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书简读后感2000字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谈美书简读后感200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相信,一本书便是一个世界。这个假期,与《谈美书简》为伴,我走进了一个崭新的世界——美学世界。它伴我在美学世界中探索前进。
朱光潜老先生的笔触是亲切的。捧起《谈美书简》,细细品读,感受到的,是内心的震撼。这本书以信的形式,解答了许多问题和误解,从现实生活和抽象概念中的美谈到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从人谈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切,都令我感触颇深。
什么是美?恐怕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我们都对美有着一定的认识,只不过也许我们的认识不够全面,所以我们需要在成长过程中、和人交往中、学习中修正自己的见解。要做到真正的美,是很难的,因为美需要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和谐统一。然而,在文学作品中,作家更倾向与通过外在丑来衬托内在美,因为美丑的对比会使丑愈加丑,美愈加美。
美是主客观统一的,因为美感源于人的意识和劳动,客观、主观兼备。那么,每个人的美感是否都不相同?其实人的本性是相同的,所以即使是不同的人,对于某些事物也有共同的美感。这就产生了“共同美感”。书中提到,有关共同美感有一个“禁区”:许多人认为它否定了阶级社会的存在。其实不然,美感是人类对于使人愉悦的事物产生的快感,但它又不同于简单的快感,因为使人愉悦的事物并不只令人感到简单的“快乐”。悲剧中有美感,大自然的风景中也有美感,生活中处处都有美,而生活中的食物给人的感觉是不完全相同的。但其实人各不相同,天性总是相同的,因此共同美感与阶级并不矛盾。
谈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共同美感,就必须要谈一谈人。作者在书中提到,“生活是人从实践到认识,又从认识到实践的不断反复流转的发展过程。”我认为,美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也就是在生活中产生的,因此人与美息息相关。审美活动与人本身是无法分割的,不能将人的某种能力剥离来和美产生联系。人是一个整体,审美活动就与整体有关,不能以偏概全。所以同样,审美活动与美一样,不能主客观分离,需要辩证来看。
生理学中也有许多方面与美相关,比如节奏感、移情作用等等。正是因为艺术家们把握住了这些方面,他们的作品才能产生美感,经久不衰。
书中还谈及许多方面,例如悲剧与喜剧、马克思主义与美学、艺术、文艺创作、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文艺的思想性等等。
读完这部书,我的感慨很深。以前我对美的了解十分浅显,而如今它对我来说是一门全新的学科,一个全新的世界。作者著书时已有83岁,但他仍以亲切的笔调与我们交流,令我十分钦佩。
同时,作者有关学习的思想也值得我们学习。作者有句话,“勤学重要,苦练则更重要。”这句话令我感触良多。在理解了、领会了的基础上,必须要多加练习,正所谓“熟能生巧”。另外,作者不只一次地提到了辨证思想。这告诉我,凡事要多方面思考,万不能以偏概全,妄下定论。
作者还提到一句话,是画家丰子恺曾说的,“常喜小中能见大,还需弦外有余音。”以我的理解来看,小中见大,弦外余音,正是指令人回味无穷、又留人以足够的想象空间的佳作。正如这本书,让人读书之外有认知,认知之外还有反思。这部书给予我很多未曾接触过的知识,也给予我许多哲思。作者的思想可以在字里行间窥见。书中很多的地方,作者没有妄下结论,而是采用了“我认为”之类的词,足以看出作者的细致和严谨。
言有尽而意无穷,有关这部书的感想或许我只能写下这么多,但内心的思潮却是止不住地翻涌。感谢《谈美书简》带给我许多我缺少的东西,也是我明白许多我不曾懂得的道理。这些道理必将使我受用终生。对于美学,我才仅仅是入门,刚刚窥见了这个世界的一角。再次研读《谈美书简》的同时,我必定会继续寻找书籍,争取能在美学中探索更深。同时,作者的写作思路也值得我学习,这些都值得我反复阅读它。
“常喜小中能见大,还需弦外有余音。”这句话正如这本书,告诫我要在课余探索心知,要在生活中不断寻找美的足迹。走进《谈美书简》,我走进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我对美学一窍不通,但是知道一些杂碎的小常识,比如印象中很早前就知道朱光潜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几位可以称得上是美学家的人之一。大学一年级时曾在社会科学类书架前翻阅过朱先生的《西方美学史》,当时正处于刚对哲学感兴趣的阶段,邂逅这本书完全是随手间的无意识行为。翻阅后才知道“美学”竟是一门学问,而且其间还是大有乾坤的。当然那时这并不是我的兴趣所在,所在并没有得到我的细究。今天《谈美书简》这本书,也是我在买其他书时顺手捎上的(可能是因为价格合宜),如此看来好像这次又是一次无意识行为。
《谈美书简》是朱先生在八十二岁高龄时书写的,写的是他对自己漫长美学生涯和美学思想的回顾和整理,被誉为朱先生的“暮年心血”之作。全书由十三封“给来信未回复的朋友们”的书信结集而成。我极少看书信体的书籍,论近期的话,也就看过一本《查令街八十四号》。书信体有一个很好的特点,就是那种交流感、谈话感很强烈,尤其是《谈美书简》这本书,虽然谈论的是貌似枯燥的学问,但是却让人有一种娓娓道来的亲切感,再有就是朱先生在信中也不仅讲得是美学,更是将他身上的大家治学精神润物细无声般地晕散出来,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们这些年轻的读者。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说朱先生广为人知的一桩美谈。朱先生一生曾三立座右铭:
第一次,是在香港大学教育系求学时。他以“恒、恬、诚、勇”这四个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恒,是指恒心,即无论做人做事,都要持之以恒、百折不挠。恬,是指恬淡、简朴、克己持重,不追求物质上的享受。诚,是指诚实、诚恳,襟怀坦白,心如明镜,不自欺,不欺人。勇,则是指勇气,志气,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这四个字不仅集中反映了朱先生求学时的精神状态,而且贯穿了他的一生。写起来很简单的四个字,但是此中的深意是要用一生去琢磨、领悟和实践的,但往往越是简单的道理做起来越是不容易,而朱先生曾说“这四个字我一生恪守不渝”,这种情怀操守很是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
第二次,是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时。朱光潜先生兴趣广泛,学过文学、心理学和哲学。经过比较和思索,他发现美学是他最感兴趣的,是文学、心理学和哲学的共同联络线索,于是把研究美学作为自己终身奋斗的事业。当时,他的指导老师著名的康德专家史密斯教授竭力反对。他告诫朱光潜说,美学是一个泥潭,玄得很。朱光潜先生认真思索后,决定迎着困难上。这时,他给自己立下这样一条座右铭:“走抵抗力最大的路!”从此,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学研究中,终于写出了《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具有开创意义的论著。这一次立下的座右铭关乎理想、事业的抉择,这是我们这个年纪的青年人最感到迷茫的了吧,想做的和能做的以及正在做的放在一起比较和纠结,很多人受制于现实的骨感,觉得不得志,因而影响心情和生活,幸福感都变得很低,其实按照朱先生的这种视角看,我们没有做成自己想做而又能做的事终究还是因为拿不出朱先生这般的魄力出来,在现实的压力面前只一味地退缩罢了。
第三次,是在20世纪30年代。座右铭共6个字“此身、此时、此地。”此身,是说凡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推诿给别人;此时,是指凡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推延到将来;此地,是说凡此地(地位、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等待想象中更好的境地。在这条座右铭的激励下,朱光潜先生不断地给自己树立新的奋斗目标,在他80多岁时,依然信心十足地承担起艰深的维柯《新科学》的翻译任务。从这一条座右铭中足以看出朱先生对自己要求的具体和细致,我们往往马马虎虎、得过且过地度过了这一生,从未思考过具体究竟应该怎样的做人做事做学问,所以往往一事无成,终究还是因为对自己太客气了,思考的太少。
就是这样的一位朱先生,不谈《西方美学史》《谈美书简》等等让他著作等身的这些个作品,光是这个人身上的人格力量和魅力就足以让我们一生学习受教的了。
回头再来谈《谈美书简》这本书。
第一封《代前言:怎样学习美学?》中,朱先生说“研究美学的人如果不学一点文学、艺术、心理学、历史和哲学,那会是一个更大的欠缺,而且会成为‘空头美学家’”,这一点真是深得我心,朱先生罗列的这几门学问都是我很感兴趣的,如此看来我屡屡无意识的看到美学相关的书也是有原因的了,因为我也一直相信学问是相通的。此外朱先生在这封信中还讲到要“学通一二种外语”,直接阅读外文书籍,尤其应下大力气去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但不迷信翻译过来的书籍。据我了解朱先生在花甲之年还自学了俄语,就是为了方便阅读马列主义原著。我也曾着手研究过如何阅读外文书籍,由于我不是因为要做学问而读书,所以极少看理论性的书籍,所以当时只想到要看些个外文小说。朱先生同时也是个翻译家,因而他自然是清楚在翻译的过程中翻译者对书义能做多少改变,倒不是真的会恶意歪曲事实,但是同样的一句话两个人一起听尚可能听出不一样的意思来,何况是从一个语言过渡到另一个语言呢,因而我觉得看外文书,忠于原著是很有必要的,因而学习和掌握一两门外语就显得很重要了。关于什么时候学,所有从今天开始的学习都不算晚,因为今天是我们生命中最年轻的一天,宜早不宜迟,像朱先生这样花甲之年还在埋头苦学的前辈正是我们的榜样。
从第四封《关于马克思主义与美学一些误解》起,我便可能产生了一些关于朱先生与马克思主义的误解了。现在我觉得可能是我在这方面的思想性有些问题。朱先生曾说过“我不是一名共产党员,但我是一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这可能跟朱先生所处的时代有关系,但是我却很在意他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马列主义的。要知道朱先生早年在香港大学、爱丁堡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过,1933年回国后又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任教过,从他的个人经历来看,他完全可以有机会在更早些时候就接触到马列主义,可是为什么迟迟在50年代后期才开始系统研究呢?另外,可能也是我几乎没有看到过有人在一本谈学问的书里反复地谈论自己的信仰(马列主义绝对是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信仰的),虽然朱先生说:“解放后,特别是五十年代全国范围的美学批判和讨论中,我才开始认真地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而逐渐认识到自己过去的一些美学观点的错误。”但是这种他所强调的认识上的更新以及思维上的突破在我看来怎么有一种屈从于主流大众之感?我们都知道20世纪下半叶我国历史上经历了一段特殊的时期,很多文人大家的作品中、生平记录中都多少打上了这段特殊时期特有的烙印,甚至那段时间有人不堪忍受痛苦而选择自杀。但是朱先生的身上我似乎没有看到过这些痕迹,唯有他从50年代起对自己马列主义信仰一而再再而三的重申。除了《纸牌屋》这样的政治小说,我一向不主张将做学问这件很纯粹的事被政治、阶级或是某种主义绑架。但是这些也可能是我一些片面性的主观臆断,极可能是我个人对朱先生以及他作品的一种误解。但是我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真的有很深的这种体会,所以在这里也只能直言不讳了。说实话,这种我思想上所形成的偏见,大大影响了我对这本书关于美学研究价值本身的判断。就好像你放大了一个人身上的缺点,在他身上哪怕是闪烁着的`最耀眼优点的光芒你也会觉得,嗯,没什么意思了。
这本书这次读了以后且要放上一放,我坚持人的认识是在不断变化着的,我今天所理解的是这样的一种程度和形态,也许换了一种时间和空间,又或许我得到了其他方面可以补充的知识,那时再对同样的这件事作出判断,跟以前比会有所进步,而更接近真实和真理吧。
除此之外,我有注意到朱先生还曾写过《谈读书》一书,看过内容简介后很感兴趣,四月份的书单里且先给这本书留下个位置。
读完这本《谈美书简》,心中感受颇多,读《谈美书简》有感。难以想象这本《谈美书简》竟然是出自一位八十二岁高龄的老人之笔。晚年汇聚了一生的心血写成了这本经典之作,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作者朱光潜(1897-1986),中国现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主要著作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等。作者晚年时回顾了自己的美学生涯和自己独特的思想,也是给所有来信没有得到回复的朋友的一次集体回复。
对美,或许大家都不陌生,但是深入研究,却是望尘莫及的。通常我们对于美、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等这些问题感到很深奥,也研究甚少,关于这些问题,朱光潜老先生在此书中都一并回复了,而且回复的很详尽,对于思想,文学,方法,理论等等都有了详细的陈述。对于美,我们看到的都是片面的,也可以说成的表面的,而看完这本书,对于美则有了全新的看法,这也是读此书的收获吧。我觉得这本书不但对中学生有益,对于我们这些成年人来说也很有收获。
这本《谈美书简》主要是一本就一些读者提出的问题用回信的方式统一进行回答的小书,因此可以说比较浅显易懂,虽然不是系统完整的美学著作,却也从一些很重要很关键的角度对美学的入门者的问题进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启发的作用。比如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一文中,作者比较具体、完整地讲解了在文学与戏剧作品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他首先回顾了这一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进而指出,典型人物是能够体现社会历史发展的某些规律并且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人物形象,而典型环境则是典型人物所处的能够反映社会历史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具体情景和背景。典型人物应生活在典型环境中,而不能与环境相脱节。在这里,共性是通过个性来表现的,是在特殊中显示一般。再比如,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这一节中,我们看到了这位多年来把心血倾注在美学史研究上的学者把浪漫主义、现实主义门派以及其历史和影响向读者娓娓道来,无论是对于想要扩展知识的读者还是对于有志于美学研究或者文学创作的读者都有非常的益处。
在《谈美书简》中,作者以亲身的经验,谈到了许多治学为人的道理。所也说:无论做什么工作,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在《谈美书简》中,朱先生以自己亲身的经验,谈到了许多治学为人的道理。如《代前言:怎样学美学》中,先生有言:“我们干的是科学工作,是一项必须实事求是,玩弄不得一点虚假的艰苦工作,既要有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恒心,也要有排除一切阻碍和干扰的勇气……是敷敷衍衍、蝇营狗苟的混过一生呢?还是下定决心,作一点有益于人类文化的工作呢?立志要研究任何一门科学的人首先都要端正人生态度,认清方向,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一切不老实的人做任何需要实事求是的科学工作都不会走上正路的。”文品表现人品,以上这番话不但回答了青年人学习美学的态度问题,更代表了老人一以贯之的为人之道。
由于最近很崇尚《巴黎圣母院》,所以对作者关于《巴黎圣母院》的叙述特别关注(这也是少数几本我有所耳闻的作者所提的书了)。“敲钟人是艺术创造出来的奇迹。”这句话我觉得颇有道理,不要说如此“以自然丑衬托灵魂美”的角色了,即使是“自然美与灵魂美并存”也是很难有的,而现在的街头流氓普遍长得好看没心没肺,恐怕是对这一现象的反讽吧。但是仍然要佩服文学才子的功力,这样一个不可能的角色,却依然写的栩栩如生,动人心弦。
首先,就是在读了这本书之后,我终于对朱光潜这个人有了新的了解。以前由于种种原因我一直以为朱光潜是一个仍然在各大报刊杂志上写写《咬文嚼字》之类的小文章的人,翻开此书之后,我最大的惊讶就是发现朱光潜早已在1988与世长辞,而且在他在世的时候,也是一个“追求真理的美学老人”,绝不是会莫名其妙的咬文嚼字之徒。
这本《谈美书简》主要是一本就一些读者提出的问题用回信的方式统一进行回答的小书,因此可以说比较浅显易懂,虽然不是系统完整的美学著作,却也从一些很重要很关键的角度对美学的入门者的问题进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启发的作用。
小小册子,总共不过七、八万字,由十三封书信结集而成。但它其中的每一行、每一字都渗透着老人躬亲实践了一辈子的认真态度,不由你不为之动容。人曰:“一斑窥豹”、“一叶知秋”,相信只这一小段文字,也足以让你我了解进而钦佩起这位美学老人治学为人的态度吧。
第一遍读《谈美书简》只用了三天,因为朱先生深入浅出、妙例迭出的叙述完全把我带进了那个奇妙的美学世界,尽管这是看似枯燥的一本理论论著,但我去读得津津有味。由于初读时过于心急,错过了不少珍宝,于是我第二次再读时便采取了边阅读边做读书笔记的方式,笔记既包括原文的精华摘录,也有自己当时的阅读感悟。结果因为自己一向向往的“完美主义”,为了使笔记在日后更具参考价值,则第二遍的阅读边扩展为第三遍、第四遍、甚至后来很多内容都读了不下七、八遍。
作者在30年代至40年代期间认为,在美感经验中,心所以呈现于心者只是直觉,物所以接物者只是形象。因此美感的态度与科学的和实用的态度不同,它不涉及概念、实用等,只是聚精会神地对于一个物孤立绝缘的意象的观赏。1950年以后提出主客观统一说,认为美必须以客观事物作为物的形象,然后提美。60年代,他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把主观视为实践的主体“人”,认为客观世界和主观能动性统一于实践。
什么是美?这个问题直到我读完了朱光潜老先生写的《谈美书简》才找到了答案--------和谐就是美。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对美的发现。只要去细细观察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去仔细品味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会发现生活中无处没有美。就拿罗丹的维纳斯塑像来说吧!它虽然缺少了两只手,但装上后反而让人感到有些画蛇添足。相反,正是因为那两只手的自然掉落,才给人一种和谐、自然的美感。
对我们而言。外表美不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心灵美。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吗:“外表美只能取悦于一时,心灵美方能经久不衰。”我最近就听到了这么一个例子。一位名叫黎永昌的局长在洪水泛滥之时,跳入急流中,为了救一名与自己毫无关系的小女孩,而牺牲。从这里,就体现出了一个人的人情美和心灵美的统一。这是一个人无法去刻意模仿的。这是一种内心美的流露,就像黎局长一样。
生活中充满美,不是吗?
说到“美是难的”这一美学命题,必然要说到柏拉图。正是柏拉图,在他的论美名篇《大西庇阿斯》中以对话体方式第一次探讨了美的本质,同时留下了这个千古之谜—-美是难的。 从知网论文热点话题角度分析,近些年学界很少探讨美的本质,关于“美是难的”这一命题更是鲜有人提及。但这并不意味着关于美学本质的认识已经盖棺定论,而是依然没有定论。或者恰恰因为找不到定论,于是暂时悬置美的本质的争论,这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美的本质确如柏拉图所言—-美是难的。同时说明,这一命题还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当代意义。 尤其是,当艺术发展到当代以来,回过头再看这一命题,它所具有的深意更是不言而喻。以下就从这个美学命题的出处出发分三个角度切入我们的问题。 第一个角度:“美是难的”的提出者柏拉图 作为探讨美的本质的第一人,柏拉图在西方思想史上具有无可置疑的重要性。这一点可以从其他哲学家思想家对他的评价中略窥一二:柏拉图就是哲学 哲学就是柏拉图 ---爱默生 两千五百年的西方哲学不过是对柏拉图的一系列脚注。 ---巴雷特 只要有一本柏拉图的《理想国》就可以烧掉所有的图书馆,因为它们的价值都在这本书里。---《哲学的故事》杜兰特 一切形而上学都说着柏拉图的话 ---海德格尔 以上是西方哲学史上大哲学家思想家对柏拉图的评价。柏拉图为什么对西方历史西方人如此重要,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但可以从与我们讨论密切相关的问题,美本质的历史发展中探讨柏拉图的意义和影响,这个话题暂且放在这里,稍后做深入讨论。在这里,我们需要明晰的一点是,“美是难的”的美学命题提出者柏拉图,不仅仅在西方美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同时在西方哲学史和思想史上处于重要位置。应该说,柏拉图之与西方和欧洲的重要性相当于孔子对于中国和亚洲文化的重要性。 第二个角度: 文本分析《大希庇阿斯篇》 关于“美是难的”这一美学命题的具体出处,大家可以参考朱光潜先生翻译的《柏拉图文艺对话集》。其中,在《大西庇阿斯》篇中对美的本质的探讨经历了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美的本质由大西庇阿斯提供答案。 苏格拉底问:美是什么? 大希庇阿斯回答:美就是一位年轻漂亮的小姐。 苏格拉底又问:一匹母马一个汤罐不美吗?美的竖琴呢? 大:黄金是使事物成其为美的事物。 苏:为什么人们不用黄金而用象牙去雕塑女神的面目,用石头去雕塑女神的身子。 大:恰当就是美。 这一阶段的探讨具有循序渐进的性质。苏格拉底问美的本质,大西庇阿斯答案以偏概全,侧重于美的现象。所以他具体说了漂亮的小姐,漂亮的母马,美丽的汤罐美的竖琴等具体事物。 但是,在苏格拉底的一一反驳中,大西庇阿斯也终于顺着苏格拉底的思路开始探讨美本身,也就是美的本质。也终于从具体事物表象抽身而出转向从事物本质角度探索美,并给美本质下了一个定义:使每件东西美的就是恰当。 但是柏拉图并不满意于这个答案,并再次将其驳倒。从而开启了美的本质探讨的第二个阶段。 在第二阶段,关于美是什么,苏格拉底也给出了三个答案。 第一个答案—-美就是有用。 第二个答案—-美就是有益。 第三个答案—-美就是视觉和听觉所产生的快感。 以上三个回答是苏格拉底从概念角度给美的三种尝试,但是,每提出一次他就自我否定一次。最终,他把自己提出的三个答案全部否定掉;这也迫使他进入美的本质讨论的第三阶段,也就是《大西庇阿斯》篇众多美本质探讨的最后一个命题—-美是难的。 第三个角度:柏拉图与《大西庇阿斯》篇的美学贡献 《大西庇阿斯》的意义:这篇文章企图从概念和定义的水平给美确定内涵。是第一篇给美下定义的文章,并系统讨论了美的核心问题,比如美感,比如美的发展,美与丑的关系等。而这些问题到目前为止依然是美学学科的核心论题。其中,在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中, 这篇文章具有的特殊意义在于:将人们的关注视野从具体现象引向相对抽象的美的本体。启动了关于“美”的思辨。 文章数次重复,并一再强调的一点是美本身或者说美的本质。比如苏格拉底说:“是否有一个美本身存在,才叫那些东西美呢?”“我问的是美本身,这美本身把它的特质传给一件东西,才使那件东西成其为美”“你忘了我的问题吗?我问的是美本身,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其为美。”…… 也就是整篇文章是围绕美本身的探讨和追问展开。柏拉图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作为一个哲学家,他在看待世界时往往从本质出发,他不会满足于现象,而是要探寻现象之后的那个东西—-事物的本质,关于美,亦是如此,他要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因为,仅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还并不是真知,对美的真正掌握必须从美的现象向美的本质进军。甚至,在柏拉图看来,对于最为根本性的东西,那些生动鲜艳而丰富多彩的美的现象常常成为一种障碍。 意义二:美的确是难的。 这篇文章的第二个意义在于,“美是难的”美学命题的提出。虽然文章分别从大西庇阿斯的角度和柏拉图的角度探讨了各种美本质,但是都无法相互说服,在最后,柏拉图一声叹息—-以“美是难的”结束文章结束这次辩论和探讨。也从此给美学领域留下了一个千古谜团—-美是什么?后来的哲学家美学家正是顺着这个思路一路向前,在探讨美的本质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对美的认知。【无戒学堂】 附:周宪美学阅读书单 周宪,南京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艺术学院教授,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曾任南京大学校长助理。著有《审美现代性批判》、《视觉文化的转向》、《文化间的理论旅行》、《美学是什么》等。 1.阿瑞提:《创造的秘密》,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艾布拉姆斯:《镜与灯》,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3.艾赞贝尔:《创造性的社会心理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 4.巴特:《S/Z》,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贝尔:《艺术》,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 6.布洛克:《美学新解》,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7.布洛克:《作为中介的美学》,三联书店,1991年版。 8.方姗选编:《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三联书店,1989年版。 9.盖格尔:《艺术的意味》,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10.格林伯格:《现代派绘画》,弗兰契娜编:《现代艺术与现代主义》,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版。 11.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浙汀摄影出版社,1987年版。 12.何太宰选编:《现代艺术札记》,外国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13.今道友信:《关于爱和美的哲学思考》,三联书店,1997年版。 14.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15.科林伍德:《艺术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16.朗格:《情感与形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17.李普曼编:《当代美学》,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版。 18.李斯托威尔:《近代美学史评述》,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 19.李泽厚:《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 20.马尔库塞:《审美之维》,三联书店,1989年版。 21.马尔库塞:《作为现实形式的艺术》,伍蠡甫 ,胡经之编:《西方文艺理论书著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22.马斯洛:《存在心理学探索》,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3.帕克:《美学原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4.温克尔曼:《论希腊人的艺术》,载《世界美学与艺术》,第1、2、3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3、1984年版。 25.谢泼德:《美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6.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27.亚里士多德:《诗学》,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28.姚斯等:《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9.叶朗主编:《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0.叶朗:《胸中之竹》,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1.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32.叶秀山:《美的哲学》,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3.于斯曼:《美学》,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34.朱狄:《当代西方美学》,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35.朱光潜:《谈美书简》,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36.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37.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载于《美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
探讨美学——《谈美书简》赏析 《谈美书简》是建国以来第一本系统介绍美学知识的读物,它有的放矢地对美、美感、形象思维、典型、悲剧和喜剧等美学范畴作了通俗而详尽的阐述,并用了相当多的篇幅,谈论了美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 它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书中谈得最多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但经常引用,而且还专门开辟两章讨论:一是集中阐述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二是从唯物主义实践的观点出发,论证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在强调理论学习的同时,作者还把多年以来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过程中的宝贵经验,奉献给青年读者。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劝导青年学美学时务必要明确目标,集中精力,一个战役一个战役地打,不要像猴子掰苞米,随掰随丢,到头来一事无成。 《谈美书简》是朱光潜先生一生中所做的第二次美学理论综合,这次综合无论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都超过了第一次。朱光潜所做的第一次美学理论综合体现在《文艺心理学》中,是以克罗齐的直觉论为中心,将心理学派美学、联想主义美学和道德主义美学沟通起来形成三个互相联系的层次,未超出审美心理学的范围。朱光潜所做的第二次美学理论综合则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为中心,从人的本质开始,逐渐涉及到美的共同性与特殊性、审美活动中的心理与生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喜剧与悲剧、偶然性与必然性等问题,不仅包括审美心理学,而且涉及审美社会学和审美人类学。这次综合标志着朱光潜美学思想的根本性转变,即由信奉尼采、克罗齐转变为信奉马克思主义。在《谈美书简》的第3、6封信中。作者说:什么叫作人性?它就是人类的自然本性。人有人的本性,正如狗有狗的本性,恒星有恒星的本性。西方从古希腊直到现在都把“艺术模仿自然”当作一种信条,所谓“自然”就是指人性,尽管他们在性善性恶的问题上常有分歧。人性问题在我们国家的一个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被视为“禁区”,这是出于一种误解,以为相信了人性论,就等于否定阶级观点,仿佛是自从人有了阶级性,就失去了人性,或者说,人性就不再起作用。其实,人性和阶级性的关系是共性与特殊性或全体与部分的关系。部分并不能代表或取消全体,肯定阶级性并不是否定人性。马克思讲的“人的肉体和精神两方面的本质力量”,就是指人性。马克思从这里出发论证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和必然性,论证了只有消除私有制才能使人的本质力量获得充分自由的发展。毛泽东也说:“有没有人性这种东西?当然有的。但是只有具体的人性,没有抽象的人性。在阶级社会里就是只有带着阶级性的人性,而没有什么超阶级的人性。”(《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很显然,阶级性也是在人性的基础上形成的。到了共产主义时代,阶级消失了,人性不但不消失,而且会日渐丰富化和高尚化。那时文艺虽不再具有阶级性,却仍必须要反映人性,当然反映的是具体的人性。所谓“具体”,就是体现于阶级性以外的其他特性,体现于共产主义时代的具体人物的具体情节。放弃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忠实描绘,只能使文艺的路子越走越窄。在《谈美书简》中,对于审美意象的开拓与升华这个问题,由于朱光潜把阐释马克思主义美学观作为重点,所以他只谈了侧重再现的艺术,阐发了恩格斯说的“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这个’”和“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些对于优秀的叙事性艺术的审美要求。在西方,对人物典型作过深刻论述的,一是黑格尔,一是别林斯基。黑格尔不仅以他的辩证法,为揭示典型创造的基本规律,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材料,而且还阐明了典型人物所应具有的三大特征:性格的丰富性、确定性和整体性。黑格尔强调“人的心胸是广大的”,不是单调的,所以,“人物性格也须显出这种丰富性” ;同时,人物丰富的性格的各个方面并非机械地堆砌在一起的,它必然“有一个主要的方面作为统治的方面” ,由此使性格获得“定性”——即确定性;正因为如此,人物性格的“特殊性和它的主体性”便会“融会在一起”,形成本身的整一,“如果一个人不是这样本身整一的,他的复杂性格的种种不同方面就会是一盘散沙,毫无意义” 。成功的人物塑造的三大特点,使这样的人物,“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 。在别林斯基的文学批评实践中,典型问题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他说:“创作独创性的,或者更确切点说,创作本身的显著标志之一,就是这典型性——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这就是作者的纹章印记。在一位具有真正才能的人写来,每一个人物都是典型,每一个典型对于读者都是熟悉的陌生人。”“熟悉的陌生人” ,确切而生动地概括了文艺作品中典型人物地基本内涵:对于广大读者来说,典型人物是“熟悉的” ,因为它集中了实际人生中具有普遍意义的东西,给人以似曾相识的感受;同时它又是“陌生人”,是作家的一个新的发现、新的创造,是人们从未见过的一个“这个” 。朱光潜阐述“悲剧性和喜剧性”的第12封信,文字尽管不长,涉及的美学问题却很多。诸如美学范畴,丑,崇高与秀美,阳刚与阴柔,西方古典悲剧和喜剧同东西方悲剧和喜剧的差异,悲剧何以能给人以审美愉悦,社会主义有无悲剧和喜剧,戏剧艺术在社会工业化进程中的地位,等等。对社会主义时代的悲剧和喜剧这个问题,朱光潜在《谈美书简》里,已经从“历史是在矛盾对立斗争中发展的”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出发,作了明确的回答:“当然还有!”就人类历史的发展,总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野蛮到文明、从落后到先进的过程来看,即使进入了共产主义社会,也仍然有一个“愉快地和自己的过去诀别”的问题,因此在阶级对立消灭以后,喜剧不但依然存在着,而且还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小品、相声等喜剧性艺术在今天人们的艺术欣赏中所占的位置,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在上个世纪70—80年代,由于极左思潮的余毒还有相当的影响,有人对这个问题作了否定性的回答。他们尽管并不否认生活中确实存在悲剧,但却认为悲剧是暂时的、个别的,同以往阶级对立情况下产生的悲剧有质的区别,何况艺术应该高于生活,因此社会主义的艺术园地里不应有悲剧,否则就可能使大众悲观失望,对社会主义发生怀疑。今天看来,这种观点当然是相当浅薄的,错误的。不错,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那种因阶级剥削、阶级压迫所造成的悲剧,势必逐渐消亡,但旧社会的痕迹以及千百年来形成的思想毒素和习惯势力,仍在新社会中残存着,国际国内的政治斗争、经济冲突和思想矛盾仍不可避免地时时发生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规律的摸索探寻,以及新制度的不够完善以至种种缺陷,如此等等,决定了历史的必然要求与实现这一要求之间的矛盾不仅依然存在,有时还会导致历史的必然要求之间的难以实现,演出种种严酷的人生悲剧。《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犯人李铜钟的故事》等影片,就相当深刻地揭示了“左”倾路线和思潮所造成地悲剧,发人深思,促人猛醒,启迪人们洞察现存秩序中的种种弊端,更好地把握客观规律,以完善我们的制度,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通过这本书,让我们知道在美学史上,人们是从文学与世界之间关系角度来探讨文学本质的,具有着模仿、再现和表现三种感念。犹如素描一样,它是绘画中最常见的一种手法,即将眼前所看到的用铅笔、各种线条描绘出来,如镜子一样把人间文物照射出来,这该是一种写实的手法,而作品是否具有感染力靠得是美,是静物中光线的角度、是人物中那情感丰富的眼睛,是这些可以折射人类灵魂的发光体,美是一种表现,不是简单的模仿和再现,人的视知觉对外界对象的反映过程,不是一个照相式的过程,也不是一个把对象的各种要素简单相加的过程,而是一个建构和组合的过程,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是一个主体积极参与的过程。这本书教育我们应当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拥抱生活,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到大量的事物,对于同一件事物,人们往往都会有几种不同的看法,因为知觉不完全是客观的,所以各人对事物的认识都带有几分主观的色彩。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书简》中曾举过一个例子:对于园里那一棵古松,在木材商、植物学家和画家眼里,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在木材商看来,它不过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多少钱的木料;在植物学家眼里,它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然而画家却认为它是一棵苍翠挺拔的古树。接下来三个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木材商在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植物学家马上就会想到要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而画家却只是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只有热爱生活,才会享受人生,才能活出精彩,因为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这个我复制的~⊙﹏⊙b)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谈美议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爱”有很多种,“爱美”是人的天性,世上有哪个人不爱美呢?只是有些人喜爱幽静的美.有些人偏爱雄壮的美,有些人更醉心于大自然的美。
美又有内外之分,外在美是我们看得见的,内在美是深藏的、真实的,也是大家最易忽略的。一个具有外在美的人,未必具有内在美,因为他光打扮自己,使自己外表更美,却不知修饰自己的内在美。而具有内在美的人,即使外表不美,大家还是喜爱他,因为他有善良的心,高尚的品德。
那么,怎样迫求内在美呢?内在美需要靠自己亲身去体验,就好比一首乐曲一样,要自己去体会其中的美。
内在美是永远的,不朽的;而外在美是短暂的,它会随着躯壳变化。终至最后消失。世界上到处都有美,美能滋润我们,鼓舞我们,使我们快乐地生活下去。但是,我们要迫求永恒的内在美,而不要沉醉于短暂的外在美。
我对于美的事物往往抱有某种苛刻的态度,容不下它有半分瑕疵。我爱把“美”看得几近模糊,透过它看整个世界,不管是经过那份明亮映射出的,还是被几处朦胧遮挡下的,月倚树梢,风送秋叶,蝉鸟嘶鸣,一切的一切……我更爱把视角放在独特的位置,不在喧嚣处着眼,不在纷繁处驻足,把其视为一种独特,当然,独特并非与个性对等,只是愿意让“美”与心灵的原始气息相生相依。我不会轻易让某些不知由来的情感随意倾泻,因为无病呻吟,病态的诗人情怀是对“美”的最大亵渎!
人们总爱把“狂风骤雨”与“云淡风轻”放在对立的角度看待。可孩童时代的我却从未将阴晴作为好坏的分界。无论是仰头还是平视,世间总有一双双美丽的眼睛,闪烁着或明或暗的兴奋与期望。“美”在其中穿梭游走,它是世间最神奇魔术师,可以轻易的将树上的青色果子披上鲜红的外衣,让露珠不留痕迹的划过翠绿的叶子,让蝴蝶轻盈的纵体一飞,便描摹出了整个夏季!为什么不能变一朵云呢?不,我要嫁给一朵云彩!每天偎依在他厚重的.肩膀,时而和他浅吟低唱,发出风穿过树林似的微妙声响。时而撒娇似的扑在他怀里,嘘……不能让别人看到,因为云其实早就害羞了,泛出点点霞光。这就是小时候对爱的幻想,可不经意的在心里播下了种子,长出了幼苗。直到今天,花季之年的我再回顾那段岁月,才骤然发现,那其实是对“美”最初的认识,因为爱是美的一部分,它自然,纯净,似一片薄薄的薄荷叶,揉出些许汁液来涂抹在脸颊,美便在这其中轻舞,飞扬……
流逝的时光,似一首无韵脚的诗,总期盼着把它读的趋于完美,可偏偏事与愿违。穿过逝去的光阴,在记忆的碎片里,我努力地摸索着美丽过后的点点真实。直到今天,回首那些曾经的喜与悲,笑与泪,才发觉原来每一段经历都有它之所以经历的理由。无论多么低迷的心情都无法掩盖美好曾留下的痕迹。这便是一颗能发现“美”的心!它不仅仅局限于眼睛所看到的,也包括心灵所体会到的。向左走,扯下一片晚霞的凄美,向右走,印下一朵花儿的婉约。目光所至,到处都是美的笑脸,美的舞步,时间会碾磨掉一个个平淡、轰烈,昙花般的浮尘故事,却永远都遮掩不住一双发现美得眼睛。
《谈美》主要是以回答读者的来信为方式,虽不是系统的美学研究著作,不能从中见识到朱光潜先生的研究成果,但朱光潜先生以一名导游的身份,成功地引领我们步入美学的殿堂,并从一些关键的角度为美学的入门者进行了解说,极富启发性。下面是我分享的是《谈美》读后感,欢迎阅读!
朱光潜先生的《谈美》写于1932年4月的伦敦。从十五个方面来论述,有:
一、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三、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宇宙的人情化。
四、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美感与快感。五、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美感与联想。
六、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考证、批评与欣赏。
七、情人眼底出西施美与自然。
八、依样画葫芦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错误。
九、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艺术与游戏。
十、空中楼阁创造的想象。
十一、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创造与情感。
十二、从心所欲,不逾矩创造与格律。
十三、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创造与模仿。
十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天才与灵感。
十五、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
在《谈美》中,朱光潜先生将一件事物从多方面进行了论证。
在一、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中,对于一棵古松,木材商是用商业的心态去看,科学家是用研究的心态去看,而画家则是用欣赏的心态去看。古松在不同人眼里映衬了三种效果。从经济、科学、美感的角度看,就会有不同的感受。美的东西需要人们用审美的眼光和欣赏的心态去看去想,如只讲实用,那么美是最不实用的经验。但如果说人类历史生生不息,而真正能触动你我心灵深处的唯有那些给予美好情感的艺术作品,无处不在深邃的夜空中如同指路的星星闪着光,指引人们的灵魂、净化人们的思想。
在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中,艺术是主观的情趣、感觉,而又有些客观的控制和设计在其中,太过接近真实容易使人产生功利心,太过主观也不容易让人理解,毕竟艺术是给人们欣赏的。所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是从局中和局外人物的角度进行的阐述。
在十五、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结束的段落中,不需多言,读完此书,更见朱先生对美、对艺术理解的功力。努力向前也不要忘了驻足停下来,看看眼前的风景,品味一下生活。
从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中,我们可以学到看待一件事物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地看,并且不同的人看待事物的方式和内容也是不同的。看了《谈美》,我想,这对我们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帮助。
美的本质是什么?怎样认识美?朱光潜先生认为,对于这一问题的解答,是一个关系到能否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解决的美学难题的大问题。这也是这本书的根本问题,到底什么是美学。
我通过读这本书分析出了三个重点问题:
1)美学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每个人对美的定义是不同的。
2)通过谈美,引入了许多治学的问题和很多怎样做人的问题。
3)美学源自于生活,研究个方面美学,要从生活中找到根源。
当美学发展到了21世纪,他并不拘泥于艺术上的美学,而是彻底融入到了我们的生活中,生活中也处处有美学,并且,关注自己心灵,精神成长的人们也越来越关注研究美学。举个例子,穿衣打扮已经是现代人每天必备的功课了,而房屋装修更是一门重要的美学学问,比如:欧式概念,田园风格,日式家居以及中西合璧等等。所以美学能为人带来幸福的生活,它不是实用主义,而是不带有功利心态的心理活动,他可以让人们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以及精神上的享受。
不仅仅是生活,在《谈美书简》中,作者以亲身的经验,谈了许多只学为人的道理,对于怎样开展治学工作,他教导说:我们干的事科学工作,是一项必须实事求是,玩不得一点虚假的艰苦工作。既要有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恒心,也要有排除一切干扰和阻碍的勇气。很显然作者是很重美学这门学问的。其实,做人又何尝不是一种美学呢?如果一个人能将美学融入到自己的人格,那么他就能内外兼修,他处理问题又潇洒的风采,研究问题又有严谨的态度,这就是红楼梦中所说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及文章吧。
最后我想提朱光潜先生奉行的三信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能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得起,不推诿给别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该在此时做,不推延给未来。此地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的另一地去做。这是朱光潜先生不尚空谈,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体现。很值得我们青少年去学习。
读了朱光潜先生的《谈美》,我对美的理解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美无处不在,然,小美见诸于表象,大美表迹于人心。
一个人,其肉身与灵魂一体塑造出外在形象。言行举止皆是个人内在修养的表征,灵魂所追求的高度往往折射出个人情操。人拥有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往往见诸于个人情趣。情趣根源于人生,艺术又是情趣的表现,因而艺术与人生紧密相连。
今日所谈关于美的言论,与艺术相连,更根植于人生,因为生活本就是一门艺术,而艺术的殿堂正是通向美的云端。人生的艺术化把真、善、美集成一体,如此这般美便有律可循,继而引起人的情感活动,并影响个人的现实活动。所以,小美见诸于表象,大美表迹于人心。
不同于古人吟诗作对大谈风月,谈美,要求人生美化,进而人心净化,领略美蕴含的时代思想与情趣。因为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关系而独立,而伟大的事业都出自于宏伟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所以把人生看成一门艺术,在创造和欣赏时都抱着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的心态而不计较利害得失,往往能成就一番大事业。当今社会浮躁之气可见斑驳,以强硬的态度为达到目的施展三头六臂的人不在话下,而趋功近利往往容易蒙蔽人心,这般不能免俗,便与美失之交臂。纵观世界各国成功人士,志存高远,眼光独到,正是以美的眼光剖析事物,多角度欣赏,以美感的态度追求完美,才能有所收获。
一个人,不计较实用,所以心中没有意志和欲念,正因为他不推求关系、条理、因果等,所以做事更能够放开自我,更偏重于直觉思考。你以为他在天马行空,其实他在探索更深层的意境。所以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意志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象,心里活动偏重于直觉,便能更加敏感于善恶、真伪、美丑,真善美也就见诸于此。正如我们看崇山峻岭,阅世人无数,叹流年如梦,悔当初所遇,惊羡他乡林业高楼,醉情古朴茂林觞咏,都如隔岸赏花,陆上观雾,不受利害关系牵绊,自能以雪亮的眼光窥视所有的物象。所以把美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往往能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欣赏事物本身的形象,进而品味出它独特的意义。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美的本质在于理念,只有这种理念才是真正的,永恒的美,才是一种具有客观意义的实在。这种对于美的理解,是渗透进精神层面的定义。时代在变化,人的思想也在随之改变,而人骨子里的美感经验却是可寻其迹。心里印着美的意象,吸收物的姿态于自我,便不自觉陶冶了性情。可见,美好事物的不自觉的影响,对于个人修养的培养,是有一定好处的。
对于美,存着欣赏的心去感受它,需要有考据与批评。脚踏实地地研究事物,自省的同时把事物放在作品之外评判美丑,无所谓杂念,无所谓纷扰,便能更加客观的领略个中滋味。而美之中既要有人情又要有物理,虽所爱但不加以欲念,虽不喜不偏以歪理,胸无纤尘,以观其趣,美尽自得。
生活尽是美,仰望天空,明月繁星薄云相辉映;脚踏实地,天时地利人和齐汇集。肉眼可识美,常眼前一亮;心中可识美,便如清泉润心。小美见诸于表象,大美表迹于人心。所以,以美之心度量所见,发现美,感受美,传递美,天下大美。
第一次读这本书,是我初二的时候。那时候的我,年幼懵懂,翻了前几页,却不能读懂,就认为我没有那么高的文化造诣,读不懂书中的奥秘,也不能理解朱自清先生书中所谈的美,便一直耽搁下了。时至今日,当我重新翻开这一本书,里面的内容已不似当年那般生涩难懂。
《谈美》写于1932年,是继《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之后的第十三封信。他曾说:在写这封信时,我和平时写信给我的弟弟妹妹一样,面前一张纸,手里一管笔,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什么书也不去翻看,我说所说的话都是你所能了解的,但是我不敢勉强要你全盘接收。
本书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以及美的特点等问题层层展开,提出了他的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人生的艺术化。本书共分为十五个章节,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如何欣赏美和以及如何创造美。前三章主要围绕美感是什么进行了回答和探讨;四至六章则针对一般人将寻常快感、联想以及考据与批评认为美感的经验是一种大误解这一问题进行说明;第七章和第八章则针对自然美这一概念进行阐释;第九章到第十四章则引导读者如何创造美;最后一章则约略地探讨了人生与艺术的关系。从什么是美感这一最基本的概念入手,先是启发读者如何欣赏美,继而如何创造美,再到如何将美与人生意义相结合,让零基础的读者从最浅显的概念开始,一步步深入美学的世界,从对美的欣赏者的角度慢慢转变为创造者,最后在了解了这最基本的美学知识后开始尝试将所学融入到生活中,上升到如何做人这一看似深奥的话题。然而作者轻松的'笔触与合理的结构安排,却并没有让人感到丝毫的沉重感,将学术与对人生的指导意义浑然天成地融合,让刚刚还在沉浸在美学的学术熏陶中读者有了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尽显大师风范。朱先生以一种对老朋友的语气娓娓而谈,将他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渗透在质朴清新的文字中,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全书最后呼吁人们慢慢走,欣赏啊,认为欣赏之中都寓有创造,创造之中也都寓有欣赏。
朱光潜从小接受的是私塾教育,父亲老早便开始教他做科举考试的策论经文,这就是议论文的一种了。我从十岁左右到二十岁左右止,前后至少有十年的光阴都费在这种议论文上面。这种训练造就我的思想的定型,注定我的写作的命运。我写说理文很容易,有理我都可以说得出,很难说的理我都能用很浅的话说出来。朱光潜自始至终都喜欢使用的写作形式,他追求的散文的审美效果,如同朋友之间促膝谈心,开诚布公,家常白话,娓娓道来。《谈美》的读者乃是中学生,朱先生在写作时必须放下身段降低高度,必须将抽象的概念和高深的道理简单化通俗化。所以朱光潜的说理文总是洞见源于生活,来自体验。读《谈美》,让我们觉得,美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存在,而是就在我们身边、触手可及的东西。
《谈美》第一章《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朱光潜的自我评论:很难说的理我都能用很浅的话说出来。朱光潜谈美学,不像其他文学家那样用概念、用文字抽象地空谈,而是从真、善、美三大人类价值的基本分野入手,他把真善美三种抽象价值转化为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深入浅出,举重若轻将道理活生生地化在人人可以直接感受的经验之中,幽灵般虚无飘渺的价值拥有了形体,成了一种实实在在的东西,仿佛生活中可以触摸的文具或碗筷。所以我觉得,《谈美》可能是我读过的最好的关于美学的作品了!
我比较喜欢的是第二章: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朱先生为我们揭示了美感获得一条重要途径即美和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他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朱先生先用自身的一个例子,认为距离自己远的东西比自己身边的东西更美,认为新奇的东西比熟悉的东西更具有美感。然后通过一系列的对比,说明全是观点和态度的差别。看倒影,看过去,看旁人的境遇,看稀奇的景物,都好比站在陆地上远看海雾,不受实际的切身的利害牵绊,能安闲自在地玩味目前美妙的景致。而若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它们都只是实际生活的工具或障碍物,都只能引起欲念或嫌恶。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
无论是对于游历新境时所感到的美,还是历史上话题人物身世和人格的所感,其实都是将事物独立于世俗之外,即使其与环境及一切条件绝缘,才能获得真正的美,使其孤立于功利的用途。美和实际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要看到事物本身的美,必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去看,而且要抛开实际生活中的物欲去看,才能真正的沉浸在艺术的美感当中。一些人们对于熟悉的事物总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为太过熟识没有了距离和神秘感,从实际生活中找不到真正的美。有了距离,才会有向往,美就会出现在你的眼前。同样的,优秀的艺术作品应该是既有主观又有客观,或者说既要有作者的情感又要能跳出情感来客观审视。美的艺术的创作,既不可过于主观而物我不分,也不可绝对客观而令作品趣味索然。所以,发现美的过程即是脱离实用性、逐渐走向客观的过程。人事景物,脱离了我们的日常实用,其中所蕴含的美感才有机会被我们所发现。
在《谈美》的最后一章,朱先生强调了,美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我们的生活其实就是一个大舞台,生活是可以艺术化的,谁知道如何把握一种度,谁懂得和谐的规律谁就能艺术的生活,有情趣的生活,那是一种驾驭生活的本领,要辛苦要勤奋,有所得有所失,得失来去全赖一种心境,心多宽路就多宽,豁达乐观的心境就是艺术,因为那是一种精神境界,是积极生活的态度,多留意生活,留意不经意的一个灵感,细细体味心境、宇宙、斗转星移,日月流转的变化,有情趣的生活、带一颗感激的心珍惜生活。在欣赏事物的时候,当你发现事物别人说不知的美后,不仅使自己身心愉悦,而且让艺术细胞得以熏陶。在发现、感受美的同时,愉悦自己,享受生活。
当第十五章结束,对于朱先生说的人生的艺术化在本节中已经分析的及其透彻了。读完此书,更见朱先生对美、对艺术理解的功力。慢慢走,欣赏啊!努力向前也不要忘了驻足停下来,看看眼前的风景,品味一下生活。
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现在人们都提倡要艺术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更精致更有情趣,心态的平衡也是关键所在,豁达乐观的心境就是艺术。希望每个人都能擦亮自己的眼睛,用心发现生活生活中的美,用正确的方法品味点点滴滴的美,艺术生活从现在开始!
读后感 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 文章 ,一段话,几句 名言 ,一段音乐,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朱光潜《谈美》高一 读书心得 800字 范文 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谈美读书心得800字1
最近又重读了美学大师朱光潜的《谈美》一书,跟上次读起来感觉又有很大不同,收获良多。这或许正是经典书籍的魅力所在:除了百看不厌,还能让人每次都有新的感悟。
《谈美》开篇举例了三种人对一颗古松的不同态度。一位木材商,一位植物学家,一位画家,三人同时来看一颗古松。三人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古松,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木材商难掩商人习性,只用木材价值来审视古松;植物学家知觉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春的显花植物;画家却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
同样的一棵古松,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形象都是个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观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
美也是如此,即便是极客观存在的美,也要通过审美(主观)的眼睛才能见到。我不由得想起那句怀才不遇的老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再优秀的设计作品也得同样有眼光的业主才能欣赏和认可呀(笑)。
说回上面的三种观点,作者认为分别代表了实用性、科学性和美感性三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
先说实用的态度,做人首先要维持生活,既要生活,就要讲究如何利用环境。“环境”对于生活有些有益,有些有害,有些不关痛痒。于是我们对于他们就有了爱恶的情感。这就是实用的态度。实用的态度起于实用的知觉,实用的知觉起于 经验 。
科学的态度则不然。它纯粹是客观的,理论的。就是把自己的成见和情感完全丢开,专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探索真理。科学的态度源于公式、数据和理论。
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美就是事物呈现形象于直觉时的特质。所以美感的态度,是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象,也就是偏重直觉的心理活动。
我突然联想到,书中所说的三种态度这不就是设计装修中的三方参与者的心理活动嘛。我们不妨将这三种态度代入装修工作中来看。
实用性——业主方。
什么是实用性呢,具体来说,比如卫生间地砖是否防滑(安全第一)、厨房墙地砖好不好打理(卫生第二)、开关位置合不合理(再也不用石头剪刀布老虎棒子鸡决定谁关灯)、不同位置灯光明暗设置得好不好(起夜开灯晃瞎眼)、门窗开扇方向合不合适、橱柜高度会不会影响操作(不下厨理由±1)等等。
综合整个装修周期来讲,绝大部分的业主最为关心的还是装修实不实用,毕竟他们才是房屋的最终的使用者,实用与否决定了他们对装修工作的盖棺定论。
科学性——项目经理。
天马行空的设计方案如何实现(还能这样做?!不要钱的吗),装修成本和装修质量该怎么权衡(缺钱or缺德),施工工艺的选择与改进等等等等,事无巨细都需要科学、严谨的态度才能做出最为合理的决策。
美感性——设计师。
优秀的设计师往往都有天马行空的 想象力 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他们专注于建筑物本身的形象,往往会先大胆构思一种或几种最能展现建筑美的方案,自我欣赏不能自拔(大雾),再结合业主的要求,从实用性和科学性出发,在满足实用功能和可行性的基础上追求整体居家环境的美观性,从而将家居生活感化,达到功能性、科学性和美感性的和谐统一。(毕竟连政治是妥协的艺术,更何况装修设计呢)
我们常说艺术(或者美)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可见只有保持适当的距离和高度,才能产生美感,而在美感方面保持洞察力正是设计师的 基本素养 。
所以,在满足功能和成本要求的情况下,希望业主朋友能够更多地采纳设计师的意见,向光潜先生所说的“不令人俗”的境界再靠近一些。
谈美读书心得800字2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座平凡的山,一个看似糊涂不识庐山的诗人,却就在这种糊涂之中见出了庐山真正的美。苏轼不似你,你远望庐山,望庐山之高峻,只说它的路途艰险,难以行走。你远望庐山,望庐山之富饶,只说它的资源丰富,你更望了庐山之云的如梦如幻,却只浅谈谈你望不见山顶而苦恼。若人人皆是如此,美何在?
一棵老古松,在伐木者的眼下,砍掉它获取利益便是它的归宿。在科学家的眼下,分析,解析它的成分,了解它的种类便是它继续存活的理由和价值。然而终是有像苏轼这样的艺术家们,他们静静望着这棵树,不去想它的价值有多大,只是默默欣赏着它的每片叶儿,每段枝条,看它们的美与独特。他们仅仅是欣赏着这棵树的美,无所为而为似的看着它,渐渐沉浸在美的世界里,与树竟如同合二为一,看着树的他们,仿佛正在被树望着。
而社会如同是大河流水,人不往前游,就会被生活推着走,于是你自然的将事物的实用性和它对你的意义放在了第一位,又因此而谈着这个社会是多么不公平,更是天天想着钱是多么可贵,于是,你心如磐石,从外面打不开,从里面又是无法挣脱束缚,终究是打不开心扉,怎么能装得下真、善、美呢?你把实用性放在了第一位,有所为而为的去做每件事,最终却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于是你认了,认了困难是大山,挖不走,也推不动。然而在利益的驱动下,你淡然了,你忘了这座山本应拥有的美丽,而是以仇视的目光望着它,只认为它挡了你的去路,却忽略了困难背后对你的帮助,你并未用欣赏的眼光去细细品味这座山,自然意识不到它的美,更想不到困难的源头就是你心中的怨念和对成功极度的渴望,最终错过了登上山顶,一览山顶美景,获得成功的机会,岂不见笑于世人!
对于成功过分的渴望,对于一件事物给你有所为而为的想法终究会蒙蔽你的双眼,让你心生浮躁,你敢于尝试的初衷终被扭曲。于是在看似困难而不困难的境遇之下,你怕了,于是你问路在何方,同时你却早已被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于是这是你急了,思想一片混乱,最终你败了。也许就缺少那么一点的心静,就成功了。在你急问路在何方时,你是否还想起过一路美在何方?也许它早已被你抛在脑后了。
困难似山却不是山,只需要你多一点美的眼光,多一点角度的变换,它会化作轻烟。而美似山上的树,山下的你远望着山上的树,是否在那不经意之间,山上的树正默默望着山下的你。
谈美读书心得800字3
本以为《谈美》会是一本结构松散的 散文 集,却没想到朱光潜先生可以把这么抽象的概念用以类似一篇结构清晰、逻辑严谨的论文形式呈现出来,且语言通俗易懂,对初涉美学的读者来说十分友好,即便如此,却依然能感受到文字背后作者深厚的美学、文学、历史和哲学功底。
朱先生先是用一个简单的例子——对古松的态度引出了美感的特点,接着指出想要发现美,就必须要和实际的人生保持一定距离,毕竟太熟悉的事物是很难产生美的。之后又对美感与快感进行了区分: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快感则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接下来还对其他关于美的问题进行了论述。但其实全书最打动我的就是一句话,而这句话回答了困惑我很久的一个问题——人类为什么需要艺术?朱先生的答案是:“艺术本来就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如果艺术的最高目的仅在妙肖人生和自然,我们既已有人生和自然了,又何取乎之艺术呢?”
不完美是人生的常态,或许就是对不完美的遗憾和对完美的向往,让人类有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总是会对美丽的事物发出赞叹。人不可能永生,但是一幅好画、一幅好字、一本好书却可能流传千百年。人类喜欢音乐书画、热爱创作,或许都是为了抚慰不安的灵魂,能在艺术中找到一份平静,来以此弥补现实生活中的缺憾的 方法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这种作品可以是艺术的,也可以不是艺术的。”所以,尽量不要把自己的人生活成无生趣的牢笼,不要去过度追求快感,慢点走,可能反而会更快活出属于自己的艺术人生。
谈美读书心得800字4
很久之前我就对朱先生的这本《谈美》有所耳闻,因为种种缘故,一直无缘拜读。直至近来,耐不住友人的强烈推荐,将早以束之高阁的此书翻找出来,拂去封皮上的尘埃,细细品读。读罢,带给我深深的震撼和回味悠长的思索。
谈美,究竟何为美?美是一种主观意向,是一种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来进行欣赏。正如朱先生在文中所讲的,谈美的主要目的在于研究如何"免俗"。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作为在凡尘俗世中沉浮的我们,没有多少人能够真真正正地做到"免俗",但我们却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研究美,追求美的过程中,领略到些许"免俗"的乐趣。
这也正是我一直苦苦所追求的:在玩味一首诗、一幅画,或是一片自然风景时能够领略到一种乐趣,知晓什么样的经验才是美的,然后再把美的态度推到人生世相,把人生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让人生美感化、艺术化。
艺术都是情感的流露。美,是经过人情化的,个人的情趣不同,所以个人所得于松、山、水的也不一致。美景于心,是经过艺术化的自然,得益于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艺术作品中的情感和载体相互融合,产生一个完整的境界。美,就在这情感的综合中迸发出来。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艺术家们透过他的所看,将他的所想转化成意象,融合于他的作品之中。
观赏者则通过艺术家的作品,透过其物象,将其感受的意象翻译出来,从而感受到艺术家通过他的作品想要传达的感情,再结合观赏者自身的情感与经历,进而引发出强烈的共鸣,达到一种与艺术创造者在精神上相互交流的境界。
艺术家所要传达的融入作品中的情感就是作品的神韵风骨。这也是一个艺术作品的灵魂。
文以文而工,不以文而妙。工在格律而妙在风骨神韵。孔夫子自道修养经验有云,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道德家的极境,也是艺术家的极境。
"从心所欲"者往往"逾矩";"不逾矩"者往往又不能"从心所欲"。艺术家都要能打破这个矛盾,遵循艺术的形式而能脱化艺术的形式,行云流水,自成一派,犹如戴着镣铐跳舞,却依然能使观赏者感受到舞的灵动和洒脱。
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讲的,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之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每天在俗世中生活,目之所见,迷于五光十色;耳之所闻,乱乎五音六律。我们的追求,我们的想法都被世间的繁杂,世间的奢华,世间的迷乱所诱惑。
有出世精神的人会把遮蔽在自己眼前的这些俗世的诱惑都超越过去,抱着这种"出世"的精神,才能看到更高远的理想,才能够"望尽天涯路"。这种出世的,"无所为而为"的精神,使他们把所作的学问和事业当成一件艺术品来看待,只求满足于理想和情趣,不斤斤计较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伟大的事业都出自于宏远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离开人生便无所谓艺术,离开艺术便无所谓人生。
完美的生活,大到进退取与,小到声音笑貌,都是美好人格的体现,如水行山谷之中,行于其所不得不行,止于其不得不止般的恰到好处,完整、自然而又和谐。
人生之路,犹如灵魂在一段段艺术作品中冒险的旅途。你读过的每一本书,走过的每一里路,经历过的每一件事都会在你的身上形成印记,在你的举手投足之间不经意的流露出来,默默地展现出你人生中的每一段冒险。
人生之路亦是寻美之路,慢慢走,欣赏啊!
谈美读书心得800字5
就如同第一章中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的确一切事物都有几种看法,一个人可以说这个事物是美的,这只是你的个人想法,你不可能阻止另一个人的想法,他的不同想法认为这个事物是丑的,以年龄层次上的差别看待一棵古松结果差别不大,若是从从事古松有关行业的人来说,比如木商,比如植物学家与画家之间,那看法就会是有所不同,以三位行业中人不同的心性看待古松,当然会不同,三人的反应态度不同,分别是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都是各人的性格和情趣的返照。
所以每个人欣赏品读美的品位方向是不相同的,我非常赞同朱光潜老先生在文中的一句话,是壶酒可以贮茶,何必又求它形式,花样,颜色都要好看呢?吃饱了饭就可以睡觉,何必又呕心血去做诗,画画,奏乐呢?人亦是如此,作为仅仅旁观者而言,你又怎能要求世界之诺大中还存在着完美的一个人啊。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这是观点和态度的差别,看倒影,看过去,看旁人的境遇,看稀奇的景物,都如此站在陆地上远看海雾,不受实际的切身的利害牵绊,能安闲自在地玩味目前美妙的景致。人啊,活在世上,可不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么。可笑就在明明早知道此道理,却依旧沉着于自己的世界,无法自拔,亦无法知道原来自己就是那个前些天还嘲笑着当局者的你自己啊。
这就是观点和态度的差别,就如同一件本来惹人嫌恶的事情,如果你把它推远一点看,往往可以成为很美的意象,艺术是与实际人生有距离的,所以艺术与写实主义不相符。
我们需要深刻了解清楚这点,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艺术是至高无上的美的象征。
这仅仅是前两章的阅读之感,读完之后使我佩服朱光潜先生,其实,我一直以来的梦想就是学习心理学,这《谈美》别名叫《文艺心理》,所以每每阅读《谈美》我就与之产生共鸣。看完后,我也更坚定了对学习心理学的目标,并且明白人生在世最为重要的事就是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一双善于观察美德眼睛啊!
朱光潜《谈美》高一读书心得800字相关文章:
★ 《谈美》读后感800字
★ 谈美朱光潜读书报告5篇
★ 高中读书心得体会800字
★ 读书高一作文800字范文五篇
★ 读书心得800字3篇
★ 高中读书的心得体会800字大全
★ 关于高中读书心得800字
★ 读书心得800字6篇
★ 高中生读书心得800字3篇
★ 高中生800字读书心得体会3篇
首先一个是界面上面没有广告,你看看新浪博客,广告一大堆,网易博客是没有广告,但是老是提醒用户登录或者注册,难道就不能让我安安静静看文章吗?其次是鼓励原创,对原创的追求是无止尽的;还有就是界面非常好看简洁,简述的编辑器支持markdown,这是非常人性化的,而像新浪、网易等博客,你会看到非常难以编辑,你也可以从界面上就知道他们是多么渴望给用户一片安安静静写文章的空间,难道你愿意去用网易新浪那么难看那么难用的编辑器;其次就是鼓励用户之间的交流,像简述的首页,medium的首页,你会发现很多优秀原创的都会在上面,上首页是要经过编辑审核的,不是说你想上就能上的。虽然简书没有要求所有的文章都是原创的,可是如果你想要上首页等地方绝对是要原创不可。
这次对比的这两款产品,我感兴趣的方面是两者对于文章的传播的思路。总体上来说,两者都是博客平台,从一个简洁方便的编辑器起家,而 LOFTER 的最初卖点是偏向于摄影类的轻量级博客。作为平台,在用户生产出内容之后,如何将好内容挖掘出来,以及如何传播好内容,才是最重要的。 选择的工具是“专题”,LOFTER 选择的则是“标签”。简单来说,的专题是需要“投稿”这个操作,可以多投,是否需要审核则根据该专题建立人设置的规则而定。LOFTER 的标签则更随性一些,写完直接贴上标签。 从写作者的角度来说,给专题投稿属于一个相对有门槛的操作,有一定的仪式感。而贴标签则有更高的自由度,可以更私人化,区别化。首先,两个操作发生的时间点就不大一样。的投稿是在完成写作之后,需要手动搜索想要投稿的专题,然后等待是否收录成功的消息。而 LOFTER 的标签则是在发布文章之前的最后一个操作,添加自己想贴的标签,完成。这个区别点使“投稿”操作比“贴标签”操作消耗更多体力。 为了弥补这一点,专题建立人是可以自己去收集文章,收录进入自己的专题的。这个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确保专题的内容来源。而标签这个东西,自然是无法强行贴上的。这个角度来说,标签的私人化属性限制了这种从无到有的发掘。在这个方面,LOFTER 做出的弥补则是使标签有精选与普通两种类型之分。在文章发布之后,文章有机会被收录进入已贴标签的精选系列。这个筛选则首先需要人们贴对了标签才行。 至此,是写作者这一方的努力完成。然后,轮到平台的筛选机制发生作用了。关于这一点,可以对比一下两个产品的“发现”页面。这个页面表达的是两个产品对自己内容的定位与侧重。 首先说,其页面布局为:搜索 - 活动推荐 - 官方专题 - 热门专题推荐 - 热门文章推荐。LOFTER 的发现页面的布局为:搜索 - 活动推荐 - 主打标签书签式展示 - 标签推荐 - 达人推荐 - 文章推荐。 从这两个页面来说,很明显的看能看出 LOFTER 的主打点在于图片,他更优先显示文章中的图片内容,这个是其主要的定位之一。顺便吐槽一句从其排版也能看出对 ins 的借鉴。而显然更注重的是文字内容,展示文章的同时凸显其主要热度的专题来源,进一步加强对专题的推荐。 总结一下,根据自己的定位的偏差,通过两种不同的方式,两款产品打造出了自己的内容产出到传播的通道,这个通道的选择则反过来也影响到其产品气质。目前而言,的首页充满了鸡汤,而 LOFTER 则更私人化(充满了阴阳师。。。),和其相对应的工具气质挺和的。
因人而异啊 每个人价值观不同当然成就感就不同了我最有成就感的 就是大一下学期参加了个营销比赛 虽然没拿到第一 但是那种拼劲儿 很难想像 要我现在去做 是不可能的 现在大三了 已经不可能有那种劲了 呵呵 卖优盘等等数码产品卖了1个星期 一晚上 做到12点多 然后回宿舍数钱 记账 报账什么的 有一天 经兴奋到3点 那时候啊 真的 好帅 后来 比赛结束了 我们根本没赚什么 甚至还陪了进去 一个产品我们也就赚1块钱 后来 我们就想 要是自己干的话 肯定赚疯了 因为我们卖了6000多块钱 若是自己进货的花 怎么也能赚2000多 呵呵 但是 如果是自己做的话 肯定没这么大的动力 现在 我很希望 有一件事 能够再次燃气我这种斗志 我知道 这一定不是最后一次 但是 还是我说得 因人而异啊祝你愉快
一、书法特点 欧阳询的书法由于熔铸了汉隶和晋代楷书的特点,又参合了六朝碑书,司以说是广采各家之长。欧阳询书法风格上的主要特点是严谨工整、平正峭劲。字形虽稍长,但分间布白,整齐严谨,中宫紧密,主笔伸长,显得气势奔放,有疏有密,四面俱备,八面玲珑,气韵生动,恰到好处。点画配合,结构安排,则是平正中寓峭劲,字体大都向右扩展,但重心仍然十分稳固,无欹斜倾侧之感,而得寓险于正之趣。 欧阳询楷书碑版多为中楷,主要有《化度寺邕禅师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九成宫醴泉铭》等。二、用笔特点 欧阳询书法用笔方整,略带隶意,笔力刚劲,一丝不苟。清包世臣曾说:“欧字指法沉实,力贯毫端,八方充满,更无假于外力。”就是说欧字强调指力,写出的笔画结实有力,骨气内含,既不过分瘦劲,又不过分丰满。每一笔画都 是增一分太长,减一分太短,轻重得体,长短适宜,恰到好处。欧字的用笔还讲究笔画中段的力度,一些横画看上去中段饱满,得“中实”之趣;一些字的主笔都向外延伸,更显中宫紧密,尤其是右半边的竖画,常向上作夸张延伸,显示其超人的胆魄。这些都是欧字用笔的独特之处。
“欧体”有戈戟森然之险劲,又不失精妙之秀骨清相,为后人楷法之师宗,可见其艺术造诣之高妙。
以方为主,点画劲挺,笔力凝聚。1、欧体欧体,始祖欧阳询生于南朝陈武帝永定元年(557),卒于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人(今湖南)。以楷书和行书著称。为书法史上第一大楷书家,其字体被称为"欧体",与颜(真卿)体,柳(公权)体,赵(孟頫)体并驾齐驱。欧体是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创作的一种楷书字体,其特点是方圆兼施,以方为主,点画劲挺,笔力凝聚。既欹侧险峻,又严谨工整。欹侧中保持稳健,紧凑中不失疏朗。2、创始人介绍欧阳询(557一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隋时官太常博士,唐时封为太子率更令,也称“欧阳率更”。与同代另三位(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欧阳询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初学,号为“欧体”。
欧阳询的书法由于熔铸了汉隶和晋代楷书的特点,又参合了六朝碑书,司以说是广采各家之长。欧阳询书法风格上的主要特点是严谨工整、平正峭劲。字形虽稍长,但分间布白,整齐严谨,中宫紧密,主笔伸长,显得气势奔放,有疏有密,四面俱备,八面玲珑,气韵生动,恰到好处。点画配合,结构安排,则是平正中寓峭劲,字体大都向右扩展,但重心仍然十分稳固,无欹斜倾侧之感,而得寓险于正之趣。用笔特点:每秉笔必在圆正,气力纵横轻重,凝神静虑。当审字势,四面停匀,八边俱备;长短合度,粗细折中;心眼准程,疏。扩展资料主要成就:欧阳询不仅是一代书法大家,而且是一位书法理论家,他在长期的书法实践中总结出练书习字的八法,欧阳询所撰《传授诀》、《用笔论》、《八诀》、《三十六法》等都是他自己学书的经验总结,比较具体地总结了书法用笔、结体、章法等书法形式技巧和美学要求,是中国书法理论的珍贵遗产。人物介绍:“询八体尽能,笔力劲险。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扰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笼之势,几旋雷激,操举若神。真行之书,出于太令,别成一体,森森焉若武库矛戟,风神严于智永,润色寡于虞世南。其草书迭荡流通,视之二王,可为动色;然惊其跳骏,不避危险,伤于清之致。”轶事典故:欧阳询聪敏勤学,读书数行同尽,少年时就博览古今,精通《史记》、《汉书》和《东观汉记》三史,尤其笃好书法,几乎达到痴迷的程度。据说有一次欧阳询骑马外出,偶然在道旁看到晋代书法名家索靖所写的石碑。他骑在马上仔细观看了一阵才离开,但刚走几步又忍不住再返回下马观赏,赞叹多次,而不愿离去,便干脆铺上毡子坐下反复揣摩,最后竟在碑旁一连坐卧了3天才离去。
大学图书馆开展科技文献服务的作用及思路论文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大学图书馆开展科技文献服务的作用及思路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科技文献是科技发展的真实记录,是科技人员劳动智慧的结晶,科学研究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本文就高校图书馆如何发挥自身优势,为广大师生提供科技文献服务进行了简单探讨。
关键词: 图书馆;科技文献;美育;
科技文献是科学发展史的见证物,是历代科技人员劳动的成果,是后人继承和创新的基础。它包括有形和无形两种形式,无论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理论、应用成果都含有社会价值、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在科学研究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1、科技文献的作用
科技文献在科研选题中的基础作用
科技文献是科学发展史的见证物,是历代科技人员劳动的成果,是后人继承和创新的基础。它包括有形和无形两种形式,无论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应用成果都含有社会价值、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一个具备专业素质的人员或团队从事科研活动,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科研选题。为全面了解这些信息,首先要进行调研,查阅大量的科技文献。只有掌握大量有价值的科技文献,知己知彼,才能在选题中掌握主动,借鉴各家之长,避免重复和浪费。只有掌握了解大量的科技文献,才能使选出的科研课题在投标中经得起专家的评审和答辩,提高中标率和入选率。查阅掌握科技文献是科研选题中最基础,最关键,最捷径的一环,是不可逾越的基础性工作。
科技文献在科学研究中的创新作用
科技文献是科技人员劳动智慧的结晶,是推动科技创新的知识宝库。科技文献包含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等科技文献,研究学科门类齐全,研究成果应用广泛。同时,各学科研究中的疑点,攻克的难点也在文献中进行了阐述。在科学研究进行中科研人员就可根据自己的研究基础,能力,研究方向,通过阅读科技文献对这些疑点,难点进行分析,科学论证,启发自己的创新灵感。这些新的方向和内容研究价值更具有挑战性、原创性。由此可见,科技文献在科学研究中有着积极的引导创新作用。
科技文献在科学研究成果中的评价作用
科学研究贯穿于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但作为一项研究课题是科学研究发展中最基本的单元。它有明细的研究起止年限,具体的研究内容,详细的研究路线和预期达到的研究成果。研究课题结束时要按照课题下达部门的要求,进行结题,专家评审。评审要求课题组提供研究报告、完成的内容、取得的成果及详细的检索查新结论报告等。同行专家依据研究报告、测试结果、文献查新等从学术价值、经济效果和社会影响等方面提出综合性的评价意见。在研究成果评价结论中,同行专家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结合近期有效的国内外检索查新,给出科学公正的评价结果。这种结题评价结果对课题今后的推广转化,成果申报奖励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科技文献对科技成果评价的科学性、公正性、严肃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科技文献在知识产权中的保护作用
科技文献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方方面面。科技文献与科学研究成果是一个完整体,相互依存,密不可分。提交的科技文献包含着科研人员付出的艰辛、财力的投入、成果的形成、社会的认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科学,利用科学已蔚然成风。科技文献本身就含有丰富的科学知识,科技成果和社会经济价值。传播和利用这些有价值的科技文献必须有相应的.法律保护。出版权、专利权、知识产权等为保护科技文献提供了法律保护。由此可见,科技文献在人类共享的基础上又有它自身的属性和特点,是知识产权的产物,必然得到法律的保护。
科技文献在科学研究中的人才交流及聚集作用
在查阅科技文献时经常发现,有影响的科技文献在同一学科、同一研究领域或研究方向上,文献作者大都集中在一个区域或一个单位。人才的流动或聚集也往往围绕在高校、科研单位、科技园区等。实践证明,哪里拥有世界一流的科学家、一流的创新团队、一流的产业群,哪里就成为科技文献溢出的源头。大量科技理论的创新,优秀科技成果的产出与高层次人才的交流和聚集是密不可分的。人们充分利用学术交流、学术年会、网络技术等相互交流,相识交友,科技文献的溢出效应促进了人才交流和聚集。
科技文献对人类培养科学精神的提升作用
当今时代是人才、知识、科技竞争的时代,科学精神是科学活动的灵魂。培养公民科学精神是一个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科学精神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的,是整个科学活动之中最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科技文献是科技工作者劳动智慧的成果,是科学发展的基础性文献,是知识更新的重要来源,也是科学精神教育的有效资源。科技文献不仅可以引导、帮助人们去认识和掌握自己所需要的科学知识与技术,去创造新的更有价值的科学知识,也可以帮助人们了解科学家的求实科学态度,坚忍不拔毅力,团结合作和拼搏精神。
科技文献在学术争鸣中去伪存真的辨别作用
科学的发展与科技文献的增量是成正比的。围绕一些热点学科、热点领域、热点事件,同行科技工作者都密切关注,参与研究,争先在科技刊物上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提出有价值、有分量的学术观点,抢占知识产权制高点。这种科技竞争意识是积极的,应给予充分肯定和保护。但是,也有个别缺乏科技道德的人,为迎合人们的所需,制假造假,违背了科学精神。在大量的科技文献中如何辨别科学与伪科学,给文献利用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一般而言,首先要看作者的知识基础、单位、刊登期刊的影响力,一般核心期刊影响力大,内容质量高,参考寿命周期长。其次,要看发表论文的内容、提出的观点、研究方案及实验手段的可靠性与可行性。再次,最关键的是看研究结果的重要性、真实性和实践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研究结果经不起实践检验,只能说明是一种想象、假说,还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科研工作者通过阅读大量有价值的科技文献,对一些有学术争议的科技成果进行研究、交流、商榷,形成学术争鸣气氛,在商榷中去伪存真,达到去伪存真的目的。
2、高校图书馆开展科技文献服务的思路
开展科技文献阅读推广服务
高校图书馆主要职能是以高校的教学科研为中心,为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教师和学生提供文献服务。高校图书馆通过开展科技文献阅读推广服务,由图书馆专业人员对科技文献进行分析和筛选,为学生推广有价值,有创新力的科技文献进行阅读。学生通过阅读这些有价值的科技文献,选出符合自身学科需求、促进学科进步的研究方向,这样的研究方向会让学生有期待、有向往,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科学素养。
开展学科服务
图书馆建立学科服务团队,深入加强与各大院系的合作,为师生开展专题信息咨询、相关竞争情报、知识产权等相关服务。除此之外,还可以为用户进行信息主动推送,提供产业技术预见服务、技术评估服务、竞争对手情报跟踪等服务[2]。学科服务团队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态度,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丰富的科技文献资源,通过自身不断的学习和实践,进行科技创新。
开设科技文献检索课程
当今社会科技信息数据庞大,信息内容繁杂,高校图书馆通过开设科技文献检索课程,帮助大学生提高收集、辨别有用科技信息的能力。文献检索课采取课上理论授课为主,课下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分析问题,提交检索报告进行实践活动。图书馆通过开设科技文献检索课程,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检索能力,让大学生通过学习,不仅能熟练掌握科技文献检索的知识和检索方法,还要让学生学会利用查找到的这些文献资料解决科技创新中的问题。学生通过对查找文献进行反复实验,去伪存真,以科学严谨的求实态度,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和学术水平。
建设网络科技服务平台+共享空间服务
图书馆应建立网络科技服务平台+共享空间服务模式。图书馆通过科技服务平台,对各种类型科技信息数据库进行整合,对用户检索的主题进行知识数据分析,并按照用户的关注领域、研究方向,及时推送符合用户需求的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并对相关的主题进行知识关联、数据统计、情报分析,提供全方位的大数据知识服务[3]。同学们对感兴趣的问题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检索查找,通过图书馆共享空间进行相关学科文献的讨论、交流。让学生感受到,一滴水,只有流入大海,才会掀起骇浪;一个人,只有将自己融入集体中,才能真正显示个人才华。图书馆通过网络平台+共享空间服务,培养建立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与互助合作精神,将科学精神与科学美育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举办竞赛活动
图书馆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递知识的同时也应重视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图书馆通过举办科技文献检索大赛、毕业设计创作大赛等一系列具有科技创新意义的比赛,让学生们对科技文献检索及科技创新产生浓后的兴趣,从科技文献中学习新知识,从科技创新中树立正确的科学精神,将科学精神与团队合作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举办科技成果宣传展览
图书馆定期举办科技成果宣传展览,以文字、图片、影音等多种形式,呈现科学技术成果给人类生活所带来的改善和进步。如举办航天工业科技展,通过展览,让学生理解科技创新的意义,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何为科学、如何进行科技创新工作等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科技创新是以前人科技成果为基础,应充分利发掘、利用科技文献,通过自身不断的学习和实践进行科技创新,引导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积极发现问题、潜心研究问题,树立起积极向上的科学探索精神。
3、结语
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的更新带来了科技文献的快速积累和增长。图书馆在为学生提供基础服务的同时,应充分发挥图书馆资源优势,开展多途径的科技文献服务工作,不断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及创新能力。
4、参考文献
[1]初长洲.关于高校美育工作的思考[N].吉林日报,2020-07-(17).
[2]魏弘.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信息服务发展策略研究[J].科技资讯,2019,(36):213-214.
[3]李娟,曹晨.大数据时代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的发展[J].科技创新导报,2020,(10):124-126.
《浅析幼儿美育实施的途径》
摘要:美育即审美教育,它将人的社会性同生理性融合在心理中。美育功能对每一个学前儿童在认识生活、认识世界,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上所发挥着独特作用。因此,如何对幼儿实施美育,打破固有的教学模式,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一直以来都是教育者在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幼儿美育;审美;幼儿园;教师
美育作为一种感性教育,在呵护儿童童心的同时,也在发展他们的创造力,连贯性的美育可以使个体在成年之后仍然保持怡然活泼的童心,并使其创造力得到持续的发展。
幼儿美育主要以艺术教育为基础,以幼儿园生活与教育活动为载体,通过引导幼儿置身于和谐的、愉悦的、自主的、创造性的情境中,让幼儿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感受生活和学习中的快乐、探索和创造的魅力,从而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就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康的强大源泉。幼儿美育具备让幼儿认识深化、情感净化、道德感化和智能开发等很多功能,是幼儿自我发展与完善的重要途径。幼儿美育就是根据幼儿的审美心理特点,利用美的事物的具体、鲜明的形象,发展幼儿感受美、理解美、表达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情趣和能力的教育。
幼儿园美育任务就是培养幼儿初步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幼儿园和家庭要形成教育合力,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日常生活、艺术教育、社会活动等教育资源,多渠道、全方位地对幼儿实施美育,以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一、艺术教育是幼儿美育的主要途径
艺术是人类审美实践的集中体现,艺术美直观、鲜明、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最容易引起幼儿感情上的共鸣,陶冶幼儿的情感,带给幼儿充分和完美的美的享受,对培养幼儿的审美素养有重大意义。幼儿的艺术教育主要有音乐教育、美术教育、文学欣赏,而每种艺术形式都有其特定的作用。艺术教育通过唱歌、舞蹈、绘画和语言等多彩的活动,发展幼儿的艺术能力,开发幼儿大脑,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一)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它塑造艺术形象,表达人的情感。在音乐教育中,教师通过音乐节奏、音乐欣赏和歌舞技能来培养幼儿音乐的感受能力,并辅以感受美的方法。例如:在演唱歌曲《鲁冰花》时,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系列关于歌曲的图片或者观看歌曲的舞动视频,让孩子感受旋律的美好,产生对音乐的热爱,以及学会表达对妈妈深深的爱。
(二)美术教育则以线条和色彩塑造形象的视觉艺术,幼儿美术教育包括绘画、剪纸、玩具制作、泥塑等活动。教师通过让孩子亲手设计、制作美术作品,从而锻炼视觉,加强动手能力,培养创造能力,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并且幼儿在对绘画作品的鉴赏活动中,能够提高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水平。教师切忌脱离艺术自身的感染而对幼儿进行呆板的模仿和单纯的技术练习。
(三)文学以生动、形象、优美的语言塑造人物或事件,幼儿文学作品如童话、故事、儿歌等具有生动的语言和艺术形象。幼儿通过听、看、说等方式感受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增长文学知识,培养理解和欣赏文学的能力,丰富其内心世界。例如:在老师让幼儿欣赏文学作品时,积极引导幼儿激发他们的审美情感,然后去体会作品的艺术形象,用一些优美的词语去描述,在结束时,教师用幼儿能明白的话语总结该作品的“中心思想”,来引发幼儿的思考,让孩子们在诗一样的童话中体会真善美,净化和滋润幼儿的心灵,对幼儿的健康成长给予正确引导。
二、把美育渗透到幼儿日常生活中
日常生活为幼儿进行美育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凯洛夫说过:“在儿童美育中,起着重大作用是他们对周围环境的无知无觉。”幼儿最初的美感是从日常生活开始的,所以幼儿的美育应贯穿在幼儿的整个生活中。
(一)家庭是幼儿美育启蒙的第一所学校,家长应该为幼儿提供一个温馨的成长环境。幼儿家庭美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在家庭布置上,注重朴素美观,干净整洁,为幼儿提供一个陶冶幼小心灵的生活空间,让孩子体会到形式美;在家庭氛围上,倡导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睦的家庭环境能够给孩子一种幸福感和安全感,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在生活态度上,倡导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家长对生活的态度和做事态度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道德观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幼儿园作为补充家庭教育不足的机构,是幼儿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也要把美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首先,注意幼儿园环境的布置,室外尽可能栽培美丽的花卉和树木,并且使有足够大的安全的玩耍空间,室内布置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图画,以及孩子自己设计的各种作品,从而为幼儿创设充分显示自己创造能力的机会,让孩子们时时刻刻感受校园之美,实施对幼儿无声的美育。其次,营造温馨和谐的氛围,教师通过对幼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让幼儿在与老师、同伴交往中体现语言美、行为美、仪表美。最后,在各式各样的游戏中充实幼儿的生活,活跃幼儿的身心,发展幼儿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
三、在大自然和社会中拓宽美育的空间
幼儿美育不应只局限于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大自然和社会为幼儿美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引导幼儿观察和感受大自然之美是幼儿美育的重要途径。我国教育学家陈鹤琴也主张把“大自然、大社会”做出发点,让儿童直接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学习,感受自然与社会带来的美好。
(一)自然界包括动植物和自然现象。大自然为幼儿提供的审美对象是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是最真实的内容,这些形象生动的美非常容易被幼儿理解与感知。因此教师应好好利用这些自然资源,可以通过散步、参观或郊游等一些户外活动,深切感受空中的飞鸟,水中的游鱼,花间的蝴蝶,让他们更多地呼吸新鲜的空气,领略鸟语花香的迷人景色,增强幼儿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发展对美的丰富感受性,从而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追求。
(二)社会环境包括个人、家庭、集社、市场等。社会是美育的大课堂,美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幼儿认识社会中的美好事物,在社会中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例如:参观各种建筑、商品和艺术品,感受物质文明之美;听一听先进的人物和事迹,了解英雄模范,感受精神文明之美;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培养幼儿的行为美、语言美、仪表美。这些都会在儿童幼小的心灵中播下美的种子。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是呀,美无处不在,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我们应该用爱心对待每一个幼儿,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多渠道、全方位地对幼儿实施美育,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以提高未来社会的人才素质。(作者单位:临沂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梅俊宇:《浅析学前儿童美育培养途径》,青年文学家,2010年
美术 教育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特别在培养创造性思维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特殊优势,所以关心美术教育,为美术教育中的创新。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美术教育研究论文 范文 ,希望大家喜欢!美术教育研究论文范文篇一 《美术教育中的创造性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全面推广,这种理念为美术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主要阐述基础美术教学中的创造性教育 方法 。本文主要阐述了有关美术教育中的创造性研究的一些列问题。 【关键词】美术教育;创造性;研究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改革也在不断向前推进,素质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美术教育,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特别在培养创造性思维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特殊优势,所以关心美术教育,为美术教育中的创新。 二、培养学生美术创造的兴趣 在美术教学界,有一个广为人知的 故事 。故事里让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在同一堂美术课上画一束鲜花,中国学生的画法标准,花的种类和颜色与真花无异;而美国学生则抛弃了传统鲜花的画法,花的颜色虽然与实际不同,但极富 想象力 ,而且极富美感。这则故事或许是虚构的,但却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学生美术学习时的困境――缺乏创造力。因此,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造性十分有必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美术创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在教育中永不过时,兴趣能够激发学生在积极愉快和自觉氛围中学习,能够使学生在绘画学习中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这样学生的绘画中能够表现出创新的美感,而不是如同拍照般精确。 三、美术教学中创造性的体现---“美术家(艺术家)-作品”本位的创造性教育 美术家是美术作品的创作主体,如果说“创造性”是美术作品之所以能够成为“美术”作品的核心价值,那么美术家创造作品便是充满“神奇”之魅的灵感喷薄并将之物化的这一过程。苏轼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美术作品便是美术家伸出“上帝之手”,将人类的审美情感物化为可视、可居、可游的图像世界。 当下有一种观念认为:基础教育阶段的美术教学,不是培养美术家或画家的教学。这一观念的误区在于混淆了美术家或画家作为职业分类与精神气息的之间本应有的区分。如果说美术家或画家仅仅作为一种技能性的职业,那么这种观念自有其合理之处,毕竟每个人的心志取向和职业定位有更为丰富与更为多元的自由选择,但紧接的问题是为什么要在基础教育阶段开设作为普修性质的美术课?还要配备“专业”出身的美术教师来实施开展美术教学? 所以美术家或画家更应该是作为精神气息的载体,而创造性便是这一精神气息的核心内容。即使在基础教育阶段,美术教学特别是美术实践的教学之实质便是使学生像美术家或画家那样进行创造性劳动。而这种创造性劳动是人本身就具有但在成长过程中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社会现实处境中逐渐被淡忘、忽略、屏蔽的能力,美术教学便是撞击这份屏蔽、唤醒这份遗忘,也正是在此种意义上,能够更好地理解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1921-1986)所言:人人都是艺术家! “美术家-作品”本位的创造性教育,更多体现在美术实践教学这一模块中,即通过绘画研习、雕塑创作、工艺品制作等等技能性实践活动,实现审美创造性的物化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与想象能力。此处仅以绘画为例,绘画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精确地再现眼睛中所见到的“客观”世界,而是通过塑造具象或抽象的物事,感受、体悟点、线、面与色彩通过“神奇”的艺术组合成具有审美意蕴的形体,并通过这一并不同于所谓现实世界的形体,揭示、把握人类审美思维与审美情感的奥秘。如果没有相应的技术训练与动手能力的培养,所谓创造力与想象力最终只能沦为空谈。而不诉诸创造力与想象力的技术训练,也只是无法成为美术创作的机械描摹。 四、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新思维 不是一门课程,无法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工作,所以只能潜移默化地培养,美术课堂为学生个性的塑造、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阵地,为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创造条件也就义不容辞。 1.创造宽松自由的思维环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必须具备宽松自由的思维环境。若没有“自由”又何来创意呢?而人的创意必须在没有干预的情况下才能发挥潜能。专家提供的求异思维、聚合思维、 逆向思维 等多种 思维方式 都是以“心里自由”为前提的。所以要提供自由的思维空间和自由探究的机会,要尊重不同寻常的看法,尊重不同寻常的想象,所以教师的美术素质与开放心灵对学生的想象力的开发是有益的。 美术教育中的想象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在美术作品欣赏中产生的想象,教师可以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启发学生的想象,深入作品的内涵。审美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主要在这个方面来体现。二是作品创作前的想象,就是构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肯定学生想法的价值,将学生追求成就的过程视作一种成就给予肯定,并通过技术的传授帮助他们实现想法,使他们在表现的过程中享受创作的乐趣。创新思维能力与造型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在这个其中。 2.提供便利的可利用的实践场所 创造性思维往往与创造活动是相联系的。人们总是在产生了某种创造性活动的动机和欲望,或者在某种创造性活动进行过程中,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就是思维创造形象的过程,美术教育中这种思维与创造的关系尤为明显。所以在美术教学中要创造建设实践场所,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 拿中学美术为例,中学美术包括绘画、工艺、雕塑等,每一门类的创作都离不开技巧与材料,需要适当的场地。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地提供实践的场所,提供物质条件。我们一方面可以在校内创造条件,一方面可以与社会接轨,帮助学生实现探索创造的欲望。同时我们要充分地利用现代教学设施,把科技融入教学中,利用现代教学设施,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发提供便利。 3.关注学生的个体因素 这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首先要了解学生的个体情况,关注个体因素在学习中的积极作用。不是每个学生都热爱美术,美术教育并不是一定要把学生都培养成画家、艺术家。但我们应该使每个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有所收获,特别是在思维方式上,要善于观察,富于想象力。 个体的因素包括 文化 修养、思维的方式与专业素质。文化修养与学习成绩没有必然联系,主要是指学生知识面的大小,兴趣广泛的程度。美术教育中的创造性思维需要文化的修养,广泛的文化基础可以开启联想与智慧。专业素质是指对美术理论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是创新最终得以实现的基础。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都有自身的优势与潜力,有的善于动手,有的善于思考,有的善于观察,有的善于表现,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设计合理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让有美术创造潜力的学生能有更好的提高,让美术方面不具特殊潜力的学生能够具有一定的审美修养与美术素质。 4.建立合理的鼓励机制,促发求知的主动性 鼓励机制可以成为创造力产生的外动力。当学校为学习成绩突出的学生设立奖学金时,奖学金在某种程度上便成为学习的动力。现代诺贝尔奖的设立同样促进了各个领域的创造力的开发。各类的美术作品比赛,也鼓励了一部分人的信心与学习主动性。 五、改善美术创造性教育的方法 1.所谓美术创造性教育,就是通过美术教育学生的过程,使学生发现生活的美和艺术的魅力所在,使学生摆脱模式化的事物,发现自然的神秘。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几点:合理的利用美术书籍、教材或者其他美术参考书中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要把这部分知识利用起来给学生展示,拓宽他们的思路;另外,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学生不正确的理解要及时修正,确保学生审美观的正确发展。 2.要实现美术创造性教育不能急于求成,美术知识和绘画能力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只有基础牢固了,学生们才有能力去学习美术,去欣赏美术中的精华。尤其是新课程改革之后美术教材是将理论与实践隐含的合成一条学习的主线,把许多理论学习与绘画实践整合成为一个体系,这虽然在提高美术课堂中美术理论知识学习的氛围,但是这可能会出现美术教学中出现忽视理论基础的情况。忽视理论学习的美术教学是不符合美术创造性教育思想的,没有扎实的基本功,绘画及欣赏能力也不会提高,依然没有达到教育学生审美才能的目的。因此,提高美术创造性教育水平的前提就是打下扎实的美术知识基础,设计出多样的学习形式,逐步完善教学体系。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美术创造性教育的核心思想。这也是全国校在美术教育过程中的一贯思想。细心的教师会发现,学生有一颗渴望发现的心,学生渴望成功。因此,摈弃那些束缚学生创造性的东西,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充分发挥,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结束语 新课改的核心要求是对素质教育的实施,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宗旨的。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通过采用多样化的 教学方法 和创新的教学机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美术素养的提高极有帮助。 参考文献 [1]田立永.对美术教学的探索和思考.科技博览,2010,(22) [2]王芬.美术教育特点及其教育方法[J].知识经济,2011,(4):101 [3]杨文虎.艺术思维和创作的发生[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1, [4]宋晓亮.新视野下的美术教育探论[J].网络财富,2012,(3):107 [5]毕伟民.试论美术活动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7:268 美术教育研究论文范文篇二 《高中美术教育中开展创造性教育的作用》 【摘要】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事业取得了进一步的深入发展,高中美术教育尤为突出。在现阶段,美术深入社会与生活各个领域,高中美术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艺术感觉。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在高中美术教育中引入了创造性教育,对于教学效率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主要结合创造性教育的科学内涵,从而具体阐述高中美术教育中开展创造教育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美术创造性教育作用 在现阶段,素质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美术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艺术水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美术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审美能力与实践能力。在新课改背景下,对于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中美术教学加入创造性教育元素,已经成为了当前高中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1.高中美术教育现状 美术教学模式陈旧 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诸多高校忽略美术教育,诸多教师关注的教学重点是学生专业技能以及专业理论知识的提高,讲究美术学理论以及教学理论的传授,以教学成绩为最终教学目的,教学模式缺少创新意识,教师与学生缺少必要的交流与沟通,没有从学生的学习角度出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低下,缺少兴趣以及热情。 美术教学理念有待更新 在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学校通常偏向于智力于文化知识教育,忽视美育与道德教育,投入巨大人力、物力等资源,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化程度,没有重视美术课程的创新。在这种传统理念的作用下,美术课程可有可无,甚至没有被纳入期末考核项目中,不利于提高中学生学习美术的自主性以及能动性。同时,美术理论基础知识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无法形成系统的认知框架。除此之外,在高考中,美术生所占比例相对较少,因而学生也忽视了美术的学习,学生缺乏美术创造性思维。 美术教学目的模糊 高考制度强调分数的高低,统考决定着学生的未来,为了配合制度的发展,诸多高校对高考上线率的要求较高,因此在高中美术教学中设置了色彩以及 素描 等专业课程,但是缺乏美术基础理论知识课程。基于文化生渴望获取文化知识方面的前要求下,美术欣赏课程不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潜能的发挥。长此以往,在这种教学目的模糊的背景下,无法全面提高学生的德、智、体、美,重视文化,忽略美育,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高中美术教育中开展创造性教育的作用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开展创造性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自主性。在创造性教育中,教师导入自主性与竞争性,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满足新课标要求,在培养学生美术技能的前提下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个体感悟,给学生预留了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有助于激起学生的探索兴趣。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 山水画 赏析时,教师要透视山水画特色,引导让学生自主探索并发掘山水画作品中的人文精神,进而感受艺术之美。 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美术学习环境 开展创造性教育,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美术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作为学生学习的关键条件,对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内在的潜在,积极提倡民主意识,充分发挥组织与引导作用,用情感感化学生,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去探索知识。例如在学习中国现代 人物画 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导入辛亥革命这一历史时期的变革现状,使学生了解中国现代美术发展阶段的状况,即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形成了中国现代美术的特点,结合中 国画 变革特点,开展优秀作品赏析活动,分析各自的艺术特色,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创造性思维。 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开展创造性教育,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受传统教育的束缚,讲堂作为教师为学生传播知识的场所,教师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从自身角度去传授知识,学生的学习常常处于被动的状态,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散与发展。因此,将创造性教育理念融入美术教学体系中,摆脱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的束缚,导入师生互动模式,有助于让学生与教师在交流中探索事物。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的漆器、玉器以及织绣工艺时,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使学生了解传统工艺美术,加深对织绣、漆器基本知识与工艺特点的认识,引导学生创新学习其创作方法。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 不断开展创造性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基于充分掌握理论基础的前提下,有助于为学生的自我创新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在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遵循循序渐进教学原则,采取合理方式加强教育,积极引导学生观察、思维与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例如在介绍 清明 上河图时,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与之相关的古画、光盘,教师以张贴挂图或者播放光盘为导入,学生能够展开想象,了解风俗人情、桥梁建筑以及道路交通,学习绘画造型与简单技术操作方式。当学生了解以及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后,教师可以开展野外写生活动,参观各类画展活动以及书画比赛,在活动中相互交流技巧,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空间。 综上所述,创造性教育对高中美术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现阶段,要遵循学生的需求规律,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案,积极鼓励学生,认真观察身边的事物,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总之,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必须要结合创造性教育模式,让学生养成勤于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大胆创新,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以及创造能力,从而健全学生的人格。 参考文献: [1]柳建平.议课改中高中美术创造性教学的策略[J].大众文艺,2010(02) [2]吴燕.勿把“手段”当“目的”―从艺术教育三维课程开发的角度谈高考美术教学[J].美术大观,2013(10) [3]戴少宏.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内容与美术作业设计[J].美术大观,2013(09) [4]姚磊.中职新疆班学生美术欣赏课教学的创新实践研究[J].职业教育(中旬刊),2013(09) 美术教育研究论文范文篇三 《美术教育在提升学生审美观上的应用》 在新课程标准的教育背景下,随着我国社会的高速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重点研究课题,而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生审美观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美术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引导学生去认识美、感受美、创造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提升当代学生审美观的必要性 中国史学家陈寅格先生在清华大学任教时期曾提出过“独立之思想,自由之思想。”这是民国时期知识分子对于独立、自由的渴望,也是中华民族一直倡导的人文精神。在当代教育背景下,对于大学生的要求不再只是单纯地专业知识的提高,还要求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作为社会一份子应该具备的。让学生学会认识美的真正价值和意义,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审美理念看待世界,培养更加适合现代中国社会的审美观念是当务之急。 二、高校教学中美术教育的现状 在中国现阶段的教育体系中,美术教育虽然一直贯穿始终,但是通过各阶段教学中美术教育课程设置的比重的比较,不难发现,在教育的初级阶段,尤其是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美术课程占着很大的比重,但是到了高中、大学,很多学生都忽略了它的真正价值,包括家长、教师、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都未能给予重视,认为美术教育只是单纯地教给学生绘画技巧,认识不到美学对于培养学生审美观念、人文修养、价值观等方面的作用,导致了同学基本都不能在学习生活中培养和建立自己的审美观念,这也是美术教育在大学阶段的一个困境[1]。 三、大学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审美观的应用策略 (一)汲取优秀的 传统文化 ,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观念和审美思想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社会背景下,中国融入世界的步伐不断加,中西方的思想文化也开始产生了碰撞、交融,人们的价值观也趋于多元化,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相当大的冲击,许多优秀的文化瑰宝、道德品质在这个过程中不断遗失,许多学生的审美观念更加青睐于西方,不够本土化,甚至有一些都不够现实,这种现状下就要求高校教育中的美术教育及时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给学生展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艺术作品,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意境,认识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美感、价值和魅力,培养好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让学生的审美理念更适合中国社会的需求。 (二)搭建多元化的信息资源平台,拓宽学生的审美 渠道 高校教育中的美术教育与教育初级阶段的中小学教育相比有所不同,中小学教育只要求学生的认知和模仿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最基础的对生活中美的感受,而大学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多元化的审美理念,多层次的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在大学美术教育过程中,不应只是单纯地绘画,而应该更多地整合信息资源,让学生能够通过更多的作品了解美学的应用,从美术作品中体会各种文化背景下社会思想、人文理念、作者的表达意图和表达方式,感受中西文化的异同、不同作品的优劣、个人的鲜明特点,为加强学生的领悟能力提供更多的背景、丰富的材料、多种途径。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让学生感受美术知识与社会环境、历史文化、现实生活的有机结合,让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渠道感知美的存在,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和人文艺术修养。 (三)由美术课堂的教学辐射到日常生活的感知 目前大学美术教学的方式仍然以课堂教学为主,主要是通过老师的讲述和对美术作品的赏析来传授基本的美术技法和美术欣赏情趣,虽然这种教育方式是当前相对匮乏的资源背景条件下较为合理、较为实际的教学方式,这种美术课程也给予了学生了解美、认识美的基础,了解了美术在生活中的积极意义,但是对于学生来说,美的知识是不能只用课堂上的时间就能学全的。教师在课堂上也应运用现代化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多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甚至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学结果的评价过程,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审美理念的不同,对比优秀的艺术作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2]。除了在课堂上采用更丰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资源外,还应该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给予学生美的实际体验,如野外写生、户外旅游、实地考察、自主设计等,充分利用展览馆、博物馆、标志性建筑、工艺品市场等,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会美术与现实世界的有效结合方式,美术对于社会、人文、政治、历史等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3]。 现在的中国社会在教育、艺术、文化、经济等方面都有了巨大的改变,美的艺术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它的价值和意义也发生了空前的变化,它不仅培养人们的审美观念,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而且提高了人们的自身修养,带动了社会文明的进步发展。而学生审美观念的提升就需要高校教育中的美术教育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及时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思想,不要只注重对学生画技的考评,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修养,同时老师要注重自身的品德文化修养,因为老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品德素质、价值观念直接影响了学生。学生也要通过多方面、多层次的感受、交流体会美的意义,提升自己的审美观念,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4]。 四、 总结 立足于当前的时代背景和美术教育现状,家长、教师、社会都应转变对美学知识的偏见,改变思想理念,老师应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从中汲取优秀成分,同时参考西方艺术文化,形成对比,体会美学对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作用,并且从美术课堂的基本教学模式拓展到多种资源结合的现代化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多感受美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提升审美观念,学会用美的眼睛,美的心态来认识社会、服务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