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陕北方言词汇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陕北方言词汇研究论文

可以直接回答“我也喜欢你,我们一起谈恋爱吧”这是在你喜欢对方的前提之下,当对方捅破窗户纸时,你可以直接回应。

摘要: 现代汉语各方言大都是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而逐渐形成的,陕北方言也不例外。由于社会、历史、地理、人文等方面的因素,陕北方言在继承上古汉语语音语义语法等面方面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套与其他地域所不同的独特的发音体系。本文拟从陕北方言所处的环境入手,分析陕北方言的独特性。

关键词: 陕北方言;语音;独特性

汉语方言俗称地方话,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它不是独立于民族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而只是局部地区使用的语言。现代汉语各方言大都是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而逐渐形成的。方言虽然只是在一定的地域中通行,但本身却也有一种完整的系统。方言都具有语音结构系统、词汇结构系统和语法结构系统,能够满足本地区社会交际的需要。

一、陕北语音形成的环境

陕北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地区。在周秦汉唐等朝代,陕北是周京沣镐、秦都咸阳、汉唐长安的屏障;秦皇汉武曾在此开直道、修长城北御匈奴,出现过灿烂的秦汉文化高潮。就是在宋金元明等时期,陕北也是军事要冲、九边重镇。明代以后,由于天灾人祸,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直接导致其形成历史上的文化封闭和交通封闭。

正因为这样一个封闭的、孤立的环境,恪守的传统和习俗反而不容易产生变异或消亡,许多其它地域早已失传的古老久远的人文事物就在陕北沉淀下来,得以在民间保存。陕北这块特殊的土地,是古代风俗文化的沉积层。陕北方言就是这些保存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之一,它是一种口头承传的文物,是一种不同于其他可触可及的文物的形态。

二、陕北语音的独特性

陕北方言的属晋语,至今保留入声。共有24个声母,比普通话多了个声母,即有全浊声母V,Z和次浊声母n。其中,最为明显的特点之一便是没有前鼻音n,凡读由前鼻音n结尾的音节,都把韵尾n丢掉,并把音节中的主要元音鼻化。在读普通话an,ian,uan等鼻音韵母字时,均会丢失n韵尾,把主要的元音a变作ae,并鼻化,读作ae\iae\uae,陕北各县区都有后鼻音声母,把普通话以a,o,e起头的(er音节除外)都读作ng声母,使之后鼻音化。例如,把普通话音节ai,an,ang,en,ao,ou,e等分别读作ngai,ngan,ngang,ngen,ngao,ngou,nge。

陕北人居住在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彼此要交流,必须提高嗓音,隔沟高呼,这样,肺式发音远远传达不了信息,所以来自腹中强烈的气流冲出鼻腔,形成了陕北人鼻音重的特点。陕北人鼻音,其实就是把un读ong,把en读eng,把in读ing,所以只有把这三个韵母的字发音正确了,就肯定可以迅速才能摆脱鼻音的。陕北人不是不会发前鼻音un,en,in,而是平时生活中没有听过这样的音,所以一律读作ong,eng,ing,从而分不清前后鼻音。陕北民歌中“见个面面容易拉话话难”这一句歌词,很真实地反映了陕北人原生态发音形成的原因及当时人对于大自然无可奈何的感叹。王克明先生2007年出版了研究陕北方言的专著《听见古代》,搜集了3900多个词语,并尽量从古代典籍中找到出处,称“听陕北人说话,如同听古人言”。陕北方言虽然属于北方方言,但其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汇,并在千百年的口耳相传中沿袭了一套独特的语音系统。在语汇方面暂且不谈,在语音方面,最大不同在于入声,陕北方言中保留着古代语音中大量的入声字,譬如,“上街”读作“shang gai”,而不是“shang jie”“下去”读作“hage”,而不是读作“xiaqu”。

除以上对入声的发音保留外,陕北方言还保留了众多古音。瞎,陕北方言发为“哈”音。常有人讲“哈怂”的“哈”,疑即老陕“瞎”之误。“哈怂”指的老实没本事的怂货,在陕北方言里叫“瞎汉”,读若“哈汉”。这个“瞎汉”的叫法,早在中古时期就有了,如《五灯会元》里有“瞎汉,佛法说甚么蠢细?”就是个例子。这个叫法,一直流传到今日,由此倒溯,也可以约略知道至少宋时“瞎”字的发音了。瞎在古代从“H”声母,从宋“广韵”之后改从“x”母。可见陕北方言的读若“哈”,保留的是古音。

闲人的闲,陕北土音读若“寒”。平水韵中,闲字为删部,与关、还等韵。毛泽东“七律・长征”中,把“闲”字和属于寒部的“难”寒”“丸“颜”等通押。若依今音读若“咸”,就不押韵了。平水韵为宋末人刘渊依唐韵所编,大体反应的是唐宋时人的音韵。因此陕北土话中的这个“闲”字,也至少保留了近古音。

又如“科”,在陕北土话中读如“KUO”(阴平),这正与闽音中“科”的发音同。平水韵中“科”属歌部,与“多”“罗”“河”等通押。陕北方言中“科”字,也是保留了中古以上的发音。

随着普通话的不断推广,随着全国文化事业的深入发展,随着现代传媒下的全民多层次的大融合,陕北方言与其他方言一样,总有一天会淡出历史,我们没有必要去遗憾,因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陕北语音从古代分离,独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套发音体系,给予了我们研究方言与普通话之间联系的可能性。我们能做的,就是记录下陕北方言,把它像档案一样存放起来,为后来的语言学研究提供最好的历史资料。

一、听力(每题一分) 1、甲:今儿个把额饿日塌咧! 乙:走,咥泡馍岂! 问:他们打算下一步做什么? A、喝汤 B、吃饭 C、找美女 D、打架 2、甲:谝撒? 乙:出麻达咧,瞀乱,谝个锤子! 问:“乙的心情如何?” A、愉快 B、郁闷 C、暴怒 D、平淡 3、甲:还暮囊啥? 乙:佼佼啥,这不毕咧! 问:对话者的身份最可能是 A、领导和群众 B、父母与孩子 C、夫妻 D、顾客与小店老板 4、甲:额要洋芋茬茬? 乙:搡眼地很,少吱哇,等你大回来拾掇你。 问:乙答应了甲的请求了吗? A、完全答应了 B、答应由其父亲解决 C、没有答应 D、答应给双份 二、阅读理解(每题二分) Ⅰ. 乃一天,额开车拉大炭。一个女娃在前途当处社:“ 教俄挫一哈 你外车刚好过我屋达哈。”额社:“ 莫项 车上头本来装辽美美一车厢炭。” 女娃社:“ 吖教额绰到你外炭上哈 ”额想,她不谈嫌,就教她挫。zei他妈,个哈哈女子残火地很,哈了车,额才看额外大炭都成碎渣渣。 1、文中的“额”在做什么工作? A、烧炭 B、帮助迷路的小女孩 C、运煤 2、“莫项”是什么意思? A、不行 B、不要吵 C、别多想 D、别害怕 3、“女娃”向“额”最后提了什么建议? A、要“额”给空半个位子 B、她要坐在车顶 C、她决定先帮“额”干活,然后再乘车 D、她想让另外一辆车来拖这辆车。 4、女孩走后,“额”是什么心情? A、失落 B、生气 C、感激 D、后悔 5、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A、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 B、一个助人为乐的故事 C、一个很恐怖的鬼故事 D、一个给成人看的故事 三、词汇与结构(每题分) 1、“你个——娃娃,跟女子娃娃欺混啥哩!” A、瓜呆 B、 哈松 c、木器 D、扎势 2、“黑了晚,把毕儿盖——,不了凉了你!” A、严窝 B、紧嘎 C、厚实 D、松稀 3、“这件衣裳花,你看咋样?” “恩,颜色——、亮骚。” A、漂亮 B、宣锦 C、土气 D、花哨 四、翻译句子(每题四分) 1、有一群人围在一起下象棋.有一个人观棋支招,结果把话说错了.另一个人说:“你把屁放烟盒拿扒抓.你胡说啥呢.你去阿达远给阿达走 !” 2、一只老鼠喝多了酒,就对一个猫说:“今儿额奏立到支大哈,你娃司伙把额动嘎子。” 对下列的句子进行翻译: 1.—你胡说啥呢.你去阿达远给阿达走————————————————— 2.—今儿额奏立到支大哈,你娃司伙把额动嘎子————————————— 五、简答 俄刚一下火车不知哪个挨球的,在俄洒上培乐一哈,俄不敢念喘更不敢痞干!为了表示歉意,俄给人家买了二斤苹果,一斤是哈哈另一斤是女女.人家说称的苹果有点孽给俄搭了一个虫念.俄给人家掐了,过去人家光拨拉多脑,还说:“你这不是嚷俄尼吗?还不如给俄买一大老碗哈水面?”俄说吃你娘的个爵后跟尼.俄看你私屎爬牛到茅坑,行死哈。 1. 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 2.俄遇到的可能是什么人? 3.“俄说吃你娘的个爵后跟尼”,“你娘的个爵后跟”可以吃吗? 4.文中对“头”用了两种表达方式,请找出来。洒上、多脑 5.给本文取一个贴切的题目。 六、写作(15分) 材料: 树上各咎着两只巧,一只美巧一只哈巧.哈巧对美巧社你迈过挪一哈,美巧社挪不成再挪奏飞哈起咧.哈巧社末四,飞哈来饿搂着你.美巧羞涩骂:哈松 要求:1.根据所给材料,自由发挥,可以续写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情。 把这些读懂就可以写论文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陕北地名词语反映了陕北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地理地貌,记录了古代历史上的民族迁徙、融合的踪迹,折射着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农业文明,反映了上至统治阶级下到平民百姓的心理愿望。论文关键词:陕北 陕北方言词语 地域文化序言历史上,汉语形成了多样、复杂的方言。陕西北部,即长城以南,黄河以西,子午岭以东,桥山以北的广大区域,包括延安、榆林两个地级市,通行着陕北方言。陕北方言词语是指陕北方言中的词和熟语的总和,是陕北方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学者李光庭说:“言语不同,系乎水土,亦由习俗……”可见一定的语言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地方习俗、传统观念等直接相关。陕北方言词语中有大量的地名词语,这些词语往往反映了当地的地理面貌、历史演变和人们的心理愿望。本文主要探讨陕北方言地名词语所反映的区域地貌特征和所积淀的陕北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一 陕北方言地名词语的区域特征人活在特定空间中,就不能不与反映空间地理位置的地名词语打交道。陕北方言词语中,地名的词语相当活跃,成为当地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名词语通常由两部分组成,专名加通名。通名部分的词语大多反映了当地自然地理地貌特征,而专名部分则反映了当地物产特点。1 陕北方言词语反映陕北地理特征陕北在地理上属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在地貌上表现为沟壑纵横,峁梁相接,沟峁交错的特点。陕北人在给地理实体起名时多以“沟”、“墕”、“岔”、“崖”、“畔”作为通名。反观之,这些通名记录反映了陕北沟壑峁梁众多的区域地理地貌特征。沟:山沟,地面低洼地带。陕北沟壑众多,以“沟”命名的地名词语也很多,如子洲的宋家沟、曹家沟等。含:两山相连处,俗称“含”的地名主要集中于榆林地区。如子洲有米家、佟家,府谷有王家。岔:道路分岔的地方。以此为名的有:绥德的霍家岔、清涧的岳家岔、子长的青阳岔等。崖(陕北方言读nai):山边陡峭处。带有“崖”的地名有:神木的花石崖,绥德的李家崖等。畔:黄土山体的旁边或附近。住在土山侧的地方多以畔命名。如子洲的杜家畔,靖边的张家畔等。石山或石卯梁旁边的地方则称为石畔。神木有雷石畔,子洲有马家石畔、侯家石畔等。峁:顶部浑源、斜坡较陡的黄土丘陵。以“峁”为名的地名象神木的沙峁,子洲的拓家峁等。梁:山体中间隆起的地方。以“梁”为名的地名如子洲的温家梁、榆阳区的李家梁等。圪崂:山间避风处,以其命名的地方也有不少。子洲有周家圪崂,洛川有王家圪崂、史家圪崂。圪凸(陕北方言读du, 上声):山间突出处。采用“圪凸”做地名的如清涧的师家圪凸,吴堡的樊家圪凸等。崾岘:山上或平川地势险要地段。崾岘也写作崾险。如榆林的孙克崾岘、安塞的佛道崾岘等。

唐山方言词汇研究论文

不是很明白你的意思。我这儿有很多地方方言的论文,随便一篇就可以吗?

方言主要是声调、重音、连读、地方词汇、读音等几方面的不同。声调和重音河北各个地方都不一样,可以自己体会。连读的:干什么啊在河北南部方言说“干慢”,吧“什么啊”连读做“man”音。读音差异:数字三读作“san”在有的方言里读“sai”;地方词汇:隔壁在唐山一般说“界壁儿”。具体自己再找各地的方言对比。

南方方言保留了最完整的古汉语字词、读音和原意,词汇量大,表意清晰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是古汉语口语的活化石,历史底蕴深厚。同时语音因地、因时而异。

江西话是中古汉语,保留了唐宋时期的发音、字词、语义,和客家话、粤语高度相似,大概分化在南宋灭亡时期。其保留了古汉语的入声(饿ngok4)、浊音(金jim1)、字(厥jie1<他>、摄<单肩扛>)、称呼(新妇xin1fu、爷娘ya2yang、嬷嬷ma3ma)。再者,江西话用送气(zh ch sh th)阻音、不送气(z c s t)区分卷舌音、平舌音,元音分短元音(a o e i u v)和长元音(aa oo ee ii uu w),存古代高(我ngo,你ng,厥jie1),这与印欧语系相近(汉人祖先起源于甘肃一带,毗邻印欧人种,基因研究我们和印欧人是近亲)。如果想听宋人怎么讲话,就听江西话(gang1xi wak4)。

可以参考

江西话南方赣方言口语词汇江右民系语言本字,里面有专门的本字和发音收集

普通话语调对比河北方言,偏硬。语调,语速,音调,讹读都是普通话和方言的区别之处。

方言词汇研究论文大纲

1. 方言语法调查研究的成就和制约因素 1979年《方言》杂志的创刊,是汉语方言学发展史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方言学在“文革”后的正式复兴,并且走上了一个新台阶,杂志充当了汉语方言学发展的加速器。若以此为界,20世纪的汉语方言学事业正好分成前后两期。从语言要素看,方言研究主要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比较一下三大要素从前一期到后一期的发展,语音词汇研究的发展成绩骄人,而语法研究的进展尤为显著,因为它不但成果丰富,而且几乎是一种从无到有的飞跃,起点近零而蔚为大观,尤其是在方言事实的调查描写和材料积累方面。此一发展盛况,已有回顾性文章论及,兹不赘述。这里只想侧重分析一下方言语法描写从无到有、由弱而强的一些关键因素,同时探讨在深化方言调查研究方面所受到一些制约,以利于方言语法的调查研究在21世纪取得更加无愧于时代的进步。促进方言语法调查研究的成果的几个重要因素毋庸置疑,方言语法描写的成绩得益于学者们对方言语法事实的辛勤调查和深入发掘。但这似乎并非问题的全部答案,甚至未必是主要答案。不妨思考下面的题。几千年来,汉人一直在说汉语及其各地的方言,天天面对语言事实,中国学者对自己的语言文字包括方言也早已有了学术探究的兴趣。国人有意识的语音分析和方音特色观察,从最早的反切,及韵书作者们对南北音差异之类的关注算起,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对方言词汇的成规模调查记录,自扬雄《方言》算起,也有两千年的历史。但在20世纪之前的这两千年里,为什么看不到关方言语法的描写记录(直接记录方言语句不是语法描写,将个别虚词作为词汇单位来观察也不是语法分析)?历史告诉我们,面对语言事实,具有学术兴趣,并不能自然产生语法描写,特别是对汉语这种外部形态不明显、语法规则多隐性存在的语法系统来说。与语音和词汇相比,语法的存在更加隐蔽,更难被直接观察到。汉语语法研究的开端大大晚于语音和词汇研究,现代汉语方言学兴起后,方言的语法研究之盛也晚于语音词汇研究,这都非常自然,是由语法规则尤其是分析性语言语法规则的隐密性造成的。语法学之立,语法描写之行,语法研究之盛,关键就是透过语法的隐密外表去发现其内在的规律。因此,要了解方言语法调查研究凭什么发展,首要需要关注是哪些条件帮助人们逐步揭去语法的隐密外衣。一、语法学在中国的建立与发展。以1898年的《马氏文通》为标志,系统的汉语语法学正式建立,中国有了语法学概念系统的雏形。然后,在内涵方面,汉语语法学经历了“传统语法-结构主义语法-结构主义后的当代语法”这几大发展阶段,在外延方面,实现了“文言语法-现代语法-近代语法及历史语法-方言语法”的扩展。语法学在中国实现以零为起点的飞跃,并迅速成为汉语研究中的首要显学。汉语方言语法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繁荣,正是这一过程的翻版,只是在共同语和方言的研究之间有一个滞后效应而已。这充分显示了语法理论系统的建立和发展对方言语法事实描写有决定性作用。理论和方法是揭去语法的隐密外表的最重要的工具,也是今后深化方言语法描写的至关重要的工具。 二、方言语法调查项目的建立和逐步改进。方言不像共同语那样为人共知,也不像共同语那样受人关注,这是方言语法研究有滞后效应的原因之一。方言语法需要调查(包括研究者对自己母语的调查)。每个方言的调查研究者人数有限,假如按千军万马研究共同语那样的投入产出比来研究方言语法,是难以指望方言语法研究能很快见效的。方言语法需要更加高效的调查方式。要在有限时间内靠有限的人力获得取得有用的成果,必须依靠较好的方言语法调查方案。正是在这一方面,前辈学者为我们创造了一些重要条件。以影响较大的丁声树《汉语方言词汇调查手册》(19所附调查例句为例。虽然只有40多个例句,但它们已涵盖了一些重要的语法单位和语法组合的信息,是隐性地建立在语法理论系统的基础之上的,又突出了方言之间可能有差异的语法项目,是在对汉语方言语法已经有了相当了解的基础上提出的。这样的问卷为后来的语法普查起了重要作用。随着调查研究在面上的铺开和点上的深入,人们也发现了更多值得调查的语法点,语法调查的问卷内容也在不断改进和发展,这从后来的一些方言著作中越来越大的语法章节可见一斑。三、及时采纳普通话研究的成果深化对方言事实的调查和分析。共同语由于为人共知、研究者众多,因此其语法研究深度整体上会领先于方言语法(方言学者往往要全面关注语音词汇语法问题,不像有些共同语语法学者那样专攻语法一端)。不满足于按既定问卷作有限调查记录的方言语法学者,多密切关注普通话语法研究的进展,了解其最新发现,吸收其最新的角度和思路(包括在普通话语法研究中反映出来的对世界上新的语法理论方法的借鉴),将其应用于方言语法研究,从而发掘出更多有价值的方言语法事实和重要规律,有些还能反过来促进汉语语法理论的改进和发展。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出现了一批有深度的方言语法研究专著和大量有质量的方言语法论文。不难看到,质量较高的方言语法论著,其作者往往对汉语语法研究的前沿发展有密切关注和深入了解,而且常常就置身于语法研究整体力量较强的学术群体中。这并非偶然。方言语法研究发展的制约因素。如上所述,20世纪的最后20年,汉语方言语法的调查研究成果丰硕可观。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方言语法的调查研究又面临着新的任务和挑战。国内外语言学整体上在以较快速度发展,中国语言学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也在逐步走向世界。这对汉语方言语法调查研究的水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在新的社会条件下,许多方言出现了向普通话快速靠拢之势,方言特色消褪的速度相当惊人,方言语法出现了抢救性调查的紧迫需求。在新形势面前,我们借以获得现有成绩的那些条件已不完全敷用,目前的方言语法调查的框架,即调查项目构成的体系,已难以理想地胜任广泛深入调查方言语法事实的任务。尤可一提的是,对普通话语法体系的借鉴曾是促进方言语法研究快速起步的便捷路径,而现在,对普通话语法体系的过分依赖反而产生了制约方言语法调查研究深化的瓶颈效应,表现在以下方面。一、受制于普通话语法研究的水平和体系。普通话语法研究所通行的框架体系,特别是为方言工作者所熟悉的框架,有些已经落伍于语言学发展的大势。现代语言中被证明有利于揭示和刻画语法规则的许多语法概念,还没有广泛引进汉语语法的描写。如补足语(complement,即必有论元,不等于汉语语法学中的“补语”)和附加语(adjunct)之别、以及相关的及物不及物之别(比带不带宾语之别更重要,因为及物动词的受事论元可能出现在宾语以外的位置或干脆在表层不出现,但整个结构仍为某种及物性结构)、作为结构核心的虚词、词缀和作为核心附加语的成分之区别。很多对语法描写有用的概念还很少为人熟悉或没有在精确的意义上使用,如区别于受事的客体(theme)、区别于接受者的受益者(服务对象)、前置词、后置词、区别于单位量词的分类量词(classifier)、话题、焦点、有定、有指/专指、直指(deixis)、复数、集体、可数、不可数,等等。有时侯使用的是一些无法刻画语法规则的概念,如“补语”、“并列结构”等。从语法理论和跨语言比较看,甚至“定语”这样的概念都不无问题。形容词定语、领属定语、关系从句等成分在其他语言中就常有很不相同的结构和语序,无法一概而论,不过他们基本上还能算定语这个大类。至于指示词、数量词及其他量化成分、冠词等,在一些主要的现代语言学理论中已不再看作定语(这些“定语”在汉语中通常不能带“的”也是一个显示),其句法表现与上述定语相比可能有天壤之别。“补语”是汉语语法学特有的或及受汉语语法学影响而形成的一个的概念,实际上包含了句法性质很不相同的成分,在现代语言学中很难看作具有同一性的一种句法成分。如“拍了三下”的“三下”、“吃不下”的“(不)下”、“窦娥哭得六月天下起大雪”中的“六月天下起大雪”等等,这些成分无论是句法还是语义都很少共同之处。说某个成分可以作补语几乎没有提供什么句法或语义信息。再如有些语法书说某个成分“可以由并列短语充当”等等。“并列短语”只是个内部结构的概念,它具有什么功能,由该短语的组成成分的句法性质决定,并列短语本身不具备句法性质。上述表述实际也没提供任何语法信息。当然,假如某个位置允许单个名词充当,不允许并列名词短语充当,这时并列短语作为一种句法单位才有一定意义。由于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就是这些词类和短语成分、句法成分的概念,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们对语法规律的描述。现有语法调查的另一大问题是受普通话语法项目的限制。例如,量词在北方方言中是一种句法功能相对较少的词类,而在粤语、吴语,以及徽语、湘语、闽语的部分方言中,量词的功能要发达和多样得多。目前的很多调查方案,很难反映量词在这些南方方言中的重要作用。很多南方方言语法著作的量词部分,受现有方案的制约,还是局限于像北方话那样描写量名之间的搭配特点,而忽略比量名搭配重要的量词的特殊句法及语义功能。再如闽语中的各种动词“貌”的形态,由于在普通话中缺乏相应的范畴,因此也很难在调查中得到发掘。 二、许多重要的项目因为汉语语法研究总体上缺乏此类概念或没有清楚地界定,因而在调查中被忽略。如名词化手段、关系从句(下文将重点讨论此两项)及比较句、标句词等。三、调查的角度和思路无法与其他语言的调查研究沟通,缺乏可比性,因而也难以与国际通行的理论体系沟通,难以用汉语方言的珍贵事实去丰富发展语言学理论,从而抑制了汉语方言语法学为建立更加完善的人类语言理论服务的巨大潜力。这在我们下面的分析中会看得更加清楚。四、不了解方言语法现象中哪些具有更高的理论价值,不知道“宝”在何处,为何是“宝”。例如,初步考察表明,汉语及其方言中的关系从句中有很多可以对语法理论作出重要贡献的现象,但是由于国内的普通话语法研究和方言语法调查都缺少这一角度,因此在现有的调查和描写中于此现象多半惜付阙如,查无可考。假如我们在调查框架中加入这一角度,将能发掘出更多有用的事实,大大加深方言语法描写研究的深度,并贡献于语法理论的发展。

南方方言保留了最完整的古汉语字词、读音和原意,词汇量大,表意清晰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是古汉语口语的活化石,历史底蕴深厚。同时语音因地、因时而异。

江西话是中古汉语,保留了唐宋时期的发音、字词、语义,和客家话、粤语高度相似,大概分化在南宋灭亡时期。其保留了古汉语的入声(饿ngok4)、浊音(金jim1)、字(厥jie1<他>、摄<单肩扛>)、称呼(新妇xin1fu、爷娘ya2yang、嬷嬷ma3ma)。再者,江西话用送气(zh ch sh th)阻音、不送气(z c s t)区分卷舌音、平舌音,元音分短元音(a o e i u v)和长元音(aa oo ee ii uu w),存古代高(我ngo,你ng,厥jie1),这与印欧语系相近(汉人祖先起源于甘肃一带,毗邻印欧人种,基因研究我们和印欧人是近亲)。如果想听宋人怎么讲话,就听江西话(gang1xi wak4)。

可以参考

江西话南方赣方言口语词汇江右民系语言本字,里面有专门的本字和发音收集

先搜集方言,占有基本素材.然后根据材料的蕴含,结合自己的所长,选择有关方言的一个方面来写.如方言溯源、方言演变、方言的分类、方言蕴含的文化、从方言看生活变迁、方言中的精华与糟粕……还可以写农谚与生产、气象谚语与天气等等.

语言学对词汇的研究论文

像语音学,音位学,以及形态学,句法都不好下手建议写社会语言学或是心理语言学方面的,可以深入对比一下中西方思维的差异之类的,应该是一个好的论点加油~~

当然,定好题目,再收集资料找思路。想偷懒的话,就找我来帮你解决咯。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Strategies 二语词汇习得策略 [摘 要] 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词汇习得在语言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英国著名语言学家. Wilkins (1972) 说过:“没有语法,人们不能表达很多东西;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东西。”这就说明了词汇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本文旨在分析二语词汇习得策略并应用于不同水平的学习者。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正确的习得方法和策略学习词汇,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习得效果。 关键字: 二语词汇习得 词汇习得策略 元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 Abstract Vocabulary is the basic unit of a language. Language acquisi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language learning. Famous linguistics D. A. Wilkins said, “Without grammar, very little can be conveyed, without vocabulary, nothing can be conveyed (Lewis, 1993:16).” It speaks volumes for the importance of vocabulary in language learning.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sis th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trategies and applies to different levels of learner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levels, the learners should choose the proper methods and strategies to promote learning efficiency and acquisition effect. Key words: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Vocabulary Acquisition Strategies; Metacognitive strategy; Cognitive strategy Introduction With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multi-polarization of the world, especially the population of the internet, English become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because it is considered as the tool for absorbing and communicating information. As we all known, vocabulary acquisition is one of the most noticed-question of the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Vocabulary” appears in the area of linguists’ study. Nowadays, researchers still can not give a complete and reasonable definition of vocabulary. Since 1970s, the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research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hot point and important subject in the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research area. These researches aim to discuss the efficiency vocabulary memory strategies to promote the memory skills and vocabulary levels. Then how to acquire vocabulary become popular among the researchers. Wenden &Rubin (1987), O’Malley& Chamot (1990) refer to the content of vocabulary acquisition strategies; Rubin (1987) and Oxford (1990) classify the memory strategy to the direct cognitive strategies. Especially, CohenAphek (1981), Porte (1988), O’Malley (1990), Vann (90), Cohen (1990), etc made a basic searching of vocabulary acquisition. In a word, there are various opinions in how to acquire vocabulary. Firstly, it talks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vocabulary. Secondly, what does it mean to “acquire” a word? This paper mainly aims to the detail analysis of th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from three aspects:Meta-cognitive Strategy; Cognitive Strategy and Social or Affective Strategy. Especially, it highlights the effect of the context and rending to vocabulary acquisition. This paper talks about the applications of th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strategies. And it puts forward some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of vocabulary acquisition. This paper also discuss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to the acquisition. It includes the mother tongue, age, language contact, logical thinking ability, identity degree, and academic motivation .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rise the awareness of English learners that the importance of vocabulary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h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strategies can not be neglected, and each strategies is deeply rooted in its languag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theory of study, the paper tries to draw the learner’s attention to the strategies of the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and using the vocabulary in communic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cquisition efficiency, some strategies put into practice are introduced. The first presents the importance of vocabulary, some basic concepts of vocabulary and vocabulary learning, the second part tells what does it mean to know a word, the third part deals with the theory of vocabulary acquisition and presents the factors and differences influencing th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The fourth part is detailed discussion of vocabulary acquisition strategies in different levels of learners. The last part is conclusion. Literature review 1. The importance of vocabulary As the first time, when we go to school and our English teacher will tell us that vocabulary is of great importance in learning English. After several years, we understand words gradually, especially when we study in high school. If we know a little about vocabulary, we may have poor English. That is because the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show the necessary of learning vocabulary. Many researchers agree that lexis is at least as important as structure, because it is using wrong words and not wrong grammar that usually breaks down communication. Mistakes in lexis much more often lead to misunderstanding and may be less generously tolerated outside classroom than mistakes in syntax. (Carter, 1987). As Stephen Krashen remarked, “When students travel, they don’t carry grammar books, they carry dictionaries. A significant role of vocabulary in both teaching and learning processes was first stated by Stephen Krashen in The Natural Approach (1985): “Vocabulary is basic for communication. If acquirers do not recognize the meaning of the key words used by those who address them they will be unable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nversation.” Words are basic tools in human communication; therefore they determine the main part of people’s life-relationships between people and associations with the surrounding world that people live in. The larger one’s vocabulary, the easier it is to express one’s thoughts and feelings. In real communication, correctly and idiomatically used vocabulary can even decrease some structural inaccuracy and grammar errors. (Zhang Jiying, 2002). So learners should enrich and expand their knowledge of words as much as possible in order to communicate effectively in a foreign language. 2. What does it mean to “know” a word? Knowing a word is not a simple phenomenon. In fact, it is quite complex and goes far beyond the word’s meaning and pronunciation. (Zhang Jiying, 2002). Richards (1976) think knowing a word means also knowing the frequency of words and their likely collocates; being aware of the functional and situation limitations that apply; knowledge of the “syntactic behavior”; derivational forms and word class; associative and connotative knowledge; semantic value-breaking down words into minimal units as with componential analysis (see Katz&Fodor1963or Leech1974); knowing the other (possible) meaning associated. Nagy and Scott (2000) identify several dimensions that describe the complexity of what it means to know a word. First, word knowledge is incremental, which means that readers need to have many exposures to a word in different contexts before they “know” it. Second, word knowledge is multidimensional. This is because many words have multiple meanings and serve different functions in different function in different sentences, texts, and even conversations. Third, word knowledge is interrelated in that knowledge of one word connects knowledge of other words. What all of this means is that “knowing” a word is a matter of degree rather than an all-or-nothing proposition (Beck&Mckeown, 1991; Nagy&Scott, 2000). The degree of knowing a word are reflected in the precision with which we use a word, how quickly we understand a word, and how well we understand and use words in different modes and different purpose. The memory strategy, cognitive strategy, social strategy and metacognitve strategy are used more frequently than the affective strategy and compensative strategy. Conclusion This paper has attempted to provide some theories of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and some strategies. Such as metacognitive strategy, cognitive strategy, and social strategy. However, this paper also put forward some microcosmic strategy. As a matter of fact, vocabulary acquisition should combine the context. In addition, this paper hasn’t mentioned that culture is also an important factor in vocabulary acquisition. In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cess and the acquiring result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study of the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strategies. Bibliography [1] . Chamot. The Learning Strategies of ESL Students. In A. L. Wenden & J. Rubin, (eds), Learner Strategies in Language Learning, 1987. [2] Cater. R. and M. McCarthy. Vocabulary and Language Teaching. New York: Longman, 1987. [3] Nation, L. S. P. Teaching and Learning Vocabulary. New Newbury House Publishers, 1990. [4] O’Malley, J. & Chamot, A. U.. 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J].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12-15. [5] 陈桦,张益芳.中国儿童英语词汇记忆策略探究[J].外语学刊,2001(4). [11] 戴曼纯. 论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研究[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2). [12] 徐德凯.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理论与实践[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 [6] 王文宇.观念、策略与英语词汇记忆[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1). [13] 文秋芳. 英语学习策略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7] 吴霞,王蔷.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词汇水平研究.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1). [15] 张纪英.英语词汇学教学与研究[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16] 朱厚敏. 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研究[M]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应用语言学中的术语翻译问题研究论文

摘要:目前,我国对应用语言学的研究已经逐步趋于成熟,但是其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阻碍该学科的发展,比如:专业术语的翻译不规范、专业术语的使用不符合原则等等。以上问题的出现,使语言学领域的各学者对术语翻译和使用的问题给予高度重视,为了提升术语翻译的规范性和标准性,提出术语翻译所必须遵循的原则和标准。

关键词:应用语言学;术语翻译;规范化;翻译原则

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基础的理论知识、概念和专业化术语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这些理论基础、相关定义和专业化的术语体现出两种事物之间所存在的深层关系。应用语言学的学科术语表现出两个特性,即:单一性和理论性。也有少部分的学科术语体现出一定的文化性。但是现阶段,对该学科相关术语的翻译呈现出极大的问题,例如:术语翻译的不规范,而且一些非常重要的专业化术语呈现出多种翻译的方法,而这也导致专业术语的使用非常不标准的重要原因。如果不能够提升该学科专业术语翻译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将会导致语言学研究学者之间的交流出现阻碍,而且对该学科的发展也会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1]。

一、专业术语翻译所遵循的基础原则

我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专业术语的翻译保持高度重视,从他的言论中可以看出所有翻译工作的入手点和落脚点都是专业术语的翻译。如果一篇英语文章或者是英语著作中的专业术语翻译中出现错误,那么对整部翻译作品的质量造成极为严重的影响。

纵观我国近年来英语翻译工作和翻译学的发展历程,有关英语专业术语的翻译还存在极大的问题,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译者对术语翻译重要性的认知程度较低。还包括其他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英语中的专业术语所属的学科门类较为广泛,所以难以明确专业术语翻译的统一标准与规范。第二,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同时也包括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对国外学术理论的研究和引进将会逐步增强,所以专业术语的翻译问题将会更加显著。而且相对于发达国家的翻译领域来讲,我国对专业术语翻译问题的研究还比较欠缺。这就要求我们语言学研究领域的学者能够提升对术语翻译的认知,从而加快应用语言学学科的快速发展与进步。我国翻译学领域的学者在著作中提到,术语翻译对本民族文化的作用具有双面性,一方面,能够促进我们民族文化的发展,逐步使我们的本族语言更加丰富。另一方面,阻碍我们本族语言的发展,由于术语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导致术语翻译没有统一化的标准,所以语言翻译领域内的学术风气被破坏。专业术语的翻译中,往往会遇到一些非常专业化而且极其重要的词汇,往往会由于翻译不当引发各种连锁反应,从而对我国的专业学术用语产生影响,而且还会使我们民族语言的'标准化和规范性受到影响。

因此,为了保证应用语言学中的术语翻译准确性和规范性,就必须制定统一化的原则和标准。应用语言学领域的翻译学者对术语翻译所需要遵循的原则的总结非常多样化,但是大致的原则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即:准确性、透明性以及简洁性。

(一)术语翻译必须遵循准确性原则

专业化的术语,往往包含着一个学科的重要概念和定义,其自身往往就只有一个解释,而且对该名词的定义非常的准确。所以准确性原则是术语翻译中所需要遵循的最基础原则。为了保证翻译的精确性,要求译者首先能够深入了解专业术语在特定语境背景下的本意,切记将专业术语的日常解释用于译著中,将该术语在其他学科的解释用于该学科也是不正确的做法[2]。

在大多数的情况下,统一术语往往会出现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内,所以就有学者将其他学科领域内的译法运用到另外一门学科类,有些时候这种做法并不会对原意造成较大的改变,但是需要进行适当的改变,使之更加符合当前的语境。

(二)术语翻译必须遵循透明性原则

透明性原则的判断标准就是读者能够根据译著,最大程度的还原作品。而且在该原则下,翻译出来的著作具有极其强烈的原文色彩,所以很多读者难以接受这种译著。比如:专业的英语名词“non-interface position”往往被翻译成无接口观点,在这个专业术语的翻译过程中就遵循该原则。但是读者在理解该术语的时候往往会觉得难以理解。但是该英语词汇所传达的词义是外显知识与潜在知识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知识体系,而且不能够以直接的途径进行转变,也可以被说为两者之间缺少连接点。但是术语翻译所遵循的透明性原则具有极强的相对性,也就是在实际的术语翻译过程中,我们不能够为了保证翻译的透明性,从而忽视翻译所需要遵循的准确性原则,避免出现术语翻译的错误或者是翻译之后的词义与原意偏离。比如,应用语言学科中最常使用的研究方法是实地调研,其英语表示为“field work”,也就是在实际的生活中,利用各种调查方法,从而获得所需要的语言材料。而如果不考虑准确性原则,那么该词汇将会被翻译为野外工作,这显然与原句中的含义不符。

(三)术语翻译必须遵循简洁性原则

术语翻译中往往需要进行不同语言之间的信息交换,当一种语言被转变为的其他语言的过程中,虽然需要保持原有的词义,但是由于文化差异会出现多余的词汇,所以需要尽可能的精简所翻译的著作,但是需要保证译著的精炼和准确,而且简洁必须有度[3]。

二、结束语

基于应用语言学,探究术语翻译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我们需要明确的是,虽然我们对术语翻译的原则进行了简单的总结,但是语言特有的性质也会使术语翻译中出现的问题变得极其复杂,而这是由于人们的接受水平存在差异,而且术语翻译往往会出现多种译著,这是难以长时间共存的。

参考文献

[1]胡叶,魏向清.语言学术语翻译标准新探--兼谈术语翻译的系统经济律[J].中国翻译,2014,35(04):16-20.

[2]陈智淦,王育烽.中国术语翻译研究的现状与文学术语翻译研究的缺失[J].当代外语研究,2013,(03):59-67.

[3]郑述谱.术语翻译及其对策[J].外语学刊,2012,(05):102-105.

现代语言中文词汇研究论文

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例如附录)可有可无。论文各组成的排序为: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英文题名、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和致谢。下面按论文的结构顺序依次叙述。题目(一)论文——题目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署名(二)论文——署名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论文的有关问题者。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论文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论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引言(三)论文——引言是论文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论文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论文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材料方法(四)论文——材料和方法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这些按杂志对论文投稿规定办即可。实验结果(五)论文——实验结果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实验结果的整理应紧扣主题,删繁就简,有些数据不一定适合于这一篇论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凑到一篇论文中。论文行文应尽量采用专业术语。能用表的不要用图,可以不用图表的最好不要用图表,以免多占篇幅,增加排版困难。文、表、图互不重复。实验中的偶然现象和意外变故等特殊情况应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随意丢弃。

毕业论文题目1.现代汉语语音研究2.汉语新词语研究3.汉语外来词语研究4.汉语字母词研究5.汉语媒体语言特点研究6.汉语修辞研究7.汉语多音字研究8.汉语复活词研究9.当代汉语科技词语研究10.现代汉语成语变化研究11.当代汉语词语语音形式的发展变化12.汉语惯用语研究13.当代汉语新谚语研究14.当代汉语青年流行语研究1.现代汉语同音误用研究2.谈谈副词“终于”的用法3.论正极意义和负极意义4.语用正误与语频统计5.因果关系与转折关系的上位义比较6.给病句一个理由1.作为文化符号的语言符号2.文化符号“道”和“道”族词汇的研究(说明:本题中的“道”也可换成“气”、“心”、“性”、“理”、“天”、“命”、“神”等字,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3.当前我国社会称谓的使用问题4.“女士、先生、小姐、太太”使用情况调查5.“同志”的尴尬6.文学语言研究7.汉语语气词研究8.书名和社会文化心理9.店名和中国文化(说明:本题中的“店名”也可换成“人名”、“姓氏”、“地名”、“菜名”、“品牌名称”等等词语,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10.鬼神名称和宗教文化11.命名和艺术世界——谈小说《西游记》的人物、地点命名在艺术建构中的作用12.成语和中国文化(说明:本题中的“成语”也可换成“歇后语”、“惯用语”、“俗语”等词,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13.汉语动物名称研究14.汉语植物名称研究15.新时期小说语言粗鄙化现象研究16.“X吧”类新生店名研究17.说“秀”(英show)18.汉语象声词研究19.泛义动词“整”与“搞”的比较研究20.汉语感叹词研究21.东北方言动词“造”的研究22.东北方言语气助词“呗”的研究23.东北方言后缀“——巴”的研究24.新时期以来新生句法现象研究25.话语与政治的关系研究1.字词误读研究、字词误用研究2.汉字形体演变及识记研究3.褒义词考查分析4.同义词辨析与运用5.贬义词考查分析6.汉英词语对比研究(包括对外汉语教学)7.成语运用研究、习语运用研究8.新闻语言研究9.广告用语研究10.法律、商贸语言研究11.社交用语研究、文艺用语研究(小品、歌词等)12.词类区分研究13.语境与语言表达研究14.新辞格研究或辞格发展研究15.语境对词义(句子结构)的影响16.有特点的句法结构考察分析1.现代汉语语法2.汉语应答句研究3.标题语法研究4.标题语用研究5.标题语义研究6.东北官话地点方言研究7.东北官话语音研究8.东北官话词汇研究9.东北官话语法研究10.东北官话语用研究11.现代汉语词典编纂研究12.现代汉语修辞研究1.现代汉语主谓谓语句研究2.现代汉语补语研究3.程度副词与状态形容词的组合研究4.程度副词与特殊的动词性结构组合研究5.“副+名”的社会运用考察6.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7.动词和名词的句法语义关系研究8.现代汉语歧义问题研究9.歧义现象和语境研究10.现代汉语形容词重叠式研究11.现代汉语程度副词重叠式研究12.成语和中国文化(说明:本题中的“成语”也可换成“歇后语”、“惯用语”、“俗语”等词,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1. 当代作家语言研究(包括词汇、语法、修辞)2. 报刊语言研究3. 节目主持人语言特点考察4. 少儿节目语言特点考察5. 流行歌曲中的若干语言现象6. 法律语言研究7. 辩论、演讲语言的特点8. 对外汉语教材的对比研究9. 留学生汉语习得的语误研究10. 汉语各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研究11. 现代汉语插入语的个案或宏观研究12. 现代汉语委婉语的个案或宏观研究13. 汉语口语中的话语标记研究(如:对了、嗯、好、得了、回头、然后、我说等)14. 代词“人”、“人家”使用情况考察15. 句末语气词使用状况调查16. 谈“俗话”17. 汉外对比研究(如:亲属称谓、外来词、具体语法现象)18. 状语的类型与状语的位置(是否可以前置)19. 《现代汉语词典》收词情况分类考察20. 夫妻互称的历时、共时研究21.交际语言的若干问题研究1.对外汉语语音教学2.俄罗斯留学生汉语声调学习研究3.韩国留学生汉语单字音学习研究4.歧义格式的实验语音学研究5.哈尔滨方言单字音研究6.歧义结构的语音分化研究7.黑龙江方言语音研究8.“都”字歧义句的实验语音学研究9.哈尔滨方言声调研究10.实验语音学11.对外汉语单字音教学研究12.语音史研究13.语音的规范与发展毕业论文题目1.《审音表》与《现代汉语词典》定音比较研究2.第二语言教学流派研究3.对外汉语教学技巧研究4.对外汉语词汇教学5.对外汉语语法教学6.对外汉语汉字教学1.语言文化教学策略与方法2.汉语中介语研究3.对外汉语教学史研究4.对外汉语教材分析5.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听力训练6.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口语训练7.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技巧1.关于中国文化教学问题的宏观讨论2.语言课的文化教学3.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4.对外汉语口语课堂教学5.任务型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6.情景教学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7.对外汉语中的俗语教学8.交互式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9.对外汉语教师的职业角色10.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近义词辨析1.惯用语与对外汉语教学2.对外汉语中的成语教学3.对外汉语写作教学4.对外汉语形容词教学5.对外汉语虚词教学6.程度副词的对外汉语教学7.祈使句的对外汉语教学8.疑问句的对外汉语教学9.感叹句的对外汉语教学

其实学得课本并不重要,所有的现代汉语书说的也都差不多。我给你列几个题目吧。1、句法方面的A、定语的位置。这个参考资料比较好找,主要是有些人说定语可以后移,有些人说不可以,你可以谈一下你的看法。这个是我毕业论文写的,你可以简单说一下。参考资料:[1]王松茂.汉语语法研究参考资料[H].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413。[2]刘忠华.简论古代汉语“定语后置”问题-“定语后置”说质疑[H].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8月第21卷第4期.32-34。[3]朱德熙.说“的”.中国语文,1961年第1期.95-130。[4]转引自温锁林.定语的移位[H].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11月第23卷第4期.74-78。[5]戚晓杰,卢正国.“中心语+定语”结构及其相关问题研究[H].东方论坛,2005年第5期.83-87。[6]赵世举.关于“定语后置”问题的新思考[H].襄樊学院学报,2000年1月第21卷第1期.57-63。[7]吕淑湘,马庆株.语法研究入门.北京:商务印书馆,-266[8]王亚非,王媛.汉语意合与英语形合的思考[H].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12月第18卷第4期.82-86。[9]石硫智.乔姆斯基“普遍语法”假说的反证——来自认识心理学的启示[H].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1月第28卷第1期.1-9。(这个不需要全看的,你自己选择)B、单音节形容词重叠式探究这个主要是说,“AA的”后面是动词时是定语还是状语,我把他归为状位形容词重叠式。这个可以写个小论文。参考书目:李宇明1996非谓形容词的词类地位《中国语文》第1期。李宇明1996论词语重叠的意义《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潘晓东1981浅谈定语的易位现象《中国语文》第4期张敏1997从类型学和认知语法的角度看汉语重叠现象《国外语言学》第2期。朱德熹1982《语法讲义》[M]商务印书馆。2、语用方面的(这个论文比较好写一些)可以写一下我们平时说话的一些用语,从修辞的角度去写,这也属于语法方面。如《雷人的山寨词》、《小议网络语言的构词手段》希望写这些对你有用。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