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有关新石器研究新论文

发布时间:

有关新石器研究新论文

论文从地理环境、文化发展(包括中华文明的形成)及其相互关 系等方面对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地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第一章绪论就与选题相关的几个理论问题进行讨论并对选题作简单说明。 关于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发展的宏观影响,古今中外思想家、地理学 家以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进行过大量论述,我们在此基础上可将其作用的 特点归纳为五个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发展的影响是连续的永不间断 的;地理环境对不同类型、层次与要素的文化发展有不同的影响作用;地理环 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作用是在复杂的巨系统内进行的;地理环境对不同文化的 影响作用有着多种途径;地理环境的差异性造成了文化发展的区域性。 历史文化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历史时期文化的空间组合,即研究不同历史阶 段各种文化现象的地域系统及其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其中以探讨历史 时期地理环境与人类文化相互关系与作用尤其是地理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作 用为核心,是文化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和文化史的分支学科,同时又是其中二 者或三者共同构成的交叉学科,从大的学科讲,它是地理学、历史学与文化学 的交叉学科。历史文化地理学作为一个分支学科有着自己的学科体系。历史文 化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历史时期地理环境与文化发展的相互关系、历史时 期的文化区域、文化传播、文化景观以及历史时期各文化要素的空间组合及其 规律等。从事历史文化地理研究,在理论方法上,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 导;要做到文献资料与实地考察的结合;要坚持多学科研究方法的结合;要坚 持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的结合。 我国的历史文化地理研究由来已久,但取得实质性发展却是20世纪80年 代初以来的事情。20年来,中国历史文化地理研究成果较为丰硕,内容已涉 及到历史文化地理的理论问题,涉及到文化整体及诸多因素在历史时期的空间 变化等问题,研究领域不断拓宽,切入角度更加丰富,成果数量逐渐增加,学 术质量不断提高。

自己去挖几个古墓吧,开个玩笑。坐享其成?似乎大学有点太滋润了吧,你自己到网站上找几篇文章就行,就论述文物保护不力啊等等很多都可以做论文的。

文明是人类的标志,而最早的历史文明包括艺术也都和所发现的大量的生活场所所留下的遗迹有关,甚至可以追溯到4万年前,乃至更久远的年代。19世纪以来考古学家在西班牙北部的岩洞里发现了大量的岩画,这批岩画与现时代的艺术作品相比毫不逊色。而传统艺术的概念应当是当今直至远古的艺术,当代艺术也不是偶然出现的,正如人类的发展史一样,一个地方衰落下去,又在相应的地方产生新的文明和艺术。 一、石器时代的美术与绘画 艺术的历史概括来说分为:古代美术史、中世纪美术史、近代美术史、现代美术史和当代美术史。古代美术是对石、骨、角等材料粗糙简陋的加工,伴随着这类加工的逐渐向精细发展,开始出现了岩画、雕刻及人体装饰品,对以后艺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旧石器时代世界美术 位于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距今有1万多年的历史,那里的岩画所表现的内容都是以狩猎为主,当时的人们因以狩猎为生,而动物便成了他们聊以生机的源泉,跟捕猎后圈养起来的动物生活在一起,为了能捕猎到更多的猎物而将猎物的灵魂画于岩壁之上,以祈求能顺利“得手”,为了刻画猎物他们从土中寻找和制造颜料,利用动物的骨髓做调色油,用动物毛做画笔等等。他们观察动物的一举一动,感受动物的呼吸,聆听动物的鸣叫,动物已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严酷而单纯的现实生活中古人的感知能力超然,他们聚精会神用自己的灵魂去感知和表现动物的灵魂,当你(每个人)在看岩画时,都会被那画面背后的隐藏起来的看不到的生动的灵魂而感动。世界公认“天才”画家毕加索曾经说过“阿尔塔米拉岩画是迄今为止,所见到的最令人感动的绘画”。 (二)中国新旧石器时代的绘画 我国最早的绘画在距今3万年左右,山西省朔县峙峪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其被发现在一件刻着似为羚羊、飞鸟和猎人等图像的兽骨片上,猎人以此寄寓猎获野兽的意图和愿望。而这种刻有仿生图像作品的出现,也为绘画的产生揭开了序幕。在1921年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中发现了陶器而得名的“仰韶文化”,其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1978年,在河南临汝阎村出土了一件陶缸,迄今6至7千年。因陶绘上的“鹳鱼石斧彩图”而得名鹳鱼石斧纹彩陶缸:器形为敞口、圆唇、深腹,器高47公分、口径公分、底径公分,器沿下有四个对称的鼻钮。这幅《鹳鱼石斧图》是仰韶文化的杰出代表作,被公认为是中国最早的绘画作品。 在整件作品中,鹳、鱼、石斧的描绘极具绘画性。无论是形象的塑造,还是画面的构思,都不像纹饰绘画那样考虑如何与器形有机的相结合,且在器物的右边竖立着一把装有把柄的石斧,石斧上的符号、孔眼和紧缠的绳索,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石斧在先民征服与改造自然的活动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其中鹳与鱼面对石斧,隐藏着先民对劳动情景的特殊审美气质,同时对劳动工具的崇拜,相信工具像神一样的保佑着人类。石斧被赋予灵性的神圣化了,它成为了氏族的图腾,接受人们的顶礼膜拜,祈求石斧能保佑氏族的平安、吉祥、欢乐和丰收。而画上面鸟与鱼和斧的画法俨然不同:鸟用白色平涂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而鱼与斧却用了黑粗有力的线条勾勒,轮廓显得醒目且庄严,刚柔并用表现出主题的神态,堪称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美术创作上的杰作。 以上所述中可以看到欧洲最早的绘画出现在旧石器时代公元前15000年。当时生活手段很少,环境的恶劣,需要依靠借助人自身力量之外的巫术来维护物质和精神的满足。到了新石器时代,人类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宗教意识,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更使人类的生活相对稳定下来。农牧业的发展与大自然的变化和气候的变化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通过超然的力量来保佑以获取平安,图腾崇拜被对自然物的崇拜和对“神”的敬仰所代替。所以,从中石器时代起,造型艺术风格的演变也从写实的手法开始,转向抽象化和符号画了。“鹤鱼石斧图”是最具有新石器时代美术风格的绘画。 二、绘画艺术的发展 在公元2000年古希腊爱琴海文化中,其建筑壁画有陶器和其他工艺品上的装饰画,具有代表性的是克里特文化。那时已出现了手工业和农业。金属工艺、冶炼技术、象牙雕刻和陶器工艺等出现,在壁画、雕塑和建筑方面也已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克里特彩陶的特点是黑底上绘白色,红色或橙色的花纹。 公元前2000年左右,中国黄河流域内已出现了青铜器。商代的青铜冶炼技术已具相当高的水平,并开始出现铁器冶炼,标志着艺术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河南洛阳出土的经过精工雕琢的铁锛、铁斧,说明中国开发铸铁柔化技术要比欧洲各国早2000多年的历史。 商周青铜器是中国古代青铜史上最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商周青铜器纹饰的内容突出了神权与王权,其完美而神秘、杰出的造型艺术特盛行了多个世纪,创造了中国早期文化艺术在世界的雄厚地位。从爱琴文化的克里特到黄河流域的商朝艺术中都可以看到,产品不仅美观还具用的良好性能,而且它的美观性和装饰性都在趋于完美的发展。 再看商周青铜器,整个外观造型威严,整洁。器两边的把手利用动物的威武造型,器身圆润、浑厚。器盖和器身融为一体,最顶处有盖,以防脏物落入,底座端庄,挺直耸立。器物上的装饰以龙纹、凤纹、雷文、云纹、兽纹等的连续纹样为主且出现双层装饰更加显示出神秘性。设计与实用性完美地融于一体,表现出了优良的工艺设计思想。那时的文化受宗教礼治和原始图腾影响,是中国古代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因此它形神兼备又实用,堪称历史杰作。以上可以看出,在2000年以前从爱琴海文化到我国黄河流域的青铜器在绘画上都凸显出当时艺术的卓越成就。 三、传统与当代的差别 中世纪美术:包括早期基督教艺术和拜占庭艺术、哥特艺术与罗马艺术、伊斯兰教艺术、蛮族艺术和日本的佛教艺术。近代艺术:当新兴的资产阶级出现在历史舞台时,艺术上产生了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文艺复兴运动,有巴洛克艺术、古典主义艺术、浪漫主义艺术。现代艺术:产生了人类发展史上最为丰富璀璨的艺术,它包括现代派绘画、雕塑以及电影、现代舞和戏剧。当代艺术: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工业社会的不断发展,哲学、文学、艺术等也随着在历史变革的反思中发生着概念性的变化。哲学领域最引人注目的是德国哲学家乔纳森主张的“对于后现代主义的讨论,它跨越了国界家和科学的界限,从建筑学到想象艺术和音乐,从文学到历史,从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都涉及到了,而且它不限于一个国家一种文化。”在绘画领域方面有波普艺术、超现实主义、观念艺术、电脑画、新绘画、新表现主义、涂鸦艺术等。 传统与当代艺术在形式上是对立的,传统艺术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是在形式上有参考可以比较,例如色彩、形状、比例、格式以及效果等。而当代艺术由于形式多样,是艺术家以个人感受、喜好、文化层次为基础而进行创作,作品出现了多元化现象。它所反应的是当今时代的艺术面貌,归根结底还是现代生活的环境与节奏起了决定性因素,在多信息、多物质、多竞争、多消费的纷杂中,要使人们思想单纯化已经不可能。最难之处是对当代艺术在文化上的阐释。在时空的长河里我们可以对以前传统艺术加以肯定,在现阶段也只能短暂的对某些没有完全脱离了传统的艺术(当代艺术)在某些程度上做无奈的默认,期待艺术创作者能真正的静下心来,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观察事物之后,再呈现出发自内心的继承传统艺术精华的当代艺术作品。

山西新石器时代特征研究论文

按照吴于廑先生和齐世荣先生主编的高教版《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册)》(六卷本)的标准定义,人类使用主要工具为石器的时代在考古学上称为“石器时代”,石器时代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大约是距今300万年前到距今万年前,按地质时代划分主要属于更新世。人类进化经历了从早期人属动物和直立人到早期智人再到晚期智人的进化历程。这一时代主要时代特征是人类已经学会用火,生产工具以打制石器为主,辅助工具有木器、骨器、角器等,这一时代人类主要依靠采集现成的天然产物生活,狩猎方式主要是围猎,到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已经学会利用陷阱捕捉猎物。另外,根本考古学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有骨针出土,说明人类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学会了缝制衣物。旧石器时代人类以穴居为主,无固定住所。

中石器时代由于世界各地发展不平衡,时间前后长短不一,总体上应该是距今万年前到距今1万年前(公元前8000年)左右。这是一个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之间的过渡时代。

新石器时代一般来说始于公元前8000年左右(有些先进地区公元前9000年以前就已经进入新石器时代),在公元前4000年(古埃及、古苏美尔)~公元20世纪(非洲、南美洲、大洋洲、北亚、东南亚极小部分地区)人类先后进入文明时代(阶级社会时代)。新石器时代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在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3500年间发生了“农业革命”,在采集经济基础上产生了原始农业,在狩猎经济基础上产生了原始畜牧业,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原始农业与原始畜牧业的分工)完成了。新石器时代主要历史特征是磨制石器取代打制石器成为主要生产工具,另外这一时代还出现了陶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陶器。此外,人类逐渐告别了穴居开始修筑房屋,逐渐过上定居生活。新石器时代农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人口有所增长,积累财富成为可能,且剩余财产不断增加;到新石器时代私有财产普遍出现,贫富差距已经相当明显,剥削和阶级分化已经出现。新石器时代有了一定的社会组织,如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等,社会制度经历了母系氏族制度和父系氏族制度两个阶段。到新石器时代末期,父系氏族社会成型,形成稳定的对偶婚家庭,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完成,私有制成为主要经济形态,阶级产生,出现了早期政治权力和早期政治组织(美国学者塞维斯称之为“酋邦”),部落联盟(或酋邦)逐渐向国家过渡。

isdjg0jrewgkjre

新石器时代的特征是使用陶器

高中历史老师回答您所谓新旧石器就是工具工艺区别,旧石器时代基本就是最原始的打制石器。新石器时代就是磨制石器。对工具进行了进一步加工。两个时期还有一个明显区别(或者说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在于旧石器时代基本是天然火,少数遗址发现了储存火种,新石器时代开始广泛人工取火。

新石器时代南北方差异论文研究

有差别,北方人一般都是浓眉大眼、双眼皮,而南方人眼睛比较细长,单眼皮比较多。

这太难了,我建议你写写诗

1 中国南北建筑概述 北方建筑 与南方地区相比,我国北方地区气候比较寒冷,用地相对宽松,地形更为平整,建筑材料相对单一,多是土木之类的材料,人文和民风也比较纯朴、憨厚和粗犷.正是自然风情、文化习俗和建筑材料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使得我国北方各地民居建筑普遍强调向阳,并呈现出质朴、敦厚的建筑特色,在群体布局上,则呈现出总体整齐、方正的格局. 北方地区可以划分为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两大区域,其建筑布局和风格又有所不同. 华北平原 华北平原西起太行山脉和豫西山地,东到黄海、渤海和山东丘陵,北起燕山山脉,西南到桐柏山和大别山,东南至苏、皖北部,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河南省、安徽省和江苏省等7省、市的境域,面积约30万平方千米. 华北平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有许多古老城市,其建筑组群方整规则,庭院较大,中庭和边角一般会留出尺寸不大、供通风采光用的天井.建筑布局一般呈离散型,各栋单体建筑相对独立.建筑造型起伏不大,屋身低平,屋顶曲线平缓.建筑材料多用砖瓦,木结构用料较大,多数装修比较简单. 四合院是华北平原民宅中最常见的一种组合建筑形式,是一种正方形或长方形的院落.其特征是外观规矩,中线对称,但用法极为灵活.最简单的四合院只有一个院子,比较复杂的有两三个院子,富贵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数座四合院并列组成的,中间还有隔墙. 四合院的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或西北角,院中的北房是正房,正房建在砖石砌成的台基上,比其他房屋的规模大,是院主人的住室.院子的两边建有东西厢房,是其他家庭成员的住房.在正房和厢房之间建有走廊,可以供人行走和休息.四合院的围墙和临街的房屋一般不对外开窗,院中的环境封闭而幽静. 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包括太行山以西、秦岭以北、青海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跨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及河南等省区,面积约40万平方千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 黄土高原建筑院落的封闭性很强,屋身低矮,屋顶坡度低缓,还有相当多的建筑使用平顶.建筑材料方面,很少使用砖瓦,多用土坯或夯土墙,装修简单.黄土高原之上还常建有窑洞建筑,总体风格是质朴、敦厚.但在回族聚居地,还建有许多清真寺,它们体量高大,屋顶陡峻,装修华丽,色彩浓重,与一般民间建筑有明显的不同. 南方建筑 与北方地区相比,我国南方地区气候炎热,用地狭窄,丘陵、平原相间,建筑材料丰富多样,民居建筑的总体风格是清新、通透. 南方地区可以划分为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岭南地区两大区域,其建筑布局和风格又有所不同. 长江中下游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湖北宜昌以东的长江中下游沿岸,由两湖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苏皖沿江平原、里下河平原(皖中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平原组成,面积约20万平方千米.由于一直以来,本地区地少人多的矛盾比较突出,因此,建筑组群比较密集,庭院狭窄.屋顶坡度陡峻,翼角高翘,装修精致富丽,雕刻彩绘很多.长江中下游平原传统建筑的总体风格是秀丽、灵巧. 岭南地区 岭南,是指南方五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全境,以及湖南、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区.这个地区的民居建筑平面比较规整,庭院很小,房屋高大,门窗狭窄.屋顶坡度陡峻,翼角起翘比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民居更大.城镇村落中建筑密集,封闭性很强.房屋装修、雕刻、彩绘同样富丽、繁复,手法精细.岭南地区建筑的总体风格是轻盈、细腻. 2 南北建筑的历史演变 中国建筑发展概述 中国建筑的历史演变是与中国文化的发展紧密相连.生活在不同自然条件下的古代人们,因地制宜,因材致用,运用不同材料,不同做法,创造出不同结构方式和不同艺术风格的古代建筑. 早在一百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国原始人就已经知道利用天然的洞穴作为栖身之所,安徽、重庆、陕西、北京、辽宁、贵州、广东、湖北、浙江等地均发现有原始人居住过的洞穴. 到了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的华夏族部落,利用黄土层为墙壁,用木构架、草泥建造半穴居住所,进而发展为地面上的建筑,并形成聚落.长江流域,因潮湿多雨,常有水患兽害,因而发展为杆栏式建筑.对此,古代文献中也多有“构木为巢,以避群害”(《韩非子·五蠹》)、“上者为巢,下者营窟”(《孟子·滕文公下》)的记载. 从西周到魏晋南北朝,中国民居建筑形式得到了较为完备的发展.西周时已经出现高大宫室和四合院布局,并开始使用砖瓦.春秋战国时期,台榭宫室内外梁柱、斗拱上均有装饰,墙壁上则饰以壁画.秦汉时期,木构建筑宏伟壮观,装饰丰富,舒展优美,出现了阿房宫、未央宫等庞大的建筑组群. 隋唐时期则是中国建筑艺术得到飞速发展时期,木构技术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台基、砖石结构、屋顶样式等建筑要素也趋于成熟.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建筑进入最后的大发展时期,南北已有的建筑形式基本发展成熟,在类型和特点等方面基本形成定制.与此同时,随着各地乃至中外经济和文化的交流频繁,新式的民居也不断涌现. 总的来说,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中国古代建筑形成了以木架结构为主要方式,合理运用建筑比例、尺度、节奏、均衡、层次等艺术手段,其总体风格是古朴、典雅和静谧,表现出中国文化特有的气质和美学倾向. 古代南北代表性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很多,主要有宫殿、坛庙、寺观、佛塔、民居和园林建筑等.其中宫殿与园林建筑的成就最为突出.本文选取北京故宫和苏州园林作为中国古代南北建筑的代表,来分析其特点. 山西祁县乔家大院 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的乔家堡村,占地面积87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达3800多平方米,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乔家大院不但是山西民居的典型形式,也是中国古代北方建筑的典型形式. 这是一座结构精巧而规模宏大的建筑群.整个院落位于一个方形的围墙之内,四周是全封闭的,墙面内由砖砌筑,高10多米,上层是女儿墙形式的垛口.由外面还能看到一个个的更楼、眺阁,就像是城墙上的敌楼一样,很有气势.整体看来,在坚实的墙体掩护下,乔家大院就如一座稳固的城堡.乔家大院平面布局呈双喜字,共有六个大院、一十个小院,相互穿插、交错,共313间房屋.如此复杂的布局,组成了一格富有变化的建筑空间. 虽然现在看来,乔家大院内的建筑是一个整体,其实六个院落建筑有先有后,并非营造于同一时期.乔家大院中最大的院落是一号院和二号院.它们的布局形式是祁县一带典型的“里五外三穿心楼院”,具体地说,也就是里院的正房、东西厢房都为五开间,外院的东西厢房都是三开间,里外院之间有穿心厅相连.而除了厢房外,倒座房、过厅、正房都是二层楼房.在整体的构成上,乔家大院的房顶非常有韵律.房顶由高到低,起伏变化,抑扬顿挫,在反复、连接、交错、间歇中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苏州拙政园 拙政园,是江南园林的代表,也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现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地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元朝时为大弘寺.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明代弘治进士、明嘉靖年间御史王献臣仕途失意归隐苏州后将其买下,聘请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征明参与设计蓝图,历时16年建成. 全园包括中、西、东三个部分,其中中部是全园的精华所在,布局疏密自然,其特点是以水为主,水面广阔,楼阁轩榭建在池的周围,其间有漏窗、回廊相连,园内空间处处沟通,互相穿插,形成丰富的层次. 由于南方人口密集,所以园林地域范围小,又因河湖、园石、常青树木较多,因此,园林景致细腻、精美、曲折、幽深,与北方格局宏大的宫殿建筑风格完全不同. 3 造成南北建筑差异的原因分析 建筑的形制与发展与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区域文化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我国的地域辽阔,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南北传统建筑的形式姿态万千,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气候因素 中国北方地区多处于中温带,气候比较寒冷,民居需要充足的日照,因此,正房都力求坐北朝南,宅院的内部构成也多为离散型.纬度越高,气温越低,用地就越宽松,这种离散式的程度愈明显.寒冷的气候还要求建筑拥有厚重的墙体和厚重的屋顶,使得建筑实体十分笨重,而不便于凹进凸出,建筑空间受到实体的严格枷锁,不得不呈现规整的形体. 相反,南方气候炎热,民居建筑的墙体和屋顶都可以做得单薄、轻巧,建筑空间处于较主动的地位,可以自由地伸缩、凹凸,方便地展延、通透. 地形、地貌因素 中国北方平原与高原分布广泛,人口密度比较稀疏,因此,聚落与建筑选址经常设在平坦的地段,大多数属于平原型的构成.地段的宽松和地形的平整,为北方村落和宅院的规整布局提供了有力条件和基础.因此,同一地区的乡土建筑形式十分统一. 人文因素 南北建筑风格样式的差异还缘于南北居民的文化习俗、喜好和审美观念具有一定的差异.南方受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显得繁杂自由,北方表现在规整、简单、一致,由于人文传统的不同,还导致二者在建筑装饰上出现许多差异,南方的装饰比较写实,而北方大多数传统民居的装饰比较抽象.这就是所谓的“南繁北简”和“南奢北朴”的装饰特征. 4现代南北建筑的面貌 随着现代社会科技的迅猛发展,地域空间的拓展和生产方式的革命,人们也从世代依存的封闭环境中解放出来,传统的时空意义的地区概念不断被打破.现代南北建筑的差异已经没有以前那么大了,但由于气候、地形、地貌因素以及习俗的影响不可能完全消除,因此,现代的南北建筑无论从布局、建筑风格,还是从建筑材料、建筑装饰上来说,也都还存在一定的差异. 建筑空间和门窗设计 北方冬季寒冷漫长,在冬季取暖期间,要尽量使建筑物大厅空间内暖气热力能均匀到达大厅的各个角落, 如果热力不够, 不仅耗费了能源, 而且使居住者受冻.因此,北方民居建筑的大厅空间设计一般比较小一些,方正一些,建筑的半室外空间也比较少.南方气候温暖湿润,就可以做出各式各样具有不同空间体验的大厅和半室外空间. 北方的建筑物通常设双层窗户,冬季来临,就要封窗;进入春季,就要开窗.因此,在门窗设计上只要求符合一般自然采光要求, 注重实用, 大型带状窗比较少见.南方建筑物设单层窗户, 除了讲究实用外, 还要注重美观大方,多为大面积的带状窗. 建筑造型与立面设计 受传统人文因素的影响,北方建筑的造型与立面设计,比较强调厚重、朴实,用材上,则尽量选择一些以砖、石为主的材料.而南方强调的是清新通透,立面多为浅色,建筑材料的选择上,用得多是涂料、木结构、仿木结构、钢结构等. 阁楼与地下室 因为气候相对干燥,土质坚硬,日照时间比南方短,所以,北方现代建筑多建有地下室和阁楼,可以利用更多的空间,并且具备冬暖夏凉的优点.而南方气候炎热潮湿,日照强烈,因此,阁楼的作用主要是为阁楼下面那层的空间提供隔热,很少实际使用.同时,由于防潮的成本非常高,南方现代建筑的地下室也比较少见. 5 中国建筑的发展趋势 通过前文对中国南北建筑的分析,我们对其存在、发展和延续有了进一步的理性认识.对待传统的建筑设计元素,我们应该用批判的眼光去对待.既不能全部肯定,直接拿来使用,这样只会建造一些仿古建筑,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取向.一味返古,就不会有创新.同时,也不能全盘否定,因为中国传统建筑是我们设计现代建筑的根源. 因此,中国建筑的发展趋势应该是结合自然与人文环境、尊重历史与民族传统,实现地域性与时代性的结合.尤其是应该借鉴传统建筑文化的空间布局、造型语汇、色彩以及细部装饰等因素,追求建筑与自然、人文环境的协调,通过灵活、恰当地运用现代材料、技术和构造方法,来构建既符合现代人审美特点,又有中国文化气息的优秀建筑.

长相最大的区别就是,北方人身形长得比较高挑,壮健,皮肤比较白。而南方人身形会稍微瘦小,皮肤稍微有点偏黄。我国有56个民族,而汉族占91%。汉人起源于甘肃青海地区的古羌人,很多人都认为汉人起源于中原大地,其实是错误的。

人类学家发现,从新石器时代到现代的汉人(包括中原人、汉族),都是古羌人、东夷、苗瑶等后代的混居族群。所以笼统的说中原人就是纯汉人是错误的。一个人的基因可以推断出这个人他的祖先在哪个地区生活的,不同地域的人在特定基因上存在着差异。

基因也强烈影响了一个人的体征特质,就像泰迪不会长得跟哈士奇一样,因为它俩的基因不同。以北纬30度为界划分南北,从对比新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化石就能看出他们的明显差异。长江以北11组人类化石为北部类型,例如北京的猿人,都有短宽但高的颅骨,鼻梁高而窄,面部扁平身材高大。

相关信息

不同地区的人在面部特征上也有很明显的区别。例如北方头围大,南方头围小,北方人有蒙古褶,南方人没有蒙古褶。在身高方面北方人相对高于南方人。这些现象不需要特别的分析,通过日常生活的观察就能发现。

举个最明显的例子,东北的朝鲜族和南方的傣族长相上就有很大不同。朝鲜型的脸庞混有一定的通古斯及阿尔泰血统,在韩国和朝鲜尤为常见。它们的相貌特征是皮肤较白,脸庞大且圆润,鼻子较宽,嘴唇稍厚额头短,整个人较为纤细,体毛也少。

陨石研究院最新成果论文

深邃的星空,埋藏着无数奥秘,叩问2020年的宇宙苍穹,阵阵回响唤起惊奇与敬畏无数:人类首次在银河系外发现氧气、绘制迄今最大宇宙三维地图、发现“不可能存在”的中等质量黑洞……宇宙的秘密,正在一点点被揭开。或是身边的天文奇观,或是地外的生命迹象,我们总在追问的路上,渴望收获更多。 宇宙还我们以新知,并以更多未知引领我们遥望未来。银河系边界探清后,“身边”的星系究竟有多少?借助引力波首次探测到中等质量黑洞后,人类是否能破解超大质量黑洞形成的谜团? 回望2020,我们以一趟时光穿越之旅,再次与宇宙对话。 氧气现身河外星系 氧在宇宙中的丰度仅次于氢和氦。此前,天文学家曾认为氧分子在恒星间的空间内应普遍存在,但一直未有证据表明银河系外也有氧气。 这一“悬疑”今年2月1日《天体物理学》杂志刊发的一篇文章被解开。在距地球亿光年的“马卡良231”(Markarian 231)星系内,中外科学家联手发现了氧气。据悉,这是人类首次在银河系外发现氧气,也是迄今为止在太阳系外探测到氧气最多的一次。 “马卡良231”位于大熊 星座 。此前,天文学家在银河系内的猎户座星云和蛇夫座星云都探测到过氧气。据推算,“马卡良231”的氧气比重是猎户座星云内氧气比重的100倍。科学家推测,“马卡良231”内经历了比猎户座星云更强烈的氧气形成过程。 天文学家表示,在地外物质的光谱中发现氧气、水等存在的条件,不能就此断言其所处的环境中一定存在着生命;看不到这些“标志物”,也未必没有存在生命的可能性。 上述研究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王均智表示,这次在银河系外发现氧气,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宇宙物质组成的认识,对于星际介质中氧气的形成和消耗等相关理论提出了挑战。 “此次研究是科学家首次在银河系外发现氧气,但氧气在星际空间的含量为何普遍远低于预期,仍是未解之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首席科学家李菂表示。 首次揭示月背地下结构 月球背面的冯·卡门撞击坑所在地——南极—艾特肯盆地,是太阳系中最古老的撞击坑之一,形成于40亿年以前,保留了原始月球的岩石,这里也是月球上已知最深的盆地。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在冯·卡门撞击坑底部成功着陆。之后,“玉兔二号”月球车利用全景相机、红外线光谱仪、测月雷达等先进仪器,对月球背面展开科学 探索 研究。 2020年2月27日凌晨,国际科学期刊《科学·进展》在线刊载了中国“玉兔二号”月球车为冯·卡门撞击坑做的“CT”结果。 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春来、苏彦领导的科研团队,利用“玉兔二号”月球车上的测月雷达,首次揭示出月球背面着陆区域地下40米的分层结构,发现地下物质由低损耗的月壤物质和大小不同的大量石块组成。这是人类首次揭开月球背面地下结构的神秘面纱。 具体来说,研究团队沿“玉兔二号”行走的106米路径,在深度40米的范围内,识别出3个地层单元。 其中,第一单元为月表到地下12米的细粒月壤,内嵌有少量石块,这一层形成于多个撞击坑互叠的溅射物之上;第二单元为地下12米到24米的溅射物沉积层,其内部存在大量石块,甚至形成了碎石层和碎石堆;第三单元为地下24米到40米,是更古老的溅射物在不同时期沉积和风化的产物。 研究人员表示,该研究可帮助人们了解月球撞击和火山活动 历史 ,有望为月球背面的地质演化研究带来新的启示。 探明银河系边界 天文学家早就知道,银河系中最亮的部分是呈薄煎饼状的恒星盘,太阳便身处其中,其宽约12万光年(1光年约为94600亿千米),恒星盘之外是气体盘。一块巨大的暗物质光晕包裹着这两个圆盘,并延伸到远远超出它们的范围之外。但由于这个暗晕不发光,因此科学家很难测量银河系的直径。 3月23日,美国《科学新闻》网站报道了一项来自英国科学家的研究,英国达勒姆大学天体物理学家艾丽丝·迪森及其同事利用银河系附近星系计算得出结论:银河系的精确直径为190万光年,误差不超过40万光年。 为找到银河系的边界,迪森团队利用计算机模拟了银河系和其附近大星系——仙女座星系并排出现的情况。结果表明,位于巨大星系暗晕边缘之外的附近小星系的速度会显著下降。 利用现有的望远镜观测结果,迪森团队发现,银河系附近的小星系也出现了同样的速度下降情况。这种情况发生在距银河系中心约95万光年的地方,此处应该就是银河系的边界。由此他们得出结论,银河系宽约190万光年。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天文学家罗斯玛丽·怀斯指出,最新测量结果可以帮助天文学家厘清银河系其他性质。例如,银河系越大,其“体重”也越重,与它“共舞”的星系应该也会越多。科学家迄今已为银河系找到约60颗“舞伴”,未来应该可以找到更多。 夏至巧遇“金边日食” 6月21日,当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时,北半球迎来白昼最长的一天,这一天正是夏至日。同一天,天幕剧场也上演了本年度最精彩的天象演出之一——“金边日食”。 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工程师胡方浩介绍,这也是本世纪唯一一次在中国可见且恰逢夏至日的日食。 日食食分大小取决于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史志成解释说,被遮挡的太阳离地球愈远则其视直径愈小,而遮挡太阳的月球离地球愈近则其本影愈大,所以当太阳处于远地点而月球处于近地点时,食分最大。 两千多年前,日食就启发人类认识宇宙,发现地球公转的规律。当太阳被月亮遮挡时,人们更容易观测到太阳日冕活动情况,从而有助于对其未来活动趋势进行预测。日食作为一种天文现象,对星地通信中起到关键作用的电离层有一定影响。 与以往日环食不同的是,此次日环食非常接近全食。太阳整个圆面超过99%的面积被遮住,剩下的一圈金边儿非常细。 有专家表示,在21世纪剩余的80年里,发生在我国范围内的日环食仅剩10次,其中5次将发生在极北或极南地区,环食带范围小、月球地影过境时间短,不便观测。 迄今最大宇宙三维地图出炉 宇宙诞生于约138亿年前的大爆炸。对于宇宙的早期和近期,科学家都有所了解,但其间110亿年宇宙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一直是未解之谜。 7月20日,据外媒报道,在对400多万个星系和蕴含巨大能量的超亮类星体进行分析后,国际斯隆数字巡天调查项目(SDSS)发布了迄今最大的宇宙三维地图,讲述了宇宙在110亿年间的膨胀“故事”,填补了人类在宇宙史 探索 中的空白。 绘出这份地图的是多国科研人员组成的“扩展重子振荡光谱巡天”项目(eBOSS),它是SDSS的一部分。这一成果的获得,建立在世界各地数十家机构的数百名科研人员超过20年合作的基础上。 研究显示,构成宇宙结构的细丝和空隙始于宇宙诞生仅30万年时。此外,宇宙在大约60亿年前开始加速膨胀,且此后一直持续膨胀。这种加速膨胀似乎是由暗能量所驱动,这一点与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所预言的一致。 此外,研究人员指出,天体物理学家早在多年前就知道宇宙在膨胀,但一直无法精确测量宇宙膨胀的速度——哈勃常数。eBOSS和SDSS的调查结果表明,宇宙目前的膨胀速度和早期由其他研究得出的膨胀速度不匹配,仍需科学家进一步的研究调查。 找到“不可能存在”的中等质量黑洞 9月2日,据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官网报道,该天文台与位于意大利的室女座引力波天文台携手,探测到了一个142倍太阳质量的黑洞,这是科学家首次探测到此类中等质量黑洞。 研究人员指出,此前所观测到的黑洞大致分两类:恒星质量黑洞和超大质量黑洞,前者质量为太阳质量的数倍到数十倍不等,被认为是大质量恒星死亡后形成的;后者质量约为太阳的数十万倍到数十亿倍。中等质量黑洞介于两者之间,质量为太阳质量的100到1000倍。在收到这次信号前,科学家没有发现任何证据证明它们的存在。 这个黑洞由两个分别约85倍太阳质量和65倍太阳质量的黑洞并合而成,并合释放出的8倍太阳质量的能量以引力波形式弥漫于宇宙中,被两大探测器携手“逮个正着”。 研究人员在2019年5月21日探测到引力波信号GW190521,该信号持续时间不到秒。科学家推测,GW190521最有可能是拥有特殊性质的双黑洞并合产生的信号。 迄今为止,几乎所有被“验明正身”的引力波信号均来自于双星并合,包括双黑洞并合以及双中子星并合等。 水分子现身月球光照区 月球究竟有没有水?科学家从未停下 探索 的脚步。此前科学家推测,月球背面常年阴暗的陨石坑里可能藏有冰。如今,最新研究证实,月球光照面也可能存在水。 10月26日,《自然·天文学》发表文章称,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依靠平流层红外天文台“索菲亚”,在月球光照区——月球南半球的克拉维斯环形山表面,首次探测到了水分子。 这一发现表明,水可能分布在整个月球表面,而不仅限于阴暗的月背。换句话说,即使在太阳辐射下,水也能在月球表面存在。 在阳光照射的月表,水分子想保留下来非常不易。此次的探测数据显示,水被“困在”月球表面的土壤中,浓度为百万分之100—400,相当于每千克月壤中含有100—400毫升水,这比撒哈拉沙漠还要干燥100倍,不过精确的水含量需要进一步验证。 另据论文介绍,探测到的水可能储存在月球表面的玻璃般物质中或是晶粒之间,这些玻璃般物质或晶粒能在恶劣环境中对水起到保护作用。 没有大气层保护,月表太阳照射面的水源是否可以利用?“这还需要弄清楚水在月表的分布范围、埋藏深度、是否能长期保存等。”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周礼勇认为,这需要搞清楚水含量是否足够高,在哪些地区富集,是否能达到开采的级别,水在月表储存的机制是什么,需要用什么样的技术才能把水有效地收集起来。 “这些发现确实令人兴奋,很有研究和应用的前景,但成本目前还无法预料。”周礼勇说。 “中国天眼”看见快速射电暴源头 快速射电暴,宇宙中一种神秘的射电波暴发现象。它的持续时间短到只有几毫秒,但在这“灵光乍现”的几毫秒中,却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它可以把地球上几百亿年的发电量,完全以射电波的形式释放掉。 过去十几年,天文学家一直在探寻它的来源,又包含了哪些信息? 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分别发表了3篇关于快速射电暴的研究成果,利用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他们捕捉到快速射电暴起源的一些蛛丝马迹。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柯伽研究团队,在12小时的观测时间里,利用FAST探测到了快速射电暴爆发源FRB 180301的15次暴发,每次暴发的强度曲线各不相同。这是国际上首次发现该爆发源的辐射具有非常丰富的偏振特征。FAST观测到的偏振变化多样性明确说明:宇宙中快速射电暴的爆发源可能来自致密天体磁层中的物理过程。 “类似于地球,磁星也会形成磁层。我们这次的观测结果是快速射电暴来源于磁层的一个最直接证据。”李柯伽说。 此外,包括北京师范大学林琳博士、北京大学张春风博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王培博士在内的联合研究团队,利用FAST对银河系磁星软伽马重复暴源SGR 1935+2145进行多波段联合观测。观测结果表明,快速射电暴与软伽马射线重复暴发具有较弱的相关性,磁星暴发产生快速射电暴必须依赖于极其特殊的物理条件。 金星大气首现磷化氢 9月14日,《自然·天文学》杂志发表文章称,包括英国卡迪夫大学科学家简·格里弗斯在内的研究团队,于2017年和2019年,分别利用麦克斯韦望远镜(JCMT)和阿塔卡玛毫米/亚毫米波阵列望远镜(ALMA),在金星上探测到只属于磷化氢的光谱特征,并估算出了金星云层中的磷化氢丰度。 这是科学家首次在金星大气中探测到磷化氢。研究人员认为,探测到磷化氢尚无法作为微生物生命存在的有力证据,但可以表明金星上可能发生着未知的地质或化学过程。 环境恶劣的金星,因为磷化氢的蛛丝马迹,让人看到生命的希望,但好消息没有持续多久,便遭遇质疑。 10月26日,一项发表在《自然·天文学》杂志上的最新研究指出,此前被认为是磷化氢的光谱数据,实际上非常接近二氧化硫,后者在金星大气中很常见。 另一项由荷兰莱顿大学主导的研究显示,ALMA获得的光谱数据可以用磷气体以外的化合物来解释。据此,他们得出结论:在金星大气层中“没有检测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磷化氢”。 不过金星上的生命“希望”并未就此终结。格里弗斯团队重新检验最初数据后,再次发布结论称,ALMA的数据显示了一种光谱特征,这种特征只能用磷化氢化合物来解释,根据最新数据,磷化氢的含量只有最初发布结果的1/7。 金星大气层中是否真的存在磷化氢?磷化氢究竟来自何处?它们是否带有生命的印记?这些都值得我们期待。 GECAM引力波探测器升空 12月10日4时14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十号运载火箭搭载“引力波暴高能电磁对应体全天监测器”(GECAM)成功发射并将其送入预定轨道。 该卫星载荷总师李新乔介绍,GECAM将是几年之内在轨运行的伽马暴探测灵敏度最高的天文卫星,也是对磁星暴发、快速射电暴、地球伽马闪等暴发事件综合探测能力最强的卫星。它将对引力波伽马暴、快速射电暴高能辐射、特殊伽马暴和磁星暴发等高能天体暴发现象进行全天监测,研究中子星、黑洞等致密天体及其并合过程。此外,GECAM还将探测太阳耀斑、地球伽马闪和地球电子束等空间高能辐射现象,为进一步揭示其物理机制提供科学观测数据。 引力波伽马暴是GECAM最重要的科学探测目标。对于引力波的探测,地面设备的空间定位精度不高。因此,科学家需要一台能够以较高精度及时给出引力波暴发方位的卫星——GECAM应运而生。 李新乔介绍:“GECAM可以对和引力波伽马暴几乎同时发生的同源伽马暴的能谱和光变,进行连续高精度观测,同时可以给出精度较高的引力波事件的方位信息,把地面引力波探测设备定位的几十到上百平方度范围缩小。这将有助于空间及地面其他波段的观测设备更好地确定其对应天体源,并开展后续观测。”

俄方称外星生命或科技先进,正在研究人类文明

俄方称外星生命或科技先进,正在研究人类文明,俄罗斯航天局局长德米特里罗戈津 11 日在一档电视节目中表示,他相信外星生命的存在,它们可能比人类更聪明,俄方称外星生命或科技先进,正在研究人类文明。

外星人到底存在不存在?UFO到底是不是外星人的飞船?这些问题,在民间已经炸了锅了,但科学家们却长期没有给出答案。

不过,近些年来,世界各国的专家似乎非常喜欢公开讨论这个话题,而且不约而同地给出肯定的答案。继两大航天大国——美国和中国的专家之后,俄罗斯的专家也在最近提出了他的看法。

最近,俄罗斯航天国家集团公司CEO(可以理解为俄罗斯宇航局的局长)罗戈津·德米特里·奥列戈维奇在接受俄罗斯媒体采访的时候表示,他相信地外文明的存在。

我们知道,最近几年的UFO和地外文明话题频频上热搜,离不开美国公布的多段UFO视频。这些视频都是美国空军拍摄的,并且拍摄到的UFO都非常诡异,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此外还有其他大量的UFO目击事件没有视频流出,但也受到了美国方面的高度重视,而且也都只有一小部分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

甚至在公布UFO视频后,美国五角大楼还成立了不明空中现象特别工作组(UAPTF),专门调查这些现象。最近,美国不但发布了长达1600页的报告,其中有大量篇幅描述历史上的UFO事件,还时隔五十多年再次召开UFO听证会。而且,美国宇航局还刚刚成立了新的调查小组,专门花9个月的时间调查不明飞行现象,还要公开全部的数据。

美国之所以如此重视这些UFO目击事件,并不是担心它们来自其他星球,而是担心它们来自地球,是属于某个国家的秘密武器。

有人会问:为什么UFO只出现在美国,不去其他国家呢?对于这个问题,美国专家指出,这是因为他们的拍摄设备更先进。罗戈津指出,其实苏联飞行员在20世纪70年代时也拍摄过一些UFO视频,但是目前没有关于它们的具体证据。

罗戈津指出,俄罗斯科学院也在进行着UFO事件的研究,尽管其中大部分UFO目击事件都和外星人无关,但他认为其中仍有一部分与外星人脱不开干系。

罗戈津非但拒绝排除宇宙中存在其他智慧生命的可能性,甚至认为有些文明的科技远远超过了地球文明。在采访过程中,罗戈津还抛出了一个问题:“这种生命是否拥有着比我们更先进的技术,从而通过‘放大镜’观察我们,确保我们不会干扰到他们的进一步发展呢?我们不止可以研究微生物,自己也可能像微生物一样被研究!”

这段话很有意思,它似乎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答费米悖论的疑问。如果外星人存在的话,他们在哪呢?为何我们没有发现他们呢?或许,他们拥有更加先进的技术,在更远的宇宙观测我们,而不需要靠近地球。

此外,美国宇航局局长比尔·尼尔森在去年10月份接受弗吉尼亚大学政治中心主任拉里·萨巴托教授视频对话的'时候,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首先指出了美国飞行员目击到的UFO事件存在许多疑点,进而双方讨论到地外文明的时候,他表示自己没有理由否认地外文明的存在。

还有今年年初的时候,中科院武向平院士在跨年演讲中也明确表示:正是因为相信外星人的存在,科学家们才如此坚持地寻找地外文明。他还举了两个疑似是外星人信号的例子,分别是上个世纪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接收到的“Wow!”信号,以及最近比邻星传来的神秘电波。

为什么这么多专家都如此相信外星人的存在呢?

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科学家弗兰克·德雷克提出了著名的德雷克方程,表述为“N=Ng×Fp×Ne×Fl×Fi×Fc×FL”,其中N代表的就是银河系内外星文明的数量。后面的参数比较复杂,简单来说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计算的是银河系中宜居行星的数量,后半部分计算的是宜居行星孕育智慧生命的概率。如果N大于1,就意味着银河系内很可能存在其他文明。

在银河系中,一共有1000亿~4000亿颗恒星。根据目前的研究,宇宙中有大约20000亿个星系,就算生命出现的概率再低,乘以这么巨大的基数,也很有可能是大于1的。

基于这一点的考虑,我们的确很难断言宇宙中不存在其他的文明。尼尔森也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提出:“甚至现在的一些理论认为还有其他的宇宙存在,如果真的如此,那我又有什么资格断言地球这颗行星是唯一一个形成并且发展出了像我们这样创造了文明和生命的星球呢?”

罗戈津没有提及平行宇宙,而是讨论了不可观测宇宙。我们知道,宇宙处于膨胀之中,而且距离我们越远的地方膨胀速度更快。根据天文学家的计算,在465亿光年以外的位置,宇宙的膨胀速度甚至超过了光速,这意味着那里发出的光永远都不可能到达地球,我们永远也观测不到那里的宇宙,所以这些空间被称为不可观测宇宙。

不可观测宇宙有多大,目前没有人知道。有天文学家推测,其直径可能达到了20万亿光年!如果真的是这样,我们的可观测宇宙跟它相比简直是一粒沙子。

不管这个数字是否准确,不可观测宇宙比可观测宇宙大得多的事实基本是肯定的。罗戈津认为,在这么广袤的空间里,可能存在着无数有利于生命甚至智慧生命出现的因素存在。基于这一点,他深信宇宙中存在着其他的文明。

在直径930亿光年的可观测宇宙中,人类探测器触及的范围还不及其1/10万亿,我们确实无法断言地外文明不存在。只能说,我们希望这些专家是错误的,宇宙中不要存在比我们先进的文明。否则的话,没人敢保证他们对人类怀有善意。

据今日俄罗斯网站报道,俄罗斯航天局局长德米特里罗戈津 11 日在一档电视节目中表示,他相信外星生命的存在,它们可能比人类更聪明,技术更先进,外星生命可能正在研究人类文明,只是没被发现。

罗戈津说,成千上万的因素可能促成了宇宙中任何地方生命的出现,他补充说,人类研究太空的能力仍然有限," 我们知道‘大爆炸’理论,但如果这个‘大爆炸’只发生在我们可见的宇宙的某一部分呢?可能还有其他世界 ...... 以及无数的因素可能有助于生命的出现,包括智能生命。"

当地时间6月11日,俄罗斯航天局局长德米特里·罗戈津在一档电视节目中表示,他相信外星生命的存在,而且可能比人类更聪明,技术更先进。

他甚至说,外星生命可能正在研究人类文明,只是地球人还没发现,像人类研究地球上其它物种一样。

罗戈津认为,宇宙里有几千种因素都可能促成生命出现。

他说:“我们都知道大爆炸理论,但如果这个大爆炸只发生在我们可见宇宙的某个部分呢?也许还有更多这样的世界。”

据她透露,俄罗斯科学院一直在搜集有关地外生命、不明飞行物的资料,虽然都被证明是与地外生命无关的“大气或其它物理现象”,但他亲自看过一些退伍苏联试飞员的报告,他们都目睹过无法解释的现象。

就在上个月,美国国会首次举行关于UFO的公开听证会,五角大楼发布了神秘物体掠过飞行员的片段,官方称其为“不明空中现象”(UAE),大多数目击事件都发生在美军事训练场和测试场。

2004年以来,美国海军飞行员报告了144次UAE事件,其中大部分的结论是“可能确实代表了某些未知的物理对象”。

五角大楼尚未排除这些事件与外星生命有关的可能性,但没有找到任何证据表明UAE来自外星人。

而在6月9日,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刚刚宣布,正在组建一个独立团队,启动一项对不明飞行物(UFO)的研究,预计今年秋季开始,耗时9个月,研究费用不超过10万美元。

罗戈津说,俄罗斯科学院一直在进行研究,并 " 收集与地外生命,特别是 UFO 有关的事实 ",不过他补充说,俄罗斯专家审查的所有此类案例中, 都是 " 大气和其他物理现象 ",与任何地外智能生命的假设无关。

他补充说:" 我们仍然认为这种 [ 真正的 UFO ] 目击事件可能已经发生了。" 罗戈津还说,他亲自看过一些退伍苏联试飞员的报告,他们报告在首波试飞时目睹了无法解释的现象,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也收到过类似信息。

罗戈津假设,外面可能有一些生命形式已经发展到一定的技术水平,允许它们研究人类文明和我们的星球本身,就像人类对地球上的其他物种一样。他补充说:" 我们可以研究细菌,但我们也可以像细菌一样被研究。"

自 2017 年以来,美国的不明飞行物目击事件有所增加。当时,有人透露,五角大楼有一个被称为高级航空航天威胁识别计划(AATIP)的项目,其任务是识别所谓的 " 不明飞行现象 ",或 UAP(也通常被称为不明飞行物,或 UFO)。

5 月,美国国会举行了自 1970 年代以来第一次关于 UAPs 的公开听证会。在听证会上展示了几段显示被认为是 UAPs 的视频,但没有提供关于视频中看到的物体的具体解释。他们还说,美国军方没有试图接触任何观察到的物体,因为不清楚它们是否有人驾驶。

最近,随着话题“首次在地球外确认生命之源存在”登上热搜第一,公众对于外星人这个话题的兴趣被再次提升。俄航天局局长德米特里·罗戈津11日在一档电视节目中表示,外星生命可能正在研究人类文明,只是没被发现。

俄航天局局长:外星生命或正在研究人类文明

据海外网6月12日援引今日俄罗斯网站报道,俄罗斯航天局局长德米特里·罗戈津11日在一档电视节目中表示,他相信外星生命的存在,它们可能比人类更聪明,技术更先进。外星生命可能正在研究人类文明,只是没被发现。

报道称,罗戈津11日接受“俄罗斯24”新闻频道采访时表示,他赞成宇宙中有数千种因素可能促成生命出现的理论。“我们都知道大爆炸理论,但如果这个大爆炸只发生在我们可见的某个部分呢?也许还有更多这样的世界。”

罗戈津表示,俄罗斯科学院一直在搜集有关地外生命及不明飞行物的资料,虽然俄专家审查的此类案例中,都被证明是与地外生命无关的“大气或其它物理现象”,但罗戈津称,他亲自看过一些退伍苏联试飞员的报告,他们报告在首波试飞时目睹了无法解释的现象,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也收到过类似信息。

罗戈津认为,地球外可能存在某种生命形式,它们的技术水平已经能够研究人类文明和地球本身,就像人类研究地球上其它物种一样。

截至发稿,话题“俄方称外星生命或在研究人类文明”已登上微博热搜榜第八位,再次引发网友热议。

地球外首次确认“生命之源”,是否能证明地外生命真实存在?

6月8日,“首次在地球外确认生命之源存在”的话题登上热搜第一。

据央视新闻援引日本经济新闻6月6日报道,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的小行星探测器“隼鸟2号”从小行星“龙宫”带回地球的沙子样本中,发现了“生命之源”——氨基酸。这是首次在地球以外确认氨基酸的存在。

据科技日报微博消息,据日媒报道,日本文部科学省称,科学家在小行星探测器“隼鸟2号”采集的样本中检测到了20多种氨基酸。这是第一个证明在地球外存在氨基酸的证据。

2020年12月,“隼鸟2号”的回收舱从小行星“龙宫”返回地球,并带回约克行星表面样本。日本横滨国立大学天体生物学名誉教授小林宪正表示,在地球以外天体上发现多种氨基酸“史无前例”,甚至可能暗示地球以外存在生命,这也意味着氨基酸可能存在于其他行星和天然卫星上,暗示生命可能诞生在宇宙中比以前认为的更多的地方。

此次,“隼鸟2号”采集样本来自不受阳光或宇宙射线侵蚀的小行星地下物质,对其分析是在没有将其暴露于地球空气中的情况下进行的,这意味着研究人员首次证实了外层空间中也存在生命的组成部分。

新华社报道称,“隼鸟2号”于2014年发射,2018年6月抵达“龙宫”附近并采集了小行星岩石样本,“隼鸟2号”回收舱于2020年12月返回地球。有关研究成果还在汇总阶段,今后详细的分析数据将通过论文发表

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物质,某些氨基酸与生命的形成关系密切。有一种学说认为,在地球形成初期也存在氨基酸,但由于地球温度变高而消失,之后陨石再次将氨基酸带到了地球上。

图片来源:科技日报视频截图

氨基酸是蛋白质的组成部分,是形成生命不可或缺的有机分子。虽然还不知道氨基酸是如何到达古代地球的,但有一种理论认为,46亿年前地球形成时氨基酸就已大量存在,但在地球被岩浆覆盖变得极其炎热后便不复存在,但随后又被流星从外太空重新引入。也有理论认为,氨基酸本身就存在于地球表面。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氨基酸是生命体中的重要物质,是合成蛋白质的基础。大量不同的氨基酸可以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形成不同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可以完成生命体重要的生理活动。但发现氨基酸并不能证明地球以外就有生命。

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卢恒谦指出,首先,生命的构成至少需要20余种元素,远不止氨基酸所含的碳、氢、氧、氮等;其次,除氨基酸外,生命的构成还需要其它许多条件,也会受到气候、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仅有氨基酸不能产生目前地球上定义的生命体。

此次氨基酸的发现只是提高了地外生命存在的可能性,想最终证实,还需要更直接的证据,比如发现化石等。

有关新冠病毒的研究论文

新冠病毒(COVID-19)是一种病毒,它可以感染人类的呼吸道组织,并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病毒通常是通过感染细胞来复制自己的,并且可能会对细胞的基因组造成某些改变。但是,新冠病毒不会改变人的基因,也不会使人的心肺功能更容易受到感染。新冠病毒可能会对人的呼吸道造成严重损伤,导致呼吸功能受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新冠病毒会使人的心肺功能更容易受到感染。

随之而来的各种各样流言也五花八门。新春第一期“科学合理”流言榜刚公布,再度对疫情流言集中化破碎。“打新冠疫苗会更改人体基因”“茶汤可以杀掉新冠病毒感染”,统统不可靠。除此之外,从耳朵垂褶皱就能提早预料心肌梗塞? 过夏武器“自发热内衣”确实可以自主发烫?动物油能当保健产品吃,对心脑血管病有益处?全是忽悠人的。

港大研究团队使用他米巴罗汀干粉制剂分别给小鼠和仓鼠做实验,以验证该制剂对不同的病毒都有治疗效果。当中小鼠用于流感病毒,仓鼠用于新冠病毒。步骤一:共三组仓鼠,在病毒感染前分别通过气管内给予同等剂量的安慰剂(盐水)、瑞德西韦、他米巴罗汀干粉制剂。步骤二:给药后两小时,通过鼻内滴注的方式令仓鼠感染新冠病毒。步骤三:四天后,将仓鼠进行安乐死后,通过检测其肺病毒载量、检查肺组织病理变化,发现他米巴罗汀干粉制剂的抗新冠病毒活性与瑞德西韦相当。

不会,新冠一般指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新型冠状病毒不会改变人的基因,新冠病毒容易感染肺部、肾脏、心脏等器官。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使肺部、肾脏、心脏等器官受到严重的损伤,进而引发呼吸衰竭、肾衰竭、心力衰竭等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甚至还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