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论文小学生感恩教育研究综述

发布时间:

论文小学生感恩教育研究综述

浅谈感恩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从小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是非常重要的。小学语文教科书所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有自然之恩、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如何挖掘教科书的感因教育的教学资源,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在此,把本人多年的教学体验略谈如下:一、弄清一知恩感恩教育必须先知恩。要根据文章特点,引导学生弄明白文章要感谁的恩,感什么恩。这一环节是很重要的,作为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把握好怎么样的文章表现怎样的恩。表现大自然之恩的一般是写景的记叙文或是说明性的质的文章。如《只有一个地球》告诉我们生我养我人类是地球母亲,《桂林山水》能让我们心灵小憩。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是表现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如《钓鱼的启示》就是让我们感知到给儿子道德力量的父亲。《十六年前的回忆》让我们感知英烈的祖国心,民族义。而《詹天佑》能让我们体会到什么才是祖国的优秀儿女。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感恩不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感恩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基本修养。对于今天的少先队员来说,感恩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就会感到世界原来是那么美好。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的校园、我们的社会也将会更加和谐。在对当前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感恩意识淡薄、家庭和社会责任感弱化,他们对父母要求多,替父母分忧少;对老师挑剔多,尊重理解少;关心同学少,对自己考虑多;对社会抱怨多,客观分析少……这些现象,已成为新形势下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潜在危机,同时也折射出学校德育工作的欠缺和不足。学校作为少先队员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必须把“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精心培育学校的“感恩文化”,对学生实施全方位的“感恩教育”。让学生从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身边人的开始,对给予自己关怀和帮助过的人抱有感激之心,使“滴水之恩当报涌泉”的情感在每一个学生心目中生根、开花、结果。 二、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感恩既是一个系列的心理过程,又是一个行为过程,它是人类本体与生俱来的一个契约规则,一种道德规则。就是知晓,感激,报答,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谢,并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别人,回报社会。 感恩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对提高整个民族的道德素质具有深远的意义。知恩、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生感恩教育属于一种心理范畴,教育者在教育中采取说服、引导、体验等教育方法,帮助小学生树立感恩意识,引导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言行、体态语言等对别人的帮助表示感谢,并以行动回报别人,回报社会。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和多元文化碰撞的特殊时期,我校独生子女学生群体不断增大,他们常受到几代人的关怀,有的是富二代,甚至是富三代。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感恩意识缺失,情商极差,普遍缺乏爱心、良心、责任心,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发挥少先队组织的作用,开展少先队感恩教育的研究。从小培养队员学会分享与感恩,不仅是一种礼仪,更是培养他们健康的心态。学会感恩,就会懂得尊重他人,发现自我价值。让队员懂得感恩,就少了歧视,就会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整个生命,重新看待身边的每个人,尊重每一份平凡普通的劳动,也更加尊重自己。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应该大力弘扬感恩文化,教育我们的队员学会感恩,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一项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少先队开展感恩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少年先锋队是中国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是少年儿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预备队。少先队组织教育的本质是通过队组织去进行革命理想、社会主义道德和纪律的教育,具有很强的思想政治性。少先队活动具有自主性的特点,发挥少先队组织的这一特殊作用,能弥补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方面的不足。从新世纪道德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来看,我们要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在学校教育中的优势,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以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对道德教育的新要求。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鉴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一些成年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道德的缺失和信仰的危机给广大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带来的严重的负面影响;腐朽落后的思潮和不良信息的传播,渐渐地腐蚀着未成年人的心灵,使得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情感苍白,行为失范。 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还是一种责任意识,自主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经过深刻的反思与研讨,我们认为根据亳州市谯城区青云中心小学的校情,对全体学生全方位地实施“感恩教育”,精心培育学校的“感恩文化”,更能突出我校的办学特色。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了《在少先队活动中开展感恩教育》的课题,研究有利于学生从小就养成一种感恩意识,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伴、感恩身边的人,乃至感恩自然、感恩祖国,使少先队员们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道德准则、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为孩子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的修养,是一种处世的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也是人之常情。感恩教育也是小学生尤其是独生子女学生必上的一课。 三、课题的概念及界定感恩:在《牛津字典》的解释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回馈他人”。感恩在西方本义上是感谢上帝赐予人类以生存的食物,后来扩大为社会成员要常怀一颗宽容与回报之心,记得周围人对自己的帮助而忘却不快乐的事。《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一词出自晋代潘岳的《关中》:“观遂虎奋,感恩输力”,有“感恩戴德”之意。胡虹霞教授提出的“感恩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 感恩教育:就是通过多种教育活动让孩子形成感恩意识,学会感恩,理解并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大自然的赐予之恩。它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 通过感恩教育,培育学生的健全人格,其侧重点在于通过感恩教育,使学生通过心灵与心灵的交流,生命与生命的对话,从而形成灵魂的默契,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引导学生过健康的生活,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四、同类课题国内外研究状况(一)国外研究状况: 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是美国的感恩节,是为西方人感恩“上帝”而设定的节日。为了学会感恩,在这一天,全家人欢聚一堂感谢上苍在过去一年里的仁慈和恩惠。人们要感谢上帝在过去一年里的恩惠,要按传统用时令的果实招待亲朋好友,人们还送食物给那些素不相识的饥饿的人。 印度上世纪初的泛神论者的感恩,是对世界万物的,人人皆上帝,物物皆上帝,应该更与现代思想相契合。重视环境、重视他人,即所谓“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又是互惠互助精神。 西方的感恩是一种文化,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人们从小就懂得了感恩,就懂得了仁慈善良,就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人本主义教育。西方发达国家的慈善事业非常普遍,人们的慈善行为也比较常见,这就是感恩教育的结果。 新加坡在编制道德教科书的过程中,不仅对在校的学生、教师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而且征求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还对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进行反馈性调查,制定出一套既适合社会发展需要又适合学生成才需要的道德教育计划和内容。 日本则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把德育内容分解为不同的层次、深度和侧面,在各年级反复循环,由浅入深,形成循序渐进的过程。受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国外特别强调德育的实用性。他们一方面把一些具体的、实用的、相对稳定的道德规则通过课堂教学灌输给学生,另一方面强调通过课外活动(诸如学术活动、文体活动、咨询活动等)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美国大学进行德育的一个突出环节,包括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 西方大多数国家的德育方案都是力求使之具有可操作性。由此可见,德育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都受到重视,在具有优良传统的中国,更加应该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从小时候,就要让他们学会感恩。(二)国内研究状况: 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也是一个崇尚仁义、知恩图报的民族。孝道是做人的一个起码原则。从《诗经》中的“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到今人常说的“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等,都从不同的方面告诉了我们该怎样去感恩,怎样去报恩。 在上海,学会“感恩”已写入了新版本的上海市《中学生守则》;黑龙江在全省高校中推行包括"感恩"教育内容的“大学生素质教育量化工程”;在福州大学,更有学生在“感恩”教育等思想道德教育的感召下,积极投身到山区和基层岗位工作,将自己对父母、他人和社会的感激与责任,转化为回报社会、建设祖国的动力。随着社会对感恩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很多研究机构和学校纷纷把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切入口,开展了感恩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如中央教科所《全国青少年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四川省普教科研所《农村中学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天津市河西区教科所《新时期感恩教育创新研究》、黄山市屯溪四中《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学感恩教育活动研究》、浙江海盐实验中学《以“感恩教育”构建校园主体文化的实践与研究》、江西省上饶市逸夫小学课题研究《加强感恩教育,培养感恩心》,都以感恩作为一种教育而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30多年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其著作《帕夫雷什中学》被誉为“教育百科全书”和“活的教育学”。他在加强学生感恩教育方面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2、心理学人本主义理论。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认为人类共有真、善、美、正义、欢乐等内在本性,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达到人的自我实现关键在于改善人的“自知”或自我意识,使人认识到自我的内在潜能或价值。 3、心理学行为主义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华生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4、中国感恩教育创始人——彭成。彭成老师在大量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发现到感恩意识在青少年德育教育中的缺失,并深深为这种感恩意识缺乏所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所痛心。2002年,他开始潜心研究感恩教育,并积极投身到感恩教育地推广和教学实践中。经过多年的艰苦探索和悉心研究,彭成老师逐渐形成了具有自己鲜明特色,感染力和震撼力的感恩教育演讲风格和教学模式,并将感恩教育由原来单独的学校教育延伸到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企业内训等其它领域。5、感恩教育研究者推广者罗明。中国成功学研究会创始人之一,中国成功学研究网创始人,感恩励志教育研究者与推广者。13年来在各级报刊以及知名网站发表各类作品800余篇(部),代表作有教学论文《成功学与当代素质教育》、《罗明成功学》、《成功素质教育》、《素质教育需要成功学》等。 六、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使学生感受、体验到别人对自己的关爱,激发他们的感恩意识,学会运用适当的感恩方法。 2、通过教育,使学生拥有健康的、积极的心态,学会用爱心回报他人、回报社会。使学生知恩图报,不忘国之恩,党之恩,社会之恩,老师之恩,养育之恩,知遇之恩,提携之恩,帮扶之恩……使“滴水之恩当报涌泉”的情感生根、开花、结果。真正成为胡锦涛总书记致少先队建队60周年的贺信中所提出的争当“四好少年”的要求。 3、通过对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形成感恩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等体系。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施,积累感恩教育的成功案例,并进行推广。(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小学生感恩意识现状的调查研究。 2、小学生感恩教育内容的研究。 通过各种感恩活动,培养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以自己的行动回报各方。主要为: (1)感恩社会的关爱开展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活动,引导他们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演讲比赛、读书报告会等形式,使学生体会到社会对他们的至关至爱。继续利用“学雷锋活动”、“服务社区活动”、“志愿者活动”等形式,激发和增强学生“报答社会、感恩社会、报效祖国”的深刻情感。 (2)回报父母养育之恩 开展为父母多做事,对父母多说知心话,为父母过生日,给父母送礼物,为父母揉揉腰、捶捶背、洗洗脚,帮父母做饭洗衣等,体会和感激父母的艰辛和不易,培养学生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情。 (3)感激老师的教诲之恩 开展学生向老师献真情活动,自选“八个一”(写一封信,谈一次心,做一张贺卡,献一束鲜花,提一个建议,表一个决心,送一句话,写一首诗歌等)来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4)感激同学间的爱心相助 开展以“同学如手足”、“我们手拉手”为主题的作文比赛、演讲比赛、以及给同学做一件有益的事,给班级做一件有益的事等活动,掀起同学之间互帮、互助、互学、互进的热潮,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5)感恩自然的赐予 开展爱护自然,爱护环境活动。每一个同学主动植一棵树,养一盆花,保护一片绿地,自觉成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自愿者。开展讴歌大自然对人类恩赐的书、画比赛和演讲比赛,使学生能够形成感激自然给予的情感,使“爱护自然、保护自然”成为同学们的自觉行为。 开展看感恩影片,吟感恩诗歌,传唱感恩歌曲,读感恩美文,讲感恩之言的活动。 3、小学生感恩教育的途径研究。 (1)学科渗透感恩教育。挖掘各学科感恩教育的因素,自觉的、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2)在校级、班级工作和各种教育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在学校、班级范围内定期请名人、专家进行感恩教育的专题讲座,安排专题的感恩教育活动。 (3)家校联通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学校和教师经常和家长沟通,向家长介绍感恩教育成功的经验,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协调一致。 (4)利用社会上的专用场所和教育设施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组织学生到社会上的专用场所和教育设施进行活动,在活动中使学生获得某种感恩体验教育。 七、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在少先队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开展感恩教育。从小处入手,从身边入手,教育小学生认识、感受、体验父母、老师、同伴、身边人对自己的关爱和帮助,让学生知恩图报,从而爱父母、爱老师、爱同伴、爱身边人,进而推恩及恩,发展成爱自然、爱祖国等,并使感恩成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品德。 难点:学生的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培养的研究 八、课题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研究思路:通过学科教学、少先队活动、学校大型主题活动等形式,精心培育感恩文化,将感恩教育融合在学校的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并通过感恩教育对学生人际关系影响的评价,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 研究过程: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三年。() 第一阶段:从~ 成立课题组,明确年度研究目标,明确课题的研究目标及组成人员,分解研究任务。负责人周晓丽、刘艳秋。 第二阶段 从~ 1、在少先队活动中开展各种感恩教育活动。负责人:周晓丽、刘艳秋; 2、进行“感恩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教育”,成果资料为教学设计、论文、教育叙事等。负责人:木敏、吴晓燕、卢玲; 3、感恩之歌比赛,进行“学校少先队活动与感恩教育的融合教育”,成果为光盘资料,负责人刘艳秋、李洁、张晓玲; 4、完成感恩作文,成果为学生优秀作品集,负责人怀春燕、张晓玲、张薇; 5、举办感恩教育论坛,邀请社会人士、家长出席,进行家长对学校感恩教育的态度及其参与程度对子女的影响,成果为会议记录册和光盘,负责人刘艳秋、王侠、陈雷; 6、挖掘本土感恩教育材料,研究成果为学生作品集和论文,负责人怀春燕、张晓玲、吴晓燕;第三阶段 从~ 1、家校联通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学校和教师经常和家长沟通,向家长介绍感恩教育成功的经验,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协调一致。负责人:刘艳秋 2、完成感恩教育校本课程编写,成果为校本课程读本一本,负责人木敏、刘艳秋、李洁。完成结题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结题,负责人:周晓丽 3、结题论文、研究报告的形成,研究成果的展示、课题结题。 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核心,辅之教育调查法、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活动研究法及经验总结法等方法。九、课题研究的创新(一)主要观点: 1、有效的感恩教育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 2、小学生感恩教育的质量与其人际关系、生活态度、人格的形成密切相关 3、感恩是爱心的表现形式之一。(二)发展与创新: 1、将感恩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加以研究并传承弘扬,通过全方面营造一种感恩文化氛围来达到教育目的。感恩教育不仅是一个感恩技能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使其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完善,最终回报社会。 2、从感恩教育角度研究学校心理健康的发展,拓展了学校心理健康研究的思路。以感恩教育带动学校心理健康管理模式的改革,使心理健康更具实效。 3、感恩教育不仅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切入点,而且依赖于社会、家庭的参与。感恩教育不仅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德,而且有利于学生人际关系的改善,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十、课题研究成果形式 1、《在少先队活动中开展感恩教育》的研究报告 2、《学生感恩活动集锦》(文字、照片、录像等) 3、少先队员参加主题探究活动后的体会、感想、日记、周记等 4、感恩教育途径及成功案例结集。 5、教师的研究论文、教学设计、教育叙事等结集。 完成本课题的研究能力 近几年来,我校在上级科研部门的领导下,在程宏杰校长的关心和指导下,进行了一系列的课题事业与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积累了大量的研究经验,同时培养了一支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课题组成员配备合理,本课题负责人周晓丽、刘艳秋在少先队的管理工作中,具有扎实的理论研究水平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及较为充足的研究时间。课题组其他成员均是长期从事一线教育工作,都是青年教师,朝气蓬勃,具有开拓、进取、奉献的精神,平时积极投身各项教育、教学、教改的实验,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全部达到大学本科学历,都是小学高级教师、骨干教师,撰写的论文多次获国家、省、市级奖。我们有能力、有信心做好本次课题的研究。 (1)学校专门成立了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具体负责研究工作。组织参研人员围绕本课题积极开展前期的准备工作,包括文献收集工作、调研工作等。 (2)充分发挥专家组的学术引领作用,聘请市、区教科所有关专家作为课题研究顾问,充分发挥专家组的把关作用、指导作用和辅导作用。 (3)加大实验研究上的培训力度,提高参与研究教师的整体素质 (4)建立健全研究制度,每周五晚在多功能教室进行课题的商讨研究,保证研究时间内容落到实处。 (5)学校每年设立专项研究资金,竭尽全力保证研究工作的投入,确保课题研究的有效、顺利的进行。 十五、资料设备 所需经费包括:打印材料费、研究组成员超课时费、活动费、购买所需资料费、设施费、专家验收费、会议费、专家咨询费等所需费用。 设备所需:打印机、摄像机、照相机、电脑等必需用具。 十六、科研手段 我们采取集中研究与分散学习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做到边学习,边探讨,边实践,边论证,边总结。将感恩教育与基础道德相结合;阶段性与持续性相结合;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感恩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学校特色相结合;感恩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根据队员们的年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在少先队活动中开展感恩教育,要通过一系列的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将感恩教育深入每个孩子的心田。把儿童的品德教育做得更扎实、更生动、更优秀,孩子在活动中成长,在体验中进步。把“感恩”教育推向一个高潮,有效推进德育工程。 十七、研究预期成果 1、组织学生谈感想,并写写自己的体会,让感恩教育成为一种习惯。 通过本次本次课题的实施与研究,让学生在生活中自觉地去感激父母,感激老师,感激社会,感激祖国。同时让这种氛围永久地充满校园。 2、感恩教育途径及成功案例结集。在课题研究实施过后,组织课题组成员探讨适合感恩教育的最佳途径,比如说在节日里给父母送上自己真心的祝福,在校园里教师教育学生去感恩等等。 3、感恩文体活动及感恩文化环境展示。把课题研究实施当中做的一些项目,如演讲比赛、征文活动当中的问题展示给学生,让大家重温本次活动,同时加深印象,使学生受到更深的熏陶。 4、在少先队活动中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如感恩节活动现场的实录光盘以及感恩教育系列活动的电视片、宣传片; 5、学术报告。包括课题的研究方案、中期报告、结题报告; 6、发表的系列研究论文。通过课题研究,我们的老师一定会有所思考,我们将对发表或者获奖的系列论文,按照不同的领域进行汇总,形成课题研究论文集。 7.课题研究资源库。(感恩教育故事、光盘、儿歌、绘画作品等)

中学生感恩教育研究论文

《感恩》 人生的杠杆是精神,精神的支点是感恩,只有有了感恩的思想,人才能焕发出无穷的力量。感恩,在中国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却很多。民族英雄袁崇焕去世后,佘家义士“冒死葬忠魂”,子子孙孙,生生死死,守墓遗训,口口相传,17 代人为他守墓370多年。其所感之恩是大恩,大到国家、民族的大义之上。就是在今天,在我们身边也不乏感恩的事例。在金训华烈士墓地守了 37年的陈健,理所当然地成了CCTV200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37年前,在一次与洪水搏斗抢救国家财产时,金训华救了陈健的命。在金训华 牺牲后,陈健决心义务为战友守墓,并发誓要“一辈子陪着你。”为此,他再没离开过逊克县,一直为烈士扫墓守灵。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外来受多元文化的影响,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与美德被淡忘和受到一定冲击,“感恩”一词现在在有些人看起过时 了。前不久有一篇报道《他们为何忘掉恩人》,讲的是沈阳沈河区84岁的老人王儒臣捐资助学,遭到所助学子冷落的事情。13年来,老人先后 资助了40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其中有10名是大学生。如今他双目失明,卧病在床,却从未收到受其恩惠而完成学业的大学毕业生的来信,更 别说来人探望了!还有前不久刚刚去世的“感动中国人物”――深圳歌手丛飞耗资300万元,资助178个贫困学生,而当他重病住院时,受过资助的个别大学生就在深圳工作,也没去看他。 感恩是美德,而 “忘恩负义”却违背道德的可耻行为,是对人最重的一种谴责。社会感恩意识的缺失,虽然局限于少数人和个别现象,但其影 响不容低估,其危害会导致人的自私、人情的冷漠、社会道德的滑坡。不知感恩最直接的结果,也使一个人融入社会的过程变得缓慢而曲折。 是啊,学会感恩就等于架起了做人的支点。我们的思想教育,包括学校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讲大道理上,更不能只停留在传授知识上,还要 帮助教育人们懂得做人的道理,特别在样学生,要使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让他们懂得,感念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感念祖国之恩,要报效祖国;感念自然之恩,要学会和大自然生灵和谐相处;感念社会之恩,要学会和不同性格、不同阶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 处,这是一种更加丰满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才是“刻骨铭心”的。 在积极开展“八荣八耻”教育的今天,我们更好认真搞好感恩教育作为荣辱观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以“感恩报德”为荣,以“忘恩负义”为 耻,努力营造一种全民知恩图报的良好社会氛围,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这首歌使我明白没有阳光,就没有温暖;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自己;没有亲情友情和爱情,世界就会是一片孤独和黑暗,为了摆脱它,我们需要一颗感恩的心。 落叶在空中盘旋,谱写着一曲感恩的乐章,那是大树对滋养它大地的感恩;白云在蔚蓝的天空中飘荡,绘画着那一幅幅感人的画面,那是白云对哺育它的蓝天的感恩。因为感恩才会有这个多彩的社会,因为感恩才会有真挚的友情。因为感恩才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真谛。 从我们第一声嘹亮的哭声起,我们要感谢的人就一个一个在我们成长的路上出现,我们要感谢为我们付出的所有过客。 我们要感谢父母一路走来的扶持,我们要感谢朋友一路陪伴我们走过风风雨雨,我们要感谢老师的谆谆教诲。正因为我们要感谢的人太多太多,所以我们应在心里默默的祝福他们所有人。不管是失去还是拥有…… 感恩是发自内心的。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亲友为我们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你是否在父母劳累后送上一杯暖茶,在他们生日时递上一张自制的卡片,在他们失落时奉上一句安慰的话语,他们为我们倾注了心血、精力,而我们又何曾记得他们的生日,体会他们的劳累,又是否察觉到那缕缕银丝,那一条条皱纹。感恩需要你用心去体会,去报答。感恩是敬重的。居里夫人作为有名的科学家,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但她在会上看见自己的小学老师,用一束鲜花表达她的感激之情;伟人毛泽东也同样在佳节送上对老师的一份深深感激。自古以来的伟人无不有着一颗感恩的心,感激不需要惊天动地,只需要你的一句问候,一声呼唤,一丝报答。感恩是有意义的。爱让这个世界不停地旋转。父母的付出远远比山高、比海深,而作为我们,只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而似乎又有一条隔离带,让我们变得自私自利,忘记了曾经父母的付出,忘记了那一声声快乐,学会去感激别人是自己的一份良心,一份孝心,因为如此才会有和睦,有快乐,有彼此间的敬重。 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你周围所有的人。感恩伤害你的人,是他们,磨练了你的意志。感恩鼓励你的人,是他们,让你信心十足。感恩授予你知识的人,是他们,照亮了你前进的道路。感恩哺育你的人,是他们,让你丰衣足食。感恩帮助你的人,是他们,给了你再生的希望。感恩嘲笑你的人,是他们,激发了你的自尊。 你将会发现自己是多么快乐,放开你的胸怀,让霏霏细雨洗刷你心灵的污染。学会感恩,会让我们的心胸更加宽广,会让我们心无旁骛地享受生活!

一只老鼠掉进了一只桶里,怎么也爬不出来。老鼠吱吱地叫着,它发出了哀鸣,可是谁也听不见。可怜的老鼠心想,这只桶大概就是自己的坟墓了。正在这时,一只大象经过桶边,用鼻子把老鼠吊了出来。 "谢谢你,大象。你救了我的命,我希望能报答你。" 大象笑着说"你准备怎么报答我呢?你不过是一只小小的老鼠。" 过了一些日子,大象不幸被猎人捉住了。猎人们用绳子把大象捆了起来,准备等天亮后运走。大象伤心地躺在地上,无论怎么挣扎,也无法把绳子扯断。 突然,小老鼠出现了。它开始咬着绳子,终于在天亮前咬断了绳子,替大象松了绑。 "你看到了吧,我履行了自己的诺言。"小老鼠对大象说。 顿悟 我们每个人在生活的流程中,都会得到别人的帮助,接受他人的恩惠。我们应该用心记住这些,并且用感恩之情回报这个世界,那么生活在我们眼里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如果你想要拥有美好的人生,那就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吧!想一些令你觉得心怀感激的事,让自己全心全意地浸润其中。令你心怀感谢的或许是孩子的健康平安;或许是朋友对你从来不间断的关爱;也许你会为早晨能从舒适的床悠悠醒来,并且有早餐可吃而心存感激;也许 你经历了长久以来种种自我毁灭的行径之后,仍能存活至今而谢天不已。不要保留、不要抗拒,就让自己淹没在感恩的洪流里吧,人的快乐就在其中。

不懂得感恩,就不懂得何为人间真情,不知道责任为何物。让学生体味爱的真谛,了解父母、教师的艰辛,感受社会的温暖,学会把得到的爱分给他人、回报社会,成为一个有情、有意、有良知的人,这是我们教育的一个重要而迫切的任务。一、学会感恩,首先要懂得尊重父母。 现在的许多孩子不懂得感恩,是家庭教育造成的结果。因为现在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中,长辈视他们为“小太阳”,对他们百般溺爱,万般娇宠,百依百顺,有求必应,甚至连孩子应该自己做的事情也代劳。为此,在孩子的心目中,他们理所当然处在最重要的位置,心安理得地享受着父母为他们提供的一切,而对他们的父母的养育之恩却表现的麻木和冷漠。因此,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提到了重要的日程上来。当我们学习了《朱德的扁担》一课,我提问了学生们一个问题:你们知道父母每天劳动的艰辛吗?他们这样做为什么?学生们竟没有一个回答上来。我看教育孩子的时机一到,立刻把事先准备好的扁担、水桶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做一件事情,看谁能挑起这桶水,好吗?”“好的,这还不简单!”学生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第一个学生来到前面,憋足全身的力气也没挑起一担水,后边的学生也是以失败告终。然后我又把水倒掉一半让学生挑,有的同学挑起来了,憋得面红耳赤,坚持一会儿就支持不住了;有的干脆两三个人一起刚刚挑起来。表演完毕,我让同学们说感受。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说:“挑水太累了。”看着同学们的情绪调动起来了,我也激动万分:“是啊,我们的父母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劳作着,为的是养育我们,难道他们不知道辛苦,不乐意享受?”学生们恍然大悟:“老师,我明白了,我以后一定听父母的话,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今后一定自己走,再也不用妈妈接送了。”“我以后再也不买零食吃了,也不挑吃穿了。”“我一定好好学习,长大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学生们群情激昂,还有什么能比的上使孩子们懂事更值得欣慰的事呢?一种从未有过的激动冲撞着我的胸口,看着这群懂事的孩子,我的内心好感动。二、学会感恩,老师要率先垂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受教育者是教育者的一面镜子。”学生的日常行为取决于老师的行动举止。为了教育学生,我总是为人师表,做出表率。在平日的教学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把爱无私地奉献给学生。我把甜甜的微笑常挂在脸上,赞美的话语回响在耳边,热情的眼神传递给学生,亲切的关怀送给学生。这种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老师产生好感,深爱老师,产生情感的对流。那时在教师节来临之际,我收到了许许多多的礼物。这些礼物多数是同学们自己设计的卡片,有的画了一只百灵鸟,希望老师的声音像百灵鸟一样甜美。有的画了一个机器人,希望帮助老师干家务,减轻老师的疲劳。有的画了一架飞机,希望老师在闲暇之余到世界各地旅游观光。有的说:“我要为老师弹奏一首优美的乐曲,希望老师身体健康,天天有个好心情。”有的送我一束鲜花,希望老师像鲜花一样美丽,也希望老师永远年轻,永远漂亮……三十几个学生,三十多种祝福。这是多么动人的话语!多么真挚的感情!多么珍贵的礼物!虽然它没有商场出售的那样华丽,但它的内涵又有什么能与之相比呢?商品有价,但爱心无价,我为孩子们的纯真而欣慰,为拥有这份真爱而感动。三、学会感恩,从小就要树立社会责任感。 我常常教育学生,我们这个社会如此美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晶。所以,我们一方面要主动奉献社会,服务别人。这表现了一个人的善良和高尚,另一方面,受到帮助的人也理应表达善的回应,这体现了对别人的一种尊重。我经常向学生们讲述英雄模范的事迹,讲述献爱心的故事。于是学生们学过了《大禹治水》明白了大禹为什么三过家门而不入:他为了救民于水火,舍小家为大家,他的功绩如日月同辉,流传百世。学习了《我的战友邱少云》,学生们懂得了邱少云为什么大火烧身而纹丝不动:他是为了不暴露目标,赢得最后的胜利,他选择了牺牲自己,他的大无畏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学习了《一个降落伞包》,学生们明白了周恩来总理在生死的危机关头,把生的希望给了别人,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想别人之所想,急别人之所急,这是多么高贵的品质。学习了《钱学森回国》学生们明白了他毅然决然放弃外国的优厚的经济待遇,历尽磨难回国的原因:为了报效生他养他的母亲—祖国,多么珍贵的赤子之心啊!一个个鲜活的事例给了学生深刻的启迪:我们这个世界是个充满爱的世界,因为有爱,才使得生命如此精彩。学生们豁然开朗:“我以后一定不怕脏,不怕累,认真劳动。”“我要帮助值日生扫地、抹桌子、擦黑板。”“当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我要伸出温暖的手,献出一片爱心。”“我要好好学习,长大成材,报效祖国。”…… 我觉得孩子们长大了,我为孩子们欣慰,我为孩子们歌唱。因为感恩的意识在学生的心中已经生根发芽。是啊,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我们应该相互帮助,相互关心,如果每个人都以一种宽厚仁得的心对待他人,以一种感恩的心回报社会,那么,就不会有心的沙漠,就不再有爱的荒原,就会创造一个个奇迹,世界必将

小学感恩教育实践研究论文

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技巧:一、播爱育恩,唤醒识恩知恩意识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要让学生感受到恩惠,打开“意识结”,唤醒感恩意识,激发报恩的欲望。在平时我很注意用爱心拉近和学生的距离,给他们讲“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的古训,讲“黄香温席”的美谈和“结草衔环”的佳话;坚持做到“心静气顺、嘴甜手软”,少批评,多鼓励,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带给学生关爱和快乐。学生非常愿意听我的话,而且愿意模仿我的行动,关心集体团结友爱。我们学校的新教学楼集中供热,既干净又暖和。可是在我上课的时候,发现嗓子发痒,很多学生也咳嗽,原来教室地面是水磨石的,灰尘在干燥的室内很容易漂浮呛到嗓子。我就找干净的湿毛巾盖在暖气片上,湿润空气,灰尘下沉,学生不再咳嗽。为了防止流感,我又买了瓶白醋,每天都洒在毛巾上,既消毒,又能保护学生的嗓子。这些细微的关爱感化了学生,后来这些事情都被学生抢着做了。有一天,班上一名最内向、最不热心的女同学,从家里带来用开水烫好洗干净了的四条毛巾,在学校使用。这些正验证了魏书生的话:“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就是吸引学生为集体出力、流汗,贡献个人的东西,为集体倾注心血,倾注得多,感情自然就深。”数九寒天,别的班级感冒的有十多个人,我班一个没有,这得益于老师爱心的付出和学生心灵的感恩。其实对学生来讲,感恩不是惊天动地的英雄创举,而是渗透在生活的点滴之中,渗透在你来我往的言行之中。二、寻恩觅情,激发学生感恩情怀感恩,英文为thanksgiving,意为感谢、给与,是情怀,是一种美德和境界。学会感恩,是学会做人的一条最基本的标准。感手足之恩,是为悌。班级如家庭,同学如手足,为了让学生学会感恩、体验快乐,我在班里开展了“快乐寻恩,以恩促行”活动,鼓励学生识恩寻恩、感恩施恩,体验过程中的快乐。在班级的板报开设了感恩专栏,让学生每天找出恩情点,看到的、听到的、老师的、同学的、班内的、校内的……只要是积极向善的闪光点,都要鼓励、学习、珍惜。开始每天只有一两条,学生把课本中学到的、理解的感恩表达了出来,比如《给予树》、《七颗钻石》、《可贵的沉默》等。慢慢的感受越来越广,有关于非值日生主动做班务的,有关于主动帮同学进步的……尤其是两个单亲家庭的学生,平时性格孤僻自闭,同学们就有意识地找他俩的优点,鼓励他们,无意识中运用了“皮格马利翁效应”,很快他俩走出了家庭的阴影,也有了快乐的笑容。在帮助与感恩的循环中,同学们都变得主动热情,用快乐和感恩的心真诚相待。家长会上,许多家长都高兴地反映孩子的变化,懂事了,孝顺了,勤快了,有礼貌了……感谢我解决了他们最头疼的问题。感父母之恩,是为孝。学生的识恩寻恩行动还和谐了家庭,让他们更加得到家长的疼爱,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班上有一名同学从外地转来,经常不写作业,即使写了错误也很多。开展感恩教育活动他唱反调,原因是爸爸忙生意,妈妈特好麻将,他心里生气。针对这种心态,我首先让他想从小到大父母对他的付出,在纸上写下来。一会儿他嫌太多不写了。我让他学着用感恩的心去付出,去做感动父母的事情。一个周以后,他告诉我妈妈天天在家陪他,还把方法讲给同学听:第一天傍晚回家,妈妈告诉自己弄饭吃,他就在锅里煮了十多个鸡蛋,还捞出四个给妈妈放在碗里,留言让妈妈保重身体吃鸡蛋。第二天晚上妈妈又去玩到11点多,他说害怕不敢睡,又给妈妈端了一盆洗脚水,告诉妈妈烫一烫脚舒服,让妈妈很激动。第三天在爸爸回来时替妈妈“撒谎”……从那以后,只要他在家,妈妈就在家。那段时间,这个学生各方面状态很好。大约一个半月后,他妈又犯病了,以前的方法不好用,我找来家长,把这位同学的前段表现和现在的状态说了说,表扬家长挺上心的,不像有的家长喝酒、唱歌、打牌而不顾孩子,孩子肯定有出息。家长高兴地走了,问题解决了。去年春节他给我打电话:“老师我真的很感激您,如果我不会感恩,就治不好我妈的毛病,可能早出校门成小混混了。” 知恩必图报,图报必图强,图强必有为,现在他在初中,成绩一直在全级部名列前茅。三、报恩献恩,培养学生做有恩必报、与人为善之人“人之初,性本善”,爱心和关怀能唤醒孩子内心深处美好的、向善的感恩意识,体验恩情能平和心态并付诸感恩施恩,达到《弟子规》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的境界,实现一个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型。恩情哪里都有,教育无处不在。我们抓住一切机会开展了“五心”教育活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忠孝仁爱、诚信自强,让学生超越自我,感恩内化品质,施恩由习惯到自然。我在班级中开展了每天对家长“问一声好、倒一杯水、夹一筷子菜、捶一次背、逗一次乐”的“五个一”活动,并在孝心卡留下记载。我们还开展了主题为“整洁环境,健康大家”的综合整治活动,学生走上街头,向行人宣传,清除野广告,清理各类垃圾,体验环卫工人的辛苦,感恩社会。学校往南约500米是村里的老年活动中心,班里有几个学生住在附近,看到老人收拾卫生挺辛苦的,就自觉帮忙。后来班里的同学分成几组,每组一周,周三中午简单收拾,周六上午大扫除,一直坚持到小学毕业。孩子的心灵就是一棵幼苗,用爱心浇灌,用感恩支持,他就会常绿长青。让学生感恩,关心他人、服务国家和社会的方法很多,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我总结了12个字:“脑有责,肩担任,手教书,心育人。”时时刻刻动心动脑,言传身教,尽到教师的职责,在感恩教育中我们快乐着学生的快乐,幸福着学生的幸福,教学相长。

《感恩》 人生的杠杆是精神,精神的支点是感恩,只有有了感恩的思想,人才能焕发出无穷的力量。据《日照日报》报道,近日,山东省五莲县职工子弟小学针对目前在校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的宠爱,生活的安逸,助长了学生奢侈浪费、盲目攀比、拈轻怕重等不良习气,开展了感恩教育活动,使学生在感激父母养育之恩的同时,学会了感激他人,奏响了和谐社会从小学生抓起的生动乐章。 感恩,在中国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却很多。民族英雄袁崇焕去世后,佘家义士“冒死葬忠魂”,子子孙孙,生生死死,守墓遗训,口口相传,17代人为他守墓370多年。其所感之恩是大恩,大到国家、民族的大义之上。就是在今天,在我们身边也不乏感恩的事例。在金训华烈士墓地守了37年的陈健,理所当然地成了CCTV200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37年前,在一次与洪水搏斗抢救国家财产时,金训华救了陈健的命。在金训华牺牲后,陈健决心义务为战友守墓,并发誓要“一辈子陪着你。”为此,他再没离开过逊克县,一直为烈士扫墓守灵。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外来受多元文化的影响,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与美德被淡忘和受到一定冲击,“感恩”一词现在在有些人看起过时了。前不久有一篇报道《他们为何忘掉恩人》,讲的是沈阳沈河区84岁的老人王儒臣捐资助学,遭到所助学子冷落的事情。13年来,老人先后资助了40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其中有10名是大学生。如今他双目失明,卧病在床,却从未收到受其恩惠而完成学业的大学毕业生的来信,更别说来人探望了!还有前不久刚刚去世的“感动中国人物”――深圳歌手丛飞耗资300万元,资助178个贫困学生,而当他重病住院时,受过资助的个别大学生就在深圳工作,也没去看他。 感恩是美德,而 “忘恩负义”却违背道德的可耻行为,是对人最重的一种谴责。社会感恩意识的缺失,虽然局限于少数人和个别现象,但其影响不容低估,其危害会导致人的自私、人情的冷漠、社会道德的滑坡。不知感恩最直接的结果,也使一个人融入社会的过程变得缓慢而曲折。 五莲职工子弟小学组织的这次感恩教育活动,首先从每个学生每周要为父母洗一次脚,每天帮父母做一次力所能及的家务,每天好好学习、按时完成作业这些基本的小事做起,教育学生良好的习惯,学会以实际行动感恩,不辜负父母对自己的期望。活动开展以来,受到家长和学生的一致好评。有的学生家长高兴地说:“孩子以前不太懂事,常惹俺生气,没想到送到学校这么短时间,就好像一下子长大了。” 是啊,学会感恩就等于架起了做人的支点。我们的思想教育,包括学校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讲大道理上,更不能只停留在传授知识上,还要帮助教育人们懂得做人的道理,特别在样学生,要使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让他们懂得,感念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感念祖国之恩,要报效祖国;感念自然之恩,要学会和大自然生灵和谐相处;感念社会之恩,要学会和不同性格、不同阶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这是一种更加丰满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才是“刻骨铭心”的。 在积极开展“八荣八耻”教育的今天,我们更好认真搞好感恩教育作为荣辱观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以“感恩报德”为荣,以“忘恩负义”为耻,努力营造一种全民知恩图报的良好社会氛围,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有关于感恩的名人名言 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有理想在的地方,地狱就是天堂。 有希望在的地方,痛苦也成欢乐。 所有的胜利,与征服自己的胜利比起来,都是微不足道。 所有的失败,与失去自己的失败比起来,更是微不足道。 上帝从不埋怨人们的愚昧,人们却埋怨上帝的不公平。 美好的生命应该充满期待、惊喜和感激。 世上最累人的事,莫过于虚伪的过日子。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分割线--------------另外一篇学会感恩 ————读《心灵的感激》有感 湖北省宜都市外国语学校805班覃宇涵 最近我读了一篇名为《心灵的感激》的文章,讲述的是日本著名推销员原一平的故事。原一平年轻时工作失利,迟迟没有人肯买他的保险,因此工资微薄,仅以此糊口,但他却总是24小时面带微笑,毫不像一个落魄的青年。一天原一平在公园里散步,一位大老板吃惊的过来问他为何在如此情况下竟能活得这么愉悦。“因为我对生活中的万物充满感激之情”原一平平静的说,“我感谢阳光赐予我温暖,我感谢小鸟陪我歌唱,我感谢微风给予我凉爽……我感谢一切!”大老板被原一平的话语所折服,于是买了他的一份保险,他终于有了自己的第一份业务。紧接着,越来越多的人们都找原一平来买保险,他终于成为日本保险业务最多的推销员!他用他那真诚的感谢打动了所有的日本人! 从这个故事里,我深深的体会到,感恩,是一种心灵的洗涤! 感恩是人类最美好的品德之一。我们必须学会感恩,首先要感恩生命。凋零的花瓣透出的是生命的终结,枯萎的落叶宣告的是生命的停息;雍容的牡丹彰显的是生命的华贵,繁盛的大树凸现的是生命的粗犷。生命不仅给生物以形体,还赋予它无可比拟的华彩,因此,我们要对生命感恩。感谢生命,感谢它赋予了我们一双勤劳的双手,我们用它,创造了生活,创造了学问,创造了美好的未来。感恩生命,它赋予了我们一双灵敏的耳朵。听!大海波涛澎湃、碧波荡漾。惊涛碧浪、汹涌翻腾;琴瑟琵琶,钟鼓悠扬。这一声声生命的普歌,蕴育着生命的真意。感恩生命,它给予了我们丰富的感情:喜怒哀乐、悲思忧惧、洒洒脱脱、原原本本、痛快淋漓、无拘无束、高高兴兴、无忧无虑。感恩生命,它给予了我们一个智慧的大脑:思考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难题,记忆一段质朴典雅的文章,设计一件美丽的服装;或回想一个温馨的镜头,一段美好的时光,一个激动的画面。生命,真的赋予了我们一个独特性,我们必须感恩生命!用一颗感恩的心,感激身边的每一个生命,呵护身边每一个生命。让自己的生命发挥出与众不同的独特性! 我记得唐初四杰之一的王勃曾说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感恩朋友,是两个人真挚的友谊的体现。感谢朋友,不只泛泛的赠送礼品,也不是泛泛的几句空话,而是在一起相处过程中友谊得到升华的过程。它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举动,而是那些不显眼的细节。记得曾经有位朋友写过一篇文章——《那些温情脉脉的细节》。我看过之后很受启发,的确如此,感恩的心不是建立在一些惊天壮举之上的,而是在那些细节之处才能体现出一个人的真情。在朋友失败时给一句鼓励的话语,在朋友进步后给予一声祝贺,在朋友危险时说一声“Don’t worry” …… 清澈的湖水碧波荡漾是湖水对鱼儿的感恩,鲜艳的花儿竞相开放是花朵对蜜蜂蝴蝶的感恩,蔚蓝的天空湛蓝如水是天空对飞鸟的感恩。用一颗感恩之心面对生活,是对生命的感恩。“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动物尚且有感恩的心,这让我们学到了太多太多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从前,在一个和谐的小镇上,出现了一群老鼠,它们给安宁的小镇带来了无尽的烦恼。镇长为此大伤脑筋,于是决定贴上一张征请广告:谁若能消灭这里的所有老鼠,赏100万美元。一天,小镇上出现了一个奇怪的吹笛人,白天,他掀动着自己彩色的笛子,吹起了悠扬的曲子,很快,老鼠们一个接一个的跳进了大海,人们欢呼着、庆祝着这美好的事情。吹笛人找到了镇长,要求得到自己应有的奖赏,可镇长却反悔了,他认为吹笛人只不过是吹了吹笛子罢了,根本没什么真本事。吹笛人什么也没说,笑了笑,就走了。晚上,吹笛人的笛声又响了起来,这时,小镇里所有的孩子都奋力奔向吹笛人,无论家长们怎样撕心裂肺的呼喊都不回头。孩子们和所有的老鼠一样,排着整齐的队伍追赶着吹笛人,奋力的奔向那远方,再也没有回来……看,吹笛人付出了努力,小镇的人却不知感恩,因此遭到了报应。所以我想感恩应该是组成人体生命重要的一分子! 朋友!当你坐在明亮宽敞的教室里学习的时候,你会感激老师辛勤的栽培吗?当你吃着美味的食物时,你感激过父母的养育吗?当你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时,你感激过朋友们的支持吗?你可千万别吝啬“感恩”。当你在感激别人的过程中,其实就是一种投资。你付出之后,终究会得到回报的。因此,感恩绝非仅仅是人的一种情感,它还是一种责任。感激朋友,你才会诚信对待对方;感激父母,你才会成为孝子;感激老师,你才会去奋进、向上,去回报社会与祖国!因此,感恩不仅仅是感激别人,也是在锻炼自己。 朋友,扬起生活的风帆吧,投入一颗感恩的心,去进行一次心灵的洗涤吧!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感恩不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感恩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基本修养。对于今天的少先队员来说,感恩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就会感到世界原来是那么美好。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的校园、我们的社会也将会更加和谐。在对当前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感恩意识淡薄、家庭和社会责任感弱化,他们对父母要求多,替父母分忧少;对老师挑剔多,尊重理解少;关心同学少,对自己考虑多;对社会抱怨多,客观分析少……这些现象,已成为新形势下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潜在危机,同时也折射出学校德育工作的欠缺和不足。学校作为少先队员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必须把“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精心培育学校的“感恩文化”,对学生实施全方位的“感恩教育”。让学生从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身边人的开始,对给予自己关怀和帮助过的人抱有感激之心,使“滴水之恩当报涌泉”的情感在每一个学生心目中生根、开花、结果。 二、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感恩既是一个系列的心理过程,又是一个行为过程,它是人类本体与生俱来的一个契约规则,一种道德规则。就是知晓,感激,报答,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谢,并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别人,回报社会。 感恩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对提高整个民族的道德素质具有深远的意义。知恩、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生感恩教育属于一种心理范畴,教育者在教育中采取说服、引导、体验等教育方法,帮助小学生树立感恩意识,引导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言行、体态语言等对别人的帮助表示感谢,并以行动回报别人,回报社会。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和多元文化碰撞的特殊时期,我校独生子女学生群体不断增大,他们常受到几代人的关怀,有的是富二代,甚至是富三代。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感恩意识缺失,情商极差,普遍缺乏爱心、良心、责任心,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发挥少先队组织的作用,开展少先队感恩教育的研究。从小培养队员学会分享与感恩,不仅是一种礼仪,更是培养他们健康的心态。学会感恩,就会懂得尊重他人,发现自我价值。让队员懂得感恩,就少了歧视,就会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整个生命,重新看待身边的每个人,尊重每一份平凡普通的劳动,也更加尊重自己。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应该大力弘扬感恩文化,教育我们的队员学会感恩,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一项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少先队开展感恩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少年先锋队是中国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是少年儿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预备队。少先队组织教育的本质是通过队组织去进行革命理想、社会主义道德和纪律的教育,具有很强的思想政治性。少先队活动具有自主性的特点,发挥少先队组织的这一特殊作用,能弥补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方面的不足。从新世纪道德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来看,我们要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在学校教育中的优势,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以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对道德教育的新要求。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鉴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一些成年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道德的缺失和信仰的危机给广大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带来的严重的负面影响;腐朽落后的思潮和不良信息的传播,渐渐地腐蚀着未成年人的心灵,使得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情感苍白,行为失范。 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还是一种责任意识,自主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经过深刻的反思与研讨,我们认为根据亳州市谯城区青云中心小学的校情,对全体学生全方位地实施“感恩教育”,精心培育学校的“感恩文化”,更能突出我校的办学特色。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了《在少先队活动中开展感恩教育》的课题,研究有利于学生从小就养成一种感恩意识,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伴、感恩身边的人,乃至感恩自然、感恩祖国,使少先队员们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道德准则、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为孩子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的修养,是一种处世的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也是人之常情。感恩教育也是小学生尤其是独生子女学生必上的一课。 三、课题的概念及界定感恩:在《牛津字典》的解释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回馈他人”。感恩在西方本义上是感谢上帝赐予人类以生存的食物,后来扩大为社会成员要常怀一颗宽容与回报之心,记得周围人对自己的帮助而忘却不快乐的事。《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一词出自晋代潘岳的《关中》:“观遂虎奋,感恩输力”,有“感恩戴德”之意。胡虹霞教授提出的“感恩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 感恩教育:就是通过多种教育活动让孩子形成感恩意识,学会感恩,理解并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大自然的赐予之恩。它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 通过感恩教育,培育学生的健全人格,其侧重点在于通过感恩教育,使学生通过心灵与心灵的交流,生命与生命的对话,从而形成灵魂的默契,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引导学生过健康的生活,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四、同类课题国内外研究状况(一)国外研究状况: 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是美国的感恩节,是为西方人感恩“上帝”而设定的节日。为了学会感恩,在这一天,全家人欢聚一堂感谢上苍在过去一年里的仁慈和恩惠。人们要感谢上帝在过去一年里的恩惠,要按传统用时令的果实招待亲朋好友,人们还送食物给那些素不相识的饥饿的人。 印度上世纪初的泛神论者的感恩,是对世界万物的,人人皆上帝,物物皆上帝,应该更与现代思想相契合。重视环境、重视他人,即所谓“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又是互惠互助精神。 西方的感恩是一种文化,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人们从小就懂得了感恩,就懂得了仁慈善良,就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人本主义教育。西方发达国家的慈善事业非常普遍,人们的慈善行为也比较常见,这就是感恩教育的结果。 新加坡在编制道德教科书的过程中,不仅对在校的学生、教师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而且征求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还对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进行反馈性调查,制定出一套既适合社会发展需要又适合学生成才需要的道德教育计划和内容。 日本则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把德育内容分解为不同的层次、深度和侧面,在各年级反复循环,由浅入深,形成循序渐进的过程。受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国外特别强调德育的实用性。他们一方面把一些具体的、实用的、相对稳定的道德规则通过课堂教学灌输给学生,另一方面强调通过课外活动(诸如学术活动、文体活动、咨询活动等)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美国大学进行德育的一个突出环节,包括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 西方大多数国家的德育方案都是力求使之具有可操作性。由此可见,德育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都受到重视,在具有优良传统的中国,更加应该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从小时候,就要让他们学会感恩。(二)国内研究状况: 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也是一个崇尚仁义、知恩图报的民族。孝道是做人的一个起码原则。从《诗经》中的“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到今人常说的“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等,都从不同的方面告诉了我们该怎样去感恩,怎样去报恩。 在上海,学会“感恩”已写入了新版本的上海市《中学生守则》;黑龙江在全省高校中推行包括"感恩"教育内容的“大学生素质教育量化工程”;在福州大学,更有学生在“感恩”教育等思想道德教育的感召下,积极投身到山区和基层岗位工作,将自己对父母、他人和社会的感激与责任,转化为回报社会、建设祖国的动力。随着社会对感恩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很多研究机构和学校纷纷把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切入口,开展了感恩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如中央教科所《全国青少年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四川省普教科研所《农村中学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天津市河西区教科所《新时期感恩教育创新研究》、黄山市屯溪四中《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学感恩教育活动研究》、浙江海盐实验中学《以“感恩教育”构建校园主体文化的实践与研究》、江西省上饶市逸夫小学课题研究《加强感恩教育,培养感恩心》,都以感恩作为一种教育而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30多年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其著作《帕夫雷什中学》被誉为“教育百科全书”和“活的教育学”。他在加强学生感恩教育方面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2、心理学人本主义理论。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认为人类共有真、善、美、正义、欢乐等内在本性,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达到人的自我实现关键在于改善人的“自知”或自我意识,使人认识到自我的内在潜能或价值。 3、心理学行为主义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华生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4、中国感恩教育创始人——彭成。彭成老师在大量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发现到感恩意识在青少年德育教育中的缺失,并深深为这种感恩意识缺乏所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所痛心。2002年,他开始潜心研究感恩教育,并积极投身到感恩教育地推广和教学实践中。经过多年的艰苦探索和悉心研究,彭成老师逐渐形成了具有自己鲜明特色,感染力和震撼力的感恩教育演讲风格和教学模式,并将感恩教育由原来单独的学校教育延伸到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企业内训等其它领域。5、感恩教育研究者推广者罗明。中国成功学研究会创始人之一,中国成功学研究网创始人,感恩励志教育研究者与推广者。13年来在各级报刊以及知名网站发表各类作品800余篇(部),代表作有教学论文《成功学与当代素质教育》、《罗明成功学》、《成功素质教育》、《素质教育需要成功学》等。 六、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使学生感受、体验到别人对自己的关爱,激发他们的感恩意识,学会运用适当的感恩方法。 2、通过教育,使学生拥有健康的、积极的心态,学会用爱心回报他人、回报社会。使学生知恩图报,不忘国之恩,党之恩,社会之恩,老师之恩,养育之恩,知遇之恩,提携之恩,帮扶之恩……使“滴水之恩当报涌泉”的情感生根、开花、结果。真正成为胡锦涛总书记致少先队建队60周年的贺信中所提出的争当“四好少年”的要求。 3、通过对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形成感恩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等体系。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施,积累感恩教育的成功案例,并进行推广。(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小学生感恩意识现状的调查研究。 2、小学生感恩教育内容的研究。 通过各种感恩活动,培养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以自己的行动回报各方。主要为: (1)感恩社会的关爱开展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活动,引导他们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演讲比赛、读书报告会等形式,使学生体会到社会对他们的至关至爱。继续利用“学雷锋活动”、“服务社区活动”、“志愿者活动”等形式,激发和增强学生“报答社会、感恩社会、报效祖国”的深刻情感。 (2)回报父母养育之恩 开展为父母多做事,对父母多说知心话,为父母过生日,给父母送礼物,为父母揉揉腰、捶捶背、洗洗脚,帮父母做饭洗衣等,体会和感激父母的艰辛和不易,培养学生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情。 (3)感激老师的教诲之恩 开展学生向老师献真情活动,自选“八个一”(写一封信,谈一次心,做一张贺卡,献一束鲜花,提一个建议,表一个决心,送一句话,写一首诗歌等)来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4)感激同学间的爱心相助 开展以“同学如手足”、“我们手拉手”为主题的作文比赛、演讲比赛、以及给同学做一件有益的事,给班级做一件有益的事等活动,掀起同学之间互帮、互助、互学、互进的热潮,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5)感恩自然的赐予 开展爱护自然,爱护环境活动。每一个同学主动植一棵树,养一盆花,保护一片绿地,自觉成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自愿者。开展讴歌大自然对人类恩赐的书、画比赛和演讲比赛,使学生能够形成感激自然给予的情感,使“爱护自然、保护自然”成为同学们的自觉行为。 开展看感恩影片,吟感恩诗歌,传唱感恩歌曲,读感恩美文,讲感恩之言的活动。 3、小学生感恩教育的途径研究。 (1)学科渗透感恩教育。挖掘各学科感恩教育的因素,自觉的、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2)在校级、班级工作和各种教育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在学校、班级范围内定期请名人、专家进行感恩教育的专题讲座,安排专题的感恩教育活动。 (3)家校联通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学校和教师经常和家长沟通,向家长介绍感恩教育成功的经验,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协调一致。 (4)利用社会上的专用场所和教育设施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组织学生到社会上的专用场所和教育设施进行活动,在活动中使学生获得某种感恩体验教育。 七、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在少先队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开展感恩教育。从小处入手,从身边入手,教育小学生认识、感受、体验父母、老师、同伴、身边人对自己的关爱和帮助,让学生知恩图报,从而爱父母、爱老师、爱同伴、爱身边人,进而推恩及恩,发展成爱自然、爱祖国等,并使感恩成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品德。 难点:学生的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培养的研究 八、课题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研究思路:通过学科教学、少先队活动、学校大型主题活动等形式,精心培育感恩文化,将感恩教育融合在学校的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并通过感恩教育对学生人际关系影响的评价,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 研究过程: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三年。() 第一阶段:从~ 成立课题组,明确年度研究目标,明确课题的研究目标及组成人员,分解研究任务。负责人周晓丽、刘艳秋。 第二阶段 从~ 1、在少先队活动中开展各种感恩教育活动。负责人:周晓丽、刘艳秋; 2、进行“感恩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教育”,成果资料为教学设计、论文、教育叙事等。负责人:木敏、吴晓燕、卢玲; 3、感恩之歌比赛,进行“学校少先队活动与感恩教育的融合教育”,成果为光盘资料,负责人刘艳秋、李洁、张晓玲; 4、完成感恩作文,成果为学生优秀作品集,负责人怀春燕、张晓玲、张薇; 5、举办感恩教育论坛,邀请社会人士、家长出席,进行家长对学校感恩教育的态度及其参与程度对子女的影响,成果为会议记录册和光盘,负责人刘艳秋、王侠、陈雷; 6、挖掘本土感恩教育材料,研究成果为学生作品集和论文,负责人怀春燕、张晓玲、吴晓燕;第三阶段 从~ 1、家校联通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学校和教师经常和家长沟通,向家长介绍感恩教育成功的经验,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协调一致。负责人:刘艳秋 2、完成感恩教育校本课程编写,成果为校本课程读本一本,负责人木敏、刘艳秋、李洁。完成结题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结题,负责人:周晓丽 3、结题论文、研究报告的形成,研究成果的展示、课题结题。 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核心,辅之教育调查法、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活动研究法及经验总结法等方法。九、课题研究的创新(一)主要观点: 1、有效的感恩教育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 2、小学生感恩教育的质量与其人际关系、生活态度、人格的形成密切相关 3、感恩是爱心的表现形式之一。(二)发展与创新: 1、将感恩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加以研究并传承弘扬,通过全方面营造一种感恩文化氛围来达到教育目的。感恩教育不仅是一个感恩技能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使其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完善,最终回报社会。 2、从感恩教育角度研究学校心理健康的发展,拓展了学校心理健康研究的思路。以感恩教育带动学校心理健康管理模式的改革,使心理健康更具实效。 3、感恩教育不仅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切入点,而且依赖于社会、家庭的参与。感恩教育不仅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德,而且有利于学生人际关系的改善,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十、课题研究成果形式 1、《在少先队活动中开展感恩教育》的研究报告 2、《学生感恩活动集锦》(文字、照片、录像等) 3、少先队员参加主题探究活动后的体会、感想、日记、周记等 4、感恩教育途径及成功案例结集。 5、教师的研究论文、教学设计、教育叙事等结集。 完成本课题的研究能力 近几年来,我校在上级科研部门的领导下,在程宏杰校长的关心和指导下,进行了一系列的课题事业与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积累了大量的研究经验,同时培养了一支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课题组成员配备合理,本课题负责人周晓丽、刘艳秋在少先队的管理工作中,具有扎实的理论研究水平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及较为充足的研究时间。课题组其他成员均是长期从事一线教育工作,都是青年教师,朝气蓬勃,具有开拓、进取、奉献的精神,平时积极投身各项教育、教学、教改的实验,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全部达到大学本科学历,都是小学高级教师、骨干教师,撰写的论文多次获国家、省、市级奖。我们有能力、有信心做好本次课题的研究。 (1)学校专门成立了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具体负责研究工作。组织参研人员围绕本课题积极开展前期的准备工作,包括文献收集工作、调研工作等。 (2)充分发挥专家组的学术引领作用,聘请市、区教科所有关专家作为课题研究顾问,充分发挥专家组的把关作用、指导作用和辅导作用。 (3)加大实验研究上的培训力度,提高参与研究教师的整体素质 (4)建立健全研究制度,每周五晚在多功能教室进行课题的商讨研究,保证研究时间内容落到实处。 (5)学校每年设立专项研究资金,竭尽全力保证研究工作的投入,确保课题研究的有效、顺利的进行。 十五、资料设备 所需经费包括:打印材料费、研究组成员超课时费、活动费、购买所需资料费、设施费、专家验收费、会议费、专家咨询费等所需费用。 设备所需:打印机、摄像机、照相机、电脑等必需用具。 十六、科研手段 我们采取集中研究与分散学习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做到边学习,边探讨,边实践,边论证,边总结。将感恩教育与基础道德相结合;阶段性与持续性相结合;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感恩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学校特色相结合;感恩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根据队员们的年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在少先队活动中开展感恩教育,要通过一系列的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将感恩教育深入每个孩子的心田。把儿童的品德教育做得更扎实、更生动、更优秀,孩子在活动中成长,在体验中进步。把“感恩”教育推向一个高潮,有效推进德育工程。 十七、研究预期成果 1、组织学生谈感想,并写写自己的体会,让感恩教育成为一种习惯。 通过本次本次课题的实施与研究,让学生在生活中自觉地去感激父母,感激老师,感激社会,感激祖国。同时让这种氛围永久地充满校园。 2、感恩教育途径及成功案例结集。在课题研究实施过后,组织课题组成员探讨适合感恩教育的最佳途径,比如说在节日里给父母送上自己真心的祝福,在校园里教师教育学生去感恩等等。 3、感恩文体活动及感恩文化环境展示。把课题研究实施当中做的一些项目,如演讲比赛、征文活动当中的问题展示给学生,让大家重温本次活动,同时加深印象,使学生受到更深的熏陶。 4、在少先队活动中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如感恩节活动现场的实录光盘以及感恩教育系列活动的电视片、宣传片; 5、学术报告。包括课题的研究方案、中期报告、结题报告; 6、发表的系列研究论文。通过课题研究,我们的老师一定会有所思考,我们将对发表或者获奖的系列论文,按照不同的领域进行汇总,形成课题研究论文集。 7.课题研究资源库。(感恩教育故事、光盘、儿歌、绘画作品等)

小学生感恩教育论文答辩

我觉得是有问题的,因为这种论文答辩已经影响了一个学生的状态,而且也对学生造成很大的压力。问题就是论文答辩不应该出现在小学生的课堂上面,而且根本应该给小学生施加这样的压力,这是对小学生的侵犯。

论文答辩的致谢

致谢论文的答辩一般都是写对老师和同学的感谢,还可以按自己的需要拓展新的内容。

在本毕业设计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想对所有曾经给过我帮助和支持的人们表示衷心的感谢。首先要感谢的是养育我的父母,他们给了我无私的爱,我深知他们为我求学和生活所付出的巨大的牺牲和努力,至今我一直无以为报,在这里仅表达我对他们的深深地思念和感恩。

感谢我的导师XX,他在学习和工作方面给了我大量的指导,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掌握了XX,也获得了实践锻炼的机会。他对我的严格要求以及为人的诚恳都将使我终身受益。除此之外,还对我的生活给予关怀,使我可以顺利的完成在校外的毕业设计任务,在此祝愿他身体健康,全家幸福!感谢在XX公司为我们提供良好的实习环境和生活环境,让我们在这个陌生的环境里感受到温暖。感谢一起来实习的同事们,他们在我第一次参加实际项目开发过程中给了我莫大的`帮助和鼓励。特别要感谢我的部门主管XX,是他的关怀和教导给了我很多锻炼的机会。同时要特别感谢一起来实习的我的同学XX、XX,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也都给了我无私的帮助,让我学到很多。感谢在学校的和同样在外面实习的同学一直以来对我的关心和帮助,他们是XX、XX、XX、XX、XX。他们是我学习、工作和生活上的伙伴,也是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战友。感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老师们,谢谢他们这四年来对我的教育,让我懂得了如何做事,更让我明白了如何做人。感谢XXXX班的我的同学们,感谢他们在大学期间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我的帮助。感谢我在网络上的那些个朋友,每当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的时候,总是向他们求教,他们也总是不吝赐教。还有很多我无法一一列举姓名的师长和友人给了我指导和帮助,在此也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他们的名字我一直铭记在心!最后,衷心的感谢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审阅论文的专家教授老师。

结尾答谢词

感谢XX老师对我论文的悉心指导,从论文选题到论文的写作过程给予我真诚的鼓励、中肯的建议和指导。他严谨的治学作风给予我深深地影响,促使我在论文写作中精益求精。对X老师的辛勤指导,呈上我最诚挚的谢意。

感谢我的父母在我论文写作过程中给予的鼓励和支持,他们的经历促使我满怀热情投入到这篇论文的写作之中。

感谢在我大学四年学习生活中,给予我淳淳教诲的所有的老师们,谢谢您们曾经给予我的一切。

结尾答谢词

如火的六月,我即将毕业,缤纷的四年大学生活,真有些依依不舍。

回顾四年的大学生活,我是多么庆幸自己能碰上这么多好教员、好队干。他们对我成长的关心和帮助,使我终生受益。在他们身上,我看到的是为人师表的高尚情操,学到的是丰富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在此,对他们表示我最真诚的感谢!

我的论文指导老师XXX教员学识渊博,教学有方,特有亲和力,打心底里庆幸自己能碰上她这样的好老师。X老师自己的工作十分繁忙,但她一直耐心地指导我,从论文选题到最终定稿,每一步都充满了老师对学生的深深关心和她无穷的智慧。借此机会,向她表示我衷心的感谢,谢谢您――X老师!

祝福曾经关心过我的所有教员、队干和同学健康,快乐,工作顺利。

结尾答谢词

感谢XX老师对我论文的悉心指导,从论文选题到论文的写作过程给予我真诚的鼓励、中肯的建议和指导。他严谨的治学作风给予我深深的影响,促使我在论文写作中精益求精。对X老师的辛勤指导,呈上我最诚挚的谢意。

感谢我的父母,在我论文写作过程中给予的鼓励和支持,他们的经历促使我满怀热情投入到这篇论文的写作之中。

感谢在我大学四年学习生活中,给予我淳淳教诲的所有的老师们,谢谢你们曾经给予我的一切。

感恩与奉献同学们:你们好!走上讲台,看到同学们个个都是那样的青春、活跃,富有激情,充满活力,我今天感到由衷地高兴,与你们在一起,我仿佛又年轻了许多。前一段时间,有几篇见诸报端的消息,读后使我感想很多。一篇是《河南日报》刊登的通讯《“当代孝子”张尚昀》,这位正在长春税务学院读书的河南籍学生,为了照顾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母亲,他将母亲带在身边,一边学习,一边打工,连续5个学期以优异成绩获得奖学金。他对母亲、对社会的感恩之情,让人肃然起敬。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高度评价了他的感人之举:“我们要大力宣传这位当代孝子,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在全省人民中增强努力工作,孝敬父母的优秀道德品质,让文明之风在中原大地荡漾。”另一篇是《人民日报》刊登的通讯《完美的人生答辩》,说的是广西大学一位名叫何国英的女同学,大二时她就被确诊为癌症,可她忍受着巨大的病痛,坚持读完硕士研究生。7年的病痛折磨,没有摧垮一个羸弱姑娘坚守的人生信念,没有磨灭她对农村、对亲人炽热的爱, 2005年6月10日,她坐在轮椅上,带着氧气瓶,完成了自己的硕士论文答辩。因为何国英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在撰写研究生毕业论文时,她选择了一个很“土”的课题:《非常规饲料——构树叶的营养价值评定研究》。她对导师说:“我家在农村,我喜欢这个‘土’课题,构树叶在广西农村到处都是,如果能做成饲料,农民就可以用很低的成本养猪养鸡。”她的人生理想就是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何国英在她的遗书中写道:“财产3000元,一部分给父母,一部分给失学儿童;内脏器官如果能用,就捐献给医学研究。”这位坚强的女大学生在临终前,留给这个世界两个字:谢谢!随后,她满怀一颗感恩的心离开了这个世界。从以上两个事例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水准是何等的高尚!他们不愧是感恩父母,报答社会的典型,他们应该是广大同学学习的榜样!但是,近年来,在大学生中也出现有另外的现象。最近见诸报端的就有一封 “辛酸父亲”给大学生儿子的来信,主要内容是:亲爱的儿子:尽管你伤透了我的心,但你终究还是我的儿子。自从你考上大学,成为我们家几代人里唯一的一个大学生,这是我们老两口的骄傲啊!但因为你我们也伤透了心。现在我已经分不清咱俩谁是谁的儿子了。在你读大学的第一学期,我和你妈共收到过你的3封信,加起来比一份电报长不了多少,通篇主题鲜明,字迹潦草,只一个“钱”字特别工整而且清晰。你说你学习很忙,没时间写信,但同院里你高中时代的女同学,却能收到你洋洋洒洒几十页的信,而且每周一封。每次从收发室门口过,我和你妈看着你熟悉的字,却不能认领。那种痛苦是啥样的,你知道吗?去年,你连信也懒得写了,只是电话打得特别勤,每次都是要钱。为了能多挣点钱,你妈在村里找了一份看孩子的事,给人家看一天孩子才挣五六块钱。有一段你妈眼肿得厉害,一个劲流泪,都舍不得花钱买一瓶眼药水啊!你妹妹初中一毕业就给人家当了保姆,挣的钱,我们一分都舍不得用,全寄给了你,4次总共有6000多元,我不知道现在上学怎么得这么多钱。后来才听村里去打工的一个小伙子回来说,你正在学校谈恋爱。说真的,我和你妈听了后不知是该气还是该高兴。然而最可气的是今年过年你回来时,居然偷改了学校的收费通知,虚报学费。我不明白你上了大学,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不知你们在大学里除了学习文化外,还能否学到要长一点善心?“辛酸父亲”的来信,不仅深深刺痛了记者的心,也刺痛了天下父母的心,更是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刺痛了社会的心。然而给每个大学生留下更多思考的是:究竟谁是儿子,应该怎样做儿子。另据报道,今年以来,高等院校学生自杀事件频发:有大学新生进校不几天就跳楼身亡的;有大三男生不顾朋友劝告夜投珠江的;有大学女生为情所困,从教学楼上坠下死亡的。此类事例,不胜枚举。以上事例可以看出,在当代大学生中,确实有一些人不知道关爱自己、不会适应环境、不懂得“生命如花”的道理,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对人生价值的正确认识。生命是父母给的,养育你的是你的父母,是这个社会。你一生下来就与这个纷繁的社会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知道你们的生命、你们的成长、你们的进步,不仅属于你们自己,也属于养育你们的父母和社会。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一直走在中国经济改革前沿的上海等地教委新推出的《中小学生守则》,明确增加了“珍爱生命”、“学会感恩”的条款。感恩教育不仅是中小学生的必修课,也是我们大学生的必修课,更是提升整个国民素质的必修课。今天,我就和在座的同学们谈谈“在成长中学会感恩,在感恩中学会奉献”。一、在成长中学会感恩(一)什么是感恩感恩,《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是:对别人的帮助表示感激。有句成语叫“感恩戴德”。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动人诗句,“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的经典话语,集中地反映了古代人对“报恩”的认同和崇尚。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以及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感恩也是一种责任,知恩图报,有恩必报,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此君子也。“以怨报德,忘恩负义”,此小人也。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有一个比圣诞节还重要的节日,那就是每年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的感恩节。300多年前,一批英国清教徒难以忍受宗教的迫害,搭乘“五月花号”木船驶往美洲。他们在疲劳、饥饿、寒冷和疾病的袭击下,在大西洋上漂泊了65天,最后到达北美殖民地的普利茅斯。在饥寒交迫的情况下,当地印第安人慷慨地拿出贮藏越冬的玉米和土豆,送去猎获的野鸭和火鸡,让这些人度过了灾难。春天来了,印第安人教他们种植玉米和南瓜,饲养火鸡。白人移民和印第安人建立了亲密的友谊。这年秋季玉米丰收,移民们举行了丰盛的感恩会。长此以往,这种感恩会就成为一种惯例。感恩,是对生活的爱与希望。人,只有学会感恩,才会收获幸福和欢乐。(二)为什么要感恩因为,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老师对我们有教育之恩,领导对我们有知遇之恩,同事对我们有协助之恩,社会对我们有关爱之恩,军队对我们有保卫之恩,祖国对我们有呵护之恩……人,作为一个生命,从呱呱落地的那一天起,爱就像阳光一样,无时无刻不在普照着你。生育你的母亲,用甘甜的乳汁一天天将你养大,养育你的父亲用宽厚的肩膀将你高高地托起,让你看见外面的世界;父爱如山,母爱似海。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给予我们最多的便是父母!他们的爱是无私的、无畏的、真诚的、伟大的,是不求任何回报的。因此,我们首先要感恩父母。这里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几年前,一场特大的泥石流吞没了熟睡的小山村。天亮时分,救援人员赶到,小山村已夷为平地。突然,有人惊叫:“下面有声音!”大伙儿跑来一看,一间埋在泥石流下的小木屋,仅剩下一角屋顶。救援人员刨开泥土,掀开屋顶,只见屋里全被泥沙填满,惟独房梁下还有小小的一点空间,一个赤裸裸的小女孩一动不动地蜷缩着,看样子还不到两岁。救援人员赶紧将她抱出来,她却死活不肯离开,指着小屋哭出了声:妈!顺着小女孩儿手指看去,在她蜷缩过的泥沙处,隐隐约约露出一双泥手,10个手指。有人惊叫:“下面还有人!”顿时,救援人员以那双手为中心,沿着四周小心翼翼地往外刨土。不一会儿,眼前出现了一幅惊心动魄的画面:一个半身赤裸的女人,个子很矮,全身呈站立姿势,双臂高高举过头顶,像一尊举重运动员的雕塑……这女人竟是一个盲人!她被挖出来时已经僵硬了。小女孩儿仍不肯走,指着刨出的泥坑,又哭喊出一声:爹!天哪,难道下面还有人?大伙儿立刻继续往下刨,就在女人脚下,又刨出一个半身赤裸的男人,他昂然屹立,身子直挺,双肩高高耸起……这男人也是一个盲人!原来,矮女人正是站在男人的双肩上,双手高高举着小女孩……一对残疾父母,面对无法抗拒的泥石流的灭顶之灾,为了自己的孩子,竟有这样惊天的壮举,简直就是“骇世亲情”。人世间还有什么姿势能比这父爱、母爱的姿势更博大无私、深厚沉重的吗!在美国一所大学里,教授让一个女生在黑板上写下20个她难以割舍的人的名字。女生写了一连串自己的邻居、同事、亲友的名字。教授让她划掉一个她自认为不重要的人,她划掉了邻居的名字。教授就这样让她再划去一个,再划去一个,最后黑板上只剩下了4个人,她的父母、丈夫和孩子。这时,教室里非常安静,大家已经感觉到这不再是游戏了。教授这时平静地说:“请你再划掉两个。”女生迟疑着,用颤抖的手拿起粉笔划掉了自己父母的名字。紧接着教授又让她划掉一个,她缓慢地划掉了儿子的名字。这时,女生突然“哇”地哭了起来。教授告诉这位女生:“和你最亲近的人,应该是你的父母和你的孩子,因为父母是养育你的人,孩子是你亲生的,而丈夫是可以重新去找的。”同学们都会写“妈”字,左边是一个“女”,右边是一个“马”。因为妈妈对孩子来说和蔼可亲,孩子小时候将母亲当马骑着玩,因此说:“妈者,即是可以当马骑的慈母也。”婴儿学说话时喊出的第一个字是“妈”,想吃东西时喊妈,玩得高兴时喊妈,就连成年人发生意外事故时也会惊恐地喊出“哎呀,我的妈呀”。可见,妈妈在人们心目中的神圣地位。“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因此,从古至今,人们把孝敬父母放在第一位,并且用它作为衡量一个人品德是否高尚的基本标准。(三)怎么样感恩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就是说,对待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养,“生则养”,这是对父母尽孝的最低纲领。孝敬父母,关键在于要有发自内心的对父母的敬爱。没有这种敬爱,不仅谈不上对父母的孝,而且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这也可以说是中国孝道文化的精髓吧。鸦懂反哺,羊知跪乳。人类不同于禽兽之处在于,人不仅仅是停留在物质层面上的供养,而且还要有精神层面上的尊敬和爱心。一个人不论地位有多高,官职有多大,都必须事父母以孝,尽为人之子的责任和义务。在我国古代,有根据民间故事编写的《二十四孝》读本,讲的都是对父母的孝敬。这里,我给大家讲其中的两个故事:卧冰求鲤晋朝时期,有个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继母喜欢吃鲤鱼。有一年冬天,冰冻三尺,王祥为了能得到鲤鱼,赤身卧在冰上。在他祷告之时,冰层突然开裂,从冰缝中跳出两条活蹦乱跳的鲤鱼。王祥随之把两条鲤鱼带回家供奉给继母。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卖身葬父汉朝时,有一个叫董永的人,他父亲去世时,因无钱办丧事,只好以身作价卖身一富家为奴,以换取父亲的丧葬费用。董永在去富家做工的半路上遇一美貌女子,自言无家可归,愿意嫁给董永。二人随之结为夫妻。那女子心灵手巧,织布如飞。她昼夜不停地干活,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织了三百尺的细绢,为董永抵债赎身。在回家的路上,走到一棵槐荫树下,那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玉皇大帝的第七个女儿。因为董永心地善良,孝心感人,才奉天帝之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今天湖北的孝感便因此而得名。有人说,判断一个人品德如何,只要看其对父母的态度即可大致了解。所谓“百行孝为先”,这虽然有些夸大其词,但也不无一定道理。当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忠孝不能两全”,或“大义灭亲”,则另当别论。大家都知道,丘吉尔是上个世纪闻名全球的英国首相。他领导英国人民打退外敌入侵、振兴民族经济的丰功伟绩早已载入史册,广为世人称颂。然而,这位伟人的另一面,作为一个儿子,他对母亲的拳拳孝心也为世人做出了楷模。人称他是一位当孝子不要面子的首相。丘吉尔26岁时,父亲因病去世。当他从南非回到伦敦时,丧夫五载的母亲与一位26岁的运动员相恋了。面对这样一个同龄人,惊诧之余的丘吉尔感到有些尴尬和不悦。他大惑不解地悄悄问母亲:“妈妈是嫌儿子不孝顺,对您关心不够吗?怎么偏偏要和这个年轻人结婚?”母亲面带羞涩地解释说:“孩子,妈妈感谢你这几年来对我的关照,是你的孝心让妈妈的生活充满温暖和希望。但作为一个不到50岁的女人,妈妈难道需要的仅仅是孝心吗?”一番话让丘吉尔恍然大悟。于是,他尊重母亲的选择,不顾众亲友的异议,支持母亲再婚,并在伦敦的一家豪华的大酒店为母亲大摆婚宴。在优雅悦耳的音乐声中,丘吉尔第一个举起酒杯走到新人面前,深情地说:“亲爱的妈妈爸爸,儿子祝福你们的新生活像今宵的美酒一样甜蜜,像今宵的音乐一样美好!”在满堂的掌声中,46岁的母亲和26岁的继父都流下了感激的泪水。然而,正如丘吉儿原来所担心的一样,当他母亲61岁时,那个精力充沛的运动员却突然不辞而别,给他母亲的心灵上留下深深的创伤。后来,他母亲又恋爱了,男方竟然是比丘吉尔还小3岁的蒙塔吉,而此人在政治观点上曾对丘吉尔出言不逊。为了母亲能够有一个幸福的晚年生活,丘吉尔尽弃前嫌,又在著名的伦敦大酒楼为母亲举办了盛大的再婚喜宴。丘吉尔以儿子的身份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博得所有在场来宾的由衷称赞。丘吉尔的人格使蒙塔吉深受感动。丘吉尔就是以这种极致的孝心和坦荡的胸怀,成全母亲人生最后7年的黄昏之恋,让母亲尽享了最后的人生欢乐。丘吉尔为母亲再婚两次设婚宴之所以传为佳话,就是他以伟人的行为告诉世人:尊重老人的感情需要和意愿选择,理智宽容地对待老人,是营造和谐家庭乃至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宝贵的人文精神。在中国近现代,也不乏行孝感恩父母的伟人和典范。毛泽东青年时,得知母亲病逝,立即从长沙日夜兼程奔赴韶山,在母亲灵前抚棺恸哭;朱德总司令那篇《母亲的回忆》启发教育了几代人;陈毅,在母亲病重之时,亲手为母亲洗净弄脏的裤子。优秀共产党员孔繁森,每一次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给母亲梳头、洗脚、洗衣服、洗被单,用架子车拉母亲到村头树荫下、小河边游玩。家住黑龙江省的73岁王老汉,几年来,他倾尽毕生的积蓄,骑着自己亲手改装的“夕阳号特别慢车”机动三轮,带着百岁老母,途经山东、江苏、福建、海南、云南等14个省,历时三年,实现了母亲要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以及天涯海角的愿望。王老汉将欢乐和幸福带给了母亲,将孝心和爱播撒在大江南北。作为大学学子,要感激生育你的人,因为他们使你体验生命;要感激抚养你的人,因为他们使你不断成长;要感激帮助你的人,因为他们使你度过难关;要感激关怀你的人,因为他们给你温暖;要感激教育你的人,因为他们引领你走出蒙昧;要感激钟爱你的人,因为他们让你体会爱情的宝贵;要感激鼓励你的人,因为他们给你力量;总之,要感激一切使你成长的人。对待生活,就要像罗斯福那样,换一种角度去看待人生的失意与不幸,对生活时时怀一份感恩的心情,则能使自己永远保持健康的心态、完美的人格和进取的信念。有一次,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家失盗,被偷走了许多东西。一位朋友闻讯后,忙写信安慰他。罗斯福在给朋友的回信中这样写道:“感谢上帝:第一,贼偷走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一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对任何一个人来说,失盗绝不是一件好事,而罗斯福却找出了三条感恩的理由。

小学生毕业无需考试,没有成绩,如何检验孩子六年在校学习生活的“成果”呢?华师附属南国实验小学最近提出大胆设想,将对今年毕业的六年级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考核,内容包括“感恩”论文答辩、流利的普通话、漂亮的汉字、掌握一门乐器等8个项目。 取消本科生毕业论文之声一直时有耳闻,此次“小学生毕业论文 ”的出现,更是很容易使人与之相对比。“小学生毕业论文”显然不同于本科生的专业论文,所谓“感恩”论文,无非是教育孩子懂得感恩,并付诸于文字。“论文”本身虽不难写,但小学生们是否经由学校教育培养起了一颗感恩的心?由于被列为综合素质考核的一部分,家长们又是否会放心地将“论文”交给孩子独立完成?无论是孩子言不由衷地涂鸦,还是东搬西抄地拼凑,抑或家长直接代为捉刀,显然都无法实现“小学生毕业论文”最初设想,由此也就面对和本科生毕业论文同样的困境——毕业论文本身没有过错,但“滥竽充数”的炮制方式却直接损害到其实际的意义。具体到此次争论,反对者显然不是反对论文本身,而是担心流于形式,在要求小学生写论文的同时,学校是否培养起了他们足够的能力? 素质教育本身当然是好的,但学校不能只想着考核而忽略了教育。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兴趣爱好和特长也不尽相同,类似既能“写一手漂亮汉字”,又能“掌握一门乐器、喜爱一项运动”,并且还“具备一定鉴赏能力”的“文武全才”究竟能有多少?取消小学毕业考试本是为了减轻学生压力,然而“毕业考核八大项目”无一不在继续传递着压力,通过考核,孩子的成绩依然要被划分为四个等级,不仅将向学生和家长公布,而且还会介绍给即将入读的中学。压力依然存在,学校教育是否能满足这种考核的需要?如果不能,形形色色各类辅导班、兴趣班的火爆似乎不难预料,而学生的压力也将由升学考试分解为各类素质培训,由校内逐渐蔓延至校外。果真如此,不免令人生疑——取消升学考试究竟是为了减轻孩子压力,还是为了更大范围的禁锢他们?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里强调的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培养型人才的必经之路,它对于弘扬学生人格的主动精神,发展学生学习的各种潜在能力,(包括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开放型的思维品质和知识结构、优异的智慧情操和审美能力)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把自主学习引进教学过程,教学结构将发生质的变化,教学的发展功能将得到充分落实,这样“教学与发展”的教学论才有新的突破。那么,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作为奋斗在教学第一战线上的语文老师应该如何为推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创设条件呢?下面,我就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谈谈一些可行的方法,供教育同仁者参考。 一、民主气氛的形成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边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落到学生的心理基础上,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就不会被打破,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囊袋”。所以,我们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体现真正的民主。 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的: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题目是“请您出点子”,然后提出要求:“您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建议,请提出来,越多越好。”几天后,我收到学生交上来的“作业”,通过对它们的一一阅读及认真分析,从中选取可行的建议,辟一墙报,命名为“学生的金点子”,并将这些点子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得到了学生们的大力支持,原因很简单:我们常说,学生是主体,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对教师的教是最有发言权,教师通过上文中学生“点子”的调查,可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学生最易接受、最欢迎的;通过改进,就可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少做“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再说;作业中“请您出点子”的一个“您”字,动之以情,学生乐意去做,说“提建议”,而不说“提意见”,可消除学生的顾虑,学生就会积极去做,说是“出点子”,则想到一点就可提,方便可行,学生容易做。可见,这种做法应是有效的捷径。 二、理解思维的多向 知识是智慧的结晶,但拥有知识不等于拥有了智慧,知识可以授与,但智慧却不能,从个体认识发展论的观点看,任何真知都是在活动中自我建构的产物,真知是知识和智慧的统一体。于是,在阅读教学中,因为学生们有着不同的阅历、不同的个性,对课文内容也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我就特别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想法和观点,不轻易否定学生的理解,还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出发点进行多向的理解。 例如:我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有些学生提出最好课题改为《草船箭》,其理由是:“因为诸葛亮是用的方法从曹操那里得到箭的,而不是借来的,“这理由一出来,就像是一滴水掉进沸腾的油锅里,教室里顿时炸开了。可是,过了一会儿,一位学生从座位上弹簧似地站了起来说:“从诸葛亮吩咐军士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这句话可以看出,箭不必谢,借箭才要谢,因而题目应用《草船借箭》。话音刚落,另一位学生紧接着说出自己的理由:“我认为是借箭,因为到赤壁之战时,诸葛亮不是把借来的箭还给曹操了?人家有借有还嘛。”教室里的气氛紧张起来了,同学们的情趣也高涨了起来,更妙的是还有一位学生说:“文章的写作目的是赞扬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而‘’是贬义词,题目改成《草船箭》,文章的中心就变成揭露诸葛亮的阴谋诡计了。”面对这么多富有个性的理解,而对这激烈的辩论,我欣喜地说出了一段启发性的话:“大家的见解太独特了,大家的表演太精彩了。学习中,只要你们能善于质疑,大胆发问,提出创造性的见解,并富有挑战的激情,成功之门就离你们不远了。” 三、探疑方式的选择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大体可分为两种:独立学习--解决现有发展区的问题,即学生通过自己努力能够独立加以解决的问题;合作学习--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即学生经过个人努力,无法独立解决的问题。其中,学生可以独立解决的问题,师则不讲,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完成,而学生需要合作才能解决的问题,除了教师的适当点拔外,让学生自由地寻找学习的伙伴,自由地选择探疑的方式。 在阅读教学中,我常常是让问题从学生中来,又回到学生中去,除了那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已有知识通过读书、思考、讨论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外,不能解决的问题则可以是“你一言、我一语”全班同学群策群力,当然,也可以让学生自由结合,形成学习小组,自由选择解疑办法,如:读书解疑、实验解疑、讨论解疑、图示解疑、联系实际解疑等,学生爱用哪种,自由选择不加限制,之后让学生自由发表对有关问题的理解和独特的创造性的见解,从而使学生的解疑能力得到提高,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四、自学目标的自定 众听周知,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的不平衡,即差异性,所以,课前的预习,无论从质还是从量,两方面都存在着难以克服或缩小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会掌握得多,学得好、快,这无疑给课堂阅读的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该如何满足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需求?该如何促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呢?本人认为,既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又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课前的自学目标应由学生自己拟订,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教师不可“一刀切”地用集体自学目标取代学生的自己自学目标,要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例如:在教学《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时,为了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我如是引导学生自定自学目标: 师问:“大家已预习了《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谁愿意把自己的最深感受说给大家听?”同学们都争着举手。 一生:“董存瑞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很可贵。” 一生:“文章中,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特别细致,特别精彩。” 一生:“文章写得很短,但内容深刻,感人。” 一生:“作者的语言生动,用词讲究。” 就这样,一连七、八个同学谈了自己的感受,紧接着,我又抛出了另一种诱饵:“这篇课文,你最想学习的目标是什么?你想用什么办法来学习?”同学们又春笋般地举起了手。 一生:“我的学习目标是好好向董存瑞学习,我的学习方法是认真学习描写董存瑞的句子”。 一生:“我把心理活动描写作为学习目标,学会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学习的方法是抓住有关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去品味。” 一生:“我的学习目标是细节描写,我要联系实际地学。” 一生:“我的学习目标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方法是采用移情换位法,让自己感受深刻。” 以上同学们自定的学习目标,我都一一给予肯定,还请同学们用 5 分钟的时间,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可以说,同学们都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学习,收效很大。 总之,只要每位教师能根据教学实际,开动脑筋,定能创设出更新、更有效的方法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 让语文活动课“动”起来 秀屿学区前云小学 黄瑞英 语文活动课,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翼。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必须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认真上好语文课。活动课对于丰富学生生活,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于加深学生语言体验,提高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着重要意义。 如何上好语文活动课呢? 笔者认为:在语文课活动课的组织实施中,应始终把学生的自主性摆在第一位,让学习自主地、积极地参与,动口动脑,培养内在的动机,激发智慧的潜力,发展个性特长,推进个体的主动、和谐、全面的发展。“动”是活动课最大的特点,应该将“动”贯穿于活动课组织实施的全过程。 一、选好内容,使学生“可以动” 语文活动课作为一门课程,它有自己设置的目的要求,也就是必须着眼于以获取直接经验。即时信息为内容,以实践性的特点,引导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从课堂走向社会,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活动课比起学科课程有较好的灵活性,在内容的选择上我们可以很好地体现“可动性”。 1 、实践性内容。 实践性是语文活动课的主要特性,它改变了学科教学中教给学生结论性知识的方式,让学生在参与观察、动脑、动口、动手能实践活动中拓展知识,发展能力。一次语文活动课,我组织学生到市场调查采访,然后写一篇小通讯。很多同学对市场的一些问题作了如实记述。如“吃啥有啥”、“乱摆乱卖没人管”“菜价低菜农愁”等。这次活动课,同学们表现活跃,不但学会了调查,练习了写作,还明白了“写作处处有材料,只要做个有心人”。 2 、需要性内容 。根据学生当前的需要或学生正关心的话题来选内容,可以激起学生的热情。如六年级时,很多同学们都互写留言。这时开展一个《赠你一言》活动课,让学生收集和撰写一些富有人生意义、积极向上的格言妙语。结果,这节活动课学生肯定热情高涨,交流创作活跃,不但可赏析格言妙语的深刻含义、结构、修辞,还可以让学生受到激励和教育,提高了学生写留言的品位。 3 、竞争性内容 。魏书生说:“即使对毫无直接兴趣的智力活动,学生因渴望竞赛取胜而产生的间接兴趣,也会使他们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的确是这样的,在竞赛中,不喜欢的事情也喜欢,枯燥的事情也变得有趣。 二、放手指导,让学生“真正动”。 要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从活动的设计、准备到实施、总结都要放手让学生参与,使学生感到这是自己的“活动”,从而真正动起来。 1 、 放手让学生参与活动的设计 。开始时,教师可就活动的设计和内容征求同学的意见。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可将一部分内容交给学生搜集准备,这一过程其实也是学生的活动过程。如《趣说歇后语》就可叫学生推荐一些趣题给老师。一些活动内容熟悉以后,则放手让学生设计,教师主要是引导完善。学生参与出题。设计的活动,会“动”得特别投入。笔者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了一节《诗情画意迎新年》的活动课,学生设计了“对春联”、“祝语设计赛”、“猜灯谜”、“成语表演”、“新年新打算”等内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 、 放手让学生参与活动准备。 从活动内容搜集,学具教具制作,到活动场景的布置,均可让学生参与,教师主权是做好小主持的指导。如在上《诗情画意迎新年》这节活动课节中,学生不但布置了一个喜气洋洋的教室,还自行准备了水果、糖、饼、卡片等奖品。 3 、放手让学生在活动中一展身手 。活动课重在过程,只要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动脑、动手、动口,那么即使学生在活动的某项内容没有充分完成,这节课也是成功的。如活动课《手抄报大赛》,开始很多教师认为大部分学生将难以完成。后来放手让学生自行设计版面,结果连最差的学生也能完成,一些手抄报的精美还令人赞叹不已。当学生看到满教室展评的作品时,都深感自豪。 4 、 放手让学生参与活动总结。 这能使学生在总结经验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先认识讨论,再全班交流,最后由老师归纳升华。如活动课《我能行》结束时,教师说:“大家有什么收获呢?我想采访几个同学。”这就是引导学生以活动作总结的一种方式。每次活动后,若能引导学生以活动为题材写篇日记,能使学生的总结产生更大效益。 三、创设情境,使学生“乐意动”。 一方面,要做好活动场地的布置,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另一方面,在活动开始和活动过程中可利用绘声绘色的语言、情境渲染、实物演示和动手操作等方法,以激起学生想看看、说说、做做的强烈愿望;其次,充分利用活动课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的特点,带学生到社会、大自然的情境中,营造一个学生“乐意动”的氛围。如在活动课《寻找春天的足迹》中,带学生到大自然中,那刚钻出来的小草,树枝上的嫩芽,星星点点的小花,湿润的泥土的微微的风,都能一下子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情不自禁融到活动中。 四、巧选形式,让学生“全体动”。 语文活动课一定要避免那种“尖子生表演”的场面。在每一次活动中,都应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语文活动课的形式是多样的,如阅读欣赏、口才培训、表演品评、调查观察、语文技能赛等。要从为学生提供人人都有“动”的机会的角度出发,巧选活动形式。如,《课本剧院表演赛》中,由于时间限制,决定了表演的只能是部分人。怎样让其余同学做评委,对表演作出书面及口头评论及打分。 五、优化结构,让学生“全程动”。 为确保学生在活动过程的每一环节都处于“动”中,教师除了让学生参与活动的准备工作以外,还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科学、合理、有序的活动程序,优化活动课课堂结构。如在《我能行》这节活动课的程序设计中,先以充满激情的语言导入情境,继而“选评委”抢答案掀起第一个小高潮。在汇报“发现别人优点”时,由于每人都想知道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所以会磁石般地吸引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虽然要求较高,但满足了孩子的表现欲。紧接着安排了一个带有竞赛性却轻松愉快的“表演”,则缓和了紧张的气氛。最后的“评选‘班之最’”,每一次宣读“我们班最……的……同学”都会引起热烈掌声,从而将活动推向了高潮。这样的课堂结构,自始至终都让学生们处于活跃的“动”中,效果自然显著。作:chejingruxin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论文感恩教育之研究

我校的实验课题“感恩教育实效性研究”实验已近一年,在实验的准备阶段,我们着手完成了如下实验内容:一、研究的背景和理论依据世界三大宗教中,基督教有专门的节日 ——感恩节,伊斯兰教有定期的感恩祈祷,以此固定而必须进行的形式,来培养教徒的感恩情结,其实也就是培养一种道德契约责任,受恩者以行为或心灵来酬谢给予自己好处的人和社会,或者,安拉或上帝。佛教里也有善有善报一说,虽然是从因果和施恩者自己角度阐述佛教精神,其实也有包含有受惠者知恩必报之意。在西方国家有一个专门的“感恩节”,是为西方人感恩“上帝”而设定的节日。为了学会感恩,在节日的这一天,全家人欢聚一堂感谢上苍在过去一年里的仁慈和恩惠。那种感恩节不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是真正的感恩与奉献:人们要感谢上帝在过去一年里的恩惠,人们要按传统用时令的果实招待亲朋好友,人们还送食物给那些素不相识的饥饿的人。印度上世纪初的泛神论者的感恩,是对世界万物的,人人皆上帝,物物皆上帝,应该更与现代思想相契合。重视环境、重视他人,即所谓“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又颇合互惠互助精神。西方的感恩是一种文化,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人们从小就懂得了感恩,就懂得了仁慈善良,就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人本主义教育。西方发达国家的慈善事业非常普遍,人们的慈善行为也比较常见,这就是感恩教育的结果。在孝道方面,古人堪称我们的典范,在这方面有严苛的规定,也有许多孝感天地的典故与楷模。以前我们总强调它负的一面,现在看来是过激的。孝道它之所以能存在上千年,说明其还是存在积极作用的。它是社会的伦理,是社会稳定的基石,是社会文明的标杆。在古时,孝道是做人的一个起码原则。古谚语说,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施恩不图报,知恩知报,这是人类的共识,它超越了民族,文化,国体,时代。虽说“市恩市义,非君子也”,但那是对施予者的约束,对于承受者,更应有“忘恩负义,实非人也”之说。在上海,学会“感恩”已写入了新版本的上海市《中学生守则》;在黑龙江,将从明年开始在全省高校中推行包括"感恩"教育内容的“大学生素质教育量化工程”;在福州大学,更有学生在“感恩”教育等思想道德教育的感召下,积极投身到山区和基层岗位工作,将自己对父母、他人和社会的感激与责任,转化为回报社会、建设祖国的动力。仅靠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努力还远远不够,全社会都应重视“感恩”教育,它也是社会和谐的润滑剂。感恩是需要培养的,“感恩”教育应当成为全社会的必修课。学会感恩,并不是要做付出与所得的价值交换,而是要更懂得尊重和珍惜,并从中认识到每个人的社会责任。当前,我们地区许多家长对独生子女十分溺爱,使孩子们不知道“一粥一饭来之不易”的道理,尤其在目前学校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形势下,一部分学生只知道埋头读书,不会关心他人,不懂得尊敬父母,不晓得感恩师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日渐在许多学生的思想和生活中被遗忘和丢失,从而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个人利益至上的一些苗头和行为习惯,甚至有的中小学生不顾家庭生活困难,盲目攀比,超前消费,有的成天沉溺于网吧,学业荒疏,不求上进,根本不懂得父母培育自己的艰辛,更不会真正用心去体察父母的苦心和期待。这已成为了当前我们学校教育的漏洞,是我们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应该加强和努力的方向。为此,在我校启动了“感恩教育”课题。切实把“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精心培育“感恩文化”,让学生知恩图报,不忘国之恩、党之恩、社会之恩、自然之恩、老师之恩、养育之恩、知遇之恩、提携之恩、帮扶之恩……让学生懂得“感恩”就是让他们懂得“是谁使他们怦然心动,是谁使他们泪流满面,是怎样一个故事让他们永世难忘。”让学生懂得“感恩”就是让他们懂得奉献与索取、施惠与受惠之间的辩证关系;让学生懂得“感恩”就是让他们把握“在雨天不断为他人递伞,将来也不遭雨淋”的做人道理;让学生知晓“感恩”就是知晓“送人玫瑰,手留余香”蕴含的处事哲学;让学生领悟“感恩”就是领悟“只有心怀感恩,才能滋润生命”的人生真谛。二、研究的价值:目前小学生缺乏感恩意识,他们对周围的一切熟视无睹,麻木不仁,觉得家长以及他人给予他们的都是理所应当的.不会感激、不会感动、不懂关心;甚至骄横、自私、懒惰。1、通过研究,探索出新形式下城镇对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及方法。2、通过研究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促进他们相互信任,学会尊重,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懂得关爱他人,感激生活。3、通过研究,使学生发自内心感激生活,学会感恩三、研究的目标、内容与重点(一)、目标:1、通过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使学生感受、体验到别人对自己的关爱,激发他们的感恩意识,学会运用适当的感恩方法,回报大自然和社会给与的恩情。2、通过教育,使学生拥有健康的、积极的心态,学会用爱心回报他人、回报社会。3、通过对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形成感恩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等体系。(二)、内容:1、小学生感恩意识现状的调查研究。2、小学生感恩教育目标与内容的研究。(1)孝敬父母。(2)尊敬师长。(3)关爱他人。(4)感激社会、感激自然。(5)感激生命。3、小学生感恩行为培养的方式、方法研究。4、小学生感恩教育的途径研究。(1)学科渗透感恩教育。挖掘各学科感恩教育的因素,自觉的、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2)在校级、班级工作和各种教育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在学校、班级范围内定期请名人、专家进行感恩教育的专题讲座,安排专题的感恩教育活动,于感恩教育与活动之中。(3)家校联通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学校和教师经常和家长沟通,向家长介绍感恩教育成功的经验,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协调一致。(4)利用社会上的专用场所和教育设施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组织学生到社会上的专用场所和教育设施进行活动,在活动中使学生获得某种感恩体验教育。(三)、重点:学生的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培养的研究。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思路:从学生现实存在的感恩问题入手,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感恩体验活动,在全校营造出浓郁的情感氛围,激活学生的“感恩”情怀;创造实践机会,促使学生以实际行动把情感化为感恩行动。过程:1、准备阶段(2006年3月~2006年6月)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申报工作,确定课题成员及分工,调查目前农村小学生感恩情况的现状,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进行理论资料的准备、调查、分析、收集资料,起草“课题实施方案”及实施执行计划,对方案进行论证。2、研究阶段(2006年9月~2009年7月)根据实施执行计划进行研究。分别组织实施各类“感恩”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体验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感恩意识,学会感激别人;收集第一手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建构农村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途径体系,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3、总结阶段(2009年8月~2009年12月)对本课题研究的过程及资料进行系列分析,形成研究报告和课题总结报告。并将具体做法、经验总结及专题论文汇编成集,为做好推广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本课题的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核心,辅之调查法、 文献法、个案法等。1、行动研究法:一边研究一边实施,形成每个阶段的研究内容,探索有效实施农村小学生各阶段感恩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体系,培养小学生的感恩意识与行为。2、教育调查法:通过调查了解农村小学生感恩的现状,根据本校学生存在的问题确定课题研究的方案。为解决课题研究的重点做好铺垫。3、文献研究法:了解目前国内外感恩教育的现状及一些经验,搜集有关资料,从中学习、借鉴,促进研究课题的深化。4、案例研究。选择典型学生进行跟踪研究,了解他们的感恩意识与行为发展的特点,进而归纳出适合大部分学生发展的教育规律。主要内容论证:主要观点:1、有效的感恩教育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2小学生感恩教育的质量与其人际关系、生活态度、人格的形成密切相关。3、感恩是爱心的表现形式之一。五、课题研究的第一阶段在实验的准备阶段,我们以科研理论为载体,加强了对实验的认识。首先,我们重点抓了实验领导小组的认识问题,先后召开了几次研讨会,分别就“感恩”的主要内容和“感恩的实效性”进行了理论上的研究,通过学习,课题小组成员统一了认识,明确了目标。我们成立了以校长为核心的实验领导小组并相应地制定了实验的例会制度,一年来先后召开了专题实验项目会议数次,解决了实验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初步形成了领导班子决策、培训小组指导、主课题负责人具体实验的工作网络。六、课题研究的进程(中期阶段)(一)理论板块准备阶段的实验研究,在科研处的具体指导下,在全体领导及实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在开展各项评价活动中,不断探索评价的标准及评价的方法,科学实验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各项工作,科研成果在孩子们身上发生了很大的效应。(二)实践板块⒈关注了四个原则(1)体验性原则。这是本课题研究的特征体现。感恩之情来自生活,感恩之举过程注重体验性原则。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学生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关心他人。在青少年的德育中感恩教育是一个基点。尽管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施恩不忘报”的美德,但是还有“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训。不仅应该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而且对于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也应该发自内心地感激,而不应该忘恩负义。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的修养,也是人之常情。不会感恩或者不愿意感恩,既是缺乏修养的表现,又是缺乏人文关怀、情感冷漠、缺少人情味的表现。(2)主体性原则。学生是感恩活动的主体,为了培养学生都有一颗感恩的心,从小懂得之恩图报,我们安排设计了一系列活动:活动方案:一、三个“感谢”活动:感谢父母养育我,感谢老师教育我,感谢他人帮助我(一)感谢父母养育我1、布置爱心家庭作业。我为家里做四件家务:打扫卫生、叠被、洗碗、洗衣物。2、开展征文活动《我的父亲母亲》(二)感谢老师教育我1、《人生路上的领路人——感谢您,老师》演讲2、《给老师的一封信》3、《我爱我师》班报比赛(三)感谢他人帮助我1、“我为同学做一事”2、“今天我值日”活动二、感恩教育主题班会活动安排:1、组织全体学生开展主题为“算算亲情账,感知父母恩”的班会。2、算算亲情账:①算一算自己进入高中后,平均每天学习了多少小时,又浪费了多少时间,并对自己入学来的学习等方面的收获作出自我评价。②将自己的学费、书杂费、生活费、交通费、零花钱等支出加起来,算出家长为自己的投资。③计算学习投资的成本。④假定自己毕业后的收入,计算自己大致需要多少年才能回报父母。3、回忆对自己帮助较大、恩情较大的1—3个人,然后把他们对自己的帮助恩情通过一封信、邮件、电话、互联网等通讯工具表达你们的感恩心情。学校通过开展系列感恩主题教育,培养学生能牢记不忘别人的帮助之恩,不忘父母师长的养育教导之恩,进而在全校范围内乃至在社会上形成德育功效上的渗透辐射。让学生学会反思,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加强自律,学会对帮助过自己的人心存感激,培育学生的健康心态,进而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3)直接性原则。陶行知先生说,学生的意义——“学习生活”,学习人生之道。生活是活生生的,活生生的生活要依靠学生的人生活动,在人生活动中感悟人生,陶冶情操。师生可以在德育教育的主线下确立各类感恩活动的目标、设计一个个活动的方案,有序、有效地落实课题研究,让孩子先直接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去理解感恩的内涵。因为,(1)丰富多彩的德育工作提高了学生对生活的认识能力,懂得弘扬真善美,为感恩奠定了认识上的基础。(2)“感恩源于生活中的真情”,德育工作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内容,也就丰富了学生感恩题材。(3)在开展大量德育活动的同时,老师可以让学生直接写出活动的过程和感受。(4)间接性原则。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钥匙,书中有着数不清的故事,有着无数令人敬佩的伟人和英雄,有着各种各样的思想感情、观点、哲理和人生感悟。让学生养成阅览的好习惯,就可以从中获取很大的益处。没有经过的可从书中经过,没有见过的可从书中见到,没有体验过的可从书中体验,每读一本书,就多了一个人的人生经验。因此,读书是接受间接人生经验最有效的方法,为次,我校开展了学《弟子规》,诵中华美文,做少年君子的读书活动。七、实验成果(一)、策划寓教于乐的感恩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蓄情。感恩教育需要通过主体的参与,首先在既定的情境中,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是感恩,为什么要感恩。为此我们精心策划了丰富多彩的寓教于乐的感恩活动:如“收集温馨照、算算亲情帐、讲讲亲情故事、写写感恩信”。孩子们把童年生活中父母对自己关爱的照片收集起来,用文字记录照片拍摄时间、地点,以及简要的情节,并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些定格的温馨照片,使孩子们瞬间找到了失落的感恩之心。他们逐渐明白原来平淡的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爱的哲理。孩子们在反刍生活的同时,还把父母为培育子女成长所支付的一切费用罗列出来。在算算、想想的过程中,孩子们感受到自己平时视而不见的却是一笔笔多么昂贵的财富呀!而这一笔笔财富又蕴含了父母多少深切的爱呀!感触万分之余,感动之心溢于言表。孩子们用讲故事、写信、写日记的形式表达对父母的感谢。四年一班的金状同学在感恩日记中写到:我要感激我的父母,是他们给了我珍贵的生命,给了我情深似海永不图回报的父爱和母爱,他们哺育着我,培养着我,教我做事的原则,做人的品质。记得有一天晚上,因为妈妈有点感冒,身体不舒服,爸爸又不在家,妈妈应撑着做完了饭,让我帮她洗一次碗。妈妈病了,我帮她做事是应该的,所以我便立即答应了,谁知洗碗还不简单呢,弄得我满手是油,好不容易把碗洗完了,还要擦桌子、洗锅,把这弄完了再看看地上,全是水,不得不把厨房的地又拖一遍,做完这一切我已是腰酸背疼。想一想,爸爸妈妈下班回来有那么多的家务要做,多累呀!但是他们洗了那么多次碗,做了那么多家务都没有在我面前说过一声累。以后我一定要经常帮爸爸妈妈多做一些事,而且要坚持下去。想到这儿,我不得不感激我的父母,是他们给了我一个温暖的家,让我生活得这么幸福!这些“感恩活动”从感性的品评,到理性的思考,再到心灵的碰撞,让孩子们经历了深刻的体验过程,心中不禁蓄满了深深的感恩情结。就让孩子把积蓄已久的感恩之心释放出来吧。于是我们把感恩教育活动的平台移至生活世界,引导孩子们在生活情境中用实际行动表达感恩之心。(二)、关注现实生活的感恩细节,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会感恩为了让感恩行动看得见,摸得着,我们运用以大见小,以点带面的策略,提出了三项感恩作业,就是让孩子用一句话向父母表示感恩;用一个举动为父母消除疲劳;一天当家为父母分担家务。我们要求孩子们每星期至少做一次,并且能够持之以恒地做下去。与此同时我们还编写了一本《感恩践行反馈卡》,孩子们人手一卡,记录自己完成感恩作业的情况,表达自己在感恩活动中的点滴感受。最让孩子们受益的是,通过与父母交流他们开始关注父母的喜好,了解他们的心愿,记住他们的生日。孩子们会在不经意中给父母长辈送去最温馨的祝愿。他们还试着通过自己的努力给父母带去进步的喜讯、成功的喜悦。六年一班陈涛在感恩征文中写道:《母亲节-------点燃一盏感恩的灯 》五月,春光灿烂,草长莺飞,空气中飘溢着康乃馨的香气,母亲节,这个充满温馨的日子,又轻轻地向我们走来了。记得每年一到儿童节,妈妈会给我们很多好吃的,当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到来的时候,让我们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为母亲点燃一盏感恩的“心灯”?众所周知,“母亲节”是“舶来品”。在中国这个以尊老为传统美德的国度里,母亲节因承载着母爱、亲情、感恩、回报等人类共同的情感,渐渐成为晚辈向长辈传送美好祝福的日子。母亲节前后,商家大打“亲情牌”,花店购进了康乃馨,不少网站在首页和醒目的位置打出了“祝母亲节日快乐”的标语,一些论坛也展开了如何向母亲表达爱意的讨论,甚至还有网友在论坛内互发邮件,提醒母亲节要为母亲带声问候。然而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母亲节并没有像圣诞节等“洋节”那样带来如期的消费热潮。连续几年来,象征着母爱的母亲节之花康乃馨远远不如圣诞节之花玫瑰花卖得火爆。情人节的时候,买花的人连价都不还,上百元一朵的玫瑰可以9 朵、99朵、999朵地买。母亲节到来了,康乃馨的售价不如玫瑰的高,买花的人都嫌贵。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现在一些像我们这样的独生子女,大多不知道父母的生日和年龄,对含辛如苦抚养自己成人的母亲不愿多敬一份孝心,甚至连“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都嫌麻烦,还有的经常对父母发脾气。…一切都在变,只有母爱永远,.尽管母爱不许要回报,孝敬之情也难以报答养育之恩,但在母亲节这个特别的日子为母亲点燃一盏感恩的灯,不仅应该,也很有必要。作为晚辈的我们,不应该因此而习惯了对母爱无度的索取,也不能因我们小,自认为年幼无知而忽略了对母亲的关怀和回报,更不能以来日方长为由回避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要知道,虽然今天我们是孩子,明天我们也要为人父母。一位哲人说得好:人世间事业的成功可以等待,庄稼的丰收可以等待,爱情和友谊的果实也可以等待,而最不能等待的就是对母亲的孝敬和对母爱的报答。因此,在这个伟大的节日里,我们实在不该让母亲们冷你冷冷清清,有鲜花、礼物相送更好,没有的,那就送父母一句关心的话,为父母做一件简单的家务,为他们点亮一盏心灯。为了得到家长的配合,学校还专门拟写了一份致全体家长的公开信,希望家长们能够督促孩子积极参加感恩活动,多给孩子赞赏和鼓励,多为孩子提供机会,培养他们知恩报恩的行为习惯;同时也希望家长们能做孩子的榜样,孝敬长辈,心存博爱,多带孩子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和爱心捐助等。陶行知老先生曾说:“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就是生活。当我们把感恩教育切入实际生活之时,当孩子把感恩之心化为感恩行动之时,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初见成效了”。八、对课题的反思及下阶段研究设想(一)反思1、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师设计的学习活动并非是一把万能钥匙,数十位学生不一定一律对这活动设计感兴趣,因此,要求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关注到性别差异和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活动方案上有所拓展、创新。感恩教育是育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会学生感恩就是教做人,学会感恩就是学做人。只有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让出发点和归宿点回归到“人”这一点上,感恩教育才能展现其独特的魅力。2、要发扬“持之以恒”的精神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都明白,搞课题研究工作是要投入许多精力和时间的,学校的常规工作,教学进度等因素常常会和课题研究工作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冲突。当时间紧迫或精力缺乏的时候,就会影响参与课题研究的热情和质量,所以,要鼓励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不断战胜、超越、完善自我,在科研工作中始终发扬求真务实、持之以恒的精神,并付出不懈的努力,才会有所收获。3、要树立“与时俱进”的思想或许因忙于事务,教师主动学习相关的理论、专业知识的积极性以及关注教育改革的发展动态的意识还不是最高,只是附和着几位科研骨干做着缺乏个性与创新的工作。所以,在研究过程中必须加强学习,树立“与时惧进”的思想,倡导全体课题组成员要密切关注教育改革发展形势,不断批判地汲取和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研经验,在实施过程中善于敏锐地关注产生的问题,并作及时调整,课题研究才不会陷入“僵局”。(二)下阶段研究设想1、为了让更多的教师清晰明了地知道下一步感恩教育活动的方案,我们将在实践中积累活动设计方案,整理汇编后向全体教师发放。2、继续让校少先队成为学生享受感恩教育成功的平台,让师生和家长看到课题研究的成效,并以更高的热情支持、参与课题的研究工作。3、深信课题研究工作的扎实开展会促进教师感恩教育能力的提高,从而使我们的学生在感恩活动中享受生活的快乐与多姿多彩,使他们从小学会感恩,回报父母、老师、他人和社会。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感恩不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感恩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基本修养。对于今天的少先队员来说,感恩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就会感到世界原来是那么美好。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的校园、我们的社会也将会更加和谐。在对当前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感恩意识淡薄、家庭和社会责任感弱化,他们对父母要求多,替父母分忧少;对老师挑剔多,尊重理解少;关心同学少,对自己考虑多;对社会抱怨多,客观分析少……这些现象,已成为新形势下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潜在危机,同时也折射出学校德育工作的欠缺和不足。学校作为少先队员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必须把“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精心培育学校的“感恩文化”,对学生实施全方位的“感恩教育”。让学生从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身边人的开始,对给予自己关怀和帮助过的人抱有感激之心,使“滴水之恩当报涌泉”的情感在每一个学生心目中生根、开花、结果。 二、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感恩既是一个系列的心理过程,又是一个行为过程,它是人类本体与生俱来的一个契约规则,一种道德规则。就是知晓,感激,报答,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谢,并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别人,回报社会。 感恩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对提高整个民族的道德素质具有深远的意义。知恩、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生感恩教育属于一种心理范畴,教育者在教育中采取说服、引导、体验等教育方法,帮助小学生树立感恩意识,引导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言行、体态语言等对别人的帮助表示感谢,并以行动回报别人,回报社会。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和多元文化碰撞的特殊时期,我校独生子女学生群体不断增大,他们常受到几代人的关怀,有的是富二代,甚至是富三代。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感恩意识缺失,情商极差,普遍缺乏爱心、良心、责任心,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发挥少先队组织的作用,开展少先队感恩教育的研究。从小培养队员学会分享与感恩,不仅是一种礼仪,更是培养他们健康的心态。学会感恩,就会懂得尊重他人,发现自我价值。让队员懂得感恩,就少了歧视,就会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整个生命,重新看待身边的每个人,尊重每一份平凡普通的劳动,也更加尊重自己。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应该大力弘扬感恩文化,教育我们的队员学会感恩,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一项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少先队开展感恩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少年先锋队是中国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是少年儿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预备队。少先队组织教育的本质是通过队组织去进行革命理想、社会主义道德和纪律的教育,具有很强的思想政治性。少先队活动具有自主性的特点,发挥少先队组织的这一特殊作用,能弥补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方面的不足。从新世纪道德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来看,我们要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在学校教育中的优势,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以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对道德教育的新要求。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鉴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一些成年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道德的缺失和信仰的危机给广大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带来的严重的负面影响;腐朽落后的思潮和不良信息的传播,渐渐地腐蚀着未成年人的心灵,使得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情感苍白,行为失范。 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还是一种责任意识,自主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经过深刻的反思与研讨,我们认为根据亳州市谯城区青云中心小学的校情,对全体学生全方位地实施“感恩教育”,精心培育学校的“感恩文化”,更能突出我校的办学特色。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了《在少先队活动中开展感恩教育》的课题,研究有利于学生从小就养成一种感恩意识,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伴、感恩身边的人,乃至感恩自然、感恩祖国,使少先队员们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道德准则、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为孩子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的修养,是一种处世的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也是人之常情。感恩教育也是小学生尤其是独生子女学生必上的一课。 三、课题的概念及界定感恩:在《牛津字典》的解释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回馈他人”。感恩在西方本义上是感谢上帝赐予人类以生存的食物,后来扩大为社会成员要常怀一颗宽容与回报之心,记得周围人对自己的帮助而忘却不快乐的事。《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一词出自晋代潘岳的《关中》:“观遂虎奋,感恩输力”,有“感恩戴德”之意。胡虹霞教授提出的“感恩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 感恩教育:就是通过多种教育活动让孩子形成感恩意识,学会感恩,理解并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大自然的赐予之恩。它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 通过感恩教育,培育学生的健全人格,其侧重点在于通过感恩教育,使学生通过心灵与心灵的交流,生命与生命的对话,从而形成灵魂的默契,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引导学生过健康的生活,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四、同类课题国内外研究状况(一)国外研究状况: 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是美国的感恩节,是为西方人感恩“上帝”而设定的节日。为了学会感恩,在这一天,全家人欢聚一堂感谢上苍在过去一年里的仁慈和恩惠。人们要感谢上帝在过去一年里的恩惠,要按传统用时令的果实招待亲朋好友,人们还送食物给那些素不相识的饥饿的人。 印度上世纪初的泛神论者的感恩,是对世界万物的,人人皆上帝,物物皆上帝,应该更与现代思想相契合。重视环境、重视他人,即所谓“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又是互惠互助精神。 西方的感恩是一种文化,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人们从小就懂得了感恩,就懂得了仁慈善良,就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人本主义教育。西方发达国家的慈善事业非常普遍,人们的慈善行为也比较常见,这就是感恩教育的结果。 新加坡在编制道德教科书的过程中,不仅对在校的学生、教师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而且征求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还对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进行反馈性调查,制定出一套既适合社会发展需要又适合学生成才需要的道德教育计划和内容。 日本则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把德育内容分解为不同的层次、深度和侧面,在各年级反复循环,由浅入深,形成循序渐进的过程。受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国外特别强调德育的实用性。他们一方面把一些具体的、实用的、相对稳定的道德规则通过课堂教学灌输给学生,另一方面强调通过课外活动(诸如学术活动、文体活动、咨询活动等)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美国大学进行德育的一个突出环节,包括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 西方大多数国家的德育方案都是力求使之具有可操作性。由此可见,德育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都受到重视,在具有优良传统的中国,更加应该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从小时候,就要让他们学会感恩。(二)国内研究状况: 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也是一个崇尚仁义、知恩图报的民族。孝道是做人的一个起码原则。从《诗经》中的“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到今人常说的“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等,都从不同的方面告诉了我们该怎样去感恩,怎样去报恩。 在上海,学会“感恩”已写入了新版本的上海市《中学生守则》;黑龙江在全省高校中推行包括"感恩"教育内容的“大学生素质教育量化工程”;在福州大学,更有学生在“感恩”教育等思想道德教育的感召下,积极投身到山区和基层岗位工作,将自己对父母、他人和社会的感激与责任,转化为回报社会、建设祖国的动力。随着社会对感恩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很多研究机构和学校纷纷把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切入口,开展了感恩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如中央教科所《全国青少年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四川省普教科研所《农村中学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天津市河西区教科所《新时期感恩教育创新研究》、黄山市屯溪四中《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学感恩教育活动研究》、浙江海盐实验中学《以“感恩教育”构建校园主体文化的实践与研究》、江西省上饶市逸夫小学课题研究《加强感恩教育,培养感恩心》,都以感恩作为一种教育而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30多年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其著作《帕夫雷什中学》被誉为“教育百科全书”和“活的教育学”。他在加强学生感恩教育方面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2、心理学人本主义理论。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认为人类共有真、善、美、正义、欢乐等内在本性,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达到人的自我实现关键在于改善人的“自知”或自我意识,使人认识到自我的内在潜能或价值。 3、心理学行为主义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华生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4、中国感恩教育创始人——彭成。彭成老师在大量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发现到感恩意识在青少年德育教育中的缺失,并深深为这种感恩意识缺乏所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所痛心。2002年,他开始潜心研究感恩教育,并积极投身到感恩教育地推广和教学实践中。经过多年的艰苦探索和悉心研究,彭成老师逐渐形成了具有自己鲜明特色,感染力和震撼力的感恩教育演讲风格和教学模式,并将感恩教育由原来单独的学校教育延伸到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企业内训等其它领域。5、感恩教育研究者推广者罗明。中国成功学研究会创始人之一,中国成功学研究网创始人,感恩励志教育研究者与推广者。13年来在各级报刊以及知名网站发表各类作品800余篇(部),代表作有教学论文《成功学与当代素质教育》、《罗明成功学》、《成功素质教育》、《素质教育需要成功学》等。 六、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使学生感受、体验到别人对自己的关爱,激发他们的感恩意识,学会运用适当的感恩方法。 2、通过教育,使学生拥有健康的、积极的心态,学会用爱心回报他人、回报社会。使学生知恩图报,不忘国之恩,党之恩,社会之恩,老师之恩,养育之恩,知遇之恩,提携之恩,帮扶之恩……使“滴水之恩当报涌泉”的情感生根、开花、结果。真正成为胡锦涛总书记致少先队建队60周年的贺信中所提出的争当“四好少年”的要求。 3、通过对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形成感恩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等体系。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施,积累感恩教育的成功案例,并进行推广。(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小学生感恩意识现状的调查研究。 2、小学生感恩教育内容的研究。 通过各种感恩活动,培养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以自己的行动回报各方。主要为: (1)感恩社会的关爱开展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活动,引导他们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演讲比赛、读书报告会等形式,使学生体会到社会对他们的至关至爱。继续利用“学雷锋活动”、“服务社区活动”、“志愿者活动”等形式,激发和增强学生“报答社会、感恩社会、报效祖国”的深刻情感。 (2)回报父母养育之恩 开展为父母多做事,对父母多说知心话,为父母过生日,给父母送礼物,为父母揉揉腰、捶捶背、洗洗脚,帮父母做饭洗衣等,体会和感激父母的艰辛和不易,培养学生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情。 (3)感激老师的教诲之恩 开展学生向老师献真情活动,自选“八个一”(写一封信,谈一次心,做一张贺卡,献一束鲜花,提一个建议,表一个决心,送一句话,写一首诗歌等)来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4)感激同学间的爱心相助 开展以“同学如手足”、“我们手拉手”为主题的作文比赛、演讲比赛、以及给同学做一件有益的事,给班级做一件有益的事等活动,掀起同学之间互帮、互助、互学、互进的热潮,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5)感恩自然的赐予 开展爱护自然,爱护环境活动。每一个同学主动植一棵树,养一盆花,保护一片绿地,自觉成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自愿者。开展讴歌大自然对人类恩赐的书、画比赛和演讲比赛,使学生能够形成感激自然给予的情感,使“爱护自然、保护自然”成为同学们的自觉行为。 开展看感恩影片,吟感恩诗歌,传唱感恩歌曲,读感恩美文,讲感恩之言的活动。 3、小学生感恩教育的途径研究。 (1)学科渗透感恩教育。挖掘各学科感恩教育的因素,自觉的、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2)在校级、班级工作和各种教育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在学校、班级范围内定期请名人、专家进行感恩教育的专题讲座,安排专题的感恩教育活动。 (3)家校联通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学校和教师经常和家长沟通,向家长介绍感恩教育成功的经验,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协调一致。 (4)利用社会上的专用场所和教育设施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组织学生到社会上的专用场所和教育设施进行活动,在活动中使学生获得某种感恩体验教育。 七、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在少先队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开展感恩教育。从小处入手,从身边入手,教育小学生认识、感受、体验父母、老师、同伴、身边人对自己的关爱和帮助,让学生知恩图报,从而爱父母、爱老师、爱同伴、爱身边人,进而推恩及恩,发展成爱自然、爱祖国等,并使感恩成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品德。 难点:学生的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培养的研究 八、课题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研究思路:通过学科教学、少先队活动、学校大型主题活动等形式,精心培育感恩文化,将感恩教育融合在学校的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并通过感恩教育对学生人际关系影响的评价,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 研究过程: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三年。() 第一阶段:从~ 成立课题组,明确年度研究目标,明确课题的研究目标及组成人员,分解研究任务。负责人周晓丽、刘艳秋。 第二阶段 从~ 1、在少先队活动中开展各种感恩教育活动。负责人:周晓丽、刘艳秋; 2、进行“感恩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教育”,成果资料为教学设计、论文、教育叙事等。负责人:木敏、吴晓燕、卢玲; 3、感恩之歌比赛,进行“学校少先队活动与感恩教育的融合教育”,成果为光盘资料,负责人刘艳秋、李洁、张晓玲; 4、完成感恩作文,成果为学生优秀作品集,负责人怀春燕、张晓玲、张薇; 5、举办感恩教育论坛,邀请社会人士、家长出席,进行家长对学校感恩教育的态度及其参与程度对子女的影响,成果为会议记录册和光盘,负责人刘艳秋、王侠、陈雷; 6、挖掘本土感恩教育材料,研究成果为学生作品集和论文,负责人怀春燕、张晓玲、吴晓燕;第三阶段 从~ 1、家校联通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学校和教师经常和家长沟通,向家长介绍感恩教育成功的经验,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协调一致。负责人:刘艳秋 2、完成感恩教育校本课程编写,成果为校本课程读本一本,负责人木敏、刘艳秋、李洁。完成结题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结题,负责人:周晓丽 3、结题论文、研究报告的形成,研究成果的展示、课题结题。 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核心,辅之教育调查法、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活动研究法及经验总结法等方法。九、课题研究的创新(一)主要观点: 1、有效的感恩教育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 2、小学生感恩教育的质量与其人际关系、生活态度、人格的形成密切相关 3、感恩是爱心的表现形式之一。(二)发展与创新: 1、将感恩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加以研究并传承弘扬,通过全方面营造一种感恩文化氛围来达到教育目的。感恩教育不仅是一个感恩技能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使其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完善,最终回报社会。 2、从感恩教育角度研究学校心理健康的发展,拓展了学校心理健康研究的思路。以感恩教育带动学校心理健康管理模式的改革,使心理健康更具实效。 3、感恩教育不仅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切入点,而且依赖于社会、家庭的参与。感恩教育不仅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德,而且有利于学生人际关系的改善,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十、课题研究成果形式 1、《在少先队活动中开展感恩教育》的研究报告 2、《学生感恩活动集锦》(文字、照片、录像等) 3、少先队员参加主题探究活动后的体会、感想、日记、周记等 4、感恩教育途径及成功案例结集。 5、教师的研究论文、教学设计、教育叙事等结集。 完成本课题的研究能力 近几年来,我校在上级科研部门的领导下,在程宏杰校长的关心和指导下,进行了一系列的课题事业与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积累了大量的研究经验,同时培养了一支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课题组成员配备合理,本课题负责人周晓丽、刘艳秋在少先队的管理工作中,具有扎实的理论研究水平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及较为充足的研究时间。课题组其他成员均是长期从事一线教育工作,都是青年教师,朝气蓬勃,具有开拓、进取、奉献的精神,平时积极投身各项教育、教学、教改的实验,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全部达到大学本科学历,都是小学高级教师、骨干教师,撰写的论文多次获国家、省、市级奖。我们有能力、有信心做好本次课题的研究。 (1)学校专门成立了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具体负责研究工作。组织参研人员围绕本课题积极开展前期的准备工作,包括文献收集工作、调研工作等。 (2)充分发挥专家组的学术引领作用,聘请市、区教科所有关专家作为课题研究顾问,充分发挥专家组的把关作用、指导作用和辅导作用。 (3)加大实验研究上的培训力度,提高参与研究教师的整体素质 (4)建立健全研究制度,每周五晚在多功能教室进行课题的商讨研究,保证研究时间内容落到实处。 (5)学校每年设立专项研究资金,竭尽全力保证研究工作的投入,确保课题研究的有效、顺利的进行。 十五、资料设备 所需经费包括:打印材料费、研究组成员超课时费、活动费、购买所需资料费、设施费、专家验收费、会议费、专家咨询费等所需费用。 设备所需:打印机、摄像机、照相机、电脑等必需用具。 十六、科研手段 我们采取集中研究与分散学习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做到边学习,边探讨,边实践,边论证,边总结。将感恩教育与基础道德相结合;阶段性与持续性相结合;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感恩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学校特色相结合;感恩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根据队员们的年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在少先队活动中开展感恩教育,要通过一系列的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将感恩教育深入每个孩子的心田。把儿童的品德教育做得更扎实、更生动、更优秀,孩子在活动中成长,在体验中进步。把“感恩”教育推向一个高潮,有效推进德育工程。 十七、研究预期成果 1、组织学生谈感想,并写写自己的体会,让感恩教育成为一种习惯。 通过本次本次课题的实施与研究,让学生在生活中自觉地去感激父母,感激老师,感激社会,感激祖国。同时让这种氛围永久地充满校园。 2、感恩教育途径及成功案例结集。在课题研究实施过后,组织课题组成员探讨适合感恩教育的最佳途径,比如说在节日里给父母送上自己真心的祝福,在校园里教师教育学生去感恩等等。 3、感恩文体活动及感恩文化环境展示。把课题研究实施当中做的一些项目,如演讲比赛、征文活动当中的问题展示给学生,让大家重温本次活动,同时加深印象,使学生受到更深的熏陶。 4、在少先队活动中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如感恩节活动现场的实录光盘以及感恩教育系列活动的电视片、宣传片; 5、学术报告。包括课题的研究方案、中期报告、结题报告; 6、发表的系列研究论文。通过课题研究,我们的老师一定会有所思考,我们将对发表或者获奖的系列论文,按照不同的领域进行汇总,形成课题研究论文集。 7.课题研究资源库。(感恩教育故事、光盘、儿歌、绘画作品等)

不懂得感恩,就不懂得何为人间真情,不知道责任为何物。让学生体味爱的真谛,了解父母、教师的艰辛,感受社会的温暖,学会把得到的爱分给他人、回报社会,成为一个有情、有意、有良知的人,这是我们教育的一个重要而迫切的任务。一、学会感恩,首先要懂得尊重父母。 现在的许多孩子不懂得感恩,是家庭教育造成的结果。因为现在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中,长辈视他们为“小太阳”,对他们百般溺爱,万般娇宠,百依百顺,有求必应,甚至连孩子应该自己做的事情也代劳。为此,在孩子的心目中,他们理所当然处在最重要的位置,心安理得地享受着父母为他们提供的一切,而对他们的父母的养育之恩却表现的麻木和冷漠。因此,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提到了重要的日程上来。当我们学习了《朱德的扁担》一课,我提问了学生们一个问题:你们知道父母每天劳动的艰辛吗?他们这样做为什么?学生们竟没有一个回答上来。我看教育孩子的时机一到,立刻把事先准备好的扁担、水桶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做一件事情,看谁能挑起这桶水,好吗?”“好的,这还不简单!”学生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第一个学生来到前面,憋足全身的力气也没挑起一担水,后边的学生也是以失败告终。然后我又把水倒掉一半让学生挑,有的同学挑起来了,憋得面红耳赤,坚持一会儿就支持不住了;有的干脆两三个人一起刚刚挑起来。表演完毕,我让同学们说感受。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说:“挑水太累了。”看着同学们的情绪调动起来了,我也激动万分:“是啊,我们的父母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劳作着,为的是养育我们,难道他们不知道辛苦,不乐意享受?”学生们恍然大悟:“老师,我明白了,我以后一定听父母的话,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今后一定自己走,再也不用妈妈接送了。”“我以后再也不买零食吃了,也不挑吃穿了。”“我一定好好学习,长大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学生们群情激昂,还有什么能比的上使孩子们懂事更值得欣慰的事呢?一种从未有过的激动冲撞着我的胸口,看着这群懂事的孩子,我的内心好感动。二、学会感恩,老师要率先垂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受教育者是教育者的一面镜子。”学生的日常行为取决于老师的行动举止。为了教育学生,我总是为人师表,做出表率。在平日的教学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把爱无私地奉献给学生。我把甜甜的微笑常挂在脸上,赞美的话语回响在耳边,热情的眼神传递给学生,亲切的关怀送给学生。这种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老师产生好感,深爱老师,产生情感的对流。那时在教师节来临之际,我收到了许许多多的礼物。这些礼物多数是同学们自己设计的卡片,有的画了一只百灵鸟,希望老师的声音像百灵鸟一样甜美。有的画了一个机器人,希望帮助老师干家务,减轻老师的疲劳。有的画了一架飞机,希望老师在闲暇之余到世界各地旅游观光。有的说:“我要为老师弹奏一首优美的乐曲,希望老师身体健康,天天有个好心情。”有的送我一束鲜花,希望老师像鲜花一样美丽,也希望老师永远年轻,永远漂亮……三十几个学生,三十多种祝福。这是多么动人的话语!多么真挚的感情!多么珍贵的礼物!虽然它没有商场出售的那样华丽,但它的内涵又有什么能与之相比呢?商品有价,但爱心无价,我为孩子们的纯真而欣慰,为拥有这份真爱而感动。三、学会感恩,从小就要树立社会责任感。 我常常教育学生,我们这个社会如此美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晶。所以,我们一方面要主动奉献社会,服务别人。这表现了一个人的善良和高尚,另一方面,受到帮助的人也理应表达善的回应,这体现了对别人的一种尊重。我经常向学生们讲述英雄模范的事迹,讲述献爱心的故事。于是学生们学过了《大禹治水》明白了大禹为什么三过家门而不入:他为了救民于水火,舍小家为大家,他的功绩如日月同辉,流传百世。学习了《我的战友邱少云》,学生们懂得了邱少云为什么大火烧身而纹丝不动:他是为了不暴露目标,赢得最后的胜利,他选择了牺牲自己,他的大无畏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学习了《一个降落伞包》,学生们明白了周恩来总理在生死的危机关头,把生的希望给了别人,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想别人之所想,急别人之所急,这是多么高贵的品质。学习了《钱学森回国》学生们明白了他毅然决然放弃外国的优厚的经济待遇,历尽磨难回国的原因:为了报效生他养他的母亲—祖国,多么珍贵的赤子之心啊!一个个鲜活的事例给了学生深刻的启迪:我们这个世界是个充满爱的世界,因为有爱,才使得生命如此精彩。学生们豁然开朗:“我以后一定不怕脏,不怕累,认真劳动。”“我要帮助值日生扫地、抹桌子、擦黑板。”“当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我要伸出温暖的手,献出一片爱心。”“我要好好学习,长大成材,报效祖国。”…… 我觉得孩子们长大了,我为孩子们欣慰,我为孩子们歌唱。因为感恩的意识在学生的心中已经生根发芽。是啊,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我们应该相互帮助,相互关心,如果每个人都以一种宽厚仁得的心对待他人,以一种感恩的心回报社会,那么,就不会有心的沙漠,就不再有爱的荒原,就会创造一个个奇迹,世界必将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