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谈美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谈美研究论文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谈美议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爱”有很多种,“爱美”是人的天性,世上有哪个人不爱美呢?只是有些人喜爱幽静的美.有些人偏爱雄壮的美,有些人更醉心于大自然的美。

美又有内外之分,外在美是我们看得见的,内在美是深藏的、真实的,也是大家最易忽略的。一个具有外在美的人,未必具有内在美,因为他光打扮自己,使自己外表更美,却不知修饰自己的内在美。而具有内在美的人,即使外表不美,大家还是喜爱他,因为他有善良的心,高尚的品德。

那么,怎样迫求内在美呢?内在美需要靠自己亲身去体验,就好比一首乐曲一样,要自己去体会其中的美。

内在美是永远的,不朽的;而外在美是短暂的,它会随着躯壳变化。终至最后消失。世界上到处都有美,美能滋润我们,鼓舞我们,使我们快乐地生活下去。但是,我们要迫求永恒的内在美,而不要沉醉于短暂的外在美。

我对于美的事物往往抱有某种苛刻的态度,容不下它有半分瑕疵。我爱把“美”看得几近模糊,透过它看整个世界,不管是经过那份明亮映射出的,还是被几处朦胧遮挡下的,月倚树梢,风送秋叶,蝉鸟嘶鸣,一切的一切……我更爱把视角放在独特的位置,不在喧嚣处着眼,不在纷繁处驻足,把其视为一种独特,当然,独特并非与个性对等,只是愿意让“美”与心灵的原始气息相生相依。我不会轻易让某些不知由来的情感随意倾泻,因为无病呻吟,病态的诗人情怀是对“美”的最大亵渎!

人们总爱把“狂风骤雨”与“云淡风轻”放在对立的角度看待。可孩童时代的我却从未将阴晴作为好坏的分界。无论是仰头还是平视,世间总有一双双美丽的眼睛,闪烁着或明或暗的兴奋与期望。“美”在其中穿梭游走,它是世间最神奇魔术师,可以轻易的将树上的青色果子披上鲜红的外衣,让露珠不留痕迹的划过翠绿的叶子,让蝴蝶轻盈的纵体一飞,便描摹出了整个夏季!为什么不能变一朵云呢?不,我要嫁给一朵云彩!每天偎依在他厚重的.肩膀,时而和他浅吟低唱,发出风穿过树林似的微妙声响。时而撒娇似的扑在他怀里,嘘……不能让别人看到,因为云其实早就害羞了,泛出点点霞光。这就是小时候对爱的幻想,可不经意的在心里播下了种子,长出了幼苗。直到今天,花季之年的我再回顾那段岁月,才骤然发现,那其实是对“美”最初的认识,因为爱是美的一部分,它自然,纯净,似一片薄薄的薄荷叶,揉出些许汁液来涂抹在脸颊,美便在这其中轻舞,飞扬……

流逝的时光,似一首无韵脚的诗,总期盼着把它读的趋于完美,可偏偏事与愿违。穿过逝去的光阴,在记忆的碎片里,我努力地摸索着美丽过后的点点真实。直到今天,回首那些曾经的喜与悲,笑与泪,才发觉原来每一段经历都有它之所以经历的理由。无论多么低迷的心情都无法掩盖美好曾留下的痕迹。这便是一颗能发现“美”的心!它不仅仅局限于眼睛所看到的,也包括心灵所体会到的。向左走,扯下一片晚霞的凄美,向右走,印下一朵花儿的婉约。目光所至,到处都是美的笑脸,美的舞步,时间会碾磨掉一个个平淡、轰烈,昙花般的浮尘故事,却永远都遮掩不住一双发现美得眼睛。

《谈美》主要是以回答读者的来信为方式,虽不是系统的美学研究著作,不能从中见识到朱光潜先生的研究成果,但朱光潜先生以一名导游的身份,成功地引领我们步入美学的殿堂,并从一些关键的角度为美学的入门者进行了解说,极富启发性。下面是我分享的是《谈美》读后感,欢迎阅读!

朱光潜先生的《谈美》写于1932年4月的伦敦。从十五个方面来论述,有:

一、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三、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宇宙的人情化。

四、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美感与快感。五、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美感与联想。

六、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考证、批评与欣赏。

七、情人眼底出西施美与自然。

八、依样画葫芦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错误。

九、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艺术与游戏。

十、空中楼阁创造的想象。

十一、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创造与情感。

十二、从心所欲,不逾矩创造与格律。

十三、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创造与模仿。

十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天才与灵感。

十五、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

在《谈美》中,朱光潜先生将一件事物从多方面进行了论证。

在一、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中,对于一棵古松,木材商是用商业的心态去看,科学家是用研究的心态去看,而画家则是用欣赏的心态去看。古松在不同人眼里映衬了三种效果。从经济、科学、美感的角度看,就会有不同的感受。美的东西需要人们用审美的眼光和欣赏的心态去看去想,如只讲实用,那么美是最不实用的经验。但如果说人类历史生生不息,而真正能触动你我心灵深处的唯有那些给予美好情感的艺术作品,无处不在深邃的夜空中如同指路的星星闪着光,指引人们的灵魂、净化人们的思想。

在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中,艺术是主观的情趣、感觉,而又有些客观的控制和设计在其中,太过接近真实容易使人产生功利心,太过主观也不容易让人理解,毕竟艺术是给人们欣赏的。所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是从局中和局外人物的角度进行的阐述。

在十五、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结束的段落中,不需多言,读完此书,更见朱先生对美、对艺术理解的功力。努力向前也不要忘了驻足停下来,看看眼前的风景,品味一下生活。

从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中,我们可以学到看待一件事物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地看,并且不同的人看待事物的方式和内容也是不同的。看了《谈美》,我想,这对我们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帮助。

美的本质是什么?怎样认识美?朱光潜先生认为,对于这一问题的解答,是一个关系到能否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解决的美学难题的大问题。这也是这本书的根本问题,到底什么是美学。

我通过读这本书分析出了三个重点问题:

1)美学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每个人对美的定义是不同的。

2)通过谈美,引入了许多治学的问题和很多怎样做人的问题。

3)美学源自于生活,研究个方面美学,要从生活中找到根源。

当美学发展到了21世纪,他并不拘泥于艺术上的美学,而是彻底融入到了我们的生活中,生活中也处处有美学,并且,关注自己心灵,精神成长的人们也越来越关注研究美学。举个例子,穿衣打扮已经是现代人每天必备的功课了,而房屋装修更是一门重要的美学学问,比如:欧式概念,田园风格,日式家居以及中西合璧等等。所以美学能为人带来幸福的生活,它不是实用主义,而是不带有功利心态的心理活动,他可以让人们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以及精神上的享受。

不仅仅是生活,在《谈美书简》中,作者以亲身的经验,谈了许多只学为人的道理,对于怎样开展治学工作,他教导说:我们干的事科学工作,是一项必须实事求是,玩不得一点虚假的艰苦工作。既要有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恒心,也要有排除一切干扰和阻碍的勇气。很显然作者是很重美学这门学问的。其实,做人又何尝不是一种美学呢?如果一个人能将美学融入到自己的人格,那么他就能内外兼修,他处理问题又潇洒的风采,研究问题又有严谨的态度,这就是红楼梦中所说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及文章吧。

最后我想提朱光潜先生奉行的三信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能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得起,不推诿给别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该在此时做,不推延给未来。此地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的另一地去做。这是朱光潜先生不尚空谈,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体现。很值得我们青少年去学习。

读了朱光潜先生的《谈美》,我对美的理解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美无处不在,然,小美见诸于表象,大美表迹于人心。

一个人,其肉身与灵魂一体塑造出外在形象。言行举止皆是个人内在修养的表征,灵魂所追求的高度往往折射出个人情操。人拥有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往往见诸于个人情趣。情趣根源于人生,艺术又是情趣的表现,因而艺术与人生紧密相连。

今日所谈关于美的言论,与艺术相连,更根植于人生,因为生活本就是一门艺术,而艺术的殿堂正是通向美的云端。人生的艺术化把真、善、美集成一体,如此这般美便有律可循,继而引起人的情感活动,并影响个人的现实活动。所以,小美见诸于表象,大美表迹于人心。

不同于古人吟诗作对大谈风月,谈美,要求人生美化,进而人心净化,领略美蕴含的时代思想与情趣。因为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关系而独立,而伟大的事业都出自于宏伟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所以把人生看成一门艺术,在创造和欣赏时都抱着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的心态而不计较利害得失,往往能成就一番大事业。当今社会浮躁之气可见斑驳,以强硬的态度为达到目的施展三头六臂的人不在话下,而趋功近利往往容易蒙蔽人心,这般不能免俗,便与美失之交臂。纵观世界各国成功人士,志存高远,眼光独到,正是以美的眼光剖析事物,多角度欣赏,以美感的态度追求完美,才能有所收获。

一个人,不计较实用,所以心中没有意志和欲念,正因为他不推求关系、条理、因果等,所以做事更能够放开自我,更偏重于直觉思考。你以为他在天马行空,其实他在探索更深层的意境。所以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意志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象,心里活动偏重于直觉,便能更加敏感于善恶、真伪、美丑,真善美也就见诸于此。正如我们看崇山峻岭,阅世人无数,叹流年如梦,悔当初所遇,惊羡他乡林业高楼,醉情古朴茂林觞咏,都如隔岸赏花,陆上观雾,不受利害关系牵绊,自能以雪亮的眼光窥视所有的物象。所以把美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往往能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欣赏事物本身的形象,进而品味出它独特的意义。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美的本质在于理念,只有这种理念才是真正的,永恒的美,才是一种具有客观意义的实在。这种对于美的理解,是渗透进精神层面的定义。时代在变化,人的思想也在随之改变,而人骨子里的美感经验却是可寻其迹。心里印着美的意象,吸收物的姿态于自我,便不自觉陶冶了性情。可见,美好事物的不自觉的影响,对于个人修养的培养,是有一定好处的。

对于美,存着欣赏的心去感受它,需要有考据与批评。脚踏实地地研究事物,自省的同时把事物放在作品之外评判美丑,无所谓杂念,无所谓纷扰,便能更加客观的领略个中滋味。而美之中既要有人情又要有物理,虽所爱但不加以欲念,虽不喜不偏以歪理,胸无纤尘,以观其趣,美尽自得。

生活尽是美,仰望天空,明月繁星薄云相辉映;脚踏实地,天时地利人和齐汇集。肉眼可识美,常眼前一亮;心中可识美,便如清泉润心。小美见诸于表象,大美表迹于人心。所以,以美之心度量所见,发现美,感受美,传递美,天下大美。

第一次读这本书,是我初二的时候。那时候的我,年幼懵懂,翻了前几页,却不能读懂,就认为我没有那么高的文化造诣,读不懂书中的奥秘,也不能理解朱自清先生书中所谈的美,便一直耽搁下了。时至今日,当我重新翻开这一本书,里面的内容已不似当年那般生涩难懂。

《谈美》写于1932年,是继《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之后的第十三封信。他曾说:在写这封信时,我和平时写信给我的弟弟妹妹一样,面前一张纸,手里一管笔,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什么书也不去翻看,我说所说的话都是你所能了解的,但是我不敢勉强要你全盘接收。

本书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以及美的特点等问题层层展开,提出了他的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人生的艺术化。本书共分为十五个章节,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如何欣赏美和以及如何创造美。前三章主要围绕美感是什么进行了回答和探讨;四至六章则针对一般人将寻常快感、联想以及考据与批评认为美感的经验是一种大误解这一问题进行说明;第七章和第八章则针对自然美这一概念进行阐释;第九章到第十四章则引导读者如何创造美;最后一章则约略地探讨了人生与艺术的关系。从什么是美感这一最基本的概念入手,先是启发读者如何欣赏美,继而如何创造美,再到如何将美与人生意义相结合,让零基础的读者从最浅显的概念开始,一步步深入美学的世界,从对美的欣赏者的角度慢慢转变为创造者,最后在了解了这最基本的美学知识后开始尝试将所学融入到生活中,上升到如何做人这一看似深奥的话题。然而作者轻松的'笔触与合理的结构安排,却并没有让人感到丝毫的沉重感,将学术与对人生的指导意义浑然天成地融合,让刚刚还在沉浸在美学的学术熏陶中读者有了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尽显大师风范。朱先生以一种对老朋友的语气娓娓而谈,将他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渗透在质朴清新的文字中,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全书最后呼吁人们慢慢走,欣赏啊,认为欣赏之中都寓有创造,创造之中也都寓有欣赏。

朱光潜从小接受的是私塾教育,父亲老早便开始教他做科举考试的策论经文,这就是议论文的一种了。我从十岁左右到二十岁左右止,前后至少有十年的光阴都费在这种议论文上面。这种训练造就我的思想的定型,注定我的写作的命运。我写说理文很容易,有理我都可以说得出,很难说的理我都能用很浅的话说出来。朱光潜自始至终都喜欢使用的写作形式,他追求的散文的审美效果,如同朋友之间促膝谈心,开诚布公,家常白话,娓娓道来。《谈美》的读者乃是中学生,朱先生在写作时必须放下身段降低高度,必须将抽象的概念和高深的道理简单化通俗化。所以朱光潜的说理文总是洞见源于生活,来自体验。读《谈美》,让我们觉得,美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存在,而是就在我们身边、触手可及的东西。

《谈美》第一章《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朱光潜的自我评论:很难说的理我都能用很浅的话说出来。朱光潜谈美学,不像其他文学家那样用概念、用文字抽象地空谈,而是从真、善、美三大人类价值的基本分野入手,他把真善美三种抽象价值转化为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深入浅出,举重若轻将道理活生生地化在人人可以直接感受的经验之中,幽灵般虚无飘渺的价值拥有了形体,成了一种实实在在的东西,仿佛生活中可以触摸的文具或碗筷。所以我觉得,《谈美》可能是我读过的最好的关于美学的作品了!

我比较喜欢的是第二章: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朱先生为我们揭示了美感获得一条重要途径即美和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他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朱先生先用自身的一个例子,认为距离自己远的东西比自己身边的东西更美,认为新奇的东西比熟悉的东西更具有美感。然后通过一系列的对比,说明全是观点和态度的差别。看倒影,看过去,看旁人的境遇,看稀奇的景物,都好比站在陆地上远看海雾,不受实际的切身的利害牵绊,能安闲自在地玩味目前美妙的景致。而若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它们都只是实际生活的工具或障碍物,都只能引起欲念或嫌恶。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

无论是对于游历新境时所感到的美,还是历史上话题人物身世和人格的所感,其实都是将事物独立于世俗之外,即使其与环境及一切条件绝缘,才能获得真正的美,使其孤立于功利的用途。美和实际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要看到事物本身的美,必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去看,而且要抛开实际生活中的物欲去看,才能真正的沉浸在艺术的美感当中。一些人们对于熟悉的事物总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为太过熟识没有了距离和神秘感,从实际生活中找不到真正的美。有了距离,才会有向往,美就会出现在你的眼前。同样的,优秀的艺术作品应该是既有主观又有客观,或者说既要有作者的情感又要能跳出情感来客观审视。美的艺术的创作,既不可过于主观而物我不分,也不可绝对客观而令作品趣味索然。所以,发现美的过程即是脱离实用性、逐渐走向客观的过程。人事景物,脱离了我们的日常实用,其中所蕴含的美感才有机会被我们所发现。

在《谈美》的最后一章,朱先生强调了,美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我们的生活其实就是一个大舞台,生活是可以艺术化的,谁知道如何把握一种度,谁懂得和谐的规律谁就能艺术的生活,有情趣的生活,那是一种驾驭生活的本领,要辛苦要勤奋,有所得有所失,得失来去全赖一种心境,心多宽路就多宽,豁达乐观的心境就是艺术,因为那是一种精神境界,是积极生活的态度,多留意生活,留意不经意的一个灵感,细细体味心境、宇宙、斗转星移,日月流转的变化,有情趣的生活、带一颗感激的心珍惜生活。在欣赏事物的时候,当你发现事物别人说不知的美后,不仅使自己身心愉悦,而且让艺术细胞得以熏陶。在发现、感受美的同时,愉悦自己,享受生活。

当第十五章结束,对于朱先生说的人生的艺术化在本节中已经分析的及其透彻了。读完此书,更见朱先生对美、对艺术理解的功力。慢慢走,欣赏啊!努力向前也不要忘了驻足停下来,看看眼前的风景,品味一下生活。

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现在人们都提倡要艺术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更精致更有情趣,心态的平衡也是关键所在,豁达乐观的心境就是艺术。希望每个人都能擦亮自己的眼睛,用心发现生活生活中的美,用正确的方法品味点点滴滴的美,艺术生活从现在开始!

读后感 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 文章 ,一段话,几句 名言 ,一段音乐,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朱光潜《谈美》高一 读书心得 800字 范文 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谈美读书心得800字1

最近又重读了美学大师朱光潜的《谈美》一书,跟上次读起来感觉又有很大不同,收获良多。这或许正是经典书籍的魅力所在:除了百看不厌,还能让人每次都有新的感悟。

《谈美》开篇举例了三种人对一颗古松的不同态度。一位木材商,一位植物学家,一位画家,三人同时来看一颗古松。三人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古松,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木材商难掩商人习性,只用木材价值来审视古松;植物学家知觉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春的显花植物;画家却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

同样的一棵古松,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形象都是个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观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

美也是如此,即便是极客观存在的美,也要通过审美(主观)的眼睛才能见到。我不由得想起那句怀才不遇的老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再优秀的设计作品也得同样有眼光的业主才能欣赏和认可呀(笑)。

说回上面的三种观点,作者认为分别代表了实用性、科学性和美感性三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

先说实用的态度,做人首先要维持生活,既要生活,就要讲究如何利用环境。“环境”对于生活有些有益,有些有害,有些不关痛痒。于是我们对于他们就有了爱恶的情感。这就是实用的态度。实用的态度起于实用的知觉,实用的知觉起于 经验 。

科学的态度则不然。它纯粹是客观的,理论的。就是把自己的成见和情感完全丢开,专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探索真理。科学的态度源于公式、数据和理论。

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美就是事物呈现形象于直觉时的特质。所以美感的态度,是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象,也就是偏重直觉的心理活动。

我突然联想到,书中所说的三种态度这不就是设计装修中的三方参与者的心理活动嘛。我们不妨将这三种态度代入装修工作中来看。

实用性——业主方。

什么是实用性呢,具体来说,比如卫生间地砖是否防滑(安全第一)、厨房墙地砖好不好打理(卫生第二)、开关位置合不合理(再也不用石头剪刀布老虎棒子鸡决定谁关灯)、不同位置灯光明暗设置得好不好(起夜开灯晃瞎眼)、门窗开扇方向合不合适、橱柜高度会不会影响操作(不下厨理由±1)等等。

综合整个装修周期来讲,绝大部分的业主最为关心的还是装修实不实用,毕竟他们才是房屋的最终的使用者,实用与否决定了他们对装修工作的盖棺定论。

科学性——项目经理。

天马行空的设计方案如何实现(还能这样做?!不要钱的吗),装修成本和装修质量该怎么权衡(缺钱or缺德),施工工艺的选择与改进等等等等,事无巨细都需要科学、严谨的态度才能做出最为合理的决策。

美感性——设计师。

优秀的设计师往往都有天马行空的 想象力 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他们专注于建筑物本身的形象,往往会先大胆构思一种或几种最能展现建筑美的方案,自我欣赏不能自拔(大雾),再结合业主的要求,从实用性和科学性出发,在满足实用功能和可行性的基础上追求整体居家环境的美观性,从而将家居生活感化,达到功能性、科学性和美感性的和谐统一。(毕竟连政治是妥协的艺术,更何况装修设计呢)

我们常说艺术(或者美)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可见只有保持适当的距离和高度,才能产生美感,而在美感方面保持洞察力正是设计师的 基本素养 。

所以,在满足功能和成本要求的情况下,希望业主朋友能够更多地采纳设计师的意见,向光潜先生所说的“不令人俗”的境界再靠近一些。

谈美读书心得800字2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座平凡的山,一个看似糊涂不识庐山的诗人,却就在这种糊涂之中见出了庐山真正的美。苏轼不似你,你远望庐山,望庐山之高峻,只说它的路途艰险,难以行走。你远望庐山,望庐山之富饶,只说它的资源丰富,你更望了庐山之云的如梦如幻,却只浅谈谈你望不见山顶而苦恼。若人人皆是如此,美何在?

一棵老古松,在伐木者的眼下,砍掉它获取利益便是它的归宿。在科学家的眼下,分析,解析它的成分,了解它的种类便是它继续存活的理由和价值。然而终是有像苏轼这样的艺术家们,他们静静望着这棵树,不去想它的价值有多大,只是默默欣赏着它的每片叶儿,每段枝条,看它们的美与独特。他们仅仅是欣赏着这棵树的美,无所为而为似的看着它,渐渐沉浸在美的世界里,与树竟如同合二为一,看着树的他们,仿佛正在被树望着。

而社会如同是大河流水,人不往前游,就会被生活推着走,于是你自然的将事物的实用性和它对你的意义放在了第一位,又因此而谈着这个社会是多么不公平,更是天天想着钱是多么可贵,于是,你心如磐石,从外面打不开,从里面又是无法挣脱束缚,终究是打不开心扉,怎么能装得下真、善、美呢?你把实用性放在了第一位,有所为而为的去做每件事,最终却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于是你认了,认了困难是大山,挖不走,也推不动。然而在利益的驱动下,你淡然了,你忘了这座山本应拥有的美丽,而是以仇视的目光望着它,只认为它挡了你的去路,却忽略了困难背后对你的帮助,你并未用欣赏的眼光去细细品味这座山,自然意识不到它的美,更想不到困难的源头就是你心中的怨念和对成功极度的渴望,最终错过了登上山顶,一览山顶美景,获得成功的机会,岂不见笑于世人!

对于成功过分的渴望,对于一件事物给你有所为而为的想法终究会蒙蔽你的双眼,让你心生浮躁,你敢于尝试的初衷终被扭曲。于是在看似困难而不困难的境遇之下,你怕了,于是你问路在何方,同时你却早已被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于是这是你急了,思想一片混乱,最终你败了。也许就缺少那么一点的心静,就成功了。在你急问路在何方时,你是否还想起过一路美在何方?也许它早已被你抛在脑后了。

困难似山却不是山,只需要你多一点美的眼光,多一点角度的变换,它会化作轻烟。而美似山上的树,山下的你远望着山上的树,是否在那不经意之间,山上的树正默默望着山下的你。

谈美读书心得800字3

本以为《谈美》会是一本结构松散的 散文 集,却没想到朱光潜先生可以把这么抽象的概念用以类似一篇结构清晰、逻辑严谨的论文形式呈现出来,且语言通俗易懂,对初涉美学的读者来说十分友好,即便如此,却依然能感受到文字背后作者深厚的美学、文学、历史和哲学功底。

朱先生先是用一个简单的例子——对古松的态度引出了美感的特点,接着指出想要发现美,就必须要和实际的人生保持一定距离,毕竟太熟悉的事物是很难产生美的。之后又对美感与快感进行了区分: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快感则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接下来还对其他关于美的问题进行了论述。但其实全书最打动我的就是一句话,而这句话回答了困惑我很久的一个问题——人类为什么需要艺术?朱先生的答案是:“艺术本来就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如果艺术的最高目的仅在妙肖人生和自然,我们既已有人生和自然了,又何取乎之艺术呢?”

不完美是人生的常态,或许就是对不完美的遗憾和对完美的向往,让人类有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总是会对美丽的事物发出赞叹。人不可能永生,但是一幅好画、一幅好字、一本好书却可能流传千百年。人类喜欢音乐书画、热爱创作,或许都是为了抚慰不安的灵魂,能在艺术中找到一份平静,来以此弥补现实生活中的缺憾的 方法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这种作品可以是艺术的,也可以不是艺术的。”所以,尽量不要把自己的人生活成无生趣的牢笼,不要去过度追求快感,慢点走,可能反而会更快活出属于自己的艺术人生。

谈美读书心得800字4

很久之前我就对朱先生的这本《谈美》有所耳闻,因为种种缘故,一直无缘拜读。直至近来,耐不住友人的强烈推荐,将早以束之高阁的此书翻找出来,拂去封皮上的尘埃,细细品读。读罢,带给我深深的震撼和回味悠长的思索。

谈美,究竟何为美?美是一种主观意向,是一种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来进行欣赏。正如朱先生在文中所讲的,谈美的主要目的在于研究如何"免俗"。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作为在凡尘俗世中沉浮的我们,没有多少人能够真真正正地做到"免俗",但我们却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研究美,追求美的过程中,领略到些许"免俗"的乐趣。

这也正是我一直苦苦所追求的:在玩味一首诗、一幅画,或是一片自然风景时能够领略到一种乐趣,知晓什么样的经验才是美的,然后再把美的态度推到人生世相,把人生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让人生美感化、艺术化。

艺术都是情感的流露。美,是经过人情化的,个人的情趣不同,所以个人所得于松、山、水的也不一致。美景于心,是经过艺术化的自然,得益于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艺术作品中的情感和载体相互融合,产生一个完整的境界。美,就在这情感的综合中迸发出来。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艺术家们透过他的所看,将他的所想转化成意象,融合于他的作品之中。

观赏者则通过艺术家的作品,透过其物象,将其感受的意象翻译出来,从而感受到艺术家通过他的作品想要传达的感情,再结合观赏者自身的情感与经历,进而引发出强烈的共鸣,达到一种与艺术创造者在精神上相互交流的境界。

艺术家所要传达的融入作品中的情感就是作品的神韵风骨。这也是一个艺术作品的灵魂。

文以文而工,不以文而妙。工在格律而妙在风骨神韵。孔夫子自道修养经验有云,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道德家的极境,也是艺术家的极境。

"从心所欲"者往往"逾矩";"不逾矩"者往往又不能"从心所欲"。艺术家都要能打破这个矛盾,遵循艺术的形式而能脱化艺术的形式,行云流水,自成一派,犹如戴着镣铐跳舞,却依然能使观赏者感受到舞的灵动和洒脱。

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讲的,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之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每天在俗世中生活,目之所见,迷于五光十色;耳之所闻,乱乎五音六律。我们的追求,我们的想法都被世间的繁杂,世间的奢华,世间的迷乱所诱惑。

有出世精神的人会把遮蔽在自己眼前的这些俗世的诱惑都超越过去,抱着这种"出世"的精神,才能看到更高远的理想,才能够"望尽天涯路"。这种出世的,"无所为而为"的精神,使他们把所作的学问和事业当成一件艺术品来看待,只求满足于理想和情趣,不斤斤计较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伟大的事业都出自于宏远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离开人生便无所谓艺术,离开艺术便无所谓人生。

完美的生活,大到进退取与,小到声音笑貌,都是美好人格的体现,如水行山谷之中,行于其所不得不行,止于其不得不止般的恰到好处,完整、自然而又和谐。

人生之路,犹如灵魂在一段段艺术作品中冒险的旅途。你读过的每一本书,走过的每一里路,经历过的每一件事都会在你的身上形成印记,在你的举手投足之间不经意的流露出来,默默地展现出你人生中的每一段冒险。

人生之路亦是寻美之路,慢慢走,欣赏啊!

谈美读书心得800字5

就如同第一章中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的确一切事物都有几种看法,一个人可以说这个事物是美的,这只是你的个人想法,你不可能阻止另一个人的想法,他的不同想法认为这个事物是丑的,以年龄层次上的差别看待一棵古松结果差别不大,若是从从事古松有关行业的人来说,比如木商,比如植物学家与画家之间,那看法就会是有所不同,以三位行业中人不同的心性看待古松,当然会不同,三人的反应态度不同,分别是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都是各人的性格和情趣的返照。

所以每个人欣赏品读美的品位方向是不相同的,我非常赞同朱光潜老先生在文中的一句话,是壶酒可以贮茶,何必又求它形式,花样,颜色都要好看呢?吃饱了饭就可以睡觉,何必又呕心血去做诗,画画,奏乐呢?人亦是如此,作为仅仅旁观者而言,你又怎能要求世界之诺大中还存在着完美的一个人啊。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这是观点和态度的差别,看倒影,看过去,看旁人的境遇,看稀奇的景物,都如此站在陆地上远看海雾,不受实际的切身的利害牵绊,能安闲自在地玩味目前美妙的景致。人啊,活在世上,可不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么。可笑就在明明早知道此道理,却依旧沉着于自己的世界,无法自拔,亦无法知道原来自己就是那个前些天还嘲笑着当局者的你自己啊。

这就是观点和态度的差别,就如同一件本来惹人嫌恶的事情,如果你把它推远一点看,往往可以成为很美的意象,艺术是与实际人生有距离的,所以艺术与写实主义不相符。

我们需要深刻了解清楚这点,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艺术是至高无上的美的象征。

这仅仅是前两章的阅读之感,读完之后使我佩服朱光潜先生,其实,我一直以来的梦想就是学习心理学,这《谈美》别名叫《文艺心理》,所以每每阅读《谈美》我就与之产生共鸣。看完后,我也更坚定了对学习心理学的目标,并且明白人生在世最为重要的事就是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一双善于观察美德眼睛啊!

朱光潜《谈美》高一读书心得800字相关文章:

★ 《谈美》读后感800字

★ 谈美朱光潜读书报告5篇

★ 高中读书心得体会800字

★ 读书高一作文800字范文五篇

★ 读书心得800字3篇

★ 高中读书的心得体会800字大全

★ 关于高中读书心得800字

★ 读书心得800字6篇

★ 高中生读书心得800字3篇

★ 高中生800字读书心得体会3篇

谈美书简论文研究

谈美书简读后感2000字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谈美书简读后感200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相信,一本书便是一个世界。这个假期,与《谈美书简》为伴,我走进了一个崭新的世界——美学世界。它伴我在美学世界中探索前进。

朱光潜老先生的笔触是亲切的。捧起《谈美书简》,细细品读,感受到的,是内心的震撼。这本书以信的形式,解答了许多问题和误解,从现实生活和抽象概念中的美谈到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从人谈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切,都令我感触颇深。

什么是美?恐怕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我们都对美有着一定的认识,只不过也许我们的认识不够全面,所以我们需要在成长过程中、和人交往中、学习中修正自己的见解。要做到真正的美,是很难的,因为美需要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和谐统一。然而,在文学作品中,作家更倾向与通过外在丑来衬托内在美,因为美丑的对比会使丑愈加丑,美愈加美。

美是主客观统一的,因为美感源于人的意识和劳动,客观、主观兼备。那么,每个人的美感是否都不相同?其实人的本性是相同的,所以即使是不同的人,对于某些事物也有共同的美感。这就产生了“共同美感”。书中提到,有关共同美感有一个“禁区”:许多人认为它否定了阶级社会的存在。其实不然,美感是人类对于使人愉悦的事物产生的快感,但它又不同于简单的快感,因为使人愉悦的事物并不只令人感到简单的“快乐”。悲剧中有美感,大自然的风景中也有美感,生活中处处都有美,而生活中的食物给人的感觉是不完全相同的。但其实人各不相同,天性总是相同的,因此共同美感与阶级并不矛盾。

谈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共同美感,就必须要谈一谈人。作者在书中提到,“生活是人从实践到认识,又从认识到实践的不断反复流转的发展过程。”我认为,美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也就是在生活中产生的,因此人与美息息相关。审美活动与人本身是无法分割的,不能将人的某种能力剥离来和美产生联系。人是一个整体,审美活动就与整体有关,不能以偏概全。所以同样,审美活动与美一样,不能主客观分离,需要辩证来看。

生理学中也有许多方面与美相关,比如节奏感、移情作用等等。正是因为艺术家们把握住了这些方面,他们的作品才能产生美感,经久不衰。

书中还谈及许多方面,例如悲剧与喜剧、马克思主义与美学、艺术、文艺创作、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文艺的思想性等等。

读完这部书,我的感慨很深。以前我对美的了解十分浅显,而如今它对我来说是一门全新的学科,一个全新的世界。作者著书时已有83岁,但他仍以亲切的笔调与我们交流,令我十分钦佩。

同时,作者有关学习的思想也值得我们学习。作者有句话,“勤学重要,苦练则更重要。”这句话令我感触良多。在理解了、领会了的基础上,必须要多加练习,正所谓“熟能生巧”。另外,作者不只一次地提到了辨证思想。这告诉我,凡事要多方面思考,万不能以偏概全,妄下定论。

作者还提到一句话,是画家丰子恺曾说的,“常喜小中能见大,还需弦外有余音。”以我的理解来看,小中见大,弦外余音,正是指令人回味无穷、又留人以足够的想象空间的佳作。正如这本书,让人读书之外有认知,认知之外还有反思。这部书给予我很多未曾接触过的知识,也给予我许多哲思。作者的思想可以在字里行间窥见。书中很多的地方,作者没有妄下结论,而是采用了“我认为”之类的词,足以看出作者的细致和严谨。

言有尽而意无穷,有关这部书的感想或许我只能写下这么多,但内心的思潮却是止不住地翻涌。感谢《谈美书简》带给我许多我缺少的东西,也是我明白许多我不曾懂得的道理。这些道理必将使我受用终生。对于美学,我才仅仅是入门,刚刚窥见了这个世界的一角。再次研读《谈美书简》的同时,我必定会继续寻找书籍,争取能在美学中探索更深。同时,作者的写作思路也值得我学习,这些都值得我反复阅读它。

“常喜小中能见大,还需弦外有余音。”这句话正如这本书,告诫我要在课余探索心知,要在生活中不断寻找美的足迹。走进《谈美书简》,我走进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我对美学一窍不通,但是知道一些杂碎的小常识,比如印象中很早前就知道朱光潜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几位可以称得上是美学家的人之一。大学一年级时曾在社会科学类书架前翻阅过朱先生的《西方美学史》,当时正处于刚对哲学感兴趣的阶段,邂逅这本书完全是随手间的无意识行为。翻阅后才知道“美学”竟是一门学问,而且其间还是大有乾坤的。当然那时这并不是我的兴趣所在,所在并没有得到我的细究。今天《谈美书简》这本书,也是我在买其他书时顺手捎上的(可能是因为价格合宜),如此看来好像这次又是一次无意识行为。

《谈美书简》是朱先生在八十二岁高龄时书写的,写的是他对自己漫长美学生涯和美学思想的回顾和整理,被誉为朱先生的“暮年心血”之作。全书由十三封“给来信未回复的朋友们”的书信结集而成。我极少看书信体的书籍,论近期的话,也就看过一本《查令街八十四号》。书信体有一个很好的特点,就是那种交流感、谈话感很强烈,尤其是《谈美书简》这本书,虽然谈论的是貌似枯燥的学问,但是却让人有一种娓娓道来的亲切感,再有就是朱先生在信中也不仅讲得是美学,更是将他身上的大家治学精神润物细无声般地晕散出来,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们这些年轻的读者。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说朱先生广为人知的一桩美谈。朱先生一生曾三立座右铭:

第一次,是在香港大学教育系求学时。他以“恒、恬、诚、勇”这四个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恒,是指恒心,即无论做人做事,都要持之以恒、百折不挠。恬,是指恬淡、简朴、克己持重,不追求物质上的享受。诚,是指诚实、诚恳,襟怀坦白,心如明镜,不自欺,不欺人。勇,则是指勇气,志气,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这四个字不仅集中反映了朱先生求学时的精神状态,而且贯穿了他的一生。写起来很简单的四个字,但是此中的深意是要用一生去琢磨、领悟和实践的,但往往越是简单的道理做起来越是不容易,而朱先生曾说“这四个字我一生恪守不渝”,这种情怀操守很是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

第二次,是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时。朱光潜先生兴趣广泛,学过文学、心理学和哲学。经过比较和思索,他发现美学是他最感兴趣的,是文学、心理学和哲学的共同联络线索,于是把研究美学作为自己终身奋斗的事业。当时,他的指导老师著名的康德专家史密斯教授竭力反对。他告诫朱光潜说,美学是一个泥潭,玄得很。朱光潜先生认真思索后,决定迎着困难上。这时,他给自己立下这样一条座右铭:“走抵抗力最大的路!”从此,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学研究中,终于写出了《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具有开创意义的论著。这一次立下的座右铭关乎理想、事业的抉择,这是我们这个年纪的青年人最感到迷茫的了吧,想做的和能做的以及正在做的放在一起比较和纠结,很多人受制于现实的骨感,觉得不得志,因而影响心情和生活,幸福感都变得很低,其实按照朱先生的这种视角看,我们没有做成自己想做而又能做的事终究还是因为拿不出朱先生这般的魄力出来,在现实的压力面前只一味地退缩罢了。

第三次,是在20世纪30年代。座右铭共6个字“此身、此时、此地。”此身,是说凡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推诿给别人;此时,是指凡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推延到将来;此地,是说凡此地(地位、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等待想象中更好的境地。在这条座右铭的激励下,朱光潜先生不断地给自己树立新的奋斗目标,在他80多岁时,依然信心十足地承担起艰深的维柯《新科学》的翻译任务。从这一条座右铭中足以看出朱先生对自己要求的具体和细致,我们往往马马虎虎、得过且过地度过了这一生,从未思考过具体究竟应该怎样的做人做事做学问,所以往往一事无成,终究还是因为对自己太客气了,思考的太少。

就是这样的一位朱先生,不谈《西方美学史》《谈美书简》等等让他著作等身的这些个作品,光是这个人身上的人格力量和魅力就足以让我们一生学习受教的了。

回头再来谈《谈美书简》这本书。

第一封《代前言:怎样学习美学?》中,朱先生说“研究美学的人如果不学一点文学、艺术、心理学、历史和哲学,那会是一个更大的欠缺,而且会成为‘空头美学家’”,这一点真是深得我心,朱先生罗列的这几门学问都是我很感兴趣的,如此看来我屡屡无意识的看到美学相关的书也是有原因的了,因为我也一直相信学问是相通的。此外朱先生在这封信中还讲到要“学通一二种外语”,直接阅读外文书籍,尤其应下大力气去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但不迷信翻译过来的书籍。据我了解朱先生在花甲之年还自学了俄语,就是为了方便阅读马列主义原著。我也曾着手研究过如何阅读外文书籍,由于我不是因为要做学问而读书,所以极少看理论性的书籍,所以当时只想到要看些个外文小说。朱先生同时也是个翻译家,因而他自然是清楚在翻译的过程中翻译者对书义能做多少改变,倒不是真的会恶意歪曲事实,但是同样的一句话两个人一起听尚可能听出不一样的意思来,何况是从一个语言过渡到另一个语言呢,因而我觉得看外文书,忠于原著是很有必要的,因而学习和掌握一两门外语就显得很重要了。关于什么时候学,所有从今天开始的学习都不算晚,因为今天是我们生命中最年轻的一天,宜早不宜迟,像朱先生这样花甲之年还在埋头苦学的前辈正是我们的榜样。

从第四封《关于马克思主义与美学一些误解》起,我便可能产生了一些关于朱先生与马克思主义的误解了。现在我觉得可能是我在这方面的思想性有些问题。朱先生曾说过“我不是一名共产党员,但我是一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这可能跟朱先生所处的时代有关系,但是我却很在意他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马列主义的。要知道朱先生早年在香港大学、爱丁堡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过,1933年回国后又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任教过,从他的个人经历来看,他完全可以有机会在更早些时候就接触到马列主义,可是为什么迟迟在50年代后期才开始系统研究呢?另外,可能也是我几乎没有看到过有人在一本谈学问的书里反复地谈论自己的信仰(马列主义绝对是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信仰的),虽然朱先生说:“解放后,特别是五十年代全国范围的美学批判和讨论中,我才开始认真地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而逐渐认识到自己过去的一些美学观点的错误。”但是这种他所强调的认识上的更新以及思维上的突破在我看来怎么有一种屈从于主流大众之感?我们都知道20世纪下半叶我国历史上经历了一段特殊的时期,很多文人大家的作品中、生平记录中都多少打上了这段特殊时期特有的烙印,甚至那段时间有人不堪忍受痛苦而选择自杀。但是朱先生的身上我似乎没有看到过这些痕迹,唯有他从50年代起对自己马列主义信仰一而再再而三的重申。除了《纸牌屋》这样的政治小说,我一向不主张将做学问这件很纯粹的事被政治、阶级或是某种主义绑架。但是这些也可能是我一些片面性的主观臆断,极可能是我个人对朱先生以及他作品的一种误解。但是我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真的有很深的这种体会,所以在这里也只能直言不讳了。说实话,这种我思想上所形成的偏见,大大影响了我对这本书关于美学研究价值本身的判断。就好像你放大了一个人身上的缺点,在他身上哪怕是闪烁着的`最耀眼优点的光芒你也会觉得,嗯,没什么意思了。

这本书这次读了以后且要放上一放,我坚持人的认识是在不断变化着的,我今天所理解的是这样的一种程度和形态,也许换了一种时间和空间,又或许我得到了其他方面可以补充的知识,那时再对同样的这件事作出判断,跟以前比会有所进步,而更接近真实和真理吧。

除此之外,我有注意到朱先生还曾写过《谈读书》一书,看过内容简介后很感兴趣,四月份的书单里且先给这本书留下个位置。

读完这本《谈美书简》,心中感受颇多,读《谈美书简》有感。难以想象这本《谈美书简》竟然是出自一位八十二岁高龄的老人之笔。晚年汇聚了一生的心血写成了这本经典之作,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作者朱光潜(1897-1986),中国现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主要著作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等。作者晚年时回顾了自己的美学生涯和自己独特的思想,也是给所有来信没有得到回复的朋友的一次集体回复。

对美,或许大家都不陌生,但是深入研究,却是望尘莫及的。通常我们对于美、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等这些问题感到很深奥,也研究甚少,关于这些问题,朱光潜老先生在此书中都一并回复了,而且回复的很详尽,对于思想,文学,方法,理论等等都有了详细的陈述。对于美,我们看到的都是片面的,也可以说成的表面的,而看完这本书,对于美则有了全新的看法,这也是读此书的收获吧。我觉得这本书不但对中学生有益,对于我们这些成年人来说也很有收获。

这本《谈美书简》主要是一本就一些读者提出的问题用回信的方式统一进行回答的小书,因此可以说比较浅显易懂,虽然不是系统完整的美学著作,却也从一些很重要很关键的角度对美学的入门者的问题进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启发的作用。比如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一文中,作者比较具体、完整地讲解了在文学与戏剧作品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他首先回顾了这一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进而指出,典型人物是能够体现社会历史发展的某些规律并且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人物形象,而典型环境则是典型人物所处的能够反映社会历史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具体情景和背景。典型人物应生活在典型环境中,而不能与环境相脱节。在这里,共性是通过个性来表现的,是在特殊中显示一般。再比如,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这一节中,我们看到了这位多年来把心血倾注在美学史研究上的学者把浪漫主义、现实主义门派以及其历史和影响向读者娓娓道来,无论是对于想要扩展知识的读者还是对于有志于美学研究或者文学创作的读者都有非常的益处。

在《谈美书简》中,作者以亲身的经验,谈到了许多治学为人的道理。所也说:无论做什么工作,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在《谈美书简》中,朱先生以自己亲身的经验,谈到了许多治学为人的道理。如《代前言:怎样学美学》中,先生有言:“我们干的是科学工作,是一项必须实事求是,玩弄不得一点虚假的艰苦工作,既要有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恒心,也要有排除一切阻碍和干扰的勇气……是敷敷衍衍、蝇营狗苟的混过一生呢?还是下定决心,作一点有益于人类文化的工作呢?立志要研究任何一门科学的人首先都要端正人生态度,认清方向,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一切不老实的人做任何需要实事求是的科学工作都不会走上正路的。”文品表现人品,以上这番话不但回答了青年人学习美学的态度问题,更代表了老人一以贯之的为人之道。

由于最近很崇尚《巴黎圣母院》,所以对作者关于《巴黎圣母院》的叙述特别关注(这也是少数几本我有所耳闻的作者所提的书了)。“敲钟人是艺术创造出来的奇迹。”这句话我觉得颇有道理,不要说如此“以自然丑衬托灵魂美”的角色了,即使是“自然美与灵魂美并存”也是很难有的,而现在的街头流氓普遍长得好看没心没肺,恐怕是对这一现象的反讽吧。但是仍然要佩服文学才子的功力,这样一个不可能的角色,却依然写的栩栩如生,动人心弦。

首先,就是在读了这本书之后,我终于对朱光潜这个人有了新的了解。以前由于种种原因我一直以为朱光潜是一个仍然在各大报刊杂志上写写《咬文嚼字》之类的小文章的人,翻开此书之后,我最大的惊讶就是发现朱光潜早已在1988与世长辞,而且在他在世的时候,也是一个“追求真理的美学老人”,绝不是会莫名其妙的咬文嚼字之徒。

这本《谈美书简》主要是一本就一些读者提出的问题用回信的方式统一进行回答的小书,因此可以说比较浅显易懂,虽然不是系统完整的美学著作,却也从一些很重要很关键的角度对美学的入门者的问题进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启发的作用。

小小册子,总共不过七、八万字,由十三封书信结集而成。但它其中的每一行、每一字都渗透着老人躬亲实践了一辈子的认真态度,不由你不为之动容。人曰:“一斑窥豹”、“一叶知秋”,相信只这一小段文字,也足以让你我了解进而钦佩起这位美学老人治学为人的态度吧。

第一遍读《谈美书简》只用了三天,因为朱先生深入浅出、妙例迭出的叙述完全把我带进了那个奇妙的美学世界,尽管这是看似枯燥的一本理论论著,但我去读得津津有味。由于初读时过于心急,错过了不少珍宝,于是我第二次再读时便采取了边阅读边做读书笔记的方式,笔记既包括原文的精华摘录,也有自己当时的阅读感悟。结果因为自己一向向往的“完美主义”,为了使笔记在日后更具参考价值,则第二遍的阅读边扩展为第三遍、第四遍、甚至后来很多内容都读了不下七、八遍。

作者在30年代至40年代期间认为,在美感经验中,心所以呈现于心者只是直觉,物所以接物者只是形象。因此美感的态度与科学的和实用的态度不同,它不涉及概念、实用等,只是聚精会神地对于一个物孤立绝缘的意象的观赏。1950年以后提出主客观统一说,认为美必须以客观事物作为物的形象,然后提美。60年代,他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把主观视为实践的主体“人”,认为客观世界和主观能动性统一于实践。

什么是美?这个问题直到我读完了朱光潜老先生写的《谈美书简》才找到了答案--------和谐就是美。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对美的发现。只要去细细观察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去仔细品味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会发现生活中无处没有美。就拿罗丹的维纳斯塑像来说吧!它虽然缺少了两只手,但装上后反而让人感到有些画蛇添足。相反,正是因为那两只手的自然掉落,才给人一种和谐、自然的美感。

对我们而言。外表美不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心灵美。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吗:“外表美只能取悦于一时,心灵美方能经久不衰。”我最近就听到了这么一个例子。一位名叫黎永昌的局长在洪水泛滥之时,跳入急流中,为了救一名与自己毫无关系的小女孩,而牺牲。从这里,就体现出了一个人的人情美和心灵美的统一。这是一个人无法去刻意模仿的。这是一种内心美的流露,就像黎局长一样。

生活中充满美,不是吗?

说到“美是难的”这一美学命题,必然要说到柏拉图。正是柏拉图,在他的论美名篇《大西庇阿斯》中以对话体方式第一次探讨了美的本质,同时留下了这个千古之谜—-美是难的。 从知网论文热点话题角度分析,近些年学界很少探讨美的本质,关于“美是难的”这一命题更是鲜有人提及。但这并不意味着关于美学本质的认识已经盖棺定论,而是依然没有定论。或者恰恰因为找不到定论,于是暂时悬置美的本质的争论,这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美的本质确如柏拉图所言—-美是难的。同时说明,这一命题还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当代意义。 尤其是,当艺术发展到当代以来,回过头再看这一命题,它所具有的深意更是不言而喻。以下就从这个美学命题的出处出发分三个角度切入我们的问题。 第一个角度:“美是难的”的提出者柏拉图 作为探讨美的本质的第一人,柏拉图在西方思想史上具有无可置疑的重要性。这一点可以从其他哲学家思想家对他的评价中略窥一二:柏拉图就是哲学  哲学就是柏拉图    ---爱默生 两千五百年的西方哲学不过是对柏拉图的一系列脚注。  ---巴雷特 只要有一本柏拉图的《理想国》就可以烧掉所有的图书馆,因为它们的价值都在这本书里。---《哲学的故事》杜兰特 一切形而上学都说着柏拉图的话 ---海德格尔 以上是西方哲学史上大哲学家思想家对柏拉图的评价。柏拉图为什么对西方历史西方人如此重要,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但可以从与我们讨论密切相关的问题,美本质的历史发展中探讨柏拉图的意义和影响,这个话题暂且放在这里,稍后做深入讨论。在这里,我们需要明晰的一点是,“美是难的”的美学命题提出者柏拉图,不仅仅在西方美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同时在西方哲学史和思想史上处于重要位置。应该说,柏拉图之与西方和欧洲的重要性相当于孔子对于中国和亚洲文化的重要性。 第二个角度: 文本分析《大希庇阿斯篇》 关于“美是难的”这一美学命题的具体出处,大家可以参考朱光潜先生翻译的《柏拉图文艺对话集》。其中,在《大西庇阿斯》篇中对美的本质的探讨经历了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美的本质由大西庇阿斯提供答案。 苏格拉底问:美是什么? 大希庇阿斯回答:美就是一位年轻漂亮的小姐。 苏格拉底又问:一匹母马一个汤罐不美吗?美的竖琴呢? 大:黄金是使事物成其为美的事物。 苏:为什么人们不用黄金而用象牙去雕塑女神的面目,用石头去雕塑女神的身子。 大:恰当就是美。 这一阶段的探讨具有循序渐进的性质。苏格拉底问美的本质,大西庇阿斯答案以偏概全,侧重于美的现象。所以他具体说了漂亮的小姐,漂亮的母马,美丽的汤罐美的竖琴等具体事物。 但是,在苏格拉底的一一反驳中,大西庇阿斯也终于顺着苏格拉底的思路开始探讨美本身,也就是美的本质。也终于从具体事物表象抽身而出转向从事物本质角度探索美,并给美本质下了一个定义:使每件东西美的就是恰当。 但是柏拉图并不满意于这个答案,并再次将其驳倒。从而开启了美的本质探讨的第二个阶段。 在第二阶段,关于美是什么,苏格拉底也给出了三个答案。 第一个答案—-美就是有用。 第二个答案—-美就是有益。 第三个答案—-美就是视觉和听觉所产生的快感。 以上三个回答是苏格拉底从概念角度给美的三种尝试,但是,每提出一次他就自我否定一次。最终,他把自己提出的三个答案全部否定掉;这也迫使他进入美的本质讨论的第三阶段,也就是《大西庇阿斯》篇众多美本质探讨的最后一个命题—-美是难的。 第三个角度:柏拉图与《大西庇阿斯》篇的美学贡献 《大西庇阿斯》的意义:这篇文章企图从概念和定义的水平给美确定内涵。是第一篇给美下定义的文章,并系统讨论了美的核心问题,比如美感,比如美的发展,美与丑的关系等。而这些问题到目前为止依然是美学学科的核心论题。其中,在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中, 这篇文章具有的特殊意义在于:将人们的关注视野从具体现象引向相对抽象的美的本体。启动了关于“美”的思辨。 文章数次重复,并一再强调的一点是美本身或者说美的本质。比如苏格拉底说:“是否有一个美本身存在,才叫那些东西美呢?”“我问的是美本身,这美本身把它的特质传给一件东西,才使那件东西成其为美”“你忘了我的问题吗?我问的是美本身,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其为美。”…… 也就是整篇文章是围绕美本身的探讨和追问展开。柏拉图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作为一个哲学家,他在看待世界时往往从本质出发,他不会满足于现象,而是要探寻现象之后的那个东西—-事物的本质,关于美,亦是如此,他要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因为,仅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还并不是真知,对美的真正掌握必须从美的现象向美的本质进军。甚至,在柏拉图看来,对于最为根本性的东西,那些生动鲜艳而丰富多彩的美的现象常常成为一种障碍。 意义二:美的确是难的。 这篇文章的第二个意义在于,“美是难的”美学命题的提出。虽然文章分别从大西庇阿斯的角度和柏拉图的角度探讨了各种美本质,但是都无法相互说服,在最后,柏拉图一声叹息—-以“美是难的”结束文章结束这次辩论和探讨。也从此给美学领域留下了一个千古谜团—-美是什么?后来的哲学家美学家正是顺着这个思路一路向前,在探讨美的本质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对美的认知。【无戒学堂】 附:周宪美学阅读书单 周宪,南京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艺术学院教授,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曾任南京大学校长助理。著有《审美现代性批判》、《视觉文化的转向》、《文化间的理论旅行》、《美学是什么》等。 1.阿瑞提:《创造的秘密》,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艾布拉姆斯:《镜与灯》,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3.艾赞贝尔:《创造性的社会心理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 4.巴特:《S/Z》,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贝尔:《艺术》,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 6.布洛克:《美学新解》,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7.布洛克:《作为中介的美学》,三联书店,1991年版。 8.方姗选编:《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三联书店,1989年版。 9.盖格尔:《艺术的意味》,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10.格林伯格:《现代派绘画》,弗兰契娜编:《现代艺术与现代主义》,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版。 11.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浙汀摄影出版社,1987年版。 12.何太宰选编:《现代艺术札记》,外国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13.今道友信:《关于爱和美的哲学思考》,三联书店,1997年版。 14.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15.科林伍德:《艺术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16.朗格:《情感与形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17.李普曼编:《当代美学》,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版。 18.李斯托威尔:《近代美学史评述》,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 19.李泽厚:《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 20.马尔库塞:《审美之维》,三联书店,1989年版。 21.马尔库塞:《作为现实形式的艺术》,伍蠡甫 ,胡经之编:《西方文艺理论书著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22.马斯洛:《存在心理学探索》,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3.帕克:《美学原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4.温克尔曼:《论希腊人的艺术》,载《世界美学与艺术》,第1、2、3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3、1984年版。 25.谢泼德:《美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6.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27.亚里士多德:《诗学》,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28.姚斯等:《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9.叶朗主编:《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0.叶朗:《胸中之竹》,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1.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32.叶秀山:《美的哲学》,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3.于斯曼:《美学》,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34.朱狄:《当代西方美学》,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35.朱光潜:《谈美书简》,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36.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37.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载于《美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

探讨美学——《谈美书简》赏析 《谈美书简》是建国以来第一本系统介绍美学知识的读物,它有的放矢地对美、美感、形象思维、典型、悲剧和喜剧等美学范畴作了通俗而详尽的阐述,并用了相当多的篇幅,谈论了美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 它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书中谈得最多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但经常引用,而且还专门开辟两章讨论:一是集中阐述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二是从唯物主义实践的观点出发,论证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在强调理论学习的同时,作者还把多年以来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过程中的宝贵经验,奉献给青年读者。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劝导青年学美学时务必要明确目标,集中精力,一个战役一个战役地打,不要像猴子掰苞米,随掰随丢,到头来一事无成。 《谈美书简》是朱光潜先生一生中所做的第二次美学理论综合,这次综合无论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都超过了第一次。朱光潜所做的第一次美学理论综合体现在《文艺心理学》中,是以克罗齐的直觉论为中心,将心理学派美学、联想主义美学和道德主义美学沟通起来形成三个互相联系的层次,未超出审美心理学的范围。朱光潜所做的第二次美学理论综合则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为中心,从人的本质开始,逐渐涉及到美的共同性与特殊性、审美活动中的心理与生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喜剧与悲剧、偶然性与必然性等问题,不仅包括审美心理学,而且涉及审美社会学和审美人类学。这次综合标志着朱光潜美学思想的根本性转变,即由信奉尼采、克罗齐转变为信奉马克思主义。在《谈美书简》的第3、6封信中。作者说:什么叫作人性?它就是人类的自然本性。人有人的本性,正如狗有狗的本性,恒星有恒星的本性。西方从古希腊直到现在都把“艺术模仿自然”当作一种信条,所谓“自然”就是指人性,尽管他们在性善性恶的问题上常有分歧。人性问题在我们国家的一个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被视为“禁区”,这是出于一种误解,以为相信了人性论,就等于否定阶级观点,仿佛是自从人有了阶级性,就失去了人性,或者说,人性就不再起作用。其实,人性和阶级性的关系是共性与特殊性或全体与部分的关系。部分并不能代表或取消全体,肯定阶级性并不是否定人性。马克思讲的“人的肉体和精神两方面的本质力量”,就是指人性。马克思从这里出发论证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和必然性,论证了只有消除私有制才能使人的本质力量获得充分自由的发展。毛泽东也说:“有没有人性这种东西?当然有的。但是只有具体的人性,没有抽象的人性。在阶级社会里就是只有带着阶级性的人性,而没有什么超阶级的人性。”(《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很显然,阶级性也是在人性的基础上形成的。到了共产主义时代,阶级消失了,人性不但不消失,而且会日渐丰富化和高尚化。那时文艺虽不再具有阶级性,却仍必须要反映人性,当然反映的是具体的人性。所谓“具体”,就是体现于阶级性以外的其他特性,体现于共产主义时代的具体人物的具体情节。放弃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忠实描绘,只能使文艺的路子越走越窄。在《谈美书简》中,对于审美意象的开拓与升华这个问题,由于朱光潜把阐释马克思主义美学观作为重点,所以他只谈了侧重再现的艺术,阐发了恩格斯说的“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这个’”和“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些对于优秀的叙事性艺术的审美要求。在西方,对人物典型作过深刻论述的,一是黑格尔,一是别林斯基。黑格尔不仅以他的辩证法,为揭示典型创造的基本规律,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材料,而且还阐明了典型人物所应具有的三大特征:性格的丰富性、确定性和整体性。黑格尔强调“人的心胸是广大的”,不是单调的,所以,“人物性格也须显出这种丰富性” ;同时,人物丰富的性格的各个方面并非机械地堆砌在一起的,它必然“有一个主要的方面作为统治的方面” ,由此使性格获得“定性”——即确定性;正因为如此,人物性格的“特殊性和它的主体性”便会“融会在一起”,形成本身的整一,“如果一个人不是这样本身整一的,他的复杂性格的种种不同方面就会是一盘散沙,毫无意义” 。成功的人物塑造的三大特点,使这样的人物,“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 。在别林斯基的文学批评实践中,典型问题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他说:“创作独创性的,或者更确切点说,创作本身的显著标志之一,就是这典型性——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这就是作者的纹章印记。在一位具有真正才能的人写来,每一个人物都是典型,每一个典型对于读者都是熟悉的陌生人。”“熟悉的陌生人” ,确切而生动地概括了文艺作品中典型人物地基本内涵:对于广大读者来说,典型人物是“熟悉的” ,因为它集中了实际人生中具有普遍意义的东西,给人以似曾相识的感受;同时它又是“陌生人”,是作家的一个新的发现、新的创造,是人们从未见过的一个“这个” 。朱光潜阐述“悲剧性和喜剧性”的第12封信,文字尽管不长,涉及的美学问题却很多。诸如美学范畴,丑,崇高与秀美,阳刚与阴柔,西方古典悲剧和喜剧同东西方悲剧和喜剧的差异,悲剧何以能给人以审美愉悦,社会主义有无悲剧和喜剧,戏剧艺术在社会工业化进程中的地位,等等。对社会主义时代的悲剧和喜剧这个问题,朱光潜在《谈美书简》里,已经从“历史是在矛盾对立斗争中发展的”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出发,作了明确的回答:“当然还有!”就人类历史的发展,总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野蛮到文明、从落后到先进的过程来看,即使进入了共产主义社会,也仍然有一个“愉快地和自己的过去诀别”的问题,因此在阶级对立消灭以后,喜剧不但依然存在着,而且还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小品、相声等喜剧性艺术在今天人们的艺术欣赏中所占的位置,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在上个世纪70—80年代,由于极左思潮的余毒还有相当的影响,有人对这个问题作了否定性的回答。他们尽管并不否认生活中确实存在悲剧,但却认为悲剧是暂时的、个别的,同以往阶级对立情况下产生的悲剧有质的区别,何况艺术应该高于生活,因此社会主义的艺术园地里不应有悲剧,否则就可能使大众悲观失望,对社会主义发生怀疑。今天看来,这种观点当然是相当浅薄的,错误的。不错,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那种因阶级剥削、阶级压迫所造成的悲剧,势必逐渐消亡,但旧社会的痕迹以及千百年来形成的思想毒素和习惯势力,仍在新社会中残存着,国际国内的政治斗争、经济冲突和思想矛盾仍不可避免地时时发生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规律的摸索探寻,以及新制度的不够完善以至种种缺陷,如此等等,决定了历史的必然要求与实现这一要求之间的矛盾不仅依然存在,有时还会导致历史的必然要求之间的难以实现,演出种种严酷的人生悲剧。《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犯人李铜钟的故事》等影片,就相当深刻地揭示了“左”倾路线和思潮所造成地悲剧,发人深思,促人猛醒,启迪人们洞察现存秩序中的种种弊端,更好地把握客观规律,以完善我们的制度,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通过这本书,让我们知道在美学史上,人们是从文学与世界之间关系角度来探讨文学本质的,具有着模仿、再现和表现三种感念。犹如素描一样,它是绘画中最常见的一种手法,即将眼前所看到的用铅笔、各种线条描绘出来,如镜子一样把人间文物照射出来,这该是一种写实的手法,而作品是否具有感染力靠得是美,是静物中光线的角度、是人物中那情感丰富的眼睛,是这些可以折射人类灵魂的发光体,美是一种表现,不是简单的模仿和再现,人的视知觉对外界对象的反映过程,不是一个照相式的过程,也不是一个把对象的各种要素简单相加的过程,而是一个建构和组合的过程,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是一个主体积极参与的过程。这本书教育我们应当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拥抱生活,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到大量的事物,对于同一件事物,人们往往都会有几种不同的看法,因为知觉不完全是客观的,所以各人对事物的认识都带有几分主观的色彩。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书简》中曾举过一个例子:对于园里那一棵古松,在木材商、植物学家和画家眼里,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在木材商看来,它不过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多少钱的木料;在植物学家眼里,它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然而画家却认为它是一棵苍翠挺拔的古树。接下来三个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木材商在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植物学家马上就会想到要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而画家却只是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只有热爱生活,才会享受人生,才能活出精彩,因为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这个我复制的~⊙﹏⊙b)

美学原理论文题目谈谈美与生活

艺术真实,是多年来在文艺理论和美学领域中被搞得最为混乱的问题之一。建国以来曾发生过多次争论,可惜,全部讨论仅仅停留于哲学认识论范围,而未进入体现艺术特征的审美层次。因而,艺术真实的本体论特征并未得到充分的揭示。笔者认为,艺术真实不只是作品本身固有的客观属性,而是在由创作主体到作品本体、再到鉴赏主体这一动态实现过程中产生的审美效应。作品本体的真实性的潜在要素是这一动态过程的中介环节。文艺作品的本体真实,是一个独立自足的“自参照”系统。这是由艺术本体的两个基本特征规定的。一个特征是主体性。任何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创造活动的结晶,即使是自觉地摹仿、再现生活的艺术,都是高于生活的作品。

高校美学原理是师范生对审美理论认知的基础课程,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师范生审美教育的有效性。美学原理课程在教学上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因此,教学方法的改革至关重要。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美学原理论文范文: 论景观视觉美学评价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美学原理论文如下:

论文标题: 论景观视觉美学评价 摘要: 本文通过对景观视觉美学评价的影响因素及指标体系的分析,提出了景观视觉美学评价的方法,以期对旅游资源景观的开发和改造有所帮助。

关键词 :景观 视觉 美学评价

一、 影响景观视觉美学评价的因素

景观视觉美学是指景观视觉的美学价值对人的影响。景观视觉美学评价的目的是针对开发活动对景观可能造成的美学影响程度做出预测,由于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和方法,景观的视觉美学评价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的有时间因素、空间因素和主体因素。

不同的观赏位置对景观的审美评价是不同的,因为景观是立体存在于三维空间的实物。观赏距离将景观分为近景、中景、远景。近景是靠近观景点所看到的景物,或按人的尺度,人的视野所看到的景物,如建筑立面的局部(细部)景观。中景是离观景点较远的位置所看到的景物,是一种比较客观的观赏方式。远景是远离观景点所看到的景物,在大视野内观赏到的景物及它周围的环境。观赏角度也就是我们的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观赏角度通常分为仰视、俯视和平视。仰视会使人有种肃然起敬的感觉,会产生压迫感和震撼感。俯视则是人处于较高位置观赏下面的自然景观,会感觉豁然开朗,从而激发人心。平视是一种与景物相对接近的观赏方法,会使人处于一种平和的心态,产生享受安宁感和平感。

作为欣赏主体的人,往往因欣赏主体观赏目的、个人性格、兴趣爱好、知识背景、意志经历等的不同,从心理上对景观的欣赏不同;欣赏主体还因生活环境、社会角色、文化因素、经济收入等的不同,他们对于同一景观所感受到的美是不一样的。

二、景观视觉美学评价的指标体系

景观与环境的融合度越高,则景观敏感性就越高。因此,可以将色彩、形状、质感作为景观美学视觉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1、色彩指标

明暗对比是表达三度空间幻觉的强项,这首先取决于事物本身的明亮度,形成的阴影里无质却有形,并有大小深浅之分,能对景观画面的相对均衡起到一定的作用。由色彩的明暗度相差而构成的明暗对比是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最基本、最常见的色彩对比形态。

冷暖对比是色彩结构中对人的感情产生最大影响力的色彩对比,如人们看到红橙色联想到火光,而觉得热;看到蓝色联想到冰天雪地,感受到冷。这类色彩的变换使人的色彩感情像在波浪中起伏的小船,随着冷暖色彩倾向性而上升和跌落。

补色对比是最鲜明的色彩结构。补色对比反映出人的色彩视觉的内在需要被完全满足,故而补色对比具有永恒的色彩和谐价值。当人们眼睛疲劳的时候,欣赏一处由不同色彩结构构成的美丽风景,在得到美的色彩享受的同时,又不知不觉地调节了人的色彩视觉机能。

色彩纯度对比表现出单色性色彩本质的秩序感。纯度即颜色的饱和度、彩度、鲜明度,反映色质饱和程度的等级。色彩纯度对比就是以高纯度的颜色同稀释后不同纯度的颜色并置。同一种纯度色相,由于面积不同,对于人的感情影响力也产生巨大差异,所以面积对比被认为是一切色彩对比的重要形式因素,而面积对比的主要依据在于各种颜色的明度。

2、形状指标

形状指标应包括外轮廓线和形状面积。人们认识物体,首先看到的是物体边线形成的外轮廓,因为边线外轮廓将这一物体与其他物体划分开来。 外轮廓线有粗细、曲直、浓谈、虚实之分,加上角度、方向的配合,就可以经过交错、排列灵活地表达各种景观不同的主题,并能在人们视觉心理上会产生不同的反应。

对于凹进或成曲线状的景观来说则很难确切把握其边线、外轮廓,因为这些物体结构的形状并不都是由该物体实际边线呈现出来,因为如此,所有物体真正形状是以它的基本空间即基本体积所构成,也就是它的面积构成了它的形状。形状面积只有大小的对比,不同性质区域面积大小的不同搭配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3、质感指标

质感是物体的表面物质特性给人的感觉。质感具有丰富景观画面视觉效果的功能。质感在视觉景观中意味景物的表面特征,不同的质感可以相互衬托,产生视觉的张力,尤其是视觉质感差异大的事物放在一起容易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粗糙灰白的砾石地上几颗珠圆玉润的红樱桃,反比把它们放在丝质台布上时更加晶莹夺目。

三、建构科学合理景观美学评价的方法

景观美学评价体系最后要转化为可操作的评价方法才有实际的意义和效果。因此,要建构起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

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景观评价数据。由于景观美学评价涉及到评价主体与客体的诸多因素和一套复杂的指标体系,要保证美学评价的科学性与操作的合理性,就必须在科学性与文化性中找一个平衡点。而这一平衡的技术支持就是遥感技术、图形分析处理技术、统计分析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在采集评价指标时,减少人的因素;在统计过程中,也减少人的因素。

建议分步评价方法,保证景观的文化性。分步评价方法即先进行景观的科学审美评价,然后再进行人文评价。由于景观的美学评价是一个主观性十分强的活动,要保证其客观性,仅有科学性的审美评价是不够的,还必须以人文评价来保证景观的文化性不受到科学性的破坏。

建设开放式的评价方式,进行综合评价。景观美学评价不只是一个专业问题,也是一个民族和大众的问题,所以应该把民族文化和大众文化纳入评价体系,让民众的声音得到体现。这就要求建设开放的评价体系,对景观审美进行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周宪.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N].解放日报,2004-7-25.

[2]王玉婷.关于视觉造型艺术中的色彩对比美[J].美与时代, .

[3] 俞孔坚. 景观的含义[J].时代建筑, 2002,1 :14-17.

浅谈生活中的美学 一谈到美学,人们往往会产生距离感,把美学等同于不食人间烟火、束之高阁的晦涩理论,认为它远没有物理、化学这些自然科学来的真实。其实并非如此,以往,我也认为美学十分神秘,里面蕴藏的玄机只有大师方能参透,当我走近它,一步步了解这门学问的时候才恍然大悟——原来美就在身边。它“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在鲜活的生活中,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找到美的影子。翻开生动的生活画卷,形形色色的人过着形形色色的生活,体现着形形色色的美。不论是穿衣戴帽,还是居家旅游,或是与人交往,无不渗透着美的因素。俗话说,穿衣戴帽,各有所好。如何穿出自己的个性始终是人们关心的问题,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古人所谓的“冠冕堂皇”中的“冠冕”就是特殊的“帽子”。古制男子二十为弱冠,行过冠礼之后方为成年,身为帝王的便可亲政,平民百姓则可继承祖业、参与家族事宜。冕则是皇帝登基时戴的“帽子”,标志着新王继承大统,至高无上。窥一斑而知全豹,光是小小的帽子就隐藏着许多学问,再不用说上衣下裳了,这背后的学问恰恰是美学要研究的内容。人的性格千差万别,言谈举止自然不同,或桀骜不驯,或温文尔雅,观其言行,可知其内心,所谓“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可人”。中国是礼仪之邦,自周代开始,我们的民族就开始按照各项礼仪从事各种活动,当然美学活动也不例外。一个人的谈吐和社交时最能体现这一点的。古人崇尚儒雅,教人与人为善,所谓“仁者爱人”,为人处事讲究“温、良、恭、俭、让”,这些做人的准则无不透着一个“德”字。在古代,一个人的德行修养对于这个人是否“美”人至关重要。历代的儒学大师都论述过“比德”,从孔孟到荀子,到董仲舒,再到刘向、许慎、白居易等等。美学包罗万象,除上述以外,生活中处处都有美的存在。游山玩水,自然美映入眼帘,驻足观赏,便促成了人与自然的对话,也就是美学中所讲的审美主、客体二者关系;买房装修,主人都会挖空心思为自己营造一个舒适、个性、有品位的家,这就涉及到了形式美的因素.

中美高层会谈今昔对比研究论文

浅谈中美关系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众所周知,近代外交始于西方民族国家纷纷独立之际,而奉行“民族国家至上”原则的外交则始于法国枢机主教黎塞留,黎塞留对近代外交有着深远的影响。从拿破仑滑铁卢之役战败到维也纳会议,梅特涅时代的外交奉行“欧洲协调原则”即是欧洲的保守势力出于共同的国家利益对革命势力的遏制而团结在一起。俾斯麦统一德国后打破了均势外交,奉行“现实政治原则”即以国家实力及利益来制定国家外交政策。正如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所说“国家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中国在1840年被迫打开国门后,实际上已逐渐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是列强角逐鱼肉的对象。正所谓“弱国无外交”中国在新中国建立前基本上没有自己的独立外交。在此要讨论的是中国在1949年后外交政策的变化。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也有国家利益的考量,中国实行的是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即是与苏联结盟来对抗西方的资本主义世界。1960年因中苏关系的破裂,中国成了“第三世界的代言人”既反美帝又反苏修,事实证明这种纯粹以意识形态外主,牺牲国家利益的政策是不可取的,从1960—1971年中国实行的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1972年的尼克松访华打破了美苏两极格局,形成了中美苏三角关系。中美联手对抗当时如日中天的苏联,以遏止苏联的扩张。这个历史性的外交转变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中国不再以意识形态为外交政策制定的依据,而改以国家利益为外交政策制定的基石。因为对美关系的改善客观上也促进了后来中国的改革开放。使中国逐渐融入了国际经济秩序。当今的中国外交政策即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苏联解体后,美国一超独霸,俄罗斯虽已雄风不在,但对世界还有一定的影响力,欧洲离国家的形成还有很长的距离,暂还不能形成统一的政治实体。但欧盟一直希望联合起来以摆脱美国的影响力。日本自1968年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后一直在追求恢复正常国家的地位,以改变“经济巨人,政治侏儒”的国际地位。而印度随着经济的崛起也想追求大国的地位,称霸南亚。处理与这些国家的关系是当代中国外交的重点。而对美关系则是重中之重。众所周知,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强权,二战后一直扮演的是名副其实的“世界警察”角色。虽有些学者说美国正处于衰落之中,比如“911”后,伊拉克战争,还有目前的金融危机等,但其仍拥有无可比拟的超级实力。如何处理好与美国的关系将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发展及复兴。中国自改革开放后一直奉行“韬光养晦,决不当头”的外交政策,也就是国家利益至上的现实主义外交。改革开放即是中国追求国家利益的表现形式之一。同时也表明了中国愿意遵守个维护现今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成为一个利益攸关者。而不是去打破或挑战当今的国际经济,政治体系。中美关系中最敏感的是“台湾问题”,“台湾问题”是中国的核心利益,它关系到国家的统一与复兴。因为国家实力的问题,中国尚没有能力武力统一台湾,也承担不起战败的后果。美国由冷战时期的希望台湾成为远东不沉的航空母舰到现在希望台湾成为亚洲民主的灯塔,美国之所以制止台湾独立,维护“不独”,“不武”的现状是因为台湾独立会威胁美国的国家利益,美国不愿为台独而冒美国可能衰落的风险。中美都是当今世界的大国,双方都具备使对方瘫痪甚至毁灭的实力,双方都承担不起战争带来的后果,所以说维持台海现状乃中美妥协的产物。但中美在政治体制,意识形态方面的确存在很大的差异,美国自威尔逊总统以来一直奉行理想主义外交政策,威尔逊认为国际的和平只能寄希望于“集体安全”的体制。而只有民主国家之间才不会发生战争,如果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实行民主体制,世界将永享和平。他曾说“美国的缔造是为自由而建,而自由不仅是为美国人民,也是为世界人民,如不这样,美国的荣誉将不存,实力也将消散。”这是典型的天赋命运说。威尔逊之后美国的领导人大都受其外交理念的影响。这也是为何美国总是说“人权”高于“主权”的原因。笔者认为人权,自由,民主理念的确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但美国在制定外交政策的时候不全是理想主义,国家利益至上才是美国外交的基石。美国总是拿自由,民主,人权的幌子干涉别国内政行美国霸权之实。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美经济关系越来越紧密,彼此不可分离,中国持有美国第二大的国债,有人曾说如果中国抛售美国国债,美国经济可能崩溃。美国虽不断指责的人权状况,但仍和中国保持紧密的经济关系,这是中美之间的共同利益,除了经济方面,还有朝核问题,核不扩散,恐怖主义,环保等国际问题需要与中国合作。但毕竟中美在意识形态分歧很大,出于对中国崛起的恐惧,担心一个强大的中国会威胁美国在东亚的区域利益,甚至在全球的国家利益,美处心积虑的联合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实行遏制政策。用美国学者米尔斯海默的话说:美国要在全球扮演战略平衡手的角色。这也是他为美国能永葆霸权所开的药方。自苏联解体后,美国就希望在全球找到一个可能出现的潜在竞争对手,而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巨大,领土庞大的中国正符合美国的定义,而且中国仍实行一党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因此小布什上台后就把中国定为竞争对手,但“911”后出于反恐的需要,中国成了其合作伙伴。为中国争取了和平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当今的中美关系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如果中国经济能保持稳定发展,中国经济总量将在不远的将来超过日本,2030年将可能超越美国。美国的全球战略是不允许全球任何一个地区出现一个可以与美国抗衡的霸权,所以中美关系在合作中对抗在所难免,美国会继续遏止中国的崛起,而台湾问题正是美国遏止中国重要的战略棋子之一。以现实政治的观点来说,不管一国的意识形态如何,只要其国家实力强大,都会追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追求其国家安全的最大化,而中国也不会例外。所以从国家利益至上的角度考虑,中美之间的国家战略是有结构性矛盾的,也就是说中美关系在合作中会有对抗,在竞争中又相互合作,但前提是中美均不打破目前的国际体系,中国也只有在当今的国际体系下才能够和平发展。从长远的发展角度来看,中国社会内部面临的问题才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挑战和巨大考验,如国内的产业升级,贫富差距,腐败,环境,政治改革等。中国只有处理好这些问题,才能维护国内的稳定,发展,而中共也只有处理好这些问题才能证明自身的合法性。外交是一国实力的体现,中国只有把眼前事情做好,同时兼顾长远的发展,中华民族的复兴才有望实现。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曾说:“新加坡在短时间内从第三世界发展为第一世界,但新加坡国土小,人口也少,这样的成就不算伟大,但当中国能从第三世界发展成第一世界的时候,那才是真正的伟大”。而中国此时仍任重而道远。

中美两国,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明显的成本优势,广阔的市场和无可限量的发展潜力;另一个是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经济,科技实力的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两国的关系,直接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发展。新时期中美关系应该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应该是积极的关系。虽然两国社会制度、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发展阶段不同,但双方都应该以积极的眼光看待对方,用积极的行动推进各领域对话和合作。第二,应该是合作的关系。双方应该携手应对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各种复杂棘手的挑战和问题,实现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第三,应该是全面的关系。双方不仅应该深化经济、反恐、防扩散、执法、能源、气候变化、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交流合作,推动两军交往,还要加强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以及全球性问题上的沟通和协调,不断充实两国关系战略内涵。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美关系取得良好开局。当前,国际形势正处在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之中,国际金融危机继续蔓延和深化,各种全球性挑战明显增多。中美无论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推动恢复世界经济增长方面,还是在处理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方面,都拥有更加广泛的共同利益。当前中美关系正站在新的起点上,面临重要发展机遇。两国应该而且能够携手努力,共同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一个良好的中美关系不仅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根本利益,而且有利于促进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繁荣。中方愿同美方一道,坚持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出发,加强对话和交流,增进互信和合作,相互尊重和照顾彼此核心利益,妥善处理分歧和敏感问题。中美双方决定建立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是推动新时期中美关系发展的重大举措。相信在双方国家元首特别代表的共同努力下,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一定会取得积极成果。中美关系新定位立足新起点,面向未来,它要求双方始终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以与时俱进的思维方式审视和处理两国关系,尊重和照顾彼此核心利益,抓住机遇,共迎挑战。正如美国重要智库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中国问题委员会最近发表的一份报告所言,“要解决21世纪的许多重大挑战,美中伙伴关系不可或缺”,“美中关系向前发展的前提必须是一种致力于为全球福祉而努力的共同承诺”。同舟共济、合作共赢是中美关系新航程的显著特色。中美都强调了两国同舟共济的重要性,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前不久还引用中国古语“毋临渴而掘井”来形容中美携手合作的紧迫性。两国决定建立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这是推动新时期中美关系发展的重大举措,双方将继续加强就战略性、全局性、长期性问题的讨论,不断增进互信与合作。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扩散和蔓延的形势下,中美最大的共同利益就是相互支持、共渡难关,这也是当前中美合作的重点。展望明天,即使世界经济的列车驶入较为平坦的地区,它也需要中美两国的引擎联手拉动持续前进。人类社会面临的诸多挑战为中美加强合作开辟了广阔的视野。双方不仅应深化经济、反恐、防扩散、执法、能源、气候变化、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交流合作,推动两军交往,还要加强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以及全球性问题上的沟通和协调,不断充实两国关系战略内涵。新的航程展现新的前景。只要中美两国坚持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的原则,尊重和照顾彼此核心利益,妥善处理分歧和敏感问题,中美关系就能长期健康稳定发展,就能为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不断作出贡献

楼主是说宏观的还是微观的?

中美关系的论文中美两国,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明显的成本优势,广阔的市场和无可限量的发展潜力;另一个是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经济,科技实力的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两国的关系,直接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发展。新时期中美关系应该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应该是积极的关系。虽然两国社会制度、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发展阶段不同,但双方都应该以积极的眼光看待对方,用积极的行动推进各领域对话和合作。第二,应该是合作的关系。双方应该携手应对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各种复杂棘手的挑战和问题,实现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第三,应该是全面的关系。双方不仅应该深化经济、反恐、防扩散、执法、能源、气候变化、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交流合作,推动两军交往,还要加强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以及全球性问题上的沟通和协调,不断充实两国关系战略内涵。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美关系取得良好开局。当前,国际形势正处在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之中,国际金融危机继续蔓延和深化,各种全球性挑战明显增多。中美无论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推动恢复世界经济增长方面,还是在处理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方面,都拥有更加广泛的共同利益。当前中美关系正站在新的起点上,面临重要发展机遇。两国应该而且能够携手努力,共同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一个良好的中美关系不仅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根本利益,而且有利于促进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繁荣。中方愿同美方一道,坚持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出发,加强对话和交流,增进互信和合作,相互尊重和照顾彼此核心利益,妥善处理分歧和敏感问题。中美双方决定建立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是推动新时期中美关系发展的重大举措。相信在双方国家元首特别代表的共同努力下,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一定会取得积极成果。中美关系新定位立足新起点,面向未来,它要求双方始终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以与时俱进的思维方式审视和处理两国关系,尊重和照顾彼此核心利益,抓住机遇,共迎挑战。正如美国重要智库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中国问题委员会最近发表的一份报告所言,“要解决21世纪的许多重大挑战,美中伙伴关系不可或缺”,“美中关系向前发展的前提必须是一种致力于为全球福祉而努力的共同承诺”。 同舟共济、合作共赢是中美关系新航程的显著特色。中美都强调了两国同舟共济的重要性,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前不久还引用中国古语“毋临渴而掘井”来形容中美携手合作的紧迫性。两国决定建立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这是推动新时期中美关系发展的重大举措,双方将继续加强就战略性、全局性、长期性问题的讨论,不断增进互信与合作。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扩散和蔓延的形势下,中美最大的共同利益就是相互支持、共渡难关,这也是当前中美合作的重点。展望明天,即使世界经济的列车驶入较为平坦的地区,它也需要中美两国的引擎联手拉动持续前进。人类社会面临的诸多挑战为中美加强合作开辟了广阔的视野。双方不仅应深化经济、反恐、防扩散、执法、能源、气候变化、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交流合作,推动两军交往,还要加强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以及全球性问题上的沟通和协调,不断充实两国关系战略内涵。新的航程展现新的前景。只要中美两国坚持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的原则,尊重和照顾彼此核心利益,妥善处理分歧和敏感问题,中美关系就能长期健康稳定发展,就能为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不断作出贡献

中美商贸谈判对国内影响研究论文

(一)中美之间存在的巨大贸易差额问题是导致中美贸易摩擦的直接原因根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07年,美中货物贸易亿美元,较2006年增长。其中美对华出口亿美元,增长;进口亿美元,增长。与此同时,2007年美对华贸易逆差达亿美元,增长,占同期美货物逆差总额的,逆差金额和占比均域的商标和技术侵权的现象严重。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美国的利益,成为导致贸易摩擦的原因之一。中美两国经济在相互依存关系中的不对等性,决定了中美贸易摩擦必然会成为一种常态,在短期内不会消失。我国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引发中美贸易摩擦因素,维护两国贸易的健康发展,努力把中美贸易摩擦发生的频率和危害性降到最低。(一)积极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中国加入 WTO的意义之一,在于有利于通过多边贸易体制中的 WTO 贸易争端解决机制,解决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国际贸易争端。我们应熟悉和适应 WTO 及其他国际贸易规则,在实战中积极利用世贸组织多边机制维护自身权益,避免和应对各种可能的指控,并在贸易摩擦中处于有利位置。在处理与美国的贸易摩擦时,我们要充分利用WTO 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维护我国的经济权益。(二)加强两国政府间的协商。加强中美两国政府定期和不定期会谈,及时交流经济、科技等方面的信息和看法,积极主动的解决贸易争端。(四)鼓励国内企业到国外投资。这一战略的实施不仅可以提升我国的产业结构,而且可以很好地缓解贸易摩擦。为了减少我国近年来由于出口量持续增长而引发的贸易摩擦,我们可通过海外投资扩大出口,这是出口企业必须重视的发展战略。这是增强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减少中美间贸易摩擦的有效举措。(五)加快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培育自主品牌,提高企业竞争力。无论是为了获得稳定的市场份额,还是提高经济效益,企业都应从提高产品档次,形成产品的个性化竞争优势入手,打造产品国际品牌。从企业长期发展的趋势看,塑造品牌形象,提升中国产品在世界消费市场的信誉,走品牌竞争的策略才是出路。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美国的双边贸易取得了飞速发展,双边贸易额持续增加。然而,在双边贸易不断增加的同时贸易摩擦也频发。尤其是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中国与美国的双边贸易摩擦高发已成为一种常态。由此,本文深入分析了当前中美贸易摩擦的主要原因及影响,期望推动中美双边贸易良好发展。关键词 中美贸易摩擦 原因 影响自从3月1日美国宣布对钢铁、铝制品分别征收25%和10%的进口关税以后,中美贸易摩擦就不断升级:3月22日,特朗普签署总统备忘录,拟对总价值约6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增收关税;4月5日又再次发表声明,指使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依据“301调查”对从中国进口的额外100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至此,美国针对中国拟增税的税基已经扩大到1500亿美元。6月15日,美国白宫发布对华关税清单,将对中国价值500亿美元的商品加征25%的关税。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当时宣称第一组针对340亿美元中国商品的关税将于7月6日开征,对160亿美元的第二组关税还需进一步评估。据7月11日的报道,特朗普政府推出了一份目标清单,计划对中国新增2000亿美元产品关税,这标志着全球两个最大经济体之间的贸易战急剧升级。根据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布的一份声明,关税可能在8月30日公开磋商结束后生效。一、原因(一)美国固执己见,对华频繁发起“双反”调查,激化中美贸易争端美国自推崇贸易保护主义以来,对进口中国的产品不断发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新华网的数据统计,2017年,美国商务部应国内企业要求,对华发起了高达79起“双反”调查,而财经资讯的信息显示,2018年1月18日,美国对我国塑料装饰丝带发起了“双反”调查。据悉,美国进口我国这类产品的金额高达1810万美元,这使中美贸易争端逐渐被激化,贸易摩擦也呈现高频化。(二)美国认定中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加剧了中美贸易摩擦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第15条规定中表明,中国自2016年12月11日起,便“自动”成为市场经济国家,这也意味着国外对华反倾销中,采用替代国计算倾销幅度这一做法被终止。但事实上,美国商务部在对华反倾销过程中一直将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并按照代替国计算倾销幅度,对中国征收相应的税率。(三)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严重,增大了中美贸易矛盾两国之间贸易发展极不平衡是中美贸易矛盾最直接的原因,美国对我国的贸易逆差十分严重。从2000年开始,中国代替日本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之后,中美之间的贸易差额不断扩大,美国逐渐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逆差来源地。而且美国对华严重的贸易逆差,加之其治标不治本的贸易行为,使两国贸易矛盾逐步增大,不利于双边贸易的良好发展。(四)非关税贸易壁垒主导,加重了中美贸易冲突近年来,美国为了促进国内产业与市场的发展,纷纷发起并实施了多次非关税贸易壁垒,加重了两国的贸易冲突。网易财经数据显示,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贸易保护倾向愈发明显。WTO相关数据统计,2008—2016年间,美国发起并实施的非关税贸易壁垒共有2259个,其中中国受到影响的多达2067个,占比高达,专门针对中国的非关税贸易壁垒有99个,占比为。受非关税贸易壁垒的影响,两国的贸易冲突逐渐加重,贸易摩擦愈发严重。二、影响一是影响我国就业。虽然当前我国经济呈现稳中向好的态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内需稳步扩张,为应对中美贸易摩擦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我国要实现经济增长左右的预期目标和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以内这一目标仍有压力。二是影响我国物价的可控性。总体来看,加征关税不仅会影响CPI,还会影响到PPI。虽然据初步估算,假设大豆价格上涨25%,将拉升国内CPI约个百分点,平摊到全年,预计CPI波动中枢将保持在的水平,仍在3%的调控目标之内,但仍将对我国物价可控性产生影响。三是影响我国证券市场。中美贸易战对两国经济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美国的股市出现了暴跌,中国的上证指数也下跌了接近500点。在A股所面临的长期压力里面,实际上包含的虽不只是贸易战的因素,但从长远而言,贸易战仍然会威胁A股的表现。因此,在贸易战期间,应该加强对A股市场的关注。三、结语避免贸易摩擦升级符合中美双方的利益,对于当前的中美贸易摩擦,我国政府一直保持十分冷静、清醒的认识:中美进行贸易战对双方都没有好处,是没有赢家的。这是深谙历史与现实作出的判断。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中国经济与包括美国经济在内的世界经济已经深度融合,因此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不仅会损害美国自身的利益,也会危及第三方,包括美国的盟友。事实上,当前美国政府采取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不仅不符合美国的主流民意,也不符合美国的利益。美国政府的一些高级官员也在逐渐转向冷静,逐渐公开谈论美方在这场贸易摩擦中的利益诉求。中美两国都是WTO成员方,因此如果想为了化解当前的贸易冲突而举行谈判,双方必须遵守WTO的互惠原则。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贸易战,最终真正维护中美两国的利益。(作者单位为辽宁大学经济学院)[作者简介:祁慧娟(1993—),女,河南平顶山人,辽宁大学经济学院2017级投资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参考文献[1] 乔宝华.特朗普新政下中美贸易摩擦预期风险点及应对[J].工业经济论坛,2017(5).[2] 张玮.中美贸易摩擦持续性的根源[J].全球视线,2018(5).[3] 王珂.中美贸易逆差从何而来[N].人民日报,2018-03-27.

中美目前是全球主要经济体,当国家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都会出现目前的情况.比如之前美日之间的贸易谈判,以历史来看,不管谁发起贸易战对双方国家经济都有一定影响。

2018年9月7日,在意大利阿尔卑斯山山区的科莫湖(Lake Como)畔参加安博思论坛(Ambrosetti Forum)期间,周小川向CNBC阐述了他对贸易战的看法。

“我们采用数学模型计算贸易战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事实上,影响并不是很严重,并不太显著,贸易战对中国经济增速的影响低于个百分点。”

中美股市都受到了贸易战的冲击。当然股市下跌对经济影响也较大。

中美贸易战是美国挑起的,表面上的理由是中国出口到美国的物价太便宜,影响了美国本地货物的销售,所以对中国加征关税;实质是美国看中国发展太快,担心中国超越美国成为霸主,实行遏制中国战略的一部分;还有中国上海石油期货挂牌,目前已经有十多个国家用人民币结算石油,人民币也可兑换黄金了,这就撼动了美元结算的独霸地位,也是美国不愿意看到、不能容忍的;另外也不应忘记:当初伊拉克总统就是要用欧元结算石油,而被美国以莫须有的罪名、出兵占领其国土、绞死其总统的,不过他不敢轻易对中国出兵的。中国目前对美国反制清单中有大豆、生猪、汽车、飞机等,反制品种数量和力度都是按照对等原则来实施的,这就叫有利有节也有度,不卑不亢,以礼相见。对中美贸易战对中美经济乃至全球经济都有一定影响,具体影响大小还要再观察:是继续恶化,还是缓解和解是关键。根据过去六次中美贸易大战的最后结果来看,都是谈判协商和平解决的,距离最后实施还有40天,既是决心意志的博弈,也是综合国力的较量,更是正义和道义制高点的争夺,赢得引领世界的领导地位还是失去引领世界的领导地位,就是这样一点一滴累积的。撸起袖子加油干,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硬起来,中国任人宰割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厉害了我的祖国!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