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报告使用的次数愈发增长,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涵盖报告的基本要素。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对写报告很是头疼的,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音乐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题名称:浅谈莫扎特歌剧的艺术特点和演唱技巧
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沃尔夫冈.阿.莫扎特,奥地利著名作曲家,出生于萨尔茨堡,是18世纪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也是世界音乐史上少有的“神童”和多产作曲家。莫扎特一生创作了700多部作品,他的著名歌剧作品有《魔笛》、《唐璜》、《费加罗的婚礼》等。
《魔笛》是集歌唱剧之大成的作品,在安绍石编译的《西洋歌剧名作解识》中,其研究的动态是从体载上和各个唱段的一些风格,比如,帕帕盖诺和帕帕盖娜的维也纳风格民谣调和意大利喜歌剧的音调,还有塔米诺和帕米娜的意大利风格的咏叹调和德意志风格等等。《魔笛》是以德奥歌唱剧形式为主干的歌唱剧,同时也保留了意大利正歌剧、喜歌剧的因素。其中,夜后的花腔、萨拉斯特罗的'宣叙调,塔米娜动人的咏叹调,帕帕善诺的排萧和歌声等等,这些的艺术特点、演唱风格、技巧等,成为国内音乐专业人士的研究方向。作为一个声乐专业的学生,选择这个题目有利于自己对歌剧的了解,对某个时期,某个作家的作品的演唱风格和演唱技巧处理的一些了解。
选择这个题目也是为了使大家了解音乐大师莫扎特和其重要的歌剧作品,和怎样去欣赏业部歌剧做一个简单的了解。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莫扎特歌剧《魔笛》的艺术特点、演唱技巧、风格。
2、对夜后的花腔、塔米娜动人的咏叹调、帕帕善诺的排萧和歌声的演唱技巧、风格进行分析。
三、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
步骤:1、参考相关资料
2、对谱子的一些特点进行分析
3、总结提出个人看法的思考
进度安排:1、11月查询要关资料
2、11月28日确定研究方向,继续查询相关资料
3、12月写开题报告并作好开题答辩
4、xx年1月开始正文写作
5、xx年3月中旬接受中期检查
6、xx年4月修改完善文稿
7、xx年5月准备参加论文答辩
四、主要参考文献:
[1]《音乐笔记》
[2]《青年必知艺术知识》
[3]《西洋歌剧名作解说》
[4]《西方音乐通史》
五、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六、教研室意见:
签名:
已发送~~请查收~~你不是只要第一乐章么?就第一乐章而言是全的~~难道你对了音频觉得有问题?
我本人的文字仅供参考而已,个人以为莫扎特的d大调钢琴奏鸣曲是一种能够使耳膜感受到震撼但又不会使自己的听觉受到没必要额外刺激的天堂中的乐音。似乎,每一个音符都酝酿着一个个美丽而又轻松的叙事诗;在震撼的同时又能给人以心灵的某种启迪与感悟。因此,我个人以为莫扎特的音乐是一种抚慰人心的乐音;其内涵是精神与灵魂的最高体现,也同时给予一种人性最为完美的诠释与注解。这是音乐的重点内涵,探索基于人的内在的启发就即是使每一个听到的心灵和灵魂未知的领域内得到最大限度的自由与行动力。音乐本就是一种不折不扣的世界性的语言,因为它自身的感召力,也因此是全球的通用语。也许这就是某一种使人感到音乐本身的语言所特有的符号与某种象征意义;其意义在于具体的表现某种必然的自然现象与人为的特定的认知将之组成一种巧妙的必然性的有机连接,这与音乐本身的乐律,音程是一样的,都能同时给予人愉快与某种所谓上帝降临人间的幸福感;这同时也是音乐家本人自己的内心体现与真实写照。d大调钢琴协奏曲充分还原了人么内心的最为渴望真理的想法与现实同步的理念。每一种音乐本身似乎都包含了一种使人愉快甚至大的喜乐的内心的最初的愿望与最为原始的爱的动机。这合乎每一个人的本能的对于生命的不放弃的希望,而莫扎特的音乐就是这种希望的具体体现与升华。每一个音符似乎都充满了大的感触与快乐;因为作为人而存在的意义上分析,音乐就是这样一种切身感受与理想化自我的原初形象----而这也即是莫扎特音乐中较为深邃的部分。同时他的音乐中也充溢着大的悲欢与大的感动;使人经常会感到某须有的幸福感,似乎是某种意义上的神的启示与照临。因此,欣赏莫扎特的音乐之所以能给予人以内在的动力与希望想必是因为他的音乐本身就代表着更多的被人自身所认同的归属感与成就感所致吧?每一个人,都是如此的通过每一次与命运的较量与竞赛,最终会明白人之为人本身的最终的目的与意义。音乐本身就约翰浙大的爱与哀伤;其中不乏有淡淡的伤感与愁苦的滋味,但并不是所有的音符都被泪水所浸泡和洗涤,正相反,音乐很优美;旋律很美妙。因此能给予人某种动力与大的感动,这是一种音乐的微妙,也同时一是种光明的体现与对于人本身的认同。d大调钢琴协奏曲就秉承了以上这样的风格,淡淡的哀伤中却也掩饰不住内在的执着与战胜一切抗阻的顽强。一种音乐本身也能传承着某种精神与人的内在品格。这也是一种旋律的变换;在每一个音符与音符间,旋律与旋律间,都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给后面的乐音与旋律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确实是这样啊;因为在聆听音乐的内心中似乎都有一个关于自己的童年的相对来说美好的回忆,因此这段旋律在一个热爱音乐的心中都能使人产生共鸣。即;内在的幼年情感体验与个人的对于音乐本身的理解和自己的阐释。我自己认为这段音乐之所以动听优美是因为其音乐本身的柔和而略带甜美的风格与钢琴本身自己在这乐音中所扮演的重要的角色形成了一个重要的烘托与映衬的侧面效果,很好的给予了音乐本身已跟好的诠释与直接的注解。这与我的理解力是一致的,那就是这音乐是音乐自己思想深处与灵魂最为细微的低语和洞察。是一种不同于贝多芬的力量与施特劳斯对于音乐本身的张力;应该说,莫扎特的音乐中自有一份难得的闲适,安逸与恬淡和良心深处的释然与解放;即;不对任何事物作过多的拘束与被其所束缚。也因此,我能从中感到自由的切实充分的自由的空气。也许正是这种自由的感受,有些孩子气的愉快;似乎在每一个人的耳膜中都能找到适合的印象来填充自己心中只属于自己的关于音乐本身的鲜活而独具一格的极具个人意志观念的形象----对于我来说,是这样生动与富含着一个音乐家本身的情感,体会与深深的伤感;有些许的惆怅,感怀、以及被很多人所遗忘的淡淡童年散落一地的糖果般的逝去的记忆。小心的,一下一下的,在琴键上弹奏出一曲淡淡的,怀念与辛酸。啊。似乎是灵魂本体的声音;啊,原来灵魂,也会这样哭泣,也会这样去追忆。追忆着你早已过往的时间,经历。中间的旋律,似乎是音乐本人用指尖小心而在意的轻触琴键,然后,在另一个和声中又能再次听到音乐家本人的声音;之后的升降音和休止符都处理的华丽而恰到好处,恰如其分;似乎是音乐家本人的莞尔一笑,以及,在每一个装饰音的间隔处都被音乐家本人处理的珠圆玉润的音色似乎包容了一切,涵盖了一切音乐的真谛。降音符号被处理的很有灵性美;仿佛一幅永远不会因而褪色的画卷,在灵动的乐音中似乎同时又增加了一份孩童般的调皮与天使般的天真、无邪。之后钢琴的键盘似乎在诉说着一个很有趣的而又耐人寻味的故事,之后就是开始的对话般的相互问询;乐律此时显得又快又轻松,当我听到这里便能深深体会到音乐家本身的个人情感在里面。轮指的技巧似乎被多次使用,但我个人并不能很确定,但确实很流利,似乎一切都很顺利成章,简直就是自然天成。我个人能感觉音乐本身就是能带给人以美得感受及对于美好生活的光明憧憬和渴望。这就是音乐本身的真诚与作曲家的切身感受不无关联的一个重要原因使然吧?一种能使人的内心深处感到由衷的安逸,平静和赶得到的温暖。并不是莫扎特的所有音乐都是如此的,也许这手艺音乐才是他的音乐中的精神境界的体现与美的较为满意的诠释。钢琴的音色使人听来很是舒服,似乎具有一种沉静的力量,与即使在黑暗的地方上帝的光明也将会照临的憧憬与希望;我想音乐家本人一定倾注了很多的情感与心力进以来用音乐表达和探索自己的思想及音乐本身的特殊意义。说有时忧伤,有是有很快乐;这像不像音乐家本人的当时的心情和情感的最为贴切的描述;因此音乐是一种一听就会完全懂得的语言吧,我想是这样的,因为,每个人自己在内心深处都会完整的一起拿童年时的小小的愉快;如;一块水果糖般的甜蜜,第一次玩捉迷藏的欣喜以及童年的我们过生日时得到礼物时的孩子所特有的惊奇于兴奋。我发现都被音乐整理,之后在整理成乐曲,然后受我们记起那一个个清凉夏日的清凉的又有些忧伤的童趣;音乐本身就是物质与精神生活的一扇窗,一架桥梁;失去这扇窗抑或没有这架桥梁,那么,我请问,我们的生活的到底要被改变成什么模样?原本生活在这物质化城市中的我们是否还能够明白抑或记得自己儿时的听到的童谣抑或妈妈哼唱的,摇篮曲么?但音乐是那样本真的东西,似乎一下就能触及到人的内心最为深邃且最为柔软的地方;而莫扎特的音乐似乎不光可以是我们记得自己是怎样一个人,而且似乎可以使我们能够想起自己的梦想亦追逐的遥远的渺小的希望。因此,莫扎特的音乐能够治愈人们内心中隐痛的伤,他的d大调钢琴协奏曲真的可以使人从内心深出感到安慰,释怀与希望。至少,听过这位伟大音乐家的我是这样认为的。
考试还是作业??
音乐专业的论文题目有很多,下面学术堂整理了二十个好写的论题,供大家参考:1、多媒体技术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应用2、高校音乐专业合唱训练与视唱练耳的关联互动3、公民社会塑造过程中的高校职能研究4、冷爵士的艺术风格研究5、论歌唱中“声”与“情”的关系6、论民族声乐艺术传统的继承与发展7、论声乐学习和演唱中心理调适的作用8、论西方音乐剧的发展脉络9、论中国传统音乐中“和”的审美内涵10、论中国近现代声乐演唱发展的多元化11、论中国艺术歌曲的风格及演唱特点12、浅述抗战时期在重庆创作的音乐13、浅谈“微笑”在声乐学习中的重要作用14、浅谈西方民族音乐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影响15、如何将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教学相互渗透16、如何提高即兴伴奏的能力17、印度宝莱坞电影音乐的特点18、由中国好声音引发的思考19、《试论民歌演唱方法训练与民歌地域风格把握——以陕北民歌为例》20、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暴风雨》第一乐章中减七和弦的使用技法及其审美
1. 试论莫扎特《g 小调弦乐五重奏》第一乐章中对中提琴地位与作用的提升 2. 优雅的男高音——论大提琴在乐队中的作用 3. 大提琴演奏中国民族音乐的几点探索 4. 大提琴演奏发音问题探讨 5. 论二胡演奏的内心感觉与艺术修养的提高 6. 古筝演奏与心理音色 7. 浅谈想像力与心理调控力在小提琴演奏中的作用 8. 长笛演奏的基本技巧分析与实践 9. 关于借鉴西方作品分析法分析传统古琴曲的几点思考 10. 小议视唱练耳在乐器演奏中的重要性 11. 谈儿童学习乐器演奏的意义 12. 探析铜管乐器演奏的音准问题 13. 浅谈中小学铜管乐队的训练 14. 如何组织开展中小学小乐队的活动 15. (某器乐)演奏中的准确读谱与正确理解 16. 论(某器乐)作品的音乐风格与演奏 17. (某器乐)演奏右手技术问题之我见 18. 如何处理好(某器乐)教学中音乐表现与弹奏技术的关系 19. 浅谈(某器乐)考试、比赛前的心理的准备 20. 《二泉映月》的创作分析与演奏实践 21. 中国民族器乐的历史与现状之研究 22. 论杨琴演奏的思维 23. 浅析关于(某器乐)演奏的发音问题 24. 如何演奏好《莫扎特C大调长笛与竖琴协奏曲》K299 25. 小提琴的左手技巧 26. 浅析现代杨琴的演奏技巧及表现力 27. 简述萨克斯的气息 28. 浅谈琵琶演奏与教学心得 29. 论扬琴演奏中手臂运动与力度控制 30. 少年儿童古筝考级教学浅谈 31. 长笛演奏中的呼吸气息运用 32. 浅析二胡曲《洪湖人民的心愿》 33. 女子十二乐坊现象分析 钢琴 1. 怎样提高钢琴伴奏的演奏水平 2. 论钢琴演奏情和理的统一 3. 临场演奏中的心理因素 4. 浅谈钢琴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演奏能力 5. 论钢琴演奏艺术中的想像力 6. 浅谈钢琴演奏的基本技巧 7. 浅谈中国风格钢琴作品的演奏 8. 试论钢琴表演艺术中的共性与个性关系 9. 试论钢琴表演艺术中的二度创作与实践 10. 论钢琴教育的教学原则与方法 11. 论钢琴教师的职业素养 12. 即兴伴奏与音乐表现 13. 论钢琴演奏中音乐表现与弹奏技术的关系 14. 论钢琴踏板的重要性及运用 15. 试论儿童钢琴教学的特殊性 16. 论钢琴教学中弱指的训练 17. 论钢琴演奏中的放松问题 18. 论巴赫钢琴作品的演奏风格 19. 论钢琴的指法艺术 20. 对钢琴演奏心理问题的研究 声乐 1. 当前适应中小学音乐新课程的高师声乐教学改革刍论 2. 民族声乐演唱中字正腔圆探究 3. 舒伯特艺术歌曲的演唱风格 4. 透过声乐套曲《冬之旅》浅谈舒伯特艺术歌曲的演唱 5. 演唱中国作品的发声与吐字 6. 歌唱心理素质在演唱中的影响 7. 花腔技巧在古典歌剧演唱中的运用与表现 8. 论赵元任声乐作品的民族性与演唱表达 9. 浅析黄自艺术歌曲的音乐特征与演唱表达 10. 试论多媒体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11. 释析巴罗克(古典/浪漫)时期声乐作品的风格特征 12. 试论声乐教育的评价体系 13. 怎样运用歌声传达情感 14. 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演唱通俗歌曲 15. 歌唱艺术中的情感体验与表现 16. 论学校声乐人才培养方案如何适应社会要求 17. 中国古代声乐美学发展初探 18. 童声训练的原则与方法 19. 高师音乐专业声乐课改革之我见 20. 声乐教学中应注意民族问题 21. 歌唱心理调控在人声训练中的作用 22. 民族声乐歌唱方法探析 23. 通俗演唱方法探析 舞蹈 1. 浅谈舞蹈教学中表演意识的培养和训练 2. 论舞蹈的教育功能 3. 浅谈音乐与舞蹈的关系 4. 文化对舞者的重要性——浅谈舞蹈理论对舞蹈实践的指导作用 5. 儿童舞蹈教学中的寓教于乐原则 6. 舞蹈对幼儿成长的作用 7. 论舞蹈教育与素质教育 8. 中小学音乐舞蹈教育的现状及创新发展探讨 9. 论普及性舞蹈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10. 论节奏在民间舞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11. 加强高师民间舞教学中“民俗”的渗透 12. 论中小学舞蹈教育 13. 浅谈中小学舞蹈课程设置 14. 浅谈幼儿师范学校的舞蹈教学 15. 谈儿童舞蹈教学的制作 16. 浅谈中国民间舞的表演 17. “鼓”在民间舞中的运用和发展 18. “道具”在中国民间舞教学与创作中的运用和发展 19. 论舞蹈作品与社会生活 20. 浅谈舞蹈表演形式的创新 21. 浅析现代舞动作的发展 22. 浅谈中国古典舞对戏曲舞蹈的借鉴 23. 新时期大学生校园舞蹈教育的思考 24. 浅谈中等师范学校的民间舞教学 25. 浅谈地域文化对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影响 音乐教育 1.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的高师音乐教育 2. 从普通高校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现状所引发的思考 3. 浅议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4. 音乐素质的培养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作用 5. 二十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研究 6. 音乐新课程标准下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 7. 合唱在中小学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8. 论音乐教师钢琴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 9. 论中学音乐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10. 美育与音乐教育 11. 试论童声合唱的训练方法 12. 音乐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方法研究 13. 中小学音乐教育与合唱活动 14.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如何体现师范性的要求 作品分析 1. 析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唐·吉诃德》中的引子的主题内涵 2. 浅析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奏鸣曲——Scherzo》的写作特征 3. 浅析莫扎特钢琴作品的和声曲式结构特征 4. 现代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因素 5. 对某某作曲技法的分析 6. 简述车尔尼练习曲 7. 论肖邦夜曲 8. 肖邦第一叙事曲解析 其他 1. 关于现代大众审美的思考 2. 浅论音乐音调与基本情绪运动状态的关系 3. 胶片上流淌着的音乐篇章——有关电影音乐的综述 4. “文化融合”视野下的探戈音乐 5. 17世纪古式风格与新式风格 6. 试论前古典时期的情感风格对古典主义音乐的影响
如果同学想让自己的论文题目变得更加新颖,可以试着将两个主题结合在一起。例如:
1、人的身心不断受到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声音就是其中之一。如果你想让自己的论文与生物学或心理学有关,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探索音乐:
2、从人类文明的早期开始,音乐文化就是其发展不可替代的一个方面。如果你对音乐史或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感兴趣,可以研究:
3、技术对音乐创作、发展和传播的贡献。如果技术是你感兴趣的领域,可以选择下列主题:
如何发给你?
先给你一些做参考莫扎特:G大调长笛协奏曲第1号 莫扎特的G大调长笛协奏曲和他的大多数作品一样,是为特定的使用目的而写的,这次干脆就是为了挣钱,为了筹措从萨尔茨堡到巴黎的一次昂贵的长途职业旅行所急需的款项。1777年10月底,莫扎特和母亲已远游至曼海姆,那里有著名的乐队和歌剧院。曼海姆的宫廷对这位二十一岁的天才并不太感兴趣。最后,一位业余长笛家德.让--一个在曼海姆的荷兰人--前来约请莫扎特创作一些简易的长笛协奏曲和长笛四重奏 长笛作为独奏乐器,莫扎特并不喜欢,所以尽管手头拮据,还是迟迟不写。荷兰人于1778年2月底离去时,订货还远没完工,莫扎特的收费只好减半。但是,尽管他不喜欢这一乐器,但一动笔就不可能无动于衷。荷兰人收到的一首G大调协奏曲远远超出了他原先期望的业余水平,并且成为此后二百年来长笛演奏家和听众的艺术享受 第一乐章:庄严的快板,G大调,4/4拍子,奏鸣曲式 在长笛独奏前,我们听到乐队呈示几个主要主题,第一个是最重要的。显然,这就是莫扎特在选用"庄严"来说明速度时心目中的主题。整首协奏曲虽然轻盈优美,开始主题却有某种程度的洛可可的庄严宏伟。独奏长笛接下去演奏时,不满足于单纯按照惯例换个调来呼应那些乐队主题,而且按照典型的莫扎特的路子,穿过关系调e小调领域,用一个似怨似慕、似泣似诉的短句来丰富这一乐章。这一短句迄今犹为长笛专有的主题瑰宝。 呈示部一个跳跃的小小的终止音型结束,这个音型毫无显眼夺目之处,直到莫扎特的想象力扑了过去,把它改变成一长段展开部(01段03分40秒),五彩缤纷,绚丽多姿。几个基本主题的再现由独奏与乐队共同演奏,直到华彩段,这时莫扎特听任独奏者自由炫技。 第二乐章:不太慢的柔板,D大调,4/4拍子,奏鸣曲式 如歌的慢板乐章为全曲之冠,有浪漫派的惆怅之感,带有加弱音器的弦乐的夜曲色彩。一个肃穆的空八度动机式音型引入主旋律,先由单簧管唱出,然后是长笛在呢喃的小提琴上独奏。 对比的第二主题(02段03分35秒)是一个具有思慕之情的上行旋律,令人联想起格鲁克的巴黎歌剧《奥菲欧与尤丽狄茜》极乐世界一场中著名的长笛独奏。这一乐章充分发展了交响奏鸣曲式,结束前有一段自由的华彩。 第三乐章:回旋曲,小步舞曲速度,G大调,3/4拍子,回旋曲 这个精美的洛可可风味的末乐章采用法国回旋曲式,基本主题第一次都出现在独奏乐器上,这一主题回复三次,每次都略事装饰。各插段都是以晶光璀璨的炫技开始,然后在音乐内容上越来越丰富,中间一个插段按法国习惯主要采用小调,最后一个插段结束在自由华彩上。接着,转入回旋曲基本主题的最后一次回复,最后几个小节似乎在温柔地抚爱。莫扎特:D大调长笛协奏曲第2号 这首可爱的乐曲似乎特别适合长笛,中间乐章颇有诗意,第三乐章充满火花。然而,最近学者发现这首协奏曲原先是为双簧管写的。莫扎特创作此曲时二十一岁,是为意大利双簧管演奏家裘塞皮.费连迪写的,此人从1777年4月起为萨尔茨堡大主教服务。我们不知道莫扎特写完总谱的确切时间,但显然是在这一年秋天前往巴黎以前。 莫扎特把这首双簧管协奏曲带在身边。去巴黎途中最重要的一站是曼海姆,著名的曼海姆乐队是当年技艺最为精湛、影响深远的乐队。队员中有不少著名大师,其中有些还是有影响的作曲家。曼海姆乐队的首席双簧管弗里德里希.拉姆几度演出了莫扎特的协奏曲,屡获热烈喝彩。 莫扎特在曼海姆乐队队员中还有一位朋友--长笛家温德林。通过温德林,他从一个荷兰的业余长笛演奏家德.让那里得到了一笔报酬优厚的订货。他交出两部协奏曲和三首长笛四重奏,到手九十六个盾。两部协奏曲中,第一部是新创作,第二部从他为费连迪写的双簧管协奏曲改编而成,原来是C大调,长笛吹奏时移至D大调。 作品分析 第一乐章:开朗的快板,D大调,4/4拍子,奏鸣曲式 第一个乐章在当时听起来一定特别别致,轮廓分明的小音型、烂漫的节奏、洋溢着古典主义风格的意大利席歌剧轻松活泼的气息。切分的正主题在开始几小节由乐队奏出,立即继以歌唱性较强的对比旋律,由第一小提琴奏出。独奏长笛的进入十分辉煌,是一个急剧上升的音阶和一个长久持续的高音,乐队在其下面再次宣布乐章的正主题。长笛继续吹奏辉煌的经过句,转入旋律优美的第二主题(04段01分33秒)。 在莫扎特的后期作品中变得如此重要的,中间的"展开段",这里不过是连接乐章前后两半的一个灵巧的过渡。基本主题素材的再现十分正规,用一个华彩段和华丽的乐队全奏完美地收尾。 第二乐章:不太慢的行板,G大调,3/4拍子 慢乐章充分发挥了长笛的歌唱能力,特别是在乐队的副旋律上持续吹奏长音。莫扎特小心地使用他所熟悉的倚音,给这支歌增添了几分富有诗意的哀愁。 第三乐章:快板,D大调,2/4拍子,回旋曲式 末乐章是一首步态轻盈的回旋曲。它所根据的主题,莫扎特歌剧的爱好者一定会认出,是《后宫诱逃》中最明媚的灵感的源泉。那就是歌剧中勃隆德的热情洋溢的歌《何等幸福,何等快乐》。她在这首歌中盼望她所热恋的佩德里洛来救她出宫。这个选句由长笛的仙乐般的音色吹出后,立即由乐队接下去。 独奏长笛吹奏的第一个插段,好象是最初的选句的再现,但很快就用琶音和音阶向其他方面岔开去。乐队间断地加入,但在长笛尚未到达高潮性的华彩段之前,乐队早以成为它的快乐而听话的奴仆,乖乖地退居幕后,这主要是为了同迷人的独奏声部的感情相呼应而插入。
谈谈莫扎特声乐艺术作品研究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谈谈莫扎特声乐艺术作品研究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紫罗兰》中表现了诗情画意的情感这首作品是莫扎特在1785年6月8日创作的,其中充满了浪漫主义气息,成为了当时艺术歌曲题材中的典范,为后来的的舒伯特、勃拉姆等人的音乐艺术创作奠定了德奥艺术歌曲的基础。
【摘要】 莫扎特是十八世纪欧洲古典音乐的大师,在他的一生中创作了三十六首艺术类的歌曲,并在其音乐中融和了德奥艺术歌曲风格和浪漫主义情结。赋予了音乐更多超凡脱俗的感染力和生命力,是首个开创德奥歌曲创作的作曲家。本文通过对莫扎特的声乐艺术作品的分析研究莫扎特音乐中“声”和“情”的融合。
【关键词】莫扎特;声乐艺术作品;“声”与“情”;融合
莫扎特的作品在众多的音乐大家中并不算多,但是这些作品的风格多种多样,旋律普遍比较优美,且具有严谨的结构,其中很多经典歌曲在艺术歌曲历史的长河中有着极其重要的艺术地位和价值。在这些作品中有着独特鲜明的音乐形象和简单质朴的音乐语汇,创作手法十分的细腻。在音乐中实现了对感情的融合。摸扎特的作品在不同的作品中利用音符和节奏的变化表现了音乐的不同情感,下面笔者就不同音乐风格中蕴含的情感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温和的情感情感和意大利音乐艺术的融合
在莫扎特《亲切的平静》中主要通过意大利文写成具有可可风格的精致、典雅的特征,歌词只有四句,内容主要主要表达了对人内心的和平和爱的赞美。在作品中莫扎特将其进行多次反复,其中的情感十分真挚,使人充分感受到和谐之美,同时具有均衡的美感。借助小广板的速度,整部作品的旋律十分流畅、优美,情感十分真挚,给人一种对和谐、光明和美好生活印象。这首歌由于自身古典和气派和优雅从容的风格,经常被女性歌者所喜爱,在音乐会上经常会选择这首曲子。
二、音乐中的咏叹
在摸扎特的《见异思迁的鸟》和《我走进树林》,是其在22岁时为当时的歌唱家奥古斯塔创作创作的,此时他正在Manheim逗留,以上两首音乐均有着当时十分流行的巴黎咏叹调风味。前者主要是通谱歌,歌曲中的旋律和织体比较简单,像宣述调,钢琴在伴奏中大量运用倚音,音乐风格十分活泼优雅。后面一首《我走进树林》中充满了戏剧性,音乐的节奏变化十分快,这个歌曲在莫扎特的创作中特别像充满着悲剧色彩的咏叹调。
最需要提的是莫扎特的《当露易泽焚烧她的负心情人的情书时》,虽然有着很长的歌名,但它在莫扎特所创作的歌曲中是特别的。该曲是莫扎特在1787年于维也纳创作的,整部曲子是在短短的二十个小结中完成的,其中充分展示了戏剧性和悲剧气氛,乐曲讲述的是一位露易泽的女孩烧毁了她不忠的爱人寄来所有信件的故事。歌声中宣泄女孩内心的痛苦,有时也会有优美的咏叹。在钢琴的伴奏中感情表达十分丰富,音乐形式变化多种多样,感情强而有力,充分表现主人公内心情绪的起伏。在激荡的音乐中我们仿佛可以看到逐渐化为灰烬的信件和熊熊燃烧的火焰。这首曲子展示了莫扎特的抒情和戏剧才华,作曲家本身不幸人生好像就浓缩在了着短短的一首歌曲中一样。
三、音乐中的诗情画意
《紫罗兰》中表现了诗情画意的情感这首作品是莫扎特在1785年6月8日创作的,其中充满了浪漫主义气息,在那个时代被认为是诗和音乐的完美融合。很多音乐学者都认为这首歌在德国的歌曲艺术发展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这首歌中钢琴伴奏是音乐史上,首次脱离了歌唱的旋律,保持了独立性角色,似乎是作家在缓缓的叙述着心声。这首曲子主要来自《爱尔文和艾尔米蕾》诗篇,其中主要利用拟人化的手法表达作者所向往的谦仰和纯真的爱情。莫扎特在创作中并没有进行传统的分节歌处理方式,而是逐段写成了一首含蓄并优雅的通谱歌,在描述中蕴含着深情,描述了对紫罗兰的美好向往,并哀叹其不幸的遭遇。整部音乐像是在哭泣一般,形象逼真,成为了当时艺术歌曲题材中的典范,为后来的的舒伯特、勃拉姆等人的音乐艺术创作奠定了德奥艺术歌曲的基础。
四、天真的童趣和音乐
1791年莫扎特在即将辞世前创作了三首充满童趣、天真优美的儿歌《初春》、《渴望春天》和《游戏》,有的人猜测这是莫扎特专门为自己的孩子所作的。歌曲中都使用了分节歌形式,结构简短,旋律和节奏很质朴,但是音乐的语言听起来十分美好生动、优美,充满了天真和童趣。明快欢乐的歌曲,令人难以想象此时的莫扎特正处于贫病交加、生活悲惨的处境。他特曾经说过:即便是我的舌头已经品尝到了死亡的味道,但是我仍旧会保持着乐观的创作心态。事实也正是如此,在他的三篇创作中为人们展示的是一个纯净、光明、充满乐观主义精神的世界,使得人们对生活充满了信息和希望。
五、音乐中的风趣幽默
在莫扎特的作品中还利用音乐表达了风趣幽默的情感,例如《警告》和《老妇人》。这些不仅是为男低音写的交响乐伴奏,同时也是未完成的喜剧歌剧的插曲。其中将糖果比作少女,警告天下的父亲要像珍藏糖果一样将自己的女儿保护起来。音乐内容显示十分幽默。映射了当时社会风尚的败坏,在音型中具有鲜明的的民间特色,朴实自然,平易流畅,显示了莫扎特风趣幽默的一面。在《老妇人》作品中,描写的是一位妇人对年轻人进行了品评,在表情一栏中莫扎特特别标注了要“带有一定的鼻音”,这对歌者提出了不同寻常的要求。凸显了作家细致的观察力和对人物的特点的准确把握。在声乐旋律中使用了一字一音和局部的颤音,形象的的模仿了老妇人说话的特征,具有鲜明的形象特征。
六、小结
本文在结合莫扎特具体作品的基础上介绍了不同音乐中的利用的音来表现的情,两者之间实现了很好的融合,达到了良好的音乐效果,创造了莫扎特独特的艺术品位和魅力。
参考文献
[1]王玮涵.莫扎特艺术歌曲风格特征及声乐语言探微——以作品《亲切的平静》为例[J].金田,2014,04期(04).
[2]张天慧,李巧伟.莫扎特艺术歌曲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价值[J].人间,2015,(13):100-100.
[3]李翔.莫扎特歌剧、艺术作品用于声乐教学之探究——以《鞭打我吧》《阿里路亚》为例[J].大家,2011,(02):7-9.
拓展:莫扎特钢琴作品的风格
莫扎特的钢琴音乐以优美、流畅、明朗、乐观为主要特征。莫扎特创造性继承、发展了阿尔贝梯低音写作手法,增强了低音的旋律性,既吸取了法国库泊兰古钢琴音乐中装饰音的曲雅趣味,又大大地改变了装饰音的形式,使装饰音不再仅仅装饰作用使之为旋律的组成部分。这种新的钢琴语汇创造,不仅形成了莫扎特钢琴音乐所特有的纤巧、优雅的风格,而且对19世纪波兰钢琴家肖邦也有很大影响。
沃尔夫冈·阿玛德乌斯·莫扎特(1756~1791),奥地利作曲家,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第2位大师。莫扎特的钢琴音乐是他创作中重要领域,主要钢琴作品,有20多部钢琴协奏曲,钢琴奏鸣曲20首,还有变奏曲、回旋曲和幻想曲等。
莫扎特的钢琴音乐以优美、流畅、明朗、乐观为主要特征。莫扎特在歌剧中表现的非凡旋律天才,也充分显示在钢琴音乐中,如钢琴乐曲中不仅慢板主题气息、宽广、悠扬、婉转,恰似歌剧中的咏叹调,甚至那些轻捷绮丽的华彩经过句,也都是发自心底的歌唱。莫扎特钢琴演奏风格,以典雅,精致,纤巧,细腻而着称于世。莫扎特创造性继承、发展了阿尔贝梯低音写作手法,增强了低音的旋律性,既吸取了法国库泊兰古钢琴音乐中装饰音的曲雅趣味,又大大地改变了装饰音的形式,使装饰音不再仅仅装饰作用使之为旋律的组成部分。这种新的钢琴语汇创造,不仅形成了莫扎特钢琴音乐所特有的纤巧、优雅的风格,而且对19世纪波兰钢琴家肖邦也有很大影响。
《第十一钢琴奏鸣化曲》创作于1778年。1772年莫扎特结束旅行演出后,回到家乡萨尔斯堡任当地大主教宫廷乐长,为了摆脱大主教专横、粗暴、野蛮的压制,希望到别的宫廷谋求职位,于1778年随母亲再度赴巴黎旅行演奏,可是这位当年红极一时的“神童”,如今在巴黎上层社会却受到冷遇,谋求职位落空了,母亲在巴黎又去世了,尽管遭到这种种不幸,但他仍写下了5首优秀巴黎钢琴奏鸣曲,这些乐曲情感内容深刻,大都乐观、明朗,带有一种启蒙时期特有的自信和乐观,然而乐曲中却不时流露出悲哀的阴影笼罩着。这5首钢琴奏鸣曲也标志着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创作的完全成熟。
《A大调 钢琴奏鸣曲》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首乐曲,而上述莫扎特钢琴音乐创作手法及其特征,也充分体现在这首奏鸣曲中。《第十一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是由“主题和6个变奏曲目组成的变奏套曲”。
主题:带有再现二部曲式主题的体裁风格,近似意大利西西里舞曲民谣特性,旋律朴实,明朗富有歌唱性。在性格更为内在而抒情,音乐的安详情绪接近了莫扎特的精神,而表现出温暖情感的深度是空前的。主题优美的行板,6/8节拍,A大调,附点的节奏,音乐时值基本上一拍一音,旋律有意简化,同音反复也为后面变奏留有余地。在主题的4个乐句中,前半段为8小节,后半段为10小节:每句前半旋律流畅抒情,每句后半音响加厚是和弦式陈述。
而每乐句开始都以西西里舞曲特性节奏开始。主题的呈示部分与再现部分是歌唱性,中间部分主要是舞蹈性。整个主题是歌唱性与舞蹈性相互渗透各有侧重。从总的来看“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不能同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抗衡,尤其不能同悲枪,月光,热情比肩。但是在今天世界成千上万架钢琴,莫扎特和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乐谱,永远是放在一起的,肯定还要继续到下个世纪,只要人还是人,保有基本的人性……”莫扎特和贝多芬的曲子总是互补的,就像大阳和月亮、树林和飞鸟、天空和大海、永远是互补的那样。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哪里摆着钢琴,哪里就一定有两位作家的钢琴奏鸣曲乐谱放在琴上,这叫做不朽。
演奏他的作品必须把握既含蓄、典雅,又玲珑剔透的音乐风格。具体地说,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旋律性极强。
莫扎特的作品主旋律往往是简单而极富歌唱性的。弹奏时,应清晰突出,不能草草了事,每一个音符都必须弹得透而不燥,实而不硬,富有一定的韵味。
2.要弹出晶莹透亮的音乐。
在指触上要以non Legato为主,用指尖触键,快速而不生硬,奏出均匀清晰的音粒。
3.注重乐句的处理,强弱的对比。 莫扎特的作品很少有大起大落的强弱对比,却差不多每一句都有渐强渐弱的曲线。其作品中很少出现f -PPP的强烈变化,但乐句与乐句之间却经常出现前后照应,强弱对比。有如对话一般,一问一答,错落有致。有时,短短的两个乐句,要弹好都并不容易。
首先,每个乐句本身必须要有渐强渐弱的曲线。其次,句与句之间,必须形成强弱对比。如第一乐句可以演奏得稍微弱一点儿,像是在提出间题。
第二乐句,可以演奏得较第一乐句稍强,以达到回答问题的效果。当然,还有其它的处理方法,但都必须有所变化,形成前后力度和强弱的对比。
4.重视谱面上的所有标记。
弹奏莫扎特的作品不允许演奏者有太多的自由处理,而应较严格的按照谱面上的所有标记及提示进行演奏。如跳音、连音、休止等。这样,才能较准确的表达作者的意图。
5.正确地使用右踏板。
一直以来,弹奏莫扎特的作品是否应该使用右踏板,始终有着争议。我认为应当使用,但要少而精炼,决不能因为使用了右踏板而使织体清晰度,句法和奏法变得含糊不清。应尽量让人察觉不到,只是为了音色使一个难以应付的连奏变得更为容易而短时间地使用。恩格尔曾写过“哲学和美学文献中的莫扎特”,里面大量列举了欧洲哲学家和文学家,是怎样崇拜莫扎特的,其中说:“两百年过去了,作为欧洲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莫扎特音乐不仅活着,而且还成为欧洲时代最强音之一。
谁能想象要是没有了莫扎特音乐,欧洲精神会成什么样子呢?世界难免会觉得单调和寂寞。”正如德国作家司汤达所说:“被莫扎特音乐迷住的人,将无法从其他音乐家的作品中得到满足。”
总之,要演奏和欣赏莫扎特的作品,须在正确理解,恰当地把握之后,才能使它们的美充分显现出来。莫扎特是个天生的音乐家,他所创作出来的音乐是来自天堂的音乐。物质生活的痛苦,全然不能影响其精神。尽管生活极端悲惨,他的作品却全无半点阴暗的气味。都像阳春一般流露着温暖的光,充满了生命力。如果说贝多芬是通过音乐表现其复杂的精神生活,是人生的艺术的话,那么莫扎特则是音乐通过了莫扎特表现其美是艺术的艺术。
莫扎特简介
莫扎特全名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出生在奥地利萨尔斯堡的一个宫廷乐师之家,1791年12月5日卒于维也纳,终年36岁。莫扎特从小就显露出极高的音乐天赋,他4岁跟随父亲学习钢琴,5岁开始作曲,6岁时和姐姐在父亲的带领下到慕尼黑、维也纳、巴黎、米兰、普雷斯堡等很多地方作了一次试验性的巡回演出,这次演出让莫扎特名声大噪,甚至被请进维也纳的`皇宫,为皇帝做表演。这位音乐神童有着惊人的的创作速度,和辉煌的艺术成就,称他是天才一点也不为过。在短暂的生命历程中,他创作了二十多部歌剧,四十多首交响曲,五十余首协奏曲,二十七首弦乐四重奏等等,共计六百二十二首作品。莫扎特的音乐节奏清晰明快,旋律悦耳动听,很多伟人和科学家终生都非常喜爱他的音乐。歌剧是莫扎特创作的主流,他与格鲁克、瓦格纳和威尔第一起被称作是欧洲歌剧史上四大巨子。莫扎特的歌剧作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时代性和社会性。
拓展:声乐艺术演唱风格
声乐艺术是音乐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世界各族人民经过时间的积淀、历史的洗礼,在实践中发展而来的,是人类文明艺术创造的结晶。它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永远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跨越性的贡献。
一、声乐艺术演唱风格概述
声乐艺术,简单来说就是人们通过科学的练习方法,获得美妙的声音运用技巧,并且能够巧妙地运用歌声来表达音乐艺术作品中传递的思想感情。演唱风格描述的是音乐作品体现的主要的思想特点和艺术特征。从音乐创作的视角来看,风格指的是艺术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独特性。关于声乐艺术演唱风格的分类,社会上比较普遍的分法是:通俗唱法、美声唱法、民族唱法。
二、声乐艺术演唱风格的特征
(一)通俗唱法的特征
通俗唱法是当今世界艺术发展的潮流,也是音乐艺术发展的产物。它不仅体现了声乐的流派、艺术发展状态,也反映了人民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现象。它简洁易懂、方便学习、便于表演的娱乐方式,深受大众的喜爱。它的传播速度快、演奏氛围轻松和谐、演奏方式广泛以及较为直接地表达创作者的情感等特点,使得它迅速拥有了一大批忠实的青睐者。
(二)美声唱法的特征
美声唱法即美妙地歌唱。在一个多世纪前,这种起源于17世纪意大利的演唱风格传入中国。它旋律优美、音色嘹亮、发音自如,极大地推进了中国音乐艺术的步伐。
(三)民族唱法的特征
民族唱法由我国民歌发展而来,是一种极具民族烙印和群众基础的中国传统演唱形式。它是中国人民在大自然中辛勤劳作的时候创作出来的,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它广阔、雄壮、细腻、深邃的特点,展现了中华民族音乐艺术的精、气、神。
三、对声乐艺术演唱风格的思考
(一)对待这三种声乐艺术演唱风格的态度
对于这三种声乐艺术演唱风格,我们不能凭主观臆测去评价它们的好坏与否。造诣高深的通俗作品,在唱法上也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它们能准确地借用歌曲抒发心中的情感,拥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我们要用批判的眼光、扬弃的精神去看待这三种演唱风格,撷取其的精华,丢弃其糟粕。
(二)声乐艺术演唱风格的多元化
由于社会的进步,声乐艺术的演唱风格越来越多元化。声乐艺术不会仅仅囿于一种演唱风格,创作者们将会发挥他们无穷无尽的创造力和才华,让声乐艺术演唱风格更加具有艺术的高度。只有三种声乐艺术演唱风格不断地融合、不断地加入新鲜的演唱方式,才能创造出更加美妙、空灵、多元化的声乐艺术。
(三)随着时代步伐的加快,声乐艺术演唱风格展现出新的趋势
由于时代的发展,区域间、民族间文化艺术交流沟通的机会增多,同一个世界、同一种音符的音乐大同思想,将会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我们的思维和眼界将得到极大的开阔,声乐艺术将展现出新的生命力和朝气。如今,无论是美声唱法、民族唱法还是通俗唱法,都是声乐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但声乐艺术并不能拘泥于唱法,甚至可以忽略唱法,只要是科学地、自然地、优美地、舒畅地表达真实情感,都极有可能成为声乐艺术演唱风格的新趋势。
(四)跨界演唱风格独具魅力
跨界演唱风格拥有极强的融合性,将上述三种演唱风格以及原生态演唱风格巧妙地结合起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独特的演唱风格,极具艺术感染力。值得一提的是,这种风格并不是为了演唱方法而存在,而是强调情感的表达与传递,丰富了声乐艺术的多元化发展,进一步扩大了音乐市场的发展空间,值得读者深究。
四、总结
总之,任何一种声乐作品、演唱形式,都具有其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它们见证了人类文明历史的发展,体现了人类的聪明才智。我们应该怀着包容、尊重、敬仰的态度去看待它们,主动担当起传承历史的责任和使命。
拓展:声乐艺术的美学构建
一、声乐的审美概述
(一)旋律美是音乐作品的灵魂。
对歌曲创作而言,也毫不例外。作为音乐与语言结合的综合形式,音乐是其语言体系建构的核心。声乐美的魅力,主要取决于曲作的旋律美。曲调的整体构成,又包括旋律、节奏及和声等。其中,旋律音调是基础,声乐的普及与推广也主要依靠旋律音调的琅琅上口和情感风格的易感明快。音调美首先应该与歌词所提供的情感或情绪特征相适应,或是热情欢快,或是庄严雄伟,或是哀婉伤感,或是悲痛欲绝等等,都要在深入挖掘词意的同时掌握住情感的基调这一总的趋势。
(二)歌曲的分类。
歌曲有多种形式,从旋律、和声及节奏在歌曲创作中的地位和重要性这一角度也可尝试对歌曲进行划分。譬如传统歌曲旋律特别强调“人声性”,其情感内涵是建立在古典之雅致基础上的;多声部作品就特别讲究和声的编织与协调,具有“原生性”和“学院性”倾向;至于节奏,在非洲等原生住民的音乐中或现代流行音乐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声乐演唱的音质美,是声腔美的造型基础。
音质本身既是声音质感的外在标准,也是歌唱发声效果的显现,它是建立在一定的技术与方法基础上的。而对技术与方法的欣赏,也是声乐美的重要原因之一。对高音崇拜,在歌剧上曾经一度泛滥就是很好的注脚。现在的流行音乐的包装或明星效应,在很大的程度上也是建立在歌手独特的声腔基础之上的。这类事例可谓不胜枚举。
(四)声乐声腔的字音美,字音美也是声腔美的重要构成。就中国声乐艺术而言,依字行腔的声音造型方法,就包含了全部字音美的方法与技术总和。即使是西方声乐艺术,对字音美的追求也是一个优秀的歌唱家必须去努力的。以尼科莱盖达为例,“盖达不仅曲目广泛,他的发音准确也是非常引人注目总的说来,优美的嗓音、清晰的发音、无可挑剔的技巧是盖达的特点。”清晰的吐字构成了歌唱家们完美声线的基础,譬如吉利、斯基帕、比约林等盖达崇拜的歌唱家都显示了这方面的优点和长处。字音美是“字正腔圆”整体艺术效果的基础。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掌握与处理字的轻重强弱、高低抑扬、快慢疾徐、顿挫连断等语气、语势,往往也构成歌唱家润腔的依据。
二、多元化的歌唱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对后续的行为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所以要想形成多元化的演唱风格,就必须以多元化的演唱理念作为前提。民族声乐作为我国传统的声乐艺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然形成了一定的审美标准和习惯。演唱者一方面要通过刻苦的训练和丰富的实践达到这个标准和习惯;另一方面则要认识到这个习惯和标准既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不能突破的。每位演唱者都可以进行个性化的尝试和探索,也只有大胆的创新,才能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
反之,如果仅是一味的模仿,即便是模仿得再像,也会始终处于别人的阴影之下,没有个人风格,难以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比如在演唱技术方面,之前的众多演唱者都对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进行了有机融合,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演唱者则完全可以进行更多唱法的融合,只要是科学的、优秀的,就都可以为我所用。只有树立起一种开放的、探索的演唱观,才能为走出单一化误区、形成多元化演唱风格打下坚实的基础。综上所述,我们从两个方面概括了声乐艺术美的总体构成,表明构成美的因素的具体特征和相互之间的融合关系。我们认为声乐的审美特征,一方面蕴涵在歌唱之中,“声乐性”的多寡强弱是其标尺,声与情是其核心;另一方面是由声乐的客观因素体现的,词与曲的格调韵味起着风向标的作用。
莫扎特的绝笔——《安魂曲》
1791年,天才的莫扎特正忙于那部举世闻名的歌剧《魔笛》时,有一天忽然来了一位身材高大、脸色阴沉、着灰色衣服的陌生男人,与莫扎特订约,要求他写一首《安魂曲》(又译《追思曲》)。莫扎特在很长时间内并不知道这位要他作曲的不速之客是谁,直到后来才知道是大名鼎鼎的瓦尔塞克伯爵。这位伯爵要求莫扎特把曲子写好后以他的名义发。莫札特始终不理解伯爵让他写《安魂曲》的原因。在苦思焦虑地创作《安魂曲》中他感到这个神秘的使命是一种不祥之兆,误认为这是死神命令他给自己写《安魂曲》。为此他的爱妻康斯坦兹一再向他解释,但心力交瘁的莫扎特已神志不清、精神恍惚了。有一次,他突然谈论起死亡来,含着眼泪说:“我感到自己已经不久于人世;我深信有人在毒害我。我不能摆脱这个想法。”(后来长期流传着一种传说:同时代的意大利作曲萨利埃里因为妒忌莫扎特的天才而毒死了他。)艰苦的创作使莫扎特的身体更加衰落下去,终因力不能支而卧床不起,但他坚持在床上顽强地写。十二月四日,他写完了《安魂曲》的第七曲《热泪盈眶》并试唱女低音声部,看望他的人们唱合唱的其它声部。这是《安魂曲》中最哀感动人的一段,表现了对人类苦难的深厚同情。莫扎特悲痛欲绝、失声痛哭。在这生命的最后一天里,《安魂曲》始终占据了他的心。当夜,年仅三十五岁的莫扎特结束了短暂而辉煌的艺术生涯,溘然辞世。《安魂曲》未完成部分,由他的朋友舒斯迈尔续成。
莫扎特死后被葬在穷人的墓地。送葬的那天正逢鹅毛大雪,参加葬礼的人们没有到达公墓便已走光。以致莫扎特的妻子前去追悼时,已不知莫扎特埋葬在何外。
莫扎特短暂一生为人类的艺术宝库留下大量珍贵的传世之宝,他的作品多达六百余部,其中包括二十余部歌剧、四十九部交响曲,和大量的协奏曲、奏鸣曲和室内乐。他的作品轻松愉快、活泼明朗、优美典雅、绚烂多彩,与他本人哀愁、伤感、贫困的一生形成鲜明对照。
少年时超常的训练、演出,毕生不知疲倦的艰苦创作和生活中不可想象的艰辛与靡难,是莫扎特过早离开人世的原因。
安魂曲,又作安魂弥撒,追思曲,慰灵曲,是一种特殊弥撒(requiemmass),用于基督教悼念死者仪式中演唱的合唱套曲。安魂曲有很多音乐家都创作过,但以莫扎特的K626号作品《安魂曲》最为著名。此此,“安魂曲”被广泛用于各种作品的名称,有《安魂曲》同名游戏、同名电影等。安魂曲简介安魂曲又被称作“追思曲”、“慰灵曲”,它是一种特殊弥撒曲——安魂弥撒曲(requiem mass),是用于罗马天主教悼念死者的祭奠仪式中演唱的合唱套曲,安魂曲的唱词与普通弥撒基本相同,只是删除了普通弥撒曲中情绪欢快的“荣耀经”和“信经”,代之以“愤怒之日”(dies irae,拉丁)、“永恒的光辉”(lux aeterna,拉丁)等曲。之所以称为安魂曲,是因为唱词首句以“Requiem aeternam”开头(第一句是“主啊,请赐予他们永恒的安息”),安魂曲这个名词在音乐上接受的人比较多,而教会一般将其翻译为追思曲。早期,象拉索、帕莱斯特里纳、维多利亚等都写过安魂曲,比如,帕莱斯特里亚在1591年创作的《死者弥撒》(Missa pro Defunctis),其实就是安魂曲。1605年,当维多利亚担任马德里德斯卡尔扎雷亚修道院管风琴师、唱诗班指挥的时候,他创作了一部原先被命名为《悼亡仪式》(Officium defunctorum)的安魂曲,虽然形式上与现在的安魂曲相比有些出入,但庄严的音乐却令人肃然起敬,这些都是文艺复兴时代著名的安魂曲作品。许茨、巴赫、海顿等因为并非天主教徒,因此鲜有创作安魂曲。在19世纪初最出名的安魂曲就要算是莫扎特的那部了,莫扎特的K626号作品就是一部著名的安魂曲。近现代的安魂曲不论在题材内容、文字形式还是戏剧性手法方面,常常超越宗教的范围,并由大型管弦乐队伴奏,例如布里顿所作的《战争安魂曲》(1961)。
三篇,稍微空开了点音乐家莫扎特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出生在萨尔茨堡市中心。一七六二年,年仅六岁的“神童”就被带进维也纳的美泉宫,为玛丽亚·特蕾西亚女皇演奏钢琴。莫扎特小小的年纪,就随父亲跑遍了欧洲。后来莫扎特就在萨尔茨堡主教的手下担任乐师,期间他多次造访意大利。意大利之行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七八一年,莫扎特和主教决裂,只身来到维也纳,开始了自由艺术家的生活。莫扎特在他短短的一生中留下了数百部作品,其中有四十一部交响曲、《费加罗的婚礼》、《魔笛》等脍炙人口的歌剧和众多的小夜曲、室内乐曲、教堂乐曲、钢琴和小提琴协奏曲。莫扎特在维也纳的生活充满了矛盾,一面是辉煌的成就,另一面是失望和潦倒。一七九一年,莫扎特猝然病死,生前还留下了一部为一位不知其名的人定作的安魂曲。他的尸体被掩埋在圣马克斯墓地的一个不知名的墓穴之中。充满神密的传奇,使这位天才艺术家的故事更加吸引人。除了幼年莫扎特居住的萨尔茨堡粮食胡同如今被完好保存之外,维也纳人还把他创作《费加罗婚礼》的故居称之为费加罗楼房,为前来造访的崇拜者展现一幕幕一代乐圣莫扎特的生活。造访音乐家莫扎特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的童年和青年生活是在萨尔茨堡度过的,因此萨尔茨堡保留了莫扎特的出生地和故居,并且为莫扎特修建了莫扎特雕像,萨尔茨堡的音乐学阂彩且哉馕灰衾执笫Φ拿�泼��摹G胂昙���谋さ慕樯堋D��厍ň游�材芍�螅�苍�啻胃�还�≈贰F渲凶钗���氖欠鸭勇蘼シ俊T谡庾�湫偷奈�材衫鲜?楼房里,莫扎特和他的妻儿渡过了一生中最愉快的时光(一七八四年至一七八七年)。在这里,他创作了《费加罗的婚礼》,在这里他曾教授过年轻的贝多芬,在这里他被授予皇家室内乐作曲家的称号。地址:Mozart-Gedenkst te, Figaro-Haus, Domgasse 5, 1010 Wien莫扎特去世后,尸骨安葬在圣马克斯墓地。 地址:St. Marx Friedhof, Leberstra呈 6-8, 1110 Wien。他的墓碑於一八九一年从圣马克思墓地移到了中央陵园名人墓地32A的第55号墓穴,莫扎特的一座大理石纪念像创作於一八九六年,如今这座塑像坐落在城堡花园,是游客们乐於观光的地方。 地址:Burggarten, 1010 Wien=========奥地利作曲家沃尔夫冈·阿玛台乌斯·莫扎特,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1756年1月27日生于萨尔茨堡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1791年12月5日卒于维也纳。莫扎特三岁起显露音乐才能,四岁跟随父亲学习钢琴,五岁作曲,六岁又随父亲学小提琴,八岁创作了一批奏鸣曲和交响曲,十一岁写了第一首歌剧。他仅仅活了三十六岁。繁重的创作、演出和贫困的生活损害了他的健康,使他过早地离开人世,他的音乐作品成为世界音乐宝库的珍贵遗产。1762年,六岁的莫扎特在父亲的带领下到慕尼黑、维也纳、普雷斯堡作了一次尝试性的巡回演出,获得成功。1763年6月-1773年3月,他们先后到德国、法国、英国、荷兰、意大利等国作为期十年的旅行演出,获得成功。这些旅行演出对莫扎特的艺术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他有机会接触到欧洲当时最先进的音乐艺术--意大利歌剧、法国歌剧、德国的器乐,这使他以后能成为他那个时代在创作上风格最广泛的一位作曲家。自1774年起,他的创作开始进入成熟时期。1777年在他又一次旅行演出时,在和社会各阶层广泛的接触中,特别是与曼亥姆市民艺术家们平等而融洽的交往中,莫扎特得到了远非传统观念所能给予他的启示和激励。这不仅是艺术鉴赏力的提高,而首先是对不合理的封建制度的深切体会。他愈加认识到,一个人的价值不是由出身而是由才能与道德所决定。这时已经成人的莫扎特,对自己的奴仆地位感到不满。为了争取人身与创作自由,1781年,他彻底地同雇佣他的大主教决裂,毅然辞职。成为奥地利历史上第一个有勇气和决心反抗宫廷和教会、维护个人尊严的自由作曲家。同年,他到了维也纳,并写出了著名的歌剧《后宫诱逃》。1782年7月首演,获得成功。1782年,在没有征得父亲同意的情况下他同一位曼亥姆音乐家的女儿康坦丝·韦伯结了婚。此间,莫扎特和当时正在维也纳的海顿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向海顿学习四重奏和交响曲的创作经验。自从他走上自由作曲家道路到他逝世的十年间,是莫扎特一生最重要的创作时期。这期间的作品,无论是歌剧还是交响曲,都展现出新的风貌。这些作品反映了处于上升阶段的资产阶级所具有的坚定、乐观的阶级意识,表现了维也纳进步知识分子典型的思想感情。然而,作为第一个力图挣脱束缚、维护自己尊严的艺术家,他在享受“自由”乐趣的同时,也对“自由”的艰辛有了更实际的体验。莫扎特在音乐里开始体现他的悲伤、愤懑、甚至抗议,同时仍然对美好的未来抱着天真、诚挚的向往,一打开美丽的外壳,就迸射出如火的激情。音乐史书上称莫扎特为稀世之才,他英年早逝,却留下了那么丰富的作品。他的创作几乎涉及了音乐的所有领域,但他最重要的成就当推歌剧。他继承格鲁克歌剧改革的理想,而且更进了一步。与格鲁克不同的是,莫扎特主张“诗必服从音乐”。他的歌剧具有强烈的音乐感染力,旋律非常优美、流畅自然而深情,宣叙调也富于歌唱性。不同类型的音乐,将各种人物形象、性格塑造得鲜明而生动。重唱形式,被莫扎特作为安排戏剧性冲突和高潮的重要手段。序曲简练、个性化,在音乐的性质上与全剧有了更多的内在联系。这些重要的探索,使莫扎特在德国歌剧艺术的开拓史上立下了不朽业绩。其中以《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和《魔笛》最为杰出。交响乐也是莫扎特创作中的重要部分。他最有代表性的交响曲是他最后的三部,即降E大调、g小调和C大调交响曲。其中《降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明朗愉快、充满诗意;《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富有戏剧性,有海顿式的乐观主义情绪,但在技法上又完全不同于海顿,被称为莫扎特的“英雄”交响曲;《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通常被称为《朱彼特》)宏伟豪迈、东观向上,预示了贝多芬的英雄性的交响曲的出现。莫扎特的交响曲(尤其是最后三首),是贝多芬之前的全部交响曲创作的最高成就。他的突出贡献在于各乐章之间的主题之间的对比性奥地利作曲家沃尔夫冈·阿玛台乌斯·莫扎特,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1756年1月27日生于萨尔茨堡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1791年12月5日卒于维也纳。莫扎特三岁起显露音乐才能,四岁跟随父亲学习钢琴,五岁作曲,六岁又随父亲学小提琴,八岁创作了一批奏鸣曲和交响曲,十一岁写了第一首歌剧。他仅仅活了三十六岁。繁重的创作、演出和贫困的生活损害了他的健康,使他过早地离开人世,他的音乐作品成为世界音乐宝库的珍贵遗产。1762年,六岁的莫扎特在父亲的带领下到慕尼黑、维也纳、普雷斯堡作了一次尝试性的巡回演出,获得成功。1763年6月-1773年3月,他们先后到德国、法国、英国、荷兰、意大利等国作为期十年的旅行演出,获得成功。这些旅行演出对莫扎特的艺术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他有机会接触到欧洲当时最先进的音乐艺术--意大利歌剧、法国歌剧、德国的器乐,这使他以后能成为他那个时代在创作上风格最广泛的一位作曲家。自1774年起,他的创作开始进入成熟时期。1777年在他又一次旅行演出时,在和社会各阶层广泛的接触中,特别是与曼亥姆市民艺术家们平等而融洽的交往中,莫扎特得到了远非传统观念所能给予他的启示和激励。这不仅是艺术鉴赏力的提高,而首先是对不合理的封建制度的深切体会。他愈加认识到,一个人的价值不是由出身而是由才能与道德所决定。这时已经成人的莫扎特,对自己的奴仆地位感到不满。为了争取人身与创作自由,1781年,他彻底地同雇佣他的大主教决裂,毅然辞职。成为奥地利历史上第一个有勇气和决心反抗宫廷和教会、维护个人尊严的自由作曲家。同年,他到了维也纳,并写出了著名的歌剧《后宫诱逃》。1782年7月首演,获得成功。1782年,在没有征得父亲同意的情况下他同一位曼亥姆音乐家的女儿康坦丝·韦伯结了婚。此间,莫扎特和当时正在维也纳的海顿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向海顿学习四重奏和交响曲的创作经验。自从他走上自由作曲家道路到他逝世的十年间,是莫扎特一生最重要的创作时期。这期间的作品,无论是歌剧还是交响曲,都展现出新的风貌。这些作品反映了处于上升阶段的资产阶级所具有的坚定、乐观的阶级意识,表现了维也纳进步知识分子典型的思想感情。然而,作为第一个力图挣脱束缚、维护自己尊严的艺术家,他在享受“自由”乐趣的同时,也对“自由”的艰辛有了更实际的体验。莫扎特在音乐里开始体现他的悲伤、愤懑、甚至抗议,同时仍然对美好的未来抱着天真、诚挚的向往,一打开美丽的外壳,就迸射出如火的激情。音乐史书上称莫扎特为稀世之才,他英年早逝,却留下了那么丰富的作品。他的创作几乎涉及了音乐的所有领域,但他最重要的成就当推歌剧。他继承格鲁克歌剧改革的理想,而且更进了一步。与格鲁克不同的是,莫扎特主张“诗必服从音乐”。他的歌剧具有强烈的音乐感染力,旋律非常优美、流畅自然而深情,宣叙调也富于歌唱性。不同类型的音乐,将各种人物形象、性格塑造得鲜明而生动。重唱形式,被莫扎特作为安排戏剧性冲突和高潮的重要手段。序曲简练、个性化,在音乐的性质上与全剧有了更多的内在联系。这些重要的探索,使莫扎特在德国歌剧艺术的开拓史上立下了不朽业绩。其中以《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和《魔笛》最为杰出。交响乐也是莫扎特创作中的重要部分。他最有代表性的交响曲是他最后的三部,即降E大调、g小调和C大调交响曲。其中《降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明朗愉快、充满诗意;《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富有戏剧性,有海顿式的乐观主义情绪,但在技法上又完全不同于海顿,被称为莫扎特的“英雄”交响曲;《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通常被称为《朱彼特》)宏伟豪迈、东观向上,预示了贝多芬的英雄性的交响曲的出现。莫扎特的交响曲(尤其是最后三首),是贝多芬之前的全部交响曲创作的最高成就。他的突出贡献在于各乐章之间的主题之间的对比性。莫扎特一生中最后的两年是经济最困难的时期,他曾说道:“我的舌头已经尝到了死的滋味,我的创作还是乐观的。”1791年12月5日这位伟大而优雅的天才在维也纳的贫民窟里离开了这个让他多灾多难的世界。当时妻子正患重病,家里没有一个零用钱,三十五岁的莫扎特就被埋葬在穷人的无名公墓里,没有一个亲属给他送葬,荒草隐蔽,雨露冲洗,让今天无数对他崇敬的后人欲祭无处。他为未能完成《安魂曲》而抱憾终生,但如今全世界都在赞美他的天才,他的灵魂真正可以安息了。总的来说,莫扎特的创作成就遍及各个领域。它们反映了十八世纪末,处在被压迫地位的德奥知识分子摆脱封建专制主义的羁绊,对美好社会和光明、正义、人的尊严的追求。他的音乐风格具有诚挚、细腻、通俗、优雅、轻灵、流丽的特征,大都充满了乐观主义的情绪,反映了上升时期的德奥资产阶级向上的精神状态,在维也纳后期的创作中,也出现了悲剧性、戏剧性的风格,对社会矛盾的反映更趋深刻。音乐家莫扎特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出生在萨尔茨堡市中心。一七六二年,年仅六岁的“神童”就被带进维也纳的美泉宫,为玛丽亚·特蕾西亚女皇演奏钢琴。莫扎特小小的年纪,就随父亲跑遍了欧洲。后来莫扎特就在萨尔茨堡主教的手下担任乐师,期间他多次造访意大利。意大利之行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七八一年,莫扎特和主教决裂,只身来到维也纳,开始了自由艺术家的生活。莫扎特在他短短的一生中留下了数百部作品,其中有四十一部交响曲、《费加罗的婚礼》、《魔笛》等脍炙人口的歌剧和众多的小夜曲、室内乐曲、教堂乐曲、钢琴和小提琴协奏曲。莫扎特在维也纳的生活充满了矛盾,一面是辉煌的成就,另一面是失望和潦倒。一七九一年,莫扎特猝然病死,生前还留下了一部为一位不知其名的人定作的安魂曲。他的尸体被掩埋在圣马克斯墓地的一个不知名的墓穴之中。充满神密的传奇,使这位天才艺术家的故事更加吸引人。除了幼年莫扎特居住的萨尔茨堡粮食胡同如今被完好保存之外,维也纳人还把他创作《费加罗婚礼》的故居称之为费加罗楼房,为前来造访的崇拜者展现一幕幕一代乐圣莫扎特的生活。造访音乐家莫扎特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的童年和青年生活是在萨尔茨堡度过的,因此萨尔茨堡保留了莫扎特的出生地和故居,并且为莫扎特修建了莫扎特雕像,萨尔茨堡的音乐学阂彩且哉馕灰衾执笫Φ拿�泼��摹G胂昙���谋さ慕樯堋D��厍ň游�材芍�螅�苍�啻胃�还�≈贰F渲凶钗���氖欠鸭勇蘼シ俊T谡庾�湫偷奈�材衫鲜?楼房里,莫扎特和他的妻儿渡过了一生中最愉快的时光(一七八四年至一七八七年)。在这里,他创作了《费加罗的婚礼》,在这里他曾教授过年轻的贝多芬,在这里他被授予皇家室内乐作曲家的称号。地址:Mozart-Gedenkst te, Figaro-Haus, Domgasse 5, 1010 Wien莫扎特去世后,尸骨安葬在圣马克斯墓地。 地址:St. Marx Friedhof, Leberstra呈 6-8, 1110 Wien。他的墓碑於一八九一年从圣马克思墓地移到了中央陵园名人墓地32A的第55号墓穴,莫扎特的一座大理石纪念像创作於一八九六年,如今这座塑像坐落在城堡花园,是游客们乐於观光的地方。 地址:Burggarten, 1010 Wien=========奥地利作曲家沃尔夫冈·阿玛台乌斯·莫扎特,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1756年1月27日生于萨尔茨堡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1791年12月5日卒于维也纳。莫扎特三岁起显露音乐才能,四岁跟随父亲学习钢琴,五岁作曲,六岁又随父亲学小提琴,八岁创作了一批奏鸣曲和交响曲,十一岁写了第一首歌剧。他仅仅活了三十六岁。繁重的创作、演出和贫困的生活损害了他的健康,使他过早地离开人世,他的音乐作品成为世界音乐宝库的珍贵遗产。1762年,六岁的莫扎特在父亲的带领下到慕尼黑、维也纳、普雷斯堡作了一次尝试性的巡回演出,获得成功。1763年6月-1773年3月,他们先后到德国、法国、英国、荷兰、意大利等国作为期十年的旅行演出,获得成功。这些旅行演出对莫扎特的艺术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他有机会接触到欧洲当时最先进的音乐艺术--意大利歌剧、法国歌剧、德国的器乐,这使他以后能成为他那个时代在创作上风格最广泛的一位作曲家。自1774年起,他的创作开始进入成熟时期。1777年在他又一次旅行演出时,在和社会各阶层广泛的接触中,特别是与曼亥姆市民艺术家们平等而融洽的交往中,莫扎特得到了远非传统观念所能给予他的启示和激励。这不仅是艺术鉴赏力的提高,而首先是对不合理的封建制度的深切体会。他愈加认识到,一个人的价值不是由出身而是由才能与道德所决定。这时已经成人的莫扎特,对自己的奴仆地位感到不满。为了争取人身与创作自由,1781年,他彻底地同雇佣他的大主教决裂,毅然辞职。成为奥地利历史上第一个有勇气和决心反抗宫廷和教会、维护个人尊严的自由作曲家。同年,他到了维也纳,并写出了著名的歌剧《后宫诱逃》。1782年7月首演,获得成功。1782年,在没有征得父亲同意的情况下他同一位曼亥姆音乐家的女儿康坦丝·韦伯结了婚。此间,莫扎特和当时正在维也纳的海顿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向海顿学习四重奏和交响曲的创作经验。自从他走上自由作曲家道路到他逝世的十年间,是莫扎特一生最重要的创作时期。这期间的作品,无论是歌剧还是交响曲,都展现出新的风貌。这些作品反映了处于上升阶段的资产阶级所具有的坚定、乐观的阶级意识,表现了维也纳进步知识分子典型的思想感情。然而,作为第一个力图挣脱束缚、维护自己尊严的艺术家,他在享受“自由”乐趣的同时,也对“自由”的艰辛有了更实际的体验。莫扎特在音乐里开始体现他的悲伤、愤懑、甚至抗议,同时仍然对美好的未来抱着天真、诚挚的向往,一打开美丽的外壳,就迸射出如火的激情。音乐史书上称莫扎特为稀世之才,他英年早逝,却留下了那么丰富的作品。他的创作几乎涉及了音乐的所有领域,但他最重要的成就当推歌剧。他继承格鲁克歌剧改革的理想,而且更进了一步。与格鲁克不同的是,莫扎特主张“诗必服从音乐”。他的歌剧具有强烈的音乐感染力,旋律非常优美、流畅自然而深情,宣叙调也富于歌唱性。不同类型的音乐,将各种人物形象、性格塑造得鲜明而生动。重唱形式,被莫扎特作为安排戏剧性冲突和高潮的重要手段。序曲简练、个性化,在音乐的性质上与全剧有了更多的内在联系。这些重要的探索,使莫扎特在德国歌剧艺术的开拓史上立下了不朽业绩。其中以《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和《魔笛》最为杰出。交响乐也是莫扎特创作中的重要部分。他最有代表性的交响曲是他最后的三部,即降E大调、g小调和C大调交响曲。其中《降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明朗愉快、充满诗意;《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富有戏剧性,有海顿式的乐观主义情绪,但在技法上又完全不同于海顿,被称为莫扎特的“英雄”交响曲;《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通常被称为《朱彼特》)宏伟豪迈、东观向上,预示了贝多芬的英雄性的交响曲的出现。莫扎特的交响曲(尤其是最后三首),是贝多芬之前的全部交响曲创作的最高成就。他的突出贡献在于各乐章之间的主题之间的对比性.
1、美国黑人早期布鲁-鲁斯音乐的兴衰(1890-1929)2、高等学校音乐表演专业学业表现性评价研究3、音乐意义存在方式并及真理自行置入艺术作品的形而上学研宄4、全球化背景下贵州苗族音乐传播研究5、中国社会音乐教育钢琴课程之文化阐释与建构6、音乐心理视角下的肖邦第二钢琴奏鸣曲7、西方指挥艺术风格类型研究8、隋唐宫廷音乐表演研究9、卡拉斯的薇奥列塔10、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11、论打击乐与电子音乐的结合12、基于元理论的音乐表演艺术组织战略管理研究13、19-20世纪中叶捷克音乐的社会学研究14、内地音乐资源对澳门当代音乐的影响15、普通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研究以上十五个音乐专业方向的毕业论文题目由学术堂提供
谈谈莫扎特声乐艺术作品研究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谈谈莫扎特声乐艺术作品研究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紫罗兰》中表现了诗情画意的情感这首作品是莫扎特在1785年6月8日创作的,其中充满了浪漫主义气息,成为了当时艺术歌曲题材中的典范,为后来的的舒伯特、勃拉姆等人的音乐艺术创作奠定了德奥艺术歌曲的基础。
【摘要】 莫扎特是十八世纪欧洲古典音乐的大师,在他的一生中创作了三十六首艺术类的歌曲,并在其音乐中融和了德奥艺术歌曲风格和浪漫主义情结。赋予了音乐更多超凡脱俗的感染力和生命力,是首个开创德奥歌曲创作的作曲家。本文通过对莫扎特的声乐艺术作品的分析研究莫扎特音乐中“声”和“情”的融合。
【关键词】莫扎特;声乐艺术作品;“声”与“情”;融合
莫扎特的作品在众多的音乐大家中并不算多,但是这些作品的风格多种多样,旋律普遍比较优美,且具有严谨的结构,其中很多经典歌曲在艺术歌曲历史的长河中有着极其重要的艺术地位和价值。在这些作品中有着独特鲜明的音乐形象和简单质朴的音乐语汇,创作手法十分的细腻。在音乐中实现了对感情的融合。摸扎特的作品在不同的作品中利用音符和节奏的变化表现了音乐的不同情感,下面笔者就不同音乐风格中蕴含的情感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温和的情感情感和意大利音乐艺术的融合
在莫扎特《亲切的平静》中主要通过意大利文写成具有可可风格的精致、典雅的特征,歌词只有四句,内容主要主要表达了对人内心的和平和爱的赞美。在作品中莫扎特将其进行多次反复,其中的情感十分真挚,使人充分感受到和谐之美,同时具有均衡的美感。借助小广板的速度,整部作品的旋律十分流畅、优美,情感十分真挚,给人一种对和谐、光明和美好生活印象。这首歌由于自身古典和气派和优雅从容的风格,经常被女性歌者所喜爱,在音乐会上经常会选择这首曲子。
二、音乐中的咏叹
在摸扎特的《见异思迁的鸟》和《我走进树林》,是其在22岁时为当时的歌唱家奥古斯塔创作创作的,此时他正在Manheim逗留,以上两首音乐均有着当时十分流行的巴黎咏叹调风味。前者主要是通谱歌,歌曲中的旋律和织体比较简单,像宣述调,钢琴在伴奏中大量运用倚音,音乐风格十分活泼优雅。后面一首《我走进树林》中充满了戏剧性,音乐的节奏变化十分快,这个歌曲在莫扎特的创作中特别像充满着悲剧色彩的咏叹调。
最需要提的是莫扎特的《当露易泽焚烧她的负心情人的情书时》,虽然有着很长的歌名,但它在莫扎特所创作的歌曲中是特别的。该曲是莫扎特在1787年于维也纳创作的,整部曲子是在短短的二十个小结中完成的,其中充分展示了戏剧性和悲剧气氛,乐曲讲述的是一位露易泽的女孩烧毁了她不忠的爱人寄来所有信件的故事。歌声中宣泄女孩内心的痛苦,有时也会有优美的咏叹。在钢琴的伴奏中感情表达十分丰富,音乐形式变化多种多样,感情强而有力,充分表现主人公内心情绪的起伏。在激荡的音乐中我们仿佛可以看到逐渐化为灰烬的信件和熊熊燃烧的火焰。这首曲子展示了莫扎特的抒情和戏剧才华,作曲家本身不幸人生好像就浓缩在了着短短的一首歌曲中一样。
三、音乐中的诗情画意
《紫罗兰》中表现了诗情画意的情感这首作品是莫扎特在1785年6月8日创作的,其中充满了浪漫主义气息,在那个时代被认为是诗和音乐的完美融合。很多音乐学者都认为这首歌在德国的歌曲艺术发展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这首歌中钢琴伴奏是音乐史上,首次脱离了歌唱的旋律,保持了独立性角色,似乎是作家在缓缓的叙述着心声。这首曲子主要来自《爱尔文和艾尔米蕾》诗篇,其中主要利用拟人化的手法表达作者所向往的谦仰和纯真的爱情。莫扎特在创作中并没有进行传统的分节歌处理方式,而是逐段写成了一首含蓄并优雅的通谱歌,在描述中蕴含着深情,描述了对紫罗兰的美好向往,并哀叹其不幸的遭遇。整部音乐像是在哭泣一般,形象逼真,成为了当时艺术歌曲题材中的典范,为后来的的舒伯特、勃拉姆等人的音乐艺术创作奠定了德奥艺术歌曲的基础。
四、天真的童趣和音乐
1791年莫扎特在即将辞世前创作了三首充满童趣、天真优美的儿歌《初春》、《渴望春天》和《游戏》,有的人猜测这是莫扎特专门为自己的孩子所作的。歌曲中都使用了分节歌形式,结构简短,旋律和节奏很质朴,但是音乐的语言听起来十分美好生动、优美,充满了天真和童趣。明快欢乐的歌曲,令人难以想象此时的莫扎特正处于贫病交加、生活悲惨的处境。他特曾经说过:即便是我的舌头已经品尝到了死亡的味道,但是我仍旧会保持着乐观的创作心态。事实也正是如此,在他的三篇创作中为人们展示的是一个纯净、光明、充满乐观主义精神的世界,使得人们对生活充满了信息和希望。
五、音乐中的风趣幽默
在莫扎特的作品中还利用音乐表达了风趣幽默的情感,例如《警告》和《老妇人》。这些不仅是为男低音写的交响乐伴奏,同时也是未完成的喜剧歌剧的插曲。其中将糖果比作少女,警告天下的父亲要像珍藏糖果一样将自己的女儿保护起来。音乐内容显示十分幽默。映射了当时社会风尚的败坏,在音型中具有鲜明的的民间特色,朴实自然,平易流畅,显示了莫扎特风趣幽默的一面。在《老妇人》作品中,描写的是一位妇人对年轻人进行了品评,在表情一栏中莫扎特特别标注了要“带有一定的鼻音”,这对歌者提出了不同寻常的要求。凸显了作家细致的观察力和对人物的特点的准确把握。在声乐旋律中使用了一字一音和局部的颤音,形象的的模仿了老妇人说话的特征,具有鲜明的形象特征。
六、小结
本文在结合莫扎特具体作品的基础上介绍了不同音乐中的利用的音来表现的情,两者之间实现了很好的融合,达到了良好的音乐效果,创造了莫扎特独特的艺术品位和魅力。
参考文献
[1]王玮涵.莫扎特艺术歌曲风格特征及声乐语言探微——以作品《亲切的平静》为例[J].金田,2014,04期(04).
[2]张天慧,李巧伟.莫扎特艺术歌曲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价值[J].人间,2015,(13):100-100.
[3]李翔.莫扎特歌剧、艺术作品用于声乐教学之探究——以《鞭打我吧》《阿里路亚》为例[J].大家,2011,(02):7-9.
拓展:莫扎特钢琴作品的风格
莫扎特的钢琴音乐以优美、流畅、明朗、乐观为主要特征。莫扎特创造性继承、发展了阿尔贝梯低音写作手法,增强了低音的旋律性,既吸取了法国库泊兰古钢琴音乐中装饰音的曲雅趣味,又大大地改变了装饰音的形式,使装饰音不再仅仅装饰作用使之为旋律的组成部分。这种新的钢琴语汇创造,不仅形成了莫扎特钢琴音乐所特有的纤巧、优雅的风格,而且对19世纪波兰钢琴家肖邦也有很大影响。
沃尔夫冈·阿玛德乌斯·莫扎特(1756~1791),奥地利作曲家,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第2位大师。莫扎特的钢琴音乐是他创作中重要领域,主要钢琴作品,有20多部钢琴协奏曲,钢琴奏鸣曲20首,还有变奏曲、回旋曲和幻想曲等。
莫扎特的钢琴音乐以优美、流畅、明朗、乐观为主要特征。莫扎特在歌剧中表现的非凡旋律天才,也充分显示在钢琴音乐中,如钢琴乐曲中不仅慢板主题气息、宽广、悠扬、婉转,恰似歌剧中的咏叹调,甚至那些轻捷绮丽的华彩经过句,也都是发自心底的歌唱。莫扎特钢琴演奏风格,以典雅,精致,纤巧,细腻而着称于世。莫扎特创造性继承、发展了阿尔贝梯低音写作手法,增强了低音的旋律性,既吸取了法国库泊兰古钢琴音乐中装饰音的曲雅趣味,又大大地改变了装饰音的形式,使装饰音不再仅仅装饰作用使之为旋律的组成部分。这种新的钢琴语汇创造,不仅形成了莫扎特钢琴音乐所特有的纤巧、优雅的风格,而且对19世纪波兰钢琴家肖邦也有很大影响。
《第十一钢琴奏鸣化曲》创作于1778年。1772年莫扎特结束旅行演出后,回到家乡萨尔斯堡任当地大主教宫廷乐长,为了摆脱大主教专横、粗暴、野蛮的压制,希望到别的宫廷谋求职位,于1778年随母亲再度赴巴黎旅行演奏,可是这位当年红极一时的“神童”,如今在巴黎上层社会却受到冷遇,谋求职位落空了,母亲在巴黎又去世了,尽管遭到这种种不幸,但他仍写下了5首优秀巴黎钢琴奏鸣曲,这些乐曲情感内容深刻,大都乐观、明朗,带有一种启蒙时期特有的自信和乐观,然而乐曲中却不时流露出悲哀的阴影笼罩着。这5首钢琴奏鸣曲也标志着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创作的完全成熟。
《A大调 钢琴奏鸣曲》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首乐曲,而上述莫扎特钢琴音乐创作手法及其特征,也充分体现在这首奏鸣曲中。《第十一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是由“主题和6个变奏曲目组成的变奏套曲”。
主题:带有再现二部曲式主题的体裁风格,近似意大利西西里舞曲民谣特性,旋律朴实,明朗富有歌唱性。在性格更为内在而抒情,音乐的安详情绪接近了莫扎特的精神,而表现出温暖情感的深度是空前的。主题优美的行板,6/8节拍,A大调,附点的节奏,音乐时值基本上一拍一音,旋律有意简化,同音反复也为后面变奏留有余地。在主题的4个乐句中,前半段为8小节,后半段为10小节:每句前半旋律流畅抒情,每句后半音响加厚是和弦式陈述。
而每乐句开始都以西西里舞曲特性节奏开始。主题的呈示部分与再现部分是歌唱性,中间部分主要是舞蹈性。整个主题是歌唱性与舞蹈性相互渗透各有侧重。从总的来看“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不能同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抗衡,尤其不能同悲枪,月光,热情比肩。但是在今天世界成千上万架钢琴,莫扎特和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乐谱,永远是放在一起的,肯定还要继续到下个世纪,只要人还是人,保有基本的人性……”莫扎特和贝多芬的曲子总是互补的,就像大阳和月亮、树林和飞鸟、天空和大海、永远是互补的那样。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哪里摆着钢琴,哪里就一定有两位作家的钢琴奏鸣曲乐谱放在琴上,这叫做不朽。
演奏他的作品必须把握既含蓄、典雅,又玲珑剔透的音乐风格。具体地说,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旋律性极强。
莫扎特的作品主旋律往往是简单而极富歌唱性的。弹奏时,应清晰突出,不能草草了事,每一个音符都必须弹得透而不燥,实而不硬,富有一定的韵味。
2.要弹出晶莹透亮的音乐。
在指触上要以non Legato为主,用指尖触键,快速而不生硬,奏出均匀清晰的音粒。
3.注重乐句的处理,强弱的对比。 莫扎特的作品很少有大起大落的强弱对比,却差不多每一句都有渐强渐弱的曲线。其作品中很少出现f -PPP的强烈变化,但乐句与乐句之间却经常出现前后照应,强弱对比。有如对话一般,一问一答,错落有致。有时,短短的两个乐句,要弹好都并不容易。
首先,每个乐句本身必须要有渐强渐弱的曲线。其次,句与句之间,必须形成强弱对比。如第一乐句可以演奏得稍微弱一点儿,像是在提出间题。
第二乐句,可以演奏得较第一乐句稍强,以达到回答问题的效果。当然,还有其它的处理方法,但都必须有所变化,形成前后力度和强弱的对比。
4.重视谱面上的所有标记。
弹奏莫扎特的作品不允许演奏者有太多的自由处理,而应较严格的按照谱面上的所有标记及提示进行演奏。如跳音、连音、休止等。这样,才能较准确的表达作者的意图。
5.正确地使用右踏板。
一直以来,弹奏莫扎特的作品是否应该使用右踏板,始终有着争议。我认为应当使用,但要少而精炼,决不能因为使用了右踏板而使织体清晰度,句法和奏法变得含糊不清。应尽量让人察觉不到,只是为了音色使一个难以应付的连奏变得更为容易而短时间地使用。恩格尔曾写过“哲学和美学文献中的莫扎特”,里面大量列举了欧洲哲学家和文学家,是怎样崇拜莫扎特的,其中说:“两百年过去了,作为欧洲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莫扎特音乐不仅活着,而且还成为欧洲时代最强音之一。
谁能想象要是没有了莫扎特音乐,欧洲精神会成什么样子呢?世界难免会觉得单调和寂寞。”正如德国作家司汤达所说:“被莫扎特音乐迷住的人,将无法从其他音乐家的作品中得到满足。”
总之,要演奏和欣赏莫扎特的作品,须在正确理解,恰当地把握之后,才能使它们的美充分显现出来。莫扎特是个天生的音乐家,他所创作出来的音乐是来自天堂的音乐。物质生活的痛苦,全然不能影响其精神。尽管生活极端悲惨,他的作品却全无半点阴暗的气味。都像阳春一般流露着温暖的光,充满了生命力。如果说贝多芬是通过音乐表现其复杂的精神生活,是人生的艺术的话,那么莫扎特则是音乐通过了莫扎特表现其美是艺术的艺术。
莫扎特简介
莫扎特全名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出生在奥地利萨尔斯堡的一个宫廷乐师之家,1791年12月5日卒于维也纳,终年36岁。莫扎特从小就显露出极高的音乐天赋,他4岁跟随父亲学习钢琴,5岁开始作曲,6岁时和姐姐在父亲的带领下到慕尼黑、维也纳、巴黎、米兰、普雷斯堡等很多地方作了一次试验性的巡回演出,这次演出让莫扎特名声大噪,甚至被请进维也纳的`皇宫,为皇帝做表演。这位音乐神童有着惊人的的创作速度,和辉煌的艺术成就,称他是天才一点也不为过。在短暂的生命历程中,他创作了二十多部歌剧,四十多首交响曲,五十余首协奏曲,二十七首弦乐四重奏等等,共计六百二十二首作品。莫扎特的音乐节奏清晰明快,旋律悦耳动听,很多伟人和科学家终生都非常喜爱他的音乐。歌剧是莫扎特创作的主流,他与格鲁克、瓦格纳和威尔第一起被称作是欧洲歌剧史上四大巨子。莫扎特的歌剧作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时代性和社会性。
拓展:声乐艺术演唱风格
声乐艺术是音乐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世界各族人民经过时间的积淀、历史的洗礼,在实践中发展而来的,是人类文明艺术创造的结晶。它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永远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跨越性的贡献。
一、声乐艺术演唱风格概述
声乐艺术,简单来说就是人们通过科学的练习方法,获得美妙的声音运用技巧,并且能够巧妙地运用歌声来表达音乐艺术作品中传递的思想感情。演唱风格描述的是音乐作品体现的主要的思想特点和艺术特征。从音乐创作的视角来看,风格指的是艺术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独特性。关于声乐艺术演唱风格的分类,社会上比较普遍的分法是:通俗唱法、美声唱法、民族唱法。
二、声乐艺术演唱风格的特征
(一)通俗唱法的特征
通俗唱法是当今世界艺术发展的潮流,也是音乐艺术发展的产物。它不仅体现了声乐的流派、艺术发展状态,也反映了人民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现象。它简洁易懂、方便学习、便于表演的娱乐方式,深受大众的喜爱。它的传播速度快、演奏氛围轻松和谐、演奏方式广泛以及较为直接地表达创作者的情感等特点,使得它迅速拥有了一大批忠实的青睐者。
(二)美声唱法的特征
美声唱法即美妙地歌唱。在一个多世纪前,这种起源于17世纪意大利的演唱风格传入中国。它旋律优美、音色嘹亮、发音自如,极大地推进了中国音乐艺术的步伐。
(三)民族唱法的特征
民族唱法由我国民歌发展而来,是一种极具民族烙印和群众基础的中国传统演唱形式。它是中国人民在大自然中辛勤劳作的时候创作出来的,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它广阔、雄壮、细腻、深邃的特点,展现了中华民族音乐艺术的精、气、神。
三、对声乐艺术演唱风格的思考
(一)对待这三种声乐艺术演唱风格的态度
对于这三种声乐艺术演唱风格,我们不能凭主观臆测去评价它们的好坏与否。造诣高深的通俗作品,在唱法上也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它们能准确地借用歌曲抒发心中的情感,拥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我们要用批判的眼光、扬弃的精神去看待这三种演唱风格,撷取其的精华,丢弃其糟粕。
(二)声乐艺术演唱风格的多元化
由于社会的进步,声乐艺术的演唱风格越来越多元化。声乐艺术不会仅仅囿于一种演唱风格,创作者们将会发挥他们无穷无尽的创造力和才华,让声乐艺术演唱风格更加具有艺术的高度。只有三种声乐艺术演唱风格不断地融合、不断地加入新鲜的演唱方式,才能创造出更加美妙、空灵、多元化的声乐艺术。
(三)随着时代步伐的加快,声乐艺术演唱风格展现出新的趋势
由于时代的发展,区域间、民族间文化艺术交流沟通的机会增多,同一个世界、同一种音符的音乐大同思想,将会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我们的思维和眼界将得到极大的开阔,声乐艺术将展现出新的生命力和朝气。如今,无论是美声唱法、民族唱法还是通俗唱法,都是声乐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但声乐艺术并不能拘泥于唱法,甚至可以忽略唱法,只要是科学地、自然地、优美地、舒畅地表达真实情感,都极有可能成为声乐艺术演唱风格的新趋势。
(四)跨界演唱风格独具魅力
跨界演唱风格拥有极强的融合性,将上述三种演唱风格以及原生态演唱风格巧妙地结合起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独特的演唱风格,极具艺术感染力。值得一提的是,这种风格并不是为了演唱方法而存在,而是强调情感的表达与传递,丰富了声乐艺术的多元化发展,进一步扩大了音乐市场的发展空间,值得读者深究。
四、总结
总之,任何一种声乐作品、演唱形式,都具有其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它们见证了人类文明历史的发展,体现了人类的聪明才智。我们应该怀着包容、尊重、敬仰的态度去看待它们,主动担当起传承历史的责任和使命。
拓展:声乐艺术的美学构建
一、声乐的审美概述
(一)旋律美是音乐作品的灵魂。
对歌曲创作而言,也毫不例外。作为音乐与语言结合的综合形式,音乐是其语言体系建构的核心。声乐美的魅力,主要取决于曲作的旋律美。曲调的整体构成,又包括旋律、节奏及和声等。其中,旋律音调是基础,声乐的普及与推广也主要依靠旋律音调的琅琅上口和情感风格的易感明快。音调美首先应该与歌词所提供的情感或情绪特征相适应,或是热情欢快,或是庄严雄伟,或是哀婉伤感,或是悲痛欲绝等等,都要在深入挖掘词意的同时掌握住情感的基调这一总的趋势。
(二)歌曲的分类。
歌曲有多种形式,从旋律、和声及节奏在歌曲创作中的地位和重要性这一角度也可尝试对歌曲进行划分。譬如传统歌曲旋律特别强调“人声性”,其情感内涵是建立在古典之雅致基础上的;多声部作品就特别讲究和声的编织与协调,具有“原生性”和“学院性”倾向;至于节奏,在非洲等原生住民的音乐中或现代流行音乐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声乐演唱的音质美,是声腔美的造型基础。
音质本身既是声音质感的外在标准,也是歌唱发声效果的显现,它是建立在一定的技术与方法基础上的。而对技术与方法的欣赏,也是声乐美的重要原因之一。对高音崇拜,在歌剧上曾经一度泛滥就是很好的注脚。现在的流行音乐的包装或明星效应,在很大的程度上也是建立在歌手独特的声腔基础之上的。这类事例可谓不胜枚举。
(四)声乐声腔的字音美,字音美也是声腔美的重要构成。就中国声乐艺术而言,依字行腔的声音造型方法,就包含了全部字音美的方法与技术总和。即使是西方声乐艺术,对字音美的追求也是一个优秀的歌唱家必须去努力的。以尼科莱盖达为例,“盖达不仅曲目广泛,他的发音准确也是非常引人注目总的说来,优美的嗓音、清晰的发音、无可挑剔的技巧是盖达的特点。”清晰的吐字构成了歌唱家们完美声线的基础,譬如吉利、斯基帕、比约林等盖达崇拜的歌唱家都显示了这方面的优点和长处。字音美是“字正腔圆”整体艺术效果的基础。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掌握与处理字的轻重强弱、高低抑扬、快慢疾徐、顿挫连断等语气、语势,往往也构成歌唱家润腔的依据。
二、多元化的歌唱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对后续的行为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所以要想形成多元化的演唱风格,就必须以多元化的演唱理念作为前提。民族声乐作为我国传统的声乐艺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然形成了一定的审美标准和习惯。演唱者一方面要通过刻苦的训练和丰富的实践达到这个标准和习惯;另一方面则要认识到这个习惯和标准既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不能突破的。每位演唱者都可以进行个性化的尝试和探索,也只有大胆的创新,才能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
反之,如果仅是一味的模仿,即便是模仿得再像,也会始终处于别人的阴影之下,没有个人风格,难以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比如在演唱技术方面,之前的众多演唱者都对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进行了有机融合,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演唱者则完全可以进行更多唱法的融合,只要是科学的、优秀的,就都可以为我所用。只有树立起一种开放的、探索的演唱观,才能为走出单一化误区、形成多元化演唱风格打下坚实的基础。综上所述,我们从两个方面概括了声乐艺术美的总体构成,表明构成美的因素的具体特征和相互之间的融合关系。我们认为声乐的审美特征,一方面蕴涵在歌唱之中,“声乐性”的多寡强弱是其标尺,声与情是其核心;另一方面是由声乐的客观因素体现的,词与曲的格调韵味起着风向标的作用。
论文摘要:被誉为“音乐神童”的莫扎特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为人类留下了极其宝贵而丰富的音乐遗产,创作体裁涵盖几乎所有的音乐作品门类。歌剧是莫扎特最重要的创作领域,在他不足36岁的生命中有25年在从事歌剧创作,共创作了22部。本文以其著名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探析,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的欣赏《费加罗的婚礼》。
论文关键词:莫扎特;歌剧;序曲;重唱;咏叹调
《费加罗的婚礼》(LeNozzediFigaro)创作于1785—1786年间,是欧洲音乐天才莫扎特最杰出的三部歌剧中的一部喜歌剧,是根据法国戏剧家博马舍的同名喜剧改编而成的四幕歌剧。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是古典乐派最典型的作曲家,与海顿、贝多芬并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三大作曲家。音乐大师莫扎特的一生是短暂而艰辛的,但也是勤奋而多产的,就在他不足36岁的一生里,为人类留下了极其宝贵的音乐文化遗产,歌剧就有22部,以《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最为著名。在这其中《费加罗的婚礼》是近年来最被中国大众所熟悉、喜爱的。这部歌剧在音乐创作、社会思想以及很多方面具有突出的意义,也有人把它称为是欣赏莫扎特歌剧的入门之作。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莫扎特的著名歌剧《费加罗的婚礼》进行了探析,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这部歌剧,以便能欣赏精彩的音乐和绝妙的唱法。
一、莫扎特简介
莫扎特全名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出生在奥地利萨尔斯堡的一个宫廷乐师之家,1791年12月5日卒于维也纳,终年36岁。莫扎特从小就显露出极高的音乐天赋,他4岁跟随父亲学习钢琴,5岁开始作曲,6岁时和姐姐在父亲的带领下到慕尼黑、维也纳、巴黎、米兰、普雷斯堡等很多地方作了一次试验性的巡回演出,这次演出让莫扎特名声大噪,甚至被请进维也纳的皇宫,为皇帝做表演。这位音乐神童有着惊人的的创作速度,和辉煌的艺术成就,称他是天才一点也不为过。在短暂的生命历程中,他创作了二十多部歌剧,四十多首交响曲,五十余首协奏曲,二十七首弦乐四重奏等等,共计六百二十二首作品。莫扎特的音乐节奏清晰明快,旋律悦耳动听,很多伟人和科学家终生都非常喜爱他的音乐。歌剧是莫扎特创作的主流,他与格鲁克、瓦格纳和威尔第一起被称作是欧洲歌剧史上四大巨子。莫扎特的歌剧作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时代性和社会性。
二、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的诞生背景
18世纪的欧洲,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一触即发,启蒙运动所宣扬的“自由、和平、民主”的思想对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生活在这个新旧思想激烈碰撞时期的莫扎特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反对大主教的资产阶级意识迅速成长,他对“大主教恨得发狂”,却把普通下层人民比喻成“最真实的朋友”。1781年6月,莫扎特终于无法忍受大主教的刻薄与侮辱,与大主教公开决裂。为了尊严他毅然辞职离开,成为欧洲历史上第一位公开摆脱宫廷束缚的音乐家。此后,莫扎特定居在“音乐之都”——维也纳,开始了一个音乐家的贫苦、艰辛却拥有尊严和自由的艺术生涯。
《费加罗的婚礼》是18世纪法国文学家博马舍所创作的喜剧,是他的“费加罗三部曲”中的第二部,这部喜剧针对当时的封建贵族阶级进行了揭露和讽刺。由于当时法国正处于大革命的前夕,所以虽然这部喜剧因为在巴黎法兰西剧院的首演获得了整个欧洲的好评,但是奥地利皇帝约瑟夫二世却禁止在维也纳上演这一剧目。
1785年的春夏期间,莫扎特准备根据博马舍的同名喜剧创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他请来当时的宫廷诗人罗伦佐·达·庞特(LorenzodaPonte)为自己的新歌剧填写歌词。莫扎特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谱写曲子,在二度创作中,他沿袭了原著对封建贵族的奢侈、荒淫、愚蠢的讽刺、批判精神,颂扬了与贵族老爷斗智斗勇的,以费加罗、苏珊娜为代表的市民阶层的机智、勇敢、正直的品质,充分表现了莫扎特当时同封建阶级斗争必胜的进步思想和乐观主义精神。1786年,经多方努力这部歌剧终于可以首演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三、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的欣赏要点
(一)序曲
莫扎特创作的四幕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描写了十七世纪中叶,阿尔马维瓦伯爵的仆人费加罗在和女仆苏姗娜结婚之际,得知伯爵送给他们婚房是想要霸占苏珊娜,二人决心设计和伯爵斗一斗。因为整个故事都是在一天之内发生的,因此博马舍曾把这部作品命名为《狂欢的一日》,似乎是这个曾用名给了莫扎特灵感,他采用奏鸣曲式创作了一首急速而妙趣横生的序曲,这部序曲短小活泼,节奏明快,虽然没有从歌剧的音乐主题直接取材,但是同歌剧本身有着极深的联系,生动地再现了歌剧紧张而又极富喜剧性的情节。这段音乐完整而独立,常被脱离歌剧而单独演奏,成为音乐会上深受欢迎的传统曲目之一。
该序曲采用无发展部的奏鸣曲式写成,只包含呈示部和再现部。呈示部的主部呈现了两个主题,第一主题由小提琴以轻声快速的音型带出,然后加入木管力度渐强,接下来全乐队刚劲有力的演奏表现出主人公与贵族斗争的勇往直前,不可阻挡的气势。第二主题由木管与圆号主奏,像是明快、雄健的号声,体现出抒情喜剧的风格。活泼跳跃的连接部后,是用属调写成的有两个主题的副部,刻画了费加罗勇于争取爱情的性格。结束部用优美细腻的抒情旋律勾勒出了歌剧中女主人公苏珊娜的形象。莫扎特用短小的连接部代替展开部,音乐直接进入再现部,呈示部所有的主题都在主调上重复。最后全曲在欢快热烈的气氛中结束,体现了费加罗智斗伯爵获得婚姻自由的欢乐情绪。这首序曲以幽默、活泼的快节奏烘托出了歌剧的喜剧气氛,序曲一完,幕布拉开,费加罗和他的未婚妻苏珊娜在婚礼前的种种趣事就此开始。
(二)重唱
《费加罗的婚礼》是一部人物关系复杂、故事情节曲折的喜歌剧。在这部歌剧中莫扎特广泛地运用了各种重唱形式刻画人物,讲述剧情。例如第一幕中苏姗娜回到房间,遇见了以借据为要挟一心想要嫁给费加罗的马尔切琳娜,情敌见面分外眼红,于是马尔切琳娜和苏珊娜展开了一场舌战。二人由一开始的假装礼让,到不顾面子互相讽刺谩骂,最终马尔切琳娜说不过苏珊娜,在苏姗娜胜利的笑声中气哼哼地走了出去。莫扎特巧妙地运用风趣幽默的二重唱形式,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了第三阶级小人物的形象。广泛地运用重唱是这部歌剧的一大特色。以女主人公苏珊娜为例,她在整部歌剧中的咏叹调只有2首,而重唱唱段却有12首。由此可见,重唱在这部歌剧中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三)咏叹调
咏叹调是西洋歌剧等戏剧中一种极富抒情性、戏剧性的独唱乐段,是歌剧艺术中最常用、最有魅力的声乐体裁,一般用于集中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它的作用就像是戏剧中的“独白”,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这部歌剧里的咏叹调与重唱相比,更突出了抒情性,主要描绘了剧中人物的内心情感。
剧中主人公费加罗的三段咏叹调堪称是声乐演唱的精妙绝伦之作,是男中音声乐曲目中最经典的声乐唱段之一。例如,莫扎特为主人公费加罗量身定做的咏叹调《你想要跳舞吗我的小伯爵》就生动地表达了费加罗当时的心情,塑造了勇敢,机智的人物形象。第一幕中当苏珊娜告诉费加罗,伯爵送给他们婚房是对苏珊娜另有企图的时候,无比愤怒的费加罗决心要好好教训一下伯爵,捍卫自己的爱情。他唱出了该剧第一个节奏轻快而明朗的咏叹调:“亲爱的伯爵如果你想跳舞,就由我来为你伴奏,如果你来我的学校我会教你如何嬉戏,我花样很多,我可以揭发他的阴谋,至于掩饰则更加容易,一面冷嘲热讽,一面暗中进行,同时公然表态……”。这个节奏欢快的咏叹调为故事的后续发展埋下了很好的伏笔,同时也预示着一场闹剧即将开始。
莫扎特创作的《费加罗的婚礼》是歌剧中的巅峰之作,200多年来,该剧是世界各大歌剧院上演频率最高的歌剧之一。它因极富喜剧性和抒情性深受人们的喜爱,不论是序曲,重唱,还是咏叹调都是那么让人沉醉,每一个音符都刻着一个伟大的名字——莫扎特。多少年来,人们对莫扎特创作的音乐的谈论从未停止过,剧院里《费加罗的婚礼》的精彩上演也从未消失过。谨以此文致敬伟大的莫扎特,也希望本文能帮助大家更好的欣赏《费加罗的婚礼》。
三篇,稍微空开了点音乐家莫扎特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出生在萨尔茨堡市中心。一七六二年,年仅六岁的“神童”就被带进维也纳的美泉宫,为玛丽亚·特蕾西亚女皇演奏钢琴。莫扎特小小的年纪,就随父亲跑遍了欧洲。后来莫扎特就在萨尔茨堡主教的手下担任乐师,期间他多次造访意大利。意大利之行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七八一年,莫扎特和主教决裂,只身来到维也纳,开始了自由艺术家的生活。莫扎特在他短短的一生中留下了数百部作品,其中有四十一部交响曲、《费加罗的婚礼》、《魔笛》等脍炙人口的歌剧和众多的小夜曲、室内乐曲、教堂乐曲、钢琴和小提琴协奏曲。莫扎特在维也纳的生活充满了矛盾,一面是辉煌的成就,另一面是失望和潦倒。一七九一年,莫扎特猝然病死,生前还留下了一部为一位不知其名的人定作的安魂曲。他的尸体被掩埋在圣马克斯墓地的一个不知名的墓穴之中。充满神密的传奇,使这位天才艺术家的故事更加吸引人。除了幼年莫扎特居住的萨尔茨堡粮食胡同如今被完好保存之外,维也纳人还把他创作《费加罗婚礼》的故居称之为费加罗楼房,为前来造访的崇拜者展现一幕幕一代乐圣莫扎特的生活。造访音乐家莫扎特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的童年和青年生活是在萨尔茨堡度过的,因此萨尔茨堡保留了莫扎特的出生地和故居,并且为莫扎特修建了莫扎特雕像,萨尔茨堡的音乐学阂彩且哉馕灰衾执笫Φ拿�泼��摹G胂昙���谋さ慕樯堋D��厍ň游�材芍�螅�苍�啻胃�还�≈贰F渲凶钗���氖欠鸭勇蘼シ俊T谡庾�湫偷奈�材衫鲜?楼房里,莫扎特和他的妻儿渡过了一生中最愉快的时光(一七八四年至一七八七年)。在这里,他创作了《费加罗的婚礼》,在这里他曾教授过年轻的贝多芬,在这里他被授予皇家室内乐作曲家的称号。地址:Mozart-Gedenkst te, Figaro-Haus, Domgasse 5, 1010 Wien莫扎特去世后,尸骨安葬在圣马克斯墓地。 地址:St. Marx Friedhof, Leberstra呈 6-8, 1110 Wien。他的墓碑於一八九一年从圣马克思墓地移到了中央陵园名人墓地32A的第55号墓穴,莫扎特的一座大理石纪念像创作於一八九六年,如今这座塑像坐落在城堡花园,是游客们乐於观光的地方。 地址:Burggarten, 1010 Wien=========奥地利作曲家沃尔夫冈·阿玛台乌斯·莫扎特,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1756年1月27日生于萨尔茨堡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1791年12月5日卒于维也纳。莫扎特三岁起显露音乐才能,四岁跟随父亲学习钢琴,五岁作曲,六岁又随父亲学小提琴,八岁创作了一批奏鸣曲和交响曲,十一岁写了第一首歌剧。他仅仅活了三十六岁。繁重的创作、演出和贫困的生活损害了他的健康,使他过早地离开人世,他的音乐作品成为世界音乐宝库的珍贵遗产。1762年,六岁的莫扎特在父亲的带领下到慕尼黑、维也纳、普雷斯堡作了一次尝试性的巡回演出,获得成功。1763年6月-1773年3月,他们先后到德国、法国、英国、荷兰、意大利等国作为期十年的旅行演出,获得成功。这些旅行演出对莫扎特的艺术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他有机会接触到欧洲当时最先进的音乐艺术--意大利歌剧、法国歌剧、德国的器乐,这使他以后能成为他那个时代在创作上风格最广泛的一位作曲家。自1774年起,他的创作开始进入成熟时期。1777年在他又一次旅行演出时,在和社会各阶层广泛的接触中,特别是与曼亥姆市民艺术家们平等而融洽的交往中,莫扎特得到了远非传统观念所能给予他的启示和激励。这不仅是艺术鉴赏力的提高,而首先是对不合理的封建制度的深切体会。他愈加认识到,一个人的价值不是由出身而是由才能与道德所决定。这时已经成人的莫扎特,对自己的奴仆地位感到不满。为了争取人身与创作自由,1781年,他彻底地同雇佣他的大主教决裂,毅然辞职。成为奥地利历史上第一个有勇气和决心反抗宫廷和教会、维护个人尊严的自由作曲家。同年,他到了维也纳,并写出了著名的歌剧《后宫诱逃》。1782年7月首演,获得成功。1782年,在没有征得父亲同意的情况下他同一位曼亥姆音乐家的女儿康坦丝·韦伯结了婚。此间,莫扎特和当时正在维也纳的海顿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向海顿学习四重奏和交响曲的创作经验。自从他走上自由作曲家道路到他逝世的十年间,是莫扎特一生最重要的创作时期。这期间的作品,无论是歌剧还是交响曲,都展现出新的风貌。这些作品反映了处于上升阶段的资产阶级所具有的坚定、乐观的阶级意识,表现了维也纳进步知识分子典型的思想感情。然而,作为第一个力图挣脱束缚、维护自己尊严的艺术家,他在享受“自由”乐趣的同时,也对“自由”的艰辛有了更实际的体验。莫扎特在音乐里开始体现他的悲伤、愤懑、甚至抗议,同时仍然对美好的未来抱着天真、诚挚的向往,一打开美丽的外壳,就迸射出如火的激情。音乐史书上称莫扎特为稀世之才,他英年早逝,却留下了那么丰富的作品。他的创作几乎涉及了音乐的所有领域,但他最重要的成就当推歌剧。他继承格鲁克歌剧改革的理想,而且更进了一步。与格鲁克不同的是,莫扎特主张“诗必服从音乐”。他的歌剧具有强烈的音乐感染力,旋律非常优美、流畅自然而深情,宣叙调也富于歌唱性。不同类型的音乐,将各种人物形象、性格塑造得鲜明而生动。重唱形式,被莫扎特作为安排戏剧性冲突和高潮的重要手段。序曲简练、个性化,在音乐的性质上与全剧有了更多的内在联系。这些重要的探索,使莫扎特在德国歌剧艺术的开拓史上立下了不朽业绩。其中以《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和《魔笛》最为杰出。交响乐也是莫扎特创作中的重要部分。他最有代表性的交响曲是他最后的三部,即降E大调、g小调和C大调交响曲。其中《降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明朗愉快、充满诗意;《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富有戏剧性,有海顿式的乐观主义情绪,但在技法上又完全不同于海顿,被称为莫扎特的“英雄”交响曲;《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通常被称为《朱彼特》)宏伟豪迈、东观向上,预示了贝多芬的英雄性的交响曲的出现。莫扎特的交响曲(尤其是最后三首),是贝多芬之前的全部交响曲创作的最高成就。他的突出贡献在于各乐章之间的主题之间的对比性奥地利作曲家沃尔夫冈·阿玛台乌斯·莫扎特,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1756年1月27日生于萨尔茨堡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1791年12月5日卒于维也纳。莫扎特三岁起显露音乐才能,四岁跟随父亲学习钢琴,五岁作曲,六岁又随父亲学小提琴,八岁创作了一批奏鸣曲和交响曲,十一岁写了第一首歌剧。他仅仅活了三十六岁。繁重的创作、演出和贫困的生活损害了他的健康,使他过早地离开人世,他的音乐作品成为世界音乐宝库的珍贵遗产。1762年,六岁的莫扎特在父亲的带领下到慕尼黑、维也纳、普雷斯堡作了一次尝试性的巡回演出,获得成功。1763年6月-1773年3月,他们先后到德国、法国、英国、荷兰、意大利等国作为期十年的旅行演出,获得成功。这些旅行演出对莫扎特的艺术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他有机会接触到欧洲当时最先进的音乐艺术--意大利歌剧、法国歌剧、德国的器乐,这使他以后能成为他那个时代在创作上风格最广泛的一位作曲家。自1774年起,他的创作开始进入成熟时期。1777年在他又一次旅行演出时,在和社会各阶层广泛的接触中,特别是与曼亥姆市民艺术家们平等而融洽的交往中,莫扎特得到了远非传统观念所能给予他的启示和激励。这不仅是艺术鉴赏力的提高,而首先是对不合理的封建制度的深切体会。他愈加认识到,一个人的价值不是由出身而是由才能与道德所决定。这时已经成人的莫扎特,对自己的奴仆地位感到不满。为了争取人身与创作自由,1781年,他彻底地同雇佣他的大主教决裂,毅然辞职。成为奥地利历史上第一个有勇气和决心反抗宫廷和教会、维护个人尊严的自由作曲家。同年,他到了维也纳,并写出了著名的歌剧《后宫诱逃》。1782年7月首演,获得成功。1782年,在没有征得父亲同意的情况下他同一位曼亥姆音乐家的女儿康坦丝·韦伯结了婚。此间,莫扎特和当时正在维也纳的海顿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向海顿学习四重奏和交响曲的创作经验。自从他走上自由作曲家道路到他逝世的十年间,是莫扎特一生最重要的创作时期。这期间的作品,无论是歌剧还是交响曲,都展现出新的风貌。这些作品反映了处于上升阶段的资产阶级所具有的坚定、乐观的阶级意识,表现了维也纳进步知识分子典型的思想感情。然而,作为第一个力图挣脱束缚、维护自己尊严的艺术家,他在享受“自由”乐趣的同时,也对“自由”的艰辛有了更实际的体验。莫扎特在音乐里开始体现他的悲伤、愤懑、甚至抗议,同时仍然对美好的未来抱着天真、诚挚的向往,一打开美丽的外壳,就迸射出如火的激情。音乐史书上称莫扎特为稀世之才,他英年早逝,却留下了那么丰富的作品。他的创作几乎涉及了音乐的所有领域,但他最重要的成就当推歌剧。他继承格鲁克歌剧改革的理想,而且更进了一步。与格鲁克不同的是,莫扎特主张“诗必服从音乐”。他的歌剧具有强烈的音乐感染力,旋律非常优美、流畅自然而深情,宣叙调也富于歌唱性。不同类型的音乐,将各种人物形象、性格塑造得鲜明而生动。重唱形式,被莫扎特作为安排戏剧性冲突和高潮的重要手段。序曲简练、个性化,在音乐的性质上与全剧有了更多的内在联系。这些重要的探索,使莫扎特在德国歌剧艺术的开拓史上立下了不朽业绩。其中以《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和《魔笛》最为杰出。交响乐也是莫扎特创作中的重要部分。他最有代表性的交响曲是他最后的三部,即降E大调、g小调和C大调交响曲。其中《降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明朗愉快、充满诗意;《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富有戏剧性,有海顿式的乐观主义情绪,但在技法上又完全不同于海顿,被称为莫扎特的“英雄”交响曲;《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通常被称为《朱彼特》)宏伟豪迈、东观向上,预示了贝多芬的英雄性的交响曲的出现。莫扎特的交响曲(尤其是最后三首),是贝多芬之前的全部交响曲创作的最高成就。他的突出贡献在于各乐章之间的主题之间的对比性。莫扎特一生中最后的两年是经济最困难的时期,他曾说道:“我的舌头已经尝到了死的滋味,我的创作还是乐观的。”1791年12月5日这位伟大而优雅的天才在维也纳的贫民窟里离开了这个让他多灾多难的世界。当时妻子正患重病,家里没有一个零用钱,三十五岁的莫扎特就被埋葬在穷人的无名公墓里,没有一个亲属给他送葬,荒草隐蔽,雨露冲洗,让今天无数对他崇敬的后人欲祭无处。他为未能完成《安魂曲》而抱憾终生,但如今全世界都在赞美他的天才,他的灵魂真正可以安息了。总的来说,莫扎特的创作成就遍及各个领域。它们反映了十八世纪末,处在被压迫地位的德奥知识分子摆脱封建专制主义的羁绊,对美好社会和光明、正义、人的尊严的追求。他的音乐风格具有诚挚、细腻、通俗、优雅、轻灵、流丽的特征,大都充满了乐观主义的情绪,反映了上升时期的德奥资产阶级向上的精神状态,在维也纳后期的创作中,也出现了悲剧性、戏剧性的风格,对社会矛盾的反映更趋深刻。音乐家莫扎特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出生在萨尔茨堡市中心。一七六二年,年仅六岁的“神童”就被带进维也纳的美泉宫,为玛丽亚·特蕾西亚女皇演奏钢琴。莫扎特小小的年纪,就随父亲跑遍了欧洲。后来莫扎特就在萨尔茨堡主教的手下担任乐师,期间他多次造访意大利。意大利之行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七八一年,莫扎特和主教决裂,只身来到维也纳,开始了自由艺术家的生活。莫扎特在他短短的一生中留下了数百部作品,其中有四十一部交响曲、《费加罗的婚礼》、《魔笛》等脍炙人口的歌剧和众多的小夜曲、室内乐曲、教堂乐曲、钢琴和小提琴协奏曲。莫扎特在维也纳的生活充满了矛盾,一面是辉煌的成就,另一面是失望和潦倒。一七九一年,莫扎特猝然病死,生前还留下了一部为一位不知其名的人定作的安魂曲。他的尸体被掩埋在圣马克斯墓地的一个不知名的墓穴之中。充满神密的传奇,使这位天才艺术家的故事更加吸引人。除了幼年莫扎特居住的萨尔茨堡粮食胡同如今被完好保存之外,维也纳人还把他创作《费加罗婚礼》的故居称之为费加罗楼房,为前来造访的崇拜者展现一幕幕一代乐圣莫扎特的生活。造访音乐家莫扎特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的童年和青年生活是在萨尔茨堡度过的,因此萨尔茨堡保留了莫扎特的出生地和故居,并且为莫扎特修建了莫扎特雕像,萨尔茨堡的音乐学阂彩且哉馕灰衾执笫Φ拿�泼��摹G胂昙���谋さ慕樯堋D��厍ň游�材芍�螅�苍�啻胃�还�≈贰F渲凶钗���氖欠鸭勇蘼シ俊T谡庾�湫偷奈�材衫鲜?楼房里,莫扎特和他的妻儿渡过了一生中最愉快的时光(一七八四年至一七八七年)。在这里,他创作了《费加罗的婚礼》,在这里他曾教授过年轻的贝多芬,在这里他被授予皇家室内乐作曲家的称号。地址:Mozart-Gedenkst te, Figaro-Haus, Domgasse 5, 1010 Wien莫扎特去世后,尸骨安葬在圣马克斯墓地。 地址:St. Marx Friedhof, Leberstra呈 6-8, 1110 Wien。他的墓碑於一八九一年从圣马克思墓地移到了中央陵园名人墓地32A的第55号墓穴,莫扎特的一座大理石纪念像创作於一八九六年,如今这座塑像坐落在城堡花园,是游客们乐於观光的地方。 地址:Burggarten, 1010 Wien=========奥地利作曲家沃尔夫冈·阿玛台乌斯·莫扎特,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1756年1月27日生于萨尔茨堡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1791年12月5日卒于维也纳。莫扎特三岁起显露音乐才能,四岁跟随父亲学习钢琴,五岁作曲,六岁又随父亲学小提琴,八岁创作了一批奏鸣曲和交响曲,十一岁写了第一首歌剧。他仅仅活了三十六岁。繁重的创作、演出和贫困的生活损害了他的健康,使他过早地离开人世,他的音乐作品成为世界音乐宝库的珍贵遗产。1762年,六岁的莫扎特在父亲的带领下到慕尼黑、维也纳、普雷斯堡作了一次尝试性的巡回演出,获得成功。1763年6月-1773年3月,他们先后到德国、法国、英国、荷兰、意大利等国作为期十年的旅行演出,获得成功。这些旅行演出对莫扎特的艺术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他有机会接触到欧洲当时最先进的音乐艺术--意大利歌剧、法国歌剧、德国的器乐,这使他以后能成为他那个时代在创作上风格最广泛的一位作曲家。自1774年起,他的创作开始进入成熟时期。1777年在他又一次旅行演出时,在和社会各阶层广泛的接触中,特别是与曼亥姆市民艺术家们平等而融洽的交往中,莫扎特得到了远非传统观念所能给予他的启示和激励。这不仅是艺术鉴赏力的提高,而首先是对不合理的封建制度的深切体会。他愈加认识到,一个人的价值不是由出身而是由才能与道德所决定。这时已经成人的莫扎特,对自己的奴仆地位感到不满。为了争取人身与创作自由,1781年,他彻底地同雇佣他的大主教决裂,毅然辞职。成为奥地利历史上第一个有勇气和决心反抗宫廷和教会、维护个人尊严的自由作曲家。同年,他到了维也纳,并写出了著名的歌剧《后宫诱逃》。1782年7月首演,获得成功。1782年,在没有征得父亲同意的情况下他同一位曼亥姆音乐家的女儿康坦丝·韦伯结了婚。此间,莫扎特和当时正在维也纳的海顿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向海顿学习四重奏和交响曲的创作经验。自从他走上自由作曲家道路到他逝世的十年间,是莫扎特一生最重要的创作时期。这期间的作品,无论是歌剧还是交响曲,都展现出新的风貌。这些作品反映了处于上升阶段的资产阶级所具有的坚定、乐观的阶级意识,表现了维也纳进步知识分子典型的思想感情。然而,作为第一个力图挣脱束缚、维护自己尊严的艺术家,他在享受“自由”乐趣的同时,也对“自由”的艰辛有了更实际的体验。莫扎特在音乐里开始体现他的悲伤、愤懑、甚至抗议,同时仍然对美好的未来抱着天真、诚挚的向往,一打开美丽的外壳,就迸射出如火的激情。音乐史书上称莫扎特为稀世之才,他英年早逝,却留下了那么丰富的作品。他的创作几乎涉及了音乐的所有领域,但他最重要的成就当推歌剧。他继承格鲁克歌剧改革的理想,而且更进了一步。与格鲁克不同的是,莫扎特主张“诗必服从音乐”。他的歌剧具有强烈的音乐感染力,旋律非常优美、流畅自然而深情,宣叙调也富于歌唱性。不同类型的音乐,将各种人物形象、性格塑造得鲜明而生动。重唱形式,被莫扎特作为安排戏剧性冲突和高潮的重要手段。序曲简练、个性化,在音乐的性质上与全剧有了更多的内在联系。这些重要的探索,使莫扎特在德国歌剧艺术的开拓史上立下了不朽业绩。其中以《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和《魔笛》最为杰出。交响乐也是莫扎特创作中的重要部分。他最有代表性的交响曲是他最后的三部,即降E大调、g小调和C大调交响曲。其中《降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明朗愉快、充满诗意;《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富有戏剧性,有海顿式的乐观主义情绪,但在技法上又完全不同于海顿,被称为莫扎特的“英雄”交响曲;《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通常被称为《朱彼特》)宏伟豪迈、东观向上,预示了贝多芬的英雄性的交响曲的出现。莫扎特的交响曲(尤其是最后三首),是贝多芬之前的全部交响曲创作的最高成就。他的突出贡献在于各乐章之间的主题之间的对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