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第1章“乡土本色”的逻辑框架——一个中心论点与三大分论点《乡土中国》全书共有14篇,第1篇“乡土本色”于全书的地位,是总论性质的一章。这一章论述的主题为“乡土本色”,篇幅不长,仅3000余字,有一个中心论点,三大重要的分论点。中心论点(第1自然段):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也正是基于这个核心观点,费孝通先生将他的这整部书定名为“乡土中国”。三大重要的分论点——一、从中国人口数量最多的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上分析,农民以“土地”为谋生手段,他们无法离开“土地”,因此“乡下人”安土重迁,以世代定居于自己所谋生的“乡土”为“常态”,“迁移是变态”。(第2-6自然段)二、从乡土社会的社区与社区的空间关系上分析,不同社区间的人与人的关系以“孤立与隔膜”为常态,不同社区之间的“人口的流动率小”,因此乡土社会中的各自的社区内的“生活是富有地方性的”。(第7-10自然段)三、从乡土社会的每一个社区内部的人与人的关系分析,“生于斯、死于斯”的每一个人,共同构成一个“没有陌生人的社会”,这个“熟人社会”主要是依靠每个人从这个“熟悉的社会”中“习”得的“礼俗”来作为“人与人相处的基本办法”,因此,乡土社会的治理主要是依靠“礼俗”而非依靠“法理”。(第11-17自然段)二、费孝通笔下的“乡下人”的“土气”,如果让诗人臧克家、牛汉来表达会是怎样?费孝通为了得出“乡下人”身上存在视土如命、安土重迁这种“土气”特征的结论,采用的论证手法完全是一个社会学家的学术论证的手法。费先生为了论证“乡下人”视土如命、安土重迁,他密集援引了五个例子来作为论据:中原的农民迁徙至适宜放牧的草原,依旧锄地播种,不愿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中国的农民漂泊至西伯利亚,却不管天气适不适合耕种,仍要试着下种试试能不能长出庄稼;乡下人视土地公、土地婆为最亲近的神;奶妈偷偷塞一包灶土送给即将出国留学的费孝通;毗邻蒙古人聚居的张北人,他们的语言从不受蒙古语影响,而且村庄几百年也只是几个姓的人聚居于固定的地域。费孝通除了援引能正面支持论点的事例,当然也注重从对比的角度去援引事例,借助对比论证来增强自己的观点的说服力。为了证明“以农为生的”乡下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只是变态”的观点,他举出了一个例子,即广西瑶山某些区域就存在原来聚居的地方“人口到了饱和点,过剩人口只得宣泄出外”的“迁移”现象,这些迁移的瑶人迫不得已去寻找新的土地来开垦、种植、繁衍自己的后代。说到这里,我们不妨来归纳一下“学术论证”中的“以事说理”的特征——重视“事”与“理”之间的逻辑关联。“事”与“理”之间的关系,是论据与论点的关系,论述者所要做的就是努力建立“事”与“理”之间的逻辑关联,并努力使自己的论点具有强大的逻辑力量——说服的力量。“以事说理”,与其它说理方式相比,生动,易懂,而且人们又信奉“事实往往胜于雄辩”这个道理,因此“以事说理”是社会学家最常运用的“学术论证”手法。现在,我们要谈论的另一个重要的话题是同样谈论“乡下人”的“土性”及他们的一辈子“粘在土地上”,诗人会怎么表达呢?因为只有意识到这两者的区别,我们读学术著作,才会慢慢地学会自觉地运用阅读学术著作的思维与方法去理解学术著作。请看臧克家写于1942年的诗歌《三代》——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埋葬。(油画《父亲》,作者罗中立,创作时间1980年)这首诗简洁到极至,就21字;质朴到极至,没有一个形容词,三个名词“孩子”“爸爸”“爷爷”,三个动词“洗澡”“流汗”“埋葬”,一个介词短词“在土里”重复出现。诗歌《三代》有没有主题?当然有!臧克家想不想说出某个道理,当然想!但诗人臧克家不直接表达,这就是许多优秀诗歌所共有的艺术特征——含蓄,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优秀的诗歌必须要有“美”的品性,“理”往往隐含于诗歌的意象与借助一组组意象营造的意境背后。“在土里洗澡”的“孩子”,未来必定重复“爸爸”的命运,即“在土里流汗”;他年老力衰之时,就是他的血汗被榨尽之时,他又将和他的父辈祖辈一样,来自“土里”,回到“土里”,“在土里葬埋"。——这就是诗哥《三代》的一组意象背后所暗示出的“理”!诗歌即使简洁叙事如《三代》,他诉诸读者的也必须是“情”,是“美”,而非直接呈现“理”。再看看诗人牛汉创作的散文《绵绵土》中的片段吧——半个世纪以前,地处滹沱河上游苦寒的故乡,孩子都诞生在铺着厚厚的绵绵土的炕上。我们那里把极细柔的沙土叫做绵绵土。“绵绵”是我一生中觉得最温柔的一个词,辞典里查不到,即使查到也不是我说的意思。孩子必须诞生在绵绵土上的习俗是怎样形成的,祖祖辈辈的先人从没有想过,它是圣洁的领域,谁也不敢亵渎。它是一个无法解释的活的神话。我的祖先们一定在想:人,不生在土里沙里,还能生在哪里?就像谷子是从土地里长出来一样的不可怀疑。因此,我从母体落到人间的那一瞬间,首先接触到的是沙土,沙土在热炕上烙得暖呼呼的。我的润湿的小小的身躯因沾满金黄的沙土而闪着晶亮的光芒,就像成熟的谷穗似的。接生我的仙园老姑姑那双大而灵巧的手用绵绵土把我抚摸得干干净净,还凑到鼻子边闻了又闻,“只有土能洗掉血气。”她常常说这句话。我们那里的老人们都说,人间是冷的,出世的婴儿当然要哭闹,但一经触到了与母体里相似的温暖的绵绵土,生命就像又回到母体里安生地睡去。我相信,老人们这些诗一样美好的话,并没有什么神秘。今天的年轻人读到这样的文字,会做何感想?恐怕会说:这也太不卫生了吧?这样的文字如果给妇产科的医生读到,更会摇头:这简直就是迷信!但这样的文字就是“文学的文字”,这样的表达就是“文学的表达”!文学的文字,文学的表达,你不能以“科学”的“求真”的眼光去打量,你要“入情”,方能感受到其中的“至理”!牛汉说自己“半个世纪”都忘不了“苦寒的故乡”的绵绵土,因为绵绵土让他来到这个人间感受到如母体的“温暖”与“温柔”,尽管“人间是冷的”,但是在故乡、在故乡的仙园老姑姑手里与眼中、在故乡的“无法解释的活的神话”般的习俗里,诗人仍然能感受到人间的暖意。牛汉的笔下,接生婆仙园老姑姑、故乡的老人们,显然都被诗人诗化了;牛汉对故乡的依恋也被他用“我的祖先们一定在想”这样的揣想放大了;牛汉故乡的老人也绝对说不出如下富有诗性的文字——“人间是冷的,出世的婴儿当然要哭闹,但一经触到了与母体里相似的温暖的绵绵土,生命就像又回到母体里安生地睡去”,故乡老人们的这些话无疑是被诗人牛汉进行了“文学美容”的文字。不过,读诗歌,读散文,人们要的还就应该是这样的一份诗性,这样的一份“不真实”,这样的一份“不合理”,人们还就是特别愿意接受这样的“欺”!这就是文学的表达!三、作家梁鸿与陈忠实如何书写“村落的地方性”与“熟人社会”费孝通先生这样论述乡土中国的“村落的地方性”——“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而“村落的地方性”特征,在当代作家梁鸿笔下的非虚构散文集《中国在梁庄》中,却是另一番模样——我去王家,找王家少年的一个本家婶婶了解情况。王家,和梁家隔着一条公路,也是我们下地干活的必经之路,然而,却非常陌生,即使小时候玩耍,也很少跟他们的小孩在一起。我不知道小时候是如何有这种区分的,完全是一种无意识的接受与认同。王家婶一听我是来问王家少年的事,非常警惕,显然,王家婶不愿意讲他的事情。我们坐下来拉家常,问王家人的生活状况,慢慢知道,原先曾经二十几户的王家人,经过二十多年的变迁,现在只剩下十来户,搬走的搬走,绝户的绝户。王家少年的事一出,王家稍微大一点的男丁,都出门打工了,哪怕出去搬砖块,也不愿意待在村里,怕人看不起。(梁鸿的非虚构作品《中国在梁庄——当代作家和她的故乡》,获第十一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散文奖”,《南方人物周刊》2013年度“中国娇子青年领袖”奖。)作家梁鸿以上面三段文字叙写的事件,是一个留守乡村的王姓中学生的故事。这个少年原本寡语,性格朴实,读书刻苦,村里人一度都认为这个少年会考上大学,可就是这个王姓少年杀害了梁庄的一位八十二岁的老奶奶,然后还对老奶奶进行了奸尸。作家梁鸿是一位女作家,她也是一位从梁庄这个乡村出发并通过读书改变了命运的女孩,她现在则是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任教的教授。梁鸿以梁庄的女儿的身份,尽一切努力去接触这个王姓少年的“本家婶婶”,尝试去探究王家少年杀人这一事实背后的多重的社会原因。就在梁鸿对王家少年的“本家婶婶”的叙写及她对王、梁二族的关系的追述中,我们看到了今日的“乡土中国”的世界,仍然存在着“村落的地方性”这一特征。打小开始,梁庄的幼年的梁鸿与仅有一路之隔的王庄的王家的小孩就很少一起玩耍,人口相对较少的王庄的大人与族大人多的梁庄的大人其实也正存在着费孝通先生所说村落与村落之间的人际“隔膜”与“疏离”。作家梁鸿在文中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我不知道小时候是如何有这种区分的,完全是一种无意识的接受与认同”,但作家梁鸿只有感叹,没有对这种社会现象进行解释。即使成了中国人民大学的教授的梁庄的女儿梁鸿在写出上述文字时,也没有能为我们提供解释,她只是叙述与描写,让读者去分析。但社会学家却不能悬置疑问,必须给出答案,这又是“文学表达”与“学术书写”的另一个区别!谈了“村落的地方性”,我们再说说第一章“乡土本色”中最后一个话题——“熟悉人社会”中的“礼俗秩序”。我想以陈忠实先生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中的一个片段为例——白嘉轩从槽边转过身走到鹿三当面:“三哥,你看我那个小女儿灵灵心疼不心疼?”鹿三说:“心疼。”白嘉轩说:“给你认个干女儿你收不收?”鹿三惊奇地睁大了不大灵活的黑眼睛,随之微低了头,捏弄着烟锅,脑子里顿时紧张地转动起来,综合,对比,肯定,否定,一时拿不定主意。白嘉轩诚恳地说:“我们三人商量过了,想跟你结这门干亲。当然……这是两厢情愿的事,你悦意了顶好;不悦意也没啥,咱们过去怎样,日后还是怎样。你今黑间思谋思谋,明儿个给我见个回话。”说罢就走出马号去了。鹿三捉着短管烟袋依然吸烟,烟雾飘过脸面,像一尊香火烟气笼罩着的泥塑神像。这是一个自尊自信的长工,以自己诚实的劳动取得白家两代主人的信任,心地踏实地从白家领取议定的薪俸,每年两次,麦收后领一次麦子,秋后领一次包谷和棉花,而白家从来也没有发生过短斤少两的事。在他看来,咱给人家干活就是为了挣人家的粮食和棉花,人家给咱粮食和棉花就是为了给人家干活,这是天经地义的又是简单不过的事。挣了人家生的,吃了人家熟的,不好好给人家干活,那人家雇你干什么?反过来有的财东想让长工干活还想勒扣长工的吃食和薪俸,那长工还有啥心劲给你干活?这样,财东想要雇一个本顺的长工和长工想择一家仁义的财东同样不容易。白家是仁义的。麦收时打下头场麦子,白秉德老汉就说:“鹿三取口袋去,先给你灌。你屋里事由紧,等着吃哩!一石麦子按十一斗量,刨一斗水分。”上述《白鹿原》中“财东”白嘉轩与“长工”鹿三的这段故事,就是一则很能印证费孝通先生的“乡村是礼俗治理”这一观点的材料。你看,“财东”与“长工”,虽然地位不对等,但“财东”白家两代人白秉德、白嘉轩父子都待鹿三以仁义,“长工”鹿三也以“本顺”与“踏实”回报白家。白家的上一代主人白秉汉的“仁义”体现在陈忠实的细节性的事件叙写上——麦收后立即以麦子这一酬劳物付给鹿三,而且是超额给付。而下一代代主人白嘉轩这个“少东家”的“仁义”更是非同寻常,为给即将满月的宝贝女儿白灵寻个干爹,他自己虽有意寻当地有身份与地位的开着中药堂的世交冷先生做女儿的干爹,但最后还是听从了母亲白赵氏作出的建议,选择了他的长工鹿三,这无疑出乎鹿三的意外。正因为如此,鹿三听罢白嘉轩的请求,才会“惊奇地睁大了不大灵活的黑眼睛”,才会有小说中后面描写他的一大段的内心纠结!长工鹿三内心大段的独白,思量的其实就是当时的乡村社会的“熟人社会”的人与人之间所依据的“礼俗秩序”。作为一个长工,他与财主东家之间,并没有按手印的契约来规定他们之间的权利与义务,他们依据只是依据着一代代留存下来的稳定的秩序来行事。白嘉轩依照他爹爹白秉德对待长工的方法来对待鹿三,然后又顺从地采纳了他母亲的建议去请求鹿三做女儿的干爹。我们可以想见,白鹿原这一村落中的最符合儒家文化教化下的“礼俗秩序”中的财东与长工的交往关系也都应该是这样的,这也正是陈忠实先生借助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所要肯定的。至此,这一讲可以做一个总结啦!对同一社会现象的思考,诗人、作家与社会学家表述在自己的笔下,其文字的形态是不一样的。作家重“情”,社会学家重“理”;作家重视“审美”,社会学家重视“求真”;作家重视文学手法的运用;社会学家重视逻辑分析论证。哪怕同样是讲同一种社会现象的故事,他们的文字风格也是迥异的!因此,我们读《乡土中国》首先要学会以阅读读“学术著作”的思维与方法去读,这样你才会更多地体味出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文字背后的“理趣”;同时,为了更好地读懂《乡土中国》,也可以借助已经读过的文学作品中的与《乡土中国》提及的同一类社会现象的书写,进行对比分析,这样无疑能够加深对《乡土中国》中学术论证及学术思想的理解。总之,阅读《乡土中国》不能完全沿用高中之前的阅读文学作品的思维与方法,但已经阅读的文学作品也能有助于高中生读懂《乡土中国》,因此,从这一角度上说,《乡土中国》的学术阅读与文学经典的阅读并不是“互斥”的关系,而是存在“互补”的空间。
一、《乡土中国》第1章“乡土本色”的逻辑框架——一个中心论点与三大分论点《乡土中国》全书共有14篇,第1篇“乡土本色”于全书的地位,是总论性质的一章。这一章论述的主题为“乡土本色”,篇幅不长,仅3000余字,有一个中心论点,三大重要的分论点。中心论点(第1自然段):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也正是基于这个核心观点,费孝通先生将他的这整部书定名为“乡土中国”。三大重要的分论点——一、从中国人口数量最多的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上分析,农民以“土地”为谋生手段,他们无法离开“土地”,因此“乡下人”安土重迁,以世代定居于自己所谋生的“乡土”为“常态”,“迁移是变态”。(第2-6自然段)二、从乡土社会的社区与社区的空间关系上分析,不同社区间的人与人的关系以“孤立与隔膜”为常态,不同社区之间的“人口的流动率小”,因此乡土社会中的各自的社区内的“生活是富有地方性的”。(第7-10自然段)三、从乡土社会的每一个社区内部的人与人的关系分析,“生于斯、死于斯”的每一个人,共同构成一个“没有陌生人的社会”,这个“熟人社会”主要是依靠每个人从这个“熟悉的社会”中“习”得的“礼俗”来作为“人与人相处的基本办法”,因此,乡土社会的治理主要是依靠“礼俗”而非依靠“法理”。(第11-17自然段)二、费孝通笔下的“乡下人”的“土气”,如果让诗人臧克家、牛汉来表达会是怎样?费孝通为了得出“乡下人”身上存在视土如命、安土重迁这种“土气”特征的结论,采用的论证手法完全是一个社会学家的学术论证的手法。费先生为了论证“乡下人”视土如命、安土重迁,他密集援引了五个例子来作为论据:中原的农民迁徙至适宜放牧的草原,依旧锄地播种,不愿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中国的农民漂泊至西伯利亚,却不管天气适不适合耕种,仍要试着下种试试能不能长出庄稼;乡下人视土地公、土地婆为最亲近的神;奶妈偷偷塞一包灶土送给即将出国留学的费孝通;毗邻蒙古人聚居的张北人,他们的语言从不受蒙古语影响,而且村庄几百年也只是几个姓的人聚居于固定的地域。费孝通除了援引能正面支持论点的事例,当然也注重从对比的角度去援引事例,借助对比论证来增强自己的观点的说服力。为了证明“以农为生的”乡下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只是变态”的观点,他举出了一个例子,即广西瑶山某些区域就存在原来聚居的地方“人口到了饱和点,过剩人口只得宣泄出外”的“迁移”现象,这些迁移的瑶人迫不得已去寻找新的土地来开垦、种植、繁衍自己的后代。说到这里,我们不妨来归纳一下“学术论证”中的“以事说理”的特征——重视“事”与“理”之间的逻辑关联。“事”与“理”之间的关系,是论据与论点的关系,论述者所要做的就是努力建立“事”与“理”之间的逻辑关联,并努力使自己的论点具有强大的逻辑力量——说服的力量。“以事说理”,与其它说理方式相比,生动,易懂,而且人们又信奉“事实往往胜于雄辩”这个道理,因此“以事说理”是社会学家最常运用的“学术论证”手法。现在,我们要谈论的另一个重要的话题是同样谈论“乡下人”的“土性”及他们的一辈子“粘在土地上”,诗人会怎么表达呢?因为只有意识到这两者的区别,我们读学术著作,才会慢慢地学会自觉地运用阅读学术著作的思维与方法去理解学术著作。请看臧克家写于1942年的诗歌《三代》——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埋葬。(油画《父亲》,作者罗中立,创作时间1980年)这首诗简洁到极至,就21字;质朴到极至,没有一个形容词,三个名词“孩子”“爸爸”“爷爷”,三个动词“洗澡”“流汗”“埋葬”,一个介词短词“在土里”重复出现。诗歌《三代》有没有主题?当然有!臧克家想不想说出某个道理,当然想!但诗人臧克家不直接表达,这就是许多优秀诗歌所共有的艺术特征——含蓄,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优秀的诗歌必须要有“美”的品性,“理”往往隐含于诗歌的意象与借助一组组意象营造的意境背后。“在土里洗澡”的“孩子”,未来必定重复“爸爸”的命运,即“在土里流汗”;他年老力衰之时,就是他的血汗被榨尽之时,他又将和他的父辈祖辈一样,来自“土里”,回到“土里”,“在土里葬埋"。——这就是诗哥《三代》的一组意象背后所暗示出的“理”!诗歌即使简洁叙事如《三代》,他诉诸读者的也必须是“情”,是“美”,而非直接呈现“理”。再看看诗人牛汉创作的散文《绵绵土》中的片段吧——半个世纪以前,地处滹沱河上游苦寒的故乡,孩子都诞生在铺着厚厚的绵绵土的炕上。我们那里把极细柔的沙土叫做绵绵土。“绵绵”是我一生中觉得最温柔的一个词,辞典里查不到,即使查到也不是我说的意思。孩子必须诞生在绵绵土上的习俗是怎样形成的,祖祖辈辈的先人从没有想过,它是圣洁的领域,谁也不敢亵渎。它是一个无法解释的活的神话。我的祖先们一定在想:人,不生在土里沙里,还能生在哪里?就像谷子是从土地里长出来一样的不可怀疑。因此,我从母体落到人间的那一瞬间,首先接触到的是沙土,沙土在热炕上烙得暖呼呼的。我的润湿的小小的身躯因沾满金黄的沙土而闪着晶亮的光芒,就像成熟的谷穗似的。接生我的仙园老姑姑那双大而灵巧的手用绵绵土把我抚摸得干干净净,还凑到鼻子边闻了又闻,“只有土能洗掉血气。”她常常说这句话。我们那里的老人们都说,人间是冷的,出世的婴儿当然要哭闹,但一经触到了与母体里相似的温暖的绵绵土,生命就像又回到母体里安生地睡去。我相信,老人们这些诗一样美好的话,并没有什么神秘。今天的年轻人读到这样的文字,会做何感想?恐怕会说:这也太不卫生了吧?这样的文字如果给妇产科的医生读到,更会摇头:这简直就是迷信!但这样的文字就是“文学的文字”,这样的表达就是“文学的表达”!文学的文字,文学的表达,你不能以“科学”的“求真”的眼光去打量,你要“入情”,方能感受到其中的“至理”!牛汉说自己“半个世纪”都忘不了“苦寒的故乡”的绵绵土,因为绵绵土让他来到这个人间感受到如母体的“温暖”与“温柔”,尽管“人间是冷的”,但是在故乡、在故乡的仙园老姑姑手里与眼中、在故乡的“无法解释的活的神话”般的习俗里,诗人仍然能感受到人间的暖意。牛汉的笔下,接生婆仙园老姑姑、故乡的老人们,显然都被诗人诗化了;牛汉对故乡的依恋也被他用“我的祖先们一定在想”这样的揣想放大了;牛汉故乡的老人也绝对说不出如下富有诗性的文字——“人间是冷的,出世的婴儿当然要哭闹,但一经触到了与母体里相似的温暖的绵绵土,生命就像又回到母体里安生地睡去”,故乡老人们的这些话无疑是被诗人牛汉进行了“文学美容”的文字。不过,读诗歌,读散文,人们要的还就应该是这样的一份诗性,这样的一份“不真实”,这样的一份“不合理”,人们还就是特别愿意接受这样的“欺”!这就是文学的表达!三、作家梁鸿与陈忠实如何书写“村落的地方性”与“熟人社会”费孝通先生这样论述乡土中国的“村落的地方性”——“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而“村落的地方性”特征,在当代作家梁鸿笔下的非虚构散文集《中国在梁庄》中,却是另一番模样——我去王家,找王家少年的一个本家婶婶了解情况。王家,和梁家隔着一条公路,也是我们下地干活的必经之路,然而,却非常陌生,即使小时候玩耍,也很少跟他们的小孩在一起。我不知道小时候是如何有这种区分的,完全是一种无意识的接受与认同。王家婶一听我是来问王家少年的事,非常警惕,显然,王家婶不愿意讲他的事情。我们坐下来拉家常,问王家人的生活状况,慢慢知道,原先曾经二十几户的王家人,经过二十多年的变迁,现在只剩下十来户,搬走的搬走,绝户的绝户。王家少年的事一出,王家稍微大一点的男丁,都出门打工了,哪怕出去搬砖块,也不愿意待在村里,怕人看不起。(梁鸿的非虚构作品《中国在梁庄——当代作家和她的故乡》,获第十一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散文奖”,《南方人物周刊》2013年度“中国娇子青年领袖”奖。)作家梁鸿以上面三段文字叙写的事件,是一个留守乡村的王姓中学生的故事。这个少年原本寡语,性格朴实,读书刻苦,村里人一度都认为这个少年会考上大学,可就是这个王姓少年杀害了梁庄的一位八十二岁的老奶奶,然后还对老奶奶进行了奸尸。作家梁鸿是一位女作家,她也是一位从梁庄这个乡村出发并通过读书改变了命运的女孩,她现在则是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任教的教授。梁鸿以梁庄的女儿的身份,尽一切努力去接触这个王姓少年的“本家婶婶”,尝试去探究王家少年杀人这一事实背后的多重的社会原因。就在梁鸿对王家少年的“本家婶婶”的叙写及她对王、梁二族的关系的追述中,我们看到了今日的“乡土中国”的世界,仍然存在着“村落的地方性”这一特征。打小开始,梁庄的幼年的梁鸿与仅有一路之隔的王庄的王家的小孩就很少一起玩耍,人口相对较少的王庄的大人与族大人多的梁庄的大人其实也正存在着费孝通先生所说村落与村落之间的人际“隔膜”与“疏离”。作家梁鸿在文中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我不知道小时候是如何有这种区分的,完全是一种无意识的接受与认同”,但作家梁鸿只有感叹,没有对这种社会现象进行解释。即使成了中国人民大学的教授的梁庄的女儿梁鸿在写出上述文字时,也没有能为我们提供解释,她只是叙述与描写,让读者去分析。但社会学家却不能悬置疑问,必须给出答案,这又是“文学表达”与“学术书写”的另一个区别!谈了“村落的地方性”,我们再说说第一章“乡土本色”中最后一个话题——“熟悉人社会”中的“礼俗秩序”。我想以陈忠实先生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中的一个片段为例——白嘉轩从槽边转过身走到鹿三当面:“三哥,你看我那个小女儿灵灵心疼不心疼?”鹿三说:“心疼。”白嘉轩说:“给你认个干女儿你收不收?”鹿三惊奇地睁大了不大灵活的黑眼睛,随之微低了头,捏弄着烟锅,脑子里顿时紧张地转动起来,综合,对比,肯定,否定,一时拿不定主意。白嘉轩诚恳地说:“我们三人商量过了,想跟你结这门干亲。当然……这是两厢情愿的事,你悦意了顶好;不悦意也没啥,咱们过去怎样,日后还是怎样。你今黑间思谋思谋,明儿个给我见个回话。”说罢就走出马号去了。鹿三捉着短管烟袋依然吸烟,烟雾飘过脸面,像一尊香火烟气笼罩着的泥塑神像。这是一个自尊自信的长工,以自己诚实的劳动取得白家两代主人的信任,心地踏实地从白家领取议定的薪俸,每年两次,麦收后领一次麦子,秋后领一次包谷和棉花,而白家从来也没有发生过短斤少两的事。在他看来,咱给人家干活就是为了挣人家的粮食和棉花,人家给咱粮食和棉花就是为了给人家干活,这是天经地义的又是简单不过的事。挣了人家生的,吃了人家熟的,不好好给人家干活,那人家雇你干什么?反过来有的财东想让长工干活还想勒扣长工的吃食和薪俸,那长工还有啥心劲给你干活?这样,财东想要雇一个本顺的长工和长工想择一家仁义的财东同样不容易。白家是仁义的。麦收时打下头场麦子,白秉德老汉就说:“鹿三取口袋去,先给你灌。你屋里事由紧,等着吃哩!一石麦子按十一斗量,刨一斗水分。”上述《白鹿原》中“财东”白嘉轩与“长工”鹿三的这段故事,就是一则很能印证费孝通先生的“乡村是礼俗治理”这一观点的材料。你看,“财东”与“长工”,虽然地位不对等,但“财东”白家两代人白秉德、白嘉轩父子都待鹿三以仁义,“长工”鹿三也以“本顺”与“踏实”回报白家。白家的上一代主人白秉汉的“仁义”体现在陈忠实的细节性的事件叙写上——麦收后立即以麦子这一酬劳物付给鹿三,而且是超额给付。而下一代代主人白嘉轩这个“少东家”的“仁义”更是非同寻常,为给即将满月的宝贝女儿白灵寻个干爹,他自己虽有意寻当地有身份与地位的开着中药堂的世交冷先生做女儿的干爹,但最后还是听从了母亲白赵氏作出的建议,选择了他的长工鹿三,这无疑出乎鹿三的意外。正因为如此,鹿三听罢白嘉轩的请求,才会“惊奇地睁大了不大灵活的黑眼睛”,才会有小说中后面描写他的一大段的内心纠结!长工鹿三内心大段的独白,思量的其实就是当时的乡村社会的“熟人社会”的人与人之间所依据的“礼俗秩序”。作为一个长工,他与财主东家之间,并没有按手印的契约来规定他们之间的权利与义务,他们依据只是依据着一代代留存下来的稳定的秩序来行事。白嘉轩依照他
由陕西省歌舞剧院创作并演出的大型古典宫廷乐舞《仿唐乐舞》和《唐.长安乐舞》展现了唐代舞蹈辉煌、古朴、典雅的艺术风格,编舞和配乐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赢得了国内外广大观众和专家学者的赞誉,已连演上万场,长盛不衰,成为陕西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眉户眉户在陕西关中地区最为流行,也为外省如甘肃、宁夏、青海、河南、山西等地群众所喜欢,它是由民歌脱胎发展而来的。盛行于华阴、华县地区的称东路眉户,西路眉户最早盛行于眉县及户县,唱腔委婉细腻优美动听。眉户的唱腔音乐有50多个曲牌,可以表现人物在舞台上丰富的情感和曲折的剧情。皮影戏皮影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道具戏之一,通过灯光把雕刻精巧的皮影戏映照在屏幕上,由艺人们在幕后操动影人,伴以音乐和歌唱,是一种深受人民欢迎的古老而又奇特的戏曲艺术。皮影萌芽于汉,发展于唐,兴盛在宋朝。陕西皮影不仅唱腔种类繁多,表演技术高超,而且影人的雕刻技艺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传统剧目有《会阵招亲》《游西湖》等。秦腔也称为“乱弹”是陕西地方戏的主要剧种,也是我国现存戏曲艺术中最古老的剧种,是京剧、豫剧、川剧、河北邦子等剧种的鼻祖,其唱腔、道白、脸谱、身段、角色、门类和演技均自成体系。它发祥与陕西关中,流传于西北地区。碗碗腔碗碗腔,陕西地方戏曲之一,曾名华剧。原为流行于陕西东部、陕北、陕南及晋西南的皮影戏,因以小铜碗为主要击节领奏乐器而得名。它的音乐属板腔体,分苦音、花音两类。音乐细腻幽雅,旋律缠绵优美。主要伴奏乐器有月琴、硬弦、板胡,并配以二弦、胡琴、边鼓、梆子、马锣和唢呐等。碗碗腔剧目丰富,现存200多种,较著名的有《春秋配》、《蝴蝶媒》、《金碗钗》、《白玉钿》等传统戏和《芦荡火种》、《红色娘子军》等现代戏。民间艺术 编辑本段凤翔彩绘泥塑凤翔彩绘泥塑以造型优美、色彩艳丽、生动逼真而享誉海内外。传说明代朱元璋的军队驻扎此地,士兵大都是江西老表,会制陶手艺。落户为农后,他们在农闲时做些玩具和礼物,久而久之,发展成为今天的彩绘泥塑。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这朵古老的民间艺术之花更加繁盛,成为陕西重要的旅游纪念品。面花面花的制作盛行于陕西关中和陕北,当地人称为花馍。每逢婚丧嫁娶,年节庆典,乡亲们制做出各种各样的花馍,造型别致,形态逼真,或摆茶陈列,或馈赠亲朋,即可食用,又是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品。制作花馍,和面、蒸馍的火候都有讲究,只有那些技术高超的人才能蒸出形状好、不变形的花馍。陕北剪纸剪纸作为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形式,为中华各民族人民所喜爱,其中陕北剪纸犹为引人注目。陕北剪纸包含秦、汉之风,风格既纤细秀美,又粗犷大方,粗中见巧工,土中观美感,曾连续数年分别在西安、北京等地展出,获得好评。近年来,陕北剪纸艺人多次出访外国献艺,引起轰动。陕西农民画陕西农民画原于民间,所画内容多取材于人物、动物、花鸟等,构图简洁美观,注重色彩数量,追求强烈的直观效果,乡土风情浓厚,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国内外游客和专家的好评。陕西农民画主要分布在关中的户县,陕北的安塞和洛川。户县被誉为“农民画之乡”已拥有2000多名土生土长的农民画家,许多优秀作品被国内外艺术馆收藏
举例:潮汕民居的传承与变迁衣、食、住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起码需求,即便是在原始社会阶段的人也是不能缺少的。住,也即民居,是建筑之起源,它是用物质材料和技术手段所构建的,以满足人们各种需求的活动空间,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出现的一项活动《韩非子·五蠹》曰:“上古之世,人民少,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民居即在这种历史背境中产生,而随着社会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不断丰富而逐渐发展,它既是一种科学技术的生产活动,又是一种具有精神性的文化行为,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历史、地理、自然环境对人类建筑活动有着重大的影响,生活于不同区域的人们由于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不同,都会尽量地利用当地的天然建材,创造出适应当地自然环境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建筑形式,它包含着某一区域的历史、文化积淀,思想潮流和审美观念,反映了某一区域的地方文化特征,民居是最能体现区域特色和时代特点的建筑之一,它把一个区域的文化特征和人们的精神、物质追求用技术和经济的形式表现出来。潮州民居由于潮人的民系特点属福佬民居,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早在清初就引起外界的注意。康熙·林杭学《潮州府志》(下称《林志》)和乾隆·周硕勋《潮州府志》(下称《周志》)曾对潮州民居作如下描述:营室必先祠堂,明宗法,继绝嗣,重祀田,比屋诗书经诵之声相闻,彬彬乎文物甲于岭表。(《林志》)望族营造屋庐,必立家庙,尤加壮丽。其村坊市集,虽多茅舍竹篱,而城廓中,强半皆高闰闳,厚墙垣者。三阳及澄、饶、普、惠七邑,闾阎饶裕,虽市镇也多鸟革瀈飞。家有千金,必构书斋,雕梁画栋,缀以池台竹树。民居辄用蜃灰和沙土筑墙,地亦如之,坚如金石。即是飓风摧扑,烈火焚会,而墙垣卓立无崩塌者。界过惠州、嘉应,虽间有之,然不及潮远甚。(《周志》)林杭学、周硕勋简明地介绍了清初潮州城乡之民居建筑大势、环境、工艺、材料、质量和体现出来的潮州人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意识,由于有这些观念和意识,才使潮州民居建筑成了一种具有自已区域特色的传统形式。潮州民居的发展轨迹潮州民居有着悠久的历史形成期,潮州原住民的居住方式今己渺不可考,澄海汉代龟山遗址,是一处占地近2万平方米的大型建筑群。其中f1建筑基址的建筑平面为长方形,中间为夯土隔墙和柱础,似乎是条状排屋;f2建筑基址平面为圆形,垒石墙;f3建筑基址已破坏,但依然可辨出是一处三合院式建筑,后部为一堂二室,隔着过道,前部两侧是廊房,中间是庭院,整座建筑夯土作墙,出土柱础石较多,内部似多出使用柱子承托梁架;f4建筑基址长方形,用隔墙分成东西2间,建筑的外墙和隔墙都是夯土墙,同时还出土有地砖、瓦当、瓦顶、筒瓦等。上述出土建筑基址表明了汉代的建筑水平和中原建筑文化已向粤东传播,其中的三合院式建筑可以说是后期潮州民居发展的雏形;同时从出土的瓦当、瓦顶可以证明宋代苏东坡《与吴子野书》言瓦屋始于宋广平之说不成立。晋代的建筑遗构,今也难见实物,揭阳新亨镇九肚山发现的晋代全木构房屋,坐北朝南,平面方形,室内长宽各为米,高米,竖木为墙,屋顶盖木板覆以粘土。这可说明这一时期潮州民居建筑形式和用料工艺已不亚于岭北地区。唐宋代是潮州建筑迅速发展的时期,民居用料方面,在潮州发现的多座唐窑中,仅春光窑上埔就有26座,窑址出土了建筑陶瓷印纹砖、瓦当、筒瓦、板瓦。出土的印花瓦当有椭圆形和圆形两类,表面模印莲花瓣和菊花瓣纹,图案规整,手法熟炼,竟与西安大明宫出土的瓦当一样。潮州唐墓曾出丈一块莲花纪年砖,刻有“仪凤四年”(639)铭文。北宋苏东坡《与吴子野书》云:“岭外瓦屋始于宋广平,自迩延及支郡,而潮尤盛,鱼鳞鸟翼,信如张燕公之言也。”从唐窑出土和东坡的描述,虽宋广平之说不能成立,但也可知民居已普遍采用砖瓦,且烧制水平已不亚于中原。可见该时频潮州民居建筑风格逐渐形成,为时人所关注。 宋代能见到实物且得到保护的最早期潮州民居建筑要数国家历史文物保护单位——许驸府,它位于中山路萄巷东府埕4号,为北宋许珏府第。因许珏尚宋太宗曾孙女德安公主,故潮人称之为“驸马府”。该府始建于宋英宗治平年间,历代屡有维修,但至今仍然较好地保留原建年代的布局、构造特点型制和建筑风格。其平面布局明显是明清时期驷马拖车的雏形。明清时期,由于大量的八闽、江西移民迁居潮州;东南各省的游宦;活跃于全国各地的潮商带来了各地的建筑文化,使潮州民居建筑走向成熟,民居建筑也已形成了保留古制 、 形式趋同、 恪守礼制,重视教育。讲究实用,突出兼容、 轻巧通透、 工艺精致等自已的诸多风格(另文)。这个时期的实例在潮州遍处皆有,从这个时期的实例可以看出潮州民居建筑己形成自已的风格,成为中华建筑文化一颗璀灿明珠。清代后期,因潮州濒临东南亚,跨国商贸活跃,潮州是著名侨乡,侨民甚众,且旅外潮人有于外创业,回乡建屋之习惯,在回乡建屋同时他们带来了侨居地的建筑文化,民居的建筑风格又融入了东南亚和西方建筑的因素并逐步趋向现代化。这个时期的民居大量保存至今,且基本完好,是我们研究潮州民居建筑文化的证例。潮州民居的类型和风格特色潮州民居的类型很多,最基本的形式为“下山虎”和“四点金”,其它的民居形式如:“百凤朝阳”、“驷马拖车”、“三壁连”等规制多以“四点金”、“下山虎”为基本单元组合衍生。在一些山区、乡镇尚有不少堡寨形式和带有客家特色的民居。潮州民居在早期较多地受到中原文化的渗透,后期较多地受到八闽、江西文化的浸润和江南、广府文化的影响,加上自身地域的自然、经济、人文特征,使之成为既是中华建筑文化之一脉相承;又既有别于中原和北方民居建筑的凝重、鲜艳;又区别于江南民居建筑的俊逸、清纯,逐渐地形成自身的民居风格。1、保留古制 形式趋同潮州开发迟于中原,而民间工匠的建筑技术主要是靠师徒相承的私授形式。因此,在古代信息传播迟慢的条件下,对中原的先进技术有着传播过程之时差。一些珍存之民居在细部结构上至为难得地保留了前代的古制,一些几经重修之民居因格守原则而较好地保留古制,如“斗栱之斗底皆刻皿板”,是见之中唐之前,远者可溯至战国时期(战国时期中山国铜方案上的斗栱模型,斗底即刻有皿板),这种做法在中原地区宋代遗构已为鲜见,而在潮州民居中自宋至清如许驸马府、猷巷黄府尚存此唐代之前古风。自然环境与民系文化的同一性,使潮人的生活习惯与审美情趣具有许多共通点,反映于民居上就有风格的趋同性。同全国大部分民居建筑一样,潮州民居均恪守对称的布局,它们都有明确的中轴线,以厅堂为中心组织空间,左右对称、主次分明,规模大时则纵向延伸或横向发展,规模更大时则多厅堂组合,或并列数条轴线,形成多院落组成的大型民居,因为带有祭祖、敬神的功能,因而厅堂的中心地位在空间组合中处无可替代的重要位置。2、轻巧通透 工艺精致轻巧通透是潮州民居的重要特色之一。所谓轻巧,一是单体体量较小,普遍不及中原地区和江南地区民居建筑的宏敞高大;二是外表视觉效果不及中原地区之威严,也不及江南地区之俊逸。无论是屋顶的曲线、檐角的举翘、门面的布局、颜色的涂饰只要作一比较,就可以感受到潮州民居的特色。以色彩为例,北方喜上下均重彩,金碧辉煌,团花簇锦,显得雍容华贵;江南喜用素色和黑色,颜色清纯,与水乡之环境协调。而潮州民居的色调较之偏灰浊,着重于屋脊、梁架、墙头、檐下等重点部位加强装饰,而这些装饰构件往往同建筑构件的实用功能有关。在潮州民居中,通常是灰麻石或灰面勒脚,贝灰墙面,灰瓦屋面,唯有屋脊和山墙、大门口才饰以较为鲜艳悦目的灰塑、嵌瓷、彩画、木雕、石雕,在屋檐与屋面交界处常施以黑色边线,画上彩色(有的黑色)卷草、悬鱼、夔纹,使轮廓醒目,在强烈的日光下,丰富了立面的变化,表现出传统建筑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所谓通透,是指建筑从整体上注意透风,既有利于建筑材料去潮防朽、延长寿命。更着眼于地处亚热带地区的潮州长夏无冬的自然气候条件下,使居住活动舒适凉快。潮州民居注重整体环境设计达到室内降温效应,形成一个适宜人居的冬暖夏凉的建筑环境。为使空气流通,采用前低后高,巷里对直以兜风入室,此所谓之“露白”,加强了室内的穿堂风和足够的日照。在民居向大型化组合发展的情况下,横纵之间以火巷、屏风、槅扇等相隔,既通风、又防火、便交通、达到形式上的分隔。就是照壁、砌砖窗花、厅堂、门口采用的门罩、拦干门、闪门、博古等空间分隔构件,都以不同材料做成通雕,以利空气对流,达到分而不隔,更使石雕木雕等传统工艺有用武之地。木结构多采用彻上露明造,让所有之建筑构件通风透气,木材尽量外露以防白蚁、防腐朽,庭院内多为敞厅,门窗多朝天井,一般人的天井都设有花圃、水池、花木、莲缸、四季常青、静谧幽雅、更有利于调节室内温度。这些都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潮州民居的通透特点。3、恪守礼制,重视教育。嘉庆《澄海县志》曰:“大宗小宗,竞建祠堂,争夸壮丽,不惜资费”因为宗祠是联系族人、举行宗族活动之纽带,也是衡量宗族实力之窗口。它在强化封建礼制上的作用与影响不言而喻。在民居中,礼制秩序对其建筑格局和使用功能的影响也十分明显,如百凤朝阳式宅院、门厅会客、后厅设龛祭祖、中厅可行各种大礼;中厅西侧大房,乃家长之居室,前院为客房,后院为内眷,火巷排屋则为族人、佣人之住所,这种格局,切实地体现了父权统治,男尊女卑、主仆有别的伦理秩序,即便是最基本的“下山虎”、“四点金”,上厅正屋,一定要高于下厅,大房的纵深长度也一定要超过下房,上下的尊卑等级绝不能越雷池半步。在装饰题材中,二十四孝、忠义戏曲故事、以及英雄神话故事、渔、耕、樵、读等传统题材使用频率最高,学为民居之彩画、木雕、石雕用于大门、闪门、隔断等构件之上,这无不体现其建造者敦敦之教诲。又“家有千金,必构书斋”(《周志》),简单8个字刻画出潮州文风之盛,从此更可看出潮人对教育重视之程度。4、讲究实用,突出兼容。潮州地处亚热带,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境内河海交汇,雨水多、台风多,洪患多,建筑物须立足于实用、牢固上。又因潮州森林资源不丰,故建筑材料以石材、泥沙、贝灰为主,《周志》称“民居辄用蜃灰和沙土筑墙,地也如之,坚如金石。即遇飓风推扑、列火焚馀,而墙垣卓立无崩塌者”贝灰沙的广泛应用,是潮州民居建筑的一大特色。潮州民居屋顶多采用硬山式,因为它所有的屋顶形式中有更好的搞风防火性能,而且出椽不长,不易受淋,为了防风,屋顶偏于平缓,又适当降低高度。檐口加封檐板以阻挡气流进入;屋瓦铺双层,以利隔热,瓦面交接处抺灰做成瓦垅,以增加屋面重量以及前述的轻巧造型、通透石雕、木雕构件等等无不体现潮州民居讲究实用的特色。至于突出兼容,明中叶以前,潮州民居建筑多受八闽文化和中原文化辐射,此后由于潮商在江南一带活动频繁,则受到江南文化较大影响,近代则较早吸纳了一些海外文化因素,正是这种海纳百川式的兼容,才使潮州民居的不断发展,显得绚丽多彩又风格独具,近代以来,海外的建材、模式以强劲的势头进入本土,许多民宅纷纷使用“红毛灰”、玻璃、瓷砖、如蒪园之建玻璃厅(民谚有“起大厝,激玻璃”之句),澄海陈慈黉故居的拱门、檐梁内容中甚至用了英文字母,门窗饰件兼用嵌瓷与石膏构件、地板用马赛克。顺德居的书斋装饰,以及遍处皆是的古城区沿街骑楼等……。但是这些居宅、园林的总体布局和外观大都以潮州建筑传统风格为基调,反映了潮州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对外来文化的善于融合吸收的能力。我们可以看到客家民居作为中国五大民居之一,客家土楼和围龙屋已经被新一代的客家人彻底抛弃。随着时间的推移,客家民居如果不加强保护力度,有可能会成为历史永远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而潮汕民居的传承与发展,为保护潮汕艺术精品寻找到更好的天地。随着新型建筑材料的不断应用,潮汕民居本身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现代的磁砖和大理石等在潮汕民居中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潮汕民居的艺术风格,使得原来守旧落俗的潮汕民居又焕发了新的风采。当然,这种以生活功能为主潮汕民居的发展并不能从整体上说明潮汕民居的发展与创新。作为潮汕文化中的代表之一,潮汕民居的传承体现的是一个地域文化的特征。在这一个传承中,我们看到了中原汉文化的身影,同时我们也看到来自各个方面的精华。而潮汕民居在吸收这些精华的时候,无疑会对潮汕民居的发展与创新产生影响。潮汕民居的兼容并蓄不仅仅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和广博,也体现了潮汕文化的海纳百川。我们有理由相信,潮汕民居以及整个潮汕文化在未来的发展中会朝着这条路继续延伸。
20年后的家乡初中作文素材7篇
商店门口有机器人站着迎接客人,他们就像人一样可以发传单招揽客人,可以让客人在他们屏幕上看到所有菜品,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20年后的家乡初中作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帮助。
晚上,我拖着疲倦的身体上了床,朦胧之间,我仿佛听到了一个声音:“想去20年后的家乡看看吗?”我迫不及待地点了点头。眨眼间,我已坐在一辆水陆空三用汽车里。
路旁绿树成荫,远处青山连绵起伏。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从山脚处流过。岸边百花齐放,五彩缤纷,有白得似雪的梨花,粉的似霞的桃花,黄的如金的迎春花
不知不觉,我来到了母校润州区实验小学的门口,抬眼便看到了那块熟悉的金色字牌,心中不觉涌出一种亲切感。我走进学校,发现原来的三座教学楼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的绿树林。我走进树林,发现每一棵树上都有一个按键。一按键,我就感到身体轻飘飘的。周围是神秘的宇宙,原来现在用的是科技教学呀!一阵声音传入了我的耳朵:“这里是虚拟宇宙,我是科学老师。”我点了点头,很快便和老师熟了。我一会儿观察炎热的太阳,一会儿感叹地球的美丽忽然一阵美妙的铃声响起,我又回到了那片绿树林中。走出树林,我忽然看见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去空中操场,请走云梯。我踏上云梯,一阵风吹过,我就站在了操场上。我不禁感叹道:“科技就是力量!”正准备玩时,一阵闹铃声打断了我的美梦。
我不禁又感叹道:“科技可真是强大,真希望2040年快点到来!”
穿越到20年后,看到了我的家乡变成了一个发达的城市。
以前的房子很破,现在的房子成了一座大房子,我愿变成了一个非常非常大的游乐场和动物园。
在我回自己家的时候,一打开门就看见了爸爸和妈妈,我对他们说,我去做饭他们都笑了起来。我一去就看到一个机器人在做饭。
他把我吓到了地上,我身后的爸爸妈妈弄出了一个搞笑的笑脸,我从地上爬了起来。他们说一个机器人都能把你吓到地上!
吃完了饭我和他们一起出去看一下风景不,准确的来说是一家人,我们得到了美丽的花园,鲜花嫩绿,五彩缤纷的美丽极了这就是20年后的变化吗?实在是太美丽了他们让人体会到了温暖的感觉。
这里的环境变化,河水清澈,绿树成荫的一大个变化。当我们一家人回家后看透了以前的老同学,他在当司机!当我对她说我们要去什么地方的时后,他抬头一看。说老同学,好久不见呀!
等我反应过来的时候我看见了以前的小明,我们边说边开车到了我家。他给我说,老同学这么久了,不要钱,我说不要钱怎么能行呢?那你吃完饭再走吧。他说不了,我还有很多事要做呢,我下次再来吧。
吃完饭我们去睡觉,第二天起床看到了一切变化都没有,看来是一场大梦如果20年后的家乡真的是这样的话,就实在是太好了!
20年后,我的家乡变化非常大,我差一点就认不出来了,幸好爸爸妈妈在门口向我招手,要不然我以为走错了。
只见原来的房子变成了一幢幢的别墅,后面还有一个大花园,里面有许许多多的小花美丽极了,像一块五颜六色的地毯。我问妈妈:“妈妈为什么这儿的变化这么大?”妈妈回答说:“因为现在的科技很发达呀!”“哦!”我似懂非懂地应了一句。
我走在马路上,发现和原来的完全不一样了,马路又大又整洁,两旁的树木郁郁葱葱,树下有的是一片草地,有的是五颜六色的小花,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花草香。马路上一辆辆汽车来来往往,它们的外表十分的奇特,有的是半圆形,有的是香蕉形,车子的屁股上贴着“哥开的不是车是灰机”……马路上有几个人在乱扔垃圾,垃圾桶马上跑过去,把垃圾塞进自己的嘴巴里,并给那些人开了罚单。上面写着“乱扔垃圾罚款2亿元,坐牢15天”。
接着我来到了一家大工厂,以前的工厂都会冒出黑色的烟,周围的天空也会变成黑色。旁边的小河上面会飘着一大堆脏东西。可现在不是了,工厂没有喷出令人讨厌的黑烟,河水清澈见底。工厂喷出的污水由一只机器鸟来处理,她用自己的过滤系统一次次的净化水。当变成像旁边的河水一样干净的时候,会把水放出去。在净化凌一批,这样一直来回使用。
突然,我一不小心掉进了河里,我拼命挣扎,昏了过去。我醒来之后发现自己还在家里,原来是一个梦。可是我相信二十年后,我的家乡一定会变成像我梦中那样。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思雨细如愁。”客居他乡二十年,每当听到熟悉的乡音,就抑制不住强烈的思乡之情,终于在草长莺飞,蝶飞蜂舞的季节,我踏上了回家的路程。
脸紧贴着车窗,大睁着双眼寻觅记忆深处的风景。那曾经的8米宽的凹凸不平的水泥路面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宽阔平坦的高速路。不见了奥迪、小客车。取而代之的是,国产的红旗、和双层的舒适游览车。路边浩瀚的田野上看不见汗滴禾下土辛勤劳作的人,时而有农用飞机呼啸而过,大型自动喷灌机喷洒的水雾,形成道道彩虹,绚丽多彩。
走下车来,原来居住的5层小楼和前边一排排破烂陈旧记载农场历史的平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幢幢高层拔地而起直入云端。办公区优雅安静,学府区书声琅琅,商业区繁华热闹霓虹闪烁,休闲娱乐区,音乐袅袅,欢声笑语,龙腾虎跃。住宅区小桥流水,鸟语花香,静谧安详。
信步走出场区,眼前的美景冲击你的视觉。密密层层的葡萄架为你搭起了一个绿色的长廊,各种葡萄挂满纸头,紫红、淡绿、鹅黄……五光十色,恰似宝石,令你垂涎三尺。路边果蔬采摘园,硕果累累,鲜嫩欲滴。许许多多的大货车从大门缓缓驶出,运向全国各地。
诺敏河上荷花仙子翩然起舞,渔民唱着渔歌携来满仓鱼虾。岸边柳荫下,垂钓者惬意收获满篓欢心。
看着眼前一情一景,我从心底发出我可爱的家乡“你的果实里,有我的生命,你的江河里,有我的血液。即使明朝我逝去,也要长眠在你的怀抱里。”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的家乡有了巨大的改变,生活越来越便利,也越来越好,但是这一切的改变却对我们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我的家乡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河水被垃圾堵住了,让河水不再像以前那样欢快第流淌了,河水上还漂浮着各种各样的垃圾,乌黑乌黑的河水散发出浓浓的刺鼻的臭味。树木被人们砍得光光的,只剩下一片裸露的土地,花草被踩踏得零零星星,美丽的花儿还被我们无情的双手摘去了,花和草之间有各种各样的垃圾。空气被汽车喷出的尾气,农村烧柴冒出的黑烟和工厂排出的刺鼻废弃彻底地污染了,天空变得灰蒙蒙,呈现出没精打采的样子。
当我们意识到我们的家乡的发展对魂晶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我们马上行动起来治理环境,把环境改善吧!
经过大家的努力,家乡的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河水不再堵住了,河面上漂浮的垃圾也不复存在,河水清澈见底,路人口渴了只需要俯下身子喝一下水,感觉清清凉凉的。花草不再被践踏而是显得生机勃勃,花草间的垃圾已经看不见了,树木重新变得高大粗壮,郁郁葱葱。空气已经变得清新甜润,汽车已变成太阳能的,煮饭也不用柴烧,改用电饭锅了,工厂的废气经过净化再进行排放。
地球只有一个,我们要爱护环境,不能破坏环境,我们要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晚上,我打了个哈欠,伸了个懒腰,与妈妈道了晚安,便进入了甜美的梦乡。
我梦见从我的故事书里跳出一个小魔女,对我说:“嗨,小姑娘,让我带你参观一下你20年后的家乡吧。”没等我回答,她就一挥魔法棒带我来到20年后。
来到我的家里,就闻到一股香味,只见一个机器人正在厨房里炒菜,他炒的菜有荤有素,色香味俱全,光看着就让人垂涎三尺,走进衣帽间,便看见许多我从没见过的衣服,夏天穿蓝色的衣服,衣服上有一层蓝色的按钮,只要一按它,就有一阵阵的冷风向我吹来,别提多凉快了;冬天穿的红色衣服上有一个红色按钮,只要一按它,就有阵阵暖风向我吹来,别提多暖和了。
来到我的学校,墙壁上已经没有了4块黑板,老师上课时只要拍一下双手,就在他大脑里的算式就凭空出现,再看看同学们的课桌,有三颗按钮,按一下红色按钮,可以跳出放文具用品的东西,按一下黄色按钮,有备用红领巾或文具,按一下白色按钮,就会有你的头脑中想开的书本,别提多方便了。
来到马路上有两个智能机器人警察,正站立在马路中央,他们的眼睛能看出哪个是好人,哪个是小偷,这时机器警察发现了一个坏人,他以飞一般的速度拿出一根长绳索把坏人绑了起来,交给法庭审理。
很快,我的小闹钟把我拉回了现实,我真期待20年后的家乡,我对将来的家乡充满向往。
转眼间,20年过去了,我已是一家公司的经理了,今天,我想回到家乡去看看。
我坐上超音速飞机,几分钟后就来到了家乡,接着,我要坐了一辆出租车,到达了家。妈妈说,她要带我去外面走走。走在路上,我发现公路变得更宽了,更干净了,但我却不见垃圾桶,妈妈告诉我,现在垃圾桶已经变成一种智能的机器人了,即使有人随地乱丢垃圾也没事,机器人会拿扫帚扫干净,然后“吃”进自己的“肚子”,不一会儿,这些垃圾就会转变成一种能量,它是机器人工作的动力。
我们接着走,又来到了一条更宽广的马路,这些车都整齐地开着,非常有秩序。这时,妈妈又指向了一个地方,让我朝那边看,天哪!现在的交通都是机器人在指挥,可以让人们多休息一下。而且机器人指挥得也很有秩序,与人工没有什么大的差别。
妈妈一路上一直在和我讲发生了哪些惊人的变化。不一会儿,因为走累了,所以就掉头回到了家。我一进家门就闻到了一股扑鼻而来的香味,走过去一看,饭菜竟然已经做好了,可是妈妈刚才也不在家呀?妈妈看见一脸惊讶的我,笑眯眯地说:“现在每一个人,家里都有一个会做家务的机器人,这些饭菜都是他做的,而且都很好吃的哟!关键是,机器人都不需要用钱买,这都是免费的。”我一反头,就看见了那个机器人,它有着圆圆的脑袋,胖胖的身体,身体下还有两个轮子。
这就是20年后的家乡,这就是我的家乡!
1998年周恩来百年诞辰前夕,天津《今晚报》刊登出一篇据说曾是周恩来邻居的王佩华回忆的惊天新闻:1956年周恩来为督促家人平坟还耕,利用到南京办公事时悄然返回淮安以说服婶娘平掉祖坟。后来经过大量查证当事人,完全否定了这一传闻。 周恩来建国后曾回过淮安的说法,今天的淮安仍时有街谈巷议。每当人们归结他自1910年离家后再未回过家时,总会有几许遗憾:他就是一心为公,不会连“家”也不要了吧! 其实,周恩来思乡未回乡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 周恩来1910年春离开淮安后特别怀念故乡,曾多次通过信件与龚志茹表妹等联系问及淮安情况。他身处异乡,心怀故土,尤以寒暑假中这种思乡情绪更盛。直到他到南开读书时,还在一篇作文中写道:年华似水,岁月不居。余负笈津门,亦已三载矣,追忆囊昔离乡别弟之日,于今六阅寒暑。一年铁岭,二载沈阳,随遇而安,因时而学。旅中况味饱尝,固未得一日享家庭之真乐趣也!逮乎既之天津,伯父携眷居焉,始稍稍有家人生趣。然南望乡关归不得,同胞兄弟各西东,又徒伤奈何而已! 二十九日。今日为旧岁除夕,家家爆竹声不绝于耳,沿俗尚也。南俗晚间聚家人父子团聚一案共食,名曰“守岁饭”。北地不知有是习否?余归家食既毕,以人稀故无他务,独据一案,取校中自治励学会新出版之杂志阅之,历三时许全书几尽。夫今日何日耶?非家庭团聚时耶?余也何如父母双亡,温榻之梦未经,北堂久不闻唤子之声。回思依依膝下,此情此景,不必读蓼莪之章,便已悲慨无垠。矧兹今夕,尤令人泪盈枕席,竟夜不能寐矣! 这篇思念家乡、梦牵故土的真情表白,今天读来,仍让人鼻酸。他的作文老师读后在文末写下了“篇中叙及父母双亡,不忍蓼莪卒读,直令人昼夜心伤。古人云:读陈情表而不动情者,必非孝子。吾于此文亦云”的批语。 1965年7月5日,周恩来出访巴基斯坦回国途中来到新疆石河子看望内地支边青年。当他在石河子招待所意外见到来自淮安钦工公社建华大队的女青年李正兰时,立即问长问短,并深情地对李正兰等在场的人说:“一个热爱祖国的人是没有不爱他的家乡的。” 那么周恩来为啥离家几十年未能回一次故乡呢? “伯伯太忙,他不能因为回家耽误他的工作。”“再一个就是老家淮安除了我们这一房头外他也没有什么亲人。”这是周恩来的侄儿周尔辉生前对笔者讲的。 虽然周恩来一直没能回故乡看看,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一直萦绕于怀。1950年1月初,他在中南海怀仁堂为党和国家领导干部及一部分党外著名人士做《干部要过好土地改革关》的动员报告时,深情地说过一番话:“……1946年春天,蒋介石还都南京,我也随之从重庆到了南京。南京离我的老家淮安只有300多华里,当时我很想家,想回去看看。因为我从1910年离开淮安后已经几十年没有回去过了……”说到这里,周恩来声音哽咽,眼眶里已蓄满了泪水。他接着说,“淮安还有我两个母亲(指周恩来生母万氏和嗣母陈氏)的坟,因此,我很怀念淮安那个地方。”短暂的沉默之后,周恩来双眉紧锁,接着说,“但是,我经过再三考虑,还是没有回老家。为什么?我第一个考虑的是,当时淮安已经是解放区,我们的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和华中军区都设在淮安。我若回去,在安全、接待上必定要增加他们的麻烦,给他们带来许多困难;第二个考虑的是,我们周万(“万”指周恩来外公家)两家在当地都是名门望族,淮阴、淮安有许多亲戚朋友。我回去见了这些亲戚朋友之后,可能会使这些人因为与我这层关系而给地方上的土改带来一定的难度;第三个考虑的是,淮安当时虽然是解放区,但我通过同蒋介石以及国民党其他要员的多次谈判,从中得出的印象是蒋介石迟早是要打内战的,而淮安就处在南京的北一侧,待国民党反动军队占领两淮后,国民党的反动派是可能要报复我所见过的亲友的。所以,我再三考虑,还是没有回老家,没能去祭扫我母亲的坟。” “现在,我们夺取了全国的胜利,淮安我是一定要回去看看的!”他的讲话最后被一阵热烈的掌声淹没。 7年后,他在西花厅接见淮安县副县长王汝祥时又说: “是啊,我何尝不想回去看看!1946年,我在南京梅园新村时,有一回梦见自己又在文渠里划船,醒来后便想,将来全国解放了,我一定回去看看,可这些年多少事情等着我去做。有时候工作忙,遇到棘手的事情,难遣的烦恼,紧张得饭都顾不上吃,觉也不能睡,真想立即回去约几位童年时代的朋友,爬爬鼓楼(即今镇淮楼),放放风筝……” 王汝祥虽然能体会周恩来的话,但仍不忘临来时县委常委们的嘱托:“您老也要注意休息,工作再忙,有时间也要回家看看啊!” 周恩来微笑着回答说:“老王,你是‘父母官’,我心里话对你不隐瞒,我讲个故事你听听,你给裁判裁判:有这么一个摆渡的,他在湍急的河流中,把船划到河中心,这时,他感到很疲劳,而对岸是旅客很向往的地方,你说,这个摆渡的该怎么办?” 是的,在周恩来的心目中,他只是个摆渡的艄公,他要拼命“摇橹”,把全国人民载向富裕的“彼岸”,那么,他也就只能舍“小家”而顾“大家”了。 周恩来思念家乡,多次说过自己要回家看看。为此,淮安县领导曾悄悄修缮了他的故居,并拓宽了南门大街等城区主要几条街道,维修了他放过鸽子的镇淮楼、攀登过的文峰塔,还疏浚了他划过小船的文渠。然而,这样的准备一而再,再而三,他都没有回来。于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淮安人传起了周恩来曾在飞机上看过淮安的故事。 一说是1956年,周恩来的八婶杨氏去世时,周恩来为报答老人家当年的抚育与监护之恩,在无法回家奔丧的情况下,曾专门乘坐飞机飞临淮安上空,在淮安师范的那段城墙上扔下一封祭婶母的信。为此,当年的淮师学生还被学校领导组织起来去寻找这封信。结果当然是一无所获,因为根本没有这回事。 一说是1958年大跃进时,淮安的林集公社联盟大队获得全国农业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加之那年夏天王汝祥副县长进京当面请他,所以周恩来专门乘飞机飞临淮安上空,在飞机上向家乡人民挥手。 …… 这几个传说都十分感人,令淮安的父老乡亲们深信不疑。所以,从那以后的十几年里,每当有飞机从淮安上空经过时,无论城乡,人们常常驻足留连,搭上眼镜观看,直到飞机消失在天际。周恩来到底有没有在飞机上看过淮安?建国初调到周恩来身边当秘书,后又任总理办公室副主任、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的李琦,跟随周恩来40年、曾任总理办公室主任的童小鹏,总理办公室副主任、转战陕北时期就在毛泽东、周恩来身边工作的原国家安全部部长罗青长,以及在周恩来身边工作过的几十人,大多数都不知道此事。直到1994年9月4日,中共淮安市委和市政府为纪念周恩来百年诞辰赴京征求意见,在首都宾馆二楼召开周恩来生前身边工作人员座谈会时,我遇上了原周恩来经济秘书王伏林,就直率地问他:“王老,您知道不知道或者听没听说过周总理在飞机上看过淮安?”王伏林听了之后,先是一愣,然后笑着说:“九凤呀,你算问对了。我不是听说,那天我就坐在飞机上。等会儿我在会上说吧。” 等到王伏林发言时,他说:“周总理生前虽然没有回过淮安,但他对淮安的感情很深。有一次,他从广州乘专机飞北京,快到淮安上空了,他从座位上站起来,走到驾驶舱,让机长袁桃园把飞机的高度拉下来,速度降下来,让他从飞机上看淮安。回到北京后不久,一次我在总理值班室值夜班。总理工作一段时间累了,走到值班室,还对我说起那天他从飞机上看淮安的事。他说,淮安城还没有什么大的变化,还是棋盘式的街道,鼓楼、宝塔(指文通塔)都还在,只是南门大街好像比原来宽多了。” 王伏林说完这一故事时,把目光转向原周恩来卫士长成元功说:“成元功同志,那天你也在飞机上,是哪一年的事?” 成元功听了先伸出5个指头,然后又做了一个“9”的手势。王伏林心领神会,马上说:“对对对,是59年。” 事后,我为此又专门去北京成元功家中。成老又详细告诉我说,周总理他们每次乘飞机前,机长都要把《飞行日志》送呈总理,当面汇报沿途天气、飞行航线、速度、高度,有时还要报告机组成员名单。 那天,驾驶苏联产的伊尔—18专机的机长是袁桃园。他向总理汇报后,总理问他:“小袁,这次又从我老家上空经过吧?如果天气好,能不能降低一下飞机的速度和高度,好让我看看老家淮安?”袁桃园回答说:总理,只要淮安低空云层不浓,是可以让您看的。”周恩来一听,脸上马上露出笑容。 那天快飞临淮安上空时,(据袁桃园回忆,实际上还偏离一点航线。因为他们已根据周恩来要求,事先将“广州—北京”的飞行航线调整为 “广州—上海—北京”的飞行航线,不过他们没敢告诉周恩来。据此,袁桃园还告诉周恩来大概什么时间可飞到淮安上空,以便周恩来自己掌握)不住看手表的周恩来突然从座位上站起身来,有点踉跄地(伊尔—18飞机没有现在的专机平稳)走向驾驶舱。成元功一见,马上站起来跟到机舱门口。听周恩来对机长说:小袁,快到淮安上空了吧?能不能降下高度让我看看?”正在专心致志驾驶飞机的袁桃园马上回答说:“可以。总理,我早做好准备了,您坐下看吧。”说着,副驾驶已站起身来,让总理坐到副驾驶的位置上。袁桃园随即将飞机平稳地拉到1000多米的高度,并低速从淮安上空飞过。周恩来神情专注地看着他十分熟悉的桥溪巷陌。飞机速度虽然慢,但还是很快飞过了淮安上空。当袁桃园转头问周恩来:“总理,要不要再盘旋一周,让您再仔细看看?”周恩来马上说:“不用了吧,那又要多费汽油了。我们还是回北京吧。”接着,他站起身,由成元功扶着走回座位。他坐下后,好久也没有说一句话,他一定是沉浸在深情的回忆之中了。至于周恩来到底是哪一天在飞机上看淮安的,成元功特意找到中国民航,查阅了当年的民航日志,是1959年的元月2号或12号,因为这两天周恩来都曾从广州飞北京,具体是这两天中的哪一天,现在已无法查证清楚了。
傍晚时分,西边的夕阳刚一落下,东边的山坡上一轮明月便爬上来,它是那么圆润、硕大,犹如水洗过般的明净澄澈。这乡村的明月,它适于饮茶,与竹荫共话;也宜于品酒,与荷塘共醉。窗前凝眸时,它万千风情近在溪流;花下吟唱时,它百般柔媚又远在江湖。 小时侯,乡村的明月是一缕炊烟拽起升高的,是一管竹笛悠然吹大的,是一弯柳树柔媚挂亮的。那时候,我总是好奇地想着:为什么天上有一个月亮,而水中也有一月亮呢?后来,父亲告诉我:水中的月亮其实是天上月亮的投影,人间只要有水的地方,它都会出现。我也爱水中的月亮,所以常常用小石子去投射它,你看,月亮被我扔出的小石子击中了,它在水波中开始晃荡,碎成了金,碎成了银,而顷刻间又复原,好像老祖母那张永远不会生气的脸,正平静地望着我呢。 明月的光芒遍布我少年的乡村梦境,它时常在林边路旁等着我,听我唱校园歌曲;时常在河谷深潭里觊觎我,一刻不离地陪着我洗晚澡。夜读的时候,推开窗户,它会用一片温情拂去我满心的倦怠。当我步出屋外,仰视苍穹,它会给我遐思让我遐想:嫦娥奔月的姿势、吴刚伐桂的艰辛、牛郎织女银河相望的寂寞。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生活在乡村的土地上,使我永远怀着一份深情与感恩。不论何时何地,只要我打开心扉,乡村的明月就会不辞万里而至,与我同喜同悲。我想,久居城市的人,如果有机缘在某个夜晚与乡村的明月相逢,一定会把它当做人生中的奇遇、心灵上的朋友。 穿过风雨,拨开云烟,愈静愈美的乡村明月,此时此刻,牵魂萦梦,温暖人心。
以乡愁为话题的作文素材5篇
古往今来,春夏秋冬,无数喧闹与繁华,静谧与阑珊,无论是都市的中心,还是乡间的田野,美食独特的气息总弥漫在夜里,与四季的风混杂,勾起不尽的回味,忆起独特的乡愁。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以乡愁为话题的作文素材,希望大家喜欢!
忘不了,无论何时,身在何处,永远忘不了我的家乡,忘不了那做梦都能使我笑醒的泥土房!
我的家乡是一个小村子。清晨,这里是最有韵味的。掩映在茂密繁盛的古树中的泥土房,伴随着山间缭绕的雾气和白云,流露出安静温婉的魅力。因为偏僻,这里的春夏秋冬、风霜雨雪,似乎都与外界无关,只顾倾吐着大自然的各种心情。
从山坡上走下来,放眼看去,一排排整齐的泥土房,一间紧挨着一间。虽说是泥土房,但是在泥土造的外墙壁中还是会掺入些石头。每间泥土房都会有几根木头做的柱子,柱子下还有一个石墩。每间每户都会有阁楼,在阁楼上,推开窗户,往下看还有瓦片有序地摆放着,以便下雨时,不会积水。进入泥土屋里,还得跨过门槛,可小时候腿短跨不过,因此总是踩在门槛上,再跳入屋内。有时候被阿婆阿公看到还会挨骂,说不能踩在门槛上,要长不高,也不够尊重祖宗。走进里面一看,方桌,大木橱。再往里走,土柴灶里两个大锅,烧饭烧菜都得用柴。还有木头做的楼梯,直达阁楼,那木楼梯又陡又窄,所以小时候我从不敢一个人走。
还记得儿时,在泥土房前的院子里,和小朋友嬉戏时,总能听到野猫安详地坐在瓦片上,像婴儿一般发出叫声,有时东窜西窜。这一秒还在大伯家的阁楼窗户上,下一秒就已经跑到了阿公家的瓦片上。
泥土房里的空气,夏天凉快潮润。昏暗的堂前,阿婆坐在小椅子上纺线,一只手摇着手柄,一只手舒展开来,手臂不够长了,线还在拉长。泥土房给我的感觉,冬天温暖稳重,黄昏的蜡烛,将漫长的冬夜点亮。我趴在阿公的腿上,听着屋顶瓦片上雪花簌簌落下的声音,眯上眼,一不小心就香香地睡着了。
泥土房是农村文化的载体,遗憾的是,它们正在渐渐地消逝中。人们住进了砖瓦盖的新房,泥土房也因无人居住而相继倒下,我不知道以后,我该如何和下一代叙说儿时的故事。泥土房,承载的是无处安放的缕缕乡愁,在有着相似成长经历的人眼里,它并不象征贫穷、没落,而意味着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童年,如手如足的兄弟之情,人情味浓的乡里乡情。泥土房是乡人幸福的最初根源。故土沧桑巨变,我们欢喜出发,何时能够重新抵达?
我希望为许多这样充满回忆的老屋和老村呐喊。在这农业文明日益萎缩的当下,这里的一草一木,也许可以还原过去的乡村图景和诗意的生活,让我们缓下脚步,等一等我们的记忆。
那一方乡土,何时崛起?那一思乡愁,何时放下?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我认为“愁”是“乡愁”,“春水”是“春运的客流”。在春节来临之际,来自全国各地的千丝万缕的乡愁纷纷进入了我的视线,让我陷入回忆。
那年寒假,我到父母的工作地点游玩,谁知没过几天,父母就告诉我要准备回家过年了,我很不理解,为什么春节要回家呢?他们又告诉我,春节的意义在于一家人团团圆圆。我不在意的点点头,又摇摇头。
我牵着父母的手,夹在他们之间。到了车站,面前的情景让我目瞪口呆,虽然人山人海,但井然有序。几经波折,我们终于挤进了候车室,妈妈安排我坐下,并嘱咐我不许乱跑。我照办了。我坐在冰冷的椅子上,无所事事,东张西望,越过熙熙攘攘的人群,看见远处的一名农民工。他穿着一身朴素的工装,裤管上沾满了泥土,都已经风干了,与周围的光鲜靓丽形成鲜明对比。一时间,我对他充满了好奇,既然在外打工这么辛苦,为何还要在春节花费一笔钱财回家呢?
我忘记了母亲的嘱咐,慢慢地走了过去。他黝黑的爬满皱纹的脸上,洋溢着喜悦和幸福,显得憨厚老实,回家这件事似乎让他很开心。我走上前去,小心翼翼地打了个招呼:“大叔。”他没有听见。“大叔?”我又加重了声音。他顿了顿,回过头,一看是我一个小姑娘,就露出一抹淳朴的笑容。我大胆表达心中的疑问:“在外面辛辛苦苦一整年,您为什么还要千里迢迢回家呢?”他挠了挠脑袋,说道:“在外打工,一打就是一年,怎么能不想家啊!家里上有年迈的父母,下有年幼的女儿,想起他们的脸,我就特别想回家。就像喝着浓烈的酒,一杯又一杯,直至喝醉。等你长大了,就会理解,思乡,人人都会。”他说这段话时,看向前方的眼神变得深邃而又坚定,那是家的方向吧!
“薇薇,要走了!”母亲一边指责我,一边牵着我跟着人群去检票。他也慢慢涌入人海,消失在我的视野中,人群如水般流去。
一江春水的方向是东流,而春运客流的方向是四面八方,那是家的方向。乡愁进入了我的视线,更融进了我的心。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每每吟起这些诗句之际,鼻子总会有一阵莫名的酸楚感,因为,我想家了。想起这些时,我的眼眶中又不自觉的泛起了阵阵泪光,它们凝成一滴泪,随我的思绪一同滑落脸颊,滑落我的心中。
今天,是中秋,我收敛了思乡的泪水,与父母高兴地回家了。
汽车飞驰在久违的高速路上,窗外闪过的树木,是愁;下了高速之后,那坑坑洼洼的小路,是愁;推开车门看到的熟悉又陌生的池塘、小路、田地,是愁,与家人拥抱的那刻,那夺眶而出的泪水,打破了这死寂夜晚的凄寒,不再是愁,已为喜。
在门外已嗅到了饭菜的香味,吃上一口家常便饭,顿时唤醒了我被所谓的“山珍海味”光顾的味蕾,小炒肉的香味已无法忘怀,这一刻,朴实胜过了华丽。
随着胃被填满,我走到门外,赏着这一“白玉盘”,突然,耳边响起了久违的鞭炮的声音,在空气中炸裂、蔓延开来……这也绝不是在城市中能听到的、看到的、闻到的。
我继续与家人赏月,在城市中往往是“残缺”的月亮,在这时竟被补得那么圆润!
看着天空中那一金黄色的“玉盘”,我仿佛看到我在思乡深切时的热泪盈眶,在汽车上的焦急等待,以及与家人团聚的喜悦。这时,一阵寒风袭来,我抱紧了弟弟,走进了屋里,一家人坐在一起,其乐融融,无话不谈。
中秋,怎么能少得了月饼呢?一个个月饼摆在盘子上,弟弟施展他“熟练”的刀法,将月饼四分五裂,我们口中吃着这残缺的月饼,心中却是满满的幸福。
我走到门外,看着天上的月亮,嘴里吃的是幸福的味道,心想:“愿您保佑那些远在他乡的游子,让他们不再孤单寂寞。”
月色如梦,独酌月光,却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是故乡的蛙鸣吧,唯有声声蛙鸣才能使人追忆朦胧,唯有故乡遥远的呼唤,才能使人恍若听见了清脆入谷的神音。
故乡的呼唤,乡愁的情愫,似乎总是看不见,但却又能看得见。淡淡的乡愁是李白笔下床前的清晖,是余光中笔下不可跨越的海峡,是席慕容笔下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的树。
秋天的冷雨将蛙鸣彻底赶走了,这钢筋水泥铸成的墙壁内侧,彻底断了我和故乡的联系。
故乡的歌是蝉和蛙的交鸣,故乡的面貌是一种模糊的相识,恍若在雾里相见,雨中别离。小时候在爷爷奶奶的身边,妈妈也常坐在一侧为我摇竹椅,一起静听蛙鸣。山野包围的农田里,夏夜永远是热闹的。蝉的声音永远是基调,风拂麦浪发出规律的声响,不知谁家的鸡梦见黄鼠狼,一下子惊醒,吓得狗也跟着狂吠,在这样的舞台上,蛙的歌喉并不吃香,却又一枝独秀,仿佛夜空中的北极星,我浸泡在一浪又一浪的声音里,逐渐睡着了。
今夜风带来了丝丝寂寞和点点乡愁,这里太过寂静了,稀稀落落传来几声鸣笛,几句聊天,简直是一堆五彩缤纷的垃圾,哪能和故乡的蛙鸣比肩?面对记忆中遥远的故乡,我默默祈祷能常回去看看,就像我那信奉佛教的奶奶一样祈祷。说到奶奶,她的“思蛙病”比我要重得多,她对自己面朝黄土的半生有着刻骨铭心的依恋。她极少进城,就算是过节来看看,也最多三四天,简直是一分钟都不愿意多留,我理解她那种离开故乡的忧郁。
于是类似的乡愁,成了许多人心中的主题,我曾养过一只青蛙,而它没几日就走了,或许它也有自己的乡愁吧!
故乡,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他们客居异乡,心却永远在亲切的故乡的怀抱。每到夜晚,游子们就会倚在窗前,对月怀乡,希望善解人意的月亮,帮他们传递深深的思念······
(一)
夜幕降临,家家户户灯火通明,一轮皎洁的月亮高挂天际,挥洒银白的月光,为黑夜添加了色彩。一位诗人独自漂泊异乡,举目无亲,他只有对月抒怀,诉说心中的苦闷。明亮的月光照进小屋,陪伴诗人。诗人望着月亮,思念着家乡,思念着远方的亲人。月光照进了诗人的心里,为诗人传送着浓浓的乡思······
(二)
风萧萧,雨凄凄,点点滴滴,包含着万般不舍,滴进诗人的心里。诗人就要离开家乡,到遥远的边疆去报效祖国,建功立业。骑上骏马,扬鞭启程。回头向东边的故园望去,已经相隔很远了,一股别离愁恨涌上心头。诗人不禁热泪盈眶,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行了数里,一位旧识之人迎面而来,诗人大喜,与之寒喧几句,托他给家人捎个口信,说自己很平安。
(三)
岭外传来的家书突然中断了,苦等了几个春秋,也毫无音讯。诗人心中的乡愁日渐增强,于是他回到故乡。可是越临近家乡,他却反而产生了恐惧,怕别人不认识自己,也怕有人问起他的情况。多年未回故乡,怀乡心切的诗人,如今回到故乡,却产生恐惧,这是人之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乡愁是一首诗,抒发着诗人深深的情感,乡愁是一幅画,画出了人间美好的情怀;乡愁是一场雨,点点滴滴,情感无限,滴进人们心里滋润孤独的心灵。月是故乡明,有月光照耀的地方,总有诗人们孤独的身影。对着月亮,他们作出了感人的乡愁诗词,抒发着对家乡点点滴滴的思念情怀。
鲁迅在《故乡》这篇小说里纪念他的故乡,但其实那故乡没有什么可纪念,结果是过去的梦幻为现实的阳光所冲破,只剩下了悲哀。但此外也有希望,希望后辈有他们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原文结末云:“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是很好的格言,也说得很好,没有尼采式的那么深刻,但是深远得多了。这里前后有两个故乡,其一是过去,其二是现在的。过去的故乡以闰土为中心,借了这个年青的农民,写出小时候所神往的境地: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现在先从闰土说起。这闰土本名章运水,小说里把土代替了水字,闰运是同音的,也替换了,在国音里闰读如润,便有点隔离了,他的父亲名叫章福庆,是城东北道墟乡杜浦村人,那里是海边,他种着沙地,却是一个手艺工人,能制竹器,在周家做“忙月”,意思即是帮忙的,因为他并非长年,只在过年过节以及收租晒谷的时候来做工罢了。他有时来取稻草灰,也带了运水来过,但是有一年因为值祭,新年神像前的祭器需要人看守,那时便找运水来担任,新年照例至正月十八为止,所以他那一次的住在城内是相当长久的。
作文一:可爱的家乡
我的家乡在青岛,是一个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地方。
春天,当温暖的春风吹醒大地时,家乡的群山穿上了绿衣。绿的草、绿的树、绿的森林,放眼望去,满山遍野,就像绿色的海洋。
盛夏,雨季来临,家乡的小河成了我们避暑的好地方。只见河两边两排柳树倒映在河面上,微风吹过,树影在水中荡漾,在阳光的照耀下,微波粼粼,好看极了。我们来到河边,有时唱歌,有时游戏,有时把小脚丫伸到水里搅呀搅。柔和的河水拍打着我们的小脚丫,就像妈妈抚摸着我们,舒服极了。
秋天,水果丰收的季节,那又大又圆的苹果笑红了脸 。一串串紫盈盈的葡萄挂满了架子 ,柿子树上一个个红灯笼似的柿子成熟了。果农们日夜忙碌,脸上带着丰收的微笑。
冬天,鹅毛般的大雪从天空中落下来,周围一片银白,仿佛进入了童话世界。我们在一起堆雪人、打雪仗,真是快活极了。
我的家乡一年四季景色让人称赞,真是太美了!
作文二:家乡的春天
我的家乡在襄樊的一个小县城里,这里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是一个居住的好地方。
家乡的周围群山环绕,树木茂盛,一排排树木就像一位位士兵在山上站岗。春天到来,树木抽出了新的枝条,长出了嫩绿的叶子,一阵微风吹来,树木好像在和我们招手,炫耀它的年轻、美丽。树上的小鸟有各种各样的,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好像在谈论这迷人的美景。树下有青青的小草,就像春天的眉毛。草丛中散落着一簇簇可爱的小花,星星点点,有红的、百的、黄的、紫的、蓝的、粉的……,五颜六色,美丽极了。花儿争芳斗艳,蜜蜂也 不甘寂寞,在花下嗡嗡的闹着,五彩的蝴蝶不时的也来凑热闹,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山下的田野了,金黄的油菜花像铺了一层黄地毯,绿油油的麦苗衬托的油菜花更漂亮了。
田野旁边的小河缓缓的流淌着,河水清澈见底,绿色歌唱家青蛙在呱呱的唱着歌。河两岸的芦苇在风中鞠着躬,就像在对岸边的人致敬。
我的家乡真美啊!我爱我的家乡 ! 家乡的人们也非常热情、善良,就像这里的山和水一样美丽。 有机会希望外地的朋友来做客哦。
作文三:家乡的秋天
你知道我最爱的季节是什么吗?不是百花争艳的春天,不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夏天,也不是雪花飞舞的冬天,而是那丰收的秋天。
每当,我一走出家门。抬头一望四周,只见那一眼望不到头的稻田金灿灿的,像铺了一地黄金。我仔细一看,成熟的稻谷都弯下腰来,好似一把把金钩,谷粒饱胀像要裂开似的,还散发出一阵稻香。四周还有一些挤在一堆的红高粱,远远望去既像一根根弯弯地火把;又像一棵棵草烧起来了……。一走进果园,一阵阵水果的香味迎面扑来,一棵棵坚强粗壮的树木枝上结满了果实,有黄澄澄梨.有红彤彤的苹果.等等。馋得我直流口水,真想全吃光!这时一一阵阵凉爽的秋风迎面吹来,几片树叶随风飘荡着……
我爱我的家乡,特别是秋天的家乡。
作文四:家乡的“巨人”
我的家乡在海盐市,虽然他被称为“江南水乡”,但是,在前几年前那里只有矮小而古老的房屋,最近几年,楼房“巨人”层出不穷。
修建好的观海园美丽极了,他面向大海,每天都享受着带有咸味的海风,倾听着海浪拍打的声音和鸟儿欢快的叫声,这位观海园“巨人”高大壮观,整体是红黄相间的颜色,他有蓝色窗户像几十双眼睛看着大海和整个海盐市。这位观海园“巨人”并不孤单,因为在他的对面有一位秦山核电站“巨人”,这位巨人是整个海盐市的供电来源。有了他,家家户户就有了光明;有了他,整个城市变得灯火辉煌;有了他,家乡城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就连重建后的新桥路也成为海盐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漫步于新桥路,位于新桥路两边的五个广场,各具特色,使宁静的小城流露出现代化的气息。
不仅这些,我们家乡也把商业区和住宅小区紧密的连在一起,形成一条龙。美丽的住宅小区,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创设了一个个舒心的休息空间,提供了一处处修身养性的良好场所,营造了一个个美好的生活环境。另外,以前只有坐公交车到很远的地方才能买到需要的东西,而现在,可以直接走到家对面或者附近就能够买到了,比以前方便了很多。
这些“巨人”使我的家乡焕然一新,有了他们,我的家乡必会大跨步地迈进新时代。我希望你的家乡也会有无数拔地而起的“巨人”。让我们在为自己家乡骄傲欣喜时,别忘了加倍努力学习哇!让我们一起成为家乡明天的建设者而奋斗吧!
作文五:家乡的变化
我的家乡在闽侯县竹岐乡原格村。听我的奶奶说那儿以前生活很贫穷,村民们住的都是破破烂烂的瓦房。一到下雨天,屋外“哗啦啦”的下着大雨,屋子里就“淅哩哩”的下着小雨。雨水会从缝隙里流进来,这样就要用水盆,水桶等东西来接水。等雨停了,屋里到处都是湿碌碌的了。一到台风季节,房子上的瓦片落了下来,有人经过的话就会被砸伤,轻的`只会头疼一阵,重的头破血流还要住院。
人们用的日常生活用品都是从闽侯县城购买。那时交通不便,乡亲们要走上两三个小时的泥土路才到闽江边,如下过雨泥土路就会变的泥泞不堪,非常难走。到江边还要坐轮船渡江,最后再走上半小时的路才可以到县城。
如今大家都住上了了水泥房,再也不怕漏雨和瓦片落下来砸伤人了。路都铺上了水泥,一座座高大美观的房子错落有致,一条条宽阔的道路四通八达,直通闽江边,而且连接着316国道。一座彩虹似的“甘竹大桥”横跨闽江两岸,使我们到县城更方便了。
现在经济发达了,所以许多地方都建起了许多工厂,那些工人把工厂排出的废水直接排放到闽江,湖泊,小溪等地方,使得清澈的水源变黑了,小它们受到污染,水里的生物因为在水源污染的地方而死亡。以前小朋友们可以到溪边游泳,戏水,捉小鱼小虾,因为那时小溪水是清澈见底的。这样的日子是多么让人难忘呀!
如果再继续污染下去,我可以想象在不久的将来,地球上的水源全部被污染,因此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就是人类的眼泪,所有的生物包括人类也将会灭亡。
我要呼吁全人类行动起来保护环境,同时向政府呼吁要将所有的排污工厂关闭,封锁。在发展经济建设时,可别忘了保护环境!
作文六:感受家乡变化
今天,学校安排我们去踏青,同学们高兴得一蹦三尺多高。在路上,开始我们还纳闷要去哪里,可是过不了多久我们已被两边迷人的景色吸引住了。
看,油菜花在乡村的田野中尽情开放,为这美丽的图画增添了艳丽的色彩。桃花也早已悄然开放,粉红色的花瓣在阳光的映照下十分美丽。田野里,农民伯伯们正顶着强烈的阳光在田里锄草,似乎都可以看到他们脸上的一颗颗豆粒般的汗珠直往下淌。然而在田野的另一边,山羊们悠闲的吃着草,孩子们欢快地在羊肠小路上奔跑。当然,在这弥漫着乡土气息的“图画”中也少不了壮观的高楼大厦。各式各样的小区在蓝天与大地之间挺拔耸立,好似一个个“巨人”。
我们一路上有说有笑,不一会儿就到达了目的地——江海名都。一进大门只见小木亭、健身器材、雕塑错落有致的摆放在草地中间,我恨不得马上飞过去玩一会儿。正想着,老师突然说解散,我顾不及再想,直接冲了过去。一会儿爬假山,一会儿在小木亭里休息,一会儿又到草地上嬉戏,开心极了!不过,在这幽雅的景色中也有美中不足的地方,那就是小河里的水太脏、太臭了,真希望这条小河能够得到及时的处理,早日恢复它的本来面貌。
今天玩的真开心,真希望能多几次这样的活动。
作文七:二十年后的家乡
俗话说:“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在外工作多年的我,决定回家一趟。那里的变化是怎样的呢?可真令人期待!
我坐在我刚发明的“快速2号”,踏上了回家的路。一路上,奇花争艳,异草 纷纷坐上了垃圾的岗位;以前浑浊的污水和清凉的冰爽的溪水换了班……
“笃笃——”“快速2号”的警报笛响起来。屏幕上出现了:“前方五百米处出现了不明物体。只剩三……”我赶紧转动操作杆改变了方向。接着,那个物体打开了一道门。啊!这不是我的“死对头”符承永吗?他跟我解释才明白,原来村里的人们都住上了最新的房子——“空行房”。它可以在空中飞行,同时还可以预防天灾呢。进了屋,看不见一件家具。原来它们都缩小了,放到它的储存室里。经承永介绍,我知道了更多的功能。
接着,我来到了学校。看见许多机器人转来转去地环保。忽然,我听到了池塘边传来了一阵阵笑声。我看了一下,啊!这不是宋老师嘛?他怎么带着同学出来看鲸。哦!他们大概是在学习《鲸》这一课吧。
啊!二十年后的变化可真大呀!要不怎么会有人说:“我们可以知道过去五千年的一切,可不一定知道未来二十年的一件事.”
作文八:家乡的风光
我的家乡在金沙江畔,一条宽阔和公路犹如洁白的哈达,随意地环绕着整个小城。公路下侧,是不知疲倦地奔向大海的金沙江。要是眼光再抬高点,就是那座高耸入云的玉龙雪山,每天都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
五月的山好像是一个个亭亭的绿衣仙女,手拉着手站在那儿,笑着向人们致意。五月的麦田一片金黄,风一吹,麦浪随风起伏,好似一双双小手正向人们招手“快来啊!快来啊!丰收啦!”
远处的村庄格外引人注目,村舍中间,一条条路弯弯曲曲的水泥路连接着各家各户。青的瓦,白的墙,把打扮得整洁、漂亮。一棵古老的垂柳用一枝枝纤细的枝条,不断地爱抚着不往行人。炎热的天气把村里的人们都赶到大树下,大家聚在一起,谈天、说地、半… …好一幅幸福的画图啊!
有时,我会想:如果有一天我去远行,我还能抛舍家乡的美,家乡的人,家乡的情吗?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这邮票寄托着游子的情思,是“胡马依北风”的依恋,是“夕阳西下”的惆怅,是“乡音无改鬓毛衰”的喜悦。无论身在何处都改变不了对故乡绥化北林区的思念。在中国的版图上,不用放大镜,你是找不到绥化的。它位于黑龙江省,东接林城伊春,西接油城大庆,南接省城哈尔滨,北望边城黑河。面积2723平方千米,她的一园一景都令人流连忘返。记忆里常流连的是儿时房前的院子。四面既没有水泥,也没有红砖,只是朴素地在房前用栅栏围成凸形。一进院子,是条直通房门的 石子路。一侧是自然的小菜园,那翠玉般的小白菜,上了蜡似的红樱桃,翡翠样的菠菜,在园子里都精神抖擞地舒展着,那昂首挺胸的样真让人忍俊不禁。另一侧则是充满欢乐的空地,空地上立着一根结实的水泥立柱,柱上镶嵌着小巧的篮筐,每当放学后回到家,我都愿意捧着心爱的 篮球,跑到篮筐下尽情投篮。这小小的院子带给我多少童年的快乐啊!最令我心神倶爽的是春天漫步校园的情景。欣欣然张开绿眼的柳树,勃勃然钻出泥土的小草,融融然拂面的春风都让你感到一股清新的空气夹带着湿意扑面而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最妙的是这个时侯恰好飘下润润然的春雨,雨丝粘在头发间,就会变得分外清新,沁人肺腑。透过春雨,似乎听得见春草正如饥似渴地吮吸着晶晶染得的雨露的声音,看得见学子们长大后忙碌事业的矫健身影......"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是的,家乡的美景是属于我们大家的,更是我们应该共同享受的。对家乡的眷恋是一杯酽酽的茶,经常品味,会保持更多的质朴与真诚
正是那一句句唯美的诗句,丰富了诗歌的主题,成就了那一首又一首美丽的乡愁。乡愁,是古典诗词中不可或缺的一笔,是古典诗词中永恒的美。一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纳兰容若《长相思》关塞山陵。夜已经很深了。空中,星星调皮地眨着眼睛;地上,如一颗颗星星般散落着千百顶帐蓬;帐蓬中,燃烧着一支支蜡烛;蜡烛的光芒,映照出一张张战士的忧郁的脸……离开家有些日子了吧,亲人们还好吗?家乡是多么温暖、多么宁静的地方啊!绝不会有这里的寒风朔雪之声。而半夜,也不会像在这里会被突然而至的呼呼的风声和噼里啪啦的雨声吵醒,连一个好梦都做不了。战士们望着远处的家的方向,陷入了沉思……今夜,乡关何处?二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瓜洲渡口。王安石接到皇上让他担任宰相的命令,就即刻从京口乘船来到了瓜洲。站在瓜洲渡口,他望着那早已抛至身后的京口,它似乎与瓜洲离得那么近,那么近,近得只有一江之隔。而家乡钟山,也不过隔了几重青山罢了……然而,却是回不去的。春风再一次吹绿了两岸,而这一诀别,不知得再过多久才能再回故乡。在王安石眼中,乡愁,或许就是那瓜洲渡口的一轮明月吧!船泊瓜洲,明月当空,乡愁似乎是今夜的主题。三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姑苏城外。秋风箫瑟。夜,那么静,那么黑,仿佛要将这一切吞没。站在船头,他呆望着远方。今夜,注定无眠--------榜纸那么大那么长,似乎可以装下一切,但为何独独容不下“张继”这个名字?曾经的壮志豪情在看到榜纸的那一刻------------灰飞烟灭。预期的情节本来不是这样的,本来也许有插花游街和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和袍笏加身的荣耀。然而,寒窗十年,虽有他的悬梁刺股,琼林宴上,却没有他的一角席次。怎么能不惆怅呢?船行似风,来到了苏州。然而,这如火的江枫,这美丽的古城,对于张继而言,也无非是另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罢了。他忽然感觉好累好累,家,似乎成了此时注定的期待。在这寂静的长夜中,乡愁或许就是姑苏城外寒山寺中的悠悠钟声吧!……这唯美的乡愁,是古典诗词中不可或缺的一笔。它是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王湾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是张籍的“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是岑参的“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亦是……古典诗词中不可或缺的乡愁,铸就了永恒的美丽。
小时候,我一直都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偏爱梅于花,钟情于梅花,它不如茉莉清香、不如菊花美丽、也不如桃花艳丽。可当我参加完红梅公园的梅花节后,我明白了……星期六,我和同学约好去红梅公园赏梅,我们刚走进公园,一阵阵香味就扑面而来,我们迎着香味前进,不一会儿一棵棵高大的梅树映入眼帘,梅花的花朵不大,但已经开了不少了。瞧!树杆上,树枝多而不乱,各色的梅花在树枝上竞相开放,它们姿态不一:有的独个儿站在那;有的和别的花靠在一起,好像还没睡醒;有的簇拥在一起,好像在说:“伙伴们,天气太冷了,我们快聚在一起取暖呀!”;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好像一只只蝴蝶正要展翅飞翔;还有的含笑怒放,好像一位位美丽的少女。我看着看着,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一朵美丽的梅花,在枝头和同伴们一起快乐地嬉戏。枝头变成了我的“摇篮”,只要有风吹过,枝头就会轻轻地随风飘动。晚上,只要有风吹过,树叶就轻轻地摇晃,还不停发出“沙沙”的响声,给我演奏摇篮曲,伴我进入梦乡。忽然间吹来的一阵寒风将我从美梦中惊醒,我才记起我不是梅花,我是在看梅花呢!梅花把美留给了洁白无瑕的天地,点缀那白茫茫的世界,有了梅花的红色,世界的一切就显得更加的美好它也香,却
随着凌凌的江水,一叶孤舟,在江面上飘荡。我独站船头,望向远处漫天芙蓉盛开,一声似有似无的萧声在花间隐秘,落日余晖,我心苍茫…… 江水潺潺,清风绵绵,我随手采下一朵芙蓉,放在鼻尖,一阵清香涌遍全身,在这风平浪尽的江面上,闻着芙蓉的芳香,本是何等悠然?!可是,这舟上,却少了一个享受花香的人。眼前是一望无际的江面,身边是疏疏密密的花间,而如此的悠闲之中,只有我一人在这里思念。 我抬头问天,问他现在在哪里?我低头采花,想把最美的花瓣送到他心间。可是,苍天不闻孤女心,神仙不管世间情,我望向很远很远的远方,在海天相接的某一处,有一个星点,我相信那就是他对我最好的诺言。 也许他现在无法回来,我愿把我的思念随将飘远,直到飘向他的身边。他,应该能感觉得到吧!然而这江水又是多么的缓,似乎它也有着说不出的思念,无法表达,无人传送,只好在花海之中默默的留恋。风轻,或繁;花盈,或斓;水静,或湍……一切都如同命运所安排,在兜兜转转之间始终逃不掉那永远的结果,那永远的孤单。而我,却依然无法平静,想把手中的一朵朵芙蓉,变作飞鸟,愿它划过最高的天际,看一看在遥远的他的容颜。 我是那么贪婪,我又是那么痴颠,在江的一岸,有一条似乎永远走不到头的路,连接至彼此的心田,可是,那路由有多么遥远,使我望到天黑,望到太阳下山,哪怕月牙在模糊中升起,我竟还是看不到尽点……..或许,是真的太远了吧,而我,又要等到何时才能看到他归来的身影? 黄昏渐暗,天色甚晚,我泛着舟回到了家里。家里,还是一样的冷清,除了眨着眼的星辰,除了闪着光的煤灯,一切如此静,一切如此清,清清静静之间透着凄凉,透着孤单,那远方的人啊,何时能把家还?
1、这个城市繁华空旷,膨胀着虚浮的快乐,而我,满目荒芜,找寻陌生的熟悉。你的手伸过来的时候,我隐忍着的疼痛与柔弱,层层蕴开。你说,该回家了。这里虽繁盛喧嚣,却始终不属于我们。乡音袅袅,生生扯落我眼底的泪。2、在一个停满了船舶的码头上,一座绿色的小岛正酣甜地睡去。路灯在黑夜里无声地战栗着。车站里开走了最后的一班车,夜归的人静静地走过乡间的小路。3、乡愁是一杯茶,这是一个平庸的比喻,但我却很喜欢。我不愿把乡愁说成酒,因为乡愁没酒那么浓烈,乡愁只能是在无人的暗夜的一缕清香,将远离喧嚣世界的我们一点一点溶解。乡愁是茶,总在苦涩中带着那么一点甘甜;乡愁是茶,但却不会愈冲而愈淡。4、有一些事情,经过了,留下痕迹,成了岁月,成了回忆。虽然有一点疼痛,钝钝的落在心里,会偶尔忽略,但决不会忘记。有一些情感,像少年简单的心事,经历过如一场劫数过后的思念,便会透出淡淡的蓝。5、有一段心事曾简单晴朗,透着淡淡的蓝。有一段纯净的快乐,支撑着日复一日的疲惫。也许我们长大,一切都已经改变,如见多了离合,心便被包裹成了坚硬如铁。只是,在黑暗里,沉静着,一寸一寸,剥落的都是想念的尸身。6、一条白色的铁轨拉长冬天的痕迹。淡紫色的炊烟,清晰又杂乱,缭绕着候鸟的优美踪迹。一串深深浅浅的脚印沉浮于无边的雪野之上,刻骨铭心的记忆渐渐模糊了。7、夜夜那是一条梦中的彩虹,连接着心与故乡的距离。日日,那是一腔滚烫的江河,默默流淌着心灵的乡情。那是谁,在黄河边,声浑厚的豫腔,又将我迁回那片中原厚土;那是谁,在嵩山上,一句思乡的诗句,又将我带回心灵的故园。8、在那一缕缕的思乡,时光把我带向远方,当年的那个小女孩,她那无忧的快乐和青春,在记忆里,它变得渐行渐近,又变得渐行渐远。刻下了留恋的目光,让我永久收藏。9、思乡的人啊!思乡是以无法抚平的伤痛。对于远离家乡的人,家乡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家乡就是一朵永不凋谢的花;家乡是一副永恒的画;家乡是一种浓浓的味道。我美丽的家乡啊!倾注了我无尽的思念。我也不知哪一年,哪一时,哪一刻才能回到家乡。然而那群山的树木会依旧在吗?一切都会有所改变吗?是的!岁月的消逝中一切都有可能改变,然而我的思乡之情却永远不会改变。10、乡愁更是记忆,记忆捉摸不定,乡愁也就咂摸不够。在他乡流浪十几年几十年,记忆中的故乡却永远不会变,我们会很准确得说出每一个细节,但却在回到故土时发现已然发生太大的变化。我们宁愿看到一个记忆中的村庄,不愿时光对其无情地篡改。但当我们失望地离开了,乡愁又开始积聚,开始发酵,于是我们又努力在记忆中抚摩故乡的门环。
以乡愁为话题的作文素材5篇
古往今来,春夏秋冬,无数喧闹与繁华,静谧与阑珊,无论是都市的中心,还是乡间的田野,美食独特的气息总弥漫在夜里,与四季的风混杂,勾起不尽的回味,忆起独特的乡愁。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以乡愁为话题的作文素材,希望大家喜欢!
忘不了,无论何时,身在何处,永远忘不了我的家乡,忘不了那做梦都能使我笑醒的泥土房!
我的家乡是一个小村子。清晨,这里是最有韵味的。掩映在茂密繁盛的古树中的泥土房,伴随着山间缭绕的雾气和白云,流露出安静温婉的魅力。因为偏僻,这里的春夏秋冬、风霜雨雪,似乎都与外界无关,只顾倾吐着大自然的各种心情。
从山坡上走下来,放眼看去,一排排整齐的泥土房,一间紧挨着一间。虽说是泥土房,但是在泥土造的外墙壁中还是会掺入些石头。每间泥土房都会有几根木头做的柱子,柱子下还有一个石墩。每间每户都会有阁楼,在阁楼上,推开窗户,往下看还有瓦片有序地摆放着,以便下雨时,不会积水。进入泥土屋里,还得跨过门槛,可小时候腿短跨不过,因此总是踩在门槛上,再跳入屋内。有时候被阿婆阿公看到还会挨骂,说不能踩在门槛上,要长不高,也不够尊重祖宗。走进里面一看,方桌,大木橱。再往里走,土柴灶里两个大锅,烧饭烧菜都得用柴。还有木头做的楼梯,直达阁楼,那木楼梯又陡又窄,所以小时候我从不敢一个人走。
还记得儿时,在泥土房前的院子里,和小朋友嬉戏时,总能听到野猫安详地坐在瓦片上,像婴儿一般发出叫声,有时东窜西窜。这一秒还在大伯家的阁楼窗户上,下一秒就已经跑到了阿公家的瓦片上。
泥土房里的空气,夏天凉快潮润。昏暗的堂前,阿婆坐在小椅子上纺线,一只手摇着手柄,一只手舒展开来,手臂不够长了,线还在拉长。泥土房给我的感觉,冬天温暖稳重,黄昏的蜡烛,将漫长的冬夜点亮。我趴在阿公的腿上,听着屋顶瓦片上雪花簌簌落下的声音,眯上眼,一不小心就香香地睡着了。
泥土房是农村文化的载体,遗憾的是,它们正在渐渐地消逝中。人们住进了砖瓦盖的新房,泥土房也因无人居住而相继倒下,我不知道以后,我该如何和下一代叙说儿时的故事。泥土房,承载的是无处安放的缕缕乡愁,在有着相似成长经历的人眼里,它并不象征贫穷、没落,而意味着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童年,如手如足的兄弟之情,人情味浓的乡里乡情。泥土房是乡人幸福的最初根源。故土沧桑巨变,我们欢喜出发,何时能够重新抵达?
我希望为许多这样充满回忆的老屋和老村呐喊。在这农业文明日益萎缩的当下,这里的一草一木,也许可以还原过去的乡村图景和诗意的生活,让我们缓下脚步,等一等我们的记忆。
那一方乡土,何时崛起?那一思乡愁,何时放下?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我认为“愁”是“乡愁”,“春水”是“春运的客流”。在春节来临之际,来自全国各地的千丝万缕的乡愁纷纷进入了我的视线,让我陷入回忆。
那年寒假,我到父母的工作地点游玩,谁知没过几天,父母就告诉我要准备回家过年了,我很不理解,为什么春节要回家呢?他们又告诉我,春节的意义在于一家人团团圆圆。我不在意的点点头,又摇摇头。
我牵着父母的手,夹在他们之间。到了车站,面前的情景让我目瞪口呆,虽然人山人海,但井然有序。几经波折,我们终于挤进了候车室,妈妈安排我坐下,并嘱咐我不许乱跑。我照办了。我坐在冰冷的椅子上,无所事事,东张西望,越过熙熙攘攘的人群,看见远处的一名农民工。他穿着一身朴素的工装,裤管上沾满了泥土,都已经风干了,与周围的光鲜靓丽形成鲜明对比。一时间,我对他充满了好奇,既然在外打工这么辛苦,为何还要在春节花费一笔钱财回家呢?
我忘记了母亲的嘱咐,慢慢地走了过去。他黝黑的爬满皱纹的脸上,洋溢着喜悦和幸福,显得憨厚老实,回家这件事似乎让他很开心。我走上前去,小心翼翼地打了个招呼:“大叔。”他没有听见。“大叔?”我又加重了声音。他顿了顿,回过头,一看是我一个小姑娘,就露出一抹淳朴的笑容。我大胆表达心中的疑问:“在外面辛辛苦苦一整年,您为什么还要千里迢迢回家呢?”他挠了挠脑袋,说道:“在外打工,一打就是一年,怎么能不想家啊!家里上有年迈的父母,下有年幼的女儿,想起他们的脸,我就特别想回家。就像喝着浓烈的酒,一杯又一杯,直至喝醉。等你长大了,就会理解,思乡,人人都会。”他说这段话时,看向前方的眼神变得深邃而又坚定,那是家的方向吧!
“薇薇,要走了!”母亲一边指责我,一边牵着我跟着人群去检票。他也慢慢涌入人海,消失在我的视野中,人群如水般流去。
一江春水的方向是东流,而春运客流的方向是四面八方,那是家的方向。乡愁进入了我的视线,更融进了我的心。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每每吟起这些诗句之际,鼻子总会有一阵莫名的酸楚感,因为,我想家了。想起这些时,我的眼眶中又不自觉的泛起了阵阵泪光,它们凝成一滴泪,随我的思绪一同滑落脸颊,滑落我的心中。
今天,是中秋,我收敛了思乡的泪水,与父母高兴地回家了。
汽车飞驰在久违的高速路上,窗外闪过的树木,是愁;下了高速之后,那坑坑洼洼的小路,是愁;推开车门看到的熟悉又陌生的池塘、小路、田地,是愁,与家人拥抱的那刻,那夺眶而出的泪水,打破了这死寂夜晚的凄寒,不再是愁,已为喜。
在门外已嗅到了饭菜的香味,吃上一口家常便饭,顿时唤醒了我被所谓的“山珍海味”光顾的味蕾,小炒肉的香味已无法忘怀,这一刻,朴实胜过了华丽。
随着胃被填满,我走到门外,赏着这一“白玉盘”,突然,耳边响起了久违的鞭炮的声音,在空气中炸裂、蔓延开来……这也绝不是在城市中能听到的、看到的、闻到的。
我继续与家人赏月,在城市中往往是“残缺”的月亮,在这时竟被补得那么圆润!
看着天空中那一金黄色的“玉盘”,我仿佛看到我在思乡深切时的热泪盈眶,在汽车上的焦急等待,以及与家人团聚的喜悦。这时,一阵寒风袭来,我抱紧了弟弟,走进了屋里,一家人坐在一起,其乐融融,无话不谈。
中秋,怎么能少得了月饼呢?一个个月饼摆在盘子上,弟弟施展他“熟练”的刀法,将月饼四分五裂,我们口中吃着这残缺的月饼,心中却是满满的幸福。
我走到门外,看着天上的月亮,嘴里吃的是幸福的味道,心想:“愿您保佑那些远在他乡的游子,让他们不再孤单寂寞。”
月色如梦,独酌月光,却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是故乡的蛙鸣吧,唯有声声蛙鸣才能使人追忆朦胧,唯有故乡遥远的呼唤,才能使人恍若听见了清脆入谷的神音。
故乡的呼唤,乡愁的情愫,似乎总是看不见,但却又能看得见。淡淡的乡愁是李白笔下床前的清晖,是余光中笔下不可跨越的海峡,是席慕容笔下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的树。
秋天的冷雨将蛙鸣彻底赶走了,这钢筋水泥铸成的墙壁内侧,彻底断了我和故乡的联系。
故乡的歌是蝉和蛙的交鸣,故乡的面貌是一种模糊的相识,恍若在雾里相见,雨中别离。小时候在爷爷奶奶的身边,妈妈也常坐在一侧为我摇竹椅,一起静听蛙鸣。山野包围的农田里,夏夜永远是热闹的。蝉的声音永远是基调,风拂麦浪发出规律的声响,不知谁家的鸡梦见黄鼠狼,一下子惊醒,吓得狗也跟着狂吠,在这样的舞台上,蛙的歌喉并不吃香,却又一枝独秀,仿佛夜空中的北极星,我浸泡在一浪又一浪的声音里,逐渐睡着了。
今夜风带来了丝丝寂寞和点点乡愁,这里太过寂静了,稀稀落落传来几声鸣笛,几句聊天,简直是一堆五彩缤纷的垃圾,哪能和故乡的蛙鸣比肩?面对记忆中遥远的故乡,我默默祈祷能常回去看看,就像我那信奉佛教的奶奶一样祈祷。说到奶奶,她的“思蛙病”比我要重得多,她对自己面朝黄土的半生有着刻骨铭心的依恋。她极少进城,就算是过节来看看,也最多三四天,简直是一分钟都不愿意多留,我理解她那种离开故乡的忧郁。
于是类似的乡愁,成了许多人心中的主题,我曾养过一只青蛙,而它没几日就走了,或许它也有自己的乡愁吧!
故乡,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他们客居异乡,心却永远在亲切的故乡的怀抱。每到夜晚,游子们就会倚在窗前,对月怀乡,希望善解人意的月亮,帮他们传递深深的思念······
(一)
夜幕降临,家家户户灯火通明,一轮皎洁的月亮高挂天际,挥洒银白的月光,为黑夜添加了色彩。一位诗人独自漂泊异乡,举目无亲,他只有对月抒怀,诉说心中的苦闷。明亮的月光照进小屋,陪伴诗人。诗人望着月亮,思念着家乡,思念着远方的亲人。月光照进了诗人的心里,为诗人传送着浓浓的乡思······
(二)
风萧萧,雨凄凄,点点滴滴,包含着万般不舍,滴进诗人的心里。诗人就要离开家乡,到遥远的边疆去报效祖国,建功立业。骑上骏马,扬鞭启程。回头向东边的故园望去,已经相隔很远了,一股别离愁恨涌上心头。诗人不禁热泪盈眶,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行了数里,一位旧识之人迎面而来,诗人大喜,与之寒喧几句,托他给家人捎个口信,说自己很平安。
(三)
岭外传来的家书突然中断了,苦等了几个春秋,也毫无音讯。诗人心中的乡愁日渐增强,于是他回到故乡。可是越临近家乡,他却反而产生了恐惧,怕别人不认识自己,也怕有人问起他的情况。多年未回故乡,怀乡心切的诗人,如今回到故乡,却产生恐惧,这是人之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乡愁是一首诗,抒发着诗人深深的情感,乡愁是一幅画,画出了人间美好的情怀;乡愁是一场雨,点点滴滴,情感无限,滴进人们心里滋润孤独的心灵。月是故乡明,有月光照耀的地方,总有诗人们孤独的身影。对着月亮,他们作出了感人的乡愁诗词,抒发着对家乡点点滴滴的思念情怀。
【 #中考# 导语】古往今来,春来冬去,无数喧闹与繁华,静谧与阑珊,无论都市的中心,还是乡间的田野,美食那独特的气息总弥漫在夜里,与四季的风混杂,勾起不尽的回味,忆起独特的乡愁。 无 整理“中考优秀作文素材:以乡愁为话题”,以供大家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感谢大家的阅读与支持! 1.中考优秀作文素材:以乡愁为话题 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总有一份最柔情的记忆,那就是故乡。我的故乡是一个或许你早已熟知的高山小镇——大洋。也不知是何时,几乎就在一夜之间,大洋成了微信朋友圈的“网红”。手机屏幕上的精彩照片早已满足不了我对美的追寻。趁着假期,我和父母回到这个让我们的魂牵梦绕的地方——大洋。一下车,我们就被来自高山深处最纯净的氧气陶醉。周围的景致让我们由衷地感叹,这还是我们记忆中的大洋吗!曾几何时,我印象中的大洋马路总是坑坑洼洼。走在街上,两旁各种店铺的乱堆乱放极大地影响了美观。雨棚、广告牌、塑料布等的恣意飞舞使整个街道看起来凌乱不堪。露天厕所、粪坑散发出来的臭味让人唯恐避之不及。如此脏、乱、差的村居环境很难让人把它与风光秀丽的大洋联系在一起。面对这个问题,大洋人不会袖手旁观。小城镇综合整治的春风悄悄地吹进了大洋山间,让这个小镇又有了风采。石块砖瓦错落有致地堆成了土墙,竹木改造的小玩意儿成了绿化带中最吸引人的景观。心灵手巧的人们将废弃的米筛重新利用,一双双大手和小手在上面绘出春季的美丽景色;夏季独有的清凉;秋季丰收的喜悦;冬季皑皑的白雪。他们拿起手中的工艺品,怀着对家乡最美好而又真挚的祝愿将它点缀在街头巷尾,扮靓了一处又一处。走在条石铺成的路上,望着街旁的草木盛放,轻抚着石头堆成的墙。这座被高山氧气深深浸没的、被岁月轻轻雕刻的小镇大洋带给了我多少欢乐,多少回忆。置身于深深的小巷之中,望着东方初升的朝阳,这,或许就是那无法割舍的乡愁吧。2.中考优秀作文素材:以乡愁为话题 故乡,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他们客居异乡,心却永远在亲切的故乡的怀抱。每到夜晚,游子们就会倚在窗前,对月怀乡,希望善解人意的月亮,帮他们传递深深的思念······(一)夜幕降临,家家户户灯火通明,一轮皎洁的月亮高挂天际,挥洒银白的月光,为黑夜添加了色彩。一位诗人独自漂泊异乡,举目无亲,他只有对月抒怀,诉说心中的苦闷。明亮的月光照进小屋,陪伴诗人。诗人望着月亮,思念着家乡,思念着远方的亲人。月光照进了诗人的心里,为诗人传送着浓浓的乡思······(二)风萧萧,雨凄凄,点点滴滴,包含着万般不舍,滴进诗人的心里。诗人就要离开家乡,到遥远的边疆去报效祖国,建功立业。骑上骏马,扬鞭启程。回头向东边的故园望去,已经相隔很远了,一股别离愁恨涌上心头。诗人不禁热泪盈眶,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行了数里,一位旧识之人迎面而来,诗人大喜,与之寒喧几句,托他给家人捎个口信,说自己很平安。(三)岭外传来的家书突然中断了,苦等了几个春秋,也毫无音讯。诗人心中的乡愁日渐增强,于是他回到故乡。可是越临近家乡,他却反而产生了恐惧,怕别人不认识自己,也怕有人问起他的情况。多年未回故乡,怀乡心切的诗人,如今回到故乡,却产生恐惧,这是人之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乡愁是一首诗,抒发着诗人深深的情感,乡愁是一幅画,画出了人间美好的情怀;乡愁是一场雨,点点滴滴,情感无限,滴进人们心里滋润孤独的心灵。月是故乡明,有月光照耀的地方,总有诗人们孤独的身影。对着月亮,他们作出了感人的乡愁诗词,抒发着对家乡点点滴滴的思念情怀。3.中考优秀作文素材:以乡愁为话题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每每吟起这些诗句之际,鼻子总会有一阵莫名的酸楚感,因为,我想家了。想起这些时,我的眼眶中又不自觉的泛起了阵阵泪光,它们凝成一滴泪,随我的思绪一同滑落脸颊,滑落我的心中。今天,是中秋,我收敛了思乡的泪水,与父母高兴地回家了。汽车飞驰在久违的高速路上,窗外闪过的树木,是愁;下了高速之后,那坑坑洼洼的小路,是愁;推开车门看到的熟悉又陌生的池塘、小路、田地,是愁,与家人拥抱的那刻,那夺眶而出的泪水,打破了这死寂夜晚的凄寒,不再是愁,已为喜。在门外已嗅到了饭菜的香味,吃上一口家常便饭,顿时唤醒了我被所谓的“山珍海味”光顾的味蕾,小炒肉的香味已无法忘怀,这一刻,朴实胜过了华丽。随着胃被填满,我走到门外,赏着这一“白玉盘”,突然,耳边响起了久违的鞭炮的声音,在空气中炸裂、蔓延开来……这也绝不是在城市中能听到的、看到的、闻到的。我继续与家人赏月,在城市中往往是“残缺”的月亮,在这时竟被补得那么圆润!看着天空中那一金黄色的“玉盘”,我仿佛看到我在思乡深切时的热泪盈眶,在汽车上的焦急等待,以及与家人团聚的喜悦。这时,一阵寒风袭来,我抱紧了弟弟,走进了屋里,一家人坐在一起,其乐融融,无话不谈。中秋,怎么能少得了月饼呢?一个个月饼摆在盘子上,弟弟施展他“熟练”的刀法,将月饼四分五裂,我们口中吃着这残缺的月饼,心中却是满满的幸福。我走到门外,看着天上的月亮,嘴里吃的是幸福的味道,心想:“愿您保佑那些远在他乡的游子,让他们不再孤单寂寞。”4.中考优秀作文素材:以乡愁为话题 月色如梦,独酌月光,却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是故乡的蛙鸣吧,唯有声声蛙鸣才能使人追忆朦胧,唯有故乡遥远的呼唤,才能使人恍若听见了清脆入谷的神音。故乡的呼唤,乡愁的情愫,似乎总是看不见,但却又能看得见。淡淡的乡愁是李白笔下床前的清晖,是余光中笔下不可跨越的海峡,是席慕容笔下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的树。秋天的冷雨将蛙鸣彻底赶走了,这钢筋水泥铸成的墙壁内侧,彻底断了我和故乡的联系。故乡的歌是蝉和蛙的交鸣,故乡的面貌是一种模糊的相识,恍若在雾里相见,雨中别离。小时候在爷爷奶奶的身边,妈妈也常坐在一侧为我摇竹椅,一起静听蛙鸣。山野包围的农田里,夏夜永远是热闹的。蝉的声音永远是基调,风拂麦浪发出规律的声响,不知谁家的鸡梦见黄鼠狼,一下子惊醒,吓得狗也跟着狂吠,在这样的舞台上,蛙的歌喉并不吃香,却又一枝独秀,仿佛夜空中的北极星,我浸泡在一浪又一浪的声音里,逐渐睡着了。今夜风带来了丝丝寂寞和点点乡愁,这里太过寂静了,稀稀落落传来几声鸣笛,几句聊天,简直是一堆五彩缤纷的垃圾,哪能和故乡的蛙鸣比肩?面对记忆中遥远的故乡,我默默祈祷能常回去看看,就像我那信奉佛教的奶奶一样祈祷。说到奶奶,她的“思蛙病”比我要重得多,她对自己面朝黄土的半生有着刻骨铭心的依恋。她极少进城,就算是过节来看看,也最多三四天,简直是一分钟都不愿意多留,我理解她那种离开故乡的忧郁。于是类似的乡愁,成了许多人心中的主题,我曾养过一只青蛙,而它没几日就走了,或许它也有自己的乡愁吧!5.中考优秀作文素材:以乡愁为话题 “只恐思乡情味恶,怎禁寒食清明里?”冥冥之中,有一股力量,牵引着我的思绪,迫使我辗转反侧,久久无法入眠,真想吟诵一首《满江红芳景无多》来抒发我此时的感情……在混沌未分的丝丝月光下,菱叶早已蓄足了劲儿,带着夏的音讯,带着希望,带着满怀的憧憬,一股脑儿迎波而上,带着千丝万缕和充满热情的心——菱,颤颤巍巍地漂浮在胭脂似的小河上,月光皎洁地倒影在河上,滋润着菱叶,再加上河对岸房子里绰约的灯光,那小河到颇有点儿月光灯影下秦淮河的韵味。一丝丝虫鸣一点点地钻入我的耳朵,并且在里面慢慢蠕动着,给这个夜增添了几分的神秘。那鸟窠则在月夜中,看起来像一只傲立的大雕,振翅欲飞,向着美好飞去……院中,我躺在奶奶的睡椅上,欣赏着月夜独特的风情,将自己彻底想象成院里悠闲的蛐蛐儿,学着它快乐地鸣叫,这是一种莫大的愉快,奶奶跑来边挠着痒边打趣道:“哟,啥时院子里跑来一只小蛐蛐儿了,有了小蛐蛐儿的陪伴,咱家好热闹……”祖孙俩笑成一团抱在一起。城市的高楼平台上,宿鸟的梦呓从远方鬼魅似的飘来,听起来格外凄凉,令我不由想到李煜在异国他乡的绵绵愁思以及他在临终前痛苦的呼号:“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如今,我也只能在高楼的禁锢里慨叹:“月是故乡明”了,去乡下成了奢望,那小楼今日又变成什么样了?燕子窝可还在?一种思念涌上心头,不禁涕泪满衣裳……多么想重上小楼。多么想清闲赏月。多么想卧听虫鸣。小小年纪的我,不知不觉中,似乎有了和千古文人墨客相似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