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兵器工业208研究所论文

发布时间:

兵器工业208研究所论文

1.中国兵器工业第二〇八研究所成立于1960年,隶属于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为中央直属科研事业单位,是国家唯一的轻武器专业研究所,是集团公司重要的轻武器科研基地,集论证、设计、研究、试制、试验和检测于一体。所坐落在北京市昌平区,全所占地面积69万平方米,下设枪弹技术研究室、机器人技术研究室等专业研发机构,反恐防暴武器装备研发中心、电子产品研发中心等产品生产机构;试验中心、图书馆等辅助机构和其它综合管理部门;具有研究生培养、硕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国防科技行业专业技术配套齐全、人才结构合理、综合实力较强的骨干研究所之一,在我国武器装备研制和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的发展战略为“以轻武器技术为核心的同心多元化发展战略”,以轻武器科研为龙头,拓展反恐防暴装备研发,带动产品生产、特色经营全面发展,军民结合,良性互动,实现经济效益的快速提高、职工收入的稳步增长。

中国兵器工业第208研究所隶属于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是轻武器行业的总体设计单位,已有40多年的历史。

【摘要】:正中国兵器工业第二0八研究所 (简称208所)隶属于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成立干1960年.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是国家仅有的轻武器研究所。历经半个世纪的积淀和

戈兵器研究论文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使用的武器主要是青铜兵器。据《战国军事史》记载,铁制兵器出现很早,商代时期,就已经将陨石中的铁加工后与青铜铸接在一起制造兵器。到战国时期,铁制兵器生产技术有很大提高,但青铜兵器的制造技术更为成熟。所以战国时期铁制兵器的使用并不普遍,多数士兵仍然使用青铜兵器,珍贵的铁制兵器属于贵族所有。武器的种类,战国时主要有戈、矛、戟、剑、弓、弩等武器,甲胄多位皮制,盾牌为皮制、木制。器分杀伤性和防护性。 杀伤性武器,春秋战国,主要是戈、矛、剑、戟、弓矢,还有殳、铍和弩。 防护性武器,主要是甲胄和盾。 武器有长短,剑是短兵,戈、矛、戟、殳是长兵。长兵本身,也有长短。短者,只有一米来长,不足身高;长者,为身高的一倍半,甚至两三倍,特别是车兵所用,长度必须超过马头,才能发挥实效。但长兵,很少超过身高的三倍。超过三倍就不好用了。这是近战的武器。 弓矢和弩是远程的武器。 下面做点介绍: (一)近战的杀伤性武器。 (1)剑。早期是匕首式短剑,来源是北方的草原地区,既是吃肉的餐具,也是护身的武器。剑和刀是一类,区别只在单刃和双刃。古人所谓“轻吕”、“径路”,就是这类刀剑。春秋末年,开始流行长剑。长剑,特别是质地精良的宝剑,反而出于南方,主要是吴、越和楚。长剑出,短剑也不废。长剑便于战斗,短剑利于护身,还可以搞恐怖刺杀,都是便于贴身使用的武器,故战国秦汉,武士往往身佩刀剑。 (2)戈。戈是勾兵,类似农器中的长镰。戈头,商代的戈是一字形,前有锋,下有刃(叫援),后有柄(叫内),类似短刀。周代的戈是丁字形,为了便于绑缚和固定,还增加了下垂的部分(叫胡)。 (3)矛。矛是刺兵,短矛叫,长矛叫锬,丈八长矛叫矟,即曹操横槊赋诗的槊。矛头,样子变化很多,和矢镞有类似性,可以比较研究。矛柄(叫柲)和戈柄(也叫柲)不同,戈是弧线打击,和斧柄一样,只有做成扁的,才利于控制锋刃打击的方向,矛只用于刺,柄是圆的,才方便。 (4)戟。戟是戈、矛合一的器物。戈、矛可以分铸,也可以合铸,还有把多个戈头装在一个柄上的例子。戟矛叫刺。战国晚期,戟的戈部,援、内左右上扬,都有刃,叫鸡鸣戟。戈、戟是和车战匹配,很有中国特色,但车战式微,随之衰亡,《武经总要前集》没有这类武器。 (5)殳。音shū,属于棒类,后世叫棒(《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三)。它分三种,一种有锤状的铜箍和上出的矛刺;一种也有这两样,但锤状铜箍上还有旁出的刺,类似宋代的狼牙棒;还有一种完全不同,只有管状的铜头,无锋,曾侯乙墓的遣册叫“晋殳”。 (6)铍。音pī,是把短剑装在长柄上,类似现代的刺刀,后世叫枪(《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三)。铍流行于战国时期,南北方都有,尤以赵、秦发现最多。这些发现,赵铍无镡,秦铍有之,古人把有镡的铍叫铩。 (二)远程的杀伤性武器。 (1)弓矢。古人叫长兵,是可以远距离杀伤的武器。弓矢最古老,旧石器时代就有。木石是最古老的武器,弓矢就是木石并用(当然,更原始的矢是木矢)。盛矢的器具叫箙,盛弓的器具叫韬。 (2)弩,是一种奇妙的发明,学者认为,可能是受捕兽器启发。我国,公元前4世纪,弩已流行。这种武器的起源地,可能在亚洲,特别是长江以南。欧洲使用弩,年代比较晚,学者怀疑,是从亚洲传入,早期线索,不太清楚,明确可考的,是10—11世纪的弩。这种晚期的弩,可能是从阿拉伯传入。弩和弓不同,它有弩臂置矢,弩机控弦,望山瞄准。过去,武举应试,要考张弓的臂力。但强弩,手拉脚踹肚子顶(即所谓蹶张),人力难以拉开,还使用带绞车的弩床。弩床,可以用一个弩机控制多个弩弓,叫连弩。连弩,射程远,准度高,对付北方民族的马队冲击,特别有效。现代的枪,就是弩的后裔,准星等于望山,扳机等于钩牙。火器出现,骑兵衰落,正是这种反制武器的延续。 (3)镞。镞即箭头,石器时代,所谓细石器,很多就是石镞。青铜时代用铜镞。后来,还有铁镞。镞多种多样,带骹的,带的,有翼的,无翼的,双刃的,三棱、四棱的,方的圆的,厚的薄的,各有各的用途。演习用的箭,前面是钝头,宋代叫扑头箭。 (三)防护性武器。 (1)甲。古代各国,都有自己的甲胄,大同小异。希腊、罗马的步兵,分重装步兵和轻装步兵。重装步兵,上身穿前后两片的铜甲:胸甲和背甲,好像乌龟壳,小腿上有胫甲,比较笨重;轻装步兵的甲,是用铜片缀合,比较轻便。这是最基本的两种。罗马人还使用锁子甲,一般认为,这种甲是来源于凯尔特人,但更早的来源是斯基泰人。它比第二种甲更轻,更适体。中世纪早期,欧洲流行锁子甲,这是带蛮风的甲,特点就是轻便。14—15世纪,情况转回去,骑士又改穿笨重的盔甲,各种铁制的盔甲(黑盔甲、白盔甲),把全身上下,每个部位都遮起来。我国也有这三类甲。第一类,叫两当铠,最早的样品是西周时期的。第二类,学者叫札甲(用甲札编缀,故名),发现最多。战国秦汉,出土发现,主要是曾、楚二国的皮甲(即革甲)。革是古代护具的主要材料,人用,马用,车也用。汉代的金缕玉衣,古人叫玉匣或玉柙,其实就是玉甲。铁甲,也叫玄甲,类似西方的黑盔甲。锁子甲,传入甚早,三国叫环锁甲,估计是从西方传入;唐代叫锁子甲,是从粟特进贡。另外,还有木甲、布甲和纸甲(南方,铁甲容易长锈,所以用这类甲)。古人把多层的布或纸缝在一起,或压塑成形,道理略同防弹衣。防弹衣,不是硬碰硬,而是以柔克刚,最高明。由于手制火器(枪)的出现,17世纪后,甲胄在欧洲被淘汰,但第一次世界大战发明钢盔(helmet),第二次世界大战发明防弹背心(bulletproof vest),还是盔甲(armor)的遗产。 (2)胄。即后世的头盔,有铜胄、革胄和铁胄。革胄和铁胄,出土发现的胄,有些也用甲札缀联。胄,也叫兜鍪。学者认为,兜鍪是突厥系统的外来语。 (3)盾。小者只能护臂,大者可以蔽身。长可蔽身的大盾,古人叫橹。这种橹和楼车、巢车类的橹(详下讲)不同,古人叫蔽橹(《六韬·龙韬·农器》)。攻城,冒矢石而上,小盾好。列阵对打,大盾好。盾,楚墓发现较多,如包山2号墓所出,分两种,一种是木盾,高92厘米左右,似宋代的步兵旁牌,但还不够大;一种是革盾,高度只有前者的一半。长可蔽身的大盾,没发现,但亚述宫殿的壁画上有。盾,汉代也叫彭排(《释名·释兵》),汉镜常把“四方”写成“四彭”或“四旁”,《资治通鉴·晋纪三十八》胡三省注已经指出,彭排就是宋代的旁排。宋代,盾分两种,一种长可蔽身,立在地上,叫步兵旁牌;一种施于臂上,叫骑兵旁牌(《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三:廿三页)。旁牌和旁排一回事。今人把盾叫盾牌,是合并盾、牌为一词。盾牌,现已退出历史舞台,但防暴警察还用它,用防弹玻璃制成,躲在后面,可以看见前面。 (四)其他。还有很多,这里不能一一介绍。值得注意的是,古代武器,还有一些是仪卫所用,和实用武器不同。西方的权力象征物是权杖(mace),我国是钺。钺是大斧,本来是刑具(用于斩首或腰斩),而不是兵器,古代兵刑合一,往往用钺象征征伐的权力,我们不要把它当成李逵玩的板斧。 《孙子》没有谈到剑,也未涉及戈、殳和铍。 ——————————————————————————————————————————望采纳!!!!!!!!!

01 提起我国古代兵器,最典型的莫过于戈了。在影视作品中,常常看到长戈如林,侵略如火的战争场面,但是可惜,里面对戈的刻画多有谬误。作为最具民族特色的古兵器,人们对戈的认识有很多错误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戈,这种曾经兴盛后来又逐渐消亡的古兵器,它的形制是如何演变的。 02 先来看看典型的戈是什么样子。戈大体可分成三个部分,自上而下分别为“戈头”、“柲”(木柄)、“镦”(底座,也作鐏)。戈头是主要攻击部位,以“斫”(劈、砍、啄、凿)和“勾”(拉、割)两种动作为主;柲和戈头连接,多为木质,延长戈的攻击距离;镦是底座,底面一般是平的,主要是防止柲底部磨损。但最初的戈与后期的戈与典型的戈形制是不同的,尤以早期戈的差异为大,我们对比一下早中晚三期戈头的不同形制。对比这三件不同时期的戈头,我们能看出什么趋势呢?“援”越来越长,“内”越来越长,“胡”从无到有且越来越长,“穿”从无到有且越来越多。 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除了材料技术的进步之外,也是战争发展的需要。我们看到最初的戈是没有胡的,穿很少,内很短,那么胡、内、穿都是干什么用的呢?都是穿绳子用的,古人通过绳索将戈头与柲连接起来。作为武器来说,援是杀伤敌人的主要部位,而戈的攻击方式主要是啄与勾。尤其是勾,对戈头与柲连接部位的作用力很大,非常容易导致戈头脱落、倾斜,在生死一线的战场上无疑是非常致命的。为了加强戈头与柲的连接稳固性,古人逐渐摸索出来了延长胡、多穿、长内的解决方案,有效提升了戈的使用效果。 03 今天的人们很难想象古代军人打仗用的武器,是金、木、绳结合的产物。这种结合兵器的稳定性,当然无法和一体成型的武器相比,但是古人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做到了最好。除了上面所讲的“胡”、“内”、“穿”的结合外,在柲上古人也做了很多尝试。 刚才说到戈的攻击方式主要是“斫”和“勾”。这两种发力一种与“柲”的角度是90度,一种与“柲”的角度是180度。古人为了保证戈整体的稳固,研究出了三种连接戈头与“柲”的方式,分别是“裂缝式”、“榫孔式”和“銎内式”。 裂缝式指的是将“柲”前段劈开,插入戈头,再固定“柲”顶端;榫孔式指的是在“柲”中凿开小孔,插入戈头,再也绳索缠绕加固;銎内式指的是在戈头尾部开孔,插入“柲”的安装方式。 从发力角度来说,銎内式的“斫击”效果最好,但在“勾击”时戈头则容易脱落,因此这种连接方式在商周时期一直较为少见。由于胡、穿的发明,占据主流的一直便是“裂缝式”和“榫孔式”连接。战国时期甚至出现了“长胡长内五穿戈”这种“神器”。04 戈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古代兵器,今天粗略的介绍了戈的形制演变,但关于戈仍有很多有趣的问题需要解决。比如,戈是长兵器还是短兵器?戈是步战兵器还是车站兵器?马战能否用戈?为什么戈会逐渐消亡?除了最常见的青铜材质是否还有别的材质?等等。这些问题我们会在后面的文章中逐一为大家解决。 PS:这种科普文写起来是最费劲的,又不知道谁会喜欢,我仿佛体会到了Sheldon在做《有趣的旗帜》时的感受……

古代冷兵器研究论文

弓为古代兵器之一,激弦发矢,可以及远,考此法之由来最古,黄帝战蚩尤于涿鹿,纯用弓矢以制胜,此为有弓矢之最早者;惟当时之弓矢,都以竹木为之,虽能及远,终未能完善,迨后推阐其理,互相发明,加以精密之改造,于是乎弓矢逐成为战争之利器,非但发古人射抉之技,抑亦开后世火器之端,虽曰此皆由后人推阐而来,其创作者之功,要亦未可遽没也。按照弓箭之第一人为挥;考工记云:古传黄帝臣挥作弓,荀子则称倕作弓,而山海经则谓少皞生般,是始为弓。按年代考之,当以挥为创造者,而般倕大概亦古之弓人也。在当时弓箭之用,诚十百倍于其他兵器,非但力劲及远,擅是术者,精研而熟娴之,穿杨贯虱,百步射人,万无一失,较之现代之火器,无多让焉,故十八般武艺,以弓弩始而以白打终,其重视之也宜矣。

题目定了吗,需要写多少iz呢

现在的电视剧来表现古代战争都太文明了,古代的战争是非常血腥的,完全不是电视剧里那样,后背拉一刀就死了,以古罗马时期为力,当时古罗马的剑士,对一个穿着铜铠甲的人进行竖劈,可以从这个人的脖子砍到腹部,将上半身完全砍开,如果是砍一个不带头盔的人,可以竖直砍到胸口,从脑袋到脖子完全分成两边,胳膊是可以直接砍断的,真实的古代战争远没有电视剧里那么文明,包括古代的农民起义,打官军都伤亡惨重,一个是没有铠甲,在一个是兵器不锋利,官军又有铠甲兵器有锋利,打农民完全是屠杀,一刀即使不被砍死,也半残了。

在冷兵器时代,人类世界就爆发了不计其数的水战,而那时候为了在水战中获得优势,各方势力也是挖空心思研究各种水战用武器。

一、横冲直撞——舰首撞角:

在最早的水战中,战舰只充当了一个平台的角色,水上作战的方式与在陆地上的区别极为有限。当时各方士兵手持各种弓箭长矛等兵器,在距离敌方战舰较远时用弓箭、标枪等兵器射击,接近时则改用钩爪长矛等兵器攻击,这种作战方式名为“接舷战”。这是因为那时的人们还没有想到如何在战舰上安装武器,而且那时的战舰因为设计的关系,没有龙骨、水密舱等部件,强度较低,也只能如此作战。

(1)早期的战船制

后来随着造船技术的提高,龙骨、水密舱等部件被引入战舰制造,战舰的强度大为提升,在战舰上安装武器在技术上成为了可能。于是伴随着战舰坚固程度的提升,以撞击为攻击方式的武器被安装上了战舰,这便是著名的舰首撞角。

(2)安装有舰首撞角的战舰

有关于舰首撞角的明确战例记载,是在一场发生于公元前535年的海战,战争的双方是希腊城邦福西亚和迦太基、伊特鲁里亚联军。在这场海战中,双方使用的都是划桨战舰,不同的是福西亚人的划桨战舰的舰首安装了用于撞击敌舰的撞角。这些安装有撞角的战舰,在福西亚人老练的水手操作下,成功地迂回到敌军舰队的后方,并成功用撞角撞沉了大量敌方战舰,获取了辉煌的胜利。其实,从现有的研究看,这并不是撞角这种武器最早在水战中的应用,只能是最早的明确记载。

(3)古希腊时代的战舰设计

撞角在设计上分为两类:一种是尖锐式撞角,其攻击主要是利用其锋利的尖锐对敌方战舰的舰体造成损伤,或者以高速驶过敌方战舰的一侧,撞断敌方战舰的船桨使其失去行动能力;另一种则是“攻城锤”式撞角,其主要的攻击方式利用战舰的冲击力将敌舰撞翻,使其倾覆,这样的好处是一来可以迅速使敌舰丧失战斗力,并且战后还有将敌舰缴获收归己用的可能。前者在电影《斯巴达300勇士:帝国崛起》中,有着淋漓尽致的体现。

(4)电影《斯巴达300勇士:帝国崛起》中战舰撞击敌舰的场面

撞角直到十九世纪依然作为战舰的装备存在着,在美国南北战争中依然发挥着威力。1862年3月8日,美国南方军的装甲战舰“佛吉尼亚”号在一场与北方军的遭遇战中,用舰首撞角撞沉了北方军的一艘木质战舰,证明了这种武器直到十九世纪依然不算完全过时。但在远射武器越来越发达的时代,撞击攻击注定会被淘汰。

二、堪比“碰瓷”——钩拒与“乌鸦”:

撞击这个攻击方式以外,还有一种堪比“碰瓷”的作战方式,其主旨就是,你敢靠近我,我就黏上你!具体说来,就是将敌舰与我方战舰紧紧连接起来,让我方士兵可以有更多的机会杀伤敌舰上的人员,或者干脆派我方士兵登上敌船将其占领则是另外一个思路。这个思路是接舷战的自然延伸,而当时的军事技术专家为了完成这个战术构想,也开发了各种兵器并将其安装在战舰上以达到目的。

(1)间接反映春秋时期水战面貌的文物拓片

在中国历史上,这种武器在春秋末期被发明出来。相传是春秋末年的著名发明家鲁班在楚国的委托下而发明。与很多人印象中的民间工匠形象不同,历史上的鲁班其实是一个精于军事器械制造的大发明家,设计了很多军事器械。

而楚国之所以求助于鲁班,则是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楚国位居上游,导致楚国战舰退却困难,经常在战况不利时难以撤退从而酿成惨败。越国则完全相反,因为越国水军往往位于下游,虽然进攻时需要逆流而上,但退却时却可以顺流而下,占据了主动地位。

于是为了解决这种不利态势,鲁班在楚国的委托下制造了一种名为钩拒的武器,并将这种武器安装在战舰上。敌舰接近时,钩拒的支架可以起到阻拦的作用以防止敌舰接近。敌舰撤退时,钩拒又可以钩住敌舰使其无法逃跑,“退者钩之,进者拒之”。楚国水军在战舰上安装这种武器后,一转颓势,多次击败越国水军,重振了国势。

在西方的罗马帝国,类似的武器也被作为战争利器而被发明了出来,这种武器名为“乌鸦”。与以海为生的希腊人不同,罗马人是发源于意大利半岛的农耕民族,所以罗马人并不擅长操纵船只,他们的战舰往往笨拙而缺乏灵活,为了弥补这个缺点,罗马人发明了“乌鸦”。

(2)装有“乌鸦”的战舰部分图

“乌鸦”是一种前端装有钩爪的木桥。在海战中接近敌舰后,战舰上的罗马士兵操纵“乌鸦”木桥搭上敌舰,上面的钩爪会狠狠抓住敌船,随后战舰上的罗马士兵通过“乌鸦”冲上敌舰,发挥罗马人擅长的格斗优势占领敌舰进而获得胜利。这种设计有些类似于中国古代的“云梯”,只不过云梯是为了登上敌城,“乌鸦”则是为了登上敌舰。在公元前260年的米莱海战中,罗马海军依靠“乌鸦”获得了辉煌的胜利,俘虏了三十一艘迦太基人的战舰,其中还包括迦太基人的旗舰。

(3)装有“乌鸦”的战舰整体图

三、千钧之力——拍竿:

在水战中,古代中国人还发明了一种很有特色的水战兵器——拍竿。拍竿的原理来源于春秋时期就已出现的取水工具——桔槔。其原理是利用杠杆原理,在人们提取井水时减少消耗体力。这种桔槔经过军事家进行改进后,在一端装上巨石一类的重物,另一端则系上绳索,战前将装有巨石的异端高高抬起以绳索固定,作战时则松开绳索让巨石自然下落,重力加速度下的巨石拥有千钧之力,可以严重破坏甚至直接击毁接近的敌方战舰。最早的拍竿直接来源于桔槔,呈T形。后来军事家们将其进行改进,创造出了威力更加强大并且更加灵活的V形拍竿,进一步增加了威力。

(1)T型拍竿

(2)V型拍竿

在隋灭南陈统一中国的战争中,隋军专门制造安装有六座拍竿的“五牙”战舰,在荆门水战中用拍竿拍碎十余艘南陈战舰,大胜陈朝水军。除此之外,隋军还将拍竿用来攻城,在隋军进攻沔州的过程中,恰逢雨水暴涨,隋军的战舰可以接近到沔州城池旁边,于是隋军将领突发奇想,将战舰开进城池边以拍竿击打城楼,很快便攻克了沔州城。

(3)隋“五牙”战舰

到了两宋时期,军事家对拍竿又进行了新的改进。在两宋之际,洞庭湖地区爆发了钟相、杨幺之乱,叛军依水割据,一度成为了宋廷的心腹大患。叛军为了对抗官军的围剿,制造了大量先进战舰,其中就有安装有改进过的拍竿的“车船”,船上的拍竿相比传统的拍杆在下部安装了转轴,这样便可以改变攻击方向,相比传统无法改变攻击方向的拍竿更加具有威胁。根据记载,叛军的车船“遇官军船近,即倒拍竿击碎之,官军以此辄败”、直至南宋派遣大将岳飞平叛,才终于平定了洞庭湖地区的叛乱。

本文为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正义必胜。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对刀剑感兴趣可加龙泉铸剑师沈师傅的私人微信:LQLSSFB,获取更多冷兵器知识也可锁定我们的微信公众号:LBQYJS

兵器工程装备学报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投稿难度高。根据查询相关资料信息显示,军事装备工程学报属于中国军事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一份专业性期刊,要求投稿者必须是在军事装备领域有较丰富研究经验的专家,其论文内容要求具有较强的理论依据,实验证据和实用性,同时还要求高水平的技术内容和文字表达能力,对投稿文章的质量要求较高。

不符合要求。被兵器装备工程学报被退稿的主要原因:文稿内容不符合期刊收录的要求,文稿不符合期刊的格式要求,文稿存在学术质量问题。

评核心是有阶段的,有些期刊就是前期被评上了,后来又不在行列了,有 问 题 可以 咨 询我

兵器行业期刊

我看军事刊物已有10多年的历史了,如果您的财力丰厚,可以按照大家的意见,先买几本看看,然后自己下结论吧。 依我个人的经验,军事爱好者大都都国产兵器和有关我国的军事分析报道感兴趣,同时,还要有权威性。所以,我向您推荐《兵工科技》、《兵器知识》、《坦克装甲车辆》、《世界军事》四本杂志。 另外,《现代兵器》《现代舰船》《舰船知识》《国际展望》也可以看。《兵器》这本杂志出了也就四五年,开始时,因其文章新颖、对国产的东东揭秘的较多,而为广大军事爱好者推崇。但后来,听说是因为换了主编,该杂志的内容变化很大,可看度越来越小,销量大幅下降。 《兵工科技》是一本新兴杂志,原名忘了,是西安科技出版社的刊物,内容具有较高的可信度,而且大都与国产兵器有关,且属于半官方性质,而且内容很有料,首位推荐。

《现代兵器》、《兵器知识》同属兵工系统主办,同为1979年创刊,由于定位的不同,发展状况对比明显:后者一路领先同类刊物,前者则深陷重围苦苦寻求突破。军事史林》、《世界军事》都是军队系统主办的刊物,由于军队期刊自身的特殊性,客观来讲,他们的发展之路要比地方期刊更多了一分艰难。《军事文摘》创刊于1993年8月,作为军工系统第一家股份制性质的杂志社,他们走出了一条良性发展的新路子。它的成功,对军工企业的转型、改造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第一方阵:1.《世界军事》 物超所值,内容精彩,踏踏实实,贴近群众。军迷中的《读者》。 2.《兵工科技》 后起之秀,内容精彩,不容错过。就是小广告没档次。 3.《兵器知识》 瘦死骆驼比马大,昔日霸主。现在太利功,内容没变,插页太多,太大。华而不实。 第二方阵:《坦克装甲车辆》内容不稳定.《舰船知识》没进步.《国际展望》太贵.《舰载武器》猛料有些太过火,有些夹生。《兵器》一名惊人,后劲不足,刚出道逼的《兵器知识》大改版。 第三方阵:《现代舰船》.《现代兵器》.《轻兵器》.不能入流,加油! 还有〈军事史林〉,特别是昔日三剑客〈航空知识〉早已凋零。 其他不想在着说了!

有以下几种:

舰船知识 航空知识 兵器知识 兵工科技 世界军事 军事历史 军事史林 航空史研究 战争史研究

武器装备可以看《兵器》,《兵器知识》,《轻兵器》,《现代兵器》,《舰船知识》,《现代舰船》,《航空知识》等。军事历史可以看《军事史林》,《突击》,《战争史研究》。

个人推荐一下《世界军事》,他的杂志坚持的特点是权威性、真实性、时效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并重。

近年来,《世界军事》曾有大量文章被海外诸多报刊转载,包括世界权威军事期刊《简氏防务周刊》等。

他的总编辑可是一位大校军衔的解放军人。

《兵器》,《名枪》,《轻兵器》,《兵器知识》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