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基因毒性杂质基因毒性杂质(或遗传毒性杂质,Genotoxic Impurity ,GTI)是指化合物本身直接或间接损伤细胞DNA,产生基因突变或体内诱变,具有致癌可能或者倾向。潜在基因毒性的杂质(Potential Genotoxic Impurity ,PGI)从结构上看类似基因毒性杂质,有警示性,但未经实验证明的黄曲霉素类、亚硝胺化合物、甲基磺酸酯等化合物均为常见的基因毒性杂质,许多化疗药物也具有一定的基因毒性,它们的不良反应是由化疗药物对正常细胞的基因毒性所致,如顺铂、卡铂、氟尿嘧啶等。2为何着重研究基因毒性杂质基因毒性物质特点是在很低浓度时即可造成人体遗传物质的损伤,进而导致基因突变并可能促使肿瘤发生。因其毒性较强,对用药的安全性产生了强烈的威胁,近年来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因为在已上市药品中发现痕量的基因毒性杂质残留而发生大范围的医疗事故,被FDA强行召回的案例,给药厂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例如某知名国际制药巨头在欧洲市场推出的HIV蛋白酶抑制剂维拉赛特锭(Viracept, mesylate),2007 年7月,EMA暂停了它在欧洲的所有市场活动,因为在其产品中发现甲基磺酸乙酯超标,甲基磺酸乙酯是一种经典的基因毒性杂质,该企业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先内部调查残留超标的原因,因在仪器设备清洗时乙醇未被完全清除而残留下来,与甲基磺酸反应形成甲基磺酸乙酯。在被要求解决污染问题后还被要求做毒性研究,以更好的评估对患者的风险。同时有多达25000 名患者暴露于这个已知的遗传毒性。直到解决了这所有问题后 EMA才恢复了它在欧洲的市场授权。近年来各国的法规机构如ICH、FDA、EMA等都对基因毒性杂质有了更明确的要求,越来越多的药企在新药研发过程中就着重关注基因毒性杂质的控制和检测。3哪些化合物是基因毒性杂质杂质的结构多种多样,对于绝大多数的杂质而言,往往没有充分的毒性或致癌研究数据,因而难以对其进行归类。在缺乏安全性数据支持的情况下,这些法规和指导原则采用“警示结构”作为区分普通杂质和基因毒性杂质的标志。对于含有警示结构的杂质,应当进行(Q)SAR预测和体内外遗传毒性和致癌性研究,或者将杂质水平控制在毒理学关注阈(TTC)之下。目前,一般将致癌物分成两大类:一类是遗传毒性致癌物,通过化学键合直接破坏遗传物质产生致癌性, 大多数的化学致癌物具有遗传毒性; 第二类是非遗传毒性致癌物, 通常不与发生化学键合作用, 不对产生直接破坏, 而是通过遗传物质外的间接机制引起致癌作用( 如促进细胞过度增殖等)。将多个文献中的警示结构汇总于(见原文PDF)。关于基因杂质警示结果的具体详细信息另外可参考欧盟发布的警示结构《Development of structure alerts for the in vivo micronucleus assay in rodents》。或进入 The Carcinogenic Potency Database (CPDB),里面有 1547 种致癌物质的列表,结构式,CAS 号,作用部位,TTC 值等一系列信息。应当注意, 含有警示结构并不意味着该杂质一定具有遗传毒性, 而确认有遗传毒性的物质也不一定会产生致癌作用。杂质的理化性质和其他结构特点(如相对分子质量、亲水性、分子对称性 / 空间位阻、反应活性以及生物代谢速率等)会对其毒性产生抑制或调节作用。警示结构的重要性在于它提示了可能存在的遗传毒性和致癌性, 为进一步的杂质安全性评价和控制策略的选择指明方向。4对基因毒性杂质的法规要求及限度最初,ICH相继推出的原料药杂质研究指导原则Q3A(R2)、制剂杂质研究指导原则 Q3B(R2),在这些指导原则中提及“对于能够产生强的药理活性或毒性的潜在杂质,即使其含量低于,仍然建议进行结构鉴定研究”。在之后的修订版中,还进一步明确“要关注原料药中的潜在遗传毒性杂质”,以及“对于毒性非常强的杂质,可能需要制定更低的限度”,但是其中并未明确阐述遗传毒性杂质的研究和控制问题,也未提出具体的研究原则、控制策略和限度要求。在EMA(欧洲药物评审组织)推出《遗传毒性杂质限度指导原则》, 引入了可接受风险的摄入量,即毒性物质限量,或称毒理学关注门槛(TTC,Threshold of Toxicological Concern)这个概念。设置了限度值 TTC( μg/day),即相当于每天摄入 μg的基因毒性杂质,被认为对于大多数药品来说是可以接受的风险(一生中致癌的风险小于十万分之一)。按照这个阈值,可以根据预期的每日摄入量计算出活性药物中可接受的杂质水平。需要指出的是TTC是一个风险管理工具,它采用的是概率的方法。假如有一个基因毒性杂质,并且我们对它的毒性大小不太了解,如果它的每日摄
抗氧剂不属于基因毒性杂质吗。基因毒性杂质来源于原料药合成过程中的起始物料、中间体、试剂和反应副产物,也可能是由药物在合成、储存或者制剂过程中的降解产生的。如果药物中的基因毒性杂质分析方法及控制不当,可能会导致临床隐患,同时也会影响新药上市的时间。因为体内基因毒性杂质对DNA具有潜在的破坏性,这种破坏可能会导致肿瘤的产生。当基因毒性化合物,如环氧化物或芳香胺作为反应物和试剂参与反应制备原料药时,极有可能给最终的活性药物成分(API)带来基因毒性杂质污染,因此对基因毒性杂质的严格检测、控制和预防在工艺化学过程中是必须的。在药物研发与生产中,常见的基因毒性杂质种类有烷基卤化物、磺酸酯、肼类化合物、环氧化合物、四甲基哌啶氧化物、酰卤类化合物、芳香胺、硼酸、和乙酰胺等。美迪西的分析化学和纯化分离团队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分析和纯化分离服务,如利用HPLC等各种技术分离监管起始原料、中间体、API和药物产品中的杂质。
首先理解综述是什么:
综述指的是相关领域前瞻性研究观点的总结提炼,通俗地说就是这篇综述里某某作者的观点必须是从你提供的参考文献原文里提炼出来的,而不能是把别人写过的综述内容直接拿过来用,为了证明这篇综述的所有观点都是自己提炼的,最起码的这些文章原文自己看过的,那自己就把原文提供过来。
其次综述的基本要求:
1.引用参考文献25-30篇(为近五年原始论文,其中近三年的>70%, 国外的>70%,引用原创文献,不能引用综述)。2.提供所有参考文献原文(PDF格式),编号引用文章。3.字数3000-5000。4.检索重复比<30%。5.需要将综述文章、参考文献25-30篇引文部分一并装订成册。
再是综述的内容要求:
1.选题要新(选题与内容基本一致,同一种期刊是不可能刊用的)
2.层次要清(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写到什么程度,前后如何呼应)
3.语言要美(在实际写作中,应不断地加强汉语修辞、表达方面的训练)
4.文献要新(在引用文献中,70%的应为3年内的文献)
5.校者把关(写成之后,要请有关专家审阅,从专业和文字方面进一步修改提高)
写作过程的重要性:
1.习文献资料
2.研的前奏
3.合起来陈述
4.列论据
5.意事项包括文献参考是近期的,第二就是要有自己的评论和观点
最后的写作步骤:
1.选定题目
选题通常有几种:一种是与作者所从事的专业密切相关的选题,对此作者有实际工作经验,有比较充分的发言权;一种是选题与作者专业关系不大,而作者掌握了一定的素材,又乐于探索的课题;还有一种是医学科学情报工作者的研究成果。
2.查阅文献
题目确定后,需要查阅和积累有关文献资料,一般可首先搜集有权威性的参考书,如专著、教科书、学术论文集等,教科书叙述比较全面,提出的观点为多数人所公认;专著集中讨论某一专题的发展现状、有关问题及展望;学术论文集能反映一定时期的进展和成就,帮助作者把握住当代该领域的研究动向。
3.加工处理
把写下的文摘卡片或笔记进行整理,分类编排,使之系列化、条理化,力争做到论点鲜明而又有确切依据,阐述层次清晰而合乎逻辑。按分类整理好的资料轮廓,再进行科学的分析。最后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写出自己的观点与体会,这样客观资料中就融进了主观资料。
4.撰写成文
写前应先拟提纲,决定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哪些应重点阐明,哪些地方融进自己的观点,哪些地方可以省略或几笔带过。
当前科学技术正进入多学科互相交叉、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时代,生命科学与工程科学的交叉、渗透和相互促进是其中一个典型例子,也是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遗传算法的蓬勃发展正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这一特点和趋势。制造机器智能一直是人类的梦想,人们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就是人们得到的成果。但是,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广,传统的基于符号处理机制的人工智能方法在知识表示、处理模式信息及解决组合爆炸等方面所碰到的问题已变得越来越突出,这些困难甚至使某些学者对强人工智能提出了强烈批判,对人工智能的可能性提出了质疑。众所周知,在人工智能领域中,有不少问题需要在复杂而庞大的搜索空间中寻找最优解或准优解。像货朗担问题和规划问题等组合优化问题就是典型的例子。在求解此类问题时,若不能利用问题的固有知识来缩小搜索空间则会产生搜索的组合爆炸。因此,研究能在搜索过程中自动获得和积累有关搜索空间的知识,并能自适应地控制搜索过程,从而得到最优解或准有解的通用搜索算法一直是令人瞩目的课题。遗传算法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并经实践证明特别有效的算法。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 GA)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随机搜索与优化算法,其基本思想是基于Darw in的进化论和Mendel的遗传学说。该算法由密执安大学教授Holland及其学生于1975年创建。此后,遗传算法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自1985年以来.国际上已召开了多次遗传算法的学术会议和研讨会.国际遗传算法学会组织召开的ICG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enetic Algorithms)会议和FOGA( Workshop on Foundation of Genetic Algorithms)会议。为研究和应用遗传算法提供了国际交流的机会。作为一种通用的问题求解方法,遗传算法采用简单的编码技术来表示各种复杂的结构并通过对一组编码表示进行简单的遗传操作和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来指导学习和确定搜索的方向。近年来,遗传算法已被成功地应用于下业、经济答理、交通运输、工业设计等不同领域.解决了许多问题。例如,可靠性优化、流水车间调度、作业车间调度、机器调度、设备布局设计、图像处理以及数据挖掘等。本文将从遗传算法的理论和技术两方而概述目前的研究现状。描述遗传算法的主要特点、基木原理以及各种改进算法,介绍遗传算法的程序设计。遗传程序设计是借鉴生物界的自然选择和遗传机制,在遗传算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搜索算法,它己成为进化计算的一个新分支。在标准的遗传算法中,由定长字符串(问题的可行解)组成的群体借助于复制、交叉、变异等遗传操作不断进化找到问题的最优解或次优解。遗传程序设计运用遗传算法的思想,常采用树的结构来表示计算机程序,从而解决问题。对于许多问题,包括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上的问题都可看作是需要发现一个计算机程序,即对特定输入产生特定输出的程序,形式化为程序归纳,那么遗传程序设计提供了实现程序归纳的方法。把遗传算法和计算机程序结合起来的思想出现在遗传算法中,Holland把产生式语言和遗传算法结合起来实现分类系统,还有一些遗传算法应用领域的研究者将类似于遗传算法的遗传操作施加于树结构的程序上。近年来,遗传程序设计运用遗传算法的思想自动生成计算机程序解决了许多问题,如预测、分类、符号回归和图像处理等,作为一种新技术它己经与遗传算法并驾齐驱。 1996年,举行了第1次遗传程序设计国际会议,该领域己引起越来越多的相关学者们的兴趣。1967年,Holland的学生在博士论文中首次提出“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s)”一词。此后,Holland指导学生完成了多篇有关遗传算法研究的论文。1971年,在他的博士论文中首次把遗传算法用于函数优化。1975年是遗传算法研究历史上十分重要的一年。这一年Holland出版了他的著名专著《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的自适应》(Adaptation in Natural and Artificial Systems),这是第一本系统论述遗传算法的专著,因此有人把1975年作为遗传算法的诞生年。Holland在该书中系统地阐述了遗传算法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提出了对遗传算法的理论研究和发展极其重要的模式理论(schema theory)。该理论首次确认了结构重组遗传操作对于获得隐并行性的重要性。同年, Jong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一类遗传自适应系统的行为分析》(An Analysis of the Behavior of a Class of Genetic Adaptive System)。该论文所做的研究工作,可看作是遗传算法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这是因为,他把Holland的模式理论与他的计算实验结合起来。尽管De Jong和Hollstien 一样主要侧重于函数优化的应用研究,但他将选择、交叉和变异操作进一步完善和系统化,同时又提出了诸如代沟(generation gap)等新的遗传操作技术。可以认为,De Jong的研究工作为遗传算法及其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所得出的许多结论,迄今仍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进入八十年代,遗传算法迎来了兴盛发展时期,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应用研究都成了十分热门的课题。1985年,在美国召开了第一届遗传算法国际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enetic Algorithms ,ICGA),并且成立国际遗传算法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Genetic Algorithms ,ISGA),以后每两年举行一次。1989年,Holland的学生出版了专著《搜索、优化和机器学习中的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s in Search , Optimization, and Machine Learning)。该书总结了遗传算法研究的主要成果,对遗传算法及其应用作了全面而系统的论述。同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Koza基于自然选择原则创造性地提出了用层次化的计算机程序来表达问题的遗传程序设计( genetic programming, GP)方法,成功地解决了许多问题。在欧洲,从1990年开始每隔一年举办一次Parallel Problem Solving from Nature 学术会议,其中遗传算法是会议主要内容之一。此外,以遗传算法的理论基础为中心的学术会议还有Foundations of Genetic Algorithms,该会也是从1990年开始隔年召开一次。这些国际会议论文,集中反映了遗传算法近些年来的最新发展和动向。1991年,编辑出版了《遗传算法手册》(Handbook of Genetic Algorithms),其中包括了遗传算法在工程技术和社会生活中的大量应用实例。1992年,Koza发表了他的专著《遗传程序设计:基于自然选择法则的计算机程序设计》”。1994年,他又出版了《遗传程序设计,第二册:可重用程序的自动发现》深化了遗传程序设计的研究,使程序设计自动化展现了新局面。有关遗传算法的学术论文也不断在《Artificial Intelligence》、《Machine Learning》、《Information science》、《Parallel Computing》、《Genetic Programming and Evoluable Machines》\《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等杂志上发表。1993年,MIT出版社创刊了新杂志《Evolutionary Computation》。1997年,IEEE又创刊了《Transactions on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Advanced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杂志即将发刊,由模糊集合创始人教授为名誉主编。目前,关于遗传算法研究的热潮仍在持续,越来越多的从事不同领域的研究人员已经或正在置身于有关遗传算法的研究或应用之中。
1、模拟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自然选择和遗传学机理的生物进化过程的计算模型,是一种通过模拟自然进化过程搜索最优解的方法。遗传算法是从代表问题可能潜在的解集的一个种群(population)开始的;2、中国知网、万方等国内学术期刊已经提供了大量的文献下载。如果你在学校的话,就可以免费下载这些文献,然后去总结遗传算法的发展现状,不在学校里,那么可以去豆丁网、百度百科、道客巴巴。
暂未可定,机会渺茫。未来恐龙是否可以复活目前没有准确说法,不过复活的机率较低,因为恐龙灭绝的时间太久了,其DNA缺失比较严重,没有适合培育的基因,此外,也没有适合培育恐龙的环境,所以难以复活恐龙。恐龙(英文名:Dinosaur),是指三角龙、现代鸟类和梁龙最近的共同祖先及其所有后代。为方便研究,恐龙可分为鸟类和非鸟恐龙。恐龙灭绝的时间太久了,而且没有适合培育的基因,未来也无法看到恐龙复活。人类对于复活恐龙的话题从未停止,甚至很多人都觉得未来真的会有恐龙的出现,可科学家其实也解释过恐龙是难以复活的;恐龙灭绝的时间比较久,加上DNA缺失比较严重,没有适合培育的环境是难以真正复活恐龙的。复活恐龙只能出现在电影之中,未来是不会看到复活的恐龙。
相信对于每一个古生物爱好者或者科幻迷来说,有一个疑问始终萦绕在脑中挥之不去:为什么科学家还不克隆出恐龙来?
的确,让恐龙重现人间,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期待看到的一幕。可是,克隆并不是那么简单,复活恐龙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实际上,在复活恐龙的第一步,我们就遭遇到了滑铁卢:恐龙的DNA在哪?
我们都知道,复活恐龙的唯一办法就是通过恐龙的遗传因子进行克隆。可是,问题就在于,我们始终没有得到恐龙的DNA。这是因为,DNA这种分子实在是太难保存了。
实际上,从一只动物死亡的那一刻开始,它体内的DNA就开始分解了。2012年一项关于驼鸟骨骼的研究结果显示,在动物死后521年左右,其体内的DNA大概就有一半已经分解掉了。按照这个速率来计算,古生物学家最多只能恢复死亡时间不超过680万年的动物DNA序列。1972年,生物化学家林达尔计算过DNA中嘌呤的破坏速度,也显示中新世(2300-533万年前)的DNA很难保存下来。
现实是,我们目前的成果还不如这个理论。目前人类对完整基因组的发掘成果最多也只有380万年,其余的最早只有几十万年,距离最后一只恐龙所生活的6500万年前还差着十万八千里。
不过,科学世界总是会出现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意外。今年年初的时候,中科院古脊椎所博士后Alida Bailleul和她的同事们宣布,在对来自美国蒙大拿州晚白垩世的一块斯氏亚冠龙幼体软骨化石进行研究的时候,他们发现了原始蛋白质和软骨细胞。更惊人的是,他们甚至发现了DNA的痕迹!
亚冠龙,是鸭嘴龙科下的一种恐龙,生活在7200万年 ~ 7000万年前的晚白垩世。成年亚冠龙体长9米左右,重达4吨。
你可能已经注意到我刚才的用词了:我们发现的是DNA的痕迹,而不是确定的DNA。因为,他们只是检测到了被怀疑是DNA的大分子,其真正的身份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确认。虽然他们对此还是比较有信心的,但以往有些类似的发现最终都被证明只是被污染的化石样本,所以他们也选择了谨慎的说法。
就在Bailleul发表论文后不久,普林斯顿大学地质科学家Renxing Liang领导的独立小组也发表了一篇报告:他们在同样生活在7000多万年前的尖角龙化石中有了一些发现。
不过,他的这一项研究结果却有可能给Bailleul带来坏消息。他们在尖角龙的化石上,发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微生物。这证明,这块骨头有自己独特的微生物群,那么,这到底是这块头骨的独特现象,还是古生物化石上经常出现的情况呢?
如果是后一种情况,那么问题就来了:Bailleul发现的大分子结构,到底是恐龙自身的DNA、还是恐龙死亡后几千万年附着在化石上的微生物的DNA呢?正如Renxing Liang所说的那样:“即使只有微量的有机物可以被保存下来,那么检测起来的难度都无异于在干草堆里找到一根针一样有挑战性,于是就很有可能导致检测结果出现错误。”
不过,Bailleul并不以为然,她指出:“就目前而言,分子古生物学还是值得讨论的。”
当研究人员寻找远古生物分子的痕迹时,他们所利用的方法都是用来检测完整结构的,但那些古生物分子已经被破坏或者分解了,这种方法是否依然实用呢?
恐龙的骨骼从鲜活生命的有机组织变成被矿物质硬化的化石过程,目前古生物学家还知之甚少。那么,几百几千万年后的微生物如何在这里生存,又有怎样的生存机制呢?这也是未知数。
微生物在动物化石上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分子化石有哪些复杂的机制,也同样是一片很空白的领域。
正是因为这些未知数,所以双方在这方面的争辩谁也拿不出有力的证据。双方的检测方法也不尽相同,Bailleul对亚冠龙采用了DNA和染色的手段;而Renxing Liang则利用了DNA测序,却没有考察其微观结构。目前来看,这个争辩不会得到一个明确的结果。
不管怎么说,大家的争辩都是为了科学,而不是小孩子吵架。就像Renxing Liang所说的:“就算最终检测结果证明那些大分子不是来自恐龙而是来自微生物,但这个发现依然重要。我们认为菌群参与了骨骼的保存和矿物质的置换,从而帮助恐龙遗骸成为化石。未来,关于曾锦生活在恐龙骨骼内部的微生物群落的远古DNA的研究,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到随着地质时间的推移,微生物在骨骼逐渐变成化石和保存过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当然,对于古生物学家来说,如果结果证明那些分子真的是恐龙DNA,那绝对是一个巨大的突破和天大的好消息。他们首先想到的不是像我们一样的科幻电影那些情节,而是通过对古生物DNA的研究确定古生物分类、了解古生物演化历程、重建古生物进化树。同时,通过DNA中的信息,我们可以推测古生物的颜色、生活习性等等信息。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Alida Bailleul
更重要的是,如果这一次发现能够确定是DNA,那也意味着以前对DNA保存时长的推测是不准确的,也意味着我们未来还有更多的机会去寻找上千万年前的古生物DNA。Bailleul表示:“我认为这种DNA保存的意外情况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普遍,因为,对于我们这些研究人员来说,目前研究的化石还非常少,需要更多的发掘和观察。”
当然了,他们也不是完全不考虑复活恐龙这件事。毕竟,如果真的能够完全复活它们,又何必费劲去研究DNA呢?相信对于每一个从事相关研究的科研人员来说,复活恐龙也曾是他们每一个人的梦想。
可是,现实告诉我们:这次的发现就算确认是恐龙DNA,也不足以复活恐龙。且不提DNA之外的克隆难题,单看这一次的DNA,也不是亚冠龙的完整DNA序列,而只是其中的片段。因此,距离利用DNA复活恐龙,我们还差得远呢。
以目前的技术不可能复活恐龙!因为人类并没有掌握恐龙的遗传基因。
恐龙长达上亿年的生存历史以及它的突然灭绝,不仅吸引着科学家,也吸引着全人类。电影《侏罗纪公园》再现了千千万万只恐龙争强好胜、弱肉强食、生死搏斗的景观,人们不禁要问:这种庞然大物会不会再现地球呢? 近年来,世界各地不时传来古生物学家找到恐龙蛋DNA和恐龙胚胎基因的消息。不久前在我国西峡发现了大量的恐龙蛋化石,使人们的希望和好奇心再次燃起:恐龙能复制吗? 1995年,北京的一批科学家从一枚西峡恐龙蛋化石中提取到了可能是恐龙基因的片段之后,人们更迫切地想知道基因片段能否使这种神秘动物复活,有人甚至已经开始预言:恐龙就要复活了。 然而,复制恐龙远非人们想像的那么简单。众所周知,每一种生物都是由千千万万种基因够成,所以,要复制恐龙,起码要弄清楚恐龙是由几种基因组成的。 这是很不容易的。自从孟德尔发现基因以来,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人类尚未完成破译自身体内的基因,要了解在数千万年前就已经灭绝的恐龙的基因就更难了。北京科学家找到的只是几个不完整的基因片段。 有人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有一天拥有了一只恐龙的全部基因,可不可以复制出恐龙来?科学家认为,由基因转换为生物的每一个器官,如鼻子、眼睛等,要具备复杂的发育条件。有人把生物各器官发育的过程归结于进化?熏而目前人类对生物体由基因发育成个体的完整过程并不了解?熏因此可以这样说,复制恐龙只是现代科学幻想,至少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这还是天方夜谭。 那么,恐龙基因片段的发现到底有什么意义呢?以往人类对古生物的研究主要是形态学方面的,比如通过骨骼化石来推断它的身体形状、大小。而从基因入手进而研究有机生命是探索生命起源的基础。 国外有的科学家曾提出:基因分子经过400年就会完全分解。国外有科学家提供了和中国科学家提取的基因片段相反的证据,如果这些基因片段能证实为恐龙的话,就会使人类对古生物的研究推进到新的水平。 比如,如果能找到恐龙皮肤的基因,人们就可以知道恐龙是什么颜色的。如果找到恐龙大脑的基因,就可以通过研究它所包含的遗传信息了解恐龙大脑的形状等等。
近些年来,基础科技领域发生了许多重大的突破。以下是其中一些值得关注的:
1、量子计算机:
2019年,谷歌宣布在其Sycamore量子计算机上完成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计算任务,证明了量子计算机在某些情况下比传统计算机更有效。这项技术的发展可能会导致许多应用程序的重大突破,例如更快的药物开发和更高效的数据加密。
2、基因编辑:
基因编辑技术,特别是CRISPR-Cas9技术,已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工具。它可以准确地更改基因序列,对于治疗遗传性疾病、创新农业生产和研究动植物等领域都具有巨大的潜力。
3、人工智能:
深度学习和神经网络技术的进步使得人工智能在许多领域的应用更加广泛和深入。例如,自然语言处理和计算机视觉技术的进步,使得机器能够理解自然语言和图像,从而实现更加智能的自动化和人机交互。
4、太阳能技术:
太阳能技术的成本在过去十年中急剧下降,这使得太阳能电力的使用变得更加实惠和可行。此外,新的太阳能电池技术也在不断研究和开发中,可能会进一步提高太阳能电力的效率和可靠性。
5、量子通信:
量子通信是一种基于量子力学原理的安全通信技术,它可以实现绝对安全的数据传输。近年来,量子通信技术取得了重大进展,例如实现了远距离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保密直接通信。
这些技术突破将对许多行业和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带来新的商业机会和社会发展机遇。
基因编辑是一种新型的基因技术,它可以对生物的基因进行精确的修饰和改变。基因编辑技术的出现使得人们可以更加精准地进行育种、疾病治疗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目前广泛使用的基因编辑技术是CRISPR-Cas9系统,它利用特定的酶和RNA分子来选择性地切除或修改目标基因。CRISPR-Cas9技术的优点在于精度高、操作简单、成本低廉,因此成为目前基因编辑领域最为热门的技术之一。基因编辑技术可以用于精准育种,例如在植物领域中,基因编辑可以使作物更加耐旱、耐病、产量更高,从而提高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在动物领域中,基因编辑可以对家畜进行基因改良,使得它们具有更好的肉质、更强的免疫力等特性。此外,基因编辑技术还可以用于治疗一些基因缺陷疾病,例如囊性纤维化、色盲等等。然而,基因编辑技术也存在一些争议和道德风险。例如,对于人类基因编辑,可能会引发不可逆的基因变异和道德争议。因此,在运用基因编辑技术的过程中需要遵循科学伦理和道德标准,避免对人类和生态环境造成潜在的风险。
一、在基础科学、前沿技术和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逐年增多 安徽省许多原创性的成果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958年开始动工兴建的淠史杭灌区工程,是一个渠、库、塘、站大中小型工程相结合的“长藤结瓜”式灌溉系统,不仅解决了跨地区、跨省区的1198万亩农田灌溉用水问题,也解决了合肥、六安等城市的生活用水问题。特别是近年来取得的几项重大科技成果,还体现了极高的自主创新水平。2008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EAST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的研制”项目,使我国核聚变研究跨进世界前沿。奇瑞公司的“奇瑞节能环保汽车技术平台建设”项目获得全国首次设立的“企业技术创新工程”类唯一的一等奖。2008年,中国科技大学潘建伟教授研究小组的研究成果“量子中继器的实验实现”入选欧洲物理学会评选的2008年度世界物理学十大进展,美国《SCIENCE》杂志公布的2008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中,该校陈仙辉教授研究小组发现的铁基高温超导材料成果又榜上有名。这些基础研究成果的应用也初见曙光。2009年5月,中国科技大学在合肥建成世界上首个光量子电话网,不久又在芜湖市建成世界第一个“量子政务网”,这标志着绝对安全的量子通信正走进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量子领域的研究成果已经开始体现其应用价值。 二、科技成果的应用与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企业成为科技成果来源的主体,“八五”期间,安徽省登记科技成果3026项,其中企业完成950项,占,与独立科研机构取得的922项相当。“十五”期间,全省登记的省级科技成果2364项,其中由企业完成1189项,占,比“八五”期间上升了近20个百分点,企业已逐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十五”期间登记的科技成果中,应用技术类成果占重要地位,达到2161项,占总数的。2006~2008年,安徽省“十一五”规划的11个重大科技专项全面启动,共安排300多个研发项目,投入财政资金亿元。企业作为主体承担了大部分科研活动并取得重大成就:申请专利69项,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14项;37个项目通过科技攻关,被列入省“861行动计划”,拉动产业投资567亿元。其中,奇瑞的混合动力汽车和安光所的空气质量监测系统成功服务于北京奥运会;丰原集团研制出低成本、高活力纤维素酶,以玉米芯为原料联产柠檬酸、木糖醇的生产线试车成功;淮南矿业集团的循环硫化床煤热电多联产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为两淮煤炭分级利用找到一条新路;海螺集团的工业余热发电技术与装备已应用于80多条生产线,成为新的增长点。新能源汽车、矿井深部开采和巢湖水污染治理等一批重大项目获得国家支持4亿多元。 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由小到大、由弱到强 1988年小平同志的“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战略思想,始终指引和照耀着安徽省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围绕“建设创新型安徽”主战略,依托火炬计划等,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发展,综合竞争力显著提高,整体上提高了全省国民经济的质量和素质。高新技术产业总收入从1988年的1059万元上升到2008年的3212亿元,年均增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全省高新技术企业1328家,其中技工贸总收入亿元以上的353家,10亿元以上的63家,上市高新技术企业40家。科技企业孵化器39家,其中国家级6家,孵化场地面积万平方米,在孵企业1014家,累计毕业企业524家。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基地19家,其中国家级6家,实现营业总收入1387亿元。 四、探索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 为贯彻2008年初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安徽时要求“在自主创新上应有更大作为”的指示精神,落实当年9月刘延东国务委员视察安徽关于合肥国家科技创新试点工作有更大发展的要求,在科技部等国家部委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2008年10月,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合肥国家科技创新试点工作的基础上,自行启动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并开展了聚集有效的探索试验。 1、建立了领导重视协同推进机制。省及三市成立了以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形成省市联动,有关部门分工协作,联手推进试验区建设的格局。 2、建立了骨干企业引领带动机制。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确立了一批重点扶持的核心企业,实施了一批产学研合作的核心项目、派遣了一批推进产学研合作的科技特派员、形成了一批落实创新政策的科技专员。 3、建立了聚集载体、整合资源机制。围绕全省七大新兴产业发展,与中科院、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大企业共建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基地和中心,共引入300多项重大科技成果到试验区转化,引入50多位海外高层次人才到试验区创业。 4、建立了科技资源共享共用机制。省及合肥市共建了创新创业公共服务中心,在芜湖、蚌埠建立分中心,搭建科技文献、大型仪器和设备、科技成果、技术需求等信息共享平台,其中科技文献、大型仪器设备信息共享平台已与长三角平台实现对接。 5、建立了综合改革配套促进机制。确立深化科技、金融、人事、教育、土地、国有企业等六项改革,每项改革都建立起由省领导牵头,省直有关部门出台相应政策措施,市领导负责,省市有关部门具体落实的机制。 五、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深入开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安徽省通过积极组织开展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有效提高了全省研究与开发的质量和水平,扩大了安徽在国内外的影响力。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安徽进一步加强了与兄弟省市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先后与上海、江苏、广东、山东、浙江分别签署科技合作框架协议;积极主动融入长三角,密切与沪苏浙开展科技交流合作,共建区域创新体系。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为全省科技进步和
“雄性老鼠产仔”究竟是怎么回事?此项研究的突破与未来发展前景如何?伦理问题又如何避免?11日下午,红星新闻记者联系到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副教授冯学超来解读这项研究。相关新闻报道 截图自Nature揭秘:变雄性老鼠体细胞为卵细胞两只雄性老鼠“产”下后代随着基因编辑技术尤其是分子剪刀技术CRISPR-Cas9的普及,对于人类基因进行改造的伦理与道德争议越来越多。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国家医学院、中国科学院和英国皇家学会在华盛顿共同举办人类基因编辑国际峰会,探讨人类基因编辑技术带来的科学、伦理和社会问题。在英国伦敦召开的第三届人类基因组编辑国际峰会上,来自日本九州大学的林克彦教授团队首次利用雄性小鼠的细胞培育出了有活力的卵子,从而使两只雄性老鼠“产”下了后代。通过梳理Nature的报道不难发现,该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首先,团队将从小鼠体内分离出来的细胞体外培养,通过称为“细胞重编程”的技术将一般的细胞变成多功能干细胞(iPSC)。在这个过程中,一些细胞自发地丢失了Y染色体,这一步类似于遗传过程中的突变。冯学超解释,在生物界的繁殖中分为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种,其中有性繁殖比起无性繁殖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在进化过程中创造一种变异,“这是物种为了更好适应外界的压力而产生的。”第二步是通过药物作用诱发这些丢失了Y染色体的细胞产生染色体加倍,产生了核型为XX的雄性小鼠细胞(雄性小鼠天然的性染色体为XY)。然后,通过基因编辑技术,诱导细胞分化成卵细胞。可以理解成通过调整细胞这个机器运行所需的“程序”,使原本的干细胞转变成了卵细胞。最后,用类器官(一种在培养皿上生长的,结构类似真实器官的细胞基团)培养该“卵细胞”,并用小鼠精子完成类似试管婴儿技术的体外受精。这些“受精卵”被移植到雌性小鼠的子宫内完成发育,产生幼崽。“这项研究从原理上看,还是比较简单的,实际上就是对‘诱导型干细胞’的应用以及染色体的转换问题。”冯学超介绍。此外,有网友对“母鼠背靠背跟公鼠缝在一起,共享妊娠期血液微环境”的实验操作表示不解,认为这样的话“两只公鼠产子”的标题有夸大的嫌疑。图据Nature事实上,通过手术将两只小鼠的循环系统相连是一种常见的研究方法,但这种技术需要使用“裸鼠”,即被剥夺免疫功能的小鼠,否则小鼠将会对其他小鼠的血液产生免疫排斥而死亡。“‘共享血液环境’其实是相当难的,因为会存在排异现象。但是确实有可能性。”冯学超称,“两只公鼠产子”实际上是一个遗传学上的判断,因为子代小鼠的遗传物质,也就是DNA,完全来自于两只公鼠。冯学超表示,从实际应用上来看,仅凭两只公鼠确实无法完成所有过程,需要有母鼠代孕,“所以说‘两只公鼠产仔’其实不太准确的。”专家:最大突破是实现了染色体的转换要走上实际临床应用“相当难”“其实体细胞诱导成为干细胞在很多年前就已经实现了,日本科学家此项实验最大的突破点主要是实现了染色体的转换。”冯学超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冯学超认为,这项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可能原封不动照搬到人的身上。一方面是编程的与人体内发育的体细胞差别是很大的,还有很多缺陷存在;另一方面X染色体转换的成功率是很低的。”众所周知,生物学前端技术用于临床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这里的漫长不仅仅是来自技术攻关的困难,也来自整个社会在伦理上的接受。据媒体报道,峰会上,研究人员除了讨论CRISPR/Cas9等技术治疗遗传疾病的最新进展,也重点关注了基因编辑技术的伦理问题和政策监管。“受制于技术和伦理的双重压力,这项技术要走上应用,特别是临床应用,是相当难的。”冯学超称。据报道,林克彦教授表示,该研究的主要动机是希望能够为罹患不孕不育症的夫妻提供一种生育治疗方法,例如患有特纳综合征的妇女,她们拷贝的X染色体有一整个或部分缺失的情况。“如果是作为基础研究,这项技术还是很值得推进的。”冯学超指出,但如果要运用到临床治疗,“通过来源于女性的体细胞,对于不孕不育症的临床研究可能作用更大。”资料配图 据图虫创意由于人工创造生命的技术有被滥用的可能,冯学超认为,一方面国家在立法上需要“下重拳”,只有合理、进步的法律才能推进技术的进步,从而使科学技术不会变成“潘多拉魔盒”;另一方面,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需要有自觉性,“必须自觉抵制那些可能对人类带来毁灭性打击的技术。”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干细胞与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基因工程技术研究组组长王皓毅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在考虑将该技术应用于临床之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科学家从不说永远,原则上,实验已经在老鼠身上完成了,当然它也可能在人类身上实现。但我可以预见到未来(该技术)会遇到很多挑战,我无法预测(克服它们)将花费多少年。”王皓毅称。
从建立传染病社会医疗保险起步摘要:本文根据发展经济学中的社会保障理论,借鉴印度非正规经济部门医疗保险制度创新的经验,论证在中国大陆建立普及性传染病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必要性,传染病专项保险的作用,不仅在于从财务安排方面促使患者及....基层部队医院加强传染病管理的对策【关键词】 部队医院 【摘要】 目的 抓好基层部队医院传染病规范化管理,预防和控制疫情漏报。方法依据《传染病防治法》及《实施办法》的规定,以法律形式强化对传染病的监管,提高各科防治传....论传染病的国际控制与国家的国际法义务摘要:19世纪中叶,传染病的国际性扩散迫使各国在传染病的控制上开始进行国际合作,并创建了传统的国际传染病控制体制。二战后,伴随着世界卫生组织的成立以及《国际卫生规则》的制定,现代传染病国际控制体制正式....传染病区危害因素对医护人员的影响及预防作者:莫艳芬 张四....传染病流行病学和防制提要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及两个影响因素(社会因素与自然因素)。疫源地、流行过程、流行强度;传染病的防制措施(综合措施、主导措施);预防接种、计划免疫;消毒。疾病监测....全球几种主要传染病流行及研究动态目前,传染病仍是世界上儿童和年轻人生命健康的主要威胁。近几年,全球每年因传染病致死的人数约为1300万。在发展中国家,有半数死因是由传染病导致的。全球每小时约有1500人死于传染病且大多数发生在贫....“传染病临床教学”困境与对策【摘要】 分析传染病临床教学遭遇的困境以及成因,探索教学医院如何管理及更好的开展传染病临床教学,寻求走出“临床教学”困境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根据我国《传染病防治法》(1989年发布)的规定,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是各级医务人员的神圣职责。因此临床医师在搞好临床诊断与治疗工作的同时,也应努力做好传染病的预防工作。传染病预防措施可....
猪圆环病毒2型与猪附红细胞体混合感染的诊断与防治税光伟 韩旭 张成伟 洪洋 魏攀 指导老师:赵光伟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动物医学系,荣昌 402460摘要:随着我国养猪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生猪和种猪跨地域运输越来越频繁,使得猪群传染病的发生越来越复杂。在很多猪场,都同时存在多种病原的混合感染。2009年1月四川隆昌某猪场送检病猪3头。该场中部分猪只陆续发生高热、皮肤发绀、呼吸困难等症状,病程一般持续5~7天,发病猪一般以死亡为转归。不同年龄段的猪群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临床表现基本相似。通过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疑似猪蓝耳病病毒(PRRSV)、猪圆环病毒2型(PCV-2)、猪附红细胞体()混合感染。据此笔者在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动物疾病快速诊断中心做了确诊实验。关键词:圆环病毒2型 附红细胞体 混合感染 综合防治 Diagnosis and Treatmentof 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 mixed infection Eperythrozoon Shui Guang Wei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of Rongchang campus veterienary medicine department, Rongchang 402460, ChinaAbstract: Along with our country pig-breeding industry intensification degree's enhancement, the live pig and the kind of pig cross region transportation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frequent, causes the pig group infectious disease's occurrence to be getting more and more complex. In many pig farms, simultaneously has many kinds of causes of disease the mixed infections. In January, 2009 Sichuan Longchang one pig farm deliver examines the sickness pig 3 heads. This partial pigs only one after another have symptoms and so on high fever, skin cyanosis, scant of breath, the course continue generally for 5~7 days, the morbidity pig take die generally as the extension turn over. In the disparity in age section's pig group has the varying degree occurrence, clinical manifestation basic similar. Split through the clinical symptoms and the pathology examine, I doubt that the sickness pigs mixed infection with PRRSV virus、PCV-2 virus 2 and . According to this,We decide to finish it in the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Rongchang campus animal disease fast diagnostic word: 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 Eperythrozoon Mixed infection Integrated Control1 材料与方法1.1Bio-Rad PCR仪、菲恰尔(GL-16A)离心机、JUNYI紫外灯(JY04S-3C)、苏静安泰超净工作台、微量可调移液器等。所有实验均在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动物疾病快速诊断中心进行。1.2猪圆环病毒(PCV)核酸扩增检测试剂盒、猪蓝耳病病毒(PRRSV)核酸扩增检测试剂盒均购自北京索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2 临床症状2.1病猪体温41~42℃,稽留热、精神沉郁、皮毛粗乱、心跳和呼吸加快、双侧性震颤,耳部、腹下、腹股沟、四肢出现不规则的紫斑,指压不褪色,有较浓的眼屎、眼结膜苍白、厌食或不食、呼吸困难、后躯无力、行走摇摆,病猪初期便秘,呈粪球状,小便深黄色,发病后期下痢和便秘交替出现。3 病料采集 对濒死期的或刚刚死亡的猪进行仔细剖检,无菌操作下分别采集心血、肝、脾、肾等病料,供实验室检测用。4 细菌学检查 4.1血液压片 取抗凝血或鲜血一滴,加3-4倍生理盐水稀释,盖上盖玻片,1000倍油镜下观察,可见大多数红细胞边缘呈锯齿状、星芒状或不规则状,并有微微颤动,即可诊断为附红细胞体感染阳性。判定标准:在油镜下检查20个视野,有25个以下附红细胞体的为感染+,有25-50个附红细胞体的为感染++,有50-70及70以上个附红细胞体的为感染+++。4.2组织涂片 将无菌采取的肝、脾、肾及淋巴结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5 PRRSV和PCV-2的PCR检测5.1核酸提取 病料RNA和DNA的提取分别用Trizol reagents(RNA提取液)和核酸提取液B(DNA)提取,按照说明书提供的方法进行。首先将血清稀释,取100ul释出血清加入500ul Trizol reagents(RNA提取液)充分震荡,混匀后室温放置5min。加入100ul氯仿,用力振荡15s,室温静置10min,4℃13,000 rpm离心5min。小心将上层水相转移到干净的离心管,加入等体积的异丙醇,充分混匀,13,000 rpm离心5min。弃上清,加入75%DEPC 乙醇,充分混匀,13,000 rpm离心5min,小心吸去大部分乙醇。将提取管口敞口在室温空气中干燥5min,待乙醇挥发干净,用20ul DEPC H2O溶解沉淀。5.2逆转录 根据标本数取逆转录反应管,取2ul上述获得的RNA并加入7ul PRRSV-SM RT MIX引物进行逆转录。PRRSV 逆转录的反应体系为25ul,反应条件为:30℃5min,42℃45 min后98℃5min灭活转录酶。PCV-2 PCR检测则省去RNA提取与逆转录步骤,直接进行相应的扩增。5.3扩增PCR PRRSV PCR扩增的反应体系为25ul。PRRSV PCR扩增反应条件为:94℃变性2min,93℃→2min,93℃ 30 s→58℃ 30s→72℃ 30s,共35个循环;PCV-2 PCR扩增反应条件为:93℃→2min,后93℃ 30s→58℃ 30s→72℃ 30s,共35个循环。5.4电泳检测 取15ul PCR扩增产物直接用加样枪点样于2%琼脂糖凝胶胶孔中,以5 v/cm电压,1 x TAE中电泳20min后,紫外灯下观察结果。用DL2000 Marker作为参照。PRRSV和PCV-2的阳性扩增带分别为396bp和143bp。6 结果6.1剖检变化 濒死期病猪的典型表现为:病猪尸体消瘦,不同程度的贫血和黄疸,体表皮肤、粘膜黄染,血液稀薄呈水样;皮下水肿,呈黄白色;体表和肠系膜淋巴结充血、出血和水肿;淋巴结肿大4~5倍,切面外翻,尤以腹股沟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气管和支气管淋巴结明显,切面多汁呈黄色;肺部的病变主要是肿胀、间质增宽,有散在的橡皮样硬块;肝脏变性且有轻微黄疸、肿大,呈黄棕色;脾脏肿大;肾脏水肿,颜色呈灰白色,覆盖有小出血点。部分病猪心肌变软,心包积液。6.2细菌学检查结果 6.2.1血液压片 1000倍油镜下观察,可见大多数红细胞边缘呈锯齿状、星芒状或不规则状,诊断为附红细胞体感染阳性,标记为:+++,结果见图2。6.2.3组织涂片 革兰氏染色镜检,未见细菌。6.3电泳检测结果:猪圆环病毒(PCV-2)为阳性;蓝耳病病毒(PRRSV)检测为阴性。结果见图1。 图1 PCV-2和PRRSV PCR检测结果 图2 血液压片油镜观察M:DL2000 Marker;1:PCV-2 PCR产物;2:PRRSV PCR产物7 防治措施7.1该病目前尚无疫苗预防,改进饲养管理,对发病严重的病猪立即淘汰,发病轻微的猪进行隔离治疗。用2% ~3%的烧碱对猪舍进行彻底消毒,保持猪舍饲养用具的清洁卫生;切断附红细胞体病的传播途径。给予全价饲料增加机体的抗病能力,减少不良应激的发生。改进饲养管理,减少应激是控制继发感染的关键。特别是仔猪断奶后的3~4周是预防该病最关键最有效的时期,要降低饲养密度,尽量减少猪群的应激因素,做好猪瘟、猪伪狂犬病、猪细小病毒病、猪蓝耳病疫苗的接种工作,做好猪群平时药物预防工作,母猪在产前1周和产后1周在饲料中可添加土霉素等抗菌药物,仔猪在断奶前1周至断奶后1个月在饲料中可添加强力霉素等抗菌药,同时也拌料一些有预防作用的中药,如清温败毒散进行预防,以减少该病在猪群中流行。7.2猪圆环病毒是猪的免疫抑制性疾病,引起和继发感染的疾病已成为世界养猪业的大敌。目前仍无有效防治措施,采取的方法是控制继发感染,特别要加强断奶仔猪的营养和管理,采取药物预防,降低猪群死亡率,减少经济损失。7.3对症治疗 7.3.1治疗圆环病毒病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药物,应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对发病不严重的猪只,选用新型的抗病毒剂如干扰素、白细胞介导素、免疫球蛋白、转移因子等进行治疗;同时采用黄芪多糖注射液并配合Vb1、Vb12、Vc肌肉注射,增强猪自身免疫力;另外,也要采用抗菌药物,控制继发感染,如氟苯尼考、阿米卡星、盐酸林可壮观霉素等配合治疗,尽量少用磺胺类药物和地塞米松进行治疗。7.3.2目前对猪附红细胞体病疗效较好的药物有长效土霉素,四环素,贝尼尔等,按说明剂量肌注24h后,可见临床症状改善,连用3~5d。另外,对阳性猪群的贫血猪,可应用铁制剂(右旋糖酐铁)、土霉素、Vb12、VC等对症治疗。8 小结与讨论8.1此次疫病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及实验室诊断,最后确诊为猪圆环病毒2型与附红细胞体混合感染。8.2猪圆环病毒病是由猪圆环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以免疫抑制为特征的一类病毒性传染病。PCV-2感染新生仔猪及断奶仔猪,使仔猪发生先天性震颤和断奶后全身消耗性综合征,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导致断奶仔猪生长缓慢、发育障碍、机体免疫力下降、易继发其他疾病(附红细胞体病、弓形体病、猪瘟等)而加重病情。要抓住关键时期,减少应激,仔猪断奶后3~4周,是预防圆环病毒的最关键时期,最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是尽可能减少断奶仔猪的应激。经分析,猪长途贩运,使动物机体产生一定的应激反应,加上抵抗力下降,特别是感染附红体和弓形体病后,进一步降低机体的免疫力,当遇到传染性疾病流行时,特别是遇到猪圆环病毒感染侵袭,就会造成病猪死亡率增高。8.3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猪附红细胞体引起猪的一种血液病,蚊虫是重要的传播媒介,尤其在多雨季节蚊虫易孳生,加上猪群感染圆环病毒,机体抵抗力下降,而发生猪附红细胞体病。防治该病应消灭蚊虫,切断传播途径,加强器械的消毒,提高管理水平。从现在的季节来看,正是春季,气温时高时低,忽热忽冷,春季又是病菌活动频繁季节,所以加快了疫病流行。另外,老鼠可传播多种疾病,若鼠害控制不力,则易引起疾病的发生,因此,必须控制鼠害。8.4为了减少疾病的发生,规模化养猪场必须坚持自繁自养,做到全进全出,加强平时消毒工作,这样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少疫病的传入和流行。8.5附红细胞体病的死亡率很低,但与猪圆环病毒混合感染后,死亡率就会显著上升,可达60%以上,这也是造成病猪死亡率增高的重要原因。采用综合措施后,该猪场的病情基本稳定,得到了有效控制,到2月下旬逐渐恢复正常。参考文献:[1] 马其国,商绍彬,申会刚. 猪圆环病毒2型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J]. 浙江畜牧兽医, 2008, 33(5): 7-9.[2] 谷训国.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鉴别诊断与防治[J].2008,(6): 81.[3] 苏双,吕雪峰. 猪附红细胞体病研究进展[J]. 兽医导刊,2008,(8): 25-27.[4] 孙波,王俊珍,窦续鑫.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治[J]. 湖北畜牧兽医,2007,(2): 39-40.[5] 刘殿忠. 猪圆环病毒与附红细胞体混合感染的诊治[J]. 兽医导刊,2008,(3): 43[6] 金升藻,金巍,李鹏. 猪圆环病毒与猪附红细胞体混合感染的诊断与防治[J]. 安徽农业科学,2OO7,35(22):6796—6797.[7] 辛晓星,杨丽萍,张君.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治[J].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8,(8): 80.[8] 李世江,马开刚,辛光英,于媛媛. 猪圆环病毒病的诊断与防治对策[J]. 兽医导刊,2005,(5): 22-23.[9] 蔡泉,霍翠梅,吴利锋. 猪蓝耳病的RT-PCR诊断报告[J]. 山东畜牧兽医,[10] 刘明寿. 附红细胞体病的病原学及诊断学研究进展[J].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3,25(6):674~678.[11] Kabay M J,Richard R B.Ellis T E.Acrossectional study to showEperythrozoon ouis infection is prevalent in westem Australian sheep farms [J].Aust Vet J,1991,68:170—172.[12]Nicholls J I,Veale P I.The prevalence of Eperthrozoon ouis in—fection on weanling and adult sheep in north easterm Victoria[J].Aust Vet J,1986,63:118—120.[13]Messick J B,Cooper S K,Huntley M.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ssay using the 16S rRNA gene for detection of Eperythrozoon suis infection [J].J Vet Diagn Invest,1999,11(3):229—236.[14] 王宏,金扩世,马呜啸. 猪蓝耳病和圆环病混合感染的诊断与防治[J].吉林畜牧兽医,2007,28(10): 32-33.[15] 李继超,徐克发,冉宇生,向绍平. 猪蓝耳病的诊治[J]. 畜牧市场,2008, (8):65-66.[16] 王芳,鄢珣,韩庆彦. 猪2型圆环病毒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J]. 甘肃畜牧兽医, 2008,38(4): 13-16.[18] 阎金龙,张志勇,易春玲. 圆环病毒与附红细胞体混合感染的诊治[J]. 吉林畜牧兽医, 2008, 29(4): 24-25.[19] 周凤山,魏桂兰,季燚,徐增强. 猪附红细胞体病并发圆环病毒病的诊治[J].畜禽业,2008,(3): 85-86.[20] 何晓剑,韩建珍. 猪圆环病毒的防制[J]. 河南畜牧兽医,2008,29(10): 44-45.[21] 董信田,肖剑,金俊杰,金大春,王跃川. 猪圆环病毒2型PCR检测方法的建立[J]. 畜禽业,2008,(90):22-24.[22] 王林,王睿, 郭艳杰. 猪圆环病毒与附红细胞体混合感染的诊治[J]. 四川畜牧医,2005,32(4): 44-45.[23] PCR detection of 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 (PCV2) DNA in blood, tonsillar and faecal swabs from experimentally infected pigs A. Caprioli[a]; F. McNeilly[b]; I. McNair[b]; P. Lagan-Tregaskis[b]; [c];[d];[b]; F. Ostanello[a]; G. Allan[b] Research in Veterinary Science, Volume 81, Issue 2, October 2006, Pages 287-292.[24]The involvement of Fas/FasL interaction in 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 and 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 co-inoculation-associated lymphocyte apoptosis in vitro Hui-Wen Chang[a]; Chian-Ren Jeng[a]; Chun-Ming Lin[a]; Jiuan Judy Liu[a][b]; Chih-Cheng Chang[c]; Yi-Chieh Tsai[a]; Mi-Yuan Chia[a]; Victor Fei Pang[a][d]&Email: .Veterinary Microbiology, Volume 122, Issue 1-2, 16 May 2007, Pages 72-82.
【关键词】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肺炎,经常危及体弱者的生命。流感还易使患者发生并发症,使原患有肺心病、冠心病的患者病情加重,甚至导致死亡。由季节变化引起的伤风、感冒屡见不鲜,冬季是流感高发的季节,每年都有百万人患上流感,严重者甚至需要住院治疗。流感在流行病学上最显著特点:暴发,迅速蔓延,波及面广。染率最高的为青少年,高危人群为年迈体弱或患有慢性疾病患者。每次流感流行后在人群中总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超额死亡。我国1953~1976年已有12次中等或中等以上的流感流行。下面就流感的预防治疗和广读者探讨。 1 流感的含义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它的特点是潜伏期短,传播速度快,发病率高,患者表现为突然发热、咽痛、干咳、乏力、球结膜发红、全身肌肉酸痛。般持续数日全身不适,严重时可致病毒性肺炎或肺部继发感染。对于年老体弱者来说,流感是一威胁极大的传染病,因为它除了可引起发热和周身不适外,还易使患者发生并发症,使原患有肺心病、冠心病的患者病情加重,甚至导致死亡。流感的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在冬春季。它的流行也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般3~5年形成一次小规模流行,8~10年形成一次大流行。对于流感的预防和控制,世界上目采用疫苗和药物预防两措施。疫苗对甲、乙型流感均有预防作用,但流感疫苗的使用,目前在国内还不广泛。 2 流感与感冒的区别流感与感冒有类似的病名及相似的症状,但两者从发病原因、病程变化、危险度来比较都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疾病。感冒是由腺病毒等引发的鼻腔和咽喉部位的轻微病毒感染,有时无需用药就能痊愈,虽然感冒也会导致其他感染,但些并发症的发病率低,危险性较小。而流感是感染了流感病毒后发生在呼吸道以及中耳的急性病毒感染,比感冒来势更凶猛,持续时间也更长。流感还合并恶心、呕吐、腹泻、畏寒、高热、全身酸痛、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可引发身体多系统病变,包括中耳炎、支气管感染、心肺疾病的恶化、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哮喘。流感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肺炎,经常危及体弱者的生命。 3 流感的预防与治疗 流感的预防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勤换衣物。(2)房间里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3)加强体育锻炼,均衡饮食,平衡心态,增强自身的抵抗力。(4)接种流感疫苗,提高身体免疫力。适宜儿童、老人、慢性患者等高危人群。(5)多喝水,常吃水果蔬菜,适当摄入维生素C和维生素E。(6)流感高发期,尽量不到人口密度大、空气污浊的公共场所。幼儿园、学校、工厂、机关等单位发生流感爆发疫情时,要及时隔离治疗患者;科室、车间、办公室等可用1%~2%漂白粉澄清液或含氯消毒液喷洒等进行消毒。 流感的治疗 (1)一般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多饮水,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要漱口,保持鼻、 咽、 口腔卫生。(2)对症治疗。高热头痛,给予解热镇痛剂;咳嗽给予止咳剂;中毒症状较重者,可适当用抗病毒药物,酌情输液。(3)肺炎型流感的治疗。要注意早期发现,及时治疗,输氧,防止心功能不全的发生,酌情用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一旦有继发感染,可用青霉素。