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小学感恩教育实践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小学感恩教育实践研究论文

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技巧:一、播爱育恩,唤醒识恩知恩意识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要让学生感受到恩惠,打开“意识结”,唤醒感恩意识,激发报恩的欲望。在平时我很注意用爱心拉近和学生的距离,给他们讲“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的古训,讲“黄香温席”的美谈和“结草衔环”的佳话;坚持做到“心静气顺、嘴甜手软”,少批评,多鼓励,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带给学生关爱和快乐。学生非常愿意听我的话,而且愿意模仿我的行动,关心集体团结友爱。我们学校的新教学楼集中供热,既干净又暖和。可是在我上课的时候,发现嗓子发痒,很多学生也咳嗽,原来教室地面是水磨石的,灰尘在干燥的室内很容易漂浮呛到嗓子。我就找干净的湿毛巾盖在暖气片上,湿润空气,灰尘下沉,学生不再咳嗽。为了防止流感,我又买了瓶白醋,每天都洒在毛巾上,既消毒,又能保护学生的嗓子。这些细微的关爱感化了学生,后来这些事情都被学生抢着做了。有一天,班上一名最内向、最不热心的女同学,从家里带来用开水烫好洗干净了的四条毛巾,在学校使用。这些正验证了魏书生的话:“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就是吸引学生为集体出力、流汗,贡献个人的东西,为集体倾注心血,倾注得多,感情自然就深。”数九寒天,别的班级感冒的有十多个人,我班一个没有,这得益于老师爱心的付出和学生心灵的感恩。其实对学生来讲,感恩不是惊天动地的英雄创举,而是渗透在生活的点滴之中,渗透在你来我往的言行之中。二、寻恩觅情,激发学生感恩情怀感恩,英文为thanksgiving,意为感谢、给与,是情怀,是一种美德和境界。学会感恩,是学会做人的一条最基本的标准。感手足之恩,是为悌。班级如家庭,同学如手足,为了让学生学会感恩、体验快乐,我在班里开展了“快乐寻恩,以恩促行”活动,鼓励学生识恩寻恩、感恩施恩,体验过程中的快乐。在班级的板报开设了感恩专栏,让学生每天找出恩情点,看到的、听到的、老师的、同学的、班内的、校内的……只要是积极向善的闪光点,都要鼓励、学习、珍惜。开始每天只有一两条,学生把课本中学到的、理解的感恩表达了出来,比如《给予树》、《七颗钻石》、《可贵的沉默》等。慢慢的感受越来越广,有关于非值日生主动做班务的,有关于主动帮同学进步的……尤其是两个单亲家庭的学生,平时性格孤僻自闭,同学们就有意识地找他俩的优点,鼓励他们,无意识中运用了“皮格马利翁效应”,很快他俩走出了家庭的阴影,也有了快乐的笑容。在帮助与感恩的循环中,同学们都变得主动热情,用快乐和感恩的心真诚相待。家长会上,许多家长都高兴地反映孩子的变化,懂事了,孝顺了,勤快了,有礼貌了……感谢我解决了他们最头疼的问题。感父母之恩,是为孝。学生的识恩寻恩行动还和谐了家庭,让他们更加得到家长的疼爱,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班上有一名同学从外地转来,经常不写作业,即使写了错误也很多。开展感恩教育活动他唱反调,原因是爸爸忙生意,妈妈特好麻将,他心里生气。针对这种心态,我首先让他想从小到大父母对他的付出,在纸上写下来。一会儿他嫌太多不写了。我让他学着用感恩的心去付出,去做感动父母的事情。一个周以后,他告诉我妈妈天天在家陪他,还把方法讲给同学听:第一天傍晚回家,妈妈告诉自己弄饭吃,他就在锅里煮了十多个鸡蛋,还捞出四个给妈妈放在碗里,留言让妈妈保重身体吃鸡蛋。第二天晚上妈妈又去玩到11点多,他说害怕不敢睡,又给妈妈端了一盆洗脚水,告诉妈妈烫一烫脚舒服,让妈妈很激动。第三天在爸爸回来时替妈妈“撒谎”……从那以后,只要他在家,妈妈就在家。那段时间,这个学生各方面状态很好。大约一个半月后,他妈又犯病了,以前的方法不好用,我找来家长,把这位同学的前段表现和现在的状态说了说,表扬家长挺上心的,不像有的家长喝酒、唱歌、打牌而不顾孩子,孩子肯定有出息。家长高兴地走了,问题解决了。去年春节他给我打电话:“老师我真的很感激您,如果我不会感恩,就治不好我妈的毛病,可能早出校门成小混混了。” 知恩必图报,图报必图强,图强必有为,现在他在初中,成绩一直在全级部名列前茅。三、报恩献恩,培养学生做有恩必报、与人为善之人“人之初,性本善”,爱心和关怀能唤醒孩子内心深处美好的、向善的感恩意识,体验恩情能平和心态并付诸感恩施恩,达到《弟子规》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的境界,实现一个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型。恩情哪里都有,教育无处不在。我们抓住一切机会开展了“五心”教育活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忠孝仁爱、诚信自强,让学生超越自我,感恩内化品质,施恩由习惯到自然。我在班级中开展了每天对家长“问一声好、倒一杯水、夹一筷子菜、捶一次背、逗一次乐”的“五个一”活动,并在孝心卡留下记载。我们还开展了主题为“整洁环境,健康大家”的综合整治活动,学生走上街头,向行人宣传,清除野广告,清理各类垃圾,体验环卫工人的辛苦,感恩社会。学校往南约500米是村里的老年活动中心,班里有几个学生住在附近,看到老人收拾卫生挺辛苦的,就自觉帮忙。后来班里的同学分成几组,每组一周,周三中午简单收拾,周六上午大扫除,一直坚持到小学毕业。孩子的心灵就是一棵幼苗,用爱心浇灌,用感恩支持,他就会常绿长青。让学生感恩,关心他人、服务国家和社会的方法很多,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我总结了12个字:“脑有责,肩担任,手教书,心育人。”时时刻刻动心动脑,言传身教,尽到教师的职责,在感恩教育中我们快乐着学生的快乐,幸福着学生的幸福,教学相长。

《感恩》 人生的杠杆是精神,精神的支点是感恩,只有有了感恩的思想,人才能焕发出无穷的力量。据《日照日报》报道,近日,山东省五莲县职工子弟小学针对目前在校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的宠爱,生活的安逸,助长了学生奢侈浪费、盲目攀比、拈轻怕重等不良习气,开展了感恩教育活动,使学生在感激父母养育之恩的同时,学会了感激他人,奏响了和谐社会从小学生抓起的生动乐章。 感恩,在中国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却很多。民族英雄袁崇焕去世后,佘家义士“冒死葬忠魂”,子子孙孙,生生死死,守墓遗训,口口相传,17代人为他守墓370多年。其所感之恩是大恩,大到国家、民族的大义之上。就是在今天,在我们身边也不乏感恩的事例。在金训华烈士墓地守了37年的陈健,理所当然地成了CCTV200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37年前,在一次与洪水搏斗抢救国家财产时,金训华救了陈健的命。在金训华牺牲后,陈健决心义务为战友守墓,并发誓要“一辈子陪着你。”为此,他再没离开过逊克县,一直为烈士扫墓守灵。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外来受多元文化的影响,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与美德被淡忘和受到一定冲击,“感恩”一词现在在有些人看起过时了。前不久有一篇报道《他们为何忘掉恩人》,讲的是沈阳沈河区84岁的老人王儒臣捐资助学,遭到所助学子冷落的事情。13年来,老人先后资助了40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其中有10名是大学生。如今他双目失明,卧病在床,却从未收到受其恩惠而完成学业的大学毕业生的来信,更别说来人探望了!还有前不久刚刚去世的“感动中国人物”――深圳歌手丛飞耗资300万元,资助178个贫困学生,而当他重病住院时,受过资助的个别大学生就在深圳工作,也没去看他。 感恩是美德,而 “忘恩负义”却违背道德的可耻行为,是对人最重的一种谴责。社会感恩意识的缺失,虽然局限于少数人和个别现象,但其影响不容低估,其危害会导致人的自私、人情的冷漠、社会道德的滑坡。不知感恩最直接的结果,也使一个人融入社会的过程变得缓慢而曲折。 五莲职工子弟小学组织的这次感恩教育活动,首先从每个学生每周要为父母洗一次脚,每天帮父母做一次力所能及的家务,每天好好学习、按时完成作业这些基本的小事做起,教育学生良好的习惯,学会以实际行动感恩,不辜负父母对自己的期望。活动开展以来,受到家长和学生的一致好评。有的学生家长高兴地说:“孩子以前不太懂事,常惹俺生气,没想到送到学校这么短时间,就好像一下子长大了。” 是啊,学会感恩就等于架起了做人的支点。我们的思想教育,包括学校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讲大道理上,更不能只停留在传授知识上,还要帮助教育人们懂得做人的道理,特别在样学生,要使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让他们懂得,感念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感念祖国之恩,要报效祖国;感念自然之恩,要学会和大自然生灵和谐相处;感念社会之恩,要学会和不同性格、不同阶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这是一种更加丰满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才是“刻骨铭心”的。 在积极开展“八荣八耻”教育的今天,我们更好认真搞好感恩教育作为荣辱观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以“感恩报德”为荣,以“忘恩负义”为耻,努力营造一种全民知恩图报的良好社会氛围,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有关于感恩的名人名言 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有理想在的地方,地狱就是天堂。 有希望在的地方,痛苦也成欢乐。 所有的胜利,与征服自己的胜利比起来,都是微不足道。 所有的失败,与失去自己的失败比起来,更是微不足道。 上帝从不埋怨人们的愚昧,人们却埋怨上帝的不公平。 美好的生命应该充满期待、惊喜和感激。 世上最累人的事,莫过于虚伪的过日子。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分割线--------------另外一篇学会感恩 ————读《心灵的感激》有感 湖北省宜都市外国语学校805班覃宇涵 最近我读了一篇名为《心灵的感激》的文章,讲述的是日本著名推销员原一平的故事。原一平年轻时工作失利,迟迟没有人肯买他的保险,因此工资微薄,仅以此糊口,但他却总是24小时面带微笑,毫不像一个落魄的青年。一天原一平在公园里散步,一位大老板吃惊的过来问他为何在如此情况下竟能活得这么愉悦。“因为我对生活中的万物充满感激之情”原一平平静的说,“我感谢阳光赐予我温暖,我感谢小鸟陪我歌唱,我感谢微风给予我凉爽……我感谢一切!”大老板被原一平的话语所折服,于是买了他的一份保险,他终于有了自己的第一份业务。紧接着,越来越多的人们都找原一平来买保险,他终于成为日本保险业务最多的推销员!他用他那真诚的感谢打动了所有的日本人! 从这个故事里,我深深的体会到,感恩,是一种心灵的洗涤! 感恩是人类最美好的品德之一。我们必须学会感恩,首先要感恩生命。凋零的花瓣透出的是生命的终结,枯萎的落叶宣告的是生命的停息;雍容的牡丹彰显的是生命的华贵,繁盛的大树凸现的是生命的粗犷。生命不仅给生物以形体,还赋予它无可比拟的华彩,因此,我们要对生命感恩。感谢生命,感谢它赋予了我们一双勤劳的双手,我们用它,创造了生活,创造了学问,创造了美好的未来。感恩生命,它赋予了我们一双灵敏的耳朵。听!大海波涛澎湃、碧波荡漾。惊涛碧浪、汹涌翻腾;琴瑟琵琶,钟鼓悠扬。这一声声生命的普歌,蕴育着生命的真意。感恩生命,它给予了我们丰富的感情:喜怒哀乐、悲思忧惧、洒洒脱脱、原原本本、痛快淋漓、无拘无束、高高兴兴、无忧无虑。感恩生命,它给予了我们一个智慧的大脑:思考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难题,记忆一段质朴典雅的文章,设计一件美丽的服装;或回想一个温馨的镜头,一段美好的时光,一个激动的画面。生命,真的赋予了我们一个独特性,我们必须感恩生命!用一颗感恩的心,感激身边的每一个生命,呵护身边每一个生命。让自己的生命发挥出与众不同的独特性! 我记得唐初四杰之一的王勃曾说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感恩朋友,是两个人真挚的友谊的体现。感谢朋友,不只泛泛的赠送礼品,也不是泛泛的几句空话,而是在一起相处过程中友谊得到升华的过程。它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举动,而是那些不显眼的细节。记得曾经有位朋友写过一篇文章——《那些温情脉脉的细节》。我看过之后很受启发,的确如此,感恩的心不是建立在一些惊天壮举之上的,而是在那些细节之处才能体现出一个人的真情。在朋友失败时给一句鼓励的话语,在朋友进步后给予一声祝贺,在朋友危险时说一声“Don’t worry” …… 清澈的湖水碧波荡漾是湖水对鱼儿的感恩,鲜艳的花儿竞相开放是花朵对蜜蜂蝴蝶的感恩,蔚蓝的天空湛蓝如水是天空对飞鸟的感恩。用一颗感恩之心面对生活,是对生命的感恩。“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动物尚且有感恩的心,这让我们学到了太多太多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从前,在一个和谐的小镇上,出现了一群老鼠,它们给安宁的小镇带来了无尽的烦恼。镇长为此大伤脑筋,于是决定贴上一张征请广告:谁若能消灭这里的所有老鼠,赏100万美元。一天,小镇上出现了一个奇怪的吹笛人,白天,他掀动着自己彩色的笛子,吹起了悠扬的曲子,很快,老鼠们一个接一个的跳进了大海,人们欢呼着、庆祝着这美好的事情。吹笛人找到了镇长,要求得到自己应有的奖赏,可镇长却反悔了,他认为吹笛人只不过是吹了吹笛子罢了,根本没什么真本事。吹笛人什么也没说,笑了笑,就走了。晚上,吹笛人的笛声又响了起来,这时,小镇里所有的孩子都奋力奔向吹笛人,无论家长们怎样撕心裂肺的呼喊都不回头。孩子们和所有的老鼠一样,排着整齐的队伍追赶着吹笛人,奋力的奔向那远方,再也没有回来……看,吹笛人付出了努力,小镇的人却不知感恩,因此遭到了报应。所以我想感恩应该是组成人体生命重要的一分子! 朋友!当你坐在明亮宽敞的教室里学习的时候,你会感激老师辛勤的栽培吗?当你吃着美味的食物时,你感激过父母的养育吗?当你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时,你感激过朋友们的支持吗?你可千万别吝啬“感恩”。当你在感激别人的过程中,其实就是一种投资。你付出之后,终究会得到回报的。因此,感恩绝非仅仅是人的一种情感,它还是一种责任。感激朋友,你才会诚信对待对方;感激父母,你才会成为孝子;感激老师,你才会去奋进、向上,去回报社会与祖国!因此,感恩不仅仅是感激别人,也是在锻炼自己。 朋友,扬起生活的风帆吧,投入一颗感恩的心,去进行一次心灵的洗涤吧!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感恩不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感恩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基本修养。对于今天的少先队员来说,感恩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就会感到世界原来是那么美好。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的校园、我们的社会也将会更加和谐。在对当前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感恩意识淡薄、家庭和社会责任感弱化,他们对父母要求多,替父母分忧少;对老师挑剔多,尊重理解少;关心同学少,对自己考虑多;对社会抱怨多,客观分析少……这些现象,已成为新形势下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潜在危机,同时也折射出学校德育工作的欠缺和不足。学校作为少先队员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必须把“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精心培育学校的“感恩文化”,对学生实施全方位的“感恩教育”。让学生从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身边人的开始,对给予自己关怀和帮助过的人抱有感激之心,使“滴水之恩当报涌泉”的情感在每一个学生心目中生根、开花、结果。 二、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感恩既是一个系列的心理过程,又是一个行为过程,它是人类本体与生俱来的一个契约规则,一种道德规则。就是知晓,感激,报答,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谢,并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别人,回报社会。 感恩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对提高整个民族的道德素质具有深远的意义。知恩、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生感恩教育属于一种心理范畴,教育者在教育中采取说服、引导、体验等教育方法,帮助小学生树立感恩意识,引导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言行、体态语言等对别人的帮助表示感谢,并以行动回报别人,回报社会。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和多元文化碰撞的特殊时期,我校独生子女学生群体不断增大,他们常受到几代人的关怀,有的是富二代,甚至是富三代。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感恩意识缺失,情商极差,普遍缺乏爱心、良心、责任心,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发挥少先队组织的作用,开展少先队感恩教育的研究。从小培养队员学会分享与感恩,不仅是一种礼仪,更是培养他们健康的心态。学会感恩,就会懂得尊重他人,发现自我价值。让队员懂得感恩,就少了歧视,就会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整个生命,重新看待身边的每个人,尊重每一份平凡普通的劳动,也更加尊重自己。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应该大力弘扬感恩文化,教育我们的队员学会感恩,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一项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少先队开展感恩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少年先锋队是中国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是少年儿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预备队。少先队组织教育的本质是通过队组织去进行革命理想、社会主义道德和纪律的教育,具有很强的思想政治性。少先队活动具有自主性的特点,发挥少先队组织的这一特殊作用,能弥补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方面的不足。从新世纪道德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来看,我们要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在学校教育中的优势,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以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对道德教育的新要求。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鉴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一些成年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道德的缺失和信仰的危机给广大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带来的严重的负面影响;腐朽落后的思潮和不良信息的传播,渐渐地腐蚀着未成年人的心灵,使得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情感苍白,行为失范。 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还是一种责任意识,自主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经过深刻的反思与研讨,我们认为根据亳州市谯城区青云中心小学的校情,对全体学生全方位地实施“感恩教育”,精心培育学校的“感恩文化”,更能突出我校的办学特色。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了《在少先队活动中开展感恩教育》的课题,研究有利于学生从小就养成一种感恩意识,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伴、感恩身边的人,乃至感恩自然、感恩祖国,使少先队员们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道德准则、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为孩子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的修养,是一种处世的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也是人之常情。感恩教育也是小学生尤其是独生子女学生必上的一课。 三、课题的概念及界定感恩:在《牛津字典》的解释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回馈他人”。感恩在西方本义上是感谢上帝赐予人类以生存的食物,后来扩大为社会成员要常怀一颗宽容与回报之心,记得周围人对自己的帮助而忘却不快乐的事。《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一词出自晋代潘岳的《关中》:“观遂虎奋,感恩输力”,有“感恩戴德”之意。胡虹霞教授提出的“感恩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 感恩教育:就是通过多种教育活动让孩子形成感恩意识,学会感恩,理解并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大自然的赐予之恩。它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 通过感恩教育,培育学生的健全人格,其侧重点在于通过感恩教育,使学生通过心灵与心灵的交流,生命与生命的对话,从而形成灵魂的默契,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引导学生过健康的生活,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四、同类课题国内外研究状况(一)国外研究状况: 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是美国的感恩节,是为西方人感恩“上帝”而设定的节日。为了学会感恩,在这一天,全家人欢聚一堂感谢上苍在过去一年里的仁慈和恩惠。人们要感谢上帝在过去一年里的恩惠,要按传统用时令的果实招待亲朋好友,人们还送食物给那些素不相识的饥饿的人。 印度上世纪初的泛神论者的感恩,是对世界万物的,人人皆上帝,物物皆上帝,应该更与现代思想相契合。重视环境、重视他人,即所谓“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又是互惠互助精神。 西方的感恩是一种文化,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人们从小就懂得了感恩,就懂得了仁慈善良,就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人本主义教育。西方发达国家的慈善事业非常普遍,人们的慈善行为也比较常见,这就是感恩教育的结果。 新加坡在编制道德教科书的过程中,不仅对在校的学生、教师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而且征求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还对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进行反馈性调查,制定出一套既适合社会发展需要又适合学生成才需要的道德教育计划和内容。 日本则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把德育内容分解为不同的层次、深度和侧面,在各年级反复循环,由浅入深,形成循序渐进的过程。受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国外特别强调德育的实用性。他们一方面把一些具体的、实用的、相对稳定的道德规则通过课堂教学灌输给学生,另一方面强调通过课外活动(诸如学术活动、文体活动、咨询活动等)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美国大学进行德育的一个突出环节,包括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 西方大多数国家的德育方案都是力求使之具有可操作性。由此可见,德育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都受到重视,在具有优良传统的中国,更加应该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从小时候,就要让他们学会感恩。(二)国内研究状况: 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也是一个崇尚仁义、知恩图报的民族。孝道是做人的一个起码原则。从《诗经》中的“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到今人常说的“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等,都从不同的方面告诉了我们该怎样去感恩,怎样去报恩。 在上海,学会“感恩”已写入了新版本的上海市《中学生守则》;黑龙江在全省高校中推行包括"感恩"教育内容的“大学生素质教育量化工程”;在福州大学,更有学生在“感恩”教育等思想道德教育的感召下,积极投身到山区和基层岗位工作,将自己对父母、他人和社会的感激与责任,转化为回报社会、建设祖国的动力。随着社会对感恩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很多研究机构和学校纷纷把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切入口,开展了感恩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如中央教科所《全国青少年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四川省普教科研所《农村中学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天津市河西区教科所《新时期感恩教育创新研究》、黄山市屯溪四中《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学感恩教育活动研究》、浙江海盐实验中学《以“感恩教育”构建校园主体文化的实践与研究》、江西省上饶市逸夫小学课题研究《加强感恩教育,培养感恩心》,都以感恩作为一种教育而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30多年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其著作《帕夫雷什中学》被誉为“教育百科全书”和“活的教育学”。他在加强学生感恩教育方面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2、心理学人本主义理论。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认为人类共有真、善、美、正义、欢乐等内在本性,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达到人的自我实现关键在于改善人的“自知”或自我意识,使人认识到自我的内在潜能或价值。 3、心理学行为主义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华生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4、中国感恩教育创始人——彭成。彭成老师在大量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发现到感恩意识在青少年德育教育中的缺失,并深深为这种感恩意识缺乏所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所痛心。2002年,他开始潜心研究感恩教育,并积极投身到感恩教育地推广和教学实践中。经过多年的艰苦探索和悉心研究,彭成老师逐渐形成了具有自己鲜明特色,感染力和震撼力的感恩教育演讲风格和教学模式,并将感恩教育由原来单独的学校教育延伸到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企业内训等其它领域。5、感恩教育研究者推广者罗明。中国成功学研究会创始人之一,中国成功学研究网创始人,感恩励志教育研究者与推广者。13年来在各级报刊以及知名网站发表各类作品800余篇(部),代表作有教学论文《成功学与当代素质教育》、《罗明成功学》、《成功素质教育》、《素质教育需要成功学》等。 六、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使学生感受、体验到别人对自己的关爱,激发他们的感恩意识,学会运用适当的感恩方法。 2、通过教育,使学生拥有健康的、积极的心态,学会用爱心回报他人、回报社会。使学生知恩图报,不忘国之恩,党之恩,社会之恩,老师之恩,养育之恩,知遇之恩,提携之恩,帮扶之恩……使“滴水之恩当报涌泉”的情感生根、开花、结果。真正成为胡锦涛总书记致少先队建队60周年的贺信中所提出的争当“四好少年”的要求。 3、通过对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形成感恩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等体系。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施,积累感恩教育的成功案例,并进行推广。(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小学生感恩意识现状的调查研究。 2、小学生感恩教育内容的研究。 通过各种感恩活动,培养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以自己的行动回报各方。主要为: (1)感恩社会的关爱开展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活动,引导他们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演讲比赛、读书报告会等形式,使学生体会到社会对他们的至关至爱。继续利用“学雷锋活动”、“服务社区活动”、“志愿者活动”等形式,激发和增强学生“报答社会、感恩社会、报效祖国”的深刻情感。 (2)回报父母养育之恩 开展为父母多做事,对父母多说知心话,为父母过生日,给父母送礼物,为父母揉揉腰、捶捶背、洗洗脚,帮父母做饭洗衣等,体会和感激父母的艰辛和不易,培养学生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情。 (3)感激老师的教诲之恩 开展学生向老师献真情活动,自选“八个一”(写一封信,谈一次心,做一张贺卡,献一束鲜花,提一个建议,表一个决心,送一句话,写一首诗歌等)来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4)感激同学间的爱心相助 开展以“同学如手足”、“我们手拉手”为主题的作文比赛、演讲比赛、以及给同学做一件有益的事,给班级做一件有益的事等活动,掀起同学之间互帮、互助、互学、互进的热潮,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5)感恩自然的赐予 开展爱护自然,爱护环境活动。每一个同学主动植一棵树,养一盆花,保护一片绿地,自觉成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自愿者。开展讴歌大自然对人类恩赐的书、画比赛和演讲比赛,使学生能够形成感激自然给予的情感,使“爱护自然、保护自然”成为同学们的自觉行为。 开展看感恩影片,吟感恩诗歌,传唱感恩歌曲,读感恩美文,讲感恩之言的活动。 3、小学生感恩教育的途径研究。 (1)学科渗透感恩教育。挖掘各学科感恩教育的因素,自觉的、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2)在校级、班级工作和各种教育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在学校、班级范围内定期请名人、专家进行感恩教育的专题讲座,安排专题的感恩教育活动。 (3)家校联通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学校和教师经常和家长沟通,向家长介绍感恩教育成功的经验,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协调一致。 (4)利用社会上的专用场所和教育设施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组织学生到社会上的专用场所和教育设施进行活动,在活动中使学生获得某种感恩体验教育。 七、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在少先队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开展感恩教育。从小处入手,从身边入手,教育小学生认识、感受、体验父母、老师、同伴、身边人对自己的关爱和帮助,让学生知恩图报,从而爱父母、爱老师、爱同伴、爱身边人,进而推恩及恩,发展成爱自然、爱祖国等,并使感恩成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品德。 难点:学生的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培养的研究 八、课题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研究思路:通过学科教学、少先队活动、学校大型主题活动等形式,精心培育感恩文化,将感恩教育融合在学校的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并通过感恩教育对学生人际关系影响的评价,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 研究过程: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三年。() 第一阶段:从~ 成立课题组,明确年度研究目标,明确课题的研究目标及组成人员,分解研究任务。负责人周晓丽、刘艳秋。 第二阶段 从~ 1、在少先队活动中开展各种感恩教育活动。负责人:周晓丽、刘艳秋; 2、进行“感恩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教育”,成果资料为教学设计、论文、教育叙事等。负责人:木敏、吴晓燕、卢玲; 3、感恩之歌比赛,进行“学校少先队活动与感恩教育的融合教育”,成果为光盘资料,负责人刘艳秋、李洁、张晓玲; 4、完成感恩作文,成果为学生优秀作品集,负责人怀春燕、张晓玲、张薇; 5、举办感恩教育论坛,邀请社会人士、家长出席,进行家长对学校感恩教育的态度及其参与程度对子女的影响,成果为会议记录册和光盘,负责人刘艳秋、王侠、陈雷; 6、挖掘本土感恩教育材料,研究成果为学生作品集和论文,负责人怀春燕、张晓玲、吴晓燕;第三阶段 从~ 1、家校联通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学校和教师经常和家长沟通,向家长介绍感恩教育成功的经验,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协调一致。负责人:刘艳秋 2、完成感恩教育校本课程编写,成果为校本课程读本一本,负责人木敏、刘艳秋、李洁。完成结题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结题,负责人:周晓丽 3、结题论文、研究报告的形成,研究成果的展示、课题结题。 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核心,辅之教育调查法、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活动研究法及经验总结法等方法。九、课题研究的创新(一)主要观点: 1、有效的感恩教育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 2、小学生感恩教育的质量与其人际关系、生活态度、人格的形成密切相关 3、感恩是爱心的表现形式之一。(二)发展与创新: 1、将感恩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加以研究并传承弘扬,通过全方面营造一种感恩文化氛围来达到教育目的。感恩教育不仅是一个感恩技能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使其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完善,最终回报社会。 2、从感恩教育角度研究学校心理健康的发展,拓展了学校心理健康研究的思路。以感恩教育带动学校心理健康管理模式的改革,使心理健康更具实效。 3、感恩教育不仅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切入点,而且依赖于社会、家庭的参与。感恩教育不仅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德,而且有利于学生人际关系的改善,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十、课题研究成果形式 1、《在少先队活动中开展感恩教育》的研究报告 2、《学生感恩活动集锦》(文字、照片、录像等) 3、少先队员参加主题探究活动后的体会、感想、日记、周记等 4、感恩教育途径及成功案例结集。 5、教师的研究论文、教学设计、教育叙事等结集。 完成本课题的研究能力 近几年来,我校在上级科研部门的领导下,在程宏杰校长的关心和指导下,进行了一系列的课题事业与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积累了大量的研究经验,同时培养了一支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课题组成员配备合理,本课题负责人周晓丽、刘艳秋在少先队的管理工作中,具有扎实的理论研究水平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及较为充足的研究时间。课题组其他成员均是长期从事一线教育工作,都是青年教师,朝气蓬勃,具有开拓、进取、奉献的精神,平时积极投身各项教育、教学、教改的实验,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全部达到大学本科学历,都是小学高级教师、骨干教师,撰写的论文多次获国家、省、市级奖。我们有能力、有信心做好本次课题的研究。 (1)学校专门成立了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具体负责研究工作。组织参研人员围绕本课题积极开展前期的准备工作,包括文献收集工作、调研工作等。 (2)充分发挥专家组的学术引领作用,聘请市、区教科所有关专家作为课题研究顾问,充分发挥专家组的把关作用、指导作用和辅导作用。 (3)加大实验研究上的培训力度,提高参与研究教师的整体素质 (4)建立健全研究制度,每周五晚在多功能教室进行课题的商讨研究,保证研究时间内容落到实处。 (5)学校每年设立专项研究资金,竭尽全力保证研究工作的投入,确保课题研究的有效、顺利的进行。 十五、资料设备 所需经费包括:打印材料费、研究组成员超课时费、活动费、购买所需资料费、设施费、专家验收费、会议费、专家咨询费等所需费用。 设备所需:打印机、摄像机、照相机、电脑等必需用具。 十六、科研手段 我们采取集中研究与分散学习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做到边学习,边探讨,边实践,边论证,边总结。将感恩教育与基础道德相结合;阶段性与持续性相结合;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感恩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学校特色相结合;感恩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根据队员们的年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在少先队活动中开展感恩教育,要通过一系列的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将感恩教育深入每个孩子的心田。把儿童的品德教育做得更扎实、更生动、更优秀,孩子在活动中成长,在体验中进步。把“感恩”教育推向一个高潮,有效推进德育工程。 十七、研究预期成果 1、组织学生谈感想,并写写自己的体会,让感恩教育成为一种习惯。 通过本次本次课题的实施与研究,让学生在生活中自觉地去感激父母,感激老师,感激社会,感激祖国。同时让这种氛围永久地充满校园。 2、感恩教育途径及成功案例结集。在课题研究实施过后,组织课题组成员探讨适合感恩教育的最佳途径,比如说在节日里给父母送上自己真心的祝福,在校园里教师教育学生去感恩等等。 3、感恩文体活动及感恩文化环境展示。把课题研究实施当中做的一些项目,如演讲比赛、征文活动当中的问题展示给学生,让大家重温本次活动,同时加深印象,使学生受到更深的熏陶。 4、在少先队活动中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如感恩节活动现场的实录光盘以及感恩教育系列活动的电视片、宣传片; 5、学术报告。包括课题的研究方案、中期报告、结题报告; 6、发表的系列研究论文。通过课题研究,我们的老师一定会有所思考,我们将对发表或者获奖的系列论文,按照不同的领域进行汇总,形成课题研究论文集。 7.课题研究资源库。(感恩教育故事、光盘、儿歌、绘画作品等)

幼儿感恩教育实践研究的论文

不懂得感恩,就不懂得何为人间真情,不知道责任为何物。让学生体味爱的真谛,了解父母、教师的艰辛,感受社会的温暖,学会把得到的爱分给他人、回报社会,成为一个有情、有意、有良知的人,这是我们教育的一个重要而迫切的任务。一、学会感恩,首先要懂得尊重父母。 现在的许多孩子不懂得感恩,是家庭教育造成的结果。因为现在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中,长辈视他们为“小太阳”,对他们百般溺爱,万般娇宠,百依百顺,有求必应,甚至连孩子应该自己做的事情也代劳。为此,在孩子的心目中,他们理所当然处在最重要的位置,心安理得地享受着父母为他们提供的一切,而对他们的父母的养育之恩却表现的麻木和冷漠。因此,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提到了重要的日程上来。当我们学习了《朱德的扁担》一课,我提问了学生们一个问题:你们知道父母每天劳动的艰辛吗?他们这样做为什么?学生们竟没有一个回答上来。我看教育孩子的时机一到,立刻把事先准备好的扁担、水桶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做一件事情,看谁能挑起这桶水,好吗?”“好的,这还不简单!”学生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第一个学生来到前面,憋足全身的力气也没挑起一担水,后边的学生也是以失败告终。然后我又把水倒掉一半让学生挑,有的同学挑起来了,憋得面红耳赤,坚持一会儿就支持不住了;有的干脆两三个人一起刚刚挑起来。表演完毕,我让同学们说感受。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说:“挑水太累了。”看着同学们的情绪调动起来了,我也激动万分:“是啊,我们的父母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劳作着,为的是养育我们,难道他们不知道辛苦,不乐意享受?”学生们恍然大悟:“老师,我明白了,我以后一定听父母的话,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今后一定自己走,再也不用妈妈接送了。”“我以后再也不买零食吃了,也不挑吃穿了。”“我一定好好学习,长大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学生们群情激昂,还有什么能比的上使孩子们懂事更值得欣慰的事呢?一种从未有过的激动冲撞着我的胸口,看着这群懂事的孩子,我的内心好感动。二、学会感恩,老师要率先垂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受教育者是教育者的一面镜子。”学生的日常行为取决于老师的行动举止。为了教育学生,我总是为人师表,做出表率。在平日的教学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把爱无私地奉献给学生。我把甜甜的微笑常挂在脸上,赞美的话语回响在耳边,热情的眼神传递给学生,亲切的关怀送给学生。这种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老师产生好感,深爱老师,产生情感的对流。那时在教师节来临之际,我收到了许许多多的礼物。这些礼物多数是同学们自己设计的卡片,有的画了一只百灵鸟,希望老师的声音像百灵鸟一样甜美。有的画了一个机器人,希望帮助老师干家务,减轻老师的疲劳。有的画了一架飞机,希望老师在闲暇之余到世界各地旅游观光。有的说:“我要为老师弹奏一首优美的乐曲,希望老师身体健康,天天有个好心情。”有的送我一束鲜花,希望老师像鲜花一样美丽,也希望老师永远年轻,永远漂亮……三十几个学生,三十多种祝福。这是多么动人的话语!多么真挚的感情!多么珍贵的礼物!虽然它没有商场出售的那样华丽,但它的内涵又有什么能与之相比呢?商品有价,但爱心无价,我为孩子们的纯真而欣慰,为拥有这份真爱而感动。三、学会感恩,从小就要树立社会责任感。 我常常教育学生,我们这个社会如此美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晶。所以,我们一方面要主动奉献社会,服务别人。这表现了一个人的善良和高尚,另一方面,受到帮助的人也理应表达善的回应,这体现了对别人的一种尊重。我经常向学生们讲述英雄模范的事迹,讲述献爱心的故事。于是学生们学过了《大禹治水》明白了大禹为什么三过家门而不入:他为了救民于水火,舍小家为大家,他的功绩如日月同辉,流传百世。学习了《我的战友邱少云》,学生们懂得了邱少云为什么大火烧身而纹丝不动:他是为了不暴露目标,赢得最后的胜利,他选择了牺牲自己,他的大无畏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学习了《一个降落伞包》,学生们明白了周恩来总理在生死的危机关头,把生的希望给了别人,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想别人之所想,急别人之所急,这是多么高贵的品质。学习了《钱学森回国》学生们明白了他毅然决然放弃外国的优厚的经济待遇,历尽磨难回国的原因:为了报效生他养他的母亲—祖国,多么珍贵的赤子之心啊!一个个鲜活的事例给了学生深刻的启迪:我们这个世界是个充满爱的世界,因为有爱,才使得生命如此精彩。学生们豁然开朗:“我以后一定不怕脏,不怕累,认真劳动。”“我要帮助值日生扫地、抹桌子、擦黑板。”“当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我要伸出温暖的手,献出一片爱心。”“我要好好学习,长大成材,报效祖国。”…… 我觉得孩子们长大了,我为孩子们欣慰,我为孩子们歌唱。因为感恩的意识在学生的心中已经生根发芽。是啊,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我们应该相互帮助,相互关心,如果每个人都以一种宽厚仁得的心对待他人,以一种感恩的心回报社会,那么,就不会有心的沙漠,就不再有爱的荒原,就会创造一个个奇迹,世界必将

——未成年人家庭教育之我见 根据平常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和一些切身实践,我谈以下家庭教育观点: 一、树立正确的育人观 家长教育子女,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这是做父母的天性。具体怎么个好法,不同时期、不同的父母有不同的标准。一直以来,许多家长选择的是一种“精英取向”,“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追求做“大款”、当“大官”、成“大腕”。如果只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好,一生一世好,或者是不单孩子自己好,还能成为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这希望是对的。但是,如果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出于光宗耀祖或实现自己个人的目的,这希望就不对了。不能否定的是,现在确实有一些父母把自己的遗憾、个人的野心等寄托在孩子身上。正确的育人观应该是:坚持以人为本,以孩子的健康成长为根本。所谓健康成长就是在人性固有的基础上,使各个方面都得到有机的、和谐的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一个充满活力的、一个富有个性的、一个蕴藏巨大潜能和善于学习创造的新人。这样的新人首先必须是一个自食其力的人,进而再是一个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教育子女虽然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但这主要是由家庭的社会职能所决定的,家长更多的是在履行一种社会职责。 其次要懂得成才的过程、成才的规律,不能期望走捷径。任何事物的成长都有规律,人才的成长也有其固有的规律。“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只有那种在科学的崎岖山路上,不辞劳苦,孜孜不倦,辛勤耕耘的人,才能达到光辉的顶点。“成龙”、“成凤”、当“大官”、成“大款”,大凡成大事者,都是如此,没有捷径。俗话说“欲求生富贵,须下苦工夫”,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虽然,任何事情都是可以尽量做得比较有趣味一些,是可以寓严肃的事情一个宽松的环境的,但这不是捷径。所谓的捷径,也就是掌握规律,少走弯路。父母有权“望子成龙”,也有权“助子成龙”,但是没有权利“逼子成龙”,没有权利把“成龙”作为孩子的唯一选择。同样,父母也不可以把“平庸”作为孩子的惟一选择。无论是“平庸”还是成功,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应该让孩子自己选择,父母不能把自己的价值观、成功观、快乐观、幸福观强加在孩子头上。父母无权包办孩子的未来生活方式。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父母,一定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一定要用“尊重、交流、引导、指导”的教育方式来教育孩子。 二、充分尊重孩子 1、充分尊重孩子的人格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从先生的话中,我们不难领会,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最重要的一条是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自尊心人皆有之,渴望得到尊重是人们的内在要求。你尊重孩子,才能赢得孩子的尊重。家长对孩子有管理教育的权利,有按照《未成年人保护法》尽监护的责任,但在人格上与孩子是平等的。家长应平等地对待孩子。不应在孩子面前以自己是孩子的生身父母、对孩子有养育之恩等自居,不应在孩子面前表现出“高高在上”、“随处都是权威”等所谓的“尊严”,不应羞辱孩子,更不能体罚孩子。 儿童行为心理学研究发现,体罚孩子其实是一种其害无穷的行为。在1-3岁时经常遭受过体罚的孩子,易变得虚伪、冷酷、多事、擅长说谎、有暴力倾向,这些行为会在体罚后几个星期或几个月内开始产生。体罚造成的孩子的逆反行为,会在两年以后在某些方面表现出来。通常有六种情况:孩子会偶尔或经常偷盗或撒谎;对他人态度粗暴或缺乏同情心;做了错事后缺乏自信心;经常有破坏性或暴力性行为;不服从学校的规定;与教师不能相处融洽等。研究人员用曲线图来记录两个值,即父母对孩子的体罚值和子女受体罚后的暴力值。儿科医生们发现,两年以后,这两个值变得越来越接近,即体罚值越大,暴力值也越大。他们将之称为“剂量关系”或“作用关系”。研究人员建议,减少甚至消除体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极为有益的,同时也有利于降低社会的暴力程度。当然,许多在童年时遭受过体罚的人,在长大后并没有变成虐待儿童的人,或变成消沉郁闷的人。这就像是人会得病一样,在适当的“治疗”或环境因素下,患病者会逃脱病魔的威胁。 与经常体罚孩子相反,婴儿得到更多的拥抱和抚摸,孩子长大后就会遇事不惊、沉着冷静,并善于调节自己。个中奥秘为,拥抱和抚摸会使孩子大脑中激素水平明显不同,其结果是体内“压力激素”水平较低。孩子们长大后注定要在充满压力的环境中生存,而自幼就得到亲子行为温暖的人更能对付社会环境的压力,并避免那些与压力有关的疾病。 2、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特征 父母要教育好孩子,就要了解孩子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年龄特征是指一定年龄阶段的生理与心理发展水平及特点。如孩子在幼儿期特别喜爱游戏和故事,父母采用游戏和讲故事的方法来教育孩子,便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倘若一个劲地讲大道理,效果肯定不好。个性特征是指每个孩子各自具有的性格特点,如有的孩子性格外向,活泼好动;有的则性格内向,偏于腼腆、安静。因此,不能采用千篇一律的教育方法。父母学一点儿童心理学知识非常重要,应该经常注意观察和研究自己孩子的个性特征,并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观察其所思、所为及其心理需要。在家教过程中,父母千万不要用“人家孩子怎么怎么的”来衡量自己的孩子,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 3、让孩子有选择的权利 生活中,大人们常常对孩子有这样、那样的要求,要孩子按照大人的意愿去做,可孩子往往有自己的看法。这时,如果父母过分地强求,甚至强制性地使孩子服从,不但不能使孩子听话,反而会使孩子产生“与父母对着干”的逆反心理,使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影响。家长们一定不要将自己的兴趣强加给孩子。让孩子有选择的权利,能使孩子认识自我。自我能力得到肯定,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做自己最感兴趣的事情,是激发孩子自觉学习内部动力的最佳方法。让孩子有选择的权利,不但能让家长们找到更好的教育方法,而且是使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三、善于引导孩子 1、正确地引导孩子 作为家长,首先要用先进的文化思想引导孩子。譬如说,教育孩子长大后要成为爱祖国、爱民族、爱人民,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人不能光为自己活着,要向仁人志士和先锋模范人物学习等。譬如说,教育孩子以爱劳动作为立身之本,不能依赖、懒惰,只有学习、勤奋、自强,才能不断进步。等等。当前,教育孩子学习中国男孩洪战辉的事迹,就特别有现实意义。其次,要和学校教育保持一致性。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的制约性很大。拿学雷锋来说,教师让孩子学雷锋做好事,家长如果也是这样教育,督促孩子做好事,孩子就会增强学雷锋的意识。如果家长说:“学什么雷锋,雷锋是个傻子。”那么孩子学雷锋的劲头就小多了。学校教育学生不打架、不骂人,如果家长也这样要求,孩子就容易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如果家长说:“谁骂你一句,你就骂他两句,谁打你一拳,你就打他两拳!”孩子就不太容易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第三,家长要以自己良好的言行去引导孩子。家长与孩子有骨肉亲情。因此,孩子最经常、最直接、印象最深刻的榜样可以说就是家长了。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孩子的道德有渗透作用。家长应通过言传身教,以自己良好的言行,为孩子树立榜样,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健康成长。 2、有针对性地引导孩子 家长教育孩子一定要有针对性,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对孩子限制太多、太死。首先要注重以德立身。对孩子不只是从吃、穿、住上关心,更要关注思想。抓准孩子思想问题,教育孩子以德立身,培养孩子对生活的热情。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要有生活热情,有上进心。而对生活充分的热情和坚忍不拔的上进心,来自于崇高的思想道德情操。其次,不用成人的观点观察孩子。有些家长用成人的观点观察孩子,因而不理解孩子,把孩子的活泼看成是调皮,限制孩子过死,教育方法简单,与孩子形成“代沟”。孩子不愿意和家长说心理话,因而使教育失去针对性。家长应坚持多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第三要抓重点。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些差错是无法挽回的,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比如说安全问题、健康问题等。对这些问题,不能马虎,必须高度关注。而对于孩子一时的成绩差、无意中做错事等,则不必大在意。 四、多予鼓励孩子 1、及时鼓励 家长对孩子做了好事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和能力,安排一些做得到、做得好的事情让孩子去做,然后对孩子给予赞扬和肯定。人人喜欢听好话,人们处处需要温暖心田的话语,关键时刻父母的一颦一笑,一句振奋人心的赞美,往往能点燃孩子的希望和理想之火。当然这种赞扬要真诚、发自内心。恰如其分的肯定和表扬会使孩子感到高兴,使孩子愿意再重复这种良好行为,起到正强化的作用。相反,虚伪夸张和不切实际的赞扬会使孩子不安或做假。奖励要及时,比如发现孩子做了好事,或者做好了事情等,应当即给予肯定。说句暖心的话也行,做个肯定的手势也行,而不能等孩子差不多忘记了再来表扬。迟到的表扬往往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2、恰当鼓励 当孩子表现好的时候,父母不应吝惜自己的表扬,该出口的要出口,慷慨地给予表扬奖励。慷慨不是说应该给孩子买多少东西花多少钱,而在于对孩子的进步应该充分肯定。多表扬少批评,是家长家教应该坚持的一个原则。 以精神鼓励为主。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的表扬应该以精神鼓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精神鼓励的方式其实很多,比如和孩子一块儿逛公园、看电影、听音乐会、家庭旅游、开个家庭庆祝会等等。奖赏应该属于第二位。可以利用奖赏给孩子买玩具、购文具、订报刊、增置文体用品,当然也可买食品、购置衣服等。孩子经济不独立,生活要靠家中父母供养,给予孩子适当的物质奖赏也无大碍,但是切记不要多。东西一多,孩子则会堕入物质的满足和享受之中,与其成长不利。物质奖励不事先许愿。有些家长总爱事先许愿:“你要是期中考100分,我给你买一件连衣裙。”其实这样做是不妥的。家长奖励孩子说到底是个手段,是个方法,不是目的。家长给不给,给什么,要根据具体情况临时决定,事先许愿容易导致孩子养成同大人分斤掰两、讨价还价的庸俗习气,这就与我们表扬奖励孩子的初衷背道而驰了。 在给孩子以物质奖励的同时一定要伴之以讲清道理,说明为什么奖励孩子,孩子哪些地方有进步,今后还需要怎样做,让孩子明确自己有何长项,奋斗方向是什么,使孩子在获得物质上的满足之后,精神上增添新的动力。 3、不为孩子护短 每个孩子都有优缺点,要做到不为孩子护短。孩子的短处往往是越护越短。如果孩子做错了事,要及时给予批评,当时给他说明为什么不好是重要的。每个孩子都允许犯错,关键是要从犯错中吸取做人做事的本领,不重复犯错,在错中慢慢长大。 五、尽量放飞孩子 父母要给孩子足够的自由,让他们尽情地玩,不要限制过多、过死,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要让孩子尽量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自己穿脱衣服、学着铺床叠被、帮父母干些家务活等,不要这也不放心,那也不放心。“笼子和鸟”的故事是我们许多父母经常给孩子讲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的寓意很深刻,鸟儿在笼子中活,那是鸟儿的悲哀,应该让鸟儿回到大自然中去,那才是鸟儿的本能所归。爱玩、会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同样,孩子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什么事情都想试着去做,孩子在做事中独立生活的能力会逐步得到锻炼。父母一定要学会适时而毫不迟缓地放飞孩子。适时而毫不迟缓地放飞孩子,孩子会比在父母的护翼下成长更茁壮、更有主见。相反,包办会造成孩子能力的丧失。在放飞孩子方面,我给大家介绍一篇很好的文章,叫“面向未来的教育方式”。全文如下: 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有两位父母,为了给孩子提供一个有特殊意义的空间,想出了一个叫做“小留学”的好主意,这个办法,既简单,又有效,孩子也非常欢迎。所谓“小留学”,就是两家的孩子,都到对方的家中去住一两个月,上学仍在原来的学校。别看这么一个空间的变化,对孩子的教育效果却十分突出。至少有这样四个方面的好处:一是孩子得到了锻炼。孩子初次离家,虽然不是一个人生活,但毕竟周围都是外人,环境不熟悉,因此也可算作独立生活的初步锻炼。二是培养了自理能力。初到别人家,孩子比较重视对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他们能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家务活抢着干,作息时间也安排得很紧,不会的事情努力学着做,这一段时间虽然不长,但进步得非常快。三是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留学”到一个新的环境,面对着都是陌生人,这正是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好机会。孩子们学习着如何对待家中的长辈,如何对待新的邻居,如何对待来访的客人,在新的家中听到长辈的教导,结合着原有的人际交往经验,感到对人际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四是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孩子先后在两个不同的家庭生活,如果能注意观察,进行思考,也算是一种比较研究。两个家庭,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每个成员有不同的性格、观念和生活习惯。分析着两个家庭的种种不同,可以起到从一个小窗口,加深对社会认识的作用。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注意扩大孩子的空间,这样放手地去锻炼自己的孩子,有的甚至向相反的方向使劲•••••• 我就亲眼见到过这么一位母亲,她把自己已经上二年级的孩子,费力地抱到离学校只有几十米的地方,由于怕老师看见挨批评,才不情愿地放下来,亲了孩子之后,目送着孩子去上学。这位母亲肯定极其疼爱自己的孩子,但是,我们可能都会清楚地感到,这种爱的结果将会是多么可怕!给孩子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培养孩子用拔苗助长这种违反客观规律的做法,肯定要失败的,但是消极地完全“顺其自然”的态度,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遵照客观规律,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去锻炼,这才是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锻炼可分为体力锻炼、脑力锻炼和综合锻炼。要达到锻炼的目的,一般不能完全靠现成的条件,需要自己创造。有一位到美国探亲的中国学者,遇到了这么一件令人深思的事情:有一天,他正在家中看报,突然,有人敲门,开门一看,原来是一个八九岁的女孩子和一个五六岁的女孩子。大孩子非常沉着地对他说:“你们家需要保姆吗?我是来求职的。”学者好奇地问:“你会什么呢?年纪这么小••••••”大孩子解释说:“我已经9岁了,而且我已经有14个月的工作历史,请看这是我的工作记录单。我可以照看你的孩子,帮助他完成作业,和他一起游戏••••••”大孩子观察到没有聘用她的意思,又进一步说:“你可以试用我一个月,不收工钱。只需要你在我的工作记录单上签个字,它有助于我将来找工作。”学者指着那个五六岁的孩子问:“她是谁?你还要照顾她吗?”听到的回答更令人惊奇:“她是我的妹妹。她也是来找工作的,她可以用小推车推你的孩子去散步,她的工作是免费的。”多么可爱的孩子啊!她们的父母也应该说是了不起的敢于放手让孩子们出来闯天下。可我们就有那么一些父母,不但自己从没想过创造条件让孩子去锻炼,反而把学校为学生创设的锻炼条件破坏掉。如某学校组织学生去军训,要求学生把自己的行李背到200米外的汽车上,竟有父母向学校提出“抗议”:把孩子累坏了谁负责?最后,这位父母还是自己气哼哼地把学生的行李背到车上,而他的孩子却心安理得地徒手走在后边••••••难道这样的家庭将来能幸福吗?真不知道这位汗流满面的父母是怎样想的!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每一个孩子都会无休止地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但是问题的答案让孩子如何去得到呢?经验告诉我们:孩子爱不爱提问题,是关系到孩子成才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孩子如何去得到答案,则是关系孩子成才的更重要的因素。例如,过去的小学课本中,在描写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时,明确地写着,是蝌蚪的尾巴到一定时候,自动脱落,然后变成青蛙的。学完了这节课后,许多学生就养起了小蝌蚪,看看它是怎样成长的,尤其是想看看它的尾巴是怎样脱落的。可是,观察了一天又一天,不见小蝌蚪的尾巴脱落过程,但是,尾巴确实也不见了。学生们把这种情况告诉了老师,老师没有主观地、简单地否定学生的观察,而是要求他们仔细地观察,做出详细的记录。于是许多孩子同时进行了观察,结果是他们都没有发现脱落的尾巴,在青蛙的屁股上也没有发现脱落的痕迹。相反,有一些细心的学生发现小蝌蚪的尾巴是慢慢地缩回去的。所有的观察,得到了一致结论,他们把这个结果,告诉了老师,在老师的支持下,他们把这些观察的结果,寄给了出版教科书的有关单位。最终,在科学家的参与下,教科书的错误得到了纠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发扬了探索精神,而更值得赞颂的是这位老师,因为他支持学生的自主意识。在家庭中,父母也应创造一些方法,培养孩子在智力上的自主性。有一位父母是这样引导他的上小学一年级孩子辨别是非的:他每天带孩子上学挤公共汽车,每当看到出现一些争论时,他就让孩子注意观察,下车时还要把自己的分析讲给父母听,究竟他们是为什么引起争论的?究竟谁对谁不对?应该怎么解决?孩子说完之后,当父母的再做点指导。天长日久,这个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就比别的孩子强,有此作基础,她很善于给小朋友劝架,因而就成了大家拥护的小班长。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的确有它的道理。生活在穷困潦倒的家庭中的孩子,那种恶劣的生存环境,自然就为他准备了艰苦锻炼的条件;但是,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难道孩子就只能当“纨绔子弟”?在顺境条件下如何成功地教育孩子,的确是当前亟须探讨的课题。有经验的父母多想办法给孩子设置一些困难,而且不限于生活方面的困难,让孩子去解决,从而培养孩子的能力和优良的品质。有位父母是这样做的:当孩子想买一个东西,父母有时有意识地往后推一周才满足他的要求,她想这能养成他克制自己的能力。设置困难,最好要有针对性。有的孩子,住在高楼大厦里,上下有电梯,出门有汽车,生活中似乎没有什么突出的困难需要他们去解决。针对这种情况,有位父母就想出了个办法,设置了困难,鼓励孩子去解决。他给孩子布置了两个特殊的作业:一个是每天上下12楼,不再乘电梯,而是坚持步行;二是每天上学和放学,不再乘汽车,而是坚持徒步走5站路。设置什么样的困难,又和父母的观念有关。比如,在澳大利亚,有位中国记者亲身遇到一件事情,就给人在教育观念上以深刻的启迪。有一天,记者走在大街上,在这条街上,和街道并排着有一条小河。这时记者看到前面有位澳大利亚妇女,带着一个小孩在散步。突然,记者发现前面那个淘气的小孩子,跳来跳去,扑通!掉进小河里。记者毫不迟疑,飞快地跑向河边,准备跳到河里去救孩子。没有想到的是,正在记者要跳的一刹那,那位妇女却制止了他。记者奇怪地望着她,请她解释。她严肃地说:“我要他自己爬上来。”记者看到孩子在水中翻腾,喝了几口水后,终于爬上来,而脑子里也翻腾着一个想法:这是一位多么了不起的母亲,这是一种多么理智的爱啊!给孩子一点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孩子的自主性往往表现在他的选择上,但由于父母怕孩子自己选择错了,总是不敢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可是如果从来不给孩子选择的权利,他也就永远学不会选择,永远没有自主性。有的父母就能把有些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但是要在事前为他提供有关情况,帮他分析各种可能,并且要教育他自己选择了,自己就要负责任。他们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即使选择错了,也是一次学习机会,是很值得的。如有一位父母想让孩子学钢琴,可是到少年宫报名时,发现孩子在舞蹈组门口看出了神,再也不走了。于是,父母尊重孩子的选择,但要求他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一定要坚持一段时间,把舞蹈学好。有的父母在孩子的零花钱上,给予孩子一定的选择权。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能力的提高,安排出一个合理的零花钱的数量,但把支配权交给孩子,并且节余归己。这样做,不但能发展孩子的自主性,而且能使他的经济意识和理财能力得到提高。选择和责任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孩子的事情,件件都让父母去做主,决定之后,孩子不会想到自己对这个决定有责任,因为不是自己选择的嘛。如果把权利交给了孩子,他的选择反而会比较慎重,因为他知道,一旦选择了,就要由自己负责,是好是坏,后果都要自己承担。 最后,说明一下。每个孩子有每个孩子的特点,每个孩子的不同时期有不同时期的特点,未成年人家庭教育不可能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我的实践有限,一些想法不应作为具有指导意义的经验。即使是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在指导个体实践时,也有一个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因此,我将本文命名为“我的家庭教育观点——未成年人家庭教育之我见”。表述上虽然使用了父母和大家等人称,主要是为了便于表达,不改变本文只是个人观点的本意。本文仅供大家参考。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每当我听到这首歌,便感慨万千。我要感谢的人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感谢爸爸妈妈对我的养育之恩,感谢爷爷奶奶对我的无微不至地的关怀,但我最感谢老师们对我辛勤的培养。从我们到了上学的年龄走进校园起,老师就和我们有了紧密的联系。我们永远忘不了走进校门的第一次,是多么地高兴、快乐。原来是老师和蔼的微笑,温和的话语就像快活的音符一样奏出美妙的乐章,让我们如痴如醉。就这样,老师在我们心里播下了快乐的火种,校园里时时响着我们清脆、明亮的声音。那是怎样的一种幸福啊!于是,我们感受到的一切欢乐因老师的爱而起。老师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我们身上。正是这样,苦心培育我们的老师教我们如何做人,怎样处事。当我们早学习上骄傲时,他们在叮咛:同学们,别忘了要继续努力呀;当我们在学习上失败时,他们在鼓励:别灰心,成功是从这里开始的。是您--光荣的人民教师,让我们学会如何面对困难,如何感受生活,如何珍惜幸福,如何自我发展。您不仅带着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们要学着去感恩别人。虽然我们只是一轮初升的太阳,我们也要学着释放温暖,更要怀着对老师感恩的心去思考、行动,毕竟老师为我们付出的太多太多。在这样的时刻,我代表全体同学,向我们尊敬的老师说一声:老师,您辛苦了。亲爱的老师,因为有了您,我们才会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无知儿童成长为现在的阳光少年。您肩负着神圣的使命,您肩负着祖国的未来,您肩负着民族的昌盛,您肩负着历史的重任,就这样,一代又一代的少年在您的抚爱下健康成长,在您的关注下奔赴远大的前程。因为有了您,就有了一个特别的节日--教师节。从此,全社会就多了一份对您深深的敬意与关注,我们看到和感受到了您的伟大和平凡。您的伟大在于创造世界,播种未来;您的平凡在于无私奉献,无怨无悔。“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我们的老师心境的真实写照。 敬爱的老师,我把您比作绿叶,我把您比作红烛,也颂不尽您的奉献和成果啊!您不是绿叶却在滋养绿叶,您不是红烛却能照彻心灵,因为在我们眼睛里映射出的永远是您的身影。您把我们生命的每一个音符,都镀成世界最美的颜色。从此,我们的心像大海一样磅礴。我真想取出串串爆竹,放出串串祝福,用绚丽的火焰为我们的老师唱支心歌。真诚地祝愿老师幸福快乐,快乐幸福。这时,我真想大声对同学们说:当我们拥抱成功,享受喜悦时,别忘了我们老师都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我们没有理由不去感恩老师。最后,让我们真诚地说声:“谢谢!”老师给我们的太多太多了,我无法用我贫乏的语言来表达,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老师,谢谢您!”

已发送 请查收

论文小学生感恩教育研究综述

浅谈感恩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从小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是非常重要的。小学语文教科书所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有自然之恩、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如何挖掘教科书的感因教育的教学资源,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在此,把本人多年的教学体验略谈如下:一、弄清一知恩感恩教育必须先知恩。要根据文章特点,引导学生弄明白文章要感谁的恩,感什么恩。这一环节是很重要的,作为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把握好怎么样的文章表现怎样的恩。表现大自然之恩的一般是写景的记叙文或是说明性的质的文章。如《只有一个地球》告诉我们生我养我人类是地球母亲,《桂林山水》能让我们心灵小憩。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是表现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如《钓鱼的启示》就是让我们感知到给儿子道德力量的父亲。《十六年前的回忆》让我们感知英烈的祖国心,民族义。而《詹天佑》能让我们体会到什么才是祖国的优秀儿女。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感恩不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感恩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基本修养。对于今天的少先队员来说,感恩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就会感到世界原来是那么美好。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的校园、我们的社会也将会更加和谐。在对当前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感恩意识淡薄、家庭和社会责任感弱化,他们对父母要求多,替父母分忧少;对老师挑剔多,尊重理解少;关心同学少,对自己考虑多;对社会抱怨多,客观分析少……这些现象,已成为新形势下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潜在危机,同时也折射出学校德育工作的欠缺和不足。学校作为少先队员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必须把“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精心培育学校的“感恩文化”,对学生实施全方位的“感恩教育”。让学生从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身边人的开始,对给予自己关怀和帮助过的人抱有感激之心,使“滴水之恩当报涌泉”的情感在每一个学生心目中生根、开花、结果。 二、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感恩既是一个系列的心理过程,又是一个行为过程,它是人类本体与生俱来的一个契约规则,一种道德规则。就是知晓,感激,报答,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谢,并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别人,回报社会。 感恩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对提高整个民族的道德素质具有深远的意义。知恩、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生感恩教育属于一种心理范畴,教育者在教育中采取说服、引导、体验等教育方法,帮助小学生树立感恩意识,引导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言行、体态语言等对别人的帮助表示感谢,并以行动回报别人,回报社会。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和多元文化碰撞的特殊时期,我校独生子女学生群体不断增大,他们常受到几代人的关怀,有的是富二代,甚至是富三代。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感恩意识缺失,情商极差,普遍缺乏爱心、良心、责任心,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发挥少先队组织的作用,开展少先队感恩教育的研究。从小培养队员学会分享与感恩,不仅是一种礼仪,更是培养他们健康的心态。学会感恩,就会懂得尊重他人,发现自我价值。让队员懂得感恩,就少了歧视,就会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整个生命,重新看待身边的每个人,尊重每一份平凡普通的劳动,也更加尊重自己。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应该大力弘扬感恩文化,教育我们的队员学会感恩,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一项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少先队开展感恩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少年先锋队是中国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是少年儿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预备队。少先队组织教育的本质是通过队组织去进行革命理想、社会主义道德和纪律的教育,具有很强的思想政治性。少先队活动具有自主性的特点,发挥少先队组织的这一特殊作用,能弥补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方面的不足。从新世纪道德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来看,我们要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在学校教育中的优势,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以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对道德教育的新要求。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鉴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一些成年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道德的缺失和信仰的危机给广大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带来的严重的负面影响;腐朽落后的思潮和不良信息的传播,渐渐地腐蚀着未成年人的心灵,使得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情感苍白,行为失范。 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还是一种责任意识,自主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经过深刻的反思与研讨,我们认为根据亳州市谯城区青云中心小学的校情,对全体学生全方位地实施“感恩教育”,精心培育学校的“感恩文化”,更能突出我校的办学特色。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了《在少先队活动中开展感恩教育》的课题,研究有利于学生从小就养成一种感恩意识,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伴、感恩身边的人,乃至感恩自然、感恩祖国,使少先队员们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道德准则、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为孩子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的修养,是一种处世的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也是人之常情。感恩教育也是小学生尤其是独生子女学生必上的一课。 三、课题的概念及界定感恩:在《牛津字典》的解释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回馈他人”。感恩在西方本义上是感谢上帝赐予人类以生存的食物,后来扩大为社会成员要常怀一颗宽容与回报之心,记得周围人对自己的帮助而忘却不快乐的事。《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一词出自晋代潘岳的《关中》:“观遂虎奋,感恩输力”,有“感恩戴德”之意。胡虹霞教授提出的“感恩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 感恩教育:就是通过多种教育活动让孩子形成感恩意识,学会感恩,理解并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大自然的赐予之恩。它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 通过感恩教育,培育学生的健全人格,其侧重点在于通过感恩教育,使学生通过心灵与心灵的交流,生命与生命的对话,从而形成灵魂的默契,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引导学生过健康的生活,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四、同类课题国内外研究状况(一)国外研究状况: 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是美国的感恩节,是为西方人感恩“上帝”而设定的节日。为了学会感恩,在这一天,全家人欢聚一堂感谢上苍在过去一年里的仁慈和恩惠。人们要感谢上帝在过去一年里的恩惠,要按传统用时令的果实招待亲朋好友,人们还送食物给那些素不相识的饥饿的人。 印度上世纪初的泛神论者的感恩,是对世界万物的,人人皆上帝,物物皆上帝,应该更与现代思想相契合。重视环境、重视他人,即所谓“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又是互惠互助精神。 西方的感恩是一种文化,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人们从小就懂得了感恩,就懂得了仁慈善良,就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人本主义教育。西方发达国家的慈善事业非常普遍,人们的慈善行为也比较常见,这就是感恩教育的结果。 新加坡在编制道德教科书的过程中,不仅对在校的学生、教师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而且征求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还对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进行反馈性调查,制定出一套既适合社会发展需要又适合学生成才需要的道德教育计划和内容。 日本则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把德育内容分解为不同的层次、深度和侧面,在各年级反复循环,由浅入深,形成循序渐进的过程。受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国外特别强调德育的实用性。他们一方面把一些具体的、实用的、相对稳定的道德规则通过课堂教学灌输给学生,另一方面强调通过课外活动(诸如学术活动、文体活动、咨询活动等)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美国大学进行德育的一个突出环节,包括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 西方大多数国家的德育方案都是力求使之具有可操作性。由此可见,德育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都受到重视,在具有优良传统的中国,更加应该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从小时候,就要让他们学会感恩。(二)国内研究状况: 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也是一个崇尚仁义、知恩图报的民族。孝道是做人的一个起码原则。从《诗经》中的“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到今人常说的“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等,都从不同的方面告诉了我们该怎样去感恩,怎样去报恩。 在上海,学会“感恩”已写入了新版本的上海市《中学生守则》;黑龙江在全省高校中推行包括"感恩"教育内容的“大学生素质教育量化工程”;在福州大学,更有学生在“感恩”教育等思想道德教育的感召下,积极投身到山区和基层岗位工作,将自己对父母、他人和社会的感激与责任,转化为回报社会、建设祖国的动力。随着社会对感恩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很多研究机构和学校纷纷把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切入口,开展了感恩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如中央教科所《全国青少年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四川省普教科研所《农村中学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天津市河西区教科所《新时期感恩教育创新研究》、黄山市屯溪四中《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学感恩教育活动研究》、浙江海盐实验中学《以“感恩教育”构建校园主体文化的实践与研究》、江西省上饶市逸夫小学课题研究《加强感恩教育,培养感恩心》,都以感恩作为一种教育而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30多年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其著作《帕夫雷什中学》被誉为“教育百科全书”和“活的教育学”。他在加强学生感恩教育方面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2、心理学人本主义理论。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认为人类共有真、善、美、正义、欢乐等内在本性,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达到人的自我实现关键在于改善人的“自知”或自我意识,使人认识到自我的内在潜能或价值。 3、心理学行为主义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华生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4、中国感恩教育创始人——彭成。彭成老师在大量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发现到感恩意识在青少年德育教育中的缺失,并深深为这种感恩意识缺乏所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所痛心。2002年,他开始潜心研究感恩教育,并积极投身到感恩教育地推广和教学实践中。经过多年的艰苦探索和悉心研究,彭成老师逐渐形成了具有自己鲜明特色,感染力和震撼力的感恩教育演讲风格和教学模式,并将感恩教育由原来单独的学校教育延伸到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企业内训等其它领域。5、感恩教育研究者推广者罗明。中国成功学研究会创始人之一,中国成功学研究网创始人,感恩励志教育研究者与推广者。13年来在各级报刊以及知名网站发表各类作品800余篇(部),代表作有教学论文《成功学与当代素质教育》、《罗明成功学》、《成功素质教育》、《素质教育需要成功学》等。 六、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使学生感受、体验到别人对自己的关爱,激发他们的感恩意识,学会运用适当的感恩方法。 2、通过教育,使学生拥有健康的、积极的心态,学会用爱心回报他人、回报社会。使学生知恩图报,不忘国之恩,党之恩,社会之恩,老师之恩,养育之恩,知遇之恩,提携之恩,帮扶之恩……使“滴水之恩当报涌泉”的情感生根、开花、结果。真正成为胡锦涛总书记致少先队建队60周年的贺信中所提出的争当“四好少年”的要求。 3、通过对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形成感恩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等体系。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施,积累感恩教育的成功案例,并进行推广。(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小学生感恩意识现状的调查研究。 2、小学生感恩教育内容的研究。 通过各种感恩活动,培养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以自己的行动回报各方。主要为: (1)感恩社会的关爱开展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活动,引导他们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演讲比赛、读书报告会等形式,使学生体会到社会对他们的至关至爱。继续利用“学雷锋活动”、“服务社区活动”、“志愿者活动”等形式,激发和增强学生“报答社会、感恩社会、报效祖国”的深刻情感。 (2)回报父母养育之恩 开展为父母多做事,对父母多说知心话,为父母过生日,给父母送礼物,为父母揉揉腰、捶捶背、洗洗脚,帮父母做饭洗衣等,体会和感激父母的艰辛和不易,培养学生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情。 (3)感激老师的教诲之恩 开展学生向老师献真情活动,自选“八个一”(写一封信,谈一次心,做一张贺卡,献一束鲜花,提一个建议,表一个决心,送一句话,写一首诗歌等)来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4)感激同学间的爱心相助 开展以“同学如手足”、“我们手拉手”为主题的作文比赛、演讲比赛、以及给同学做一件有益的事,给班级做一件有益的事等活动,掀起同学之间互帮、互助、互学、互进的热潮,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5)感恩自然的赐予 开展爱护自然,爱护环境活动。每一个同学主动植一棵树,养一盆花,保护一片绿地,自觉成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自愿者。开展讴歌大自然对人类恩赐的书、画比赛和演讲比赛,使学生能够形成感激自然给予的情感,使“爱护自然、保护自然”成为同学们的自觉行为。 开展看感恩影片,吟感恩诗歌,传唱感恩歌曲,读感恩美文,讲感恩之言的活动。 3、小学生感恩教育的途径研究。 (1)学科渗透感恩教育。挖掘各学科感恩教育的因素,自觉的、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2)在校级、班级工作和各种教育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在学校、班级范围内定期请名人、专家进行感恩教育的专题讲座,安排专题的感恩教育活动。 (3)家校联通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学校和教师经常和家长沟通,向家长介绍感恩教育成功的经验,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协调一致。 (4)利用社会上的专用场所和教育设施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组织学生到社会上的专用场所和教育设施进行活动,在活动中使学生获得某种感恩体验教育。 七、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在少先队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开展感恩教育。从小处入手,从身边入手,教育小学生认识、感受、体验父母、老师、同伴、身边人对自己的关爱和帮助,让学生知恩图报,从而爱父母、爱老师、爱同伴、爱身边人,进而推恩及恩,发展成爱自然、爱祖国等,并使感恩成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品德。 难点:学生的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培养的研究 八、课题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研究思路:通过学科教学、少先队活动、学校大型主题活动等形式,精心培育感恩文化,将感恩教育融合在学校的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并通过感恩教育对学生人际关系影响的评价,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 研究过程: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三年。() 第一阶段:从~ 成立课题组,明确年度研究目标,明确课题的研究目标及组成人员,分解研究任务。负责人周晓丽、刘艳秋。 第二阶段 从~ 1、在少先队活动中开展各种感恩教育活动。负责人:周晓丽、刘艳秋; 2、进行“感恩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教育”,成果资料为教学设计、论文、教育叙事等。负责人:木敏、吴晓燕、卢玲; 3、感恩之歌比赛,进行“学校少先队活动与感恩教育的融合教育”,成果为光盘资料,负责人刘艳秋、李洁、张晓玲; 4、完成感恩作文,成果为学生优秀作品集,负责人怀春燕、张晓玲、张薇; 5、举办感恩教育论坛,邀请社会人士、家长出席,进行家长对学校感恩教育的态度及其参与程度对子女的影响,成果为会议记录册和光盘,负责人刘艳秋、王侠、陈雷; 6、挖掘本土感恩教育材料,研究成果为学生作品集和论文,负责人怀春燕、张晓玲、吴晓燕;第三阶段 从~ 1、家校联通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学校和教师经常和家长沟通,向家长介绍感恩教育成功的经验,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协调一致。负责人:刘艳秋 2、完成感恩教育校本课程编写,成果为校本课程读本一本,负责人木敏、刘艳秋、李洁。完成结题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结题,负责人:周晓丽 3、结题论文、研究报告的形成,研究成果的展示、课题结题。 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核心,辅之教育调查法、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活动研究法及经验总结法等方法。九、课题研究的创新(一)主要观点: 1、有效的感恩教育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 2、小学生感恩教育的质量与其人际关系、生活态度、人格的形成密切相关 3、感恩是爱心的表现形式之一。(二)发展与创新: 1、将感恩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加以研究并传承弘扬,通过全方面营造一种感恩文化氛围来达到教育目的。感恩教育不仅是一个感恩技能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使其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完善,最终回报社会。 2、从感恩教育角度研究学校心理健康的发展,拓展了学校心理健康研究的思路。以感恩教育带动学校心理健康管理模式的改革,使心理健康更具实效。 3、感恩教育不仅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切入点,而且依赖于社会、家庭的参与。感恩教育不仅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德,而且有利于学生人际关系的改善,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十、课题研究成果形式 1、《在少先队活动中开展感恩教育》的研究报告 2、《学生感恩活动集锦》(文字、照片、录像等) 3、少先队员参加主题探究活动后的体会、感想、日记、周记等 4、感恩教育途径及成功案例结集。 5、教师的研究论文、教学设计、教育叙事等结集。 完成本课题的研究能力 近几年来,我校在上级科研部门的领导下,在程宏杰校长的关心和指导下,进行了一系列的课题事业与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积累了大量的研究经验,同时培养了一支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课题组成员配备合理,本课题负责人周晓丽、刘艳秋在少先队的管理工作中,具有扎实的理论研究水平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及较为充足的研究时间。课题组其他成员均是长期从事一线教育工作,都是青年教师,朝气蓬勃,具有开拓、进取、奉献的精神,平时积极投身各项教育、教学、教改的实验,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全部达到大学本科学历,都是小学高级教师、骨干教师,撰写的论文多次获国家、省、市级奖。我们有能力、有信心做好本次课题的研究。 (1)学校专门成立了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具体负责研究工作。组织参研人员围绕本课题积极开展前期的准备工作,包括文献收集工作、调研工作等。 (2)充分发挥专家组的学术引领作用,聘请市、区教科所有关专家作为课题研究顾问,充分发挥专家组的把关作用、指导作用和辅导作用。 (3)加大实验研究上的培训力度,提高参与研究教师的整体素质 (4)建立健全研究制度,每周五晚在多功能教室进行课题的商讨研究,保证研究时间内容落到实处。 (5)学校每年设立专项研究资金,竭尽全力保证研究工作的投入,确保课题研究的有效、顺利的进行。 十五、资料设备 所需经费包括:打印材料费、研究组成员超课时费、活动费、购买所需资料费、设施费、专家验收费、会议费、专家咨询费等所需费用。 设备所需:打印机、摄像机、照相机、电脑等必需用具。 十六、科研手段 我们采取集中研究与分散学习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做到边学习,边探讨,边实践,边论证,边总结。将感恩教育与基础道德相结合;阶段性与持续性相结合;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感恩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学校特色相结合;感恩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根据队员们的年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在少先队活动中开展感恩教育,要通过一系列的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将感恩教育深入每个孩子的心田。把儿童的品德教育做得更扎实、更生动、更优秀,孩子在活动中成长,在体验中进步。把“感恩”教育推向一个高潮,有效推进德育工程。 十七、研究预期成果 1、组织学生谈感想,并写写自己的体会,让感恩教育成为一种习惯。 通过本次本次课题的实施与研究,让学生在生活中自觉地去感激父母,感激老师,感激社会,感激祖国。同时让这种氛围永久地充满校园。 2、感恩教育途径及成功案例结集。在课题研究实施过后,组织课题组成员探讨适合感恩教育的最佳途径,比如说在节日里给父母送上自己真心的祝福,在校园里教师教育学生去感恩等等。 3、感恩文体活动及感恩文化环境展示。把课题研究实施当中做的一些项目,如演讲比赛、征文活动当中的问题展示给学生,让大家重温本次活动,同时加深印象,使学生受到更深的熏陶。 4、在少先队活动中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如感恩节活动现场的实录光盘以及感恩教育系列活动的电视片、宣传片; 5、学术报告。包括课题的研究方案、中期报告、结题报告; 6、发表的系列研究论文。通过课题研究,我们的老师一定会有所思考,我们将对发表或者获奖的系列论文,按照不同的领域进行汇总,形成课题研究论文集。 7.课题研究资源库。(感恩教育故事、光盘、儿歌、绘画作品等)

论文感恩教育之研究

我校的实验课题“感恩教育实效性研究”实验已近一年,在实验的准备阶段,我们着手完成了如下实验内容:一、研究的背景和理论依据世界三大宗教中,基督教有专门的节日 ——感恩节,伊斯兰教有定期的感恩祈祷,以此固定而必须进行的形式,来培养教徒的感恩情结,其实也就是培养一种道德契约责任,受恩者以行为或心灵来酬谢给予自己好处的人和社会,或者,安拉或上帝。佛教里也有善有善报一说,虽然是从因果和施恩者自己角度阐述佛教精神,其实也有包含有受惠者知恩必报之意。在西方国家有一个专门的“感恩节”,是为西方人感恩“上帝”而设定的节日。为了学会感恩,在节日的这一天,全家人欢聚一堂感谢上苍在过去一年里的仁慈和恩惠。那种感恩节不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是真正的感恩与奉献:人们要感谢上帝在过去一年里的恩惠,人们要按传统用时令的果实招待亲朋好友,人们还送食物给那些素不相识的饥饿的人。印度上世纪初的泛神论者的感恩,是对世界万物的,人人皆上帝,物物皆上帝,应该更与现代思想相契合。重视环境、重视他人,即所谓“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又颇合互惠互助精神。西方的感恩是一种文化,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人们从小就懂得了感恩,就懂得了仁慈善良,就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人本主义教育。西方发达国家的慈善事业非常普遍,人们的慈善行为也比较常见,这就是感恩教育的结果。在孝道方面,古人堪称我们的典范,在这方面有严苛的规定,也有许多孝感天地的典故与楷模。以前我们总强调它负的一面,现在看来是过激的。孝道它之所以能存在上千年,说明其还是存在积极作用的。它是社会的伦理,是社会稳定的基石,是社会文明的标杆。在古时,孝道是做人的一个起码原则。古谚语说,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施恩不图报,知恩知报,这是人类的共识,它超越了民族,文化,国体,时代。虽说“市恩市义,非君子也”,但那是对施予者的约束,对于承受者,更应有“忘恩负义,实非人也”之说。在上海,学会“感恩”已写入了新版本的上海市《中学生守则》;在黑龙江,将从明年开始在全省高校中推行包括"感恩"教育内容的“大学生素质教育量化工程”;在福州大学,更有学生在“感恩”教育等思想道德教育的感召下,积极投身到山区和基层岗位工作,将自己对父母、他人和社会的感激与责任,转化为回报社会、建设祖国的动力。仅靠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努力还远远不够,全社会都应重视“感恩”教育,它也是社会和谐的润滑剂。感恩是需要培养的,“感恩”教育应当成为全社会的必修课。学会感恩,并不是要做付出与所得的价值交换,而是要更懂得尊重和珍惜,并从中认识到每个人的社会责任。当前,我们地区许多家长对独生子女十分溺爱,使孩子们不知道“一粥一饭来之不易”的道理,尤其在目前学校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形势下,一部分学生只知道埋头读书,不会关心他人,不懂得尊敬父母,不晓得感恩师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日渐在许多学生的思想和生活中被遗忘和丢失,从而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个人利益至上的一些苗头和行为习惯,甚至有的中小学生不顾家庭生活困难,盲目攀比,超前消费,有的成天沉溺于网吧,学业荒疏,不求上进,根本不懂得父母培育自己的艰辛,更不会真正用心去体察父母的苦心和期待。这已成为了当前我们学校教育的漏洞,是我们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应该加强和努力的方向。为此,在我校启动了“感恩教育”课题。切实把“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精心培育“感恩文化”,让学生知恩图报,不忘国之恩、党之恩、社会之恩、自然之恩、老师之恩、养育之恩、知遇之恩、提携之恩、帮扶之恩……让学生懂得“感恩”就是让他们懂得“是谁使他们怦然心动,是谁使他们泪流满面,是怎样一个故事让他们永世难忘。”让学生懂得“感恩”就是让他们懂得奉献与索取、施惠与受惠之间的辩证关系;让学生懂得“感恩”就是让他们把握“在雨天不断为他人递伞,将来也不遭雨淋”的做人道理;让学生知晓“感恩”就是知晓“送人玫瑰,手留余香”蕴含的处事哲学;让学生领悟“感恩”就是领悟“只有心怀感恩,才能滋润生命”的人生真谛。二、研究的价值:目前小学生缺乏感恩意识,他们对周围的一切熟视无睹,麻木不仁,觉得家长以及他人给予他们的都是理所应当的.不会感激、不会感动、不懂关心;甚至骄横、自私、懒惰。1、通过研究,探索出新形式下城镇对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及方法。2、通过研究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促进他们相互信任,学会尊重,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懂得关爱他人,感激生活。3、通过研究,使学生发自内心感激生活,学会感恩三、研究的目标、内容与重点(一)、目标:1、通过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使学生感受、体验到别人对自己的关爱,激发他们的感恩意识,学会运用适当的感恩方法,回报大自然和社会给与的恩情。2、通过教育,使学生拥有健康的、积极的心态,学会用爱心回报他人、回报社会。3、通过对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形成感恩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等体系。(二)、内容:1、小学生感恩意识现状的调查研究。2、小学生感恩教育目标与内容的研究。(1)孝敬父母。(2)尊敬师长。(3)关爱他人。(4)感激社会、感激自然。(5)感激生命。3、小学生感恩行为培养的方式、方法研究。4、小学生感恩教育的途径研究。(1)学科渗透感恩教育。挖掘各学科感恩教育的因素,自觉的、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2)在校级、班级工作和各种教育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在学校、班级范围内定期请名人、专家进行感恩教育的专题讲座,安排专题的感恩教育活动,于感恩教育与活动之中。(3)家校联通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学校和教师经常和家长沟通,向家长介绍感恩教育成功的经验,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协调一致。(4)利用社会上的专用场所和教育设施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组织学生到社会上的专用场所和教育设施进行活动,在活动中使学生获得某种感恩体验教育。(三)、重点:学生的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培养的研究。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思路:从学生现实存在的感恩问题入手,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感恩体验活动,在全校营造出浓郁的情感氛围,激活学生的“感恩”情怀;创造实践机会,促使学生以实际行动把情感化为感恩行动。过程:1、准备阶段(2006年3月~2006年6月)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申报工作,确定课题成员及分工,调查目前农村小学生感恩情况的现状,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进行理论资料的准备、调查、分析、收集资料,起草“课题实施方案”及实施执行计划,对方案进行论证。2、研究阶段(2006年9月~2009年7月)根据实施执行计划进行研究。分别组织实施各类“感恩”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体验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感恩意识,学会感激别人;收集第一手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建构农村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途径体系,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3、总结阶段(2009年8月~2009年12月)对本课题研究的过程及资料进行系列分析,形成研究报告和课题总结报告。并将具体做法、经验总结及专题论文汇编成集,为做好推广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本课题的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核心,辅之调查法、 文献法、个案法等。1、行动研究法:一边研究一边实施,形成每个阶段的研究内容,探索有效实施农村小学生各阶段感恩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体系,培养小学生的感恩意识与行为。2、教育调查法:通过调查了解农村小学生感恩的现状,根据本校学生存在的问题确定课题研究的方案。为解决课题研究的重点做好铺垫。3、文献研究法:了解目前国内外感恩教育的现状及一些经验,搜集有关资料,从中学习、借鉴,促进研究课题的深化。4、案例研究。选择典型学生进行跟踪研究,了解他们的感恩意识与行为发展的特点,进而归纳出适合大部分学生发展的教育规律。主要内容论证:主要观点:1、有效的感恩教育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2小学生感恩教育的质量与其人际关系、生活态度、人格的形成密切相关。3、感恩是爱心的表现形式之一。五、课题研究的第一阶段在实验的准备阶段,我们以科研理论为载体,加强了对实验的认识。首先,我们重点抓了实验领导小组的认识问题,先后召开了几次研讨会,分别就“感恩”的主要内容和“感恩的实效性”进行了理论上的研究,通过学习,课题小组成员统一了认识,明确了目标。我们成立了以校长为核心的实验领导小组并相应地制定了实验的例会制度,一年来先后召开了专题实验项目会议数次,解决了实验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初步形成了领导班子决策、培训小组指导、主课题负责人具体实验的工作网络。六、课题研究的进程(中期阶段)(一)理论板块准备阶段的实验研究,在科研处的具体指导下,在全体领导及实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在开展各项评价活动中,不断探索评价的标准及评价的方法,科学实验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各项工作,科研成果在孩子们身上发生了很大的效应。(二)实践板块⒈关注了四个原则(1)体验性原则。这是本课题研究的特征体现。感恩之情来自生活,感恩之举过程注重体验性原则。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学生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关心他人。在青少年的德育中感恩教育是一个基点。尽管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施恩不忘报”的美德,但是还有“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训。不仅应该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而且对于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也应该发自内心地感激,而不应该忘恩负义。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的修养,也是人之常情。不会感恩或者不愿意感恩,既是缺乏修养的表现,又是缺乏人文关怀、情感冷漠、缺少人情味的表现。(2)主体性原则。学生是感恩活动的主体,为了培养学生都有一颗感恩的心,从小懂得之恩图报,我们安排设计了一系列活动:活动方案:一、三个“感谢”活动:感谢父母养育我,感谢老师教育我,感谢他人帮助我(一)感谢父母养育我1、布置爱心家庭作业。我为家里做四件家务:打扫卫生、叠被、洗碗、洗衣物。2、开展征文活动《我的父亲母亲》(二)感谢老师教育我1、《人生路上的领路人——感谢您,老师》演讲2、《给老师的一封信》3、《我爱我师》班报比赛(三)感谢他人帮助我1、“我为同学做一事”2、“今天我值日”活动二、感恩教育主题班会活动安排:1、组织全体学生开展主题为“算算亲情账,感知父母恩”的班会。2、算算亲情账:①算一算自己进入高中后,平均每天学习了多少小时,又浪费了多少时间,并对自己入学来的学习等方面的收获作出自我评价。②将自己的学费、书杂费、生活费、交通费、零花钱等支出加起来,算出家长为自己的投资。③计算学习投资的成本。④假定自己毕业后的收入,计算自己大致需要多少年才能回报父母。3、回忆对自己帮助较大、恩情较大的1—3个人,然后把他们对自己的帮助恩情通过一封信、邮件、电话、互联网等通讯工具表达你们的感恩心情。学校通过开展系列感恩主题教育,培养学生能牢记不忘别人的帮助之恩,不忘父母师长的养育教导之恩,进而在全校范围内乃至在社会上形成德育功效上的渗透辐射。让学生学会反思,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加强自律,学会对帮助过自己的人心存感激,培育学生的健康心态,进而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3)直接性原则。陶行知先生说,学生的意义——“学习生活”,学习人生之道。生活是活生生的,活生生的生活要依靠学生的人生活动,在人生活动中感悟人生,陶冶情操。师生可以在德育教育的主线下确立各类感恩活动的目标、设计一个个活动的方案,有序、有效地落实课题研究,让孩子先直接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去理解感恩的内涵。因为,(1)丰富多彩的德育工作提高了学生对生活的认识能力,懂得弘扬真善美,为感恩奠定了认识上的基础。(2)“感恩源于生活中的真情”,德育工作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内容,也就丰富了学生感恩题材。(3)在开展大量德育活动的同时,老师可以让学生直接写出活动的过程和感受。(4)间接性原则。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钥匙,书中有着数不清的故事,有着无数令人敬佩的伟人和英雄,有着各种各样的思想感情、观点、哲理和人生感悟。让学生养成阅览的好习惯,就可以从中获取很大的益处。没有经过的可从书中经过,没有见过的可从书中见到,没有体验过的可从书中体验,每读一本书,就多了一个人的人生经验。因此,读书是接受间接人生经验最有效的方法,为次,我校开展了学《弟子规》,诵中华美文,做少年君子的读书活动。七、实验成果(一)、策划寓教于乐的感恩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蓄情。感恩教育需要通过主体的参与,首先在既定的情境中,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是感恩,为什么要感恩。为此我们精心策划了丰富多彩的寓教于乐的感恩活动:如“收集温馨照、算算亲情帐、讲讲亲情故事、写写感恩信”。孩子们把童年生活中父母对自己关爱的照片收集起来,用文字记录照片拍摄时间、地点,以及简要的情节,并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些定格的温馨照片,使孩子们瞬间找到了失落的感恩之心。他们逐渐明白原来平淡的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爱的哲理。孩子们在反刍生活的同时,还把父母为培育子女成长所支付的一切费用罗列出来。在算算、想想的过程中,孩子们感受到自己平时视而不见的却是一笔笔多么昂贵的财富呀!而这一笔笔财富又蕴含了父母多少深切的爱呀!感触万分之余,感动之心溢于言表。孩子们用讲故事、写信、写日记的形式表达对父母的感谢。四年一班的金状同学在感恩日记中写到:我要感激我的父母,是他们给了我珍贵的生命,给了我情深似海永不图回报的父爱和母爱,他们哺育着我,培养着我,教我做事的原则,做人的品质。记得有一天晚上,因为妈妈有点感冒,身体不舒服,爸爸又不在家,妈妈应撑着做完了饭,让我帮她洗一次碗。妈妈病了,我帮她做事是应该的,所以我便立即答应了,谁知洗碗还不简单呢,弄得我满手是油,好不容易把碗洗完了,还要擦桌子、洗锅,把这弄完了再看看地上,全是水,不得不把厨房的地又拖一遍,做完这一切我已是腰酸背疼。想一想,爸爸妈妈下班回来有那么多的家务要做,多累呀!但是他们洗了那么多次碗,做了那么多家务都没有在我面前说过一声累。以后我一定要经常帮爸爸妈妈多做一些事,而且要坚持下去。想到这儿,我不得不感激我的父母,是他们给了我一个温暖的家,让我生活得这么幸福!这些“感恩活动”从感性的品评,到理性的思考,再到心灵的碰撞,让孩子们经历了深刻的体验过程,心中不禁蓄满了深深的感恩情结。就让孩子把积蓄已久的感恩之心释放出来吧。于是我们把感恩教育活动的平台移至生活世界,引导孩子们在生活情境中用实际行动表达感恩之心。(二)、关注现实生活的感恩细节,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会感恩为了让感恩行动看得见,摸得着,我们运用以大见小,以点带面的策略,提出了三项感恩作业,就是让孩子用一句话向父母表示感恩;用一个举动为父母消除疲劳;一天当家为父母分担家务。我们要求孩子们每星期至少做一次,并且能够持之以恒地做下去。与此同时我们还编写了一本《感恩践行反馈卡》,孩子们人手一卡,记录自己完成感恩作业的情况,表达自己在感恩活动中的点滴感受。最让孩子们受益的是,通过与父母交流他们开始关注父母的喜好,了解他们的心愿,记住他们的生日。孩子们会在不经意中给父母长辈送去最温馨的祝愿。他们还试着通过自己的努力给父母带去进步的喜讯、成功的喜悦。六年一班陈涛在感恩征文中写道:《母亲节-------点燃一盏感恩的灯 》五月,春光灿烂,草长莺飞,空气中飘溢着康乃馨的香气,母亲节,这个充满温馨的日子,又轻轻地向我们走来了。记得每年一到儿童节,妈妈会给我们很多好吃的,当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到来的时候,让我们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为母亲点燃一盏感恩的“心灯”?众所周知,“母亲节”是“舶来品”。在中国这个以尊老为传统美德的国度里,母亲节因承载着母爱、亲情、感恩、回报等人类共同的情感,渐渐成为晚辈向长辈传送美好祝福的日子。母亲节前后,商家大打“亲情牌”,花店购进了康乃馨,不少网站在首页和醒目的位置打出了“祝母亲节日快乐”的标语,一些论坛也展开了如何向母亲表达爱意的讨论,甚至还有网友在论坛内互发邮件,提醒母亲节要为母亲带声问候。然而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母亲节并没有像圣诞节等“洋节”那样带来如期的消费热潮。连续几年来,象征着母爱的母亲节之花康乃馨远远不如圣诞节之花玫瑰花卖得火爆。情人节的时候,买花的人连价都不还,上百元一朵的玫瑰可以9 朵、99朵、999朵地买。母亲节到来了,康乃馨的售价不如玫瑰的高,买花的人都嫌贵。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现在一些像我们这样的独生子女,大多不知道父母的生日和年龄,对含辛如苦抚养自己成人的母亲不愿多敬一份孝心,甚至连“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都嫌麻烦,还有的经常对父母发脾气。…一切都在变,只有母爱永远,.尽管母爱不许要回报,孝敬之情也难以报答养育之恩,但在母亲节这个特别的日子为母亲点燃一盏感恩的灯,不仅应该,也很有必要。作为晚辈的我们,不应该因此而习惯了对母爱无度的索取,也不能因我们小,自认为年幼无知而忽略了对母亲的关怀和回报,更不能以来日方长为由回避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要知道,虽然今天我们是孩子,明天我们也要为人父母。一位哲人说得好:人世间事业的成功可以等待,庄稼的丰收可以等待,爱情和友谊的果实也可以等待,而最不能等待的就是对母亲的孝敬和对母爱的报答。因此,在这个伟大的节日里,我们实在不该让母亲们冷你冷冷清清,有鲜花、礼物相送更好,没有的,那就送父母一句关心的话,为父母做一件简单的家务,为他们点亮一盏心灯。为了得到家长的配合,学校还专门拟写了一份致全体家长的公开信,希望家长们能够督促孩子积极参加感恩活动,多给孩子赞赏和鼓励,多为孩子提供机会,培养他们知恩报恩的行为习惯;同时也希望家长们能做孩子的榜样,孝敬长辈,心存博爱,多带孩子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和爱心捐助等。陶行知老先生曾说:“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就是生活。当我们把感恩教育切入实际生活之时,当孩子把感恩之心化为感恩行动之时,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初见成效了”。八、对课题的反思及下阶段研究设想(一)反思1、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师设计的学习活动并非是一把万能钥匙,数十位学生不一定一律对这活动设计感兴趣,因此,要求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关注到性别差异和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活动方案上有所拓展、创新。感恩教育是育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会学生感恩就是教做人,学会感恩就是学做人。只有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让出发点和归宿点回归到“人”这一点上,感恩教育才能展现其独特的魅力。2、要发扬“持之以恒”的精神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都明白,搞课题研究工作是要投入许多精力和时间的,学校的常规工作,教学进度等因素常常会和课题研究工作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冲突。当时间紧迫或精力缺乏的时候,就会影响参与课题研究的热情和质量,所以,要鼓励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不断战胜、超越、完善自我,在科研工作中始终发扬求真务实、持之以恒的精神,并付出不懈的努力,才会有所收获。3、要树立“与时俱进”的思想或许因忙于事务,教师主动学习相关的理论、专业知识的积极性以及关注教育改革的发展动态的意识还不是最高,只是附和着几位科研骨干做着缺乏个性与创新的工作。所以,在研究过程中必须加强学习,树立“与时惧进”的思想,倡导全体课题组成员要密切关注教育改革发展形势,不断批判地汲取和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研经验,在实施过程中善于敏锐地关注产生的问题,并作及时调整,课题研究才不会陷入“僵局”。(二)下阶段研究设想1、为了让更多的教师清晰明了地知道下一步感恩教育活动的方案,我们将在实践中积累活动设计方案,整理汇编后向全体教师发放。2、继续让校少先队成为学生享受感恩教育成功的平台,让师生和家长看到课题研究的成效,并以更高的热情支持、参与课题的研究工作。3、深信课题研究工作的扎实开展会促进教师感恩教育能力的提高,从而使我们的学生在感恩活动中享受生活的快乐与多姿多彩,使他们从小学会感恩,回报父母、老师、他人和社会。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感恩不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感恩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基本修养。对于今天的少先队员来说,感恩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就会感到世界原来是那么美好。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的校园、我们的社会也将会更加和谐。在对当前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感恩意识淡薄、家庭和社会责任感弱化,他们对父母要求多,替父母分忧少;对老师挑剔多,尊重理解少;关心同学少,对自己考虑多;对社会抱怨多,客观分析少……这些现象,已成为新形势下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潜在危机,同时也折射出学校德育工作的欠缺和不足。学校作为少先队员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必须把“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精心培育学校的“感恩文化”,对学生实施全方位的“感恩教育”。让学生从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身边人的开始,对给予自己关怀和帮助过的人抱有感激之心,使“滴水之恩当报涌泉”的情感在每一个学生心目中生根、开花、结果。 二、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感恩既是一个系列的心理过程,又是一个行为过程,它是人类本体与生俱来的一个契约规则,一种道德规则。就是知晓,感激,报答,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谢,并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别人,回报社会。 感恩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对提高整个民族的道德素质具有深远的意义。知恩、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生感恩教育属于一种心理范畴,教育者在教育中采取说服、引导、体验等教育方法,帮助小学生树立感恩意识,引导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言行、体态语言等对别人的帮助表示感谢,并以行动回报别人,回报社会。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和多元文化碰撞的特殊时期,我校独生子女学生群体不断增大,他们常受到几代人的关怀,有的是富二代,甚至是富三代。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感恩意识缺失,情商极差,普遍缺乏爱心、良心、责任心,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发挥少先队组织的作用,开展少先队感恩教育的研究。从小培养队员学会分享与感恩,不仅是一种礼仪,更是培养他们健康的心态。学会感恩,就会懂得尊重他人,发现自我价值。让队员懂得感恩,就少了歧视,就会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整个生命,重新看待身边的每个人,尊重每一份平凡普通的劳动,也更加尊重自己。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应该大力弘扬感恩文化,教育我们的队员学会感恩,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一项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少先队开展感恩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少年先锋队是中国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是少年儿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预备队。少先队组织教育的本质是通过队组织去进行革命理想、社会主义道德和纪律的教育,具有很强的思想政治性。少先队活动具有自主性的特点,发挥少先队组织的这一特殊作用,能弥补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方面的不足。从新世纪道德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来看,我们要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在学校教育中的优势,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以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对道德教育的新要求。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鉴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一些成年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道德的缺失和信仰的危机给广大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带来的严重的负面影响;腐朽落后的思潮和不良信息的传播,渐渐地腐蚀着未成年人的心灵,使得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情感苍白,行为失范。 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还是一种责任意识,自主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经过深刻的反思与研讨,我们认为根据亳州市谯城区青云中心小学的校情,对全体学生全方位地实施“感恩教育”,精心培育学校的“感恩文化”,更能突出我校的办学特色。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了《在少先队活动中开展感恩教育》的课题,研究有利于学生从小就养成一种感恩意识,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伴、感恩身边的人,乃至感恩自然、感恩祖国,使少先队员们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道德准则、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为孩子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的修养,是一种处世的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也是人之常情。感恩教育也是小学生尤其是独生子女学生必上的一课。 三、课题的概念及界定感恩:在《牛津字典》的解释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回馈他人”。感恩在西方本义上是感谢上帝赐予人类以生存的食物,后来扩大为社会成员要常怀一颗宽容与回报之心,记得周围人对自己的帮助而忘却不快乐的事。《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一词出自晋代潘岳的《关中》:“观遂虎奋,感恩输力”,有“感恩戴德”之意。胡虹霞教授提出的“感恩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 感恩教育:就是通过多种教育活动让孩子形成感恩意识,学会感恩,理解并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大自然的赐予之恩。它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 通过感恩教育,培育学生的健全人格,其侧重点在于通过感恩教育,使学生通过心灵与心灵的交流,生命与生命的对话,从而形成灵魂的默契,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引导学生过健康的生活,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四、同类课题国内外研究状况(一)国外研究状况: 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是美国的感恩节,是为西方人感恩“上帝”而设定的节日。为了学会感恩,在这一天,全家人欢聚一堂感谢上苍在过去一年里的仁慈和恩惠。人们要感谢上帝在过去一年里的恩惠,要按传统用时令的果实招待亲朋好友,人们还送食物给那些素不相识的饥饿的人。 印度上世纪初的泛神论者的感恩,是对世界万物的,人人皆上帝,物物皆上帝,应该更与现代思想相契合。重视环境、重视他人,即所谓“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又是互惠互助精神。 西方的感恩是一种文化,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人们从小就懂得了感恩,就懂得了仁慈善良,就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人本主义教育。西方发达国家的慈善事业非常普遍,人们的慈善行为也比较常见,这就是感恩教育的结果。 新加坡在编制道德教科书的过程中,不仅对在校的学生、教师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而且征求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还对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进行反馈性调查,制定出一套既适合社会发展需要又适合学生成才需要的道德教育计划和内容。 日本则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把德育内容分解为不同的层次、深度和侧面,在各年级反复循环,由浅入深,形成循序渐进的过程。受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国外特别强调德育的实用性。他们一方面把一些具体的、实用的、相对稳定的道德规则通过课堂教学灌输给学生,另一方面强调通过课外活动(诸如学术活动、文体活动、咨询活动等)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美国大学进行德育的一个突出环节,包括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 西方大多数国家的德育方案都是力求使之具有可操作性。由此可见,德育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都受到重视,在具有优良传统的中国,更加应该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从小时候,就要让他们学会感恩。(二)国内研究状况: 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也是一个崇尚仁义、知恩图报的民族。孝道是做人的一个起码原则。从《诗经》中的“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到今人常说的“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等,都从不同的方面告诉了我们该怎样去感恩,怎样去报恩。 在上海,学会“感恩”已写入了新版本的上海市《中学生守则》;黑龙江在全省高校中推行包括"感恩"教育内容的“大学生素质教育量化工程”;在福州大学,更有学生在“感恩”教育等思想道德教育的感召下,积极投身到山区和基层岗位工作,将自己对父母、他人和社会的感激与责任,转化为回报社会、建设祖国的动力。随着社会对感恩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很多研究机构和学校纷纷把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切入口,开展了感恩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如中央教科所《全国青少年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四川省普教科研所《农村中学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天津市河西区教科所《新时期感恩教育创新研究》、黄山市屯溪四中《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学感恩教育活动研究》、浙江海盐实验中学《以“感恩教育”构建校园主体文化的实践与研究》、江西省上饶市逸夫小学课题研究《加强感恩教育,培养感恩心》,都以感恩作为一种教育而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30多年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其著作《帕夫雷什中学》被誉为“教育百科全书”和“活的教育学”。他在加强学生感恩教育方面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2、心理学人本主义理论。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认为人类共有真、善、美、正义、欢乐等内在本性,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达到人的自我实现关键在于改善人的“自知”或自我意识,使人认识到自我的内在潜能或价值。 3、心理学行为主义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华生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4、中国感恩教育创始人——彭成。彭成老师在大量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发现到感恩意识在青少年德育教育中的缺失,并深深为这种感恩意识缺乏所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所痛心。2002年,他开始潜心研究感恩教育,并积极投身到感恩教育地推广和教学实践中。经过多年的艰苦探索和悉心研究,彭成老师逐渐形成了具有自己鲜明特色,感染力和震撼力的感恩教育演讲风格和教学模式,并将感恩教育由原来单独的学校教育延伸到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企业内训等其它领域。5、感恩教育研究者推广者罗明。中国成功学研究会创始人之一,中国成功学研究网创始人,感恩励志教育研究者与推广者。13年来在各级报刊以及知名网站发表各类作品800余篇(部),代表作有教学论文《成功学与当代素质教育》、《罗明成功学》、《成功素质教育》、《素质教育需要成功学》等。 六、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使学生感受、体验到别人对自己的关爱,激发他们的感恩意识,学会运用适当的感恩方法。 2、通过教育,使学生拥有健康的、积极的心态,学会用爱心回报他人、回报社会。使学生知恩图报,不忘国之恩,党之恩,社会之恩,老师之恩,养育之恩,知遇之恩,提携之恩,帮扶之恩……使“滴水之恩当报涌泉”的情感生根、开花、结果。真正成为胡锦涛总书记致少先队建队60周年的贺信中所提出的争当“四好少年”的要求。 3、通过对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形成感恩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等体系。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施,积累感恩教育的成功案例,并进行推广。(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小学生感恩意识现状的调查研究。 2、小学生感恩教育内容的研究。 通过各种感恩活动,培养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以自己的行动回报各方。主要为: (1)感恩社会的关爱开展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活动,引导他们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演讲比赛、读书报告会等形式,使学生体会到社会对他们的至关至爱。继续利用“学雷锋活动”、“服务社区活动”、“志愿者活动”等形式,激发和增强学生“报答社会、感恩社会、报效祖国”的深刻情感。 (2)回报父母养育之恩 开展为父母多做事,对父母多说知心话,为父母过生日,给父母送礼物,为父母揉揉腰、捶捶背、洗洗脚,帮父母做饭洗衣等,体会和感激父母的艰辛和不易,培养学生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情。 (3)感激老师的教诲之恩 开展学生向老师献真情活动,自选“八个一”(写一封信,谈一次心,做一张贺卡,献一束鲜花,提一个建议,表一个决心,送一句话,写一首诗歌等)来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4)感激同学间的爱心相助 开展以“同学如手足”、“我们手拉手”为主题的作文比赛、演讲比赛、以及给同学做一件有益的事,给班级做一件有益的事等活动,掀起同学之间互帮、互助、互学、互进的热潮,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5)感恩自然的赐予 开展爱护自然,爱护环境活动。每一个同学主动植一棵树,养一盆花,保护一片绿地,自觉成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自愿者。开展讴歌大自然对人类恩赐的书、画比赛和演讲比赛,使学生能够形成感激自然给予的情感,使“爱护自然、保护自然”成为同学们的自觉行为。 开展看感恩影片,吟感恩诗歌,传唱感恩歌曲,读感恩美文,讲感恩之言的活动。 3、小学生感恩教育的途径研究。 (1)学科渗透感恩教育。挖掘各学科感恩教育的因素,自觉的、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2)在校级、班级工作和各种教育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在学校、班级范围内定期请名人、专家进行感恩教育的专题讲座,安排专题的感恩教育活动。 (3)家校联通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学校和教师经常和家长沟通,向家长介绍感恩教育成功的经验,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协调一致。 (4)利用社会上的专用场所和教育设施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组织学生到社会上的专用场所和教育设施进行活动,在活动中使学生获得某种感恩体验教育。 七、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在少先队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开展感恩教育。从小处入手,从身边入手,教育小学生认识、感受、体验父母、老师、同伴、身边人对自己的关爱和帮助,让学生知恩图报,从而爱父母、爱老师、爱同伴、爱身边人,进而推恩及恩,发展成爱自然、爱祖国等,并使感恩成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品德。 难点:学生的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培养的研究 八、课题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研究思路:通过学科教学、少先队活动、学校大型主题活动等形式,精心培育感恩文化,将感恩教育融合在学校的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并通过感恩教育对学生人际关系影响的评价,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 研究过程: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三年。() 第一阶段:从~ 成立课题组,明确年度研究目标,明确课题的研究目标及组成人员,分解研究任务。负责人周晓丽、刘艳秋。 第二阶段 从~ 1、在少先队活动中开展各种感恩教育活动。负责人:周晓丽、刘艳秋; 2、进行“感恩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教育”,成果资料为教学设计、论文、教育叙事等。负责人:木敏、吴晓燕、卢玲; 3、感恩之歌比赛,进行“学校少先队活动与感恩教育的融合教育”,成果为光盘资料,负责人刘艳秋、李洁、张晓玲; 4、完成感恩作文,成果为学生优秀作品集,负责人怀春燕、张晓玲、张薇; 5、举办感恩教育论坛,邀请社会人士、家长出席,进行家长对学校感恩教育的态度及其参与程度对子女的影响,成果为会议记录册和光盘,负责人刘艳秋、王侠、陈雷; 6、挖掘本土感恩教育材料,研究成果为学生作品集和论文,负责人怀春燕、张晓玲、吴晓燕;第三阶段 从~ 1、家校联通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学校和教师经常和家长沟通,向家长介绍感恩教育成功的经验,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协调一致。负责人:刘艳秋 2、完成感恩教育校本课程编写,成果为校本课程读本一本,负责人木敏、刘艳秋、李洁。完成结题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结题,负责人:周晓丽 3、结题论文、研究报告的形成,研究成果的展示、课题结题。 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核心,辅之教育调查法、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活动研究法及经验总结法等方法。九、课题研究的创新(一)主要观点: 1、有效的感恩教育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 2、小学生感恩教育的质量与其人际关系、生活态度、人格的形成密切相关 3、感恩是爱心的表现形式之一。(二)发展与创新: 1、将感恩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加以研究并传承弘扬,通过全方面营造一种感恩文化氛围来达到教育目的。感恩教育不仅是一个感恩技能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使其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完善,最终回报社会。 2、从感恩教育角度研究学校心理健康的发展,拓展了学校心理健康研究的思路。以感恩教育带动学校心理健康管理模式的改革,使心理健康更具实效。 3、感恩教育不仅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切入点,而且依赖于社会、家庭的参与。感恩教育不仅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德,而且有利于学生人际关系的改善,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十、课题研究成果形式 1、《在少先队活动中开展感恩教育》的研究报告 2、《学生感恩活动集锦》(文字、照片、录像等) 3、少先队员参加主题探究活动后的体会、感想、日记、周记等 4、感恩教育途径及成功案例结集。 5、教师的研究论文、教学设计、教育叙事等结集。 完成本课题的研究能力 近几年来,我校在上级科研部门的领导下,在程宏杰校长的关心和指导下,进行了一系列的课题事业与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积累了大量的研究经验,同时培养了一支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课题组成员配备合理,本课题负责人周晓丽、刘艳秋在少先队的管理工作中,具有扎实的理论研究水平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及较为充足的研究时间。课题组其他成员均是长期从事一线教育工作,都是青年教师,朝气蓬勃,具有开拓、进取、奉献的精神,平时积极投身各项教育、教学、教改的实验,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全部达到大学本科学历,都是小学高级教师、骨干教师,撰写的论文多次获国家、省、市级奖。我们有能力、有信心做好本次课题的研究。 (1)学校专门成立了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具体负责研究工作。组织参研人员围绕本课题积极开展前期的准备工作,包括文献收集工作、调研工作等。 (2)充分发挥专家组的学术引领作用,聘请市、区教科所有关专家作为课题研究顾问,充分发挥专家组的把关作用、指导作用和辅导作用。 (3)加大实验研究上的培训力度,提高参与研究教师的整体素质 (4)建立健全研究制度,每周五晚在多功能教室进行课题的商讨研究,保证研究时间内容落到实处。 (5)学校每年设立专项研究资金,竭尽全力保证研究工作的投入,确保课题研究的有效、顺利的进行。 十五、资料设备 所需经费包括:打印材料费、研究组成员超课时费、活动费、购买所需资料费、设施费、专家验收费、会议费、专家咨询费等所需费用。 设备所需:打印机、摄像机、照相机、电脑等必需用具。 十六、科研手段 我们采取集中研究与分散学习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做到边学习,边探讨,边实践,边论证,边总结。将感恩教育与基础道德相结合;阶段性与持续性相结合;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感恩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学校特色相结合;感恩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根据队员们的年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在少先队活动中开展感恩教育,要通过一系列的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将感恩教育深入每个孩子的心田。把儿童的品德教育做得更扎实、更生动、更优秀,孩子在活动中成长,在体验中进步。把“感恩”教育推向一个高潮,有效推进德育工程。 十七、研究预期成果 1、组织学生谈感想,并写写自己的体会,让感恩教育成为一种习惯。 通过本次本次课题的实施与研究,让学生在生活中自觉地去感激父母,感激老师,感激社会,感激祖国。同时让这种氛围永久地充满校园。 2、感恩教育途径及成功案例结集。在课题研究实施过后,组织课题组成员探讨适合感恩教育的最佳途径,比如说在节日里给父母送上自己真心的祝福,在校园里教师教育学生去感恩等等。 3、感恩文体活动及感恩文化环境展示。把课题研究实施当中做的一些项目,如演讲比赛、征文活动当中的问题展示给学生,让大家重温本次活动,同时加深印象,使学生受到更深的熏陶。 4、在少先队活动中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如感恩节活动现场的实录光盘以及感恩教育系列活动的电视片、宣传片; 5、学术报告。包括课题的研究方案、中期报告、结题报告; 6、发表的系列研究论文。通过课题研究,我们的老师一定会有所思考,我们将对发表或者获奖的系列论文,按照不同的领域进行汇总,形成课题研究论文集。 7.课题研究资源库。(感恩教育故事、光盘、儿歌、绘画作品等)

不懂得感恩,就不懂得何为人间真情,不知道责任为何物。让学生体味爱的真谛,了解父母、教师的艰辛,感受社会的温暖,学会把得到的爱分给他人、回报社会,成为一个有情、有意、有良知的人,这是我们教育的一个重要而迫切的任务。一、学会感恩,首先要懂得尊重父母。 现在的许多孩子不懂得感恩,是家庭教育造成的结果。因为现在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中,长辈视他们为“小太阳”,对他们百般溺爱,万般娇宠,百依百顺,有求必应,甚至连孩子应该自己做的事情也代劳。为此,在孩子的心目中,他们理所当然处在最重要的位置,心安理得地享受着父母为他们提供的一切,而对他们的父母的养育之恩却表现的麻木和冷漠。因此,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提到了重要的日程上来。当我们学习了《朱德的扁担》一课,我提问了学生们一个问题:你们知道父母每天劳动的艰辛吗?他们这样做为什么?学生们竟没有一个回答上来。我看教育孩子的时机一到,立刻把事先准备好的扁担、水桶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做一件事情,看谁能挑起这桶水,好吗?”“好的,这还不简单!”学生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第一个学生来到前面,憋足全身的力气也没挑起一担水,后边的学生也是以失败告终。然后我又把水倒掉一半让学生挑,有的同学挑起来了,憋得面红耳赤,坚持一会儿就支持不住了;有的干脆两三个人一起刚刚挑起来。表演完毕,我让同学们说感受。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说:“挑水太累了。”看着同学们的情绪调动起来了,我也激动万分:“是啊,我们的父母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劳作着,为的是养育我们,难道他们不知道辛苦,不乐意享受?”学生们恍然大悟:“老师,我明白了,我以后一定听父母的话,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今后一定自己走,再也不用妈妈接送了。”“我以后再也不买零食吃了,也不挑吃穿了。”“我一定好好学习,长大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学生们群情激昂,还有什么能比的上使孩子们懂事更值得欣慰的事呢?一种从未有过的激动冲撞着我的胸口,看着这群懂事的孩子,我的内心好感动。二、学会感恩,老师要率先垂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受教育者是教育者的一面镜子。”学生的日常行为取决于老师的行动举止。为了教育学生,我总是为人师表,做出表率。在平日的教学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把爱无私地奉献给学生。我把甜甜的微笑常挂在脸上,赞美的话语回响在耳边,热情的眼神传递给学生,亲切的关怀送给学生。这种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老师产生好感,深爱老师,产生情感的对流。那时在教师节来临之际,我收到了许许多多的礼物。这些礼物多数是同学们自己设计的卡片,有的画了一只百灵鸟,希望老师的声音像百灵鸟一样甜美。有的画了一个机器人,希望帮助老师干家务,减轻老师的疲劳。有的画了一架飞机,希望老师在闲暇之余到世界各地旅游观光。有的说:“我要为老师弹奏一首优美的乐曲,希望老师身体健康,天天有个好心情。”有的送我一束鲜花,希望老师像鲜花一样美丽,也希望老师永远年轻,永远漂亮……三十几个学生,三十多种祝福。这是多么动人的话语!多么真挚的感情!多么珍贵的礼物!虽然它没有商场出售的那样华丽,但它的内涵又有什么能与之相比呢?商品有价,但爱心无价,我为孩子们的纯真而欣慰,为拥有这份真爱而感动。三、学会感恩,从小就要树立社会责任感。 我常常教育学生,我们这个社会如此美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晶。所以,我们一方面要主动奉献社会,服务别人。这表现了一个人的善良和高尚,另一方面,受到帮助的人也理应表达善的回应,这体现了对别人的一种尊重。我经常向学生们讲述英雄模范的事迹,讲述献爱心的故事。于是学生们学过了《大禹治水》明白了大禹为什么三过家门而不入:他为了救民于水火,舍小家为大家,他的功绩如日月同辉,流传百世。学习了《我的战友邱少云》,学生们懂得了邱少云为什么大火烧身而纹丝不动:他是为了不暴露目标,赢得最后的胜利,他选择了牺牲自己,他的大无畏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学习了《一个降落伞包》,学生们明白了周恩来总理在生死的危机关头,把生的希望给了别人,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想别人之所想,急别人之所急,这是多么高贵的品质。学习了《钱学森回国》学生们明白了他毅然决然放弃外国的优厚的经济待遇,历尽磨难回国的原因:为了报效生他养他的母亲—祖国,多么珍贵的赤子之心啊!一个个鲜活的事例给了学生深刻的启迪:我们这个世界是个充满爱的世界,因为有爱,才使得生命如此精彩。学生们豁然开朗:“我以后一定不怕脏,不怕累,认真劳动。”“我要帮助值日生扫地、抹桌子、擦黑板。”“当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我要伸出温暖的手,献出一片爱心。”“我要好好学习,长大成材,报效祖国。”…… 我觉得孩子们长大了,我为孩子们欣慰,我为孩子们歌唱。因为感恩的意识在学生的心中已经生根发芽。是啊,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我们应该相互帮助,相互关心,如果每个人都以一种宽厚仁得的心对待他人,以一种感恩的心回报社会,那么,就不会有心的沙漠,就不再有爱的荒原,就会创造一个个奇迹,世界必将

中学生感恩教育研究论文

《感恩》 人生的杠杆是精神,精神的支点是感恩,只有有了感恩的思想,人才能焕发出无穷的力量。感恩,在中国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却很多。民族英雄袁崇焕去世后,佘家义士“冒死葬忠魂”,子子孙孙,生生死死,守墓遗训,口口相传,17 代人为他守墓370多年。其所感之恩是大恩,大到国家、民族的大义之上。就是在今天,在我们身边也不乏感恩的事例。在金训华烈士墓地守了 37年的陈健,理所当然地成了CCTV200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37年前,在一次与洪水搏斗抢救国家财产时,金训华救了陈健的命。在金训华 牺牲后,陈健决心义务为战友守墓,并发誓要“一辈子陪着你。”为此,他再没离开过逊克县,一直为烈士扫墓守灵。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外来受多元文化的影响,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与美德被淡忘和受到一定冲击,“感恩”一词现在在有些人看起过时 了。前不久有一篇报道《他们为何忘掉恩人》,讲的是沈阳沈河区84岁的老人王儒臣捐资助学,遭到所助学子冷落的事情。13年来,老人先后 资助了40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其中有10名是大学生。如今他双目失明,卧病在床,却从未收到受其恩惠而完成学业的大学毕业生的来信,更 别说来人探望了!还有前不久刚刚去世的“感动中国人物”――深圳歌手丛飞耗资300万元,资助178个贫困学生,而当他重病住院时,受过资助的个别大学生就在深圳工作,也没去看他。 感恩是美德,而 “忘恩负义”却违背道德的可耻行为,是对人最重的一种谴责。社会感恩意识的缺失,虽然局限于少数人和个别现象,但其影 响不容低估,其危害会导致人的自私、人情的冷漠、社会道德的滑坡。不知感恩最直接的结果,也使一个人融入社会的过程变得缓慢而曲折。 是啊,学会感恩就等于架起了做人的支点。我们的思想教育,包括学校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讲大道理上,更不能只停留在传授知识上,还要 帮助教育人们懂得做人的道理,特别在样学生,要使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让他们懂得,感念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感念祖国之恩,要报效祖国;感念自然之恩,要学会和大自然生灵和谐相处;感念社会之恩,要学会和不同性格、不同阶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 处,这是一种更加丰满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才是“刻骨铭心”的。 在积极开展“八荣八耻”教育的今天,我们更好认真搞好感恩教育作为荣辱观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以“感恩报德”为荣,以“忘恩负义”为 耻,努力营造一种全民知恩图报的良好社会氛围,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这首歌使我明白没有阳光,就没有温暖;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自己;没有亲情友情和爱情,世界就会是一片孤独和黑暗,为了摆脱它,我们需要一颗感恩的心。 落叶在空中盘旋,谱写着一曲感恩的乐章,那是大树对滋养它大地的感恩;白云在蔚蓝的天空中飘荡,绘画着那一幅幅感人的画面,那是白云对哺育它的蓝天的感恩。因为感恩才会有这个多彩的社会,因为感恩才会有真挚的友情。因为感恩才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真谛。 从我们第一声嘹亮的哭声起,我们要感谢的人就一个一个在我们成长的路上出现,我们要感谢为我们付出的所有过客。 我们要感谢父母一路走来的扶持,我们要感谢朋友一路陪伴我们走过风风雨雨,我们要感谢老师的谆谆教诲。正因为我们要感谢的人太多太多,所以我们应在心里默默的祝福他们所有人。不管是失去还是拥有…… 感恩是发自内心的。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亲友为我们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你是否在父母劳累后送上一杯暖茶,在他们生日时递上一张自制的卡片,在他们失落时奉上一句安慰的话语,他们为我们倾注了心血、精力,而我们又何曾记得他们的生日,体会他们的劳累,又是否察觉到那缕缕银丝,那一条条皱纹。感恩需要你用心去体会,去报答。感恩是敬重的。居里夫人作为有名的科学家,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但她在会上看见自己的小学老师,用一束鲜花表达她的感激之情;伟人毛泽东也同样在佳节送上对老师的一份深深感激。自古以来的伟人无不有着一颗感恩的心,感激不需要惊天动地,只需要你的一句问候,一声呼唤,一丝报答。感恩是有意义的。爱让这个世界不停地旋转。父母的付出远远比山高、比海深,而作为我们,只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而似乎又有一条隔离带,让我们变得自私自利,忘记了曾经父母的付出,忘记了那一声声快乐,学会去感激别人是自己的一份良心,一份孝心,因为如此才会有和睦,有快乐,有彼此间的敬重。 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你周围所有的人。感恩伤害你的人,是他们,磨练了你的意志。感恩鼓励你的人,是他们,让你信心十足。感恩授予你知识的人,是他们,照亮了你前进的道路。感恩哺育你的人,是他们,让你丰衣足食。感恩帮助你的人,是他们,给了你再生的希望。感恩嘲笑你的人,是他们,激发了你的自尊。 你将会发现自己是多么快乐,放开你的胸怀,让霏霏细雨洗刷你心灵的污染。学会感恩,会让我们的心胸更加宽广,会让我们心无旁骛地享受生活!

一只老鼠掉进了一只桶里,怎么也爬不出来。老鼠吱吱地叫着,它发出了哀鸣,可是谁也听不见。可怜的老鼠心想,这只桶大概就是自己的坟墓了。正在这时,一只大象经过桶边,用鼻子把老鼠吊了出来。 "谢谢你,大象。你救了我的命,我希望能报答你。" 大象笑着说"你准备怎么报答我呢?你不过是一只小小的老鼠。" 过了一些日子,大象不幸被猎人捉住了。猎人们用绳子把大象捆了起来,准备等天亮后运走。大象伤心地躺在地上,无论怎么挣扎,也无法把绳子扯断。 突然,小老鼠出现了。它开始咬着绳子,终于在天亮前咬断了绳子,替大象松了绑。 "你看到了吧,我履行了自己的诺言。"小老鼠对大象说。 顿悟 我们每个人在生活的流程中,都会得到别人的帮助,接受他人的恩惠。我们应该用心记住这些,并且用感恩之情回报这个世界,那么生活在我们眼里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如果你想要拥有美好的人生,那就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吧!想一些令你觉得心怀感激的事,让自己全心全意地浸润其中。令你心怀感谢的或许是孩子的健康平安;或许是朋友对你从来不间断的关爱;也许你会为早晨能从舒适的床悠悠醒来,并且有早餐可吃而心存感激;也许 你经历了长久以来种种自我毁灭的行径之后,仍能存活至今而谢天不已。不要保留、不要抗拒,就让自己淹没在感恩的洪流里吧,人的快乐就在其中。

不懂得感恩,就不懂得何为人间真情,不知道责任为何物。让学生体味爱的真谛,了解父母、教师的艰辛,感受社会的温暖,学会把得到的爱分给他人、回报社会,成为一个有情、有意、有良知的人,这是我们教育的一个重要而迫切的任务。一、学会感恩,首先要懂得尊重父母。 现在的许多孩子不懂得感恩,是家庭教育造成的结果。因为现在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中,长辈视他们为“小太阳”,对他们百般溺爱,万般娇宠,百依百顺,有求必应,甚至连孩子应该自己做的事情也代劳。为此,在孩子的心目中,他们理所当然处在最重要的位置,心安理得地享受着父母为他们提供的一切,而对他们的父母的养育之恩却表现的麻木和冷漠。因此,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提到了重要的日程上来。当我们学习了《朱德的扁担》一课,我提问了学生们一个问题:你们知道父母每天劳动的艰辛吗?他们这样做为什么?学生们竟没有一个回答上来。我看教育孩子的时机一到,立刻把事先准备好的扁担、水桶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做一件事情,看谁能挑起这桶水,好吗?”“好的,这还不简单!”学生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第一个学生来到前面,憋足全身的力气也没挑起一担水,后边的学生也是以失败告终。然后我又把水倒掉一半让学生挑,有的同学挑起来了,憋得面红耳赤,坚持一会儿就支持不住了;有的干脆两三个人一起刚刚挑起来。表演完毕,我让同学们说感受。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说:“挑水太累了。”看着同学们的情绪调动起来了,我也激动万分:“是啊,我们的父母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劳作着,为的是养育我们,难道他们不知道辛苦,不乐意享受?”学生们恍然大悟:“老师,我明白了,我以后一定听父母的话,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今后一定自己走,再也不用妈妈接送了。”“我以后再也不买零食吃了,也不挑吃穿了。”“我一定好好学习,长大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学生们群情激昂,还有什么能比的上使孩子们懂事更值得欣慰的事呢?一种从未有过的激动冲撞着我的胸口,看着这群懂事的孩子,我的内心好感动。二、学会感恩,老师要率先垂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受教育者是教育者的一面镜子。”学生的日常行为取决于老师的行动举止。为了教育学生,我总是为人师表,做出表率。在平日的教学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把爱无私地奉献给学生。我把甜甜的微笑常挂在脸上,赞美的话语回响在耳边,热情的眼神传递给学生,亲切的关怀送给学生。这种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老师产生好感,深爱老师,产生情感的对流。那时在教师节来临之际,我收到了许许多多的礼物。这些礼物多数是同学们自己设计的卡片,有的画了一只百灵鸟,希望老师的声音像百灵鸟一样甜美。有的画了一个机器人,希望帮助老师干家务,减轻老师的疲劳。有的画了一架飞机,希望老师在闲暇之余到世界各地旅游观光。有的说:“我要为老师弹奏一首优美的乐曲,希望老师身体健康,天天有个好心情。”有的送我一束鲜花,希望老师像鲜花一样美丽,也希望老师永远年轻,永远漂亮……三十几个学生,三十多种祝福。这是多么动人的话语!多么真挚的感情!多么珍贵的礼物!虽然它没有商场出售的那样华丽,但它的内涵又有什么能与之相比呢?商品有价,但爱心无价,我为孩子们的纯真而欣慰,为拥有这份真爱而感动。三、学会感恩,从小就要树立社会责任感。 我常常教育学生,我们这个社会如此美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晶。所以,我们一方面要主动奉献社会,服务别人。这表现了一个人的善良和高尚,另一方面,受到帮助的人也理应表达善的回应,这体现了对别人的一种尊重。我经常向学生们讲述英雄模范的事迹,讲述献爱心的故事。于是学生们学过了《大禹治水》明白了大禹为什么三过家门而不入:他为了救民于水火,舍小家为大家,他的功绩如日月同辉,流传百世。学习了《我的战友邱少云》,学生们懂得了邱少云为什么大火烧身而纹丝不动:他是为了不暴露目标,赢得最后的胜利,他选择了牺牲自己,他的大无畏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学习了《一个降落伞包》,学生们明白了周恩来总理在生死的危机关头,把生的希望给了别人,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想别人之所想,急别人之所急,这是多么高贵的品质。学习了《钱学森回国》学生们明白了他毅然决然放弃外国的优厚的经济待遇,历尽磨难回国的原因:为了报效生他养他的母亲—祖国,多么珍贵的赤子之心啊!一个个鲜活的事例给了学生深刻的启迪:我们这个世界是个充满爱的世界,因为有爱,才使得生命如此精彩。学生们豁然开朗:“我以后一定不怕脏,不怕累,认真劳动。”“我要帮助值日生扫地、抹桌子、擦黑板。”“当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我要伸出温暖的手,献出一片爱心。”“我要好好学习,长大成材,报效祖国。”…… 我觉得孩子们长大了,我为孩子们欣慰,我为孩子们歌唱。因为感恩的意识在学生的心中已经生根发芽。是啊,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我们应该相互帮助,相互关心,如果每个人都以一种宽厚仁得的心对待他人,以一种感恩的心回报社会,那么,就不会有心的沙漠,就不再有爱的荒原,就会创造一个个奇迹,世界必将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