学校与社会对孩子的期望有一定的关系。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家教合力,教师与家长交流时要多提学生的优点,让家长看到孩子的希望,同时,也要多赞扬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所做的工作,让家教的动力更为持久。如班级上学期进行了“优秀家长”的评选活动,并给部分优秀家长发了奖状,使有的家长(尤其是一些中下生的家长)受宠若惊,连连感谢老师的认同,并表示会继续配合学校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这一活动引起了其他没获奖的家长的注意以及对家庭教育的重视,促使他们更好地配合教师做好教育工作。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长期的教育工程,家长一定要有爱心、耐心、信心,用亲情和关爱温暖孩子因犯错而受伤的心灵。当家成为孩子激烈拼搏后的坚实基地、温暖的心灵港湾时,每一个父母都会为自己成功的家庭教育而感到无比的欣慰。

浅析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在全国广泛开展,高职院校进展相对缓慢。本文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必要性、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模式探索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提高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水平。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直进展缓慢,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严重不足,专业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课程设置不到位。有些高校没有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些高校只作为选修课开设,也没有列入教学计划;有些高校甚至把心理健康教育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这些都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

二、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必要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既可以减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人员不足的压力,又可以作为发展性辅导的渠道之一,向大学生宣传心理健康常识,增强自我保健意识,促进人格的健全,为今后适应社会、发挥个人潜能、实现人生价值奠定基础。所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模式探索

课堂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是确保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它有效降低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本,使有限的投入发挥最大的效益。

(一)教学内容要以学生需求为导向

在心理健康课的教学中,课程内容的选择要结合实际,结合大学生心理特点和当前存在的问题选择教学内容。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教学计划,合理分配学时,设计教学环节,突出重点和实践指导性。

心理健康教育课要培养大学生的 理性思维 和适应社会的行为模式,必须减少理论知识的传授,注重对心理学知识的应用与实际操作。通过教学,让大学生系统地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规律,掌握心理健康的常识及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认识并识别异常心理,优化个性中的良好品质,以塑造健全人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教学形式要多样化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于大学生的个人成长,侧重操作性的内容,教师通过联系大学生的实际生活,采用恰当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自我探讨,促进其个人成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当好引导者,构建和谐的气氛,要时刻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案例教学法。此教学法强调通过教师对案例进行具体描述,再现当事人经历的事件与情境,引导大学生对当事人所处的情境进行充分地讨论,提出不同的解决办法,促进大学生的思考,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案例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提供的案例要具有现实性,要和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增强大学生的兴趣;案例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导向,注意做好案例中当事人的保密,也要避免与学生有关的案例,以免对号入座。

2.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在特定团体中开展的、以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为基础,借助游戏活动这一载体,促进团队成员的交流与思考,最终帮助个体获得成长与适应的辅导课程。团体心理辅导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通过精心设计的训练活动,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分享讨论、自我察觉与 反思 ,帮助其了解自己的行为将如何影响这个团队的动力,让参与者沉浸在获得知识的体验情景中,通过概念化及类比过程,将此经验转移到真实的生活情境,同时也帮助个人培养参与团队合作所需要的技能。

3.体验式教学。即通过亲身体验、现场教学,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注重个体的差异性,强调沟通、交流和共享,强调主动性、过程性、情境性和实践性。体验式教学以体验为中心,引导学生互动,变被动为主动,有效地克服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达到教学目标。此种教学方式既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果,掌握 心理 健康知识 ,提高心理素质,培育心理品质;也可以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帮助学生自我认知、自我剖析、自我领悟,有利于提高教师综合教学能力。为此,高职院校应进一步探索体验式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实践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三)更好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法

现代多媒体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应用广泛,形式新颖,功能强大,形象、直观、生动,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学生在声、光、电的氛围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多媒体方式呈现的案例,能够为学生再现真实情境,学生通过观察、体验、讨论、反思,掌握内隐的心理调节知识,形成健康的人格,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对于专业搞信息收集的我来说,回答这个问题实在是太简单了。接下来我回答几个简单的信息收集方法吧!

(一)文献分析法概述

1.含义 。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即把人类知识用文字、图形、符号、音像等手段记录下来的有价值的典献。它包括图书、报刊、论文、科学报告、档案等书面印刷品,还包括文物、影片、录音录像带、幻灯片等形态的各种材料。教育文献是记载教育科学的情报信息和知识的载体。

2.文献分析法的优缺点 优点: 第一,能用以研究不可能或不容易接近的研究对象。 第二,文献的坦白程度高,真实性强。 第三,文献研究过程简便易行且费用低。

第四,研究结果可靠性大。 缺点: (1)文献本身存在较多的不完善性。(2)文献收集困难。(3)抽样缺乏代表性。(4)文献的整理和编码困难。

3.文献分析法的功用 。文献法研究是教育研究中一种基本的方法,它贯穿教育研究的全过程,从研究问题的选择与确定,教育研究的设计,到收集资料和整理分析资料,再到研究成果的表述等,都需要使用文献分析法。

文献分析法在教育研究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功能,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不少研究者从文献检索的角度论述了文献分析法的功用,总的来说,人们认为文献分析法的功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供前人的研究信息,为研究提供参考内容;(2)了解他人的研究趋向和成果,为如何进行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3)进一步限制和确定研究课题和变量,完善研究设计和方案;(4)学习别人的研究方法与设计,从模仿或参考中培养自己的创意;(5)避免不必要的重复,避免重犯别人已犯过的错误;(6)寻找解决问题的可能答案,为解释研究结果提供背景材料。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对你有帮助!谢谢!

学前教育研究方法与论文

浅谈如何做好幼儿学前教育陈燕红(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升光幼儿园)摘 要:幼儿学前教育是开展幼儿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幼儿学前教育的开展能够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水平,还能够培养他们的道德修为,为他们进入小学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关键词:幼儿;学前教育;方法幼儿学前教育的开展有多种多样的方法,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说有很多种措施,但是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措施有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水准,因为幼儿的生活环境不一样,所以,他们接触的范围也是不同的,在进行幼儿学前教育的时候,我们可以先了解幼儿的心理特征。通过对幼儿的充分了解,加强幼儿智力方面的开发力度,培养幼儿的艺术欣赏力,还能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一、加强幼儿智力开发智力的开发要对外部环境进行充分的应用,人的智力受到的先天影响是非常大的,但是如果进行科学的训练方式,后天的发展对于人的智力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在进行训练的时候要对幼儿的智力进行开发,开始我们可以加强幼儿的观察能力,让幼儿多做一些可以进行识别的小玩1 / 51/5页精品文档具练习,这样可以培养幼儿的细节观察能力。比如,狮子和老虎都是大型动物,我们可以通过特别的辨别方式让他们有不一样的记忆。幼儿在进行辨别的时候,可能会通过花纹或者通过头上的标志来进行记忆,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做出引导,还可以通过一些活动或者游戏来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我们要通过反复的练习,加强幼儿的印象,以后期的回想来开展记忆,还要加强幼儿的语言观念,教师可以让幼儿通过简单的诗歌或者短文的记忆来加强幼儿的语言能力,我们还可以在进行语言课教学的时候对感情色彩进行融入。通过开展主题演讲的形式来教学,让幼儿以"我爱爸爸妈妈"来进行一些简单的语言叙述,通过语言的叙述来培养幼儿的情感,同时也对幼儿的语言能力有一定的发展。对于幼儿身体的协调能力也要进行加强,每天带领幼儿做一些活动,这样对于幼儿身心健康的都会有一定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小的手工制作来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这样可以加强幼儿的自我修养,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二、对幼儿的艺术欣赏力进行启发教育幼儿有活泼好动的特点,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不断地利用这个特点来进行教育。艺术的发展可以说是没有国界和年龄的,因为幼儿的年龄比较小,对于艺术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这样,我们开展教学的时候,就要对学生加强艺术修养,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要培养学生对2 / 52/5页精品文档于颜色的识别度,因为颜色的识别是进行艺术创设的一个重要条件。我们可以让幼儿自由地进行填图训练,打破传统的填图方式,这样幼儿在进行艺术创设的时候就能够不拘泥于一个形式。比如,我们看到,天空都是蓝色的,但是有个学生在进行绘画的时候,就会发现天空是灰色的,这是因为空气的污染导致了天空的颜色发生了变化,学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自己去观察,这就是一个很好的现象,我们要对这个现象进行鼓励,因为,这样学生才能够找到艺术创作的真谛。还可以对幼儿进行艺术舞蹈的教育,因为艺术舞蹈的教育可以让他们在音乐的熏陶之下有艺术的细胞,可以培养幼儿在美妙的歌声中来进行情感的体会。三、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家长的配合,因为,在进入小学以后,幼儿的行为不能像在幼儿园那样自由,他们会有严格的作息时间,这样幼儿会有一段时间是不适应的,所以我们可以在幼儿没有进入小学阶段进行训练,他们可以在这个过程中迅速地适应小学阶段的生活和学习。对于幼儿知识的培养可以说是很容易的,但是对他们素质的培养是直观重要的,因为素质的培养可以贯穿于幼儿的一生,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家长也是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家长在家不应该对幼儿有着过分溺爱的行为,要对他们的错误行为进行及时的纠正,这样幼儿对于自3 / 53/5页精品文档己的行为才能够进行及时的改进。我们要定期举行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了解幼儿的在幼儿园的表现,这样他们可以在家里进行教育,可以通过家长讲座,让家长了解对幼儿进行正确教育的方法,这样幼儿就可以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还有,父母要给幼儿提供一个和睦的家庭环境,让幼儿在充满爱心的家庭下成长,这样的幼儿才能健康地发展。家长对幼儿的表扬是对幼儿行为的肯定,教师要充分抓住幼儿的满足心理,对于那些行为习惯良好的幼儿要不断地进行肯定,教师和家长在这个过程中要以身作则,给幼儿树立好的榜样。总之,开展良好的幼儿学前教育是对幼儿心理健康以及智力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的行为,我们在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道德建设的时候,要采用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这就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幼儿的教育不但要依靠平时的课堂教育,还要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进行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渗透,这样才能让幼儿有一个良好的素质发展。参考文献:[1]王婷婷。浅谈如何做好学前教育工作[J].学周刊,2013(32):3-5.[2]拓春晔。论如何做好学前教育培训的策略研究[J].知识经济,2012(12):10-11.[3]陆婷。试论中大班幼儿学前教育方法及理念培养[J].

论文是大学必不可少的一环,作为参加过学长学姐论文编辑的大学生,个人感觉写论文,最重要的就是大纲,完成大纲的确定,论文的书写就会变得行云流水,不会出现逻辑不清等问题。

看过很多学长学姐的论文,其中最简单的论文大纲,就是概述主题,然后直接找国内案例进行介绍剖析,最后总结案例,升华主题,学前教育等教育类的案例非常好找,可以快速补充论文的论点和论据:

概述主题论点:

概述论文主题,看起来非常简单,只是单纯地讲述自己论文的主题和论点,但是万事开头难,很多学长学姐论文花费时间最多的地方,就是最初的概述阶段。

因为概述并不是单纯的三言两语,而是需要深刻讲解自己的主题,我的学校对论文概述阶段还有篇幅的限制,不能够低于全篇幅的20%,因此概述阶段需要异常详细,也需要收集很多资料,从而让自己的概述更加充实。

国内外案例介绍:

介绍自己的论点和主题后,就需要寻找各种证据,支持自己的论点和主题。寻找国内外的实际案例,是扩充论文最好的方式。

直接从各种搜索引擎,就可以搜索到各种资料,然后将国内外的案例用自己的话讲述一遍,将能够体现自己论点的地方着重描述,这样就可以让证据更加充分,而且不会影响自己论文的查重率。

国内外的案例非常多,国内选择两个,国外选择两个,就可以让论文字数快速增加~

案例总结,主题升华:

完成案例的讲述,就可以在最后总结一下案例的共同点,以及案例与自己论点的关系,从而让自己的论据更加明显。

最后总结一下自己的主题,向未来展望一下论点的发展前景,即可完成一篇结构清晰的论文。

其实论文都是有一定的模板等等这些的,关键是你得找准一些关键字词,那么我们一个如何写呢?

最后希望我的答案能够帮助你。

让孩子快乐学习和生活 许多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常常过于紧张、焦虑。这种状态对孩子的有效心里和成长非常不健康。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不会一帆风顺的,磕磕碰碰、生病发烧是在所难免的。家长不要过于害怕和紧张,那样会给孩子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要正确地看待这些问题。每个家长要做到独立思考,从自身让孩子学到快乐,对事情的看法总是乐观的。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氛围,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让孩子的童年是快快乐乐的,这样可以让孩子终生受益。我们对孩子有许多的要求,有礼、谦让、毅力、恒心、温和等等。作为家长及老师,必须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教育就是提供环境。随着幼教改革的深入进展,我们将在环境中不断赋予新时代的内涵,为幼儿营造快乐天地,让幼儿徜徉在金色的阳光中,走向学校,走向社会,以健康的心态迎接各种挑战,不断进步,获得人生的幸福。

教育研究方法与应用论文

就是两方面吧。首先,把握教育研究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一种,有社会科学研究的共性,因此要将基本的研究方法运用到教育中来。其次,把握教育研究的特殊性。教育研究的对象是人,有其主动性;教育结果往往时效较长;影响教育的变量众多,避免陷入科学主义的圈子。

进行 教育 研究,离不开教育研究范式的指导。近年来我国关于教育研究范式方面的研究成果不少,但多是追随西方研究现状而进行的研究,缺少教育研究范式的本土化。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教育研究30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体育道德教育及其教育重心

【摘要】体育道德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具有以人为本的核心特征。由于体育道德本身的重要地位以及当前社会诸多体育道德问题的存在,决定了开展体育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按照教育对象范围大小,可以将体育道德教育划分为社会、学校和家庭三种教育形式。其中,体育院校中的教育是体育道德教育的重心,可以在体育院校大学精神中贯彻落实。

【关键词】体育道德;道德教育;教育途径;体育院校大学精神

一、体育道德内涵及开展体育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一)体育道德的内涵

所谓体育道德,是调整体育社会里各种社会角色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从构成上看,它有两部分,一是一定社会的共同生活对人们的体育行为提出的道德要求,即社会体育公德;二是社会对从事体育工作的人提出的道德要求,即体育职业道德。”二者同时分别属于社会公德范畴和职业道德范畴,体育职业道德只是在社会体育公共道德的基础上多了职业道德的规范要求。

(二)开展体育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体育道德本身地位重要。不管是从国际视野来看,还是从体育道德所约束的各种社会角色来看,体育作为现代社会主流 文化 的一部分,它的道德要求已经成为能够影响整个社会文明发展进程的重要因素而存在了。

其次,体育道德失范现象阻碍公平公正的发展。这里的体育道德失范是指体育活动参与者在道德范畴里的越轨行为,使道德不能正常发挥调节作用,导致体育社会的无序。

再次,新的体育道德问题亟待解决。除了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道德问题,在新的信息时代背景下,人们还面临着许多新的体育道德问题。这些问题是伴随着人们全新的生活特征和体育的新特点产生的,要应对这样的新问题,需要相关部门迅速制定行之有效的应对计划,但要解决问题的根本,还得靠全社会范围内的体育道德教育。

二、开展体育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

(一)社会教育中的体育道德教育

体育道德的社会教育 渠道 广泛,它可以是 政策法规 的约束教育,可以是大众传媒的舆论影响,还可以是人文道德的环境熏陶。环境熏陶是众多教育渠道中进展速度最慢,但也是受影响最彻底的体育道德教育途径。只有不断地为全民健身创造条件,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体育道德教育的成果才能日渐突出。

虽然社会教育的受众范围大,但是教育的针对性较弱,因此,社会教育只能作为体育道德教育的扫盲班,使社会公众对体育道德有一个基本、正确的衡量和评判标准。

(二)学校教育中的体育道德教育

学校教育是开展体育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它具有系统、直接的特点,因此是体育道德教育中最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途径。学校体育道德教育可以针对不同的受教育群体,设置不同的教学重点。例如对中小学生的的教育,要侧重奥林匹克人文知识、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理想和体育道德教育;对在校大学生就应该进行正规体育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

(三) 家庭教育 中的体育道德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物质条件对人们日常生活的不断满足,精神追求在人们的价值观念里变得越来越重要。参加体育活动是一件既舆情又有益于健康的活动,况且身体健康也是精神愉悦的基础,因此,体育是与现代家庭密切相关的一项活动。人们经常参与的与体育相关的活动除了日常体育锻炼,还包括观看和评价体育赛事、关心体育动向、从事体育相关行业等,在这些活动中,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能传达个人的体育见解,体现个人的体育道德观,从而对其他家庭成员产生影响。

三、在体育院校大学精神建设中贯彻体育道德教育

(一)体育道德所面临的挑战要求体育院校带头贯彻落实体育道德教育

历史证明,思想道德的培养有助于指导人的实践行动。因此,体育道德教育的贯彻落实有助于指导体育活动的开展,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从近些年体育道德失范现象产生的原因出发,可以看出体育道德正面临着一些挑战,也可以发现要贯彻落实体育道德教育,当先从体育院校开始。

体育院校的科研成果累累,科研人员众多,如果这些人员和他们的研究成果在投入市场和赛场之前能够在用途和意义上有个价值倾向,就会对竞赛公平产生相对积极的影响力。体育院校作为专门培养体育人才的高等院校,无论在对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还是普通体育 爱好 者的体育道德培养方面,都可以借助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和资源优势为社会供应高素质体育人才。

综上所述,体育院校是体育道德教育应对各种挑战的首要战场,是体育精英、体育文化、体育真谛的所在,是体道德育教育的重心。所以,体育院校有责任带头贯彻落实好体育道德教育的普及和推广,为体育社会的上层建筑把好关。

(二)在体育院校大学精神建设中贯彻体育道德教育的可能性

首先,体育院校大学精神中富含体育道德因素。爱国自强、拼搏奉献、追求进步、崇德守则,团结友谊的体育院校大学精神中,每一项都富含体育道德因素,这在前文中已经有所体现。

其次,体育道德教育可以添补体育院校大学精神教育价值利用的不足。体育院校大学精神的教育价值存在多种不足,其中就包括道德方面教育价值利用的不足,体育院校可以通过体育道德教育的有效开展,结合体育院校大学精神中道德方面的内容,完成它们彼此之间有益的补充和修复。

体育道德教育的学校教育通常情况下存在“管教式”和“说教式”的不足,即一个是硬性管理,教育内容难以内化;一个是机械灌输,在学生中易引起逆反心理。然而,体育院校的体育道德教育可以通过对其大学精神的形成条件的活用,轻易避免这些不足。比如,在了解校史的过程中,学生们带着对历史和人物的兴趣了解到热爱国家、热爱集体、追求进步和拼搏奉献精神也是体育道德的要求;在团体比赛中,体育活动会教会学生团结协作、拼搏竞争、尊重他人、遵守规则等一系列道德品质。

总之,体育道德教育为体育院校大学精神架起了一座桥梁,桥的此岸是学生,桥的彼岸是教育成功的对象。体育道德教育不仅通过体育院校大学精神让它自己充满了生机,更给体育院校大学精神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让其道德教育价值得以充分利用。

参考文献

[1]向剑文,辛静.新形势下加强我国体育道德建设的思考

[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5).

[2]潘霞.论公平竞赛[J].体育文化导刊,2010,(1).

[3]黄彬,王爱萍.“人文奥运”与现代体育伦理[J].江苏社会科学,2008.

[4]熊文.竞技体育伦理之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04.

试论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

摘 要: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师若能与家长形成教育合力,那必定能达至更佳教育效果。 文章 针对家校合作中遇到的各种现象进行研究,指出尊重家长的重要性,列举了若干有效的沟通方式、家教 方法 指导以及能促进家校持续合作的激励手段,以利于家庭教育更好地配合学校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关键词:家校;家庭教育;尊重;沟通;指导

“知子莫若父,怜子莫若母”,家长总是伴随着孩子的成长,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也是一种很值得去开发利用的广阔的教育资源。因此,教师在加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外,还要努力使自己的工作得到学生家长的配合和支持,从而有助于形成教育合力,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一、尊重家长是家校合作的前提

人与人只有在平等的交往中才更容易接受对方,教师和家长的交流也不例外。有的教师在指责学生错误的同时,往往会不自觉地把对学生的不满情绪转移到家长的身上,埋怨家长没有尽到家庭教育的责任,甚至说出一些诸如“孩子是跟你一辈子的,你现在还不教好他,以后后悔的还是你自己”的话;有的教师把家长当成助教,随意给家长提要求、布置各种任务,处处要家长签字,弄得家长筋疲力尽。这样会让家长觉得老师在推卸自己的主要职责。也有的教师总爱把学生的过错完全归咎于学生或学生家长,这必定会使家长心里不舒服而导致彼此关系僵化。在与家长进行联系时,首先要以诚相待,使交谈气氛和谐一致,提高双方的心理相容度。如家长访校时,教师可起身相迎并让家长坐下,让这些无声的语言拉近家长与老师的距离,使家长觉得老师是在真诚地关心和帮助学生,进而使家长乐于接受老师的意见,以赢得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实现共同教育学生的目的。其次,要尊重、理解家长,在交谈中要善于倾听,当与家长的看法有分歧时,也应平心静气地讲清道理,说明利害关系,既要以礼待人,更要以理服人。

二、沟通,为家校合作搭建平台

沟通是一种复杂的社会与心理现象,与家长沟通,是教师和家长的双边活动,是语言、情感的双向交流。因此,教师首先要做好沟通前的准备。事前要对该学生的方方面面进行充分了解,包括学习成绩、性格特点、优点和缺点,家庭基本情况以及你为这个学生做了哪些工作等。这样,在与家长交流时,就能让他感觉到教师对他的孩子特别关心、重视,以及教师工作细致、认真负责。其次,要创设合适的沟通方式。教师应当发挥更多的主动性、主导性,创造沟通机会,开拓沟通渠道。如针对学生在家“不参与家务、做作业拖拉、爱看电视”等现象,特地开设“每周家长意见反馈本”,让家长每周给孩子的表现来个小结,并于周一带回,教师适时回应家长的某些疑难或简单描述学生在校的表现。这种方式的沟通很受家长的欢迎,家庭与学校对孩子都有更深入的了解,既促使家长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孩子,也能收到很明显的教育效果。教师还应针对不同家长的个性特点灵活运用沟通技巧。针对放任型家长,要强调父母的教育在孩子一生中的重要作用,使家长明白自身的责任。针对粗暴型家长,应该有策略地向家长多报喜少报忧,减少家长粗暴现象的发生,促使家长与子女交流,消除教育过程中的障碍,充分发挥家长在教育环节中的作用。针对理智型家长,则应该实事求是地向其介绍子女的全面情况,一分为二地分析,并帮助其确定更合理的教育方法。针对呵护型家长,应该突出问题的不良“后果”,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家长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总之,沟通是一门艺术,只要在充分尊重家长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与家长交流、沟通,就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指导,增强家校合作效果

要想家庭教育更好地配合学校教育,教师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必须多提指导性建议、少说空话,不要把沟通当成是汇报情况或告状,要让家长觉得老师是在真心真意地帮助他的孩子进步。

1. 专家型指导

现在的家长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尤为迫切。有的家长认为,学校教育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自己的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于是,铺天盖地的练习题,假期排着满满的兴趣班,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结果适得其反。有的家长却认为工作很忙,于是把家庭教育交给家教、长辈,或只单纯地关心孩子的成绩、作业等问题。有的家长对孩子缺乏客观的评价,觉得自己的孩子总不如人,孩子有一点儿毛病就感到无可救药。也有的家长只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不健康,认为教育只是学校的事。诸如此类,都是部分家庭教育的误区。为此,学校可每年或每学期开展一些家庭教育专题讲座、咨询活动等,以更新家长的家教观念,从而增强家庭教育的效果。

2. 教师的专业指导

孩子能够成才是每个家长殷切的期望,但并不是每一位家长都懂得运用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因此,作为教师,有责任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思想和方法,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走向科学化、合理化,从而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因此,教师可结合班级实际不定期给家长印发家庭教育资料或推荐相关网站、报刊。教师可以派发给家长《中、美孩子吃饭异同》《关注孩子的心理》等资料,推荐“中国家庭教育指导师网”“中国教育网”“中华教育网”等网站,并鼓励他们到邮局订阅《现代家长报》。这样,就使家长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他们学会了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去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去解决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能抽时间去阅读教育资料。所以,教师要随时随地去发现并纠正家长在教育中的偏差。如班级同学小L的家长在“家长意见反馈本”中常提女儿的缺点(其实小L是个很乖的孩子),每周都能找出女儿的一些不足之处。小L刚开始一两周还是很愿意改正妈妈提出的要求,但慢慢地就没有动力去改了。这时,教师从中发现了原因,及时指导家长对孩子要有客观的评价,语言最好要有激励性,多发现孩子的优点,看待孩子做事要重过程,不能光盯着结果,不然可能会导致相反的效果。小L家长很快明白了自己的错误,在以后常能看到她对女儿的赞美。小L也越学越带劲,上学期还取得了总分第一名。

3. 家长与家长、家长与教师的互相指导

有些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做得比较成功,教师可以让他们进行 经验 介绍,因为他们的经验也许比老师的指导更有吸引力。有些在家庭教育中处处碰钉子的家长也可向其他家长或老师请教。这样,大家在热热闹闹的气氛下共吐心声,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和体会,可能比看书得到的收获还要大。

4. 开展相关活动,在实践中进行指导

教师可组织一些亲子活动,增进亲子间的感情,以增强教育效果。如每周要有一次以上与孩子共同读书、谈书,结合生活实例教育孩子,给孩子的读书表现写个评价,有条件的可拍下相片或录像等。亲子活动有很多,但无论搞什么样形式的活动,都必须让家长明白其中的好处,让家长认为这是非常有意义的,而不是一种负担。

四、激励,让家教动力更为持久

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指出,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仅取决于他本身的能力,也与教师及同伴对他的期望有密切的关系。同样的道理,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所能发挥的力量也不仅取决于其本身的教育理论水平,还与家长自身、学校与社会对孩子的期望有一定的关系。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家教合力,教师与家长交流时要多提学生的优点,让家长看到孩子的希望,同时,也要多赞扬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所做的工作,让家教的动力更为持久。如班级上学期进行了“优秀家长”的评选活动,并给部分优秀家长发了奖状,使有的家长(尤其是一些中下生的家长)受宠若惊,连连感谢老师的认同,并表示会继续配合学校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这一活动引起了其他没获奖的家长的注意以及对家庭教育的重视,促使他们更好地配合教师做好教育工作。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长期的教育工程,家长一定要有爱心、耐心、信心,用亲情和关爱温暖孩子因犯错而受伤的心灵。当家成为孩子激烈拼搏后的坚实基地、温暖的心灵港湾时,每一个父母都会为自己成功的家庭教育而感到无比的欣慰。

浅析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在全国广泛开展,高职院校进展相对缓慢。本文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必要性、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模式探索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提高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水平。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直进展缓慢,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严重不足,专业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课程设置不到位。有些高校没有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些高校只作为选修课开设,也没有列入教学计划;有些高校甚至把心理健康教育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这些都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

二、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必要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既可以减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人员不足的压力,又可以作为发展性辅导的渠道之一,向大学生宣传心理健康常识,增强自我保健意识,促进人格的健全,为今后适应社会、发挥个人潜能、实现人生价值奠定基础。所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模式探索

课堂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是确保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它有效降低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本,使有限的投入发挥最大的效益。

(一)教学内容要以学生需求为导向

在心理健康课的教学中,课程内容的选择要结合实际,结合大学生心理特点和当前存在的问题选择教学内容。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教学计划,合理分配学时,设计教学环节,突出重点和实践指导性。

心理健康教育课要培养大学生的 理性思维 和适应社会的行为模式,必须减少理论知识的传授,注重对心理学知识的应用与实际操作。通过教学,让大学生系统地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规律,掌握心理健康的常识及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认识并识别异常心理,优化个性中的良好品质,以塑造健全人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教学形式要多样化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于大学生的个人成长,侧重操作性的内容,教师通过联系大学生的实际生活,采用恰当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自我探讨,促进其个人成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当好引导者,构建和谐的气氛,要时刻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案例教学法。此教学法强调通过教师对案例进行具体描述,再现当事人经历的事件与情境,引导大学生对当事人所处的情境进行充分地讨论,提出不同的解决办法,促进大学生的思考,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案例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提供的案例要具有现实性,要和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增强大学生的兴趣;案例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导向,注意做好案例中当事人的保密,也要避免与学生有关的案例,以免对号入座。

2.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在特定团体中开展的、以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为基础,借助游戏活动这一载体,促进团队成员的交流与思考,最终帮助个体获得成长与适应的辅导课程。团体心理辅导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通过精心设计的训练活动,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分享讨论、自我察觉与 反思 ,帮助其了解自己的行为将如何影响这个团队的动力,让参与者沉浸在获得知识的体验情景中,通过概念化及类比过程,将此经验转移到真实的生活情境,同时也帮助个人培养参与团队合作所需要的技能。

3.体验式教学。即通过亲身体验、现场教学,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注重个体的差异性,强调沟通、交流和共享,强调主动性、过程性、情境性和实践性。体验式教学以体验为中心,引导学生互动,变被动为主动,有效地克服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达到教学目标。此种教学方式既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果,掌握 心理 健康知识 ,提高心理素质,培育心理品质;也可以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帮助学生自我认知、自我剖析、自我领悟,有利于提高教师综合教学能力。为此,高职院校应进一步探索体验式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实践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三)更好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法

现代多媒体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应用广泛,形式新颖,功能强大,形象、直观、生动,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学生在声、光、电的氛围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多媒体方式呈现的案例,能够为学生再现真实情境,学生通过观察、体验、讨论、反思,掌握内隐的心理调节知识,形成健康的人格,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教育研究方法中定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沃野.关于科学定量、定性研究的三个相关问题[J].学术研究,2005,(4):41-47. [2][3][10]付瑛,周谊.教育研究方法中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比较[J].教育探索,2004,(2):9-11. [4]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2-23. [5]栗玉香,冯国有.教育科学研究不宜苛求定量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1991,(2):33-35. [6]吴争程.定量方法在我国社会研究中的应用现状探析[J].湖北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1):12-13. [7]常 蕤 .教育研究中的定量研究 刍 议[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19,(1):61-62. [8]伍红梅.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比较及结合[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9,9(3):70-72. [9]嘎日达.论科学研究中质与量的两种取向和方法[J].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1):54-62.请继续阅读相关推荐: 毕业论文 应届生求职 毕业论文范文查看下载 查看的论文开题报告 查阅参考论文提纲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